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42|回复: 0

林克:给毛泽东当秘书兼英文"老师"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5-7-14 03: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克:给毛泽东当秘书兼英文"老师"

连载:《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作者:王凡 东平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和毛泽东一起学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

  “三个世界”观点的雏形 /

  他的喜怒哀乐,常常在我们心中引起共鸣


  林克,从1954年起担任毛泽东的国际问题秘书,并教授毛泽东英语,后兼顾国内问题,在毛泽东身边工作12年之久。

  初入中南海,住在有些空荡的静谷/

  田家英说:“你要有思想准备,坐冷板凳。”/

  “你晓得保定有个莲花池吗﹖”/

  “曹锟是个有名的贿选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的结构重新整合,国际局势云谲波诡,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诞生在这大背景下。作为新生政权的领袖,毛泽东面临兵燹后国内百废待兴的艰巨使命。同时,他敏锐地感到,如若不能把握“乱云飞渡”的时局,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游刃有余,居于有利地位,新政权的巩固、战后的复兴都无从谈起。毛泽东感到需要一个懂英文的国际问题秘书。

  几经物色,正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的林克被选中。1954年10月,林克住进了静谷的一个四合院,住在一起的还有逄先知。

  “庭院古老,一个人住在里面空荡荡的。”林克在回溯初入中南海的感觉时说道。当时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负责人田家英,就住在他隔壁的另一个四合院内。走出小院,毛泽东居所丰泽园的尖尖屋脊,尽在视野之内。后来因工作需要,他又搬进丰泽园,与毛泽东的寓所相邻,院内是个小花园,毛泽东经常在这里散步。

  多少年来,毛泽东在林克的心目中,是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和解放的真理的象征。他最初是通过《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手抄本,在地下斗争的磨练中,来认识并追随这位革命导师的;后来又习惯于在记者工作中,通过人民解放军进京的入城式、开国大典,从如歌如潮的欢呼,从冉冉升起的国旗,从阅兵式庄严的敬礼,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平民乃至商贩扬眉吐气的笑靥里,来感受新中国缔造者的风采的。而如今,往昔远远眺望、目追神随的距离蓦然消失,自己一下走进陌生的、只在理念中熟悉的领袖的生活,不觉心潮起伏。

  在见毛泽东之前,田家英先找到了林克。“你要有思想准备,要有决心坐冷板凳,要刻苦钻研,否则可能三五年内,在工作上帮不上主席的忙。”身兼毛泽东政治秘书的田家英,说出了自己多年的体会。林克由此而知毛泽东对秘书要求较高,不免对自己能否胜任生出一丝疑虑。但党交给的工作就要尽全力做好,是林克的信条。

  担任秘书工作后与毛泽东的第一次接触,是在广州越秀山的游泳池畔。在此之前,林克作为记者曾在一次采访时到过香山双清别墅,在那里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池水清清,树影婆娑,却无法拂去林克心中的忐忑。刚刚在池中舒展罢的毛泽东,情绪颇佳,微笑着让林克坐到身边的藤椅上,工作人员已为他们斟好了茶。

  “什么地方人哟﹖好大年纪﹖”毛泽东乡音难改。

  “籍贯江苏。29岁。”未脱拘谨的林克,出语捷简而规范。

  “口音不大像么。”

  “是的,我小时候在保定读书。‘七七事变’后,举家迁往北平,后来上了燕京大学,读国际经济专业。”

  20世纪20年代初,毛泽东在南北游历中曾到过保定,并“沿着城墙走了一圈”。此时林克提到保定,立即引起毛泽东的谈兴,“保定很有名喽。你晓得那里有个莲花池吗﹖那是北洋军阀头子曹锟修的私人花园。”

  触及到历史,毛泽东谈锋更健:“曹锟用5000银元一张选票,收买了500多名‘猪仔议员’,很下本钱哪。他是个很有名的贿选总统哩?”曹锟贿选期间,毛泽东正置身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曾于报刊发表文章,抨击污秽的军阀政治。往事如烟,可毛泽东却能信手拈出与话题相关的一段。

  说到此,毛泽东淡淡一笑。后来相处日久,林克发现,毛泽东每每论及古来的帝王将相、近代的军阀政客,间或淡淡一笑。而从这一笑中,却能体会出“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样一种超卓于他们之上的雄浑气魄。


  “我做过教书先生,现在要做学生,拜师喽!”/

  “工作照”实际是“学习照”/

  在沙皇的寝宫读英语/湖南腔的英语,“N”“L”不分


  “你做我的老师,教教英语,好么﹖”毛泽东话锋一转,眉宇间透着诚恳。一番寒暄,一段生动风趣的旧闻,使林克恢复了平静自然。毛泽东接着说:“过去,我做过教书先生,现在要做学生,拜师喽。”言罢,抱了抱拳,无忌地大笑起来。

  林克新接受的工作中,即有教主席英语一项。他从有关人员那儿得知,毛泽东在延安时就自学过英语,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学习从哪入手,尚无头绪。于是他建议说:“您看,是不是从学习一些短的政论文章开始﹖”毛泽东欣然同意。林克随即拿出一本事先准备好的英文版《人民中国》杂志。

  从那天起,林克开始了给毛泽东当英语先生的生涯。可今天林克回顾这段往事,却深怀感慨:哪里是我这个当英语“先生”的生涯开始了,而是我接受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人格、学识等各方面熏陶的“学生”生涯开始了。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毛泽东学英语的兴致颇高,无论在京,或是在外地,他常能挤出时间学习,一般是个把小时,有时三四个小时,兴致高时,最多达七八个小时。甚至在出巡的火车、轮船、飞机上,这种学习也不间断。

  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后来被称作是毛泽东“飞机上的工作照”。郭沫若还为之赋诗一首,实际上并非毛泽东的工作照,而是毛泽东在飞机上学英语的照片。

  “对此我记得十分清楚,”林克讲道,“那是1957年春,毛主席南下视察工作。从照片上看,桌面上有两只对放的茶杯,两份对摆的文件,显然应有两个人,那是我正与主席学英语。两份‘文件’是《人民日报》文章《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英译本。当时侯波同志来跟我打招呼,说是要为主席摄影,我便闪到了一边。拍照的那一天,是3月19日晨,从徐州飞往南京,我的日记上有记载。”

  也是在那一年冬季,毛泽东前往莫斯科,参加世界共产党与工人党代表会议。当时为了巩固社会主义阵营,毛泽东同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党的领袖会谈,并参与起草了共同宣言,毛泽东还做了多次讲话,并提出15年超过英国的目标。在整个会议过程中,他都非常紧张繁忙。尽管如此,毛泽东的学习却始终未尝中辍,“每每在天色未明时,邀我到他的寝室――原俄国沙皇的寝宫去领读”。

  那时,毛泽东已年逾花甲,他自谓学习英语“到处碰石头,很麻烦”。但他毅力非凡,表示“决心学习,至死方休”。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要通过学习,能够看英文的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文章。

  在林克珍藏的大量毛泽东手迹中,不乏这样的短函:

  “林克同志,选集?即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英译本,请即询问是否已经译好﹖如已译好,请即索取两本,一本给你,另一本交我。”

  “莫斯科声明英文译本出版了没有﹖请你找两本来,我准备和你对读一遍。”

  可见毛泽东对英语学习的执著。

  林克还谈及毛泽东学英语的一些往事,听之觉得有趣,思之可感其独特的性格。毛泽东湖南乡音浓重,在湖南的方言中“N”“L”不分,因而在读英语时,常常出现把“night”?夜晚念成“light”?光、亮?一类误读。每当此时,他就像个谦恭的学生,随着林克的领读,反复练习。他不像有些人学外语,念错几次,便羞得张不开口,他始终是爽爽朗朗地大声念,坦坦然然地大声改。


       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

  和毛泽东一起学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凤姐想各种办法来攒自己的私房”


  然而一脱离开英语学习,先生与学生的关系就仿佛颠了个过儿。毛泽东要求他的秘书创造性地工作,从不硬性规定一、二、三,指示如何去做,不画任何框框。林克回忆说:他让我看材料选材料,不仅要求我能够分析,能够综合,能够一般地反映情况。他在谈话中总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商量问题,讨论问题,因此要求我能把看过的材料,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分析,从战略上看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

  要适应主席的这些要求,对我来说,难度相当大,必须非常努力地学习。于是,我又收到主席如下短笺?

  “林克:请找列宁《做什么﹖》、《四月提纲》?1917年?两文给我一阅。我这几天感冒未好,心绪不宁,尚不想读英文。你不感到寂寞吧﹖你可看点理论书。你需要学理论。兴趣有,似不甚浓厚,应当培养。慢慢读一点,引起兴趣,如倒啖蔗,渐入佳境就好了。供参考。毛泽东8月4日”

  《做什么﹖》今译《怎么办﹖》,是列宁写于1907年的一部著作。文中特别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林克:多日不见,有些寂寞吗﹖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于你我都有益。略为偏重一点理论文章,逐步培养这一方面的兴趣,是我的希望。年纪大起来了,是下苦功学习的时候了,但以不损害健康为原则。请你找一部《六朝文挈》及其他六朝人各种文集给我为盼?毛泽东10月2日”

  正是在毛泽东的敦促诱导影响下,林克阅读了大量马列经典著作,洞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为我后来从事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研究,参与《2000年的中国国际环境》、《世界经济与政治概论》编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克印象极深的,是“庐山会议”后,毛泽东亲自主持的读书活动。50年代后期,何以出现“大跃进”等灾难性的挫折,显然与毛泽东对形势分析过于乐观,急于过渡的主观倾向直接相关。但不容否认的是,一些地方和基层领导的马列主义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知识匮乏,以浮夸和作假迷乱了毛泽东的视听,亦是他在大政方针的决断上出现偏颇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对此有所察觉,所以尽管庐山会议以反右倾机会主义的悲剧结束?也许这一结局非其初衷,但从那以后,毛泽东一再强调学习形式逻辑、学习马列著作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959年仲秋,毛泽东要求党的各级干部读两本书,一本《哲学小辞典》?第三版?,一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半年内读完。12月9日下午5点,毛泽东便带头实施由他制定的读书计划。读书活动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应邀参加的有邓力群、田家英、胡绳和陈伯达。

  “读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都参加了,总共学习了近30次,1960年2月9日在广州结束。主要是学《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每次读十余页,并联系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边读边讨论。”

  “每逢这类小规模的座谈,毛主席总是特别幽默健谈,纵横捭阉,甚至屡从文学作品中拎出生动的事例和语言,寓庄于谐。在谈到我国的土地所有权转换及农民的恋土心理时,主席说: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土地买卖。《红楼梦》里有这样的话:‘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这段话说明了在封建社会里,社会关系的兴衰变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溃。这种变化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不断转移,也助长了农民留恋土地的心理。”

  “在谈及家长制的兴衰时,主席又一次举了《红楼梦》的例子。‘贾琏是贾赦的儿子,不听贾赦的话。王夫人把凤姐笼络过去,可是凤姐想各种办法来积攒自己的私房。荣国府的最高家长是贾母,可是贾赦、贾政各人有各人的打算。”


  戴高乐出将入相,毛泽东力排众议/

  “三个世界”观点的雏形/

  给孩子讲过“梁鸿不因人热”,“那时他们太小,没有印象。”


  由于林克最初担任毛泽东的国际问题秘书,因而对毛泽东在处理国际事务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敏锐洞察力、深邃战略目光、超乎寻常的魄力,有许多他人体味不到的感受。

  “许多人谈及的事情,我就不说了。1953年,法国政坛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戴高乐出将入相,被推为这个欧洲大陆国家的总统。在此之前,他始终充当法国海外殖民政策辩护人的角色,也是冷战的积极推动者,给人印象颇为强烈。

  “一时间,国际舆论哗然,普遍认为这个欧洲大国的政局变化,将导致整个欧洲向右转。我们国内的一些国际问题专家也持类似的看法。记得一家有影响的国际问题刊物甚至断言,戴高乐的上台就是法西斯上台。

  “但毛泽东却未受这人言弥蜚的左右,他力排众议,独到地认为:戴高乐其人民族意识、民族精神都很强烈,不依傍他人,且颇具独立见解。他的当政,对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推动欧洲中立主义的发展,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将会产生极大影响。后来历史的发展,果然证实了毛泽东的卓越预见。”

  由此可以使人看到,在国际斗争中,把混沌一团的世界,分为若干层次,构成一股中间势力,使之游离大国霸权的控制,于弱小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是十分有利的。毛泽东70年代提出的“三个世界”的新鲜理论,有一个过程,应该说从50年代末就已经萌芽。

  虽说每临“雪压冬云”“高天滚滚”等难以把握的局势,每临令人恐惧的险恶境地,与毛泽东生在同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想人所未敢想,言人所未敢言,行人所未敢行那胆识过人、特立独行的浩然之气,并为之震撼。但当我们聆听了作为毛泽东秘书的林克的回忆,就会感到那正是毛泽东内在的伟人性格,在特定环境下的自然反映。

  “1959年6月3日早晨,毛主席刚刚起床,就跟我讲起‘梁鸿不因人热’的故事。梁鸿是东汉人,少孤家贫,经常独坐,不与人同食。别人先做饭,做毕招呼他说:灶和锅还是热的,快煮饭吧?可他却说:我不用别人的热锅。熄灭灶火,自己重新燃薪做饭。毛主席说;过去我跟孩子们谈过这个故事,但他们年幼,没有印象。我领会毛主席是借这个故事,鼓励自己的子女要有志气,不仰仗他人,不人云亦云,要有独立性格,靠自己艰苦创业。”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毛泽东背诵得一字不差/

  “弘忍到慧能舂米的小屋,用禅杖在舂碓上敲了三下。”/

  “佛学革命”与毛泽东/毛泽东比较喜欢读列宁的著作


  毛泽东十分欣赏那些不迷信权威,有挑战精神,有独立创建的人。

  “毛主席很欣赏六代禅宗慧能?亦称惠能?,几次向我谈及慧能,要我了解他的身世作为,读点他的学说。因我对佛学没有什么研究,主席对我讲解的就特别详细。”

  “主席最先说到的,是慧能的身世。他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3岁丧父,家境贫寒,稍长以卖柴养母。皈依佛门后,一直没有显山露水。后来,禅宗五世祖弘忍寻觅新传人,要众僧做法偈,以观个人修行。其上座弟子神秀做法偈一首,得众僧推崇,可弘忍并不满意。而时为舂米下等僧的慧能,反神秀义做一法偈,却深得弘忍赏识。

  “这时,主席一字不差地背出两首法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主席讲解说:后一首是慧能所做,指出世间本无任何事物,故无尘埃可沾;佛性本来是清净的,也不会染上尘埃。这与佛教大乘空宗一切皆空、万法皆空的宗旨最契合,胜神秀一筹。于是,弘忍到慧能舂米的小屋,用禅杖在舂碓上敲了三下,慧能心领神会,于半夜三更到弘忍丈房,弘忍将传世袈裟交给慧能,他遂成禅宗六世祖。

  “在这以后,主席又讲了慧能的学说,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他告诉我,慧能受袈裟后南下,在岭南曹溪落脚。他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亦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在他的影响下,印度佛教在中国至高无上的地位动摇了,甚至可以‘喝佛骂祖’。后世将他的创树称为‘佛学革命’。”

  林克当时并未全然领会毛泽东三番五次赞叹慧能的深刻用心。直到他开始回溯与毛泽东相处的岁月,并加以爬梳整理,翻阅了有关慧能及其学说的论述,才感到:慧能自幼辛劳勤奋,在建立南宗禅时与北宗禅对峙,历尽磨难的经历;他不屈尊于至高无上的偶像,敢于否定传统的规范教条,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把外来的宗教中国化,使之符合中国国情,为大众所接受等特征,与毛泽东一生追求变革,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性格、思想、行为,颇多相通之处。同时,毛泽东言谈幽默含蓄,寓意颇深,这也不能不说是与熟悉禅宗有关。

  “1956年7月16日,主席和我一起读英文本《共产党宣言》,其中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有如下一段,‘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主席指着这段说:‘可惜教条主义者不懂得这个道理。’

  “毛主席反对将马列理论视为不能再攀的顶峰,几次讲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主席很喜欢读列宁的书,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首先在一国取得成功的论断;而他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却持不同的看法。1958年夏,毛主席说: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论有些问题要重新写。我们解决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先搞农业,同时搞重工业。我们一反苏联之所为,先搞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先搞绿叶,后搞红花。看来有些问题要重新解释,经济学和历史唯物论要有新的补充和发展。”

  不因人热,敢向权威挑战,不让僵死的教条捆住自己的手脚,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在自己的实践中,创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新鲜理论,正是毛泽东成为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拥戴的领袖所必不可缺的伟人性格和独特魅力。


  “项羽其貌不凡,铁马重瞳”,可惜有勇无谋,不讲政策

  “戏马台”、画眉人、“燕子楼”/“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潇洒莫如毛泽东


  想像力和超越常人的气魄,对于开创和领导崭新事业的政治家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气质。而如若这位政治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睿智过人的话,那么他即便是在领导一场亘古未有、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运动,他所展示给人们的风采,也绝不会是凝重和疲惫,而是胜任愉快的潇洒。当林克从他记忆的长河中,拣出几段与毛泽东相处的往事,我们顿时感到,他所叙说的人物,正与我们想像中那渊博睿智、胜任愉快的政治家形象重叠。

  在林克的寓所,我们有幸看到大量毛泽东手迹的复制件,其中他即兴赋诗填词,及他在默诵古人诗词时信手写下的文字,占了相当的部分。有些古诗词,就抄在他当时正在阅读的书籍报刊边角空白处。显然这些文字并未经过他深思熟虑,而是忽然有感,随即下笔的产物。在一部书的边角处,毛泽东用雄浑苍劲的字写道:

  “古徐州形胜,销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子弟?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张敞?,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寄耳,应?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这是元朝人萨都剌的《木兰花慢·徐州怀古》。我问林克是否还记得毛泽东书写时的情景。林克说:当时主席兴致盎然,说了许多意味深长的话,故记忆犹新。

  “那是1957年春季,毛主席4天之间到了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除了徐州外,主席每到一地,都要会见各地的主要领导干部,并在干部大会上做报告,讲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匆忙而紧张。但到达‘其山嵯峨,其士颖多’的古城徐州,主席突然问及徐州辖区内的刘邦故乡沛县,并提议去那里看看。

  “3月19日上午,我们从徐州登机赴南京,可古城风物人情,似乎仍在主席的意念中盘桓。他问我读没读过萨都剌的徐州怀古,我回答没读过,他随即在我正看的一本书扉页和正文边角上写下整篇词。并告诉我萨都刺是蒙古人,出生在现在的山西雁门一带。‘他的词写得不错,有英雄豪迈、博大苍凉之气。这首词牌叫木兰花慢,原题是彭城怀古。彭城就是古徐州,就是那个800岁的彭祖的家乡。

  “接着主席便向我解说起词文,重瞳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司马迁《史记》中提及项羽其貌不凡,铁马重瞳。他的坐骑叫乌骓,起初兵多势大,可惜有勇无谋,不讲政策,丧失人心,最后‘玉帐连空’,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此时主席思如泉涌,又在我书上写道‘项羽重瞳,犹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所归。’他放下笔说:‘湘东一目,指的是梁武帝年间的湘东王萧绎,幼年时瞎了一只眼。他后来好学成才,平定侯景,即位江陵。’

  “随后,主席话锋一转,讲起词的下半阕。‘戏马台’原是项羽阅兵的地方,刘裕北伐时也曾在此大会将校宾客,横槊赋诗,气势如澜。‘画眉人’用的是西汉张敞的故事,此人直言敢谏。‘燕子楼’为唐朝驻徐州节度使张焙所建。张焙袭父职驻节徐州,结识彭城名姬关盼盼,收娶为妾。她歌舞双绝,尤工诗文。张死后归葬洛阳,盼盼恋张旧情,独守空楼十余年。小楼多燕子,故名燕子楼。诗人白居易过徐州,因此故事写了一首七绝:‘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讲解完毕,主席对我说:萨都剌写了这些有关徐州的典故,吊古伤今,感慨人生,大有英雄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乱山川的情调。初一略看,好似低沉颓唐,实际上他的感情很激烈深沉。”林克又从手迹中拣出一份,是毛泽东书写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宋人辛弃疾的这首词,是豪放激越的隽永之作: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是在3月20日的下午,我随毛主席由南京飞往上海,途经镇江上空时,主席触景生情写下的。写完后,主席又讲了很多。开始还是围绕词的内容,说辛词里‘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引杜甫诗的句子。‘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引曹操的言语。主席讲到《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一节,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接着,主席的话就从文学作品中跳出,指出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毛泽东给林克写诗讲词的那段日子,正是波兰、匈牙利事件发生,波及中国,部分地区出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中央又决定开展整风的多事之秋。几日之间,毛泽东往返于华东数城,讲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公务繁忙。

  然而就是在这种令人不安的氛围下,毛泽东却骛精八极,跨越时空,数典品词,谈笑自若,由景而发,从浩如烟海的史籍典故词章中,随心所欲地抽出精彩的一段,即兴发挥。他一再借历史强调不讲政策,丧失人心,必然致败;而只有会用人,能团结人,才能成一番事业,无不与时局和应对时局的策略相关。也就是在那吟词谈典的历史瞬间,毛泽东形成了知识分子的大多数是拥护社会主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是基本的、长期的方针等观点。

  扣住时代脉搏,驾驭政治风云,却不误赏景、论词、温史,并从中获取借鉴,得到启迪,更激起超越的情怀,人间潇洒,其谁能比毛泽东?


      “毛泽东最喜欢的、兴趣最大的,就是读书。”/

  江青拿走了《书道集成》,借书生事/


  “你知道人体内有多少重要化学元素吗﹖”

  “许多来采访我的人,大都向我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即在毛泽东身边约12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就兴趣而言,毛泽东最喜欢的是什么﹖

  “我想恰恰是由于时间长,从接近‘而立’到‘不惑’之年,毛泽东给我的印象不是零星的、某一层面的,而是一个恢弘的世界,一个疏密纷繁的精神体系,他的小我深深地熔铸进了民族的大我之中,成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意志、情感、文化的象征,所以很难用几句话说清。为此,我专门写了一篇长文《毛泽东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

  “至于毛泽东最喜欢什么,或说兴趣最大的是什么,我一直没有仔细地考虑过,因为他兴趣太广泛了,很难说对某一项情有独钟,所以过去对人讲,只能讲主席比较喜欢什么,对某某兴趣比较高。最近,由于准备写一部比较详细的回忆,重新翻阅了大量的日记、笔记,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思考,我感到可以这样说了,毛泽东最喜欢的、兴趣最大的,就是读书。”

  毛泽东有一个藏书颇丰的书房,当人们走进曾经开放过一段的毛泽东故居,无不对他工作台上、茶几上、甚至满床的书籍,留下极强烈的印象。毛泽东一生求索,从无止境;而领导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完成史无前例的革新,要求他心连广宇,骛精八极。他要借鉴古往今来的一切历史经验,他要集世间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用,如若读书不成其极大之乐趣,反倒不可想象。“我手头留存的主席给我的信件短函,大多与找书、查书、读书有关。主席出行在外,总要带上许多书。有时感到带的书不够,或突然急需要某几本书,就会立即通知田家英或大逄?即逄先知?同志到他书房寻找,送交给他。这找书拿书中间,还有些轶事。

  “一次,主席放在卧室的《书道集成》找不到了,当时主席正看在兴头上,颇觉悻悻。问我是否见到时,面露几分不悦。我亦对主席卧室内的书不翼而飞感到奇怪,十分不安。后来我在江青那儿看到了此书,便请江青处的服务员转告她,主席正在找《书道集成》,她送了回去,此事方了。“正由于主席爱书,江青后来几次借书生事,使我在对待主席的书一事上,格外谨慎。我还悄悄告诉大逄同志,进主席寓所找书和整理图书,尽可能与主席寓所的工作人员相伴,以免有些事情说不清。

  “从我前面讲述以及一些人所共知的事中,人们可以感到主席意溢于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是他熟读马列经典,及文、史、哲、经的结果。但如果认为主席读书的范围仅限于此,那就错了,他似乎对世间万物都充满兴趣。他读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摩尔根的《基因论》、威廉斯的《土壤学――农作学及土壤学原理》等等。这些对人文学者过于艰涩难懂的书,毛泽东读来却甘之如饴,而且能把书本上的知识融在记忆中。”

  一次,毛泽东问林克:“你知道人体内有多少重要的化学元素吗﹖”由于毛泽东的一再鼓励,敢于对国际国内时局无忌直陈见解的林克,却被这个与他本人密切相关的生理问题,弄得一时木讷。

  此时毛泽东掰着指头,把十余种元素一一数出,言毕竟流露出孩提般的得意。

  “对这类书,主席不光是泛泛博览,有时反复咀嚼琢磨,因此能提出颇为独到的见解,使你不能不钦佩他对世间事物感知的超人悟性。”


       毛泽东与钱三强的辩论/

  最基本粒子应当称为“毛粒子”/

  赞叹“细菌的精神”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亲自主持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钱三强应邀在会上讲述核物理学的研究发展概况。当他讲到核原理时,毛泽东插话问:“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吗﹖”“是这样。”“质子、中子又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呢﹖”钱三强一时语塞,因其时尚无人提出此问题。他思考着回答道:“根据现在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只知道质子、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也就是最小的、不可分的。”毛泽东却从容地说:“以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现在实验室里还没有做出来,将来,会证明它们是可分的。”后来的事实证明,此一论题的胜者,正是毛泽东。

  “主席浏览自然科学的经典,更关注最新的科技动态、最新的技术成果。1963年,《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刊登了坂田昌一的文章《基本粒子的新概念》,其观点恰与主席1955年的预言吻合。主席十分赞赏,立即让我请《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主编于光远、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来座谈。

  “在这次谈话中,主席谈了他对自然辩证法的见解。他说:宇宙是无限的,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都是无限的。从宏观来说是无限的,从微观来说它也是无限的。原子可以分,电子可以分,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

  “于光远问主席:我们能不能把望远镜、人造卫星纯看作是认识的工具﹖毛主席回答:有道理。工具是人的器官的延长,镢头是人手的延长,望远镜是人眼的延长。他又问:哲学书上通常是以个人作为认识的主体,而在人类社会中,认识的主体往往是集体。这个问题,究竟怎样看才好﹖毛主席说:阶级就是一个认识主体,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这就说明了整个阶级是个认识的主体。”

  后来,毛泽东又一次召集几位哲学工作者,谈基本粒子的问题。他说:近十年来,科学家把原子核分解了,有质子、反质子,中子、反中子,介子、反介子,这是重的,还有轻的。正所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个真理。

  当时北京正在举行一个科学讨论会,《基本粒子的新概念》的作者坂田昌一也参加了会议。毛泽东接见与会者时,告诉坂田昌一曾拜读过他的大作,使他十分惊异和喜悦。于光远还把毛泽东1955年有关基本粒子的见解,讲给坂田昌一听,更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回日本后,多次在自己的文章中谈到毛泽东的见解。

  基本粒子可分的思想,本是毛泽东从物理学家那里接受的,可反过来又用它影响着物理学家们,使他们站在了这方面研究的前沿。

  1977年,世界第七届粒子物理学讨论会在夏威夷召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发言,把物理学家逐层研究物质结构的历程,形象地比作剥洋葱。接着,他说:“洋葱还有更深的一层吗﹖夸克和轻子是否都有共同的更基本的组成部分呢﹖许多中国物理学家一直是维护这种观念的。我提议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以纪念已故的毛主席,因为他一贯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

  这个建议,并不是对基本粒子命名的具体意见,它表达了一位科学家对一位哲学巨人深邃见解的由衷钦敬。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此一领域到彼一领域,毛泽东自由跨越,相互印证,以丰富自己的理论,以资鉴伟大的事业,并感染着与他接触的每一个人。

  林克深有感触地说:“1958年10月23日,毛主席有感而发,对我讲了一段关于‘细菌’的话,我至今言犹在耳。他对我说:你看细菌是多么小啊,但它就是有那么一种从容不迫、坚决进攻毫不在乎的精神。在任何庞然大物面前,它都无所畏惧。不管是厚厚的陶瓷、坚硬的钢铁,还是在沸水里、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下,它都不死,能够生存。我们是人,是万物之灵,难道还不如这小小的生物吗﹖”

  毛泽东的胸襟,是无比广阔的宇宙。


  我们这一代吃了亏,大人不照顾孩子/

  “世界是你们的”/甘罗才是个红领巾、童子军/

  青年人不压迫老年人,老年人不会进步的


  林克初到毛泽东身边时,年仅28岁,在毛泽东身边被称作秘书的圈子中,差不多是最年轻的了。因此他对毛泽东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关心爱护青年人,注意培养青年人,希望青年人努力成材,印象很深。

  在住进与菊香书屋相邻的院子后,林克几乎天天与毛泽东见面,在例行的汇报每日国际国内情况动向,或学习英文之余,毛泽东有时会随兴致所至,说些工作以外的话题,甚至拉拉家常。

  有一次,林克在毛泽东的询问下,讲了自己童年、少年、青年及后来加入中共地下党参加革命的经历,毛泽东听后说:“哦,看来你也是被‘逼上梁山’啊?”这时,毛泽东也会对林克讲讲自己的身世,自己是如何追寻救国救民之途,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讲述那个时代国家贫弱、政治腐败、社会制度不合理的情形。

  林克记得很清楚,毛泽东有一次在叙说往事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一代吃了亏,大人不照顾孩子。娃娃在家里没有发言权,如果哭,则一巴掌打过来。现在新中国要把方针改一改,要为他们?指青年人?设想。他由衷地希望后来的青年人“应该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后来居上。”还是1957年春,毛泽东接连到华北、华东数个城市做报告那次,毛泽东给林克抄录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后,又详细地讲解了其中的几个典故。他将三国故事中的英雄观背诵了一遍后,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变乱时期的英杰,魏、蜀、吴创始肇基的人物评说了一番,继而说道:这些人在初创基业的时候,都是年轻人,孙权初登王位时,也不过20多岁。

  那一年深秋,毛泽东应邀赴苏,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首脑会议。当时中苏在某些问题上已经产生了分歧,但为了巩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毛泽东在会议期间还是会见了许多国家的共产党领袖,说服他们承认和维护以苏联为首的现实,活动紧张而繁忙。尽管如此,他仍抽出时间,在11月17日前往列宁山,接见了在莫斯科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

  在留学生们的强烈要求下,他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看到你们年轻人很高兴。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

  但毛泽东绝不是个机械的进化论者,他也并不认为只要有年轻的优势,世界就自然地属于年轻人了;而是明确地告诫青年人,只有奋发振作,有所作为,世界才属于青年。因此他不厌其烦地讲述古往今来有作为青年的例子,以激励新中国的一代年轻人。

  “我多次听毛主席对我说过:从古以来,很多学者、发明家,在开始都是年轻人。青年人最初是学问少一点,但青年人打倒老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

  “毛泽东曾掰着指头跟我数说道:中国战国时候有个甘罗,大概是甘茂的孙子,他12岁当丞相,才是个少先队员、红领巾、童子军嘛。当时吕不韦是个大政治家,但在关键时刻没了主意,甘罗给他出了个主意,并自己出马到赵国去纵横捭阖,结果出使成功,当上了丞相。汉朝有个贾谊,17岁就被汉文帝找去了,一天升了三次官,后来贬到长沙。他写了两篇赋《吊屈原赋》《鹏鸟赋》,还写了两本书《治安策》和《过秦论》,我看他是当时的秦汉史专家。接着,毛泽东又说到了项羽。说项羽20出头起兵,5年即为诸侯,24岁时自立为西楚霸王,死时才32岁。霸王别姬应当还是青年时候,现在唱戏扮相不对,给霸王挂胡须,我看不对,应该扮小生。”

  在1958年春季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用了很长的篇幅,向党的高级干部们讲古今中外有为青年胜过前辈人的事例,他点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说道:“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壮年、老年时创造出来的,而是在青年时创造出来的。列宁在1903年31岁时,就创造了布尔什维克主义。”

  同年9月9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提起青年人后来居上的话题:青年人不压迫老年人,老年人不会进步的。这一压,老年人就有出路了,他不进步不行了。当然,不是青年人个个都是好的,也有坏的,但一般说来,总是“譬如积薪,后来居上”,我们要承认这一点。

  也是在那一年,毛泽东同中共创始人之一李达会面。当时毛泽东刚刚读了李达的新著,直言不讳地对他说:“我们年纪都大了,你比我还要大6岁。人老了思想不能老。你现在写的东西就不如过去写得有生气了。你那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尽是抄书本上的老生常谈的东西,没什么创造性,缺少自己的新见解。”流露了他对求新进取、保持青春的渴望,和对老年迟暮心态的批评。

  为了使他开创和投身的事业后继有人,使新一代青年茁壮成长,毛泽东曾几次表示过要写一些文章,特别是要为青年人写些文章。但由于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曲折复杂,由于毛泽东某些设计与现实的冲突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使毛泽东终于没能将他的这些意念付诸实现。


       “我们同毛泽东相处的时间,甚至多于他的家人。”/

  他的喜怒哀乐,常常在我们心中引起共鸣/一个卫士擅离职守,

  毛泽东勃然变色/当他得知一个跟随多年的工作人员有贪污行为,

  毫不姑息地将他调离了中南海


  在一般人看来,走近伟人,总免不了被一种敬畏感笼罩,总有些局促不安。当我问及林克与毛泽东相随12载的感觉时,他回答说:大多数时候相处得是比较融洽的。

  “我们与毛泽东相处的时间,甚至多于毛泽东和他的家人。我在毛泽东身边的那段时期,他每年有多半时间在外地巡视、开会、办公,他的家人并不能与之相随,朝夕相处的是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在工作和人格修养方面,他对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但并非因此总板着面孔,相反他乐于同我们谈心、交流思想。他谈起话来,古今中外,纵横捭阖,既幽默风趣,又充满智慧,引人入胜,并富于人情味。他的喜、怒、哀、乐,常常在我们心中引起共鸣。我当时感觉;他既是严师,又是益友。”

  毛泽东办公室的秘书,最多时也不过三人,两个机要秘书,一个政治秘书。机要秘书主要负责文件的收发、登记、保管,会议的通知,外宾、来客的接待等等。政治秘书主要负责筛选文件,汇报情况,研究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供他参考。林克属于后一种。

  “因为工作,我每天都需要阅读大量文件和报刊,平时注意情况和动向较多,从宏观上综合、从理论深度分析问题,有些欠缺。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要站在战略和理论高度,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迅速做出判断和决策。如果我能从宏观综合理论归纳上做出分析,提出看法,就更便于协助他的工作,所以他常常督促我学习理论,提高能力。”

  “毛泽东经常就世界战争与和平的前景、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国内外形势和世界主要矛盾、各国外交政策和对华政策等,提出问题,同我讨论。我当时的理论素养不够,发表意见时常常感到没有把握。毛泽东就会阐明他的见解,这些见解往往言人所未能言,富有创见,使我受益匪浅。同时,他还会建议我去读哪些书。”

  “我还有个便利条件,就是教毛泽东英文。我和他一起读过英文本的《矛盾论》《实践论》《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理论书籍。在学英文之余,他有时会阐释书中的某些观点,有时则畅谈他的体会。他那引人入胜的言谈,激发了我对理论的兴趣,培养了我学习理论、研究思考问题的习惯,这让我受益终生。”

  作为严师,毛泽东严厉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他对缺点和错误从不姑息,总是直截了当地加以批评。三年困难时期,“有一次,我们到上海。一个卫士擅离职守,毛泽东恰有急事,寻人不见,不禁变色,当着上海市和其他省市领导的面,严厉批评刚刚返回的卫士,因私误公”。

  还有一次,一个卫士在定级调工资时,要求提升两级,愿望没有满足,就闹情绪,甚至哭鼻子。毛泽东得知后,批评他说:不能因为在我身边工作,就提非分要求。还说他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提级时”。

  1962年,毛泽东发现身边某些人员有贪污行为,并利用特殊身份,向地方索要各种物品。他非常生气,立即指示处理此事,把一些人调离中南海。其中有的人跟他许多年了,做了不少工作,但毛泽东并未因此宽容他们。事后为了挽回他们造成的不良影响,他又用自己的稿费一路退赔。“此事当时对我们教育极深。”


  苏秦和张仪的故事/

  “你们六人都下去……我给你们每人备一份药包”/

  三次“三条指示”/我那时挨整受压,两三年一个鬼也不上门


  毛泽东爱读书,并诱导身边的人读书,已经是世人皆知的了。然而,在鼓励人们读有字之书的同时,他还很注重要人们去“读无字之书,从实际中学习”。

  1960年12月25日,是林克难以忘怀的一天。这天中午,毛泽东将在自己身边的九位工作人员,请到家中聚餐,同时聚餐的还有他的五位家人亲戚。第二天,是毛泽东67岁寿辰,就餐时,大家都向他表示祝贺。毛泽东兴致盎然,侃侃而谈。

  当时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刚刚经过小整风,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思想认识有所提高。毛泽东的话题从小整风引出,讲到接受批评与检讨自身对人生的意义。他讲了战国时苏秦对张仪的批评,张仪的自我反思;然后讲了自身的经历,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批判和压制,反而系统地学习了经典理论,对许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得出“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人就是要锻炼”的结论。

  于是,毛泽东提出让林克等人下放锻炼的想法:“林克、高智?毛泽东办公室机要秘书?、小封?封耀松,毛泽东的卫士?等几位同志下放,到农村去锻炼。你们看怎么样﹖我看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他还说:“现在下去苦得很啊,一天只有很少几两粮食吃。你们受得了吗﹖不怕就去。下去以后,一个礼拜来个汇报,直接写给我。3个月回来汇报一次工作。”

  这顿饭吃了两个小时,毛泽东的肺腑之言,使林克他们深受感动和教育。他要林克等下放锻炼,参加当时地方正在开展的整风整社,并调查和汇报地方的情况,就是要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去读社会实践这部无字之书。

  之后,毛泽东又给林克他们写了一封信:

  “林克、高智、子龙?叶子龙?、李银桥、王敬先、小封、汪东兴七同志认真一阅。除汪东兴外?因汪东兴刚从江西省回中央办公厅,他奉毛泽东的指示在江西省工作了两年多。笔者注?,你们六人都下去,不去山东,改去信阳专区,那里开始好转,又有救济粮吃,对你们身体会要好些。我给你们每人备一份药包,让我的护士长给你们讲一次如何用药法。淮河流域气候暖些,比山东好。1月2日去北京训练班上课两星期,使你们有充分的准备……”在署名和日期的下面,毛泽东又写道:“明天我就有67岁了,老了,你们大有可为。”

  临行前,毛泽东再一次嘱咐林克他们,下去要过好三关:一要过好生活关,实行“三同”,不搞特殊化;二要过好政策关,正确执行各项方针政策;三要过好群众关,深入调查研究。

  “我那次一下去就是7个月,当时正是困难时期,下到基层后,就实行‘三同’,一个月的口粮不足13斤,顿顿喝稀粥。喝时满头大汗,撑个‘水饱’,但刚走出几里地,就饿得两腿软绵绵的了。后来,我胸口以下都浮肿了。”

  1964年冬季,林克到河北新城“四清”。临走时,毛泽东像前一次一样,又对林克提出三条要求:一、化个假名;二、不要当官;三、深入群众。几个月后,毛泽东再次给林克指示说:一、“四清”要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大多数;二、要依靠干部,团结干部大多数;三、要自始至终抓生产。

  经过这几次下放锻炼,林克感到收获很大。他学会了如何同群众打成一片,如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如何做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思想工作,如何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这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在下放的过程中,面对许多实际问题,又敦促他加强理论学习,并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此时此刻,林克才对毛泽东在那顿聚餐上讲的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毛泽东当时说:他在第二次革命战争期间挨整受压制,“两三年一个鬼也不上门……给我戴的‘帽子’就多了。说什么山上不出马列主义,他们城里才出马列主义。可是他们也不调查研究,我又不是生来在山上的。我也是先在城市里,后来才到山上来的。说实在的,我在山上搞了几年,比他们多了点山上的经验……写《实践论》《矛盾论》,是为了给抗大讲课,他们请我讲课,我也愿意去当教员。去讲课,可以总结革命的经验……我不能照书本子去讲,那样讲,听的人要打瞌睡。自己做准备,结合实际讲,总结革命经验,听的人就有劲头了。”

  这些话,都是在讲读无字之书的重要意义。只有结合实践,读无字之书,才能深刻领会理论、有字之书,使理论和有字之书发挥作用,也才能根据客观情况、环境、时间的变易,去修订、去补充理论、有字之书。不参与实践,不去读无字之书,理论和有字之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林克还有许多许多,他已经开始了对那段难忘的岁月回顾梳理形成文字的工作,并邀我做他的助手。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72/67808/67810/457664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13:52 , Processed in 0.0333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