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59|回复: 0

文革前推波助澜的四部“意识形态”大片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6-6-16 10: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影《千万不要忘记》

上世纪60年代,由哈尔滨话剧院著名剧作家丛深创作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曾演遍全国。片中的情节,折射出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的审美取向,打上了明显的 时代印痕。

就在这部戏准备进京汇报演出的时候,恰逢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当时主管 文教的领导 提出,能不能加进去与阶级斗争相关的内容。至于话剧的名字嘛,就按照在八届十中全会报告中说的那样,叫《千万不要忘记》好了。于是剧名改了。丛深心里不服 气,在后面加上了又名《祝你健康》。

1963年赴京演出,这部话剧在北京一炮打响,演出了100多场,周恩来观后大加赞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决定由北影拍成电影。由因“毒草”片《早春二月》受到批判的谢铁骊“戴罪立功”当导演。


电影《箭杆河边》

《箭杆河边》根据刘厚明的同名曲剧改编。

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厚明以塑造描写阶级斗争而著称,先后创作了《山村姐妹》、《箭杆河边》等一系列作品。专门讲述老百姓与地主之间彻底斗争的“变天帐”故事。因此,刘厚明被调进北京人艺,后来还当过文化部少儿司长。1989年病故。

曲剧《箭杆河边》上演时,因为主演由演《杨乃武与小白菜》的魏喜奎等担当,很受欢迎。再加上是强调意识形态,在东城区工人俱乐部还搞过青少年专场。拍成电 影后,虽然是曲剧艺术片,仍然组织了团体包场,阶级斗争教育不能忘,天天讲,时时讲。当时还有一大亮点,京剧《箭杆河边》是由张君秋公子张学津主演。

文革中《箭杆河边》一样遭受批判,罪名是歪曲阶级斗争,丑化贫下中农。这部影片是1964年彭真下令匆匆拍摄出来的。彭真拍摄这部影片一方面是破坏江青同志领导的京剧革命,一方面是抢先一步,把《箭杆河边》拍成电影为自己涂脂抹粉,捞取政治资本。


电影《夺印》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扬剧《夺印》曾产生广泛影响,全国有30多个剧种、300多个剧团移植上演。

1962年,扬剧《夺印》在上海公演一炮打响。于是把这出戏拍成电影的想法摆上了议事日程。正当擅长拍摄戏曲片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准备上马时,上海海 燕电影制片厂却抢了先机,准备将扬剧《夺印》改编为故事片。此举得到了江苏省文化局的同意,但省委和地委却坚持:“《夺印》要拍扬剧戏曲片,不拍故事片!”

海燕电影制片厂的来人返回上海去了;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位拍摄过多部戏曲片的著名导演专程来商量拍摄事宜,在途经南京时被省文化局“拦驾”,也只好返回长春 去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人来了,他们是以拍摄扬剧戏曲片的名义来的,得到了地委的认可。几经周折,扬剧《夺印》还是最终未能拍摄成戏曲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支持《夺印》的地委书记胡宏作为扬州地区最大的“走资派”,遭受了残酷迫害。《夺印》也成了被批判的大毒草:“《夺印》的要害是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公然贬低毛泽东思想,把矛 头指向毛主席;严重歪曲贫下中农形象,极力暴露和夸大人民公社的‘阴暗面’,恶毒攻击三面红旗;为被罢了官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鸣冤叫屈,鼓励牛鬼蛇神翻 天,是《夺印》最恶毒之处。”

直到今天,《夺印》让人们记住的不是那些意识形态的教诲。本博秦全耀终生难忘的一句话是地主婆烂菜花拉笼干部的那句吆喝:何支书,吃元宵了!


电影《龙马精神》

1964年,河南省话剧团到北京出演话剧《龙马精神》。该剧由《李双双》作者李准编剧。

李准很多的作品都被北影改编成电影,有六十年代的《耕云播雨》、《龙马精神》和文革后的《大河奔流》、《双雄会》。

1965年,电影《龙马精神》公演。开天辟地,剧照上居然出现了毛主席语录。

奇怪的是,电影《龙马精神》看后人们记住的不是正反两极人物,而是一个叫“留根”的落后青年。因此演员陈裕德一举成名。为了再看一下这个角色,老秦又花了一毛钱在隆福寺的蟾宫电影院看了第二遍。

文革中《龙马精神》因攻击人民公社,歪曲农村阶级斗争,鼓吹“中间人物”,污蔑党的领导被批判。


http://laotuzaizi.blog.hexun.com/88524969_d.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21:37 , Processed in 0.0364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