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50|回复: 0

上海市区路名趣谈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1-2-14 12: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市区路名趣谈九则

近几天,在老小孩论坛上看到一些网友在议论各地城市的路名。自然离不
开谈论上海的路名,引起我的兴趣与回忆。
印象最深的是,1984年我 出差到武汉,一位同行问我:“你可知道,你们上海的路名中我们湖北省的地名最多哦!”以前我只知道上海市区的路名是国内各大城市中最具特色的,绝大部分来自各省的地名,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哪个省的地名用得最多这么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
自从那次出差以后,我对上海 市区的路名开始注意起来了。恰好那时候又因工作的需要,在市内出差甚多,常常与路名打交道,觉得路名的确有趣,就开始了“业余研究”,陆续形成了一些趣谈 草稿。虽然“半途而废”——与路名打交道的机会减少而工作压力增大,对路名的“业余研究”宣告中止,那些草稿则在几次迁徙中不知所终,但是那几年的“成果”毕竟在大脑内存中还有一些存储,并未丧失殆尽。

(一) 路名中的国名

武汉同行的话是涉及省级及省 级以下的地名。我则从最大的地名——国名开始“研究”。
我看到上海“老城厢”即原南 市区有一条环城圆路,南北两个半圆分别叫中华路、人民路。听长辈说,民国时期是叫中华路、民国路,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就改名为中华路、人民路了。政权是更迭了,中华两个字没变。所以,这可以认为是市区路名中采用国名的实例。随便说一句,上海市区唯有这条“环城圆路”在市区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在我记忆中只 是在环城(即在民国初期拆除的上海旧城墙所在位置)运营的11路电车的站牌上显示起讫点的时候才用到这个称呼。
有没有采用其他国名的呢?我 想起1968年上山下乡以后,每次乘18路电车往返于家中与北火车站,都会看到一条“蒙古路”。1984年我查找新版上海交通图,发现那条路依然存在。实际上,直到现在它还是存在。此路为东西向道路,与市区主干道之一的西藏路相交于苏州河以北、天目路以南这一带。几十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是一条比较狭小的 道路。至此,我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上海市区唯一用外国国名命名的道路。当然,这是民国时期就有的路名,一直沿用至今。
有一次,单位里筹备新春联欢会,征集灯谜一类益智游戏时,我提供了一条“原创”谜语——上海市区路名中的外国国名。居然无人揭榜。后来,在出差路途中闲得无聊时,我也常常把这条谜语 作为同伴们消闲的话题。
不过,到了九十年代末,我又增加了一条搞笑的谜底,除了蒙古路之外还有一条!不会吧?就有嘛!在哪儿,叫什么?位于虹口区曲阳社区的巴林路。世纪之交时,我在那里住过三年多,初闻此 路名时大吃一惊——怎么会选用中东地区一个名气不大、与我们关系一般的国家名字呢?联系到巴林路附近还有伊敏河路、辉河路、松花江路等路名,遂以此为线索,查得在内蒙古自治区有巴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

(二) 路名中的省级地名

对路名中的国名“研究”完毕 之后,下一个是省级地名——省、市、自治区的名字。
八十年代的上海市区路名中, 省级地名只有少数几个没有作为路名,记得是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宁夏、安徽。
后来,宁夏“上路”了。九十 年代末,位于普陀区的金沙江路向东延伸,西起中山西路,东到曹杨路,曾拟命名为金沙江东路。工程竣工通车时,适逢西部大开发热潮兴起,宁夏代表团来上海访 问,为营造气氛,上海市有关领导就指示把那段新辟的道路命名为宁夏路了,还请宁夏代表团一起举行了揭牌通车仪式。
六七十年 代耳熟能详的“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一说,到八十年代以后就“扩容”了。重庆直辖了,海南建省了,香港、澳门回归了,但这几个地名在上海市区的路名中是早已有之了。

(三) 路名中的省会地名

在对上海市区路名中的省级地名进行“研究”的时候,我注意到各省省会、自治区首府地名的“上路”情况,发现以它们命名的道路与所在省自治区名字命名的道路是“远开八只脚”,没有对应关系。
如前所述,八十年代时,省级地名有五个 没有“上路”: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宁夏、安徽,但这不等于它们的省会(首府)也没有“上路”。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安徽省省会合肥就“上路”了,但是 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宁夏首府银川就未在路名中见到。
与此同时有一种情况,虽然省级地名“上 路”了,但省会(首府)未“上路”。这种情况也有五个,它们是:广西首府南宁、西藏首府拉萨、青海省会西宁、湖北省会武汉,台湾省会台北。
所以,八十年代的上海市区路名中,当时 的省会地名有八个没有“上路”。
其中武汉很“冤枉”,著名的武汉三镇 ——武昌、汉口、汉阳都“上路”了,可就是没有武汉路!武汉三镇比肩屹立于长江汉水之间,可是在上海,三镇中的汉口路在苏州河以南近千米,而武昌路、汉阳 路都在苏州河以北几百米,好在后二者近在咫尺。
顺便说一个与此类似的情况:东北名城 大连。八十年代前其正式的行政区划名称是旅大,旅大就是由旅顺、大连两镇合二而一的意思。在上海市区路名中,既有大连路,也有旅顺路,二者同在虹口区,相距2公里以上,就是没有旅大路。八十年代,旅大市改名大连市,旅顺降格为一个区,其知名度似乎也大降了。
关于台湾省的台北市。记得八十年代上海市区范围内,有一条高雄路(位于卢湾区南部的江南造船厂附近),但没有台北路。近日见到一位网友介绍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区内的路名,其中有台北路,另外还 有台中路、台南路、基隆路等。
我的记忆中没有广州路。但写此文时出于慎重,故上网求证确认。结果发现我的记忆有问题。广州路在杨浦大桥的浦西桥堍西侧,杨树浦路北面,东头是渭南路,西头是兰州路,长约600米。很可能因其 短小而在八十年代的交通图上没有标出来。
1988年建省的海南省的省会在海口, 而在上海市区早就有海口路了。它位于黄浦区,距人民广场约500米,是一条只有一二百米长的小路。在由湖北路、北海路、浙江路、广东路这东南西北四条马路 围成的方块中,海口路是东北——西南方向的对角线。
假如考虑到河北省会曾经在保定市、广西首府曾经在桂林市等等历史,那么,保定路、桂林路也都是有的。但这种情况涉及的面很广很杂,八十年代我没有致力于此。现在更觉得,倘若研究这种情况,就演 变成对城市发展及其名称变化与沿革的研究,已经偏离了对上海市区路名自身的研究范畴了。

(四) 路名中的省会以下的地名

省会首府以下的地名在上海市区路名中的情况,是使我在八十年代的“业余研究”辄然而止的根源。当时,在对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省级地名、省会首府地名“上路”情况基本有个结论后,我发现再要往下 一级就困难得多了。
一方面,上海市区道路已经逾千条,但是市区交通图上的路名索引并不涵盖市区所有的道路,除此之外就没有市区路名的完整来源了。所以,即使按交通图的路名索引完成了分类统计,仍然不能说是市区路 名完整的“研究成果”,连个百分比都说不清楚。
另一方面,对国内省会首府以下级别的地名,我也没有详细资料,手头只有一本中国地图册,其中只有各省市自治区行政划分的分类数字,没有地名名称一览表,所以无法确定那些陌生的生僻的名字到底是 不是地名,是哪里的地名,直接到“浩瀚”的地图上捞针式地查证也是不可能的。
到八十年代下半叶,我在福州路科技图书公司楼上见到一本手册,是官方权威部门出版的,书名记不清了,只记得它是每年一册的中国行政划分资料,其中有各省市自治区的专区、县、镇的名称以及年度内 的变化。可惜此时我已经无暇进行“业余研究”了。
所以,如果再遇到1984年那位武汉同行,他重新提出那个老问题(上海市区路名中是不是以湖北地名最多),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但我还是没法回答。不过,现在有“地名办公室”了,也许能够给出答案吧。

(五)路名中的十区十县

八十年代,上海的行政区划是市区十个区、郊区十个县。对它们的“上路”情况,我曾经有过相对深入一些的“研究”。
当时上海市区的十个行政区——黄浦区、南市区、静安区、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现在为九个,黄浦与南市两个区并为黄浦区了。
当时上海郊区有十个行政县——上海县、川沙县、南汇县、奉贤县、金山县、松江县、青浦县、嘉定县、宝山县、崇明县。八十年代以来,只有崇明县的称谓没有变。目前是八个区一个县,上海县改为闵行区;川沙县改为浦东新区,前不久又把南汇区(前身为南汇县)“收入囊中”;其余六个县改为区。
以上简述只是名称的变化,不涉及区域范围等等的实际变化及其过程,这些内容不纳入“路名研究”范畴。对自己确定的这个原则,我戏称为“只求名、不求实”。
现将自己在八十年代“研究” 的残余印象逐一道来,其中量化了的内容借助于“E都市网”。
1.【黄浦。】黄浦路,在黄浦江苏州河口的北岸,位于虹口区,东西向,东为青浦路,西为吴淞路,长度不足1公里。这是一条颇有名气的小路,苏联/俄罗斯领事馆就在这条路上,而八十年 代“上海证券交易所”曾经驻扎于此,更使其一度名声大噪。
2.【南市。印象中有南市路,但一时查无实据。】
3.【静安。民国时期曾经有过静安寺路,就在静安寺附近,具体沿革情况可查网络。】
4.【卢湾。曾经有卢家湾路,在建设南北高架时撤并了。现在还保留有卢家湾这个小地名称呼。】
5.【徐汇。】有一条徐家汇路,在卢湾区境内。东起肈周路(斜桥),西抵瑞金二路(打浦桥),长约2公里。
稍一留心,就会发觉,为什么徐家汇路与赫赫有名的徐家汇“无缘”——即使从徐家汇路的西端到徐家汇也相距将近4公里!这是七十年代末我家搬到徐家汇附近后产生的一个疑问。以后,由于去市中心或回卢湾区老家看望老朋友老邻居,往返经过肇家浜路,使我产生了大胆的推测。
众所周知,肇家浜路的前身是 条臭水浜,名字就是肇家浜。五十年代中后期这臭水浜被填平,筑成林荫大道,成为改天换地的代表作。我正是在这条林荫大道上乘拥挤不堪的公交车的路途中突然想到:如今道路中央的绿化带是当年的臭水浜原址,那么当年浜南浜北肯定有沿河的道路。所以,我推测,历史上修筑的“老城厢”与徐家汇之间的联系通道,东段 叫陆家浜路,从斜桥开始称为徐家汇路,过了打浦桥就是沿肇家浜西进,直抵徐家汇。
有意思的是,我又回想起六七十年代,曾经在卢湾区的斜桥看到,徐家汇路的南面不远有一条与之平行的斜徐路。在“业余研究”中又发现,斜徐路也是从斜桥开始,到打浦桥附近结束,而按照 上海市区路名的“点到点命名法”,“斜徐路”这样的路名,恰恰表示了从斜桥到徐家汇!
至此,我进一步得到一个推论——肇家浜的浜南有一条斜徐路,浜北有一条徐家汇路,西端的终点都是徐家汇;在填浜筑路以后,浜南浜北两条路合二而一,命名为肇家浜路,原来的两条路都“缩短”到打浦桥附近,剩下的路段就徒有徐家汇“空名”了。虽有这样的“大胆假设”,但二十多年来尚未“小心论证”。不过,我想可以是“八九不离十”的。
随便说一句,斜徐路在如今的地图上是 “苟延残喘”,仅仅在打浦桥附近剩下几十米了。若无介绍,一定会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徐家汇和斜桥相距五六公里,怎么会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相 聚生发出一条斜徐路呢?这与相对贫困简陋的肇家浜浜南地带的旧城改造密切相关。因此,三十多年前尚有一两公里长的斜徐路极有可能在地图上最终消失。
6.【长宁。】长宁路,横贯长宁区区域,是八九十年代上海市区“三纵三横”主干道中最北一条的组成部分。东西向,东起江苏路,西至哈密路,长约7公里。
7.【普陀。】普陀路,在普陀区的东南端。东西向,东到昌化路,西到陕西北路,长约600米。
8.【闸北。没有闸北路。】
9.【虹口。没有虹口路。】
10.【杨浦。】有一条杨树浦路,绵延杨浦区的黄浦江沿岸,东到定海路,西到惠民路,长约7公里。
11.【上海。】市区无上海路。八十年代上海县改为闵行区。市区有闵行路,位于虹口区境内,靠近黄浦江苏州河口,呈西北——东南走向。西至吴淞路,东至大名路,长约500米。
12.【川沙。我不记得市区在八十年代有川沙路,现看到浦东新区有川沙路。】
13.【南汇。】南汇路,在黄浦区境内,南京西路向阳儿童用品商店附近(时尚说法是梅陇镇伊势丹附近),南北向,南北两端分别是南京西路和北京西路,长约300米。
14.【奉贤。】奉贤路,与南汇路垂直相交,在南京西路、北京西路之间,西起陕西北路,往东过了石门二路向南一个“狮子甩头”,与凤阳路“接吻”告终。全长约1.5公里。
15.【金山。】金山路,在虹口区境内,南北向,与前述黄浦路垂直相交,北端为大名路,长约200米。
16.【松江。八十年代的市区里没有松江路。现在的松江区有一条松江路。】
17.【青浦。】青浦路,在虹口区境内,位于前述金山路东侧大约500米处,南北向,南端为黄浦路,北端为大名路,长约150米。
18.【嘉定。市区无嘉定路。】
19.【宝山。】宝山路,在虹口区境内,南北向,北起东体育会路同心路,南到天目东路东新民路,近3公里。沿路有著名的虹口足球场。
20.【崇明。】崇明路。在虹口区境内。苏州河四川路桥北堍300米左右,邮电俱乐部北侧。东西向,东端为四川北路,西端为江西北路,长约300米。紧挨其南边,有一条南崇明路,也 是东西向,
如今整理 这些残余记忆,有两点粗略的印象:其一,上海市区的区名除了普陀是“外来名”之外,其他多为区域内“地标”“景点”的缩略语,故其名“上路”与否还涉及到 城市建设;其二,上海郊县的地名有一半在虹口区地域内“上路”,联想到一度存在过的吴淞区就能在虹口区“找得到”一条吴淞路,如此等等,使得路名研究大有深入的余地——是否因为历史上的“路名办”(杜撰的机构名称)让虹口区特别“钟爱”“亲睐”申江地名?广而言之,历届“路名办”对道路的命名到底有些什么 “游戏规则”?

(六)路名中的东南 西北中

八十年代“业余研究”上海市区路名时,我注意到路名中 有不少“花絮”。其中值得一说的是路名中的“东南西北中”。
在一般的概念里,路名中的方向词就是指明了一条道路的 不同路段,譬如:××东路就是××路的东段,由此也可以推定××路是一条东西向的道路,其余类推即可。其实,只能说,“××东路就是××路的东段”这样的说法代表了大多数情况,因为“例外”的现象委实不少,其中的花样多多。
最明显的是最有名的中山路。中山路是国内各大城市几乎 都有的一条路,在上海更是市区道路中最长的一条路,并且被认为是环城的。我发现,上海的中山路确实很不“简单”:第一,有很多段——中山东一路、中山东二 路、中山南路、中山南一路、中山南二路、中山西路、中山北路、中山北一路、中山北二路等等;第二,在市区东北角上并没有连贯起来、实现“闭环”,中山北二 路到黄兴路松花江路为止,它与中山东一路的起点——黄浦江苏州河口外白渡桥南堍——之间的直线距离就达7公里以上!而内环线工程建成之前这个“豁口”更 大,所以直到现在仍然不是完全完整意义上的环城路;第三,东南西北的含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东段、南段、西段、北段,而是表示某一段路在市区范围的方位,如中山西路是表示它在市区的西部,或者说这路段在各个路段中处于相对的西面,所以,切不可把中山西路当作一条东西向道路的西段。
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与同事聊起这个现象时,他颇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一个特例罢了。我展开上海市区交通图。“四下张望”,看到徐汇区的南部有一个小区,其中也有一条环路,是一个东西方向较长、南北方向较短的 长方形,东半部分叫桂林东街,西半部分叫桂林西街,没有南街和北街。但是,另外有一条桂林路,南北向纵贯穿越其中!从这两个实例可见,环路的命名方法似乎是立足于表达组成环路的各个路段之间的相对方位,而不反映道路的走向。
这又让我想到了北京的那几条环路的命名方法。举例来说,东三环路,就是指三环路位于北京市区东部的那一段,是南北向的;继而又把它分做南、中、北三段,所以最终有了东三环南路、东三环中路、东三环北路。归 纳起来,这三个路名中,前面那个“东”都表示了在总体环境中的相对方位,后面的“南、中、北”则进一步显示了这段位于东部的环路在南北方向上又细分为三小段。初来乍到的人也许有点眼花缭乱:“又是东南西北中,又是一二三四五,参混在一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啊!”但只要把其中的原理说清楚就一通百通了。基 于此,我在想,说不定上海的环形道路命名方法也是国内乃至国际的通行惯例呢,有待查考。
记得前不久媒体上说,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几条道路的名字进行了合理化调整,其中也涉及到环形道路的命名。由于这些都不属于“老上海的老闲话”,所以我没有去注意这次调整前后的具体情况。
说过环路路名这一“特殊情况”,再看看“非特殊”情况。稍稍梳理了一下,觉得至少有三个值得一看的“风景”,可以作为“深入研究”的出发点。
风景之一,“××东路就是××路的东段”会进一步引申出不少问题来——假如有××东路,就一定有××西路吗?答案是否定的,例如徐家汇附近有南丹东路,但没有南丹西路。那么,有××东路和××西路,就一定有 ××中路吗?答案是不一定。例如大名鼎鼎的南京路就没有南京中路。那么,有××东路和/或××西路,就一定没有××路吗?答案又是不一定。仍以南丹东路为例,它向西过了漕溪北路就叫南丹路了。这当中似乎没有一定之规。有什么原因?我没有研究过,但是,我有一个粗略的印象——有××路、又有××东路、而没有××西路这类“不完整”现象,与城市的扩大、发展有关,其中的××路往往是以前就有的,××东路则是在后来发展中“派生”出来的。例如南丹路是民国时期就 修筑的,八十年代把东端的“T”形打通,与斜土路相连,于是“派生”出了南丹东路。而那些“完整”的路名往往是在路名的大改动、大变化时改定的,这主要与政局更迭有关了。这些只是凭感觉而已,没有深入细致地寻找、形成具体的定量的数据与论据。
风景之二,虽然说“××东路就是××路的东段”是一般 规律,但例外太多以至于影响百姓生活出行。2006年媒体上大张旗鼓地宣传过一些路名的调整,其中解决了一个“群众意见很大”的问题:浦东“第一八佰 伴”附近有两条平行的南北向道路——崂山东路、崂山西路,它们同为“崂山”,但是路名中的东与西并非指一条路的东段与西段,而是说两条路“分处东西”!因 此,顺着崂山东路是找不到崂山西路的,反之亦然。所以,别说外地人,就连很多上海市民也大呼上当。于是,路政部门把崂山东路改名为崂山路,崂山西路改名为 南泉路。其实,这类事情并非新鲜事,也不是个别事。我在八十年代的“业余研究”中曾经随手记录了不少,绝非崂山一个,可惜现在找不到了。但我还记得,徐家 汇上体馆附近有条蒲汇塘东路,却是一条南北向的道路,后来在漕溪北路拓宽改造中被漕溪北路“吞并”了。
风景之三,东南西北这几个方向词在路名中前置,即位于路名之首。这种情况在虹口区的“老虹口”相当多,几乎唾手可得。北苏州路、南苏州路,隔河(苏州河)相望,一南一北,均东起四川路桥,而西止则有所差别, 南苏州路到恒丰路止,北苏州路只到西藏路桥。在(五)中曾经提到的“崇明路”,也有一条平行的“姐妹路”——南崇明路,两条东西向的道路只相距几十米,紧 挨着,很是亲密。不远处,有海宁路、北海宁路,也是一南一北两条平行的东西向道路,不过北海宁路短小得与海宁路差了几个数量级(即使是海宁路进入“三纵三 横”获得大发展以前,也比北海宁路“结棍”得多)。另外,在著名的虹口足球场附近,有东体育会路、西体育会路,还有东江湾路、西江湾路,都是是一东一西的 两条南北向道路。这些都是用前置的方向词表明了两条道路的相对位置关系。
但是,这绝对不等于说,把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词前置了,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且看,虹口区的黄浦江苏州河口附近,有一溜“东××路”——东大名路、东长治路、东汉阳路、东余杭路,也有相应的 大名路、长治路、汉阳路、余杭路。这些路名中的方向词“东”就是指一条东西向的道路的东段!因此,“东××路”与“××东路”的“一般性含义”是一致的。 我的父辈曾经告诉我,“四川北路”等路名曾经是“北四川路”这种格式。
在“老虹口”这个如今只是“大上海的一只角”的区域里,东南西北前置与否的“两大系列”路名闹得够热闹的,数十年来没有“实现统一”。若“放眼全市”,可以发现,这种“两大系列”又与“都有例外”的现象,交织在一起,并不局限于“老虹口”!倘依靠网络信息来梳理清楚,似非轻而易举之事。

(七)路名中的点到 点命名法

前几年我在北京与父亲聊天, 谈起北京市区的路名,父亲告诉我,有一个特点,北京老城区的道路常常是依傍一个“点”来命名的。如,依傍着“朝阳门”这个“点”,南北分别是朝阳门南大街、朝阳门北大街,东西分别是朝阳门外大街、朝阳门内大街。看看北京市区地图,的确是一条规律。我不是北京常住人口,所以对此没有细究下去,但把这个无意 之中的收获留在了我的脑海中。想不到,这几天我突发奇想地归纳出一个“点到点命名法”,虽与北京的“依点命名法”不同,但是受到它的些许启发。至于这些命名法称谓,属于草根原创,并非引经据典。
其实,小 学地理课上就接触到“点到点命名法”!铁路大动脉就有很多是“点到点”地命名的,如沈大线,就是沈阳到大连的铁路;京广线,就是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等等。 当然并不是全部如此,浙赣线、陇海线、兰新线等就不是点到点命名了。当然,那时候决没有把铁路名与市区道路名联系起来。
以后,我父母到郊县下乡劳动,到徐家汇的徐汇影剧场附近坐徐闵线长途汽车,我第一次知道了有沪闵路这样的路名,是市区到闵行镇的一条路。到文革爆发、大串联兴起,上海出了一张“市 区交通简图”,八开大小(相当于A3幅面),三分钱一张(可能有误,现在价值10元以上),成为我“无书可读、无课可上”时的精神充饥品。在这张交通简图上我看到沪太路。大人告诉我,这是上海到太仓的公路。至此,我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沪×路就是上海市区与外部连接的道路。那个时候我对市区的概念一直固定 在五六十年代的范围。
再往后,我去江西“修地球”,有一批插友住在卢湾区的南片。由于每年回上海期间插友互动频繁,我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方斜路、斜徐路、斜土路、肈周路等等“乖戾怪气”的路名。方斜路,似乎是有点意思,从老西门以北不远处起步,开始向南,还算直溜,但到了接近唐家湾一带就明显“斜”了——南北向的成了东西向的,又歪歪扭扭地成了东北—西南走向,最后又“改邪归正”为南北走向,到陆家浜路结束,全长1500多米。原本应该处于一条直线上的北端与南端竟错位大约五六百米。我自作聪明地认为,这大概就是方斜路的来历——方方斜斜、又方又斜嘛。但是,斜徐路、斜土路、肈周路又作何解释呢?这些零碎的信息并没有得到整理,这些杂乱的疑问也没有得到释疑,但是留在大脑存储器里。
1978年春天,我家搬到徐家汇上体馆附近。那条斜土路好长呀,横贯当时的市区南部,自东向西跨越了南市、卢湾、徐汇三个区,长达7公里多。又一次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斜土路啊斜土路,“斜”的“土路”?“斜的土”也可以作为路名?那是什么玩意儿?这时大学里的一个同学确凿无疑地告诉我,位于上体馆附近的斜土路西端也就是即将兴建华 亭宾馆、还可以看得见马路对面稻田菜地的这一带,一直叫土山湾!这是当时的上海县境内的一个小地名。因此,斜土路就是斜桥到土山湾!
郁积在心头十多年的疑团终于 解开了,而且“解开一个结,解放一大片”——斜徐路:斜桥到徐家汇;方斜路:方浜到斜桥:肈周路:肇家浜到周浜……。不过,还是有若干“疑点”迟迟未破。 印象最深的是曹杨路。这是一条在五十年代才开始闻名的道路,那么,为什么不写作“朝阳路”呢?多么好听漂亮啊!因为无从查找相关资料,所以也无从推测其来历。一晃又二十多年过去了。有趣的是,前几天偶然醒悟、突然开窍:曹杨路,乃曹家渡到杨家桥之路也!
之所以迟迟解不开谜底,固然与自己对普陀区不甚熟悉有关,但也是由于自己的市区概念一直僵化着——把市区西北部的概念放在六七十年代以后的范围,忽视了对“老上海的西北部”追根溯 源。只要把回顾的目光再放得“小”一些、“老”一些,就可能迎刃而解了。对五十年代兴盛起来的曹杨路,就要放到五十年代及以前的市区范围里去探究其含义, 那时的曹家渡是市区西北部的城乡结合地带融入城区的一个重要窗口,杨家桥则是当时郊区的一个镇,所以这两“点”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交通干道点到点命名时的起 讫点。同理,方斜路、斜徐路、斜土路、肈周路等等路名是在上个世纪初期问世的,当时市区的概念还是“老城厢”,徐家汇等等是“城外”的小镇。而这一切,是 “老上海”“老老上海”“老老老上海”……留到今天的痕迹。“老上海”是一个已经不断变化、而且继续在变化的动态的概念。
有趣的是,2002年,我所在的公司搬到浦东新区的张杨路上,由于工作需要,及时通知了相关的单位。想不到很快有不少人来电说,“你们真牛,忒胆大,公然用‘张扬’命名啊!”其实不 然。此“杨”非彼“扬”。张杨路与“四处张扬”“大肆张扬”毫无关系!张杨路是点到点命名法的产物——连接张江镇、杨思镇的一条路。我对浦东不熟悉,不知道是不是搞错小地名的全称【有网友告诉我,应该是张家楼村、杨家渡轮渡站】,但张杨路这个路名出自于点到点命名法是确凿无疑的。无论是“自以为是”的方斜 路、“莫名其妙”的斜土路、还是“偶然醒悟”的曹杨路、“令人吃惊”的张杨路,前后相距几十上百年,点到点命名法“一脉相承”“香火不断”,这一点是肯定 的。
总之,这种“解谜”(说清楚上海市区路名的来历),真的不可缺少“历史观”“发展观”,离不开对小地名及其历史沿革的了解,而小地名的变化又与市区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历史上河 网密布的上海滩“沧海变桑田”(填浜筑路)“阡陌成通衢”(田埂变大道),在最近一百多年中变化实在太多太复杂。小地名及河流名越来越多地湮没在历史烟云中了,而曾经是上海市区对外交往的道路,变成了市区内的道路。“线”仍在,“点”徒留名而已。

(八)路名中的老与

这只是上海市区路名中的一些花絮,不成系统,只是点到为止,有待进一步关注。
上海市区路名中有一些带“新”字或“老”字的。记得“老城厢”及附近的南外滩一带,有一些“老××街”或“老××路”,“新××”似乎并不多见,印象较深的有新开河路(因为曾经 是26路、55路等公交车的起点)、新永安路等。这只是二十多年前上下班奔波时留下的一丝印象,对“新”“老”始终未有深入探究。只知道永安路与新永安路 成90度直角相通,不知道它们的渊源关系,更不知道新开河路何以名新。另外还有“旧××路”的。亦无详细探究,有待查考。
后来的城市发展让我记住了两 条“老”路。这是在南北高架路建设中“新”生出来的两条“老”路——老成都北路、老重庆中路。在南北高架路规划中,高架路在跨越延安路时会发生一个“错 位”——在市中心区域,北段的高架路是走原有的成都路,南段的高架路要偏向东一些走重庆路,二者在延安路上错开四五百米。于是,高架路的北段从成都北路大沽路开始朝东南方向辟新路,南段从重庆路淮海路朝西北方向辟新路,在延安路合龙。这样——,
延安路以北“新”生了老成都北路。这是原有的成都北路的最南段(大沽路至延安路),总共不到三百米,整条老成都北路都处于簇新漂亮的延中绿地之中。
延安路以南“新”生了老重庆中路。原有的重庆路在淮海路就有错位,淮海路以南的重庆南路与淮海路以北的重庆中路并不是一直线,两个路口相距数十米。正对着重庆南路路口的“淮国旧” (全称:国营淮海旧货商店)因此工程而拆毁,引发了许许多多上海市民的无限怀恋。南北高架路保留了原有的重庆中路,即淮海路到长乐路,不到二百米,并更名 为老重庆中路。
印象中有一些“××新路”, 只记得一二。有名的共和新路,是与五十年代改造民国时期留下来的贫民区(比现在尚留的棚户区更加简陋的“滚地龙”)闸北“蕃瓜弄”一起而著称于世,六十年 代初,小学里还组织我们到那里接受阶级教育、参加义务劳动。这条共和新路上又因为有第一条跨越沪宁铁路的立交桥而闻名,当年称为“旱桥”。此中还有一道风 景线,由于缺乏水泥或沥青,路面桥面都是用天然的石块(花岗岩?)经过精心琢磨而成的大约十厘米见方的小方块铺就的。记得这种路面还用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上海“老城厢”道路改造中的标志性工程——河南南路拓宽改造。
与共和新路成直角交叉的有一条中华新路,东起宝通路,西抵交通西路,全长近4公里。跨越虹口、闸北两个区。但它与共和新路相比,可谓默默无闻。
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这两条名字很大的道路时就问祖父和父亲,这两条路有什么来历?他们都说不出所以然。后来还看到距离共和新路不远有一条共和路,似乎是民国时期筑就的,但未查证。总之,这几条“大”路名的来历始终是我未解的“谜”。
前几年, 在网上看到一条建国新路,使我觉得新奇:自己在卢湾区住了二十多年,只知道有建国东路、建国中路、建国西路,哪儿又有建国新路了呢?仔细一看,在南市区, 是老区改造中建成的。有趣的是,这条新路与原有的建国路是相连的。建国新路西起建国东路,向东抵达改扩建而成的西藏南路,连接安澜路,长约500余米。之 所以称为建国新路,也许是有别于五十年代以前就筑成的建国路(分为东中西三段)。但我觉得是更重要的原因——受制于市区道路门牌号码的编制规则。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值得单设一节。

(九)路名中的经纬与一二三四

八十年代初,我在上海金山石化总厂实习时,看到厂区里 有这样的路名:经零路、经一路、经二路……,纬零路、纬一路、纬二路……。整齐划一,赏心悦目。但使我觉得奇怪的是,经与纬的方向与地图上的经纬方向相 反!因为六十年代国际时事中最耳熟能详的就是十七度线(越南南北方的分界线)、三八线(朝鲜南北方的分界线),使我牢牢记住了纬线是东西向的、经线是南北向的。可是,金山厂区的纬×路偏偏是南北向的,经×路是东西向的。三十年来,一直不得其解。
最近在一个论坛上,我提出这个了“老问题”。正巧有一 个网友提出,山东省济南市的街道名称也有这个问题!没想到,很快有一位“老网友”作出如下解答——
古人很早就用经纬称道路了。《周礼·考工记》上就有 “国有九经九纬”的记载。郑玄注:“国中,城内也;经纬,谓涂也。”贾公彦疏:“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
纺织中,横纬纵经,因为纵的方向长度长,横的方向长度 短,亦即长线为经、短线为纬。济南城区东西长、南北短,所以济南人把东西方向的道路命名为经,把南北方向的道路命名为纬。但这种命名方法实际上是错的。不过既然当初错了,也只能将错就错,沿用至今。
这种解释颇为合理,就立此存照吧!
与此同时,上海浦东新区的一位网友说,经×路、纬×路 的命名,只用于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临时性道路,这种路名不上地图。
循此说法,我到谷歌地图查看,金山厂区的经×路、纬× 路真的不见了,代之以金×路、卫×路。这种从临时到长久的转变,真是一个巧妙而华丽的转身!因为金山厂区正是在金山卫地区。经纬与金卫谐音!
不过,我又留下新的疑问——临时性道路的名称不上地图 这一说法是否确实可靠。我在谷歌地图上尝试性地搜索“上海纬六路”,立即显示出,上海闵行区的交通大学校区里有一条纬六路,东西向的,长约500米。同 时,又提示我“是不是浦东新区纬六路”,我认可了,随即显示出,浦东新区的通用汽车厂区范围内也有一条纬六路,东西向,长约300米。由此可以证实“经× 路、纬×路只是临时性道路”的说法,但是“不上地图”的说法就很可疑了,谷歌地图也是地图,是不是“违规”了?到底是“不上地图”有误还是谷歌地图有违, 无从查考。
上海市区路名中的经纬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是毫无疑问的了,在这种发展过程中路名含有“一二三四”也是顺理成章的了。在“老市区”里就鲜有含一二三四的路名。据我记忆,除了那条“超级长路”中山路有中山东一路、中山东二路、中山南一路、中山南二路、中山北一路、中山北二路以外,就只有几处“一二三四”的——
位于卢湾区和静安区的颇有名气的连成一线的道路——瑞金路、石门路,各自又都分南北两段,自北而南分别叫石门一路、石门二路、瑞金一路、瑞金二路。十多年前,瑞金路以南的日晖港填浜筑路,浜东浜西的日晖东路、日晖西路合二而一了,取名瑞金南路。但是在这一直线上,瑞金北路早已没有一席之地了。
在黄浦区的黄金地段,由四川路、南京路、江西路、九江路围成的街坊(有“中央商场”之称)里,有两条直角正交的小路——沙市一路、沙市二路,前者南北向,后者东西向,长度差不多,一百米左右。
虹口区在内环线外侧有几条布置不甚规则的广灵路,与水电路平行的南北向的广灵一路、与水电路垂直相交的东西向的广灵二路,其北面不远是东西向的广灵四路,偏偏就是没有广灵三路!记得星期日新闻晨报上有过解 释,说是有过规划,但没有实施。这个地区的确不是“老上海”,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
这 几处的“一二三四”颇有特殊之处,所以经久不忘。至于市区里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二三四”,就没有留意了。


来源:
http://www.oldkids.cn/blog/blog.php?uid=22264&cid=0&page=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9-8 09:26 , Processed in 0.0432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