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50|回复: 1

顾保孜《园丁之歌》风波始末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18
发表于 2015-8-21 04: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园丁之歌》风波始末

1972年,湖南省举办了专业文艺会演,评选出一些优秀节目,其中有湘剧《园丁之歌》。到了1973年6月间,负责文化口支左的几位军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参加接见外国文化团体。活动后,华国锋突然在后面喊住警卫局副局长、担任国务院文化组党组成员的狄福才,问:“老狄,去年湖南省文艺会演你知道吧?”
“知道。”狄福才边答应边觉得奇怪,华国锋是十大才提拔起来的政治局委员,不负责文艺方面的工作,今天怎么关心起湖南戏来了?
“听说有几个优秀剧目演得不错……毛主席好多年没有到湖南去了,他老人家好像很喜欢湖南花鼓戏和湖南高腔,你看能不能拍回来给主席看看?”大家一听华国锋原来是这个意思,当然没有话说,一口答应。第二天,狄福才就到新影厂研究落实具体拍摄事宜。新影厂抽出10多个人,组成了摄制组。湖南省委以全力以赴的姿态迎接了这支特殊的摄制组,特意腾出电视台的演出大厅供摄制组拍摄用。开拍后,发现长沙供电不足,灯光老是不够亮度,拍废了不少胶片。省委不惜忍痛停掉一些工业用电,保证摄制组的用电。有了多方保证,三个戏只拍摄了一个多月就拍成了。到了7月底,全部完成制作工作。文化组和创作领导小组的人都看了,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文化组没有发行电影的批准权,必须通过江青他们才行。吴德和刘贤权以文化组正副组长的名义写了送审报告,并且连同制作好的双片一齐送到江青那里,等候她的审查。
7月28日夜里,文化组的成员得到通知:江青同志要在17号楼审查湖南的三个戏,请文化组所有成员都去陪同审查。江青对大家说:“文化组报来三个戏,要我审查。你们说先看哪一部?《园丁之歌》怎么样?”后来大家才知道,江青和张春桥、姚文元在这之前已经预先看过了,已经有了一个倾向性的意见。这次审查看片不过是为了做做样子,好边看边批判。影片刚开始是一片桃林,桃花正在盛开,展示桃李满天下的大好形势。等主要演员走出画面,小学教师俞英上场亮相,一句唱词还没有结束,江青鼻子里哼了一声:“还是旧戏小旦的动作,哪儿像现代戏?一点也不出新!”过一会,她开始大发感慨:“小学教员是小知识分子,怎能称为园丁呢?只有我们党才能称园丁。”当俞英的唱词中有一句:“没有文化怎么把革命重担来承担。”她用手掌重重击了一下沙发扶手,严厉地将问题上了纲,“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这简直是在向我们党进行攻击。我们革命队伍中有多少高级将领,多少高级干部都没有文化,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不是同样可以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这个戏不是想反攻倒算?嗯?”放映结束后,江青指着狄福才说:“我问你,是谁叫你拍的?”狄福才一激动想告诉江青是华国锋的指示,话都到了舌尖,突然发现江青神情异常地注视着他,他猛然发现这是圈套,千万不能钻进去,就一口咬定:“是我叫拍的。”把责任揽在自己头上。江青叫狄福才写检查,并把他的检查批转给政治局。原以为《园丁之歌》风波到此为止,可以画上句号了。没有想到,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1976年3月,江青在北京私自召集12省区负责人开会,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也参加了。江青突然在会上质问张平化:“张平化同志,谁叫拍的《园丁之歌》?”
张平化一愣,但很快反应过来,回答干脆:“是我批准拍的。”“这个戏有问题,你知道吗?这一定有人幕后指使你这样做。是谁叫你这样做的?”张平化不愠不恼地说:“是主席叫我做的。他亲自点了《园丁之歌》的影片看,还鼓了掌,说演得好。如果是毒草,毛主席能说好能鼓掌吗?”这回该轮到江青发愣了,眼睛眨巴眨巴的,这是怎么回事?主席什么时候看过?我怎么不知道啊?
原来是在毛泽东1974年10月来湖南长沙治病休养的时候。在毛泽东调看文艺节目时,湖南省委有意把《园丁之歌》列入节目单中。毛泽东看得很仔细,也看得很开心,精彩之处,他甚至带头鼓掌,连声称好。服务员曾彩谋轻声说:“主席呀!这是个受批判的片子呀!”毛泽东大为不解,追问为什么受批判?错在哪里?并说:“我看是出好戏。”说完,他继续观看,也继续拍巴掌。
等江青明白张平化这是故意让她在众人面前难堪,气极了,她不能就这样被一个省委书记愚弄了,她要煞煞张平化的神气!她用手指着张平化大吼:“你给我写检查!马上写检查!”“我不写!主席说好,我没法写检查。”有了“护身符”的省委书记也不甘示弱。江青脸色由红变白,又由白变红,她狠狠一甩手,站起身走了,身后的门,发出震天的撞击声。江青当然不敢和主席作对,只是她不相信这是真的。她事后通过调查,得知毛泽东在长沙真的为《园丁之歌》鼓了掌,并且说是好戏,才作暂时的忍让,把气咽进肚子里。

(蒋遵和摘自《报刊文摘》原载《湘潮》第1期 作者 顾保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7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18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04: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园丁之歌》风波

   1972年,湖南省举办专业文艺汇演,花鼓戏《园丁之歌》被评为优秀节目之一,并于1973年7月拍成电影。1973年7月28日,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于会咏在审看样片后,认为《园丁之歌》是“鼓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坏戏”,是“大毒草”,江青对戏词中“没有文化怎么把革命重担来承担”一句无限上纲,说“这简直是对我们党进行攻击”。在压力下,湖南开始公开批判《园丁之歌》,1974年4月18日,《湖南日报》发表长篇批判文章《一株向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反攻倒算的大毒草》。1974年7月19日,中央下达《关于批判〈园丁之歌〉的通知》,给《园丁之歌》戴了3顶帽子:一曰“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二曰“为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招魂”,三曰“向无产阶级反攻倒算”。8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哪条教育路线唱赞歌》的大批判文章,说《园丁之歌》“是一出名为反映教育革命,实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招魂的坏戏,它所歌颂的路线和人物都是错误的,其要害就是否定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反攻倒算”。一时间,全国各报刊批判《园丁之歌》的文章多至近百篇。当年11月,毛泽东在长沙看了《园丁之歌》,在观看过程中毛泽东多次鼓掌,陪同观看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一部正在受批判的“毒草”影片,毛泽东肯定地说:“我看《园丁之歌》是出好戏。”毛泽东的肯定使中共湖南省委如释重负,湖南从此停止了对《园丁之歌》的批判,但湖南向北京请求恢复《园丁之歌》的放映,仍被中央文化部拒绝。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园丁之歌》才获正式平反。

来源:《湖湘文化辞典》 万里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http://www.txhn.net/gushn/201501/t20150128_38058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19 11:51 , Processed in 0.0507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