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6|回复: 12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四册:文化大革命 1-13章

[复制链接]

1480

主题

305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776
发表于 2024-12-2 08: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 乌有之乡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四册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的缘起


  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就不得不回顾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 ,毛泽东之所以会在相继推进政治大革命与经济大革命并取得一定胜利之后 ,毅然再 次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具体地讲, 主要是来自于老人家的三个 “ 不太满意 ”:一是对以刘少奇为代表的党内一批高层领导试图走资 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不太满意;二是对当时国家政治体制的不太满意 ;三是对我们执政的党员干部队伍(领导管理层) 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当官做老爷的人的现实状况不太满意。

  第一 ,毛泽东对刘少奇的不太满意之处 ,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首先是在解放 初期的政治大革命阶段中 ,刘少奇求稳怕变 ,缺少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持续推向社会 主义革命的锐气 ,一再宣扬“巩固新民主主义新秩序 ”及“剥削有功 ”等论调;其 次是在五十年代末期的经济大革命阶段中 ,先是总结推广河北徐水人民公社放卫 星 ,大刮共产风的所谓“试点 ”经验 ;后则临阵慌乱 ,主张缺少底线的退够 ,或明或暗地支持将所有制改造退到合作化以前的以私有制为主体 ;再次是在六十年代中 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 ,偏离依靠群众同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展开斗争的大方 向 ,大力推广自己牵头在河北省抚宁县卢王庄公社桃园大队总结的矛头对准基层领 导干部的所谓“ 四清与四不清 ” 的矛盾 , 以及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与人海战术的形 “左 ”实右的以清经济问题为主的“桃园经验 ”。

  第二 ,毛泽东对国家政治体制的不太满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他不满苏联式的政治体制 。新中国建国时 , 由于诸多原因 ,我国不得不几乎全照搬了苏联的一整套政治体制 ,但毛泽东却不很满意 。他认为苏联式体制的最大特点是“高度集权 ”,而这种集权一旦缺少群众的有力监督,就有可能以“党的领导”之名 ,塞进个人的私货。苏联式体制的弊病很大,容易导致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甚至会演变为修正主义 。毛泽东认为苏联之所以变修 ,其根本原因就在政治体制上 。因此 ,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的主要目的 ,就是在进行思想领域自我革命的基础上,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为了打破这种僵化的领导体制 ,毛泽东甚至允许造反派在一定时期内“踢开党委闹革命”,进行党的自我革新。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 ,创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苏联体制的新政治体制, 比如革命委员会、 三结合领导班子、非党员群众参加整党以及工农兵大学生 、赤脚医生等等,这都是 苏联体制中完全没有的东西 。再比如直接推选王洪文 、李素文 、姚连尉 、陈永贵、 吴桂贤、孙健等这样由普通工人、农民 、营业员成长起来的干部 ,分别担任党的副主席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政府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这或许是老人家在参照了“巴黎公社”选人用人的原则后所作出的抉择,它也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

  第三 , 毛泽东对干部队伍的不太满意之处 , 主要是不满干部队伍中有的人 贪图安逸享乐 , 脱离群众 。他在一九六七年曾说过:“建国十八年了, 我们脱 离了群众 。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二年群众欢迎我们, 那个时候干部吃住很简 单 , 吃小米饭 ,住帐篷 。进城后搞薪金制 , 群众就不欢迎我们了 。搞薪金制 、 搞军衔制我从来就反对 , 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 。一九五  二年以后群众对我们冷淡了 , 我们党脱离了群众 , 群众不欢迎了 , 这次文化大  革命就是要改变我们脱离群众的问题 。”(参见 《毛泽东全集》 第 49 卷 405 页) 由此可见 , 毛泽东试图通过文化大革命 ,对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进行一次彻底  的整顿 。他一九六九年又说:“你是共产党员 , 是整个人民群众中间比较更觉  悟的一部分人 , 是无产阶级里面比较更觉悟的一部分人 。多少年我们都是没有  啥薪水的 , 没有定八级工资制 , 就是吃饭有个定量 。现在进了城 , 这个进城 , 是好事 , 不进城 ,蒋介石霸住这些地方了 ; 进城又是坏事 ,使得我们这个党不  那么好了 。现在我们自己也提出这个口号 , 叫整党建党 。每一个支部 , 都是要  重新在群众里头进行整顿 。要经过群众 , 不仅是几个党员 ,要有党外的群众参  加会议 , 参加评论 。”与此同时 , 对共产党夺取政权后党内外仍然存在着复杂  的阶级斗争这一客观事实 , 毛泽东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 。早在一九六二年九  月 , 他在修改八届十中全会公报时 , 就特意加写了一段话:“被推翻的反动统  治阶级不甘心于灭亡 , 他们总是企图复辟 。 同时 ,社会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

  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 ,存在着一部分小生产者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 , 因 此 , 在人民中 , 还有一些没有受到社会主义改造的人 , 他们人数不多 , 只占人 口的百分之几 ,但一有机会 , 就企图离开社会主义道路 ,走资本主义道路 。在 这些情况下 , 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就阐明了的一条 历史规律 ,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 。”(《毛泽东年谱》 第 6 卷 158 页) 尤其应当引 人关注的是 , 自一九六四年开始 , 毛泽东先后开始明确提出了关于党内走资本 主义道路当权派和官僚主义者阶级的概念 。 当年五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上批示 说:“这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导人 , 是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 产阶级分子 。”这是毛泽东首次提 “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导人 ”。当年十二月十 二日 , 毛泽东阅读了薄一波报送的在洛阳拖拉机厂蹲点的第八机械工业部部长 陈正人给薄写的信 。信中说: 经过蹲点 ,“开始发现了厂里从不知道的许多严重问题 。这些问题 , 如果再让其继续发展 , 就一定会使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有 蜕化为资本主义企业的危险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 一部分老干部在革命胜利 有了政权以后 ,很容易脱离群众的监督 , 掌管了一个单位就往往利用自己的当 权地位违反党的政策 , 以至发展到为所欲为 。而像我们这些领导人 , 官僚主义 又很严重 ,对下面这些严重情况又不能及时发现 。这就是在夺取了政权之后一 个十分严重的危险 。”薄一波在旁边批道 :“这是个问题 。所以成为问题 , 主要 是由于我们多年来没有抓或很少抓阶级斗争的缘故 。”毛泽东接着就批了一段 分量更重的话:“我也同意这种意见 。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 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 。”(《毛泽东年谱》 第 5 卷 445 页) 陈正人在信中还写 道:“干部特殊化如果不认真克服 , 干部和群众生活距离如果不逐步缩小 , 群 众是必然会脱离我们的 。”毛泽东又写了一段批语 :“管理也是社教 。如果管理 人员不到车间 、小组搞 ‘ 三同 ’(指同吃 、 同住 、 同劳动), 拜老师学一门至几 门手艺 ,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 , 最后必然要被 工人阶级把他们当做资产阶级打倒 。不学会技术 , 长期当外行 , 管理也搞不 好 。 以其昏昏 , 使人昭昭 , 是不行的 。”(《毛泽东年谱》 第 5 卷 445 页) 显 然 , 毛泽东这时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严重性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他担 心 , 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的状况如果发展下去 ,会变成 “ 官僚主义者阶级 ”,“最

  后必然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做资产阶级打倒 ”。 当时主持中央 “ 一线 ”工作的领导人和许多大区 、省一级的领导人对此却没有作出相应的反应 。这使毛泽 东非常不满 。毛泽东又在同一份工作报告上批示:“这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 导人 , 是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 , 他们对社会主义革 命的必要性怎么会认识足呢? 这些人是斗争对象 、革命对象 ,社教运动绝对不 能依靠他们 , 我们能依靠的 , 只有那些同工人没有仇恨而又有革命精神的干 部 。”(《毛泽东年谱》 第 5 卷 445 页) 同时 , 在一份外事工作情况报告的批示 中 , 再次使用了 “ 官僚资产阶级 ” 的用语:“他们(指外宾) 看我们的干部关 系不准确 , 我们国内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 , 他们不感觉 , 我们的大批官僚资 产阶级坏干部在他们看来正是好人 。”

  自一九五九年以来 ,在党内高层领导中对形势估计 、农村“包产到户 ”等问  题的意见分歧 ,一步步累积起来 ,更使毛泽东认定问题必然首先出在党的上层。 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关键还不在城乡基层 ,而是在上  层 ,尤其是中央 。如果在中国自上而下地出修正主义 ,它的危险比自下而上地出  修正主义要大得多 ,也快得多 。至此 ,他对如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防止资本主  义复辟的关注重点有了很大变化 。一九六五年一月十四日 , 中共中央发布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 第一次明确提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  当权派的概念 。文件指出 :“这次运动的重点 ,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  当权派 ”。“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有在幕前的 ,有在幕后的 ”,从中央  到地方 , 层层都有 。 同时肯定干部的多数是好的或比较好的 , 要尽快解脱他  们 ,逐步实行群众 、干部 、工作队 “ 三结合 ”;工作方法要走群众路线 ,不要搞  神秘化 ,也不要搞人海战术 ;“ 四清 ”要落实在建设上面 ,增产要成为搞好运动  的标准之一(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5 卷 470 页)。 在此前后 , 毛泽东多次分别  在不同的场合公开地提出 “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怎么办?” 的问题 。这些都十分清  楚地表明 , 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与突破口 , 或者说运用哪种方式才能充分发动  群众自下而上地揭露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阴暗面 , 统筹解决这些问题 , 从而不断推进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 , 这是毛主席当时经常考虑的重 大课题。

  第一节  戏剧改革与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

  中国向何处去? 是走社会主义道路 ,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 ,  特别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这个根本问题很快就摆在    中国人民的面前 。围绕着这个根本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内尤其是高层领导之间一直存    在极其尖锐 、复杂 、激烈的斗争 。特别是一九五九年以后 ,党内外有的人利用党的    工作某些失误与三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暂时困难 ,勾结国内外的敌对分子 ,依靠其    窃踞的部分权力及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 ,从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个领域里向以毛    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发动了猖狂的进攻 ,企图瓦解社会主义经济 ,颠覆    无产阶级专政 ,实行资本主义复辟 。在这个关键时刻 ,毛泽东认真研究并总结了我    国和国际无产阶级专政的经验 ,特别是吸取赫鲁晓夫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在苏联实    行资本主义复辟的惨痛历史教训 ,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阶级和阶级斗争    的光辉理论 ,为全党和全体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针对突出地表现在思想文化战    线上的严重阶级斗争 ,毛泽东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并采取了相应的举措 。一九六    二年八月九日 ,毛泽东在主持召开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资本主义思    想 ,几十年 、几百年都存在……社会主义才几十年 ,就搞得干干净净?历代都是如    此 。苏联到现在几十年还有修正主义 ,为国际资本主义服务 ,实际是反革命。”“改    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不等于解决了意识的反映 。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的    所有制 ,不等于政治上 、思想上的斗争没有了 。思想意识方面的影响是长期的。” “修正主义的国内根源是资本主义残余 , 国外是屈从资本主义的压迫 ”。(《毛泽东    全集》第 45卷 168页) 同年九月二十四日 ,毛主席在亲自主持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    全会上 ,再次指出 ,“要承认阶级长期存在 ,承认阶级与阶级斗争 ,反动阶级可能    复辟 。要提高警惕 ,要好好教育青年人 ,教育干部 ,教育群众……老干部也要研究教育 。不然我们这样的国家还会走向反面……所以我们从现在起 ,必须年年讲 ,月    月讲 ,天天讲 , ……使我们对这个问题 ,有一条比较清醒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    线。”(《毛泽东全集》第 45卷 225页) 老人家反复强调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    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指出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 向全国人民发出“千万不    要忘记阶级斗争 ”的伟大号召 ,着重指出要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

  资产阶级之所以可以实行它对国家政治的垄断 ,不光是通过它对警察 、军队、 法庭及整个国家机器的控制(也包括通过对符合自己利益的政客直接给予大量的资  助使其当选), 还因为它能控制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 。后者的控制是通过资本对文  化 、教育等方面的控制 ,通过它在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而实现的 ,反对资产阶级  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化和教育很难得到有效传播 。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多数工  人在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形态影响下 ,并不认为资本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是不合理  的 ,反而认为个人的财产就是应当由个人来支配 , 即便是雇有成千上万工人的个人  财产 ,也是同样 。工人只不过要求他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的权利受到保护罢了。

  社会主义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 ,但人们的主体意识,从总体上看, 还是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占有主导地位 。这种意识是不会马上就改变的 ,改变是  要花时间的 。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和它的社会存在密切相关的 。当劳动还只  是谋生手段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的条件下 ,每个人都  会在日常生活中 , 即便是无意识的 ,面临着那种自己的行为出发点是为个人谋利还  是为阶级谋利的选择 。只有当机械化 、 自动化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后 , 当生活所需的物质 、精神财富丰富到人们不必为基本生活所需发愁时 ,才具备  劳动不是谋生手段的物质基础 ,才有劳动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的可能 。即便 是到了那时 ,为谁谋利的思想斗争还是会有的 , 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但是世界  上的财富是有限的 。只不过那时以全局利益出发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不光在危机  时 ,而且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罢了。

  因此 ,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不光是要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裂 ,但更重要的是它 以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至上的社会准则替代了以资产阶级的个人利益至上的社会准 则 。在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占社会思想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条件下 ,是不可能 维护工人阶级的最高利益 , 即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以全局利益出 发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形态没有占主导地位以前 ,西方固有的思想意识形态只能把 刚刚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引向资本主义 。这是因为 ,每个人光为自己着想 , 以个人利 益出发是符合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 ,但不符合无产者的阶级利益 。在社会主义社 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间 ,只有后者才是符合人人为自己的社会 。这也是社会主义社 会在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形态上所面临的困难。

  鉴于当时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内宣传混乱的状况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毛泽东正式向中央提出“对修正主义有办法没有?”这一问题 ,要求中央组织一些  人专门研究这一问题 ,要求文化部门宣传部门对越来越多的“帝王将相 、才子佳 人 ”戏保持警惕。(《毛泽东年谱》第 5卷 177页)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毛泽  东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直接批评了文学和艺术界出现的种种问题 :“帝王将相 ,家  院丫头 ,保镖的人 ,黄天霸之类 ,那个东西不行 。……现在经济形势已经改变了, 是社会主义经济了 。上层建筑应该适应这个经济形式 ,上层建筑的形式也应该有所  改变 , 内容也应该有所改变 ”。(《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264 页) 十一月 ,毛泽东又  指示文化部 :“《戏剧报》 尽是牛鬼蛇神 , 听说最近有些改进 ,文化方面特别是戏  剧大量是封建落后的东西 ,社会主义的东西少 ,在舞台上无非是帝王将相 。文化部  是管文化的 ,应该注意这个方向的问题 ,为之检查 ,认真改正 。如不改变 ,改名为  帝王将相 、才子佳人部 ,或者外国死人部。”(《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285 页) 十二  月十二日 ,毛泽东在一份反映柯庆施大抓故事会和评弹改革的材料上批示 ,再次尖  锐地指出 :“各种艺术形式——戏剧 、曲艺 、音乐 、美术 、舞蹈 、电影 、诗和文学  等等 , 问题不少 ,人数很多 ,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 ,至今收效甚微 。许多部  门至今还是‘死人 ’统治着 。不能低估电影 、新诗 、民歌 、美术 、小说的成绩 ,但  其中的问题也不少 。至于戏剧等部门 , 问题就更大了 。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改变了, 为这个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 ,至今还是大问题 。这需要从调查研究  着手 ,认真抓起来 ”。“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 ,却不热  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 岂非咄咄怪事。”(《毛泽东年谱》第 5卷 288页)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七日 ,毛泽东对文化部文艺处五月八日报送的《关于全国  文联和各协会整风情况的汇报(草稿) 》 做出批示 :“此件送刘 、周 、邓 、彭 、康  生 、定一 、周扬 、吴冷西 、陈伯达同志阅 。阅后退毛 。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  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是好的), 十五年来 ,基本上(不是一切人) 不执行  党的政策 ,做官当老爷 ,不去接近工农兵 ,不去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最近几 年 ,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 。如不认真改造 ,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 ,就要变成  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368 页) 这是当年毛主  席关于文艺工作的第二个著名批示 。文艺部和全国文联各协会相应再次进行整风。

  七月七日 ,毛泽东提名成立文化革命五人小组 ,组长彭真 ,成员康生 、陈伯达 、吴 冷西、周扬。

  哲学 、历史和文化 、文艺一样 ,都属于上层建筑 ,都是极具阶级性的 。所以, 在这个时期 ,毛泽东在批判文化文艺的封资修倾向的同时 ,也对哲学界杨献珍的  “合二而一 ” 的哲学观提出了批判 。认为杨献珍的合二而一 ,其实就是阶级调和  论 。要是他那个东西成立 ,那修正主义和马列主义也可以合二而一 ,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也可以合二而一 ,对立统一的任何东西 、是非不同的都可以合二而一 。这是  机械主义 ,庸俗辩证法 ,不是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八月十八 日 ,毛泽东北戴河召集康生 、陈伯达 、吴江 、关锋 、龚育之 、邵铁真谈哲学问题, 提出“哲学家要下乡……参加阶级斗争 ,不搞阶级斗争 ,搞什么哲学 。……搞哲学  的人 , 以为第一是哲学 ,不对 ,第一是阶级斗争 。压迫者压迫被压迫者 ,被压迫者  要反抗 ,想出路 ,采取寻找思想武器 ,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他批评大学文科  “从书本到书本 ,从概念到概念 ”,要求大学文科的“教授 、助教 、行政工作人员、 学生统统下去……理科的现在不动 ”。毛泽东的这次谈话非常重要 ,他不但谈自然  辩证法 ,谈微观无限 、物质无限可分 ,对杨献珍的合二而一继续进行了批判 ,还谈  到宋明理学 、禅宗 ,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论 ,还说 《红楼梦》 是讲阶级斗争的, 阶级斗争激烈 ,几十条人命,《红楼梦》 写出两百多年了 ,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  有搞清楚 ,可见问题之难 ,等等。(参见《毛泽东年谱》第 5卷 388页) 当时文艺作  品流行写“ 中间人物 ”,这是“合二而一 ”的哲学观在文艺领域的反映 。很多知识  分子搬出所谓“三十年代传统 ”,说“今不如昔 ”,这实际上就是否定毛主席倡导的  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否定文艺的延安道路 ,否定知识分子必须要改造思想。

  与此同时 ,也有不少革命知识分子自觉响应毛泽东的伟大号召 ,在哲学 、经 济 、史学 、文学 、新闻 、戏剧各界开展了对资产阶级的大批判 ,在意识形态领域里 对资产阶级进行了大反攻 。众所周知 ,革命通常是需要由一个地方打开缺口的 ,而 文艺革命就是由京剧打开缺口的 。以京剧革命为主要标志的文艺革命从一定意义上 讲 ,是震撼世界的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开端 。人们冲破了党内一小撮走 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阻挠与压制 ,通过对现代戏剧的大力创作展演 ,尤其是对作 为国粹的京剧的改革与创新 ,冲开了缺口 ,掀起了文化大革命的洪流 。在有关领导

  的高度重视与广大演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 ,文艺界创作排演出了一批以北京京剧一  团的革命现代京剧《芦荡火种》 为代表的反映现代革命题材内容的新剧目 。六月五  日至七月三十一日 ,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胜利举行 。演出期间 ,毛  泽东亲自观看了革命京剧 《芦荡火种》 的演出并做了重要指示 :“要突出武装斗  争 ,改名为 《沙家浜》 ”。(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377 页) 这对勇于投入戏剧  改革的文艺工作者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接着 ,毛泽东还观看了 《红灯记》《智  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 等优秀剧目并接见了全体演员 。这次观摩演出的成功, 开拓了无产阶级文艺发展的崭新纪元。

  关键时刻 ,毛泽东再次明确指出 :“在政治思想领域内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 之间谁胜谁负的斗争 ,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解决 ,几十年内是不行的 ,需要一 百年到几百年的时间才能成功 。在时间问题上 ,与其准备短些 ,宁可准备长些 ,在 工作问题上 ,与其看得容易些 ,宁可看得困难些 。这样想 ,这样做 ,较为有益 ,而 较少受害。”(《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370 页) 一九六四年七月至九月 ,毛泽东又指 示把三十九个 《文学艺术资料》(批判资产阶级权威的准备) 发到全党县一级 ,其 中包括吴晗的《海瑞罢官》 和邓拓的《燕山夜话》 等材料 。在毛泽东的直接发动与 指导下 ,思想文化战线展开了一场群众性的批判运动。

  第二节  历史的沉思: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三月十五日 ,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去外地巡视 。毛泽东到达的第  一站是武汉 ,住在东湖宾馆 ,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一个半月 。毛泽东初来的十几天, 既没有到外面视察 ,也没有要求当地领导人来谈工作 ,只是一个人单独地看书和思  考 。对于执政已达十五年之久的共产党内 ,是否也会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  层 ,老人家早就有所警觉 。当一九五六年波兰 、匈牙利出乱子时 ,毛泽东就在十一  月十五日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讲过 ,“生产关系搞得不对头 ,就要把它推  翻 。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思想 、舆论)要是保护人民不喜欢的那种生产关系 ,人民  就要改革它。”“有几位司局长一级的知识分子干部 ,主张要大民主 ,说小民主不过  瘾 ,他们要搞的‘大民主 ’,就是采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国会制度 ,学西方的‘议会

  民主 ’‘新闻自由 ’、‘言论自由 ’那一套 。这是缺乏马克思主义观点 ,缺乏阶级观  点 ,是错误的 。民主是一个方法 ,看用在谁的身上 ,看干什么事情 。我们爱好的是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大民主 ,它是对付阶级敌人的 , 民族的敌人也是阶级敌人 。大民  主也可以用来对付官僚主义者 。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好几十万 , 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  他们手里 。如果不搞好 ,脱离群众 ,不是艰苦奋斗 ,那么 ,工人 、农民 、学生就有  理由并赞成他们 。我们一定要警惕 ,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毛泽东年谱》 第 3卷 34页)据工作人员回忆 ,毛泽东在最初这段时间里吃饭不香 ,饭量减少 ,经  常打的乒乓球也很少打了 ,而散步的时间增长了 。平日毛泽东散步时 ,喜欢跟站岗  的哨兵 、工作人员说说话 ,而这些天毛泽东只是一个人静静地散步 ,一边走一边思  考 。毛泽东当时主要思考的问题 :一是苏联已经出现的修正主义者上台的局面会不  会在中国重演?二是为什么中央高层会一再出现反对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实现农民  共同富裕的声音? 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毛泽东思来想去 ,认为创办人  民公社推动大跃进 、大建设 ,虽然因经验不足曾出现过某些失误 ,但那毕竟是九个  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 。因为几千年的历史早已证明 ,个体单干的小农经济可以让  少数农民致富 ,但要让全体农民都致富那是不可能的 。分田单干的道路肯定不行, 只有走人民公社这样由合作化到集体化的道路 。既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办人民公社  没有错 ,那么为什么也会遭受影响长达三年的重大挫折呢? 毛泽东想到的答案 :首  先是领导层的思想问题 。不少当权派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革命理想丧  失 ,革命精神消退 。其次是群众的思想觉悟问题 。不少人私心太重 ,大家都想少出  力 、多享受 ,只想获取 ,不想奉献 ,失败就在人的觉悟上 ,如果能让大多数人都有  像张思德 、 白求恩 、雷锋那样的共产主义觉悟 ,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能够成功 。那  么什么是修正主义呢? 毛泽东在批评苏联变成“修正主义 ” 国家时 ,是这么说的: “苏联已经形成一个特权阶层 ,控制了苏联党政和其他重要部门。这个特权阶层 ,把  为人民服务的职权 ,变为统治人民群众的特权 ,利用他们支配国家财富的权力 ,侵  吞苏联人民的劳动成果 , 占有远比苏联一般工人和农民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收  入 ,而且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 ,营私舞弊 ,贪污受贿 ,化公为私 。他们在生活上完  全脱离了苏联劳动人民 ,过着寄生的腐朽资产阶级生活 。这个特权阶层在思想上已  经完全蜕化 ,背离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传统 ,抛弃了工人阶级的远大理想 。他们

  自己背叛革命 ,还不准别人革命 。他们唯一的考虑 ,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经济地位  和政治统治。”毛泽东认为 :革命成功后 ,很多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退化了 ,革命精  神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追求生活舒适 ,追求物质享受 ,这种思想就是修正主义。 毛泽东在批评苏联共产党变“修 ”的同时 ,也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内有一股力量正  在向修正主义靠拢 ,一个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阶层正在逐步形成 。因此 ,毛泽东  提出要“反修防修 ”,要阻止中国共产党“变修 ”。毛泽东不止一次地说:“苏联修正  主义正是有了一个特权阶层 ,把列宁的党变成了修正主义的党 , 国家也变了颜色。 我们决不能像他们。”(参见 《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  训》 一文 ,“人民日报 ”1964年7月14 日) 当然 ,在共产党内也有不少高层领导能  够理解毛泽东为什么要搞“反修防修 ” 良苦用心。比如中共元老谢觉哉就说过:“中  国历史上一直是‘官国 ’,当官做老爷的特权思想一代又一代传下来 ,从古代到民国  都是如此 ,有很厚的土壤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打破‘官国 ’传统的人是毛主席 ,共  产党的官就是不能当官做老爷 ,要为人民服务 ,这是党的宗旨 。可是我们共产党进  城了 , 当官的特权跟着就来了 ,很多人感到这是天经地义 。我的亲戚要我帮忙安排  工作 ,觉得这是正常的 ;我的孩子也要坐我的小车 , 吃得比别人好 ,穿得比别人  好 ,也感到很正常。可我感到这些对我们党来讲 ,是不正常的 ,非常危险的。”

  毛泽东认为防止特权阶层形成的有效办法之一 ,是减少并降低官员们的物质待  遇 。在毛泽东的主导下 ,一九六五年二月中央军委做出的 《军官减薪决定》 指出: “军队现行的工资标准 ,是全国各类工资中较高的一种 ,它同我军与人民群众同甘  共苦的优良传统不相适应 。因此 ,必须降低现行的军官薪金 ,这样有利于保持和发  扬我党我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当共产党胜利之后 ,毛泽东仍然要求大家继续  过艰苦朴素的生活 ,这时有的干部就不满了 。战争时期因为没有条件享受 ,只能提  倡艰苦奋斗 ,所以也没有人埋怨毛泽东 ;胜利之后有条件享受了 ,毛泽东继续提倡  艰苦奋斗 ,不让大家享受 ,干部们自然就有怨言了 。四月二十八日 , 中央军委副主  席贺龙 、总参谋长罗瑞卿 、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来东湖面见毛泽东 。这次他们是来向  毛泽东请示取消军衔制以后的军装式样问题 。取消军衔后 ,军装上不再使用表示军  衔的奖章 、领章 、大檐帽 ,官兵一律戴解放帽 、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 。毛泽东说: “我赞成走回头路 ,恢复到老红军的样子 , 只要一颗红星 ,一面红旗 ,其他的军衔牌牌统统都去掉 。我看到那些牌牌就不舒服 ,过去没有牌牌打胜仗 ,现在有了牌牌 ,我看倒是要打败仗了。”(《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492 页) 接着 ,毛泽东开始安 排自己重上井冈山的行程。

  井冈山是毛泽东创造奇迹的起点 ,毛泽东对井冈山情有独钟 。一九二七年毛泽 东等人被蒋介石“逼上井冈山 ”,从此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红色根据地 。而奠 定 “ 毛泽东思想 ”基础的几部重要著作——《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等 ,都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撰写的 。每 当毛泽东遇到困难或者挑战时 ,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井冈山 。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 上 ,毛泽东说 :“你解放军不跟我走 ,我就上井冈山组织红军。”一九六七年“二月 逆流 ”时 ,毛泽东说 :“这次文化大革命失败 ,我就和林彪撤出北京 ,重上井冈山 打游击。”一九七一年“九一三 ”事件前 ,毛泽东对林彪亲信黄永胜说 :“如果解放 军跟你黄永胜走 ,我就到井冈山找红军去!” 由此可见 ,在毛泽东心目中 ,“上井冈 山 ”是他遇到最糟糕情况时的最终对策 。毛泽东认为 ,在井冈山上他可以激发起灵 感 ,思索出答案 ,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斗争方式和武器 。毛泽东一路上带着满心的沉 思 , 回到他赤手空拳创业的起点井冈山 ,宛如一个哲人到山上苦苦思索真理。

  五月二十五日 ,毛泽东向专程陪同前来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吐露心迹时认真地说 :“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 ’看得那么严重? 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  所有制的基础变了 , 中国的整个经济体制就会改变 ,就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但中  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走不通 , 因为帝国主义们不会让中国真正富强起来的 。美国对  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既合作又排挤 ,怎么可能允许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 ,后来居  上? 况且中国的人口多 、民族多 ,封建社会历史长 ,近代又被帝国主义弱肉强食, 搞得民不聊生 。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搞资本主义 , 只能成为别人的附庸。”毛泽东  首先说了他不同意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第一个理由 :“帝国主义国家不允许中国  后来居上 , 中国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别人的附庸。”

  毛泽东接着对张平化说 :“帝国主义从第一天起 ,就眼睛盯着中国这个大市场, 准备对我们弱肉强食 。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 ,如果我们搞了资本主义, 外面的帝国主义和国内的资产阶级来一个内外夹攻 ,联合起来压迫榨取老百姓 ,到  时候我们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

  利益 ,这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原则宗旨。”接着 ,毛泽东又说了他不同意中国走资本主 义道路的第二个理由:“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他继续对张平化说 :“战争时期容易检验路线的正确不正确 ,打胜仗的路线就 是正确路线 ; 和平时期检验路线的正确不正确 ,就要难得多 ,不能光看成绩和错 误 ,还要看举什么旗帜 ,走什么道路 。走资本主义道路 ,在一定的时间内可能会有 些成绩 ,但长久地看 ,就不行了 。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今后中国要走 资本主义道路 ,我看还是走不通 。要走的话 , 国内的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都会激 化 ,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 。搞不好 ,还会被敌人所利用 , 四分五裂 ,危险得 很 。印度不是分裂了吗?”这里毛泽东再说他不同意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第三个 理由 :“中国搞资本主义 ,搞不好 , 国家就有分裂的危险。”

  最后毛泽东说 :“我反复说 ,我们一定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坚决走社会  主义的道路 。我没有私心 ,我想到中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 ,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  路的。”毛泽东最后表明自己的心迹 :“我不是出于个人的私心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而是中国的老百姓希望走社会主义道路。”(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494 页) 毛  泽东期待张平化在自己死后 ,能把自己吐露的这些“心迹 ”告诉后人 ,让后人能对  自己做出公正的历史评价。

  与此同时 ,毛泽东在山上还有过一次关于民主问题的重要谈话 ,时任江西省公  安厅厅长的王卓超后来回忆道 :“记得那天下午主席像老师考学生一样问我们井冈  山精神是什么 。我们回答说艰苦奋斗 。他笑了 , 叫我们再想想 ,说艰苦奋斗只是一  个方向 , 只是一点 ,还差两点 ,要从制度方向想 。汪东兴加了一条支部建在连上。 主席点点头 ,继续说 :在井冈山时 ,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 、好作风 ,现在比较提  倡的是艰苦奋斗 ,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 ,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 。支部建在连  上 ,随着我们掌握政权 ,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建有党的组织 ,成为领导机构 。党的  力量加强了 。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实行政治民主 ,保证我们党不脱离群众 , 比井  冈山时士兵委员会就要差多了 。全国性的政治民主更没有形成为一种制度 、一种有  效的方式 ,井冈山时期士兵委员会是有很大作用的 。主席将井冈山士兵委员会的作  用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他重新提起 《井冈山的斗争》 一文中他写过的话:‘中  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 ,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 。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 ,将是破

  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 ’”(《毛泽东全集》 第4卷 142 页)。这段谈话 表明 ,毛泽东正在考虑“全国性的政治民主 ”以及民主如何形成制度 ,如何才能找 到民主实现的“有效的方式 ”等问题 。在毛泽东看来 ,像“士兵委员会 ”这样的可 以对“党支部 ”进行监督和制衡 ,并参与连队管理的群众组织 ,将成为中国实行民 主的一个重要方式 。从这里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点文化大革命时毛泽东所采取的 一些重大举措的端倪了。(参见《毛泽东全集》第4卷 133页)

  那么 ,文化大革命前夜的毛泽东 ,其所面临的社会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呢?一般用“两个阶级 ,一个阶层 ”来概括 , 即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 层 。但这种概括其实忽略了一个当时最强有力的阶层 , 即管理领导者阶层 。这个阶 层曾经是中国革命的中坚和领导力量——由于中国革命被迫选择了武装斗争的道 路 ,在漫长的战争年代 ,培育出了千千万万的各级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 ,他们顺理 成章地成了各个地方 、各个部门的领导 。 由于中国革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 ,他 们因此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威望 ,斗争经验丰富 ,具有捍卫政权的强烈意志 ,并且控 制着包括党 、政 、军 、人 、财 、物在内的全部资源 。当时的中国 ,在经历了长时间 大规模的急风暴雨般的自下而上的革命洗礼之后 ,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或曰精英集 团 , 已经荡然无存——地主阶级已经被从政治上消灭了 ; 民族资产阶级在敲锣打鼓 地宣布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之后 ,也已经被赎买 ;帝国主义势力已经退出中国 ;知识 分子表示拥护社会主义 ,处于被改造的状态——唯一有组织的强大力量 ,就是管理 领导者阶层 。在中国 ,这个阶层没有天敌 :工人农民对他们表示拥护 ,知识分子也 很恭顺。

  毛泽东要搞“全国性的政治民主 ”,落实劳动者管理国家的权利 ,就必须要动  管理领导者阶层的奶酪 。但对毛泽东来说 ,麻烦在于这个政治精英阶层是老人家自  己在长期的革命和战争年代亲手创造与培育的 ,并在他的带领下从胜利走向胜利, 绝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对待“ 国民党反动派 ”那样用彻底推翻的方式来对待 。如果毛  泽东能够成功找到解构官僚权力的办法 ,或者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构成有效制衡, 则中国不难从此走上民主的坦途 ,社会主义制度也因此变得不可动摇 ,反之 ,如果  听任管理领导者阶层控制一切 ,则一旦管理领导者阶层在他身后转而利用自己掌握  的权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则中国革命就会为山九仞 ,功亏一篑 , 已经获得的

  革命果实也很可能大部或全部的丧失。

  毛泽东曾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杭州会议上对艾思奇等满怀深情地说 ,今后  的几十年对中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是多么宝贵而重要的时期!现在二十岁的青年  再过二三十年是四五十岁的人 ,我们这一代青年人 ,将亲手把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  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将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 ,任重而道远 。老  人家明确地指出 ,政治工作要走群众路线……群众的事情由群众来办理就是民主, 这里有两条路线 ,一条是单靠个人来办 ,一条是发动群众来办 。我们的政治是群众  的政治 , 民主的政治 ,要靠大家来治而不是靠少数人来治 ,一定要发动人人开口 。 没有党的领导 ,单靠首长个人来领导 ,事情一定办不好 ,一定要靠党和同志们来办  事 ,而不是靠个人来办 ,群众要发动 ,要形成群众动口动手的风气 。上面要靠党的  领导 ,下面要靠广大群众 ,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这难道不是毛泽东当年要建立突  出人民的政治从而发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初衷吗!( 《毛泽东全集》 第48卷244页)

  当然 ,到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为止 ,这个管理领导者阶层基本还是    红色的 ,它的革命锐气和理想主义色彩还没有完全褪去 ,但在人民群众缺乏主体    意识和民主权利 , 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制约的情况下 ,“红色 ”有可能变成 “ 灰    色 ”,甚至有可能变成 “ 黑色 ”,但也恰恰是因为管理领导者阶层还是 “ 红色 ” 的 ,不仅党内干部对文化大革命不理解 ,甚至党外干部也看不懂 。在“文化大革    命 ”高潮中的一九六七年国庆节 , 民革中央副主席张治中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    时 , 曾亲口向毛泽东道出了自己疑惑 :“主席 ,你走得太快了 , 我们跟不上! 我    一向以为共产党的干部都是好的 , 怎么一下子这么多的好干部都变成了走资派    了?”但后来的历史证明 ,是毛泽东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早就真正看透了管理领导    者阶层的本质及其演变趋势 。纵观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我们会发现 ,传统的    由管理领导者阶层垄断一切的社会主义 ,必定是一种不稳定的 、暂时的状态 。其    前景 ,要么是继续向前 ,走向 “ 自由人的联合体 ”,建立一个人民拥有 “ 管理国    家 、管理军队 、管理各种企业 、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 ” 的人民社会主义 ;要么是    向后倒退 , 回归所谓 “世界主流文明 ”,在社会主义的废墟上重建资本主义 ,二    者必居其一。(参见郭松民:《愚公毛泽东》 破土网 ,2015年 12月 27 日)

  当时 , 毛泽东还对护士长吴旭君说过 :“我多次提出这些问题 ,他们接受不 了 ,阻力很大 。我的话他们可以不听 ,这不是为我个人 ,是为将来这个国家 、这个 党 ,将来改变不改变颜色 、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我很担心 ,这个班交给谁 我能放心 。我现在还活着呢 ,他们就这样!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 ,我以及许多先烈 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之后 ,毛泽东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 就是培养可靠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毛泽东的梦想是把中国建成一个伟 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但他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 ,在他的有生之年 ,不可能完成这 个梦想 ,所以他要把这个梦想寄托在他的接班人身上。

  毛泽东理想中的接班人 ,第一要年轻 ;第二要坚信马克思主义 , 坚决走社 会主义道路 。 毛泽东为吸取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的教训 , 防止 “ 中国赫鲁晓 夫 ” 的出现 , 曾在 《人民日报》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四日发表的 《关于赫鲁晓夫 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 一文中 , 提出接班人必须具备的五项 条件:(一 )他们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 而不是像赫鲁晓夫那样的挂 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招牌的修正主义者。(二 )他们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 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 , 而不是像赫鲁晓夫那样 , 在国内为一小撮资产 阶级特权阶层的利益服务 ,在国际为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利益服务。(三) 他们 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 。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 见相同的人 , 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 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反 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 。但是 ,要特别警惕像赫鲁晓夫那 样的个人野心家和阴谋家 , 防止这样的坏人篡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四) 他 们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 , 必须学会 “ 从群众中来 , 到群众中 去 ” 的领导方法 , 必须养成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的民主作风 。而不能像赫鲁晓夫 那样 , 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 , 专横跋扈 ,对同志搞突然袭击 , 不讲道理 , 实行 个人独裁。(五) 他们必须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 , 富于自我批评精神 , 勇于改正 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而绝不能像赫鲁晓夫那样 , 文过饰非 , 把一切功劳 归于自己 , 把一切错误归于别人 。然而 , 如此理想的接班人 , 毛泽东还正在继 续苦苦寻找 。但当时毛泽东要做的 , 首先是摧毁阻碍革命事业接班人接班的思 想障碍 , 这就成为老人家决心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动因之一 。他站

  在黄洋界 , 眺望远处 , 诗兴大发 , 写下了最著名的诗词之一 《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  潺潺流水 ,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 旌旗奋 , 是人  寰 。三十八年过去 ,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 可下五洋捉鳖 , 谈笑凯歌  还 。世上无难事 , 只要肯登攀。”

  一九六五年八月三日 ,毛泽东与戴高乐特使马尔罗交谈时 ,马尔罗问 :“你们  是如何启发农民这么勇敢的?”毛泽东回答 :“这问题很简单 ,我们同农民吃一样的  饭 ,穿一样的衣 ,使战士们感觉我们不是一个特殊阶层 。我们调查农村阶级关系,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把土地分给农民。”谈到中国的前途 ,毛泽东说 :“中国也有  两个前途 ,一种是坚决走马列主义的道路 ,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种是走修正主义的  道路 ,我们有要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 ,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 ,避免走修正主  义道路 ,但谁也不能担保 ,几十年后会走什么道路。”(《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516 页) 十月十二日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说 :“我不怕你们造反, 你们制造机器 ,制造武器 ,你们就造嘛 。我提倡造反 ,是反对袁世凯称皇帝的那种  反 。如果中央出了军阀也好 ,修正主义也好 ,总而言之 ,不是马克思主义 ,不造反  就犯错误 ,要准备造反……靠老爷 ,不靠人民 ,你有饭吃呀?你有衣穿呀? 而百分  之七十是贫下中农 。工厂里也有这个问题 。……我快要去见马克思了 ,怎么交代? 你给我留个修正主义尾巴 , 我不干。”(《毛泽东年谱》 第 5 卷 534 页) 老人家认  为 ,必须提请全党注意 ,要提升共产党人的政治站位 ,反对具有修正主义思潮特点  的折中主义 。仅在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日一天内 ,毛泽东就此议题连续写下五篇文  章及批语 ,对“那些不相信突出政治 ,对突出政治表示阳奉阴违 ,而自己另外散布  一套折中主义(即机会主义) 的人们 ,大家应当有所警惕。”并驳斥了折中主义的  五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用二元论来代替 、冒充 、偷换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两  点论即一分为二)。第二个特点就是用混合论 、调和论来代替马克思主义 、辩证唯  物主义的结合论 。第三个特点就是用似是而非 、模棱两可的东西来冒充和代替辩证  法 。第四个特点 ,有折中主义倾向的人 ,总以为自己很有政治 ,其实他的脑子里政  治缺的很 ,少得可怜 。第五个特点是哲学上的折中主义必然导致政治上的机会主  义、修正主义。(《毛泽东全集》第 48卷 226页)

  第三节  擘划推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当然 ,最终直接促使毛泽东采取自下而上充分发动群众的方法开展文化大革命  的 ,主要源于中国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发生的四件大事 :一是一九六二年初在  七千人大会上 ,刘少奇对自己一九五八年煽动浮夸风 、共产风 、强迫命令风 ,没有 做认真的自我批评 。毛泽东对刘少奇感到失望 。二是一九六二年五月刘少奇召开西  楼会议 ,擅自改变七千人大会对于形势问题的民主决议 ,鼓吹黑暗悲观论调 ,要在  全国百分之六十以上社队恢复单干 ,堪称是一次复辟资本主义的演习 。引起了毛泽  东的警惕 。这就是毛泽东当初提出资本主义复辟危险的背景 。三是一九六四年社教  运动中 ,刘少奇把党内高层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歧公开化 ,公开反对关  于“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 ”的提法 ,形“左 ”实右地把大多数一般干部当敌人。 事关大局 ,事关路线 ,事关人民 ,毛泽东是从不妥协的 。把刘少奇从党和国家最高  领导职位上撤下来的想法 ,最初正是产生在此时 。四是一九六六年初 ,刘少奇 、彭  真等在明知苏共刚刚发表过攻击我党的言论和毛泽东并不同意的情况下 ,组织在京  中央领导讨论并提出要参加苏共二十三大 ,试图实现国内修正主义与国外修正主义  某种程度上的合流。

  正是这些严峻的事实 ,促使毛泽东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出现资本主义复 辟的问题 ,现实使毛泽东充分认识到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资本主义危险主要来  自内部,来自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即中央的背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  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修正主义集团。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曾多次提出“ 中央出了修  正主义怎么办?”的问题。老人家于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九日会见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  日成时曾明确指出 :在国际上 ,我们党内有些人主张“三和一少 ”。什么是“三和一  少”呢?就是对帝国主义要和 ,对修正主义要和 ,对各国反动派要和 ,就像对尼赫鲁  那样的反动派也要和。一少是 ,对支持民族解放运动要少一点 ,要少支持世界革命。 毛主席大手一挥说 ,这是修正主义的外交路线!这些人在国内还是搞长期“三自一  包 ”路线的提倡者。三自 ,是自留地、 自由市场、 自负盈亏 ;一包是包产承包到户。 眼前是能解决一些落后地区农民的吃饭问题 ,但是 ,作为一条政策 ,要长期这么下  去 ,那就是解散了社会主义的农村集体经济 ,搞垮了社会主义存在的经济基础。只强

  调个人主义 ,不讲团队精神 ,不讲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就会倒退到资本主义血汗工厂    和封建主义分散各自为政的小农经济。“三和一少 ”是他们的国际纲领 ,“三自一包” 是他们的国内纲领。这些人中有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还有副总理……他们    在一九六二年上半年到处宣传串联鼓动。为了防止中国出现修正主义掌权,从现在起    就要大讲特讲反修防修的斗争问题 ,大讲特讲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    ——我担心 ,我死以后 , 中国会出现资本主义复辟……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 但我不希望中国变得像苏联那样出现资本主义复辟;如果真的那样 ,我们这么多革命    烈士的血就白流了 。现在我还没有死 ,在我们党的中央内部就有人敢公开提出来搞    “三自一包 ”、提倡“三和一少”;如果我死了 ,这些人还在 ,他们还不闹翻天?我们    搞社会主义 ,搞经济建设 ,都没得经验 ;苏联先搞了社会主义 ,在许多地方也有不    少失误 。我们这些国家怎样搞?要根据各自国家的具体情况 。中国是要搞社会主义    的 ,这一条不能变 。为了防止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复辟 ,所以我们才念念不忘阶级斗    争 ,念念不忘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参见《毛泽东年谱》第 5卷 320页)一九六五年    十月十日 ,毛泽东在有各中共中央局第一书记参加的会议上又说:“如果中央出了修    正主义 ,应该造反 。如果中央搞得不对 ,不是讲小的不对 ,而是讲大的不对 ,如果    出了赫鲁晓夫 ,那有小三线就好造反。”(《毛泽东年谱》第5卷534页)在无产阶级    文化大革命中 ,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所有制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我们这个基础不稳    固 ; 以及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 ,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这两大论断 ,形    成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正确回答了社会主义运动提出的斯大林犯错误和    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篡权复辟资本主义这两个重大问题。

  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被普遍认为是点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导火索的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一文 ,于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日在上海《文 汇报》 上公开发表了 。它究竟是江青组织的还是中共上海市委组织的? 或者说江青 只是参与了组织文章的联络协调工作 ,真正具体组织撰写批判文章的主要是中共上 海市委? 毫无疑问 ,应当是后一种情况 。联系到一九五九年八月十六日毛泽东在中 共八届八中全会闭幕会议上关于“海瑞 ”的一段讲话 ,就不难理解了 。“明朝的海 瑞是个左派 ,他代表富裕中农 、富农 、城市市民 , 向着大地主大官僚作斗争 。现在 海瑞搬家 ,搬到右倾司令部去了 , 向着马克思主义作斗争 。这样的海瑞 ,是右派海

  瑞 。我不是在上海提倡了一番海瑞吗?有人讲我这个人又提倡海瑞 ,又不喜欢出现    海瑞 。那有一半是真的 。海瑞变了右派我就不高兴呀 ,我就要跟这种海瑞作斗争 。  我们是提倡左派海瑞 ,海瑞历来是左派 ,你们去看 《明史·海瑞传》。讲我提倡海    瑞 ,又不愿意看见海瑞 ,对于右派海瑞来说 ,千真万确 ,但不是左派海瑞 ,左派海    瑞是欢迎的 。如果不欢迎左派海瑞 ,不喜欢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批评我们的缺    点错误的这种人 、这种同志 ,那么就是错误的 , 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了 。” (《毛泽东年谱》 第4 卷 152 页) 显然 , 毛泽东是从阶级斗争的观点出发 ,喜欢    “左派海瑞 ”,不喜欢吴晗写的“右派海瑞 ”。由此可以肯定事前毛泽东是知道并有    明确态度的 ,不然的话 , 即使江青等人也没有胆量组织撰写这种把斗争矛头直指代    表党内资产阶级的头面人物 ,且针对性与政治攻击性都是很强的文章 。除毛泽东之    外 ,大概谁也不可能有如此气魄和胆略。

  当时的实际情况应当是 :一九六五年初 , 中共上海市委根据毛泽东的要求组织了  相关的写作班子 ,时任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曾给予了大力支持 ,并决定由分管市委书  记张春桥具体组织协调。张推荐了时任上海《解放日报》编委兼文艺部主任 ,小有名  气的文艺评论家姚文元主笔 。因姚文元自一九五五年起 ,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  章 ,包括胡风、王若望、徐懋庸、施蛰存、许杰、徐中玉、鲁莽、流沙河、周谷城、 艾青、巴金、丁玲等名人的文章都曾被他公开批评过。姚文元执笔写作《评新编历史  剧〈海瑞罢官〉》 一文开始于一九六五年五月 ,在张春桥的支持下 ,姚文元找到了复  旦大学历史系的教师朱永嘉,请其来帮助他查阅史料 ,又经常回到家里求助于父亲姚  蓬子的指点。为了保密 ,江青甚至都只能以讨论样板戏为借口 ,经常跑到上海来 ,表  面上是看京剧《海港》《智取威虎山》,暗地里是参与讨论姚文元的修改稿。而张春桥  则以汇报样板戏为名,来往于北京上海之间 , 向江青报告撰写评《海瑞罢官》文章的  进程及问题。当然 ,负责牵头组织讨论的是陈丕显。时任市长曹狄秋就曾说过 ,姚文  元的文章,“市委改了四稿”(引自《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上海地区两条路线斗争  大事记》) 。为此 , 中共上海市委曾组织过多次党内外专家的讨论会。姚文元的文章清  样排出来之后 ,张春桥亲自拟订了一份名单 ,多是上海学术界、理论界、文艺界的知  名人士,请他们来为这篇文章提意见。参加的人包括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兼复旦大学校  长周谷城、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周予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李平心、上海社会科学院

  党委书记李培南、《文汇报》总编辑陈虞孙等。张春桥亲自主持了会议并发表讲话说: “今天,请各位专家 、教授光临 ,不胜荣幸 ,姚文元同志的文章 , 只是‘征求意见  稿 ’。所谓‘征求意见稿 ’,也就是供征求意见之用 ,还很不成熟 ,请各位不吝指  教 , 以便作出进一步修改。”有的与会教授、专家曾直言不讳地对此文提出了不同的  意见 。十一月八日 ,上海市委书记处又专门组织了一次讨论姚文的会议 ,与会的有  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 、市长曹荻秋 、主管此事的文教书记张春桥 、分管教育卫生的  市委候补书记杨西光 、市委候补书记王少庸 ,加上作者姚文元 ,协助姚文元写作的  朱永嘉 ,还有市委写作班子党支部书记徐景贤等 。正如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后来  回忆所述 :批判《海瑞罢官》“张春桥组织姚文元建立班子在上海写 ,没有背着上海  市委和华东局 ,张春桥是作为上海市委和华东局的代表来组织文章的 。华东局和上  海市委是执行毛主席的指示 ”。“毛主席的指示他们能不执行吗? 当时是执行的 ,还  是光荣的 。毛主席对上海市委是信任的 ,寄予希望的 。并没有把张春桥 、姚文元和  上海市委分开 ”。(引自《王力反思录》 王力著 ,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出版)上述  情况至少说明姚文元是在接受上海市委领导的指令才开始撰写此文的 ,文章也是经过  上海市委和专家反复研讨后九易其稿才最终定稿的。

  姚文元的文稿是在一九六五年九月十日由陈丕显去北京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 大会议时带到北京的 。据陈丕显回忆录记载 ,到北京后将稿子交给了江青 。原准备 找个机会向周恩来或陈毅汇报 。没等他们汇报 ,毛泽东已向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 透露自己要批判吴晗的打算 。那是在这次会上 ,毛泽东忽然提出要批判资产阶级反 动思想 ,并转向彭真问 :“吴晗的问题可不可以批判呀?”彭真答 :“吴晗有些问题 当然可以批判 ”。陈丕显于是认为毛泽东向彭真发问 ,一是征求意见 ;二是打招 呼 。会后华东局书记魏文伯对陈丕显说 :“阿丕 ,这下不用担心了 ,毛主席都问过 彭真了 ,我看我们也不用再找总理和陈老总汇报了 ”。(引自《陈丕显回忆录——在 一月风暴的中心》 福建党史月刊 2005第 3卷) 陈丕显的回忆充分说明姚文元的文章 在发表前是非常慎重的 。九月十日就已送北京 ,直到十一月十日才发表 ,期间很多 人都知道 , 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不过 ,张春桥自己在姚文发表前 ,还是向北 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打了个招呼 。他和邓拓是老同事 ,一九四九年前在《晋察冀 日报》 共事时 ,邓拓是社长兼总编辑 ,张当时是理论部主任 。张春桥说:‘我和邓

  拓是老朋友了 ,我要不跟邓拓打招呼 ,邓拓就会说我不够朋友了 ’”。(引自《陈丕 显回忆录——在一月风暴的中心》 福建党史月刊 2005第 3卷)邓拓与吴晗两个人关 系密切 ,不可能不告诉吴晗 。而且吴晗在看到《文汇报》姚文后也没有当回事 ,只 是觉得有点上纲上线 。尽管前有毛泽东亲自打招呼 ,后有上海市委告诉了北京市委 书记处书记邓拓 ,但作为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的彭真并不认为这样就是通知了北京市 委 ,他后来在许多场合责备上海市委发表姚文元文章不打招呼“党性到哪里去了 ”。

  吴晗是著名历史学家与明史研究者 ,文化大革命前担任北京市副市长 。他从一 九五九年开始 ,发表了 《海瑞骂皇帝》《论海瑞》《海瑞的故事》《海瑞》《海瑞罢 官》 等多篇文章并出版了单行本 。之后 ,吴晗和邓拓(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廖沫沙(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三人用“吴南星 ”笔名 ,在《前线》 杂志开辟杂文 《三家村札记》 专栏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 ,姚文元的署名文章 《评新编历史剧〈海 瑞罢官〉》  在上海《文汇报》公开发表后 , 曾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江青一九六七 年四月十二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题为 《为人民立新功》 的讲话中说 :“本来写评 《海瑞罢官》《评三家村》 这样的文章 ,是主席在那里亲自领导的嘛 ,是姚文元同志 写的嘛 ,有些人却贪天之功 ,说是他们搞的。” 同时 ,毛泽东在审阅江青的这个讲 话稿时 ,删去了“是主席亲自在那里领导的嘛 ”句(引自江青秘书阎昌贵所著《毛 泽东帮江青改文章》 红旗出版社 ,2009 年出版)。 江青话中的“有些人却贪天之 功 ,说是他们搞的 ”,很可能指的是上海市委 ,这篇公开讲话显示姚文元的文章并 不是江青直接组织写的 。同时 ,它也旁证了中共上海市委在组织写批判文章时 , 曾 专门通过江青向毛泽东请示 ,江青显然只是个二传手。

  早在一九六四年中央就将 《海瑞罢官》《燕山夜话》 列为三十九个可供批判的文学艺术资料 ,并批转发至县团级(宋永毅主编《天翻地覆慨而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事记〔1963.9— 1967.10〕》)。此后 ,全国展开了对文化人及其作品的 批判活动 。包括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的 《逼上梁山》、文化部副部长周扬的 《武训 传》、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的 《林家鋪子》、 中央党校副校长杨献珍的 “合二为一 ” 论 、华东工业部副部长孙冶方的“经济思想 ”、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翦伯赞的“让步政策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谷城的“ 时代精神汇合论 ”等 。论职务与名气 ,这些人都不比吴晗低 。姚文元这篇政治敏锐性较强的文章之所以在上海《文汇报》 头版发表 ,而没有在上海市委的机关报《解放日报》 上刊登 ,是张春桥的主  意 。他认为文章刊登在这张非党报上 ,首先不会引起人们猜测 , 因为这份民间报纸  过去也发表过一些学术争论文章 ;其次这张上海报纸在全国特别是知识界拥有广泛  读者 ,可以通过对姚文元文章的争论 ,将知识界同情或同意吴晗观点者都牵出来, 便于以后进行更深入的批判 。文章发表那天 ,姚文元自己并不知道 ,是上海市委第  一书记陈丕显电话通知的 ,还向姚文元表示祝贺(引自 《上海文革时期的群众运  动》 1965年 11月 12 日至 26 日)。 当时 ,华东六省一市所有党委机关报全都转载了  姚文 ,接着 ,全国其他地方除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华国锋 、宣传部代部长徐天贵) 以外 ,都开始转载 。而北京的报刊直到十一月二十九日 《解放军报》 和 《北京日  报》 才转载了该文 ,三十日《人民日报》 转载 。这就是后来毛泽东所指的“十九天  拒不转载 ”说法的来源 。有一种说法是罗瑞卿打电话给彭真 ,告诉他 《解放军报》 将要转载姚文 ,并建议北京的报纸也尽快转载。《解放军报》 之所以转载 ,据说是  调查了姚文后 ,发现是毛泽东同意的才决定转载 。据记载: 十一月二十八日 ,“在  周恩来同志的督促下 ,彭真同志被迫在人大会堂西大厅开会 ,讨论北京报纸转载姚  文元同志文章的问题 ,有北京市委的同志和中宣部副部长周扬 、许立群 、姚溱等同  志参加。”北京媒体转载姚文显然是不情愿的 ,转载后即展开了反击行动 。“北京  派 ” 的北京市委书记邓拓以向阳生的笔名写了一篇 《从〈海瑞罢官〉 到道德继承 论》、文化部副部长周扬主持写作了一篇署名方求的文章 《 “海瑞罢官 ”代表一种  什么社会思潮》、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李琪以李东石的笔名写了 《评吴晗同志的历  史观》 等文章对姚文元进行反驳。

  “上海派 ”也来者不善 ,接着发表了《评“三家村 ”——〈燕山夜话〉〈三家村 札记〉 的反动本质》 等一系列文章 ,把攻击对象扩大到邓拓 、廖沫沙等北京高官文 化人 。“京派 ”与“海派 ”在各自把持的媒体上展开了三个多月激烈的论战 。十二 月二十九日 ,吴晗迫于形势压力 ,写了《关于〈海瑞罢官〉 的自我批评》 一文 ,登 于 《北京日报》, 在一些问题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其实 ,毛泽东在 《评新编历史 剧〈海瑞罢官〉》  发表后两天 , 即离京赴沪, 以坐镇沪上的姿态 ,亮明了他对此文 的支持态度 。对此 ,毛泽东没有作明确的解释 ,彭真等人便进行了合法抵制 。毛泽 东得知北京各大报不转载《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后 ,十分震怒 。毛泽东当

  时想挑起这场政治批判 ,借此扭转“七千人大会 ”后 ,刘少奇等人否定包括总路线  在内的“三面红旗 ”的局面 。这场整风运动怎么搞?假如中央一线领导顺从 ,就和  缓些 ,否则就激烈些 。北京的公开抵制把毛泽东惹火了 。一九六六年二月八日 ,毛  泽东就 《海瑞罢官》 发表谈话说 ,“吴晗的 《海瑞罢官》 的要害是罢官 ,是同庐山  会议 , 同彭德怀的右倾机会主义有关的 。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 ,是长期的阶  级斗争 ,绝不是匆促做一个政治结论就可以解决的。”(《毛泽东全集》 第 48卷274 页) 四月二十二日 ,毛泽东在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 ,甚至当着刘少奇的面说 :“我  不相信 ,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问题只是吴晗 ,后面还有一串串‘三家村 ’。文化大革  命是触及人们灵魂的革命 ,是意识形态的斗争 ,触及很广泛 ,涉及面很宽 。朝里有  人 , 比如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化部都发生这方面的问题 ,朝里都有人。”(《毛泽东  年谱》 第 5 卷 580 页) 他怒斥北京市委 “是一根针也插不进去 ,一滴水也滴不进  去 。彭真要按他的世界观改造党 ,事物是向他的反面发展的 ,他自己为自己准备了  垮台的条件 ,对他的错误要彻底攻 。这是必然的事 ,是从偶然中暴露出来的 ,一步  一步深入的 。历史教训并不是人人都引以为戒的 。这是阶级斗争的规律 ,是不以人  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九七〇年十二月十八日 ,毛泽东在接见他的老朋友斯诺中  有这样一段话 :“关于 《海瑞罢官》 那篇文章击中了我们的敌人的要害 。那个时候  在北京组织不出文章 ,说吴晗是个历史学家 ,碰不得! 找了第一个人 ,不敢写 ;找  了第二个人 ,也不敢写 ;又找了第三个人 ,也是不敢写 。后头在上海组织了一个班  子 ,写作班子 , 以姚文元为首 。文章出来了 ,北京不登 。我那时候在上海 ,我说: 出小册子 ,看他们怎么办! 北京只有一家登了——《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北  京日报》 不登 。后头全国各地 、各省 、市都转载了 ,只有一个省没有登 ,就是我那 个省——湖南。”(《毛泽东年谱》第 6卷 357页)

  第四节  《二月提纲》要害所在

  面对由《海瑞罢官》 而引起的改造批判运动 ,需要中共中央有一个明确的指导 方针 。一九六六年二月三日 , 以彭真为组长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这个小组成立于 一九六四年七月 , 目的是为了代表中央领导文艺界的整风 。组长是中央书记处书记

  彭真 、副组长是中宣部部长兼文化部部长陆定一 ,成员包括中央书记处书记康生、 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人民日报》 总编辑吴冷西) 在人民大会堂讨论关于批判吴晗  的问题 。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中宣部副部长许立群 、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等人, 周扬因病缺席。

  彭真在会上首先发言并明确地说 :“这场讨论斗争要有领导 、有步骤地进行 ,  一要谨慎 ,二要层层把关 。凡是要点名的 ,都要经过有关领导机关批准 ,决不能自    行其是 。不要谈《海瑞罢官》 的政治问题 ,像郭沫若这样的人都很紧张了 ,学术批    判不要过头 ,要慎重。”陆定一立即赞同彭真的意见 ,特别讲了斯大林时代的历史    教训 ,说 :“学术批判不能过火。”康生反驳说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 , 同吴晗的斗    争是两个阶级 、两条道路的斗争 。应该把斗争的锋芒集中到吴晗身上 ,要揭露吴晗    的政治问题 、要害问题 。谈吴晗的问题 ,要联系到庐山会议的阶级斗争背景。”彭    真也反驳说 :“我们已经查明 ,吴晗与彭德怀没有联系 , 因此不要提庐山会议。”彭    真又把 《关锋材料》 拿出来 ,说 :“现在一个重要问题是 , 我们对那些 ‘ 左派 ’ 们 ,也要进行必要的整风 ,不要让他们像学阀一样武断和以势压人 ,进行挑拨离间    和破坏活动 ,要警惕‘左派 ’学术工作者走上资产阶级专家 、学阀的道路。”康生    继续反驳说 :“你们不搜集吴晗材料 ,却专门搜集关锋等左派同志的材料 。我们要    分清阶级界限 ,要保护关锋等左派同志 ,依靠他们组织我们的学术批判队伍。”但    会上康生是孤掌难鸣 ,大家并不理会他的意见 。会议结束后 ,彭真让许立群起草一    份会议提纲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二月提纲》。

  《二月提纲》 的全称是《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 只  有两千多字 ,文章虽短 ,但分量一点儿也不轻 。它公然抵制由毛泽东擘划并起主导  作用的推动对修正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开展的政治大批判。《二月提纲》 分六部  分 ,第一部分是“ 目前学术批判的形势和性质 ”,首先对批判 《海瑞罢官》 作出一  个明确的性质定义“学术批判 ”,这显然就是熄灭毛泽东对 《海瑞罢官》 进行政治  批判的火力。《二月提纲》 的开场白说 :“对吴晗同志《海瑞罢官》 的批判 , 以及由  此展开的关于道德继承 、历史人物评价和历史研究的观点方法等问题的讨论 , 已使  思想界活跃起来了 ,盖子揭开了 ,成绩很大。”在“京派 ”与“海派 ”激战正酣, 乃至毛泽东已经公开表态支持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发表的情况下,《二

  月提纲》 却抛开毛泽东关于 《海瑞罢官》 第一个要害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 草 ”;第二个要害是“为彭德怀翻案 ”的论断 ,认为 :从批判 《海瑞罢官》 开始的 大辩论 ,是“在学术领域中清除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动或错误思想的斗争 ,是兴无灭 资的斗争 , 即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场大辩论势必 扩展到其他学术领域中去 。我们要有领导地 、认真地 、积极地和谨慎地搞好这场斗 争 ”。同时 ,在学术讨论中“要坚持实事求是 ,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要以 理服人 ,不要像学阀一样武断以势压人 。要提倡坚持真理 、随时修正错误 。要有破 有立 ”。“只有这样 ,才能利用无产阶级思想逐步地改造旧知识分子 ,提高革命的知 识分子。”很显然,《二月提纲》 主要是为了把已开始的对《海瑞罢官》 的批判限制 在学术范围内 ,避免把学术界的思想斗争发展为政治运动。

  二月五日 ,刘少奇在北京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讨论 《二月提纲》。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刘少奇 、周恩来 、朱德 、邓小平 、彭真 、康生 、吴冷西等人 。当时毛泽 东在武汉 ,没有参加这次会议 。彭真在 《提纲》 的讨论稿前面写了一个说明 :“此 件由于时候仓促 ,来不及在五人小组内传阅和商讨。”很显然 ,这是为了绕过康 生 。但《二月提纲》要下发全党 ,还要经过最后一道手续 ,那就是党中央委员会主 席毛泽东的同意 。于是 ,会议决定派彭真等赴武汉向毛泽东汇报。

  二月八日 ,毛泽东在武汉东湖听取了彭真 、陆定一 、康生 、吴冷西 、许立群、 胡绳等对《二月提纲》及有关附件材料的汇报 。关于《二月提纲》 本身 ,毛泽东知  道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已经讨论并同意后 ,没有立刻表示不同意见 。彭真试图得到毛  泽东的明确首肯就故意说 :“以前很多批判都是虎头蛇尾 ,没有结论 ,这次我们应  该要做一个政治结论。”毛泽东说 :“不同的意见可以放出来 ,可以比较鉴别 。同资  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是长期的阶级斗争 ,不是匆忙做一个政治结论就可  以解决的。”(《毛泽东年谱》第 5卷 557页)

  二月十二日 , 中央办公厅正式下发了 《二月提纲》, 作为中央处理吴晗和 《海 瑞罢官》 的方针 ,刘少奇 、邓小平把《文化部党委关于当前文化工作中若干问题向中央的汇报提纲》 批转全国 。文件第一部分第一段写道 :“毛主席的两次批示 , 中央和各级党委的督促和领导 ,全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深入开展 ,推动了全国的社 会主义文化大革命 。这是一场激烈的 、深刻而复杂的 、两个阶级 、两条道路和两条

  文艺路线的斗争。”这是“文化大革命 ” 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上 。 同时, 《二月提纲》 认为 :一九六四年以来 ,学术文艺战线上批判资产阶级“权威”的革命搞“过火了 ”,“妨碍了创作的繁荣 ”,要赶紧刹车 。并特别提出“报刊上公开点  名作重点批判要慎重 ,有的人要经过有关领导机构批准 ”。这种观点显然带有很大  的针对性 ,“学阀 ”明显指向“海派 ”的秀才们 ,公开点名一事指的是吴晗被批。

  《二月提纲》 把党内领导层的重大分歧摆上了桌面 ,激怒了毛泽东 ,他终于走  上前台 。三月二十八日 ,毛泽东在谈话中直指“二月提纲混淆阶级界限 ,不分是  非 ,是错误的 ”。如果北京市委和中宣部“再包庇坏人 , 中宣部要解散 ,北京市委  要解散 ,五人小组要解散 ”。(《毛泽东全集》第 48卷 313页) 而此时的北京市委已  经感到大事不妙 ,开始转向批判吴晗 。四月十六日 ,在《北京日报》 以三个版面的  篇幅发表了对“三家村 ”和《燕山夜话》 的批判材料 ,全国许多报刊已经展开了对  “三家村 ”的批判 ,彭真在市委常委会议上也做了自我检讨 ,并要求在 《前线》 和  《北京日报》 发表自我批评式的“编者按语 ”说 :“本刊 、本报过去发表了这些文章  又没有及时地批判 ,这是错误的 。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实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 ,头脑  中又有资产阶级 、封建阶级思想的影响 。以致在这一场严重的斗争中丧失了立场或  者丧失了警惕 ”。还说吴晗“不止一次地为被党和人民罢了官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鸣不平 ,不止一次地歌颂他们 、鼓舞他们 ,不止一次地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 ”。廖  沫沙则是 “ 自觉地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一员主将 ”,而邓拓 “ 吹捧死  人 ,顽固地提倡向死人学习 ,颂古非今 ,借古讽今 ,大量地宣传了封建阶级和资产  阶级思想 ,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配合着“ 编者按 ”,《北京日报》 还发了 《 “燕山夜话 ”究竟宣传了什么》, 给 《燕山夜话》 定性为“歪曲党的百花  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 主张让资产阶级思想泛滥 ”,“全面美化封建社会制度 ”, “借封建社会古人之尸 ,还资产阶级之魂 ”,“宣扬资产阶级没落的人生哲学 ”,“以  古讽今 ,旁敲侧击 ”。然而为时已晚。

  就在《二月提纲》 拟定的同时 ,在林彪的委托下 ,江青于一九六六年三月在上 海主持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这次座谈会的 《纪要》, 认定文艺界被一条“反 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 ”,号召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 义大革命 ”。这种政治责难当然不仅是对着文艺界 , 而且对着的是一些中央领导

  人 。与批判《海瑞罢官》 大体同时 , 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 因曾在毛泽东本人不知情却在其住处安装监听装置等遭到审查 ,被免去中央办公厅 主任职务 ; 中央书记处书记 、国务院副总理 、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被林彪等加以 “篡军反党 ”野心家等罪名 ,遭到软禁 。一九六六年三月底 , 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 委被指责为包庇坏人 ,压制左派 。于是 ,彭真和中宣部部长陆定一被停止工作 。四 月十六日 ,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彭真 , 同时撤销彭真领导的“文化革命五人小 组 ”。五月十一日 ,李雪峰(华北局第一书记) 调任代理北京市委第一书记 ,吴德 (吉林省委第一书记)任第二书记 ,彭真领导的北京市委宣告解体。

  一九六六年四月 ,毛泽东在对中央关于撤销《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 论的汇报提纲》通知稿的批语和修改中明确阐述 :高举文化革命的大旗 ,彻底揭露那 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 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 ,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 界 、新闻界 、文艺界 、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 ,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 权。而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 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清洗这些人 ,有些则要调动他们的职务。尤其不能信用这些人 去做领导文化革命的工作 ,而过去和现在确有很多人是在做这种工作 ,这是异常危险 的。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是一批反革命的 修正主义分子 ,一旦时机成熟 ,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 , 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 专政。这些人物 ,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 ,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 ,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 用 ,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 ,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 ,他们现在正睡在我们的身 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参见《毛泽东全集》第48卷326页)


https://m.wyzxwk.com/content.php?classid=14&id=491597&actid=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0

主题

305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77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8: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四册第二章 发动与推进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正式开展与推进 ,是由一九六六年五月四日至二十六日 由刘少奇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月一日至十二日由毛泽东主持召开的 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所决定的 。前者于五月十六日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 )对二月提纲进行了全面批判 ,会议以反党集团 的罪名对彭真 、陆定一 、罗瑞卿 、杨尚昆进行批判 ,决定停止他们的领导职务 ;并 决定撤销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小组 ,成立陈伯达任组长 ,康生为顾问 ,江青 、张 春桥等任副组长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简称中央文革小组)。后者于八月八日通过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 并改组了 中央领导机构。

  第一节 《五一六通知》与文化大革命兴起

  《五一六通知》 决定 :撤销一九六六年二月十二日批转的 《文化革命五人小组 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 撤销原来的 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 构 ,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 ,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之下 。 同时 ,它明确指出 :所谓 五人小组的汇报提纲是根本错误的 ,是违反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 文化革命的路线的 ,是违反一九六二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和 阶级斗争问题的指导方针的 。这个提纲 ,对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和发动的这场文化 大革命 ,对毛泽东同志在一九六五年九月至十月间中央工作会议上(即在一次有各 中央局负责同志参加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 关于批判吴晗的批示 , 阳奉阴违, 竭力抗拒 。所谓五人小组的汇报提纲 ,实际上只是彭真一个人的汇报提纲 ,是 彭真背着五人小组成员康生同志和其他同志 ,按照他自己的意见炮制出来的。 对待这样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革命全局的重大问题的文件 ,彭真根本没有在五人

  小组 内讨论过 、商量过 ,没有向任何地方党委征求过意见 ,没有说明要作为中央 正式文件提请中央审查 ,更没有得到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的同意 ,采取了极不正 常的手段 ,武断专横 ,滥用职权 ,盗用中央的名义 ,匆匆忙忙发到全党 。接着, 《通知》 归纳了其十大主要错误:

  (一 )这个提纲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 ,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来看待当前学术 批判的形势和性质 ,根本颠倒了敌我关系 。我国正面临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 革命的高潮 。这个高潮有力地冲击着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还保存的一切腐朽的思想 文化阵地 。这个提纲 ,不是鼓舞全党放手发动广大的工农兵群众和无产阶级的文化 战士继续冲锋前进 ,而是力图把这个运动拉向右转 。这个提纲用混乱的 、 自相矛盾 的 、虚伪的词句 ,模糊了当前文化思想战线上的尖锐的阶级斗争 ,特别是模糊了这 场大斗争的目的是对吴晗及其他一大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中央 和中央各机关 ,各省 、市 、 自治区 ,都有这样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的批判 。这 个提纲不提毛主席一再指出的吴晗《海瑞罢官》 的要害是罢官问题 ,掩盖这场斗争 的严重的政治性质。

  (二 )这个提纲违背了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论点 。当报刊上刚刚涉及吴晗《海瑞罢官》 的政治问题的时候 ,提纲的作者们竟然 提出在报刊上的讨论不要局限于政治问题 ,要把涉及到各种学术理论的问题 ,充 分地展开讨论。他们又在各种场合宣称 ,对吴晗的批判 ,不准谈要害问题 ,不准 涉及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罢官问题 ,不准谈吴晗等反党 、反 社会主义的问题。毛泽东同志经常告诉我们 , 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斗争 ,是长 期的阶级斗争 ,不是匆忙做一个政治结论就可以解决。彭真有意造谣 ,对许多人说 , 主席认为对吴晗的批判可以在两个月后做政治结论。又说 ,两个月后再谈政治问题。 他的目的 ,就是要把文化领域的政治斗争 ,纳入资产阶级经常宣扬的所谓纯学术 讨论。很明显 ,这是反对突出无产阶级的政治 ,而要突出资产阶级的政治。

  (三)提纲特别强调所谓放,但是却用偷天换日的手法 ,根本歪曲了毛泽东 同志一九五七年三月在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所讲的放的方针 ,抹杀放的阶级内 容 。毛泽东同志正是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指出 :我们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 思想还要进行长期的斗争 。不了解这种情况 ,放弃思想斗争 ,那就是错误的 。凡是

  错误的思想 ,凡是毒草 ,凡是牛鬼蛇神 ,都应该进行批判 ,决不能让它们自由泛 滥。又说 ,放 ,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 ,使人们敢于说话 ,敢于批评 ,敢于争 论。这个提纲却把放 同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反动立场的揭露对立起来 。它 的所谓放,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化 , 只许资产阶级放 ,不许无产阶级放 ,不许无 产阶级反击资产阶级 ,是包庇吴晗这一类的反动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这个提纲的 所谓放,是反毛泽东思想的 ,是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

  (四)在我们开始反击资产阶级猖狂进攻的时候 ,提纲的作者们却提出 ,在真 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口号是资产阶级的口号 。他们用这个口号保护资产阶级, 反对无产阶级 ,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反对毛泽东思想 ,根本否认真理的阶级性。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同资产阶级以及一切剥削阶级的谬 论的斗争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 ,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根本谈不上什么平等 。无产阶 级对资产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在各 个文化领域的专政 ,无产阶级继续清除资产阶级钻进共产党内打着红旗反红旗的代 表人物等等 ,在这些基本问题上 ,难道能够允许有什么平等吗?几十年以来的老的 社会民主党和十几年以来的现代修正主义 ,从来就不允许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有什 么平等 。他们根本否认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史 ,根本否认无产阶级对资产 阶级的阶级斗争 ,根本否认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和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相 反 ,他们是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 , 同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一道 ,坚持资 产阶级压迫 、剥削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 ,反对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 。他们是一群反党 、反人民的反革命分子 ,他 们同我们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丝毫谈不到什么平等 。因此 ,我们对他们的斗 争也只能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我们对他们的关系绝对不是人人平等的关系 ,而 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关系 , 即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独裁或专政的关 系 ,而不能是什么别的关系 ,例如所谓平等关系 、被剥削阶级同剥削阶级的和平共 处关系、仁义道德关系等等。

  (五)提纲说 ,不仅要在政治上压倒对方 ,而且要在学术和业务的水准上真正 大大地超过和压倒对方。这种对学术不分阶级界限的思想 ,也是很错误的 。无产 阶级在学术上所掌握的真理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 ,毛泽东思想的真理 ,早已大

  大地超过了和压倒了资产阶级 。提纲的提法 ,表现了作者吹捧和抬高资产阶级的所 谓学术权威,仇视和压制我们学术界的一批代表无产阶级的、战斗的新生力量。

  (六) 毛主席经常说 ,不破不立 。破 ,就是批判 ,就是革命 。破 ,就要讲道 理 ,讲道理就是立 ,破字当头 ,立也就在其中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就是在破除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斗争中建立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但这个提纲却强调 没有立 ,就不可能达到真正 、彻底的破。这实际上是对资产阶级的思想不准破, 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准立 ,是同毛主席的思想针锋相对的 ,是同我们在文化战线上 进行大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革命斗争背道而驰的 ,是不准无产阶级革命。

  (七)提纲提出不要像学阀一样武断和以势压人,又说警惕左派学术工作 者走上资产阶级专家 、学阀的道路。究竟什么是学阀?谁是学阀?难道无 产阶级不要专政 ,不要压倒资产阶级?难道无产阶级的学术不要压倒和消灭资产阶 级的学术? 难道无产阶级学术压倒和消灭资产阶级学术 ,就是学阀?提纲反对 的锋芒是指向无产阶级左派 ,显然是要给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戴上学阀这顶帽 子 ,倒过来支持真正的资产阶级的学阀 ,维持他们在学术界的摇摇欲坠的垄断地 位 。其实 ,那些支持资产阶级学阀的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那些钻进党内 保护资产阶级学阀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才是不读书 、不看报 、不接触群众 、什么 学问也没有、专靠武断和以势压人、窃取党的名义的大党阀。

  (八) 提纲的作者们别有用心 ,故意把水搅浑 ,混淆阶级阵线 ,转移斗争目 标 ,提出要对坚定的左派进行整风。他们这样急急忙忙抛出这个提纲的主 要目的 ,就是要整无产阶级左派 。他们专门收集左派的材料 ,寻找各种借口打击左 派 ,还想借整风的名义进一步打击左派 ,企图瓦解左派的队伍 。他们公然抗拒 毛主席明确提出要保护左派 ,支持左派 ,强调建立扩大左派队伍的方针 。另一方 面 ,他们却把混进党内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修正主义者 、叛徒封成坚定的左 派,加以包庇 。他们用这种手法 ,企图长资产阶级右派的志气 ,灭无产阶级左派 的威风 。他们对无产阶级充满了恨 ,对资产阶级充满了爱 。这就是提纲作者们的资 产阶级的博爱观。

  (九) 正当无产阶级在思想战线上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发动一场新的激烈斗争 刚刚开始 ,而且许多方面 、许多地方还没有开始参加斗争 ,或者虽然已经开始了斗

  争 ,但是绝大多数党委对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领导还很不理解 ,很不认真 ,很不得力 的时候 ,提纲却反复强调斗争中要所谓有领导要谨慎要慎重要经过有 关领导机构批准,这些都是要给无产阶级左派划许多框框 ,提出许多清规戒律, 束缚无产阶级左派的手脚 ,要给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设置重重障碍 。一句话 ,迫不 及待地要刹车 ,来一个反攻倒算 。提纲的作者们对于无产阶级左派反击资产阶级反 动权威的文章 , 已经发表的 ,他们极端怀恨 ,还没有发表的 ,他们加以扣压。 他们对于一切牛鬼蛇神却放手让其出笼 ,多年来塞满了我们的报纸 、广播 、刊物、 书籍 、教科书 、讲演 、文艺作品 、电影 、戏剧 、曲艺 、美术 、音乐 、舞蹈等等 ,从 不提倡要受无产阶级的领导 ,从来也不要批准 。这一对比 ,就可以看出 ,提纲的作 者们究竟处在一种什么地位了。

  (十) 当前的斗争 ,是执行还是抗拒毛泽东同志的文化大革命的路线问题 。但 提纲却说 ,我们要通过这场斗争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 , 开辟解决这个问题 (指彻底清理学术领域内的资产阶级思想 ’)的道路。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 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看了〈逼上梁山〉 以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 信》《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 话》 等著作 ,早已在文化思想战线上给我们无产阶级开辟了道路 。提纲却认为毛泽 东思想还没有给我们开辟道路 ,而要重新开辟道路 。提纲是企图打着在毛泽东思 想的指引下这个旗帜作为幌子 ,开辟一条同毛泽东思想相反的道路 , 即现代修正 主义的道路 ,也就是资产阶级复辟的道路。

  总之 ,这个提纲是反对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反对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 中央的文化革命路线 ,打击无产阶级左派 ,包庇资产阶级右派 ,为资产阶级复辟作 舆论准备 。这个提纲是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反映 ,是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 。同这 条修正主义路线作斗争 ,绝对不是一件小事 ,而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 ,关系 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 ,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将来的面貌 ,也是关系世界革命的一件头 等大事。

  《五一六通知》 最后明确提出 :全党必须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 ,高举无产阶 级文化革命的大旗 ,彻底揭露那批反党 、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 级反动立场 ,彻底批判学术界 、教育界 、新闻界 、文艺界 、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

  思想 ,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 。而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同时批判混进党 内 、政府里 、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清洗这些人 ,有些 则要调动他们的职务 。尤其不能信用这些人去做领导文化革命的工作 ,而过去和现 在确有很多人是在做这种工作 ,这是异常危险的。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 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 ,一旦时机成熟 ,他们就 会要夺取政权 , 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这些人物 ,有些已被我们识破 了 ,有些则还没被识破 ,有些正在受到我们的信用 ,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 ,例如赫 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在这里,《五一六通知》 紧紧抓住五个基本要点 :第一是批评彭真违反党纪党 规 ;第二是批判彭真试图转移斗争大方向 ;第三是反击《二月提纲》 把矛头指向无 产阶级左派的所谓 以势压人的学阀;第四是明确指出发起这次斗争的原因 ,主 要在于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现正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 ;第五是点明了这次斗争 的范围和方式 , 即要彻底批判学术界 、教育界 、新闻界 、文艺界 、出版界的资产 阶级反动思想 ,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五一六通知》 之所以成为文化 大革命的起点 ,就在于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夺权,夺取那些在文化领域中的赫 鲁晓夫式人物的所掌握的领导权 ,它标志着一场夺权运动即将开始。

  会议期间 ,林彪发表了著名的 五一八重要讲话 ,其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 分 :一是防止反革命政变问题 ;二是领导和群众关系问题 ;三是保持晚节问题 。林 彪明确指出 ,我们的社会还是建立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 。资产阶级 、地主阶级, 一切剥削阶级是打倒了 ,但是没有完全消灭 ,我们没收了他们的物质 ,但是不能没 收他们的反动思想 。把他们关起来也没法没收他们的脑袋 。他们是想复辟的 。他们 在整个人口比例上占很少数 ,但是他们政治上的能量很大 ,他们的反抗力量比他们 的人口比例大得多 。城乡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 ,不断地生长新的资产阶级分子。 工人当中 ,也掺杂一些复杂成分 。党和国家机关有些人腐化 。加上帝国主义和现代 修正主义的包围和颠覆活动 。这些 ,使我国产生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这种危险是 综合的 ,各种反动力量是互相联合的 。国内国外 , 国内是主要的 。党内党外 ,党内 是主要的 。上层下层 ,上层是主要的 ,危险就是出在上层 。苏联出现了赫鲁晓夫, 全国就变了颜色 。他论述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指出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类物质

  虽然解决了 ,但不能解决思想层面的资产阶级问题 。最重要的是人的思想问题 ,资 产阶级思想是复辟资本主义的根源 。 同时 ,他准确地指出了复辟力量是综合的, 国内国外 , 国内是主要的 。党内党外 ,党内是主要的 。上层下层 ,上层是主要 的 ,危险就是出在上层。林彪还强调 :毛泽东思想是无产阶级思想集中的表现, 是同私有制思想 、剥削阶级思想根本对立的 。我们反对私有制和私有观念 。私有制 和私有观念是产生修正主义的重大因素 。这种因素非常广泛 。农村有自留地 、有集 体的地 。一筐粪 ,是先送自留地 ,还是先送集体的地 ,都是有斗争的 。这是两个阶 级的心理 ,是两个阶级的思想 ,是两条道路的表现 ,是阶级斗争的表现 。我们不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去战斗 ,资产阶级思想就会占领阵地 , 引起蜕化变 质 , 出乱子。人和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 。人在劳动 过程中 ,逐步发展自己的头脑 ,能够去思想 。思想是人的最大特点之一 。思想在一 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 。我们应该重视先进思想的作用 ,重视社会主义时代先进思想 的作用 。重视毛泽东思想的作用 ,不重视思想的作用 ,是庸俗的唯物论 、机械的唯 物论 。在社会主义时代 ,在财产公有的条件下 ,忽视先进思想的作用 ,搞物质刺 激 ,是不行的 ,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同修正主义不同 ,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靠物质 刺激 。资产阶级的物质刺激这条路 ,我们是决不能走的 。我们必须用毛泽东思想, 用伟大的正义的事业 ,来激发人民的热情 ,放开眼界看未来 ,坚定不移向前进 ,摆 脱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传统和习惯势力的影响 ,从这种狭隘的影响下解放出来, 表现出强大的力量 ,发生强大的作用。在这里 ,林彪所讲的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 标志是在于有没有思想 ,思想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 ,并明确指出重不重视思 想是区别唯物论与庸俗唯物论的尺度 , 以及突出思想还是突出物质 ,是区分毛泽东 思想和修正主义的重要标尺等 。这些思想观点无疑都是经得起历史经验的 ,我们不 必因人废言。

  毫无疑问,《五一六通知》 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的革命热忱。 面对正在蓬勃兴起的学生运动 ,刘少奇等于六月三日决定向北京的大学和中学派出 工作组 ,领导各单位的文化大革命,同时制订了《中央八条》: 一是大字报要贴 在校内 ;二是开会不要妨碍工作 、教学 ;三是游行不要上街 ; 四是内外区别对待, 不准外国人参观 ,外国留学生不参加运动 ;五是不准到被揪斗的人家里闹 ;六是注

  意保密 ;七是不准打人 、污蔑人 ;八是积极领导 ,坚持岗位 。显然 ,冠冕堂皇的 八条约束及 内外有别是有悖于 《五一六通知》 精神的 ,必然遭到各院校师 生的强烈抵制 ,一时反工作组成为强烈呼声 ,造成工作组与师生的严重对峙。 于是 ,工作组开始把矛头指向所谓的 黑帮右派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 威以及地富反坏四类分子等死老虎,目的就是转移毛泽东期待的运动斗 争大方向 ,不允许人们把矛头指向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 ,甚至还故意挥舞棍 子 、帽子把矛头指向群众 、打压群众 、挑动群众斗群众,有意在人民内部制造了 许多新的 阶级敌人。紧接着 ,在全国各地发生了如西安交大六·六事件、 清华大学六·七事件 、广西六·八事件 、北京地院六·二〇事件 、北 师大六·二〇事件等学生与工作组对抗 、工作组将学生打成反革命的现象 。在 五十多天时间里 ,北京各个院校就先后抓捕了学生一万多人 ,仅清华大学就有八百 多名学生被打成反革命。

  关键时刻 , 中央高层在如何对待对待群众运动态度上发生了严重分歧 。毛泽东 于一九六六年八月四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 ,严厉批评了刘少奇等派工 作组镇压北大 、清华等首都高校学生运动的做法 。他明确指出 :在前清时代 , 以 后是北洋军阀 ,后来是国民党 ,都是镇压学生运动的 。现在到共产党也镇压学生运 动 。中央自己违背了自己的命令 。中央下令停课半年 ,专门搞文化大革命 ,人家起 来了 ,又来镇压 。不是没有人提过不同意见 。人家提意见 ,就是听不进去 ,听另一 种意见却是津津有味 。什么群众路线 ,什么相信群众 ,什么马列主义 ,都是假的。 已经是多年如此 ,凡碰上这类的事情 ,就爆发出来 , 明明站在资产阶级方面反对无 产阶级 ,说反对新市委就是反党 ,新市委为什么就不能反? 看你站在哪个阶级方 面 , 向哪个阶级作斗争 。为什么天天讲民主 , 民主来了又那么怕 。在无产阶级专政 条件下 ,也允许群众请愿 、示威游行和告状 ,而且言论 、集会结社 、出版自由是写 在宪法上的 。从这次镇压学生群众文化大革命的行动看来 ,我不相信(现在的中 央)有真正的民主 、真正马列主义 ,而是站在资产阶级方面反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 命。(《毛泽东全集》 第 48卷424 页) 当然这也就成为刘少奇被打倒的直接原因。 在给学生平反的大会上 ,刘少奇还最后一次坐在主席台上 ,会后就被打倒了 。最初 的红卫兵运动之所以如此激烈 ,与这一次抓学生是有关系的。

  然而 ,最值得读者研究思考的是 :就在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 报》 发表的八月五日那一天 ,北京的原师大女附中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卞仲耘也就是 被这样一群高干子女组建的所谓红卫兵殴打致死 ,开启了文化大革命实行 白 色恐怖武斗致人身亡的先河 。联想到毛泽东在由邓力群编著的《毛泽东读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 一书中所提到的一个新观点 :注意社会主义社会中既得 利益集团问题 。老人家说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还有阶级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 争 ,还有保守的阶层 ,还有类似既得利益集团 ’,还存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的差别 ,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工人和农民的差别 。要解决这些矛盾 , 消除这些差 别 ,不经过斗争是不行的。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 , 即使消灭了旧的剥削阶级 ,资 产阶级影响还会长期存在 , 阶级意识形态还会长期存在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 中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 ,这就是既得利益集团 ’的问题 。每一个时期 ,总会 有这样一部分人 ,保持旧制度对他们有利 ,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对他们不利 。他们 安于已有的制度 ,不愿意改变这种制度 。例如实行按劳分配 、多劳多得 ,对他们很 有利 ,在转到按需分配的时候 ,他们可能会不舒服 。任何一个新制度的建立 ,总要 对旧制度有所破坏 ,不能只有建设 ,没有破坏 。要破坏 ,就会引起一部分人的抵 触。毛泽东特别指出 :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 ,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 验 ,可是架子很大 ,有很大的优越感 。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 ,不要靠先烈 ,要完 全靠自己 。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警惕 ,如果我们及早注意 ,是可以解决的。(参见 《党史博览》 2018年第 3期)更不由得发人深省。

  第二节 八届十一中全会与《十六条》

  在《二月提纲》 下发后 ,五月八日《解放军报》 发表了署名高炬《向反党反社 会主义开火》 一文;《光明日报》 发表了何明 《擦亮眼睛 ,辨别真假》 一文 ;五月 十日 ,姚文元在《文汇报》 发表《评三家村》 一文 ;戚本禹则发表《〈前线〉、〈北 京日报〉 的资产阶级立场》 一文 。这一系列的文章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波 助澜 ,造势发声 。经毛泽东批准 ,五月三十一日 , 陈伯达率工作组进驻 《人民日 报》。六月一日起 ,该报又连续发表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等社论 ,号召全国人民

  起来深入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此前的五月二十五日 ,北京大学出现了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北京 大学哲学系党总支书记聂元梓及哲学系教师七人 ,贴出一张署名大字报 ,题目为 《宋硕 、陆平 、彭珮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宋硕是北京市委分管北京高 等院校的大学部副部长 、陆平是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彭珮云是北京大学党委 副书记)。那时在各个大学的校园中 ,大字报已经很多了 。但那时的大字报 ,都是 批评或批判不掌握实权的反动学术权威的 。而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 ,直接点名 批评北京大学党委领导 ,甚至涉及到北京市委的干部 。正因为这是第一张敢于直接 批评掌握实权的 当权派的大字报 ,所以被称为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六 月一日晚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大字报的内容 ,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聂 元梓等人的大字报及《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 。北大校 园内马上大字报铺天盖地 ,几天内就贴出了不少向陆平开火的大字报 。还有上 万封声援聂元梓的信件和电报 ,雪片似的从全国各地飞到北大 ,各地报纸也大量刊 登声援文章 。六月三日 ,北京市委书记李雪峰宣布 :从现在起 ,北大党委停止工 作 ,派工作组进驻北大 。同时宣布撤销宋硕 、陆平 、彭珮云的一切职务 ,并对北京 大学党委进行改组 。一张大字报打倒一个大学的党委 ,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 ,还是 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以往人民群众对政治运动并不十分关心 ,而聂元梓的大字报以 一个小人物打倒大人物的具体事例 ,让广大群众意识到 ,原来小人物也是可以 打倒大人物的 。它大大地鼓舞了各地各行各业的小人物和老百姓 ,起来对本单位领 导人进行造反 。这就为以后的夺权运动 ,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工作 。这张大字报之 所以受到如此重视 ,是它给了毛泽东一个很大的启发 ,提示了一条让全体群众参与 进来的政治运动方式 。让小人物和群众可以自发地加入到政治运动中来 ,这在中国 历史上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正是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 ,创造了小人物参政 的先例 ,其示范效应是巨大的 ,从此文化大革命急剧升级 。仅一九六六年六月 到七月的两个月间 ,全国就有七十多万人到北大去取经,以至于引发了后来的 大串联。这样的情况连毛泽东本人也没想到 ,他说 :时间很短 ,来势很猛 ,我 也没有料到 ,一张大字报一广播 ,就全国轰动了。 因此 ,文化大革命有两个层 面 。在上面的层面 ,是毛泽东号召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而在下面的层

  面 ,是老百姓希望打倒欺压自己的当权派 。毛泽东在上面号召打倒走资派,顺 应了下面的人希望打倒本地 、本单位领导的霸权 ,这两个层面一拍即合 ,汇成了一 股势不可挡的造反洪流 ,这是文化大革命迅猛掀起的最主要内因。

  就在这天下大乱的时候 ,一九六六年六月九日至十二日 ,毛泽东在杭州召开政 治局会议 ,讨论文化大革命问题 。刘少奇 、周恩来等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会 上 ,毛泽东说 :北大一张大字报 ,把文化大革命的火点燃起来了 ,这是任何人压 制不住的一场革命风暴 。这次运动的特点是来势凶猛 ,左派特别活跃 ,右派也在顽 抗 、破坏 ,但一般不占优势 。打击面宽是必定的 ,不可怕 ,然后分类排除。(《毛 泽东年谱》 第 5卷 593 页) 毛泽东的基本思想是群众至上,他说 :关于文化大 革命 ,要放手 ,不怕乱 。放手发动群众 ,要大搞 ,这样把一切牛鬼蛇神揭露出来。 不一定派工作组 ,右派捣乱也不可怕。而刘少奇的基本思想则是领导至上,刘 少奇说 :要恢复和发挥党支部的领导作用 ,要在运动中锻炼党组织 ,要明确地提 出 ,把建立 、整顿 、健全党的组织 ,恢复党支部的领导作用 ,作为一条任务 。不能 放弃党的领导 , 中断党的领导。当然刘少奇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 。毛泽东没有正 面与刘少奇争论群众至上还是领导至上的问题 ,而是从侧面间接地反驳刘 少奇的观点 ,说 :要在运动中把左派领导核心建立起来 ,使这些人掌握领导权。 不要论什么资格、级别、名望 ,不然这个文化阵地我们还是占领不了的。

  七月十八日 ,毛泽东回到北京 ,对刘少奇派工作组提出批评 。毛泽东认为 , 自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来 ,在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遇到两个亟待解决的问 题 :一是运动的阻力太大 ,主要来自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干部 ;二是运动的方 针政策还不够明确 ,需要具体化 。于是 ,毛泽东决定召开中央全会 。八月一日至十 二日 ,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除中央委员 、候补中央委员外 ,还有中央 文革小组成员和首都高校师生代表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 革命的决定。毛泽东给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信 ,清华附中红卫兵关于革命造反精 神万岁的两篇文章 , 以及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和林彪五一八讲话作为大会文 件印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毛泽东于八月五日写下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 报》: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和 《人民日报》 评论员的评论 ,写得何等好

  啊!请同志们重读这一篇大字报和这篇评论 。可是在五十多天里 ,从中央到地方的 某些领导同志 ,却反其道而行之 ,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 ,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 ,颠倒是非 ,混淆黑白 , 围剿革命 派 ,压制不同意见 ,实行白色恐怖 , 自以为得意 ,长资产阶级的威风 ,灭无产阶级 的志气 ,又何其毒也!联系到一九六二年的右倾和一九六四年形左 ’而实右的问 题 , 岂不是可以发人深醒的吗?(《毛泽东全集》第 48卷 425页)矛头直指刘少奇 等一线领导人 。八月七日 ,大字报作为会议文件印发给了出席八届十一中全会 的与会代表(编著者注 :该件八月十七日作为中央文件下发至县团级,直到一 九六七年八月五日纪念毛泽东大字报发表一周年 ,才配以炮打资产阶级司令 部的社论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

  全会于八月八日通过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 定》(即十六条), 对于运动的对象、依靠力量、方法等根本性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阶段

  当前开展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 ,是我国社会 主义革命发展的一个更深入 、更广阔的新阶段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 说过 ,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 ,总要先造成舆论 ,总要先作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 。革 命的阶级是这样 ,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实践证明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论断是完 全正确的 。资产阶级虽然已被推翻 ,但是 ,他们企图用剥削阶级的旧思想 , 旧文 化 , 旧风俗 , 旧习惯 ,来腐蚀群众 ,征服人心 ,力求达到他们复辟的目的 。无产阶 级恰恰相反 ,必须迎头痛击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切挑战 ,用无产阶级自 己的新思想 ,新文化 ,新风俗 ,新习惯 ,来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在当前 ,我 们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 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 ,改革教育 ,改革文艺 ,改革一切不适应社 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 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二、主流和曲折

  广大的工农兵 、革命的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干部 ,是这场文化大革命的主力军。 一大批本来不出名的革命青少年成了勇敢的闯将 。他们有魄力 、有智慧 。他们用大 字报 、大辩论的形式 ,大鸣大放 ,大揭露 ,大批判 ,坚决地向那些公开的 、隐蔽的

  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进行了进攻 。在这样大的革命运动中 ,他们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 点 ,但是 ,他们的革命大方向始终是正确的 。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主流 。无 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在沿着这个大方向继续前进。

  文化革命既然是革命 ,就不可避免地会有阻力 。这种阻力 ,主要来自那些混进 党内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 同时也来自旧的社会习惯势力 。这种阻力目前还 是相当大的 ,顽强的 。但是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毕竟是大势所趋 ,不可阻挡 。大 量事实说明 ,只要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 ,这种阻力就会迅速被冲垮 。 由于阻力比较 大 ,斗争会有反复 ,甚至可能有多次反复 。这种反复 ,没有什么害处 。它将使无产 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 ,特别是年轻一代 ,得到锻炼 ,取得经验教训 ,懂得革命的道 路是曲折的 ,不平坦的。

  三、敢字当头 ,放手发动群众

  党的领导敢不敢放手发动群众 ,将决定这场文化大革命的命运 。 目前党的各级 组织 ,对文化革命运动的领导存在着四种情况。

  (一 )能够站在运动的最前面 ,敢于放手发动群众 。他们是敢字当头 、无 所畏惧的共产主义战士 ,是毛主席的好学生 。他们提倡大字报 、大辩论 ,鼓励群众 揭露一切牛鬼蛇神 , 同时也鼓励群众批评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这种正确领导 就是由于突出无产阶级政治 , 由于毛泽东思想领先。

  (二 )有许多单位的负责人 ,对于这场伟大的斗争的领导 ,还很不理解 ,很不 认真 ,很不得力 , 因而处于软弱无能的地位 。他们是怕字当头 ,墨守旧的章 法 ,不愿意打破常规 ,不求进取 。对于群众的革命新秩序 ,他们感到突然 , 以致领 导落后于形势 ,落后于群众。

  (三) 有些单位的负责人 ,平时有这样那样的错误 ,他们更是怕字当头, 怕群众起来抓住他们的辫子 。实际上 ,他们只要认真进行自我批评 ,接受群众批 评 ,是会被党和群众谅解的 。不这样做 ,就会继续犯错误 , 以致成为群众运动的绊 脚石。

  (四) 有些单位是被一些混进党内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持着 。这些当 权派极端害怕群众揭露他们 , 因而找各种借口压制群众运动 。他们采用转移目标、 颠倒黑白的手段 ,企图把运动引向斜路 。当他们感到非常孤立 ,真混不下去的时

  候,还进一步耍阴谋,放暗箭,造谣言,极力混淆革命和反革命的界限 ,打击革命派。

  党中央对各级党委的要求 ,就是要坚持正确的领导 ,敢字当头 ,放手发动 群众 ,改变那种处于软弱无能的状态 ,鼓励那些有错误而愿意改正的同志放下包 袱 ,参加战斗 ,撤换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把那里的领导权夺回到无产阶 级革命派手中。

  四、让群众在运动中自己教育自己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只能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不能采用任何包办代替的办 法 。要信任群众 ,依靠群众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要去掉怕字 。不要怕出乱 子 。毛主席经常告诉我们 ,革命不能那样雅致 ,那样文质彬彬 ,那样温良恭俭让。 要让群众在这个大革命运动中 , 自己教育自己 ,去识别那些是对的 ,那些是错的, 那些作法是正确的 ,那些作法是不正确的 。要充分运用大字报 、大辩论这些形式, 进行大鸣大放 , 以便群众阐明正确的观点 ,批判错误的意见 ,揭露一切牛鬼蛇神。 这样 ,才能使广大群众在斗争中提高觉悟 ,增长才干 ,辨别是非 ,分清敌我。

  五、坚决执行党的阶级路线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党的领导要 善于发现左派 ,发展和壮大左派队伍 ,坚决依靠革命的左派 。这样 ,才能够在运动 中 ,彻底孤立最反动的右派 ,争取中间派 , 团结大多数 ,经过运动 ,最后达到团结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 , 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群众 。集中力量打击一小撮极 端反动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充分地揭露和批判他们的反党 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罪行 ,把他们最大限度地孤立起来 。这次运动的重点, 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注意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 , 同拥 护党和社会主义 ,但也说过一些错话 ,作过一些错事或写过一些不好文章不好作品 的人 ,严格区别开来 。注意把资产阶级的反动学阀 、反动权威,同具有一般的 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人 ,严格区别开来。

  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必须严格分别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是人民内部矛盾 ,还是敌我矛盾? 不要把 人民内部矛盾搞成敌我矛盾 ,也不要把敌我矛盾搞成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群众中有 不同意见 ,这是正常现象 。几种不同意见的争论 ,是不可避免的 ,是必要的 ,是有

  益的 。群众会在正常的充分的辩论中 ,肯定正确 ,改正错误 ,逐步取得一致 。在辩 论中 ,必须采取摆事实 、讲道理 、以理服人的方法 。对于持有不同意见的少数人, 也不准采取任何压服的办法 。要保护少数 , 因为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里 。即使少数 人的意见是错误的 ,也允许他们申辩 ,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 。在进行辩论的时 候 ,要用文斗 ,不用武斗 。在辩论中 ,每个革命者都要善于独立思考 ,发扬敢想、 敢说 、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 。革命的同志 ,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 ,不要在枝节问 题上争论不休 , 以便加强团结。

  七、警惕有人把革命群众打成反革命

  有些学校 、有些单位 、有些工作组的负责人 ,对给他们贴大字报的群众 ,组织 反击 ,甚至提出所谓反对本单位或工作组领导人就是反对党中央 ,就是反党反社会 主义 ,就是反革命等类口号 。他们这样做 ,必然要打击到一些真正革命的积极分 子 。这是方向的错误 ,路线的错误 ,决不允许这样做 。有些有严重错误思想的人 们 ,甚至有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 ,利用群众运动中的某些缺点和错误 ,散 布流言蜚语 ,进行煽动 ,故意把一些群众打成反革命。要谨防扒手 ,及时揭穿 他们耍弄的这套把戏 。在运动中 ,除了确有证据的杀人 、放火 、放毒 、破坏 、盗窃 国家机密等现行反革命分子 ,应当依法处理外 ,大学 、专科学校 、中学和小学学生 中的问题 ,一律不整 。为了防止转移斗争的主要目标 ,不许用任何借口 ,去挑动群 众斗争群众 ,挑动学生斗争学生 , 即使是真正的右派分子 ,也要放到运动的后期酌 情处理。

  八、干部问题

  干部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一 )好的。(二 ) 比较好的。(三) 有严重错误, 但还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四) 少量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 在一般情况下 ,前两种人(好的 , 比较好的)是大多数 。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 分子 ,要充分揭露 ,要斗倒 ,斗垮 ,斗臭 ,肃清他们的影响 , 同时给以出路 ,让他 们重新做人。

  九、文化革命小组、文化革命委员会、文化革命代表大会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 ,开始涌现了许多新事物 。在许多学校 、许多单 位 ,群众所创造的文化革命小组 、文化革命委员会等组织形式 ,就是一种有伟大历

  史意义的新事物 。文化革命小组 、文化革命委员会 、文化革命代表大会是群众在共 产党领导下自己教育自己的最好的新组织形式 。它是我们党同群众密切联系的最好 的桥梁 。它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权力机构 。无产阶级同过去几千年来一切剥削 阶级遗留下来的旧思想 、旧文化 、旧风俗 、旧习惯的斗争需要经历很长很长的时 期 。因此 ,文化革命小组 、文化革命委员会 、文化革命代表大会不应当是临时性的 组织 ,而应当是长期的常设的群众组织 。它不但适用于学校 、机关 ,也基本上适用 于工矿企业 、街道 、农村 。文化革命小组 、文化革命委员会和文化革命代表大会的 代表的产生 ,要像巴黎公社那样 ,必须实行全面的选举制 。候选名单 ,要由革命群 众充分酝酿提出来 ,在经过群众反复讨论后进行选举 。当选的文化革命小组 、文化 革命委员会和文化革命代表大会的代表 ,可以由群众随时提出批评 ,如果不称职, 经过群众讨论 ,可以改选 、撤换 。在学校中 ,文化革命小组 、文化革命委员会 、文 化革命代表大会 ,应该以革命学生为主体 , 同时 ,要有一定数量的革命教师职工的 代表参加。

  十、教学改革

  改革旧的教育制度 ,改革旧的教育方针和方法 ,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 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 ,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 们学校的现象。在各类学校中 ,必须彻底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 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 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 教材要彻底改革 ,有的首先删繁就简 。学生以学为主 ,兼学别样 。也就是不但要学 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的斗争。

  十一、报刊上点名批判的问题

  在进行文化革命群众运动的时候 ,必须把对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传播 ,对马克思 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传播 , 同对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思想批判很好地结合起 来 。要组织对那些有代表性的混进党内的资产阶级阶级代表人物和资产阶级的反动 学术权威,进行批判 ,其中包括对哲学 、历史学 、政治经济学 、教育学 、文艺 作品 、文艺理论 、 自然科学理论等战线上的各种反动观点的批判 。在报刊上点名批 判 ,应当经过同级党委讨论 ,有的要报上级党委批准。

  十二、关于科学家、技术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的政策

  对于科学家 、技术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 , 只要他们是爱国的 ,是积极工作的, 是不反党反社会主义的 ,是不里通外国的 ,在这次运动中 ,都应该继续采取团结、 批评 、团结的方针 。对于有贡献的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员 ,应该加以保护 。对他们 的世界观和作风 ,可以帮助他们逐步改造。

  十三、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相结合的部署问题

  大中城市的文化教育单位和党领导机关 ,是当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重 点 。文革使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更加丰富 、更加提高了 。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进 行 。各地区 、各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部署 。在农村和城市企业进行社会主义 教育运动的地方 ,如果原来的部署是合适的 ,又做得好 ,就不要打乱它 ,继续按照 原来的部署进行 。但是 , 当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提出的问题 ,应当在适当的 时机 ,交给群众讨论 , 以便进一步大兴无产阶级思想 ,大灭资产阶级的思想 。有的 地方 , 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中心 ,带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清政治 、清思想、 清组织 ,清经济 。这样做 ,如果那里党委认为合适 ,也是可以的。

  十四、抓革命 ,促生产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就是为了要使人的思想革命化 , 因而使各项工作做得更 多 、更快 、更好 、更省 。只要充分发动群众 ,妥善安排 ,就能够保证文化革命和生 产两不误 ,保证各项工作的高质量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 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 。把文化大革命同发展生产对立起来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十五、部队

  部队的文化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按照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指示进行。

  十六、毛泽东思想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行动指南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 ,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 ,实行无产阶级政治 挂帅 ,要在广大工农兵 、广大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中 ,开展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 运动 ,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文化革命的行动指南 。各级党委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文化 大革命中 ,更必须认真地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 。特别是要反复学习毛主席有关文化 革命和党的领导方法的著作 ,例如,《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

  话》《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各级党委 ,要遵守毛主席 历来的指示 ,贯彻执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先做学生 ,后做先生。 要努力避免片面性和局限性。要提倡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和烦琐哲学。在以毛 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必将取得伟大的胜利。

  毛泽东主持制定的这《十六条》无疑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也 是判断评价这场革命有无必要抑或是否正确的主要依据与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 ,老 人家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闭幕会上也明确指出 ,至于这次全会所决定的问题, 究竟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要看以后的实践 。我们所决定的那些东西 ,看来群众 是欢迎的。对犯错误的同志总是要给他出路 ,要准许改正错误 。不要认为别人犯 了错误 ,就不许他改正错误 。我们的政策是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一看二帮 , 团结 批评再团结。(《毛泽东全集》第 48卷 445页) 同期 ,毛泽东还以《炮打 司令部》 为题 ,写下七绝一首 :人民胜利今何在?满路新贵满目衰 。核弹高置 昆仑巅 ,摧尽腐朽方释怀。(《毛泽东全集》第 49卷 23页) 老人家在诗中充分表达 了对新贵产生的愤慨与誓言打垮这些人的期待。

  一九六七年二月三日 ,毛泽东在接见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代表团卡博 、巴卢库等 时 , 曾就出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的相关情 况说过 :大字报是聂元梓他们七个人写的 。红卫兵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大学 附属中学两处搞起来的 ,他们有一篇材料给我看到了 。到了八月一号 ,我就写了一 封信给两个学校的红卫兵 ,后来就大搞起来了 。八月十八号我接见了红卫兵几十万 人 。接着八月上旬到八月中旬就开了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 ,这个时候我自己才写了 一张二百个中国字的大字报 ,说 ,从中央到地方某些负责人 ,站在资产阶级立场 上 ,反对学生 ,反对无产阶级 ,搞白色恐怖 ,这样才揭发了刘少奇 、邓小平的问 题 。现在 ,两方面的决战 ,还没有完成 ,大概二 、三 、四月这三个月是决胜负的时 候 。至于全部解决问题可能要到明年二 、三 、四月或者还要长 。才别相信我们这个 党里都是好人 。好几年前我就说要洗刷几百万 ,那不是讲空话吗? 你有什么办法? 毫无办法 。只有发动群众才有办法 ,没有群众我们毫无办法 。他不听 。一个《人民 日报》, 就不听我的。《人民日报》 是夺了两次权的 ,第一次是去年六月一号 ,第二 次是最近一月份 。过去我公开声明 , 我说,《人民日报》 我不看 , 当着 《人民日

  报》 总编辑也说 ,我不看你的报纸 。讲了好几次 ,他就是不听 。我的这一套在中国 不灵的 ,所有大中学校都不能进去 。 因为控制在刘少奇 、邓小平 、陆定一的宣传 部 、周扬的文化部这些人手里 ,还有高等教育部 、普通教育部这些人的手里 ,毫无 办法。

  我们党内暴露出来的许多人 ,大概可以分这么几部分 :第一部分是搞民主革 命的 ,在民主革命阶段可以合作 ,他的目的是民主革命 ,要搞资本主义 ,打倒帝国 主义 ,打倒封建主义 ,他是赞成的 ;打倒官僚资本主义 ,他也赞成 ;实际上打倒民 族资本主义他就不赞成了 。分配土地 ,他是赞成的 ,分到农民手里 ,要组织合作化 他就不赞成了 。这一部分人 ,就是一批所谓老干部 。第二部分人就是解放以后才进 党的一批人 ,百分之八十是一九四九年以后进党的 ,其中有一部分人当了干部 ,有 的当了支部书记 、党委书记 ,甚至更高的县委书记 、地委书记 、省委书记 ,还有中 央委员 ,这么一批人 。第三部分就是我们收留下来的国民党的这些人 ,其中有些过 去是共产党被国民党抓去 , 以后叛变了 ,在报上登报反共 。那个时候我们不知道他 们反共 ,不知道他们所谓履行手续 ’是一些什么东西 。现在一查出来 ,是拥护国 民党 ,反对共产党 。第四部分是资产阶级 、地主 、富农的子弟 ,解放以后他们进了 学校 ,甚至进了大学 ,掌了一部分权 。这些人也不是都坏 ,有许多是站在我们方面 的 ,但是 ,有一部分是反革命分子 。大概就是这么几部分人 。总之 ,在中国人数并 不多 ,百分之几 。他们的阶级基础只有百分之几 , 比如地主 、富农 、资本家 、国民 党等等 ,顶多有百分之五 。那么七亿人口里面也不过是三千五百万人 。他们也分 散 ,分到各个乡村 、各个街道 。如果三千五百万人集中到一起 ,手里有了武器 ,那 就是一大股大军了 。他们是灭亡的阶级 ,他们的代表人物在三千多万人里顶多有几 十万 ,也分散 ,分到各城市 、各街道 、各农村 、各学校 、各机关 。所以 ,大字报一 出来 、群众运动一出来 、红卫兵一出来 ,他们吓得要死。(《毛泽东全集》 第 49 卷 283页)

  不久 ,毛泽东于一九六七年五月一日在会见阿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 ,介绍中国 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情况时明确说道 :我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应该从一九六五 年冬姚文元同志对《海瑞罢官》 的批判开始 。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国家 ,在某一些部 门 、某一些地方被修正主义分子把持了 ,真是水泼不进 ,针插不进 。当时我建议江

  青同志 ,组织一下 ,写文章批判 《海瑞罢官》, 但就是在这个红色城市无能为力, 无奈 ,只好到上海去组织 。最后文章写好了 ,我看了三遍 ,认为基本可以 ,让江青 同志拿回去发表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从政策策略上讲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从姚文元同志文章发表到八届十一中全会 ,这可以算第一个阶段 , 主要是发动阶 段 。八届十一中全会到一月风暴 ,这可以算第二阶段 ,主要是扭转方向阶段 。 自一 月风暴夺权到大联合 、三结合 ,这可以算第三阶段 。 自戚本禹的《爱国主义还是卖 国主义》及《〈修养〉 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 发表以后 ,这可以算是第四阶 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都是夺权问题 。第四阶段是在思想上夺修正主义的权、 夺资产阶级的权 ,所以 ,这是两个阶级 、两条道路 、两条路线的斗争 ,是决战的关 键阶段 ,是主题 ,是正题。(《毛泽东全集》第 49卷 408页)很显然 ,毛泽东所注 重的不只是形式上的夺取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领导权 ,更为看重的是无产阶级 革命派真正把握在意识形态领域即思想文化上的主导权。

  第三节 检阅红卫兵与革命大串联

  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是从天安门广场点燃的 。红卫兵组织 诞生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这所干部子弟学校中 。一九六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清华大 学附属中学一些批评校方对运动领导不力的学生聚集在圆明园 ,决定成立学生组织 红卫兵 ,名字的寓意为保卫红色政权的卫兵 。六月二日 ,他们在校园贴出署名 红卫兵的大字报 。六月初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石油大学附属中学也成立了类似红 卫兵的组织 。刚开始 ,红卫兵这个由中学生自由组织的秘密团体 , 因为干扰了工作 组在中学的正常工作 ,被视为非法的反革命活动 。有几个学校的红卫兵组织被强行 解散 。七月二十五日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红旗战斗小组的彭小蒙在北京大学的辩论 会上 ,发表批判工作组的演讲 , 当场受到江青的称赞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红卫兵 连续写了一 、二 、三 《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 表示造反有理 ,要一反到 底 。七月二十八日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举行海淀区中学革命师生代表大会, 把他们写的论革命造反精神的大字报和给毛泽东的信交给出席大会的江青 ,请 她转交 ,并请毛泽东对他们的观点及与工作组的争论作指示。

  八月一日 ,就在八届十一中全会开幕的当天 ,毛泽东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 兵复了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同志们 :你们在七月二十八日寄给我的两张大 字报 , 以及转给我要我回答的信 ,都收到了 。你们在六月二十四日和七月四日的两 张大字报 ,说明对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 、修正主义和他们的走狗 ,表示 愤怒和声讨 ,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 ,我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支持 。在这里 ,我要 说 ,我和我的革命战友 ,都是采取同样态度的 。不论在北京 ,在全国 ,在文化大革 命运动中 ,凡是同你们采取同样革命态度的人们 ,我们一定给予热烈的支持 。还 有 ,我们支持你们 ,还要求你们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 ,对于犯有严重错误 的人们 ,在指出他们错误以后 ,也要给以改正错误和重新做人的出路 。马克思说, 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 ,而且要解放全人类 。如果不能解放全人类 ,无产阶级自 己就不能最后地得到解放 。这个道理 ,也请同志们予以考虑。(《毛泽东年谱》第 6卷 603 页) 毛泽东在这封信中 ,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 、表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的 《革命的造反精神万岁》 大字报 ,不是反动大字报 ,并给予热烈的支持。第 二 、表示他不仅支持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红卫兵造反 ,而且对全国的造反者 ,也 一定给予热烈的支持。第三 、指出要给犯有严重错误的人重新做人的出路 ,并要 求红卫兵予以考虑。对犯有严重错误的人不能一棍子打死 ,这主要是针对已经 出现的红卫兵打人暴力 。毛泽东写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的信 ,作为当时正在 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的文件 ,发给参会人员进行讨论 。同一天 ,毛泽东还就红卫 兵打人这种暴力问题再次明确指出 ,党的政策不主张打人 。今后再不许打人 。要 摆事实讲道理 。在同学间取消保皇派这个名称。(《毛泽东全集》第 48卷421页)

  由于八届十一中全会的文件 ,要通过层层的党组织 ,才能传达到群众中间 ,毛 泽东等不及这么长时间 ,就有意把这封信泄露出去 。八月二日 ,北京军区司令 员杨勇的儿子杨冀平(北京矿院附属中学的学生)首先在矿院附属中学公开贴出了 毛泽东写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的信 ,引起很大震动 。为了大造声势把文化大 革命的烈火烧得更旺 ,毛泽东亲自出面于一九六六年八月十日晚 ,来到中央群众上 访接待站 ,接见了前来庆贺 十六条公布的革命群众并发表讲话 :你们要关心 国家大事 ,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611 页) 第二天 ,毛泽东的这一举动立刻被新闻报纸作为特大喜讯向全国宣传 ,用来消

  除鼓动群众起来进行革命造反的顾虑。

  一九六六年八月十八日 , 中共中央决定在北京召开百万人规模的庆祝无产阶级 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 ,参加大会的主要是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 ,毛泽东 表示将亲自出席这次大会 。据参加大会的解放军总参作战部参谋张辉灿回忆 :毛 主席这天没睡觉 。主席的卫士长程长江同志说 ,为了接见红卫兵 ,半夜里主席说他 要穿军装 。因为事先没有准备 , 只好在中央警卫团的干部中寻找主席合身的军装。 一中队刘云堂是个身材魁梧的大个子 ,把他的军装拿给主席试穿 ,主席一试 ,正合 适 。这天主席通宵办公 ,清晨四点多钟他就叫准备出发 ,五点钟 ,毛主席就登上了 天安门城楼 。庆祝大会预定在早上七点半钟开始 。那一天 ,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 也从凌晨一点开始就步行往天安门方向前进了 。想到要见毛主席 ,谁也不觉得困, 每个人都兴奋异常 。到了天蒙蒙亮 ,上百万红卫兵已经在天安门广场集合完毕 。红 卫兵看到毛主席后 ,顿时欢腾起来 ,毛主席万岁 口号声响彻天安门广场上空。 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穿上军装出现在公众面前 ,其中一种解释就是表 示毛泽东要拿出井冈山时代的勇气 ,重新投入一场新的革命 。据新华社报道 ,在天 安门城楼上 ,在天安门两侧的东西长安街上 , 当天都由雄赳赳的红卫兵维持秩 序 。天安门的正前方是北京大学的红卫兵 ,他们高举着第一张革命大字报的模型。 这第一张大字报是毛泽东格外赞赏的 。本来 ,聂元梓等七人造党委反的大字报一贴 出来 ,就遭到上千张大字报的围攻 。康生把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底稿直接送到在杭 州的毛泽东那里 。毛泽东下令 , 向全中国公布这张大字报 ,并在《人民日报》评论 员文章在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上加写了批注危害革命的错误领导 ,不应当 无条件接受 ,而应当坚决抵制 ,在这次文化大革命中广大革命师生及革命干部对于 错误的领导 ,就广泛地进行过抵制。(《毛泽东全集》第 48卷 436页)这之后 ,才 有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的诞生 。所以第一张大字报当之无愧地站在毛泽东 视线最先看到的地方 。在北京大学红卫兵的周围 ,是来自上海 、天津 、广州 、武 汉 、哈尔滨 、乌鲁木齐等外地红卫兵 ,天安门两侧的观礼台上也站满了数以万计的 红卫兵代表。

  次日,《人民日报》 头版头条 ,发表了一个十分醒目的通栏大标题 《毛主席同 百万群众共庆 文化大革命》, 这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

  兵 。在新华社的报道中还专门撰写了有这样一段文字 :今天的大会上很引人注目 的红卫兵 ’是首都大中学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创建的革命群众组织, 他们表示要一辈子当保卫毛主席 、保卫中国共产党 、保卫祖国的红色尖兵。这是 红卫兵第一次被官方报道 。这个时候的红卫兵 ,还不是专有名词 ,还要用引号括弧 起来 。直到八月二十五日 ,红卫兵这三个字的引号才被去掉 。八月二十九日,《人 民日报》 在头版头条刊登社论,《向我们的红卫兵致敬》, 里面有英雄的红卫兵万 岁的字样 ,并提出把红卫兵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青少年革命队伍。 从此 ,红卫兵被推上历史舞台 ,从北京走向全国 , 向旧世界宣战。

  据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的回忆 :我看到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很辛苦 ,一天要 站立八 、九个小时 ,而且全国的红卫兵到北京 ,要解决住宿和吃饭 , 国家不仅要花 费很多钱 ,而且要选派大量服务人员 ,开支很大 。眼看天渐渐冷了 ,大家有尽快停 止接见红卫兵的想法 。别人不敢说 ,我年轻胆大 ,有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 ,趁主席 暂时在休息室里休息的机会 , 向主席进言说 :主席一天站这样长的时间 ,身体受 不了呀。我劝主席停止接见红卫兵 。于是 ,毛主席向我讲了他为什么要接见红卫 兵的良苦用心 。毛主席说 :我不怕累 ,我就是要想让更多的孩子见到我 ,让他们 知道我对他们的希望 。将来 ,我不在了 ,有人要搞修正主义 ,就是现在在广场上见 到我的孩子们当中 ,会有人记着我对他们的希望 ,记着我说的要反对修正主义 。我 多见一群孩子 ,多站一会 ,就多一分希望 ,这是很有意义的。毛主席接着说 :我 自己有这样的经验 。当年搞国共合作 ,开代表大会 ,我到会了 ,见到孙中山先生。 孙先生对我很器重 ,让我担负了重要的工作 ,还让我在大会上作报告 。那时我很年 轻 ,孙先生这样器重我 ,我一辈子都没有忘记 。孙先生不在了 ,但他讲的革命尚 未成功 , 同志仍需努力 ’,我时时刻刻记在心里 ,记了一辈子 ,要把革命进行到 底 。我今天见见孩子们 ,也是希望他们记着要继续革命 ,要把革命进行到底 。所 以 ,这是一件大事。毛主席讲完这些话 ,熄掉手中的烟 ,站起来说 :看孩子们 去!(参见《戚本禹回忆录》 2016年) 一九六六年九月五日 ,在毛泽东的主张下, 中共中央发出 《大串联的通知》, 特别指出 :免费乘坐火车在北京期间的伙 食 、住宿由北京市免费提供。这样的优惠条件 ,引起全国的红卫兵纷纷涌入北京 大串联。

  从一九六六年八月十八日到十一月二十六日 ,毛泽东前后八次接见了一千二百 万红卫兵 ,终于把广大革命群众的造反精神鼓动起来了 。而红卫兵运动也最终纳入 到了毛泽东想要推动打倒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正确轨道 。 由于当时进行革 命大串联的师生乘坐交通工具和吃饭住宿全部免费 ,甚至不惜动员中央国务院各机 关部门 , 以及北京的工厂都来搞接待 ,安排各地来北京串联的红卫兵的吃住问题。 连中南海也成立了接待站 ,一度接待了一万多名红卫兵入住中南海 ,成了文化大革 命初期很特殊的一道风景 。据粗略统计 ,一九六六年参与全国革命大串联的在校大 学生五十三点四万人 、中专生四十七万人 、中学生一千二百四十九点八万人 。如此 庞大的青少年人群 ,在以北京为轴心 , 以各大省会城市为连线的天南地北间奔走呼 号传播革命火种 , 的确也是前所未有的。

  初生牛犊不怕虎? 为什么这些十余岁的中学生们可以让红卫兵作为一个组 织 ,进而作为一场政治运动迅速在全国开展起来? 如果对这些红卫兵小将的家庭背 景做一分析 ,就会发现这些早期红卫兵成员是清一色的红五类 ,所谓红五类指革命 军人子弟 、革命干部子弟 、革命烈士子弟 、工人子弟和贫下中农子弟 。而名义的红 五类 ,实际上是红三类 ,工人农民子弟在早期红卫兵里的数量是少之又少 。红卫兵 的头头则是清一色的革命军人子弟 、革命干部子弟 ,其中不乏父母在北京城里也堪 称高级干部的高干子弟 。此后不久 ,红卫兵运动发生了明显的分裂 。家庭出身于高 级干部的部分老红卫兵 ,在破四旧与批斗反动学术权威中可以冲锋陷阵 ,而一旦自 己的老子被当成走资派成了革命对象时 ,就受不了啦 。 由此 ,北航附中的部分 红卫兵率先于七月二十九日贴出了宣扬血统论的对联 :上联为老子英雄儿好 汉,下联为老子反动儿混蛋,横批为基本如此,并针对这副对联进行大辩 论 ,血统论一下子被老红卫兵和他们的父母所接受 。对于这部分老红卫兵来 说 ,高贵的红色贵族血统使他们有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有了当年他们的前辈 斗地主 、资本家时的革命干劲 ; 当然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 ,把地富反坏右 、知识分 子及子女作为革命对象 ,总比把自己(走资派)作为革命对象要好得多。

  针对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运动出现的一些乱象,毛泽东在一九六六年八 月二十三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 ,主要问题是对各地所谓乱 的问题采取什么方针? 我的意见 ,乱它几个月 。坚决相信大多数是好的 ,坏的是少

  数。接着 ,九月五日,《人民日报》 发表了社论 《要文斗 ,不用武斗》, 再次引用 了毛泽东的讲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 。实现这一场 大革命 ,要用文斗 ,不用武斗。(《毛泽东全集》 第 49卷24 页); 九月七日,《人 民日报》 再次发表社论 《抓革命 ,促生产》, 提出革命和生产两不误 ,要求各生产 单位和业务部门加强领导 ,广大工人 、社员和科技人员及其他劳动者应当坚守生产 岗位 ,学生不要到农村和工厂去干预那里的革命和生产。(《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625 页) 这两篇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早期连续发表的社论 ,体现的恰恰正是以毛 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对推动这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大革命沿着正确轨道不断深入 发展的总体要求 。遗憾的是 :受别有用心的某些人挑拨利用 ,有人或为了官僚利益 集团的私利 ,或为了不同派别的群众利益 ,在实践中有意无意地偏离了这一革命大 方向 ,给污名化者带来了口实。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一批老红卫兵骨干分子在北大附中秘密发起建立 首都中学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该名称意为东纠西纠和海纠的联 合 。这时候 ,连联动敲响了 中央文革 ’的丧钟的一类标语也出现了 。人们终 于明白 ,这些老红卫兵并不是要造走资派 的反 ,而是有意无意地成了走资 派(他们的父母) 转移革命斗争大方向的工具 ,这就明显与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 命的初心相违背 。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五日下午 ,公安部与首都三司红卫兵配 合 ,调集了三万多名人员 ,武力拔掉了联动的最后一个据点八一学校 。后 来 , 中央释放了以联动名义被抓坐牢的红卫兵 ,陈伯达警告这些老红卫兵 ,不 要依仗高干特权而脱离群众 ,搞打砸抢 。 自此 , 以学生为主的红卫兵运动逐渐为以 工人为主的工人阶级造反运动所取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0

主题

305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77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8: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四册第三章 夺权斗争推动继续革命

  一九六七年一月一日,《人民日报》 和 《红旗》 杂志共同发表题为 《把无产阶 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的元旦社论 ,这是中央两家主要报刊首次联合发表社论 , 格外引人注目 。它反映了毛泽东的大决战 战略思想 ,标志着我国无产阶级文化 大革命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 ,广大的工人 、农民起来了 ,他们冲破各种阻力 ,建立 自己的革命组织 ,投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 。一九六七年 ,将是无产阶级联合 其他革命群众 , 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展开总攻击的一年 ,将是全 国全面展开阶级斗争的一年 ,将是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 。元旦社论 有三个要 点 :首先是文革出现新局面 ,工人起来了。在一九六六年里 ,学生(基本算是 知识分子) 是文化大革命的主力军 ,而一九六七年工人将取代学生成为新的主力 军 。其次是 向党内走资派展开总攻击的一年 。在一九六四年的 四清运动 中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党内走资派 的概念 ,并开始向走资派 发动攻击 , 但这个攻击是一步一步层层深入的 ,毛泽东下了决心 ,要在一九六七年来一次全面 大决战 ,较为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 。再次是展开全国全面的阶级斗争 ,一是在 全国范围内夺权 ;二是在文化 、经济 、军事等各个领域同时展开夺权 。接着 ,毛泽 东又在中央会议上发出了一九六七年搞文化大革命的 四点指示 :第一是展开 全面的阶级斗争 。第二是把握四个夺权的重点地区 :北京 、上海 、天津 、东北 。 这四个地方 ,是当时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也是工人最多的地方 ,所以毛泽东把 夺权的重点放在这四个地方 。第三是要求造反派要团结多数人 ,这样才能保证夺权 成功 。第四是说 上海很有希望 。毛泽东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九六七年一月四 日 ,上海 《文汇报》 发生夺权事件 ,造反派宣布接管报社 ,工总司 派大量工人 去支持 《文汇报》 夺权 ;一月五日 ,上海市委机关报 《解放日报》, 又发生造反派 接管报社的夺权事件 ,工总司 又派工人去支持 。一月六日 ,上海市以 工总 司 为首的三十二个造反派 组织按照毛泽东提出的造反派 组织实现革命大

  联合的主张 ,实现了联合并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 ,刮起了一月风暴 。与此 同时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夺权 。全国范围内的夺权斗争 ,实际上推动了无产阶 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大联合与一月风暴

  毛泽东在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五日就曾明确说过 :他是想要使国家安全 ,鉴 于斯大林一死 ,马林科夫挡不住 ,发生了问题 , 出了修正主义 。(《毛泽东全集》 第 49卷 109页)从这个意义上说 ,老人家发动文化大革命 的初衷 ,就是要巩固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防止中国出现修正主义 。因此 ,动员亿万革命群众从试图走 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手中夺权 ,是其理所当然的预期目标 。随着无产阶级文化大 革命的深入发展 ,特别是一月风暴 的掀起 ,正朝着这一目标迈出了实质性步 伐 。正如毛泽东所说 ,八届十一中全会后 ,重点是在十 、十一 、十二三个月对资 产阶级反动路线进行了批判 ,这是公开挑开了党内的矛盾 。这里顺便提起一个问 题 ,就是广大的工农 、党团骨干在批判反动路线中 ,受了蒙蔽 ,我们研究对受蒙蔽 的同志怎样看 ,我从来认为 ,广大工农兵是好的 ,绝大部分党团员是好的 ,无产阶 级在各个时期的革命他们全是主力军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更不能例外 ,广大的工 农是具体的劳动者 , 自然了解上层的情况少 ,加上广大党团骨干在内心对党 、对党 的干部无限热爱 ,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又都是打着红旗反红旗 ,所以他们受了 蒙蔽 ,甚至较长一段时间内转不过来 ,这是有历史因素的 ,受了蒙蔽了就算了嘛! 随着运动深入发展 ,他们又成了主力军了 。一月风暴就是上海工人搞起来的 ,随着 全国工农都起来了 ,这是革命发展的规律 , 民主革命如此 ,文化大革命也是如此 。 五四 运动是知识分子搞起来的 ,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先知先觉 ,但真正北伐 长征式的彻底革命 ,还是依靠时代的主人作主力军去完成 ,靠工农兵去完成 。工农 兵实际上不过是工农 , 因为兵只不过是穿军装的工农 ,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是知 识分子 ,广大青年学生先搞起来的 ,但一月风暴夺权彻底革命就要靠时代的主人, 广大工农兵做主人去完成 ,知识分子从来就是转变察觉问题快 ,但受到本能的限 制 ,缺乏彻底革命性 ,往往带有投机性。(《毛泽东全集》 第 49卷 410 页) 然而此

  时此刻 ,毛泽东最关心的是 :不应该只是由某一个造反派组织单独夺权 ,而应该是 各个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组织联合起来从走资派 手中夺权 。无产阶级革命派的 大联合 ,应该是夺权的前提 。因此 ,毛泽东在一九六七年初 ,就提出了大联合 一词 ,他是针对上海发生的一月革命风暴 而提出大联合的。

  一九六七年一月 ,上海造反派夺了上海市委 、市政府的权力 。一月十六日 ,毛 泽东批准上海市的夺权 。但在批准夺权之前 ,他提出了一个要求: 即必须是无产阶 级革命派大联合前提下的夺权 。同时需要运用四个基本标准来加以衡量 :第一 ,造 反派要真正实现从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手中的全面夺权 ;第二 ,造反派必须能够 听从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指挥 ;第三 ,造反派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持掌权的 优势地位 ;第四 ,造反派掌权后 ,能够切实做到抓好生产 ,在确保城市物质生 产基本稳定的同时 ,保持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安定 。而最为难得的是 ,在天 下大乱 时期 ,上海的生产是搞得最好的 , 的确实现了毛泽东抓革命 、促生产 的理想 ,也就是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 的愿望 。一月十六日《人民日报》 转登 了 《红旗》 杂志评论员文章 《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 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 : 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 , 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权 。这是在无 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革命 。二十二日,《人民日报》 也发 表社论《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 ,夺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权!》, 号召全国无产 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 ,实行 自下而上的夺权 斗争 。同时在 《关键在于大联合》 的社论中 ,再次强调了大联合的重要性。

  毛泽东当时提出的大联合 ,是指在没有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手中夺权之 前 ,无产阶级革命派就实行大联合 。当时 ,他提出大联合的用意是很深远的 ,既考 虑到了全国局势稳定问题 ,又考虑到了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手中夺权的问 题 。他设想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 ,可以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一是可以形成 一股冲击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 的强大力量 ,很快就把被他们篡夺的权力夺回 来 ;二是可以防止单独一派夺权而使权力落入少数坏人手中 ;三是可以稳定局势, 大联合的无产阶级革命派 , 自然会把参与造反夺权的群众统一起来 ,形成一种权 威 。最后 , 由他们来成立临时权力机关 ,局势也就很快稳定下来 ,并顺利进入斗 批改 阶段 。因此 ,毛泽东在一九六七年一月提出的大联合 ,还是指无产阶级夺权

  之前的大联合 ,是毛泽东对造反派的一个要求 。这个要求 , 当时通过 《人民日报》 《红旗》 杂志反复向全国人民宣传。

  在文化大革命夺权的初期 ,各地造反派对老干部基本上是采取一概打倒方针 的 。这种情况反映到毛泽东那里 ,他很不满意 。他认为 ,否定一切 ,打倒一切 是错误的 。一九六七年一月十七日 ,毛泽东在会见马来西亚共产党总书记陈平时 说 :文化大革命绝不是打倒一切 ,对刘少奇 、邓小平 ,我的意见 ,在召开下次党 代表大会时 ,还是应该选举为中央委员 。党内总有左 、中 、右 ,那么干净就不太 好 。但是很危险 ,可能红卫兵不同意。(《毛泽东年谱》第 6卷 35页)不久 ,毛泽 东在会见卡博 、巴卢库时又说道 :现在流行着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潮 , 口号是一切 怀疑 ,一切打倒 ,结果弄到自己身上 。你一切怀疑 ,你自己呢?你一切打倒 ,你自 己呢? 资产阶级要打倒 ,无产阶级呢?他那个理论就是不行。(《毛泽东全集》第 49卷 287 页) 对于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打倒的老干部 ,毛泽东认为大多数是好的 ,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只是一小撮 。 因此 ,不仅不能采取打倒一切的态度 , 而且大联合必须吸收老干部参加 。毛泽东根据这个想法 ,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三十日 修改 《红旗》 杂志第三期即将发表的社论 《论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 一稿 时 ,专门写道 :认为只要是当权派 ,就一概不相信 ,这是不对的 。不分青红皂 白 ,反对一切 ,排斥一切 ,打倒一切 ,是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阶级 观点的。经毛泽东亲笔修改并同意 ,于二月三日发表的这篇社论说 :必须足够重 视革命干部在夺权斗争中的作用 。坚持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领导干部 ,是党的宝贵 财富 。他们可以成为夺权斗争中的骨干 ,可以成为夺权斗争中的领导。这篇社论 反映了毛泽东当时的思路 ,在夺权中 ,老干部也要成为动力之一 ,夺权后组成的临 时领导机关中 ,要有老干部参加 ,让他们也成为新的无产阶级革命权力机关中的领 导干部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 ,毛泽东在一九六七年二月十二日至十八日 ,先后三 次与张春桥 、姚文元谈话 ,特别指出 :怀疑一切 , 打倒一切的人一定要走向反 面 ,一定被人家打到 ,干不了几天 。应该相信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群众 ,百分之 九十五以上的干部是会跟着我们的 。我们要相信大多数。(《毛泽东全集》第 49卷 297 页) 毛泽东不让造反派们打倒一切 ,就是想让经受住文化大革命考 验 的老干部重新站起来当领导干部 。他的目的是防止从走资派 手中夺回权力

  后成立的临时权力机关再落入坏人手中。

  继一九六七年上海一月风暴 夺权之后 ,一月十二日 , 山西省各造反派联合 行动 , 占领了省 、市领导机关 。一月十四日 ,山西革命造反总指挥部 发布 《第 一号通告》, 宣布接管省 、市委的领导权 。在一月二十三日以前 ,造反派夺权后成 立的领导机构 , 主要是由群众组织代表和少量的革命干部代表两部分人组成 。此 后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 左派群众的决定》, 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 积极支持广大革命左派群众的夺权斗 争 。解放军到地方支左 ,成为革命委员会 内部三结合的构成要素之一 。一 月二十五日,《人民日报》 就山西省夺权发表题为 《山西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 胜利》 的社论指出 :山西省的革命造反派 ,为全国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的夺权斗 争创造了新的经验 。山西省委内革命的领导干部 ,为全国革命的领导干部作出了良 好的榜样 。山西省军区的人民解放军部队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树立了鲜红的 旗帜。显然 ,社论已经突出了这三方面力量的作用 ,说明这三方面的代表将在新 的政权机构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月三十一日,《人民日报》 转载了发表在 《红旗》 杂志一九六七年第三期上 题为 《论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 的社论指出 :毛主席把北京大学的全国第 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称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北京人民公社宣言时 ,就已英明地 天才地预见到我们的国家机构 ,将出现崭新的形式 。社论强调 ,在夺权斗争的过 程中 ,要由革命群众组织的负责人 、当地驻军的负责人和党政机关的革命领导干 部 ,经过酝酿和协商 ,建立临时的权力机构 ,负责领导夺权斗争 。在这里首次提出 了新建立的政权机构要由上述三部分人组成 。毛泽东在这篇社论的批语和修改中曾 明确提出 ,认为是当权派 ,就一概不信任 ,这是不对的 。不分青红皂白 ,反对一 切 ,排斥一切 ,打到一切,是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阶级观点的, 为夺权运动的正确发展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 ,老人家也一再告诫各级干部 ,都要 经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考验 ,都应该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建立新的功劳, 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自以为了不起 ,看轻新起来的革命小将 。对自己只看见过去 的功劳 ,而看不见今天的革命大方向 。对新的革命小将则只看见他们的某些缺点错 误 ,而看不见他们的革命大方向是正确的 。这样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必须改过

  来。(《毛泽东全集》第 49卷 266页) 同日 ,黑龙江省成立了全省的临时最高权力 机构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 。二月二日,《人民日报》 以 《东北的新曙光》 为题发表社论 ,指出黑龙江的经验是 :革命群众组织的负责人 ,人民解放军当地的 负责人和党政机关的革命领导干部 ,组成三结合 的临时权力机构 。第一次明确 提出了 三结合 这一特定的术语 。二月七日,《黑龙江日报》 无署名的发表了 《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夺权斗争的基本经验》 一文 ,文章在叙述了三结合 夺权 的经过后指出 ,黑龙江省的基本经验是 :革命造反派 ,根据当地的斗争具体情 况 ,鲜明地体现党的方针政策 , 团结省委内执行毛主席正确路线的主要负责人 , 同 人民解放军的负责人 ,三位一体 ,联合夺权 。二月十日,《黑龙江日报》《人民日 报》《文汇报》 又将这篇文章加上此文系参加夺权斗争的红色造反者的领导同志 共同研究写成 的署名 ,并稍加改动同时重新发表和转载 。同日,《人民日报》 还 发表题为《无产阶级革命派夺权斗争的一个好范例》 的社论 ,赞扬黑龙江省革命委 员会实行三结合 的经验好得很 。这样 ,就把三结合 作为黑龙江省夺权的一 个基本经验向全国推广 。二月十七日和三月二十一日,《人民日报》 发表题为 《坚 决捍卫三结合 的正确方针》《革命的三结合 是夺权斗争胜利的保证》 两篇 社论 。其中心议题是 :革命领导干部代表 、革命造反派代表和人民解放军当地驻军 代表实行 三结合 ,这是夺权斗争的基本保证 ,是实行夺权的正确方针 。三结 合 在全面夺权浪潮的推动下扩展很快 ,并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

  一九六七年二月八日 ,毛泽东在与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卡博 、巴卢库的谈话中曾 颇为兴奋地说 ,过去我们搞了农村的斗争 ,工厂的斗争 ,文化界的斗争 ,进行了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但不能解决问题 , 因为没有找到一种形式 ,一种方式 ,公开 地 、全面地 、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面。现在找到了 ,这就 是搞文化大革命 。同时 ,他也认为 ,既然是搞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 ,很多事情就难 以预料 。出现全国性暂时混乱局面 ,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可以通过天下大乱 ,达 到天下大治 。(《毛泽东全集》第 49卷 281页)

  正如毛泽东预料的那样 , 当大联合的号召发出后 ,全国各地立即响应 ,什么样 的大联合都出现了 。例如有各红卫兵组织之间的大联合 ,有红卫兵与社会上造反组 织之间的大联合 ,有跨单位跨地区的大联合等等 ,大联合的形式也各式各样 。总

  之 , 当时各地造反组织急于大联合 ,通过大联合所形成的组织规模越大 ,就越容易夺 权 ,也越容易使自己掌握领导权。毛泽东很快就发现了大联合中存在的问题 ,也认识 到了让这些问题发展下去的危害性。于是 ,老人家对大联合规定了三个限制条件:

  第一 ,不许搞全国性的大联合组织 。毛泽东认为 ,大联合是指一个单位里的革 命造反派的大联合 ,不能是跨地区跨行业的造反派的大联合 。如果出现这样的组 织 ,就会形成与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相抗衡的政治力量 ,会使全国陷入分裂和动 荡之中 。因此 ,毛泽东坚决否定造反派组织搞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联合 。根据毛泽东 的这个意见 ,一九六七年二月十二日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取缔全国性群众 组织的通告 。通告指出 :中共中央 、国务院决定 :一 、所谓全国性组织 , 中央一 律不予承认 ,所有这些组织应当立即取消 。它们的成员应该立即从北京等地回去, 到原单位参加运动 。二 、这些组织以各种名义冒领的公款 ,应一律如数追回 。三、 这些组织 ,如发现有反革命活动 ,其成员必须向公安部门揭发报告 , 由公安部门负 责审查处理。

  第二 ,大联合成立的组织尤其是夺权后建立临时领导机构的组织 ,必须经过上 级批准 。一个单位建立的大联合组织 , 目的都是为了夺权 ,夺权后好由他们掌权。 对这一点 ,毛泽东看得很清楚 。根据他的指示 , 中央军委在二月十六日发出的一个 规定指出 :夺权必须是在本单位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 、三结合 的基础 上进行 ,必须经过上级批准 。中央军委的这个指示 ,虽然是针对军队的工厂 、医院 等单位的 ,但在当时也是针对全国的 。此前 ,毛泽东在同张春桥 、姚文元谈话时告 诉他们 :你们不能随便使用上海公社的名字 ,这涉及到国体问题 , 叫什么名字 ,要 由中央统一定 ,上海的造反派夺权 ,也要由中央批准。(参见《毛泽东全集第 49卷 300 页》) 一九六七年三月十七日 ,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思路 , 中共中央发出通知: 各省 、市 、 自治区一级的夺权 ,在采取行动之前 ,应先取得中央同意 ,派代表来京 同中央商量 。没有经过中央同意 ,不要成立临时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 不要在 地方报纸上报道和在广播电台上广播夺权。

  第三 ,大联合组织夺权后建立的临时权力机关 ,必须是三结合 的 。三结 合 的领导班子中 ,必须有军队干部参加 。毛泽东不太相信只靠红卫兵和造反派组 织就能够掌好权 。他在二月份同张春桥 、姚文元的谈话中就说过 :青年人在文

  化大革命 中做了贡献 ,但是马上让他们接省市委书记的班还不行。(参见《毛泽 东全集》第 49卷 298页) 毛泽东当时判断 :在全国动荡中 ,唯一可以起到稳定局势 作用的是解放军 。他在一九六七年三月十二日同新西兰共产党总书记威尔科克斯谈 话时满怀信心地说 :我们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军队是可靠的 ,几百万人 ,我们军 队这些同志是比较好的 。(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6卷 64 页) 因此 ,毛泽东决定, 凡是夺权后要建立的临时权力机关 ,必须有军队干部参加 ,实行无产阶级革命派、 军队干部 、老干部三结合 ,在三结合 的领导班子中 ,军队干部要起主要作 用 。毛泽东专门对 三结合 加以强调和界定 。一九六七年二月十八日 、二十二 日 ,毛泽东先后对待审批发表的《红旗》 杂志社论稿《必须正确地对待干部》 写过 两次批语 。第一次写的批语强调要把三结合 的思想写进去 ,以后重要社论都 应这样做。 同时 , 毛泽东还在社论中加写了一些话 ,其中有一句话是对 三结 合 进行界定的 。他写道 :经验证明 ,在需要夺权的省 、市 ,必须建立 三结 合 的临时权力机构 。这种 三结合 的临时权力机构 , 由真正代表广大群众的 革命群众组织的负责人 、人民解放军当地驻军的代表和革命领导干部组成 。这 样 ,才能形成一个有代表性的 、有权威的领导班子 ,率领广大革命群众 ,胜利地 完成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夺权的战斗任务。他明确指出 :建立 三结合 的临时权力机构 ,在当前必须着重解决正确对待干部的问题。(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6 卷 55 页) 但他更重视的是在 三结合 的领导班子中必须有 军队干部参加 。一九六七年三月七日 ,毛泽东在修改 《红旗》 杂志社论稿 《论革 命的 三结合 》 时写道 :从上至下 ,凡要夺权的单位 ,都要有军队或民兵参 加 ,组成 三结合 。社论同时传达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 :在需要夺权的那些 地方和单位 ,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的方针 ,建立一个革命的 、有代表性的 、有 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力机构 。这个权力机构的名称叫革命委员会好。(参见《毛 泽东年谱》第 6卷 61页)

  毛泽东采取上述三个限制措施 , 目的就是防止领导权落入坏人手中 。历史事实 证明 ,毛泽东的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如果在当时乱哄哄夺权和各种组织都在搞大联 合的情况下 ,没有这几条限制措施 ,我们国家就有可能会很快出现全国性的分裂和 大动荡 ,其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节 推进以工农兵与革命干部为主导的三结合

  一旦国家进入治理阶段 ,造反起来的青年人就显出经验不足的缺点 ,作为补救 措施 ,毛泽东开始考虑恢复老干部领导工作问题 。当时毛泽东就曾说过 ,广大工 农兵一起来 ,才较彻底地冲垮了资产阶级那一套 ,革命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不得不 退居到从属地位 ,不是吗?工人一起来 ,就冲垮了反革命经济主义 ,夺了走资本主 义道路当权派的权 ,促进了革命大联合、三结合。(《毛泽东年谱》第 6卷 88页)

  一九六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周恩来在同上海干部群众代表座谈时 ,特意向他们 转述了毛泽东的话 :省 、市一级还是要干部挂帅 ,红卫兵小将往往是今天上台, 明天被打倒 ,政治上不成熟 ,还不能当省 、市的革委会主任。(《毛泽东年谱》第 6卷 94页)

  七月十四日 ,毛泽东在听取河北情况汇报时说干部多数是好的 ,河北的干部 将来要来个大翻案。(《毛泽东年谱》第 6卷 99页)七月十八日 ,毛泽东在武昌召 集周恩来等开会 ,在周恩来准备返京时对他说 :明年春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接 着召开九大 ,把老同志都解脱出来 ,许多老同志都要当代表 , 当中央委员。毛泽 东列举了邓小平 、乌兰夫 、贺龙等人的名字。(《毛泽东年谱》第 6卷 103页)尽管 中央文革小组曾为推进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做了大量的正面工作 ,但毛泽东在原则 问题上 ,从来是坚持政治底线的 ,对其中某些人的错误言行的批判同样毫不留情, 老人家曾斥责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等人 以革命造反派为主 建立三结合 领 导班子的言论 ,强调坚持确立解放军在三结合 领导班子中的主要领导地位。

  毛泽东的限制措施 , 曾引起了一些造反派的不满 。他们一方面提出了揪军内 一小撮 的口号 ,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三结合 应以造反派为主的要求 。他们的期 待主要是通过其利益代表者康生 、王力等反映出来的 。七月二十五日 ,康生在新华 社电讯稿中加上了一句话 :要揪军内一小撮。八月一日,《红旗》 杂志发表由关 锋主持起草的纪念建军四十周年社论 《无产阶级必须牢牢掌握枪杆子》 中公开提 出 :要把军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揭露出来。这篇社论一发表 ,北京 一些大专院校的造反派奔赴南京等地 , 串联当地的造反派 ,冲击军事机关 ,抢夺枪

  支弹药 ,制造事端 。毛泽东要依靠解放军稳定局势 ,并且确定了大联合 后三 结合 的领导班子要以解放军干部为主的原则 ,而某些造反派却要揪军内一小 撮 。对此 , 毛泽东很生气 。他在上海看到了这期社论后 ,立即批道 :还我长 城!毛泽东对揪军内一小撮 的坚决反对态度 ,使那些所谓代表造反派利益的 人碰了一鼻子灰 ,也使各地造反派开始有所收敛 。他们马上从南京撤回派出串联的 人员 ,并且把抢夺的枪支乖乖地交还给部队。

  但是 ,有的造反派仍不甘心在大联合后的 三结合 领导班子中居于次要地 位 。他们的这种思想情绪集中地反映在王力八月七日在外交部发表的讲话里 。王力 说 :部党委班子没有动吧? 这么大的革命 ,班子不动还行?,现在外交部还是原 班子人马 ,原封未动 。还是三结合班子好 , 以革命造反派为主体。王力这个 讲话马上在红卫兵的传单上公开 ,并传向了全国 。在全国各地造反派中立即掀起了 一个要 以造反派为主 组建三结合 领导班子的声浪 。周恩来很快就发现了这 一问题 。他把王力的讲话稿送给在外地视察的毛泽东做出裁决 。老人家提笔在王力 讲话稿上批道 :大 、大 、大毒草。八月中旬 ,造反派冲击外交部 ,夺取党委大 权 。八月十六日 ,毛泽东在会见阿尔巴尼亚朋友在谈到这件事时说 :打倒陈毅、 姬鹏飞 、乔冠华 ,谁当部长 、副部长呀? 他们(指外交部造反派) 能当领导干部 吗?(《毛泽东年谱》第 6卷 111页)

  九月十六日 ,毛泽东在去往杭州的专列上同杨成武等同志谈话说 :有人提出 打倒徐向前 ,徐向前我是一定要保的 。不管谁要打倒 ,我是一定要保的 。贺龙这个 人 ,将来恐怕还是要当中央委员 。邓小平同刘少奇还是有区别的 。在瑞金时 ,张闻 天和王稼祥是受排挤的 ,遵义会议没有他们不行 。红卫兵要把他们两个搞出去斗, 我不同意。(《毛泽东年谱》 第 6卷 121 页) 在造反派们的喧闹声中 ,毛泽东更加 清醒地认识到依靠解放军并且让解放军在 三结合 班子中居于主要地位的必要 性 。老人家在批判了王力的讲话稿后 ,多次谈到 ,在三结合 领导班子中 ,必须 以解放军为主 。为了宣传毛泽东的这一观点 ,林彪也在八月九日接见曾思玉 、刘丰 时强调 :我们发动文化大革命靠两个条件 :一是靠毛泽东思想和毛主席的崇高威 望 ;再是靠解放军的力量。

  为了确立解放军在三结合 领导班子中的地位 ,毛泽东指示 :八月十一日、

  十二日 , 由中央文革小组出面 ,召集北京大专院校红代会 、中学红代会各群众组织 的代表开会 。会上 , 中央文革小组传达了毛泽东的明确要求 :无产阶级革命派要 相信和依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时会议还代表中央指出 :揪军内一小撮 的提法 是完全错误的 。二十日,《红旗》 杂志发表社论 《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国无 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可靠支柱》。二十五日 ,毛泽东亲自批发中共 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中央文革小组 《关于展开拥军爱民运动的号召》; 二十 七日 ,毛泽东明确提出 ,不要把党内一小撮走资派和军内一小撮走资派并提 , 只 提党内一小撮 ,把解放军搞垮了还要不要政府 ;九月五日 ,毛泽东还批发中共中 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中央文革小组《关于不准抢夺人民解放军武器 、装备和各 种军用物资的命令》。 毛泽东采取的这些措施 ,很快就把某些造反派们要在大联合 后的三结合 中当头的声势打了下去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文化大革命 的作用 被突出出来 。事实证明 ,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 出现全国动乱局面情况下 ,运用 解放军的力量稳定局势 ,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与此同时 ,老人家还作出了派工人进 驻学校管理学生以促进大联合、实行三结合 的战略决策。

  一九六七年 ,虽然毛泽东一再讲要实行大联合 ,但不少红卫兵与造反派们 出于各派利益 ,还在大打派仗 。面对这种情况 ,毛泽东仍希望说服他们要搞大联 合 。 同时 , 毛泽东反复强调: 在大联合 、三结合 时 ,一定要把老干部结合进 去 。尽管毛泽东一再号召搞大联合 ,有的人却还是派仗照打 ,全国各地的武斗事件 仍经常发生 。即使是搞大联合时 ,各造反派和红卫兵组织 ,也都强调以我为核心, 搞形式上的大联合 ,实际上的派性斗争 。同时 ,许多造反派组织都不愿把老干部结 合进去 ,有的仍按照打倒一切 的思路 ,拒不解放老干部 ,更不起用老干部 ,或 者一派起用老干部 ,另一派就起来又把这个老干部打倒 。对此 ,毛泽东感到很恼 火 。他决定 ,要对红卫兵再做一些说服工作 , 同时对不听话的红卫兵组织 ,要以适 当方式告诫一下 。一九六七年七月至九月 ,毛泽东在视察华北 、中南和华东地区时 发表重要谈话 。在谈话中 , 毛泽东一再号召实行大联合 。他说 :在工人阶级内 部 ,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工人阶级内部 ,更没有理由一定要 分裂成为势不两立的两大派组织。针对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在搞大联合时都强 调 以我为核心 ,毛泽东说 :什么 以我为核心 ,这个问题要解决 。核心是在

  斗争中实践中群众公认的 ,不是自封的 。 自己提 以我为核心 是最蠢的 。王明、 博古 、张闻天 ,他要做核心 ,要人家承认他是核心 ,结果垮台了。毛泽东还强 调 :正确地对待干部 ,是实行革命三结合 , 巩固革命大联合 ,搞好本单位斗 、 批 、改的关键问题 ,一定要解决好。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还说 :对红卫兵要进行 教育 ,加强学习 。要告诉革命造反派的头头和红卫兵小将们 ,现在正是他们有可能 犯错误的时候。(参见《毛泽东全集第 50卷 13页》)

  这是毛泽东自发动文化大革命 以来 ,第一次告诫红卫兵和造反派头头们, 第一次对他们提出批评 。毛泽东的这些指示 ,通过中央办的报纸陆续透露给全国。 特别是一九六七年十月一日,《人民日报》《红旗》 杂志、《解放军报》 发表的编辑 部文章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 中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 :革命 的红卫兵和革命的学生组织要实现革命的大联合 。只要两派都是革命的群众组织, 就要在革命的原则下实现革命的大联合。根据毛泽东这次谈话 , 中共中央 、国务 院 、中央军委 、中央文革小组还于一九六七年十月十七日发出《关于按照系统实行 革命大联合的通知》, 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 :各工厂 、各学校 、各部门 、各企业单 位 ,都必须在革命的原则下 ,按系统 、行业 、班级实行革命大联合 。上述文章文件 大段大段地引用毛泽东的话 ,对红卫兵和各造反组织无疑起着震慑作用 ,他们不得 不表示拥护革命的大联合 。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毛泽东设想一九六八年应该是实行大联合的一年 。按照老 人家的意见 ,一九六八年一月一日《人民日报》《红旗》 杂志、《解放军报》 的元 旦社论 提出 ,一九六八年的战略目标之一 ,是促进与巩固革命的大联合和革命的 三结合 。但是 ,毛泽东内心十分清楚: 约束红卫兵是实现革命大联合的先决条件。 因此 ,他在一九六八年初把约束红卫兵作为很重要的任务来抓 。毛泽东在一九六七 年一系列重要指示的传达 ,确实对一般的红卫兵和各种造反组织起到了一定的约束 作用 。但是 ,对于一些造反比较早 ,建立红卫兵组织比较长 ,特别是已经形成了一 些核心小团体的红卫兵和造反派们来说 ,并不大管用 。因为他们已经不再只是运动 初期那种单纯为了造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反 而结成的小团体了 ,而是有了 一定的政治目的的组织 。这些政治目的 ,往最小处说 ,也是为了掌握本单位的领导 权 ;往大处说 ,是为了掌握一个地区甚至全国的领导权 。这样一来 ,毛泽东的话,

  他们也不大能听得进去了 。他们依然在打派仗 , 即使是搞大联合 ,也是都强调 以 我为核心 ,互不相让 。其中 , 闹得最凶的 ,还是一些高校 。那里的一些红卫兵组 织甚至武装起来 ,为了争夺领导权而互相对立 。在这种情况下 ,毛泽东决定要批评 一下造反学生们的无政府主义问题 。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想法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 五日《人民日报》 发表署名任立新的《无政府主义是通向反革命的政治桥梁》 一文 说 :无政府主义已经成为当前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进行疯狂反扑的主要手段 。如 果不坚决打倒无政府主义 ,就必然会干扰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

  毛泽东考虑到 ,光是批判无政府主义 ,还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他决定派一些优 秀的产业工人 ,组成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进驻这些动荡的高校 ,让工人们管一 管造反的学生 。他的基本想法是 :动用军队去解除学生的武装 ,虽然可以 ,但会造 成学生和解放军的对立情绪 ,甚至会发生流血冲突 。而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造反 的学生们是承认的 ,让产业工人们去说服学生 ,学生们是会听话的 。工人毛泽东思 想宣传队是非武装团体 , 由他们动手去收缴学生们手中的武器 ,学生们也会听话, 少数顽固的学生头头也没有办法 。他决定先在北京一些高校试验。

  按照毛泽东的部署 ,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北京六十多个工厂的三万多工 人组成的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简称工宣队 )进驻北京的大专院校,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毛泽东的指示 ,制止武斗 ,促进大联合 。工宣队 进驻 北京的一些大专院校后 ,通过工人们的宣传和做工作 ,大多数大专院校的武斗被制 止 ,大联合和三结合 也开始进入酝酿阶段 ,清华大学却表现的例外 。原来 ,就 在七月二十七日 ,工宣队 进驻清华大学时 ,清华大学的红卫兵组织头头蒯大富就 下令手下的红卫兵骨干阻止工人进驻 。工宣队员们对红卫兵们进行了耐心地说服工 作 ,并按上级指示劝造反学生们交出手中的武器 。蒯大富却发话 :不能交出武器。 这样 ,无论工宣队员们怎样苦口婆心地说服 ,清华大学的红卫兵就是不交出武器, 还动手打工宣队员 。在这种情况下 ,进驻清华大学的工宣队员也失去了耐心 ,便动 手强行收缴红卫兵手中的武器 。蒯大富见状 ,便下令开枪 。结果 ,在二十七日这一 天 ,清华大学红卫兵开枪打死了五名工宣队员 ,打伤多人 。情况急报毛泽东处 ,毛 泽东非常气愤 。他认为 ,这个清华大学的问题 ,反映了目前全国红卫兵队伍的状 况 ,必须对全国的红卫兵进行一次严厉的告诫 ,尽管当初红卫兵运动曾经推动了无

  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于是 ,七月二十八日 ,他约林彪 、周恩来以及中央文革 小组全体成员一起接见聂元梓 、蒯大富 、谭厚兰 、韩爱晶 、王大宾等 。毛泽东接见 他们时 ,一改过去的亲切态度 ,显得极为严肃 ,语气也十分严厉 。毛泽东批评他 们 ,一不斗 、二不批 、三不改 ,头脑膨胀 ,并严厉告诫他们要听从指挥 。老人家 说 ,今天是找你们来商量制止大学的武斗问题 ,怎么办?文化大革命搞了二年 ,你 们现在是一不斗 、二不批 、三不改 。斗是斗 ,你们少数大专院校是在搞武斗 。现在 的工人、农民、战士、居民都不高兴 ,大多数的学生都不高兴。就连拥护你那一派的 人也不高兴 。你们脱离了工人 、农民 、战士 、学生的大多数 。有些学校搞了些斗黑 帮 ,但是很不够 ,就是因为分了两派 ,忙于武斗 ,现在逍遥派那么多 ,不搞斗批改, 而要斗批走、斗批散。我说大学还要办,讲了理工科 ,但没有讲文科都不办 ,但旧的 制度、旧的办法不行了 ,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革命 ,就是要文斗不要武斗。(《毛泽 东年谱》第6卷175页)这次谈话持续了五个多小时,林彪、周恩来也先后讲了话,对 红卫兵进行了严厉批评 ,在场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也纷纷讲话 ,批评红卫兵。

  毛泽东 、林彪 、周恩来和中央文革小组成员都发话严厉批评红卫兵 ,这对红卫 兵来说 ,是当头棒喝 ,他们不得不收敛了 。各红卫兵组织头目回去后 ,纷纷约束手 下的红卫兵队伍 ,乖乖地交出了武器 ,停止了武斗 , 同时也开始搞大联合了 。工宣 队顺利地进驻了北京各大专院校 。接着 ,毛泽东又接连采取了如下几个行动 :为了 表示对工宣队在宣传毛泽东的指示 、制止武斗 、促进大联合工作的肯定和支持 ,一 九六八年八月五日 ,毛泽东把外国朋友赠送给他的芒果转送给清华大学的工宣队。 这一消息在全国广泛报道 ,工宣队的威望一时大增 ,而全国各地红卫兵组织的威信 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却急剧下降 。八月十三日 ,毛泽东 、林彪接见了首都工宣队队 员: 十五日 ,他们又接见了清华大学的工宣队代表 ,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 扬 , 同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工作 ,制止武斗 ,促进大联合 。当天的《人民日报》 还 公布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 :我国有七亿人口 ,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要充分发挥 工人阶级在文化大革命中和一切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八月二十五日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中央文革小组在下发《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的通知》 中 提出 :各地应该仿照北京的办法 ,把大 、中 、小学逐步管起来。要 以优秀的产 业工人为主体 ,配合人民解放军战士 ,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分批分期进入各学

  校 。中央这个通知一发出 ,全国各地陆续开始向各大 、中 、小学校派驻工宣队。 就在中央文件下发的同一天,《红旗》 杂志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 《工人阶级必须领 导一切》。这篇文章是毛泽东让姚文元写的 ,写完经过毛泽东的审阅后发表的 。文 中公布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 :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 ,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 ,必 须有工人群众参加 ,配合解放军战士 , 同学校的学生 、教员 、工人中决心把无产阶 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积极分子实行革命的三结合。文章还公布了毛泽东关于要 在实行革命的大联合的基础上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 的意见。(参见 《毛泽 东年谱》 第 6卷 188 页) 接着 , 中共中央做出决定 ,对教育部进行军管 ,成立军事 管制领导小组 。一九六九年四月 ,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也进驻教育部 ,会同 军事管制领导小组搞教育战线的斗 、批 、改 。毛泽东接连采取的这几个措施 ,把全 国乱得最厉害的大 、中专学校稳定住了 ,各大中专学校的武斗现象基本消除了 ,在 大联合基础上形成的三结合 的领导班子陆续建立起来。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一九六七年八月 ,毛泽东曾就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的革命对象问题明确提 出 :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革命的主要对象 ,是暗藏在无产阶级专政机构内部的资产 阶级司令部 ,我们就是对无产阶级专政机构内部的这一部分进行革命 。从我们党和 我们国家的整体来说 ,它们是不占统治地位的 ,但是必须打倒他们 ,才能巩固好强 化无产阶级专政 ,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毛泽东全集》 第 50卷 34 页) 按照这一 精神,《人民日报》《红旗》 杂志、《解放军报》 编辑部在十一月六日联名发表的社 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纪念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五十周 年》 中 ,强调指出 :毛泽东同志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伟大的贡献 ,在于他系统地 总结了中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系统地总结了十月革命以来国际无产阶级专 政的历史经验 ,不但总结了正面的经验 ,而且总结了反面的经验 ,特别是总结了苏 联资本主义全面复辟的严重教训 ,完整地 、彻底地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进 行革命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一个当代最重大的课题 。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 继续革命理论的六大要点是:

  一 、必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 指出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事物内部的这 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有两类社会矛盾 ,这就是 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 的矛盾 ,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 ,是非对抗性的 。毛泽东告诉我们 :必须划分敌 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线 ,只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才能使无产阶级 专政日益巩固和加强 ,使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发展。

  二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 还存在着阶级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 争 ,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以后 ,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各派政治力 量之间的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 ,还是长 时期的 , 曲折的 ,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为了防止 和 平演变 ,必须把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三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在本质上依然是政权问题 。就是资产阶级要推 翻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则要大力巩团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 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 。我们对他们的关系绝对不 是什么平等的关系 ,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关系 , 即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 实行独裁或专政的关系 ,而不能是什么别的关系 ,例如所谓平等关系 、被剥削阶级 同剥削阶级的和平共处关系、仁义道德关系等等。

  四 、社会上两个阶级 、两条道路的斗争必然会反映到党内来 。党内一小撮走资 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就是资产阶级在党内的代表人物 。他们是一批反革命的修 正主义分子 ,一旦时机成熟 ,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 , 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 专政 。我们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就必须充分注意识破 睡在我们的身旁 的 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 ,充分揭露他们 ,批判他们 ,整倒他们 ,使他们不能翻天, 把那些被他们篡夺了的权力坚决夺回到无产阶级手中。

  五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进行革命 ,最重要的是要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 只能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要让群众在这个大革命运动

  中 , 自己教育自己 。就是说 ,这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运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 大民主的方法 , 自下而上地放手发动群众 。同时 ,实行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大联台, 实行革命群众、人民解放军和革命干部的革命三结合。

  六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思想领域中的根本纲领是斗私批修 。无产阶级 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 , 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 因 此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 ,是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问题。 要在政治上 、思想上 、理论上批判修正主义 ,用无产阶级的思想去战胜资产阶级利 己主义和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 ,改革教育 ,改革文艺 ,改革一切不适应于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挖掉修正主义的棍子。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源自列宁的学说 。列宁早在《国家与革命》 中 就曾经强调指出 :只有承认阶级斗争 、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 ,才是马克 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同庸俗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这 里 。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测验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今天 ,我们可以 说 , 只有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同时也承认在无产阶级专政下还要继续进行革命的人, 才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这正是检验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试金石。

  历史与实践证明 ,毛泽东的伟大不仅在于建立了新中国 ,更为伟大的在于他敢 于发动亿万群众通过文化大革命这一形式 ,来整顿自己亲手创建的中国共产党 ,实 现党在自我否定基础上的新生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昭示了毛泽东由社会主义革命 向无产阶级革命的升华 ,他以工人阶级领导一切 的热忱期待 ,捧出了一颗忠诚 于人类解放事业的赤子之心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 派 的逻辑论证 ,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的正确性 。一九六六 年春 ,毛泽东在上海西郊的一次谈话中曾反复提出 :要把十八层地狱统统打破, 孙悟空闹天宫 ,你是站在孙悟空一边 ,还是站在天兵天将 、玉皇大帝一边?要支 持小将 ,保护孙悟空。(费振刚 、董学文主编:《毛泽东圈注史传诗文集成》) 一 九六七年初 ,上海工人阶级夺权 ,毛泽东又予以充分肯定 :这是一个大革命 ,是 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大革命 。这件大事对于整个华东 ,对于全国各省市的无 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发展 ,必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见何沁:《中华人民

  共和国史》) 毛泽东高高擎起列宁主义之旗 。列宁说 :机会主义恰恰在最主要之 点不承认阶级斗争 , 即不承认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 ,在推翻资产阶级 并完全消灭资产阶级的时期有阶级斗争 。实际上 ,这个时期必然是阶级斗争空前残 酷 、阶级斗争形势空前尖锐的时期。(参见列宁 《国家与革命》) 事实告诉人们,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空前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

  一九五六年 , 中共八大宣布公有制对私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 。毛泽东也曾说 过 :现在阶级斗争这件工作基本结束了 。我们全党要来搞建设。一九五七年 的反右斗争 ,促使毛泽东否定了八大 某些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提法 ,设定了阶级 斗争对象 :地富反坏右和资产阶级 。他说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社会主 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毫无疑问 ,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 论断乍看起来似乎有些牵强 , 因为社会主义 已经不能把工厂 、机器 、土地等生产 资料攫为私有了。(列宁:《国家与革命》) 那么 ,没有了私有制 ,没有了生产资 料的私人占有 , 当然没有以私人资本掠夺劳动者的剥削阶级 ;又哪来的无产阶级与 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九五八年武昌会议 ,毛泽东为弥补理论的欠缺 , 曾试图将 资产阶级修正为政治思想上的阶级 。他说 :作为政治上同思想上的地主阶级跟 资产阶级 ,这个东西还存在。(见席宣:《关于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 论 》) 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后 ,毛泽东提升政治思想上的阶级斗争到共产党内: 社会经济制度变了 , 旧时代遗留下来残存于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们头脑里的反动思 想 ,亦即资产阶级思想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思想 ,一下子变不过来 。要变需要时间, 并且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 。党内斗争反映了社会上的阶级斗 争。(毛泽东《机关枪和迫击炮的来历及其他》) 毛泽东就是这样将社会主义时期 阶级斗争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并不断深化 ,逐步发展成为较为完整的无产阶级专政下 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基础在于 :文化大革命前夕 ,毛泽东的一系列 讲话 , 已经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 ,论证了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 、反革命 的修正主义分子 , 已经混进党里 、政府里 、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 ,相当大的 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的手里 。党内走资本主 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 ,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

  和组织路线 ,在各省 、市 、 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 。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 能解决问题 ,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 ,公开地 、全面地 、 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 揭发上述的黑暗面 ,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这实质上是一个阶级 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那么 ,毛泽东的这一理论 有没有经济基础和政 治基础? 一九六二年 ,毛泽东开始寻觅这个基础 :有没有阶级呢? 我看还有。 地主 、富农 、反革命残余都还存在。一九六三年 ,毛泽东推进一步 :在党员 、干 部队伍中 , 不少党员变成了资产阶级分子 。(见邸延生 《 文革 前夜的毛泽 东》) 这是求索式的猜想 。然而 ,科学猜想常常是科学发现的前奏 。事实上 ,毛泽 东已经模糊地切到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资产阶级 的脉搏 。一九六四年 ,毛泽 东开始捅破理论的坚壁 :大批官僚资产阶级坏干部 的存在 ,造成了我们国内 严重尖锐的阶级斗争 。(见郑谦:《毛泽东与邓小平》) 一九六五年 ,毛泽东豁然 开朗 :运动的重点 ,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首见于毛泽东主 持制定的中共中央文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 即《二十 三条》) 阶级斗争的对象明朗化 :从被打倒的地富反坏右和民族资产阶级 ,到意识 形态领域政治思想上的阶级 ,进而逼近官僚主义者阶级 ,毛泽东最后锁定了 党内资产阶级 。十年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拼将生命的最后一搏 , 留下永驻史册的 政治遗言 :搞社会主义革命 ,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 ,就在共产党内 ,党内走资 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走资派还在走。(《毛泽东文集》 第 52卷 69 页) 无产阶级 专政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对象 ,至此 , 已经十分明确。

  然而 ,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这个对象 有没有经济基础呢?进而言之 ,政 党是阶级的抽象 , 党内可以有派 , 党内如何有阶级? 毛泽东如何突破理论瓶 颈?谁占有生产资料! 毛泽东拽出了党内资产阶级 的经济尾巴 。他在沈阳 冶炼厂材料上批示 :我们的工业究竟有多少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资本主义化了, 是三分之一 ,二分之一 ,或者还要多些 列宁说过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 阶段 ,资产阶级法权 没有完全取消 ,而只是部分地取消 , 只是在已经实现的经 济变革的范围内 ,也就是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取消。(列宁 《国家与革命》) 其 实 , 即使在生产资料的关系上 ,也大体是形式上的取消 。生产关系 , 主要是所有 制 。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吗? 毛泽东不容分说 :我看所有制没有解决 ,至少

  是大部分 ,不讲全部的话。(见叶永烈:《文化大革命 简史》) 新中国到底是 什么所有制? 毛泽东道出两个 差不多 :一个是 中国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 多 ,一个是新中国跟旧社会差不多 。他说 :列宁说建设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 级国家 ,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法权 ,我们自己就是建设了这样一个国家 ,跟旧社会差 不多 ,分等级 ,有八级工资 、按劳分配 、等价交换。(《毛泽东文集》 第 52卷 68 页) 毛泽东打碎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虚幻 。他说 :文化大革命从中央一直搞到工 厂 、机关 、学校 。过去这些都不在我们手里 ,大都在国民党手里 ,都在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手里 ,而且他们还有后台。康生解读 :资本主义复辟 ,在工厂方面 ,关系 很大 , 因为它是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向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 ,它们形式 上是公 ,实际上是私 ;形式上是新 ,实际上是 旧 ;形式上是社会主 义 ,实际上是资本主义。(见王年一:《对上海一月革命 的几点看法》) 毛泽 东时代的中国 ,难道是资本主义所有制? 在全民所有 的招牌下 ,资本主义经营 管理日益扩张垄断特权对生产资料的攫夺 ;在社会主义 的名义下 ,党内走资派 通过以官僚主义为表征而构建的特权阶层 , 已日益发展为类似于资产阶级剥削工人 阶级的生产关系 。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为什么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因为 ,社 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绝非简单排斥 ,而是相反相成 ,共存共亡 ,对 立统一 。马克思 、恩格斯曾论定了这种同一性 :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 的因素。(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余金成 、王兰垣在《社会主义走向振 兴的世纪》 中谨慎地说 :在资本主义的计划发展和福利改革中 ,依稀可辨社会主 义生产方式的影子 ;而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法律规范中 ,也不难找到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痕迹。其实 ,在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强势存在 ,但它表 现为资本主义形态 ;在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强势存在 ,但它表现为社 会主义形态 。在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经受资本社会化 、生产社会 化的蚕食 ,被迫向社会主义 和平演变 ;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居于矛盾的主要 方面 , 因此决定着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 。在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 经受等级与特权的蚕食 ,被迫向资本主义 和平演变 ;只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居 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 因此决定着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在对立中同一 。毛泽东厌恶的商品交换 、八级工资制 、按劳分配 ,

  其为资产阶级法权的组成部分 ,形成社会主义时期保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温床 ;其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则成为利用资产阶级法权向共产主义平等过渡的助 推器 。同一在对立中存在 ;对立变革同一 。毛泽东说: 同一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 存就完了 ,更重要的 ,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328 页) 如何转化 ?谁占据主导 ,谁就决定了所有制的属性 ,决定了对另一方的 利用、限制和改造 ,决定了对被动方的转化 。而矛盾非主导方化被动 为主 动 的强烈冲动 ,则以其颠覆矛盾主导方的现实作为 ,使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变革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成为可能 ,也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复辟成为可能 。这是两种生产关系的斗争 。这种斗争贯穿于双方的温情 合作中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之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呱呱坠地 ;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诞生之初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华丽转身 。这个华丽转身 就是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立同一的物质载体 。革命 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 , 明确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导地位 ;然而 ,社 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向前迈进的第一步 。换句话说 ,社会主义无非是 变得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国家资本主义垄断而已 。(列宁:《大难临头 , 出路何 在?》) 没收官僚资本为国营资本 ,并不能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没有高度提升 的生产力 、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综合素质 ,全民所有 就不能不被虚拟化 。一百多 年前 ,恩格斯已经指明 国有化 的二重性 :只有在生产资料或交换手段真正发 展到不适于由股份公司来管理 , 因而国有化在经济上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情况下 , 国 有化才意味着经济上的进步 ,才意味着在由社会本身占有一切生产力方面达到了一 个新的准备阶段。(《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注释》) 尽管中国的国有经 济当时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 ,但却不能遮掩一个事实 :它不是股份经 济发展成熟的产物 , 而是落后国家的强制行为 。全民所有 ,实际是 政府所 有 ;人民主权 ,实际是国家垄断资本对劳动者的雇佣 。它通过管理者建立与被 管理者的生产关系 ,受制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不仅生产商品 ,不仅生产剩余价 值 , 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 一方面是资本家 , 另一方面是雇佣工 人。(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 商品交换无非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财产交换, 也就是对私有者与私有者之间经济关系的事实确认 。那么 ,劳动力依然具有商品的

  属性 ,而企业管理者假公济私 ,依仗 国家资本 的垄断地位 ,成为私有经济 的强势群体 , 即官僚特权阶层 ,也便成为难以遏制的趋向 ;它们对全民所有 的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行反噬 ,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矛盾的次要方面向主要方面转 化 ,推动社会主义所有制向资本主义所有制畸变 。毋庸置辩 , 国有企业保存并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形成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 ;而利益集团相互间的亲密认同 ,则 聚起一个特权化的资产阶级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毛泽东激烈定性:做了大 官了 ,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 。比资本家还厉害。(《毛泽东全集》 第 52卷 68 页)从这个意义上讲 ,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政 治代言人与承载者。

  实践证明 :毛泽东关于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的科学论证 , 已经将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 ,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上 。事实 上 ,刘少奇也同样论证过这一问题 。刘少奇曾在八大政治报告 中指出 :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分配问题上 ; 国家在按劳分配 上的失 误 ,也就是少劳多得 ,或多劳少得 ,分配上的不公 ,阻碍生产力进步 。他其实也已 经看到 :在公有制的框架里 ,通过分配领域的利益转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 成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侵蚀 。随后 ,刘少奇发出警告 :剥削是历史发展过程中 的必然产物 ,不是可有可无 ,随人的意志就能铲除的 。违背规律人为去消灭它 ,必 然还产生新的剥削 ,甚或自身也将变成新的剥削者。(见王光美:《与君同舟 ,风 雨无悔》) 这新的剥削者 ,与毛泽东定义的走资派 ,异曲同工 。中国共产党 两位卓越的领袖从对立的不同侧面 , 向着同一聚焦 :资本主义被强制消灭 ,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国营企业重新萌发 ;私有制被强制消灭 ,特权私有 在 公有制名义下猖狂孳生 ;资本家剥削被强制 消灭 ,在共产党内产生走资派 剥削 。这并非个人 、集团的品质优劣 ,而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 ,一句 话 ,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恩格斯:《反杜林论》) 这是经济规律 。 刘少奇把握了剥削 的必然性 ,他容忍剥削 ,甚至一定程度上鼓励剥削 , 以求助推经济进步 ,最终消灭剥削 。毛泽东对 剥削 则如芒在背 ,忍无可忍 : 我不想哪一天在中国大地上再出现人剥削人的现象 ,再出现资本家 、企业主 、雇 工 、妓女和吸食鸦片烟 ;如果那样 ,许多烈士的血就白流了 。毛泽东担心他在

  北京的毕生事业可能最终不是为世界上最合理的社会 、反而为一个极度的剥削制度 奠立基础。(肯·利伯塔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毛泽东坚信革命处在 严重的危急关头 ,认为革命最终将像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那样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被 断送。(克·霍林沃思:《毛泽东和他的分歧者》) 毛泽东担忧 :少则几年 、十几 年 ,多则几十年 ,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 ,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 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 ,变成法西斯党 ,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严峻的历史课 题困扰着毛泽东和共产党人 :资本主义复辟有没有必然性? 走资派有没有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时期 ,既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伴生物不乏生 机 ,那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代表走资派也便活力依然 ;既然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长期存在和不断产生 ,那么走资派也长期存在和不断产生 。资本主义复辟的根 源在经济土壤中 。马克思说 :当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必然消灭 、从而也使资产阶 级的政治统治必然颠覆的物质条件尚未在历史进程中 、尚未在历史的运动 中形 成以前 , 即使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它的胜利也只能是暂时的 ,只 能是资产阶级革命本身的辅助因素 。任何强大的思想或意志力量都不能使他们 摆脱这个命运。(卡·马克思《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

  社会主义政权的创立 ,能够摆脱资本主义复辟的命运吗? 毛泽东存疑 :如果 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不能时刻提高警惕 ,不能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 ,社会主义教 育工作做得不深不透 ,各级领导权不是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 ,而被修正 主义者所篡夺 ,则我国还可能要走一段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见邸延生:《文 革 前夜的毛泽东》) 毛泽东预感 :我担心 ,我死以后 , 中国会出现资本主义复 辟。然而 ,资本主义复辟固然气势汹汹 ,社会主义革命同样不可阻遏 。毛泽东高 瞻远瞩 :在中国一定不出修正主义? 这也难说 。儿子不出 ,孙子出 。不过不要 紧 ,孙子出了修正主义 ,孙子的孙子一定会出马列主义。(见曹英:《红色档案系 列之二: 中共早期领导人活动纪实》) 毛泽东大气磅礴 :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 个原则。(见王洪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既然所有制问题没有解决 ,许多 单位的领导权实际上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存在资本主 义的关系 ,那么发动文化大革命 ,开展夺权斗争 ,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了。(石 仲泉:《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权利 和毛泽东对它的误解》) 毛泽东定义文化

  大革命 :从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手里夺权 ,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 下 ,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革命 , 即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的革命。(见王年

  一:《对上海一月革命的几点看法》) 毛泽东将他的毕生心血铸成指引人民反抗 特权剥削的永恒航灯 ,诉诸历史 ,诉诸人民:一百年后还要不革命?一千年后要不 要革命? 总还是要革命的 。总是一部分人觉得受压 ,小官 、学生 、工 、农 、兵 ,不 喜欢大人物压他们 ,所以他们要革命呢。(《毛泽东全集》第52卷69页)人民与走 资派的阶级斗争 ,是世纪性的持久战 。这个持久战以公有制颠覆私有制 、公有观念 颠覆私有观念的坚定指向 ,表明了阶级斗争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 同时也表明了毛泽 东所提出的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伟大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第四节 三结合的不断创新发展

  一九六八年九月 ,经过二十个月的社会动荡与错综复杂的夺权斗争 ,全国(除 台湾省外)二十九个省 、市 、 自治区先后建立了革命委员会 。全面夺权后新建立的 革命委员会 确立了由革命群众代表 、人民解放军代表和革命干部代表组成的 三结合 领导体制 ,被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肯定以后迅速地发展起来 。革命委员会 集党 、政大权于一身 ,实行党政合一 、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 。至此三结合 成为 文化大革命中对领导机构内部人员构成与运行方式进行概括而形成的特定术语。

  所谓三结合 ,首先就是要有革命干部的代表 。把革命干部结合到革命委 员会 中 ,是基于当时对干部队伍的认识 。在全面夺权刚开始的一九六七年二月二 十三日,《人民日报》 转载的 《红旗》 杂志 《必须正确对待干部》 的社论指出 :干 部大多数是好的 ,必须对干部队伍有一个基本估计 。七月至九月 ,毛泽东在视察南 方时 ,一再强调要 团结干部的大多数 。毛泽东始终认为干部的绝大多数是好 的 ,主要是需要接受文化大革命的教育 ,实现思想与立场向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根 本转变 ,开始强调发挥革命领导干部应有的作用 。因此 ,在新成立的政权机构中要 有革命干部的代表。

  其次就是要有革命群众的代表 , 又叫做左派或造反派的代表。《十六条》 规 定 :党的领导要善于发现左派 ,发展和壮大左派队伍 ,坚决依靠左派 。毛泽东之

  所以要把革命造反派 的代表结合进革命委员会中 ,就在于毛泽东把他们看成是 打倒走资派 的可以依靠的力量 。在文化大革命中 ,毛泽东没有对左派定出明确 的判别标准 。实际上人们往往是根据最先起来造反 ,敢于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作斗 争来判别某些人是否是左派 。正像一九六八年十月十六日 《人民日报》 转载 《红 旗》 杂志第四期社论所指出的那样 :革命委员会中的群众代表不是选举产生的 ,而 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群众的行动产生的 。这比以前单纯用选举产生的更合于无产阶 级的民主 ,更合于民主集中制。

  再次就是要有人民解放军当地负责人的代表 。从一九六七年一月人民解放军 介入 地方的夺权斗争以来 ,军队代表不但作为三结合 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参 加了革命委员会 ,而且还在革命委员会内部居于主导地位 。这从两个方面表现出 来 :第一 ,先后成立的二十九个省、市、 自治区的革命委员会 ,有二分之一强的省 份由部队代表担任一把手 ;第二 ,各级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要由相当一级的军队 领导机关批准 。五月三十一日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中央文革联合发出 文件规定 :在尚未建立省市革命委员会的地区 ,成立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 ,地专级 由省军区或军审查 ,报大军区批准 ;县级由省军区或军批准 ,这种特殊的领导关 系 ,也直接决定了军队代表在地方的地位 。军队干部在当时极其复杂的情况下执行 三支两军 任务 ,做了大量的工作 ,对缓和紧张的局势、维护社会秩序、减少动乱 造成的损失起了积极作用。当然也不可能不产生一些失误 ,带来某些消极的后果。

  组成三结合 的领导机构后 ,三者之间怎样进行有机地结合?《红旗》 杂志 一九六七年第五期《论革命的三结合 》 社论中提到了这个问题 。社论指出 :三 结合中 ,三者缺一不可 ,忽视或者低估哪一方面的作用 ,都是错误的 ,必须充 分发挥革命群众组织负责人的作用 ,革命干部应该在这个机构中起核心作用和 骨干作用 ,人民解放军代表也要起重大作用 。社论要求革命干部起核心作用是较 为具体的 ,其他都是笼统的 。后来 , 中央决定三支两军 人员撤回部队 ,要求地 方干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 。此后 ,革命领导干部的作用才开始显露出来。

  革命的三结合 作为领导机构的组成形式越来越具有普遍意义 。从量的覆盖 面上 ,这种三结合 不仅逐步扩展成为既是省以下各级政权的组成形式 ,而且又 是各企事业和农村基层单位领导机构的组成形式 。从质的内涵上 ,革命委员会内部

  三结合 的组织机构 ,在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的内容 ,而且越来越完善 。三结合 的革命委员会在当时的具体形式是 :在各级政府机构 ,是由革命群众代表 、人民解 放军代表和革命干部代表组成 ,农村人民公社以下由民兵代表代替解放军代表 。在 工厂企业中 ,是由革命干部代表 、民兵代表和工人代表组成 ;在各大中专学校 ,是 由革命学生代表 、革命教职员代表 、革命领导干部代表组成 。后来 , 随着军队支 左 范围的扩大 ,革命干部 、革命群众的代表 、军队代表的三结合 便具有了 普遍的意义。

  当时 ,组建这种 三结合 强调的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增加群众代表比例的途 径 ,来密切同群众的联系 。就多数省 、市级革命委员会的委员构成来看 ,三方面的 比例大体如下 :各造反派组织代表(群众代表)一般占百分之五十左右 ,军队代表 占百分之二十 ,革命领导干部代表占百分之二十 ,其他方面的革命群众代表占百分 之十 。在群众代表中 ,工人 、农民 、红卫兵的代表也有一定比例 。一般的情况是, 工人代表比例较大 ,贫下中农代表次之 ,红卫兵代表又次之 。例如江苏省筹备成立 革命委员会时 ,革命委员会拟由一百六十五名委员组成 ,其中十名作为机动 。一百 五十五名委员的分配为 :革命群众代表九十五名 , 占百分之五十七点五 ,其中工人 代表三十七名 , 占百分之二十二点五 ,贫下中农代表十八名 , 占百分之十一 ,红卫 兵代表二十八名 , 占百分之十七 ,其他系统的革命群众代表十二名 , 占百分之七, 军队代表三十名 , 占百分之十八点二 ,革命领导干部三十名 , 占百分之十八点二。 在省 、市革命委员会常委中 ,军队 、干部 、群众三方面的比例与革命委员会委员的 比例大致相同。

  后来 ,这种三结合 的形式在教育系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九六八年七月二 十七日 ,北京六十多所工厂的三万人组成首都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进驻北京大专 院校 。八月二十五日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中央文革发出《关于派工人 宣传队进学校的通知》, 决定在已经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在工人中已经实行革命 大联合 ,清理阶级队伍工作已经有了显著成效的大 、中城市 ,都要在革命委员会领 导下 , 以优秀产业工人为主体 ,配合人民解放军战士 ,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分 批分期 ,进入学校 。并且明文规定 :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 ,参加学 校中全部斗 、批 、改任务 ,并且永远领导学校 。在农村 ,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

  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实际上 ,学校中的工人 、战士 、革命的知识分 子的三结合 ,同一般意义上的革命干部 、群众代表 、军队代表的三结合没有什 么本质区别 ,只是增加了工人代表 。学校中的革命的知识分子 ,既包括了一些群众 代表 ,也包括了一些革命干部代表。

  此外 ,这种三结合 还发展成为领导机构运行过程中实行有效领导的一种组 织形式 。一九六九年七月一日 ,北京市北郊木材厂的题为《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是一场革命》 的调查报告 ,在总结斗批改的经验时说道 :工人阶级掌握技术大权 后 ,建立了新的技术管理制度 ,新产品试制 、设备维修 、新工艺的制定 ,都是工人 与技术人员、干部三结合进行 。各车间普遍建立了三结合的技术革新小组。

  还有一种三结合 的侧重点是强调领导机关的领导方式要同群众 、同实际相 结合 。毛泽东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这几种三结合 ,其出发点也是要使领导机关更加 密切地联系群众和联系实际 ,这同毛泽东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毛泽东政治哲学思 想的核心就是人民主权 思想 ,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主体 。他指 出 ,人民 ,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老百姓可以骂我们 ,我们却 不能骂他们 , 因为他们是主人 。毛泽东强调 ,人民在争得主人地位的过程中 , 只 有集中自身的精华 ,形成与统治者的各种错误思想相抗衡的先进思想 ,并成为阶级 先锋 ,构成强有力的凝聚优势 , 以此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核心 ,才能真正实现 由国家权力客体地位上升到国家权力主体地位的转变。

  毛泽东明确指出 ,这个精华 先锋 和核心 ,就是中国共产党 。正如他 所概括的那样 :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没有这样一个核心 ,社会 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 。而当人民群众掌握了政权并成为国家的主体以后 ,也不是 说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成为国家官员 ,都必须直接从事国家的政治管理 ,而是 指少数人的执政是在大多数人的真正同意和委托之下进行的 。这时 ,代表人民利益 的精华 ,主要表现为国家各级干部 。正因为社会成员还不能完全执行管理时, 大多数人才委托这些少数干部来进行管理 。为此 ,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监督就十分必 要了 。毛泽东建国以后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的 :其一是无产阶 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其二是人民群众与官僚主义作风之间的矛盾 。到了晚 年 ,他把这两个矛盾合二为一 ,把人民群众与官僚主义之间的矛盾也纳入到无产阶

  08

  级和资产阶级这个矛盾体系中去了 ,认为官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个矛盾 在党内和国家政权内的反映。

  毛泽东之所以极力反对官僚主义 ,是因为他认为官僚主义的膨胀 ,会使人民群 众争得来的权力丧失掉 。毛泽东早在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就明确 提出 : 民主革命解决了同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这一套矛盾 。现 在 ,在所有制方面同民族资本主义和小生产的矛盾也基本上解决了 ,别的方面的矛 盾又突出出来了 ,新的矛盾又发生了 。我们一定要警惕 ,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 风 ,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 。谁犯了官僚主义 ,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 骂群众 ,压群众 ,总是不改 ,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毛泽东年谱》 第 3卷 34 页)从某种意义上说 ,毛泽东毕生都在同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进行着斗争 。从一九 四四年印发郭沫若的 《甲申三百年祭》, 要全党学习 ,引以为戒 ,到一九四九年在 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 , 以至解放初期的三反五反 运动 ,都 是为了防止和反对党内的官僚主义等腐败现象 。六十年代初期 ,毛泽东所领导的农 村及少数城市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就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反对官僚主 义 ,重点解决干部的作风问题 ,它对于改善党群关系发挥了一定作用 。文化大革命 中 ,毛泽东对各级领导机构进行改革 ,建立革命的三结合 领导班子 , 以促使各 级领导更加密切地联系群众。

  一九七二年八月二十一日 ,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征询对三支两军问题的意见的 通知》, 并附《关于三支两军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文件要求三支两军人员撤 回部队 。此后 ,大部分参加到革命委员会 的军队代表陆续返回部队 ,但也还有 一些军队代表留在地方 ,主要是在省市一级党委和革命委员会 担任主要负责人 的 。不久 ,一九七三年一月一日,《人民日报》《红旗》 杂志、《解放军报》 联合发 表 《新年献词》, 指出各级领导机构要按照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逐步完善 。至此, 革命委员会 中原来意义上的革命干部 、解放军代表 、群众代表的三结合 政 权形式 ,便不再作为普遍原则存在 ,而代之以老中青三结合的新形式。

  实际上 ,老中青三结合 形式 ,在此以前曾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过 。一九六七 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 中共中央在 《关于对征询召开九大 的意见的通报》 中要 求 ,九大代表要体现三个三结合 ,即 :军队 、革命干部 、革命群众组织代表三

  08

  结合 ;工 、农 、兵三结合 ;老 、中 、少三结合 。一九七〇年三月五日 ,经过北京市 革命委员会转发的北京大学宣传队关于整党建党的情况报告 提出在基层建立的 党支部 ,要实行老 、中 、青三结合 。一九七一年八月二十七日 《人民日报》 社论 《我们党在朝气蓬勃地前进》 指出 ,各级党的领导班子 ,实行老 、中 、青三结合的 原则既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又有中年和青年一代的优秀党员 ,还有来自工 农和基层干部中的新生力量。但是 ,这时的老 、中 、青三结合 ,主要是指党的基 层组织的领导班子 , 同革命干部 、军队代表 、群众代表 的三结合相比 ,还没 有作为普遍原则提出来 。直到一九七三年 两报一刊 元旦社论发表后 , 老 、 中 、青三结合的原则才正式被确定为各级领导班子组成的基本原则 。相对于原来 的革命干部 、革命群众 、军队代表的 三结合 ,老 、 中 、青 三结合 是一个 历史性的进步。

  老中青三结合领导体制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 因为这种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领导机构正确的组成规律 。从其性质上说 ,属于年龄结构范畴 ,是指一个领导集 体中不同年龄成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一个科学的领导班子 ,可以从多种角 度来进行组合 。在不同角度中 ,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 ,是领导群体结构中最重要的 结构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群体效能的发挥 ,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领导集体其他科 学结构形成的基础 。因为年龄不仅是一个人生理功能的标志 ,也是一个人知识经验 积累的多寡 、智力发挥程度的标志 。老中青三结合 的原则 ,可以为领导集体横 向最佳结构的形成打下基础 。此外 ,从领导集体纵向的发展上来看 ,老中青三结 合 还可以保证领导班子发展的连续性 ,不至于使领导集体在一定时期因为年龄原 因大起大落 。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三结合 的创新发展代表着不同资源的最 佳搭配与组合 。当然 ,按照当年毛泽东提出的更高要求 ,领导体制的改革应该是能 更好地联系群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即 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 系群众 ,机构改革要适合联系群众 ,不要搞官僚机构。(《毛泽东全集》 第 49卷 406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0

主题

305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77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8: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四册 第四章 党的九大与整党建党

  一九六九年前后 ,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开始登上上层建筑斗 、批 、改的政治舞 台 ,使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革命变化 ,社会主义的新鲜事物不断涌 现 ,革命群众的创造与智慧 ,伴随着焕发出来的革命精神 ,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 产与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 。中国共产党正在积极筹备召开第九次全国代表 大会 。为了胜利完成党所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 ,在实践中丰富与发展毛泽东关于无 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最根本的一条 ,就是要进一步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 切 。全党 、全军 、全国人民 ,要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 ,用毛主席的思想, 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各项具体政策 ,统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要认真地实 行民主集中制 ,用毛主席历来教导的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集中起来 ,坚持下 去的方法去做工作 ,把符合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意见集中起来 ,坚持下去 ,坚决反对 和克服一切违反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 ,去夺取新的胜利 。与此同时 ,为顺利召开 党的九大创造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 ,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认为 :在必须始终坚持 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同时 ,有必要抓住有利时机推动整党建党工作 , 以期发挥党员 的先锋模范作用 ,确保更好地解决当时存在的四大现实问题:

  第一 ,必须坚决执行毛泽东思想的一元化领导 。 自觉地用毛泽东思想统一认 识 ,统一政策 ,统一计划 ,统一指挥 ,统一行动 ,进一步实现毛主席的革命委 员会要实行一元化的领导 这个极其重要的指示 。革命队伍内存在这样或那样的 矛盾 ,并不奇怪 。问题在于 :必须区别是敌我矛盾 ,还是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上 的一小撮反革命分子常常用幕后支持某一种错误倾向的做法 ,混淆两类矛盾 ,挑 动分裂 ,制造混乱 , 以达到其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目的 。我们必须善于识 破这种阴谋 。革命委员会的革命干部代表 、解放军代表 、革命群众代表 ,都要用 毛泽东思想掌权 ,用毛泽东思想衡量一切 , 时时刻刻密切联系群众 ,倾听群众的 声音。

  第二 ,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共同对敌 。要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最新指 示 :对反革命分子和犯错误的人 ,必须注意政策 ,打击面要小 ,教育面要宽 ,要 重证据 ,重调查研究 ,严禁逼 、供 、信 。对犯错误的好人 ,要多做教育工作 ,在他 们有了觉悟的时候 ,及时解放他们。我们要教育和团结绝大多数的群众和干部, 包括犯过错误而愿意接受教育改正错误的好人 ,包括一切可以教育好的青少年子 女 ,并且对敌人实行区别对待 、分化瓦解的政策 ,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一小撮最 顽固的阶级敌人。

  第三 ,坚决克服山头主义 、宗派主义倾向 。继续批判反动的资产阶级的多中 心即无中心论 。一切革命的同志 、一切革命的群众都要十分注意顾全大局 。局部 利益要服从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任何山头主义 、宗派主义的倾向 ,都会削弱和破 坏毛泽东思想的一元化领导 ,都是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违背的 ,我们要坚决服 从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这一全国人民唯一的领导中心。

  第四 ,切实认真搞好斗 、批 、改 。一定要放手发动群众 ,一定要深入调查研 究 ,一定要正确掌握政策 ,要善于把毛主席的各项最新指示贯彻下去 ,化为群众的 革命实践 ;要善于把群众中的正确意见集中起来 ,用毛泽东思想加以概括和总结, 抓好典型 。同时对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一是要抓紧 ,二是要注意政策 ,因为只 有做好了这项工作 ,把极少数隐藏的敌人挖了出来 ,才能使阶级阵线分明 ,才能使 斗 、批 、改各项任务得到顺利发展 。在清理阶级队伍中 ,一定要执行毛主席的各项 政策 ,包括给出路 的这一个无产阶级政策。

  第一节 吐故纳新以创新党的建设

  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八日和九月五日 , 中国大陆最后两个省级革命委员会 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先后建立 。九月七日 ,北京 召开庆祝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庆祝全国二十九个省市 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 。这一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 发表社论《无产阶 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热烈欢呼全国(除台湾省外)各省 、市 、 自治 区革命委员会全部成立》。社论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

  会的成立 ,标志着运动已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了斗 、批 、改的阶段。面对不少造反 派组织仍然暗地里在搞 以我为核心 的派别活动 ,毛泽东要搞大联合的决心毫不 动摇 。在当时情况下 ,毛泽东认为只有通过大联合 ,建立各级三结合 的领导班 子 ,才能把国家各级政权稳定下来。

  为了巩固大联合 ,毛泽东采取了两大举措 :第一个措施是继续派工宣队进驻动 乱最厉害的大中专学校 。对红卫兵组织中死灰复燃的派性进行了深挖狠批 ,又做了 许多促进大联合的深入说服工作 ,少数红卫兵头头被孤立了起来 。这样 ,全国的形 势特别是各高校的形势才从根本上转入了稳定阶段 。毛泽东采取稳定局势的第二个 措施就是整党 。一九六七年十一月 ,毛泽东就考虑到通过整党来恢复党的组织以稳 定局势的问题 。十一月五日 ,他在同中央文革小组成员谈话时说 :文化大革命就 是整党 、整团 、整政府 、整军队 ,党 、政 、军 、民 、学 ,都整了 。我们党要吸收 新血液 。旧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太多 ,要清除掉……一个党也要吐故纳新 ,不清除 废料 ,就没有朝气 。打了一年多仗 ,搞出了不少坏人 。现在要打出一个党来 。当 然 ,坏人还是搞不干净 ,一次搞干净是不可能的 。整党不可能在九大以前统统搞 好 。九大以后 ,根据新的党纲党章 ,继续重新整党建党。(《毛泽东全集》 第 50 卷 103 页)此前 ,经过一年多文化大革命 ,特别是自一九六七年初开始的群众组织 大联合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三结合 ,许多地方和单位按照中央的要求 ,成立 了革命委员会或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 。但是 ,各级党组织都还没有恢复 ,组织生活 更是无从谈起 。革命委员会或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与党的组织是一个什么关系? 这 个问题亟须明确。

  一九六七年十月十九日 , 中共青海省核心小组给中共中央 、中央文革小组发去 《关于恢复党的组织生活问题请示报告》 的电报 , 中共中央 、中央文革小组给予了 答复 ,毛泽东在请示报告的批语和中共中央复电稿的修改中提出并回答了这个问 题 。青海省核心小组在电报中说 :我省基层单位的革命委员会已陆续建立 ,但党 的组织均未恢复 。工作中经常遇到需要党组织处理的一些问题 ,如过去作了组织处 理的党团员 ,有的要求重新复查处理 ;造反派中不少人要求入党入团等 。为了加强 党的领导 , 已经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的单位 ,可否恢复党的组织生活。毛泽东十月 二十四日在这个电报上批示 :中央文革各同志 :此件应讨论一下 ,给以答复 , 同

  时转发各地照办 。在电报 可否恢复党的组织生活 下面画了横线 , 并写了 应当这样做 的批语 。十月二十七日 ,周恩来 、陈伯达 、康生 、江青联合署名 给毛泽东并林彪报送了一个报告 ,报告是由陈伯达起草的 。报告说 :主席批示 小组应该讨论青海核心小组关于恢复党的组织生活 。小组在二十六日讨论了 ,但 没有很好理解主席的批示 ,不是直接清楚地按照主席思想 ,拟出通报 ,而是节外 生枝 ,搞烦琐主义 , 向青海通一个电话 ,又不先向主席请示 ,完全擅作主张 。这 个错误 ,完全是由我们负责的 。类似这种错误 , 已有好几次 。谨此请主席严厉批 评或处分 。并附电话原稿 , 同时汇报告知这个电话已经按照主席指示通知撤 销 。 电话是由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副组长张春桥于十月二十六日三时打给中共 青海省核心小组组长刘贤权的 。张春桥在电话中说 : 中央认为 , 已经成立了革 命委员会的单位 ,可以照你们来电 ,过党的组织生活 。但是 ,这是件大事 ,涉及 许多问题 ,如怎样 恢复 ? 是否原有党员都过组织生活? 是先整顿领导机关的 党组织再整顿下级组织 ,还是同时进行? 支部同革命委员会的关系怎样? 还有很 重要的 ,是如何吸收新党员 ,输进新的血液 ,等等 。请你们讨论一下 ,根据不同 意见 ,整理出一个简要的材料 ,送给中央 ,并由你或派负责同志到北京同我们一 起讨论 , 报中央决定后再正式答复你们 。毛泽东当天在这个报告上批示 :林 彪 、恩来 、中央文革各同志: 电报改了一下 ,请你们再开一次会 ,如能通过 , 即 可发出。 同时 ,毛泽东还对陈伯达十月二十七日送审的中共中央 、中央文革小组 复电稿进行了修改 。毛泽东在复电稿的 中共青海省核心小组十月十九日来电请 示 , 已经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的单位 ,可否恢复党的组织生活 这句话之后 ,加写了 这样一段话 :中央认为各地都应当这样做 。但党组织内不应当再容许查明有据的 叛徒 、特务和在文化大革命中表现极坏而又死不改悔的那些人 ,再过组织生活 。党 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 ,应能领导阶级和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 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毛泽东全集》 第 50卷 92 页)从毛泽东的批示中我们 可以看到 ,后来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 这段历史上所讲的整党建党五十字 纲领 就是从这里来的 ,这是整党建党五十字纲领 的最早来源和出处 。与此同 时 ,按照毛泽东的要求 , 中共中央 、中央文革先后发出了《关于征询对九大 问 题意见的通知》《关于已经建立革命委员会的单位恢复党的组织生活的批示》。 中共

  中央随后又通报了各省 、市 、 自治区和各部门收集到的对九大 提出的意见 、建 议和希望。

  一九六八年一月一日,《人民日报》《红旗》 杂志、《解放军报》两报一刊 发 表了题为《迎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 的元旦社论 ,公开发表了毛泽东 的最新指示 :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 ,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 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在这个指示中增加了四个 字 , 即在阶级之前增加了无产 两字 ,在群众之前增加了革命 两字 ,这样整 党建党纲领的表述就从四十六个字增加到了五十个字 。有关档案材料显示 ,发表前 毛泽东审阅和批准了这个社论 。当时负责起草社论的是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员 姚文元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他将社论送审稿呈毛泽东审阅 ,并在呈送件 上写道 :元旦社论 , 已经碰头会讨论通过(改了两次), 现送上 ,是否妥当 ,请审 阅批示!毛泽东于二十九日上午四时审阅完后作了批示 :姚文元同志 :看了一 遍 ,觉得可用 。去掉了几个浮夸的形容词 ,请你们酌定。从此 ,整党建党五十 字纲领 就被正式提出和广泛使用。

  到了一九六八年十月 ,全国各地大多实现了大联合 ,各省市自治区的革命委员 会也都建立起来了 ,又向各地大中专学校增派了工人 、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稳定了各学校 。这时 ,毛泽东认为 ,进行整党的条件已经成熟 ,而且 ,此时进行整 党 ,有助于巩固大联合 。党的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 ,在提出 大联合 、三结合 的同时 ,也提出了认真做好整党工作 的意见 。在全会召开 期间的十月十四日出版的《红旗》 杂志第四期发表社论《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 整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篇社论引用了毛泽东的一段话 :一个人有动 脉 、静脉 ,通过心脏进行血液循环 ,还要通过肺部进行呼吸 , 呼出二氧化碳 , 吸 进新鲜氧气 , 这就是吐故纳新 。一个无产阶级的党也要吐故纳新 ,才能朝气蓬 勃 。不清除废料 ,不吸收新鲜血液 ,党就没有朝气。(《毛泽东全集》 第 50卷 105 页)社论对毛泽东上述指示进行了阐释 :毛主席这个生动的比喻 ,包含着极其深 刻的辩证法 。毛主席教育我们 :要把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看成在革命的新陈代谢过程 中发展着的组织 ,不要看成凝固的 、一成不变的组织 。清除废料 ,就是必须 把证据确凿的叛徒 、特务 、一切反革命分子 、顽固不化的走资派 、阶级异己分子、

  蜕化变质分子坚决清除出党 。死气沉沉 、革命意志衰退的人 ,则应劝其退党 。 吸收新鲜血液 ,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任务 , 吸收一批优秀的造反派 ,首先是 产业工人中的先进分子入党 ,选拔优秀的共产党员参加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工作。 毛泽东的这段话传达不久 , 中央各报刊很快就将其称为建党纲领 ,并且把这个 建党纲领 作为整党的指导思想 。在这个纲领指导下的整党活动很快就在全国展 开 ,各地在大联合中建立起来的 三结合 的革命委员会中的党组织陆续建立起 来 ,各系统 、单位 、学校中的党组织开始恢复活动 。它标志着整党整团工作被提上 议事日程 ,毛泽东所期待的大联合的最后完成 。全国各地党组织的恢复 ,是中国局 势不断走向稳定的关键因素。

  这篇社论还传达了毛泽东的另一条指示 :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 是工人阶级 给的 ,是贫下中农给的 ,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 。我们代表 了无产阶级 ,代表了人民群众 ,打倒了人民的敌人 ,人民就拥护我们 。共产党的基 本一条 ,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毛泽东全集》第 50卷 301页)社论 说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是一次以革命方法进行的空前规模的开门整党运动。 这次整党运动 ,无论深度或广度上 ,在思想批判的深刻性和组织整顿的彻底性上, 都大大超过了解放以来任何一次整党 。这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中 国无产阶级革命派粉碎党内修正主义派别的伟大斗争 。这是全国最广大的革命群众 在毛主席的号召下行动起来 ,揭露和批判中国赫鲁晓夫等钻进党内的一小撮叛徒、 特务 、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和其他反革命分子的伟大斗争 。这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 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两条路线的一场决战。

  后来 , 林彪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 , 将整党建党 五十字纲领 写入报告 。报告认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 , 为我们在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如何进行党的建设 ,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毛泽东这一重 要指示 ,确定了我们整党建党的政治方向 。而四月十四日在中共九大上通过 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 , 也将这段话的内容和思想写入了 《党章》 的总纲 。 写入 《党章》 总纲的这段话是这样表述的: 中国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 子所组成 , 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 队组织 。 由于行文的需要,《党章》 总纲对原来的五十字进行了个别改动 ,但

  主要精神与思想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节 中共八届十二中扩大全会的召开

  一九六八年十月十三日至三十一日 , 中共八届十二中扩大全会在毛泽东主持下 召开 ,与会的除了八届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外 , 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员 , 中央 军委办事组成员 ,各省 、市 、 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 ,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 大军区主要负责同志等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九大 的预备会议 ,在开幕式 上 ,周恩来率先讲话并宣布了全会的议事日程:( 一 )九大的指导思想及办法; (二 )修改党章草案的讨论;(三) 专案审查报告 ,特别是对刘少奇专案的审查报 告 。毛泽东就一九六六年八月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以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 问题 ,作了极其重要的讲话 。老人家先把最关键的四个话题端出来 ,让大家讨论。 一是这两年的文化大革命 ,正确不正确?二是文化大革命究竟该不该搞? 三是文化 大革命的成绩是主要的 ,还是缺点是主要的? 四是文化大革命究竟能不能搞到底?

  接着 ,林彪再次发表了专门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和评价的重要讲话 。他 说: 毛主席要我讲一讲 ,我觉得很没有把握就只能讲个大概 。我要讲的问题有以 下六点 :第一个是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 ;第二个是文化大革命的意义 ;第三个是 文化大革命的路线 ;第四个是主席对马列主义的伟大发展 ;第五个是中国革命和 世界革命 ;第六个是今后怎么做法 。林彪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并回答了毛泽东的 四大话题。

  首先 ,关于文化大革命究竟该不该搞? 即必要性问题 。林彪说 :这次无产阶级 文化大革命 ,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建设社会主义 ,是完全 必要的 ,是非常及时的 。不然的话 ,少则几年 、十几年 ,多则几十年 ,就不可避免 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 ,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 ,变成法 西斯党 ,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 。我们要知道 ,革命当然不是那么很舒服的事 情 ,是要付出一些代价 ,遭受一些牺牲 ,遭受一些痛苦的 。但我们要知道 ,革命所 付出的这种牺牲 , 比复辟以后我们所遭受的牺牲 ,这两者对比起来 ,那复辟以后我 们要遭受更大 、更残酷 、更大规模的牺牲 ,那个痛苦就大大地超过了现在我们主动

  地革命所付出的这种代价 。这次文化大革命 ,避免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避免了 一次可能发生的大流血的国内战争。

  其次 ,关于文化大革命正确不正确? 即意义问题 。林彪认为 ,我看世界上有重 大影响的文化革命 ,大致有四次 。第一次文化革命是希腊 、罗马的古典文化 ,是奴 隶主的文化运动 。第二次文化革命是意大利为代表的文艺复兴运动 ,是资产阶级的 文化运动 。第三次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 ,是人类思想上的大革命 。这三次世界性的 文化革命 ,如果同中国这一次毛主席领导的文化大革命比较起来 ,它们的规模 、深 刻性小得多 。所以 ,我们要看明白中国这次文化大革命 ,在世界历史上历次文化革 命中最大的一次 ,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最广泛的 ,最有深远意义的革命 。林彪用 世界历史来举例说明 ,把中国文化大革命说的是无比正确 ,对人类历史将产生深远 的影响。

  再次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成绩主要 ,还是缺点主要? 即胜利成果的问题 。林彪 说 :这次文化大革命使我们普遍学会了怎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继续革命 ,并总结出五 大成果 :一是老干部受到了教育 ,学会了继续革命 ;二是在群众中普及了毛泽东思 想 ;三是让军队也受到了教育 ; 四是文化上的革命 ,必然带动经济上的革命 ,也就是 后来说的革命搞好了 ,生产就自然而然上去了 ;五是文化大革命的成绩是最大最 大最大 ,损失是最小最小最小 。除老干部以外 ,整个七亿人差不多都参加了这个运 动 ,这也是对群众最大的共产主义教育 ,毛泽东思想的教育 。群众只有掌握了毛泽 东思想之后 ,才能识别什么叫修正主义 ,什么是真革命 ,什么是假革命 ,才不会被 冒牌的社会主义所欺骗 ,可以说是这次文化大革命最重大的收获之一 。军队也受到 了最大的教育 ,学了阶级斗争 、学了群众路线 ,把思想革命化进一步地提高 。文化 大革命这种政治上的大革命 ,必然带动经济上的革命 。苏联这些国家 ,他们一心一 意地只搞物质的建设 ,而不过问思想革命化 ,不搞文化革命 ,不宣传马列主义 ,一 味地搞物质刺激 。我们的做法与他们是完全不同的 。这是文化大革命的重大胜利。

  最后 ,关于文化大革命究竟能不能搞到底的问题 ,林彪说 :毛主席是全面地发 展了马列主义 ,提出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发动这样大规模的无 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伟大的贡献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 是要继续革命的问题上 ,列宁在一九二四年就去世了 ,他只活了五十四岁 ;斯大林

  在前一阶段是有功绩的 ,但他过早地宣布苏联已经不存在阶级 ,没有看到无产阶级 专政下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 。而毛主席总结了国际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系统地全面地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的学说 。林彪说毛泽东把马列主义 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发展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有了这个新理 论指导的有力武器 ,文化大革命就一定能搞到底。

  毛泽东在当日发表讲话时说 ,这个文化大革命比那个战争困难的多 。问题就是 思想错误的同敌我矛盾的混合在一起 ,一时搞不清楚 。所以有些问题拖长了 。也只 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 、一个省一个省解决 。主要的我看是思想问题 ,就是所谓人民 内部的问题 ,这中间隐藏了有一些敌我关系关系 ,那是少数 。谈到文化大革命的下 一步进展时 ,老人家说 :这个革命究竟能不能搞到底呀? 我们估计大概要三年 ,到 明年夏季差不多了 ,就是包括建立革命委员会 、大批判 、清理阶级队伍 、整党 、精 简机构 、下放科室人员 、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 ,对文化大革命的主要任务进行 了明确的阐述。(《毛泽东年谱》第 6卷 207页)

  人们对八届十二中全会期待的另一个重头戏 ,就是对犯了错误官员的处分 。按 照一般人的想法 ,刘少奇 、邓小平和陶铸是被明确打倒了的 ,应该给予明确的处 分 。然而 ,这次全会对邓小平和陶铸的处分 ,又让人出乎意料 。而且在毛泽东与林 彪之间 ,还出现了意见分歧 。林彪的意见是不仅要严厉处分刘少奇 ,还要处分邓小 平 、陶铸 、彭德怀和贺龙 ,但毛泽东却不同意 。在十月三十一日全会的闭幕式上, 毛泽东说 :邓小平 ,大家要开除他 ,我对这一点还有一点保留 。邓小平在战争时 期是打敌人的 ,历史上还未发现有什么问题 ,应与刘少奇区别对待 ,事实上是有些 区别的 。我这个人的思想恐怕有点保守 , 不合你们的口味 , 替邓小平讲几句好 话。(《毛泽东年谱》 第 6卷212 页) 这样 ,把要开除邓小平等人的主张平息了下 去 。同时 ,他还表态说 ,二月逆流 这件事要说小嘛也不算小 ,要说大嘛 ,依我 看也不是十分了不起 ,是一种自然现象 。他们有意见嘛 ,总是要讲嘛 。几个人在一 起 ,都是政治局委员 、副总理 、军委副主席 ,讲一讲也是允许的 。党的生活也是允 许公开讲的 ,大闹就是公开讲嘛 。对老同志 ,一批二保三看 。保就是帮助 ,看就是 观察他的表现 。我看改也可以 ,不改也可以 ,不能强迫人家改 。十月十八日 ,八届 十二中全会批准了刘少奇专案组的 《关于叛徒 、 内奸 、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

  告》 并决定 :根据党内外广大革命群众的强烈要求 ,撤销刘少奇党内外一切职务, 永远开除党籍 ,并继续清算刘少奇及其同伙叛党叛国的罪行 。这里对刘少奇的处 分 ,只是开除党籍 ,并没有对刘少奇判刑 ,也没有剥夺刘少奇的政治权利 。按照法 律规定 ,只有被判刑和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才是罪犯 。而受到撤职和开除党籍的处 分 ,仍然算人民内部矛盾 ,不算敌我矛盾。

  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 ,至一九六七年一月十七日毛泽东在与外国友人讲话 时还希望九大把刘少奇选为中央委员 ,完全没有要彻底打倒刘少奇的意思 。后来老 人家之所以逐步改变了主意 ,决定打倒刘少奇 ,这应该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相信专案 组整的材料有关 。周恩来是刘少奇专案组的组长 ,那么毛泽东 、周恩来后来是怎么 相信了刘少奇是叛徒 、内奸 、工贼 而决定把他永远开除党籍的呢? 据《周恩来 年谱》 记载 :一九六八年十月三十一日 , 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闭幕 。会议 通过全会公报 ,批准由江青 、康生 、谢富治等凭伪证写成的《关于叛徒 、内奸 、工 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 并通过决议 ,宣布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党籍 、撤销其 党内外的一切职务 。周恩来在发言中也谈到刘少奇的罪行 。…… 尽管编著者 在这里加了个也 字 ,但这也完全无法抹去周恩来是相信刘少奇是叛徒 、 内 奸 、工贼 这一事实的 。如果毛泽东和周恩来不相信刘少奇是叛徒 、内奸 、工贼, 刘少奇是不会被永远开除党籍的。

  会后发表的第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新闻公报指出 :全会一致认为 ,我们的伟 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 、亲自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是我国在无产阶级 专政条件下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一次政治大革命 。全会认 为 ,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 ,毛主席发表了《炮打司令部》 这个伟大的革命文献 ,为 这一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出了胜利的航向 。全会认为 ,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 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以及十一中全会的公 报 ,都是正确的 。……全会认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 ,进一步证明了以毛 泽东同志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 ,是伟大的 、光荣的 、正确的党 。全会认为 :经过无 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 , 已经从思想上 、政治上 、组织上为召开党的第九次全国 代表大会 ,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全会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中国共产党的第九次全 国代表大会。

  全会号召全国工人 、贫下中农 、人民解放军指战员 、革命干部 、革命的红卫 兵 、革命知识分子 ,号召全国各族革命人民 ,坚决执行毛主席关于工人阶级必须领 导一切的教导 ,实现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在各个文化领域的专政 ,实现毛 主席提出的关于斗 、批 、改各个阶段的任务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为 此 ,全会要求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力求做到五个必须 :一是必须继续执行毛主席 提出的革命大联合和革命三结合的伟大原则 ,认真执行毛主席关于进行革命大批 判 、精简机构 、干部下放劳动 、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指示 ,使我们新生的革命 委员会密切联系群众 ,不断地巩固 、发展和完善 ,更好地负担起无产阶级专政的职 能 。我们必须继续在工厂 、人民公社 、机关 、学校 、一切企业事业单位 、街道等各 个方面 ,充分发动群众 ,认真做好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 ,把混在广大群众中的一小 撮反革命分子挖出来 。二是必须执行毛主席关于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 成 ,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 的指示 ,执行毛主席关于 吐故纳新 的指示 ,认真做好整党建党工作 ,把查明有 据地混进党内的叛徒 、特务 、死不悔改的走资派 、蜕化变质分子以及其他阶级异己 分子清除出党 ,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入党 ,首先是吸收产业工人中的具有共产 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入党 ,选拔坚决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优秀的共产党 员参加党的领导工作 。三是必须完成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伟大历史任务 。对知识分 子 ,要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 ,使他们与工农结合起来 。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 长期留下去 ,参加学校中全部斗 、批 、改任务 ,并且永远领导学校 。在农村 ,则应 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这是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进行到底的一个关键问题 。参加这项光荣任务的工人 、贫下中农 、人民解放军指战 员 ,要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 。四是必须抓革命 ,促生产 ,促工作 ,促 战备 ,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 、社会主义农业和一切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得更加出 色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的伟大推动力 。它正在促进并将继续 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新的飞跃 。五是必须不断加强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 军 ,进一步巩固国防 ,继续做好拥军爱民的工作 。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对于豺狼 成性的美帝国主义和苏联现代修正主义叛徒集团 ,我们一定要百倍提高警惕 。如果 敌人胆敢把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 ,我们就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

  全会结束后 ,毛泽东开始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三件事情上 :一是整党建党工作; 二是落实政策 ,缩小打击面 ,扩大团结面 ;三是召开党的九大 的各项具体准备 工作 。首先 ,整党和恢复党的组织生活 ,是毛泽东心目中斗 、批 、改 的重要内 容之一 ,也是他很早就在认真考虑的问题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展以来 ,特别是 各地相继全面夺权 后 ,党组织普遍陷于瘫痪状态 ,广大党员(除人民解放军 外)也被停止了组织生活 。随着各省 、市 、 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的相继建立 ,这个问 题便迫切地提到党的面前 。如前所述 ,毛泽东希望通过 吐故纳新 后 ,能够完全 按照他所设想的建党纲领 来改造和重新组织党的队伍。

  其次 ,落实政策 ,缩小打击面 ,扩大教育面 ,是这段时间内毛泽东谈得更多的 问题 ,被老人家看做是召开九大 前的一项重要准备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 以来 ,到处出现打倒一切 的浪潮 ,打击面之大 ,是建国以来不曾有过的 。毛泽 东力图对这种现象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十日 ,他对巴基斯坦武 装部队友好代表团说 :过去我们打了二十二年仗 ,这仗好打 。文化大革命的仗不 好打 , 因为敌人不很清楚。现在是共产党内部自己分裂 ,都说是共产党 ,人们就 不易搞清楚 。不过时间也不需要很长 , 比如过去要花二十二年夺取政权的话 ,这次 大约有三年左右就差不多了。(《毛泽东年谱》 第 6卷 215 页) 文化大革命已经进 行了两年多 。毛泽东觉得现在应当着重提出缩小打击面的问题了 。一九六八年十二 月一日 ,他在一个报告上批示 :对反革命分子和犯错误的人 ,必须注意政策 ,打 击面要小 ,教育面要宽 ,要重证据 ,重调查研究 ,严禁逼 、供 、信 。对犯错误的好 人 ,要多做教育工作 ,在他们有了觉悟的时候 ,及时解放他们。对报告中讲到要 解放一位厂党委副书记的地方 ,毛泽东批注 :像这样的同志 ,所在多有 ,都应解 放 ,给予工作。(《毛泽东年谱》 第 6卷221 页) 十七日 , 中共中央 , 中央文革草 拟了关于对敌斗争中应注意掌握政策的通知稿 。毛泽东又加写了两段话 :在犯过 走资派错误的人们中 ,死不改悔的是少数 ,可以接受教育改正错误的是多数 ,不要 一提起走资派 ,就认为都是坏人 。即使是反革命分子的子女和死不改悔的走 资派的子女 ,也不要称他们为黑帮子女 ,而要说他们是属于多数或大多数可以 教育好的那些人中间的一部分(简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 以示他们与其家庭 有所区别 。实践结果 ,会有少数人坚持顽固态度 ,但多数是肯定可以争取的 。

  (《毛泽东全集》 第 50卷 350 页) 再者 ,在指导筹备党的九大 各项具体工作 时 ,毛泽东再一次显示出其对亲属严格要求并毫无私心的高风亮节 。一九六八年十 月九日 ,毛泽东在审阅周恩来 、陈伯达 、康生 、江青下午报送的《出席中共八届扩 大的十二中全会名单(草案)》, 删去肖力(李讷时用名)、毛远新的名字 ,批示: 肖力 、毛远新二人不宜参加。(《毛泽东年谱》第 6卷 203页) 十月十一日 ,毛泽 东再阅周恩来报送的关于出席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人员名单等问题的报告及 所附林彪对这个报告的批示 。报告说 :毛远新同志不参加 ,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改 由杨春甫同志参加。林彪十一月十日批示 : 肖力 、毛远新同志近两年来在工作中 取得很多成绩 ,我原拟同意他们参加此会 。鉴于主席的批示和昨晚会上主席的意 见 ,应按主席指示执行 。考虑到肖力同志是中央文革办事组组长 ,且他对解放军报 工作有不少贡献 ,建议她以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这是对她的锻炼。毛泽东批示: 肖力不宜为工作人员。一九六九年一月中旬 ,老人家阅读周恩来报送的国务院秘 书厅信访室一月十一日编印的《人民来信摘报》 时 ,在提议江青应成为中央政治局 常委并希望她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来信上批示 :徒有虚名 ,都不适当 。(《毛 泽东年谱》第 6卷 226页)

  与此相联系的就是发生在中共八届十二中扩大全会前夕一段令人十分感慨的往 事 。一九六八年九月底 ,毛泽东请周恩来总理安排北京 、上海 、天津 、辽宁等省市 的工人代表团来北京参加国庆纪念活动 。其中辽宁省的工人代表团是最大的 ,有三 百多人 , 由毛远新带队 。代表团到京后 ,周总理对毛远新说 ,毛主席要请一部分工 人代表住到中南海来 ,我已经安排辽宁来的一百名工人代表住到一中队(毛主席的 警卫部队) 了 。毛远新听后非常高兴 ,随后来到一中队 。工人代表围住他 ,拉着他 的手诉说着他们参加国庆 ,住进中南海的激动心情 。一个煤矿工人代表对毛远新 说 , 自己挖了一辈子煤 , 旧社会受尽了剥削压迫 ,新社会毛主席让我们当了国家主 人 ,还请我们到北京来住进中南海 ,感谢毛主席 。一个鞍钢的工人代表说 , 自己从 小就在鞍钢当工人 , 当牛做马 ,还挨过日本鬼子的踢 ,是毛主席领导我们推翻了剥 削压迫 ,让我们站起来了 。还有工人代表说 ,住到红太阳 身边来了 ,住到皇 上 身边来了 。很多工人代表流着眼泪 ,激动得说不出话 。毛远新听着工人们的诉 说 , 自己的心情也万分的激动。

  当晚 ,毛远新兴奋地向毛泽东汇报了这些情况 。毛泽东很平静的听他说 ,静静 地看着他 ,并没有特别的高兴 。于是 ,毛远新越说声音越小 。当毛远新说完后 ,毛 泽东说 ,你都说了些什么 ,什么皇上 太阳 。毛远新解释都是工人说的 。毛泽 东说 ,工人说的可以理解 ,但你这么说就是错误的 ,你是党的干部 ,你把主仆关系 搞颠倒了 。工人农民才是真正的国家主人 。你 、我 、我们都是他们的仆人 ,仆人请 主人住到家里来 ,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国庆活动结束后 ,辽宁代表团回去了 ,毛远新因病住进三〇一医院 。一九六八 年十月十三日曾绍山(原沈阳军区政委) 到北京三〇一医院看望正在住院的毛远 新 ,并按中央办公厅的通知 ,接毛远新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 。当两个人走到人民 大会堂东大厅门口 , 曾绍山顺利进去了 ,但毛远新却被大会工作人员拦在门外 ,并 说参加会议的名单里没有毛远新的名字 。曾绍山对工作人员说 , 中办通知我去三〇 一医院接毛远新来参加今天的会议 ,这是怎么回事?请你们查一下 。十几分钟后, 工作人员回答说 , 已经查过了 ,参会人员名单里确实没有毛远新 ,请回去吧 。这时 毛远新感觉有些尴尬 ,心情不舒畅地回到了医院 。事后 ,毛远新才从报纸上知道, 这次会议是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 。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 ,毛远新出院 ,在回辽宁前 ,到中南海向毛泽东辞行 。他对 伯父诉说了未让参加第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 的经过 ,感觉有点丢人 ,很委 屈 。毛泽东问他 ,你还有什么想法 ,毛远新说 ,又不是自己一定要去参加会议 ,是 曾绍山来接我 ,说中办通知让我参加会 ,到了会场又不让进门 ,很多熟人都打了招 呼 ,别人怎么看 。毛泽东说 ,这点小事你都受不了 ,真没出息 。共产党人讲任劳任 怨 ,这点委屈你都受不了。你的最大弱点是太顺利 ,没有经历过挫折 ,没有经历过磨 难。毛泽东接着对毛远新说,会议前一天晚上 ,周总理送来的参会名单里有你 ,是我 把你勾掉了 ,你还有意见吗?毛远新这才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参加 中国共产党 第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 的人员均为中国共产党九大 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 委员候选人 。毛泽东实际上是勾掉了毛远新任九大 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的 资格 。如前所述 ,一九六九年毛远新在辽宁当选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 会 代表后 。毛泽东在审阅九大 代表名单时 ,又李讷 、毛远新二人不宜为代 表 (《毛泽东年谱》第六卷 226页)再一次勾掉了自己女儿李讷和毛远新的名字。

  直到一九七三年 ,毛远新作为辽宁省委的负责人之一 , 当选 中国共产党第十 次全国代表大会 代表 ,并成为 十大 中央委员的候选人 。当毛泽东审阅 十 大 代表名单时 ,准备再次勾掉毛远新 ,但周总理坚持 ,说毛远新是辽宁省委的主 要负责人之一 ,要带辽宁代表团到北京参加 十大 ,不能再勾掉 。后来毛泽东对 毛远新说 ,我让了半步 , 同意你当十大 代表 ,但不能当中央委员。

  第三节 召开九大与起草《政治报告》

  按照常规 ,党代表大会之前 ,必须准备好两个文件:《政治报告》 和 《修改党 章报告》。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政治报告》, 是一种党内地位的象征 ,历来都 是由第一把手或者第二把手来做 。九大 的 《政治报告》 由林彪来做 ,这是早就 定好的 。但是由党的第二把手做 《政治报告》, 有些内容不一定反映第一把手的意 思 ,这是在八大 时就出现过的问题 。如刘少奇在党的八大 《政治报告》 中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 ,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 情况下 ,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 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刘少奇 给毛泽东看的《政治报告》 草稿中 ,原先并没有这句话 ,是后来临时加上去的 ,毛 泽东事先并不知道 。后来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修改为 阶级斗 争 。一九六七年十一月五日 , 毛泽东再次提到此事说 :刘 、邓互相合作 ,八 大 决议不通过大会主席团 ,也不征求我的意见就通过了 。刚通过 ,我就反对。

  按照常理 ,既然让林彪做九大 的 《政治报告》, 这个报告理所当然应该由 林彪来起草 ,党的八大《政治报告》 就是由刘少奇起草的 。所以 ,林彪得到毛泽东 指定他来做《政治报告》 的指示后 ,就遇到一个难题 :如果完全由林彪自己来起草 文件 ,万一有什么提法 ,与毛泽东的意见不一致 ,是很麻烦的 ,上次八大 会上 刘少奇的事例可谓是前车之鉴 ;但如果完全由毛泽东那边准备好一份 《政治报 告》, 林彪只是照本宣科地宣读一遍 ,那么他就成了做给别人念稿子的傀儡事情, 这是林彪的自尊心所不允许的 。因此 ,林彪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就是准备两 份 《政治报告》: 一份由毛泽东那边指定人写好 ,作为大会的正式文件发下去 ;另 一份是林彪自己的口头讲稿。

  据林彪的秘书张云生回忆 :一九六九年二月的一天下午 ,林彪从主席处开会回 来 ,把我和李春生叫了去 。林彪慢吞吞地说 :主席召集会议研究决定 ,准备最近 召开九大 。主席让我作《政治报告》, 我提出:在党代表大会上正式作报告 ,最好 请中央文革给写个稿子 。如果必要 ,可以像七千人大会那样 ,我另作一个口头报 告 ,但对外发表 ,还是以中央正式通过的稿子为准。主席同意了 ,最后决定由陈 伯达 、张春桥 、姚文元三个人组成一个小组 ,起草《政治报告》。毛泽东同意了林 彪搞两份《政治报告》 的建议 , 由陈伯达 、张春桥 、姚文元三人起草正式的《政治 报告》, 另一份林彪的口头讲稿 ,则由林彪自己起草 。张云生回忆说 :林彪又说: 你们都知道 ,我向来很不习惯念别人写成的稿子 ,而只愿意顺口讲 。因此 ,我想 搞个平行作业 ;既准备一个正式发表的稿子 ,又准备一个我口头讲话的条子 。 这个拉条子 的任务 , 由你们帮助我来搞。林彪授意后 ,我和李春生向叶群请 示如何具体搞 。根据叶群的布置 ,又分别从空军 、沈阳军区以及军委办公厅调来几 个笔杆子 ,帮助林彪拉条子 。一九六九年二月下旬 ,林彪把陈伯达 、张春 桥 、姚文元三个人召集到毛家湾 ,商量九大《政治报告》起草的事 。林彪会客 , 向 来不让工作人员在场 ,但负责迎送的工作人员 ,不准擅离岗位 。我在林彪门外等着 他们谈话的结束 ,大约不到一个小时 ,陈伯达等三个人从里边出来了 。在他们分别 登上自己的汽车以前 ,我听张春桥 、姚文元都对陈伯达说 :你就先动笔吧 。需要 我们时 ,就随时找。从他们谈话的和谐气氛来看 ,这次商谈有关起草 《政治报 告》 过程是顺利的 ,但结果并不顺利 。陈伯达准备写十个题目 ,到三月中旬 ,才交 出头三个题目的初稿 。但这尚未成形的初稿 ,在钓鱼台开会讨论时 ,却引起了一场 轩然大波 。就是陈伯达起草的题为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 斗》 的政治报告 ,后来被毛泽东否决 。这引发毛泽东与林彪之间的一场不大不 小的不愉快 , 当时还没有发展到冲突的地步 。按照一九七三年中共十大 报告所 说 :九大以前 ,林彪伙同陈伯达起草了一个政治报告 ,他们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下的继续革命 ,认为九大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 。林 、陈的报告被中央否定 了 ,毛主席亲自主持起草了另一份政治报告 。对此 ,林彪暗地支持陈伯达公开 跳出来反对 。据陈伯达的秘书说 ,陈伯达是在见了林彪之后 ,定下《为把我国建设 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这个题目的 ,而且 ,陈伯达写好提纲后 ,又去与

  林彪商量 ,最后定下总题目和小题目 。因此 ,陈伯达起草的这份政治报告 的总 纲精神 ,应该是来自林彪的授意 ,至少是陈伯达与林彪商量决定的 。另外 ,毛泽东 的本意是不同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这个题目的 ,但 陈伯达把提纲送给毛泽东之后 ,毛泽东又圈阅同意了 ,这是因为毛泽东是想拖一 拖 ,让林彪自己主动改正 。如果毛泽东主动提出不同意或批评 ,就会引起林彪的不 愉快 ,影响他与林彪的关系。

  关于陈伯达向林彪靠拢的事 ,据吴法宪的回忆 :经过两年的文化大革命 , 中央 文革小组的成员只剩下了陈伯达 、江青 、康生 、张春桥 、姚文元五个人 ,而在这五 个人中间 ,陈伯达经常处于孤立的地位 。江青等人对他看不上眼 ,认为他不过是一 个书呆子 ,办不了什么事情 ,经常对他冷嘲热讽 ,语带讽刺 。江青在中央文革碰头 会上就多次鼓动批判陈伯达 ,而且动员我们几个人也一起参加批判 。可是林彪认 为 , 陈伯达还是有理论水平的 ,过去中央的多次重要文稿 ,都是出自陈伯达之手。 由于林彪不赞成无端地批评陈伯达 ,我们在江青等人批评陈伯达的会议上 ,就都不 表态 。这样一来 ,陈伯达便与我们的来往多了起来 。陈伯达加入林彪集团之后 ,也 就开始为林彪效力 ,站在林彪一边 ,与江青集团进行斗争 。本来毛泽东让陈伯达牵 头 , 与张春桥和姚文元一起合写 《政治报告》。 可是陈伯达却来了一个反常的举 动 ,甩开张春桥和姚文元 , 自己一个人单独写 。这样一来 ,就出现两份 《政治报 告》, 一份是陈伯达单独起草的 ,另一份是张春桥和姚文元起草的 。出现两份 《政 治报告》 的情况 ,在中共党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中共九大 原定在一九六九年三月十五日开幕 ,在此之前的二月七日 ,毛泽 东召集中央文革碰头会时说 :《政治报告》 让伯达 、春桥 、文元他们几个人搞, 伯达牵头 ,林彪同志挂帅 ,文章写出后才好开会。这是毛泽东正式让林彪挂帅, 陈伯达牵头写 《政治报告》。尽管此时时间已经比较紧了 ,但对于陈伯达来说 ,有 一个月时间 ,本来应该是足够的了 。当陈伯达把关键的《政治报告》第一部分写好 后 ,送呈毛泽东批阅 ,却迟迟得不到毛泽东的回音 。这样一来 ,陈伯达的稿子就迟 迟没有写出来 。到了三月七日 ,陈伯达仍然没有写完 ,毛泽东不满了 ,在中央文革 碰头会上问陈伯达 :你究竟和什么人在搞?陈伯达回答说 :我自己一个人在 写。其实毛泽东早就得到张春桥和姚文元的汇报 ,知道陈伯达把他俩抛开 , 自己

  一个人写 。毛泽东本来给陈伯达的指示是: 陈伯达 、张春桥 、姚文元三个人一起 写 。陈伯达之所以敢违背毛泽东的指示 ,抛开张春桥和姚文元 ,肯定是得到林彪的 支持。

  此时 ,毛泽东对林彪的不满 ,更超过对陈伯达的不满 。不过毛泽东这时也不 好把林彪端出来 , 只是把不满发泄到陈伯达一个人头上 , 说:现在又想重复 八大 《政治报告》 中所犯的错误 , 只讲发展生产 ,不讲阶级斗争 。你这个人每 次都说知过必改 , 可就是不改 ,永世不变。毛泽东本想干脆另起炉灶 ,让康生 牵头 , 张春桥和姚文元来写 ,但这样又太不给林彪面子 。于是毛泽东说 :索性 把起草小组取消 ,归中央文革碰头会议 。是不是请你们三位: 康 、张 、姚三位, 两家各搞各的。毛泽东又说对康 、张 、姚说 :《政治报告》 没有写好 ,迟几天 开会不要紧 。给陈伯达是一个月 , 给你们半个月 ,索性四月一日开会。这样就 因为 《政治报告》 的原因 , 把 九大 开幕的日期从三月十五日推迟到四月一 日 。当时各地代表已经按照原来的通知 ,在三月十五日之前都来到了北京 。现在 开会的日期后推 , 只好组织代表们先在北京参观 。毛泽东并没有完全否定陈伯达 的稿子 , 因为完全否定陈伯达 ,也就是完全否定林彪了 。所以毛泽东给陈伯达一 个面子 ,让他继续 一个人 写下去 ,让张春桥和姚文元同时写另外一个稿子。 这样一来 ,张 、姚写了一份反映毛泽东想法的稿子 , 陈伯达写了一份反映林彪想 法的稿子 ,这两份不同的 《政治报告》 稿子 ,就变成毛泽东与林彪之间的分歧之 争了。

  林彪并不意外毛泽东否定他指示陈伯达起草的 《政治报告》, 但意外的是毛泽 东没有跟他 交心 。以前毛泽东对林彪有不同意见时 , 总要通过各种方法 , 向 林彪 交心 ,说明为什么不同意林彪的意见 。 比如一九六六年毛泽东给江青写 的 《滴水洞家信》, 就是向林彪交心 ,婉言表示不同意林彪的意见 。可是这次 毛泽东什么理由也没有说 ,就否定了林彪的意见 ,这让林彪大为不快 。于是林彪 也就采用消极的态度 ,对毛泽东的稿子不发表任何看法 ,送到他那里审改的稿 子 ,他连看也不看 。直到登上九大 讲坛去念这个 《政治报告》 之前 ,他一次 也没看过 。而林彪原来布置在大会上所另作一篇 《口头报告》, 到了最后一刻, 也决定不讲了。

  林彪现在的地位 ,在党内是副主席 ,在政府内是副总理 ,林彪在党内的地位 是不可能再上升了 , 只有提升在政府内的地位 。总理的地位已经有周恩来占据 了 ,所以林彪的地位要想再上升 , 只有 国家主席 这个位置 。但毛泽东并不想 让林彪接班 , 因为林彪并不信奉毛泽东的继续革命思想 ,林彪主导写的 《政治报 告》, 提倡的都是 唯生产力论 那一套 , 这是毛泽东不能接受的 。林彪认为, 如果毛泽东真的想让他接班 ,就应该对林彪许愿 ,在九大 之后让他当国家主 席 。可是 ,毛泽东对 国家主席 的许愿只字不提 , 只是给林彪一个空头的 写 入党章接班人 的名誉 。这样一来 , 林彪感到毛泽东并无诚意让他当 接班 人 ,所以不满意毛泽东对他空头名誉的行赏 。因此 ,林彪多次提出删掉 《党 章》 中接班人的一段 。最后在毛泽东的坚持下 ,林彪才勉强接受了毛泽东给他的 这个接班人 名誉。

  一九六九年四月一日 ,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出席这次 大会的代表共一千五百一十二人 。其中 ,有我们党的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也有大量的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党员中的先进分子 。来自工矿企 业的产业工人党员代表 ,来自人民公社的贫下中农党员代表 ,来自各条战线的女 共产党员代表 ,数量之多 ,是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所从来没有过的 。在无产阶级 文化大革命中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民解放军的党员代表中 ,有身经百战的红军老战 士 ,也有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立了功的新战士 。红卫兵中的党员代表是头一 次参加党的代表大会 。这些代表 , 都是根据党的第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的决 定 , 经过各级党组织进行了充分的民主协商 ,并且广泛地听取了广大群众的意 见 ,一致推选出来的 。这次代表大会 ,是在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 化大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的时刻召开的 。这个伟大的革命 ,从政治上 、思想上、 组织上为这次代表大会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毛泽东主席主持了开幕式 ,并且作了 极其重要的讲话 。大会选出了主席团 ,并一致选举毛泽东同志为主席团主席 ,林 彪同志为主席团副主席 ,周恩来同志为主席团秘书长 , 同时决定了主席团秘书处 成员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议事日程:(一 )林彪同志 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二 )修改中国共产党章程;(三) 选举 党的中央委员会 。接着 , 大会进行第一项议程 。林彪同志向大会作了政治报告。

  林彪同志在报告中根据毛主席关于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学说 , 总结了无 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基本经验 ,分析了国内外形势 ,提出了党的战斗任务 。大会 自四月二日起 , 开始分组讨论林彪同志的政治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修改草 案 。在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四月十四日下午 ,在大会发言的除了中央有关方 面负责人之外 ,还有农民代表陈永贵 、工人代表尉凤英 、解放军代表孙玉国等, 充分展示了工农兵在党内的政治地位。

  大会在四月十五日进入第三项议程后 ,代表们认真地负责地进行了工作 。根 据大会主席团规定 , 中央委员 、候补中央委员候选人 ,先由各代表团自由提名, 主席团汇集各代表团意见 ,提出候选人名单草案 ,再交给各代表团 ,经过充分协 商 ,产生出候选人名单 。然后 ,进行了一次无记名投票的预选 。经过这样几次自 下而上 、 自上而下地充分地民主协商 ,商定了正式候选人名单 , 由主席团提到大 会进行无记名投票的正式选举 。 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过程 ,充分 体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 。在当选的一百七十名中央委员和一百零九名 候补中央委员中 ,有我们党的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有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 命中新涌现出来的无产阶级战士 ; 有党 、政 、军各条战线的领导干部 , 有在工 厂 、农村生产岗位劳动的优秀党员 ,有保卫祖国的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 ,有从事 文化科学工作的共产党员 ,有各族群众中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 。代表们说 ,第九 届中央委员会的组成 ,有力地表现了我们党在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下空前的朝气 蓬勃 ,空前的革命团结 。大会于四月二十四日下午胜利闭幕。

  大会号召全党 、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 , 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 线 ,继续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把上层建筑包括教育 、文艺 、新闻 、卫生等 各个文化领域中的革命进行到底 ,完成林副主席政治报告中提出的斗 、批 、改的 各项任务 。要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要一个一个工厂 ,一 个一个学校 ,一个一个公社 ,一个一个单位 ,有步骤地 、深入细致地 、踏踏实实 地 、合理地完成这些任务 。要具体分析各地的情况 , 注意到运动发展的不平衡, 订出必要的规划 , 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斗 、批 、改各个阶段的任务 。大会号召全 党 、全军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革命群众 ,要牢记毛主席关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 生命 的教导 ,认真落实毛主席的各项无产阶级政策 。要在无产阶级领导下 ,巩

  固工农联盟 ,对知识分子进行再教育 ,争取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 ,共同对 敌 。要注意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动向 , 同妄图复辟的一小撮反革命分子作 斗争 , 同违反毛主席政策的左 的或右的错误倾向作斗争 , 同资产阶级世界观 的各种表现作斗争。

  大会要求全党同志和各级革命委员会 ,认真执行群众路线 ,坚持毛主席倡导 的对社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 ,用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 法 ,去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要善于区别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 质的矛盾 ,用不同的方法恰当地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要看 到它的正面 ,也要看到它的反面 ;在注意到一种主要倾向的时候 ,也要注意可能 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 ;必须充分地看到和抓住主流方面 , 同时逐一解决非主流方 面的问题 。各级领导同志要了解全局 ,抓好典型 , 总结经验 ,掌握动向 ,把工作 做深做细 ,克服一般化 。在胜利的形势下 , 同志们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保 持谦虚 、谨慎 、不骄 、不躁的作风 ,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警惕资产阶级腐 蚀 、分裂我们党和革命队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0

主题

305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77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8: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四册 第五章 推进上层建筑领域改革

  众所周知 ,毛泽东给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确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就是在 上层建筑领域里全面推动各项改革 ,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持续推进生产关系的创 新 , 防止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产阶级法权) 的继续存在 ,与资本主义要素的 不断产生所导致的资本主义复辟 。毛泽东在继续狠抓执政党的建设与深化国家政治 体制改革的同时 ,始终把关注点集中在教育 、卫生 、文化 、法治建设等上层建筑领 域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创新上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作为一场思想文化革命 ,除了深 远的政治含义外 ,在诸如教育革命 、文艺革命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农村赤脚医生 等新生事物所代表的社会进步意义 , 同样是任何恶意诽谤抹杀不了的 。教育革命反 对压制学生独立精神的“师道尊严 ”,取消考试制度的最高裁判权威 ,提倡走出校 门 ,开门办学 ,实现工农兵对学生的再教育 ,贴近社会现实 ,注重真才实学 ,培养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教育革命的重要成果是工农兵上大学 ,直接体现了教 育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 ;文艺革命彻底扫除了文艺舞台上的封建糟粕 ,在戏剧 、文 学 、电影 、音乐 、舞蹈 、曲艺和美术等各个领域 ,坚持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 ,生动 刻画工农兵形象 ,宣传无产阶级思想 ,弘扬革命正气 ,创作出了包括样板戏在内的 大量优秀文艺作品 ,开展了广泛的群众性文艺活动 ,几乎人人会唱革命歌曲与样板 戏选段 ,为普及社会主义文化 ,净化灵魂 、陶冶情操 ,净化社会风气起到了巨大作 用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 除了配合文化大革命时期收缩战 略 、开发农村边疆地区和减缓城市就业压力等暂时的策略性考虑外 ,最为根本的意 义是有利于改造青年学生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与立场 ,使他们真正了解真实的中国社 会 ,在现实风雨中锻炼成才 。有人在大浪淘沙中被无情淘汰 ,躲进伤痕文学里寻求 精神寄慰 ,更多的人则得益于脚踏实地的艰苦锤炼 ,成为今天社会政治界与经济界 的骨干力量 。直到现在 ,他们中多数人对流逝在农村的青春年华有一个共同的感 受 ,就是决不后悔 ;赤脚医生直接面向广大农村 ,奉行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 ,不

  脱离生产劳动 , 只拿微薄的工分补贴 ,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 ,恪尽职守 、满腔热 忱 、全心全意地为农民服务 ,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半夜三更 ,随叫随到 ,受到农民的 普遍欢迎与尊重 。他们主要由经过短期医疗培训的知识青年与民间医疗世家组成, 在解决农村地区防疫 、防病 ,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 ,治疗大量常见病与多发病 等方面 ,发挥了巨大作用 ,被农民看做是为穷人服务的天使 。一句话 ,这些新生事 物所反对的都是精英统治 ,所倡导的都是发扬大众民主和为人民服务。

  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培养接班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毛泽东倡导的普及型大众教育与只注重培养专家人才的 苏联式精英教育目标发生冲突 。毛泽东认为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普及并提高劳动人 民的教育程度 。教育要为工农兵服务 ,学校要为工农兵开门 ,通过业余教育 、工农 速成学校等多种教育途径 ,促使广大工农群众的教育程度得到提高 ,从而迅速提升 国民的整体素质 。而刘少奇认为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国家工业化所急需的大量 专门高级人才 ,办教育的方向应该是高等化 、专业化和正规化的教育 ,重点是培养 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 、精 、尖人才 。为了尽快实现中国工业化 ,急需大量掌握尖端 技术的专门高级人才 。 因此 ,刘少奇认为尽快培养这样的精英 ,是中国教育的重 点 , 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对此 ,毛泽东有不同的看法 ,老人家认 为尽可能地提高大多数人的教育程度 ,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国民 ,这是更为重要 的 。不过从一九五三年开始 ,刘少奇分管教育界之后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逐渐淡出 教育界 。从此 ,教育界就基本上按照刘少奇的思路 ,把重点放在培养高 、精 、尖的 人才方面 。一九五五年 ,各种业余学校和工农速成学校停止招生 ,标志着教育的重 点从“普及 ”倾向到“提高 ”方面 。此后 , 中国的教育全面照搬苏联的模式 ,斯大 林的名言是“技术决定一切 ”,中国也按照苏联经验 ,把教育与经济建设的“五年 计划 ”密切结合起来 。 比如五年计划中制定了发展核工业的计划 ,大学就按照这个 计划 ,大量招收“原子能专业 ”的学生 ,直接为核工业培养高级人才 。因为教育与 工业建设直接挂钩 ,所以中国大学的设置 ,就变成以工科为主 ,“重理轻文 ”非常 突出 。一九四九年文科大学生占百分之三十三 ,而到一九六五年 ,文科大学生仅为

  百分之六 ,这是因为文科学生不是工业建设直接需要的人才 。与此同时 ,对教育质 量与业务标准的重视和对分数标准的强调 ,使一些工农子弟学习困难 ,被拒之于校 门之外 。大中小学普遍学习凯洛夫教育理论和苏联学校制度 ,建立起一套后来被称 为“无产阶级教条主义 ”的严格 、复杂的教学管理体系 。这种状况发展到文化大革 命前夕 , 已越来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反感 ,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毛泽东始终是这种教育制度的反对者 ,他从不掩饰对正规化 、制度化的苏式教 育的抵触 ,并在一九五八年与一九六四年前后两度发起“教育革命 ”加以冲击和抗 衡 。毛泽东的教育革命思想包含许多内容 ,除了注重培养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的政 治目标和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外 ,另一个核心价值就是对教育公平的关 注 。与当时重点发展高中教育 、高等教育的教育政策不同 ,毛泽东强烈主张教育发 展要面向农村 ,反对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 ,强调广大劳动人民子弟普遍的教育权 利 。早在一九五七年三月七日 ,他在召集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明确提出 :小学 教育必须打破由国家包下来的思想 。在农村 ,提倡群众集体办学 ; 中学设置应适当 分散 ,改变过去规模过大 、过于集中在城市的缺点 ;特别是初中的发展 ,要面向农 村。(参见《毛泽东年谱》第 3卷 94页)一九五八年 ,他又提出 :“农业大学办在城 里不是见鬼吗? 农业大学要统统搬到农村去。” 同时 , 毛泽东推动缩短学制的改 革 ,要求下放各级教育的管理权限 ,强调利用多种方式 、多种渠道发展教育 ,提出 在国家办学以外 ,大力提倡群众集体办学 ,允许私人办学 ,可以发展民办教育 。另 一方面 ,他提出通过改革考试制度 ,扩大工农子弟的教育机会。

  当然 ,新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旧中国是极其不同的 。在过去的旧中国 ,大学是要 缴纳高昂学费的 ,而且大学生毕业出来 ,工作还要自己找 ,并没有铁饭碗 。因此, 旧中国没有钱的穷人 ,根本不去想上大学的问题 , 因为上大学是有钱人的奢侈行 为 。新中国以后 ,上大学免费 ,而且还包分配工作 ,大学一毕业就是国家干部 ,非 常令人羡慕 。还有更好的事情 ,考大学是相对平等的 ,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分数 不仅决定一个人能不能进大学 ,而且分数还决定进名牌大学还是一般大学 。再有, 以前的大学是每个大学自己招生考试的 , 比如一个考生想要考清华大学 ,首先他要 有钱到北京来参加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 ,这对于很多经济不宽裕的人来说 ,是无法 实现的 。而新中国实行全国统一考试 ,这样即使住在偏僻山村里的人 ,只要在当地

  考试 ,就能考上清华大学 ,所以对穷人非常有利 。新中国这种史无前例的优待大学 生制度 ,也激起了前所未有的考大学热潮 。只要考上大学 ,就等于拿到铁饭碗 ,成 为年轻人挤入上流社会的最好捷径 。于是以前对考大学不敢奢望的穷人 ,也纷纷挤 入考大学的竞争大军 ,这么多人来竞争 ,使得那时的大学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几 ,非 常难考 。这种“分数挂帅 ”的考大学制度 ,一般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是很欢迎的, 但却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 ,这就是“革命干部 ”。因为中国共产党主要是在农村 革命根据地发展起来的 ,来自各根据地的工农干部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这样也影响 到他们子女的文化素质 ,造成工农干部的子女的高考成绩 ,普遍不如知识分子家庭 的子女 。因为 ,在“分数挂帅 ”的高考面前 ,反而是知识分子的子女比较得益 ,而 工农干部的子女比较吃亏。

  自从毛泽东提出“ 阶级斗争 ”理论 ,很多革命干部尤其是工农干部据此提出对 教育制度的不满 。他们认为自己的子女在政治上“根正苗红 ”,却在分数挂帅的考 场上 ,竞争不过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 。而且 , 当时的社会风气较好 ,开后门非常 难 ,文化大革命前要想开后门进大学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 。这样的结果是 ,为革命 立下汗马功劳的老革命干部的子女 ,到头来居然还不如那些对革命没有多少贡献的 知识分子的子女 。因此 ,有的革命老干部们不满了 ,他们认为现在的教育体制不合 理 ,提出高考不应仅看“分数 ”,更应该看“ 出身 ”,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的“根正苗 红 ”子女 ,有更多进入大学的机会 。然而这些人的主张 ,却与刘少奇的教育思路有 所不同 。但是在广大革命干部不满的气氛下 ,刘少奇主管的教育界 ,也还是作出了 一些让步 ,就是在中学给每个高中生作政治审查 。政审结论基本分为四类 :一 、可 录取机密专业 ;二 、可录取一般专业 ;三 、降格录取 ; 四 、不宜录取 。不过政治审 查并不很严格 , 当时的政策是“ 出身不由己 ,道路可选择 ,重在政治表现 ”,所以 大部分出身不好的人 ,只要平时表现比较好 ,还是能够通过政治审查的。

  当然 ,这一政策也缘于毛泽东一再强调的阶级出身和本人表现 ,要加以区别, 重在表现 , 主要是看本人表现 ,“唯成分论 ”是不对的 。 同时 ,老人家严肃指出, “ 唯成分论 ”之所以不对 ,在于看问题的方法错了 ,应当看其本人是站在原来出身 的那个阶级立场上 ,还是站在改变了的阶级立场上 , 即站在工人 、贫下中农方面? 还是站在剥削阶级方面?要团结大多数 ,不能搞宗派主义 ,连地主 、富农中的一部

  分人 ,也要团结 ,何况地富子弟 ,则更要团结 ,有些反革命分子 、破坏分子也要改 造 , 只要愿意改造 ,就应当要他们 ,都要嘛 。如果只论出身 ,那么马恩列斯都不 行 。例如马克思也要先学唯心论 ,后来才学唯物论 ,才搞出马克思主义 。黑格尔与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在哲学方面的两个先生 。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只能经过知识分 子 ,把已经存在的阶级斗争现象研究提高为理论 ,加以宣传 ,把工人阶级从分散的 变成为有组织的 ,从自发的阶级变成自觉的阶级 。工人每天在剥削压迫之下生活工 作 ,为了吃饭 ,那么忙 , 自己产生不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本人不是工人 ,但他能 看出发展的趋向 ,经过分析研究 ,把资产阶级哲学变成无产阶级哲学 ,把资产阶级 政治经济学变成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这样来教育工人 。其实 ,工人也读不了那么 多书 ,读不了那么大部头的著作 ,先进的可能读得多一些 。阶级斗争的现象存在了 几千年 ,资产阶级也说是有阶级斗争的 ,只有马克思 、恩格斯才把它理论化 、系统 化了 。要斗倒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是继承了资本主义的 ,我自己也是先学地主阶级 的 ,六年读孔夫子的 ,七年读资产阶级的 ,共计十三年 ,那时二十几岁 ,对马克思 根本不知道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 ,才知道马克思 ,读马克思的书 。修正主义跟我们 不同 ,我们依靠工人 、农民中的大多数 ,就算这些人中有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五的 坏人 ,坏人还是少数 ,而且要加以分析 。农村中贫下中农占百分之七十左右 。可以 带动中农 ,改造地富中的好的 ,再加上地富子女 ,使少数人孤立起来 ,其中有反革 命分子 、破坏分子 。当时中央主管教育的彭真就曾说过 :“过去我们提团结百分之 九十 ,现在提团结百分之九十五 ,就是把地主 、富农 、资产阶级子弟包括进来 ,这 是个战略方针。”

  正因为如此 ,所以“根正苗红 ”的革命干部子弟 ,仍然在高考和上大学方面显 得比较吃亏 。尽管新中国的大学生受到极大的优待 ,而这些优待 ,为建立新中国立 下汗马功劳的革命干部们却大多没有很好地享受到 , 于是某些干部的不满越来越 大 ,进而引发起他们的子女们的不满 。据一九六〇年的累计数字 ,全国在这种制度 下招收的大学生 ,百分之九十是生活在大中城市家庭 ,而其出身是属于封建官僚、 资本家 、地主家庭的子女 ,竟占到近百分之八十 。这就是说 , 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 的基层百姓 , 即广大工人 、农民以及其他低下阶层家庭的子弟 ,则很少有人能登堂 入室而为大学生者 。这当然是问题客观存在的另一个方面 。一九六五年初 ,北京市

  西城区的以干部子弟为主的四中 、六中 、八中 , 曾发起过一次罢课事件 ,称“ 四六 八学潮 ”。一批以革命干部子女为主的学生 ,给中央写《进言书》, 批评现行的教育 制度 ,认为它是鼓励学生为分数而学习 ,为考大学而学习 ,而不是为革命而学习。 他们认为现行的教育方针有问题 ,造成学校中不讲阶级路线 ,地主资本家的子女和 知识分子的子女 , 因为学习好 ,受到老师的赏识 ,在学习和入团等方面都受到照 顾 ,反而让“根正苗红 ”的红二代受到冷落 。因此 ,这些学生强烈要求在学校里推 行阶级路线 ,要求把“家庭出身 ”作为学生评比和升学的重要标准。

  另外 , 当时还有一个更为实际的问题 。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 可是近十年培养的一百多万的大学生 ,却很少有人能自觉地要求到经济建设最需要 的第一线上去 。即便是有去的 ,也都很快的因各种理由而返回了城市 。而与此形成 了鲜明对比的是 , 当时全国县以下的初高中毕业生 ,每年却都有数百万的“ 回乡知 识青年(农村户口) ”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骨干量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 ,毛泽东对 这一时期的国家高等教育十分的不满 ,而这也是老人家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原因 之一 。毛泽东认为 :改革旧的教育制度 ,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 ,是经济社会科 学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我们教育知识青年应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教 育他们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 ,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 ;二是教育他们有纪 律性 、组织性 ,反对组织上的无政府主义与自由主义 ;三是教育他们决心深入下层 实际工作 ,反对轻视实际工作经验 ; 四是教育他们接近工农 ,决心为工农群众服 务 ,反对看不起工农的思想意识。

  当时 ,毛泽东就教育制度的改革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讲话及批示 。一九六五年 七月三日 ,毛泽东在对 《北京师范学院一个班学生生活过度紧张 ,健康状况下降》 的材料上批示 ,“负担太重 ,影响健康 ,学了也无用 。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 ,砍 掉三分之一 。请邀学校师生代表 ,讨论几次 ,决定实行 。如何请酌。”(《毛泽东年 谱》第 5卷 507页)八月八日 ,毛泽东在接见几内亚教育代表团的谈话中提出 ,“办 教育也要看干部 。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 ,要看学校的校长和党委究竟是怎么样 ,他 们的政治水平如何来决定 。学校的校长 、教员是为学生服务的 ,不是学生为校长 、 教员服务的。”(《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519 页) 接着 ,十月 ,毛泽东在 《关于大学 文科改革的指示》(摘录) 中又明确指出“希望学哲学的人 ,都要到工厂 、农村跑

  跑 。我看了南京大学一个学生参加四清后学的一篇体会 ,写得很好 ,善于通过现象 看本质 ,本质看不见摸不着 , 只有调查研究才能看到。”“哲学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恩格斯讲辩证法是二条 ,斯大林讲四条 ,我看就一条——对立统一 。……分析和综 合分不开 ,什么事情都有两重性 ,有对有错 , ……总之 ,大学文科非改革不行 ,不 然就要出修正主义。”(《毛泽东全集》第 48卷 205页) 十二月二十一日 ,毛泽东在 杭州会议上再次发表讲话说 ,现在这种教育制度 ,我很怀疑 。从小学到大学 ,一共 十六 、七年 ,二十多年看不见稻 、粱 、菽 、麦 、黍 、稷 ,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 ,看 不见农民怎样种田 ,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 ,身体也搞坏了 ,真是害死人 。我曾 给我的孩子说 :“你下乡去跟贫下中农说 ,就说我爸爸说的 ,读了十几年书 ,越读 越蠢 。请叔叔伯伯 、姐妹兄弟做老师 , 向你们来学习。”其实 ,入学前的小孩 ,一 岁到七岁 ,接触事物很多 。二岁学说话 ,三岁哇啦哇啦跟人吵架 ,再大一点就拿小 工具挖土 ,模仿大人劳动 。这就是观察世界 。小孩子已经学会了一些概念 。狗 ,是 个大概念 。黑狗 、黄狗是小些的概念 。他家里的那条黄狗 ,就是具体的 。人 ,这个 概念已经舍掉了许多东西 ,舍掉了男人 、女人的区别 ,大人 、小孩的区别 , 中国 人 、外国人的区别……只剩下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 。谁见过“人 ”? 只能见到 张三 、李四 。“房子 ”的概念谁也看不见 , 只看到具体的房子 ,天津的洋楼 ,北京 的四合院 。大学教育应当改造 ,上学的时间不要那么多 。文科不改造不得了 。不改 造能出哲学家吗? 能出文学家吗? 能出历史学家吗? 现在的哲学家搞不了哲学 ,文 学家写不了小说 ,历史学家搞不了历史 ,要搞就是帝王将相 。要改造文科大学 ,要 学生下去搞工业 、农业 、商业 。至于工科 、理科 ,情况不同 ,他们有实习工厂 ,有 实验室 ,在实习工厂做工 ,在实验室做实验 ,但也要接触社会实际 。高中毕业后, 就要先做点实际工作 。单下农村还不行 ,还要下工厂 ,下商店 ,下连队 。这样搞他 几年 ,然后读两年书就行了 。大学如果足五年的话 ,在下面搞三年 。教员也要下 去 ,一面工作 ,一面教 。哲学 、文学 、历史 ,不可以在下面教吗?一定要在大洋楼 里教吗?(参见《毛泽东全集》第 48卷 238页)

  一九六六年二月 ,毛泽东在与侄子毛远新的谈话中又一次提到 ,科学的发展, 由低级到高级 , 由简单到复杂 ,但讲课 ,不能都按照发展顺序来讲 。学历史 ,主要 学近代史 。现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才三千多年 ,要是到一万年该怎么讲呢?讲原子

  物理 ,不必要从最早的那个学派的理论讲起 。你们这样学 ,十年也毕不了业 。你们 学自然科学的 ,要学会用辩证法。

  然而 ,在当时“智育至上 ”的教育氛围中 ,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 ”。而分数 是由考试产生的 ,考试也就几乎成为“万恶之源 ”。毛泽东对此深恶痛绝 , 曾作过 多次批示 ,认为分数和考试不仅是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敌人 ,而且被认为是减少劳 动人民子女教育机会的重要原因 。早在多年前毛泽东就明确指示“工农及其子女有 享受教育的优先权 ”。实际上 ,一九五八年的 “ 教育革命 ” 即实行了高考制度改 革 ,放宽了对工农子弟进入大学的限制 ,开辟了有条件保送入学的途径 。这一改 革 ,在毛泽东比较欣赏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里也早就开始实行了 。为了使 教育面向农村 ,该校从一九六三年起 ,农 、林 、医 、师的中等专业学校即采取公社 保送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 ,并实行“社来社去 ”(学生从社里来 , 回社里去) 分配 办法的试点 。到一九六四年初 ,全国已有十九个省 、 自治区 、直辖市的八十一所中 等农业学校实行“社来社去 ”的招生 、分配办法。(罗永藩 、彭治富 《学生从公社 中来 ,毕业后回到公社去》《光明日报》 1964年 3月 26 日) 一九六四年 ,教育部和 冶金工业部决定在北京钢铁学院试办产业工人班 , 以“贯彻阶级路线 ,培养工人 阶级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 ”,采取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 ,选拔政治思想好 、 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 、年龄在二十七岁以下 、有三年工龄以上的技术工人入学, 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 1949— 1982》 教育科学出版社 362 页) 这几乎是文化大革命中“七二一大学 ”“工 农兵学员 ”的雏形。

  对毛泽东教育思想进行理性解析 ,就可以看出其显然包括了许多具有认识价值 的内容 ,例如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改造 , 以及对教育公平的重视 、反对城市中 心的教育 、重视扩大劳动人民子弟的教育机会 ,等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追求教育公 平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改变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格局 ,将农业院校 等下放到农村 , 医药院校面向农村培养实用的“赤脚医生 ”、卫生员 。二是加速农 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在农村扩大并普及高中教育 ;下放各级教育的管理权 , 中小学 下放给农村和街道 ,实行由工人 、贫下中农管理 。三是缩短学制 ,实行小学五年、 初中二年 、高中二年 、大学三年的学制 ;简化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以政治教育和实

  用知识技能为主 。 四是发展多种形式 、因地制宜的教育方式 ,如“七二一大学 ”、 耕读小学 、马背小学等等 ,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 ,扩大工人 、农民 子弟受教育机会 。五是实行“开门办学 ”,让学生走出学校 ,在学工 、学农 、学军 的社会实践中 ,在工厂 、农村的大课堂中接受教育 , 以打破“教师 、书本 、课堂 ” 的所谓“ 三中心 ”。六是取消重点学校制度和各种学校的差别(取消男校 、女校 、 华侨学校 、职业学校等), 中小学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七是取消各级学校的考试制 度 ,反对用“教育质量 ”和分数标准把工农子弟关在门外 ,否定教育中的等级制 、 智力主义的取向 ;高校实行免试推荐入学 ,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 ;等等 。 显而易见 ,这些措施都具有其合理的价值内核。

  在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 ,毛泽东就教育革命的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其 中最为著名的是“五七 ”指示 。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 ,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说: 你在五月六日寄来总后勤部的报告 ,收到了 ,我看这个计划是很好的 。是否可以将 这个报告发到各军区 ,请他们召集军 、师两级干部在一起讨论一下 , 以其意见上告 军委 ,然后报告中央取得同意 ,再向全军作出适当的指示 。请你酌定 。只要在没有 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 ,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 , 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 下 ,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 ,除打仗以外 ,还可做各种工作 ,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八年中 ,各个抗日根据地 ,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 这个大学校 ,学政治 、学 军事 、学文化 。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 。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 ,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 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 。又能从事群众工作 ,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 动 ; 四清完了 ,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 ,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 ;又要随时参加批判 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 。这样 ,军学 、军农 、军工 、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 但要调配适当 ,要有主有从 ,农 、工 、民三项 ,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 ,不能 同时都兼起来 。这样 ,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 同样 ,工人也是这 样 , 以工为主 ,也要兼学军事 、政治 、文化 。也要搞四清 ,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 级 。在有条件的地方 ,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 ,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农民以农为主 (包括林 、牧 、副 、渔), 也要兼学军事 、政治 、文化 ,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 办些小工厂 ,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生也是这样 , 以学为主 ,兼学别样 , 即不但学 文 ,也要学工 、学农 、学军 ,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革命 ,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商业 、服务行业 、党政 机关工作人员 ,凡有条件的 ,也要这样做 。以上所说 , 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意见 、创 造发明 ,多年以来 ,很多人已经是这样做了 ,不过还没有普及 。至于军队 , 已经这 样做了几十年 ,不过现在更要有所发展罢了。(《毛泽东全集》第 48卷 335页)

  不久 ,毛泽东在一次有关教育改革的讲话中再次挑明了他的观点“教育界也要 搞革命 ”。毛泽东所说明的理由是 :“现在大学 、中学 、小学大部分都被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 、地主 、富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垄断了 。解放后 ,我们把他们都包下来, 当时包下来是对的 ,但现在要对他们搞革命了 。这是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 ,不然将 要出修正主义。”毛泽东继续说 :“过去我们蒙在鼓里 ,许多事情都不知道 ,事实上 是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在那里掌握着教育界 。社会主义革命越深入 ,他们就越抵 抗 ,就越暴露出他们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面目。”然后 ,毛泽东继续阐明自己将用 怎样的方式来进行教育界的革命 。毛泽东说 :“我们要发动年轻人向资产阶级反动 权威进行斗争 ,不要压青年人 ,让他冒出来 ,好的坏的都不要压 。把新生力量 ,如 学生 、助教 、讲师 、一部分教授 ,都解放出来 ,把剩下一部分死不转变的老教授孤 立起来 。吴晗 、翦伯赞就是靠历史吃饭的 ,学生读过的 《明史》, 吴晗还没有读过 呢 ,俞平伯一点学问也没有 。我们解放军的军长 、师长 ,对宋朝 、明朝 、尧舜不知 道 , 同样打胜仗 ”。“不要学翦伯赞的那些东西 ,也不要学我的那些东西 。要学就要 突破 ,不要受束缚 ,列宁就不受马克思的束缚。”又说 :“不要迷信 ,不要受束缚, 要有新的观点 ,要有新的创造 ”。“我们要让年纪小的 、学问少的 、有政治经验的、 立场坚定的人来接班。”毛泽东在这里讲到了搞教育革命的方式 ,并明确指出 :“打 倒资产阶级权威 ,培养新生力量 ,树立无产阶级权威 ,培养接班人。”(参见《毛泽 东年谱》第 5卷 593页)

  中共中央在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的《通知》 中明确提出 :高举无产阶级文化 革命的大旗 ,彻底揭露那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 ”的资产阶级反动立 场 ,彻底批判学术界 、教育界 、新闻界 、文艺界 、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 ,夺 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 。接着 , 中共中央于八月八日作出的《关于无产阶级 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又提出 ,“要让群众在这个大革命运动中 , 自己教育自己 ,去 识别那些是对的 ,那些是错的 ,那些做法是正确的 ,那些做法是不正确的 。改革旧

  的教育制度 ,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 ,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 要的任务 ”。“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 ,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 的现象 ”。“学制要缩短 。课程设置要精简 。教材要彻底改革 ,有的首先删繁就简 。 学生以学为主 ,兼学别样 。也就是不但要学文 ,也要学工 ,学农 ,学军 ,也要随时 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的斗争。”十二月三十一日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 于对大中学校革命师生进行短期军政训练的通知》 中指出 ,“派军队干部训练革命 师生的方法很好 。训练一下和不训练大不一样 。这样做 ,可以向解放军学政治 ;学 军事 ;学四个第一(人的因素第一 ,政治工作第一 ,思想工作第一 ,活的思想第 一); 学三八作风(即把解放军优良作风概括的三句话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艰 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八个字: 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 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加强组织纪律性 。接着 ,毛泽东于一九六七年三月七日在 《天津延安中学以教学班为基础实现全校大联合和整顿巩固发展红卫兵的体会》 上 批示 :军队应分期分批对大学 、中学和小学高年级实行军训 ,并且参与关于开学 、 整顿组织 、建立三结合领导机关和实行斗 、批 、改的工作 。先作试点 ,取得经验 , 逐步推广 。还要说服学生 ,实行马克思所说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 自己的教导 ,在军训时不要排斥犯错误的教师和干部 。除老年和生病的以外 ,要让 这些人参加 , 以利改造 。所有这些 , 只要认真去做 , 问题并不难解决。(《毛泽东 全集》 第 49卷 323 页) 十一月三日,《人民日报》 又发表了毛泽东关于“进行无产 阶级教育革命 ,要依靠学校中广大革命的学生 ,革命的教员 ,革命的工人 ,要依靠 他们中间的积极分子 , 即决心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派 ” 的重要指示。

  教育界是教育学生的学校 ,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根本问题 。所以 ,教 育界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思想改造 ,而且教育制度 、内容 、方式等都要革命 。针对有 大量文盲和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情 ,还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从中央主要 媒体的报道来看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 ,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相关典型 。主 要有:

  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 刊载 《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 人员的道路》 的调查报告 。毛泽东在报告批语 :“大学还是要办的 ,我这里主要说

  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 ,但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革命 ,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 ,走上 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 。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 生 ,到学校学几年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即七二一指示) ”。三月二十九日 《人 民日报》 开展“社会主义大学应当如何办 ”的大讨论 。毛主席关于走上海机床厂从 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的伟大指示 ,为大学教育革命指出了方向 。改革旧的教 育制度 ,改造教师队伍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九六八年十月二十一日《人民日报》 转载《红旗》 发表的《一所理论和实际 一致的新型学校——江西省婺源县武口茶叶耕读中学的调查报告》: 这所学校只有 四个专职老师(包括一名负责人), 其他的则请工人 、茶农以及工人出身的技术员 当老师 ,效果很好 。这个经验 ,城里的学校是不是也可以试验一下呢?

  一九六八年十月二十四日《人民日报》 发表广东省的调查报告《贫下中农管理 学校的情况》 提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即由生产队和贫下中农直接办校), 何者 较好 , 以及学校中怎样改革不合理的关系 ,希望继续提供经验。

  一九六九年八月七日,《人民日报》 发表北京电力学校的调查报告 《搞好中等 技术学校的教育革命》“理工课技术学校不是多了 ,而是少了 ”。“三大革命运动的 需要 ,就是办中等技术学校的依据 ”报告提出学生来源 、学制和培养目标是 :一、 中技班 ,选拔高小程度的工农兵入学 ,学习期限一年半至二年 , 培养技术工人; 二 、短训班选拔工人入学 ,年龄 、文化程度不限 , 以半年为宜 ;农电班 ,组织农村 巡回小分队 ,为农村培养机电手 。形式 :厂校挂钩 ,校办工厂为好。

  一九七〇年九月二十二日,《光明日报》 发表文章 《改造学校教育阵地的一支 重要的力量》 介绍 :北京市香厂路小学在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建立了工农兵讲师团, 给学生讲工厂 、讲农村 、讲部队 , 同时进行再教育 。这样做“建立了工农兵 、教 师、革命小将三结合备课、讲课的新制度 ,改变了知识分子独占讲台的现象 ”

  一九七二年三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 短评:《普及小学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 点》 当前农村普及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普及小学五年教育上 ,首先满足广大贫下中农 子女上学的要求 ,在有条件的地方普及七年教育。

  一九七三年十月十九日 《人民日报》 发表 《医院也可以办大学》 的调查报告。 这则关于上海华山医院办医科大学试点班的调查报告中说 :这个于一九七〇年七月

  创办的三年制的试点班共有四十二名工农兵学生 。他们参加过两年以上的工农业生 产劳动 ,其中有的人还当过赤脚医生 、不脱产的工人医生和部队卫生员 。“医院办 医科大学 ,更加便于结合医院的医疗实践组织教学。”在三年的学习时间内 ,试点 班还让学生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农村 、工厂去 ,主要是在县医院或结合农村巡回医 疗进行教学。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三十日《光明日报》 报道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医科大学 、浙 江大学和杭州大学到“三大革命 ”第一线举办短训班是“多快好省地为各条战线培 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也是“改造旧大学 ,创建新大学的需要 ”,可“使教学更好地 同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结合起来 ,有助于彻底改变旧大学‘三脱离 ’的状况,”还 有利于加速教师队伍的改造和建设 。办短训班是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一种重要形 式 。从一九七三年开始 ,一些高校陆续举办了各种短训班 ,有的是按工厂 、农村、 部队的要求由学校派出教师去班 ,有的是将工农兵请到学校 ,根据这些部门的干部 培训规划加以培养 ;有的是新技术或科研成果推广学习班。

  此时此刻 ,毛泽东明确指出 ,在农村 ,教育要强调普及 ,不要强调提高 ,不要 过分强调质量 。这些学校主要是解决农民生产劳动中需要的知识……准备两三年内 将助学金扩大一些 ,使百分之七八十的农家子女能享受助学金 ,帮助农民解决一些 困难 。要大力进行思想教育 ,进行遵守纪律 、艰苦创业的教育 。在学校中要提倡一 种空气 ,教师与学生同甘共苦 ,一起办好学校 。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不 要使他们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 。要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 ,每省要有一位宣传部 长 、一位教育厅长亲自抓这项工作 。中学应当有政治课 。政治课要联系实际 ,生动 有趣 ,不要教条式的 ,要使中学生知道一些为人在世的道理。(教材) 要来一个改 革 ,不要照抄外国的 ,一定要符合中国的情况 ,并且还要有地方的特点 。“办教育 也要看干部 。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 ,要看学校的校长和党委究竟是怎么样 ,他们的 政治水平如何来决定 。学校的校长 、教员是为学生服务的 ,不是学生为校长 、教员 服务的 。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 。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 ,课目不 宜过多 , 阶级教育、党的教育与工作必须大大加强。”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得到了普遍的 加强 。继一九五八年“教育大跃进 ”之后 ,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次全面下放教育管理

  权限 ,强调教育面向基层 ,面向农村 ,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多种形式发展教育 ,使 城乡关系 、中央和地方关系出现了一种新的格局 。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提出了普及教 育的高指标 。一九七一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提出争取在第四个五年计划 期间 ,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 ,有条件的地区普及七年教育 ,要“大力提倡群众 集体办学 ”。一九七四年 , 国务院科教组提出“继续大力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 ”, “积极创造条件 ,逐步在大中城市普及十年教育 ,在农村有条件的地区普及七年教 育 ”。不少地方提出“小学不出村 ,初中不出队 ,高中不出社 ”的口号 ,与一九五 八年“大跃进 ”时“村村有小学 , 队队有中学 ”的目标很相似 。一九七〇年 ,湖北 省文教局在《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五年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点的初步意见》 中提 出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 ,到一九七五年要普遍做到区区有高中 ,社社有初中。”普 通中学开始急剧增长 ,生产大队基本都办了初中 ,有的还办了高中班 。到一九七六 年 ,全省中学达一万七千九百四十九所 ,为一九六五年八百七十五所的二十点五 倍 ,其中高中四千零二十九所 ,为一九六五年一百四十七所的二十七点四倍。(熊 贤君主编《湖北教育史·下卷》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55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军队的教育也有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 。据一九七三年十二 月三日中央军委转发 《关于全军恢复和增建四十一所院校的报告》, 到一九七五年 全军院校达到八十四所 。在整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动力不足之时 , 中小学教育却得 到了大发展 。从统计数字看 :一九七六年 ,全国小学生数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了百分 之二十九点一 ; 中学更是加速度发展 ,一九七六年全国中学生数是一九六五年的六 点二五倍 ,初中生数是一九六五年的五点四倍 ,高中生的增长尤其迅速 ,共增加到 原来人数的十一点三倍 。教育重心下降 ,面向农村的发展是实质性的 。初中生中农 村学生的比例 ,从一九六五年的百分之三十三点七 ,提高为一九七六年的百分之七 十五点二 ;高中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 ,从一九六五年的百分之九 ,提高为一九七六 年的百分之六十二点三 。这是十分惊人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 ,整个教育的重心降到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的重心上升为高中 教育 ,普通高中成为发展最快的部分 。中等职业教育被认为限制劳动人民子弟接受 教育而遭到批判和取消 ,原有的农业中学 、职业中学 、半农半读技术学校等大多变 为普通中学 。许多小学附设初中班 ,大批小学骨干教师被抽调到中学任教 ,招收聘

  用了一大批不拿工资 、只记工分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担任民办教师 。据统计 ,全国农 村中小学教职工中民办教职工所占的比例 , 由一九六五年的百分之五十二点六上升 到一九七八年的百分之七十三点四。(何东昌主编 《当代中国教育·上册》 当代中 国出版社 , 1996年 , 108 页)将办学权直接下放到大队或生产队一级 ,而且经费大 多自筹 ,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支出反而有所减少 。教育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 例 ,一九六六年为百分之六点三六 ,一九七〇年最低 ,为百分之四点二四 。从一九 七二年起 , 国家财政预算中将教育事业费支出单列 ,加强管理 ,这一比例有所回 升 ,一九七六年达到百分之六点二九 ,与一九六五年的百分之六点二四相当。(中 国教育年鉴编辑部 《中国教育年鉴 1949— 198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984 年 ,第 98页)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小学教育数量的发展是以适当的质量降低为代价的 ,主要 是进行了缩短学制的改革 。据一九七三年九月十一日国务院科教组在内部刊物上综 合反映各省 、市 、 自治区现行中小学学制的情况 :文化大革命以来 ,全国各地进行 了中小学学制的改革 ,其中有十四个省 、 自治区实行了九年制(小学五年 ,初中二 年 ,高中二年); 七个省 、市 、 自治区实行十年制(小学五年 ,初中三年 ,高中二 年或小学六年 , 中学四年); 九个省 、 自治区的农村学校实行九年制 ,城市学校实 行十年制 ,西藏自治区实行小学五年制和六年制并存 ,初中实行三年制 。同时 ,基 本取消了考试和留级 。但是 ,如果不是以“升学教育 ”为标准 ,而是以实际的功用 去评价 ,那么应当承认 ,这种低重心 、实用型的教育毕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 学生基本的学习需求 ,如同当时农村实行的合作医疗制度一样 。它无疑是低水平 的 ,但切合实际 ,首先解决了“有无 ”的问题 。事实上 ,许多今天在各个领域崭露 头角的六十年代出生的人 ,正是受惠于七十年代农村的基础教育 。这是一个不可多 得的案例 ,使我们深入认识基础教育的功能 。许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通过高考进 入大学的青年 ,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接受教育的中学生 。今天回头看 , 当时低水平 的基础教育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 。它启示我们认识人才与教育的 功能 。这至少说明两个道理 :一是优秀人才是制度挡不住的 ,无论是什么样的学校 教育 、考试制度 。二是基础教育对人才的影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 自由 、宽 松 、“低水平 ”的教育 , 同样可以生长出优秀人才 。一些过来人将那完全没有权威

  的时期称为“ 阳光灿烂的日子 ”,他们从中获得了实在的生长 。而我们现行的严酷 的、令学生透不过气的“应试教育 ”不一定更利于人才的成长。

  行文到此 ,我们很有必要把“文化大革命 ”期间为什么各个高等院校曾一度停 止招生 , 以及在高等教育中改为推荐与选拔“工农兵学员 ”的来龙去脉再做一简要 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大学招生方式有些五花八门 。从一九五二年起, 大学走上统一考试入学之道 ,直到一九六五年九月最后招收那届大学生为止 ,这一 高考制度基本平稳运行了十四年 。期间 ,报考人员四百零八万 ,共录取新生二百二 十一万 。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 , 中共中央发出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宣告“文化大革命 ”正式开始 。此前 ,从下到上已有不少的党员干部 ,甚至青年学 生对高等院校这一招生制度乃至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非议 。为此,《人民日报》 一 九六六年六月十八日发表《彻底搞好文化革命 ,彻底改革教育制度》 的社论 ,主旨 是“废止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 ”,招生要“实行推荐和选拔的办法 ”,这是 “彻底搞掉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一个突破口。”同时配发了北京市中学生要求废除高 考制度的两封信 。一封是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高三(4)班六月六日所写 《为废除 旧的升学制度给党中央 、毛主席的一封信》。信中说 :“现行的升学制度 ,就是中国 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旧科举制度的延续 ,是一种很落后的 、很反动的教育制度 。现 行升学制度是和毛主席给我们制定的教育方针相违抗的……实际是在扩大并延续体 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工人和农民 、城市和乡村这三大差别。”对于这种升学制度, 我们要和工农兵一起将它彻底砸烂 。并提出要求 :“从今年起就废除旧的升学制 度 。高中毕业生直接到工农兵中去 ,和工农兵相结合。”另一封是北京市第四中学 全体革命师生六月十一日所写的《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全市师生的倡议书》。《倡 议书》 说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发展 ,现行高考制度的反动本质越来 越暴露无遗了 。它的流毒极广 ,影响甚大 ”,为此“我们要坚决打倒它 ”。如何打 倒?他们列出五条倡议 ,其中第一条开宗明义 :“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因 而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决定推迟举行一九六六年的高考 ,大中学校开始停课搞运 动 。“改革考试制度 ”因此成为教育革命的重要内容。

  早在一九六四年八月十八日 ,毛泽东召集吴江 、龚育之等哲学工作者谈话时就 说 :大学文科现在的搞法不行 ,从书本到书本 ,没有什么用 ,所有文科的教授 、助

  教 、行政工作人员 、学生通通都要下乡去 , 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斗争。(参见 《毛泽 东年谱》第 5卷 387页)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说 :“现 在这种教育制度 ,我很怀疑 。从小学到大学 ,一共十六七年 、二十多年看不见稻、 粱 、菽 、麦 、黍 、稷 ,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 ,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 ,看不见商品是 怎样交换的 ,身体也搞坏了 ,真是害死人 。大学教育应当改造 。高中毕业后 ,就要 先做点实际工作 。单下农村还不行 ,还要下工厂 ,下商店 ,下连队 。这样搞他几 年 ,然后读两年书就行了。”(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548 页) 到了一九六六年 六月十二日 ,毛泽东就直接挑明主题 :“中央要搞个高中 、大学入学考试制度 ,办 法是学校推荐和选拔相结合 。今年大学招考推迟半年 , 闹半年文化大革命……大学 师生要互教互学。”(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593 页) 为落实毛泽东这一重要指 示,《人民日报》 于一九六六年六月十八日发表了那篇社论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 七月二十四日发出通知 , 宣布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 , 同时 “ 取消考 试 ”,“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招生 。毛泽东认为对高中生不经过社会实践 就上大学的教育 ,是必须要改革的 。但大学招生在什么时间改变? 又以什么样的方 式招收新生? 老人家在寻找一个时机切入点。

  一九六八年七月十二日 ,毛泽东看到了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一 个材料 ,甚是兴奋 ,“我看还是从工人中选调大学生 。做三四年工 ,再到学校学两 三年 ,又有文化 ,又有经验 。大学还是要办的 ,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 办 ,但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革命 ,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 ,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 养技术人员的道路 。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 ,到学校学几年以 后 ,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当然 ,这段讲话中还没有“兵 ”。直到九月十日 ,毛泽 东审阅了 《人民日报》《红旗》 杂志评论员文章 ,并亲拟了 《关于知识分子再教育 问题》 题目 ,在对文章的修改中写下了点睛之笔 :“从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人 、农 民和解放军战士中选拔学生。”至此 ,从有实践经验中选拔“工农兵进大学 ”就有 了完整的构成。(《毛泽东全集》 第 50卷271 页) 一九六八年十月三十一日 ,毛泽 东在主持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闭幕会议时说 ,“大学里头开这个社会科学的 课啊 ,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究竟怎么好? 大学里头读历史 、读经济学 、读哲学、 读法律 ,读四五年大学 ,不懂得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不懂得阶级斗争 。已经两年不

  招生了 ,我看再准备两三年,(在校大学生) 就差不多走光了 。现在这一批大学生 就让他们下去 ,到工厂去学 ,到农村去学 ,这是帮助他们的一个办法。”(《毛泽东 年谱》第 6卷212页)

  一九七〇年三月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在打报告给中央 ,要求试点招收大学生。 五月二十七日 ,“两校 ”又报告了试点招收大学生的具体意见修改稿 。接着 , 中共 中央于六月二十七日发出关于一九六九年 、一九七〇 、一九七一年大专院校毕业生 分配的通知 ,决定废除过去的高考制度 ,实行“群众推荐 、领导批准 、学校复审相 结合 ”的办法 ,招收工农兵学员 。并明确提出 :“大专院校的三届毕业生 ,可从今 年七月份开始分配 ,一般于七月底前分配完毕 。认真做好毕业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使他们坚定地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 ,服从革命需要 ,到农村去 ,到边疆去 ,到 工矿去 , 到基层去。”也就在同一天 ,经毛泽东审阅同意 , 中共中央转发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

  一九七〇年九月二十一日,《人民日报》发表李志华题为《大家都来关心高校招 生》 的文章指出 :“两个阶级 、两条路线的斗争 ,首先集中地表现在招生上 ”。“过 去 ,在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统治下 ,高校在招生中 ,大搞‘分数挂帅 ’,鼓吹‘分数面 前人人平等 ’,实际上是对劳动人民实行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 。工农兵一针见血地 说:‘分数线 ,分数线 ,工农兵的封锁线 ’。”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 一环 ,它追求的是扩大工农兵的教育机会 。一九七一年 ,工农兵学员先在清华 、北 大两所大学搞试点 ;一九七二年开始 ,全国高校开始普遍招收工农兵学员;

  一九七三年 , 国务院发出指示《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强调 :“在政 治条件合格的基础上 ,要重视文化程度 ,进行文化考查 ”。一九七三年各省在招收 工农兵学员时 ,进行了笔试的高校入学考试 。新的招生标准是强调实践经验 ,招收 学生的条件为 :政治思想好 ,身体健康 ,具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 ,有相当于初中以 上文化程度的工人 、贫下中农 、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 ;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 贫下中农不受年龄限制 ;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 。新的招生办法无 须进行入学考试 ,而由群众推荐 、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 。 由于强调政治表现 ,家庭 出身不好的人难以被推荐上学 。据一九七一年五月对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等七所大 学当年招收的八千九百六十六名工农兵学员的统计 , 出身工人 、贫下中农 、革命干

  部和其他劳动人民家庭的占百分之九十九点八 , 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占百分之零点 二;其中党员占百分之四十六点二 , 团员占百分之三十八点一 ,非党团员占百分之 十五点七。(郑谦《被“革命 ”的教育》 中国青年出版社 , 1999年) 当然 , 由于忽 略了学术性的要求 ,强调政治标准与实践标准 ,致使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 。据 一九七二年对北京市十一所院校工农兵学员文化程度的调查 ,学生中相当小学程度 的占百分之二十 ,初中程度的占百分之六十 ,初中以上程度的占百分之二十。(高 奇 《新中国教育历程》 河北教育出版社 ,220 页) 然而 , 毛泽东重视的是教育公 平 ,关注广大人民群众 ,尤其是普通工人 、农民的教育权利 ,他想要打破和超越 “文化资本 ”的积累 ,用“革命 ”的手段使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群体实现翻身式的 突变 。现在看来 ,这一探索既有成功的一面 ,也有亟待改进的一面 。其实 ,文化大 革命之前那种高考制度 ,看似公平 ,但在农村与城市 、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这 一大的客观条件还存在有根本差别的背景下 ,或者说是在教育资源还非常不平衡的 情况下 ,这种所谓的“公平 ”也是极其有限的 。就以如今来论 :农村的考生若想靠 分数考进北京 、上海的重点大学 , 即便是有政策的倾斜(如录取名额的分配等), 他们也仍然是难以企望的 。而这也就不难解释新中国之初的那十余年 ,为什么是鲜 有基层或工农兵子弟进入大学的原因了。

  在经过轰轰烈烈的四年文化大革命以后 ,毛泽东适时启动了恢复高校招生的列 车 ,宣布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 、农民 、解放军中选拔符合条件的人进入大学 ,这一 重大转变影响甚至左右着社会的价值观 。这项国家层面的制度迅速得到实施 ,经过 上上下下的推选 ,深入到千家万户 ,成了千军万马争过的独木桥 。通过这个招生方 式 , 国家招收到大量优秀人才 。尽管不少地方和尚念歪了经 ,但终究填补了这一时 期大学生源的空白 ,承载了一代人的使命 。工农兵学员从一九七〇年开始招收到 一九七六年结束历史使命 ,招收七年六届 。据有关资料统计 ,一九七〇年九月至 一九七一年三月招收九万人 、一九七二年招收十三万 、一九七三年招收十五点三 万 、一九七四年招收十六点五万 、一九七五年招收十九万 、一九七六年(一九七 七年三月入学) 招收二十一点七万 ,共招收了九十四点五万学员 。有首 《工农兵 学员之歌》 如此唱道 :“迎着灿烂的阳光 ,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希望 ;我们工农兵 学员 ,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 ,带着工人阶级的嘱托 ,带着贫下中农的期望 ,带着

  革命部队的传统 ,走向教育革命的战场。”(参见陈侃章:《一代天骄 ,“工农兵学 员 ”应运而生》)

  如今来看 , 的确有一大批工农兵学员中的有志青年脱颖而出 。这些人后来不少 成为了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骨干 ,关键在于他们当时的确在政治思想与专业学 习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据一九七五年在反击右倾翻案运动中 ,北京大学 、清 华大学提供的一份相关的材料中提到 :“北大 、清华工农兵学员经过几年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阶级斗争 、路线斗争觉悟大有提高 ,业务学习也取得了可喜 的成绩 ,有的人并有发明创造 ,在校期间就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贡 献 。清华大学机械系焊接专业一个学员小组 ,与北京建筑安装公司的工人 、技术人 员共同努力 ,打破了外国焊接工艺规范 ,成功地进行负一百度低温用钢的焊接 。电 子系控制专业的五名学员和两名教师 , 同精密仪器系几名工人一起 ,破除迷信 ,解 放思想 ,研制成功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关键设备图形发生器 ,达到了 世界先进水平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员投身于火热的三大革命运动 ,写出了充满革 命激情的长诗 《理想之歌》, 出版之后 ,受到广大工农兵的欢迎 。地球物理系和地 质地理系的学员一听到云南昭通和辽宁营口地区发生地震的消息 ,就立即奔赴灾 区 。在余震未平 , 山石还在滚动的情况下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阶级弟兄和人民 财产 ,并在现场进行科学考察 ,取得了可贵的资料 。工农兵学员毕业实践的丰硕成 果 ,更是有力地驳斥了那种所谓“质量低 ”的谬论 。清华大学的两届毕业学员完成 了五百六十四项专题研究 、生产任务和重大技术革新 ,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或填补 国家空白的项目占三分之一以上 。电子系七二届学员担负的十二个项目 ,全部达到 国内先进水平 ,其中九项填补了国家空白 。北大文科毕业学员结合战斗任务 ,编写 了五十五本书 ,在报刊上发表了七百多篇文章 ;外语系的学员共翻译了十六种文 字 、二百五十万字的材料 ,为反帝反修斗争服务 ;理科学员完成了三百九十三项科 研课题 ,七十九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还有一些项目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重 要价值。

  又据二〇〇九年的一份调查统计 , 当时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中 ,有近一半的 人 ,其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都是“工农兵大学生 ”;中国有知青经历的中科院 院士 、工程院院士达六十四人 ,都是在这期间进入大学深造的杰出人才 。也正是如

  此 ,“知青一代 ”非但不是所谓“垮掉的一代 ”,相反恰恰是他们顶住了党和民族在 此后许多重大历史关头经受的时代压力 ,支撑并保住了共和国的底色 。最显著又无 可争议的典型事例 ,毫无疑问就是有过梁家河插队经历的习近平 ,十五岁前往黄土 高坡 ,一待就是七年 。许多年来 ,提及梁家河那段知青岁月 ,他从来不吝言语的就 是当地的农民们给予那时年轻的他丰厚的基层实践教育 , 以及他深刻感受到的来自 农村的淳朴 , 当然也包括着客观的落后 。这些经历让他了解并懂得了中国的农民, 还指导贯穿着半个世纪后精准扶贫大业的诸多施策 。同样的一段经历 , 同样是下乡 插队 , 同样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有的人眼里只有“遭罪 ”,但有的人却可以 化为人生的养分 。而在党的十七届中共领导最高层的七名常委中 ,就有三名曾是 “工农兵大学生 ”,这其中就包括总书记习近平 、张德江 、王岐山 。其实除了党和政 府中央重要领导机构中有不少主要领导人出身是“工农兵学员 ”;其他部门中有过 “工农兵学员 ”经历而锻炼成长的也不胜枚举 ,如活跃在外交战线的崔天凯 、傅莹 等 ;经济战线中的“金融市长 ”黄奇帆 ; 中科院原院长 、院士白春礼 , 中科院院 士、医学家陈竺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郑树森夫妇等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 ,全国的“老三届 ”毕业生大约是一亿 ,据此有人说 ,废除高 考是毁了一代人 。这显然是以这一亿人都能进入大学为假想的一种忽悠说法 。而事 实上 , 当时全国大学的实际录取能力每年不超过二十万 , 因此 , 即便是不废除高 考 ,那十年的总计录取也不过就是二百多万人 。而且 ,这一亿的毕业生中 ,属于县 以下的农村毕业生约占八成 , 即有八千多万 ,那么再联系到前面说的文化大革命前 高考录取学员的构成情况还可以推知 ,这基层的八千万中 ,有可能进入大学的不会 超过两万 , 即只可能是占这二百万录取生的百分之十 。“毁了一代人 ”的说法 ,显 然是太忽悠了!

  恢复高考的头两年入学生总计是六十多万 ,虽然没有查到相关的统计 ,但仍然 可以确定 ,这六十多万的大学生 ,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应该是教育资源相对优越 ,基 础知识学的比较扎实 , 即是属于大中城市的“老三届 ”“新三届 ”以及各类中专毕 业生 。而占同类毕业生总数八成 , 即使属于县以下级别的农村入考生 ,仍然会是极 少之数 。关于恢复高考 ,还有人忽悠说 :“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其实恢复高考 的同时 ,也是废除了另一项入学制度 ,那就是推荐制度 。这表明 , 即便是不恢复高

  考 ,大学校园里仍然是学生满满 ,读书声朗朗 。所以 ,一定要说改变什么的话 , 即 通过推荐而不是高考 ,也同样应该是能“改变几代人的命运 ”。推荐入学 , 即当时 招的“工农兵大学生 ”一直被抹黑为是靠关系 、靠走后门入的 。以致使许多人都回 避或忌讳谈自己“工农兵大学生 ”的经历 。事实上 ,废除高考是毛泽东从人民当家 做主 , 即是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上来思考并谋划的 。而具体 地说 , 当年毛泽东之所以这样做 ,就是要在教育领域里 , 即是从根本制度上废除旧 的封建权贵式或西方资本式的教育路线 。其实就像全国统一高考也有它自身的问题 一样 ,这种推荐入学由于开展的时间短 ,制度还不健全 ,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完全可以通过不断改进加以完善的 。据了解 ,在教育方面 ,文 化大革命结束时我国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 ,教育经费曾连续多年达到国民生产总值 的百分之六以上 ,建立了上千所大专院校和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 。尔后 , 中国的教 育投入从来没达到过百分之三这一世界平均线。

  第二节 卫生改革与服务最广大的农民群众

  毛泽东历来重视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工作 。早在一九二八年 ,毛泽东同志 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一文中 ,就把“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 ”与“修 筑完备的工事 ,储备充足的粮食 ”列为巩固根据地的必要条件之一。(《毛泽东全 集》第4卷 112页)一九三三年 ,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 一文中指出 :“疾病是苏 区中的一大仇敌 , 因为它减弱我们的力量。”(《毛泽东全集》第7卷 35页) 毛泽东 “关心群众生活 ”“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 ”思想 ,在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 期的各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毛泽 东在 《论联合政府》 一文中指出 :“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 ,推广人民 的医药卫生事业 ”;“所谓国民卫生 , 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 , 岂非大半成了空 话?”(《毛泽东全集》第 19卷 436页)并主张实行社会保险 ,保护青年 、妇女 、儿 童的利益等 ,成为新中国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九五〇年八月 ,卫生部 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卫生会议 ,在交流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经毛泽东同意 ,确定了 “ 面向工农兵 、预防为主 、团结中西医 ”以及后来增加的“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

  结合 ”等四大方针 ,它是我们党在卫生工作方面开创红色管理的指导方针。(参见 《毛泽东全集》 第 29卷 38 页) 四大方针的第一条“ 面向工农兵 ”,明确规定了卫生 工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在旧中国 ,长期以来最容易受到疾病侵害的是广大的 普通劳动群众 ,特别是生活在辽阔农村中的广大农民群众 ,缺医少药的情况又最为 严重 。许多流行病 、地方病在农村肆虐 ,危害农民的健康和生命 。对此 ,毛泽东给 予特别的关注 。一九五八年 ,老人家还特地为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报道 ,写 了《送瘟神》 著名诗篇 。伴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高潮 , 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依托的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兴起 。为了推广山西省稷山县“大家集资 ,治病免费 ”的合 作医疗制度经验,

  一九六〇年三月十六日 ,毛泽东亲自代中共中央起草了 《关于卫生工作的指 示》, 要求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农村合作医疗问题 ,“立即将中央二月二日批示的文件 发下去 ,直到人民公社 ”。(参见《毛泽东全集》第 43卷 167页) 由于城乡医疗资源 严重不均 ,一九六五年一月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期间 ,毛泽东对卫生部提出 严肃批评 :“卫生部想不想面向工农兵?”当年六月 ,毛主席接到卫生部关于农村医 疗现状的报告 :“ 中国现有一百四十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 ,百分之七十在大城市, 百分之二十在县城 , 只有百分之十在农村 , 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百分之二十 五 ,城市则占了百分之七十五。”老人家看后 ,再次严厉批评卫生部的工作 ,在同 中南海医务人员谈话中形成了著名的 “六·二六 ”讲话 。毛泽东说 :“告诉卫生 部 ,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服务 ,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 爷 。而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农村 ,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 。一无医 ,二无药 。卫生 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 ,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医学教育要改革, 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年 ,华佗读的是几年制? 明朝李时珍读的是几年制? 医学教育 用不着收什么高中生 、初中生 ,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 。主要是在实践中学习提 高 ,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 ,就算本事不大 ,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要好 ,而且农 村也养得起 。书读得越多越蠢 。现在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 ,培养医生 的方法也只是为了城市 ,可是中国有五亿多人是农民 。那种做法脱离群众 , 中国百 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农村 ,不为农村服务 ,还叫什么为人民服务 。工作中把大量的 人力 、物力放在所谓尖端 ,高 、深 、难的疾病研究上 ,对一些多发病 、常见病 ,普

  遍存在的病 ,如何预防 ,如何改进治疗 ,不管 ,没人注意 ,或放的力量很少 。尖端 的问题不是不要 ,只是应该放少量的人力物力 ,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农村 ,重 点在农村 。还有一件怪事 , 医生检查一定要戴口罩 ,不管什么病都戴 。是怕自己有 病传染给别人? 我看主要是怕别人传染给自己 。要分别对待嘛!什么都戴 ,这首先 造成医生与病人的隔阂 。今后城市的医院应该只留下一些毕业后一两年的医生 ,本 事不大的医生 ,其余的都到农村去 。把好的都放在农村 。‘四清 ’运动到一九六八 年就扫尾基本结束了 ,可是‘ 四清 ’结束 ,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没结束啊!把医疗 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505 页) 毛泽东在这里谈 到了涉及医疗政策 、医学教育 、医患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主要精神则集中在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这句话上面。

  时隔不久 ,毛主席召见卫生部长钱信忠等人 ,认真讨论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 生员事宜 。毛主席之所以对当时的医疗制度不满意 ,其实就是对医疗资源分配的不 满 , 国家医疗资源严重倾斜在城市中 ,又倾斜向高收入人群 ;也是对西医排斥中医 的不满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 ,卫生部党组于一九六五年九月三日在向毛泽东和中共 中央上报的 《关于把卫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的报告》 中提出 ,“今后要做到经常 保持三分之一的城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在农村 ,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工 作 。办法是: 医疗 、防疫 、教育 、科研等机构 ,均应分出成套的人力 、设备 , 由城 市伸延到农村 ,每个单位包一个至几个县或区 ,搞好一片 ,巩固一片 ;抽调城市卫 生人员 ,作为‘种子 ’,长期留在农村工作 ;继续组织巡回医疗队或其他形式的临 时医疗组织 ,到农村工作 ,特别是到山区和偏僻的地方去。”九月二十一日 , 中共 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 。这个报告贯彻的结果是 :“合作医疗遍地开花……大批城市 医务人员奔赴农村 、边疆 ,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 。卫生工作人员中人力 、物力 、财 力的重点逐步放到农村。”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 ,县 、公社 、生产大队三级医 疗卫生机构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建立起来 ,基本上形成了农村医疗卫生网 。根据毛 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的指示 ,不脱产的卫生员制度迅速进入 中央政府的议事日程 。不脱产 、以学中医为主 、中西医结合卫生员也就是后来的 “赤脚医生 ”从此诞生了 。一九六六年三月十二日 ,毛泽东在看了多份有关医务工 作者的文章后 ,再次明确指示 :血吸虫病的检查与治疗应该免费 。消灭钉螺的办法

  还不是群众创造出来的? 所以 ,我写的那首诗内说“华佗无奈小虫何。”今后要在 医务界大力系统的宣传马列主义 。医务人员都要下去。(参见《毛泽东全集》 第 48 卷 290页)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 ,文化大革命时期 ,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获得真正普及和超常规发展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五日 ,经毛泽东亲自批示《人民日 报》 头版头条发表了《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 的调查报告 ,介绍了湖 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的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贫下中农看不起病 、吃不起药的 困难 ”的做法和经验 。在此期间,《人民日报》 开辟专栏 ,从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八 日到一九七六年八月三十一日 ,连续组织了一百零七期“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 讨论 ”,主题是宣传合作医疗的优越性 、交流农村合作医疗的经验 ,这场历时八年 的大讨论 ,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合作医疗的发展。

  一九六八年九月十日 ,经毛泽东批示《红旗》 杂志第三期发表了题为《从“赤 脚医生 ”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 的调查报告 ,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 生员正式称作“赤脚医生 ”。九月十四日,《人民日报》 全文转载了这个报告 ,推动 了“赤脚医生 ”在全国的发展 。“赤脚医生 ”是指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公社社员经过 一定时间的培训 ,具有一定的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 ,他们一面参加集体劳动 ,一面 为社员治病 ,他们是中国农村中不脱产的基层卫生人员 。伴随这个时期农村合作医 疗发展的 ,是数以百万计的“赤脚医生 ”的成长壮大 ,几乎全国每个村庄 ,都有两 三名边治病 、边参加农业劳动的赤脚医生 ,他们成为共和国公共卫生体系伸展到每 个村子的神经末梢 。到一九七七年底 ,全国“赤脚医生 ”的数量达到一百五十多万 名 ,生产队的卫生员 、接生员达到三百九十多万人 。“赤脚医生 ”(人员) 与合作医 疗(制度)、农村“保健站 ”(机构)一起 ,成为解决我国农村缺医少药的“三件法 宝 ”。很多种田的人稍微经过培训就当起了医生 ,这些被称为“赤脚医生 ”的人虽 然医术不高 ,但对农村的医疗保障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约两千五百人中就 有一名医生(合格的西医), 其他低收入国家的比数是九千九百比一 , 中等收入国 家的比数大约为四千三百比一 。几乎全国每个村庄都有赤脚医生 ,从而基本上解决 了农民的医疗问题 。此外 ,还组织城市各大中型医院医生下乡巡回医疗为农民送医 送药 。毛泽东时代 ,我国广大农村有以赤脚医生为主体 、覆盖面广的初级医疗保障

  体系 ,还有中西医并重的县级医院 ,再是省市级医院 。这三级医疗卫生体系 , 以较 低的费用 ,使广大人民得到了最基本的医保 。这样的成就在所有发展中国家独一无 二 。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八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由三十五岁增加到六十五岁 ,远 远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数 ,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婴儿成活率也从百分之二十 上升到百分之七十 ,人口由五点四亿增加到九点四亿 ;这些成就直接得益于在赤 脚医生 、农村合作医疗 、社会保障等许多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联合国妇女儿 童基金会在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八一年报中高度评价了中国的“赤脚医生 ”制度 ,认 为它为中国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 ,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 了样板。

  赤脚医生大多数是本地的农民 ,他们就居住在乡村里 ,还要参加农业集体劳 动 ,不脱产挣工分 ,这大大加强了农民对他们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 ,将价格低廉的 中医纳入治疗 , 降低了医疗成本 ,有利于在经济条件还比较差的广大农村全面铺 开 。医生是立足乡村 、土生土长 、不拿工资的“赤脚医生 ”;药品主要是漫山遍野 的只需要付出劳动和汗水就可以就地取材的中草药 ;检查设备就是中医的最大特点 ——随身携带的望 、问 、闻 、切 ; 医疗器械就是长短不齐的根根银针 、大小不等的 个个火罐和手脚并用的推 、拿 、按 、摩及气功等 。这在当时中国经济尚不富裕的情 况下 ,解决六亿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 ,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创举 。毛主席并没有满 足现状 ,又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了“农村合作医疗 ”。在广大的农村 ,每一家庭根据 人口的多少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只需交纳很少的钱 ,就保证了全家人都能看得起 病 ,住得起医院 。从此 ,农民小病不出村 , 中病不出社 ,大病不出县 ,基本解决了 农村缺医少药 ,看病难、看病贵 ,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的大问题。

  新中国选择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医疗模式 ,发展了具有重大革命性的公共卫生 体系 :主要依靠经过很短时间就可培训出来的较低技能医护工作者 ,发展了劳力密 集而不是资本密集的医疗技术 ;强调预防和初级保健 ,集中精力实施公共卫生计 划 ,而不是单纯关注个体健康 。在人民为本的管理思想指导下 ,很快确定了接下来 三十年时间内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框架 :在城市建立国家机关 、事业单位干 部 、在乡伤残军人和部分在岗城市居民享受公费医疗的医疗保障制度 ;在农村 ,亿 万农民则普遍加入农村合作医疗 ,人民公社所属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

  资金 ,各地的合作医疗采取农民之间合医合药 、合住院合门诊 、合预防合保健等多 种形式 ,初步建立了全国性 、广覆盖 、低水平 、综合性和全民性医疗保障制度 ,极 大地改善了国民身心健康状况 。据一九六九年底统计 ,百分之九十五的农民都参加 了合作医疗 。毛泽东十分关心人民的疾苦 , 明确指示医院 :“不能为金钱服务 、不 能为特权服务 。必须救死扶伤 ,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在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是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广泛普及 的鼎盛时期 。一九七六年 ,全国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生产大队的比重从一九六 八年的百分之二十上升到百分之九十 , 由合作医疗保障的医疗保健服务覆盖了全国 百分之八十五的农村人口 。合作医疗保健被写进了一九七八年三月五日通过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其重要地位 。在毛泽东时代整 个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 ,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 ,我国用占 GDP百分之三左 右的卫生投入 ,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 国民健 康水平迅速提高 ,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 ,在保障农民获得 基本卫生服务 、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世界各 国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 ,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 众的欢迎 ,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 。在一九七四年五月召开的第二十七届世界卫生 大会上 ,第三世界国家普遍表示热情关注和极大兴趣 。我国农村的赤脚医生和合作 医疗制度曾是在缺医少药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最为成功的经验, 世界卫生组织还把这一经验作为典范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大力推广 。一九九一年 ,卫 生部长陈敏章接受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金质奖章 ,成为世界 上获得这一殊荣的第一位卫生部长 。可以说 ,正是由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赤脚医 生的存在 ,我国的农民才第一次享受到了医疗保健这个在今天看来都仍然是奢侈品 的待遇 。美国学者莫里斯·梅斯纳在研究了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八年中国经济发展的 历史之后 ,也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 。他指出 ,毛泽东领导时期中国在教育 、医疗 保健以及老人与贫困者的福利措施等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进步 ,在许多关键性的社 会和人口统计指标上 , 中国不仅比印度 、巴基斯坦等其他低收入国家强 ,而且比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五倍于中国的“ 中等收入 ”国家也要强 。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

  把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 ”,给予了极高 的评价。

  当然 ,毛泽东时代的医疗界也是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的 ,“救 死扶伤 ,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 。那时候 , 医疗成就辉 煌 :灭鼠疫 、除霍乱 、亡天花 、去疟疾 、斗血吸虫 、防性病 、战结核病……迅速消 灭或控制了解放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流行病与传染病 。早在一九五二年 ,毛泽东 就亲笔题词号召“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促使各级领导乃至全国人民高 度重视健康运动 ,带来人民的体质普遍增强 ,从此甩掉了“东亚病夫 ”的帽子 。广 大医务工作者忘我工作 ,学习白求恩“对工作的极端负责 ,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 忱 ”和 “对技术精益求精 ”,同人民群众亲如一家 ,并且在行动上主动对疾病进 攻 ,大搞“预防为主 ”,力争让老百姓少生病 ,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让老 百姓确确实实地享受实惠。

  毛泽东“六·二六 ”讲话的重大意义在于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了新中国发展医疗 卫生事业的独特路线 :它树立“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的思想 ,把卫生工作同经济、 政治 、社会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对健康进行综合治理 ;创立独特医疗卫生模式, 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 ,“减少疾病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运用符合医疗卫生规律与 国情的适宜技术 ,控制医疗成本 ,这条道路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世界上都是具有独创 性的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原创的医疗卫生中国模式 , 曾经是全世界公认的典范, 至今仍然引领着国际医疗卫生变革和发展 , 因为它正确地回答了医疗卫生事业必须 协调解决的三大根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问题 。毛泽东基于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 情 ,树立“面向工农兵 ”的思想 ,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的号 召 ,建立面向全体人民的公平的医疗保障制度 。于是 ,大批城市医务人员奔赴农 村 、边疆 ,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 。卫生工作人员中人力 、物力 、财力的重点逐步放 到农村 。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 ,县 、公社 、生产大队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我国 绝大多数农村建立起来 ,基本上形成了农村医疗卫生网 ,解决了农民的医疗问题, 促使我国国民健康状况大幅度跃升 ,不少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二个问题 ,用什么办法维护健康 ,也就是医疗卫生发展的技术路线问题 。毛

  泽东明确指出 ,“脱离群众 。工作中把大量的人力 、物力放在所谓尖端 ,高 、深、 难的疾病研究上 ,对一些多发病 、常见病 ,普遍存在的病 ,如何预防 ,如何改进治 疗 ,不管 ,没人注意 ,或放的力量很少 。尖端的问题不是不要 ,只是应该放少量的 人力物力 ,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去。”(《毛泽东年 谱》 第 5卷 505 页) 如何更好地维护最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 社会问题 。在决定健康的诸多因素中 , 医疗服务只是一部分 ,而医疗专业人员和其 他很多专业人才一样 ,通常偏好更高的技术 ,更加强调利用专业性的技术来促进健 康 。从这种思路出发 ,必然的结论就是 ,要维护健康 ,必须不断地扩大医疗服务供 给 ;增加医疗卫生支出 ,要提供全面健康保障 ,就必然带来医疗成本不断上升 。然 而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验给了人们另一种思路 ,那就是通过全民预防 、群防群 控 、大规模的健康教育 、爱国卫生运动 ,把群众运动和医疗卫生服务结合起来 。这 种思路的核心在于 ,用社会组织的手段 ,来替代专业性的高成本 、高技术投入 ,实 践证明是有效的 。如果考虑到中国传统的医疗理念 , 医疗本来就不仅仅是技术行 为 ,而是社会行为 , 中医的望闻问切 ,不仅要问病情 ,还要问患者的心情 、社会关 系 、家庭生活 。这些都说明 , 医疗服务不能够仅仅靠硬件投入 、靠扩大服务供给的 专业化路线 ,而是要把专业服务和社会组织结合起来。“六·二六”讲话之后 ,一批 批的城里医生来到乡下 ,并培养出了一大批赤脚医生 。他们不仅是医疗服务的提供 者 ,更是农村社会的组织者 ,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健康教育、 自我保健、卫生运动、 心理疏导 ,许多农村的赤脚医生 ,威信比村干部还高,农民家里请客以请到赤脚医生 作陪为荣 。这种机制弥补了专业力量的不足 ,也创造了改善健康的新模式 。事实证 明 ,不少城镇农村最缺的其实并不一定是专业化的医疗服务 ,而是能够有效提供这些 “非专业医疗服务 ”的组织资源 。大数量的慢性病群体 ,仅仅靠专业性治疗是不可 能应对的 ,而且可能边堵边漏 ,需要人们组织起来 ,进行经常性身体锻炼。

  第三个问题 ,有限的医疗资源应该如何分配 。诚然 ,“给所有的人都提供所有 的医疗服务 ”,这是任何国家也做不到的 ,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也做不到 。任何一 种制度都能挑出来未满足的需求 ,都有缺陷 。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种制度之间没有优 劣高下之分 ,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该安于现状 。利害相权取其轻 , 问题的关键是,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最大限度的提高健康水平 。除了技术路线问题之外 ,最

  重要的问题就是有限的资源该如何分配 。如果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健康和生命是平等 的话 ,那么医疗资源的分配 ,应该遵循如下的原则 :首先 ,患有相同疾病的人 ,无 论收入 、阶层 、地域的不同 ,应该享有相同的基本治疗 ;其次 ,在基本需求和享受 性需求之间 ,应该优先满足基本需求 。如果医疗服务的市场完全由购买力决定资源 分配 ,那么必然会存在这样一个情况 ,那就是本来可以给穷人救命的医生去给富人 看了富贵病 。所以从“人人生而平等 ”出发 ,一个最佳的医疗制度应该满足这样的 条件 ,那就是 ,只要社会上的基本需求没有满足 ,就应该减少提供享受型的高端服 务 。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 提供基本服务比提供高端服务的社会效益要高 。“六二 六 ”讲话之后的一系列政策 ,可以说把中国的医疗制度向这种理想状态大大推进了 一步 。在那个时代有限的条件下 ,最大程度的做到了这一点 ,那就是实现了最重要 的平等——城乡医疗资源分布的平等 。这在世界历史上 ,哪怕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也 是少有的 。大家都知道 , 医疗服务的边际收益递减是很明显的 ,农村的水平低 ,所 以同样的服务 ,在农村的边际作用比城市要大得多 ,数据也证明当时中国的人均寿 命等健康指标在发展中国家里遥遥领先 。需要提到的是 , 当时去农村的城市医务人 员 ,培养了一大批赤脚医生 ,直到今天坚守在农村的医生 ,主要还是那个时候留下 的赤脚医生 ,他们还是农村医疗卫生的重要力量 。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 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 ,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 、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 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农村的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曾是在缺医 少药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最为成功的经验 ,世界卫生组织还曾把 这一经验作为典范大力推广 ,如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在学习我们 那个时代的做法 ,这也就是为什么印度出生的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教授充 分肯定中国当时在医疗等领域的改革的关键所在。

  第三节 毛泽东时代的德治与法治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 结合 , 以极大的理论勇气积极探索新中国法治建设的理论途径和实践方向 ,为作为 上层建筑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法治建设作出了许多创造性贡献 ,并影响至今 。首

  先 ,毛泽东十分重视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谓之德治 ,它是人类社会用道德控制和评 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手段 ,主要通过榜样示范 、道德礼仪 、教化活动 、制定乡规 民约和宗族家法 、舆论褒贬等形式实现 。德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是由儒家率先提出 的 ,其基本含义是 :行仁政 ,要求治国者注重道德教化 。它追求的目标是建设一个 具有完美道德风尚的社会 。道德品格是法治的前提 ,法律的产生以道德为基础 。重 要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 。没有对道德理念的追求 ,法律可 能成为专制与奴役的工具 。法治的关键在于善法或良法的存在 。法的正义与否 ,在 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立法者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准 。不体现道德 ,甚至背叛道德的不 义之法 ,也许可以称为法制 ,却永远无法纳入法治的范畴 ,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贯彻 实施 。从这个意义上讲 ,德治是人类社会的最佳选择 。法治则是有组织的 、广泛的 暴力 ,资本社会的法治就其本质来说 ,其实是“钱 ”治 。因此 ,有“德治为上 ,法 治为中 ,人治为下 ”的观点 。毛泽东时代实施的是最好的社会治理模式——德治。 当时 ,毛泽东十分注重树立一大批共产党人的道德模范 ,如王进喜 、陈永贵 、雷 锋 、焦裕禄 、邢燕子等 ,运用执政党的先进典型引导人们去学习借鉴 ,去规范自己 的言行 。这一点 ,在毛泽东时代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那时的法治虽然是居于辅 助地位 ,但实践证明 ,它的治理效果仍然要比资本主义社会的法治优越得多。

  与此同时 ,毛泽东也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法治 。老人家在抓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 方法特点是 :抓大放小 ,抓重放轻 ,抓主放从 。刚解放不久 ,毛泽东领导的人民政 权即推出了 《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 这三部重要法律 。从历史的角度 看 ,不论是对我们新生的共和国而言 ,还是对普通百姓而言 ,都有着极为特殊的意 义 。如果说 《婚姻法》 让广大妇女获得了解放,《工会法》 确立了工人阶级国家主 人翁的地位 ,那么,《土地改革法》 则是让亿万农民从经济上翻了身 。因此 ,这三 部法律的出台 ,改变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 ,让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翻 了身 ,从法律上保障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 ,扬眉吐气 , 当家做主 。当然 ,这也是 与毛泽东有关法律建设的思想分不开的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积极倡导民主立法 。民主立法是毛泽东建立新中国之后推动法制工作所创 立的首要方法论原则 ,在其所有的有关法律法学思想与实践活动中 , 民主立法的方 法论原则随处可见 ,仅以老人家亲自主持制定的《五四宪法》 为例 。从一九五四年

  三月二十三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全体委员对“宪法草案初稿 ”进行认真讨论后 ,再交 由全国政协 、各民主党派 、人民团体以及中央和地方领导机关 、社会各方面代表八 千多人进行认真讨论 ,充分发扬民主 ,广泛征求意见 ,先后收到了五千九百多条修 改意见和建议 。至六月十一日 ,宪法起草委员会先后七次召开会议 ,对上述意见进 行了认真研究梳理和讨论 ,共采纳了其中的一百多条 。当年七到八月 ,先后历时两 月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共收到一百一十多万条修改意见和建议 ,从 中博采众长 ,集思广益 ,再次进行认真修改 。这次宪法讨论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广泛 的一次 ,在世界宪法制定过程中也是罕见的 。在全民大讨论中 ,全国各界共有一点 五亿人参加 ,而当时我国人口只有六亿 ,也就是说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参与了宪法 的讨论。

  二是非常注重法的实效 。作为能够直接推动新中国立法事业的领导人 ,毛泽东 并没有沉浸于大规模空前立法的兴奋中 ,而是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法的实效性问题, 并从法哲学的高度给予了指导性解读 。譬如一九五七年三月七日 ,他在同普通教育 工作者座谈时 ,提出“学生谈恋爱的风气应当加以扭转。《婚姻法》 有关结婚年龄 的规定不必修改 ,但要劝青年晚点结婚 ”。(《毛泽东全集》 第 37卷 365 页) 换言 之 ,毛泽东并不是一位“法律万能主义者 ”,他一方面并不认为所有社会问题都归 咎于法律的不完善并进而通过法律进行解决 ,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立法乃是一种稀缺 资源 ,不可以动辄诉诸立法来解决所有社会问题 。毛泽东深刻认识到 ,法律的实效 性差 ,主要是由于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不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所致 。一九五七年一 月二十七日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 ,“一定要守法, 不要破坏革命的法制 。法律是上层建筑 。我们的法律 ,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 。它 是维护革命秩序 ,保护劳动人民利益 ,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保护生产力的 ”, 基于此 ,应“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守革命法制 ”,(《毛泽东全集》第 37卷 238页)不 论是党内的 ,还是党外的 。在 《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 》 中 ,毛泽东特别指出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在当时的工作中 ,“政府各 部门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八年来积累起来的规章制度许多 还是适用的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群众积极性和发展生产力的障 碍 ,必须加以修改 ,或者废除 ”(《毛泽东全集》第 38卷474页)。

  三是对赋予地方部分立法权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是以宪法作为出发 点来理解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并进而赋予地方立法权的 。他说 ,“我们的宪法规定, 立法权集中在中央 。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 ,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 ,地方 可以搞章程 、条例 、办法 ,宪法并没有约束 。我们要统一 ,也要特殊 ”。在毛泽东 看来 ,赋予地方立法的权力 ,一方面要特殊 ,不可以抹杀地方的特殊性 ,不可以消 解地方的积极性 ;但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维护中央立法的权威性 ,使中央和地方两个 积极性都能得到发挥 。他不但学习借鉴苏联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还主张研究美国 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毛泽东曾明确要求研究一下美国联邦立法与州立法之间的 冲突及其解决机制 ,他说 ,“美国的州可以立法 ,州的立法甚至可以和联邦宪法打 架 ”,这些都是“可以研究的 ”。既研究当时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思想和法 律制度 ,又研究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充分展现其广 阔的视野和胸怀。

  毛泽东时代法治健康的表现 ,可以归结为它的四大功能 :第一 ,它对人民大众 根本利益具有保护功能 。当时 ,我们党制定的所有政策 、法律 、法规 、制度 、办法 等 ,无一不是把维护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 。毛泽东不厌其烦地反复地告 诫各级领导干部及全体党员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我们所做的一切 ,都是 为人民服务 ”,“每句话 ,每个行动 ,每项政策 ,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 ”,“从群众中 来 ,到群众中去 ”等等 。早在一九五七年一月 ,毛泽东就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 记会议上的讲话》 中明确提出 :“法律是上层建筑 。我们的法律 ,是劳动人民自己 制定的 。它是维护革命秩序 ,保护劳动人民利益 ,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保护生 产力的。”(《毛泽东选集》 第 5卷 359 页) 广大劳动人民最根本 、最切实的利益, 当然是能够生存下去 ,能够吃饱饭 、不受冻 ,“耕者有其田 ”这千百年来中华民族 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伟大夙愿 ,终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实现了 。一九五〇年六月三 十日正式施行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把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写进了法律 ,得到了法律 的保护 。其第二条规定: 没收地主的土地 、耕畜 、农具和多余的粮食及多余的房 屋 。第十条规定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 除本法规定收归 国家所有者外 ,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 ,统一地 、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 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对地主亦分给同样一份 ,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

  动维持生活 ,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有破就有立 ”,一九五九年西藏开展民主改 革运动 ,废除一切不平等的政治和法律制度 , 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农奴政 治上翻身解放 ,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经济上分得了土地 、牧场和牲畜 ,从千百年 来被农奴主剥削压迫的奴隶摇身一变成了主人。

  第二 ,它对占人口极少数的敌对分子具有压迫与专政的功能 。毛泽东在《论人 民民主专政》 一文中说 :“人民是什么? 在中国 ,在现阶段 ,是工人阶级 ,农民阶 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团结起来 ,组成自己的国家 ,选举自己的政府 , 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 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 ,实行独裁, 压迫这些人 , 只许他们规规矩矩 ,不许他们乱说乱动 。如果乱说乱动 ,立即取缔, 予以制裁 。对于人民内部 ,则实行民主制度 ,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 选举权 ,只给人民 ,不给反动派 。这两方面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 专政方面 , 互相结合起来 , 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全集》 第 26 卷 485 页)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九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七条 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 ,严厉惩罚一切勾结帝国主义、 背叛祖国 、反对人民民主事业的国民党反革命战争罪犯和其他怙恶不悛的反革命首 要分子 。对于一般的反动分子 、封建地主 、官僚资本家 ,在解除其武装 、消灭其特 殊势力后 ,仍须依法在必要时期内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 ,但同时给以生活出路, 并强迫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成为新人 。假如他们继续进行反革命活动 ,必须 予以严厉的制裁 ”。一九五一年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 共二 十一条 ,里面的主要内容 ,就是对于“凡以推翻人民民主政权 ,破坏人民民主事 业为目的的各种反革命犯罪活动 ”,对其首要分子和情节恶劣者 ,均判处 “死刑 或者无期徒刑 ”。《五四宪法》 和 《七五宪法》 都规定有“镇压一切叛国的和反革 命的活动 ,惩办一切卖国贼和反革命分子 ” 的内容;《七五宪法》 还规定 :“ 国家 依照法律在一定时期内剥夺地主 、富农 、反动资本家和其他坏分子的政治权利, 同时给以生活出路 ,使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 ”;《七五宪法》 第 十二条还特别规定 :“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对资产阶级 实行全面的专政 … …”

  毫无疑问 ,能充分体现毛泽东时代以德治国的这项改造罪犯的功能 ,在当时得 到了超水平的发挥 。无论是日本战犯还是中国罪犯 , 以思想改造为主的政策 ,使他 们认罪伏法 ,改过自新 。一九五六年 ,在新中国成立七周年之际 , 中国政府主动将 第一批三百三十五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却被免予起诉的日本战争罪犯释放回 国 。这一决定 ,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应 ,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改造战争罪犯方 面采取的是极其开明的以德报怨的政策 。接下来 ,又释放了第二批 、第三批 ,到一 九六四年底在押的一千零六十二名日本战犯全部释放回国 。这些人中有不少后来成 为极力主张发展中日和平友好的中坚分子。

  与之相类似 ,为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四日 ,在毛泽东的提议下 ,我国政府对于经过一定期间的劳动改造 ,确实改恶从 善的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的战争罪犯 、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 , 实行特 赦 。首次特赦共释放反革命罪犯和刑事罪犯一万二千零八十二名 、战犯三十三 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被特赦的战犯中 ,包括伪满洲国号称“末代 ”皇帝的爱 新觉罗·溥仪和蒋介石集团的高级将领 ,如王耀武 、杜聿明 、郑庭笈 、陈长捷、 宋希濂等 ,其中杜聿明特赦后曾任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 、全国政 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 。接着 ,分别于一九六〇年 、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三 年 、一九六四年 、一九六六年对确认改恶从善的蒋介石集团 、伪满洲国和伪蒙疆 自治政府的战犯进行赦免 ,直至一九七五年赦免全部在押战犯 ,共实施了七次特 赦 。除第七次无条件赦免外 ,前六次都以“确实已改恶从善 ”作为赦免罪犯的主 要标准和具体前提条件 ; 除第一次特赦对象有部分普通刑事罪犯外 ,其余六次均 为战争罪犯 。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九日 ,根据毛泽东的再次提议 ,我国政府对全部 在押战争罪犯 ,实行特赦释放 ,并予以公民权 。这次特赦是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 一次赦免 , 同时还为这些人回乡返台与亲人团聚 ,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充分显示 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 ,既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肯定 ,又给改善海峡两岸关系带来 积极影响 。问题倒是蒋介石集团显得不太自信 , 以“共党统战 ”工具为由 ,将这 些特赦战犯拒之于台湾岛外。

  第三 ,它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执政党领导者具有全方位的监督功能 。毛泽东主 张的是完整的真正的大民主 ,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民主,

  要求有权人(领导人或掌权者) 要发扬民主 ,要实行民主集中制 , 先民主后集 中 ,要走群众路线 ,从群众(无权人) 中来 ,到群众中去 ,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奋 斗 。毛泽东认为 ,如果民主只是停留在自上而下的阶段 ,还是不完整的民主 。 因 为这还是“ 由一部分人管理 ,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 、教育 、社会保险 等权利 ”。而广大人民还是处于无权的被动地位 , 只能等待领导人发善心 、恩 赐 、施舍 。如果领导是坏人 , 不发善心 , 不恩赐 , 不施舍 , 也只有干瞪眼 。 因 此 ,毛泽东晚年要为完整的真民主而奋斗 。什么是完整的真民主呢? 就是自上而 下的民主与自下而上的民主相结合 。什么是自下而上的民主呢? 就是人民真正当 家做主的“大民主 ”。

  毛泽东实现真民主的措施是 :一方面使领导人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先民主后 集中 ,要走群众路线 ,从群众来 ,到群众中去 。要为人民服务 。另一方面 ,也是主 要方面 ,要使多数人有权监督领导人 ,掌权人必须受多数人的监督 ,要有群众代表 参政议政 ,参与决策 。监督的方式是 :在部队中实行“政治民主 ,军事民主 ,经济 民主 ”。建立常设的“士兵委员会 ”,由士兵民主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成员 , 由士兵 委员会对部队干部进行监督 。打仗时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也充分发动士兵进行 讨论 ,让士兵提出作战方案方法 。定期向士兵公布伙食账目 ,听取士兵改善伙食的 意见 。后来又变成“ 四大民主 ”,即政治民主 ,生产民主 ,财务民主 ,军事民主。 这在古今中外的军队中是史无前例的 。在工厂有职工代表大会 ,特别是在“鞍钢宪 法 ”中明确规定的 :“两参一改三结合 ”,即干部参加劳动 ,工人参加管理 ,实行领 导干部 、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三结合的领导制度 。工人不仅平时能用批评与自 我批评来监督领导 ,还要参与决策 。在农村一般有社员代表大会 ,用批评与自我批 评来监督农村干部 。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 中 ,又规 定“干部要有上下监督 ,主要是群众监督 ”。“所有社队 ,都要学习人民解放军 ,实 行政治民主 ,生产民主 ,财务民主 ,军事民主 ”。各级政府要实行革命的三结合, 由革命干部 、军队干部和群众代表(工 、农 、兵和知识分子代表)组成 。使群众代 表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

  如果领导不接受监督怎么办? 坚持不改怎么办? 毛泽东说 :“危害革命的错误 领导 ,不应当无条件接受 ,而应当坚决抵制 ”。怎么抵制呢? 就是在马列主义 、毛

  泽东思想的指导下 ,根据党的方针政策 ,用大鸣 、大放 、大字报 、大辩论 、罢工、 罢课和示威游行来造他们的反 。毛泽东的“ 大民主 ”思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运 用 ,客观上确实最大限度地发动了群众 ,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如此参 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 ,它对于揭露与批判党内和各级领导层的错误思想及行为起了 极大的作用 。但是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 一次伟大尝试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 , 因此在实践中不可能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 的问题 。那时 ,确实有人也会利用大鸣 、大放 、大字报 、大辩论的“大民主 ”方式 挑动群众斗群众 ,或者把矛头指向坚持正确路线与真正履行共产党人职责的好干 部 ,或者指向所谓的“地富反坏右 ”。这些行为当时也就遭到过相当多人民群众的 抵制与反对 。曾有人把这些破坏法治的行为归罪于毛泽东 ,并以此认为毛泽东是不 讲法治的人 ,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误判 。首先 ,这些行为违背了毛泽东倡导的“要 文斗 ,不要武斗 ”的指示精神 ,是为老人家历来所坚决反对的 。其次 ,根据有关材 料的披露 :很多破坏法治的行为 ,都是某些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为了保护自己而 通过子女 、亲信把矛头对准对立方或者普通群众 ,通过乱批 、乱揪 、乱斗来转移斗 争的大方向 ,把水搅浑 , 以便自己蒙混过关 。这种搞乱 、破坏文化大革命的倒行逆 施行为 ,终究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识破 。马克思主义者观察认识问题从来都是透过 现象看本质 ,透过假象看真相 。不能以现象否定本质 、以假象掩盖真相 、以支流否 定主流 。毛泽东说过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实质上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无产 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大革命 ,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 人民群众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斗争的继续 ,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继 续。”(《毛泽东全集》第 50卷 169页)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反弹当然是强烈而 又疯狂的 。更何况 ,毛泽东自己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也有一个“七分成绩 、三分 错误(怀疑一切、全面内战) ”的概括性总结。

  第四 ,它具有促进阶级 、政党 、 国家 、法律逐步走向消亡的功能 。共产主义 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有两条 :一是人们道德水平的极大提高 ;二是社会物质财富的 极大丰富 。我们知道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是 才是适合培养人的良好道德风尚的一种制度 。人类社会要向共产主义迈进 ,必须 经过社会主义这个过渡阶段 。在培养人们道德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 ,社会主义

  法治作为一种辅佐的手段 , 当然也有它的积极作用 。 因为没有社会主义的法治, 就不能保护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没有社会主义的法治 ,就不能镇压反动派的反 抗和破坏 ;没有社会主义的法治 ,社会主义的经济就不能发展 ,社会主义的道德 也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和提升 ,甚至连人民的政权都不能巩固 。所以社会主义法 治就像食粟布帛一样 ,对于广大的劳动人民来说 ,是一种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 社会主义的法治在促进阶级 、政党 、国家 、法律走向消亡的过程中 ,其积极作用 也是不可替代的。

  法律是一个阶级用来统治另一个阶级 、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法治则是一种 有组织的广泛的暴力。《共产党宣言》 特别点明了资产阶级法律的阶级属性 :“你们 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 ,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奉为 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 ,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 条件来决定的。”一些人非常地忌讳“ 阶级 ”“阶级矛盾 ”“阶级斗争 ”“阶级压迫 ” 这些字眼 ,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剥削者压迫者 ,或者思想意识上站在剥削者压迫者立 场上的人 。他们的忌讳是由他们的阶级本能所使然 。 因为他们在总人口中只是少 数 ,他们每时每刻都害怕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被剥削 、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 劳动人民阶级意识的觉醒 ,给他们的统治造成危害 。在法和法治的问题上 ,他们也 是同样的需要掩盖“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 ”这样的实质的 。法制与法治之间没 有必然联系 ,如果工农大众的实际利益没有得到维护 ,你纵有成千上万部法律法规 都不管用 。毛泽东时代法律虽不多 ,但管用 ,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 , 因而它最具执行力。

  当年 ,毛泽东高度重视《五四宪法》 的起草 ,亲自担任起草小组的组长 ,并把 其他的工作调开 ,专心宪法的起草 。从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起 ,老人家带领 起草小组成员离京到杭州开始近四个月的起草工作 ,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 亲自拟定起草工作的计划 、步骤和完成时间 。古今中外 ,都难以找得到像毛泽东这 样倾心于一部国家法律起草工作的国家元首! 的确 ,毛泽东曾说过这样的话 :“许 多问题的解决 ,光靠法律不行 。法律是死的条文 ,是谁也不怕的 。大字报一贴 ,群 众一批评 ,会上一斗争 , 比什么法律都有效。”光凭这些话就叫不重视法治? 毛泽 东没有说不要法律 ,而是说“光靠法律不行 ”。毛泽东是辩证法的大师 ,他的这句

  话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哲理 ;毛泽东又是真正的人民领袖 ,他相信人民 群众的力量胜过法律 。更何况 ,法律本来就是靠人去制定 、靠人去修改 、靠人去执 行的 。历史早已经证明而且还将继续证明 :光靠法律确实不行!

  在此 ,尤其应当肯定的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通过的 《七五宪法》, 对如 何保证执政党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增加了不少具体条款 。第三条规定 :“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 ,是以工农兵代表为主体的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由民主协商选举产生 。原选举单位 和选民 ,有权监督和依照法律的规定随时撤换自己选出的代表。”第十一条有“反 对官僚主义 ,密切联系群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规定 ;还有“干部参加集体 生产劳动 ”的规定 。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从其本身的意义上来说 ,是为了防止 干部脱离人民群众 ,与劳动人民永远保持一致 ,让共产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 制度 ,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项制度。

  《七五宪法》 第二十七条规定 :“公民对于任何违法失职的国家工作人员 ,有 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书面控告或者口头控告的权利 ,任何人不得刁难 、阻碍和打 击报复。”这一条款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起到了极大的保护作用 ,对各级党政 官员保持廉洁奉公的良好品质有很强的督促推动作用 。你虽然不违法 , 只是做事 不够积极 ,失职而已 ,就有可能被人民群众告到各级政府直至中央去 。对此 ,宪 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刁难 、阻碍和打击报复 。第十三条肯定了“ 大鸣 、大放 、大辩 论 、大字报 ”是 “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它有利于 “ 巩固无 产阶级专政。”关于罢工 ,毛泽东是这样说的 :“以后修改宪法 ,我主张加一个罢 工自由 ,要允许工人罢工 。这样 ,有利于解决国家 、厂长同群众的矛盾。”(《毛 泽东选集》 第五卷 325 页) 后来的 《七五宪法》, 真的增添了 “ 罢工自由 ” 的内 容 。文化大革命期间 , 毛泽东所倡导的无产阶级大民主无疑是实现的最为充分 的 。社会主义的自由当时在中国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所代表 的言论自由 、独立群众组织所代表的结社自由和大串联所代表的行动自由 。这些 自由是工农群众管理社会各级权力机构的自由 ,反映了劳动者对当权派(专业或 专职领导管理阶层) 的制约 。社会主义的民主也应是一种手段 , 即决定社会各行 各业包括社会主义自由的运行准则的手段 。这两者也应是对立统一的 ,也应是在

  维护工农群众的长远利益的这一前提下统一起来 。毫无疑问 ,工 、农 、兵的地位 在当时也是处在历史的高端 。从对一九七五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构成 分析 ,就可以看出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保障 。在两千八百八 十五名代表中 ,工人代表八百一十三人 , 占百分之二十八点二 ;农民代表六百六 十二人 , 占百分之二十二点九 ;解放军代表六百零三人 , 占百分之二十点九 ;工 农兵代表占了代表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二 ,真正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当家做主。

  在这里还理应强调的是 :人民当家做主的毛泽东时代中国妇女的聪明才智被极 大地释放出来 ,她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广大女 工学文化 、学技术 ,争做技术革新能手 ;农村妇女踊跃参加种田 、开荒和兴修水利 等农业生产劳动 。大批妇女摆脱了文盲 ,很多妇女成为各个行业的英雄模范 。中国 妇女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成为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力量 ,在工 农业生产 、科学 、文化 、教育 、卫生等各项事业中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妇女 能顶半边天 ”成为中国妇女扬眉吐气的口号 。因此可以说 ,在毛泽东时代 , 中国在 妇女解放上的进步是翻天覆地的 ,在短短二十多年里就取得了西方国家用了几百年 时间才取得的进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 中国妇女在毛泽东时代的政治地位有了空 前的提高 ,其最显著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起的一大批妇女干部陆续走上了党 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岗位 。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 女性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曾占到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总数的百分之十二点九 ;在全 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 ,女性曾占到百分之二十四点六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 国妇女政治地位最高的时期 ,从这个意义上讲 ,毛泽东时代也是中国妇女解放的黄 金时代。

  与此同时 ,毛泽东明确指出 :“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 ,我们 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劳动者 ,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 。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 产劳动 , 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 、经常的 、密切的联系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 件带根本性的大事 ,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 , 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转摘自 《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 1964年7月 14 日《人民日 报》) “ 国家机关的改革 ,最根本的一条 ,就是联系群众。”(转摘自 1968年 3月 30 日《人民日报》) 当时实行了直接从工人 、农民中选拔直至担任国家级重要领导人

  的各级领导干部 ,一大批在一线工作的优秀的工人和农民 ,先后当选为各级党政机 关的主要负责人 。其中王洪文 、陈永贵 、吴桂贤 、孙健 、李素文 、姚连蔚等人 ,先 后担任了党中央 、全国人大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进入了中央的决策机构 ,彰显了 工人 、农民在人民政权中崇高的地位和作用 。当时的有关制度也明确规定 ,各级干 部都必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每年大队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不少于三百天 ,公社 干部不少于二百天 ,县级干部不少于一百天 ; 同时大力推广 “ 鞍钢宪法 ”,实行 “ 两参一改三结合 ”制度等 。这些制度的实行 , 能使干部队伍永远保持革命的本 色 ,各级干部永远保持革命的热情 ,永远保持和人民群众亲密联系的作风 ,这对于 克服官僚主义 ,铲除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产生的土壤及条件 ,使共产党永远立于不 败之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证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0

主题

305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77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8: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四册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林彪事件

  中共九大以后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所确立的斗批改各项工作已基本完成。 毛泽东也曾明确表示 ,“文化大革命 ”该准备收尾了 ,并确定九大以后取消中央文 革小组 。但是完全出乎他的预料 ,林彪集团正在急于攫取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 力 。有两件事集中暴露了林彪及其集团的政治野心 。一个是发布所谓“林副主席一 号命令 ”,一个是关于设国家主席问题。

  一九六九年十月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紧急疏散的通知 ,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 人 、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先后备战疏散到外地 。林彪到了苏州 。十月十八日 ,他向 在北京的军委办事组组长 、总参谋长黄永胜 ,发出一个“关于加强备战 、防止敌人 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 ”,要求“立即组织精干的指挥班子 ,进入战时指挥位置 ”。当 晚 ,这个命令用电话传达到各作战部队 ,全军立刻进入紧急临战状态 。命令下达的 第二天 ,林彪才用“ 电话记录 ”的方式报告毛泽东 。未经军委主席毛泽东批准 ,事 先又不报告 ,林彪居然擅自发布这样的军事命令 ,一夜之间调动全军进入临战状 态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件 ,也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不能不引起毛泽东的警 觉 ,作出强烈反应。

  如果说“一号命令 ”是林彪为夺取更大权力而作出的带有某种试探性的行动, 那么在设国家主席问题上 ,林彪则公然向毛泽东挑战 , 由此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暴。 一九七〇年三月七日 ,毛泽东在武昌提出召开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和修改宪法的意 见时就曾说过 , 国家体制可以改变 ,不要设国家主席 、副主席 ,可由人大常委负责 人代表 。三月八日晚 ,在周恩来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 ,汪东兴传达了毛泽 东的有关指示 。会议一致拥护毛泽东的意见 ,并商定组成工作班子 ,立即着手进行 四届人大的筹备工作 。然而 ,此时因病在苏州疗养的林彪却一反常态 ,公开与毛泽 东唱反调 ,提出宪法中要设国家主席 ,并建议毛泽东当国家主席 。 自此一直到党的 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之前 ,毛泽东先后六次明确表达了“宪法中不要写国家主

  席这一章 ,我也不当国家主席 ”的意愿 ,并说 :“孙权劝曹操当皇帝 。曹操说 ,孙 权是要把他放在炉火上烤 。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 ,你们也不要做孙权。”七 月 ,毛泽东再次说 :“设国家主席 ,那是形式 ,不要因人设事。”(《毛泽东年谱》 第 6卷 313 页) 然而 ,别有用心的林彪仍然固执己见 ,这就不能不令人产生疑虑 。 它清晰地表明 , 以林彪为代表的一伙人在明目张胆的挑战毛泽东的权威 ,从而正式 拉开了党内第十次路线斗争的序幕 ,也最终导致了一年后“九一三 ”林彪叛逃事件 的发生。

  第一节 九届二中全会上初次较量

  一九七〇年八月二十二日 ,毛泽东在庐山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 说 :“设国家主席 ,那是个形式 ,我提议修改宪法就是考虑到不要国家主席 。如果 你们愿意要国家主席 ,你们要好了 ,反正我不做这个主席。”(《毛泽东年谱》 第 6 卷 320 页) 毛泽东在会上公开说出这样的话情况下 ,林彪等仍然坚持设立国家主 席 ,坚持毛泽东当国家主席 。直到八月二十五日 ,毛泽东最后放“狠话 ”说 :“设 国家主席的问题不要再提了 。谁要我早点死 ,就让我当国家主席!谁坚持设 ,谁就 去当 ,反正我不当!”(《毛泽东年谱》 第 6卷 327 页) 毛泽东说到这个地步 ,林彪 才不再提国家主席一事 。毛泽东为什么不愿当国家主席呢?要理解个中缘由 ,我们 必须站在毛泽东的角度上来分析。

  最初提出国家主席问题的人是周恩来 ,据汪东兴回忆 :“一九七〇年三月初, 毛主席接到周总理的信和附来的一份 《宪法修改草案提要》。 总理的信中谈道 ,政 治局常委提出,《宪法》 中原有国家主席一节 ,是不是还写上?”当时 ,我们陪着毛 主席正在武汉 ,住在武昌东湖宾馆 。三月七日 ,毛主席要我马上回北京传达他的意 见 :在宪法中不写设国家主席一节 ,坚决表示他不再当国家主席 。三月八日 ,我回 到北京 , 向周总理传达了毛主席的意见 。周总理说 :“你向政治局的同志们传达一 下吧。”当晚 ,在周总理主持下 ,我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传达了毛主席关于不 设国家主席的意见 。这次政治局会议 ,住在苏州的林彪没有到会 , 叶群到了 。会 上 ,周总理还特地说了一句 :“就委托叶群同志向林彪同志转达毛主席的意见。”

  根据汪东兴的回忆 :周恩来在谈到“设国家主席 ”的问题时 ,首先指出“设国 家主席 ”不是周恩来个人的意见 ,而是“政治局常委 ”提出的 。并且 ,周恩来用 “ 国家主席是不是还写上?”这样的语气 ,表示出他和政治局常委是倾向于“设国家 主席 ”的 。当时的九届政治局常委只有五个人 :毛泽东 、林彪 、周恩来 、康生 、陈 伯达 。周恩来所说的“政治局常委 ” 的意见 ,就是除了毛泽东之外其他四人的意 见 。既然政治局常委提出“设国家主席 ”的问题 ,毛泽东必须表明态度 。这次毛泽 东十分慎重 ,专门让汪东兴回北京传达他的指示 。毛泽东说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 要不要设国家主席? 我的意见是不设 。如果大家认为要设的话 ,那么由谁来当这个 国家主席? 我毛泽东是不当了 。如果要设国家主席的话 ,也只有林彪同志来当。” 从周恩来“设国家主席 ”的信 ,毛泽东就察觉出 ,这封信的主使人应该是林彪 。因 为其他三个政治局常委 ,周恩来 、康生 、陈伯达与国家主席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 即使是设了国家主席 ,也不会轮到他们三人当 , 只有林彪一个人与此有利害关系 。 因此 ,毛泽东察觉到 ,林彪没有直接出面 ,而是通过周恩来的信 , 向毛泽东提出要 设国家主席 ,而且林彪想要当这个国家主席。

  林彪的建议是非常巧妙的 ,他提出“设国家主席 ”的目的 ,是为了让毛泽东当 国家主席 。这样一来 ,一些头脑比较简单的人 ,反而认为林彪是为了毛泽东好 ,是 忠于毛泽东的表现 。因此 ,毛泽东在这里要把林彪的目的“点破 ”,说 :“我是不当 了 。如果要设国家主席的话 ,也只有林彪同志来当。”(参见《毛泽东年谱》 第 6卷 283 页) 毛泽东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就是如果设国家主席 , 只有林彪一个人可以 当 。因此 ,设国家主席的得益者 ,只能是林彪 ,而不是毛泽东。

  九届二中全会于一九七〇年八月二十三日开幕 ,毛泽东主持开幕式 ,周恩来宣 布全会议程 。接着 ,林彪作了所谓的“称天才 ”发言 。林彪的这个发言是会议日程 中原来没有的 ,不过绝大部分参会人员 ,对此并没有在意 ,他们根本没有想到林彪 会“别有用心 ”,更不可能怀疑这个毛泽东的“亲密战友 ”和接班人 。林彪这个长 篇讲话 ,大部分内容是他一贯对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都是冠冕堂皇的 ,不了解内情 的 ,根本听不出有什么异样 。林彪说: 昨天下午 ,主席召集了常委会 ,对这次会议 作了重要指示 ,我完全拥护主席的指示 。这次全会的三个题目 , 即宪法问题 、计划 问题 、战备问题 ,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间的三件大事 。这次 ,我研究了这个宪

  法 ,它表现出这样的特点 :就是突出毛主席在全国的领导地位 ;肯定毛主席的伟大 领袖 、国家元首 、最高统帅的这种地位 ;肯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 想 。这一点非常重要 ,非常重要 ;用宪法的形式把这些固定下来非常好 ,非常好! 可以说是宪法的灵魂 ,是《宪法》 三十条中间 ,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一条 。毛主席 的领导 ,可以说是我们胜利的各种因素中间的决定因素 。这是大量的 、长时期的 、 重大的事实上所铁一般地证明了的事情 。差不多可以说: 我们的工作是前进或后 退 ,是胜利或者是失败 ,都取决于毛主席对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巩固 ,还是不巩固 。 凡是碰到毛主席的思想不能贯彻的时候 ,就使革命受到挫折 、失败 ;得到贯彻的时 候 ,就蓬勃地发展 。可以说这已是我们看惯了的事情 ,其例子是不胜列举 。然而 , 林彪接下去的话 ,才是通篇讲话的关键 。他说 :关于“天才地 、全面地 、创造性地 发展了马列主义 ”这个问题 ,我有一点看法 。人有没有天才呢? 我认为是有天才 的 。马克思讲了天才 ,列宁也讲了天才 。毛主席“天才地 、创造性地 、全面地继承 和发展了马列主义 ”,这是延安的“七大 ”就提出来了的 。当然 ,毛主席的天才是 在革命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的 。我们说毛主 席是天才 ,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 。现在有人提出这个问题 ,好像“天才论 ”不对 。 这如果是下面个别人这样说 ,还情有可原 ,但如果是中央的人讲的 ,就会影响到全 国 ,会引起混乱 。毛主席“ 天才地 、全面地 、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 ”, 已经提出来很多年了 ,这个问题是不能动摇的 。中央和地方的同志 ,尤其是中央的 同志 ,刮这个风是不好的 ,要引起波动 ,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妥(知道内情的人 , 就明白林彪这样说 , 几乎就是不点名地批评张春桥 , 简直是对毛泽东 “ 挑战 ” 了)。 因为就在四个月前的一九七〇年四月 ,毛泽东在审阅“两报一刊 ”为纪念列 宁一百周年诞辰的文章 《帝国主义 ,还是社会帝国主义》 时 ,亲笔删去了“ 天才 地 、全面地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 ”等几句话 ,并做批示说 :“关于我的话 , 删掉了几段 ,都是些无用的 ,引起别人反感的东西 。不要写这类话 ,我曾讲过一百 次 ,可是没有人听 ,不知是何道理 ,请中央各同志研究一下。”(参见 《毛泽东年 谱》第 6卷 288页) 毛泽东等于是用批示向林彪质问说 :“我已经讲过一百次了 ,你 为什么不听? 你是什么动机?”然而 ,林彪还在继续说 :你们大家是不是觉得 《老 三篇》(指毛泽东的三篇短文 《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 不起大

  的作用呀? 我觉得这个东西还是起作用 。毛主席几十年前写的东西 ,我们现在都觉 得是比我们现在的水平高 , 比我的水平高 ,是有创造的 。有人说毛主席对马列主义 没有发展 ,从形而上学的观点 ,认为事物是凝固的 ,僵死的 ,而不是活生生的 ,可 变化的 ,这种观念不符合马列主义的起码原则 ,是反马列主义的 。毛主席的天才, 他的学问 ,他的实际经验 ,不断地发展出新的东西来 。毛主席对马列主义是有创造 的 ,毛主席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 当然比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有新的发 展 。毛主席的著作中间所发挥的 ,所具体化的 ,所增加的新的东西 ,你们翻开马克 思 、列宁的著作 ,他们没有 ,而且是不可能有的 。这也很自然 , 因为他们不能对于 现在的新问题做出预先的答复和解决 。所以 ,不能说毛主席对马列主义没有发展。 在这里 ,林彪再次强调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 ”。在前面一个问题上, 林彪强调毛泽东是“天才 ”,这两个问题加起来 ,就是强调毛泽东“天才地 、全面 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 ”这句话 ,这句话正是林彪最具代表性的话。

  林彪最后说: 这点值得我们同志们深思 ,尤其是在中央的同志值得深思 。 因 为他那个中央不同 , 在我们这个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共产党当权的国 家 ,最高的一声号令 ,一股风吹下去 ,就把整个的事情改变面貌 ,改变面貌 ,改 变面貌 。 因此 , 我们以为 ,林彪这里所谓的 “ 深思 ”,其实是暗示毛泽东要 “ 深 思 ”。林彪说“最高的一声号令 ,一股风吹下去 ,就把整个的事情改变面貌。”这 也就是说 , 毛泽东如果不 “ 深思 ”,就将 “ 不设国家主席 ” 的指示一声号令发下 去 ,那么整个事情就会“改变面貌 ”,林彪一连重复说了三次“改变面貌 ”。果然一 年之后 ,企图使中国“改变面貌 ”的“九一三 ”事件发生了 。林彪讲完话之后 ,全 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开幕式的原定日程是 :周恩来做有关经济计划的讲话 ,康生做有关修改宪法的 讲话 。插入了林彪的讲话之后 ,接下来应该轮到周恩来讲话 。但周恩来却说 :“计 划问题有本子 ,材料都有 ,我就不讲了。”周恩来不讲话 ,就轮到康生讲话 。康生 说 :“刚才伟大领袖毛主席宣布了九届二中全会开幕 ,恩来同志宣布了日程 ,特别 是我们的林彪同志——毛主席的最好接班人 ,讲了毛主席的伟大历史地位 , 以及对 宪法的说明 ,我完全同意 、完全拥护。”康生并且提出 :在群众讨论中 ,在要毛泽 东当国家主席 、林彪当国家副主席的问题上 ,“所有意见都是一致的 。如果是主席

  不当国家主席 ,那么请林副主席当国家主席 。到底怎么样 ,要请毛主席最后指示, 最后定。”康生的讲话 ,等于给林彪的讲话作了一个“注解 ”,向参会者进一步点明 了林彪所要强调的主题 ,支持了林彪 。康生讲完后 ,毛泽东立即宣布 :“今天开到 这里为止嘛 ,大家去讨论 ,今天散会。”

  林彪在九届二中全会开幕式上发表的这个讲话 ,事先对他的“ 四大金刚 ”黄、 吴 、李 、邱也保密 。林彪之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他要把这次讲话作为一个“突然袭 击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林彪事先对吴法宪等人说他要讲话 ,万一消息透 露出去 ,毛泽东事先知道了林彪要讲话 ,那么毛泽东就会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这 样一来 ,林彪的“突然袭击 ”就很可能失效或落空 。此举果然让毛泽东始料未及, 老人家一时间心情很不好 。林彪此时决定依靠亲信还要再给毛泽东一个重手“追 击 ”,迫使毛泽东同意“设国家主席 ”。于是 ,在他的指使下 , 叶群于八月二十三日 下午召集吴法宪 、李作鹏和邱会作商量一下林彪讲话以后的事情 。叶群提出 :第 一 ,我们几个人都要准备支持林彪的讲话 。第二 ,批评时不要点名 ,尤其不要点康 生的名 。另外 ,对江青 、张春桥 、姚文元也一律不点名 。第三 ,坚持在宪法上设国 家主席 。第四 , 向陈伯达要一份关于天才的“语录 ”,争取从理论上说明问题 。第 五 ,我们几个人都在各个小组会议上带头发言。

  那天晚上 ,周恩来主持了一个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除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 以外 ,各大军区和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负责人也参加了 。按照惯例 ,毛泽东和林彪 没有到会 。会议首先进行了九届二中全会的编组工作 ,决定一共分为六组 ,按地区 划分 ,政治局委员分别编入各组中 。叶群 、李作鹏被编入中南组 ,邱会作被编入西 北组 ,吴法宪则被编入了西南组 。编组问题决定以后 ,吴法宪首先提出:“是不是可 以先讨论一下林副主席的讲话?”他刚一说完 ,引起了多人的随声附议。八月二十四 日上午 ,参加九届二中全会的全体人员 ,改变会议的原定日程 ,在庐山礼堂里听林 彪讲话的录音 ,一连放了两遍 。当天下午 ,各大组就开始讨论林彪的讲话了 。这次 庐山会议 ,按地区分为六大组 , 即华北组 、东北组 、华东组 、中南组 、西北组 、西 南组 ,进行分组讨论 。林彪一伙在会上通过称颂毛泽东为“天才 ”的办法 ,借以吹 捧林彪 ,鼓吹要设国家主席 ,想以此达到其夺权的目的 。陈伯达在华北组宣讲由他 编选经林彪审定的《论天才》的材料 ,煽动华北组通过决议 :坚决要求设国家主席。

  八月三十一日 ,毛泽东发表 《我的一点意见》 一文 ,指出 :“这个材料是陈伯 达同志搞的 ,欺骗了不少同志 。第一 ,这里没有马克思的话 。第二 ,只找了恩格斯 一句话 ,而《路易·波拿巴特政变记》 这部书不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 。第三 ,找了 列宁的有五条 。其中第五条说 ,要有经过考验 、受过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 ,并且彼 此能够很好地互相配合的领袖 ,这里列举了四个条件 。别人且不论 ,就我们中央委 员会的同志来说 ,够条件的不很多 。例如 ,我跟陈伯达这位天才理论家之间 ,共事 三十多年 ,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就从来没有配合过 ,更不去说很好的配合 。仅举三次 庐山会议为例 。第一次 ,他跑到彭德怀那里去了 。第二次 ,讨论工业七十条 ,据他 自己说 ,上山几天就下山了 ,也不知道他为了什么原因下山 ,下山之后跑到什么地 方去了 。这一次 ,他可配合得很好了 ,采取突然袭击 ,煽风点火 , 唯恐天下不乱, 大有炸平庐山 ,停止地球转动之势 。我这些话 ,无非是形容我们的天才理论家的心 (是什么心我不知道 ,大概是良心吧 ,可绝不是野心) 的广大而已 。至于无产阶级 的天下是否会乱 ,庐山能否炸平 ,地球是否停转 ,我看大概不会吧 。上过庐山的一 位古人说:‘杞国无事忧天倾 ’。我们不要学那位杞国人 。最后关于我的话 ,肯定帮 不了他多少忙 。我是说主要地不是由于人们的天才 ,而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我 同林彪同志交换过意见 ,我们两人一致认为 ,这个历史学家和哲学史家争论不休的 问题 , 即通常所说的 ,是英雄创造历史 ,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 ,人的知识(才能也 属于知识范畴)是先天就有的 ,还是后天才有的 ,是唯心论的先验论 ,还是唯物论 的反映论 ,我们只能站在马列主义的立场上 ,而决不能跟陈伯达的谣言和诡辩混在 一起 。同时我们两人还认为 ,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问题 ,我们自己还要继续研 究 ,并不认为事情已经研究完结 。希望同志们同我们一道采取这种态度 , 团结起 来 ,争取更大的胜利 ,不要上号称懂得马克思 ,而实际上根本不懂马克思那样一些 人的当。”(《毛泽东全集》 第 51 卷 46 页) 毛泽东在这里揭穿了 “称天才 ” 的骗 局 ,指出了他们在庐山搞突然袭击 ,煽风点火 ,唯恐天下不乱的阴谋和野心 ,指出 不要再提设国家主席的问题 ,从而挫败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向党发起的有组织 、有预 谋的进攻 。为此 ,全会宣布对陈伯达进行审查。

  据参加这次会议的杨福云回忆 :我分在中南组旁听 。会议进行了一段时间 ,李 作鹏 、叶群进来了 。他们坐下后 ,召集人请他们讲话 。李作鹏一开口 ,就带着浓重

  的火药味 。李作鹏说 :“宪法修改草案是经过斗争产生的 ,有人反对毛主席当国家 主席 ,有人反对称毛主席为天才。”李作鹏一说这些 ,会场气氛马上变得紧张 。我 一时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有人反对毛主席当国家主席? 有人反对称毛主席为天 才?”我对此一无所知 ,正在紧张思考之际 ,李作鹏越说越言辞激烈 ,他说 :“本来 林副主席一贯宣传毛泽东思想是有伟大功绩的,《党章》 也肯定了的 ,可是有人在 《宪法》 上反对提林副主席 。所以党内有股风 ,是什么风? 是反马列主义的风 ,是 反毛主席的风 ,是反林副主席的风 ,这股风不能往下吹。”我作为一个工作人员, 第一次参加中央全会就面对这样尖锐的问题 ,确实有点紧张 。李作鹏继续说 :“有 人连‘解放军是毛主席亲自缔造和领导的 ,林副主席直接指挥的 ’,他都反对 ,说 不符合历史。”李作鹏发言完 , 叶群接着讲 ,她说 :“宪法修改草案是经过吴法宪、 李作鹏同志与‘他们 ’进行了长期斗争的结果 。有人利用毛主席的伟大谦虚反对毛 主席 ,反对毛主席当国家主席 ,反对称毛主席为天才。”叶群引了许多条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称天才 ”的语录 ,称毛主席为天才是有根据的 。同时 ,她也用了林 彪好几段讲天才的话 ,然后煽动说 :“这些话全国 、全世界都知道 , 现在有人反 对 ,我们答应不答应?不答应!”叶群继续说 :“林彪同志在很多会议上都讲了毛主 席是最伟大的天才 ,说毛主席比马克思 、列宁知道得多 ,懂得的多 ,难道这些都要 收回吗? 坚决不收回! 刀搁在脖子上也不收回!”说着 ,还掉下了眼泪 。叶群又举 了不少“事实 ”,说明有人反对毛泽东思想 、反对毛主席 ,她说 :“有人反对学习 《老三篇》, 有人下命令收回《毛主席语录》, 有人反对举《毛主席语录》, 有人反对 挂《毛主席语录》, 把人民大会堂 、京西宾馆的《毛主席语录》 都摘下来了。”叶群 讲这些“事实 ”时 ,是一条一条说明的 ,所以发言时间很长 ,讲了一个多小时 。而 实际上这些做法都是按照毛泽东本人的要求做的。

  当然 ,毛泽东与林彪的最根本矛盾 ,其实并不是“设国家主席 ”,而是“个人 崇拜 ” 的问题 。关于“个人崇拜 ” 的宣传 ,古今中外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 “造神 ”;第二种方式是“歌功颂德 ”。第一种方式的“造神 ”,是封建帝王时代使用 的古典方法 ,把封建帝王塑造成“现人神 ”。人民之所以要服从帝王的领导 ,是因 为帝王已经超越了“人 ”,是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的“神 ”,所以人民要服从帝王这 个“神 ” 的领导 。封建帝王不仅权力是至高无上的 ,而且说出来的话“句句是法

  律 ,句句是真理 ,一句顶一万句。”第二种方式的“歌功颂德 ”,是近代发展出来的 新方式 。因为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民的觉醒 ,用“神 ”来蒙蔽人民的手法 ,越来越 行不通了 。所以近代领导人的“个人崇拜 ”,普遍采用“歌功颂德 ”的方式 。 比如 美国也搞个人崇拜 ,美国总统华盛顿 、林肯等人 ,都修建有规模巨大的纪念碑 、纪 念堂等纪念性建筑 ,对这些伟人的历史功绩进行“歌功颂德 ”式的宣传 ,让人们崇 拜这些伟人 ,敬仰这些伟人 。林彪在实际上则似乎是更倾向于运用第一种“造神 ” 的方式 。一九七〇年十二月十八日 ,毛泽东曾对他的老朋友美国记者斯诺说 :“你 们美国 ,每个州长 ,每个总统 ,每个部长 ,没有一批人崇拜的话 ,他怎么混得下去 呢?”(《毛泽东年谱》 第 6 卷 358 页) 早在建国之前 , 中共就开始对毛泽东进行 “个人崇拜 ”的宣传 ,但那时的宣传采用的是近代的“歌功颂德 ”方式 。一方面是 毛泽东确实建立了很大的历史功绩 ;另一方面 ,对毛泽东进行恰当的“歌功颂德 ” 宣传 ,对于国家和民族也是有好处的 。每个国家都需要有自己的一面旗帜 ,美国如 果没有华盛顿 、林肯这样的伟人旗帜及其凝聚力 ,就很难把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团 结为一个整体 。对于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 ,更需要一个超越民族的伟人旗帜 ,增 强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很显然 ,毛泽东反对的是林彪常常挂在嘴边又言不 由衷的“造神 ”式的个人崇拜。

  九届二中全会于九月六日闭幕 。全会认为 ,在当前国内外大好形势下 ,召开第 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是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全会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建议 ,进行必要的筹备工作 , 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召开四届人大 。全会批准了国 务院关于全国计划会议和一九七〇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 。全会批准了中央军委关 于加强战备工作的报告 。全会号召全党 、全军 、全国各族人民 ,高举毛泽东思想伟 大红旗 ,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政策 ,继续完成党的“九大 ”提出 的各项战斗任务 。要继续深入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 ,密切结合阶级 斗争 、生产斗争 、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 ,用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毛泽 东思想 , 自觉地改造世界观 。全党要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 ,提倡辩证唯物论 和历史唯物论 ,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 。要继续“认真搞好斗 、批 、改 ”,深入开 展革命大批判 ,肃清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余毒 ,把政治思想战线 、文化教 育战线 、经济战线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革命进行到底 。要把“一打三反 ”运动抓

  紧 ,继续有力地打击一小撮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 分子。

  第二节 南行讲话与《五七一工程纪要》

  九大结束后 ,林彪集团的权势膨胀到顶点 , 同以江青为代表的中央文革小组派 之间争夺权力的矛盾急剧上升 。他们担心后者的势力有可能超过自己 ,林彪的接班 人地位会发生变化 , 因而妄图提前“接班 ”。一九七〇年八月 ,在党的九届二中全 会上 ,林彪 、江青两个集团长期以来不断积累的矛盾集中地爆发出来 。林彪集团的 图谋及其宗派活动被揭露并受到批判后 ,毛泽东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弱林彪集团的权 势 。林彪集团的骨干成员决心铤而走险 。林彪的儿子 、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兼 作战部副部长林立果 ,召集他的秘密小组组织策划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一九七一年四月的“批陈整风 ”会议结束之后 ,一直到当年八月的近五个月时 间里 ,一直太平无事 ,黄 、吴 、李 、邱等人以为这场风波总算是过去了 。而他们万 万没有想到 ,就在这段时间里 ,林彪开始启动他的地下部队 ,准备实施“五七一工 程 ”了 。林彪对毛泽东是了解的 ,他意识到毛泽东与他的矛盾 ,是因为他不能接受 并完成毛泽东的继续革命理想 ,从一定意义上讲 ,可以说林彪是毛泽东实现自己理 想和抱负的障碍 。毛泽东要完成文化大革命 ,要把继续革命坚持下去 ,林彪就必须 拿掉 ,这是一场路线斗争。

  唯一可以与林彪频繁接触 ,而又不会引起别人怀疑的人 ,就是林彪的儿子林立 果 。因此 ,林彪把“五七一工程 ”交给林立果 ,是唯一可能的选择 。这也体现了林 彪的智慧 ,他居然能在二十四小时被监视的情况下 ,实施自己的计划 。另外 ,如果 林立果没有特别的公事 ,而到全国各地频繁走动 ,也会被人怀疑 ,所以必须给林立 果四处活动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这就是为林立果“选妃子 ”。“选妃子 ”这个借口也 是非常高明的 ,一来显得林立果这个人胸无大志 ,不过是个好色之徒 ,也就不会有 人特别注意他了 ;二来“选妃子 ”是要保密的 ,所以林立果神神秘秘的活动 ,被人 们认为是为了“选妃子 ”,也就不会引起怀疑了 。当然 ,林立果这场“选妃子 ”的 幌子 ,也必须有个结果 ,所以林立果最后还真的选了一个“妃子 ”。但林立果对这

  个“妃子 ”并不感兴趣 ,没跟她说过几句话 ,更没有把她带走 。还有 ,林立果外出 的时候 ,经常身边带一 、两个年轻女兵 ,这样就让别人感到林立果不过是个胸无大 志好色之徒 ,不会把他与搞暗杀这样的事情联系起来 。还有人说 ,林彪如果搞政 变 ,应该动用掌握兵权的“ 四大金刚 ”,这样才符合常理 。但这种说法忽略了极为 重要的两点 :一是“ 四大金刚 ”并不想跟林彪造反 ;二是“ 四大金刚 ”已经被盯死 了 ,毛泽东早就开始防备林彪动用“ 四大金刚 ”搞政变了 。毛泽东在一九七一年八 月的南行讲话中说 :“我就不相信我们军队会造反 ,我就不相信你黄永胜能够指挥 解放军造反!军下面还有师 、团 ,还有司 、政 、后机关 ,你调动军队来搞坏事 ,谁 听你的?”

  毛泽东在那次南行时 ,还亲自召见当时的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谈话 。广州军区 是黄永胜的老巢 ,也是林彪唯一有可能染指的大军区 。毛泽东对丁盛说 :“黄永胜 要是打倒了 ,你们怎样办?你们和黄永胜的关系那么好 ,黄永胜倒了 ,你们怎么得 了啊?”丁盛立即向毛泽东表示自己的“红心 ”,坚决跟着毛泽东走 。“九一三 ”事 件后 ,丁盛并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更没有被认为是林彪死党 ,他依旧得到毛泽东的 信任 。综上所述 ,林彪既不可能亲自指挥搞暗杀 ,也不可能动用“ 四大金刚 ”搞政 变 ,唯一有可能实现的 ,就是动用不被人们注意的林立果来实施这件事 。林立果这 支出其不意的奇兵 ,谁也没想到 ,包括毛泽东本人也没想到。

  一九七一年三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 ,林立果等人在上海秘密起草了著名的 《五七一工程纪要》, 这个文件也可以看成是林彪武装起义的行动纲领 。有人曾对它 的来历 、笔迹等提出疑问 。一九七二年一月 , 中共中央发布《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 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 其中公布了 《五七一工程纪要》 的原文影印件 ,并说 :林 彪一伙制定的反革命政变纲领 《五七一工程纪要》, 已从林立果在北京空军学院的 秘密据点查获 。经参与政变的李伟信 、刘世英 、程洪珍等人证实 ,并经与于新野的 其他记录本的笔迹核对 ,证明这个反革命政变纲领是林彪死党于新野手记的。

  据发现 《五七一工程纪要》 的当事人王兰义(原空军学院军事教员) 回忆说: 一九七一年四月初 ,原空军学院核心小组副组长刘宝文交给我一项秘密任务 ,对林 立果在我们院内的黑窝(俗称“小楼 ”)的卫生打扫和生活保障照管 ,名曰“接待 小组 ”,由我带头 。一九七一年四月至八月底 , 我们对林立果一伙进行过三次接

  待 ,每次都有一周到半个月左右的时间 。接待期间 ,他们每晚经常十点以后来 ,住 到次日上午十点以前走 。乘他们不在的时机 ,我们就进入小楼打扫卫生 ,消毒茶具 餐具 ,通风放热 。 白天他们在时 ,偶尔也要我们准备饭菜给他们吃 ,饭菜都是由我 和王治松 、高文勇三个人在食堂监厨 ,做好后 , 由我们三人亲自送进小楼 。八月底 至九月十二日 ,这一次接待 ,就与以往大不相同了 。陈伦和( “联合舰队 ”成员) 当面给我讲 :“里面的卫生你们不要来打扫了 ,有事会找你们。送东西来 ,你们放在 门口就行了。”所以 ,我每天晚上送报纸 ,都是放在门口台阶上 ,用石头压住就离 开 。每次送饭都是先打电话送到门口 ,有几个女的在门口接住拿进去 。这次接待期 间 ,小楼里的人特别多 ,九月十二日这一天 ,我亲眼看到的就达十一个人 ,常住的 有三个女的 。车辆进进出出 , 比较频繁 ,好像很紧张 。当日是个星期天 , 院内停水 停电 。陈伦和出来 ,要我准备十一个人的午餐 ,说是三个给首长吃 ,送进小楼来, 八个放在食堂里吃 。下午三点十分 ,我见小楼东边开出一辆伏尔加小车 ,车里面坐 的是林立果、周宇驰、于新野 ,表情都紧张 。周宇驰还探头叫了我一声“老王 ”。

  九月十三日白天没人找 ,下班时我把报纸送到小楼门口 ,用一块石头压住 。九 月十五日晚上 ,我提前去送报纸 ,看昨天的报纸还在原地放着 。九月十五日晚 ,我 又提前去小楼送报纸 ,到了那里一看 ,一切都与昨天一样 。我产生了很大疑惑 ,就 把门打开 ,进去一看 ,屋内乱七八糟 ,臭气熏天 。餐桌上杂乱放着本子 、书报和汽 水瓶 ,有一本 《英语》 课本 ,一本 《格瓦拉日记》, 一个日本进口的空白笔记本, 还有一个红色拉链本 。只有红色拉链本记了一些文字 ,罗列了一些看不懂的条文。 在另一个屋子的锅台上 ,还烧了一堆纸灰 。我匆忙地看了一遍 ,总的印象就是弄得 很乱 ,走得很急 。我赶快回到办公室 , 向王治松报告了上述情况 ,我们都不知道发 生了“九一三 ”事件 。九月十六日凌晨四点 ,王治松打电话给我 ,要我马上去小楼 恢复原状 ,把那两个本子拿出来 。十月四日 ,我怕本子丢失 ,就拿回家里锁进皮 箱 。十月六日晚 ,我听了总政李德生主任传达毛主席和党中央揭开了林彪的本来面 目 ,我豁然醒悟 ,那个小本子上面记载的 ,就是林彪进行反革命政变的黑纲领 ,我 要向党交出这个本子 。午夜两点 ,我把本子亲手交给了殷政委。

  王兰义上交的红色拉链笔记本 ,就是写着《五七一工程纪要》 的原件 。从王兰 义回忆的情况来看 , 中央当初以为林立果只是作为家属跟随林彪外逃 ,并没有想到

  林立果在暗地里搞“五七一工程 ”,所以也没有对林立果的“据点 ”进行搜查 。王 兰义在听到林彪事件的传达之后 , 主动把笔记本交上去 ,这才发现了林立果以及 《五七一工程纪要》。《五七一工程纪要》 的发现过程是自然的 ,并无造假的迹象 。 还有人怀疑《五七一工程纪要》 的笔迹不是于新野的 ,等等 。其实判断《五七一工 程纪要》 的真伪 ,关键不在于笔迹等枝节问题 , 而是在它的内容这个根本问题 。 《五七一工程纪要》 中有大篇幅的攻击和谩骂毛泽东的内容 ,如果是造假 ,在毛泽 东活着的时候 ,造假人肯定不敢这么放肆地骂毛泽东 ,除非是毛泽东下令自己骂自 己 。毛泽东为什么要自己骂自己? 这在逻辑上说不过去 , 因此 《五七一工程纪要》 的伪造说是不合理的。

  尽管《五七一工程纪要》 没有整理成文 ,只是一些条文的罗列 ,显得零乱 ,但 在整体上,《五七一工程纪要》 条理非常清楚 ,这是林彪的特征 ,周恩来就说 :“林 总善于把复杂的问题条理化。”要搞一场政变 ,首先要对一些最基本问题 ,有一个 清楚和清醒的认识 。这几个最基本问题,《五七一工程纪要》 中都提到了 ,这就 是:(一 )可能性;(二 )必要性;(三) 基本条件;(四) 时机;(五) 力量;(六) 口号和纲领;(七)实施要点;(八)政策和策略;(九)保密和纪律。《五七一工程 纪要》 对上述几个基本问题 ,都做出了比较清楚和清醒的分析 。让我们了解一下 《五七一工程纪要》对这几个问题的分析:

  (一 )关于武装起义的“可能性 ”,即“武装起义 ”有没有可能?《纪要》 提出 武装起义是有可能的 ,其可能性就在于群众的不满。《纪要》说 :“十多年来 , 国民 经济停滞不前 ,群众和基层干部 、部队中下干部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不满情绪日益 增长。”《纪要》 还提出各类人的具体不满:( 1)高级干部的不满 :文革中被排斥和 打击的高级干部不满 ,特别是军队高级干部不满。(2)农民的不满 :农民生活缺吃 少穿。(3)知青的不满 :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 ,等于变相劳改。(4)原红卫兵的 不满 :红卫兵初期受骗被利用 , 已经发现充当炮灰。(5)一般干部的不满 :机关干 部被精简 ,上“五七干校 ”等于变相失业。(6)工人的不满 :工人(特别是青年工 人) 工资冻结 ,等于变相受剥削。《纪要》 分析说 ,几乎所有的人对文革造成的生 活水平下降 ,都有不满 。把民众对生活水平下降的不满 ,作为武装起义和否定毛泽 东的群众基础 ,这点是看得较为准确的。

  (二 )关于武装起义的“必要性 ”,即“武装起义 ”有没有必要?《纪要》 说: “B—52 急不可待地要在近几年内安排后事 ,对我们不放心 。与其束手被擒 ,不如 破釜沉舟 。在政治上后发制人 ,军事行动上先发制人。”《纪要》 提出他们搞武装起 义是“必要 ”的 ,这是因为毛泽东对林彪不放心 ,要在近几年内安排“后事 ”。这 里的“后事 ”,也就是接班人的问题 。因此《纪要》说 :“一场新的夺权斗争势不可 免 ,我们不掌握革命领导权 ,领导权将落在别人头上。”《纪要》 这里说话的口气, 显然是林彪的口气 ,所以说 “对我们不放心 ”。毛泽东对林立果没有什么 “ 不放 心 ”的 ,对林彪才会“不放心 ”。对林彪的前途,《纪要》 也分析得很清楚 :要不然 选择束手被擒 ,要不然选择破釜沉舟。《纪要》 说 “ 与其束手被擒 ,不如破釜沉 舟 ”,也就是他们选择了破釜沉舟的道路 ,这也符合林彪的性格。

  (三) 关于武装起义的“基本条件 ”,即搞“武装起义 ”有没有条件?《纪要》 说 :“我方力量 ,经过几年准备 ,在思想上 、组织上 、军事上的水平都有相当提 高 ,具有一定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和国外‘五七一工程 ’相比 ,我们的准备和力量 比他们充分得多 、成功的把握性大得多 。和十月革命相比 ,我们比当时苏维埃力量 也不算小。”《纪要》 分析认为 ,他们已经具备了搞武装起义的基本条件 ,并认为可 以与列宁当年搞城市暴动相比 。这里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纪要》 中说“经过几年 准备 ”。可见这个“五七一工程 ”不是临时想起来的 ,而是在几年前就开始设想和 准备了 ,所以才有“经过几年准备 ”之说。

  (四) 关于武装起义的 “ 时机 ”,即在什么时候发起 “ 武装起义 ”?《纪要》 说 :“战略上两种时机 :一种我们准备好了 ,能吃掉他们的时候 ;另一种是发现敌 人张开嘴巴要把我们吃掉时候 ,这时不管准备和没准备好 ,也要破釜沉舟。”《纪 要》 分析认为: 发起武装起义的 “ 时机 ”,第一种是我方准备好了 ,这是主动发 起 ;第二种是我方还没有准备好 ,但对方却要动手了 。这时不管是否准备好 ,都要 “破釜沉舟 ”地发起武装起义 ,这是被动发起 。后来的“九一三 ”事件 ,显然是属 于 “破釜沉舟 ” 的第二种被动发起情况 , 因此有人说 “ 九一三 ”事件是 “ 被逼 ” 的 。然而根据 《纪要》, 他们并不是单纯被动地等着挨打 ,而是他们也在准备主动 发起武装起义 。只是由于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好之前 ,毛泽东那边先动手了 ,所 以才被动应战。

  (五) 关于武装起义的“力量 ”,即“武装起义 ”依靠什么力量?《纪要》 中分 析了武装起义可以利用的各种力量 。第一种是“基本力量 ”,如王维国 、陈励耘 、 江腾蛟等人控制的空四军 、空五军等 ;第二种是“借用力量 ”,如黄永胜的军委办 事处 ,二十军 、三十八军等 。这里应该注意,《纪要》 中把黄永胜等“ 四大金刚 ” 的军委办事处 , 只是作为 “借用力量 ”而不是 “基本力量 ”,可见搞 “ 五七一工 程 ”之初 ,原本就不准备依靠黄永胜等“ 四大金刚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 ,他 们提到国外的借用力量是苏联,《纪要》说 :“我们的行动会得到苏联的支持。”《纪 要》 中的这句话 ,与后来林彪外逃苏联 ,是相吻合的。

  (六) 关于武装起义的“ 口号和纲领 ”。《纪要》 说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在受 到严重威胁 ,笔杆子托派集团正在任意篡改 、歪曲马列主义 ,为他们私利服务 。当 前他们的“继续革命论 ”实质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 ”。他们的社会主义实质 是社会法西斯主义 ,他们把中国的国家机器变成一种互相残杀 ,互相倾轧的绞肉机 式的 ,把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变成封建专制独裁式家长制生活 。在当时人们普遍认 为 ,搞资本主义是非正义的 ,搞社会主义才是正义的 。因此《纪要》 也煞有介事地 说 “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在受到严重威胁 ”,这与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观点是一致 的 。毛泽东说反对刘少奇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受到了威胁 ”,理由是刘少奇搞资 本主义的一套 ;而这里林彪也说反对毛泽东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受到了威胁 ”, 林彪提出的理由是毛泽东搞封建主义的一套 。毛泽东说刘少奇是假马克思主义者, 林彪也说毛泽东是假马克思主义者 ,并说毛泽东的“继续革命论 ”实质是托洛茨基 的“不断革命论 ”,也就是声称毛泽东是“托派 ”,并把毛泽东麾下的江青集团 ,称 为“笔杆子托派集团 ”。《纪要》说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列主义者 ,而是一个行孔 孟之道 ,借马列主义之皮 、执秦始皇之法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实际上他 已成了当代的秦始皇。《纪要》 提出他们要推翻毛泽东的理由 ,是因为毛泽东搞封 建主义的一套 ,甚至说毛泽东就是当代的秦始皇。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纪要》说毛泽东“行孔孟之道 ”,也就是指责毛泽东搞 封建主义的孔孟之道那一套 。而后来毛泽东批判林彪的时候 ,也把林彪与孔子联系 起来“批林批孔 ”,又反过来指责林彪搞孔孟之道。《纪要》 还提出他们的口号 :打 倒当代的秦始皇 B—52!推翻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封建王朝!建立一个真正属于无

  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 用“ 民富国强 ”代替他的“ 国富民穷 ”,使人 民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政治上 、经济上 、组织上得到真正解放 。用真正马列主义 作为我们指导思想 ,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代替 B—52 的封建专制的社会主义 , 即社 会封建主义。《纪要》 给毛泽东扣了一个大帽子“社会封建主义 ”,这也是模仿毛泽 东给刘少奇扣一个“修正主义 ”,给苏联扣一个“社会帝国主义 ”的帽子。

  (七) 关于武装起义的 “ 实施要点 ”,即 “ 武装起义 ”怎样实施?《纪要》 把 “武装起义 ”的实施 ,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和巩固扩大阶段 。至于 具体的实施方案,《纪要》 分析了一些可能的方案 ,如“利用上层集会一网打尽 ” “先斩局部爪牙 ,逼宫形式 ”“特种手段 ,如轰炸 、车祸 、暗杀 、绑架等 ”。在后来 的 《纪要》 实施过程中 ,他们最后用的是“特种手段 ” 中的暗杀手段。《纪要》 还 提出把张春桥作为最主要的攻击对象之一 ,说 :“一定要把张春桥抓到手 ,然后立 即运用一切舆论工具 ,公布他叛徒罪行。” 由此可见 ,林彪集团把张春桥视为他们 的重大威胁。

  (八)关于武装起义的“政策和策略 ”。林彪在过去曾经大肆吹捧过毛泽东 ,为 此《纪要》解释说: 当然 ,我们不否定他在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 ,正因为如此 ,我 们革命者在历史上曾给过他应有的地位和支持 。但是现在他滥用中国人民给其信任 和地位 ,历史地走向反面 。这里《纪要》 承认毛泽东的历史作用 ,从而把过去林彪 吹捧毛泽东 ,解释为“我们在历史上曾给过他应有的支持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 《纪要》 提出的这些口号 ,可以说有一些号召力 ,但要凭这些推翻毛泽东 ,显然是 不够的 。不过 《纪要》 把毛泽东说成是“封建暴君 ”,这在当时算是一个“发明 ”。 直到今天 ,大部分“抹黑 ”毛泽东的文章 ,都是按照“封建暴君 ”这个思路和理论 体系 , 以至于有人把《纪要》说成是反毛的思想纲领 。仅仅说毛泽东是“ 当代秦始 皇 ”是不够的 , 还需要支持这种说法的证据 。于是 《纪要》 也列举了一些 “ 证 据 ”,说 :他利用封建帝王的统治权术 ,挑动干部斗干部 ,群众斗群众 ,是中国武 斗的最大倡导者 。他知道同时向所有人进攻 ,就等于自取灭亡 ,所以他今天拉那个 打这个 , 明天拉这个打那个 ;每个时期都拉一股力量 ,打另一股力量 。今天甜言蜜 语那些拉的人 , 明天就加以莫须有的罪名置于死地 ;今天是他的座上宾 , 明天就成 了他阶下囚 ;从几十年的历史看 ,究竟有哪一个人开始被他捧起来的人 ,到后来不

  曾被判处政治上死刑?有哪一股政治力量能与他共事始终?他过去的秘书 , 自杀的 自杀 、关押的关押 ,他为数不多的亲密战友和身边亲信也被他送进大牢 ,甚至连他 的亲生儿子也被他逼疯。

  单纯从表面现象来看,《纪要》 列出的有些“证据 ”是存在的 ,但问题是 《纪 要》 在这里有意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 ,这就是毛泽东的动机 。毛泽东为什么要 “挑动干部斗干部 ,群众斗群众 ”?为什么要“今天拉这个 , 明天打那个 ”?毛泽东 做这些事的动机何在?评价一件事 ,只看表面现象 ,不提背后的动机 ,肯定是不客 观的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何在?难道搞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挑 动干部斗干部 ,群众斗群众 ”?显然,《纪要》 只提现象不提动机的做法 ,是抹黑毛 泽东的卑劣手段 ,直到如今 ,这也是某些人攻击毛泽东最常用的手段之一。《纪 要》 还说 :他是一个怀疑狂 、虐待狂 ,他的整人哲学是一不做 、二不休 。他每整一 个人都要把这个人置于死地而方休 ,一旦得罪就得罪到底 ,而且把全部坏事嫁祸于 别人 。戳穿了说 ,在他手下一个个像走马灯式垮台的人物 ,其实都是他的替罪羊。 《纪要》 这里进一步上升到贬损毛泽东的人品 ,说他是“怀疑狂 、虐待狂 ”,这样一 来 ,毛泽东就成为失去理智 , 以整人“取乐 ”的狂人。

  (九) 关于武装起义的“保密和纪律 ”,即“武装起义 ”怎样保密和严守纪律? 《纪要》说 :“此工程属特级绝密 ,不经批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 。坚决做到一切行动 听指挥 ,发扬‘江田岛 ’精神 ,不成功便成仁。” 由此可见,《纪要》 中也提出 ,他 们做好了失败的准备 , 即“不成功便成仁 ”。后来周宇驰等人还真的发扬了“江田 岛 ”精神 ,“成仁 ”了。

  综上所述,《纪要》 对武装起义搞政变 ,进行了条理很清楚的分析 ,所以制定 《纪要》 的人 ,头脑是相当清醒的 。特别是他们提出了实施“五七一工程 ”的三个 主要困难 :一是群众对 B—52 的个人迷信很深 ;二是由于 B—52分而治之 ,军队内 矛盾相当复杂 ,很难形成被我们掌握的统一的力量 ;三是 B—52深居简出 ,行动神 秘诡诈 ,戒备森严。《纪要》 分析的三个主要困难 ,是比较准确的 。其中最大的困 难 ,就是“群众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和迷信 ”。因此 ,要实施“五七一工程 ”,就要 打破群众对毛泽东的崇拜 ;而要打掉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的崇拜 ,最方便的办法就是 对毛泽东“抹黑 ”。所以,《纪要》 的另一个核心部分 ,就是对毛泽东的攻击和抹

  黑。《纪要》 的“抹黑 ”水平是很高的 ,后来出现的对毛泽东的各种“抹黑 ”,大致 上都是来自《纪要》 的思路。

  要理解 《五七一工程纪要》,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要起草这个 《纪要》? 我们通过分析认为 , 它不是为了暗杀毛泽东而搞的 , 它是为了政变而搞的,《纪 要》 是为了搞政变而做的舆论准备。《纪要》 提出搞政变的概念是很明确的 , 暗杀 只是政变的一个手段。《纪要》 中提出的政变方式有 :一是“B—52在我手中 ,敌 主力舰(毛泽东的主要助手) 均在我手心之中 ,利用上层集会一网打尽 ”;二是 “先斩局部爪牙 ,先和 B—52既成事实 ,逼迫 B—52就范 ,逼宫形式 ”;三是“利用 特种手段如毒气 、轰炸 、车祸 、暗杀 、绑架 、城市游击小分队。” 由此可见 ,他们 提出的政变方式 ,第一种是利用高层开会时 , 隐蔽在周围的“联合舰队 ”成员突然 冲入会场 ,将毛泽东等人控制住 ,一网打尽 ;第二种是先抓住江青 、张春桥等人当 人质 ,然后与毛泽东讲条件谈判 ,逼毛泽东就范 ;第三种才是搞暗杀等“特种手 段 ”。搞政变就必须要做舆论 ,而做舆论就要有文字性的东西 , 因此 《纪要》 就是 为了政变而准备的纲领性文件 。其主要内容反映在第六点“ 口号和纲领 ”以及第八 点“政策和策略 ”两个部分中 ,他们在这里重点阐述了搞政变的“合理性 ”。综上 所述,《纪要》 并不只是一份暗杀毛泽东的计划书 ,而是一份声讨毛泽东的政治檄 文 ,是一个搞政变的政治宣传品 。不少人说 , 当时看到 《纪要》 都感到非常震惊。 人们感到震惊的地方 ,并不主要是指暗杀 ,而是《纪要》对毛泽东的评价。

  据北京市委原书记吴德回忆说:《五七一工程纪要》 是以后才发现的 ,林立果 他们走时很慌张,《纪要》 被丢在空军学院的据点里了 ,是公务员在打扫房子时捡 起来的。《五七一工程纪要》 刚交上来时 , 纪登奎和我都看了 , 纪登奎认为 《纪 要》 的很多内容是骂毛主席的 ,不能印发 ,后来是毛主席指示印发的 。毛主席看了 《纪要》 后 ,他说 :“这一件最重要 ,必须下发。” 由此看来 ,毛泽东对自己还是很 自信的 ,他相信人民群众不会被林彪制造的反毛舆论所蒙蔽 ,所以坚持把《五七一 工程纪要》公开出来。

  林立果等人起草《五七一工程纪要》 之后 ,就开始着手进行活动 , 当然这些秘 密活动巧妙地打着“选妃子 ”的旗号 ,这件事起到很好的烟幕弹作用 。上海市委原 书记徐景贤回忆了林立果在上海的“选妃 ”活动 ,他说 :林立果在上海“空四军 ”

  内物色人员 ,建立了找对象的“ 找人小组 ”。开始时选了最贴心的八名核心人员 , 所以叫“八人小组 ”,后来又扩大成员 , 由林立果亲自命名为“上海小组 ”。林立果 当时的身份是空军作战部副部长 ,他为“上海小组 ”题了字 ,制作了精致的组标 , 还亲自来上海主持授枪仪式 ,给“上海小组 ”成员发了枪 。凡是参加“上海小组 ” 的人 ,都要举行宣誓 ,宣誓的内容除了忠于毛主席 、忠于林副主席以外 ,最核心的 问题就是要“ 忠于林副部长 ”。上海小组的成员后来发展到二十多人 ,都会打枪 , 会摄影 ,会驾驶汽车 ,每个人配备了一辆苏联造的伏尔加小轿车 。上海小组表面上 是为林立果“选美 ”行动的 ,对外当然是绝对保密 、秘而不宣 ,所以连“空四军 ” 的有些领导也不了解这个小组的内情。

  林立果每次到上海活动 ,都住在巨鹿路空四军招待所大院内一幢独立的花园洋 房里 。这里原来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国际问题研究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占用 了 。花园洋房被高高的围墙包围着 ,汽车从巨鹿路穿过一条长弄堂 ,可以驶进大铁 门一直开到客厅前面的草坪旁边另一扇小铁门 ,又可以直通空四军招待所大院 。这 个地点既隐蔽又方便 ,林立果就在这里直接指挥上海小组 “选美 ”。据徐景贤回 忆 ,林立果在上海建立了一个号称是为了找对象的“找人小组 ”,林立果亲自命名 为“上海小组 ”。林立果还给上海小组的成员发枪 ,而且小组成员都会打枪 ,会驾 驶汽车等 ,参加上海小组的人还要宣誓效忠林立果 。显然 ,如果真的是为了“选妃 子 ”,小组成员根本没必要会打枪 ,会驾驶汽车 ,更没有必要进行效忠宣誓 。因此 林立果组建的上海小组 ,完全是一支进行特务活动的特种部队 。这个特种部队的用 途 , 当然应该是为了配合林立果搞政变活动 。现在可以看到的关于林立果地下部队 活动的资料很少 ,据《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记载 :林彪反革命集团不仅在空军机关 建立了“联合舰队 ”,还在上海、广州等地建立了他们反革命的组织。

  一九七一年四月十五日 , 中央召开“批陈整风汇报会 ”,林彪反革命集团十分 惊恐 。四月十九日 ,林彪 、叶群坐飞机回到北京 。林彪回到北京后的第四天 , 四月 二十三日晚 ,“联合舰队 ”的主要成员周宇驰 、刘沛丰 、于新野等开了一次反革命 黑会 。从于新野记载的这次黑会的记录上可以看出 ,他们在会上讨论了“批陈整风 汇报会 ”的情况 ,准备加快 、提前实行反革命政变的计划 。五月二十三日 ,按照林 彪 、叶群的旨意 ,周宇驰开始秘密进行驾驶直升机训练 。六月七日 ,林立果对广州

  民航管理局大队领导以上干部讲话说 :“那些庞然大物没什么可怕的 。开始气势汹 汹 ,想一口把我们吃掉 ,公开点名吓唬我们 。只要我们的政策策略对了 ,只要我们 团结起来 ,没有什么可怕的。”六月中旬 ,刘世英又说 :“不仅空军内部 ,而且外部 和上面对林副主席的态度与感情都有点问题 。不仅有人反对林副主席 ,而且要警惕 和防止有人抢班夺权 。现在的问题是保卫林副主席的问题 , 是争夺接班人的问 题。”七月十四日 ,林立果在广州散布说 :“当前路线斗争尖锐复杂 。中央在九月要 召开九届三中全会 ,十月要召开四届人大 ,可能出现权力重新分配 。要去斗争 ,要 建根据地。”为了给林彪寻找后路 ,七月下旬 ,林立果还与刘沛丰 、于新野 、李伟 信等人一起到广东省深圳沙头角一带活动 ,用飞机察看当地地形 。林立果说 :“万 一情况紧急 ,可以让首长(林彪) 到香港指挥 、遥控。”不久 ,林立果又来到北戴 河学习驾驶水陆两用汽车 , 以备急用。

  从一九七〇年八月庐山九届二中全会 ,到一九七一年八月毛泽东南行 ,相差 一年时间 。本来在一九七〇年八月九届二中全会就着手准备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 , 可是因为庐山会议上的风波 , 召开四届人大的事情被推后了 。一年 后 ,毛泽东再次提出召开四届人大之事 ,决定在一九七一年国庆节之后召开四届 人大 ,在国庆节前后先召开九届三中全会 ,为召开四届人大做准备 。在一九七一 年四月的“批陈整风会议 ”上 ,周恩来代表中央对黄 、吴 、李 、邱 、叶五人做了 结论 ,庐山会议这件事似乎已经解决了 。从四月到八月这五个月期间 ,一切风平 浪静 ,毛泽东没有再提起庐山会议之事 。当十月召开九届三中全会和四届人大的 消息传来之后 ,林彪集团认为毛泽东不会在这次会上对林彪动手了 , 因此也就放 松了警惕。

  这时 ,关于九届二中全会和四届人大的准备工作也在正常进行 。在四届人大的 方案中 ,黄 、吴 、李 、邱都有所安排 ,黄永胜为第一副总理 ,李作鹏和邱会作为副 总理 ,吴法宪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而且 ,在总理给主席的报告中 ,还专门讲了 “请林副主席在国庆节和四届人大上讲话 ”,看来一切都很正常 。然而就在八月十五 日 ,毛泽东突然离开北京到南方去了 。毛泽东在这次“南行 ”中 ,突然对林彪提出 点名批评 , 同时也严厉点名批评了黄 、吴 、李 、邱等人 ,可以说是给了林彪集团一 个突然袭击 。据吴法宪回忆说 :历次毛泽东外出的行踪只有周恩来一个人掌握 ,这

  是组织纪律 。但是 ,毛泽东每次外出 ,都要派飞机给他送文件 、送东西 、接送客 人 。这些派飞机的事情 ,有时候是周恩来通知我 ,有时候是汪东兴直接打电话来要 我办理 ,所以毛泽东的行踪我是知道的 。这一次 ,毛主席在武汉等地不断地派飞机 接送几个省 、市的领导 ,这些情况我也是知道的 。只是我万万没有想到 ,毛泽东这 是在搞串联 ,是在针对我们采取措施 。毛泽东同当地领导人的谈话内容 ,对我们, 包括林彪 ,都实行了极为严密的封锁 。正好九月上旬 ,朝鲜军事代表团来中国访 问 ,李作鹏陪同朝鲜代表团到武汉时 ,见到了武汉军区政委刘丰 。刘丰把毛泽东讲 话的一些内容 ,简要地告诉了李作鹏 。李作鹏回到北京以后 ,在欢送朝鲜代表团的 宴会之前 ,把这些情况告诉了黄永胜 ,但没有告诉我和邱会作 。邱会作比较机灵, 宴会以后 ,就坐进了李作鹏的车子 ,追问他与黄永胜谈话的内容 ,李作鹏也就将情 况简要地告诉了他 。唯独对我 ,他们是滴水不漏 ,说我的嘴不紧 。一直到一九八一 年我保外就医以后 ,才从一些材料上了解到毛泽东这次南行的谈话内容 。看过毛泽 东的 “南行讲话 ”,我才知道 ,原来我一直都被蒙在鼓里 。在此之前 , 我一直以 为 ,是林彪 、叶群 、林立果在“九一三事件 ”中跑了 ,我才被打倒的 。直到看到这 个谈话 ,我才相信了 ,就是没有“九一三事件 ”,毛泽东也是决心要在九届三中全 会上 ,把我们彻底拿掉的 。毛泽东的这次南行 ,就是在组织上和舆论上为彻底拿掉 我们做准备。

  南行的导火线是什么? 毛泽东为什么会突然发起旨在拿掉林彪的南巡呢? 据 熊向晖回忆说 ,毛泽东曾主动点名让他和周恩来一起去汇报相关工作 。到了毛泽 东那里 ,毛泽东先问熊向晖说 :“你在总参谋部二部当副部长?”可见毛泽东召熊 向晖过来之前 ,就知道他是总参谋部二部的副部长 。毛泽东又追问熊向晖 :“黄 永胜和他那个军委办事组 ,吴法宪 、叶群 、李作鹏 、邱会作 ,他们在庐山搞鬼 , 黄永胜讲了没有?”实际上 , 毛泽东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 ,就知道答案了 。 因为 黄永胜肯定是不会讲自己和军委办事组在庐山上 “搞鬼 ”。如果黄永胜自己承认 他们在庐山上 “搞鬼 ” 了 ,那么黄永胜就必须下台 。哪有自己承认自己 “搞鬼 ” 的人 ,还可以不下台的先例呢? 因此 ,熊向晖听到毛泽东的问话 ,理所当然地回 答说 :“没有听黄总长讲过。”这是毛泽东早就料到的回答 。毛泽东又问熊向晖 , 看到黄永胜等人的检讨报告没有? 熊向晖的回答毛泽东也早就料到了 。 因为检讨

  报告是写给上级看的 ,而不是写给下级看的 。黄永胜等人的检讨报告是写给毛泽 东 、周恩来等人看的 ,也可以给平级的政治局委员看 ,但不能给熊向晖这样的下 级看 。如果黄永胜给下级看自己的检讨报告 , 向下级宣读自己的检讨报告 ,那就 意味着黄永胜准备辞职了 。 因为黄永胜想要在总参谋部继续当总长 ,所以就要维 护自己的威信 ,不把自己的检讨报告下发给熊向晖等下级看 。对下级隐瞒自己犯 了错误 ,这是人之常情 ,应该算不上什么 “搞鬼 ”。然而毛泽东在这件事上 ,做 出一个很严重的结论 :“他们的检讨是假的 ,庐山的事情还没有完 ,他们还有后 台。”毛泽东这里说的“后台 ”,明显就是指林彪了 。而毛泽东这里提出要查“后 台 ”,当然就是要查林彪 ,把这件事作为查林彪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 因此 , 毛泽 东事先已经物色好把熊向晖作为核实并查处林彪问题的突破口了 。毛泽东之所以 要这么做 ,是因为毛泽东已经在黄 、李 、邱三人的检讨报告上批示 “很好 ”,在 吴法宪和叶群的检讨报告上批示 “ 可以了 ”,并且周恩来在中央会议上公开说黄 永胜等人的问题是 “人民内部矛盾 ”,对黄永胜等人的处理已经完了 ,对庐山会 议的处理也应告一段落了 。现在毛泽东要推翻自己的批示 ,要重新处理庐山会议 的问题 ,就必须有一个理由作为突破口 。于是熊向晖的回答就给了毛泽东这个理 由 , 毛泽东因此得出结论说 :“黄永胜他们搞阴谋 ,搞分裂 , 总而言之 ,庐山的 事 ,根本没有完。”

  毛泽东的南行从一九七一年八月十五日至九月十二日 ,在这期间毛泽东找来一 些大军区负责人 、省市负责人谈话 ,跟他们“交底 ”,为在即将召开的九届三中全 会上拿下林彪 ,做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毛泽东在南行讲话中 ,想告诉高官们的第 一个问题 ,是对林彪问题的定性 。毛泽东知道 ,众高官都认为林彪是毛泽东的亲密 战友 ,如果毛泽东给林彪问题定性的调子比较低 ,大家就会认为毛泽东只是批评林 彪一下而已 ,不会触动林彪的地位 ,所以就不敢得罪林彪 。不敢得罪林彪的直接结 果 ,就是高官们在会上不敢揭发批判林彪 ,这样毛泽东在九届三中全会上拿掉林 彪 ,就得不到足够的响应 。毛泽东为了鼓励高官们敢于站出来揭批林彪 ,就必须给 林彪问题做一个很严重的定性 ,让众人知道这次毛泽东真的要与林彪彻底决裂了, 这样人们才敢出来拥护毛泽东 ,才敢与林彪划清界限 。因此 ,毛泽东把林彪问题提 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 即 “ 路线斗争 ”。毛泽东在南行讲话中 ,特别列举了党的

  “十次路线斗争 ”。毛泽东说 :你们了解党的历次路线斗争吗? 我们这个党已经有五 十年的历史了 ,大的路线斗争有十次 。这十次路线斗争中 ,有人要分裂我们这个 党 ,都没有分裂成。

  开头是陈独秀搞右倾机会主义(第一次)。 一九二七年“八七 ”会议以后 ,他 同刘仁静 、彭述之那些人组织了 “列宁主义者左翼反对派 ”,分裂我们党 ,没有 搞成 。接着是瞿秋白犯路线错误(第二次)。 瞿秋白他们在湖南弄到一个小册 子 ,里面有我说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这样的话 ,他们就大为恼火 ,说“枪杆 子里面怎么能出政权呢?”于是把我的政治局候补委员撤了 。后来瞿秋白被国民党 捉住了 , 写了 《多余的话》, 自首叛变了 。一九二八年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以 后 ,李立三神气起来了(第三次)。他搞了个“立三路线 ”,主张打大城市 。李立 三搞的那一套我不赞成 ,到六届三中全会 ,李立三就倒台了 。一九三〇年到一九 三一年 , 罗章龙右派另立中央 ,搞分裂 ,也没有成功(第四次)。 王明路线的寿 命最长(第五次)。 王明在莫斯科就搞宗派 ,组织了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 他们借 “ 第三国际 ” 的力量 , 在全党夺权四年之久 。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四 年 ,这四年我在中央毫无发言权 。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 , 纠正了王明的路线 错误 ,王明倒台了 。长征的路上 ,红一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汇合以后 ,张国焘搞 分裂 ,另立中央 ,没有成功(第六次)。 张国焘搞分裂 ,不愿意到陕北去 。那时 不到陕北 ,没有出路嘛 ,这是政治路线问题 。到了陕北 ,张国焘逃跑了 。全国胜 利以后 , 高岗 、饶漱石结成反党联盟 ,想夺权 ,没有成功(第七次)。 一九五九 年庐山会议 ,彭德怀里通外国 ,想夺权 ,黄克诚 、张闻天 、周小舟也跳出来反党 (第八次)。 他们搞军事俱乐部 ,讲什么 “ 人民公社办早了 ”“得不偿失 ”等等 。 彭德怀还写了一封信 ,公开下战书 ,想夺权 ,没有搞成 。刘少奇那一伙人 ,也是 分裂党的 ,他们也没有得逞(第九次)。 再就是一九七〇年庐山会议的斗(第十 次)。 一九七〇年庐山会议 , 他们搞突然袭击 , 搞地下活动 , 为什么不敢公开 呢? 可见心里有鬼 。他们先搞隐瞒 ,后搞突然袭击 ,五个常委瞒着三个 ,也瞒着 政治局的大多数同志 , 除了那几位大将以外 。那些大将 ,包括黄永胜 、吴法宪、 叶群 、李作鹏 、邱会作 ,还有李雪峰 、郑维山 。他们一点气都不透 ,来了个突然 袭击 。他们发难 ,他们这样搞 , 总有个目的嘛! 彭德怀搞军事俱乐部 ,还下一道

  战书 ,他们连彭德怀还不如 ,可见这些人风格之低。

  我看他们的突然袭击 ,地下活动 ,是有计划 、有组织 、有纲领的 。纲领就是设 国家主席 ,就是“天才论 ”。有人看到我年纪老了 ,快要上天了 ,急于想当国家主 席 ,要分裂党 ,急于夺权 。这次庐山会议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 。一九五九年庐山会 议跟彭德怀的斗争 ,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 ;跟刘少奇的斗争 ,也是两个司令部的斗 争 ;这次庐山会议 ,又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 。不少人以为“第十次路线斗争 ”是在 林彪外逃之后 ,毛泽东才给他扣上的帽子 。其实不然 ,在林彪外逃之前 ,毛泽东就 把一九七〇年庐山会议的斗争 ,定性为“第十次路线斗争 ”。虽说毛泽东这里没有 点林彪的名 ,毛泽东说的“他们 ”,谁都猜得出来是指林彪 。毛泽东又说“第十次 路线斗争 ” 的纲领是 “有人急于想当国家主席 ,要分裂党 , 急于夺权。”也就是 说 ,毛泽东认为林彪急于想当国家主席 ,也就是试图“篡党夺权 ”。林彪的“篡党 夺权 ”罪名 ,其实在他外逃之前 ,毛泽东就已经给他准备好了 。而且 ,毛泽东把庐 山会议上的斗争 ,上升为“两个司令部的斗争 ”,这就意味要按照处理彭德怀和刘 少奇的方式 ,来处理林彪了。

  毛泽东又说 :还要看一看 。黑手不只陈伯达一个 ,还有黑手 。我这一次也是给 你们通个气吧! 我说的这些 ,超过了“九十九人会议(1971年4月的批陈整风汇报 会) ”上 , 总理作的总结 。我说的这些 ,是当做个人意见提出来 , 同你们吹吹风 的 。你们不要公开讲这次庐山会议 , 因为中央还没有作结论 ,你们只是说“九次路 线斗争 ”就可以了 。但是 ,我们军队应该进行教育 ,所有的高级干部都应该弄清楚 我和你们“ 吹风 ” 的这些 。这次我给我们的高级干部吹一吹风 ,有的不是中央委 员 ,我也跟他吹风了 ,跟一个军区的政委吹吹风 ,还不行吗? 我到处走一走 ,和你 们吹一吹 ,人数不要太多了 。不过你们心中要有个数 ,不要在报纸上登 。毛泽东这 里说明 ,他说的“第十次路线斗争 ”,还是他“个人的意见 ”,中央还没有做结论。 同时毛泽东在这次南行讲话中 ,直接点名批评了林彪 。毛泽东说 :林彪同志那个讲 话 ,没有同我商量 ,也没有给我看 。他们的话 ,事先不拿出来 ,大概总认为有什么 把握了 ,好像会成功了。

  我同林彪同志谈过 ,他有些话说得不妥嘛 。 比如他说 ,全世界几百年 , 中国几 千年才出现一个天才 ,不符合事实嘛! 马克思 、恩格斯是同时代的人 ,到列宁 、斯

  大林一百年都不到 ,怎么能说几百年才出一个呢? 中国有陈胜 、吴广 ,有洪秀全、 孙中山 ,怎么能说几千年才出一个呢? 什么“顶峰 ”啦 ,“一句顶一万句 ”啦 ,你 说过头了嘛 。一句就是一句 ,怎么能顶一万句? 不设国家主席 ,我不当国家主席, 我讲了六次 ,一次就算讲了一句吧 ,就是六万句 ,他们都不听嘛 ,半句也不顶 ,等 于零 。什么“大树特树 ”,名曰树我 ,不知树谁人 ,说穿了是树他自己 。我还要他 来树吗? 现在我已经树得了不得了嘛 。还有什么人民解放军是我缔造和领导的 ,林 亲自指挥的 ,他们把缔造和指挥分开 ,难道缔造者就不能指挥呀? 另外 ,缔造者、 领导者也不是少数人 ,也不是我毛泽东一个 ,也不是你林彪一个 ,人多着呢 。朱 德 、恩来 、贺龙 、刘伯承 、叶挺 ,这么多人发动的南昌起义 ,他们就不能指挥了 吗? 张国焘在长征路上搞政变 ,他也是缔造者 、指挥者 。但是 ,张国焘指挥军队搞 分裂 ,拿军队作为本钱来搞分裂 ,那就不好了 。毛泽东点名批评了林彪的“ 天才 论 ”“大树特树 ”“缔造和指挥 ”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然后毛泽东又不点名地批评 林彪夫人叶群和儿子林立果 。毛泽东说 :我一向不赞成自己的老婆 , 当自己工作单 位的办公室主任 。林彪那里 ,是叶群当办公室主任 ,还有黄永胜那里是不是?做工 作要靠自己动手 ,亲自看 ,亲自批 ,免得误事 。我们的干部 ,大多数是好的 。犯了 错误要批评 ,做好了工作要表扬 ,但不能捧 。二十几岁的人捧为“超天才 ”(林立 果), 捧得这样高 ,这没有什么好处 ,实际上是害了他 。另外 ,毛泽东还向高官们 解释江青和张春桥等人的问题 。在庐山会议上 ,参会人员对张春桥群起攻击 ,说明 众人对江青和张春桥等人的意见很大 ,毛泽东有必要做一些说明工作。(参见 《毛 泽东全集》第 51卷 219页)

  毛泽东在沿途各地的讲话中 , 除了党内十次路线斗争之外 ,据知情者说还有 这样一些内容 。在讲路线斗争时表扬了江青 ,批评了许世友 。毛泽东说 :“是江 青直接端出来的 ,她是立了大功的 。 同彭德怀 、高岗 、饶漱石的斗争 ,她没有介 入到核心里来 。江青这个人头脑清醒 , 我的话她是听的 ,也有她自己的思想 。” 毛泽东又说 :“我承认江青有她的独特的优点 ,她看问题很尖锐 ,很准确 ,也很 认真 。对刘少奇 、陈伯达 、林彪的错误 ,都是她首先察觉到的 。这一点我应向她 学习 ,你们也应向她学呢 。”这是九届二中全会后 , 毛泽东对江青的高度评价 。 很明显 , 毛泽东一方面把江青树立成为文化大革命的 “ 光辉形象 ”,进一步加强

  和巩固文化大革命成果 ,推动文化大革命继续发展 ; 同时 ,毛主席批评许世友时 说 :“张国焘搞伪中央 ,你许世友是清楚的 。张国焘在长征路上搞政变 ,他是缔 造者 、指挥者 。他指挥军队搞分裂 ,拿军队作为本钱搞分裂 ,那样不好嘛 。长征 时你许世友同我们一起过的草地 ,张国焘打电报命令你们返回去 ,后来你们还是 回去了 。你许世友同张国焘一样是不对的 ,要接受这个教训 。现在你对我们的感 情不如过去 , 我的话你也不听了。”毛泽东为什么特别批评许世友呢? 因为许世 友在庐山会议华东小组会议上 ,坚决拥护林彪讲话 ,对以江青为首的文革派表示 出极大的反感 , 以后又给林彪写了一封表态信 。毛主席借许世友的脑袋 ,又敲打 了一大批心中有想法的老干部。

  毛泽东在南行讲话中最著名的话 ,就是 “ 三要三不要 ”,即 “要搞马克思主 义 ,不要搞修正主义 ;要团结 ,不要分裂 ;要光明正大 ,不要搞阴谋诡计。”后来 这个“三要三不要 ”被定为党内的三项基本原则 。毛泽东的原话是 :近一个时期以 来 ,我的方针有三条 :要搞马列主义 ,不要搞修正主义 ;要团结起来 ,不要搞山头 主义 ;要光明正大 ,不要搞阴谋诡计 。我的办法也有三条 ,就像程咬金的三板斧, 一个是甩石头 。头一块石头是批陈伯达搞的语录 ,第二块石头是批三十八军的报 告 ,第三块石头是批济南军区的报告 ,加上批语 ,让大家讨论 ;第二个办法是掺沙 子 ,军委办事组准备叫李先念 、纪登奎参加 ,这叫掺沙子 ;第三个办法是挖墙脚, 改组北京军区 ,这叫挖墙脚 。毛泽东提出“三要三不要 ”,旨在占领道德上的制高 点 。因为林彪是搞暗的 ,毛泽东是搞明的 ,在道德上来讲 , 当然是毛泽东占上风, 所以毛泽东特别强调这一点 。不过“三要三不要 ” 旨在争取人心的宣传 ,对讲究实 际的政治家来说 ,他们的定律只有一条 ,就是“不惜任何手段去争取胜利 ”。这就 像打仗一样 ,打仗的目的就是胜利 ,为了胜利什么方法都可以用 ,所以才有“兵不 厌诈 ”的说法。(参见《毛泽东全集》第 51卷 189页)

  借此之机 ,毛泽东又特别提出军队“造反 ”的问题 ,毛泽东说 :我在《我的一 点意见》中说“大有炸平庐山之势 ”,是有用意的 , 因为空军才能炸平。黄永胜现在 思想状况怎样 ,也不清楚 ,我看黄水胜这个人政治上不怎么样强 ,是有头无脑 ,他 检讨最没有勇气 ,怕得要死 。我不相信军队要造反 ,军下面还有师 、团 ,还有司、 政、后机关 ,你调动军队来搞坏事 ,谁听你的?(《毛泽东全集》第51卷190页)

  由毛泽东的话可见 ,他早就想到林彪有可能动用军队“造反 ”,所以毛泽东说 “我不相信军队造反 ”,其实毛泽东不是不相信 ,而是做好了防范 ,所以才说出这样 自信的话 。毛泽东最后更加明确了林彪的问题 ,说 :庐山这一次的斗争 , 同前九次 不同 。前九次都作了结论 ,这次保护林副主席 ,没有作个人结论 ,他当然要负一些 责任 。对这些人怎么办? 还是教育的方针 ,就是“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有的可 能救过来 ,有的可能救不过来 ,要看实践 。对林还是要保 。前途有两个 :一个是可 能改 ,一个是可能不改 。犯了大的原则的错误 ,犯了路线 、方向错误 ,为首的 ,改 也难 。历史上 , 陈独秀改了没有? 瞿秋白 、李立三 、罗章龙 、王明 、张国焘 、高 岗 、饶漱石 、彭德怀 、刘少奇改了没有? 没有改 。毛泽东这里挑明说“林彪当然要 负一些责任 ”,虽然他也说“对林还是要保 ”,但又说“犯了大的原则错误 ,为首 的 ,改也难。”(参见《毛泽东全集》第 51卷 184页) 毛泽东的言外之意 ,就是林彪 也不会改 。这样一来 ,打倒林彪就变成必需的了 。毛泽东这次南巡没有到广州 ,而 是把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等人召到长沙谈话 。因为林彪领导的第四野战军从东北一 直打到海南岛 ,之后四野司令部就在广州组建了广州军区 。 由于广州军区是原四野 司令部的班底 ,所以作为四野司令员的林彪 ,在广州军区的威信又与其他军区不 同 ,广州军区可以说是林彪的 “ 老巢 ”。关于毛泽东召见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等 人 ,邱会作回忆说 :毛主席是八月二十七日到长沙的 。在长沙和当地的军政主要领 导人谈了话 ,参加谈话的有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 、政委刘兴元 ,还有韦国清 、华国 锋 、 卜占亚等人 。从主席的谈话来看 ,矛头已明显指向林彪 ,指向黄永胜 ,指向军 委办事组。(参见《毛泽东年谱》第 6卷 394页) 丁盛传达了不利于林彪的毛泽东南 巡讲话 ,就意味着他站到毛泽东的一边了 。丁盛在广州军区党委扩大会上的传达, 规定了三条纪律 :不准记录 ,不许外传 ,不准向北京报告 。这时林立果的“小舰 队 ”成员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顾同舟 ,九月五日知道这个消息后 ,马上给北京的周 宇驰打电话 ,报告了毛泽东南巡讲话的大致内容 ,后来顾同舟又整理出一份文字材 料 ,让自己妻子坐飞机送到北京。

  因此 ,林彪的“小舰队 ”是在九月五日才得知毛泽东南行讲话的 ,林彪 、林立 果随即启动实施“五七一工程 ”。现根据 《江腾蛟供词》, 可以了解大致情况如下: 九月七日 ,周宇驰到江腾蛟家谈话 ,告诉他毛泽东的南行讲话 。周宇驰提出暗杀毛

  泽东 ,并具体指出在上海“ 干 ”,江腾蛟表示他愿意“ 干 ”。九月八日 ,林立果召 江腾蛟到北京西郊机场谈话 , 给江腾蛟看了林彪的手令 , 江腾蛟表示 “ 坚决 干 ”。当晚 ,林立果召集江腾蛟 、王飞 、周宇驰在西郊机场开会 ,林立果提出暗 杀毛泽东的三个办法 ,但参会的人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九月九日 ,林立果继续召 集江腾蛟等人在西郊机场开会 ,周宇驰提出炸铁轨和炸铁路桥的办法 ,王飞提出 采取开会的办法 ,众人仍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九月十一日 ,林立果 、周宇驰 、王 飞 、于新野 、江腾蛟 、关光烈在西郊机场再次开会 ,还是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九月十一日晚上 ,他们得到上海王维国打来电话 ,才知道毛泽东已经离开上海。 九月十二日 ,周宇驰召集王飞 、于新野 、李伟信和江腾蛟 ,策划南逃计划 。周宇 驰说的南逃计划是 :第一步: 九月十三日早六时 ,王飞 、于新野和江腾蛟先到西 郊机场 ,打电话先把黄永胜“骗到 ”机场 ;黄永胜骗到机场后 ,再由黄永胜打电 话把吴法宪 、李作鹏 、邱会作叫到机场 ;等“ 四大金刚 ”到机场后 ,江腾蛟等人 “ 强行 ”要他们上飞机 ,从西郊机场起飞直飞广州沙堤机场 。第二步: 九月十三 日早七时 ,周宇驰带一部分工作人员和家属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 ,直飞广州沙堤 机场 。第三步: 九月十三日早八时 ,林彪的飞机从北戴河起飞 ,直飞广州沙堤机 场 。第四步 :林彪到广州后 ,先召集师以上干部紧急会议 ,宣布另立中央 。江腾蛟 说 :“打算到广州以后 , 由林彪出面召开师以上干部会 ,把问题揭开 ,并利用广州 的广播电台 ,发表广播成立临时中央 ,林彪的声音群众都熟悉 。还可以争取外援, 林彪在苏联是有威望的。”九月十二日晚 , 江腾蛟回到家中后 , 于新野给他打电 话 ,通知他停止一切活动 ,消灭一切痕迹。《江腾蛟供词》 中提到了林彪的“ 四大 金刚 ”黄 、吴 、李 、邱 ,后三个人都写了回忆录 。他们在回忆录都说 ,他们四人不 知道 《五七一工程纪要》, 更不知道有“南下广州 ”另立中央的计划 , 以及“北上 苏联 ”出国反毛的计划。《江腾蛟供词》 中说 ,他们准备借林彪的名义打电话给黄 永胜等人 ,把这四人骗到机场 ,然后逼他们一起乘飞机南下广州 ,把他们绑上林彪 的战车 。这就明显地证明 :黄 、吴 、李 、邱四人是不知情的 ,所以才需要把他们骗 来 。在这方面,《江腾蛟供词》 与吴 、李 、邱三人的回忆录是一致的 。这也反过来 说,《供词》 提到的“南下广州 ”另立中央计划 ,是有可信度的 。林彪事件后 ,党 的一些重大的组织问题需要解决 ,其中最为迫切的是修改载有林彪为接班人等内容

  的党章 , 同时选举产生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因此 ,党中央决定提前召开十大。

  第三节 九一三事件与滴水洞家信

  “九一三 ”事件亦称林彪事件 ,是自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引发毛泽东和林彪关系 恶化后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前后发生的事件 。据称 , 当日林彪 、叶群 、林立 果 、刘沛丰及机组人员潘景寅等共九人所乘飞机坠毁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温都尔 汗附近的贝尔赫矿区 ,机上人员全部死亡 。这一事件的发生 ,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 团的覆灭。

  九届二中全会后 ,毛泽东深感林彪及其一伙人并没有改辕易辙 ,并采取各种手 段封锁对他们的批评和庐山会议的真相 。于是 ,毛泽东开始采取一系列手段针对林 彪倚靠的主要办事机构——“军委办事组 ”进行改组整顿 。一九七一年七月一日,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 和《红旗》 杂志“两报一刊 ”同时发表文章 ,告诫全党警 惕“现在正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 ”。一九七一年七月底 ,毛泽东向 中央政治局推荐了一本晚清小说《何典》, 特别指出了书中四句话 :“说嘴郎中无好 药 ,死病无药医 ,药医不死病 ,一双空手见阎王。”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林彪 集团采取的措施 ,并未促使其悔改在九届二中全会上所犯的错误 ,林彪始终拒绝向 中央表态检讨 。此时此刻 ,毛泽东认为有必要给各地党 、政 、军主要领导人打招 呼 , 防止地方上一些人继续跟着林彪走 ,使党发生分裂 ,并决定亲自到南方巡视, 给各地负责人讲九届二中全会问题的实质 ,使大家心中有数。

  一九七一年八月十五日下午 ,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去南方地区巡视 。他在巡 视途中曾经说道 :“陈伯达在华北几十天 ,周游华北 ,到处游说 。我这次就是学他 的办法 ,也到处游说。”八月十六日到达湖北省武汉市 。在武昌 ,毛泽东同武汉军 区兼湖北省负责人刘丰谈话一次 ; 同刘丰及河南省负责人刘建勋 、王新谈话一次; 同已调国务院工作仍兼湖南省负责人的华国锋谈话一次 。离开武汉前 ,又同刘丰谈 话一次 。八月二十八日到达湖南省长沙市 。在长沙 ,毛泽东同华国锋和湖南省负责 人卜占亚谈话一次 ; 同广州军区兼广东省负责人刘兴元 、丁盛 ,广西壮族自治区负 责人韦国清谈话一次 。后又同华国锋 、 卜占亚 、刘兴元 、丁盛 、韦国清集体谈话一

  次 。八月三十一日到达江西省南昌市 。在南昌 ,毛泽东同南京军区兼江苏省负责人 许世友 、福州军区兼福建省负责人韩先楚 、江西省负责人程世清谈话两次 。其间, 毛泽东获悉林立果“联合舰队 ”的死党成员周宇驰曾到江西把一辆水陆两用汽车用 飞机运走。

  毛泽东此次南巡 , 同各地领导谈话内容 :一方面是批评了地方党委把他们的决 定交送部队党委批准的做法 ;另一方面 ,他修改了以前的“全国学人民解放军 ”的 口号 ,加上了“解放军学全国人民。”毛泽东沿途找各地负责人谈话的初衷是“帮 助林彪等犯错误的同志认识错误 ,改正错误 ,真正达到‘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 团结同志的目的 ,克服分裂党的危险 ”。毛泽东一再强调他的谈话不能外传 ,但 是 ,毛泽东此次南巡还是引起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注意 。林彪 、叶群 、林立果等人在 接到顾同舟 、刘丰的密报后 ,感到自己暴露无遗了 ,决意对在南巡途中的毛泽东采 取谋害行动。

  九月七日 ,林立果 , 向“联合舰队 ”下达“一级战备 ”的命令 。当日 ,毛泽东 专列个别服务人员 ,将陈励耘布置的监视任务报告了毛泽东 。这时 ,毛泽东立即警 觉起来 。九月八日 ,武装政变前夕 ,林彪亲自下达反革命政变手令 :“盼照立果、 宇驰同志传达的命令办。”当日晚 ,毛泽东得知杭州当地驻防的空军在改装伊尔— 10飞机 ,飞机上装有炸弹和机枪 。还有人指责毛泽东的专列停在杭州笕桥机场支线 “碍事 ”,妨碍他们走路 , 暗示“请速离开 ”。毛泽东感到情况极为严重 ,于是找汪 东兴商议专列立即转移 。九月十日十三时四十分 ,毛泽东专列由绍兴出发 ,十四时 五十分钟到达杭州 。此时 ,毛泽东又突然决定下午离开杭州去上海 ,没有通知当地 领导干部送行 。十八时十分到了上海 。毛泽东没有下车 , 叫人打电话通知许世友到 上海来 。十日晚上 ,毛泽东同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负责人王洪文见面 。毛泽东原来打 算在上海 、南京停留 ,计划在九月底才回北京 。但毛泽东提前发现各地异常情况以 及相关人员报告 ,果断采取行动 ,打乱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部署 ,致使林彪反革命 集团无法实施其阴谋计划。

  九月十一日上午 ,许世友一下飞机就坐车直达毛泽东专列 。毛泽东在火车上同 许世友 、王洪文谈话 ,谈话进行了两个小时 。许世友表示 ,庐山会议的问题 ,按毛 泽东的指示办 。毛泽东叫王洪文请许世友到锦江饭店吃饭 。汪东兴送许世友 、王洪

  文下车时 ,看到王维国也来了 ,他一直在休息室里等着毛泽东召见 。汪东兴送完客 后返回专列去见毛泽东 ,毛泽东说“我们走 ,不同他们打招呼 。谁也别通知 ,马上 开车 。先发前卫车。”毛泽东在上海停留了十四个半小时 ,前卫车十一日中午十二 时半发车 ,毛泽东专列十三时十二分离开上海 ,直发北京 。九月十二日十三时十 分 ,专列到达北京丰台站 ,毛泽东与李德生 、纪登奎 、吴德 、吴忠谈了话 ,一直讲 到十五时余才结束 。十五时三十六分 ,毛泽东专列由丰台站开出 ,十六时五分到北 京站 ,毛泽东下火车后坐汽车回到了中南海 。从九月十一日十三时十二分发车离开 上海到九月十二日十六时五分专列顺利抵达北京站 ,除了中途停车的时间 ,毛泽东 专列从上海到达北京 ,路上只走了二十五个多小时 。在当时的条件下 ,专列是以最 快的速度赶回北京的 。至此 ,林彪反革命集团企图乘毛泽东离京南巡之际 ,密谋杀 害毛泽东发动武装政变篡党夺权的阴谋完全破产。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二日下午十六时三十分左右 ,空军副参谋长兼专机师党委书 记胡萍接周宇驰电话 ,来到西郊机场 。周字驰向胡萍传达说林立果在得知毛泽东已 回到北京后 ,决定实行南飞广州的方案 。下午十七时左右 ,胡萍通知任二五六号三 叉戟飞机机师的副政委潘景寅执行去山海关的飞行任务 。胡萍在下达命令时告诉了 潘景寅要严格保密 ,使用二五二号三叉戟飞机试飞的名义申请二五六的航线 。十九 时四十分 ,北京西郊机场的二五六号三叉戟飞机载上林立果从北京飞往山海关机 场 。二十时十五分到达山海关 。九月十二日晚 , 中央警卫团副团长张宏从北戴河打 电话向张耀祠报告说 :“林立衡讲 ,林立果 、叶群正在商量要挟持林彪今天晚上逃 跑 ,还要派飞机轰炸中南海 , 暗害毛主席 。林立衡让我立刻直接向张耀祠副主任报 告 ,保卫好毛主席。”张耀祠立即报告了汪东兴 ,汪东兴随即报告了周恩来。

  九月十二日二十三时二十分左右 ,周恩来在了解到二五六号三叉戟飞机在北戴 河以后 ,命令“注意观察 ,有情况随时报告 ”。此时 , 叶群跟周恩来打了电话 ,通 话半小时 。周恩来问叶群有没有调飞机 , 叶群说没有 。林彪 、叶群明明私调二五六 号飞机 ,却说没有调飞机? 引起了周恩来的怀疑 , 叶群说 :“一〇一(林彪) 想动 一下 ,去大连住几天再回北京开三中全会 ,特向总理报告。”周恩来问 :“什么时候 起身?”叶群答 :“今晚走 ,准备空中走。”为了不惊动他们 ,周恩来说 :“晚上飞行 不安全 ,调飞机的事儿 ,我和吴法宪商量一下 ,看看天气情况再说。”叶群根据林

  彪的旨意给周恩来打电话 ,本来想试探情况 ,稳住周恩来 。可是 ,周恩来的问话, 不但使叶群露了马脚 ,更加引起周恩来的警惕 。同周恩来通完电话 , 叶群试图给黄 永胜打一个电话 ,探听北京的动静 。黄永胜正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周恩来召集的会 议 ,周恩来接到北戴河报告后 ,要求与会者不要出门 ,也不要接电话 , 同时在门口 布置警卫 。所以军委一号接线台找不到黄永胜 , 叶群更加慌了 。同叶群通完电话, 周恩来先后对吴法宪 、李作鹏下了两道命令 ,第一道是命令吴法宪 :二五六号飞机 立即飞回北京 ,不许带任何人进京 。第二道是命令李作鹏 :既然二五六号飞机有故 障 ,飞机停在那里不准动 ,修好后马上回来 。而且 ,必须有周恩来 、黄永胜 、吴法 宪 、李作鹏四个人联合下命令 ,飞机才能起飞 。周恩来并要李作鹏马上打电话通知 山海关机场负责人 。九月十二日二十三时四十分 ,林立果接到周宇驰的电话 ,说西 郊机场所有飞机一律停飞了 。林立果跟周宇驰讲 :“首长(指林彪)决定立即北上, 你们想办法马上走!”北上是事先约好的暗号 ,意思是去苏联 。叶群 、林立果 、林 彪等人坐红旗轿车逃往山海关机场 。就在林彪一伙乘坐的红旗轿车即将通过北戴河 林彪住处五十八号楼之际 ,遭到中央警卫团拦截 ,红旗轿车加速驶离 。此时 ,李文 普跳车并发生枪击 。之后 ,林彪乘坐的轿车冲上了公路 ,直奔山海关机场。

  九月十三日零时十八分 ,林彪一伙乘坐的红旗轿车冲进山海关机场 。一辆油罐 车正在给二五六号三叉戟飞机加油 。轿车开到飞机的旁边 ,车还没停稳 ,林立果穿 着白衬衣 ,拿着手枪 ,从右车门下来 ,十分慌张地大声喊着 :“快! 快! 快! 飞机 马上起飞! 有人要暗害林副主席 ,要保卫林副主席!”紧接着林彪 、叶群从车右门 下车 ,跑步直奔飞机 。他们顾不得等客梯车开来 ,沿着机组用的小梯子往上爬 。第 一个上去的是刘沛丰 , 叶群往上爬的时候 ,林彪紧跟着往上爬 。叶群一边往上爬一 边急促地喊着 :“快!快!快! 飞机赶快发动!油车赶快离开!”他们没等机组人员 上齐 ,飞机滑行灯也没敢开 ,机舱门还未关上 ,飞机就急促启动 ,强行滑出 。零时 二十三分 ,二五六号三叉戟飞机加大油门 ,在一片漆黑中向跑道滑行 。在滑行中, 右机翼撞坏停在滑行道旁的加油车罐口盖 ,刮掉了机翼上的铝皮 ,撞碎了机翼上的 绿色玻璃灯罩和有机玻璃等 。零时三十二分 ,在没有夜航灯光和一切通信保障的情 况下 ,二五六号三叉戟飞机在一片漆黑中 ,强行起飞 。当林彪的座机起飞后 ,毛泽 东和周恩来都不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及最终去向 。周恩来只知道情况有异 , 问题严

  重 ,于是下令打开雷达 ,严密监视 。二五六号三叉戟飞机起飞后不久就朝蒙古方向 飞去 。周恩来果断地向空军司令部调度室发出命令 :“请你们向二五六号飞机呼 叫 ,希望他们飞回来 。就说不论在哪个机场降落 ,我周恩来都到机场去接。”然而 二五六号三叉戟飞机虽然开着无线电 , 听到了地面的呼叫 ,但就是不肯作任何回 答 。九月十三日一时五十五分 ,二五六号三叉戟飞机起飞八十三分钟后 ,越界进入 蒙古上空 。周恩来立即从人民大会堂驱车前往中南海 , 当面报告了毛泽东 。随后, 决定向全国发布禁空令 :关闭所有机场 ,所有飞机一律停飞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 周恩来连夜召集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开会 ,宣布林彪叛逃事件 ,主持研究应 付各种情况的应急措施 。周恩来亲自给全国十一个大军区和二十九个省 、市 、 自治 区主要负责人打电话 ,通报林彪外逃的情况 ,要求各地坚决听从党中央 、毛泽东的 指挥 。出于保密的考虑 ,周恩来使用的是经过斟酌的语言 :“庐山会议第一次全会 上第一个讲话的那个人 ,带着老婆 、儿子 ,坐飞机逃往蒙古人民共和国方向去了! 你们要听从党中央 、毛主席的指挥 ,从现在起 ,立即进入紧急备战。”九月十三日 二时二十五分 ,二五六号三叉戟飞机飞行了约一百一十八分钟时 ,坠毁在距温都尔 汗约六十公里的蒙古肯特省依德尔莫格县苏布拉嘎盆地 。九月十三日上午 ,周恩来 召集军委和总参有关领导开会 ,分析林彪外逃可能出现的军事动向 ,研究内防政 变 、外防侵略的兵力部署 。决定集中三个机械化师 、两个坦克师 、一个炮兵师 、四 个警卫师 ,共十个师的精锐部队 , 由北京卫戍区统一指挥 。京北南口 ,京东首都机 场 ,京南保定以北 ,是重点防御地区 ; 防空降 、防机降 、防机械化部队突袭 ,是主 要作战方式 。当晚 ,各部队进入了预定作战区域 。中南海内加强了警戒 ,增加了警 卫兵力 ,修筑了掩体 ,架设了机枪和防空武器 。毛泽东悄悄搬出了中南海原来的住 房 ,来到人民大会堂一一八厅暂住。

  九月十四日上午 , 中国外交部专门研究了外交对策 。 当时作了四种估计: (一 ) 由林彪出面公开发表叛国声明;(二 ) 由林彪或其他人通过外国广播或报纸发 表谈话;(三)林彪及其追随者暂不露面 ,也不直接发表谈话 , 由外国通讯社客观 报道林彪已到达某国某地;(四) 暂不发表消息 , 以观国内动态 。会议分别讨论了 在上述情况下的对外交涉和如何表态问题 。九月十四日上午八时三十分 ,蒙古外交 部副部长额尔敦比列格紧急约见新上任的中国驻蒙古大使许文益 ,通报说十三日凌

  晨二时左右 ,在蒙古肯特省贝尔赫矿区以南十公里处 ,有一架中国的喷气式飞机失 事 。飞机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飞机 ,乘员九人 ,包括一名妇女 ,不幸全部遇 难 。他就中国军用飞机深入蒙古领土提出口头抗议 ,希望中国政府就此事作出正式 解释 。九月十四日中午十二时五十分 ,驻蒙古使馆的特急电报便送到了中国外交部 代部长姬鹏飞手上 。正在主持外交部核心领导小组会议的姬鹏飞向与会者说了这样 一句话 :“机毁人亡 ,绝妙的下场!”并立即派人把电报送到人民大会堂 ,报告正在 那里的毛泽东和周恩来 。九月十四日十四时左右 , 已连续工作五十多个小时没有合 眼 、刚刚入睡的周恩来被紧急叫醒 ,首先看到了电报 。他顿时异常兴奋 ,连声说: “ 啊 ,摔死了!摔死了!”顾不上换下睡衣 ,亲自拿着电报快步前往一一八厅报告毛 泽东 。这样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林彪出逃大约三十六个小时之后 ,知道了林彪机毁 人亡的结局 。但中央依然决定 ,在没有拿到林彪摔死的确凿证据 ,没有完全弄清事 实真相之前 ,对内对外都要严格保密 。于是 ,外交部指示驻蒙古使馆继续就飞机失 事原因进行调查和交涉 ,并把进展情况随时报告国内 。九月十八日 ,在二五六号三 叉戟飞机坠毁五天之后 , 中共中央发出了第一份通报林彪叛逃的文件 。九月十七 日 ,周恩来将《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 稿报毛泽东审查 。这份通知稿的主要内 容是:(一 ) 中共中央正式通知 ,林彪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仓皇出逃 ,狼狈投 敌 ,叛党叛国 , 自取灭亡。(二 )林彪叛党叛国 ,是长期以来 ,特别是党的九届二 中全会以来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继续 ,是林彪这个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 、阴 谋家的总暴露 、总破产。(三) 我们党是从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中成长壮大起 来的。(四) 当前全党必须提高革命警惕 , 防止敌人破坏 , 必须继续加强战备 。 (五) 林彪叛党叛国问题 , 根据内外有别 、有步骤地传达的原则 , 只传达到省 、 市 、 自治区党委常委以上的党组织 。毛泽东看后 ,批示“照发 ”。后来根据中央指 示 ,这个通知逐步扩大了传达范围 。九月十八日 , 中共中央以五十六号文件发布了 《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 十月六日 , 中共中央以六十五号文件发布了《关于进 一步扩大传达林彪事件的通知》。 十月二十四日 , 中共中央以六十七号文件发布了 《中共中央关于向全国群众传达林彪叛党叛国事件的通知》。 十二月十一日 , 中共中 央以七十七号文件发布了 《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一)》。 一九七二年一月十三日 、七月二日 ,经毛泽东批示同意 , 中共中央又相继转发了中

  央专案组整理的 《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二)》《粉碎林陈 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三)》。

  “九一三 ”事件后 ,在清理林彪有关材料时 ,发现藏有一些孔孟言论的卡片, 又在床头挂有“克己复礼 ”的条幅 。于是 , 中央认定林彪与孔子一样 ,都是企图搞 “复辟 ”。一九七三年三月 ,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在批林的同时 要批孔的意见 。此后 ,他反复强调 ,要抓路线方向 , 防止出修正主义 。在中共十大 召开前 ,批孔成了毛泽东经常谈论的话题 ,并明确否定了党内批林彪纠“极左 ”的 说法 ,确认林为极右 。七月四日 ,毛泽东在对王洪文 、张春桥的谈话中明确指出: “尊孔反法 , 国民党也是一样啊!林彪也是啊!”

  在中共中央相继转发的由中央专案组整理的这批《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 变的斗争》 的系列材料中 ,最为重要与最为关键的部分 ,除了一九七一年三月二十 二日至二十四日 ,林立果等人在上海秘密起草了著名的《五七一工程纪要》 外 ,就 是毛泽东于一九六六年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前夕 , 曾在武汉给江青写了一封著名的 “滴水洞家信 ”。毛泽东的这封信在林彪叛逃之后 ,被公布出来 ,作为毛泽东对“林 彪早有警惕 ”的一个重要证据 。据后来周恩来自己说 :“主席写这封信是一九六六 年七月八日 ,在武汉写的 。我七月十一日到武汉 ,跟主席汇报我出国访问罗马尼 亚 、阿尔巴尼亚的情况 。我汇报完后 ,主席要我多留一天 。第二天上午我见主席, 主席就把给江青同志的那封信的抄件给我看 。这是一个底子 ,那个字是徐业夫同志 抄的 ,有些字还抄错 ,主席还改了。”周恩来看了这封信之后 ,马上明白毛泽东的 意思 , 主动提议说 :“要不然我去找林总谈谈?”毛泽东非常欣赏周恩来的善解人 意 ,马上同意 。于是 ,周恩来带着毛泽东的这封家信 ,先到上海给江青看了 ,然后 又去在大连疗养的林彪那里 ,给林彪看这封信 。然而 ,这封“家信 ”的内容一旦流 传出去的话 ,对林彪的威信十分不利 ,所以周恩来告诉林彪 ,看过这封信的 ,只有 周恩来和江青(事实上还有王任重与毛泽东的秘书徐业夫), 这是绝密的 。为了让 林彪安心 ,毛泽东特地把这封信的原件烧了 。毛泽东写给江青的这封“滴水洞家 信 ”,凝聚了老人家高超的政治艺术。

  这封信本来应该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可是没想到一个意外的事情 ,又让这 封信重见天日了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林彪叛逃 ,党中央经过很长一段时间 ,才

  向人们公布林彪的问题 。一九七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在北京召开有三百多名党政军 最高层官员参加的“批林整风汇报会 ”会议材料中 , 出现了这封毛泽东写给江青的 《滴水洞家信》。为了使参会者相信这封信的真实性 ,在会议资料中 ,还特别添加了 这封信的抄写影印件 。据当时参会的人透露 ,抄信的人字迹比较稚拙 ,上面有几处 改动 ,是毛泽东的笔迹 ,改动不大 。周恩来在会议一开始 ,特别对这封信做了解 释 ,说 :“会议材料中最重要的一篇 ,就是毛主席给江青同志的信 。这封信只有政 治局一部分同志看过 ,在座的你们都没看过 。这封信的原件已经烧毁了 ,现在发给 你们的 ,是根据抄件翻印的 。毛主席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呢?”

  参会的人最想知道这个秘密 ,一个个等着周恩来的下文 。周恩来接着说 :“一 九六六年五月十八日的政治局会议上 ,林彪在河北厅讲了话 。林彪的讲话稿经多次 改动后 ,送到主席那里 ,请主席批 。主席总是有点不安 , 因为林彪那篇东西里有些 话过了头 ,叙述政变那种说法也不当 。但当时为了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要鼓革命群 众之气 ,所以说话有些过 。主席觉得如果不批 ,不让林彪那篇东西发表 ,不是等于 给群众泼冷水了吗?”周恩来又说 :“毛主席这封信一针见血 ,写得深刻 ,非常深刻 的一封信 。现在大家想想看 ,那简直是完全看到了这些问题 。这封信指的林彪那些 极左的话 ,这个极左 ,就形左实右 ,就落在林彪身上 ,就是个右派。”周恩来用毛 泽东的这封信 ,给已经死去的林彪 ,扣了一个“右派 ”的帽子 。周恩来又解释说: “ 这封信贯穿了整个文化大革命 , 大家可以看一看 。 当然了 ,这封信可能有些事 情 ,大家是不大懂的 ,将来我们参加政治局日常工作的九个同志分到各组里 ,还可 以加以解释。”然而 ,毛泽东这封信的真实性 ,是完全经得起各种检验的。

  为什么毛泽东不直接写信给林彪呢? 因为它涉及三个问题 。第一是林彪的性格 问题 。毛泽东深知林彪的性格 ,他的自尊心极强 ,是绝对不会轻易检讨错误的 。如 果毛泽东直接给林彪写信 ,那么林彪就必须给毛泽东回信 。同时 ,林彪给毛泽东的 回信中 ,也必须回答毛泽东指出的问题 。林彪是个极不愿意检讨错误的人 ,而且林 彪也不认为自己有错 ,这就等于给林彪出了一个很大的回信难题 。如果毛泽东给江 青写信 ,林彪只是一个旁观的看信者 ,他就完全没有必要给毛泽东回信了 ,这样就 自然而然地省去了林彪的回信难题 。第二个是林彪的动机问题 。毛泽东很不满林彪 的讲话 , 因为它似乎有些“ 打着红旗反红旗 ” 的味道 。但林彪是“好心办坏事 ”,

  还是 “ 坏心办坏事 ” 呢? 当时毛泽东认为林彪是 “好心办坏事 ”。既然林彪是好 心 ,如果毛泽东直接给林彪写信 ,责备林彪的话 ,就会伤害林彪的“好心 ”。而毛 泽东给江青写信 ,就不存在责备林彪的意思 ,最多是“恨铁不成钢 ”的抱怨 ,这样 就不会伤害林彪的“好心 ”。第三个是信件的处理问题 。按照相关的规定 ,毛泽东 写给各个官员的信 ,都要交给中央办公厅存档收藏 ,就是毛泽东本人也不能销毁。 因为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信属于“公信 ”,必须上交中央办公厅存档 ,作为历史的见 证 。但毛泽东这封信中有批评林彪的内容 ,把这样的信存档 ,就等于在档案中 ,给 林彪塞进一个黑材料 ,为想整林彪的人提供方便 。反林彪的人随时可以从档案中找 出这封信 ,来作为批判林彪的把柄 。而毛泽东写给江青的 “ 家信 ”,纯属私人信 件 , 自然就不必上交中央办公厅 ,烧毁当然也没有关系 。所以毛泽东后来把这封 “家信 ”烧毁 ,也不存在违规的问题。

  因此 ,毛泽东用写“家信 ”给林彪看的方法 ,既让林彪知道了自己的不满 ,又 不伤害与林彪的关系 ,实为非常高明的一招 。他在这封“名为写给江青 ,实为写给 林彪 ”的《滴水洞家信》 中 ,用平等 、谦虚的语气 , 向林彪解释自己的性格 ,解释 自己的想法 ,试图想让林彪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 。信的全文如下:

  江青:

  六月二十九日的信收到 。你还是照魏、陈(华东局书记魏文伯、上海市委书记 陈丕显) 二同志的意见 ,在上海住一会儿为好 。我本月有两次外宾接见 ,见后行止 再告诉你 。 自从六月十五日离开武林(武林是杭州的别名) 以后 ,在西方的一个山 洞(指滴水洞) 里住了十几天 , 消息不大灵通 。二十八日来到白云黄鹤的地方(武 汉市), 已有十天了 。每天看材料 ,都是很有兴味的。

  天下大乱 ,达到天下大治 ,过七、八年又来一次 。牛鬼蛇神自己跳出来 ,他们 为自己的阶级本性所决定 ,非跳出来不可 。我的朋友的讲话(林彪的 《五一八讲 话》), 中央催着要发 ,我准备同意发下去 。他是专讲政变问题的 ,这个问题 ,像 他这样讲法 ,过去还没有过 。他的一些提法 ,我总感觉不安 。我历来不相信 ,我那 几本小书 ,有那样大的神通 。现在经他一吹 ,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 ,真是王婆卖 瓜 , 自卖自夸 。我是被他们逼上梁山的 ,看来不同意他们不行了 。在重大问题上,

  违心地同意别人 ,在我一生还是第一次 ,叫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吧。

  晋朝人阮籍反对刘邦 ,他从洛阳走到成皋 ,叹道:“世无英雄 , 遂使竖子成 名。”鲁迅也说过同样的话 ,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我喜欢鲁迅那样坦率 。鲁迅 说:“解剖自己 ,往往严于解剖别人。”我在跌了几跤之后 , 亦往往如此 ,可是同志 们往往不信 。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 。我少年时曾经说过:“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 。但又不很自信 , 总觉得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 大王 ,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 。但也不是折中主义 ,在我身上有些虎气 ,是为主, 也有些猴气 ,是为次 。我曾举了后汉人李固写给黄琼信中的几句话:“峣峣者易 折 , 皎皎者易污 。 阳春白雪 ,和者盖寡 。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这后两句 ,正是 指我 。我曾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读过这几句 ,人贵有自知之明。

  今年四月杭州会议 ,我表示了对于朋友们那样提法的不同意见 。可是有什么用 呢? 他到北京五月会议上还是那样讲 ,报刊上更加讲得很凶 , 简直吹得神乎其神。 这样 ,我就只好上梁山了。我猜他们的本意 ,为了打鬼 ,借助钟馗。我就在二十世纪 六十年代当了共产党的钟馗了。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 ,吹得越高 ,跌得越重 ,我是 准备跌得粉碎的 。那也没有什么要紧 ,物质不灭 ,不过粉碎罢了 。全世界一百多个 党 ,大多数的党不信马列主义了 ,马克思、列宁也被人们打得粉碎了 ,何况我们呢? 我劝你也要注意这个问题 ,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 经常想一想自己的弱点 、缺点 和错误 。这个问题我同你讲过不知多少次 ,你还记得吧 ,四月在上海还讲过。

  以上写的 ,颇有点近乎黑话 ,有些反党分子 ,不正是这样说的吗?但他们是要 整个打倒我们的党和我本人 ,我则只说对于我所起的作用 , 觉得有一些提法不妥 当 ,这是我跟黑帮们的区别 。此事现在不能公开 ,整个左派和广大群众都是那样说 的 ,公开就泼了他们的冷水 ,帮助了右派 。而现在的任务是要在全党、全国基本上 (不可能全部) 打倒右派 , 而且在七 、八年以后还要有一次横扫牛鬼蛇神的运动, 尔后还要有多次扫除。

  所以我的这些近乎黑话的话 ,现在不能公开 ,什么时候公开也说不定 , 因为左 派和广大群众是不欢迎我这样说的 。也许在我死后的一个什么时机 ,右派当权之 时 , 由他们来公开吧 。他们会利用我的这种讲法去企图永远高举黑旗的 ,但是这样 一做 ,他们就要倒霉了 。 中国自从一九一一年皇帝被打倒以后 ,反动派当权总是不

  能长久的 。最长的不过二十年(蒋介石), 人民一造反 ,他也倒了 。蒋介石利用了 孙中山对他的信任 ,又开了一个黄埔学校 ,收罗了一大批反动派 , 由此起家。蒋介石 一反共 ,几乎整个地主资产阶级都拥护他 ,那时共产党又没有经验 ,所以他高兴地暂 时地得势了。但这二十年中 ,蒋介石从来没有统一过 , 国共两党的战争 , 国民党和各 派军阀之间的战争 , 中日战争 ,最后是四年大内战 ,他就滚到一群海岛上去了。 中国 如发生反共的右派政变 ,我断定他们也是不得安宁的 ,很可能是短命的 , 因为代表百 分之九十以上人民利益的一切革命者 ,是不会容忍的 。那时右派可能利用我的话, 得势于一时 ,左派则一定会利用我的另一些话 ,组织起来 ,将右派打倒。

  这次文化大革命 ,就是一次认真的演习 。有些地区(例如北京市), 根深蒂 固 ,一朝覆亡 。有些机关(例如北大 、清华), 盘根错节 , 顷刻瓦解 。凡是右派越 嚣张的地方 ,他们失败就越惨 ,左派就越起劲 。这是一次全国性的演习 ,左派、右 派和动摇不定的中间派 ,都会得到各自的教训 。结论: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 的 。还是这两句老话 。久不通信 ,一写就很长 ,下次再谈吧!

  毛泽东

  一九六六年七月八日

  其实毛泽东真正写给江青看的内容 ,只是这封《家信》(《毛泽东全集》 第 48 卷 376 页)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中间都是写给林彪看的 。毛泽东在这封信里给林彪 提了两条意见 :第一条意见是关于“政变 ”的问题 。毛泽东认为搞文化大革命的主 要目的是反修防修 ,是为了防止修正主义分子的和平演变 ;而林彪则认为是防止反 革命武装政变 ,与毛泽东思想大相径庭 。第二条意见是关于“天才论 ”问题 。毛泽 东不希望林彪把他吹捧成“天才 ”,“天才论 ”矮化了毛泽东的革命功绩 ,而且煽动 对毛泽东进行封建式的愚忠 ,实际上反而损害了毛泽东的形象 。毛泽东希望着重宣 传他的“为人民谋幸福 ”这一面 ,可是林彪却要把毛泽东塑造成“句句是真理的天 才 ”。这其实是让毛泽东脱离人民群众 ,把毛泽东“放在火上烤 ”。此后 ,林彪照样 大吹“天才论 ”,最后终于使两人在一九七〇年庐山会议上因“天才论 ”问题公开 争吵起来 ,然后分道扬镳。

  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会变化的 。当然 ,林彪也不例外 。这起码可以从逻辑上做 出判断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 , 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人中走向反面的不是个 别人 ,对此毛泽东是耳闻目睹的 ,也是感同身受的 。这里需要我们确定的是 ,毛泽 东在致江青的这封信中 ,虽然对林彪鼓吹个人崇拜提出了批评 ,那么在毛泽东的心 目中 ,林彪到底是属于当时的左派呢 ,还是中派或右派呢?他对林彪的真实态度又 如何呢?从对相关文献资料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 ,后来毛 、林之间产生的分歧直 至关系破裂 ,原因极为复杂 。这里面有关于文化大革命发展路线的分歧 、关于揪军 内一小撮的分歧 、关于起草九大政治报告的分歧 、关于军队人事变动的分歧 、关于 第一个号令的分歧 、关于个人崇拜问题的分歧 、关于设立国家主席的分歧 ,这些分 歧最后以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指使人打着鼓吹天才论和让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的旗 号 ,在中央全会上发难 ,被毛泽东及时识破和挫败 ,从而把毛 、林之间的关系推向 破裂的边缘而达到高潮 ,并导致了“九一三 ”事件的发生。

  正是由于后来出现了这一系列的分歧 ,才使毛泽东逐渐认清了林彪的本质 ,他 们的关系也就走向破裂了 。我们必须从一九六六年七月毛 、林之间关系的实际情况 去判断毛泽东在这封信中对林彪的真实意图 。这就要求我们在解析这封信中毛 、林 之间关系的时候 ,既要进行历史的分析 ,又要将毛 、林之间的分歧放到一九六六年 七月前后来进行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问题的真相 。从毛泽东致江青的信中可 以看到 ,毛泽东对林彪在讲话中谈到的政变问题一带而过 ,没有做出什么评论 ,而 将矛头集中在林彪鼓吹的个人崇拜问题上 。他还通过对自己的严厉解剖和自我评 论 , 阐述了自己不同意林彪鼓吹个人崇拜的原因 ,又进一步谈到了最后不得不同意 林彪讲话的隐衷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这个时候毛泽东尽管对林彪鼓吹的个人 崇拜有着不同看法 ,但还是从大局出发批准了林彪的讲话 , 同意了他的这种说法。 可是在四年后的庐山会议上 ,林彪在九届二中全会开幕式上又故伎重演 ,大讲天才 论的时候 ,却遭到了毛泽东的强烈反对 ,这种强烈反对是以毛泽东在陈伯达搞的称 天才的语录上写了 《我的一点意见》, 以在全会上猛烈批判陈伯达的形式表现出来 的 ,并且还把问题提到了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的高度来认识 ,这又是为什么呢?

  毛泽东在一九七〇年十二月十八日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揭开了这个秘密。 老人家在谈到文化大革命发动前后的个人崇拜问题时对斯诺说 :那个时候的党权、

  宣传工作的权 、各个省的党权 、各个地方的权 , 比如北京市委的权 ,我也管不了 了 。所以那个时候我说无所谓个人崇拜 ,倒是需要一点个人崇拜 。他又说 :过去这 几年有必要搞点个人崇拜 。从毛泽东这段谈话中可以看到 ,他认为文化大革命发动 之际 , 当时大权旁落 ,还是需要搞点个人崇拜的 。因而毛泽东在致江青的信中 ,处 于打击牛鬼蛇神的考虑 ,还是违心地同意了林彪在个人崇拜上的说法 ,批准了林彪 的讲话 。这表现在他用了一个既形象而又传神的猜字 ,来表达林彪鼓吹个人崇拜的 目的是为了打鬼而借助于钟馗 。这就暗示出他是处于打击牛鬼蛇神的目的 ,才同意 了林彪的说法 ;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 ,就不仅难以获得他的支持 ,还会遭到他的反 对了 。这实际上暗含着对林彪乃至整个左派高层的警醒之意 。正是由于这样 ,毛泽 东才有限度地同意了林彪鼓吹的个人崇拜 。当着右派被基本上打倒 ,文化大革命的 高潮已经过去以后 ,毛泽东认为搞个人崇拜就没有必要了 。所以 ,毛泽东在这次谈 话中说 :现在就不同了 ,崇拜的过分了 ,搞许多形式主义 。 比如什么“ 四个伟大 ” (伟大导师 、伟大领袖 、伟大统帅 、伟大舵手)讨嫌! 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 , 只剩 下一个 Teacher,就是教员 。因为我历来是当教员的 ,现在还是当教员 。其他的一 概辞去 。他还说 :现在没有必要 ,要降温了。(《毛泽东全集》 第 51卷 119 页) 由 此我们看到 ,毛泽东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发动之际和一九七〇年对个人崇拜的态 度具有明显的不同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 ,他在这里不点名地批评了林彪 , 因为“ 四 个伟大 ”就是林彪提出来的 。如果说一九六六年他认为为了打击右派的需要 ,还可 以搞点个人崇拜的话 ,那么一九七〇年在右派已经基本上被打倒的情况下 ,显然就 没有这个必要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个人崇拜是被毛泽东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 而不是目的来使用的 。当然 ,毛泽东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样做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 因而他说 :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 。这样看来 ,毛泽东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和最终同 意林彪讲话是由于当时左派与右派在斗争中势力还比较弱小 ,是处于打击右派的需 要才这样做的 。这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于当时左派与右派之间实力对比的差异及政治 斗争的目的决定的 。既然毛泽东本来并不同意搞个人崇拜 ,后来处于打击右派的需 要 ,又在一定程度上违心地同意了林彪搞的个人崇拜 ,那么毛泽东在个人崇拜问题 上到底是什么态度呢? 我们可以从此前毛泽东的相关讲话中看出端倪。

  一九五八年三月十日下午 ,毛泽东曾在成都会议上讲话时说 :有些人对反对个

  人崇拜很感兴趣 。个人崇拜有两种 ,一种是正确的崇拜 ,如对马克思 、恩格斯 、列 宁 、斯大林正确的东西 ,我们必须崇拜 ,永远崇拜 ,不崇拜不得了 。真理在他们手 里 ,为什么不崇拜呢? 我们相信真理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另一种是不正确的 崇拜 ,不加分析 ,盲目服从 ,这就不对了 。反个人崇拜的目的也有两种 ,一种是反 对不正确的崇拜 ,一种是反对崇拜别人 ,要求崇拜自己 。毛泽东在这里把个人崇拜 分成正确的崇拜和不正确的崇拜 。他主张正确的崇拜 ,反对不正确的崇拜 。正确的 崇拜就是崇拜手中掌握着真理的人 ,不正确的崇拜就是不加分析 ,盲目服从 ,人云 亦云 , 随大溜 ,甚至别有用心 , 以反对个人崇拜为名 ,其实是要求别人崇拜自己。 (《毛泽东全集》第 39卷 69页)

  那么 ,毛泽东在别人对自己的个人崇拜问题上是什么态度呢? 同年五月十七 日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讲道: 昨天有同志讲 ,跟着某个人走 ,就不会错 的 ,这个某个人就是指的我毛泽东 。这番话要考虑 。我说 ,又跟又不跟 ,对的就 跟 ,不对的就不跟 ,不能糊里糊涂地跟 。要独立思考 ,一切什么都跟就不好 。不管 是伟大的领袖 ,或者是挖煤矿的 、挑大粪的 、扫街道的 ,对的就跟他们走 ,看真理 在谁手里 ,我们就跟谁走 。糊里糊涂地跟某个人是很危险的 。毛泽东在会议上听到 有人说跟着自己走 ,就不会犯错误 。他当众批驳了这句话 。他说对自己也是又跟又 不跟 。对的就跟 ,不对的就不跟 。要独立思考 ,不要糊里糊涂地跟随 。谁手中有真 理 ,就跟谁走 。这里毛泽东明确说明了对自己也是这样 。 由此看来 ,毛泽东并不是 一概反对个人崇拜的 。他认为要进行独立思考 ,划分正确与错误的个人崇拜 ,谁手 中有真理就崇拜谁 。他在这里说的崇拜是指因为握有真理而导致人们的推崇和尊 敬 ,而不是盲目崇拜。(参见《毛泽东全集》第 39卷 310页)

  既然这样 ,他在致江青的信中对林彪鼓吹的个人崇拜又为什么提出了批评呢? 我们从林彪五月十八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摘引几段 ,看一看当时林 彪是如何鼓吹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的 。林彪说 :毛主席是我们党的缔造者 ,是我国 革命的缔造者 ,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伟大领袖 ,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毛主席天才地 、创造性地 、全面地继承 、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把马克思 列宁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毛泽东思想是在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 ,社会主 义走向全世界胜利时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全党全国一切工作的指导

  方针 。毛主席在全国全世界有最高的威望 ,是最卓越最伟大的人物 。毛主席的言 论 、文章和革命实践都表现出他的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天才 。有些人不承认天才 ,这 不是马克思主义 。不能不承认天才 。恩格斯说 , 十八世纪的天才是黑格尔 、圣西 门 , 十九世纪的天才是马克思 。他说 , 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 ,看得远 些 ,观察得多些和快些 ,他是天才 。列宁也承认天才 ,他说要有十几个天才的领 袖 ,才能领导俄国取得革命的胜利 。毛主席是天才 。毛泽东思想全部贯串着唯物辩 证法 。毛主席广泛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在当代世界上没有第二个 人 。十九世纪的天才是马克思 、恩格斯 ,二十世纪的天才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 。不 要不服气 ,不行就不行 。不承认这一点 ,我们就要犯大错误 ,不看到这一点 ,就不 晓得把无产阶级最伟大的天才舵手选为我们的领袖 。毛主席活到那一天 ,九十岁、 一百多岁 ,都是我们党的最高领袖 ,他的话都是我们行动的准则 。谁反对他 ,全党 共诛之 ,全国共讨之 。在他身后 ,如果有谁敢做赫鲁晓夫那样的秘密报告 ,一定是 野心家 ,一定是大坏蛋 ,全党共诛之 ,全国共讨之 。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普遍真理, 永远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是中国人民和世界革命人民的共同财富 ,是永放光辉的。 解放军把毛主席著作作为全军干部战士的课本 ,不是我高明 ,而是必须这样做 。用 毛泽东思想统一全军 、全党 ,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毛主席的话 ,句句是真理 ,一 句超过我们一万句 。对毛主席的著作 ,我领会得很不够 ,今后还要好好学习 。从上 面我们摘引的几段话中可以看到 ,虽然林彪讲了不少实话 ,但是他曾经一贯鼓吹的 《毛主席语录》 再版前言中天才地 、创造性地 、全面地三个副词 、称毛泽东为天 才 、称毛泽东为终身领袖 、说毛主席的话 ,句句是真理 ,一句超过我们一万句的讲 法已经出现 。这种说法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违背了党的民主集中制 原则 ,离开了当时的客观实际情况 ,片面夸大毛泽东个人的作用和毛泽东著作的影 响 ,这就与毛泽东过去的讲话和谈话相抵牾 ,引起了毛泽东的严重不安。

  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结合相关历史事实 ,不妨对林彪 的这几段话评析如下 :林彪在讲话中鼓吹毛泽东的个人“天才 ”。毛泽东认为天才 不过是聪明一点 。要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光靠一个人的天才是不行的 ,要依靠 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如果没有正确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不学习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不深入实践 ,走群众路线 ,总结群众

  的经验 ,吸取群众的智慧 ,经过领导者的努力 ,化为党的方针政策 ,然后再回到群 众中去进一步检验 ,从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中来完成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认 识 ,就不会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 由此看来 ,林彪鼓吹的“天才论 ”,脱离了毛 泽东一贯倡导的唯物史观。

  林彪脱离实际片面去强调毛泽东著作的巨大威力 。列宁说过 ,没有革命的理 论 ,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可见革命理论对于革命运动的重要性了 。我们同样可以 说 ,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思 想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有巨大的威力 ,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问题在于 ,毛泽东思 想是怎么产生的 ,毛泽东思想到底怎样才能够对革命产生巨大的威力 ,林彪在这方 面却语焉不详 。因而离开客观实际 ,去片面强调这一点 ,则容易滑入唯心论和形而 上学 。毛泽东说: 我历来不相信 ,我那几本小书 ,有那样大的神通 。现在经他一 吹 ,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 ,真是王婆卖瓜 , 自卖自夸 。他还说过 ,毛选那里是我的 著作 ,这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写成的 。毛泽东认为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问 题 ,做到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林彪却片面强调毛 泽东著作的作用 ,而没有从立场 、观点和方法上去分析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如何才能发挥巨大作用的 ,这就与毛泽东的一 贯主张出现了明显的不合拍。

  林彪在讲话中说毛泽东为党的终身领袖 。早在一九五三年 ,为了实现中央领导 权的顺利交接 ,毛泽东就提议中央分一线 、二线 , 自己主动退居二线 ,让刘少奇等 中央领导人在一线 ,树立他们的权威 。一九五六年中共八大前夕 ,毛泽东又设想先 后辞去国家主席和党的主席的职务 ,只担任党的名誉主席 ,仍然可以以政治局委员 的资格在必要的时候 ,在适当的会议上做主题报告 。如果不是后来主持中央一线工 作的领导人 ,不顾毛泽东的反复劝告 ,仍然致力于导向资本主义的方针政策 ,最终 迫使毛泽东又不得不重返一线的话 ,毛泽东是会实现他退下来的宿愿的 。林彪提出 毛泽东为终身领袖的问题 ,不仅违背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也是与毛泽东一贯坚 持的组织观念背道而驰的。

  林彪说 :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普遍真理 ,永远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这虽然表达了

  林彪对毛泽东思想的尊崇 ,但是却与毛泽东的观点出现了分歧 。毛泽东曾经说 :我 说马克思主义也有它的发生 、发展与灭亡 。这好像是怪话 。但既然马克思主义说一 切发生的东西都有它的灭亡 ,难道这话对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不灵吗?说它不会灭亡 是形而上学 。当然马克思主义的灭亡是有比马克思主义更高的东西来代替它 。毛泽 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既然马克思主义有发生 、发展和灭亡的 历史 ,毛泽东思想也是这样 。毛泽东的这个评论也是同样适用于毛泽东思想的 。从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林彪在讲话中的表述并不符合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 。林 彪在讲话中说毛主席的话 ,句句是真理 ,一句超过我们一万句 。这虽然表达了林彪 对毛泽东尊敬的一种愿望 ,但是如果考究起来 ,又有谁的话能够句句是真理呢?伟 大的领袖也不例外。

  毛泽东反复强调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 ,又从认识到实践 的反复的过程 ,是不可能一次就完成的 。毛泽东早在《实践论》 中就已经讲清楚了 这个问题 。说毛泽东的话句句是真理 ,是说毛泽东一次就能够把客观规律认识清 楚 ,这不仅否定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毛泽东自己曾经 说 :在民主革命时期 ,经过胜利 、失败 ,再胜利 、再失败 ,两次比较 ,我们才认识 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 。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 ,我写了一些论文 ,例如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 发刊 词》, 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 、策略的文件 ,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 。那些论文 和文件 ,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 ,在以前不可能 , 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 ,没有 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 ,还没有充分的经验 ,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 律 。他又说: 如果有人说 ,有哪一位同志 , 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 , 比如说我自 己 ,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 ,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 ,那是吹牛 ,你们切记不 要信 ,没有那回事 。毛泽东自己就曾经说过 ,他有些话讲错了 。 比如针对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毛泽东就多次作过自我批评 ,表示自己要负责 任 。在人民公社内部将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相当于初级社的生产队 ,确立三级所 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 ,也是在毛泽东反复调研后才形成的。

  由此看来 ,说毛泽东的话句句是真理 ,不仅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也是 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 。至于说毛泽东的话一句超过我们一万句 ,则更让人匪夷所思

  了 。这个我们 , 当然既包括左派 ,也包括人民群众 。毛泽东就曾说过 ,我们党的许 多政策和策略就是自己在调查研究过程中 ,从人民群众那里吸取经验教训后 ,经过 他由此及彼 , 由表及里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地加工后制定出来的 。毛泽东一再强 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林彪在讲话中的提法 ,与 毛泽东的一贯立场是不同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 ,林彪所鼓吹的个人崇拜与毛 泽东讲到的个人崇拜虽然用的是同一个术语 ,但是在涵义上却是有着重大区别的。 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毛泽东讲的个人崇拜 ,是指因为手中握有真理而导致 的人民发自内心的推崇和尊敬 ;而林彪所讲的个人崇拜则是大讲毛泽东天才 ,片面 强调毛泽东著作的作用 ,从毛泽东个人的作用上来阐述历史的发展 ,而不是从毛泽 东掌握真理的角度来说明问题 。这样就曲解了毛泽东关于个人崇拜的观点 。尽管这 样 ,毛泽东还是冒着跌得粉碎的风险 ,从当时打倒右派 、清除牛鬼蛇神的政治斗争 出发 ,最终违心地批发了林彪的这个讲话。

  我们还要注意到 ,毛泽东致江青的通信 ,虽然谈到了林彪 ,表示了与林彪在 鼓吹个人崇拜方面的不同意见 ,但是他并不避讳林彪 ,还让周恩来先看信后 ,然 后委托其向林彪通报了信中的内容 。七月十四日 ,周恩来来到大连同林彪谈话, 转达了毛泽东这封信中的意见 。如果我们再联系到毛泽东在信中谈的整个左派和 广大群众都是那样说的话 ,还联系到同年八月初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 ,林彪在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名列第二位 ,成为仅次于毛泽东的中央唯一的副主席 , 以及后 来为了左派内部的团结 ,毛泽东又将这封致江青的信予以烧毁来分析 ,毛泽东还 是把林彪划在左派阵营里面去的 。这表明当时他对林彪还是相当信任的 。毛泽东 用向林彪通报信件内容的方式 , 实际上还是意在提醒林彪 ,在个人崇拜问题上, 让他了解自己的真实态度 ,不要搞得太过分了 ,在一定条件下就要适可而止 。他 在信中用了一个“猜 ”字 ,与其说是对于他们打鬼的疑虑 ,还不如说是对他们带 有警醒式的劝告 。特别是作为左派的高层领导人 ,就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 引 导整个左派和广大群众投身于文化大革命的洪流 ,清除牛鬼蛇神 ,完成文化大革 命的任务。

  由以上评析我们可以看到 ,在分析毛泽东致江青的信中对林彪的真实意图的 时候 ,不能从“九一三 ”事件发生前夕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出现的一系列分歧从而

  导致两人关系走向破裂的境况出发 ,而要着眼于文化大革命初期林彪主动地投入 革命洪流 ,八届十一中全会和九大上林彪在党内地位不断上升的基本史实 ,还要 看到尽管林彪鼓吹的个人崇拜与毛泽东讲的个人崇拜相去甚远 ,毛泽东也并不同 意林彪在讲话中对他的吹捧 ,但是由于当时这样做是为了动员整个左派和广大群 众 , 自觉行动起来 ,打倒右派的需要 , 因而也就有限度地同意了林彪讲话的实际 状况 ,更要注意到毛泽东在信中谈到的这些话并不避讳林彪 ,还将信中的内容通 报给了林彪的重要动向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认为毛泽东在信中谈到林彪的问 题 ,是为了在左派内部沟通思想 ,交流看法 , 消除分歧 ,加强团结 , 以便集中力 量来打倒右派 ,完成文化大革命任务的需要 。当然向林彪通报自己的看法 ,不仅 是为了对林彪起到警醒之意 ,而且也表明当时毛泽东对林彪还是相当信任的 ,对 他又是寄予希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0

主题

305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77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8: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四册 第七章 以思想领域革命带动各项斗批改

  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对于“斗 批改 ”给出了准确的内涵 。一斗就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二批就是批判 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 ;三改革就是改 革教育 ,改革文艺 ,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 以利于巩固和 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老人家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就是为了要使人的思 想革命化 , 因而使各项工作做得更多 、更快 、更好 、更省 ”。当群众刚刚发动起 来 ,毛泽东就高兴地指出 :“这个运动规模很大 ,确实把群众发动起来了 ,对全国 人民的思想革命化有很大的意义。”并指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触及人们 灵魂的大革命 ”。之所以这么说 ,是因为当社会发生变革 ,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刚刚 建立以后 , 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还没有远去 , 旧的剥削阶级在政治经济领域失去了阵 地 ,他们反抗的阵地只剩下了文化领域亦即思想意识形态领域 。因此 ,意识形态领 域的阶级斗争也就异常尖锐起来 ,新文化与过去的旧文化之间的斗争也就异常激烈 起来 ,失败的阶级必定要用制造舆论的办法在文化 、意识形态领域与胜利的阶级争 夺民众 ,试图伺机推翻新政权复辟旧制度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 ,在舆论阵地 ,在文 化领域 、意识形态领域 ,无产阶级不去占领 ,资产阶级就一定要去占领 。几千年来 形成的剥削阶级思想又由于统治阶级历史悠久的灌输 ,在民众的意识中已经根深蒂 固 ,亿万人的旧习惯势力是个很可怕的力量 , 因此 ,新生的无产阶级必须在文化领 域 、意识形态领域与阶级敌人做坚决的斗争 ,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用无产阶级思 想 、共产主义道德等社会主义文化武装民众的思想 , 以争取民众的力量 ,最终战胜 剥削阶级的旧思想 、旧文化以及其派生的旧风俗习惯 。否则 ,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 就不巩固 ,终究会被旧的反动文化所淹没 ,直至被颠覆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毛泽 东已经明显感觉或意识到文化 、思想领域阶级斗争的水深浪激 ,为了无产阶级政权 的巩固和人民的利益 ,他毅然决然地发动和领导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毫无疑

  问 ,文化大革命目的就是要用社会主义的新思想 、新文化去战胜剥削阶级遗留下来 的旧思想 、旧文化 ,而反修防修也就当然在其中了 。毛主席曾强调 :“要文斗 ,不 要武斗 ”,所谓文斗 ,就是发动群众在文化领域通过口诛笔伐彻底批判各种剥削阶 级思想 , 以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武装群众的头脑 ,大大压缩资产阶级等各 种剥削阶级思想和修正主义路线活动的市场空间。

  从一定意义上讲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党的思想路  线的准确表述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和发展真理 。它包含着四个依次递进的关系 ,反映了我们党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核心 ;在实践中检  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标准 。四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反映了我们认识真理的全  部过程 ,不可分割 ,也不能断章取义 。思想路线是根本观点 、根本方法 ,是政治路  线的基础 ,它的正确与否决定了革命事业的成败 。长时期以来 ,人们对党内斗争性  质的认识就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 ,在正确路线占统治地位的时候 ,认识比较统一; 在错误路线占上风时 ,分歧就特别明显 ,也特别混乱 。因为当错误路线占上风的时  候 ,错误路线的提出者和拥护者都不敢也不愿意承认党内存在的斗争从本质上说是  不同路线之争 , 以掩饰其所推行的错误路线 。正因为如此 ,一向光明磊落的毛泽东  在共产党内 、新中国里发动了一场旨在思想领域中触及亿万中国人民灵魂深处的文  化大革命 ,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国政治思想领域的斗批改。

  第一节  思想革命重在斗私批修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要解决的是政治 、文化 、哲学乃至国家机器等上层建筑方 面的问题 ,要确立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式 。在生产力的三要素(生产工 具 、生产资料形式 、劳动者) 中 ,劳动者是最积极 、最革命 、最活跃的要素 。在我 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革命基本完成后 ,解放劳动者就是最重要的问题 。无产阶 级文化大革命是亿万人民为主体的群众运动 ,是一个劳动者自我教育 、 自我提高的 过程 。因此 ,积极开展思想革命推进“斗私批修 ”则自然成为这场运动的根本纲领 与中心环节 。“斗私批修 ” 自“兴无灭资 ”中延伸出来 ,“兴无灭资 ”是“兴无产阶

  级思想 ,灭资产阶级思想 ”的简称 。“斗私 ”,自然是要斗掉私心 ,就是铲除腐败的 根源 ;“批修 ”,就是批判修正主义 、批判资产阶级 ,就是不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 质 。“兴无灭资 ” 口号出现并流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 义改造完成和大跃进运动兴起之际 ,“斗私批修 ” 口号则广泛流行于文化大革命期 间 ,它既简练而有精确地体现了人们进行思想革命的真谛。

  一九六七年九月二十五日,《人民日报》 报道说 ,毛主席最近视察了华北 、中  南和华东地区 ,沿途发表重要谈话 。毛泽东指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形势一片大  好 ,两派革命群众组织要实现革命的大联合 ,要团结干部的大多数 , 同时明确提出  要“斗私批修 ”。这是“斗私批修 ” 口号首次与广大干部群众见面 。社会是由无数  的人群构成的 ,心源混浊 ,社会必定肮脏 ,毛泽东为什么强调要“斗私批修 ”?正  是因为万恶“私 ”为源 ,私心一大 ,就必然人欲横流 ,膨胀到一定程度 ,党和国家  就要变“修 ”。所以 ,毛泽东要从不良意识的源头灭起 ,“斗私 ”是为了防止变修, 只有“斗私批修 ”,才能保证执政的官员能做到自觉地“为人民服务 ”,真正当人民  公仆 ,才能保证党和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 。全国人民都“斗私批修 ”,坏事就不容  易出来 。毛泽东讲“斗私批修 ”,深意在于使党和国家不变质 ,不变修 ,领导人不  搞特权 ,不艳羡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一句话 ,就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危  险性 ”。解决天下人的人心向往与向背问题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 。作为  集各大家先进思想精粹于一身的伟大人民领袖毛泽东 ,倡导“斗私批修 ”,向英雄  人物学习 ,搞文化革命 ,评法批儒 ,批林批孔 ,这一切都是为了改造中国人的人  心 。正是由于不少人的私心杂念 ,瓜分了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  建设成果和累积的财富 。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斗私批修 ”的深远意义 ,艰难  程度 ,乃至人民领袖那愽爱苍生、推进人类永恒正义的浩瀚胸襟。

  《人民日报》 在十月六日发表的社论 《 “斗私批修 ”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 根本方针》 中明确指出 :“斗私批修很精辟 ,很科学地概括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的基本内容 ,概括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批判资产阶级的基本内容 。它是保证我 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全面彻底胜利的根本方针 ,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加强 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把全国办成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的根本方针 ”。社论 还说 :“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在哪里? 最本质的是旧在一个‘私 ’字上 ,就是从为

  自己 ,为‘私 ’的观点来看世界 。剥削阶级的利己主义 ,是滋长资本主义的天然土 壤 ,是产生修正主义的重大因素 ,是瓦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颠覆无产阶级和无 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毒菌 。修正主义是资产阶级旧的思想体系在工人阶级内部最集中 的代表者和最顽固的维护者 。隐藏在无产阶级专政机构内部的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 义道路的当权派 ,就是一些披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外衣 ,而实际上企图变无产阶级专 政为资产阶级专政的修正主义分子 ”。

  十月十二日的《人民日报》再度就“斗私批修 ”发表社论《全国都来办毛泽东  思想学习班》, 要求以“斗私批修 ”为纲 ,普遍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把全国工  厂 、农村 、机关 、学校 、部队都办成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 。十一月六日, 《人民日报》《红旗》 杂志、《解放军报》 联合发表编辑部文章 《沿着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这篇经过毛泽东仔细修改的重头文章 ,根据文化大革命的  实践 ,概括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六大要点的第五点指出 :“无产  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思想领域中的根本纲领是‘斗私批修 ’。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  世界观改造世界 ,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是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 ,是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问题…… ”经过如此大规模 、高  频率的宣传 ,“斗私批修 ”在口号丛林中拔地而起 ,成为思想领域中的纲领性口号。

  此时此刻 ,毛泽东提出开展“斗私批修 ”的另一重要原因是 ,群众运动在全国  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之后 ,干部和群众中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也暴露出来 。如  解放军在支左工作中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 ;红卫兵打派仗 ,互相揪住对方的问题不  放 ;有的人站错了队 , 当了保守派 ,消极悲观 ;有的“老造反 ” 自封为领袖 , 以我  为核心 ,忘乎所以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人民日报》 在社论中进一步指出 :“我们  每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派 ,每一个革命同志 ,既要把自己当做革命的一份动力 ,又应  当把自己看作革命的对象 ;既要做批修的先锋 ,又要做斗私的闯将 。如果不斗私, 不革自己的命 ,那么 ,批修也是搞不好的 ,而且可能会被修正主义的东西所蒙蔽, 甚至跌入修正主义的泥坑 。同样 ,也只有积极地投入批修的战斗 ,才能深刻触及灵  魂 ,狠狠地斗私 ”。所谓“斗私 ”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同自己头脑  里的“私 ”字作斗争 。所谓“批修 ”,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去反对  修正主义 ,去同党内走资派作斗争 。两者是互相联系的 , 只有很好地斗掉“私 ”,

  才能更好地把反修斗争进行到底 。由此可见 ,毛泽东提出的“斗私批修 ”是反修防  修的强大思想武器 ,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革命者自身如何改造主观世界的创  举 。毛泽东提出的“斗私批修 ”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 ,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 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斗私批修的决心:“狠斗私字一闪念 ”,“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等  等。毛泽东不但提出了“斗私批修” 的纲领 ,而且还制定了相关的具体措施如下:

  其一是办学习班 。一九六八年二月 ,毛泽东提出 :“办学习班 ,是个好办法, 很多问题可以在学习班得到解决 ”。(《毛泽东年谱》 第 6卷 150 页) 根据毛泽东的  指示 ,全国各地普遍开办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开始参加学习的主要是运动初期受  到群众揭发批判的各级领导干部 。他们“靠边站 ”了 ,但思想并没有通 。办学习班  就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集中学习 、思考 、斗私批修 ,真正提高路线觉悟的机会 。学  习班一般由军宣队负责开办 ,有革命造反派的代表参加 ,把这些干部集中在一个地  方 ,过军事化生活 。在学习班里 ,不论原来官多大 ,都以学员的身份参加学习 ,不  少人打掉了官气 ,焕发了革命朝气 。通过听报告 、开谈心会 、写学习笔记 、认真开  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很多人弄清了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和内容 ,开始转变了立场, 端正了对待群众运动的态度 ,消除了“冤气 ”“怨气 ”“不服气 ”等等 ,提高了执行  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 。学习班结业时 ,有个人总结 ,小组鉴定 ,鉴定里既有群  众组织的意见 ,也有军宣队领导的评语 。很多参加过学习班的干部至今回忆起当年  仍感慨万千 ,成为他们终生受益的一页。

  其二 ,创办“五·七 ”干校 。一九六八年初 ,黑龙江在省直机关中的斗 、批、 改任务基本完成以后 ,如何安置一大批由机关精简下来的干部 , 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体现毛泽东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给林彪信中所说的“这个大学校 ,学政治 、学军  事 、学文化 。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 。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又能从事群众工作  ……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 ”的精神 ,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决  定在省委机关安庆县柳河农场原址上建立一所新型的干部学校并定名“ 五·七干  校 ”。至此 , 中国第一所“五七 ”干校——柳河“五七 ”干校随即诞生 。它为改革  上层建筑 ,促进机关干部思想革命化走出了一条新路 。相关的经验材料经毛泽东批  阅 ,于十月五日以《柳河“五七 ”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 为题在《人  民日报》 上发表 。姚文元在加写的编者按指出 ,黑龙江“五七 ”干校关于干部下放

  劳动的经验很好 ,建议各级革命委员会的同志和广大干部 、知识分子认真读一读 。 我们已经有了精简机构方面的经验 ,再加上关于干部下放劳动的经验 ,对如何实现  机关革命化 、干部革命化 ,认识就比较完整了 。文章引用了毛泽东关于柳河“ 五  七 ”干校经验的批语 :“广大干部下放劳动 ,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  会 , 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 。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毛泽东年谱》 第 6卷 200 页) 编者按认为 :这对于反修 、防修 ,对搞好斗 、批 、改 ,有十分重大  的意义 ,应引起我们各级革命干部和广大革命群众的高度重视 。希望广大干部(除  老弱病残者外), 包括那些犯过错误的干部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 ,在下放劳动的过  程中重新学习 ,使自己的精神面貌来一个比较彻底的革命化 。在革命委员会中工作  的新老革命干部 ,也要执行毛主席的指示 ,分期分批下放劳动 ,使自己不脱离劳动  人民 ,既当“官 ”,又当老百姓 。新干部要特别注意不要沾染上脱离群众 、脱离劳  动 、一切依靠秘书 ,做官当老爷的剥削阶级坏作风 ,要保持无产阶级朝气勃勃的革  命青春 。此后 ,全国陆续推广了这一经验 ,很快 ,“五·七 ”干校迅速地在全国各  地出现 。参加学习劳动的有新 、老干部 ,学校教师和各文化机关的知识分子 。不少  干部到干校后 ,亲临三大革命的第一线 ,接近了基层群众 ,增强了对劳动人民的  思想感情 ,学到农业和各种技能 ,从思想到体力都得到很大的锻炼 。实践证明, “ 五·七 ”干校是改造和培养干部的好地方 ,是实现机关革命化的好办法 。“五 ·  七 ”干校实际上是把社会主义时期干部和知识分子参加生产劳动的风尚 ,用学校  形式加以制度化 ,为迈向知识分子工农化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黑龙江省  的统计 ,到一九七四年一月 ,该省已有十五万余名干部到各地“ 五七 ”干校下放  劳动 ,其中县以上领导干部两千多人 。另外 ,在农村插队的干部也有两万多人 。 到一九七六年五月 ,全省各地干校共轮训了二十三万余名各级干部和六万四千余名  理论队伍骨干。

  其三 ,推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 ,毛泽东根据自身体验, 认为知识分子光有书本知识不行 ,还必须经过实践锻炼 ,必须向工农兵学习 。建国  初期 ,根据当时的新情况 ,毛泽东进一步探索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新途径 ,号  召知识青年到农村 、到边疆 、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去工作 。他在一九五六年十二月  亲自主编的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一书的相关按语中号召 :“一切可以到农

  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 ,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在那  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泽东年谱》 第2卷 495 页) 一九五七年初 ,毛泽东再  次强调 :“城市青年 ,或者学校 ,或者到农村去 ,或者到工厂去 , 响应党的号召, 踊跃上山下乡 ”。国家开始鼓励部分城镇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和边疆建设 ,共青团中  央先后在北京 、天津 、上海等十多个省市组织了青年自愿垦荒队 ,到当年底 ,城市  上山下乡青年已近八万人 ,开了上山下乡的先河 。在这些人中 , 曾经涌现出像邢燕  子 、董加耕 、侯隽等一批知识青年回乡的模范 ,成为一代青年人的学习榜样 。正是  这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为农村 、边疆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 。在文化大革命中 ,毛泽东出于反修防修的需要 ; 出于在大风大浪中培养千百万  革命接班人的长远打算 ; 出于在美苏两霸虎视眈眈企图对我国发动核袭击 ,保护这  一代青年避免战争牺牲的考虑 ; 出于改造农村这一广阔天地的艰巨任务 ,毅然作出  了带有战略性的部署 ,再一次发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的号召。《人民日报》 一  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转载《甘肃日报》 一篇关于会宁县城镇居民到农村安家  落户的报道而发表的编者按中 ,用黑体字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 :“知识青年到农  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很有必要 。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 ,把自己初  中 、高中 、大学毕业的子女 ,送到乡下去 ,来一个动员 。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  他们去 ”。(《毛泽东全集》第 49卷 348页)这个指示一发表 ,立即在全国引起极大  的反响 ,知识青年 、家长 、农村的同志都积极地响应 。为了搞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工作 ,周总理主持召开了解决知青问题的专门会议 ,毛泽东亲自审阅了中共中央转  发的 《国务院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 在各行各业的支持  下 ,全国约有四百万“老三届 ”中学毕业生率先闯路 , 以后每年都有几十万或几百  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先后约有一千八百万知识青年参加了这一运动 ,形成了二十  世纪最壮阔的青年革命浪潮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采取三种形式 :一是到农村插  队落户 ;二是参加生产建设兵团或军垦农场 ;三是建知青国营农场或集体农场等。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与工农兵相结合 ,亲身参加三大革命的实践磨炼 ,一方面培养  了能吃苦 、能战斗 、乐观坚强的精神 ;另一方面 ,深入了解了中国国情 , 明确了自  己对国家应尽的责任 ,为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千百万知识青年上  山下乡 ,不管是在农村 、在农场 、在边疆 ,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的

  贡献 ,有的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当年推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 ,尽管的确出 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大方向是正确的 ,主流是好的 。知识青年的群体中产生 了一大批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有举世闻名的政治家 、科学家 、企业家 、经济学 家 ,如习近平 、李克强等等 ,特别是知识青年在生活实践中还涌现了一批作家 , 比 中国最著名的几所大学中文系培养的作家多得多。

  “斗私批修 ”是无产阶级思想领域中的根本纲领 ,是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 重要指导思想 ,是毛泽东晚年最重要的思想实践与坚持继续革命的宏伟战略 。毛泽 东最善于调查总结 、把握问题的核心 ,老人家用一生的革命实践为我们指明了社会 主义核心的根本就是“斗私批修 ”,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 、以大众为依归 的政治 。苏联模式之所以会演变为修正主义的基础 ,就在于他们所谓的精英层后来 逐步脱离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毛泽东一眼就看出了斯大林的苏联模式与真正以人 为本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差距 ,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为大众服务的一种发展模式。

  毛泽东一贯注重践行时时体察民情 、处处以群众为本的“主权在民 ”思想 ,老 人家晚年曾一再严厉地批评党员干部队伍中的官本位思想 。他斥责道 , 当了大官 了 、脾气大了 、架子大了 、房子大了 、车子大了 。他们比过去的剥削阶级还要厉 害 ,所以要整他们 ,不能任由这一帮人 ,真的这样下去 ,那是要比封建社会还要差 的 ,就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宗旨了 ,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了 。他要改变这种倾向的 方式就是“批修 ”。毛泽东才是真正懂社会主义的 ,他一向善于发现问题看到最本 质的东西 ,他发现党的干部队伍官本位太严重了 ,所以要去整顿 ,这也是毛泽东发 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思想根源之一 。毛泽东进一步想到了人的官本位化的源 头 ,就在于个人的私心杂念 。仅有公有制的形式还远远不够 ,作为共产党人不彻底 改变个人的私心 ,就会逐渐因此而丧失公有制的发展基础 ,这才是问题本质 。他找 到了问题的核心是人的私心 ,而这就比同剥削阶级斗争的理论更进一步了 ,是自我 的革命性突破 ,是一种扬弃式的发展。

  毛泽东让人们在思想灵魂深处闹革命 , 同自己的剥削阶级思想与自私自利做坚 决的斗争 ,要大家继续革命 、时时讲阶级斗争 。而这一切的目的就只有一个 ,那就 是把人的“私心 ”赶出人的灵魂深处 。“斗私批修 ”才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 长期战略 。批修是为了斗私的 、是保证斗私的 。苏联修正主义倡导的仍然是精英政

  治模式 ,那同大众政治是完全相反的 ,精英政治根本不可能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 义路线 ,它更多的是考虑利益集团的利益 ,所以必须批修 、必须去反对它 。我们 说 ,过去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好是好 ,但是因为人的私心难以彻底去除 ,而 只要由人去管理社会 ,那么自私的又掌握权力的人是不会轻易去割掉自己的尾巴 的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久经考验过来的革命同路人终究还是难以逃脱儿女私情 、拜 倒在“私 ”字上面 。而只要有人参与管理 ,那么在人私心的作用下是难以让水完全 变清的 。革人家的命容易 ,革自己的命可难啦! 因为自己脑子里有阴暗面和光明 面 , 阴暗面就是小资产阶级的东西 ,如果不革会掉队的 ,就会走到反面去的 。头脑 里的“私 ”字 ,个人主义 ,再大一点 ,就是小团体主义 、本位主义 , 以至发展到无 政府主义 ,发展到谁也不听 。在私欲泛滥的今天 , 回过头去看 ,我们的确需要按照 毛泽东所阐述的那样 ,逐步建立由先公后私 ,再到大公无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坚持反潮流的马列主义原则

  毛泽东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曾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号召群众自己起来解放自 己 ,敢于同执政党领导错误路线进行斗争的“反潮流 ”革命思想浪潮 ,并涌现了一 大批具有“反潮流 ”精神的代表人物 。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李庆霖 、张铁生 、黄帅 等 。先说李庆霖 ,他是给毛泽东写信“告御状 ”而出名的 。李庆霖原为福建莆田县 一中学校长 ,一九五七年被划为右派 ,受到降职降薪处分 ,被分配到莆田县城郊公 社下林小学任教 。一九七二年底 ,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信 ,反映他儿子下乡插队 , 口 粮不够吃 ,没钱看病等问题 。李的信全文如下:

  尊敬的毛主席:

  首先 ,我向您老人家问好 。我是个农村小学教员 , 家住福建省莆田县城厢镇, 家庭成分是贫民 ,我的教员生涯已有二十多个寒暑了 。我有个孩子叫李良模 ,一九  六八年初中毕业 ,一九六九年他听从您老人家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  中农的再教育 ,很有必要 ”的教导 ,毅然报名上山下乡 ,经政府分配在莆田县山区

  荻芦公社水办大队插队务农 。在孩子上山下乡后的头十一个月里 ,他的口粮是由国  家供应的 ,每个月定量三十七斤 ,生活费是由国家发给的 ,每个月八块钱 ,除了医  药费和日常生活中下饭需要的菜金 ,是由知青的家长掏腰包外 ,这个生活待遇在当  时 ,对维持个人在山区最低限度的生活费用 ,是可以过得去的 。 当国家对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的口粮供应和生活费发给断绝后 ,孩子在山区劳动 ,和贫下中农一起分  粮 ,一连串的困难问题便产生了 。首先是分得的口粮年年不够吃 ,每年里都要有半  年或更多一些日子 ,要跑回家吃黑市粮过日子 。在最好的年景里 ,一年早晚两季总  共能分到湿杂稻谷两百来斤 , 外加两 、三百斤鲜地瓜和十斤左右的小麦 , 除此之  外 ,就别无他粮了 。那两百来斤的湿杂稻谷 ,经晒干扬净后 ,只能有一百多斤 。这  么少的口粮 ,要孩子在重体力劳动中细水长流地过日子 ,无论如何是无法办到的。 况且孩子在年轻力壮时期 ,更是能吃饭的 。在山区 ,孩子终年参加农业劳动 ,不但  口粮不够吃 , 而且从未不见分红 ,没有一分钱的劳动收入 。下饭的菜吃光了 ,没有  钱去再买 ;衣裤在劳动中磨破了 ,也没有钱去添置新的 。病倒了 ,连个请医生看病  的钱都没有 。其他如日常生活需用的开销 ,更是没钱支付。

  从一九六九年起孩子在山区务农以来 ,他的生活一切花费都得依靠家里支持。 说来见笑 ,他风里来 , 雨里去辛勤种地 , 头发长了 ,连个理发的钱都挣不到 。此  外 ,他从上山下乡的第一天起 ,直到现在 ,一度没有房子住宿 ,一直是借住当地贫  下中农的房子 。 目前 ,房东正准备给自己的孩子办喜事 ,早已露出口音 ,要借房住  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另找住所 。看来孩子在山区 ,不仅生活上困难成问题 , 而且连  个歇息的地方也成问题。

  毛主席,您老人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我完全拥护,叫我把孩子送到山区去  务农 ,我没意见 。可是 , 当孩子上山下乡后的口粮问题 ,生活中的吃油吃菜问题, 穿衣问题 ,疾病问题 ,住房问题 , 学习问题以及一切日常生活问题 ,党和国家应当  给予一定的照顾 ,好让孩子在山区得以安心务农 。今年冬 ,我又一个孩子又将初中  毕业了 ,是否再打发他去上山下乡呢? 前车可鉴 ,我真不敢去想它 。在我们这里已  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 ,一部分人并不好好劳动 ,并不认真磨炼自己 ,并不虚心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却倚仗他们的亲友在社会上的政治势力 ,拉关系 ,走后门, 都先后优先被招工、招生、招干去了,完成了货真价实的下乡镀金的历史过程。

  不少在我们地方上执掌大权的革命干部的子女和亲友,纵使是地富家庭出身,他  们赶时髦上山下乡才没几天 ,就被“ 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调用出去, 说是革命干部子女优先安排工作 , 国家早有明文规定。这么一来 ,单剩下我这些农村  小学教员的子女 ,在政治舞台上没有靠山 ,又完全举目无亲 ,就自然得不到“ 国家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而加以调用了 ,唯一的资格是一辈子在农村滚一身泥  巴 ,干一辈子革命而已。面对我们这里当今社会走后门成风 ,任人唯亲的现实 ,我并  不怨天 ,也不尤人 ,只怪我自己不争气。我认为 ,我的孩子走上山下乡务农的道路是  走对了 ,我们小城镇的孩子 ,平常少和农村社会接触 ,长大了让其到农村去经风雨和  见世面 , 以增长做人的才干 ,是很有必要的。但是 , 当孩子在务农实践中碰到的许多  个人能力解决不了的实际困难问题 ,我要求国家能尽快地给予应有的合理解决 ,让孩  子能有一条自食其力的路子可走。我想,这该不至于是无理取闹的苛刻要求吧。

  毛主席 ,我深知您老人家的工作是够忙的 ,是没有时间来处理我所说的事 。可 是我在“ 叫天不应 ,叫地不灵 ”的艰难窘境中 ,只好大胆地冒昧地写信到北京“告 御状 ” 了 ,真是不该之至!

  谨此致倾大安!

  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李庆霖敬上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一九七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毛泽东看到了这封“人民来信 ”,不禁潸然泪下。 他对李庆霖敢于大胆实事求是地反映农村知识青年生存状况的勇气十分赞赏 ,毛泽  东就喜欢这种敢说真话的人 , 因为直言说出这样的话需要极大的勇气 。毛泽东让汪  东兴从自己的稿费中取出三百元寄给李庆霖 ,还问汪东兴 :“李庆霖是不是党员? 如果是党员 ,可以考虑推举他为‘十大 ’代表 ;如果不是党员 ,可以让他出席‘ 四  届人大 ’”。毛泽东还说 :“可考虑把李庆霖的信编入课本。”一九七三年五月六  日 , 邮递员给李庆霖送来一个牛皮纸大信封 ,上面印着“ 中共中央办公厅 ”字样。 李庆霖胆战心惊地打开信封 ,里面是毛泽东回信的打印件(原件留存中央办公厅档  案室), 李庆霖不敢相信毛泽东会给他回信 ,激动得泪流满面 。毛泽东在信中说: “李庆霖同志 :寄上三百元 ,聊补无米之炊 。全国此类事甚多 ,容当统筹解决 。毛

  泽东 , 四月二十六日。”(《毛泽东年谱》 第 6卷 476 页) 五月十日 ,李庆霖又收到 毛泽东寄给他的三百元钱。

  一九七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时 ,宣读了李庆霖的 来信和毛泽东的回信。周恩来说:“一定要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项工作做好 ,不能再 让毛主席操心。”国务院很快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由周恩来亲自主 持 ,并吸收李庆霖为领导小组成员 ,在各省、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国务 院同时做出指示 ,放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规定 ,制定改善知识青年生活的具体 措施 ,并且成立调查小组 ,调查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实际情况。中央开始调查之 后 ,全国各地有关迫害知识青年的案件相继揭露出来 ,其中最恶性的案件是黑龙江建 设兵团十六团团长黄砚田、参谋长李耀东两人合伙奸污和猥亵数十名女知识青年。对 此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发出一九七三年(一〇四号)文件《关于黄砚田、李耀东奸 污迫害女知青的通报》,该通报写道:“黄砚田 ,黑龙江建设兵团十六团团长 , 四十九 岁 ,江苏泗洪县人 ,一九四三年入伍 ,一九四四年入党 ;李耀东 ,十六团参谋长 , 四 十八岁 ,河北迁西人 ,一九四三年入伍 ,一九四四年入党。两人奸污、猥亵女知青达 数十人,有的被黄奸污后 ,又被李奸污。判处两人死刑,立即执行。”

  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回信 ,一下子使李庆霖身价百倍 ,他很快入了党 ,并成为国 务院知青办成员 、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当时 ,李庆霖是作为“反潮流英雄 ” 出现的 。李庆霖在介绍他的“反潮流经验 ”时说 ,有人说“反潮流危险 ,随大流保 险 ”,这是十足的利己主义的表现 。有了这种思想 ,不可能为争取革命事业的胜利 而“鞠躬尽瘁 ”,到革命队伍里来寻找个人的功名利祿 ,来混饭吃 ,其面目实在可 憎!更有一种人 ,他们自己不敢反潮流 ,看到别人反潮流 ,就忙着把自己装扮成饱 经风霜和深明世故的“识时务 ”者 ,似乎很关切地说“你敢反潮流吗?历史上敢于 反潮流的人 ,到头来都落一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不过后来的历史似乎是在跟 李庆霖开玩笑 ,反过来应验了李庆霖批评的“识时务 ”者的话 。一九七六年十月粉 碎“ 四人帮 ”后不久 ,李庆霖被逮捕 ,判处无期徒刑 。不过 ,后来李庆霖在狱中表 现较好 ,减为有期徒刑十年 ,于一九九四年提前出狱。

  毛泽东提倡“反潮流 ”,本质上是要求人们敢于站出来抵制不把人民群众的利 益放在心上 ,只会当官做老爷的领导 。李庆霖在写信给毛泽东“告御状 ”之前 , 曾

  有过漫长的上访经历 。李庆霖先到儿子插队的荻芦公社 , 向公社党委反映情况 ,但 没有结果 ;然后他又去上一级的莆田县革命委员会反映情况 ,仍无结果 ;之后李庆 霖又到再上一级的莆田地委反映情况 ,但还是毫无结果 。上访无法解决问题 ,李庆 霖最后才决定给毛泽东写信诉说自己的不满。

  再说张铁生的“反潮流 ”。他也是向上面写信“告状 ”,诉说自己不满的 。张铁  生“不满 ”的对象 ,是新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 。文化大革命前中国的教育体制 ,是  照搬苏联的做法 ,把大学分成文科 、理科 、工科 ,进行全国统一的高等学校入学考  试 ,按照分数的高低择优录取 。这种高考体制 ,有利于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子  弟 ,而不利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工农兵子弟和革命干部子弟 。所以文化大革命的目标  之一 ,就是改革高考制度 。一九七〇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试招“工农兵学  员 ”。新的招生办法无须进行入学考试 ,而是由群众推荐 、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 一九七二年全国高校开始按照工农兵大学生的招生标准 ,大面积招收工农兵学员, 但随之而来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走后门 ”问题 ,有人利用特权 ,照顾亲属与特定关系人入学。 第二个问题是工农兵学员的文化水平差距太大 ,为了照顾文化水平低的学员 ,有的  大学教师不得不补讲中学课程 ,这样就降低了大学生的质量 。针对后者 ,在周恩来  总理的主导下 , 国务院发出 《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七三年招生工作的意见》 指出: “在政治条件合格的基础上 ,要重视文化程度 ,进行文化考查。”一九七三年夏 ,各  省都进行了高校入学统一考试 。这次入学考试 ,虽说不是工农兵学员入学的唯一条  件 ,但必然会把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工农兵学员排除在外 , 当然会引起他们的不  满 。来自辽宁省的考生张铁生是一九六八年初中毕业后在当地农村插队落户的 ,后  来担任生产小队长 。一九七三年 ,二十三岁的他被县里推荐考大学工农兵学员 ,在  文化统考中的物理化学考试时 ,大部分考题不会回答 ,于是就在考卷背面写了《给  尊敬领导的一封信》。该信如下:

  尊敬的领导:

  书面考试的进行就这么过去了 ,对此 ,我有点感受 ,愿意向领导上谈一谈 。本 人自一九六八年下乡以来 ,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 ,全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每天近

  十八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 ,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 。我的时间只在二十七号接到通 知后 ,在考试期间 ,忙碌地翻读了一遍数学教材 ,对于几何题和今天试卷上的理化 题干眼瞪着 ,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不愿没有书本根据的胡答一气 ,免得领导判 卷费时间 。所以自己愿意遵守纪律 , 坚持始终 ,愿意老老实实地退场。

  说实话 ,对于那些多年来 , 不务正业 ,逍遥法外的浪荡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 的 , 而有着极大的反感 ,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 。他们的自由生活和为个 人的努力 ,等于了我的为人民热忱忘我的劳苦工作和诚恳的心 。人们把我送到这里 来 ,谈些什么呢? 总觉得实在委曲 。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 ,我不忍心放弃生产 而不顾为着自己钻到小屋子里面去 ,那是过于利己了吧 。如果那样将受到自己为贫 下中农事业的事业心和自己自我革命的良心的谴责 ,有一点我可以自我安慰 ,我没 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 ,我在队里是负全面、完全责任的 。喜降春雨 ,人们实在 的忙 ,在这个人与集体利益直接矛盾的情况下 ,这是一场斗争(可以说) 我所苦闷 的地方就在这里 ,几个小时的书面考试 ,可能将把我的入学资格取消 ,我也不再谈 什么 , 总觉得实在的有说不出的感觉 ,我自幼的理想将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 了 ,代替了 ,这是我唯一强调的理由。

  我是抱着新的招生制度和条件来参加学习班的 。至于我的基础知识 ,考场就是 我的母校 ,这里的老师们会知道的 ,记得还总算可以 。今天的物理化学考题 , 虽然 很浅 ,但我印象很浅 ,有两天的复习时间 ,我是能有保证把它答满分的 。 自己的政 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清白如洗 , 自我表现胜似黄牛 ,对于我这个城市长大的 孩子 ,几年来真是锻炼极大 ,尤其是思想感情上和世界观的改造方面 ,可以说是一 个飞跃 。在这里我没有按要求和制度答卷(算不得什么基础知识和能力), 我感觉 的并非可耻 ,可以勉强地应付一下嘛 ,翻书也能得它几十分嘛!? 没有意思 ,但那 样做 ,我心是不太愉快的 。我所感到荣幸的只是能在新教育制度之下 ,在贫下中农 和领导干部们的满意地推荐之下 ,参加了这次学习班 。我所理想和要求的 ,希望各 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 ,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

  白塔公社考生张铁生

  一九七三年六月三十日

  张铁生这次考试的成绩为 :语文三十八分 、数学六十一分 、物理化学六分 。一  九七三年七月十九日《辽宁日报》 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 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  信 。八月十日,《人民日报》 转发了 《辽宁日报》 刊登的这篇文章并配发编者按: 这里刊载一位下乡知识青年的信 。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 、两种思想斗  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确实发人深省 。张铁生同志是一九六八年的下乡知识青年, 共青团员 ,现任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 。他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的考试, 似乎交了“ 白卷 ”,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 ,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 、发人  深省的答卷 。大学招生 ,在群众评议 、群众推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文化考核是需  要的 。但文化考核的目的 ,主要是了解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是检查记住  多少中学课程? 录取的主要标准 ,是根据他在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的一贯表现 ,还  是根据文化考试的分数?是鼓励知识青年积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努力完成本职  工作 ,还是鼓励他们脱离三大革命运动实践而闭门读书?今天 ,我们发表张铁生同  志的信 , 目的就在于请大家讨论研究这些问题 ,欢迎关心教育革命的同志发表自己  的看法。

  张铁生的信发表之后 ,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的文化考试又取消了 。一九七三 年秋 ,张铁生被铁岭农学院录取 ,并破格发展为党员 ,并在四届人大上当选为全 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一九七五年 ,张铁生升任铁岭农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 、党委 副书记 。一九七六年粉碎“ 四人帮 ”后张铁生被捕 ,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 ,一九 九一年获释。

  接着说另一位“反潮流 ”的风云人物是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十二岁的学 生黄帅 。她给《北京日报》 写了一封信 ,如下:

  我是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学生 。九月听了红卫兵节目报道的兰州十四 中学红卫兵帮助老师的事迹 , 受到启发 , 随后我给老师写了三篇日记提意见 。顿 时 ,师生的关系紧张起来 ,老师批判我“拆老师的台 ”“打击老师威信 ”“恶意攻击 老师 ”。我认为 ,老师是“压制民主 ”“打击报复 ”。这星期班上可热闹了 ,老师上 课的主要任务就是鼓动同学训斥我 ,我去上课就是准备挨整 。老师拍桌瞪眼在班里 说:“直到现在 ,我还是公开号召同学们和黄帅划清界限 ,跟黄帅一起跑的人立场

  站错了 ”。班里还出了板报 , 点名批判我的日记 。最近 , 班里同学在老师的率领  下 , 不断对我嘲笑讽刺 , 大轰大哄地进行围攻 ,甚至个别同学提出把我“批倒批  臭 ”的口号 。我是红小兵 ,热爱党和毛主席 , 只不过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日记上, 也表示了日记中是有缺点的 ,如个别用词不当影响了老师的尊严 ,可是近两月老师  一直抓住不放 。最近许多天 ,我吃不下饭 ,晚上做梦惊哭 ,但我没有被压服 ,一次  又一次地提出意见 。究竟我犯了啥严重错误? 难道还要我们毛泽东时代的青少年, 再做旧教育制度“ 师道尊严 ”奴役下的奴隶吗?

  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二班学生黄帅 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一日

  据黄帅的语文老师齐鸿儒回忆说 :“在我的记忆中 , 当年的黄帅是个开朗的学 生 ,但不怎么爱说话 ,也不是学生干部 。在她给报社的信公开发表之前 ,她在学生 中并不特别惹眼。”黄帅之所以要写的日记 ,是因为语文老师齐鸿儒要求学生们每 天写日记 ,并且把每天写的日记给他看 。齐鸿儒说 :“其实我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学 生作文 ,并不特别看重内容 。每天看完后只是批个‘ 阅 ’字 。但我也注意到黄帅在 日记里向我提了意见 。她后来给报社写信 ,可能是觉得自己受了委屈 ,其实我并不 是在‘报复 ’她 。 自己当时年轻气盛 ,批评方式简单粗暴了一些。”黄帅在日记中 写了批评齐鸿儒的话 ,又把这个日记给齐鸿儒看 ,引起齐鸿儒对她的批评 ,完全可 以理解 。按照中国的传统思维 ,下级批评上级是不可以的 ,学生批评老师当然也是 不可以的。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十二日,《北京日报》 发表了黄帅的来信和日记摘抄 ;十二 月二十八日《人民日报》 转载了黄帅的来信和日记摘抄 ,并加写编者按 :这个十二 岁的小学生以反潮流的革命精神 ,提出了教育革命中的一个大问题 。黄帅同学提出 的问题虽然直接涉及的主要是“师道尊严 ”的问题 ,但在教育战线上修正主义路线 的流毒远不止于此 , 旧的传统观念还是很顽强的 。黄帅敢于向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 流毒开火 ,生动地反映出毛泽东思想哺育的新一代的革命精神面貌 。像她这样的青 少年 ,在我国何止成千上万。

  事后不少人怀疑黄帅的日记以及写给报社的信 ,并不是她本人写的 ,而是她父  母代替她写的 。因此在粉碎“ 四人帮 ”后 ,黄帅作为未成年人没有追究刑事责任, 而黄帅的父亲受到了开除公职 、开除党籍的处分 。黄帅在一九七九年考上北京工业  大学 ,一九八六年赴日本留学 ,一九九八年回国 ,后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工作。

  在“反潮流 ”的思想浪潮中还有两个典型也值得一提 。一个是河南省唐河县马 振扶公社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女学生张玉勤 ,时年十五岁 。一九七三年七月十日 ,张 玉勤在期末考试英语考卷背面 ,写了一个顺口溜 :“我是中国人 ,何必学外文 。不 会 ABC,也当接班人 。接好革命班 ,埋葬帝修反。”第二天 ,校长罗天奇批评张玉 勤说 :“你这个妮儿 ,考不好算了 ,还写顺口溜顶撞老师 。老师让你写检查 ,你也 不写 。如果没有外文这个工具 ,怎能让毛泽东思想传播到全世界?”校长又在会上 批评了张玉勤 ,要求各班对此事进行批判 。七月十四日 ,在附近水库里发现了张玉 勤的尸体 ,系自杀身亡 。事后 ,校长罗天奇和班主任杨天成被开除公职 ,张玉勤被 追认为 “革命小将 ”,并给她立了碑 ,碑文是 “胸怀朝阳战恶浪 ,敢把青春献给 党 ”。一九七七年张玉勤自杀事件被平反 ,撤销对罗天奇 、杨天成的处分 ,恢复他 们的职务和原工资待遇。

  另一个是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钟学林的儿子 ,主动申请退学的钟志民。一九六 八年钟志民中学毕业后 ,上山下乡到江西瑞金县沙洲坝公社插队。不过插队不到三个 月 ,他就通过“走后门”参军入伍了。一九七二年 ,在部队当步兵班长的他,请求父 亲帮他上大学。于是又通过“走后门”顺利地进入南京大学。开学前 ,父亲问他想读 什么专业 ,钟志民说想学哲学 ,于是他成为南京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的一名学生。然 而在一年后的一九七三年九月,钟志民却向学校提交了一份退学申请报告:

  敬爱的校党委:

  我是一个通过“走后门 ”来上大学的学员 。去年大学招生的时候 ,在我自己的  多次要求下 ,爸爸打电话给军区有关部门指名调我 ,把我送上了大学 。来到学校以  后 ,通过一年多来的学习 ,我开始感觉到自己过去的很多想法都是不正确的 ,逐渐  地认识到“走后门 ”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 而是涉及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这  就是把人民给予的职权 , 用来为人民服务 ,还是用来为自己的私利服务的问题。

  “走后门 ”这种做法 ,是利用人民所给的职权 , 为自己的私利服务 。为了让自己的 子女上大学 ,不经过群众推荐、选拔 ,不经过党组织的正当手续 , 而凭着自己的职 权和势力 ,凭着私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来解决问题 。有的甚至把大学的招生名额当 “礼品 ”,送来送去 ,拉拉扯扯 ,却把真正的工农兵的优秀代表关在大学门外 。这种 做法难道是为人民服务吗? 不 ,这是资产阶级的东西!

  这种不正之风像瘟疫一样地侵蚀着我们的党 , 它破坏党和人民的联系 ,损害党  的优良传统 , 它是同无产阶级的党性根本不相容的!“立党为公 ”还是 “ 立党为  私 ”,这是一切真假共产党员的试金石 。为什么总是想着把自己的孩子往大学里  送 , 而不是想到让他们去农村、去工厂、去部队呢? 无非是以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大  学还跟过去一样 ,是成名成家的阶梯 ,上大学可以“有出息 ,有知识 ”罢了 。过去  我总感到自己家庭出身好 ,爸爸从井冈山时期就跟着毛主席干革命 ,参加过长征, 参加过抗战……出生在这样一个对革命有“功劳 ”的家庭 , 受到一点特殊照顾有什  么不应该的呢?

  不 ,这种想法错了! 我们为人民做了一些什么呢? 我们有什么权利去享受照 顾? 凭着一个电话就来上大学 ,这是不合理的 。特别是那种以为出身好 ,好像在人 格上就比别人高贵 ,享受“特殊化 ”理所当然的人 ,思想更危险 ,发展下去 ,很容 易走向“特权阶层 ”,很容易成为修正主义 。人民给予的权力 , 只能用来为人民服 务 , 而绝不能用来谋自己或少数人的私利 。只有遵循了这些原则 ,才能保证我们的 国家不改变颜色 ,才能保证我们的干部不变成修正主义 ,才能够将我们的社会主义 革命进行到底。

  我说这些话当然是包括我自己的 ,首先是对我自己而言的 。在我们身上出现修 正主义 ,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啊! 父亲、母亲 ,革命的前辈用鲜血打来的江山 ,难 道就在我们面前断送掉吗? 不 ,决不能! 我们在生活上不应该依靠父亲、母亲 ,在 政治上却一定要继承他们的事业 ,把他们没有完成的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 。要做 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就要有决心彻底地改造自己 。“走后门 ”这种做 法 ,对我们的世界观改造是不利的 , 它帮助我们逃避火热的斗争 , 它引导我们去走 个人主义的道路 , 它的的确确是一个误人不浅的、通向资本主义的“鬼门关 ”。

  敬爱的校党委 , 以上就是我对于自己“走后门 ”上大学的认识 。这些想法 ,暑

  假以前就逐步形成了 ,假期我把自己的想法跟爸爸、妈妈都谈过了 ,他们都支持我 的想法 ,都同意我对问题的认识 。我没有经过推荐 ,也没有经过选拔 ,没有按照招 生手续入学 。所以 ,我向校党委申请 ,把我退回部队去 。我决心回到部队去 ,虚心 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 ,努力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在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自 己 ,改造自己 ,做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顺致革命敬礼!

  政治系哲学专业二年级学员钟志民 一九七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一九七四年一月十八日《人民日报》 以《一份退学申请报告》 为题 ,刊登了钟  志民的退学申请报告 ,马上引起一阵轰动 ,钟志民的名字立即传遍全国 。很多人出  于感动 ,纷纷给他写信 。钟志民本想在退学之后回部队 ,可是在部队当兵也是通过  “走后门 ”的 ,最后钟志民决定一退到底 ,退回到插队的农村去当农民 。钟志民将  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 ,震动了全家 。父母认为他的想法是好的 ,但不一定退到农  村去 。钟志民则说 :“干部子弟不去农村 ,说明马列主义都是说给别人听的。”钟志  民父亲无言以对 ,最后表示 :“家里出一个农民也好。”一九七四年春节后 ,钟志民  回到当年插队的江西瑞金沙洲坝公社百花园生产队 。一九七七年 ,钟志民成为生产  队长 ,一九七八年成为村支部书记 ,之后又成为南康县委副书记 。一九八七年钟志  民被任命为江西省驻深圳办事处主任 ,负责招商引资 。一九九七年 ,他辞去公职, 下海经商 , 曾任一家集团公司的总经理 。钟志民说 :经历了这么多 ,他才能说无悔  于自己当初的选择。

  毛泽东之所以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 ,一再树立“反潮流 ”的学习榜样 ,就 是为了培养与造就千百万经风雨 、见世面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要努力实现 在修正主义者当政企图改变国家颜色 ,将人民群众重新打入地狱之时 ,有人敢于起 来“反潮流 ” 的革命目标 。当年不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 召 ,对后代耳提面命的是要立志报效国家服务大众 ,此类事例举不胜举 。一九六九 年 ,在大力倡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关键时刻 , 中共创始人之一的中央政治局委

  员 、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就把最小的儿子董良翮送到乡下务农 ,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后来 ,董良翮由于真正生活在农民之中 , 了解到了群众的困苦 ,锻炼成长为全国著  名的知识青年典型 ,并先后担任了大队村支书 、公社书记 、县委副书记等职 。这就  是为什么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 , 曾专门组织人批判刘少奇提出的党员要无条件服  从党组织的“驯服工具论 ”的目的所在 。老人家曾明确提出“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  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 ,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 ,是否  真有道理 ,绝对不应盲从 ,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毛泽东选集》 第 3 卷, 827页) 毛泽东认为那种“只埋头拉车 ,不抬头看路 ”,缺乏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与脱  离基层生活实际的人 ,最容易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成为别人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

  第三节  政治体制改革与人民监督政府

  不断推进党和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 ,是毛泽东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重要    原因之一 ,而指导这场革命的伟大理论是被誉之为毛泽东思想精髓之一的无产阶级    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实际上 ,这种不断革命的理论不完全是毛泽东个人的    首创 ,它也是马克思 、恩格斯和列宁等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观点和主张 。马克思和    恩格斯在总结欧洲一八四八年革命的经验时 ,就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当“不断革命 ” 的口号 ,并指出 :“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却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 ,直到把一    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级的统治都消灭掉 ,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 ,直到无产者    的联合不仅在一个国家内而且在世界一切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内都发展到使这些国家    的无产者间的竞争停止 ,至少是直到那些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力集中到了无产者手里    的时候为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385页)

  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思想发展成为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完  整理论:(一 )无产阶级必须积极参加和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不要避开资产阶  级革命 ,不要把革命中的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 ,而要为彻底的无产阶级民主主义、 为把革命进行到底而奋斗。(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完全胜利就是社会主义革命  的开始 。民主革命不会直接越出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关系的范围 ,但社会主义革命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 。“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愈充分 ,愈

  坚决 ,愈彻底 ,无产阶级为争取社会主义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愈有保证。”(《列 宁选集》第 1卷541页)“我们将立刻由民主革命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我们主 张不断革命 ”。(《列宁选集》 第 1卷 634页)(三)确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民主 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政策。

  毛泽东把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统一起来 ,指出中国革命包括民主革命 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 , 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 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 。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 备 ,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 ,则 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毛泽东选集》 第2卷 651 页) 显然 ,不断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一般基础性理论 。但是 ,毛泽东不同于 马克思和列宁 ,他通过自身的实践把不断革命理论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就 是用以指导文化大革命的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全部理论 。“不是东 风压倒西风 ,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在路线问题上没有任何调和的余地。”毛泽东在 晚年一再谆谆告诫人们 ,要坚持继续革命 ,不断革命 。从文化大革命曾采取的一些 具体措施来看 ,可以说“斗私批修 ”这个口号 ,精炼 、准确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时期 国内从高级干部到普通群众进行不断革命的手段和方法。

  毛泽东曾尖锐地指出 :“因为胜利 ,党内的骄傲情绪 , 以功臣自居的情绪 ,停  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 ,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 ,可能生长 。 因为胜  利 ,人民感谢我们 ,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 。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 ,这点  已经得到证明了 。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 。可能有这  样一些共产党人 ,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 ,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  雄的称号 ;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 ,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毛泽东选集》第4卷 1438页)毫无疑问 ,毛泽东的这  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就印证了毛泽东的这种担心 。无  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否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我们一是要看其是不  是具有毛泽东自己的创新内容 ;二是看其是不是科学正确 ,而且意义非凡 。所谓精  髓 ,就应该是最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 。显然 ,毛泽东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 ,发动  了文化大革命 ,这种具有全新内容的不断革命理论 ,虽然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

  断革命理论为基础的 ,但的确有其独特的目标 、价值和意义在内 。开展文化大革命 所体现的革命理论与思想远远超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不断革命理论 。但是否 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所在 ,应看其是否得以成功实现 ,并符合客观事实。

  从“斗私批修 ”这一文化大革命主要精神与做法的精确描述上看 ,文化大革命  已远非一般的革命斗争 ,它更是对人心中的自私性的斗争 ,更具有一种直奔理想的  共产主义大同社会的含义和要求 ,是对人们无私奉献精神上的一种磨炼与要求 。毛  泽东的目标很明确 ,就是要“斗私 ”,要与人民内心之中的那个基本无所不在 、无  时不有的私心作斗争 ,往往还是一种经常性的自我的内心的思想斗争 ,全世界有史  以来也只有毛泽东这种雄才伟略之人才能想得到并做得出这样的战略行动来 ,才能  有如此庞大规模和如此彻底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毛泽东倡导狠斗“私心 ”的目的, 毫无疑问的就是要实现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当普遍开展的一般政治运动都已无法  让中国向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断推进时 ,毛泽东便把深入开展自我革命以较为彻  底的解决人们思想道德问题提到了日程上来 ,他敢与天斗 、与地斗 、与人斗 , 区区  私心又怎能不斗 。老人家就是要通过“斗私 ”的形式与过程 ,最终为实现理想的共  产主义社会而不断奋斗。

  实际上 ,“斗私 ”也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 。 因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设想, “在一个集体的 、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 ,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  品 ;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 ,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 ,不表现为它们  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 , 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 ,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  曲折的道路 , 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2年版第 3卷 10页)。 同时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 ,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  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 ,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后 ;在劳动  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而且本身成为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 ;在随着个人的全  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 ,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  时候 ,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 ,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 :各  尽所能 ,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2年版第 3卷 18页)毫无疑问 ,只  有在人民群众普遍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时 ,马克思设想的这种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  实现 。而私心 ,显然就是这一切的大敌 ,“斗私 ”显然就是使人们普遍培养具有共

  产主义情操的根本做法 。毛泽东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才以“斗私 ”的方式来实现这 一点 。毛泽东之所以在晚年还毅然决然的发动文化大革命 ,就是出于将这一根本目 的和理论运用于革命实践。

  毛泽东一生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 ,他时常担心自己亲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  家 ,在国际国内环境与局势的不良因素影响下 ,会发生资本主义复辟 。一个独立自  主的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 ,根本就难以在国际上美苏两个强大的帝国主义集团  的夹缝中生存 。所以毛泽东有压力 ,有雄心 ,也有魄力 。他也想不到为实现最终的  共产主义目标 ,还有什么别的事物是障碍和阻力 ,还有别的什么可行 、可做而不能  做的事情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当时中国的环境与局势下 ,遵循共产主义思想  理论 ,促使中国社会继续迈向共产主义新社会的最佳方式 。毛泽东是一个真正的马  克思主义者 ,他要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一直沿着马克思指出的共产主义方向前进, 绝不后退 ,绝不半途而废 。要沿着这条道路前进 , 只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还不行, 还必须与传统的私有观念彻底决裂 ,才能防止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复辟资本主  义 。要与私有观念实现彻底决裂 ,就必须搞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 ,从这个意义  上讲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从文化领域开始的政治大革命。

  早在延安时期 ,毛泽东就提出了以无产阶级的大民主来防止官僚主义者的再  生 。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使政府才不敢松懈 ;让人民起来负责 ,不至于人亡政息。 建国之后不久 ,毛泽东就提出“三反 ”,即反贪污 、反浪费 、反官僚主义 。在“三  反 ” 中又派生出“五反 ”。“三反 ”是防止当权的共产党人变坏 ,“五反 ”就是要把  坏的资本家整好 。这场运动虽然延缓了周期率的到来 ,但对官僚主义触动不大 。一  九五七年初 ,毛泽东又提出再次开展共产党的整风运动 ,整党内的官僚主义 、宗派  主义和主观主义 , 防止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由好变坏 。 由于党内外的压力 , 即 :党外  有极少数人要求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要共产党下台 ,并来势凶猛 。这就给共产党内  反对整风的人们找到了根据 ,他们强烈要求反对右派们的猖狂进攻 。在党内外的压  力下 ,毛泽东也只得同意反右派 。当时反对右派的猖狂进攻是应该的 。但由于反右  扩大化 ,转移了整风的大方向 ,整风基本上走了过场 ,“三个主义 ”不但没有完全  整掉 ,而且还有所发展 ,这就为后来埋下了祸根 。六十年代初 ,毛泽东又提出在农  村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在城市搞“五反 ”,并不断警告说 :“要警惕出修正主义,

  特别是要警惕在中央出修正主义。”以上这些举措 ,基本上是由上而下地防止执政 的共产党人由好变坏的方式 。然而 ,这种方式也往往容易为某些当权派所利用 , 以 转移斗争大方向 ,反而将矛头对准了不同意见的基层群众 , 因此收效甚微。

  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实践使毛泽东深刻认识到 ,不能把实现共产主义的 希望 ,完全寄托在领导干部阶层 。早在一九六五年八月三日 ,毛泽东在接见法国事 务部长马尔罗时的谈话就明确地说 ,“土地改革 , 民主政治 ,多打一点胜仗 ”是共产 党夺取政权赢得民心的重要保证 。老人家认为 , 当时的苏联主要领导人代表的已是 一个特权阶层的利益 ,不是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缺少真正的民主政治 。党是可以 变化的 。 中国也有两个前途 :一种是坚决走马列主义道路 ,一种是走修正主义道 路 。我们有要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 , 问题看我们如何处理 ,我们采取了一些 措施 ,避免走修正主义道路 。但谁也不能担保 ,几十年后会走什么道路 。他清醒地 告诫说 ,现在中国修正主义阶层存在相当广泛 ,人数不多 ,但有影响 。反对修正主 义也是我们国内的目标 ,我们反对贪污 、盗窃 、投机商人 ,反对修正主义的一切基 础 ,不只是在党外 ,党内也有。(《毛泽东全集》第48卷 117页)正如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在描述社会主义的时候总是彻底坚持民主那样 :在他们看来 ,经济当然是建 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只有人民直接当家做主 ,而不是由新 的统治集团来统治的社会 ,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不是换新的一群人做主 人 ,而是要彻底改变权力的概念 。所以 ,无论是马克思 、恩格斯还是列宁 ,都一再 高度评价“ 巴黎公社的原则 ”:一是普选产生公职人员 ;二是一切公职人员的工资相 当于熟练工人的工资 ;三是人民群众监督并可随时罢免公职人员 。恩格斯认为 ,只 有坚持这些措施才能够可靠地“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毛泽东生前试图参照“ 巴黎公社的原则 ”,再开辟一条新路来跳出执政者由好 变坏的周期率 ,这就有必要发动史无前例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归纳起来 讲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领导的 , 当时中央集体讨论一致同意通过 的 ,运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动员亿万群众 ,用大鸣 、大放 、大字 报 、大辩论 、大揭露 、大批判的方式 ,公开地 、全面地 、由下而上地来揭发共产党 的黑暗面 ,评判各级领导干部的功过是非 ,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用马列 主义的新文化触及人的思想灵魂 ,改造人们的世界观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

  义觉悟 ,与传统的私有观念实行彻底决裂 ;用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可以监督管理领导 阶层的社会主义大民主来防止“ 和平演变 ”,特别要防止位居执政党中央的领导人 蜕化变质 ,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毛泽东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推动了全新的政治体制改革 ,它完全不同于有  些人所要求的与西方接轨的政治体制改革 。那些人无非是要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三  权分离和普选那一套 , 以便他们有机会上台执政 。这种政治制度再好也只是少数人  对多数人的统治 。毛泽东要建立的政治体制是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政治体制 。新中  国成立后 ,毛泽东建立的政治体制 ,既不同于苏联的一党制 ,也不同于西方的多党  制 ,而是一种特殊的多党制 ,这才是中国真正的特色 。但毛泽东对他自己建立的政  治制度仍不满意 ,老人家认为这个国家制度仍然是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 也就是说 ,这个国家制度还不完全是人民当家做主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国家  制度 。他要逐渐建立一个完全由人民当家做主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由人民  参与管理的和由人民参与监督的国家制度 。从一定意义上讲 ,文化大革命可以说是  “彻底改变权力的概念 ”的一次伟大的尝试 ,是对官僚垄断权力的一次前所未有的  冲击 ,是同西方的精英民主根本不同的人民民主的一次伟大实验 ,文化大革命中各  级各地普遍建立的革命委员会 ,就是这种政治制度的试验 ,尽管建立“革命委员  会 ”这种组织形式也可以溯源至红军时期建立的人民政权 。总体说来 ,无产阶级文  化大革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实现了五大创举:

  第一大创举 ,彻底实现了无产阶级的大民主 。按照毛泽东所倡导的自由地运用 大鸣 、大放 、大字报 、大辩论等各种方式 ,公开的 、全面的 、 自下而上的揭露执政 党和政府的阴暗面 ,客观评判各级领导的功过是非 。这是文化大革命前乃至古今中 外都没有过的民主 。其权利的核心就是个人张贴大字报的自由 。大字报的最大特点 是拆除了表达权的全部门槛 ,无论是地位 、财产 、文化水平等 ,都不再构成表达的 障碍 。在此之前 ,表达权一直主要被所谓“领导(精英) 阶层 ”所垄断 ,“四大自 由 ”的出现使得即便是最底层的群众也可以在不经过许可的情况下 ,直接行使表达 权 。他们因此拥有了监督“领导(精英) 阶层 ”的有效舆论手段 。这种自由在人类 历史上是空前的 ,它把中国式民主推上了世界人权发展的最高阶段 。如今站在互联 网时代回望 “ 四大自由 ”,就更能体会到它的伟大意义 。互联网上的 “ 大鸣 、大

  放 、大字报 、大辩论 ”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当中 , 网上的舆论对中国政治生态及公 共政策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载有赋予人民群众“ 大鸣 ,大 放 ,大字报 ,大辩论 ”等四大自由权的一九七五年版中国 《宪法》, 是人类历史上 一份空前伟大的法律文件 ,它超越了 《拿破仑法典》, 也超越了被中国“精英们 ” 视为圣物的“五月花号文件 ”。运用“ 四大自由 ”对执政党进行监督 ,一个最被人 诟病的方面是有些批判或指控并没有事实根据 ,这也就成了它后来被取消的一个主 要借口 。但事实上 , 由于劳动群众和领导干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所以 “举证责任倒置 ”就成了群众监督干部时的一种必然选择 ,而官员在民众的质疑面 前有义务自证清白 ,这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的一个通例 。一味强调“谁主张 、谁举 证 ”,则在客观上保护了拥有绝对信息优势的领导(精英) 集团 。这种极为广泛的 政治大民主 ,是使当官的人不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欺压百姓 。使当官的人必 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否则 ,人民群众就有要求他“下 课 ” 的权利 。这种民主是全新的 、前无古人的 , 同时也是人们还不熟悉 ,不够完 善 ,需要不断改进的 。因为人们在运用这种民主的过程中 , 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是 难免的 , 即使出现过严重失误也是可以理解的 。改进与完善它需要有一个过程 ,也 需要一定的时间 ,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大创举 ,让人民群众拥有了空前的结社自由 。有组织的少数永远可以战胜 无组织的多数 ,这几乎可以说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真理 。从奴隶时代开始 ,代表统治 阶级的“精英 ”在总人口中一直是居于少数 ,他们之所以能够长期统治占总人口绝 大多数的大众 ,也不外乎是因为他们是有组织的 ,而大众只是一盘散沙 。从某种程 度上说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尤其是最初的三年 ,是人类历史上社团自由程度最高的 时期 。不用申请 ,也不用注册 ,几个人一商量 ,一个新的政治社团就产生了 。如果 考虑到只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一些最为宽容的北欧国家才刚刚达到成立社团无 须注册的程度 ,我们就能够意识到当时中国人民所享有的社团自由是世界上所仅见 的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群众组织 ,其雏形和灵感应该是来自于井冈山时期的“士兵 委员会 ”,如果假以时日 ,它或许能够成长为人民群众自我管理 、 自我教育 、发育 自身的政治主体性 、训练政治参与能力的主要组织形式 ,并成为人民群众监督执政 党和政府的主要抓手和行使“对一切事务管理权 ”的主要平台 ,它将使社会主义中

  的“社会 ”二字名至实归 ,为创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小政府 ,大社会 ”国家 创造条件。

  第三大创举 ,创立了劳动群众可以直接参与行使管理权的“革命委员会 ”制。 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 。一九六七年 ,上海首先发  起一月风暴夺权运动 , 由群众组织夺取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各级政府的权力 ,组  织一个效法巴黎公社的大民主政权机构 ,并命名为上海人民公社 。几天后在毛泽东  的建议下 ,改名为“革命委员会 ”。它是中央政府以下的地方各级政权及单位管理  机构的名称 , 由两个方面“三结合 ”的人员所组成 。既有人员结构上领导干部 、军  队(民兵) 干部 、群众代表(工 、农与知识分子) 的三结合 ,也有年龄上老 、中、 青三结合 ; 同时 ,它可由人民代表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撤换 。这样的政权机构充分  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实在性与推行政治决策的连续性 。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名称虽  然未变 ,但成员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 ,工农兵代表占相当大的比例 ,有的还担任了  重要职务 ,如工人代表王洪文当上了党中央副主席 ,农民代表陈永贵 、工人代表吴  桂贤与孙健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 ,营业员代表李素文与工人代表姚连蔚当上了全国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这一组织形式使得各级政权及管理机构中 ,都有直接来自于  人民群众的新鲜血液 ,人民群众也开始通过这种形式直接行使对国家 、企业 、文化  机构等的管理权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 ,为了防止这些人再次脱离群众 ,蜕变为凌驾  于人民群众之上的官僚“精英 ”,除了给这些代表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保障之外, 他们的生活工资待遇不变 ; 同时要求他们必须扎根群众 ,每年确保有一定的时间, 回到基层搞调查研究 ,随时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听取老百姓的呼声 。还专  门制定了“三三制 ”的原则 , 即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 ,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  工作 ,三分之一时间到基层搞调查研究 。这套制度确保了中央最高层和人民群众之  间具有直接的血肉联系 ,使任何违背人民群众利益的方案都很难通过 。无疑 ,这些  切实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组织举措 ,也是促使执政党跳出周期率走上新路的重要组  织保证。

  第四大创举 ,不断推进斗私批修 。批修就是用马列主义批判修正主义 ,也就是  批判那些企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斗私 ,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改造世界观, 在改造客观世界(批判修正主义) 的同时 ,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逐渐克服自

  己的私心杂念 ,逐渐与传统的私有观念实行彻底决裂 ,也就是使人们的人性(自觉  地为人民服务)逐渐增多 ,使人们的兽性(损人利己)逐渐减少 。这样才能从根本  上挖掉落后思想意识的根子 ,打下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创造跳出周期率的前提, 为逐渐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精神条件 。运用法律与纪律惩治犯罪分子和社会上  的丑恶现象 , 只能治标 ,难以治本 。只有人们的人性逐渐增多了 ,兽性逐渐减少  了 ,再加上法律和纪律的严厉制裁 ,才能真正制止犯罪 。“斗私批修 ”才是建立和  谐社会、跳出周期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基础。

  第五大创举 , 明确提出抓革命 、促生产 。这是毛泽东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 提出来的响亮号召 。此前 ,毛泽东为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曾在党内外发动过一系列 政治运动 ,狠抓了社会主义革命 ,并从未像某些无知的人所宣扬的那样只要革命运 动 ,不问经济发展 。相反 ,老人家从来就主张用经济建设的成果来检验政治革命的 成功与否 。毛泽东深知抓革命 、促生产 ,就是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一手抓物质文 明建设 ,它体现的既是治国理政的辩证法 ,也是治国兴国的重要法宝 。只有精神文 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 ,才能建设和谐健康的社会 ,才能有效地防止资本主义复 辟 ,才能逐渐走向共产主义 。只抓物质文明 ,不抓精神文明 ,则很可能带来贫富差 距过大 ,造成人与人之间尖锐的社会对立 。这样的社会既不和谐也不健康 ,而是一 种病态的社会 。文化大革命中有个“卫星上天 ,红旗落地 ”的口号 ,反对的就是前 苏联人只抓经济建设 ,不抓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它曾被人讥笑是无稽之 谈 。现在的前苏联不只是红旗落地 ,而是整个解体 , 四分五裂 ,一个强大的社会主 义苏联在地球上消失了 。因此 , 即使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也要 求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不如此 ,生产也可能搞上去 ,但那终 究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概括起来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具有这样四重意义 :一是对于人民群众来讲, 它是人们在政治大民主中自己教育自己 、 自己解放自己 、 自己学习当家做主的运  动 。二是对于广大干部来讲 ,它是在人民的大民主运动中接受人民监督 、 自我教  育 、 自我解放 、 自我改造的运动 。三是对于可以改造好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来讲 ,它是一次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与批判下 ,认识错误 、改正错误的运动 。四是从  巩固革命政权的角度看 ,它是一场破解历史周期率的伟大实践运动 。归根到底 ,它

  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一次史无前例的自我革命的精神创造。

  毛泽东敢于发动和领导前所未有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充分展现了老人家的  自信 。为了实现长远的革命目标 ,毛泽东坚决反对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 ,所以他绝  不允许在中国搞资本主义那一套东西 。毛泽东告诫国人 ,要在灵魂深处闹革命 ,要  斗私批修 ,严防私字一闪念 。毛泽东是个伟大的政治改革家 ,他在早年与中年的改  革 ,是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落后的旧中国 ,改革成独立自主的 、先进的 、社会主  义的新中国 。毛泽东晚年推动的改革同样是创造性的 、前无古人的 、石破天惊的改  革 。毛泽东的改革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 以维护绝大多数人民的长远利益为目的, 把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的改革。

  毛泽东主张 :首先 ,摆在第一位的是改造人 。就是改造人的世界观 ,改造人的  思想 ,改造人的灵魂 。 由人性善的最低标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到团结友爱、 互助合作 ,再到人性善的最高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次 ,是改革教育。 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 ,有文  化的劳动者 。要注重学生德 、智 、体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要人们锻炼出健康的体魄  与人格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 ,是改革政治体制及规章制度 。毛泽  东希望逐渐建立一个完全由人民当家做主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由人民参与  管理的和由人民参与监督的国家制度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 ,普遍推行民主管理 ,实  行干部参加劳动 ,工人参加管理 ,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工人群众 、领导干部和  科技人员三结合的“两参一改三结合 ”的领导制度 ,力求实现人的积极性与制度功  能效能的最大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0

主题

305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77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8: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四册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社会发展

  尽管文化大革命期间 , 中国面临以美国帝国主义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两个超级 大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国家集团的经济封锁与物质禁运 ,但亿万中国人民在以毛泽 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 ,发扬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 ,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业 绩 ,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按照叶剑英在建国三十周年上的讲话所 做的简明扼要的概括与总结 :我们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 ”的基础上 ,建 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十年来 ,我国的水利设施 、化 肥农药 、农村用电 、农业机械等大大增加 ,农业的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耕作制 度和耕作方法有了不少改进 。全国粮食产量一九七八年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一点七 倍 ,棉花产量增长三点九倍 。我国钢铁 、电力 、石油 、煤炭 、化工 、机械 、轻纺等 工业部门大大加强 ,许多新的工业部门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在辽阔的 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 ,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没有什么工业 ,现在已经建起了一大批新 的工业基地 。期间 ,全国工业企业达到三十五万个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资产达 到三千二百亿元 ,相当于旧中国近百年积累起来的工业固定资产的二十五倍 。从我 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一九五二年算起 ,到一九七八年 ,我国工业发展尽管有 过几次起落 ,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仍然达到百分之十一点二 。我国交通运输和邮电 事业也都有了新的发展 ,改变了许多地方原来交通闭塞的落后局面 。随着生产的增 长 ,我国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在工农商业发展的基础上 ,我国人民的生 活比新中国成立前有了较大的改善 。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取得的巨大成 就 , 已经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创立了可以依 靠的前进阵地。

  就以被宣告为“濒临崩溃边缘 ” 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为例 ,其真实情况 是 :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六年的十年 ,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百分之七点 一 ,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百分之六点八 ,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百分之四

  点九 。具体到各年下降最严重的是一九六七年 ,工农业总产值上年下降百分之九点 六 ,一九六八年比上年又下降百分之四点二 ,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 。阶段发展指 标 :一九七六年与一九六六年相比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百分之七十九 ,社会总产值 增长百分之七十七点四 , 国民收入总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百分之五点三 。生 产水平 :一九七六年和一九六六年主要产品产量相比 ,钢增长百分之三十三点五、 原煤增长百分之九十一点七 ,原油增长百分之四百九十九 、发电量增长百分之一百 四十六 、农用氮磷钾化肥增长百分之一百一十一点七 、塑料增长百分之一百四十 八 、棉布增长百分之二十点九 、粮食增长百分之三十三点八 、油料增长百分之六十 一点六 。在纵向上与建国初期相比较 , 以一九七二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为百分之一 百 ,可以看出 ,一九七六年的指数百分之六百二十六点六比一九五二年的增长了百 分之五百二十六点六。(《中国统计年鉴 1993》) 从长远战略看 ,一九六六年至一 九七五年执行的“三五 ”“四五 ”计划承担了中共八大提出的用三个五年计划初步 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后十年任务 ,到一九七八年 ,我国工业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构成 已经从一九五二年的四十三点一比五十六点九为七十五点二比二十四点八 。使得中 国在短短的二十七年内 ,建成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 家 , 即建成拥有三十九个工业大类 ,一百九十一个中类 ,五百二十五个小类的工业 体系 ,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 、行业齐全的国家工业体系 。也可以说 ,初步实现 了国家工业化的目标。(见国家统计局编《奋进的四十年》)

  毛泽东强调公共消费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 、健康水平 。那时的 中国虽然还穷 ,但几乎所有的城乡人口都享有某种形式的医疗保障 ,使中国人民的 健康指标大幅度提高 。中国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三十五岁增加到一九八〇年的六十 八岁 ,婴儿死亡率也从解放前的约千分之二百五十减少到一九八〇年的千分之五十 以上 。当时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普及性受到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 、世界 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高度赞誉 。在毛泽东时代各级教育也高速发展 。学龄儿童入 学率由解放初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迅速增加到一九七六年的百分之九十七点一 ,成人 文盲率由一九四九年的百分之八十急剧下降到一九八二年的百分之二十二点八 。小 学在校人数增长了六倍 ,初中增长了五十五倍 ,高中生增长了六十二倍 。即使是文 化大革命中曾一度停办的大学在校人数也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好几倍。(《新中国

  五十年统计资料汇集》) 我们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文化教育事业进行了必要的改 造 ,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 、教育 、文化 、新闻 、出版 、卫生 、体育等事业 。在 全国人民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持久的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教育 ,人民的政治觉悟 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已经有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队伍 。我 国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和小学的在校学生已达到二亿一千万人 ,超过了新中国成立 前最高年份的七倍 。尽管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的还有一定差距, 但是毕竟从无到有地初步建立了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部门 。我们开展了群众性的卫 生运动和体育活动 ,实行了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制度 ,消灭了或者基本上消灭了烈 性传染病 ,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 ,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

  第一节 世界第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毛泽东在发动群众 、依靠群众推进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的 政治运动的同时 ,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忘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全 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根本所在 。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前 后 ,备战曾一度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即使是在那样严峻的条件下 ,毛泽东还是积 极地倡导与外国做生意 ,力求尽可能的打破封锁 ,追求开放 。据统计 ,从一九五〇 年到一九五六年的七年间 , 中国先后和六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联系; 到一九六四年发展到一百二十五个国家和地区 。中苏关系破裂后 ,我国加大了与其 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 。尤其是中美关系的改善掀起了新一轮建交高潮 ,使新中国对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放的大门更加敞开 , 中国对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增 加 。就各地区贸易额所占的比重而言 ,一九五九年 , 中国同苏联及东欧五国的贸易 额占到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二点七 。一九六六年 , 中国同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则占到了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参见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 1966年》 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特别是进入六十年代后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更是考虑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差异 打破美苏对我们的封锁 。一九六二年 ,毛泽东曾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 :“ 日本还卖

  给我们化肥 ,卖给我们特殊钢 ,卖给我们农药 ,还准备卖给我们维尼纶的世界第一 流设备 。……大概下个月他们的代表就要来了 ,就是高崎达之助 ,此人当过日本的 贸易大臣 。要利用他们的技术 。列宁也利用 ,斯大林也利用 ,利用德国的技术 、美 国的技术 。我们现在要走这条路…… ”当然 ,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同美国建交的破 冰之旅了 。与美国当局对我国的长期敌视不同 ,毛泽东很早就非常注重对美国人民 的友好 ,一九六三年十月一日 ,毛主席会见美国黑人领袖罗伯特·威廉和夫人 ; 同 日还会见了日本前首相 、 日本工业展览会总裁石桥湛山和夫人。(参见 《毛泽东年 谱》 第 5卷 266 页) 那时候的中国还不具备全面敞开国门的条件 ,但作为一国领袖 的毛泽东却并未受历史环境的局限 ,一直十分重视与美国 、 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关 系 ,甚至乐于做出与美国建交的姿态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 , 以毛泽东为首的 党中央在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工作方针的指导下 ,仍然在坚持全力打破 美苏的封锁 ,寻找扩大开放的新窗口 ,全面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九六九年五月十一日,《人民日报》 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 外债的消息 。此后 ,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 ,直到一九七九年十二 月 ,我国政府才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笔贷款 。一九四九年建国以后至一九 五八年以前 , 中国几次发行了面向民众的国债 ,一九五八年以后停止发行 。到了一 九六八年 ,为期十年的国债还清了 ,加上在三年以前的一九六五年 ,还清了欠苏联 的那部分外债 ,才有了《人民日报》 的郑重宣布 :截止到一九六八年底 ,我国国内 公债已全部还清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既没有内债 ,又没有外债的强大的独立的社 会主义国家 ,而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既无外债又无内债且物价稳定的国家。

  正如周恩来总理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三日代表国务院向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所作政府工作报告阐述的那样 :从三届人大以来 ,我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头等 大事 ,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这场大革命, 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大革命 。它摧毁了刘少奇、 林彪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 ,粉碎了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 。 目前正在全国普遍开 展的批林批孔运动 ,是这场大革命的继续和深入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 ,巩 固了我国无产阶级专政 ,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保证了我国站在全世界被压迫人 民 、被压迫民族一边 。它提供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新经验 ,具有伟大的历

  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 ,各族人民广泛开展学习马克 思主义 、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 ,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 ,上 层建筑领域的斗批改取得了重大成就 。老中青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密切了和群众的 联系 ,大批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茁壮成长 , 以革命样板戏为标志的无产阶级 文艺革命深入发展 ,教育卫生革命生气勃勃 ,广大干部和工农兵学商坚持五七道 路 ,上百万赤脚医生成长起来 ,近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工农兵参加的马克思主 义理论队伍正在壮大 。这一切新生事物的涌现 ,在上层建筑领域加强了无产阶级对 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我们超额完成了第三个五年计划 ,第四个五年计划一九七五年也将胜利完成。 我国农业连续十三年夺得丰收 ,一九七四年农业总产值预计比一九六四年增长百分 之五十一 。这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 ,尽管我国人口 增加百分之六十 ,但粮食增产一点四倍 ,棉花增产四点七倍 。在我们这样一个近八 亿人口的国家 ,保证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 。工业总产值一九七四年预计比一九六 四年增长一点九倍 ,主要产品的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 ,钢增长一点二倍 ,原煤增长 百分之九十一 ,石油增长六点五倍 ,发电量增长两倍 ,化肥增长三点三倍 ,拖拉机 增长五点二倍 ,棉纱增长百分之八十五 ,化学纤维增长三点三倍 。在这十年中 ,我 们依靠自己的力量 ,建成了一千一百个大中型项目 ,成功地进行了氢弹试验 ,发射 了人造地球卫星 。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动荡 、通货膨胀的情况相反 ,我国财政收支 平衡 , 即无外债 ,又无内债 ,物价稳定 ,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 荣 ,蒸蒸日上 。国内外反动派曾经断言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定会破坏我国国民经 济的发展 ,事实已经给了他们最有力的回答。

  我们同各国人民一道 ,在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斗 争中 ,取得了重大胜利。我们粉碎了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侵略和 颠覆 ,加强了同各国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我国在联合国长期被非法 剥夺的席位得到恢复。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增加到近百个 ,有经济贸易关系和 文化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一百五十多个 。我们的斗争得到各国人民广泛的同情和 支持。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经过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锻炼 ,我国各族人民更 加团结 ,我们的军队更加坚强 ,我们的伟大祖国更加巩固。我们的一切胜利 ,都是马

  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都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据现已公开的相关数据显示: 当时的中国拥有相当的财政储备 , 国民经济比例 搭配基本合理 、门类齐全 、工业布局较为均衡 、GDP增长一直高居世界之首 ,综合 国力居于世界前茅 。在毛泽东时代 , 中国用二十多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 走完的工业化道路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 。一九八〇年 ,工业规模已超过老 牌工业强国英法两国 ,直逼第三把交椅的西德 。GDP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三 ,如果按 市场经济算法将普及基础教育 、大型公用工程建设 、其他社会福利计入劳动力成 本 ,GDP增长应该在百分之十八到百分之二十之间。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的中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三十倍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工业平 均发展速度也在百分之十以上 。其中重工业增长了九十倍 。钢铁产量从一百四十万 吨增长到三千一百八十万吨 ;煤炭产量从六千六百万吨增长到六亿一千七百万吨; 水泥产量从三百万吨增长到六千五百万吨 ; 电力从七十亿千瓦/小时增长到二千五百 六十千瓦/小时 ;原油产量从几乎空白变成了一亿零四百万吨 。新中国经过四个五年 计划的执行 ,在工业等方面完成了合理布局 ,从一机部到八机部 , 中央骨干企业和 地方国营 、大集体 、小集体企业交相辉映 ,军工和社队企业大批掘起 ;在没有任何 基础的中西部地区完成了规模宏大的三线战略工业基地建设 ,经济形势一派大好。

  与此同时 ,我们基本解决了中国几千年来未能解决的几亿人吃饭问题 。毛泽东 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我国在这一期间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先后修建八 万四千座水库 、十七万公里河堤 ,新增三亿亩灌溉面积 ,把灌溉动力从十二点八万 马力增加到七千一百二十二万马力 ,根本解决了产粮区旱灾问题 。农业大发展 ,为 粮食增产打下了基础 ,解决了世界最大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 。修建数万个水库 ,按 照经济核算需要投入数十万亿元人民币 ,现在的人们连想都不敢想? 面对当时极端 困难的局面 ,人们却在精神力量的鼓舞下 ,主要依靠人力创造出胜利的奇迹 。化肥 是粮食增产第二个要素 ,从无到有达到一千万吨 。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改善后 ,毛泽 东就着手从国外购买化肥生产设备 ,一九七三年 ,在全国修建十三个大型化肥厂。 这些化肥厂于一九七七年后陆续投产 ,化肥的供给问题最终解决 。杂交水稻培育成 功于一九七四年 ,小麦良种培育也始于那时 。优良品种 ,解决了粮食增产最重要要 素 ,它使粮食产量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以上 。因为大面积育种需要一个过程 ,其推广

  应用则在毛泽东去世后的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 ,随着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 中国 粮食总产量几乎年年大幅增长 。正是水利 、优良品种和化肥三个要素 ,保证了现在 中国粮食及副食品供应充足 ,人们基本衣食无忧 。实际上这三个要素是毛泽东时代 从根本上解决了的 ,后人只是坐享其成罢了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 中国几千年 来吃饭问题的突破是毛泽东打下的基础 ;而不是所谓土地承包私有化的结果 。若真 那样 ,人们不禁要问“ 中国几千年都是土地私有化 ,为什么没解决吃饭问题?”

  毛泽东时代为当今中国现代工业革命奠定了扎实基础 ,它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 的现代化时代之一。许多国内外经济专家通过独立的研究 ,都不约而同地发现 :如果 没有毛泽东时代的工业革命 ,后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就无从说起。英国前首相 卡拉汉也认为中国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就是对毛泽东无与伦比的纪念。同样 ,文化大 革命时期也是新中国外交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准进入联合国并 担任常任理事国 ,与一百多个国家建交 ,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主要代表。当时的中 国是一个对第三世界极有恩惠的国家 ;是一个与第三世界同气同心事实上充当第三世 界领袖角色的国家 ;是一个正处于昂首挺步、朝气蓬勃、向着四个现代化迈进的伟大 国家 ; 由它牵头事实上构建了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依中国科学院相关统计 ,文化大 革命时期的重大科技成果、成就也出得最多 ,计有氢弹、核导弹、卫星、核潜艇、人 工胰岛素、杂交水稻以及哥德巴赫猜想等等 ,甚至连后来航空航天的主要关键技术也 是在那时趋于成熟的。在那个几乎是全球联合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的时期 ,我们先后 经历了抗美援朝、中印自卫反击战、抗美援越、抗美援老、中苏珍宝岛反击战、中越 西沙反击战等 ,在军事上以弱胜强打败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以及它们的追随国印 度、南越等 ,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当时社会安宁 ,经济几乎年年快速增长。 历史已清晰地表明 :毛泽东时代是一个努力推动建设的年代 ,一个道德高扬的年代, 一个人民群众扬眉吐气的年代,一个自力更生敢想敢干的年代。

  第二节 以“两弹一星一艇”为标志的科技发展

  “两弹 ”研制的艰辛历程 ,早已众人皆知 ,现着重谈谈“一星一艇 ”的研制过 程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 ,毛泽东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 :“我们也要搞人

  造卫星。” 同年 , 中央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组建专门的研究 、设计机构 ,拨出专 款 ,研制人造地球卫星 ,代号为“五八一 ”任务 。六月 ,科学院召开大跃进动员大 会 。七月 , 中国科学院提出我国卫星分三步走规划 :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 ,第二步 发射小卫星 ,第三步发射大卫星 。任务的分工是 :火箭以国防部五院为主 ,探空头 和卫星及观测工作以中国科学院为主 ,相互配合 。与此同时 , 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三 个设计院 :第一设计院负责卫星总体设计和火箭研制 ,为便于与上海市合作 ,十一 月迁上海 ,改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 ;第二设计院负责研制控制系统 ,分三个研究 室 ,业务方向分别是姿态控制系统仿真 ,遥控遥测和运动物体控制 ;第三设计院负 责探空仪器研制与空间环境的研究 。“五八一 ”组夜以继日 ,奋力拼搏 ,紧张工作 两个多月 ,通过与院内外三十一个单位通力协作 ,完成了运载火箭结构的初步设计 和搞出了载有多种高空环境探测仪器及动物舱的两种探空火箭头部模型 ,为自力更 生发展我国空间事业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在一九五八年十月中国科学院跃进成果 展览会保密馆 ,展出了卫星和火箭的设计图和模型 ,包括载有科学探测仪器和小狗 的两个探空火箭头部模型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等都来参观 ,影响很大。

  后来 ,我们调整了空间技术计划 ,把工作重点转向研制探空火箭上来 ,着重打 基础 ,先从研制探空火箭开路 ,开展高空探测活动 ; 同时开展人造卫星有关单项技 术研究 , 以及测量 、试验设备的研制 ,为发展中国航天器技术和地面测控技术做准 备 。一九六〇年三月 ,为研制火箭 , 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代号为“六〇三 ”的火箭发 射试验基地 。在那里成功进行了探空火箭和固体助推器串联起来的无控制火箭试 验 ,第一枚火箭总长十米 ,直径零点四五米 ,起飞重量一千一百三十八公斤 ,可携 带探测仪器二十五公斤 ,设计最大飞行高度六十公里 ,九月十三日首次发射成功。 度过严重困难时期之后 , 中国科学院研制人造卫星的工作在各方面都有了突破和进 展 。一九六三年 , 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 ,组织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 划 ,安排各项空间技术的预研课题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的三年间 , 中国科学院举办 了十二期星际航行座谈会。

  一九六五年 ,随着中共中央以“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 ”方针为中心的各项 政策的落实 ,三年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困难时期影响逐渐淡去 , 国民经济形势初 步好转 。随之 , 国家科研经费和基建经费有了增加 ,一批处于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

  相关尖端项目逐渐恢复或重新上马 。这一年 ,也可以说是我国卫星年 。为落实我国 第一颗人造卫星任务 , 中国科学院于五月三十一日成立了卫星设计院和有关专家负 责的卫星本体和地面设备 、生物 、轨道等四个工作组 ,组织有关人员讨论 ,草拟初 步方案 。首先拿出第一颗卫星的初步方案 ,归纳成图表 。七月一日,《中国科学院 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 呈报到中央专委 。这个建议就发射人 造卫星的主要目的 ,十年奋斗和发展步骤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可供选择的三个方 案 ,卫星轨道选择和地面观测网的建立 ,重要建议和措施等五个问题作了论述 。还 有三个附件: 国外空间活动及人造卫星发展概况 ;六种主要人造卫星的本体设计方 案 ;人造卫星轨道设计方案 。八月九 、十日 , 中央专委第十三次会议讨论并原则批 准这个规划方案 ,确定国防科委负责组织协调 ;科学院可先按此规划开展工作 。八 月中旬 ,讨论卫星工作的任务落实和组织落实 。决定成立三个组织 :卫星任务领导 小组、卫星总体设计组、卫星任务办公室。

  一九六六年一月 ,宣布成立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 ,代号“六五一 ”设计院, 公开名称科学仪器设计院 。十月二十日至十一月三十日 , 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委的 委托 ,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国第一颗地球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 。参加会议的有国防 科委 、国防工办 、国家科委 、总参 、海军 、炮兵 、一机部 、四机部 、七机部 、通信 兵部 、邮电部 、发射基地 、军事医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 ,与会代表一百二 十名 。会期长达四十二天 。对重大问题进行了反复的慎重的讨论 ,确定我国第一颗 卫星为科学试验卫星 ,主要为发展我国对地观测 、通信 、广播 、气象 、预警等各种 应用卫星 ,取得基本经验和设计数据 。具体任务是:( 1)测量卫星本体的工程参 数;(2)探测空间环境参数;(3) 奠定卫星轨道参数和遥测遥控的物质技术基础。 大家一致同意中国第一颗卫星在重量 、寿命 、技术等方面 ,都要比苏 、美第一颗卫 星先进 ,并做到“上得去 、抓得住 、测得准 ,报得及时 , 听得到 、看得见 ”。并慎 重初战 ,努力做到一次成功 。总体组何正华建议 :第一颗卫星为一米级 ,命名为 “东方红一号 ”,并在卫星上播放《东方红》 乐曲 ,让全世界人民听到 ,得到与会专 家的赞同 。这次会议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议。

  用自己的手 ,送我国的卫星上天 。这是广大科技人员多年的热切期望 ,大家群 情激奋 ,热血沸腾 ,接到任务的广大科技人员更是兴奋不已 。中关村科学城里 , 白

  天你可以看到大家忘我工作的场面 , 晚上科研和宿舍大楼 ,灯火通明 ,生机勃勃, 一派兴旺景象 。各分系统密切配合 ,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进展非常迅速 。为确保卫 星的质量 ,总体组于一九六七年一月提出东方红一号研制工作分为 :模样 、初样、 试样和正样四个阶段 。各分系统首先制作实验线路 ,装出性能样机 ,证明技术上可 行 ,生产上可能 , 由总体组指派验收组进行验收通过后出模样星 。通过解决模样星 总装试验出现的矛盾 ,确定协调参数 ,在此基础上拟订各分系统的初样研制任务 书 。用初样产品总装出考核卫星结构设计 ,热控制设计等的结构星 、温控星等 。通 过试验 ,改进 ,再试验 ,再改进 ,直至达到设计要求 。然后协调确定研制试样星以 及正样星的技术规范 。与此同时 , 中国科学院卫星研制科研队伍 、试验基地 、科研 设施 、工厂 , 以及研制任务一起交给了国防部门 。十二月 , 国防科委召开第一颗人 造卫星研制工作会议 ,审定了总体方案和各系统方案 ,正式命名第一颗人造卫星为 “东方红一号 ”,卫星重量为一百七十三公斤 ,在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的主持下 开展研制工作 。该报告计划在一九七〇年至一九七一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八年成立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继续推进“东方红一号 ”卫星的研制工 作 。一九七〇年四月二十四日 ,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地进入了地球轨道。 它的发射成功 ,使中国成为继苏 、美 、法 、 日之后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 星的国家 ,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同时恢复研制工作全面运作的还有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 研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苏联对中国海军建设提供过不少帮助 ,但在核潜艇研 制上 ,苏联军方始终守口如瓶 。一九五九年国庆节 ,赫鲁晓夫率团访华 。毛泽东当 面向他客气地提出希望帮助中国研制核潜艇 。赫鲁晓夫傲慢地说 :“核潜艇技术复 杂 ,价格昂贵 ,你们搞不了!你们也不用搞 ,苏联海军有这种武器 , 同样可以保卫 你们。”这句话深深地伤害了毛泽东的民族自尊心。当初苏联向中国提出建立“联合 舰队 ”意图控制中国海军时 ,毛泽东就曾愤怒地对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说:“连半个指 头都不行!”他气呼呼地对这个当时最重要的盟友说 :“要是这样 ,你们把中国所有 海岸线都拿去好了 ,我们总要有自己的舰队。”这次毛泽东没有再发火 ,他冷冷地回 答了赫鲁晓夫 :核潜艇研制 ,我们自己试!不久 ,一句名言便传遍了部队 、院校和 全国的相关科研单位 。毛泽东事后愤愤地说 :“核潜艇 ,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是

  一个响当当的誓言 ,是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 。它代表了那一代人的雄心壮志! 也符 合开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 ,对他们来说 ,无论任何时候 , 民族尊 严永远是第一位的 ,在跪着生和站着死之间 , 中国共产党只会选择后者。

  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日 ,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以总结原子弹研制经验为主要议题 的中央专委第十一次会议 。会上 ,研究批准了第二机械工业部党组和第六机械工业 部党组联合上报国防工办并报中央专委的《关于原子能潜艇动力工程研究所领导关 系的请示报告》, 决定将核潜艇工程重新列入国家计划 ,全面展开研制工作 ,并要 求二机部在一九七〇年前建成陆上模式堆 ,在经过陆上模式堆试验验证后 ,再建造 潜艇用核动力装置 。同时决定 ,在第七研究院(此前第七研究院已并入六机部)成 立一个核潜艇研制抓总机构 。由六机部会同海军、二机部等单位 ,拿出具体规划。

  会后 ,六机部副部长兼七院院长刘华清等分头行动 ,就核潜艇工程启动后的工 作原则 、任务分工及需请中央专委统筹解决的问题 ,听取了海军 、国防科委 、国防 工办领导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最后形成了 《关于核潜艇研究制造的请示报告》。 七月十日 ,报告以六机部党组的名义上报中央专委和有关中央领导 。与此同时 ,二 机部通过调查上报了 《关于原子潜艇陆上模式堆建设地点和协作的报告》, 对陆上 模式堆建设地点 、建成时间和要求 ,及有关部门承担的任务等 ,提出了具体要求。 八月十五日 ,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十三次会议 ,研究批准了六机部 、二机部 的报告 ,并且明确了三条原则 :一是认真执行大力协同的原则 ;二是立足国内 ,从 现实出发 ,分两步走 ,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 ,然后再搞导弹核潜艇 ;三是第一艘 艇既是试验艇又要在主要战术技术性能上力求配套 ,可以作为战斗艇交付使用 。就 这样 ,核潜艇研制工程再次全面启动 。 由于专家 、科研人员进一步集中 ,且有了研 制原子弹的经验 ,核潜艇工程再次启动后不断获得突破 ,进展相当快。

  一九六六年秋 , 中央军委作出决定 ,将核潜艇研制工程改由国防科委领导 。原 负责核潜艇工程领导 、协调工作的六机部副部长兼七院院长刘华清调任国防科委副 主任 。这样 ,设在六机部办公楼的“ 〇九 ”工程办公室移师国防科委 ,刘华清继续 负责核潜艇工程的领导 、协调工作 。如果说导弹 、原子弹是尖端技术的话 ,核潜艇 则是尖端的尖端 。它不仅兼有“两弹 ”所包含的技术 ,还有在深水下操作的重大技 术难关 。所以参与研制工作的科研机构遍及二十多个省市 ,承担研制生产任务的工

  厂上千家 。一九六七年三月十八日 ,刘华清主持召开了由国务院有关部门 、科研机 构和海军等单位领导参加的工作协调会 ,讨论研究了导弹核潜艇方案论证 、潜地导 弹研制进度及研制任务具体分工等问题 。面对进入攻坚阶段的核潜艇工程所遇到的 种种困难 ,聂荣臻在听取了刘华清的汇报后当即决定 ,马上召开核潜艇工程协调会 议 。并且明确规定 :所有接到通知的人 ,厂长 、书记 ,不管是谁都必须按时到会。 六月二十五日 ,协调会在民族文化宫会议大厅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核潜艇研制单位 的数百名厂长 、所长 、党委书记和专家 、技术员 ,济济一堂 。大家彼此相见 ,感慨 万千 。上午九时许 ,聂荣臻在刘华清陪同下 ,一身戎装走进会场 , 以临战的姿态发 表讲话说 :核潜艇工程是关系着国家安危大计的重要工程 。这一工程是毛主席亲自 批准的 ,是党中央集体研究决定的 。参与这项工程研制的科研单位 、工厂企业上千 个 ,工作量很大 ,协作面很广 ,一环扣一环 。各单位的工作都要从大局出发 ,只能 提前不能拖后 ,不要因为自己所管的部分影响整个进程 。困难很多 ,要努力克服解 决 。希望各单位从大局出发 ,严密组织 ,千方百计克服困难 ,把自己分担的工作做 好 ,把任务完成好 ,为国防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一九七〇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 中国 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开始码头安装设备工作 ,一九七一年四月做全舰联合实 验 。一九七四年八月一日 , 中央军委发布命令 ,命名为“长征一号 ”,正式编入海 军战斗序列 ,并举行军旗授予仪式。

  原子弹(氢弹)、导弹 、人造卫星以及核潜艇的研制 ,汇集了我国一大批杰出 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 、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 。在毛泽东时代个人很少私心 , 自觉自 愿为国奉献牺牲 ,不存在金钱和利益集团 ,洋奴哲学遭到批判 ,没有高低贵贱之 分 ,谁的意见对 ,谁提出的方案正确 ,就采纳谁的 。这就极大地调动了每个人的主 观能动性 ,使科学技术的研发从最短的距离获得最佳的方案和意见 。这些人充分发 扬“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的“两弹 一星 ”精神 ,在戈壁荒滩 、深山峡谷建立基地 ,风餐露宿 ,披星戴月 ,艰苦创业。 出于保密的需要 ,他们隐姓埋名 ,断绝与外界有碍工作的往来 ,默默无闻地为祖国 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作贡献 ,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广大科技人员 、解放军 指战员以及有关部门的职工 、干部都为这一伟大事业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努力 。以 “两弹一星 ”以及核潜艇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技的辉煌成就 ,不仅是我国国防现代

  化的伟大成就 ,也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它带动了中国现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 ,填补了许多学科空白 ,为我国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贵 经验 。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工业革命所建立的门类齐全 、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 系 ,没有文化大革命十年生产的“高 、精 、尖 ”科技产品 ,包括天上飞的 ,地上跑 的 ,水里游的 ,海里垒的(战略核潜艇), 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科技发展 。仅就当时 报刊公开报道出来的部分 ,我们列举如下:

  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八日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一九六六年五月九日第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第一枚核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中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一九六七年一月五日中国石油产品自给自足 ,勘、采、炼技术登上世界高峰;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七月二十六日中国第一台一百吨矿山铁路自翻车研制成功;

  一九六七年十月五日中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一九六七年十月十五日中国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研制成功;

  一九六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国最大的无线电望远镜安装调试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三日中国特大型轴承制成;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南京长江大桥竣工 ,许世友 命令某装甲师的一百多辆坦克同时开过 , 以检验大桥的质量;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日第一艘万吨油轮“大庆 27号 ”下水;

  一九六九年五月五日中国研制成具有独特疗效的抗生素—“庆大霉素”;

  一九六九年九月二十三日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

  一九六九年九月三十日中国第一台十二万五千千瓦双水内冷气轮发电机组建 成 ,标志中国电机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九六九年十月三日中国第一台五千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诞生;

  一九六九年十月四日中国第一座旋转氧气转炉投入生产;

  一九七〇年四月二十四日二十一时三十五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 箭发射升空 ,开始了中国进军太空的万里长征;

  一九七〇年八月中国大飞机项目正式启动;

  一九七〇年十月十六日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新疆哈密矿务局露天煤矿投产;

  一九七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工;

  一九七〇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一九七〇年三月三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

  一九七一年诞生了中国第一台集成电路数控机床;

  一九七一年六月二十七日第一艘两万吨货轮"长风"号下水;

  一九七一年八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首次以核动力驶向试验海区, 进行航行试验 ,从此中国海军作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海军跨入了世界核海 军的行列;

  一九七二年国家中医药五二三项目组 ,首次获得到对疟疾具有百分之百抑制率 的提取物青蒿素;

  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三日连接中南和西南地区的重要干线湘黔铁路通车;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第一辆载重三百吨的大平板车问世;

  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一九七三年九月三日中国第一台天文测时、测纬光电等高仪研制成功;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八日西藏军区在海拔三千八百米高寒地区大规模种植冬小麦 丰收 ,这是西藏历史上农业发展的重要变革;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十日中国航空线已开辟到八十多条 ,连接全国七十多个城 市 ,与一百多个外国航空公司建立业务往来;

  一九七四年二月十七日新华社报道 ,胜利油田去年创年钻井进尺一万五千零一 百零五米的全国石油钻井最高纪录;

  一九七四年三月三十日地热发电站在河北怀涞建成;

  一九七四年四月三十一日中国第一台医用电子感应加速器研制成功;

  一九七四年七月十七日中国冬小麦产区推广优良品种 , 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 百分之八十以上;

  一九七四年八月九日伞式太阳炉研制成功;

  一九七四年九月十二日中国第一个五万吨级码头建成;

  一九七五年一月十四日四川省开发天然气取得新成就;

  一九七五年二月三日景山发电厂首次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十万千瓦燃煤汽轮发 电机组成功;

  一九七五年三月二十九日高能加速器研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一九七五年七月五日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

  一九七五年十月七日由科学家袁隆平等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通过鉴定 ,经过推 广后一般提高产量百分之二十 ,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地球卫星;

  一九七五年下半年 ,连续发射成功了三颗人造卫星,被人们称之为“三星高照”;

  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二日邮电部门发展传真通讯技术 ;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二日 邮电职工建成全国微波通信干线;

  一九七六年六月六日第一座现代化十万吨深水油港大连新港建成;

  一九七六年八月二十三日第一艘五万吨级远洋油轮“西湖号 ”在大连下水;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十一日高速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另据二〇〇七年由广东省发明协会主办 、搜狐网发起的现代中国“新四大发 明 ”评选活动结果显示 :“杂交水稻 ”“汉字激光照排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复方 蒿甲醚 ”最终入选 。至此 , 由“五叶神文化薪火工程之创造改变中国科技成果展 ” 引发 ,并持续三个月的“新四大发明 ”评选活动正式落下帷幕 。它们是从新中国成 立以来影响中国建设进程的数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中评选出来的 ,全都诞生在毛泽东 时代 。从科学普及的角度来看 ,新四大发明结果的出炉 ,不但能促进现代科普知识 的进一步推广与传播 ,它对弘扬创新文化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第一 ,杂交水稻 :一九七三年 , 中国的袁隆平向世人捧出了“杂交水稻 ”这一 震惊世界的答卷 。这无疑是史书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口众多 、人均耕地面积 不多的中国 ,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粮食问题 ,还为亚洲甚至全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做 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 ,汉字激光照排 :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是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 ,给出版印 刷行业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大大提高了印刷出版业的效率 。它在促进中华文

  化传播的同时 ,也对日、韩等国家的印刷出版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 蛋白质 。过去世界普遍认为生命体是天然的 ,大都认为人工合成生命体是不可能 的 ,是中国人首次让它变成可能 。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 ,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 破 ,对于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四 ,复方蒿甲醚 :复方蒿甲醚是第一个由中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 也是目前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的中国原创药品 。截至二〇〇五年底已被二十六个 亚非国家指定为疟疾治疗一线用药 ,它在疟疾这一高传染性疾病治疗史上具有里程 碑意义 。特别是荣获二〇一五年度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奖的复方蒿甲醚 。它肇始于二 十世纪六十年代 。一九六七年五月二十三日 ,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指挥部署了“五 二三项目 ”。这项以启动日期命名的重大项目 ,揭开了年轻的共和国研制抗疟新药 的序幕 。一九七二年 ,科研人员终于从青蒿里提炼出抗疟疾的化合物——青蒿素, 并于一九七三年在云南和海南等疟疾高发区进行了临床试验 。青蒿素是新中国研制 的第一个化学药品 ,标志着我国新药研发取得历史性突破 。治疗疟疾快速 、高效、 抗药性小的青蒿素 ,被国际社会誉为抗疟药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它不但为我国消 灭疟疾作出了贡献 ,也使世界抗疟事业翻开崭新一页 。从此以后 ,我国科研人员在 抗疟之路上不断奏响凯歌 ,他们在青蒿素的基础上又开发出蒿甲醚等疗效更强的衍 生物。为克服疟原虫的抗药性再次“抬头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专家们又将蒿甲 醚与化学药品本芴醇组方 ,研制出新药复方蒿甲醚 。复方蒿甲醚既有治愈率高的优 点 ,也有延缓抗药性产生的特点 ,堪称抗药性疟疾的“克星 ”。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 蒿素 ,是我国获国际社会承认 、在国际医药界最有影响的两个药物之一 。以青蒿素 为主的联合疗法治疗疟疾 ,三天就可见效 ,较传统氯喹疗法减少了四天 。临床应用 四十多年来 , 尚未发现疟原虫对其产生耐药性 。世界卫生组织二〇〇四年初已经接 受全球基金的拨款 ,拟在五年内每年出资一亿至二亿美元 ,为非洲国家从中国购买 以青蒿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 ,作为全球抗疟疾首选药物 。一九九一年开始 , 中外 双方相继在世界六十三个国家 、地区和相关国际专利组织申报复方蒿甲醚专利 ,截 至二〇〇二年 , 已获得包括中国 、美国 、 日本 、澳大利亚和欧共体等四十九个国家 及地区复方药物发明专利权 ,成为我国率先在国际上获得专利的化学药品 ,也是世

  界复方类药物中拥有发明专利保护国别最多、专利覆盖面最大的药物之一。

  我们可以把毛泽东时代的科学发展分为两部分 :一方面是农业成就 , 中国的粮 食产量提高也是很快的 ,但在粮食产量提高的同时 ,人口也增加了一倍 , 因此增加 的人口抵消了农业成就 。另一方面是工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 。从一九五二年至一九 七六年 , 中国钢铁产量从一百四十万吨增长到了三千一百八十万吨 ,煤炭产量从六 千六百万吨增长到六亿一千七百万吨 ,水泥产量从三百万吨增长到了六千五百万 吨 ,木材产量从一千一百万立方米增长到了五千一百万立方米 , 电力从七十亿度增 长到了二千五百六十亿度 ,原油产量从几乎是空白发展到了一亿零四百万吨 ,化肥 产量从三万九千吨上升到了八百六十九万三千吨,农药从两千吨增加到五十三万吨。

  我们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 ,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国 民经济体系 。一九七五年 ,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百分之七十二 ,农业则仅占百分 之二十八 。我国搞出了“两弹一星 ”,以最小的代价建造了祖国的核保护伞 。其中 一九六四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一九六六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一九六七年第 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一九七〇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一九七四年第一艘 核潜艇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一九七五年收回式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等 ,这一切都 大长了中国人民的气 ,灭了敌对国家的威风 。打破了核垄断和核讹诈 ,争取了长时 间的国家安全 。航天工业由空白跃居世界第三 。一九五四年 , 中国第一批飞机试制 成功 ,两年以后 , 中国首次试制的歼五喷气飞机获得成功 ,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 个能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 。各个系列型号的歼击机 、强击机 、轰炸机 、陆续飞 上蓝天 ,而运十的研制成功 ,正是我国当时航空工业飞速发展的集成和写照 。一九 八〇年九月运十首次试飞成功后 ,美国道格拉斯一副总裁看了飞机之后说 :“你们 航空工业一下子赶上来了十五年 ”。但是因为保密需要 ,航空航天工业的许多产值 没有计算和公布。

  与此同时 ,我国建立了规模庞大 、分布领域广泛的科研院所多达三千余家 ,为 我国科学研究和设计的全方位发展 ,打下了基础 。这个时代科技原创能力强大 ,各 个领域创造了无数第一 。当时的报刊经常报道国家创造发明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也 和美苏水平进行对比 ,有些技术是超美苏的 。中国在工业化及高科技方面都取得过 震惊世界甚至是领先世界的巨大成就 ,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怪不得 ,有位曾参加过“两弹一星 ”技术攻关过程的老工程师说 , 中国当时的 技术力量 ,无论是就人员数量还是技术装备水平而言 ,都远远不如苏联和美国 ,但 是中国从原子弹爆炸到突破氢弹技术的障碍 ,在时间上都反过来比苏联和美国短得 多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奇迹 ”不是偶然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技术能够进步的关 键奥秘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无法具备的。

  第一个关键的原因是真正的技术民主 。 由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 ,报章上连 篇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学阀作风 , 因此 ,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以权威 和老子自居 ,在研究队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 ,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和老资格 的科学家可以同场辩论 ,有的时候为了争论技术问题通宵达旦 ,甚至拍桌子 ,邓稼 先这样的老科学家也常常参与跟毛头小伙子拍桌子的辩论 ,这样充分的学术民主带 来了思想和技术的快速进步 。不仅加快了技术进步的速度 ,在这样的过程中间也加 快了技术梯队的成长过程 。与此同时 , 由于人与人关系的普遍平等 ,许多社会和阶 级的藩篱都实质上不存在了 ,一些老工人也参与拍桌子讨论 ,许多细节问题和工艺 障碍也能够集思广益 ,结果使得整个的项目进程相对均衡 ,而不是局限于关键技术 的率先突破 ,这就避免了后续试验中间细节引致的失败 ,所以当时许多项目的试 验 ,几乎都是一次成功 ,所有的问题和隐患常常是在技术民主中间 , 已经得到充分 的“鸣放 ”和重视 ,提前就有了很多的预案和设计。

  第二个非常关键的地方是彻底地破除了“技术私有观念 ”。不管是什么样的研 究机构 ,无论是他们花了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果 ,只要持一纸介绍信到 ,只要符 合保密的规定 ,他们所有的最新成果都会无条件地呈现给你 ,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保 留 。这在任何国家都做不到 。技术创新如果联系着市场潜在利益 , 当然就格外需要 保密 , 即便是仅仅联系着个人的职称和学术地位评价 ,相关人员也肯定有藏私的必 要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 ,一切私有观念都遭到彻底批判 ,许多有助于巩固私有观念 的评价体系都被破坏 ,所以人们能够空前地敞开自己的所得 ,公之于众 。这样 ,全 国只要任何一个研究所 ,任何一个研究人员在技术上有了突破 ,其他的相关人员或 者项目 ,都不再有必要进行重复劳动了 ,都可以无成本地共享最新的技术成就 。彻 底破除私有观念 ,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的技术大协作 ”成为可能 ,有限的技术 力量和经费能够空前地节约和有效地利用 ,避免了许多可能的浪费。

  第三个原因是几乎“如人使臂 、如臂使指 ”那样的高灵敏协调机制 。在卫星项 目中间 ,有一个同步控制问题当时只能是用机械方式实现 ,这个就要求四个完全一 样的小弹簧 。项目单位反映到主管的聂荣臻元帅那里 ,说上海工业力量比较强 ,希 望请上海的同志帮助解决 。聂荣臻给张春桥写了个小纸条 ,张春桥给马天水打了个 电话 ,马天水连夜召集上海几十个单位的老工人技师开会 ,一个校办工厂的老工人 说他能够实现 , 回去之后连夜就把符合要求的弹簧做出来了 ,合计不到二十四小 时 。在这样的过程中间 ,没有任何一个人讲条件讲价钱 ,所以几乎没有耗费什么谈 判时间和交易费用。

  在这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人民数学家 ” 的华罗庚(1910— 1985)。 他是国际数学大师 , 中国科学院院士 ,是中国解析数论 、矩阵几何学 、典型群 、 自 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 贡献 ,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八十八位数学伟人之一。

  一九二四年华罗庚从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毕业 ;一九三一年被调入清华大学数学 系工作 ;一九四六年任美国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一九四八年当选为中央研 究院院士 ;一九五〇年春从美国经香港抵达北京 ,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致中国全体 留美学生的公开信》, 之后回到了清华园 ,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 ;一九五一年 当选为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一九五四年起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至六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 ;一九五五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知识分子工农化思想理论的指引下 ,华罗庚于 努力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 ,不断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 路 。当他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里的统筹法与优选法 ,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 应用的方法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改变工作管理面貌 。于是 ,他一面在大学讲课, 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 、统筹法 。一九六四年初 ,他给毛泽东 写信 ,表达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 。 同年三月十八日 , 毛泽东亲笔回函: “诗和信已经收读 。壮志凌云 ,可喜可贺。”为了让更多工人受益 ,一九六五年 ,华 罗庚把深奥数学原理转变为最朴素易懂 、易操作的“双法 ”,写成了几乎全是大白 话的小册子 《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 后 ,亲自带领中国科 技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工厂推广和应用“双法 ”,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同年毛泽东

  再次写信给华罗庚 ,祝贺和勉励他“奋发有为 ,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

  与此同时 ,华罗庚身先士卒先后亲自去了二十多个省份办培训 、搞推广 。“一 个数学家 ,竟然能够直接给一线的工人讲课 , 工人还能听懂 , 立即动手解决问 题。”他所到之处 ,都推动了当地科学实验与实践的群众性活动 ,取得了很大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九六九年 ,他推出《优选学》 一书 ,并将手稿作为国庆二十 周年的献礼送给了国务院 。一九七〇年四月 , 国务院根据周总理的指示 ,邀请了七 个工业部的负责人听华罗庚讲优选法 、统筹法 。他所到之处 ,总会有很多群众赶来 听课 ,高校 、科研院所 、工农一线 、厂矿车间的都有 ,成为服务国民经济的重要力 量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掀起了一阵又一阵“华罗庚热 ”。是什么让一位功成 名就的数学家 ,选择在自己学术生涯关键期走出书斋 ,走向一线?那就是华罗庚按 照毛泽东的教导 ,知识分子必须“走向人民、服务人民 ”的坚定信念!

  为此 ,也有人将毛泽东时代同当今之世的科技政策与成就做过四个方面对比, 给人们以异曲同声之感:

  第一 ,表现在尊重人才方面 。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中国科学院院 长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接受专访时说 :“解放之初 ,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科学、 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氛围 , 吸引了数万名知识分子从海外归来——这些人的回 国 ,不仅仅是因为向往新中国 ,也是被当时尊重科学 、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所吸 引 。而且 ,除了周恩来 、聂荣臻 、陈毅等领导人真心实意地尊重科学 、尊重知识和 尊重人才外 , 中国政府还对核武器研制进行了战略部署 。所以 , 当我们回顾中国核 武器研制的成就时 ,不可以忘掉这段历史 。正是当时整个社会尊重科学和知识的氛 围 ,培养出了一大批新中国自己的技术骨干——参加“两弹一星 ”研制的一大批人 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到了如今 , 中国曾先后共派出出国留学人员共达 三十多万 ,而学成回国人员不足三分之一 ,其中自费留学生学成回国率只有百分之 四左右 。 由此可见 ,在毛泽东时代是非常尊重人才的 ,连国民党时留学海外的人才 都纷纷往家流 ;到了如今 ,共产党自己培养的人才都要往外流。

  第二 ,表现在学术民主方面 。周光召同样明确说过 , 回顾“两弹一星 ” 的研 究 ,那时候团队精神与学术民主的氛围都很好 。拿今天的话来说 ,是软环境很好。 当时 ,我们完全是针对问题本身展开各种讨论甚至争论 ,根本没有等级和身份方面

  的顾虑与限制 。大家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希望自己的想法被大家讨论 ,早日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在 ,这种情况很难看到了 ,反倒经常出现两种不开放的 情况 :一是缺乏学术民主的氛围 ,往往是院士或领导一讲话 ,就再没有人敢讲话 了 ;二是实行不必要的封锁 ,大家都生怕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了。” 由此可见, 在毛泽东时代的学术界是非常民主的 ,可以广泛地辩论而没有身份等级限制 ;到如 今 ,学霸们垄断了话语权!

  第三 ,表现在资金投入方面 。国际上 ,通常把科技经费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部 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称“R&G/GDP”,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 , 以及这 个国家对科技的重视程度 。整个毛泽东时代 ,我国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占国民生产 总值的比例平均为百分之一点二八 ,达到当时几个初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意 大利 、西班牙)。 毛泽东时代的后期 ,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这个指标更 是增加到了百分之二点三二 ,达到同期几个最发达国家英 、法 、西德的水平 ,仅比 当时的美国 、 日本低一些(美国长期为百分之二点八至百分之三 , 日本七十年代以 前百分之一点六 ,后来与美国接近)。在毛泽东时代的科研经费投入已接近最发达 国家的水平 ,这个数字如果拿到今天 ,甚至比二〇〇三年全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百分之二点二还要高 ,可见毛泽东时代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 。但是从八十年代开 始 ,我们的决策者却把 R&G/GDP大幅度往下砍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 ,我国的 R&G/ GDP还不到百分之零点七 。而生产企业 ,一九八四年以后由于“拨改贷 ”造成的困 境 ,基本无力进行研发投资 ,R&G/GDP骤然降到百分之零点六以下 ,进入九十年 代 ,我国仍然延续了研发经费的低投入 ,除了一九九三年之前的几年由于受到国际 制裁的影响有了点紧迫感 ,R&D/GDP 略微超过百分之零点七以外 ,九十年代中期 再次回到八十年代的水平 ,其中一九九五和一九九六连续两年下跌到百分之零点 六 ,后来有所抬升 ,直到二〇〇三年才逐渐恢复到毛泽东时代的平均水平。

  第四 ,表现在科研成果方面: 以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为例 ,起步比美国晚了 十二年(美国是一九四六年 , 中国是一九五八年), 但经过毛泽东时代老一辈科学 家的艰苦努力 , 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不是某些人所歪曲的 “ 被拉大了 ”,而是缩小 了 ,从小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中规模集成电路 ,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 ,美国是 从一九六〇年到一九六八年 ,用了八年时间 。而中国是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二

  年 ,用了七年时间 , 以一九七二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现电子工业部二十四 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 PMOS 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 。也就是说 ,到文化大 革命中期 ,我们在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上与国外的差距仅有四年 ,而改革开放后的 这一差距已扩大到最低是十年以上 。从原子弹 、氢弹 、导弹到核潜艇 、大飞机 、计 算机 、人造卫星 ,还有二〇〇七年投票产生的新中国四大发明 :杂交水稻 、激光照 排、复方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等 ,有哪一个不是毛泽东时代的产物?

  由此可见 ,毛泽东时代虽然基础薄弱 ,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而快速地缩 小 ,独立研发的“大件 ”高科技产品非常多 。我国当时迫切需要的是 :作为“核心 竞争力 ”的自主研发的高技术 、高科技 、高附加值产品等 。而“核心竞争力 ”的基 础平台是独立自主的科学技术 ,新中国之所以今天在航天领域还能够在世界领跑团 队中有一席之地 ,就来源于这个基础。

  西方媒体常说 , 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借助于中国庞大的劳动力群体 , 中国是在享 用自身的所谓“人口红利 ”,而发达国家享用的是他们的所谓“科技红利 ”,中国当 然需要奋起追赶 ,争取把“科技红利 ”的分量加大 。所以 , 国家力求营造发展科技 事业 、弘扬科技精神的氛围 , 自二〇〇〇年起 ,设立国家科技奖 ,是对在中国科技 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 、专家的肯定和褒扬 。试以国家科技奖历经至二〇 〇八年为例 ,其中二〇〇四年空缺 ,七年共奖励了十二位科学家。

  我们以为 ,培养大师级人才 ,学校固然是先锋 ,然决定性的还是“做 ”,在实 践的平台上做出开创性的成果 ,源于实践 ,被实践所检验 。这些国家科技奖的获得 者就是明证 , 比如闵恩泽院士 ,接受的科研任务“与他十余年的专业学习与工作经 历根本不沾边儿。”但 “ 国家需要什么 , 我就做什么 ”还硬是做出了开创性的成 果 。八年十二位获奖者所进行的开创性工作 ,均是在毛泽东时代取得的决定性的成 果 ,而取得这些成果 ,正是他们获奖的理由。

  二〇〇〇年度——数学家吴文俊院士 :五十年代在示性类 、示嵌类等研究方面 取得吴文俊公式 、吴文俊示性类等一系列突出成果 ,并有许多重要应用 。七十年代 创立了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 ”,影响巨大 ,有重要应用价值 ,它将引起数学研 究方式的变革。

  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 ,一九六四年率先研究水稻杂

  种优势利用 ,最先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 ,指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 ,并提出通 过培育不育系 、保持系 、恢复系来利用杂种优势的设想 。一九七五年和协作组成员 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关 ,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二〇〇一年度——固体物理学家黄昆院士: 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 一 ,五十年代与合作者首先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 ,为此领域 的这一奠基性理论 。一九五一年首先提出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动模式 ,一 九六三年被国际上的喇曼散射实验所证实 , 当时提出的基本方程在国际上被称为 “黄方程 ”,七十年代后期关于无辐射跃迁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理论等价性的证明, 澄清了国际上二十余年来在这方面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专家王选院士 :五十年代参与新中国第一代计算机研制 ,六十年代 ,与 北大许卓群 、陈堃銶 、朱万森等人一起 ,进军计算机高级语言编辑系统的研究 ,这 一贡献被载入了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从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九年 ,汉字激光照排系 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产品占据世界华文出版业的几乎所有江山。

  二〇〇二年度——计算机专家金怡濂院士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末 ,相继参加 了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多种通用机 、专用机的研制 ;七十年代初 ,提出双 机并行计算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 ;七十年代后期 ,金怡濂与其他科学家一起 ,主持 完成多机并行计算机系统研制 ,取得中国计算机技术的突破。

  二〇〇三年度——地球环境科学研究专家刘东生院士 :一九五四年开始从事黄 土研究 ,提出关于黄土—古土壤序列二百五十万年来古气候多旋回学说 ,开辟了地 球上大陆与海洋沉积环境的对比 ,为全球变化提供依据 。一九六四年起参加和领导 了希夏邦马峰 、珠穆朗玛峰 、托木尔峰 、南迦巴瓦峰的登山科学考察 。六十年代末 开创我国环境地质研究。

  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院士 :参加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火箭的研制工作 ,参加了 多种火箭的设计和研制 。先后担任洲际火箭副总设计师 、三种新一代地地火箭总设 计师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拓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

  二〇〇五年度——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 中国大气物理研究奠基人 ,一九五八 年 ,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一九六一年 ,大气中的适应问题研究 ,一九七 四年 ,青藏高原加热作用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初步模拟试验研究 ,一九七九

  年 ,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

  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 :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 。五十年代最 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新见解 ;六十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 法 ,并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 ;七十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 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

  二〇〇六年度——遗传学家李振声院士 :一九五六年开始研究小麦新品种 ,一 九六四年他选育的生选五号 、六号已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一九七九年取得取得 突破 ,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 、高产 、稳产 、优质等品质于一身的小偃六号在大面 积推广中获得成功。

  二〇〇七年度——两院院士闵恩泽 :六十年代 ,先后开发成功小球硅铝裂化催 化剂 、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 、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 、铂重整催化剂等 ,解决了新 中国在石油炼制方面的燃眉之急 ;七十至八十年代先后开发成功钼镍磷加氢催化 剂 、一氧化碳助燃剂 、半合成沸石裂化催化剂等 ,使我国的炼油催化剂品种更新换 代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植物分类学与植物区系学家吴征镒院士 :论证了我国植物区系的三大历史来源 和十五种地理成分 ,一九六四年 ,提出了北纬二十至四十度间的中国南部 、西南部 是古南大陆 、古北大陆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的观点 ;历时 四十五年主编二百万字《中国植被》。

  毛泽东时代是“激情燃烧的时代 ”,是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独立自主 、奋发 图强的时代 , 同今天的环境相比 ,毛泽东时代确实苦 、确实穷 ,科学研究的条件确 实简陋 。运十大飞机的设计师们坐在大包装箱里画图 ,用报纸包住腿 、胳膊抵御蚊 子 ,二〇〇七年获奖的两院院士闵恩泽 , 由于“一九六〇年开始 ,苏联逐步减少以 致最后停止了对我国的催化剂供应 , 当时库存的催化剂只能维持一年 ,直接威胁到 我国航空汽油的生产 ,形势十分严峻 ”闵恩泽受命投入催化剂研制 ,办公室只有几 间小平房 ,实验设备是别处搬来的几件旧设备 ,试验装置自己动手制备 ,不折不 挠 ,使我国石油炼制催化剂领域从一片空白到一跃成为世界上能生产各种炼油催化 剂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正因为苦 、因为穷 、因为简陋 , 因为被列强抵制封锁 ,连 牛仔裤换飞机的机会都没有 ,就像一张白纸 ,毛泽东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 ,好写

  最新最美的文字 ,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唯此 , 只有干 , 只有自己写出 、画出 “最新最美 ”。历年获奖的科学家们的经历 ,就是中国人自己写 、 自己画自己的科学 技术发展 、腾飞史的经历 。需要指出的是 ,毛泽东时代只有短短的二十七年 ,为何 能够取得在中国科技史上分量如此重的成就呢? 这与当时政治思想氛围有关 ,王选 说过 ,那个时候干项目 ,没有名头 ,没有奖金 ,可谓不为名 、不为利 。与“人口红 利 ”相对应 ,我们今天的科技领域 、产业领域 ,还在享用着有一些正在支撑着我们 资助研发 、 自主制造门面的“科技红利 ”,国际资本家不赚钱不会来投资 , 哪怕是 出高价 ,发达国家更不会将科技竞争力卖给你 ,靠的还是自主研发 、 自力更生 。前 后八届国家科技奖告诉人们 ,今天我国正在享用着的 ,正是毛泽东时代的“科技红 利 ”,尽管还有差距 ,但毕竟平台已经靠自己搭建起来。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建设与社队企业发展

  我国是一个现代化的后发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前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 地 、半封建的国家 。在这个基础上既要赶上发达国家的近代工业化进程 ,又要走社 会主义道路 ,农民问题就成为一个根本问题 。到底是由国家帮助农民组织起来 ,走 合作化 、集体化的社会主义道路 ;还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自由化发展 ,实际上是 任由农村两极分化 ,最后走上由资本改造小农的资本主义道路 ;两条不同的道路, 一直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内围绕合作化乃至人民公社的争论一直 没有停止过 ,这些争论实际上是新中国农村如何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问题 ,也是 对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不同看法 。毛泽东对于中国农村文化 ,也就是对农 村的农民和农业 ,有着非同寻常的深刻了解与认识 ,老人家不是停留在预言家的口 头上 ,而是坚持不懈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在其 《论联合政府》 中就明确指出 :“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 。将来 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 ,进入工厂 。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 ,建设 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 ,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接着 ,毛泽 东从中国工业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两方面 , 给了农民一个清晰的现代定位 :“农民 ——这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 。只有他们能够供给最丰富的粮食和原料 ,并吸收最

  大量的工业品。”并同时提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 。 中 国的民主主义者如不依靠三亿六千万农民群众的援助 ,他们就将一事无成。”(《毛 泽东全集》第 19卷 431页)

  从新中国成立到老人家逝世 ,毛泽东为了探索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付出了无尽的心血 。他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农业的思想特别是列宁 关于小农的论述为指导 , 以苏联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为鉴戒 ,深刻总结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建设经验 ,并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特别是中国 农民的传统思想资源进行了探索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二年 ,它是毛泽东为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 前提条件时期 。这个阶段毛泽东领导中国农民完成新解放区土地改革 ,消灭中国延 续几千年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使亿万中国农民从政治上翻身解放 ,为中国农村 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政治前提。

  第二阶段从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六年 ,它是毛泽东领导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时期 。毛泽东以经典作家关于农民合作理论为指导 , 以苏联农业 集体化为借鉴 ,领导农民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奠定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制度基础。

  第三阶段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 ,它是毛泽东领导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初 步推进时期 。毛泽东提出农业“八字宪法 ”,领导制定了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 农业发展纲要》, 并借助于社会主义制度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

  第四阶段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六年 ,它是毛泽东探索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 路的曲折前进时期 。这个阶段毛泽东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并为完 善和巩固人民公社经营体制进行了艰难探索 ,开展了“ 四清 ”运动 ,号召全国农业 学大寨。

  毛泽东在对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 在对于农村 、农业 、农民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方面, 毛泽东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 ,大有可为 ;农民是中国 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等思想 。毛泽东一生高度重视农民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 用 。他不仅重视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也重视农民在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毛泽

  东始终认为广大农民群众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主体 。具体表现在:

  第一 ,毛泽东既重视社会改革 ,也重视技术改革的思想 。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 一日 ,老人家在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报告中提出 ,“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 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 ,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 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 ,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在农业方面, 在我国的条件下(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是使农业资本主义化), 则必须先由合作化, 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 ”。“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又在技术方面 ,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 ,统统使用机器操作 ,才能 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毛泽东全集》第 35卷222页)

  第二 ,毛泽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 ,视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 础 。一九五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老人家在《党内通信》 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 于机械化 ”,并要求“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 ”,还提出“ 四年以内小 解决 ,七年以内中解决 ,十年以内大解决。”(《毛泽东全集》第41卷 456页)在同 年的庐山会议上 ,他提议成立农业机械部 ,并说找不到部长由他来兼 。一九五九年 十月三十一日 ,他在《河北省吴桥县王谦寺人民公社养猪经验》 一文给新华社的批 语中说 :用机械装备农业 ,是农 、林 、牧三结合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毛泽东 全集》第42卷 449页)一九六二年九月 ,在他主持的八届十中全会上 ,确定“我们 党在农业问题上的根本路线是 :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 ,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基 础上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毛泽东全集》第 45卷 235页)一九六六年二 月 ,他在给王任重的信中说 :“农业机械化的问题 ,各省 、市 、区应当在自力更生 的基础上做出一个五年 、七年 、十年的计划 ,从少数试点 ,逐步扩大 ,用二十五年 时间 ,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还说 ,“ 目前是抓紧从今年起的十五年 。已经过去 十年了 ,这十年我们抓得不太好。”(《毛泽东全集》第 48卷277页)按照毛泽东的 指示 ,在湖北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 ,部署到一九八〇年基本上实现农 业机械化的任务 。此后 ,在一九七一年和一九七八年一月 ,先后召开了第二次和第 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 , 以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第三 ,毛泽东率先提出农村的伟大光明前途在农村工业化思想 。毛泽东认为农 村现代化除了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外 ,还应该实现农村工业化 。一九五八年三月 ,他

  在成都会议上说 :“农业社也可办加工业,”“大社可办一些加工厂 ,最好由乡办, 或几个乡镇合办。”(参见 《毛泽东年谱第 3卷 312 页》)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 ,他在 《对十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条(一九五八—一九七二年) 初稿的批语和修 改》 中写道 :“我国人民面前的任务是 :经过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 ,高速度 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促进全国工业化 、公社工业化 、农业工厂化 ”。(《毛泽东全 集》第 40卷 363页) 十一月十日在对《郑州会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的 修改和信件中写道 :“要使人民公社具有雄厚的生产资料 ,就必须实现公社工业 化 ,农业工厂化(即机械化和电气化)。”(《毛泽东全集》 第 40卷 395 页) 在这一 思想指导下 , 由毛泽东亲自制定 ,于一九五八年十二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人民 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中指出 :“广泛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公社工业化 ”,“它为我 国人民指出了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 ”。(参见《毛泽东年谱》第 3卷 558页)

  毛泽东对农村工业化的具体设想为 :要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 。“不要拥入城 市 ,就在农村大办工业 ”。“将来达到一半劳动力搞工业 ,这样我们的国家就像个样 子了。”在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八届六中全会决议中 ,就 “社办工业生产方 向 ”明确指出 :“关于在人民公社的工业生产 ,必须同农业生产密切结合 ,首先为 发展农业和实现农业机械化 、电气化服务 , 同时为满足社员日常生活需要服务 ,又 要为国家的大工业和社会主义的市场服务 。社办工业的生产方针是“必须充分注意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的原则 ”。“在生产技术方面 ,应当实行手工业和机械工业相结 合 , 土法生产和洋法生产相结合的原则 ”,“逐步由土到洋 , 由小到大 , 由低到 高。”社办工业发展的重点为轻重工业生产 。社办工业发展的资金主要靠自己积累 和国家的扶持 。毛泽东还建议下放一些中小企业给公社经营 。他对社队企业寄托于 厚望 ,并希望通过农村工业化 ,把农村改造得和城市差不多 。“工人在城市里建 设 ,农民在农村里建设 ,农民要和工人一面合作 ,一面比赛 ,把农村也改造得和城 市差不多 ,这才是真正的工农联盟 ”。“要农村生活不低于城市 ,或者大体相同 ,或 者略高于城市 ,各公社都要有自己的经济中心。”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毛泽东仍然对农村工业化抱很大希望 。一九六六年他在 “ 五·七指示 ” 中提出 :“农民以农为主 ”,“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 厂 ”。(《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585 页) 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对浙江省周

  长庚请求中央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条战线支持社队企业发展的意见表示同意 。一九七 五年九月 , 由他批准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 ,肯定了社队企业发展的积 极作用 。这次会议还公开发表了毛泽东一九五九年第二次郑州会议上赞扬社队企业 的一句名言 :“我们伟大的 ,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参见 《毛泽东全集》 第 41卷 241页)

  第四 ,毛泽东尖锐地提出了“关于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的伟大思想 。老人 家非常重视对农民进行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夕 ,他就指出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 民 。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 ,根据苏联的经验 ,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 ,才能 做到农业社会化 。没有农业社会化 ,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毛泽东全 集》 第 26卷 487 页) 他强调首先要加强农民的政治教育 ,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觉 悟 ,培养建设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新农民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到来 时 ,毛泽东明确指出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 根本变革的时期 ,尤其是这样。”他在总结三娄寺合作社的经验教训一文 《严重的 教训》 的按语中说 :“反对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 ,提倡以集体主义和个人 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 ,是使分散的小农经济逐 步地过渡到大规模合作化经济的思想和政治的保证。”他在另一篇按语中说 :“合作 社必须强调做好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 思想 ,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毛泽东年谱》 第2卷 440 页) 这也是对农民进行政 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还对教育农民的基本方法进行了概括 :“必须根据农民 的生活经验 ,很具体地很细致地去做 ,不能采用粗暴的态度和简单的方法 。它是要 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的 ,不能孤立地去做。”

  在重视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 ,毛泽东也非常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一 九五二年八月三十日 ,他在给新疆农民的回信中说 :“你们已经从地主阶级封建土 地所有制的束缚中获得解放 ,希望你们在爱国丰产的口号之下 ,更加团结 ,努力生 产 , 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 ;并在这个基础之上 , 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 平。”毛泽东还经常过问农民的扫盲工作 ,要求政府做出规划 ,加强领导 ,组织各 级冬学运动运动委员会 , 由政府负责人亲自主持 ,吸收人民团体 、青年团和教育界 负责人参加 ,负责制定冬学扫盲计划 ,推广经验 ,解决困难 ,纠正缺点等工作 。一

  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他在《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 的第十四条里 ,规划 “在七年内 ,基本上扫除文盲 ,每人必须认识一千五百到两千个字 ”。在他的推动 下 ,建国初期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 、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创办了夜学 、冬学、 识字班 ,开展农民业余教育 。为了保证贫苦工农子弟能够上学 ,使教育向工农开 门 ,毛泽东做出指示 :实行人民助学金 ,对于劳动人民家庭和低薪制工作人员的子 弟 ,给予助学金 。解决生活费 、书籍费 ,在中小学一律免收学杂费 。当片面强调正 规教育导致一些农民子弟被拒之于校外时 ,毛泽东及时进行纠正 。一九五三年他在 中央政治局专题研究教育问题的会议上说 :“整顿小学 ,不要整过了头 。不应过分 强调正规化 。农村小学可分为三类: 中心小学 ,不正规的小学 ,速成小学 。农村小 学应便于农民子女上学 。应允许那些私塾式 、改良式 、不正规的小学村存在 ”。“允 许小学民办 ,不限定几年 ,能办几年就办几年 。五年一贯制实行过早 ,应推迟。”

  第五 ,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关于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坚持为大多数 人服务的思想 。伴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高潮 , 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合作 医疗制度开始兴起 。为了推广山西省稷山县“大家集资 ,治病免费 ”的合作医疗制 度经验 ,一九六〇年三月十六日 ,毛泽东亲自代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的 指示》, 要求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农村合作医疗问题 ,“立即将中央二月二日批示的文 件发下去 ,直到人民公社。” 由于城乡医疗资源严重不均 ,一九六五年一月三届全 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期间 ,毛泽东对卫生部提出批评 :“卫生部想不想面向工农兵?” 这年六月二十六日 ,在与医务人员谈话时 ,毛泽东再次严厉批评卫生部的工作 ,发 表了著名的“六二六 ”讲话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 ,卫生部党组提交了《关于把卫生 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 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工作举措 ,使尔后的农村 卫生工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六 ,毛泽东一向重视农民的民主权利 ,提出坚持由农民管理农村思想 。老人 家在领导农民打破封建土地剥削的同时 ,也领导农民建立自己当家做主的工农政 权 ,让广大农民参政 、议政 ,初步接受现代政治文明的洗礼 ,实现政治解放 。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在农村的建立 ,为农民管理农村提供了保证 。官僚主义是管理民主的 最大障碍 。毛泽东认为 ,在农村要根治官僚主义 ,重要的是扩大民主 ,特别是要吸 引广大农民直接管理农村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人民群众是权力的主体 ,管理民主

  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毛泽东非常重视农民在农村中的主人翁地位 ,使人民主 权在农村由概念转为实际生活 。他非常注意保障农民的管理权利 。在他看来 ,群众 运动就是农民直接参与管理的有效形式 。一九五六年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毛泽东明确指出 :“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 ,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 ,也就是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问题。”他还说 :“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人 民只能在某些人的管理下面享受劳动 、教育 、社会保险等等权利 ”,而“劳动者管 理国家 、管理军队 ,管理各种企业 ,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 ,实际上 ,这是社会主义 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 ,最根本的权利 ”。“没有这种权利 ,劳动者的工作权 、休 息权 、受教育权等等权利 ,就没有保证。”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 道路方面不仅取得巨大的理论成果 ,而且也取得丰硕的实践成果 ,推进了中国农村 社会主义现代化,

  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一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中曾精辟地 论述了中国的农业问题 ,甚至提出了“农业就是工业 ”的奇特命题 ,为确立“ 以粮 为纲 ,全面发展 ”的农业工作方针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并从六个方面作了展开说 明:(一 )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 ,吃肉吃油问题 , 以及其他日用的 非商品性农产品问题 。这个农民自给的部分 ,数量极大 。农业搞好了 ,农民能自 给 ,五亿人口稳定了 。显然 ,粮食问题 ,进而农业问题 ,绝不单单是个农业问题, 这是关系全局的问题 ,其实就是政治问题。(二 )农业也关系到城市和工矿区人口 的吃饭问题 。商品性的农产品发展了 ,才能供应工业人口的需要 ,才能发展工业。 要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逐步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商品率 。有了饭吃 ,学 校 、工厂少数人闹事也不怕 。毛泽东讲的“商品性的农产品发展 ”和“粮食的商品 率 ”,就是新中国农业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概念 。 同时在这里更是明确了工农联盟, 不仅有政治上的必然联系 ,而且其中包含有经济上牢靠的纽带。(三)农业是轻工 业原料的主要来源 ,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 。只有农业发展了 ,轻工业生产才能 得到足够的原料 ,轻工业产品才能得到广阔的市场。(四)农村又是重工业的重要 市场 。 比如 ,化学肥料 ,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 ,部分的电力 、煤炭 、石油 ,是供应 农村的 ,铁路 、公路和大型水利工程 ,也都为农业服务 。现在 ,我们建立了社会主 义的农业经济 ,无论是发展轻工业还是发展重工业 ,农村都是极大的市场。(五)

  现在出口物资主要是农产品 。农产品变成外汇 ,就可以进口各种工业设备 ,毛泽东 早就把眼光定在了国际市场。(六)农业是积累的重要来源 。农业发展起来了 ,就 可以为发展工业提供更多的资金 。毛泽东的“ 以农业为基础 , 以工业为主导 ”方针 的提出 ,就是这样基于事实的求真 ,是名副其实的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

  尽管后来的发展 ,特别是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化的过程中 ,出现了大量非理性的 做法 ,形“左”实右的东西很多 ,浮夸风、共产风、一平二调、吃公共食堂、急于取 消商品交换、取消按劳分配、穷过渡等等 ,上上下下头脑不冷静 ,这些都是深刻的历 史教训。但是 ,对人民公社这段历史和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的研究 ,不能仅 仅停留在对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初期混乱状况的批评上 ,当时的很多“左” 的尝试和 盲目的做法(这些东西并不是毛泽东所提倡的 ,却是老人家最早提出加以纠正的), 后来逐步被纠正了 ,最后形成“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 ”的体制与组织形式 ,有了人 民公社六十条 ,才成为基本定型的制度安排 。研究一种制度或经济模式的优劣 ,不 能以她不成熟阶段的特征为标准 ,而是应该以基本定型的特征为对象。所以,对一九 五八年某些“左”的错误的批评,并不能代替对人民公社制度的评判。

  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实践证明 :农村集体企业无论是理念还是基础 ,都是 大跃进的成果 。如今 ,在中国名闻遐迩号称“天下第一村 ”的江苏华西村及其发展 道路 ,最早就是毛泽东加以肯定的 。一九六三年 ,苏南一带开始涌现一批社队企 业 ,华西村大队书记吴仁宝创办的集体企业较为出色 。一九六五年 , 中共中央调查 研究室调查后写了个报告 ,呈给中央各领导 。许多中央领导都是一般传阅而已 ,并 没有提什么意见 。毛泽东仔细阅读了材料 ,沉思良久 ,欣然批示 :“这是农村伟大 光明灿烂的希望。”

  毛泽东作这样的批示并非偶然 。对社队企业给以厚望 ,这是老人家多年来的思 想 。社队企业是我国人民公社制度的产物 。一九五八年 ,在创办人民公社的过程 中 ,许多地方纷纷办起了社队企业 。毛泽东到各地视察 , 了解到这个情况 ,十分高 兴 。一九五九年 ,他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对社队企业大加赞扬 。谈到社队企业的前 途 ,毛泽东无比欣喜地说 :“ 目前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还不多 ,如社办企业 ,社办 事业 , 由社支配的公积金 、公益金等 。虽然如此 ,我们伟大的 、光明灿烂的希望也 就在这里。”此句话成为这次会议上的一句名言 。老人家实际是给农村人民公社指

  明了发展的道路 ,他对社队企业的厚望和支持是一贯的。

  毛泽东之所以如此看重社队企业 ,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与毛泽东一贯对农村、 农业 、农民的重视有关 。他认为中国农民是大多数 ,改变中国落后面貌问题的解决 关键在于农村 , 中国社会主义要建设成功不能缺少农村这一大块 。他领导的中国革 命走的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因此他对农村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的发展十分关 注 ,精心给以及时的指导和推动 ,亲自编辑了九十万字的 《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 潮》 一书 ,收入一百七十六个个案 ,对每一篇都像老师给小学生改作业一样 ,一个 字一个字地斟酌修改 ,亲自作序并动手写了一百零四篇按语 。公社化后 ,看了一些 社队的材料 ,亲自去考察 ,觉得办社队企业是一条可行之路 。因为农业产值低 ,收 入低 ,资金积累缓慢 。而社队企业既可以为农业提供发展资金 ,又可以增加分配, 提高社员生活水平 ,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何乐而不为?二是与他的独特思维方式有 关 。许多人说 ,毛泽东打仗从不按常理出牌 ,每每都是独辟蹊径 ,毛泽东的战略战 术总是很独特的 。在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上 ,毛泽东也不喜欢照抄书本而有 自己的独特方式 。在别的一些人看来 ,办工厂企业应当是城市里的工业部门的任 务 ,农村搞这些东西 ,社队缺乏资金 ,农民既缺少文化 ,又没有技术 ,社队办企业 是不伦不类 。而毛泽东却认为农村办工厂有其独特的优势 ,投资省 ,多余劳动力有 了出路 ,农民不出村就可以当工人 , 闲置土地也能充分和高效利用 。三是毛主席最 善于发现并抓处在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 ,最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社队企业已经发 挥了作用 ,显示了生命力 ,证明是可行的 ,理应继续发展 。所以毛泽东满腔热情地 支持社队企业。

  毛泽东不仅在讲话和批示中多次提到发展社队企业 ,把社队企业当做发展人 民公社增加社员收入的大事来强调 ,而且在他一九六一年亲自主持制定的 《人民 公社六十条》 中清清楚楚地对兴办社队企业从投资方式到利润分配 、公积金提 取 、劳动力使用等方面都作了规定 。对产品质量 、降低成本 、经济核算 、经济合 同 、盈亏责任 、领导体制 、工资计酬 、 口粮供应及公共积累和福利事业都有明 确要求 。体现了毛主席一贯认真处事 ,讲究科学 ,重视管理的工作作风 。作为党 和国家的最高领导 ,能够做到这样实属不易 。这也反映出社队企业在他心目中的 位置。

  由于毛泽东的一贯重视 ,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 , 中国农村各地成长起 来一大批社队企业 。那时叫社队厂场 ,包括五金厂 、农械厂 、机械修造厂 、农机 具 、铁木加工厂 、采矿场 、石场 、沙场 、林场 、果场等 。这些厂场大部归公社管 理 ,小部归大队 。有的厂场当时已有相当规模 。尤其是江苏华西生产大队 ,一九 六五年毛泽东的批示极大地鼓舞与推动了该大队集体企业的发展 。到一九六九年 华西大队工业企业资产已达近百万元 。在当时一百万元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因为那时这些社队企业所用土地是无偿划拨的 ,工厂投资就是建厂房买设备的费 用以及流动资金 。建厂房的人工往往也是分摊记工分的 ,所以厂房建设费用很 低 ,往往两三万元就可以建一栋上千平方米的厂房 ,拥有百万资产已经是一个不 小的企业 。尽管那时社队企业管理还不十分规范 ,但在公私处理方面却是严格 的 。不要说贪污挪用 ,就是多吃多占一点都是非常敏感的 ,搞不好社员群众就要 给你提意见 ,甚至贴你大字报 。当然那时社队企业干部也大都是公私分明 ,勤勤 恳恳 ,兢兢业业。

  到一九七八年底全国社队企业共有一百五十二点四万个 , 占全国工业总产 值的百分之十一强 。其中社办企业三十二万个 ,平均每个公社六个 ; 大队办企 业一百二十万个 ,平均每个大队二个 。全国已有百分之九十八的公社 、百分之 八十二的大队办了企业 。全国社队企业总产值达五百五十亿元以上 。社队企业 工业产值约占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十一点七 。有的地区比重更高 一 些 。如江苏社队企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近百分之二十 。浙江也是社队企业发 展比较好的省份 。 当时全国社队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 , 原煤为百分之 二十 ,砖瓦 、灰沙石和中小农具分别为百分之七十五至百分之九十 。社队工业 已成为国营工业的重要补充 , 它既能生产许多配套的零部件和辅助设备 , 也能 生产一些优质精密的产品 。 同时社队企业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 用 。一九七八年全国社队企业职工两千八百二十七万人 , 全年工资总额八十七 亿元 ,平均每个职工年工资收入三百零八元。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 自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集体所有制的社队企业一直 在发展 。一九五八年是第一个高潮 ,一九六五年后是第二高潮 ,一九七五年后是第 三个高潮 。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分田到户政策的实施 ,集体所有制的社队企业逐步发

  生演变 。虽然有的企业还在发展 ,但除了像华西村 、南街村 、周庄等极少数以外基 本都变成了私有企业。

  历史早已证明 ,毛泽东时代中国农村人民公社发展的一个重大成就是为推进中 国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社队企业之外 ,农村的发展为轻工业提供了大量 的原材料 ,也为我国外贸出口赚取了大量外汇 ,从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七七年农副产 品及其加工贸易出口额合计一千三百三十七点九亿元 , 占同期全国对外贸易出口总 额一千九百零一点二亿元的百分之七十点四 ;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本积 累 ,为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条件 。“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七八年计划经济时期的 二十五年间 ,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总额估计在六千亿至八千亿元 ”,而一九七八年时 国家工业固定资产总计不过九千多亿 。这些为后来实现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它推动了中国工业化 ,为后来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打下了基础 ,为人 类探索一条非资本主义的农村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

  人民公社这种制度安排在推动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过重大的贡 献 。最主要的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支持了国家建立起相对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 系 ,保证了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另一个是依靠这种 组织起来的力量 ,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为解决农业问 题 ,特别是粮食生产问题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使人民公社后期初步的 、尽管是低 水平地解决了八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仅就这两个方面来说 ,人民公社制度对整个 国家在帝国主义封锁条件下的现代化进程的真正起步 ,建立起现代工业基础和农 业的物质技术基础 ,都是至关重要的 ,人民公社时期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历史时 期 。就像一个贫困落后的家庭的创业初期 , 完全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 勒紧裤 带 ,省吃俭用 ,积累了自己的家业 ,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当然 ,如果要全面总结 人民公社的历史 ,其贡献绝不仅仅在这两个方面 ,并且也确有需要改革 、改进和 不断创新的问题。

  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也绝不是仅仅针对农业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 ,从农村的 角度看 ,如何改革和进行什么样的制度安排 ,实际上都是要解决农业 、农村和农民 的现代化发展问题 。而这些问题中首要的是农业 、特别是粮食生产问题 。因为先解 决吃饭问题是整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所以 ,人民公社时期坚持“ 以粮

  为纲 ”的方针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 ,从更长的历史发展时期看 ,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又绝不是仅仅解决粮食生产问题 ,更本质的问题是农村的工业化和农民的产业转移 问题 ,是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 , 即“全面发展 ”的问题 ,而这种发展的本质是由传 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它是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有发展的阶段性。 这种阶段性决定了人民公社的第一步必须先解决粮食生产问题 ,解决全国人民的吃 饭和温饱问题 。所以 ,要先靠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农业基本建设 ,提高农业的生产水 平 。因此 ,毛泽东非常赞赏大寨的“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精神 。只有依靠这种精 神 ,才能实现人民公社先搞好农业 、先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建设的初期阶段的历史任 务 。在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以后 ,人民公社必然要进入多种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变革 的发展阶段 ,进入人民公社自身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也是人民公社的工业化和国家 的工业化共同发展阶段 。通过公社工业化的发展 ,农村实现产业分化和劳动力的非 农产业转移 , 同时又靠公社工业化发展的成果反哺农业 ,进一步带动农业的现代 化 ,进而带动农村的城镇化社会转型 ,并最终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的一体化的协调 发展 。我们对人民公社制度的研究 ,必须将其放在中国农村必然要经历一个工业化 的产业革命过程 ,这样一个客观的大趋势下来考察 ,而不能仅仅将其放在农业的范 畴内去考察 ,不能将人民公社仅仅作为一个农业的集体化组织来认识 。人民公社的 历史使命是要完成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并且只能在此基础上才能最终完成农业 的现代化 。而早期的农业基本建设只是打基础的工作 ,是阶段性的历史任务 。这一 阶段的任务一旦完成 , 即粮食生产问题一旦过关 ,就必须转向调整结构 ,启动农村 的工业化进程 ,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 ,社队企业已经改称 乡镇企业 ,其工业产值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后来 ,人民公社虽然作为农村普遍的制度安排已经解散了,但祖国到处都有人民公社的种子在开花结果,顽强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茁壮成长 。有号称“最后一个人民公社 ”的河北周家庄 ,仍然在实行“社 ”一级统一经营 、统一核算的集体经济;也有一大批坚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各种“第一村 ”“共产主义实验小区 ”如江苏华西村 、河南南街村等 ;还有仍然以“生产队”为集体的队办的现代化公司 ,如湖 北的官桥八组等 。这些继承了人民公社基因的典型,反倒成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中的佼佼者 ,从来不知道还有什么“三农”问题 。其实 ,它们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是华西村 ,其次是河北的周家庄 。周家庄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民公社 ,其意义是她顽强的抵制住了解散的要求 ,并且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顽强地发展到现在,很成功、 很和谐 。而华西村作为中国第一村 ,则显得更强 、更大 、更具代表性 。从经济体制和组织形式上看 ,华西村就是一个再生了的“人民公社 ”,是企业化 、公司化 、集团化了的“人民公社 ”。她已经发展到把近二十个村“统筹”起来的地步,从规模上比历史上的公社还大;她经历了农田基本建设上时期的艰苦奋斗发展阶段 ,经历 了农村大办工业的工业化阶段 ,更可贵的是她解决了二十个村的各自为战的被动局 面 ,又已经进入了农村城镇化的成熟阶段 。“华西 ”实际上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几乎全方位的典型的浓缩 。总之,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取 得的实践成就是显著的,为当时中国的平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后来农村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那种把毛泽东时代中国农村的发展描述为停滞不前的观点,甚至污称当时党中央以反走资本主义道路为名来反对社队企业的发展等,都是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0

主题

305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77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8: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四册 第九章 引领第三世界与反对美苏霸权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 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力量对 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 。美国由于长期对外扩张 ,特别是陷入侵越战争的泥 潭中 ,实力遭到削弱 ,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而苏联则乘机加紧扩充军备 ,并依仗其 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对外扩张 。在双方激烈争夺中 , 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 为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 ,美国调整对外政策 ,在亚洲实行收缩战略 ,打开中美 关系大门 ,谋求从印度支那脱身 , 以集中力量确保欧洲重点。

  第一节 援助亚非拉国家与抗美援越及抗苏援阿

  国际援助既是国内政治的拓展 ,也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 。不容置疑 , 国际援

  助的基本前提是保证本国经济与战略利益 , 当然也有履行国际义务的成分 。作为国 际援助的重要形式 , 中国对外发展援助受诸多因素影响 。仅就国内因素而言 ,有政 府领导人 、国家战略(主要包括外交政策 、援外政策以及对非政策)、各政府部门、 各利益集团和组织 、研究机构以及公众舆论等 。中国对外援助既有连续性 ,也有不 同的时代特点 ,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理念和特殊模式。试以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为例: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 。近代以来 ,双方曾沦为西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从现实 看 , 中国与非洲均属发展中地区 ,在国际舞台上都有争取平等权和话语权的问题; 双方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交往过程中相互尊重 ;政治上互相支持 ,经济上互补共 赢 。一九五六年 , 中国与埃及建交 。一九六四年一月 ,周总理与加纳总统举行两次 会谈后 ,充分认识到中国对非援助必须真诚 、无私 、平等 。一月十八日 ,周总理在 加纳记者会上正式提出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 。最重要的两条成为中国对外援助 的基本原则 :平等互利与援助双向 ;对外援助不附带任何条件 。援非医疗队是中国 援非的一大亮点 。 中国从一九六三年起向非洲派遣医疗队 , 已成为南南合作的典

  范 ,时间最长 、涉及国家最多 、成效最显著 、影响最广泛 。援外医疗队员的精湛医 术和奉献精神赢得非洲人民的尊敬 ,被誉为“ 白衣使者 ”和“最受欢迎的人 ”。一 九七一年 ,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投赞成票的七十六国中二十六个是 非洲国家 。毛主席形象地指出 :“这是非洲黑人朋友把我们抬进去的。”从此 , 中国 一方面不断为发展中国家伸张正义 ,另一方面加大对非洲援助 。因此 ,一九七一年 至一九七八年被称为对外援助的 “ 急剧增长阶段 ”。这一阶段的援非集中在三方 面 :支持非洲反殖斗争 、反霸斗争和支持非洲各国的经济建设 。中国政府先后帮助 非洲国家修建了一些里程碑式的大型建筑 ,这些大型标志性项目在非洲的国家民族 建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的外交政策 ,除了反美帝 、反苏修以外 ,最主要的就是对“亚非拉 ”国家 的友好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毛泽东就指出 :“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 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亿人口的国家 ,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毛泽东 全集》 第 37卷 103 页) 六十年代初 ,他再次强调 :“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 ,应 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 ,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这些论述成为新 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

  相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一九六七年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随着亚非前 殖民地国家纷纷谋求独立 ,联合国成员国从五十一个创始国(其中亚洲九国 、非洲 四国 ,加在一起仅十三国)增至六十年代的一百零七国 ,光亚 、非成员国就增加了 五十六个 ,打破了欧 、美两洲在联合国占据绝对优势的局面 。以非洲大陆为例 ,非 洲独立国家已从一九四五年以后的八国跃至四十国 ,三十二个新独立国家先后加入 非洲独立国家的行列 。而这些新近独立的国家在摆脱了殖民母国的经济控制时 ,也 失去了经济援助和投资的母体 。因为对“帝国主义 ”的天然敌视 ,他们在意识形态 上更亲近中国和苏联 , 当然 ,要将这种“亲近 ”巩固为“友谊 ”,无论是苏联还是 中国 ,都必须拿出真金白银的“援助 ”。

  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其中有不少在独立前就以民族解放运动形式同中华人民共和 国建立了联系 ,之后双方又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最早接受中国援助的非洲国家为 阿尔及利亚 , 阿尔及利亚人民解放军于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九日宣布成立临时政府, 中国于九月二十二日予以承认 ,这也是第一个非阿拉伯国家承认他们 。在阿尔及利

  亚人民解放军依然处于谋求民族独立的游击战期间 , 中国曾向阿方提供价值七千多 万元人民币的各类援助 。阿临时政府负责人多次感谢中国没有任何政治条件的援 助 ,他们表示 ,“在革命斗争的岁月里 , 阿尔及利亚战士用的枪炮 、盖的毛毯 、穿 的衣服都是中国送的。”

  一九五八年底 , 中国与非洲国家陆续建交 ,建交前几个月开始援助中小型工业 项目和农场以及粮食 。坦赞铁路工程接近尾声时 ,铁轨告急 , 中国二话不说 ,将本 国急需的铁轨运去 ,保证了按时完工 。这样倾其所有的例子几乎遍及受援国 。中国 曾无偿为非洲国家建造了二十多座体育场馆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 :“要想 看中国最好的体育建筑 ,请到非洲去。”截至一九六六年 , 中国援非金额累计已达 四点二三亿美元 。当然 ,这样的“无私援助 ”,也换来了政治上的巨大回报 。实际 上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 , 阿尔及利亚和另外一个长期接受中国援助的国家阿尔巴尼 亚 ,每年提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益案 ”,也就是到一九七一年 终于得以通过的“ 中国重返联合国案 ”。联署议案的国家 ,也从一九六一年的两个 增加到一九七一年的二十三个 ,其中十七个为新独立的非洲国家。

  在所有对非洲的援助中 ,“坦赞铁路 ”起到了最大的示范作用 。十亿人民币三 十年的无息贷款 ,在金融上等于白送 ;数万名中国工人和技术专家 ,其中还有六十 六人牺牲于斯 。全长一千八百六十公里 ,三百二十座桥梁 ,二十二条隧道 ,兴建车 站九十三个 ;建设房屋总面积三十七点六万平方米 ,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百万 吨 。中国前驻开普敦总领事陆苗耕撰文回忆 ,一九六七年六月 ,赞比亚总统卡翁达 访华时也向中国提出修建坦赞铁路的要求 。毛泽东风趣地对他说 ,“你们修建这条 铁路只有一千八百多公里 ,投资只有一亿英镑 ,没什么了不起嘛。”卡翁达总统感 动地说 :“赞比亚只有帮助非洲其他地区的自由战士 ,使他们获得独立 ,才能报答 中国的帮助。”“黑朋友 ”这句话留了下来 ,一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 中国的对 非援助工作人员们 ,依然称呼非洲人为“黑朋友 ”。高峰时期 ,有一点六万名中国 建设者和五万名“黑朋友 ”一起 ,打造这条世界上建设和运行环境最恶劣的铁路。 一九六七年签约 ,一九六八年开始勘测 ,一九七〇年动工 ,一九七五年竣工 , 比原 计划提前两年完工 。据了解 , 中国人援建的“坦赞铁路 ”,则是在美国人 、苏联人 都觉得“不可能 ”的前提下完成的壮举 。坦赞铁路施工使中国付出了重大代价 。坦

  桑尼亚和赞比亚地形复杂 ,给施工造成许多困难 。周恩来总理一再指示要加强机械 施工 ,无奈大部分时间还是以“人海 ”战术取胜 。在施工高峰时 ,工人达到两三 万 。 自坦赞铁路建成交工 、中国筑路大军班师回国后 ,为顺利执行中国与坦 、赞政 府间的铁路技术合作协议 ,整整三十年间先后又有多达近三千人次的中国铁路专家 来坦、赞两国工作。

  再以抗美援越为例 。为了统一组织支援越南并统一处理有关援越的涉外事宜, 一九六五年初 ,周恩来总理决定 , 由中央 、国务院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 中央国务 院支持越南小组 ”。这个小组由外交部 、铁道部 、交通部 、邮电部 、物资部 、外贸 部 、经委 、计委 、对外经委 、总政治部 、总后勤部 、海军 、空军 、铁道兵 、工程 兵 、总参作战部 、军务部 、装备部 、军交部 、通信部 、情报部等二十一个单位的有 关负责同志组成 。据此 , 中国人民解放军赴越南北方执行援越抗美任务的准备工作 全面展开 。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 ,多次召开会议 ,研究部署援 越部队的组建 、开动和任务等工作 。四月十八日 ,总参谋部下达了援越工程 、铁道 部队预先号令 ,决定组建“ 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 ”,赴越执行抢修 、改建铁路 ,构 筑国防工程和修筑机场的任务 。七月六日 ,总参谋部又下达了组建十万工程部队援 越修筑公路的预先号令 。同时 ,总部命令已集结待命的高炮部队作好出动的一切准 备 。总政治部颁发“援越抗美部队人员纪律守则 ”。接受了援越任务的单位人员, 雷厉风行 ,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地完成了赴越执行任务的备战准备工作。

  一九六五年六月至一九七三年八月 , 中国先后派出了高炮 、工程 、铁道 、扫 雷 、后勤等部队 ,总计三十二万余人 ,最高年份达十七万余人 ,在越南北方执行防 空 、作战 、筑路 、构筑国防工程 、扫雷及后勤保障等任务 。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艰 难而光荣的历程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一九六五年六月开始到一九七〇年七 月结束 。这一阶段是越南战争最激烈最艰难的阶段 。据此 , 中国共派出了三十二万 支援部队 ,在越南北方执行防空作战 、修建和抢修铁路 、机场 、通信 、工程 、设防 工程等任务 。第二阶段从一九七二年五月开始至一九七三年八月结束 。美国一九六 八年底停止了对越南北方的轰炸 ,一九六九年初在巴黎与越南开始谈判 。从此 ,越 南战争进入了边打边谈判的阶段 。到一九七二年三月底 ,越南南方武装力量在越南 北方的支援下 ,发动了全面攻势 ,接连取得了重大胜利 ,沉重地打击了美越反动

  派 。中国对越南的援助 ,是对外援助中时间最长 、数量最大的 。据统计 ,到一九七 八年止 , 中国对越的援助总值达两百亿美元左右(按当时国际市场价格计算), 其 中无偿援款占百分之九十三点三 ,无息贷款占百分之六点七。

  上世纪六七十年 ,美国在扩大越南战争 、策动柬埔寨政变的同时 ,又在老挝制 造动乱 , 以提供军事援助 、派遣军事顾问等形式 ,大力扶植亲美右派势力 ,对老挝 人民进行残酷的“特种战争 ”。中国政府应老挝民族团结政府的要求 ,先后派出了 十一万余人的筑路工程大军到老挝上寮地区修建公路 , 以利于我援老援越物质的运 输 。为了保障筑路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施工人员的安全 ,根据老挝人民党的要求和中 老双方协议 , 自一九六九年三月至一九七三年十一月 , 中国先后派出第七〇五大队 和第三〇二 、三〇三 、三〇四支队 ,担负援老筑路工程的防空作战任务 。我军派出 工程 、地面警卫 、防空 、后勤及民工大队先后帮助老挝修筑了七条战略公路 ,达八 百余公里 ,每公里造价达三十一万元人民币 。为老挝人民取得抗美救国斗争的胜利 和发展经济作出了贡献 ,加快了老挝的民族解放进程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一日 ,美 国扶植的老挝政权崩溃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 , 由此宣告了美国对老挝侵略的 彻底失败 。在援老抗美中 ,我军有二百六十九人英勇牺牲 ,其中二百一十人长眠在 老挝孟赛和班南舍的烈士陵园里 。老挝人民革命党代表团在向中国烈士献花圈时深 切表示 ,“对于中国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我们子孙后代将永远铭记在心 ”。

  与此同时 ,为了联手抗苏的需要 ,我国向地处欧洲的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大量的 援助 ,从一九六一年至一九七八年间 , 中国对其援助金额就高达九千亿人民币 ,这 其中不仅包括粮食 ,还包括各式武器 、弹药 、飞机等 。又据相关资料 ,从一九五四 年至一九七八年 , 中国援建阿尔巴尼亚成套项目共计一百四十二个 ,其中已经建成 的九十一个 ,基本建成和正在建设的二十三个……中国为阿尔巴尼亚兴建了钢铁、 化肥 、制碱 、制酸 、玻璃 、铜加工 、造纸 、塑料 、军工等新的工业部门 ,增建了电 力 、煤炭 、石油 、机械 、轻工 、纺织 、建材 、通讯和广播等部门的项目 ,大大提高 了阿尔巴尼亚的工业化水平。

  当然 ,从世界大战略的观点来看 , 国与国之间的支持 ,从来就是相互的 。按照 黎阳先生的说法 ,毛泽东最伟大的阳谋就是“ 中苏论战 ”+“援越抗美 ”,这一有史 以来最精彩绝伦的谋略杰作 。美国号称战无不胜 ,打遍天下无敌手 ,偏偏两次在亚

  洲跟毛泽东交手 ,两次都栽了大跟头 ,而且一次比一次惨 。朝鲜战争开了个先例: “第一次没有取得胜利 ”,但美国好歹保住了韩国半壁江山 ,还可以勉强用“没有失 败 ”来自慰 。而越南战争则连这样聊以自慰的借口都没捞到 ,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 失败了 。朝鲜战争还可以推说中国有苏联为后盾 ,越南战争则连这样的借口也找不 到 ,完全是毛泽东的杰作 。越南战争使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尝到了战败的滋味 :经 济衰退 、沮丧迷茫 、信心危机 、国内矛盾激化 、社会动荡不安……一切战败国的特 征几乎都占全了 。美国建国两百年 ,什么时候吃过这么大的亏?尤其令美国精英们 憋气的是: 明明知道这一切都是毛泽东干的 ,偏偏还没法报复 。鲁迅说 :“譬如一 个人 , 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心平气和 ,被别人打了 ,就非常气愤。”如果美国承认 这场史无前例的惨败是因为上了毛泽东的大当 ,那就属于“被别人打了 ,就非常气 愤 ”必定群情激愤 ,坚决要求追究责任 。那样一来谁也承担不起这战败侮国之责。 况且毛泽东的阳谋的特点就是毫无隐瞒 ,一切都放在明处 ,是你自己心甘情愿往陷 阱里跳 ,能怪得了谁?所以美国只好说是“历届政府的错误 ”导致美国陷入了越南 战争的泥潭 ,你错我错大家都错 ,“老虎吃天——没处下嘴 ”,最后不了了之 。这就 是“ 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心平气和 ”,美国连败于毛泽东都不敢承认 ,那还有什么 理由报复中国? 如果中国跟美国打堂堂之阵 ,打不过不说 ,牺牲无数不说 , 即便打 赢了 ,也得防备美国会卷土重来变本加厉地报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不 就是个例子?二次大战后德国被分割占领 , 目的不就是防备复仇主义东山再起? 这 条中国能学吗? 而毛泽东的阳谋却让美国吃了亏还有苦说不出 ,根本不存在报复的 问题 。整惨了你 ,还用不着担心你报复 ,不但一点后遗症没有 ,还让你从此不得不 心甘情愿地跟我套近乎——世界上还有比这干得更漂亮的活吗?

  还远不止于此 ,毛泽东的阳谋让美国史无前例地吃了个大败仗 。这意味着什 么? 意味着中国打赢了一场“ 隐形世界大战 ”,而且自己还几乎没怎么流血 。美国 压倒一切 、举世无双的优势居然毫无用武之地 ,战死五万 ,伤残无数 ,费尽九牛二 虎之力却一败涂地 ,而且输得莫名其妙 。打赢了每一仗 ,却输掉了整个战争 。而中 国付出的代价呢?援越两百个亿 ,算上战略佯动——援助阿尔巴尼亚两百个亿 ,总 共耗费四百个亿 。援越部队有伤亡 ,但比抗美援朝伤亡小得多 。就中国的国力而 言 ,这一切代价的确不小 。但用四百个亿加少量伤亡打败了世界头号超级大国 ,彻

  底改变了中国的战略地位 ,打破了美苏的围堵 ,使中国从此成为世界大国 ,成为 “世界大三角政治 ” 的一极 , 扫清了阻挠中国大崛起最后的外在障碍 。这样一算 账 , 中国赢了还是亏了? 跟这个大帐相比 ,后来越南跟中国闹翻对中国虽然不是好 事 ,但两者哪个更值? 为什么有人一提援越抗美就只看得见中越闹翻这个后果 ,却 看不见中美接近 、中国变成“世界一极 ”这个结果呢? 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牺牲两 千万 、物质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才当上“世界一极 ”。德国打了两次世界大战 ,消耗 无算资源 ,仍然没当成“世界一极 ”。日本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没捞着“世界 一极 ”还吃了两颗原子弹 。中国以弱胜强赢了一场“ 隐形世界大战 ”,成了“世界 一极 ”,伤亡代价不但少于上述任何一个国家 ,而且还既无外债又无内债 , 以至于 中国老百姓都不知道自己是生活在“ 隐形世界大战 ”中 。这种超高水平的国际大战 略运筹 ,世界上至今还找不出第二家! 尽管当时德国 、 日本经济实力比中国强得 多 ,但仍算不上“世界一极 ”,因为它们属于美国阵营 。而中国虽然实力弱得多, 却成了引领第三世界国家的 “世界一极 ”,凭的就是政治上独立于美苏 , 自成一 家 。想想一九四五年的中国是什么个地位 ,想想一九四九年的中国是个什么地位, 再看看尼克松访华后中国又是个什么地位 ,谁能否认毛泽东彻底改变了中国战略地 位?看看建国后毛泽东经手的几场对外战争 :抗美援朝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援 越抗美 、中苏边界冲突 、西沙海战——每打一仗 , 中国的国际地位就稳步上升一 级 ,一次都不例外 。中国就这么从“任人宰割 ”一步一步上升为“世界一极 ”。“不 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 ”。这一比较就能看出毛泽东的阳谋有多了不起 ,毛泽东有 多了不起。

  与此同时 ,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 ,最关键的就在于是否能掌握各种现代 化产品的制造技术 ,这是主要的矛盾 , 只有首先解决这个经济建设上的突出矛盾, 促使我国的制造技术不断上台阶 ,那么其他一切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 。中国对外援 助就是以相对较小的牺牲与付出 ,获得了最大的战略利益。

  第一 ,这是提升制造技术的必须付出的代价 。新中国早期处在帝国主义的全面 包围和封锁之下 ,想办法购买一些外国产品来仿制是提高制造技术的捷径 。这就需 要购买到西方国家的一些高科技产品 ,而由美国于一九四八年发起 ,一九四九年十 一月在巴黎专门建立了一个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 ,正式

  名称“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 ”。中国只有对第三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友好 ,才能有 机会从这些国家间接地购买到高技术产品。

  第二 ,就是中国制造出来的一些科技产品 ,也需要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出售, 用来换取外汇 ,把生意做大 。但是 ,第一步 , 当然需要登广告 ,宣传自己的产品。 而国家之间的援助 ,就像一些大公司经常搞慈善事业那样 ,其实都是一种广告 ,通 过这种广告来向其他国家宣传自己的产品可靠 。此外 ,经常援助其他国家 ,这一点 会被许多商人认识到 ,说明信用度高 ,来做生意的商人就多 。因此 ,历年广交会的 交易数额都是在持续增长的 ,单单这一点就说明了当时的援助政策就是起到了广告 的作用 ,提高了国家的信用度。

  第三 , 国防现代化需要中国能够制造出越来越先进的武器 ,但是这些武器都需 要尽量地经过实战检验 ,通过这种检验 ,也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武器制造技术 ,而武 器制造技术提高之后 ,又可以转为生产各种民用的高科技产品 。而武器的制造也需 要学西方国家的技术 ,也不必关心什么知识产权 。因此 ,援助一些处于反美前线的 国家 ,就有机会检验自己的武器 ,也就使自己的武器有升级换代的机会 ,此外 ,还 需要这些反美国家缴获的大量西方制造的武器 ,运回国来 ,进行解剖和仿制 ,这些 都在提高制造能力 。否则的话 ,你不援助人家 ,你的武器没有得到实战检验 ,帝国 主义国家的新武器自己不容易得到样本 , 国防现代化的进程就受到影响。

  第四 , 当时向发展中的国家提供的援助 ,大都是以低息和无息贷款的形式提供 的 ,人家还是要还回来的 。例如 ,给某个发展中国家修建一条铁路 ,用的低息或者 无息贷款 ,也就是借钱给这个国家 , 同时我们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也援助过去 ,这样 就锻炼了工作经验 。而铁路通常都还是赚钱的 , 因此 ,铁路修好后 ,那个国家一定 能够在短期内收回成本 ,这样也就把钱还回来了。

  毛泽东在加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一贯坚持利用外资必须建立在外资服从中国 法令 ,对中国经济有益的基础上 。他历来反对外国无视中国主权 ,通过资本输出掠 夺中国财富的行径 。对外开放既坚持中国的主权地位 ,又实行对外开放 、利用外资 优势来发展中国经济 ,这是毛泽东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最鲜明特点 。在新中国成立 后 ,虽然苏联让中国接受了外蒙古已经独立的事实 ,但是给予中国的援助却也是震 惊世界的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 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仿佛在一夜之内成为一个空军

  强国 ,让世界空军老牌劲旅美国叫苦不迭 。在中国的“一五 ”计划建设时 ,苏联的 援助也让中国受益匪浅 。正因为如此 ,毛泽东和斯大林曾结下了深厚友谊。

  第二节 维护领土主权的珍宝岛事件及西沙之战

  党的“九大 ”召开之前半个月 ,在中苏边境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大事 ,这就是 两国在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发生了直接的武装冲突 。珍宝岛是一个小岛, 面积约零点七平方公里 ,位于乌苏里江江面主航道中心靠中方一侧 。一八六〇年清 朝政府和沙俄政府签署了 《中俄北京条约》, 规定中俄两国以乌苏里江划界 ,乌苏 里江的江面中央 ,就成为两国的国界 。因为珍宝岛位于乌苏里江的江面中央 ,所以 中国和苏联都声称拥有该岛的主权 。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 ,珍宝岛这个归属不明的 小岛 ,就成为一个引发冲突的导火索 。中苏双方的巡逻队 ,都登上珍宝岛巡逻 ,表 示该岛是自己的领土 。这样一来 , 中苏双方的巡逻队就在珍宝岛上发生冲突 。刚开 始是“文斗 ”,双方进行对骂 ;后来发展到“武斗 ”,双方用棍棒打斗 ;最后发展为 “ 战斗 ”,双方动用轻重火器交战 ,苏联方面还出动了坦克和装甲车 , 中方参战的只 是步兵 。第一场战斗发生于一九六九年三月二日 ,双方死伤数十人 ;第二场战斗发 生于三月十五日 ;第三场战斗发生于三月十七日 ,苏方动用了坦克 、装甲车等重武 器 , 中方只是用反坦克炮 、火箭筒等轻武器还击 。当时的解放军战士非常勇敢 ,在 几十米的近距离上 ,用轻武器对苏军展开反坦克战 ,打退了苏军的进攻 。经过上述 三次战斗之后 , 中方实际控制了珍宝岛。

  一九六九年三月十五日 ,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之后 ,毛泽东召开中央文革碰头 会 ,讨论珍宝岛问题 。当汇报人说珍宝岛地区敌人炮火打到我方纵深七公里 ,毛泽 东说 :打进七公里有什么要紧?最好是打进七十公里 、七百公里 。苏修 ,要给他一 点面子 ,让他打进来 ,进来就好了 ,我们就有理由了 。苏修有一个缺点 ,就是纪律 不好 ,一个是要东西 ,一个是要女人 ,他们同国民党一样 。我们抗议他们不听 ,双 方都在抢时间 ,他们是要面子的 。苏联知道我们不会打到他那里去 ,他们那里很 冷 ,我们是后发制人 。原子弹基地要有准备 , 防止他用飞机轰炸 。人不犯我 ,我不 犯人 。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 。人家犯我 ,我为什么不能犯人?无非是把东西 ,坛坛

  罐罐打烂 ,把人消灭一半 ,地球还是照样转 。此时 ,毛泽东已经做好与苏联发生核 大战的思想准备 。毛泽东认为 ,一旦苏联打进来 ,那就陷入了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 大海 ,他们就拔不出去了 ,哪怕中国死一半的人 ,最终还是会取胜的。

  珍宝岛的武装冲突是小规模的 ,双方死伤数百人 。可是这场小规模的武装冲 突 ,却在中国引起很大震动 ,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珍宝岛事件的第一个后果, 就是证明了毛泽东“反苏 ”路线是正确的 ,此后中国反苏的调子愈发升高 , 中国与 苏联的关系极度紧张 ,最终导致中国与美国的接近 ,实现了中美建交 。珍宝岛事件 的第二个后果 ,就是在中国掀起一场“备战热 ”。此后中国的经济建设 ,完全向备 战军事一边倒 ,一切为“打仗 ”做准备 。这样一来 , 民用产业就大大压缩 ,人民生 活受到较大影响 ;珍宝岛事件的第三个后果 ,就是在“准备打仗 ”的气氛下 ,林彪 等军人的角色愈发重要 。林彪以战备的理由发出“第一号令 ”,造成毛泽东与林彪 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最终导致林彪的“叛逃 ”。

  当然 ,珍宝岛事件也使苏联受到很大震动 。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曾主张对中 国使用核武器 , 以彻底消除中国的威胁 。但苏共中央政治局的大多数成员不赞成格 列奇科 ,他们认为这样做就意味着世界大战 ,苏联会陷于一场日本侵华那样的泥潭 战 , 比美国在越南的处境更糟糕 。因此 ,苏联最终没有发起对中国的战争 。虽说毛 泽东做好了与苏联核大战的准备 ,但他也没有想挑起战争 ,还是尽可能避免战争 的 。周恩来则一直设法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一九六九年九月十一日 ,苏联部长 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的葬礼后 ,在路过北京时与周恩来进行了著 名的“机场会谈 ”。双方达成了签署维持边界现状 、防止武装冲突等临时协议 ,暂 时缓和了中苏双方的紧张对峙。

  然而 , 四年之后 , 围绕中国南海岛屿的主权争议又爆发了西沙之战 。一九七三 年一月 ,美国根据巴黎协定从越南撤军 。撤退以前将包括十余艘舰艇等装备移交给 了越南共和国(南越)政府 ,这让南越海军实力陡然暴涨 。当时因珍宝岛之战 , 中 苏仍处在紧张的边境全线对峙之中 ,牵制了中国的主要兵力 。南海舰队主要护卫舰 严重失修无一可用 ,只有扫雷舰 、猎潜艇等轻型舰艇可以出动 ,造成实力超过中国 的南越海军狂妄自信 ,敢于挑衅冒险入侵 。南越当局早在一九七三年九月就把南沙 群岛中的南威 、太平等十多个岛屿划进本国版图 。到年底为止 ,南越军队已侵占了

  中国南沙群岛 、西沙群岛的岛屿达六个之多 。一九七四年一月 ,又派出一艘驱逐舰 和三艘护卫舰侵入西沙永乐群岛海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于一月十一日重申中 国对西沙群岛等岛屿的主权 。南越军舰于一月十五日十三时 ,骚扰中国在甘泉岛附 近作业的渔轮 ,并炮击竖有中国国旗的甘泉岛 。接着 ,又于一月十七日占领了金银 岛和甘泉岛 。当天深夜 ,周恩来打电话问总参作战部副部长李力有关西沙的细节, 说西沙可能引发一场战争 ,这个问题很大 ,需请示毛泽东 。面对南越当局的侵略行 径 ,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 ,反击入侵之南越军队 ,海军南海舰队司令部认为西沙情 况紧急 ,调兄弟舰队已经来不及 ,决定由榆林基地副司令员魏鸣森任海上编队指挥 员 ,率领两艘抢修出厂的轻型猎潜艇二七一 、二七四号组成编队出发 ,驶入西沙海 域 。在舰队航空兵掩护下 ,于一九七四年一月十七日驶往西沙永乐群岛海域执行巡 逻任务 ,保护中国渔轮安全生产 。十八日 ,扫雷舰三八九 、三九六号也驰援永乐海 域 ,加入巡逻编队 ;猎潜艇二八一 、二八二号部署于宣德群岛之永兴岛 ,准备随时 支援巡逻编队作战 。中国海军已于十八日凌晨三时从情报中得知 ,南越军舰准备拂 晓前强行登陆晋卿岛 。南越军舰总吨位在六千吨左右 ,装备有一百二十七口径以下 的火炮约五十门 。中国虽然也是四艘军舰 ,但总吨位才一千六百吨 ,火炮数量少, 口径也小 ,又处于被动的内线阵位 。十八日二十时 ,周恩来召开作战会议 ,指示既 要寸土必争 ,又不使战争扩大 。已经到达西沙的魏鸣森在艇上召集紧急战备会议, 转入战时状态 。 四艘南越军舰于十九日一大早左右逼近中国海军编队 。五时四十 分 ,周恩来再次给总参作战部打电话 ,认为有打起来的可能 ,原计划调动的兵力不 一定来得及了 。中央研究决定 , 由叶剑英 、邓小平 、王洪文 、张春桥 、陈锡联 、苏 振华六人组成领导小组 , 叶剑英、邓小平负责 ,到总参作战部指挥西沙海战。

  据魏鸣森回忆说 , 中国海军于十九日晨 ,发现了八海里外的南越美式驱逐舰。 南越军舰的排水量为两千六百吨 ,是中国轻型猎潜艇的十倍 , 它打出灯光信号: “是在越南共和国领海巡逻 ,你舰离开!” 中国的猎潜艇也打出灯光信号 :“ 自古西 沙就是中国领土 ,你立即离开!”此时 ,南越海军第十 、十六号舰由广金岛西北向 中国巡逻舰艇接近 ;第四 、五号舰由金银岛以南向琛航 、广金两岛接近 。中国海军 扫雷舰三八九 、三九六号将南越海军第十 、十六号舰拦阻于广金岛西北海面 ,猎潜 艇二七一 、二七四号进至琛航岛东南海域 ,与南越第四 、五号舰对峙 ,形成分割南

  越舰艇的态势 。在作战一线 ,魏鸣森指挥两只小艇在距离南越军舰五十米时 ,突然 退车左转 ,右舵进车 ,与南越军舰成一字形同步漂泊 。因东北季风的影响 ,南越军 舰不时调整舰位和队形 , 中国海军编队也随着变换 。七时四十分和四十九分 ,南越 第四 、五号舰先后以四十余人 ,强登琛航 、广金两岛 , 当即被中国守岛民兵在海军 舰艇编队支援下击退 。八时五分 ,南越第十六号军舰插进中国三八九艇的航线 ,将 三八九艇的舰舷栏杆挂断 。魏鸣森说 , 当时中国海军苦于兵力弱小 ,又被岛屿分 散 ,不得不另选战机 。十时二十一分 ,南越四艘军舰成战斗队形开来 ,并猛烈开 炮 ,试图再次登陆广金岛和琛航岛 。魏鸣森立即命令舰艇全速冲撞 , 中国两组编队 相靠 ,从两千多米一直冲到南越军舰几十米处 ,将其编队冲散 。中国的二七四艇作 战中通信和操作设备全部打坏 ,政委冯松柏 、副艇长周锡通牺牲 ,只剩艇长李福祥 指挥 。三八九艇中弹起火 。战斗一小时后结束 ,南越四艘军舰中的第四 、五 、十六 号三艘驱逐舰受到重创 ,先后离开作战区域 ,剩一艘完好 。中国的二七一艇和三九 六艇也负了伤 ,弹药已经差不多用完 ,要击沉南越第十号护航炮舰 ,只有靠二七一 和二七四艇上的一百发深水火箭弹了 。关键时刻 ,增援的二八一 、二八二号艇由永 兴岛向永乐战区急进 ,于十二时十二分加入战斗 ,一排重炮弹将位于羚羊礁以南一 点五海里处的南越第十号护航炮舰击中起火 ,该舰的弹药库爆炸 ,右倾下沉 。经过 四个多小时激战 ,海战终于结束 。我军依靠敢打硬拼的精神与灵活作战的方式 ,再 次创造了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十九日海战后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遵照上级指示 ,为输送 、掩护陆 军分队收复被南越军队侵占的岛屿 ,并准备打击可能再次入侵的南越舰艇 ,迅速调 集各型舰艇十五艘 ,载运陆军四个步兵连 ,于二十日八时以前 ,分批抵达永乐群岛 海域 。九时三十五分 ,步兵分队由海军舰艇和渔轮输送并在海军航空兵掩护下 , 向 被南越军队侵占的甘泉 、珊瑚和金银三岛逐岛发起攻击 ,至十三时四十五分收复三 岛 ,全歼入侵的南越军队 ,并获得了对整个西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的控制权 。这次 战斗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共击沉南越海军护航炮舰一艘 ,击伤其军舰三 艘 ,俘四十八人(战斗结束后不久 , 中国将全部俘虏遣返), 收复被南越军队侵占 的永乐群岛中的三个岛屿。

  战事结束后 ,南越一度摆出报复的姿态 ,派出六艘军舰从岘港驶向西沙群岛,

  又派两艘驱逐舰增援岘港 ,并下令该地区的海 、陆 、空三军全部参战 , 同时请求美 国第七舰队援助 。对此 , 中央军委和海军批准张元培司令的请求 ,“调东海舰队三 艘导弹护卫舰紧急南下 ,支援南海舰队 ”。以往 , 由于台海关系紧张 , 中国海军舰 艇从东海到南海 ,都需绕道入太平洋 ,过巴士海峡 。而这一次在毛泽东主席“直接 通过台湾海峡 ”的要求下 ,三艘导弹护卫舰有惊无险地通过海峡 。南越当局看到局 势发展对自己不利 ,于是做出了“应避免下一步同中国作战 ”的决定 ,西沙海战结 束 。这一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南越当局的扩张主义 ,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 。战斗结束 后 ,参战部队和民兵受到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通令嘉奖。

  第三节 秘密打开与美国关系通道

  一九六八年八月 ,苏联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一九六九年三月 , 中苏爆发珍 宝岛边境冲突 ,一时间中苏关系极度紧张 ,有大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一九六九年一 月新上台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从中苏关系紧张看到美国对付苏联的新的可能性 ,就 是联合中国共同反苏 。于是尼克松开始考虑“打中国牌 ”,向中国方面发出一系列 “信息 ”,并多次声明他将把改善美中关系作为美国政府的外交目标之一 。尼克松还 请时任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向北京传话 ,表示美国无意孤立中国 ,愿在任何时 候同中国进行会谈 。对于中国方面来说 , 由于受到苏联巨大的军事压力 ,也开始考 虑“打美国牌 ”来对付苏联 。一九六九年七月 ,陈毅 、徐向前 、聂荣臻 、叶剑英四 名元帅向毛泽东 、周恩来提交了 《对目前局势的看法》 的书面报告 。该报告认为: 对于苏联来说 ,苏联与美国的矛盾 ,大于苏联与中国的矛盾 ,所以苏联不会轻易发 起侵华大战 ;对于中国来说 , 中国与苏联的矛盾 ,大于中国与美国的矛盾 ,所以可 以考虑利用美国对付苏联 。据原国务院总理助理熊向晖回忆 :在《对目前局势的看 法》 定稿后 ,陈毅提出打开中美关系的设想时说 :关于打开中美关系 ,我考虑了很 久 。华沙会谈谈了十几年 ,毫无结果 ,现在即使恢复 ,也不会有什么突破 。中美大 使级会谈已经证明不能解决实质问题 ,必须举行中美外长会议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切实可行的途径 。现在情况发生变化 ,尼克松出于对付苏修的战略考虑 ,急于拉中 国 。我们要从战略上利用美 、苏矛盾 ,有必要打开中美关系 ,这就必须采取相应的

  策略 。第一 ,在华沙会谈恢复时 ,我们主动提出举行中美部长级或更高级的会谈, 我估计美国会乐于接受 。如果我们不提 ,我估计美国也会向我们提出类似的建议。 如果这样 ,我们应该接受 。第二 ,只要举行高级会谈 ,本身就是一个战略行动 。我 们不提先决条件 ,并不是说我们在台湾问题上改变立场 , 台湾问题可以在高级会谈 中逐步谋求解决。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三日 ,在波兰华沙举办的时装表演会上 ,美国驻波兰大使与 中国外交官搭话 ,但中国外交官却离开会场走了 。这时美国大使急忙叫住中方的翻 译 ,用波兰语说 :他得到华盛顿的指示 ,尼克松总统想与中国进行“重大的 、认真 的会谈 ”。中方翻译不敢做主 , 只是把这件事汇报上去 。毛泽东得知此事后 ,最初 的反应是 :尼克松 、基辛格的动向可以注意 。它不禁使人们想起一九五七年三月二 十二日 ,毛泽东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西罗基说过的一番话 :关于参加国际组织 问题 ,有些兄弟国家不太了解我们 ,一片好心 ,总希望我们参加这些组织 ,认为我 们太“左 ”。我们的看法是 :如果这些组织内有国民党代表在 ,我们就不参加 ;如 果参加了 ,那就是承认“两个中国 ”。美国现在搞禁运 ,我们愿意它搞 。到第二个 或第三个五年计划后它解除禁运时 ,那我们就会有些东西同它搞贸易 ,到那时我们 可以同它建立关系。(参见《毛泽东全集》第 37卷 479页)“十二年 ”后 ,弹指一挥 间 ,毛泽东的英明预见 ,终于得以实现!

  一九七〇年一月 ,在华沙再次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 ,周恩来在中方的发言稿中 提出 :“如果美国政府愿意派部长级的代表或美国总统的特使到北京 ,进一步探讨 中美关系中的根本问题 , 中国政府愿予接待。”一九七〇年二月 ,在华沙又再次举 行中美大使级会谈 ,美方基本上接纳了中方的建议 ,准备派特使到北京会谈 。不久 从巴基斯坦传来美方的口信 :尼克松准备开辟一条白宫通向北京的直接渠道 ,在绝 对保密的情况下 ,派基辛格来中国秘密接触 。就在中美关系即将出现突破的时候, 一九七〇年三月十八日 ,美国支持的柬埔寨朗诺集团发动政变 ,推翻了西哈努克亲 王领导的王国政府 ,美国军队入驻柬埔寨 。中国为了支持柬埔寨 ,推迟了举行中美 高级会谈的计划 ,直到一九七〇年底 , 中方才重新把中美高级会谈提到日程上 。一 九七〇年十月一日 ,一张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及夫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切交谈着 的照片 ,发表在中国主要新闻媒体的显著位置上 ,这个非凡的举动传达了毛泽东想

  与美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的重要信息 。因为斯诺不仅是中国人的朋友 ,更是美国 的公民 。毛泽东所要表达的是他对美国人民的友好之意 。处在文化大革命非常时期 的中国 ,毛泽东还是把开放的问题放在了首位 ,并且是想把大门向最敌对的国度敞 开 ,这是多么大胆的举动! 这时的毛泽东 , 已经破天荒的将其自己的“左膀右臂 ” 的位置安排给了一对美国夫妇 ,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 。这一举动为后来 尼克松访华做了前期铺垫 , 中美关系僵局的打开与其说是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联络 上的 ,不如说是毛泽东主动提示的 。老人家为了民族的利益 ,不计前嫌 , 以他博 大的胸怀 ,拥抱着全世界 。十二月十八日 ,毛泽东再次会见老朋友美国记者斯诺 时说: 尼克松早就说要派代表来 ,他对于华沙那个会谈不感兴趣 ,要当面谈 。如 果尼克松愿意来 ,我愿意和他谈 ,谈得成也行 ,谈不成也行 ; 吵架也行 ,不吵架 也行 ; 当做旅游者来也行 , 当做总统来也行 。总而言之 ,都行。(参见《毛泽东全 集》第 51卷 112页)

  一九七一年三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乒赛上 ,美国代表队提出访 华的希望 ,外交部经过研究 ,提出“现在访华时机还不成熟 ”的结论 。周恩来在外 交部的“访华时机还不成熟 ”的报告书上 ,写了“拟同意 ”三个字 ,然后把报告呈 送毛泽东 。毛泽东最初在报告上圈阅同意 ,也就是同意外交部不邀请美国队来中 国 。据毛泽东的护士长吴旭君回忆 :毛主席在四月六日那天 ,给我看了外交部关于 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 ,毛主席在他自己的名字上圈阅了 。我当时想 ,这 么看来 ,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个大局已定 , 因为大家的意见一致 。主席让我 看完文件退给外交部办理 。办完这件事后 ,我觉得主席有心事 。就在那天晚上 ,毛 主席在反复考虑后又做出了“邀请美国队 ”的最新决定。(参见《毛泽东年谱》第 6 卷 377 页)周恩来马上通知邀请美国队访华 ,这就是所谓的“乒乓外交 ”。“乒乓外 交 ”是中国主动向美方示好 ,加快了中美高级接触的进程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之 后 ,一九七一年四月二十一日 ,周恩来通过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 , 向美国政府传 递了 《周恩来总理给尼克松总统的口信》: 要从根本上恢复中美两国关系 ,必须从 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一切武装力量 。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只有通 过高级领导人直接商谈 ,才能找到办法 。因此 , 中国政府重申 ,愿意公开接待美国 总统特使如基辛格博士 ,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商谈 。四月二

  十九日 ,美方传来口信 ,表示接受邀请 ,并提议: 由基辛格博士同周恩来总理举行 一次秘密的预备会谈 。基辛格将在六月十五日以后来中国。

  五月二十六日 ,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 ,商讨中美会谈的方针问题 。会 后 ,周恩来写了 《中央政治局关于中美会谈的报告》。 五月二十九日 ,毛泽东批准 了这一报告 。同一天 , 中方向美方发出口信 ,欢迎基辛格来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举行 秘密会晤 。七月九日 ,基辛格乘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飞机秘密抵京 ,在北京停留四 十八个小时 ,与周恩来举行了六次总计十七小时的会谈 ,双方商定尼克松总统在一 九七二年五月前访华 。七月十五日 , 中美双方同时发表关于基辛格访华公告 ,全世 界都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震动 。这件事情是十分突然的 。因为从一九四九年起, 经过朝鲜战争 , 中美双方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全党全国对于基辛格的到来 ,思想上 要有一个很大的转变 。这样要在党的高级干部中打一个招呼 ,不然的话 ,怕思想转 不过弯来 。所以毛主席在政治局讨论时 ,决定开一个会议 ,讨论怎样在全党和全国 转这个弯 。这样 , 中央“批陈整风 ”汇报会刚结束 ,就又开起了中美关系通气会, 内容是讨论中美关系 。会议首先由外交部详细介绍美国的情况 ,并通报了中 、美通 过巴基斯坦之间多次联系的情况 。接着 ,传达毛泽东确定的方针 , 以及外交部的意 见 。外交部的意见说 ,我们欢迎基辛格先来 , 因为我们认为中美关系已经到了有所 转机的时候 。我们首先要争取通过中美正常关系的建立 ,进入联合国 ;第二 、要求 美国承认我们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争取解决台湾问题 ;第三 、中美之间悬而未 决的一些问题可能会提出来 ,如美国在华财产的冻结问题 。如美提出归还 ,我们准 备怎么对付等等 。外交部的意见还说 ,在中美建交以后 ,我们处理中美关系的原 则 ,是求同存异 ,能一致的一致 ,不能一致的放在一边 ,继续和他们斗争 。我们的 原则是又联合又斗争 ,又建交又斗争 。最后 ,我们要在国内对中美关系的变化 ,进 行公开的宣传和教育 ,要在思想上转过弯子来 。为此 ,会议最后形成了一个文件, 这个文件报经毛泽东批准 ,成为中央的正式文件。

  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日至二十六日 ,基辛格第二次访华 ,周恩来与基辛格进行 了十次会谈 。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表决 结果 ,通过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代表 , 台湾不再被承认是中国 的代表 。这是新中国外交的一大胜利 。十一月三十日 ,新华社发表公告: 中美两国

  政府商定 ,尼克松总统将于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对中国访问 。这样 , 中美接近 的事情就向全世界公开化了 。这是中美两国关系非正常化情况下的第一次元首级访 问 。二月二十一日下午 ,七十九岁高龄的毛泽东在寓所会见了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 松 , 当时毛主席已在病重期间 。据尼克松回忆 ,这次谈话本来料想只会进行十分钟 或十五分钟 ,实际上却延续了将近一个小时 。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领 袖与一个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领袖在同一间房子里见面 。两个被太平洋隔断数 十年之久的意识形态上存在很大分歧 ,也可以说是互相敌对的国家元首 ,在相见的 一刻是那样的恨晚 ,说明交流与合作是俩人都考虑过的事情 ,说明毛泽东具有很强 的容纳性 。他是一位敢于并且善于与任何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个人和集团开展正常交 往的 。与美国朋友及其总统的交往就是一例 ,彰显了毛泽东对意见不同 、意识形态 不同的人们甚至是敌人打交道的政治风度。(参见《毛泽东全集》第 51卷271页)

  接着 ,周恩来就着手与美方谈具体的问题 ,最关键的问题都体现在《中美联合 公报》 中。《中美联合公报》 打破了外交上的常规 ,一方面没有掩饰双方在主要问 题上的重大分歧 ,另一方面又强调双方有共同的利益 。首先 ,美国过去对台湾的一 贯立场 ,是所谓“ 台湾地位未定 ”论 。按照国际法 , 中国应该在战后与日本重新签 署一份两国条约 ,在 《条约》 中规定日本把“ 台湾 ”归还中国 。可是由于种种原 因 , 中日双方始终未签署这样的条约 。这也就是说 ,从国际法来看 , 日本并没有在 法律上把“ 台湾 ”归还中国 ,这就是“ 台湾地位未定 ”论的基础 。一九五一年 , 日 本与四十八个国家签署 《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 正式结束战争状态 。本来作为参 战国的中国 ,是应该参加签署 《旧金山条约》 的 ,可是因为此时出现两个中国政 府 ,究竟由哪个政府代表中国出席呢? 苏联主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席 ,美国则主 张由“ 中华民国 ”出席 ,双方僵持不下 ,最后决定“两个中国 ”都不邀请 。这样一 来 , 由于中国没有参加《旧金山条约》, 所以《旧金山条约》 中只是规定 :“ 日本放 弃对台湾及澎湖群岛的一切主权。”《条约》 没有说日本放弃对台湾的主权后 ,把主 权移交给谁 。这样一来 , 台湾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就成为“未定 ”了。

  这次周恩来与美国谈判 ,第一个底线是要求美国不承认“两个中国 ”或“一中 一台 ”;第二个底线是要求美国不支持“ 台湾独立运动 ”;第三个底线是要求美国放 弃“ 台湾地位未定 ”论 。在谈判中 ,美方接受了中方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底线 ,而第

  三个底线 ,美国却没有让步 。当时美方把“ 台湾地位未定 ”论作为交换条件 ,前提 是中方做出“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的明确承诺 。不过在谈判中 ,周恩来口头表示 , 中国将努力“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而基辛格也口头表示 ,他可以保证美方官员不 再发表“ 台湾地位未定 ”的声明 。周恩来又追问基辛格 :“如果日本或其他国家提 出‘ 台湾地位未定 ’论时 ,你们将持什么态度?”基辛格表示 :“如果其他政府提出 ‘ 台湾地位未定 ’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将不会支持。”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经 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中美联合公报》 在上海发表 ,故又称《上海公报》。该公报采 取十分特殊的形式 ,就是中美双方“各说自己的一套 ”。《中美联合公报》说 :应中 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 ,美国总统尼克松自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至二月二十八日 访问了中国 。尼克松总统于二月二十一日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 ,两位领导 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 。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就美国 和中国关系正常化以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广泛 、认真和坦率的讨论 。中国 和美国领导人经过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接触之后 ,现在有机会坦率地互相介绍彼此对 各种问题的观点 ,对此 ,双方认为是有益的 。他们阐明了各自的立场和态度 。中国 方面声明 :坚决支持越南 、老挝 、柬埔寨三国人民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作的努力 ; 坚决支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 《朝鲜和平统一八点方案》; 坚决反对日本军 国主义的复活和对外扩张 。美国方面声明 :应该允许印度支那各国人民在不受外来 干涉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命运 ,美国预计从这个地区最终撤出所有美国军队 ;美国 将支持大韩民国为谋求在朝鲜半岛缓和紧张局势的努力 ;美国最高度地珍视同日本 的友好关系 。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 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 键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 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解放 台湾是中国内政 ,别国无权干涉 。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 “ 一中一台 ” “两个中国 ”“台湾独立 ”和鼓吹“ 台湾地位未定 ”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 :美国认 识到 ,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美国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 关心 。美国在这里含糊地使用了“acknowledge”(认识到), 而不是“recognize(承 认) ”。美方没有说“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而是说“美 国认识到只有一个中国 ,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中文中 ,“认识到 ”和“承认 ”

  的意思差不多 ,而在英文中 ,“acknowledge”和“recognize 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虽 说中方没有完全达到目的 ,但从总体上看 ,这个《公报》 对中国是有利的 ,所以说 《中美联合公报》 可以说是中方的一个胜利 。从此之后 , 中国与美国在各方面迅速 接近 ,对抗共同的敌人苏联。

  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 ,周恩来又积极推动解决另一个外交难题 ,就是实现中日 建交 。中国与日本建交的关键问题 ,主要是历史问题 ,特别是战争赔款问题 。二次 大战后 ,根据国际法有资格向日本索取战争赔款的战胜国是: 中国 、美国 、英国、 苏联 、荷兰 、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 ……其中美国 、英国 、苏联 、荷兰 、澳大利亚 、印度等国放弃了战争赔款 ,而印 尼 、菲律宾 、越南 、老挝 、柬埔寨等国则得到了战争赔款 。具体赔款额为(当时价 格): 印尼八亿美元 ;菲律宾八亿美元 ;缅甸二亿美元 ;韩国三亿美元……战后日本 支付的战争赔款共计约二十二亿美元。中国由于没有参加《旧金山和约》,所以中国 在国际法上并没有放弃对日本索要战争赔款的权力 。中国的受害远大于印尼 、菲律 宾等国 ,一九五一年中国政府新公布了抗战期间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人员损失一千 万人 ,经济损失五百亿美元 , 中国政府声明中国保留要求日本赔款的权力 。因为中 国对日本战争赔款的要求可以高达500亿美元 ,所以日本与中国建交的先决条件 ,就 是中国放弃战争赔款。对此周恩来表示说:“中国不准备靠他国的战争赔款来建设国 家 ,而且要求没有战争责任的一代人为前人支付战争赔款 ,是不合理的。”由于中国 放弃了对日本战争赔款的要求 ,所以中日建交比较顺利 。在台湾问题上 , 日本比较 “痛快 ”地承认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九七二年九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双 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 宣布实现邦交正常化。《中日联合声明》说: 日本首相田 中角荣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 ,于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五日至一九七二年九月三 十日访问了中国 。毛泽东主席于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七日会见了田中角荣首相 ,双 方进行了认真、友好的谈话。(参见《毛泽东全集》第51卷317页) 中日两国是一衣 带水的邻邦 ,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的历史 。两国人民切望结束迄今存在于两国间的 不正常状态 。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 表示深刻的反省 。 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 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日本国政

  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决定自 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并尽快互换大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宣布 :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 ,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第四节 毛泽东思想:影响世界的软实力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是毛泽东思想在国内外广泛传播的重要时期 ,也是迄今 为止中国软实力在世界影响最为强大的时期 。仅以形象地反映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认 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与热爱毛主席动人情景的《大海航行靠舵手》 歌曲为例 ,这首歌 就曾在全世界一百余个国家里广为传唱 。在中国之外信仰毛泽东思想的人们通常自 称“列宁主义—毛主义者 ”,简称毛派 。各个国家带路运动风起云涌 ,各种肤色的 老百姓如雨后春笋 ,发誓要给红色中国带路 ,诋毁其所在国执政当局 ,公然喊出了 爱国家不是爱政府的口号 。那时 ,美国青年大学生在校园直接举着写有“坚持毛主 席革命路线!”的英式中文牌 ;在街头 ,公众置“ 自由民主法制 ”于不顾 ,公然举 起中国领袖毛泽东的肖像发动反对越南战争大游行。

  一九六七年也是美国学生 、黑人 、女权运动的高潮时期 。一位困窘的美国书商 在这一年成功地售出了一百万本英文版的 《毛主席语录》, 毛的散文也风靡美国的 大学校园 。此前的十七年(一九四九至一九六六), 美国从未引进一本中国的政治 书!一九六六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一兴起 ,美国闻风而动 ,西方世界也迅速作 出反应 。这是中国唯一一次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 。“毛泽东 ”的名字也 因“文化大革命 ”而传遍了世界!著名的反共分子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九七一年对 毛泽东说“ 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 ,改变了整个世界 ”。其实并非虚言 ,而是 事出有因 。一九六八年 ,西方也出现了“文化大革命 ”现象(实际上一九六六年就 已经开始了)。英国 、意大利 、美国 、法国 、德国等都出现了“红卫兵 ”。法国还掀 起了“五月风暴 ”。各国举着“3M”主义的旗帜挑战西方的近代工业文明( “3M” 即指马克思 、毛泽东以及当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尔库塞 ;在法国则被诠释 为毛泽东 、马尔库塞以及法国文化部长马尔罗)。 四百多年来 ,西方的文明首次受 到了一次全面的挑战!各国纷纷组织了工人委员会 ,工人向资本家夺权 ,学生占领

  学校……法国的百万群众占领了大巴黎 ,法兰克福学派声称这是“ 四百年来最伟大 的一年 ”。后来 ,到了一九九六年 ,西方六国(美 、英 、法 、德 、意 、奥) 主要国 家的领导人 ,如克林顿、希拉克、梅杰等都是当年的“六八分子 ”。

  在欧洲 ,一些六七十年代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立的左派政党至今仍坚持毛 泽东思想 ,如挪威的“工人共产党 ”、德国的“ 马列党 ”、土耳其的“ 毛主义共产 党 ”和希腊的“共产组织 ”等等 。在拉丁美洲 ,则有阿根廷的“革命共产党 ”、秘 鲁的“秘鲁共产党—光辉道路 ”等 。在亚洲 ,有尼泊尔的“尼泊尔共产党(毛主 义) ”和菲律宾的“菲律宾共产党 ”都一度极为活跃 。当时的日本共产党也创办了 不少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报刊 , 呼吁广大日本人民要深深体会到“ 只有毛泽东思想, 才能救日本。”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 , 日本人民的反美爱国斗争深入发展 ,群众高 举毛泽东画像 、高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口号向日本官僚主义展开进攻 。二十 一世纪初 ,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 , 日本研究毛泽东著作的骤然增加 ,翻译出版 毛泽东著作多达上万个不同版本 。 日本曾宣称 ,世界上出版毛泽东著作最多的国家 在日本 ,而世界上第一套《毛泽东全集》 也的确是由日本首先编辑出版的。

  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泽东主义) 是尼泊尔的一个主要政党 ,有时简称“ 毛 派 ”,是现在尼泊尔共产党中最大的派别 , 由普拉昌达领导 ,是革命国际运动及南 亚毛主义政党组织协调委员会(CCOMPOSA) 的成员 ,亦是尼泊尔的一个左翼武装 组织 。这个派别一九九四年从“尼共(团结中心) ”中分出 ,是尼共原来一群自称 相信毛泽东思想的人 ,从一九九六年开始使用现在的名称 。它在成立初期 ,只是要 求废止君主专制 ,并采用君主立宪制 。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三日 ,尼共(毛主义)发 动“人民战争 ”,试图用“ 以农村包围城市 ”的战略 , 以农村为中心 ,在尼泊尔实 现“新民主主义 ”,之后再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二〇〇一年 ,尼泊尔政府军 展开对抗尼共(毛主义) 的军事行动 , 主要在国家的西部地区 。在随后的几年之 内 ,尼共(毛主义) 已经实际支配了尼泊尔过半数的地区 ,并从二〇〇四年底开 始 ,对首都加德满都围城 。其间 ,双方曾有几次停火协议 。二〇〇六年 ,在尼共 (毛主义) 支持的加德满都城内的人民大规模民主运动之后 ,五月十八日尼泊尔国 会一致通过 ,剥夺国王贾南德拉包括军权在内的权力 ,使尼泊尔日后不受王室控 制 。尼共(毛主义) 与七党联盟达成十二点共识 ,并承诺实行民主改革后停止武装

  斗争 。二〇〇八年四月 ,尼共(毛主义)在尼泊尔立宪议会选举中成为立宪议会中 的最大党 。八月二十二日 ,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 中央委员会主席普拉昌达任总 理的尼泊尔共和国新政府正式成立 。首次宣誓就职的有八位部长 。尼泊尔共产党 (毛主义) 中央委员巴塔拉伊任财政部长 ;毛主义党中央委员巴德尔任国防部长; 毛主义党发言人 , 中央委员马哈拉任通信部长 ;毛主义党中央委员古隆任司法部长 等等 。二〇〇九年五月四日 ,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 义) 主席普拉昌达通过电视发表讲话 ,宣布辞去总理职务 。之后 ,毛派政党出现分 化和重组 ,该国有四 、五个政党采用“尼共—毛主义 ”或类似的名称 。其中 ,奈 托·昌达领导的“尼共—毛主义 ”为二〇一四年重新组建的政党 ,该党声称将维 护人民战争的成果 , 被认为是尼泊尔最为左翼的毛派政党 。二〇一五年十月中 旬 ,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 领导人昂萨丽·嘎尔迪不负众望 ,成为尼泊尔 议会选出的首位女性议长 ;接着 ,尼国第二大党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 主席 卡德加·奥利当选为总理 ;然后 ,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 副主席比迪娅当选 为尼泊尔历史上首任女性国家元首 , 同时成为世界首位共产党女总统 ,在全球约三 十位女性国家元首中独树一帜。

  印度真正的毛派革命始于一九六七年 ,他们在西孟加拉邦的纳萨尔巴里起义, 这被看成印度人民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起义发生后 , 中国 《人民日报》 发表社论 “春雷隆隆 ”对这一起义给予高度评价 。一九六九年 , 以武装起义为斗争手段的印 共(马列)成立 ,但不到两年 ,这个政党就分裂了 。总书记玛瞿穆达的地位受到了 挑战 。一九七二年 ,他死于狱中 。在整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 印度毛派支离破碎, 但是坚持毛泽东的阶级斗争和人民战争理论 ,仍然是他们的共同点 。一九七一年的 孟加拉战争对毛派来说也是一个重大打击 ,致使印度毛派发生分裂 。直到一九九三 年四月十一日 ,读者在 《印度时报》 上又读到了一段文字 :“极‘左 ’分子从八十 年代中期开始有明显的回潮趋势。”从一九九三年至今 , 印度绵延的贫困山区为毛 派提供了舞台 ,他们的势力也从原来的四个邦扩展到印度二十八个邦中的十三个 邦 。一九九二年 ,印度前总理拉奥诚恳地向民众道歉 ,认为政府始终没有解决好土 地改革的问题 ,而相关的承诺其实早在独立前就已经做出 。此后 ,一个选举接一个 选举 ,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并未因此改善 。而毛派的核心目标——土地革命正是他

  们赖以生存的最大资本 。在印度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印度农民的自杀率近年来也 扶摇直上 ,社会分化加剧 。印度国内贫富分化极其严重 ,有人形象地形容 ,印度十 点五亿人口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生活在“牛车经济 ”中 ,连自行车都买不起 ;另有 百分之十五的人生活在“两轮车经济 ”中 ,他们买得起小型摩托车 ;只有百分之二 的人生活在“飞机经济 ”中 ,他们独占了印度经济“奇迹 ”的成果 。印度毛派领袖 相信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发展 ,而他们的理论变化是 ,不再用上所有的力量 去打赢一场战争 ,而是一边采取偷袭战术 ,一边巩固自己的根据地 ,毛泽东的游击 战争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深 。短短时间内 ,从尼泊尔边境到印度东部 ,一条红色走 廊已然形成 。在这条红色走廊上 ,聚集着像比哈尔邦这样印度最穷的地方 , 山脉险 峻 、丛林连绵 ,游击队在许多地方面对的都是缺员多达百分之三十五的印度警察和 他们落后的武器 。在许多地区 ,毛派游击队已经取代政府来管理当地 ,并依靠税收 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 比如恰蒂斯加尔邦的丛林里盛产竹子 ,毛派就向往来于丛林的 竹子商人收取赋税 ,并要求当地的道路建设公司同样为之 。而当政府带领军队来到 山区清剿毛派的时候 ,他们总是能受到当地农民的保护 。印度毛派的成功之处就在 于 ,他们建立了严密的地下组织 ,这使得不了解当地情况的军队和警察很难对他们 有所行动 。如今 ,印度毛派游击队已经发展到可以进行较大规模战斗的规模 ,不久 前他们拿掉了印度当局的一个警察局 ,参与这次战斗的游击队员有上千人之多。

  进入新世纪后 ,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 , 由印共(马列)分裂出来的几个主 要党派均希望能重新合并 , 以带领农民运动走出低谷 。在这种背景下 ,二〇〇四年 九月 , 印共(毛) 正式成立 , 由贾纳帕蒂出任总书记 。随着袭击活动的不断增多, 印共(毛)控制的地盘也迅速扩大 。在二〇〇三年末 ,印度只有九个邦五十五个县 处于各个毛主义派别的影响之下 ,但到了二〇〇四年 ,这一数字增加到十三邦一百 五十六县 。 目前 , 印共(毛) 已在二十八个邦中的十六个邦拥有了自己的活动范 围 ,在六百个地区中的一百六十五个地区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其活动范围从印度与 尼泊尔的交界处一直延伸到印度的西海岸 ,影响面积达九点二万平方公里 ,处于其 影响下的人口更是多达一点八亿——也就是说印度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生活在印 共(毛) 的“红色旗帜 ”之下 。据估计 ,印共(毛) 的武装人员有二点五万人 ,在 村一级的外围成员有五万人 ,拥有的武器超过了二万件 ,大多是步枪 、冲锋枪和火

  箭弹 。印共(毛)并非只是一介草莽 。它有着完整的指导武装斗争的理论框架 。二 〇〇七年一月 ,其在秘密召开的全国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指导该党今后工作的 五个纲领性文件——《高举马列毛主义的光辉旗帜》《党纲》《党章》《印度革命的 战略和策略》 以及 《关于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决议》。在 《党章》 中 , 印共(毛) 决 心以“ 马克思 、列宁 、毛泽东主义 ”作为其指导思想 ,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 路 。在此基础上 ,印共(毛)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 :近期目标是建立 一个紧凑的红色革命区域 ,这个区域从尼泊尔边界到比哈尔邦再到安得拉邦 , 同时 寻求人民民主 ; 中期目标是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在印度继续开展已在 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推翻以“ 间接统治 、剥削和控制 ”为形式的新殖民主义; 终极目标是通过长时间的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 ,拉美地区兴起左翼革命 , 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激励并启 发着拉美的革命者 。一九五九年 ,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古巴起义军推翻了美国支 持的巴蒂斯塔政权 ,建立了古巴革命政府 。在古巴起义军中 ,埃尔内斯托·切·格 瓦拉被誉为“游击战大师 ”,而格瓦拉则一再谦虚地表示 ,他的经验和灵感大多来 自毛泽东总结归纳的游击战思想 ,“毛泽东是游击战大师 ,我只是个小学生 ”。一九 六〇年十一月 ,切·格瓦拉率领古巴革命政府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 ,他向中方提出 的一个请求就是希望获得毛泽东主席接见 。十一月十九日 ,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 会见了切·格瓦拉 。格瓦拉见到毛泽东时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毛泽东先开口对格瓦 拉说 :“切 ,你好年轻呦 ”,为交谈营造了一种轻松、幽默的气氛。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左翼思潮在拉美再次风起云涌 ,毛泽东的著作和文章被 介绍到拉美后影响了整整一代拉美左翼青年 ,包括后来登上拉美政坛巅峰的委内 瑞拉已故总统乌戈·查韦斯 、 巴西前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和 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等人 。查韦斯特别钦佩和尊重 毛泽东 , 他从年轻时就熟读毛主席著作 。有一次 , 他在讲话中说 , 不要害怕敌 人 ,不要害怕帝国主义 , 中国的毛泽东主席说过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他接着引 用毛主席语录说 , 战略上要藐视敌人 , 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 只要我们委内瑞拉团 结一致 ,就一定能够战胜敌人 ,克服困难 ,取得胜利 。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年 轻时投身反对军政府的左翼运动 ,也深受毛泽东著作影响 。她在就任阿根廷总统

  后 ,一个访问阿根廷的中国代表团向她赠送了一尊毛泽东主席半身像 ,克里斯蒂娜 非常高兴 ,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年轻时阅读毛泽东著作的经历。

  秘鲁共产党“光辉道路 ”是秘鲁一个毛派的反政府游击队组织 ,其目标是实行 共产主义 , 以工农阶级取代中产阶级 。它是一九七〇年从秘鲁共产党中分离出来 的 , 由前大学教授阿维马埃尔·古兹创建,并以其授课的内容创立了他的毛派武装学 说。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高潮期间 ,贡萨罗主席来到中国亲眼目睹了当时所 发生的革命变化。在对秘鲁社会作了具体的调查后 ,贡萨罗领导的秘鲁共产党决定: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适用于秘鲁 ,必须加强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和重建共 产党的工作……因为它关系到革命路线和毛主席的教导。贡萨罗主席领导的秘共左派 献身于重建以发动武装斗争为目标的政党 ,当大多数左派致力于为预定一九八〇年要 实行的“ 回归民主”组建选举联盟时 ,贡萨罗主席领导的秘共看穿了“ 民主” 的真面 目 ,发起了人民战争 ,为建立真正属于被剥削阶级人民的政权而战斗。贡萨罗主席领 导武装斗争直到一九九二年八月被捕入狱。九月二十四日那天 ,他在虎笼里发表了激 动人心的演说 ,号召党把武装斗争进行到底。尽管遇到挫折 ,秘共中心委员会仍在贡 萨罗的理论和战略思想的指引下继续领导着汹涌澎湃的人民战争。

  俄罗斯毛泽东主义党于二〇〇〇年六月九日成立 ,这是俄罗斯仅有的一个始终 坚持现代最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主义的政治组织 。建设 一种没有任何形式的压迫(经济 、社会 、民族 、文化 、性别方面的压迫) 的共产主 义社会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俄罗斯毛泽东主义党是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 、俄罗斯社 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全苏联共产党(布尔什 维克) 和一九五三年前的苏联共产党的经验的继承者 。我们同时把自己当作为一九 七六年前的中国共产党的继承者 。我们同时认为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社会帝国 主义是世界历史上最丑陋的极权主义的社会制度之一 , 叶利钦 、普京的社会制度是 它在后苏维埃俄罗斯的直接的和逻辑的继续。

  二〇〇五年二月十八日 ,随着毛泽东国际主义党(加拿大) 的建立 ,马列—毛 泽东主义的光荣红旗在北美升起 。该党在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中的兄弟党携手工作 的同时 ,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的兄弟党保持紧密的联系 。加拿大不乏自称“社会 主义 ”或“共产主义 ”、迎合加拿大人的党派 ,但是毛泽东国际主义党在加拿大是

  唯一支持毛泽东主义国际主义者运动(MIM)有关加拿大的正确的 、科学的观点的 党 。这一观点认为加拿大是一个支持帝国主义的工人贵族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这些 工人贵族因为分得了一份帝国主义者从第三世界所榨取的超额利润而已经被收买 了 。加拿大白人像他们在美国的同伙一样 ,形成了一个压迫性国家 。同大多数加拿 大人一样 ,毛泽东国际主义党(加拿大)认为加拿大没有一个独特的文化或民族身 份 。盎格鲁加拿大其实只是美国的延伸 。与那些自称马克思主义的加拿大沙文主义 党 ,那些出于机会主义的目的夸大了加拿大的独特性的党不同 ,毛泽东国际主义党 (加拿大) 主要是为了实践革命行动 ,如革命宣传 ,才存在的 。对于一个在加拿大 的工人疆域中运作的党来说 ,这从策略上来说较为容易 。但我们的责任和目标并不 止于北纬四十九度线 。我们是国际主义者 ,致力于在全世界推动毛泽东主义的革 命 。与毛泽东国际主义党(美国) 的同志们一样 ,我们目前与他们共享资源 ,我们 反对目前在帝国主义国家内进行武装斗争 。相反 ,我们把我们的精力投入于为完成 毛泽东国际主义党的中心工作而进行的合法斗争 。这个中心工作就是 :“为被压迫 者夺取权力创造公共舆论与独立的机制。”

  一些西方学者也大胆地摒弃意识形态之争 ,对毛泽东的世界历史贡献进行了 非常深入的研究 。英国著名学者约翰·列农曾撰文感慨 :“世界上深受中国领袖 毛泽东影响的人 ,数以几十亿计 ,很多国家的人民 ,在某种意义上把毛泽东作为 他们的精神图腾。”他们给予毛泽东的评价甚至超越受益最大的中华民族的学者 所给予的赞誉 。据了解 ,在英国研究毛泽东的著名学者就多达三千五百人 。二〇 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在英国议会下院一次有关预算的辩论上 , 当英国保守党 的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提交新的政府开支计划做完陈述之后 ,工党影子财政大 臣麦克唐纳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本小红宝书 《毛主席语录》 说 :“让我们引用一 段毛语录 ,‘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 学经济工作 。拜他们做 老师 ,恭恭敬敬地学 , 老老实实地学 。不懂就是不懂 ,不要装懂。’”英国议员 对毛泽东学说的熟悉与了解 , 由此可见一斑 。怪不得曾有英国议员说 ,“很多我 这个年龄的英国人(五十至六十岁)。 在六十年代末直到七十年代毛去世 ,英国 的很多政治家都崇拜毛 。 当时人们就是觉得他这个人有那么一种魅力 , 太厉害 了 。甚至有几年 ,在英国成了一种时髦 。毛在那时 ,简直就是英国政治家的教科

  书 ,一说到什么就拿毛举例子 。说给你听 ,你都不相信 。当时我是伦敦大学的学 生 。我们很多同学自愿走上街头给行人免费发放毛的书 。周末 ,在海德公园的演 讲角讲的都是毛主义。”

  美国学者爱德乐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三十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毛主席创造性地 发展了马列主义》 一文中指出 :在历史上 ,一个人的一生和成就成为整个时代的缩 影 ,是非常罕见的 。毛泽东主席就是这样一个伟人 。毫无疑问 ,他是当代最伟大的 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主席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 造者 。他是哲学家 、军事战略家 、政治家和诗人 ,而且远不仅是这些 。他首先是一 个彻底的革命家 , 因为他对中国革命群众衷心信赖 。毛主席正是从他对中国工人和 农民的信赖中汲取了力量 、勇气 、伟大的魄力 、全面的创造性和惊人的独创精神。 这些品质反映在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 。他始终是中国人民忠实的勤务员 ,始终相 信群众 ,群众也对他信任 。历史使中国人民肩负艰巨的任务 ,而人民这个“铜墙铁 壁 ”,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 ,在他的激励与鼓舞人心的领导下 ,光荣地完成了这 些任务 ,创造了人间奇迹 。毛泽东不仅对中国人民信任 ,而且对世界人民也很信 任 。他在一九七。年十二月同埃德加·斯诺的著名的谈话中 ,说他寄希望于美国人 民 ,也寄希望于世界人民 。毛主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包括它的经典 的组成部分 。他对每一个问题的分析 ,都贯穿着辩证法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他的所有著作也都是哲学著作 ,而且用人们喜学易懂 、简明生动的日常语言来表达 思想 。毛主席的四篇著名哲学著作 ,从一切方面来说都是杰作 ,是对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宝库的不朽贡献 。他不仅第一次提出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矛 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不仅指出了各种矛盾会变换位 置 、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能相互转化 、人民内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变 成对抗性矛盾 ;他还从当代政治生活最迫切的问题中举出具体而易懂的事例来加以 说明 。因此 ,这四篇著作是对迫切的政治问题透彻阐明的典范 。毛泽东的这种独创 性 ,还表现在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哲学变成武装千百万工人和农民的武器——使他 们能够运用这种武器去改造社会 、改造自然和改造自己 。马克思说 ,思想一经掌握 群众 ,就会变成无穷的力量 。毛主席第一次把哲学思想变成了这种力量 。毛泽东主 席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 ,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毛主席缔造了中

  国人民解放军 ,制定并成功地运用了人民战争的各项基本原则 ,老人家作为导师的 才能还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军事著作中 ,令人惊叹地把战争这门科学和艺术进行了极 其精辟而易懂的阐述。

  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胆略发动和领导了反对以赫鲁晓夫和新沙皇们 为首的现代修正主义的国际斗争 。这是果断的决定 ,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 ,美帝国 主义正竭力企图包围中国 ,而中国本身也还仍然经受着“三年困难时期 ”的考验。 可是在重要原则的关键时刻 ,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世界革命人民投入了战斗。 毛主席早已第一次明确指出 ,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 ,并作出结 论说 ,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必须继续革命 ,开展对走资派的斗争 。这些教导对于反对 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是非常宝贵的 。在这场斗争中 ,他维护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纯洁性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荣誉 。为此 ,外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和外国朋友 都永远感激他 。在这场斗争中 ,毛主席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导师 ,也是国际无产阶 级 、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和一切进步人类公认的导师 。毛主席在晚年发动并领 导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这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发动的一次政治大革命 。当时 乌云密布 ,在国内 ,党内的修正主义者和走资派篡夺了党和国家的一部分权力, 并且妄图篡夺更多的权力使中国改变颜色 ;在国外 ,美帝国主义侵越战争逐步升 级 ,新沙皇则在中国广阔的北部边境进行威胁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毛泽东 思想取名于人类迄今所产生的三个最伟大的革命家 ,这是完全适当的 。 同为美国 学者的施拉姆则指出 :“一百年之后 , 毛泽东仍是世界人民最为关注的思想家与 军事家 ”。“毛泽东的一生 ,是在为全人类最终命运战斗和操心的一生 。他不仅是 公平正义的化身 ,也是不畏强权的斗士 。他不仅处处维护中国劳苦大众的利益, 也为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费尽心血 。毛泽东个人出色的战略眼光 ,让那个时代 其他政治领袖黯然失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0

主题

305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77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8: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四册第十章 国际大战略与三个世界理论

  毛泽东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把世界划分为三个部分的理 论 ,萌芽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间地带论思想 ,雏形于六十年代的中间地带论外交 战略 ,形成于七十年代 。按照毛主席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第三世界首先是一个今 日世界性阶级分析得出的概念 。也就是说 ,毛主席是把今日全世界作为一个经济政 治体系来分析的 ,而不是把今日世界的各个部分作为相互分离的经济政治体系来分 析的 。马克思曾指出 :世界史不是从来就有的 ,资本主义时代才开创了世界史 。我 国著名世界史学家齐世荣曾解释说 :世界史不是中国历史 、印度历史 、欧洲历史、 非洲历史等等的相加 。当资本主义时代使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各个部分相互密切关联 的有机的经济政治体系时 ,世界史才产生 。而毛泽东就是把中国的国情 ,放在世界 资本主义体系所产生的世界史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的 。毛泽东于七十年代对世界政 治 、经济力量作出了科学的划分 。他根据当时国际各种政治 、经济力量的发展状 况 , 明确指出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是第一世界 ,亚洲(除日本外)、非洲、 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 ,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 界 。毛泽东在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公开提出这一 思想 , 同时号召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 对于孤立霸权主义 ,进一步加强中国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团结与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 义 。此前 , 中国重返联合国则是这一理论成果正式形成前的一次标志性事件。

  第一节 “两阿”提案与中国重返联合国

  二战结束后 ,在中 、苏 、美 、英 、法等国的倡议下 ,一个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 国际组织——联合国宣告成立 。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 之一 , 当时代表中国的是“ 中华民国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联

  合国的席位不会自动变成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政府为了得到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 ,进行了多年不屈不挠的斗争 。随着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主持 正义的国家 ,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代替“ 中华民国 ”在联合国的席位。

  一九七一年 ,第二十六届联大马上就要召开了 ,此时美国看到再也无法阻止中 华人民共和国取代“ 中华民国 ”进入联合国的步伐 ,便伙同日本提出“双重代表 权 ”议案 ,让新中国和台湾当局在联合国同时拥有代表权 。这种制造“两个中国 ” 的荒谬主张 , 当即遭到中国政府严正拒绝和驳斥 ,也理所当然地遭到对中华人民共 和国友好的外国朋友的否决 。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先 是否决了美国提出的恢复中国席位需要三分之二多数通过的所谓重要议题提案 ,然 后就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等二十三国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 合法权利 ,立即把“ 中华民国 ”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 案进行表决 。 由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 、缅甸 、锡兰(现斯里兰卡)、古巴 、赤 道几内亚 、几内亚 、伊拉克 、马里 、毛里塔尼亚 、尼泊尔 、巴基斯坦 、也门民主人 民共和国 、刚果人民共和国 、罗马尼亚 、塞拉里昂 、索马里 、苏丹 、叙利亚 、坦桑 尼亚联合共和国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南斯拉夫和赞比亚二十三个国家提出“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 ” 的议案 ,简称“两阿提案 ”。此时 , 电子计票牌上显示出的结果是 :七十六票赞成 、三十五票反对 、十七票弃权 ,提案 以压倒多数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代表 , 台湾不再被承认是中国 的代表 。顿时 ,会议大厅沸腾了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终于被承认了!这是中 国和广大主持正义的国家长期斗争而取得的重大胜利 。当(联合国大会) 主席刚一 宣布提案获得通过 ,全场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大家欢呼雀跃 。这是新中国外交 的一大胜利 。 中国如此迅速地得到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也出乎中国领导人的意 料 。新中国得以恢复联合国席位 ,非洲国家居功至伟 。在赞成的全部七十六票中 , 二十六票来自非洲国家 , 占三分之一强 。对此 ,毛泽东主席曾动情地说 :是非洲兄 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 。后来周恩来也对外宾说 :那天联合国的表决完全出乎意 料 ,不但出乎我们的意料 ,也出乎美国的意料 。我们没有派一个人去联大活动 ,而 且提案国是由地中海两岸的两个国家带头的 。这么多的国家对我们寄予希望 ,我们 感谢他们。

  当年 ,在美国外交家预言中国还进不了联合国时 , 中国已恢复了席位 , 当美国 著名外交家基辛格第二次访问中国时 ,远在美国的联合国总部却发生了这件对于美 国政府来说是意想不到的事情 。十月二十六日上午 ,周恩来把第二次来访并即将离 京返美的基辛格送至钓鱼台的楼门口 ,然后由乔冠华送基辛格前往机场 。在大红旗 轿车里 ,乔冠华笑问基辛格 :“你看今年这届联大能恢复中国的席位吗?”基辛格不 假思索地说 :“我看你们今年还进不了联合国。”乔冠华故意以一种急切的神态问: “你估计我们什么时候能进去?”基辛格说 :“估计明年差不多 。待尼克松总统访华 后 ,你们就能进去了。”其实 ,在基辛格快要离开钓鱼台的时候 ,周恩来抽空告诉了 乔冠华中国已进入了联大的消息 。为了不使基辛格难堪 ,周恩来才没有把这一消息 告诉他 。基辛格乘坐的“空军一号 ”刚从北京起飞 , 电讯员便收到了来自美国的电 讯稿 :联大刚才已以七十六票对三十五票通过接纳中国 。周恩来稍事休息后 ,下午 在人民大会堂召集外交部党组及有关人员讨论联大问题 。主要是讨论派不派人出席 正在纽约召开的第二十六届联大 。当时 , 国民党的代表已经带着他的三个顾问悄悄 地收拾文件包离开了联大会场 ,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联大的席位已经空出来 了 ,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已经发来电报 ,请我国派代表团去出席联大 ,我们去不去? 当天下午 ,正在大会堂讨论去不去的时候 ,毛泽东给周恩来来电话 ,询问此事 。周 恩来汇报了讨论的情况 , 以及外交部党组的意见。毛泽东明确指示:“要去。为什么 不去? 马上就组团去。这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当年在外交部欧美司工作 ,后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的周南对此事印象深刻。 当表决结果一出来 ,许多非洲国家代表都站起来了 ,热烈鼓掌 。当时美国的报纸 说 ,在中国当过大使的坦桑尼亚驻联合国代表萨利姆高兴得手舞足蹈 ,还跳了非洲 舞 ,激怒了一批美国人 。可是后来萨利姆却对周南说 , 自己并没有跳舞 ,手舞足蹈 是有的 。周南说 :“联合国很久没有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了 ,说明很多国家对中国 能参与联合国事务都有期待 。中国的那票否决权不光属于中国 ,而是属于发展中国 家 ”。周南在解释中国能在当时进入联合国的原因: 中国国力增强 ,是工农业大 国 ,又有“两弹一星 ”上天 ,加上联合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内部局势变化很大 。因 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后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大批非洲国家独立 ,而且加入 了联合国 ,他们和中国互相支持 。当时外交部的翻译 ,后任驻法大使 、外交学院院

  长的吴建民分析道 :“两阿提案的背后也有我国的参与 ,这一提案肯定是与我们协 商拟定的 ,它完全从我国的立场出发 ,对台湾方面的措辞很严厉 ,用到了‘驱逐 ’ 一词。”吴建民也肯定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 一大背景是全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吴建民说 :“我们国家一直支持这 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给予过他们很多帮助 , 因此一直获得亚非一些第三世界国 家的支持 。同时 ,还获得了拉美国家的一些支持 。当时拉美一些国家在争取二百海 里专属经济区的权利 ,但是美 、苏主导的第一次海洋法会议通过《领海和毗连区公 约》, 规定各国领海和毗连区不得超过十二海里 ,拉美国家对此始终予以抵制 。在 这个问题上 ,我国支持他们获得这方面的权益 ,这也使得我们获得了一些拉美国家 在联合国问题上的支持。”周南总结说 :“关键是得道多助 。我们当时就公开地说 ,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那票否决权不光属于中国 ,而是属于发展中国家 , 中国如 果进入联合国 ,肯定能仗义执言。”也正因为新中国的进入 ,整个二十世纪七十年 代的联合国 ,被称为联合国历史上最活跃的年代。

  第二节 三个世界理论的划分与演变

  瑞士学者哈里什·卡普尔在评论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外交时说 :“中国已成为国 际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且为那些能左右世界政治的国家所承认 。事实上 , 中国在 这三十年中 , 即使在最弱的时候 ,大部分外交活动是围绕着超级大国进行的 ,而且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这一中心战略平衡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影响 。中国还成功地使自己 成为超级大国进行外交估量和确定对外政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譬如 ,在中国革命 后的前二十年中 ,美国企图遏制它 。尼克松就任总统后 ,美国政府为了建立对莫斯 科的可靠抗衡力量 ,便谋求与中国友好 。另一方面 ,苏联在与中国保持很长一段时 间的友好之后 ,现在对中美和解却感到相当的害怕。”这段话的观察有一定深度, 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 , 即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同时处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势力 敌对 、封锁和压迫的困难条件下 , 以实力对比相当悬殊的弱国身份 ,竟然敢于与美 苏两霸同时对抗 ,敢于坚持原则 ,能够依靠高超的外交战略与政策 ,顺应并推动世 界格局变动 ,不断提升自己的全球地缘政治地位 ,参与营造和建立起对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世界格局演变起了重大作用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 ,并因势利导 ,通过实现中 美合作从而为中国摆脱困境 ,一举打开外交局面 ,进而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 阶段开辟道路 。这场以一弱对两强的地缘政治博弈实不简单 ,如果中国在二十世纪 五十年代以后一直跟着苏联跑 ,必定成为苏联的附庸 ,后来很难避免东欧国家的命 运 。众所周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内政外交相当困难 , 国内刚刚度过经济困 难时期 ,人民温饱不足 ,形式上的思想统一难掩政策上的分歧 。国际上 , 中国被美 苏孤立 ,毛泽东形容“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我们的朋友都在发展 中世界 。不是说弱国无外交吗? 中国是怎么以弱国身份 ,毛泽东是怎么以英雄暮 年 ,竟然能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纵横捭阖 ,在困境中做到这一切的呢? 当时 ,不 可一世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能够为了战略利益 ,放下身段 ,不远万里 ,来到中国 ,来 到菊香书屋 ,与毛泽东会晤 ,真是当年的爆炸性新闻 。正是在那之后 ,一时间西方 各国的“冠盖使 ,纷驰骛 ”,穿梭似地访问北京 ,纷纷与中国建交 ,成为二十世纪 外交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以一弱对两强 ,做到这一切的答案 ,主要归功于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 ”的理论划分与成功实践。

  “独立自主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一个最突出的政治特征 ,也是毛泽东思想的 重要内容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路线的基本特征 。一九四五年雅尔塔协议确立两极 世界格局 ,影响何其巨大 ,但是中国共产党仍然表示出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 。一九 四六年八月六日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著名谈话 ,提出在美苏 之间存在一个广大的“ 中间地带 ”的思想 ,实际上表明对两极格局并不完全认同。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上的“一边倒 ”,既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经 济发展和国共内战的必然结果 ,也是美苏冷战争夺中国的必然结果 。但是“一边 倒 ”不是依附苏联 ,而是坚持中国文化的“ 和而不同 ”,表现在政治与外交上就是 坚持独立自主 。建国以后 ,毛泽东不断丰富和发展其“ 中间地带 ”理论 ,到二十世 纪七十年代将其发展为著名的“三个世界 ”理论 。这一理论 , 以全球统战 、孤立霸 权的革命性的地缘战略思想 ,揭示出第一世界的超级大国是其他所有国家的共同敌 人 ,打破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与东西对垒的阵营对峙 ,提高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 人民的反霸意识与反霸意志 ,开创了中国扎根并团结第三世界 ,联合并化导第二世 界的全球地缘外交新时代 。三个世界理论是毛泽东晚年留给中国与世界最重要的大

  战略遗产 ,它的全球性大格局思维无可比拟 ,它的前瞻性深度创造毋庸置疑 ,它 坚决反霸的正义目标更是开天辟地 、石破天惊! 这一伟大的中国式的地缘战略思 想 ,使一切西方所谓的地缘战略理论 ,包括“生存空间论 ”“心脏地带论 ”“边缘 地带论 ” 以及“ 陆权论 ”“海权论 ”“空权论 ”等等 ,相形见绌 、无地自容甚至不 值一提。

  毛泽东关于“ 三个世界划分 ”理论萌芽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个中间地 带 ”思想 ,雏形于六十年代的“两个中间地带 ”思想 ,正式形成于七十年代初期。 这一理论的逐渐成熟化 ,恰恰是基于冷战时代国际社会总体形势演变 ,特别是大国 博弈和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历史背景 , 围绕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进行政治思考的结 果 。毛泽东以全球视角对国际力量组合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在一九四六年八 月六日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 ,首次提出了关于“ 中间地带 ”的思 想 ,强调 :“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 ,这里有欧 、亚 、非三洲的许多 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 、半殖民地国家 。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 ,是 谈不到进攻苏联的 。现在美国在太平洋控制了比英国过去的全部势力范围还要多的 地方 ,它控制着日本 、国民党统治的中国 、半个朝鲜和南太平洋 ;它早已控制着中 南美 ;它还想控制整个大英帝国和西欧 。美国在各种借口之下 ,在许多国家进行大 规模的军事布置 ,建立军事基地。”(《毛泽东全集》第22卷 8页)接着 ,一九五四 年八月 ,毛泽东在同英国工党代表团谈话时 , 曾反复讲到“ 中间地带 ”问题 。毛泽 东指出 ,美国的目的“首先是占据从日本到英国的这个中间地段 。美国在北美洲处 在这个中间地段的那一边 ,苏联和中国处在这一边 。美国的目标是占领处在这个广 大中间地带的国家 ,欺负它们 ,控制它们的经济 ,在它们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最好使这些国家都弱下去 ,这包括日本 、德国在内 ”。(《毛泽东全集》 第 34卷 183 页)处于“ 中间地带 ”的国家既是美国梦想侵略和控制的对象 ,也是世界民主进步 力量需要争取的对象 。这个“ 中间地带 ”成为后来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 ”中的第 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雏形。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 ,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变化 ,毛泽东 对世界图景的观察与分析范式的系统化日渐深入 ,“一个中间地带 ”理论在六十年 代初期逐渐演变为“两个中间地带 ”理论 。一九六二年一月三日 ,毛泽东在会见日

  本禁止原子弹氢弹协议会理事长安井郁的谈话中 ,强调了关于“ 中间地带 ”的三个 关键点 :一是世界地缘政治分为三大块 , 即“社会主义阵营算一个方面 ,美国算另 一个方面 , 除此之外 ,都算中间地带 ”;二是“ 中间地带国家的性质也各不相同 ”, “ 中间地带国家各式各样 ,各不相同 ”;三是“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是压迫者 、剥削 者 、欺侮者。”(参见《毛泽东全集》第 45卷4页)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毛泽 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概括出“两个中间地带 ”,通过实现国别与区域的 明晰化 ,突出了中间地带力量的多元性质 :一是“我看中间地带有两个 ,一个是 亚 、非 、拉 ,一个是欧洲 ”;二是美国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日本存在矛盾 , 日 本 、加拿大 、法国等对美国不满意 ,“他们是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 ”;三是“苏联与 东欧各国的矛盾也有明显发展 ,关系紧张得很 ”。(参见 《毛泽东全集》 第 45卷4 页)一九六四年一月五日 ,毛泽东会见日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听涛克己时 ,再度阐释 了“ 中间地带 ”的层级结构 :一是从国际地位来说 ,美 、苏占第一位 ,美 、苏两国 都有核武器 ,想统治世界 ;二是日本 、英国 、法国 、西德 、意大利等占第二位 ;三 是“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指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 家 ,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四是在社 会主义阵营中 , 中苏关系存在矛盾 ,“中 、苏两国之间的关系 ,还不如中国同日本 自由民主党的关系好 ”;五是苏联与东欧各国有矛盾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 控制的问题 ”。(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6卷 301 页)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日 ,毛泽东 在同日本社会党人士谈话时 , 明确了 “ 两个中间地带 ” 的洲际定位 ,其核心是 : ( 1)当今世界有两个中间地带 , 即“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 ;欧 洲 、北美加拿大 、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 ”;(2)“整个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的 人民都反对美帝国主义 。欧洲 、北美 、大洋洲也有许多人反对美帝国主义 ”;(3)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矛盾 ,“有的帝国主义者也反对美帝国主义 ”。在这里 ,有几 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 :首先 , 比照“一个中间地带 ”理论 ,在“两个中间地带 ” 理论中 ,苏联的国际定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已经由原来世界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力 量变成了民主与和平的敌人 。其主要原因是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掀起了批判 斯大林运动 , 由此导致中苏关系紧张乃至冲突 。毛泽东对此评价道 :“苏共二十大 之后 ,我们已经感到赫鲁晓夫不对头…… ”。“ 中苏的分歧要从一九五四年开始算

  起 ”。后来 , 中苏在一九五八年海军基地问题 、一九五九年中印边界事件等冲突 中 ,苏联认为 , 中国“是教条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 、专讲空话 、假革命 、民族主 义 ”。很显然 ,苏联推行老子党政策 ,奉行大国沙文主义 ,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名存 实亡 ,毛泽东已经不再认同苏联和中国同在一个世界 ,而将苏联纳入到同美国并列 的第一世界之中。

  其次 ,美国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仍然是世界民主力量的头号敌人。(《毛 泽东全集》第 46卷 465页)一九六四年一月十二日 ,毛泽东在对《人民日报》 记者 发表谈话时 , 曾用侵略政策 、战争政策 、“和平演变 ”政策 、“弱肉强食 ”政策来形 容美国的帝国主义政策 ,并认为“美帝国主义称霸全世界的侵略计划 ,从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到约翰逊 ,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 ,毛泽东得出一个结论 :“美 帝国主义是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再次 ,高度关注亚 、非 、拉国家民主团结和主权独立运动。(参见 《毛泽东全 集》第 46卷 185页)一九五五年四月十八至二十四日 ,包括中国在内的二十九个亚 非国家召开了万隆会议 。毛泽东对亚非会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一是“万隆精神已 发展很快 ,影响很大 ”;二是“亚非会议团结了大小国家 ,人口有十五亿 ”;三是 “万隆会议是一次很好的会议 ,万隆会议真了不得。”一九五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埃 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非洲民族独立浪潮的发展 ,让毛泽东相信 “非洲有一个很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风暴 ”。而一九六一年首届不结盟国 家首脑会议召开和一九六四年“七十七国集团 ”建立 ,使毛泽东更加坚信亚 、非、 拉民族国家力量的壮大已形成势不可挡的洪流 。最后 ,美国与欧洲各国存在巨大矛 盾 。一九五八年 ,西欧六国建立经济共同体 ,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建立“欧洲人的 欧洲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这一事实表明 ,西欧国家反对美国控制的联合 自强意识日益明显 。对此 ,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是不统一的 ”,“四分五 裂 ,这就是西方世界的形势 ”。

  综上所述 ,“两个中间地带 ”思想比较清晰地呈现了毛泽东国际关系理论的基 本逻辑框架 :第一 ,就国际格局而言 ,美国和苏联为第一世界 ,它们都想统治世 界 。第二 ,美国是世界人民的头号敌人 。在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中 ,美国是主要政治 对手 。第三 , 中苏两国已经位列不同的国际方位中 ,不属于同一个世界 。第四 ,广

  大中间地带的国家和人民是世界反对苏美统治的主要力量 。第五 ,“两个中间地 带 ”理论蕴含着一些超越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的思想 。应当说 ,“从‘ 中 间地带 ’理论发展到‘两个中间地带 ’理论 ,深刻地反映了战后世界格局在五十年 代和六十年代发生的巨大变化 :苏美控制各自盟国的能力大为削弱 ,两极体系正从 内部开始瓦解 ;‘中间地带 ’力量日益壮大 ,逐步成为抗衡苏美的国际力量 ;‘中间 地带 ’内部利益多元 、矛盾交错 。凡此种种 , 皆使整个世界呈现出多元化 、多极化 的发展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 ,从“一个中间地带 ”理论向“两个中间地带 ”理论的演进历 程 ,跨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 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局部执政的党 ,转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 政权为维护独立自主 、和平发展而全面执政的党 ,而且这一历史性变化 ,需要党 从全面执政走向长期执政的过程中 , 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 ,形成具有独创性 的新的重大理论判断 , 实现新中国对外战略的新的 “ 顶层设计 ”。 因此 , 上述 “ 中间地带 ”理论在整体意义上 “ 系统地廓清了中国革命运动与美苏矛盾以及与 苏联对外政策的关系 。它的产生预示了中国革命运动在战后东亚格局中将独立发 展的趋势 ,揭示了中国革命运动不会再受任何大国操纵的基本趋势 , 中共最终将 走上独立自主地争取中国革命彻底胜利的道路 ”。 同时 , 建国后 “ 两个中间地 带 ”思想的提出 ,不仅 “ 可以视为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而且 是对“一个中间地带 ”理论的深化 ,又为“ 三个世界划分 ”理论的最终形成起到 了支撑和转折的作用。

  第三节 毛泽东国际大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毛泽东始终坚持用实事求是和矛盾论的观点观察 、分析 、处理国际事务 。“中 间地带 ”理论总体架构的实质在于 ,强调“ 中间地带 ”国家在战后国际格局中的地 位和作用 。其核心是要团结 、依靠作为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苏联霸权主义主力军的第 一中间地带国家 ,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国家 ,使之成为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苏联霸权主 义的同盟者 。“国际间的事要由大家来商量解决 ,不能由两个大国来决定。”正是基

  于此 ,在战略价值上 ,无论从毛泽东一九三九年关于“两个世界 、四个集团 ”观点 的提出 ,到一九四六年“一个中间地带 ”理论的雏形 ,到建国初在“两大阵营 ”中 “一边倒 ”战略的实行 ,再到六十年代“两个中间地带 ”理论的形成 ,无疑都否定 了政治中立的前提 。可以说 ,拒绝中立化的“ 中间地带 ”理论 ,确保了新中国外 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与时俱进 ,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外交的国际空间 ,有助于中 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 ,通过独立自主 、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 ,真正做 到 “ 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国家集团 ,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 ”,从 而有力地支援了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运动 ,“为实现这个世界规模的统一 战线而奋斗 ”。一九七四年四月十日 ,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 议发言中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 ”理论 ,充分揭示了其蕴含 着的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 ,总体判断和辨识国际格局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 ,毛泽 东对国际形势有一个波动性的认识和估计: 四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中期 , 中国的 国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美国的霸权主义 。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 , 中国的国家 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美国和苏联的霸权主义威胁 。这个认识在毛泽东的“一个中间 地带 ”和“两个中间地带 ”思想中已经体现得十分清晰 。但是 , 当历史行至六十 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时 , 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方面 ,美国因深陷越南战争 泥潭 , 国内出现新的经济危机 ,加上苏美军备竞赛中 ,苏联处于攻势 ,迫使美国 开始实施战略收缩 ,对中国的安全威胁逐渐式微 ;另一方面 ,苏联社会帝国主义 和霸权主义开始猖獗 , 中国在地缘政治 、外交政治以及军事领域承受巨大安全压 力 。特别是一九六九年珍宝岛事件后 ,苏联提出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 的倡 议 , 试图同亚洲的一些国家建立所谓 “ 安全合作关系 ”。苏联势力大举进入蒙 古 、印度 、越南和阿富汗等国 ,事实上形成对付中国的军事联盟 。特别是一九七 二年五月 ,尼克松访问苏联 ,双方签署了限制战略武器的协定 。美苏接近的动向促 使毛泽东下决心进一步缓和中美关系 , 以防止美苏联合对付中国 。毛泽东联合美国 压制苏联的“一条线、一大片 ”战略构想由此而生。

  其次 ,确定划分“三个世界 ”的新标准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 ”的划分标准 有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以国家实力为标准 , 即以军事实力 、经济实力为标准,

  划分为“三个世界 ”。毛泽东认为 ,“美国 、苏联原子弹多 ,也比较富 ”,属于第一 世界 。“欧洲 、 日本 、澳大利亚 、加拿大 ,原子弹没有那么多 ,也没有那么富 ”,属 于第二世界 。中国和其他亚 、非 、拉国家属于第三世界 。第二个维度是突破了以意 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的框框 , 以称霸与反霸斗争为标准 ,划分国际政治中的“三 个世界 ”。尽管毛泽东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曾批评过苏联搞大国沙文主义 ,六 十年代初也批评过苏联的某些外交行为 ,但没有公开将苏联与美国划为一类 。这 时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标准使得毛泽东仍然把美苏之间的争夺 ,看成是两种 社会制度的斗争 。 因此 ,他在提出“两个中间地带 ”时 ,是把美苏作为两大对立 的国际政治力量来对待的 。后来 , 当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和挑起珍宝岛事 件后 ,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 ,苏联的对外行为是为了霸权利益 ,它与美国的对抗 不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 , 而是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博弈 。 因此, 美苏 “是当代最大的国际剥削者和压迫者 ,是新的世界战争的策源地 ”。这是毛 泽东将苏美两国认定为第一世界的重要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 ,正是毛泽东超越意 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标准的设定 ,赋予了第三世界作为反对霸权统一战线设想的政 治弹性 ,甚至可以将第二世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组 织 ”在新的“合作平台 ”之上 ,拓展了中国新的外交空间。

  最后 ,扩大国际统一战线的战略内涵 。 由于毛泽东将划分“三个世界 ”的标准 进行新的界定 ,相应的反霸权主义战略获得了更多的力量支持 。一方面 ,统一战线 最基本的力量是第三世界 。亚洲(除了日本)、整个非洲 、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国 家就是统一战线的最基本的力量 ,这也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立足点 。另一方 面 ,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战略的最大变化 ,是进一步坚定了将第二世界纳入到中 国安全战略中的意志 。为了更大限度地团结国际社会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毛泽 东使用了一个很重要的词汇 :“中间派 ”。所谓“ 中间派 ”就是介于“第一世界 ”和 “第三世界 ”的另一种力量 , 即第二世界 ,并将这个“ 中间派 ”视为国际反对霸权 战略的重要力量 。这样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 ”战略中统一战线的内涵获得了极 大地丰富。

  毛泽东关于 “ 三个世界划分 ”理论的一个非常鲜明特质 , 就是在两极格局 向多极化格局转化的历史背景下 , 以反对霸权主义 、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 , 争

  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全为新的话语特征 , 确立了分析国际关系的总体框架 , 为 实施 “ 远交近攻 ” 的中国式外交谋略奠基 。这一国际大战略理论的功能作用主 要表现在:

  第一 ,外交战略基石 。 国际体系中的身份识别 ,既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命 题 ,也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定位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前提假设和理性判断的基本依 据 。毛泽东对“第三世界 ”的身份识别是在一个崭新的标准和框架体系中进行确证 的 。其一 ,身份识别的结构释义 。“第三世界 ”的身份识别是在三个矛盾对立统一 的国际体系中体现的 。这就是以美苏为第一世界 , 以欧洲 、加拿大 、 日本等国为第 二世界和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第三世界 。其二 ,身份识别的参照性 。“第三世界 ” 的身份识别是以国际社会反对霸权主义为参照而体现的 。第三世界不是相对于社会 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而存在的第三类意识形态标签 ,而是相对于国际霸权主 义存在的国家权力的等差结构 。它主要以民族独立国家维护主权完整 、 自立 、 自 强为特征体现其存在价值 。其三 ,身份识别的思维模型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属 于冷战中期 ,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在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上的分歧与对 立 ,构成了时代性特征 , 即建立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可协调性 。 因此 ,毛 泽东关于“第三世界 ” 的身份识别 ,就是以超越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而 进行的新界定 ,这在认识境界和思维模型上是一种重要超越 。这直接为毛泽东的 中国外交战略奠定了基本政策 , 即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外交政 策的基本立足点。

  第二 ,博弈目标 。毛泽东 “ 三个世界划分 ”理论实质是一种政治博弈理论。 毫无疑问 ,毛泽东是将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全置于反对帝国主义 、霸权主义和殖民 主义整体链条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 , 中国国家安全与独立的逻辑前提之一 ,是反 对帝国主义 、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胜利 。这在毛泽东“一个中间地带 ”→“两 个中间地带 ”→“一条线 、一大片 ”→“ 三个世界划分 ”理论框架中体现得十分 明显 。但是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现象 , 即毛泽东的外交战略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中 是具有流变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毛泽东主要关注两大阵营——法西斯阵 营与反法西斯阵营的战争 。在毛泽东的视域里 , 当时的美国和苏联与中国在一个 共同的国际阵营中 。毛泽东认为 , 中国的外交目的是 “ 为着保卫苏联 、保卫中

  国 、保卫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 ”。为此 ,一九四一年 , 毛泽东在为中共 中央起草党内指示中 , 曾以 “ 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 ”为主题 , 强调: “ 在外交上 , 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 反对共同的敌人。” 由此可见 ,这个时期 , 毛泽东将苏联和美国视为中国抗日的 政治同盟 。战后 ,毛泽东的外交理论以及外交战略因历史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 化 。如果说 ,在反对帝国主义 、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整个链条中 ,二十世纪四十 年代至五十年代中期 , 毛泽东的主导思想主要集中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 话 ,那么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 ,特别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 ,其主导思想主 要是反对霸权主义。

  第三 ,安全方略 。可以肯定地说 ,作为中国古代外交的基本攻防谋略之一, “远交近攻 ”是毛泽东在现代国际政治博弈中反对霸权主义的主要外交方略 。为 了积极应对邻近霸权国家对中国的威胁 ,毛泽东积极而缜密进行三个维度的外交 设计 :首先 ,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 ,积极同美国进行外交缓和化 。当然 ,其中的 目的不仅仅是发展两国关系这么简单 ,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 ,在防范苏美关系结 盟对中国造成外交压力的同时 ,建构中美关系的合作机制 ,对抗苏联霸权主义。 其次 , 在西方国家中寻找反对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力量 。从 “ 中间地带 ”到 “ 三个世界划分 ”理论充分体现了加强同西欧国家的关系等 ,扩大国际反霸 、反 帝力量的思想 。按照詹姆斯·多尔蒂的研究成果 , 中国的策略是 “ 支持加强北 约 ,鼓励欧洲一体化 , 提醒西方不要把苏联的缓和建议看得太认真 ”。再次 ,建 立以第三世界为主体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真正让毛泽东看到第三世界力量存在, 并积极在国际社会表达其意志 ,将其视为中国维护国际正义和国家安全统一战线 对象的原因 ,是第三世界与中国命运的相关性以及日益蓬勃壮大的力量 。在欢迎 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宴会上 , 毛泽东讲道 :“我们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爱 好自由和独立的人民 ,都在反对殖民主义。”毛泽东在欢迎印度副总理拉达克里 希南时强调 :“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点是亚非各国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正是 在这一意义上 ,毛泽东将中国与广大亚 、非 、拉国家连结为一个利益和命运共同 体,视为世界反霸权主义同等重要的政治资源 。当前 , 国际形势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在新的国际坐标系中 , 面临新的定位和新的考验 。用怎样的理论范式和价值观论证和回答一系列新的国际难题 ,成为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新使命 。 回眸和总结战后国际社会发展的实际 ,结合当今 国际社会的时代特质 ,我们认为 ,毛泽东的外交思想资源 ,特别是“ 三个世界划分 ”理论及其战略 ,对于理解当今国际社会的本质 ,构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仍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2 00:57 , Processed in 0.1184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