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1|回复: 0

王子君:“纪实”与“文学”

[复制链接]

1505

主题

305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880
发表于 2024-1-19 04: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纪实”与“文学”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子君
2021-06-12


一部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应该既有充足的历史信息,又有动人的文化情怀,还要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这样才能震撼人心,深入人心。

纪实文学,顾名思义,是指记录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的文学作品。它有两大特点:一是纪实性,二是文学性。纪实性表明,这种文体的核心是真实,这需要创作者亲历或采访,以及对现有历史相关文献有深刻理解。这种理解,并非仅仅是熟悉作品所涉及的历史片段,更重要的是,要对更广阔的历史面貌和更深层的历史逻辑有着清晰的把握;文学性则代表它需要具有文学作品的要素。纪实作品不是肤浅的、通俗化了的历史资料,不是揭秘式、猎奇式的文字呈现,而是一种个人化的艺术性创作。创作者需要对自己所选择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个性化、艺术化的展示,通过文学的表现形式,将史料的真实转化为艺术的真实。简单地说,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也是我在创作长篇纪实文学《黄克诚在中央纪委》(人民出版社)一书过程中的深切体会。

黄克诚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有诗云:“党内夸刚正,人推黄克诚。”写他,不仅要写他的事迹,更要写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而他个人经历背后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是中央纪委恢复成立时期的历史,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历史。在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件上,必须准确翔实,来不得半点文学虚构。正是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我在创作中反复核查史料,准确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着重展现他敢讲真话、有独立思考精神、有大局意识、有担当情怀的一面。在一些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上,则着力进行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将细节描写、悬疑设置、人物对白、场景呈现等方法水乳交融,带给人们真实的艺术体验,极大地丰富了这部纪实作品的文学性。全书既保持了历史人物真实经历的原貌,又在具体的细节上加以生动的描绘;既有对历史大背景的客观叙述,又有对他个人坦荡性格的传神刻画,被评论称为是一部集史料性与文学性、严肃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纪实文学作品。

情感真实饱满的作品才能真正感染人,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我是完全被黄克诚这个人物吸引、震撼,情感上受到极大冲击并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后,才决定写这部纪实文学作品的。

大约是2013年盛夏时节,我受邀担纲电视剧《一代楷模黄克诚》的编剧,参与到前期的研究工作中,结识了《黄克诚传》编委会的同志们,他们表现出的对黄克诚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在掌握海量的第一手材料后,我对黄克诚波澜壮阔的人生产生了景仰之情,发自肺腑地愿意为他的精神鼓与呼。于是,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

剧本完成以后,我意犹未尽,又完成了近80万字的《黄克诚在新中国》纪实文学,和一个上下两集的纪录片《开国大将·黄克诚》的脚本。

2017年,人民出版社向我约稿撰写《黄克诚在中央纪委》。当时,中央纪委即将迎来恢复成立40周年,这个题材的选取是非常有前瞻性的。由于要独立成书,又是重大题材,我仍然是花费了很长时间用于采访、选材和撰写。

历史远去,有些细节深嵌于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中,需要创作者细心地拨动、厘清,放出原本的光来。

“纪实”是“实”,文学是“虚”,之间的“度”必须统筹考虑。真实是纪实的核心生命,要产生出“纪实即史”的效果,容不得半点虚构,但又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积和剪辑;虚构是纪实文学的柴火,可以增加情感的热度,但不是小说般的虚构。

文学手法在纪实文学中的运用,目的是使事件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这里的“虚”也要首先实有其事,在事件真实的前提下,然后才是虚构想象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要使当时的形势、历史的场景、当事人的心理特征等,都基本符合在场人物的身份和观点认同,这样才能不仅不影响其可信性,反而有让人身临其境之感——很真实、很自然、很生动感人。举一个例子,有资料说,出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一职,黄克诚最初是不同意的。为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一次一次采访黄克诚家属和当年参与《黄克诚传》编辑采访的前辈……渐渐地,其间的细节被还原出来,就有了相关的章节,更深层地展现出黄克诚等老一辈革命家人生的光辉和为国家燃尽自己生命的伟大情怀。同时,在事件的链接、史料的取舍、人物的关系上我也下足了功夫,又通过文学性的描写,将客观真实上升为艺术的真实,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感染力以及厚重的质感。

像黄克诚这样的人物,历史已经对他作出了评价,怎么来体现他的思想脉络?一般来说,人物定格了,创作者很容易陷入一味歌颂式的创作,或过分强调和粉饰,给人物人为地拔高,从而形成一种脸谱化的人物形象。脸谱化对人物只会起到矮化的作用,失去人物应有的高度。要突破脸谱化创作,就必须对自己所写题材有一种使命担当,在矛盾冲突处绝不能缩手缩脚,要勇于立体化、多角度、多方面地塑造人物。塑造人物是为了表达思想。思想表达到位,题材、内容、境界才能抵达完美。创作《黄克诚在中央纪委》时,我塑造人物不是简单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人物的思想脉络,挖掘人物的“魂”。因为思想脉络清晰,有了“魂”,呈现出来的黄克诚就是一个伟人,更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大写的“人”。

当前,纪实文学创作中也存在着假、大、空、肿的现象。如果任凭这种创作风气蔓延开来,真正的纪实文学将越来越萎缩。

要维护纪实文学的严肃性,我个人认为,创作者必须在坚持党性原则和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具有秉笔直书历史的勇气,绝对不能有半点投机取巧的思想。要沉下心来,要耐得住寂寞,要有顽强的钻研精神,更要有一种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舍我其谁”的气魄,不瞻前顾后地投入创作,在历史的赐予中找到最有力的表达方式,把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思想和情操饱满地呈现给读者。

一个人的文字风格就是他灵魂的样子,是他的主人公思想的表达。创作者是否真诚、客观公正,是否有历史担当的勇气,他的文字会告诉读者。只有放下个人私念,客观公正地秉笔直书,所完成的作品才能对得起读者,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http://www.81.cn/yw_208727/1004803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3 01:12 , Processed in 0.08024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