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23|回复: 1

刘秀莹:1960年——1966年清华大学办附中和预科的情况调查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4-3-16 15: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秀莹执笔(1982)??

十年动乱,对中学教育的破坏十分严重。粉碎四人帮以来,中学教育有了一定的整顿恢复和发展,但是问题仍然很多。当前,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质量低。质量低的一个方面的表现是近几年考入高等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入学考试分数虽然很高,但知识面较窄,学习能力较差;有的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看重个人得失,劳动观点差;不少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近视眼比率高。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我国四化建设培养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这是当前中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远在1960年,清华大学曾经办了一所附中,1964年,在这所附中又试办了大学预科。时间虽短,发展较快,收效比较显著。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总的说有理想,有道德,学习能力较强,身体健康。学生毕业时,绝大多数能初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习上比较会思考,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安排学习的习惯;能坚持锻炼,讲卫生,体质健壮,并且初步控制了近视眼增长率。学生在校期间计划学时较少,负担较轻,有时间阅读文艺、科技作品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从一九六三年有高中毕业生起,每年有百分之八十多考入大学。以考清华大学为例,1963年考取43人,1964年考取39人,1965年考取57人,是全国各中学考取清华大学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校。入清华大学以后,清华附中的学生入党的较多,担任学生干部的较多。在学习上,不适应期较短。预科两届毕业生,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当时大学没有招生。经过十年动乱,七七年恢复高考以后,这两届预科生又有50%考上大学或当了研究生,已经参加工作的,绝大多数能胜任本职工作,有不少已经成为骨干。短短的六年,清华附中和预科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初步摸索了一些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的经验。
清华附中的预科办学的主要经验是什么?这些经验在今天是否仍然适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五十多天的调查研究,召开了原附中和预科的领导干部、教师、职工和毕业校友的各种座谈会17次,参加座谈和我们个别访问的共59人,查阅了有关的总结材料,向毕业生发出了200封调查信,经过整理,研究,分析,讨论,初步作了归纳和总结。

大学办附中是为了早期育苗
早在1959年,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委就都提出了大学办附中的问题,目的是挖掘大学的潜力,支援中学教育,提高中学教育质量。清华大学党委为此召开了书记会议,认真作了研究。鉴于当时大学新生的学习质量不高,学生的语文、数学,特别是外语三科都达不到解放前的水平;同时由于大、中学在教学上衔接不够好,大学新生入学后不适应期较长。因此,清华大学党委认为,要办好大学,必先办好中学。蒋南翔同志当时指出,为了总结大学、中学如何衔接的经验,研究如何提高中学教育质量,以及如何向大学输送高质量的新生,需要自己摸索一条办学的路子。他提出不要把大学办附中看成是一种负担,为国家培养人才,这是早期育苗。于是决定办清华附中。在原有的清华大学子弟中学(初中)的基础上,1960年暑假,开始面向全市招收高、初中新生。这一学年高中入学的新生,80%是保送生(金银质奖章获得者)20%是经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总的说质量较好。
1964年,中央学制问题研究小组为了进行学制改革试验,提出了大学试办预科问题。清华大学党委考虑,在大学学制缩短的情况下,如果加强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院的衔接,搞好试验,各段都抓,全面改革,提高质量的速度就可以快一些,能为国家培养一批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登山队员。预科就是大学和中学的结合部,它的培养目标,在德育和体育方面,与当时普通高中的规定要求一致,在智育方面,计划在数学、语文、外语和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适当提高程度,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与工科大学本科的要求更好地衔接。预科和普通高中比较,在教学计划上可以有一定的机动性、灵活性,更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能力,为大学培养优质的新生。于是决定从1964年暑假开始,从清华附中已学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中,根据学生志愿和条件,择优选拔90人进入预科,开始试点。这一计划也得到了北京市委的支持。

清华附中和预科办学的主要经验
清华大学党委十会重视办好附中和预科的工作。首先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不断给以明确的指示。建校初期,党委提出一定要坚持德智体会面发展的方向,要努力提高中学数学、语文、外语的水平,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思想教育上,大学党委提出要培养革命的、科学的、民主团结的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教学上,要少而精,学到手,因材施教,劳逸结合,在体育上,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学生能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在工作方法上,大学党委提出要根据三阶段,两点论的精神,对解放前、解放后学习苏联和1958年以来的三个阶段,用两分法去调查研究中学教育,取其精华,滤其糟粕。并提出要求把清华附中办成全国第一流的中学。因此,附中的干部和教职工,从一建校就有比较明确的办学方向。他们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短短的六年,初步摸索了一些在德智体各方面,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经验。
在德育方面,清华附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始终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各种类型的青少年,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二是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用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内容上,学生在校期间,要对他们进行国内外形势教育,使学生了解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没有解放,从小要懂得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教育学生以天下国家的大事为已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要把自己囿于学校、家庭的小圈子里,更不能只是学点知识,混碗饭吃。
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组织他们讨论红专关系,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讨论一架发动机(为革命而学)好,还是两架发动机(为革命也为个人而学)好。培养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动力。组织学生参观清华大学科技成果展览,激发学生为祖国攀登科学高峰的志气。
进行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政治课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哲学常识》使学生懂得中国为什么必须革命?怎样革命才能取得胜利?为什么必须跟着党走?通过政治课培养学生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进行劳动教育。建校时,组织学生修操场、种树,安排学生在校办工厂劳动,在伙房帮厨,到了高中,组织学生到冷泉大队学农进行社会调查。
如高614班,一部分学生因看十八、十九世纪欧洲古典文艺小说,受到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一度有些的情绪。班主任杨德骥同志作了深入的调查,及时了解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及所受的影响,组织全班同学去冷泉大队劳动。事先向全班同学会析了班上的思想,要求每个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劳动中了解下中农的思想,自觉革命。白天参加劳动,晚上班主任一个一个地找同学谈话,帮助同学分析思想,促膝谈心,然后谈收获,组织典型发言,启发大家谈体会,终于扭转了学生中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
进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特别在毕业班,要进行一颗红心,多种准备的教育。组织学生讨论伟大与平凡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说明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创造需要有很多平凡的劳动做基础。使学生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工作方法上,清华附中的班主任、政治教师和团队干部很重视培养典型来带动和教育广大同学。如予641班陈小悦同学,学习非常出色,跳高1?80米,思想上有些散慢,在老师的帮助下不仅入了团,还成为三好学生。党支部每年在高中学生中发展党员,使同学们学有榜样。如高624班关天池同学,体育上创40053秒的成绩,学校就帮助他在思想上、学习上提高,他在高二时入了党,对同学影响很大。学校还注意培养各种类型学生的典型,使每种学生都有榜样可学。
重视培养学生干部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附中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之一。每到暑假,团、队、班主任就共同物色各方面的干部,开学前,先集训干部,围绕新学期的工作、学习,讨论、交流经验,使学生干部对开学后一个学期的工作十分明确。附中的团委会把团和学生会的工作统一抓,学生干部有了困难,团委书记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干部在学习上有了困难,班主任及时调整,减轻他们的负担。
在工作方法上,清华附中还注意精雕细刻,反对大轰大嗡。他们深入学生宿舍、食堂,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地作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每有工作动员以后,班主任、团队干部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反映,互相配合,推动工作发展。
很多校友回忆了清华附中的思想教育对他们的影响。1963届毕业的学生于成洪(毕业后考入北京化工学院,现在北影技术科工作)回忆说:中学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是一个思想慢慢成熟的阶段。这时期的教育是人一生的关键。我庆幸我是在清华附中这个环境生活和学习的。而最关键是学会了怎样作一个正直、高尚和有道德的人。各种政治风暴,60年到62年困难时期,大学生活,文化大革命,……我都是一个原则,作一个正直的人,作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而不去作投机派。而且今后我也继续这样去做。这同附中对我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642班的曹淑英同学,是个贫农的女儿,从远郊区密云考入清华附中的高中。学校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老红军、老工人忆苦思甜的报告,学雷锋活动,红专讨论以及党课、团课教育,使她不断提高思想觉悟,高一时入了团,高三时入党。她一度患肝炎住在校医院,凭她的感觉、观察和思考,发现清华校医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跑到校医院党支部反映情况。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作组进校,她贴出大字报说明清华附中执行的不是修正主义路线,对贫下中农子女只有培养教育,没有打击迫害。毕业分配时,曹淑英想到的是共产党员就要到艰苦的地方去,毅然决然离开北京去青海高原工作。十年动乱中,她爱人受诬陷被打成反革命,坐牢五年半,她被取消了党员预备期,造反派对她威逼,恫吓,让她揭发自己的爱人,她没有低头,没有后退。她说受到打击以后,凭着在清华附中学习时所受的党的教育,就能自觉要求自己,不能一蹶不振,而要抬起头来走路。当地组织多次调动她的工作,她每到一个单位,就团结周围的同志,坚持原则与邪恶势力斗争。她说:我能挺身走过来,是附中的教育给我们奠定了基础。
郑义、陈小悦同学,在文化大革命中,开始读了许多马列主义著作。林彪反革命事件发生后,他们曾一度感到茫然、惶惑。郑义徒步旅行五百里,沿路考察,陈小悦在插队的农村进行考察,他们又读了不少唯心主义的著作。在探索、比较、学习、思考中,终于懂得了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这种学习、比较、思考的作风,是和附中的培养分不开的。
智育方面:清华附中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附中的教师不受一般传统的教学程式的约束,注意研究大学、中学教法的衔接。他们对精讲多练的口号进行了分析,认为多练往往会被误解成为盲目多练,使学生负担过重而无所得,他们提倡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不仅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更重视学生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安排教学计划,给学生留有余地。
例如,1965—1966学年度高中、预科教学计划如下:
   
  
  
   
  
  
  
   
  
  
  
   
  
  
  
   
  
  
  
   
  
  
  
  
  
   
  
  
  
  
  
  
  讲课
  
  实验
  
  讲课
  
  实验
  
  高一
  
  2
  
  5
  
  6
  
  5
  
   
  
  2
  
  1
  
  2
  
  1
  
  2
  
  26
  
  高二
  
  2
  
  5
  
  6
  
  5
  
   
  
  4
  
  2
  
   
  
   
  
  2
  
  26
  
  高三
  
  2
  
  4
  
  6
  
  5
  
   
  
  3
  
   
  
  2
  
  1
  
  2
  
  25
  
  预科一
  
  2
  
  4
  
  6
  
  5
  
   
  
  4
  
  2
  
   
  
   
  
  2
  
  25
  
  预科二
  
  2
  
  4
  
  5
  
  5
  
  2
  
   
  
   
  
  3
  
  2
  
  2
  
  22
  

从这份教学计划可以看出:
1.每周上课总时数不超过26课时,比当时全国全日制普通中学每周课时总数少6—9课时,比现行六年制全日制重点中学(理科)每周课时总数少4—5课时,学生可以上午上课,下午自习,学习上比较主动。
2.外语数学时数比现行数学计划三年多128课时,有利于提高外语水平。
3.预科一、二年级物理、化学分开安排,并排科目减少,学生学习负担可以相对减轻。
4.重视物理、化学实验,学生自己作实验的课时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理科教学
1.在数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传授知识、指引学习门径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们能否获得知识,找到学习门径和提高学习能力,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自觉地学习。教与学,对学生来说,教是外部条件,必须通过学生学这个内部根据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可以说主要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清华附中和预科的教师很重视这一点。例如从大学到附中兼课的教学教师程紫明同志很注意结合教学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总是处在引而未发跃跃欲试的状态,准备用全力跟老师一道来攻克知识的堡垒。以课堂提问为例,如果单纯把提问当作一种检查手段,学生们就处于被动状态,回答问题的学生紧张不堪,其它学生则可以漠不关心。程老师在开学之初,先说明课堂提问的作用,要求学生们通过回答问题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再帮助学生们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交流学生之间不同的分析方法。讲课时,程老师常是对某些问题做出一定分析以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指定一人或几人回答。答得好的给以鼓励,或加以引申、提高,回答不正确的,指出问题所在。不论回答的好与不好,让学生们都有所得。采取了这种方式提问以后,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2.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彻少而精的精神。
附中预科班的理科教学大部分由大学教师来兼课,老师们感到在中学往往一门课占用的课时不少,但要讲的内容却不多。以解析几何为例,椭圆、三曲线在中学用三周时间,但在大学却只讲三课时。高中毕业班和预科班已经接近大学一年级,教学方法也应该逐步接近大学的教学方法,不宣讲得太繁琐,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应当认真贯彻少而精的精神,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内容,或把一门课程的课时缩短,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学习其它的东西。李文汉老师从大学到附中来兼立体几何课,按当时规定可以用105课时讲完。李老师自己编讲义,删去教材中的繁琐内容,要求学生先预习,他在晚自习时常常去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讲课时突出重点、难点,例题主要讲思路,注意让学生掌握住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结果第一年用35课时讲完立体几何,第二年用29课时讲完。学生掌握了应学的知识。以予641班成绩为例,全班39人,立体几何学期总评522人,49人,38人。成绩良好。学生还有时间学习制图课。
对于留作业,也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程紫明、吕森老师,进行了大胆改革。他们采取按不同性质区别对待的做法,把题目分成四类:第一类,课本上的口答题,要求学生把答案写在书上就可以了;第二类,课本上重复练习的计算题,做题数量不强求一律,以掌握基本方法为度,做完自己检查,老师抽查;第三类,有一定代表性、综合性的习题,每周只布置一次,每次3—4(程老师)5(吕老师)。对这类习题,要求很严格,教师也精批细改,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评,比较、分析学生们各种解题方法,表扬优秀的做法,指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使学生一定把这类问题一个一个学到手;第四类,提高性的习题,公布在墙报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由选作。学生每周要做的题目少了,就有时间去看书,去思考,去总结,去做提高性的题目,兴趣也加深了,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没有淹没在题海之中,反而提高了解题的能力。
3.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大学教师到附中来兼课或调到附中来任课,发现当时中学流行的教学法从初一到高三都是一个模式。学生到了高三,还是每节课只讲15—20分钟的内容,讲2—3页教材;而学生一进入大学,90分钟全部讲新课,一次就讲20—30页教材,学生感到如坐飞机。跟不上,不适应。这种不适应的关键在于大学和高中毕业年级教法的不衔接。物理课张三慧老师,数学课孔令颐老师都提出要提高中学的教学水平,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对高中毕业班、预科班,方向是要和大学教学加强联系,加强衔接。大学教学要求学生在离开教师的条件下,也能自己学习。因此,在高中毕业年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改进学习方法就很重要。教师们首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懂得提高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然后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帮助。讲课时,注意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培养思路,逐渐掌握一门课的学习规律,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做习题应先想后做,以及复习时如何独立总结等方法,都一一教给学生。从大学来的教师,既熟悉大学教学,有的同志又有教中学的经验,这样,他们站得高,看得远,又能认真改革。
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附中的教师重视实验课的改革。章臣颐、胡钟岳、吴效衡老师,亲自动手改装化学实验室,使高中的化学实验做到学生一人一组。他们自编实验讲义,严格训练学生,按大学普通化学实验的规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高中物理课参考大学普通物理实验的要求,进行改革。将原有高二、高三物理教材规定的15个学生实验,15课时,增加到27个实验,57课时,使实验课占这段物理教学总课时数5?2%增加到26?4%(包括实验考试时间)。教师自编讲义。对学生在仪器的使用、保管、操作的方法,正确的姿势以及良好的习惯等,都进行了严格和训练。培养学生预习实验,有条不紊地安排实验,清楚合理地布置实验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按规格写出实验报告,期末进行实验考试。同时注意密切联系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启发同学积极思维,加深了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

文科教学
语文课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附中预科的语文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功的训练,在字、词、句上不放松。如对虚字的讲解,每个年级要订出掌握多少虚字的计划,到高中毕业时,学完全部该学的虚字。讲文言文,要求教师字字句句讲清楚。听、说、读、写在读和写上下功夫。要求学生在初中毕业以前要读古汉语几十篇,并且要积累背诵一定的篇目,教导处抽查。学生要写大字、写日记或周记,作文必须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教师研究了多种批改作文的方法,有的用面批面改,有的用一题多做,批改以后,让学生再写再改的方法,都比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很重视课外阅读,有时上阅读指导课,有时带领全班学生到图书馆阅读。晚自习时,阅览室开放,学生可以自由阅读,也有时共同讨论一本书,一个电影,教会同学写评论文章。
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一起备课,钻研教材,青年教师还组织了毛主席诗词研究小组,轮流主讲,互相切磋。讨论李白、杜甫,由青年教师做主要发言,老教师补充。语文组教师还为学生举办讲座,介绍墨子、《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等。针对学生在写字中常出现的错误,孔祥瑛(现已退休)、黄淑环(现已退休)、周鸿钧编了《字辨》一书,全组教师还为学生编写了四本阅读教材。
外语课狠抓提高高中毕业生外语的能力。外语组教师了解到高中毕业生外语水平低,进大学以后,头两年,学生在课内外要用1/6的时间读外语,影响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学毕业生外语水平低甚至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他们感到外语的教学改革不能着眼于多教几课书或高考成绩的提高,而应扎扎实实培养高中毕业生达到掌握一门外语的水平。?
清华附中当时对高中毕业生外语订的要达到的要求是:
(1)借助字典每小时阅读一般文学作品、通俗科技和政经方面的文章2500印刷符号(相应每小时笔译1500印刷符号。理解正确(译文通顺)
(2)能就学过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简单会话。能写出合乎外文习惯的作文(每小时1500印刷符号)或把中文译成外文(每小时1500印刷符号)
(3)为了具有上述能力,需要熟读近百篇文章,泛读百余篇文章(总共页数不少于200),掌握3000以上词汇,学会语音语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上,根据学生年龄和年级的特征,初一、初二学生记忆力好,摹仿力强,就多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每周用一节课上会话课。对于高中学生则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以读原著为主,预科和高二的学生每周有两节阅读课。采取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般同学在阅读课上阅读;学习优秀的学生组织课外阅读小组,教师辅导;拔尖的学生自选材料阅读,教师个别指导;极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免阅读。他们还注意改进课堂教学,讲课讲透,把精读、泛读,课内、课外结合起来。从初中到高中坚持口试。
经过几年努力,高63级和预64级在毕业时,除学完高中全部教材以外,还学了学校自编的阅读教材第二册和第三册的大部分,学生掌握词汇3000左右,70%左右达到要求的标准,1966年曾用清华大学研究生俄语入学试题,在预642班进行了测验,全班39人,80分以上的占60%,只有4—5人不及格,曹淑英同学初中没有学过外语,仅凭高中阶段的努力学习,也考了67分。

()解放思想,自编教材。
附中和预科的教师感到当时的统编教材,有些与学生实际不太适应。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补充统编教材的不足,到中学兼课的大学教师和在中学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结合,在教学的实践中自编教材。教师讲课,教完第一遍后。整理写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征求意,再经过第二遍教学和修改后,才印成试用教材。这样到66年他们自编了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教材和阅读教材、实验讲义等十七册。
清华附中和预科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很多学生感到老师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培养,受益很大。如预651班王传华同学,现在北大数学系学习,她回忆说:中学阶段是培养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关键阶段。无疑,母校给了我这样的能力和习惯。我觉得这比在学校学到的任何知识都更宝贵。这能力使我在十年动乱时期没有虚度光阴,自学了英语和工科大学课程。又如预642班张敏行同学(现在北京工业学院二分院学习)总结得好,她说:
在附中学习方面的收获是:灵活的学习方法;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献身事业的精神;及时复习,归纳小结,自习中抓重点,突破难点的能力;爱看书的习惯,对新科学新成就的强烈兴趣;严谨、实事求是,不图虚名的作风。

体育方面
蒋南翔同志说:不懂体育,就不能办教育。附中的领导同志是认真抓体育工作的。他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把开展群体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放在第一位。有的体育老师回忆说:“60年分配到附中来工作,突出的感觉是指导思想明确。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深入师生人心,领导反复抓,每个学期总有几个晚上大学教务处及学校领导同志来聊天,强调开展群体活动,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
在战术上,体育教师坚持田径为主,速度为纲,力量是基础的方针,群体活动有五项锻炼标准(短跑、中长跑、立定跳远、俯卧撑、引体向上和扛铃)。上课计划和课外辅导一致,每班分四个锻炼小组,每组有组长,初一、初二重点培养速度,初三以后加入力量的培养,高中再加灵巧。每学期有锻炼指标,达不到标准时认真找原因。每天早晨起床铃响过以后,住校生全部到操场,有时校长、付校长也上跑道。学校号召共青团员带头上跑道,要求人人上操场,天天上跑道。每天下午四点钟以后,全校统一安排场地,器材,使各班同学都有时间锻炼。学校还通过各种田径和球类竞赛,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培养集体荥誉感。每个学生锻炼的成绩随学习成绩登入四联成绩通知单,一起通知大家。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开展群体活动与训练代表队相结合。代表队员不单纯为了拿成绩,他们在班上是小老师,帮助本班同学开展活动,坚持锻炼。体育老师了解运动员,对每个运动员都建立卡片,记录学习成绩,思想表现,女生经期情况,运动量大小等资料。代表队成立团支部,专门抓运动员的思想。代表队员要记训练日记,交流思想,反映意见。好的班主任也善于抓班上的体育,把运动上的尖子送到体育教师那里,训练的时间给以保证,运动员拉下了功课组织同学给补上。所以附中和预科的运动员很多都是三好学生。经过六年的努力,运动会的成绩也逐年上升。1965年,全区运动会。四个团体冠军,清华附中就拿到了三个。
在重视体育锻炼的同时,学校领导也注意抓卫生习惯地培养,办好学生伙食。学校规定每学期对学生至少进行两次体格检查。在保护学生视力的工作上,学校总务处是认真而负责的。我们按教室逐个坐位测照度,用薄漆涂玻璃,解决黑板反光问题。每到暑假,逐个教室将桌椅配套。在医务室的努力配合下,到1966年学学生近视眼患病率控制到40%左右,65年基本上控制了近视眼的增长率。(见最后一页附件学生视力(近视眼)检查统计表)
为了让住校生吃得好,伙食班长刘宗友同志和炊事员同志养肥猪,卖了一级肉买回三级肉;保证每个学生每月吃五斤肉。为了节约开支,冬天,炊事员同志到荷花池凿冰,拉回来窖存,放到夏天再用。为了让学生吃饱吃好,他们注意干稀搭配,甜咸搭配,保证足够的营养。
宿舍的管理工作也十分认真,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晚上必须洗脸、洗脚、刷牙后才许上床,被褥一学期至少拆洗一次,高年级的女同学帮助低年级男同学缝被褥。宿舍里有值日制度,经常评比。使不少毕业生直到现在都能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从下面两个表可以看出学生体质体能的增长表(见次页)。
毕业生在回忆母校的体育时,深怀情感。高632班陈纪生同学(现为北京团结湖二中教师)说:我是上高中时到清华附中的,当时体弱,不会骑自行车,不会游泳,骨瘦如柴,外号叫麻杆。高一开始在老师帮助下刻苦锻炼,最后参加了中长跑,取得第六名。重要的是体质增强了,参加工作十四年以来,只因为感冒发烧请过一次病假。621班李渤生同学说:我在附中德智体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在体育锻炼方面,我当时参加了代表队,经过三年的苦练以及在大学的锻炼,使我在意志上、体质上都有很大加强。现在我能连续参加几年青藏高原的野外考察,并仍从事地质工作,附中时期的刻苦锻炼,无疑是关键的。61级王迈同学在校时是中长跑队的队员,他和很多同学一样刻苦锻炼,他家住在城里,每星期六下午跑步回家,星期一早晨跑步回校。毕业后曾在煤矿当工人,矿上开运动会,中长跑他跑第一名,还教过体育课。有一次下矿,遇到塌方,他和几个工人都被埋在矿里,他们就往外挖,由于缺氧。别人都顶不住了,他坚持到挖通,没有晕倒,工人感到惊奇,他说这完全是中学锻炼的基础。后来他考取了研究生,不久前他作为记者,进行采访,随杨联康徒步察看黄河,入海一段,十多天中十几名记者只有他一人的身体能坚持下来。
清华附中60年开始试办,培养了三届毕业生,招收了两届预科生。根据这次发出的二百封调查信件,收回了79封。统计其中有80%上了大学,40%左右入了党。有的毕业生现在已担任了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有的成为先进工作者,模范班主任,有的已成为文艺工作者。清华附中的毕业生,不仅是升学率高,更重要的是成材率较高,许多人在各条战线上,成为骨干力量。
当然,附中和预科的工作,也有不足之处。1960年以后的影响也一度干扰了教学,学校曾有一度要缩短教学年限,改为五年,第一学期安排学生的劳动也偏多了些。6011月,市委教育部提出了意见,就停止了五年制的实验。由于大学党委传达中央的指示,对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不能庸俗化了解,不能说劳动愈多就愈体现中央的方针,……学生的主要时间就是学习。所以劳动时间多的问题也很快得到了纠正。到1962年,贯彻中学教育五十条时,就彻底纠正过来了。的影响还表现在招生工作上有唯成分论的影响,看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多,看学生本人表现不够,预科招生中也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从教学工作上看,对大学兼课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得具体而有特色,对本校教师经验总结不够;从文科和理科教学上看,总结理科教学经验比较突出,总结文科教学经验不够。
从学生掌握的知识面来看,知识面还较窄,高中三年未开生物课、历史课和地理课,这方面也还是一个欠缺。

初高一学生体重增加情况

   
  
  
  631
  
  
  632
  
  
  633
  
  
  634
  
  
  631
  
  
  632
  
  
  633
  
  
  634
  
  入学时体重平均数
  
  40.2
  
  39.4
  
  38.3
  
  43.6
  
  50.1
  
  50.1
  
  49.2
  
  51.4
  
  第二学期体重平均数
  
  42.8
  
  43.3
  
  42.7
  
  44.2
  
  54.0
  
  53.7
  
  51.2
  
  53.3
  
  
  
  +2.6
  
  +3.9
  
  +4.4
  
  +0.6
  
  +3.9
  
  +3.6
  
  +2.0
  
  +2.2
  

   
  
  
  性别
  成绩
  项目
  
  631
  
  632
  
  633
  
  634
  
  
  
  
  
  
  
  
  
  
  
  
  
  
  
  
  
  9月上旬
  
  100
  
  15"2
  
  18"3
  
  15"07
  
  18"2
  
  15"2
  
  19"76
  
  14"9
  
  18"
  
  11月下旬
  
  100
  
  15"
  
  17"5
  
  14"8
  
  17"33
  
  14"48
  
  17"29
  
  14"95
  
  16"76
  
  
  
   
  
  +0"2
  
  +0"8
  
  +0"27
  
  +0"87
  
  +0"72
  
  +2"47
  
  -0"05
  
  +1"24
  
  9月上旬
  
  俯卧撑
  
   
  
  2.28
  
  
   
  
  0.52
  
   
  
  1.35
  
   
  
  5.85?
  
  11月下旬
  
  俯卧撑
  
   
  
  5.84?
  
   
  
  3.55?
  
   
  
  6.8?
  
   
  
  10.6?
  
  
  
   
  
   
  
  +3.56?
  
   
  
  +3.03?
  
   
  
  +5.45?
  
   
  
  +4.75?
  

从学生思想政治上看,应使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应教会学生用两分法去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既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应使学生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曲折,并能正确对待,这方面的教育是不足的。?
清华附中在短时间内为什么取得这样的成绩??
1960年,开始办附中时,领导干部没有办高中的经验,教师是由原子弟中学的教师、大学调来一部分教师和新分配的大专毕业生组成,文化水平虽然较高,但教学经验不足。校舍也很简陋而分散。短短的六年,清华附中和预科为什么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呢??
第一,清华大学党委是真正办教育。真正办附中。?
对于办附中和预科,清华大学党委是真正重视。认真领导、支持和帮助的。他们没有把办附中当作一种负担,更不是把办附中只当作一种福利事业,解决子女上学问题,而是高瞻远瞩,把办附中当作教育事业,摸索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经验。因而从指导思想上不断给以明确指示。在组织领导上,蒋南翔等几位校级领导亲自抓附中,日常工作由付教务处长负责联系。大学党委定期听取附中的工作汇报,附中校长列席党委常委扩大会。党委负责同志时常参加附中的教学讨论会或召开教师座谈会,直接了解情况,发表意见,大学有关领导同志经常到附中来,传达党委指示,参加制定教学计划,给共青团员讲团课以至审查修改俄语阅读教材等。大学党委给附中调来了干部,也调来了兼课教师,任课教师,大学各有关教研组支持到附中兼课教师的工作。在修建教学楼修操场等基建财务方面,大学也给了强有力的支持。北京市委刘仁同志、市委教育部、市教育局对清华附中也给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各级党委的全面关心和支持,是办好附中预科的首要条件。?
第二,清华附中也有一批比较强的领导班子。?
附中的校长、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团委书记以至总务主任全部由大学调来。这支干部队伍有几个特点。?
年经力壮。校级干部最大的三十二岁,平均年龄二十九岁。?
事业心较强。不论是原来附中的干部还是新调来的干部,都把办好附中和预科当作党的事业,不计较个人名位、待遇,全力以赴为办好附中而拚搏。?
思想比较解放。没有解放前办学校的框框,也没有解放后学苏联的框框,他们敢想敢干,又实事求是,敢于给自己提出高标准。决心把清华附中办成第一流的学校。?
工作比较深入。当时,附中的校长、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团委书记都兼课或兼班主任,经常参加教研组活动,掌握教育教学上的第一手材料,他们有教师朋友和学生朋友。了解情况迅速而及时,领导干部吃苦在前,得利在后,以身作则。较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文化水平较高。校级领导干部大多是大学毕业生,有的还在大学工作过一个阶段,他们比较了解大学对中学的希望的要求,他们懂得教学,也明确各方面工作配合的重要性,比较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搞好工作。这是办好附中的决定因素。
第三,带出了一支实干、苦干,团结互助的教职工队伍。
附中预科的教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除3人是高中毕业以外,其余都是大专毕业。当时有三位教师年纪最大的也不过44岁。和北京市有名的中学比,相对地说,缺乏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但是附中的教师热受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如体育赵晓东老师,美术吴承露老师都是爱校如家,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为了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校长、副校长、团委书记到上海、福建、山东一些中学去学习、参观。回来后向教师传达,研究改进本校的工作。并派出数学、物理教师到八中、五中学习一年。大学兼课教师到附中兼课后,总结了教学经验,也带动了他们所在的教研组。年青教师,没有家务负担,整天生活在学生之中。就是年老的教师,晚自习辅导,假日作家访也都习以为常。总之,附中有一支思想比较解放,
虚心学习,团结互助,认真负责的教师队伍,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负责行政、后勤工作的职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本岗位的工作。无论是总务处、医务室、伙房,还是教务、宿舍管理工作的同志,都比较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自觉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在搞好管理的同时,还能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第四,有较好的学生来源。
60年开始,附中初一年级招生是全市择优录取。高中除招收本校初中毕业生1/3以外,其于也是在全市择优录取。全校学生有85%左右住校。学生来源较好,这是办好重点中学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第五,有一定财力、物力保证。
这五条就是附中预科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成绩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清华大学办附中和预科,所取得的这些经验,在今天是否仍然适用?由于十年动乱,整顿恢复工作还在进行,党的威信还没有完全恢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远比过去严重得多。今日青少年的思想比过去复杂,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大。这是必须承认的困难;也应该认识到,提高中学的教育质量。特别是要解决相当多的中学生不读书,文化水平低的问题还是一个综合症,需要综合治理的问题。从德育智体育三方面的经验而论,新时期的青少年有新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需要结合今天的形势和现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摸索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但是就智育和体育而言,清华附中的经验应该说还是有所启发和可以借鉴的。?

清华附中学生视力(近视眼)检查统计表

   
  
  1964.9
  
  1965.1
  
  1965.9
  
  1966.1
  
   
  
  
  
  
  
  
  
  
  
  
  
  
  
  
  
  
  
  
  
  
  
  
  
  
  
  
  
  
  
  
  
  
  
  
  
  
  
  
  
  
  
  
  
  
  
  
  
  
  
  初一
  
  19.4
  
   
  
   
  
  24.2
  
  13.
  
  4.5
  
  22.2
  
   
  
   
  
  23.33
  
  2.27
  
  2.56
  
  初二
  
  31
  
  12.4
  
  5.93
  
  33.3
  
  5.8
  
  1.8
  
  31.9
  
  7.6
  
  3.8
  
  28
  
  1.55
  
   
  
  初三
  
   
  
   
  
   
  
   
  
   
  
   
  
  32.7
  
  2.6
  
  5.5
  
  38.79
  
  5.55
  
  7.24
  
  高一
  
  35.2
  
   
  
   
  
  41
  
  6.75
  
   
  
  36.3
  
   
  
   
  
  41.31
  
  6.57
  
  2.08
  
  高二
  
  46.5
  
   
  
   
  
  52.8
  
  11
  
   
  
  39.8
  
   
  
   
  
  46.21
  
  7.46
  
  2.94
  
  高三
  
   
  
   
  
   
  
   
  
   
  
   
  
  53.3
  
  9.7
  
  1.3
  
  57.14
  
  8.82
  
  2.32
  
  全校
  
  38.3
  
  9.8
  
   
  
  40.9
  
  5.1
  
   
  
  35.8
  
  6.2
  
  3.3
  
  39.32
  
  5.12
  
  5.29
  
?
19828?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室

http://xy.qhfz.edu.cn/infoSingle ... 01&columnId=2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23: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laodong的回应

转发:1964年大学试办预科 (2014-03-17 16:40:17)转载▼
1964年,中央学制问题研究小组为了进行学制改革试验,提出了大学试办预科问题。清华大学党委考虑,在大学学制缩短的情况下,如果加强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院的衔接,搞好试验,各段都抓,全面改革,提高质量的速度就可以快一些,能为国家培养一批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登山队员”。预科就是大学和中学的结合部,它的培养目标,在德育和体育方面,与当时普通高中的规定要求一致,在智育方面,计划在数学、语文、外语和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适当提高程度,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与工科大学本科的要求更好地衔接。预科和普通高中比较,在教学计划上可以有一定的机动性、灵活性,更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能力,为大学培养优质的新生。于是决定从1964年暑假开始,从清华附中已学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中,根据学生志愿和条件,择优选拔90人进入预科,开始试点。

——刘秀莹:1960年——1966年清华大学办附中和预科的情况调查
http://difangwenge.org/read.php?tid=9371

——同一年河南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外语系开始办英语专业预科,设在附中(东校)但配备了本系本专业中生代最优秀的师资力量,如吕长发、马怀松等先生。英语预科在河南全省范围选拔录取初中毕业学生,1965年招收第二届两个班共约80人,女生占三分之二以上。1966年6月开始“文革”,专业学习中断。1968年年底以前,两届预科学生先后离校。“预一”学生除退学或自行离校报名参军的少数同学,全部共80人(包括预二缓分配的1人)按中专毕业分配到郑州几座棉纺织厂,国棉一厂、二厂、四厂和五厂各20名(据说当时三厂、六厂有外宾接待任务,学英语的不适合进去!)全部做工人。1972年以后,她们中许多人陆续到各厂子弟中学“以工代教”,有几位出任厂长、副厂长。80年代由原校补发大专文凭,大家一起变身为正式的人民教师或“国家干部”。

不知道全国还有没有同类的“预科”,20世纪上半叶实行过的老学制,缘何在1964年突然重启?后来的命运又如何?试办“预科”对今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

本人即是1965年以不足15周岁的年龄,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善意劝导下,稀里糊涂考进了英语预科。此前,我跟当时的绝大多数初中同学一样,一心只想读两至三年的专业学校,然后尽快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入读预科以前错以为读两年就能分配工作,到什么地方中学去教教英语;去了才知道:若不被淘汰(预二就有个别同学一年后淘汰插班到普通高中的)要学满七年,三年预、四年本!受惊吓之余,几次想要退学而未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5f8a970101rsjg.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9 22:43 , Processed in 0.0631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