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47|回复: 0

王虹:《南师附中文革风云录》风波之由来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5-1-19 08: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师附中文革风云录》风波之由来

王虹(66届高三丁)

2011年7月,某知名网络电子杂志编辑部发来约稿函,希望征集有关文革的文章。我征求了附中几位同学的意见,最后吴小白答应尝试一下,将南师附中文革中发生的事情连成一部较为完整、详细的记述。经过吴本人的努力,以及同学们的支持,《风云录》的初稿于2012年3月完成,并在南师附中老三届网站刊出。《风云录》受到广泛地好评,修改与补充的工作也在继续之中。

可是看到吴小白发来的电子版本3(2012年9月8日),却让人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疑惑——许多内容严重失实!在发给吴小白的邮件中,我一一列举了这些内容,希望能得以纠正。这些内容在后来的版本中虽然有所修正,但版本6(2013年8月2日)仍然保留了不少这样的内容。从版本3到版本6的修改过程,还让人感到了一种于内容之外的不安:一些所谓的回忆带有明显的虚构与创作的倾向。我下意识地觉得有人在误导着作者。吴小白承认李丹柯(66届高三丁)介入了《风云录》的修改。
我不能认定自己的记忆就是完全地正确无误,当然也不能默认李丹柯添加的一些内容就是史实。所以我向吴小白建议,让李丹柯将她添加的内容写成回忆文章,在老三届网站贴出,利用公开的平台,让更多的同学来参与评判。按时下的说法,就是站出来“走两步”。当然,这里面还有另外一层的考虑:即事出要有因。否则,吴小白或许要承担不实内容的完全责任了。为此,我于2013年的8月向吴小白(包括一些同学)作了说明,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妥善地得以解决。然而,含有争议内容的《风云录》却于今年4月匆匆出版了。

我还没有看过《风云录》这本书,也没有阅读到该书的电子版本。 有关《质疑》文中使用的资料,还是通过他人的邮件获取的。我不能确定书中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内容。此外,即便有部分不实的内容,因我的坚守而没有出现在《风云录》书中,但这些内容与已经披露出来的不实内容,仍有着一定的关联。所以,将所有不实的内容作个彻底地清理,对于这个“风波”的过程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关注的重点是版本3的内容,以及版本3到版本6的变化。《风云录》中有争议的内容仍然放在「」内,并附以编号。

1,「在大串联过程中,两个反“血统论”的学生组织的成立,对南师附中以后的运动影响很大,这两个小组织就是“红色野战军”和“从头越”战斗队。」(版本3)

“从头越”战斗队确实不大。目前能够确认的成员只有李丹柯、翁越飞二人。从头越么,也有从头再来,重新超越的意思,即被迫退出造反军后,重新再来的意思。组织的名称基本框定了成员的身份,起码是组建者的身份。
经过分析,“从头越”多半是大串联结束后的66年11月~12月间成立的组织,因而在“大串联过程中成立”的定义不够准确。至于对文革运动的影响么,需要史实的支撑。
红野最初的名称是红色挺进队,是在大串联之前的66年9月底成立的,所以也不能说是在大串联过程中成立的。作为红色野战军的成员,我也不能够说该组织会对运动有多大的影响,话不能够这么说的。所以,我提到“革命造反队”(井冈山)。在以后的版本中出现了“井冈山革命造反队”,替代了“从头越”。

2,关于李丹柯三人退出造反军的故事,在《关于“风云录”部分内容的质疑》一文中已经有了详尽的分析。这里只是指出一点内容的不同:「第二天,刘迎胜撕掉了三位女同学的退出声明」(版本3)

而版本6在这里作了模糊处理:「没过一天,声明就被撕掉了」。因为若要说清楚“退出声明”是由具体人撕掉的,必然会增添举证的难度,所以也只好淡化了初衷。
当然,《质疑》一文,已经敲定了这个“退出故事”属于子虚乌有的蹩脚创作。

3,关于“从头越”响应宋杰的提议,参加红色野战军的内容(版本6)。在《质疑》一文中也有说明。据我所知,如今李丹柯本人对当时“响应提议”参加红野也是矢口否认的。那就奇怪了,总不会是吴小白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吧!这就涉及到上述的“事出要有因”的担忧了。

4,「看到在批判“血统论” 的问题上与红色造反军不可能达成一致,由李丹柯提议,主张反“血统论”的各学生组织于12月12日晚上,在红色野战军队部开会。会上提出了反“血统论”组织联合的主张,以应对当前的局势。在会上大家情绪振奋,准备迎接今后面临的挑战。」(版本3)

必须一提的是:66年12月12日晚间的那个会议信息,还是我从李得宁(66届高三丁)的箱子底下保存的文革资料的影印件中发现的。在此真要感谢李得宁,还有他的箱子。说实话,若不是有白纸黑字的记载,恐怕真没人能够记得住那次会议。我将这个信息及时告诉了吴小白。没想到李丹柯接手的速度更快,说是由她提议召开了那次会议,会上还提出了联合的主张。

我想说的是,联合是当时的形势所迫,是大家的共识!不是在“会上”提出联合的主张,而是“会前”就有了联合的要求和共识,大家才召开了那次会议。1212会议上“只是”落实了联合大会的具体事项,诸如时间、地点、主持人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尽量让更多的同学参加红联的成立大会。所以才预留了4天的时间,确定12月16日晚间七点在高三丁教室召开红联成立大会。

在同学们发自肺腑的,迫切要求联合的“涌动”面前,任何“个人”的提议都显得苍白而多余!

吴小白根据我的意见,在版本4中剔除了李丹柯提议的内容。然而“个人”提议的偏爱却依然呈惯性,版本6中借了个马甲又卷土重来:

「由于刚成立的各个班级反“血统论”的学生组织,力量分散,不便采取统一行动。由宋杰提议,得到张三力、王虹、李丹柯、何纪宁、周正珑、赵生易等几个战斗队的核心成员一致拥护,赞同将全校主张反“血统论”的各学生战斗队联合起来,以形成强大的组织力量,平时各自为战,紧急情况统一行动应对当前的局势。
12月12日晚上,主张反“血统论”的各学生组织在红色野战军队部的高三丁班教室开会。会上通过了反“血统论”组织联合的主张,以应对当前的局势。在会上大家情绪振奋,准备迎接今后面临的挑战。」(版本6)

版本3中,联合是由李丹柯提议的,属于“独角戏”。到了版本6换成了由宋杰来提议,更像是“二人转”。还得到了张三力、王虹、李丹柯、何纪宁、周正珑、赵生易等几个战斗队的核心成员一致拥护(混声小合唱)。这儿没有交代“提议及一致拥护”的具体时间与地点。根据前后文对照,应该不是1212晚间的那次会议。难道1212 之前还有另外的一场专门针对“提议及拥护”的会议?

当时宋杰还没有退出北操场毛泽东思想红卫兵,应该属于“血统论”学生组织。由属于“血统论”学生组织的宋杰,于1212之前,在“反血统论”学生组织参加的一次会议(时间、地点都不确切的会议),提出“反血统论”学生组织要大联合的提议。这样的“文革记忆”不免让人匪夷所思。

且不谈“一致拥护”——这句体制内的行话是如何地令人不快,那些一致拥护的人们,是否也是确确实实地“到场”了呢?李丹柯或许是“在场”的,尽管她退居到了二线(上次是由她提议的么,算是站到了第一线)。而何纪宁、周正珑、赵生易三人肯定是“不在场”的!何纪宁当时还在步行串联的途中,直到12月16日红联成立的当天还没有回到南京呢!周正珑也是红联成立之后的一个星期左右才参加红联的。赵生易虽然参加了红联成立大会,并且在会上初显“铁嘴”本色,会后成了高一年级的红联召集人。但在此之前,绝对没有参加1212会议,以及之前的那个“一致拥护”的不确切的会议。如果我的记忆没错的话,1212会议应该是高三年级同学的一次商讨联合事宜的会议。

5,「宋杰9月初加入北操场思想兵,但在9月份北京串联之后,看到社会上对“血统论”批判的大字报,回来后立即申明退出北操场思想兵,与班上(高三丁)同学一起成立了红色野战军」(版本3)

正如我前面所述,9月底班上(高三丁)的部分男同学成立了红色挺进队并集体去串联(一行10人)。 11月10日串联到广州后,余仲华等人偶尔在文革传单中看到有野战军的称谓,于是建议返宁后将挺进队更名为红色野战军。挺进队的同学约定12月1日返校后,第二天便打出红野这个旗号(至今还保有着旗帜的残缺部分)。在红联成立前夕,红野为壮大队伍曾设法拉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的宋杰入伙(或曰策反)。如果我的记忆没错的话,当时是由我出面与宋杰沟通的,结果一拍即合。宋杰的退出声明选择了红联成立当天的12月16日贴出,就是为了用重磅的组合拳,痛击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版本3的这段不准确的文字,在后来的版本中应该得以修正了。

6,关于李丹柯三评沙尧亮相的大字报。在《质疑》一文中已作了说明。版本3最初还有这样的一个内容:「沙尧是睚眦必报,以后多次阻碍了李丹轲工作的迁升」。我在给吴小白的邮件中指出:风云录写入这样的内容极为不妥。以后的版本再没有出现这个内容。

7,「当时红总错认为李丹轲是曾邦元的秘书,为获得八.二七的情报,要抓李丹轲。其实是红总搞错人了,翁毓菲曾当过曾邦元的秘书,由于两人都是小个子,瘦痩的。红色造反军刘迎胜就带人到浦口去抄李丹轲家,正好李丹轲到北京避难去了,没有抓到。」(版本3)

说实话,看到上面这段文字,我差点没晕过去!这个内容应该比前面“三人退出造反军”的故事还要荒唐。我告诉吴小白,文革中没有听说过“刘迎胜抄李丹柯家”的事情。于是这段内容后来被修改为:

「为获取八二七核心情报,觅取“揪许”的爆炸性材料,红总将李丹柯误认为曾邦元的秘书翁毓菲,指使红色造反军抓捕李丹轲。造反军负责人决定派人到浦口李丹轲家“请”她来交待情况。这一消息被红联高三乙班戴佐农同学获悉,紧急赶至浦口通报,李丹轲于8月6日当天坐夜班火车到北京避难。」(版本6)

姑且不去评判这个特定的具体内容,居然可以作如此大跨度的变动(从抄家,抓人,到“请喝茶”可不是一码子事儿呵!),先从内容的可信度入手来做一番剖析。这段文字出于何人之手是显而易见的,局外人无法写出如此内情。可是「当时红总错认为李丹轲是曾邦元的秘书」,这句中的红总指的是什么人没有交代,完全是一个虚的内容。所以,若要分析这件事情就只能避虚就实,否则顺着给出的杆子爬,是没有结果的。

值得注意的是:李丹柯显然误认为曾邦元的秘书就是翁毓菲了,见上文「翁毓菲曾当过曾邦元的秘书」。我在文革中曾亲耳听过李丹柯的“秘书之说”。当时翁毓菲的八二七办公地点就在南京大学校园内,而且她确实在秘书组工作。李丹柯想当然地就认为翁毓菲是曾邦元的秘书了。可是李丹柯没有弄清楚翁毓菲所在的八二七是南京八二七,而不是南大八二七。即便同在一个校园内,又都是八二七(仅一字之差),却是不同的两个群众组织。对于李丹柯来说,当年搞糊涂的事情,如今依然糊涂,自己糊涂之余,还误导他人。相信当初被误导的不止我一个。造反军若真有什么非分之想的话,那也一定是李丹柯的”原创“所致。但话又说回来,“当事人”之一的刘迎胜是李丹柯初中的同班同学,又曾经与李、翁(越飞)二人同为造反军的战友,据说还是李丹柯加入造反军的介绍人,并且还有一年前“三人退出故事”中的翻脸。即便「两人都是小个子,瘦痩的」,刘迎胜的智商也不至于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就滑落到将李丹柯认作翁毓菲的地步,这不明摆着是在踩乎人嘛!

「刘迎胜就带人到浦口去抄李丹轲家,正好李丹轲到北京避难去了,没有抓到」,这句话的内容充满矛盾。抄家与抓人,不是同一个概念,当事人不在场,也不影响抄家呀。八月红卫兵抄同学家的时候,常常是趁同学不在场的情况下,才下手的。怎么会由于当事人不在,就打道回府了呢?还正巧李丹柯去北京避难去了,又是避的哪门子难呢?

为了自圆其说,版本6做出补充:正是由于这次的抓人行动走漏风声,李丹柯于8月6日夜间仓惶出走避难。这里既有具体的人证,还有具体的时间与大致的火车班次。估计这件事不会再有他人知晓了。而且,由于戴佐农同学过早地离世,事情无法去确证。可是,拿逝去的同学当作垫背的手法,人们会没有感觉吗?

尽管我将自己的看法告知了吴小白,但这个内容还是继续出现在后来的版本中,正如“三人退出故事”依然在《风云录》亮相一般。毕竟我只是作了逻辑的分析,并没有拿出有力的证据。而李丹柯于67年8月6日夜间仓惶出走,或许真有其事呢!毕竟能够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某个时辰的记忆,对于李丹柯来说并不多见。

直到今年9月,在与翁毓菲的电话中才得知:造反军要捉拿“曾邦元秘书”一说,或许并非空穴来风。只是,“避难”的主角不是李丹柯,而是翁越飞本人!

翁毓菲文革期间虽说是在南京八二七行走,但仍然住在南师附中的宿舍。大约在67年6月~7月间,翁越飞听到红联同学的传话,说是造反军要抓她。当时的消息是否可靠不得而知。李丹柯也是住校生,她俩的关系又非常密切,自然也会知晓这件事情,甚至不能够排除传言者就是李丹柯本人。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翁毓菲于是搬到南京八二七的大本营玄武湖去了。所以,造反军即便有这个抓人计划,也只能泡汤了。

根据造反军于67年6月联络上“反许(世友)”的省军管会副主任杜方平,8月2日在市区各大广场贴出反对许世友的大字报、8月7日参与冲击军区看守所,抢出孙海云的行动、8月21日杜方平再次接见造反军的负责人、直至9月4日还在张贴「肖望东揭发许世友」的大字报等一系列表现来看,6月~7月间想抓翁毓菲的计划,不能说没有一点儿可能性。翁越飞说出来的事情本身,应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当真实的故事浮出水面的时候,人们自然会对“八月的仓惶出走”失去兴趣(如果刘迎胜在67年的6月~7月间想抓翁毓菲的计划泡汤,转而于8月上旬再去抓“翁冠李戴”的李丹柯,那样的行为显然已经不属于智商的范畴)。不仅如此,人们还会联想到之前的“三人退出故事”。两个“作品”的创作手法何其相似!都是隐去真实的故事情节,并将真实的故事作为再创作的“灵感”,然后在另外的时间点,虚构出一个漏洞百出、面目全非、十分荒唐的“新故事”。

前面提到的关于“提议联合”的故事(内容4),也是以1212会议为“灵感”,编造出来的虚构故事。

从“三人退出故事”到“八月仓惶出走”,主要角色倒是非常地集中(十分符合创作的要求):李丹柯、翁越飞、刘迎胜。另外还有特色:真实的故事总是由翁越飞说出来,虚构的故事总是由李丹柯再创作,而对立面总是不变的刘迎胜。这样的故事看多了不免会产生疲劳感。另外也会让人有所疑惑:为什么总是会有刘迎胜?

以上便是“风云录风波”呈现出来的基本内容。个人以为,《风云录》的编辑过程,应该有别于智力游戏。以上述的方式介入《风云录》,让人家去绞尽脑汁,如同破案一般,显然不是在扶正作者,而是实实在在地添乱。

https://nsfz2.wordpress.com/2014 ... %E7%94%B1%E6%9D%A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1 18:57 , Processed in 0.0308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