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42|回复: 0

徐晓宏:我在文研院的日子

[复制链接]

1505

主题

305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880
发表于 2024-1-20 05: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文研院第二期邀访学者徐晓宏,因罹患癌症,不幸于美国东部时间2023年12月12日10时在美去世,享年45岁。

徐晓宏1978年出生于浙江衢州,1996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但其志趣很快转向社会科学,遂转系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就读。2003年后,他前往美国圣母大学和耶鲁大学继续攻读社会学学位。2014年,他在获得耶鲁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岭南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19年,他加入美国密歇根大学,担任社会学系和李侃如-罗睿驰中国研究中心(Kenneth Lieberthal and Richard Rogel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的助理教授,直至生命的最后。

徐晓宏教授被视作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和中国研究领域极具天赋的学者,在过去二十年里,他致力于创建一个崭新的文化分析框架,以比较历史研究为锐器,探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社会变迁和政治经济的重大议题。他的多篇开创性研究论文发表在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等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知名英文期刊,并获得过美国社会学学会多个论文奖项。在他生命的最后三个月,晓宏还坚持修改发表了两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他雄心勃勃的著述,他致力于学术共同体建设的热忱,他的温和、睿智与勤奋,有待于学界更多朋友,在未来的岁月里加以思考、追认和纪念。

2017年春季学期,晓宏在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担任邀访学者。用他的话说,这是“我在阔别北大14年之后回到了这个我学术旅程起点的地方”,并“得以依托文研院,重新浸淫北大的学术氛围。”驻访期间,他所深入思考的比较历史研究,为文研院注重的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对话和讨论,带来了活力,至今让我们印象深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飘雪的燕园,在大洋的此岸与彼岸,我们,作为晓宏的朋友,沉痛哀悼他的离世。



我在文研院的日子

文 / 徐晓宏


2017年春,因为文研院的驻访机会,我在阔别北大14年之后回到了这个我学术旅程起点的地方。这14年中,尽管也常因为拜会师友而回过北大,但这一次,则是第一次长时间驻留,得以依托文研院,重新浸淫北大的学术氛围。这14年间,既有我个人的变与不变,也有北大的变与不变。

在我个人,促使我当年在北大从化学转读社会学的学术理想依然没变,那就是如何在社会理论的启发与现代中国的社会历史经验之间,开辟出具有生长性的思考路径。而变的,则是经历里更多学术与生活的沉淀。在学术上,我在美国十年半的学术训练和新加坡三年半的从教经验,使我对于比较历史与文化分析这一学术领域有了更充分的耕耘。而在北大,不变与变的亦很多。其中一个值得我庆幸的变化,就是有了文研院这个独特的平台,打破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里面的学科壁垒,促进学者们就基础性的大问题大意识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对话和知识生产。

在文研院驻访期间,我发表了以“比较研究的意义世界——一项宏观现象学的考察”为题的学术报告。基于我正在写作的一篇比较研究方法论的文章,我回顾了晚近在历史社会学领域中对于比较方法的主要学术争议,提出一个宏观现象学的视角,考察比较研究在学术群理论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并总结了比较研究怎样能促进学术思想的创造力。文研院独特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群和学术氛围,为我的这项研究提供了最理想的环境,使我不仅可以得到社会学同行,还有其他学科特别是历史学和文学学者的启发,促使我完善自己的作品。除了我自己的报告,每周聆听其他来自不同领域的驻访学者的报告和参与其后的讨论,都能在思想的碰撞中,受益匪浅。

文研院活跃的氛围,也为我在其他议题上参与交流提供了机会。在此期间,我为“北大文研论坛”第三十期“大革命时期陕西革命运动之特殊性”,第四十二期“历史的解释及其可能”担任评议人。事实上,文研院的学术活动如此之丰富,以至于我常常要割舍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和写作,为了不错过难得的机会;有时候甚至要在两个同步举行的活动中做取舍。

文研院一方面让我结识了很多新的志同道合的同侪,另一方面也使我跟曾经促使我走上学术道路的师友们有了更全面的讨论甚至有益的争论。另有一些邀访学者,譬如汉斯·约阿斯和法比亚尼教授,曾是在他乡遇过,而竟然因为文研院而在北大有了更深入的交流。

回溯驻访的这一段岁月,二院从春入夏,不知不觉间就从清风拂柳到蝉鸣不息,转眼就结束了。数了数,收获不少,但似乎又觉得错过了更多,只因为养分太富足,能带走的总是有限,这大概就是文研院不尽的魅力吧。

著作目录

【文章】

1. Xiaohong Xu, Lyn Spillman, Political Centers, Progressive Narratives, and Cultural Trauma: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Nanjing Massacre in China, 1937-1979, Northeast Asia’s Difficult Past: Essays in Collective Memory, Palgrave-Macmillan, 2010.

2. Xiaohong Xu, Belonging Before Believing: Group Ethos and Bloc Recruitment in the Making of Chinese Communis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13.

3. Xiaohong Xu, Dialogic struggle in the becoming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Between elite conflict and mass mobilization, Critical Historical Studies, 2017. Sep.

4. 徐晓宏,《比较研究的意义世界:一项宏观现象学的考察》,《清华社会学评论》第8辑(2017年)。

5. Xiaohong Xu, Philip Gorski, The Cultural of the Political: Toward a Cultural Sociology of State Formation, Routledge Handbook of Cultural Sociology, Routledge, 2018.

6. Xiaohong Xu, The Origins and Growth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Movement,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Asian History, 2018.

7. Xiaohong Xu, Ivan PL Png, Junhong Chu, Yeh-Ning Chen, When things were falling apart: Tocqueville, Fei Xiaotong and the agrarian cause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2018.

8. Xiaohong Xu, Isaac Ariail Reed, Moder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Newness: Unraveling New Time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 to 1968, Sociological Theory, 2023.

9. Xiaohong Xu, The Misruling Elites: The State, Local Elites and the Social Geograpgh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ory and Society(待刊).


【书评】

1. Xiaohong Xu, Book Review: China From Empire to Nation-State,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2015.

2. Xiaohong Xu, Book Review: State,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comments on Yiching Wu'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t the margins, Trajectories, 2015.

3. Xiaohong Xu, Book Review: China From Empire to Nation-State, written by Wang, Hui,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2015.

4. 徐晓宏,《大时代有暴风眼》,《读书》2017年第12期。

5. Xiaohong Xu, Max Weber on China: Modernity and Capitalism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ume 48, 2019.


【对谈】

1. 宋念申、徐晓宏等,《华夏、诸夏与天下》,《清华社会学评论》2021年第2期。

2. 张扬、徐晓宏等,《历史中国的形成、构建与方法意义》,上海书评(2021年11月30日)。

3. 罗祎楠、徐晓宏等,《重思长时段历史研究中的社会科学方法》,《读书》2023年第11期。


【译文】

徐晓宏译,《追忆阿兰·布卢姆》《亚历山大·科耶夫》《雷蒙·阿隆——最后一个自由主义者》,《巨人与侏儒:布鲁姆文集》,华夏出版社,2003年。



http://www.ihss.pku.edu.cn/templ ... &contentid=52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3 00:58 , Processed in 0.0724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