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帖子
查看: 2083|回复: 0

刘志铭  “文革”十年的电影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18
发表于 2016-3-23 13: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革”十年的电影

刘志铭


 一

  “文革”时期的电影大致上有以下几个类型:一、戏曲类,以京剧八个样板戏为主打,也有少量的地方剧种。二、《新闻简报》(纪录片)。三、国产故事片和引进的外国影片。外国电影集中在朝鲜、阿尔巴尼亚、越南、罗马尼亚这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国产电影大致如下:

  1966年西安电影制片厂生产的艺术片《老保管》。八一电影制片厂(简称八一厂):《一百个放心》、《青春红似火》。北京电影制片厂(简称北影):《女飞行员》。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影)《雁红岭下》(下集)。196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简称上影厂)的:《落水记》。1970年两部:北影的《智取威虎山》(京剧)。八一厂:《红灯记》(京剧)。1971年两部,北影:《红色娘子军》(舞剧)。长影:《沙家浜》(京剧)。1972年五部,北影与上影厂合拍:《海港》(京剧)。北影厂:《龙江颂》(京剧)。上影厂:《白毛女》(舞剧)。八一厂:《红色娘子军》(京剧)。长影:《奇袭白虎团》(京剧)。1973年四部,北影与上影厂合拍:《海港》(京剧重拍)。长影:《艳阳天》、《战洪图》、《青松岭》。1974年十七部,北影四部:《杜鹃山》(京剧)、《侦察兵》、《南征北战》(重拍)、《送货路上》(湖南花鼓戏)。上影厂四部:《火红的年代》、《无影灯下颂银针》、《渡江侦察记》(重拍)、《一副保险带》。八一厂两部:《平原作战》(京剧)、《闪闪的红星》。长影五部:《创业》、《钢铁巨人》、《平原游击队》(重拍)、《向阳院的故事》、《半篮花生》(越剧)。珠江电影制片厂(简称珠影)的:《沙家浜》(粤剧)。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一部:《园丁之歌》(湘剧)。1975年二十四部,北影六部:《海霞》、《红雨》、《决裂》、《草原儿女》(舞剧)、《烽火少年》、《渡口》(河北梆子)。上影厂六部:《战船台》、《春苗》、《第二个春天》、《小将》、《人老心红》(淮剧)、《拣煤渣》(淮剧)。八一厂四部:《沂蒙颂》(舞剧)、《激战无名川》、《红灯记》(维吾尔语歌剧)、《雷雨之前》。长影五部:《金光大道(上集)、《车轮滚滚》、《长城新曲》、《黄河少年》、《沙漠的春天》。西安电影制片厂两部:《碧海红波》、《阿勇》。珠影:《小螺号》。1976年四十部,北影七部:《反击》、《山花》、《沸腾的群山》、《宝莲灯》(上、下集,河北梆子)、《青春似火》、《牛角石》、《海上明珠》。上影厂十三部:《欢腾的小凉河》、《年轻的一代》(重拍)、《磐石湾》(京剧)、《征途》、《难忘的战斗》、《江水滔滔》、《审椅子》(京剧)、《新风歌》、《金锁》、《阿夏河的秘密》、《管得好》(吕剧)、《三定桩》(莱芜梆子)、《小店春早》(黄梅戏)。八一厂四部:《长征组歌》(舞台艺术片)、《南海风云》、《红云冈》(京剧)、《南海长城》。长影六部:《雁鸣湖畔》、《芒果之歌》、《长空雄鹰》、《锁龙湖》、《山村新人》、《金光大道》(中集)。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开山的人》。珠影三部:《枫树湾》、《山里红梅》、《红霞万朵》(黄梅戏)。峨嵋电影制片厂两部:《寄托》、《春潮急》。广西电影制片厂:《主课》。

  外国电影,朝鲜:《鲜花盛开的村庄》、《火车司机的儿子》、《摘苹果的时候》、《劳动家庭》、《永生的战士》、《原形毕露》、《轧钢工人》、《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看不见的战线》、《三妯娌》、《战友》、《南江村的妇女》。阿尔巴尼亚:《宁死不屈》、《创伤》、《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战斗的早晨》、《广阔的地平线》、《伏击战》、《第八个是铜像》、《勇敢的人们》。罗马尼亚:《爆炸》、《多瑙河之波》、《巴布什卡历险记》(儿童警匪片)、《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越南:《前方在召唤》、《森林之火》、《回故乡之路》、《琛姑娘的松林》、《火》、《阿福》。

  日本内部电影有:《军阀》、《山本五十六》、《啊,海军》(内部电影是指受到国人批判,仅限成人观看的电影)。意大利纪录片《中国》(导演安东尼奥尼)。

  二

  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样板戏”电影基本上拍摄于1970年之后。所谓“八个样板戏”是指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此后《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龙江颂》、《平原作战》、《磐石湾》、《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红云岗》,芭蕾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等相继被列入“样板戏”序列。

  国产影片中大部分是彩色片,黑白片不多,如:《一百个放心》、《落水记》、《向阳院的故事》、《烽火少年》、《侦察兵》等。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几乎是黑白片,朝鲜电影黑白片居多,彩色故事片有:《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金姬银姬的命运》。越南电影也是清一水的黑白片。

  如同央视春晚许多小品里的台词很快成为当年流行语一样,“文革”时期的电影中也有一些台词、经典对白成为那个时代的时尚流行语,这一点在外国电影中尤甚: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里面的男主人翁———炳基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却迟迟没有对象,父母急得不行,托人在邻村物色到一位对象。当父亲把脸庞宽大小眼睛、身体健硕的女子黑白照拿给他时,炳基的脸上立马呈现出不屑和嫌弃。父亲见状说:好看的脸蛋能出大米吗?人家一年能挣六百工分。于是乎这句“好看的脸蛋能出大米吗?”不久便在国内流行开来。说某女子相貌困难一点,“六百工分”便成了代名词。阿尔巴尼亚电影中“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莫索里尼,总是有理,并且永远有理”、“把枪交给基尔吉,这是党的决定”也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男女老幼的热词。

  “文革”中的许多电影插曲早已成为经典歌曲。反映赤脚医生在农村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的影片《红雨》里的《赤脚医生向阳花》(郭兰英演唱);《青松岭》里面的《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红星歌》、《小小竹排》、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里的《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里的《卖花姑娘》、《春天年年来人间》;还有故事片《摘苹果的时候》、《金姬银姬的命运》、《南江村的妇女》里的插曲等。但凡有广播的地方,高音喇叭里除了宣传当时的形势和播放主席语录歌外,播出频率高的便是八个样板戏选段和这些故事片插曲了。

  三

  谈论“文革”影片,人们还常用一句顺口溜来总结当时的电影模式:“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飞机大炮、哭哭笑笑尚能接受,唯有这又搂又抱的在许多观众心中比较纠结。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阿尔巴尼亚电影《广阔的地平线》、前苏联影片《列宁在十月》、《难忘的一九一九》里面均有情侣或者红军战士与妻子拥抱接吻的镜头,电影在城里放映时就让不少人感到不适。而我们当知青时见过,年长者见到影片中这些情节低头不去看银幕,更有村民面对接吻镜头斥责:这是啥玩意?!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且阿尔巴尼亚电影的叙事采用多点、多线条的方式进行,让很多国人难以理解影片中的情节,常常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总结越南电影离不开飞机大炮,是因为越战时期美国的攻击机、轰炸机(特别是B52轰炸机)、直升机在越南上空没日没夜的盘旋轰炸,而越南战士在地面不断用高射炮瞄准敌机扫射,场面十分火爆,“文革”那会儿越战正酣。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则反映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民们过着美满的生活,人们的心态比较积极向上,成天乐乐呵呵的。特别是年轻的姐妹们银铃般的笑声不时飘荡在田间地头、果树林里。而在描写朝鲜旧时代的电影《卖花姑娘》里,观众时常被影片中遭受地主迫害的花妮一家的悲惨命运所打动。花妮的妹妹顺姬在地主家时,眼睛给地主用热滚的草药烫瞎;花妮在母亲终于扛不起病痛折磨撒手人寰时那撕心裂肺的哭述;年幼的顺姬给地主管家骗到深山,丢弃在冰天雪地里,观众看到这些镜头时哭声一片,根本没办法看下去了。《卖花姑娘》采用彩色宽银幕放映,也为当时国人少见。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给外国电影译制配音的配音员在国内有着众多的拥趸者,比方苏秀、刘广宁、童志荣、向隽舒、劳力、毕克、李梓、孙道临等。他们的配音为电影增色不少,里面的精彩对白常为人们津津乐道。

  除故事片外,“文革”时期国内放映比较多的影片是纪录片《新闻简报》。1967年到1976年,新影厂和八一厂共摄制长短纪录片509部,连同新闻杂志片共2037部。拍摄“文化大革命”的内容居多:毛主席八次接见红卫兵、农业学大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欢庆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宣传八个样板戏、柬埔寨流亡政府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莫尼克公主在中国各地访问、批林批孔运动等。也有纪录祖国建设新风貌的:《征服黄河的战斗》(1972)、《战海河》(1972)、《海河战歌》(1973)、《韶山银河》(1973)、《大庆红旗》(1971)、《沸腾的开滦》(1974)、《胜利油田》(1975)、《大庆人》(1976)、《大庆战歌》(1976)、关于广州、上海、大连等地造船工业的《百舸争流》(1976)等。

  “文革”时期,日本电影进口到中国的不多,且不公开放映,观众仅限于成年人。如《山本五十六》、《啊,海军》、《军阀》。内容多描写残酷战争场面。电影《军阀》中甚至有母亲为躲避搜查,亲手掐死在怀里哭闹的孩子这样的画面。

  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尼于七十年代初来华拍了纪录片《中国》,影片放映后引发国内主流媒体的批判,说许多镜头对着天安门广场人们来去匆匆的脚步和自行车,甚至有人在天安门广场旁边晾衣服,场面杂乱有辱中国形象。

  “文革”十年的电影是一个特殊年份的特殊产物。在中国电影百年史中只有十年,许多电影让我们这些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至今无法忘却。


  ◎ 刘志铭,电视制片人,现居广州。

(来源:《南方都市报》)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22 02:51 , Processed in 0.0698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