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33|回复: 0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军区体制的历史沿革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1-10-14 00: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叫做大军区?大军区的职能是什么?我军大军区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军区,亦称大军区。在本国领土按战略区域设立的军队一级组织。一般以领导机关所在地、辖区、地理方位或序数命名。负责辖区内诸兵种部队合同作战的指挥和所属部队的军事训练、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后勤保障,领导辖区内的民兵、兵役、动员工作和战场建设。”这是《当代军官知识词典》对目前我军大军区概念的解释。
  我军的大军区体制,基本上是按照原苏联军队的体制实行的。历史上,我军军区的概念与现在大军区的概念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

红军时期的军区体制

  红军时期的军区体制,带有明显的武装起义和根据地色彩,起义在哪里,革命根据地建在哪里,军区也大都设在哪里。
  1927年8月1日南昌武装起义后,湘、鄂、粤、赣等地也纷纷举行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队伍先在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此后,各地工农红军又在鄂豫边、湘鄂边、赣南、闽西等地相继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我军建立军区体制奠定了基础。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宣告成立,由它负责统一领导各根据地红军的作战和建设。按照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决定,从1932年起,红军开始建立军区,以加强对各革命根据地的地方武装、群众武装的统一指挥。
  1932年1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建立江西军区总指挥部,这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个军区,从此,揭开了我军军区体制的序幕,陈毅任总指挥兼政委。江西军区下辖若干军分区和独立第二、三、四、五、六师。同月,闽西军区总指挥部成立,罗炳辉任总指挥,谭震林任政委,军区下辖独立第七师。同月,湘赣省军区成立,张启龙任总指挥,甘泗淇任政委,下辖第一、二、三、四军分区和独立第一师、独立第三师。同月,湘鄂赣省军区成立,孔荷宠(后叛变投敌)任总指挥,黄志竞任政委,下辖红军第十六军、独立第一师、独立第二师、独立第三师和东路、南路、北路3个指挥部(相当于军分区)。
  1932年12月,闽浙赣军区总指挥部成立,唐在刚任总指挥,曾洪任政委,下辖红军第十军、赤色警卫师。1933年4月,粤赣军区成立,杨岳彬(后叛变投敌)任总指挥,陈漫远任政委,下辖第一、二、三军分区。1933年5月,闽赣军区成立,肖劲光任司令员兼政委。1933年8月,川陕省军区指挥部成立,张广才任指挥长。1934年5月,赣南军区成立,龚楚(后叛变投敌) 任司令员,钟循仁任政委。1934年11月,湘鄂川黔边省军区成立,红二军团总指挥贺龙兼军区司令员。
  红军时期的军区体制是依托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往往是选择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和群众基础好的边界地区和山区。红军时期的军区体制与建国后的军区体制有很大区别。红军时期的军区只领导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负责保卫根据地和配合红军正规部队作战,并为红军正规部队补充兵员。红军正规部队统一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而建国后的大军区既领导野战部队,也领导地方部队。
  红军长征后,原有的军区基本上不存在,按照游击区又先后成立了闽浙赣军区、闽浙军区、湘赣省军区、湘鄂赣省军区、闽赣军区、赣南军区、江西军区、福建军区、赣粤军区等,军区机关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都是随着游击队行动。这些军区在红军长征后,领导了南方的游击战争,为保留南方的红军火种、牵制国民党军、保证红军主力北上抗日作出了贡献。

抗战时期的军区体制

  抗战时期,我军的军区体制出现了三个特点:以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管辖范围分别成立军区;各军区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根据地,团结和组织根据地军民抗击日军;主力部队兼地方军区,不仅领导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还领导主力部队。军区成为当地我军全部军事力量的领导机构。
  在八路军管辖范围的各根据地成立了四大军区:
  山东军区。1942年秋,八路军山东军区建立,黎玉任政委,王建安任副司令员。1943年4月,随着斗争形势的需要,山东军区进行改组,由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和政委。下辖胶东军区、鲁中军区、鲁南军区、清河军区、冀鲁边军区、滨海军区。八年抗战,山东军区领导军民歼灭日伪军50余万人,主力部队、地方部队的群众武装发展到27万余人,为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晋绥军区。1940年11月7日,成立了八路军晋西北军区,一二○师师长贺龙任军区司令员,一二○师政委关向应任军区政委。1942年9月,晋西北根据地和大青山根据地联成一片,故将晋西北军区改为晋绥军区。八年抗战,晋绥军区歼灭日伪军13.8万,根据地面积发展到16.5万平方公里,人口322万。
  晋冀鲁豫军区。1938年4月,八路军一二九师组建了晋冀豫军区,倪志亮任司令员,黄镇任政委;1938年5月,冀南军区成立,陈再道任司令员,宋任穷任政委;1939年秋,鲁西军区成立,杨勇任司令员兼政委;1940年6月,太行军区成立,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任军区司令员,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任军区政委;1940年5月,太岳军区成立,陈赓任司令员,王新亭任政委;1940年4月,冀鲁豫军区成立,黄克诚任军区司令员,崔田民任政委;1940年4月,鲁西军区成立,肖华任司令员兼政委。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以上各军区进行调整,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下辖冀鲁豫军区、冀南军区、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八年抗战,晋冀鲁豫军区共歼灭日伪军42万余人,军区部队发展到30万人,民兵发展到40万人。根据地发展到15万平方公里,2500多万人口。
  晋察冀军区。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4个军分区。1944年9月又成立冀中军区、冀晋军区、冀察军区、冀热辽军区4个二级军区。八年抗战,晋察冀军区共歼灭日伪军33万多人,根据地面积达到75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万,是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1941年前后,新四军在南方也成立了苏中军区、苏北军区、淮北军区、淮南军区、皖江军区、鄂豫皖军区、苏浙军区。八年抗战,共歼灭日伪军近50万人,使我党在南方有了立足之地。

  解放战争时期的军区体制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我军的发展壮大,人民解放军最后形成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五大主力部队,并随之建立起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中南六大军区。这一时期大军区的特点是:六大军区基本上是随着五大野战军的建立、发展而建立、发展起来的,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军区与野战军既有融合性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虽然野战军一般都兼属大军区,但在进行运动战和大的战役时,野战军和大军区的指挥机构一般都分开。野战军独立承担指挥任务;大军区一般都有二三十万的部队,也能独立进行一些战役和大规模的战斗;大军区管辖的范围一般有数省,便于在较大的区域进行流动作战。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军区与建国后的大军区体制已经基本接近了。
  西北军区。1948年11月,西北军区成立,贺龙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委,下辖晋绥军区、晋南军区、西北军事政治大学和8个直属军分区,有部队15万人。1949年11月30日,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率军区机关一部和第十八兵团进军四川后,中央军委决定:第一野战军兼西北军区,彭德怀任第一野战军兼西北军区司令员,习仲勋任政委,下辖第一兵团、第二兵团、第十九兵团和陕西军区、甘肃军区、宁夏军区、新疆军区、西北军事政治大学。
  中原军区。1945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原军区,李先念任司令员,郑位三任政委,下辖河南军区、江汉军区、鄂东军区和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后来,又成立了第六、第七纵队,豫鄂陕军区、鄂西北军区。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重建中原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下辖皖西军区、豫皖苏军区、豫西军区、陕南军区、江汉军区、桐柏军区、鄂豫军区。刘伯承和邓小平同时还兼任中原野战军(后来的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
  华东军区。1947年1月21日,华东军区成立,陈毅任司令员,饶漱石任政委 ,下辖胶东军区、渤海军区、鲁中军区、鲁南军区、苏中军区、苏北军区。后来,又成立了鲁中南军区、江淮军区、苏南军区、浙江军区、皖南军区、皖北军区。
  东北军区。1945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委 ,罗荣桓任第二政委,年底成立了北满军区、辽东军区、西满军区、吉林军区;后来又成立了锦热军区、辽西军区、辽宁军区、辽北军区、嫩江军区、松江军区、三江军区、龙江军区。1946年1月16日,将以上军区合并为4个大军区:东满军区下辖吉东、通化、辽北3个军区和第七纵队;西满军区下辖嫩南、辽西军区和第三师;南满军区下辖安东军区、辽南军分区和第三、四纵队;北满军区下辖松江、合江、北安、牡丹江、嫩江军区和第六师。1948年1月1日,东北军区成立,林彪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辽东、吉林、冀察热辽、松江、合江、牡丹江、龙江、嫩江、辽吉军区和蒙古人民自卫军(后改为内蒙古军区)。
  华北军区。1948年5月9日,华北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委,下辖第一、二兵团,两个纵队及北岳、太行、太岳、冀中、冀南、冀鲁豫军区,后又成立晋中军区。1949年初,华北军区改编后,下辖第十八、十九、二十兵团,铁道兵团和晋绥军区、雁门军区、吕梁军区、绥蒙军区。
  中南军区。1949年5月,中原军区同南下的第四野战军共同组成华中军区,12月又改称中南军区,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委,邓子恢任第二政委,下辖河南军区、湖北军区、湖南军区、江西军区、二十一兵团。

  建国初期的六大军区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军区体制终于走向完善,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的三级军区体制正式形成,三级军区都有了固定的管辖范围、办公地点和办公设施,实现了安居乐业。
  195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对人民解放军进行整编,将陆军整编成国防军和公安军,撤销第一、二、三、四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以及各兵团的番号。各野战军和兵团的领导机构,分别与所兼的大军区、省军区合并。在全国设立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华北、东北六大军区;野战军划归大军区领导;全国统一成立省军区、军分区和县(市)武装部。同时,按照中共中央分局的设置和国家的行政区划,又在大军区与省军区之间建立了18个二级军区,1954年改为5个。中央军委规定大军区和二级军区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管理和保障所属部队的军事、政治、后勤等工作,代管辖区内各军兵种部队、总部直属单位的党政和后勤保障等工作,组织国防工程和后方基地建设,领导本地区的动员、兵役和民兵工作。
  华北军区。1948年5月成立,继续保留。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委,下辖察哈尔、河北、平原、山西、内蒙古、绥远6个省军区和若干军。华北军区机关设在北京。
  东北军区。1948年1月成立,继续保留。高岗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辽东、辽西2个省军区和热河、吉林、松江、黑龙江4个省委军事部。东北军区机关设在沈阳。
  华东军区。1947年1月成立,继续保留。陈毅任司令员,饶漱石任政委,下辖山东、浙江、福建、皖北、皖南、苏北、苏南7个军区,以及淞沪警备区、南京警备区等。华东军区机关设在南京。
  中南军区。1949年12月26日成立,继续保留。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委,邓子恢任第二政委,下辖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6个省军区。中南军区机关先设在武汉,后迁到广州。
  西南军区 。1950年2月22日成立,贺龙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下辖云南、贵州、川东、川西、川北、川南、西康7个军区。西南军区机关先设在重庆,后迁到成都。
  西北军区。1948年11月成立,继续保留。彭德怀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委,下辖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个军区和直属部队2个军又3个师。西北军区机关设在西安。

  20世纪50年代的十三大军区

  1955年2月初,中央军委对全国大军区的划分进行了重大调整,2月1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重新划分军区的决定。中央军委决定将原来的西北、西南、华东、中南、东北、华北6个大军区,扩编为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昆明、武汉、成都、兰州、新疆、西藏、内蒙古12个大军区,除内蒙古、西藏、新疆3个军区名称不变外,其他军区都以机关所在城市命名。1956年4月22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将南京军区下辖的福建、江西两个省军区划出,组成福州军区,直属国防部领导。13大军区是建国后我军大军区最多的时期。
  沈阳军区。军区司令员邓华,政委周桓。军区机关设在沈阳市。下辖黑龙江、吉林、辽宁3个省军区和若干军。
  北京军区。军区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朱良才。军区机关设在北京市。下辖京津卫戍区,河北、山西省军区和若干军。
  济南军区。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舒同。军区机关设在济南市。下辖山东军区、若干军,并指挥新淮河以北连云港、徐州地区设防事宜。
  南京军区。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唐亮。军区机关设在南京市。下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省军区,上海警备区和若干军。
  广州军区。军区司令员黄永胜,政委陶铸。军区机关设在广州市。下辖湖南、广东、广西省军区和海南军区、广州警备区及若干军。
  武汉军区。军区司令员陈再道,第一政委王任重,军区机关设在武汉市。下辖河南、湖北省军区和若干军。
  昆明军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谢富治。军区机关设在昆明市。下辖云南、贵州省军区和若干军。
  兰州军区。军区司令员张达志,政委冼桓汉。军区机关设在兰州市。下辖甘肃、陕西、青海省军区和若干军。1958年又成立宁夏军区,归兰州军区领导。
  成都军区。军区司令员贺炳炎,政委李井泉。军区机关设在成都市。下辖四川省军区、四川省的16个军分区、西康省军区和若干军。
  西藏军区。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政委谭冠三。军区机关设在拉萨市。下辖若干军分区和若干边防部队。
  新疆军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王恩茂。军区机关设在乌鲁木齐市。下辖若干边防部队。
  内蒙古军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乌兰夫。军区机关设在呼和浩特市。下辖若干军分区和若干边防部队。
  福州军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叶飞。军区机关设在福州市。下辖福建、江西省军区和若干军。
  这一时期大军区的特点是: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领导、指挥和管理本战区内野战军、省军区和地方部队的同时,与海军司令部、空军司令部共同领导本战区内的海、空军部队;北京、南京、沈阳、广州、武汉等大军区开始设有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空军、公安军等兵种司令部,初步形成体制编制上的诸兵种合成部队;针对边境管理和巩固边防的需要,将西藏、内蒙古、新疆3个省军区扩编成大军区;针对对台斗争的需要,组建了福州军区。
  20世纪60年代,中央军委又对大军区进行了两次微型调整:1967年5月,将内蒙古军区调整为省军区,划归北京军区领导;1969年12月,将西藏军区调整为省军区,划归成都军区领导。此外,1979年5月,将新疆军区改称为乌鲁木齐军区。

  20世纪80年代的七大军区

  1985年6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在裁军一百万的同时,决定将11个大军区合并为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成都、兰州7个大军区。
  将兰州军区与乌鲁木齐军区合并,统一编为兰州军区,军区机关设在兰州市,军区司令员赵先顺,政委李宣化,下辖甘肃省军区、宁夏军区、青海省军区、新疆军区(新疆军区为兵团级)和若干集团军。
  将昆明军区与成都军区合并,统一编为成都军区,军区机关设在成都市,军区司令员傅全有,政委万海峰,下辖四川、西藏、云南、贵州省军区和若干集团军。
  将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合并,统一编为南京军区,军区机关设在南京市,军区司令员向守志,政委傅奎清,下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省军区,上海警备区和若干集团军。
  将武汉军区合并于济南军区和广州军区,统一编为济南军区和广州军区。济南军区机关设在济南市,军区司令员李九龙,政委迟浩田,下辖山东省军区、河南省军区、青岛警备区和若干集团军。广州军区机关设在广州市,军区司令员尤太忠,政委张仲先,下辖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省军区,后又成立海南省军区和若干集团军。
  北京军区未做合并调整。军区机关仍设在北京市,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政委杨白冰。下辖河北、山西、内蒙古军区,北京卫戍区、天津警备区和若干集团军。
  沈阳军区未做合并调整。军区机关仍设在沈阳市,军区司令员刘精松,政委刘振华,下辖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军区,旅大警备区和若干集团军。
  这次大军区调整的特点是: 精兵合成。军队员额减少100万,大军区减少4个,陆军军减少若干个,组建了多兵种合成的集团军。
  精简机关。军区机关减少了若干二级部。在此前撤销了各大军区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缩编成军区司令部下属的二级部。后来,又撤销了军区司令部下属的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防化兵部,统一合并成兵种部。
  精简省军区。基本取消地方部队,包括以往省军区配属的独立师、守备师,军分区配属的独立团、独立营,武装部配属的县中队等地方部队。1985年精简整编后,省军区不再领导地方部队,除边防省军区保留边防部队外,内地省军区全部取消或向野战军移交独立师、守备师、独立团、独立营。在此前的20世纪80年代初,省军区已将大部分独立师、独立团、独立营和县中队,移交给武装警察部队。县武装部将所属部队全部移交地方,后又收回。
  成立预备役部队。各省市成立了大量预备役师、旅、团,隶属省军区领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7 11:38 , Processed in 0.1118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