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84|回复: 0

魏城:高文谦采访录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5-10-24 04: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文谦采访录

魏城


◇ 周恩来在文革中的作用

问:有关您即将出版的这本书,是不是有关于周恩来,题目是《晚年周恩来》,那
么是不是偏重于写文革?那你个人从大量的史料来看,周恩来到底是主动参与文革
还是被动拖入文革呢?

高:从我接触的材料来看呢,他总的来说是被动拖入文革,可以说是被毛泽东拖下
水的。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但是在这个里面,他自己极力想紧跟,在政治上想保住
自己,但与毛泽东相比,思想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问:我从书的介绍中看到,“没有周,毛就下不了发动文革的决心。”是不是这样
呢?

高:实际上是这样的,毛在为发动文革政治布局的时候,毛是采取了几手。用我的
话讲是:联林拉周整邓倒刘,他对中央一线的几个人是分化瓦解,拉拢怀柔兼备吧
。是这么个情况,周在毛发动文革时是一个借用力量,不是一个基本力量。

问:周在整个文革过程中,他的内心历程是怎样的呢?是内心分裂痛苦呢?还是心
安理得,或是助纣为虐?

高:从我的材料来看呢。恐怕来说,他的内心也有他悲苦的一面,但是政治上他决
心要跟着毛走。就是这么个情况。

问:你总体的评价,周恩来在文革上到底是起了什么作用?比如说有人认为他保护
了很多人,很多中共的老干部,那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保护这些老干部呢?

高:对于周保护老干部这个话题,这是作为文革之后大肆宣扬的,我当时也写过这
方面的文章。这个基本的事实也存在。比如说北京军区的老司令傅崇碧,他就是写
到“大树参天护英华”,这就已说明周在文革中保护了不少的干部。他就像一棵大
树一样,把英华都保护住了。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只是反映了一方面的情
况,还有一个小节,在大树参天护英华的背后,实际上,周在保护干部的事上是非
常的小心翼翼,可以说是一直在看毛的脸色行事。他需要在毛、林、江三种不同的
利益关系中找到不得罪任何一方的平衡点来做这件事情。所以说这事也是很难的。
另外他作为中央碰头会的一个成员,那些大案要案,他也难脱干系。

问:那能不能说,他保护的一些干部是在毛的首肯下,他才进行保护的呢?

高:这可以这么说,没有毛的首肯他不会做出任何事情来,特别是像刘少奇的那些
人的话,他是不会援之以手的。

◇ 周恩来与毛泽东的关系

问:我们所谈到的毛泽东和周恩来之间的关系也是您书中的主要核心。您从大量的
史料来看,毛和周在长期的合作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呢?

高:毛周关系的话题就很长。简而言之,毛周关系是现代意义上的君臣关系。当然
其中有一段过程,35年遵义会议是一个关节点,42-43年的延安整风是另一
个更重要的关节点。延安整风之后基本上是一种君臣关系。不过是具有现代意味的
。虽然和古时候不一样,但骨子里是一样的。

问:如果是君臣关系的话,那为什么在文革后期,又出现了批周的运动呢?是否在
毛的默许下进行的?

高:当然是的了,任何大的运动没有毛的默许是绝对干不了的。

问:毛为什么会对他最忠诚的大臣进行这样的运动呢?

高:毛批周主要是在林彪事件在之后。在这之前,毛对周有几次不满意,但周毕竟
是党的第三号人物。林彪事件之后,历史把周推上了党内第二号人物,而毛那时候
年事已高,也生重病,他急于安排后事,但他觉得周在政治上有异心。因为周在批
林和收拾文革残局时,他提议批左,这就碰到了毛的痛处。另一方面,自林彪事件
后,周在党内外的声誉大起,外交上大有突破,西方报纸上把这报导成为“周恩来
外交”,这使得毛心里很不是滋味。毛认为周想以林彪事件来不动声色的扭转国内
的政局。

问:从思想路线上来讲,周恩来是倾向于毛的思想,还是倾向于以刘邓为代表的务
实路线呢?

高:这时要看在哪一段历史情况下,您是指哪一段历史?

问:是文革时期。

高:在文革中又可以分割成很多小的段落。我是觉得周在思想路线上和毛在治国理
念上是不一样的。毛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立国,政治挂帅,搞政治运动。周还是比
较务实,比较关注国际名声。这是他们俩之间的分歧,在五十年代的时候他们就已
有不少的磕碰。反冒进的问题上,周已是挨了毛的批,被指离右派还有50米远,
几乎在南宁会议上,毛每次都批周,后来周不得不提出辞职。文革是毛泽东晚年思
想的顶峰。我在书中说到周在林彪事件之后大哭一场,其实这个材料是出自于我当
时亲访纪登奎,他谈出来的,核心是周一直是觉得有志难酬,在治国理念上和毛格
格不入。

◇ 周恩来与刘少奇的关系

问:您刚才说,周在治国理念上和毛格格不入,周可以说是更接近刘少奇。那我们
就谈谈周刘关系,在文革时,周看到刘被整,应该是有兔死狐悲的感觉,但为什么
周反而是参与整刘?

高:刘周关系可以是追溯到延安整风。周在党内资历和才干上一直是都是超过刘的
,而且周还曾当过毛的顶头上司。延安整风的时候,周恩来和王明都是挨整,那么
确立了毛在党内的绝对领袖地位,在这事上呢,刘是出了大力的。所以刘是作为毛
的第一助手,在延安整风的时候就压到周的上面去了。长期以来,他们是作为权力
斗争的对手。他们的关系在客客气气的后面是权力斗争的对手。

当时,刘少奇是党内政治路线中白区的代表。其实周在白区工作中花费的精力
和取得的成果并不比刘差,可能还更胜一筹。但是在45年的政治决议中把所有的
功劳都归于刘少奇。这是一种政治需要吧。邓小平当时也是这样吧。文革中,周其
实也是有兔死狐悲的感觉,所以他在整个运动中的调门,跟江青和其他人比是有差
别的。他始终不冲到前面去。在我书中提到他对刘少奇的下场,难免有兔死狐悲的
感觉。周决定政治路线上跟毛走是他晚年最重要的政治操守和原则。整刘是毛在文
革政治战略中最重要的一步棋。当时是整到哪一步算哪一步。

但是随着文革运动的深入,毛就意识到只有把刘少奇定罪,彻底打倒才能说明
文革的成果。所以当毛真正下决心要整刘的时候,周还是讲两面话。他一方面强调
这是一个在九大召开前的重大的政治任务,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要谨慎。后来就把他
从第一线撤下来了,让江青上去了。

老毛实际上很清楚周的想法,就说“你想洁身自好,对不起。我要让你在中央
全会上做刘少奇的历史问题审查报告。你乾净不了。就算以后历史翻案,你也难逃
后人的责备。”我的书中把这个过程讲得很清楚。

问:那么说,是不是周和刘的矛盾是利益上的冲突,而不是治国理念上的矛盾?

高:周和刘之间在治国理念上只有刘比周更左的一面。周的为人比较沉稳,刘容易
在政治上走偏锋。像64年搞的“四清”运动,毛已经够左的了,刘少奇的很多东
西比毛还左。刘干起事来更尖锐。关于周刘之间的利害关系,其实是毛刘之间的利
害关系。周因为在政治上跟毛走,所以就跟刘一刀两断。

◇ 周恩来与林彪的关系

问:我们现在谈谈更有戏剧性的关系,那就是周与林彪的关系。在文革中如果说林
彪是第二号人物的话,那周就是第三号人物。我们往往看到林彪跟着毛走得很近,
周却要和林拉开一点距离,那么,人们所感兴趣的是,周和林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高:周和林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要从两人的历史上来看。周在党内的辈
分是很高的。在黄埔军校,林还是周的学生。当时,周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而
林彪则是第四期的学生,所以差得比较远,很多元帅都是黄埔一期的学生。两人都
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周一直是林的直接领导。到文革时,毛把林作为自己的接班
人,放在第二位。周作为党的第三号人物就在林的下面。

从我的观点和收集的材料来看,长时间,林是周的下属,所以周特别注意和林
的关系,特别注意尊重林彪,以免落得一个话柄。再有的话,人们也都知道,在九
大以后,在政治格局上有两大派:一个是林彪一派,包括陈伯达、黄、吴、叶、李
、邱,即四大金刚加叶群;那边是文革派,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和康生。毛林是
上面,平时不出席政治局会议。周就是主持政治局会议。两派斗争是越演越烈,周
夹在中间是非常为难,但他的长处是平衡,善于在矛盾对立中保持自己的政治平衡
。但是在更多的具体问题上,他还是更多的偏袒林彪这一边。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一个是林彪的人,黄、吴、李、邱都是军队里的将帅,军
队历来是讲究资历的,周恩来比他们都高,这和文革派是不一样的。再有后来陈伯
达在九大起草的九大政治报告被批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周和林的政治理念是一
致的,这个报告事先经过周,得到了赞成,林彪看到周的态度,也觉得是一种鼓舞
,所以是花了精力和陈伯达一块按林彪的意思起草了这篇报告,但最后这报告被认
为是唯生产力论的报告。所以九大之后,周林两人之间更多的是同多于异。

问:海外有一本书,叫《林彪之死》,说周恩来在倒林中起到了非常主要的作用,
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多大呢?

高:这没有可信性。这本书我也看到过,是王兆军先生写的,主要是文学笔法,推
断论。基本材料都是道听途说的。

问:实际上,周在倒林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高:周在倒林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前提是毛林交恶。这和毛刘交恶是一样的道
理。刘和周在政治理念上是同多于异。在九大后,林和周在政治上也是同多于异。
但当毛一旦决心要倒林的话,周在最后的时候还是倒向了毛,为了在政治上保留自
己的晚节。

◇ 周恩来与江青的关系

问:我们现在来谈谈周恩来和江青的关系。我们看到在文革中,周恩来有过一些吹
捧江青的话,甚至有些肉麻的话。那他和江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高:周跟江的关系,如同周和林、及周和刘的关系是一样的。更核心的是周和毛的
关系。文革实际上是毛泽东和江青开的夫妻老婆店。毛是舵手、是发动者,江青是
文革女老板、女掌柜,而且地位是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对她低三下
四,隐忍退让和那种让人肉麻的吹捧,根子还在于江青由于毛的扶植撑腰,在政治
上的份量越来越重,他不得不这样。

问:既然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在文革后期江青却主导了整周的运动?

高:您说的整周运动指的是批林批孔运动吗?

问:对。

高:这个过程,如果讲起来话题就比较长了。这个批林批孔,我这本书上讲的呢,
就是毛发动批林批孔的两大情结。一个是历史文化观上的反儒情结,一个是现实政
治中的文革情结。而批周呢,是把毛的这两大情结融汇贯通起来了。我不知道我这
样表达清楚不清楚。为什么这么说,这个话题就比较长了。从现实政治中,在林彪
事件之后,周提出批左,这个触到毛的痛处,认为周企图清算文革。当然,这个周
已经做的是再谨小慎微不过了,绝对不从根本上触动文革,而是把文革中出现的一
切乱像乱局都归咎于林彪煽动的极左思潮。就这样子,老毛都看出来,不能这么搞
,所以他要刹车。另一方面,毛周之间的关系,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俩之间还有一
个儒法之争的问题。周被毛认为是中共党内儒家文化集大成的人物,这个是被毛非
常不齿的,毛认为儒家的这一套玩艺,表面上谦谦君子,温良恭俭让,实际上是虚
伪,非常伪善圆滑,政治上没有原则。他就这样,把两者贯通起来了来批斗。就是
说,由江青来批斗,用江青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主席的一条狗。主席让我去咬谁
,我就去咬谁。”所以,中国大陆现在把所有批孔的事情都归咎于江青,这是过份
地抬举了她,她不过是在贯彻毛的意图。

问:你介绍的这些情况和中共目前的官方历史版本不一致,官方的版本说,在文革
后期批林的时候,江青或者四人帮把毛的批林批孔运动转移到了批周公。

高:这就是后来中共领导层在政治上的需要了,他们需要维护毛啊。实际上我认为
毛是文革中一切恶事的始作俑者,不仅是大的关节,即使是小的事情,没有他首肯
,底下的人做得出来吗?江青是不敢,不过江青有的时候有操之过急、有打击面过
大的这一面,但是基本思想是出自于毛,这是没有问题的。我的书上已经讲得非常
清楚,而且引用的是详细的材料。

◇ 周恩来与邓小平的关系

问:那我们再来谈一谈周恩来和邓小平的关系。通常的看法是,邓是周的接班人,
是周自己在身体不好的时候力荐的一个接班人。那么实际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高:恰恰相反。邓的复出是毛在政治上的重要一招棋,有意用邓来牵制乃至取代周
的,恰恰不是周的力荐。外界称我这本书颠覆了一些官方的历史定论,周邓关系也
算是其中之一吧。

实际上,周邓之间的关系,谈不上怎么好,当然两个人在当年旅法勤工俭学运
动中同时去了欧洲,但是,两人情况非常不一样。旅法前,周在国内已经崭露头角
,而且随后马上就成为中共旅欧支部的负责人。而邓当时只有十六岁,可以说是一
个玩心未泯的少年。当年那些在法国的老同学写的回忆录中提到,那时候打完工,
已经疲劳不堪,如赵世炎,那时下工以后还拼命学法语。而邓两手插在兜儿里面,
串门儿聊天,打扑克。用我的话说,是玩心未泯,因为邓才只有十六岁,你怎么能
要求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呢。所以虽然他和周有留法这段同样的经历,但情况是很不
一样的。

回国以后,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政治道路。因为中共在党内斗争中是以毛来
划线的。如果你站在毛的这一面,就是正确的一面。周站的是错误的一面,所以这
是毛周恩怨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周取代了毛作为红军总政委,毛坐了冷板凳。用他
自己的话说,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连鬼都不上门儿。这是毛事后说的激愤的
话。邓那个时候是和毛一起挨整的,所以邓和毛的关系更深。而且正是因为邓和毛
一起挨整,所以遵义会议以后,邓立刻从下面调到中央当了秘书长。当然目前在国
内有人把秘书长这个职位吹的很大,其实这个秘书长和后来的中央秘书长是不一样
的。这实际上只是个秘书处长。不过毛一旦翻身,就把邓提拔起来,而且一路放在
重要的位置上,格外的培养。

邓和林彪是毛一直刻意培养的人物,而且交替使用。邓是搞政工出身的,当时
在解放战争中毛把他作为淮海战役的总前委书记,指挥二野和三野。这点邓是颇为
自负的地方,处处和林彪比,认为是你有辽沈,我有淮海。而且言外之意林彪你最
多指挥过一个四野,我却在淮海指挥过两个野战军。从这些事上来看,邓是受到了
毛的格外栽培。所以江西挨整是邓人生中的一个机遇,从此之后他就一路青云直上
。在八大的时候,邓比林彪还先进入政治局常委。林彪是八大之后增补为副主席的
,排在邓小平的前面,但在八大的时候他还是政治局委员,而邓那时已经是政治局
常委了,而且毛指定他作为中共总书记来总揽全局,党政军的日常事务都要向邓汇
报。后来更进而说他是“副帅”。周当时是中央第三号人物,党的副主席兼国务院
总理,但周事事也需要向邓去请示汇报。因为毛定下了书记处是抓总的,大家都要
向书记处汇报。

文革前夕,因为毛对邓在五十年代后期在政治上跟着刘少奇跑很不满意,所以
就狠狠的整一下邓,转而重用林彪。但是毛对刘邓始终是有区别的。毛对邓是采取
整而不倒的办法,邓自己也知道。邓在文革后曾说过,谁要不听毛的话,毛就会狠
狠地整一下。林彪摔飞以后,整个文革等于全部破产了,毛在政治上陷入困景,而
周在这个过程中则连连得分,党内外的声望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毛觉得周功高
盖主,所以采取行动了,用邓来制衡周。人们所流传的所谓邓的复出是周的安排是
不对的。事实恰恰相反。

问:那么,你认为后来中共有意无意地宣扬邓是周的传人是出于什么动机?

高:我的书里有一个部份描述了周邓之间的合作与分歧。我概括他们俩人的关系是
和而不同,同而不党。邓是毛在政治上制衡周的一个棋子,邓自己心里面也很清楚
,实际上邓为了重新获得毛的信任,在73年政治局扩大会批周过程中也扮演了重
要的角色,由此得到了毛的信任。这点在我的书中讲得很清楚。毛和邓虽在历史上
有老关系,但毛对邓还一直是将信将疑。因为毕竟邓在文革中被毛打入冷宫,吃了
一些苦头,那么他在政治上能不能够为毛所用,毛心里还是有一个问号,需要观察
邓。通过批周一事以后,邓重新获得了毛的信任。

但另一方面,周和邓的治国理念是相同的。他们都知道要抓经济,在当时如何
治理文革所造成的乱局这个问题上,周和邓也比较一致。还有一点,文革后期,邓
和周在政治上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了,在毛评水浒,批投降派的时候,两个人就成
了难兄难弟。之所以会这样,也和周的为人有关。套用中共的话来说是,周善于团
结人一道工作。虽然邓是毛派到他身边牵制自己的人,但是周做了争取工作。况且
两个人在政治理念上也是一样的,所以很自然的就在政治上联起手来了。

但是,周邓两人对一些具体问题看法并不完全一样。他们有一致的地方,比如
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四个现代化,这就是周和邓两个人商量的,把它作为经
济部份的指导思想来写。但是,两个人的同里面还是有异。比如说邓抓全面整顿,
这一点周虽然同意,但是对邓操之过急的做法是有看法的,当时曾跟邓提过。平心
而论,周在政治上比邓更加老谋深算,当时他看出毛还在看,看出毛对邓不是很放
心,而邓是已经大权在握,毛已是重病缠身,不会拖很长了。

周当时的想法是应当戒急用忍,等着就行了,但是邓本人刚愎自用,这点从六
.四镇压就可看得出来。邓的这种个性在1975年抓整顿和1989年六.四镇
压都有充份的体现,他就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至于中共官方说邓是周的传人,主
要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 对周恩来的总体评价

问:那么谈到对周恩来的总体评价,如果分两方面来谈,一方面是对中共来说,另
一方面是对整个民族来说,您认为周的正面意义大还是负面意义大?

高:这个问题要分两方面来谈,没法搅在一块。

一方面,周对中共来说绝对是有功之人。原因大体有两个。一个是周在文革中
把乱局给稳住了,使得毛最后在政治上没有大翻车。文革的乱还是有控制的,尽管
是在失控的边缘,所以,在这一点上周是功不可没的。

第二,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时,胡耀邦总结历史经验时,对周曾作过这样的评价
:因为周的存在,使党多次在危难中没有陷于分裂;同时在党犯错误的时候,因为
有了周,得到了人们更多的谅解。换句话说就是,最后没有拉出山头来,在政治上
进行撕杀,大家最后都还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面。所以从这两点来看,周对中共来
说,是绝对的有功之人。至于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文革是一场浩劫,周是文革的执
行者,难逃历史责任。当然这里情况也很复杂,周是一身二任的人物。

我在书中引用了当年邓小平在内部写文革决议时评论周的两句话。第一句是“
如果没有总理的话,文革的结果可能更糟。”第二句是“如果没有总理,文革也许
不会拖那么长。”这两句评论一个是正面,一个是负面,而周对国家和民族的真正
位置实际上也就是在这两点之中。

问:为什么在有负面评价的情况下,中共,包括邓小平,在文革后依然把周恩来塑
造成一个神一样的人物?

高:当时,这也是一种政治上的需要。

第一,人们在四.五运动中悼周,其实有好几个原因,一些人认为周是人民的
好总理,另一些人则是对毛不满,但通过悼周来批江射毛,影射毛是中国当代的秦
始皇,这在四.五运动中已经喊出来了。就着这股势头,在粉碎四人帮的时候,周
起了导火索和旗帜的作用。毛也没想到周去世以后,还阴魂不散,在政治上给他惹
了这么大的麻烦。本来毛一直在天门城楼上接受人民的三呼万岁,没想到四.五运
动中天安门广场百万人示威,指他是现代秦始皇。毛也知道他的一世英名由此毁于
一旦。所以毛在临死前还琢磨着想批周,他不参加周的追悼会,并非身体不好,完
全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中共把周恩来放在很高的位置也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让
他来取代人们心目中毛的位置。因为毛发动文革,很多事情人们对他已经很不满意
了。所以用周,用一个新的神,或者说用一个泛神的办法来取代原来摇摇欲堕的老
神。另外,从胡耀邦对周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周对中共党内团结的凝聚力是很大的
。所以他是不能碰的。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周是个忠君爱民的贤相,他的私生
活,他的廉洁奉公,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一直是道德上的楷模。相对于目前中共的
贪腐,更让人们怀念他。普通老百姓不懂得更多的政治,但是他们看人更看重这些
东西。所以现在许多事情曝光以后,一些人仍然很怀念周恩来,也能对他所做的事
情给予谅解。

问:在中国,毛和周长期被认为是两个神。毛泽东这个神因为后来一些书的揭露而
被拉下神坛,比如李志绥写的回忆录揭露了毛的许多鲜为人知的道德上的问题,彻
底粉碎了毛的神的形像。那么从道德上讲,周恩来有没有任何受人指摘的事情呢?
如腐败、生活作风等问题?

高:据我所知,这恐怕是没有。在我接触有关周的档案材料和他身边的人这么多年
来,我没有看到周恩来有过任何象毛生活作风那样的事。

问:你是不是说,如果周恩来神话破灭,主要因为他的政治品德有缺陷,而非个人
生活品德有缺陷?

高:对。我认为包括对毛的评价也是这样,毛可以生活上很糜烂,李志绥讲的那些
具体情况我无从置评,不过毛的生活作风不检点并不是一个秘密。我认为评价毛也
好,周也好,真正让他们倒台的,不是生活问题,而是他们在当政时为中国人民带
来了些什么。老百姓在这个年代是处于安居乐业的局面呢?还是风雨飘摇之中?我
的看法就是这样的。

问:那么,中国人对周恩来的这种心态,如果放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是不是反映了
中国历史深层的一些东西呢?

高:是,确实是这样子。其实周在文革中的很多表现,比如对毛的顺从、隐忍、顺
从,海外说他是对毛献媚、卑躬屈膝,所有的这些,其实老百姓也都知道。但问题
是,这符合中国儒家政治文化的传统。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周是个忠君爱民的
贤相,尽忠守份,尽到了一个臣子的本份。就算现在公布周恩来的材料,老百姓对
他的所作所为也能有一定程度的谅解。因为中国的传统就是这样,做大臣的不能逾
份,要尽忠守份,周对毛这一点是做到家了。

问:那么您的这本书对剖析中国的政治文化有什么意义呢?

高:这是有意义的。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核心是皇权专制主义,皇帝高高在上,主
宰一切,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老百姓甘愿把自己的
一切交给皇帝,敬畏、顺从他的意志,听由皇帝来主宰一切。前一阵子,大陆风靡
封建王朝的电视连续剧,就是这种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映照,希望皇帝能施仁政
,那么老百姓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这个文化和民族心理是年深日久,根深蒂固。
毛和周之间的君臣关系也就是这种政治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的一个映照。毛是代表
了君权,而周则代表了顺从君权的大众的民族心理,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其实从毛
周时代过后,这种情况仍然换汤不换药。在邓当政时,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胡耀
邦、赵紫阳两任总书记还是难逃“儿皇帝”的厄运。现在江泽民已经“半退”,骨
子里还是不想把“核心”的头衔交给胡锦涛。谈到对周的历史评价,我觉得还有一
个因素必须要考虑。虽然毛、周这些人走入历史已经将近三十年了,但实际上还没
有尘埃落定。中国正处在大变革的前夜。今后对这些人的评价,取决于中共现在的
当政者能不能够把中国这场大变革比较和平地实现——从经济改革完成向政治改革
的转变,最终走上民主宪政道路。如果完成得好的话,对毛周这些人的评价还好说
,如果这个转轨完成不了,导致一场大动乱的话,对他们的评价就真不好说了。

问:您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在中共党内担任了比较重要的职位,但您现在出版了
这本书,把中国政坛上的另一个神拉了下来,那么,从您内心路程来说,您是怎样
走到这一步的呢?

高:在我的后记中我写道,这本书的写作是命运的安排,同时也是为我自己过去的
一段历史画上一个句号。我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过,曾经当过室务委员、周
恩来生平研究小组组长,为官方修史,写领袖人物的年谱、传记。本来,我可以沿
着这条路走下去的,不过当时已经感觉到只能在夹缝中做文章。四人帮粉碎后,中
央作了历史决议,决定对文革宜粗不宜细,这是邓的话。那时我的研究工作也很难


第一,文革是个禁区,不能碰,只能宜粗不宜细。再有,周是政治上的偶像,
不能碰。所以当时我看材料时虽有很多想法,但深为不能畅言所苦,只能写一些奉
命文章。1989年那场爱国民主运动改变了我的生活道路,当时文献研究室有三
个室务委员,另外两个原来都是胡耀邦的秘书,带着机关干部到街上去游行。我和
他们一块儿去了,另外我还执笔起草了一个中央文献研究室请愿团致中共中央的一
封公开信,要求中共的当政者能够倾听民众的呼声,肯定八.九是个爱国民主运动
,因为当时不是有个四.二六社论吗,把它定性是动乱。另外还希望推进政治改革
,整治腐败,从最高领导人做起,取信于民。后来,我就成了清查中的重点人物了


你看我书的后记就很清楚了,实际上我们单位还是尽可能地保我,希望保我过
关,还继续让我担任官方毛泽东传和周恩来传文革部份的执笔人,希望我在哪里跌
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继续为党的文献事业作贡献。当时说句实在话,哀莫大于心死
。六.四镇压这种血写的事实,让我没法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象以往一
样去写东西。这本书的写作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我一边关在屋子里写检讨,交代问
题,一边我在思考六.四镇压和文革浩劫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从那时开始,我就
决定不再讲违心的话了。我要写一本以史为鉴,告诉老百姓真相这样一本书。我最
初的写作念头就萌生在那个时候。


采访者为BBC中文网记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4 07:45 , Processed in 0.0415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