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99|回复: 0

黎建明  毛泽东与湘剧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5-12-4 00: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黎建明

《艺海》 2009 (03)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湾,五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湘潭县,出了个毛主席,世界把名扬,咿呀咿吱喂。”这首琅琅上口而亲切的湖南民歌,唱出了人民对伟人的心声。毛主席虽然去世已经三十二个年头了,但他的丰功伟绩,人民世代相传,永远怀念。
  毛主席爱好甚广,喜欢戏曲,特别是对家乡的湘剧更是情有独钟。这可能是乡情关系,但湘剧前辈艺术家在表演艺术方面,确有与众不同的造诣,因此受到毛主席的喜欢,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毛主席究竟看过多少次湘剧演出(包括电视录像),笔者虽系亲身参与,也很难说出一个准确次数,不过有几次特殊的演出,可向读者予以简介。

  毛主席三看《回窑》而不厌

  《回窑》即湘剧传统弹腔剧目《打雁回窑》,毛主席曾经三次看过演出。第一次是1956年7月9号晚上,当时湖南省湘剧团第一次参加全国戏曲巡回演出,经武汉、郑州、石家庄、保定等地巡演,6月5号到达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到北京最大的愿望是想到中南海为党中央和毛主席演出,展现古老的湘剧艺术形式。大伙一直盼望这一天的到来。在我们即将告别北京演出的头一天,即7月9号,突然接到通知,要我团今晚到中南海向中央首长汇报演出。这一消息传开,全团顿时就像开了锅的热水,沸腾起来。当天下午5点吃饭,5点半上车,5点45到达中南海怀仁堂,各部门认真地准备,当时钟快到7点半的时候,怀仁堂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大家知道是毛主席来了。见到毛主席,我们心情激动地跳跃着,个个脸色绯红;口里虽未喊毛主席万岁,每个人内心里都在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当晚演出的节目,第一折是《小将军打猎》,由训练班的小演员项汉演刘承佑、李自然演李三娘;第二折是《打雁回窑》,由彭俐侬演柳迎春、杨福鹏演薛仁贵;第三折是《辕门斩子》,由刘春泉演杨延昭、熊云钦演佘太君、吴淑岩演赵德芳、黄福明演杨宗保、庄丽君演穆桂英、贺华元演焦赞、蒋华金演孟良。演出过程中,我们窥见主席看得认真,毛主席时而鼓掌为演员们助兴。这是建国后毛主席第一次在北京怀仁堂看湘剧,也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毛主席第二次看湘剧《打雁回窑》,是1958年11月,当时党中央在湖北武昌召开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湖南省委组织了以湘剧团为首的湖南艺术团赴武汉为大会服务演出。11月29号晚,我团在武昌的洪山宾馆礼堂为毛主席演出。演出节目有《辕门斩子》和《打雁回窑》等,这是毛主席第二次看《打雁回窑》。六中全会期间我们为大会演出五个专场。
  毛主席第三次看《打雁回窑》是1960年3月8号在湖南省委小礼堂,当晚演出有《断桥》、《拦马》和《打雁回窑》等。过了两天,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同志约了彭俐侬等几位演员去见毛主席。毛主席和演员们亲切地谈起了湘剧《打雁回窑》。主席把唐朝确有薛仁贵其人,但不在正史而在野史的历史情况向演员作了介绍,建议把薛仁贵射死儿子薛丁山这一节不近人情的戏能否改一下(不是原话,是大意)。这就是后来社会上流传毛主席三看《回窑》而不厌的佳话。
  为什么主席对《打雁回窑》如此青睐?我认为可能有如下几点:一是他老人家为着革命事业,离家数十年,东奔西跑地过着行伍生活,但乡音未改,仍是一口地地道道的湘潭话,因而怀着浓郁乡情来看家乡戏,倍觉格外亲切。二是《打雁回窑》的故事情节动人,是一折反映一对患难夫妻的坚贞爱情的故事。薛仁贵与柳迎春是一对冲破封建势力的爱情伴侣,婚后不久仁贵别妻投军,丈夫走后带着背生儿子薛丁山在寒窑苦渡光阴一十八载,一直到官居平辽王才回到寒窑与妻团圆,父子相会,此乃人间之美事也。三是《回窑》是一折表演难度较大的戏,演员之间靠内心活动和面部表情互相交流,尤以其中一段非常细腻的哑剧式的表演,既精彩又夸张,观众看了均感满意。表现内容是仁贵回到寒窑后,柳迎春打水为丈夫洗涤路途之尘土。精彩的表演从此展开:当仁贵拿起洗脸巾往脸上擦洗之时,总觉得不对,有股浓烈的刺鼻气味,发现是洗脸巾的气味,为此仁贵使劲揉擦面巾,柳迎春在一旁着急,生怕丈夫把面巾搓烂;仁贵示意叫迎春换盆水再洗,结果还是气味难闻,仁贵在着急时突然想到自己带有洗脸用的面巾,当即取了投入脸盆,迎春一见急忙用手接住;待仁贵洗脸时不见刚才自己所投之面巾,问迎春是否看见,迎春把精美的面巾给仁贵看,示意这是做什么用的?仁贵示意这是我洗脸的面巾,迎春示意我穿的衣裳破旧不堪,这样好的丝绸,我要留它做衣穿;仁贵笑着在迎春肩上轻轻地拍了一下,示意我如今做了大官,今后会有好衣裳穿;迎春仍然不舍,在仁贵的求讨后才勉强将帕投入盆中,让仁贵洗脸。这是一段趣味性很浓的情节,观众看了笑声不止。

  毛主席三看《辕门斩子》的故事

  毛主席三看《辕门斩子》是一个意味深长而有趣的故事。本来毛主席只在1956年7月9号在北京中南海和1958年11月29号在湖北武昌的洪山宾馆看了两次湘剧《辕门斩子》的演出,不料时隔16年后又在长沙看了《辕门斩子》的录像演出。

  1974年10月毛主席回到湖南,住在省委接待处的“九所”六号楼。当时还是处于“文革”时期,没有像文革以前那样隆重为他老人家安排文艺活动,有关人员都集中在接待处等待任务。那时虽然没有现场为主席直接演出,但演出和录像仍然在继续进行。录好后的节目都送到六号楼播放。在此期间,有一位应中国政府邀请来华访问的贵宾到达北京,经中央安排请这位贵宾到长沙与毛主席见面。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我们正在看京剧的录像片,突然工作人员通知,说毛主席今天下午要在六号楼接见外宾,要以家乡的湘剧招待客人。工作人员忙把早已录制好的湘剧《打猎回书》和《辕门斩子》送到六号楼。据在场工作人员说,那天毛主席精神特别好,一边和外宾交谈,一边聚精会神地看录像剧目;当屏幕上出现精彩画面时,主席一边抽烟点头,并用手在自己的腿上轻轻拍打,为某一段精彩唱段入神而打板。事后从报纸上才知道那天主席接见的外宾是马耳他政府总理明托夫。这次虽然是看的录像演出,但比以往看有不同的反响。在1975年的某次高干会议上还专门向干部们叙述了《辕门斩子》的故事情节。1975年正是“文革”晚期,其中有不少高干子女参与其中,所以毛主席以《辕门斩子》的故事,语重心长地提醒和告诫高干们加强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毛主席的这次讲话后来在各单位都做了传达,我记得在当年的内参里也有报道。

  毛主席听高腔《沁园春·雪》的演唱

  《沁园春·雪》是毛主席于1936年2月所作的一首气壮山河的诗篇。在国人中广为流传。1945年毛主席赴山城重庆与蒋介石和谈之时,此作经新华日报发表之后,当时在重庆引起了教育界、文艺界的巨大轰动。蒋介石对此反应很大,并不惜代价聘请一批墨客骚人,企图撰文来压制《沁园春·雪》的巨大影响,结果徒劳无益,只得销声匿迹地甘拜下风。


  主席的这篇光辉诗作,建国以后很少有人谱曲演唱,戏曲方面就更加少有。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的春节期间,湘剧表演艺术大师,人称“高腔大王”的徐绍清先生,怀着对毛主席的忠诚和敬仰之心,想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智慧,用湘剧高腔中最美的旋律来编唱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这在当时不仅是湘剧史上的首创,而且在全国剧坛上也较为罕见。徐先生凭着满腔热血,冥思苦想地进行创作。首先在选曲方面,立意精巧,思考缜密。几经修改,终于成此绝唱,流传至今,仍然受到听众的喜爱。
  1962年3月中旬,毛主席回到湖南在省委接待处的九所小礼堂,曾亲聆徐绍清先生演唱的湘剧高腔《沁园春·雪》。主席听后非常高兴地对徐说,谢谢你为我的小作而高唱。作为《沁园春·雪》演唱时的司鼓者,我离主席很近,所以主席说的话,我听得十分清晰。记得当时主席说话时语气谦和而亲切,不是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普通的词作者的身份来向这位为自己诗词而歌唱的劳动者致谢。徐绍清确实唱得声情并茂,获得了主席的赞美。这体现了主席平易近人的伟大之处。
  主席看湘剧演出可分为两个时间段。1956年7月9号至1962年6月16号为第一阶段,其中包括几个重要的活动。如1958年11月党中央在湖北武昌召开的八届六中全会;195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到北京参加庆典演出,这期间都是直接为他老人家现场演出。
  第二个阶段是1974年底和1976年的上半年。当时处于文革时期,由于年龄关系,主席的身体状况也日渐虚弱,不方便到现场看戏了,都是看演出录像。尤其是1976年周总理辞世,对主席的打击十分大,党中央为了主席的身心健康,便通知湖南省委组织几个毛主席爱看的地方剧种,如湘剧、花鼓、京剧和邵阳花鼓戏等,组织演出录像,录好后立即飞送中南海。我们从1976年元月进入省委接待处开始排练演出,到7月底才结束此项任务。几个剧种录制了大大小小共七十余个折子戏,都是主席平常爱看的剧目。

  毛主席不仅喜欢看湘剧表演,对部分湘剧演员也非常熟悉。有的演员年龄较小,主席连他们的乳名都叫得出。如湘剧表演艺术家彭俐侬,主席知道她的乳名叫三伢子,刘春泉除艺名六岁红外,主席还知道她的乳名叫春伢子。更有趣的是,当时湖南省湘剧院有两个姓左的演员,大一些的叫左白翼,小点的叫左大玢,主席为了招呼方便,便将二人分别称为大左和小左。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辈呼唤自己的后辈一样,既亲切又随和,体现了主席对新文艺工作者的关怀和爱护。主席与湘剧有缘,对家乡的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作为湘剧人,我们永远敬仰主席,怀念主席。


http://doc.qkzz.net/article/7068 ... c9-336455efecf5.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9-21 11:20 , Processed in 0.10608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