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63|回复: 1

许世开:我的父亲许思言(《海瑞上疏》剧本作者)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5-8-31 11: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世开:我的父亲许思言

2010-09-0909:28:30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许思言,原名许铁生,1918年2月17日出生于温州一个巨贾家庭,在温州中学读至初二,受父命外出“学生意”。

  少年时代他便喜爱京剧并显露天分,得到京剧名家郑剑西指点。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土改宣传,在温州编导了《九件衣》,并在中央大戏院(今大众电影院原址)演出,颇有反响。1951年起任上海人民京剧团(上海京剧院前身)编剧。1956年底他创作的《七侠五义》一炮走红。后因创作《海瑞上疏》一剧备受摧残。拨乱反正后任原职。1987年11月因病去世,享年70岁。

  许思言著有《老生流派讲话》、《东郭先生》、《红旗魂》、《劫皇纲》、《七侠五义》、《海瑞上疏》等40多部京剧剧本,对弘扬京剧艺术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他也十分关注家乡的艺坛,并出任温州京剧研究社名誉社长。

  采访对象:许世开 著名戏剧家 上海京剧院编剧许思言之子(简称许)

  专栏主持:金辉 本报记者(简称金)

  许思言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1959年4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观看了一出有“海瑞”角色的清官戏,于是要求有关部门找历史学家研究一下,写点文章。之后,北京吴晗写出了《海瑞罢官》的剧本;上海许思言执笔写出了《海瑞上疏》剧本。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1月30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且加了编者按。北京有《海瑞罢官》,上海也有《海瑞上疏》,既然都是海瑞,于是就一锅端。“海瑞”成了“文革”的导火线,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十年的劫难,与“海瑞”相关的人员其命运便可想而知了。《海瑞上疏》剧本的执笔人许思言,温州人。

  1980年的冬天,虽然有点寒冷,但那是个拨开云雾见太阳的日子。经历了“文革”磨难之后的许思言,第一次返回故乡探亲。我曾到西郭他的一个亲戚家采访过他,那是我第一次采访返温的名家,因而对这次采访留下深刻印象。许先生中等身材,消瘦的脸庞,头发有点花白,一双厚底的老式棉鞋格外显眼。他十分和蔼可亲,如同邻居熟悉的老伯,对我们的采访有问必答。那时温州家庭流行录音机,他家桌子上也摆放着一台双卡录音机。

  30年过去了,我找到了许先生的后人。许家有子女四个,尽管“文革”中经受苦难,现在都还生活得不错。

  许世开是长子,出生于温州老家,11岁随母亲去上海与乃翁一起生活。北京航空学院研究生毕业的他,曾经在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任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职,现已退休。他说自己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时间不长,且又是学工的,对父亲不能说是很了解。但是父亲对他这个儿子疼爱有加,常将他当成诉说内心痛苦和愤懑的对象,所以还记得父亲讲的许多人和事。

   秉烛楼中富家子

  金:我曾拜访过乃翁,一晃30年过去了。1997年当他逝世10周年时,温州曾经召开纪念座谈会追思他,还编印过一本《秉烛菊坛》。他的斋名就叫“秉烛楼”,其含意是秉烛夜读,这见证了他以献身戏剧为己任,是不是?

  许:我父亲是在“文革”中才开始用这个斋号的。当时社会环境不好,父亲有几个堪称莫逆之交的文人朋友,长期以书信来往。早期在信的结尾处,总会注一个“炳”字,意思是让对方看信后烧掉。现在还能在父亲遗留的大量书信中,看到结尾处有“付丙”、“赴炳”、“转炳兄阅”等带“炳”字的提示,都是一个意思。后来怕用这样的字句太容易被人猜出,索性把“炳”当名字,写在署名处,写“炳弟谨上”、“友炳谨启”等。因“炳”“秉”同音同义,我父亲也常在信后署名“秉翁”、“秉叟”、“秉烛叟”等。我猜想“秉烛楼”大概取之于成语“秉烛夜读”、“秉烛夜游”,也可能是他多年书信署名的自然演化。

  被称之“秉烛楼”的我家,是一间约30平方米的房间,是睡觉、吃饭、写作、读书、会客的地方。除1950年在温州写的两个剧本外,我父亲一生的所有创作都是在这里进行的。他当时工作非常努力,每天到单位上班,晚上回家继续写作、读书,常到深夜。有时我们早上起床,看到他已经坐在我家那张“大菜桌”前写字了,都不知道他是几点起床的。父亲每完成一个剧本,就会召集我们家人听他“讲戏”,剧中各色人物的唱念做打、锣鼓伴奏全由他一人担任。给我们“讲戏”讲得非常认真,一般都要讲一个晚上,约两三个小时。“秉烛楼”也成了我父亲新创作剧本的第一个排演舞台。

  金:哦,这样的。此前,我听说乃翁从小迷上京剧,令先祖许漱玉不欲儿辈与优伶为伍,甚至夜间不准开电灯。乃翁只得在夜深人静之际点蜡烛苦学,并将书斋取名“秉烛楼”。看来也只是一说了。

  令先祖许漱玉是温州著名巨商,在温州老人看来,当年五马街瓯博百货公司是温州城市商业的龙头,五马街至今仍为浙南城乡消费者心目中的购物中心,这与当年令先祖开创的商业形象有一定的渊源。你们知道其中的故事吗?

  许:我太祖父是瑞安一个平民,因身体不好、子女众多,家境贫寒。祖父许漱玉仅读过两年私塾,十二岁便做小贩,在乡下村庄贩卖糕饼点心。他的发家是得益于当时的商业机遇。那时正值清朝末期,外国的“洋布”,如英丹士林、龙头细布等开始进来。祖父肩扛“洋布”在乡间零售,后来去温州市区一个布店“学生意”,即做学徒。祖父没几年便在五马街开设了许云章绸布庄。后来逐渐总揽温州乃至浙南地区的洋布和百货的批发、零售,达到人生事业的顶峰,一直到抗战爆发。

  新中国成立后,瓯博百货公司、许云章绸布庄、华大利餐馆、中央大戏院等坐落五马街的商业不动产全收归国有。

  1967年夏,温州武斗,为躲流弹,祖父躲在铺了三层棉被的桌子下面,因时间过久,加上炎热、惧怕、饥饿,以至撒手人寰,时年88岁。

  魂牵梦萦为京戏

  金:许家是温州巨贾,而乃翁却与优伶为伍,这在许家前辈眼中也许是忤逆,但一个人是应该有自己的追求,不然也许中国剧坛就少了一位著名编剧了。在他身上你们是否发现有一种叛逆的性格?他在你们眼中是一位怎么样的父亲?

  许:我父亲与京剧结缘是一个没有预定目标的、漫长的过程。1931年他在温州中学念初一,在酷爱京剧的班主任一字一句、一招一式的教授下,居然能在校艺会上粉墨登场,前后演出了《黄金台》、《铡美案》、《捉放曹》等剧。父亲的京剧潜能被班主任引爆了,虽说是业余爱好,但已是魂牵梦萦、走火入魔。

  而产业越来越大的祖父,也许是业务的需要,也许是继承的考虑,在父亲读初二时便中断了他的学业,送他到上海一家绸布公司“学生意”。正因如此,父亲到了戏剧演出繁荣的上海,再加上没有家庭的管束,真是如鱼得水。白天在店里做徒工,晚上去剧场看戏。他观看了数十名著名京剧演员的演出,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

  由于他痴迷京剧,没有按祖父的意图好好“学生意”,上海学徒满师后祖父没有让他回温州的店里,而是要他自己挣钱来养生活命。“忤逆”之名就是从此而得。

  我印象中的父亲是一个很努力的人,既不是祖父在亲戚朋友中宣称的“纨绔子弟”,也不是朋友们称赞的“天生异禀”。

  我举一个例子。我父亲因少年在学校读书时间短,写的字像“八脚蟹”。成年后,有一天像发了神经一样,把自己关在楼上练字,三个月不下楼。后来居然写得一手能裱成卷、被乡里熟人索要的“书法”。父亲告诉我,“字无百日功不成”,但写好字一要在十六七岁前,年龄大了不行;二要从正路入门,先学欧阳询《九成宫》可得要领,其它如隶书、颜体等可以作为美术字欣赏欣赏而已。他的字实实在在是下工夫练出来的。

  中国剧坛名编剧

  金:他从一位票友步入京剧殿堂,从温州到了上海,这个过程是他追求的过程,也是他的人生的转折点。你知道其中的故事细节吗?他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什么?

  许:我父亲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会从票友变成一名专业编剧,他的转变并非是个人设定什么人生目标,实乃多种因素和机会的“因缘巧合”。

  他很好学,为学戏到处寻师访友。新中国成立前,结识并拜师瑞安才子郑剑西先生。郑老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曾在京与各大名伶为伍,能唱戏、编剧、拉琴,颇有名声。抗战时期,为避战祸,回瑞安蛰居。父亲与他相逢,一见如故,父亲崇拜郑老有学问,郑老欣赏他有灵气。我父亲认为,郑老是他进入京剧界并登堂入室的领路人。

  郑剑西由老友梅兰芳介绍,应邀到刚成立的上海人民京剧团任编剧。1951年,我父亲为继续跟郑老学戏,也去了上海。

  不久,上海市文化局举办编导学习班,为新成立的各个国营剧团招收编剧。在数千报考人中他被上海市人民京剧团录取,还与郑老同一个办公室。父亲说,进京剧团,还有更巧的事。报考人员要在限定时间内写出一个主题为反地主恶霸的剧本。正好他曾在温州自编自导过一出京剧《九件衣》,这也是他创作的第一个剧本。他只是把这个现成的剧本交上去,当然就很顺当录取了。

  《海瑞上疏》惹灾难

  金:他因创作《海瑞上疏》经历了灾难,当时你们子女是否受到牵连?他当时创作的原委是什么,你们应该知道的吧?

  许:1956年底他创作的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创下京剧院演出卖座连满9个月的纪录,也是京剧院唯一盈利的记录,父亲也一炮走红,成了名编剧。

  1959年5月,上海市文化局等单位领导提出,要配合形势创作表现海瑞“刚正不阿、大公无私、敢于斗争、坚持真理”精神的剧本,参加国庆献礼演出。

  之前,我父亲曾为写《大红袍》等海瑞戏,收集了老戏中所有海瑞戏的剧本,还读过十多本解放后出版的关于海瑞的传记、评论、故事等书,读过《明史》,对海瑞的史料比较熟悉。因而,这个创作任务自然落在他的肩上。

  创作中,他认为,海瑞戏不能走“老路子”,决定将“戏眼”放在“海瑞骂皇帝”的“骂”字上。而且《海瑞骂皇帝》的故事也已在《人民日报》上登载过,政治上谅无风险。不日将提纲交出,取剧名为《海瑞上疏》,7月8日完成文字稿。

  上海京剧院周信芳院长决定亲自出演这出“政治任务”戏,与我父亲两人于1959年8月1日出发去青岛,在宾馆里住了整一个月“点灯熬油”、逐句逐字斟酌修改,写出了演出稿。回沪后,京剧院紧锣密鼓、动员一切资源,组织排练,在9月27日彩排,30日在上海人民大舞台正式演出。

  不管幕后是谁在提线,背景里有多少刀光剑影,对这批文艺人来说,这只是一次奉命而行的、极普通平常的创作活动。

  金:吴晗因《海瑞罢官》被迫害致死,乃翁创作了《海瑞上疏》受苦受难,在你们的印象中,他受到的最大打击是什么?

  许: “文革”中的折磨,说来辛酸啊。1966年8月,“秉烛楼”三次被红卫兵抄个底朝天,所有的“四旧”物品被破坏性地抄没。我父亲在京剧院被批斗,日日戴高帽挂牌子坐“喷气式”,回家后只有摇头和自言自语:“怎么办?”夜夜惧怕天亮再去受斗,真是心灰意冷,万念俱灰,陷入极度痛苦之中。

  后来随着运动的深化,我的姐姐被隔离审查,要她揭发父亲的反动言论,还被定为现行反革命。与此同时,在安徽省插队的小妹妹也以反革命罪被逮捕。自己身在囹圄,女儿又遭连累,父母在绝望中决定双双自杀。他们最后与我姐姐作了诀别。姐姐和姐夫闻讯半夜赶到“秉烛楼”,在劝阻中,姐夫说:“你要想想阿开,至少等阿开来了再说。”“这句话真的把我拦牢了”,事后父亲这样对我说。

  后来京剧院数十人都成了“牛鬼蛇神”,他的“罪恶感”也减轻许多,慢慢地心情平复许多,再也没有死的念头。真是不堪回首啊。

  金:令先尊对故乡的感情很深,说起家乡眼光里闪烁着深情,当我采访他时曾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平时有与你们说起家乡吗?其中有故事否?

  许:他对温州感情极深,与现在在外谋生的温州人很相似。先父临终前,除我们子女外,还亲口向来探望的温州人如马云博、林剑丹、张如元、柳如春等表示过,把他几十年收集的所有有关历史、诗词、戏曲方面的宝贵资料和书籍全部捐赠温州。我们已按嘱将他的藏书,除市面上随处可买得的中外小说外,都捐赠给了温州图书馆,了却了先父的心愿。

http://www.wenzhou.gov.cn/art/2010/9/9/art_9836_14435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1 06: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瑞上疏

京剧传统剧目,剧情简介:明嘉靖帝妄求长生,宠信方士,朝政日坏,民不聊生。户薄主事海瑞谒见首相徐阶,劝其谏君之过,徐不敢;海瑞决心自草疏本,冒死谏君。海妻及友人相继劝阻,终为其正气感动,听其抬棺上本。帝见之大怒,将海瑞下狱,定死罪。不久帝暴卒,太子即位,徐阶斡旋,特赦海瑞出监。上海京剧院集体创作,许思言执笔,周信芳导演兼主演饰海瑞,纪玉良饰徐阶,金素雯饰海妻,李桐森饰嘉靖。导演助理马科,舞美设计周汛、周锡泉。1959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建议周信芳演海瑞直言上本的戏。5月,许思言执笔按连台本戏《海公大红袍》路子写出第一个提纲,经陈汉生、陶雄、蒋星煜、刘厚生、张丙昆、李太成等人讨论,后改为以海瑞上“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史实为主线,宣扬其“刚正不阿,大公无私,敢于斗争,坚持真理”的精神,由周信芳、许思言逐场讨论编写,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剧于1959年9月30日在天蟾舞台首演。初名《天下第一事》,后改《海瑞上疏》,演出后受到各界好评,赞其符合时代精神,1961年到北京演出亦受称赞。此剧唱做繁重,“踯躅街头”一场,周信芳运用语气、眼神和台步的变换,把海瑞自徐府出来心情变化过程表达得鲜明生动。“上疏”时抬棺上台,出狱时硕大的万民伞,表现出创作者独特的设想,颇有新意。剧本于1959年11月定稿,在《上海戏剧》发表,1960年4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周信芳、金素雯有唱片行世。1965年,姚文元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中点名提及《海瑞上疏》》,由此该剧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早被说成“大毒草”的剧目之一,周信芳、许思言、陶雄等人因此受株连,遭迫害。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1979年10月该剧平反,周信芳、许思言、陶雄等也平反昭雪。恢复演出时周信芳已去世,由其子周少麟饰海瑞。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0283.htm


海瑞上疏视频
http://www.tudou.com/listplay/vNOGOUIseX8/EmEAayeoJyo.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6 03:36 , Processed in 0.03862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