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5|回复: 0

郭汉城:试评京剧《沙家浜》的改编 1965.3

[复制链接]

1442

主题

303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68
发表于 2023-1-12 05: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评京剧《沙家浜》的改编

  郭汉城

最近北京京剧团演出了《沙家浜》,引起了首都观众热烈的反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个戏是在京剧《芦荡火种》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沪剧本的优点加工提高的。京剧团同志们的这次改编,是在有关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以毛主席的思想为指导,取得了改编的成功,提高了剧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京剧《芦荡火种》原来也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剧目,它歌颂了阿庆嫂和新四军战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出卖祖国、残害人民的丑恶面目,揭示出民族战争实质上就是阶级斗争这样一个真理,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但这个戏在主题思想上也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剧本过分地强调了阿庆嫂地下斗争的作用,依靠智斗消灭敌人,解决战斗,而没有强调武装斗争的作用,因而不符合历史真实。第二,在描写阿庆嫂与敌人的智斗中,主要表现她在与敌人周旋应付中的机智,没有把她的斗争,明确地提到利用敌人的矛盾以打击敌人的策略思想的高度。这使这个戏在反映历史的真实程度和主题思想的深度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根据原本存在的问题,《沙家浜》改编的任务:必须端正武装斗争和地下斗争的关系。改编者首先加强了新四军战士们在这场斗争中的作用,把以阿庆嫂智斗取胜的结尾,改为新四军战士们在伤愈后配合大部队的进军,并与阿庆嫂的地下斗争相呼应,以武装战斗消灭敌人的结尾,突出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强了对阿庆嫂的刻划,把她的斗争放到利用敌人内部矛盾的坚实可靠的基础上。这样,剧本突出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并把地下斗争与武装斗争结合起来,扭转了原本的缺陷。这个变动十分重要,因为它更正确地体现了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和策略思想。毛主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总结了革命斗争实践的经验,形成了必须以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的战略思想,他常常教导我们:“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是普遍地对的,不论在中国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①“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②因此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③他在反复阐明武装斗争和革命军队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指出除了战争和军队这种主要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之外,其他的斗争和组织也很重要,但都是为了直接或间接地配合战争的。作为在战争中直接配合武装斗争的地下斗争,必须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分化敌人,孤立敌人,削弱敌人的力量,以造成最后在战斗中消灭敌人的有利条件。
《沙家浜》的改编,正因为以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作为指导,主题思想就得到了大大的深化和提高,使它更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历史,并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教育意义。从反映历史方面看,抗日民族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人民战争。这场战争的支柱是人民的武装——八路军、新四军。战争的目的是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一个新中国。它的主要敌人是日本侵略军,同时,对那些处处压制人民抗战,处心积虑地要消灭八路军、新四军的国民党反动派,有时也被迫不得不向他们的进攻进行武装反击。面对这种情况,没有武装斗争,没有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根本不可能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解放国土和人民、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罪行、建立和保持广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及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特别当国民党反动派由消极观战到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共同进攻八路军、新四军的时候,人民的希望,新中国的诞生,都寄托在坚决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身上。所以一部描写这场战争的作品,只有表现出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和人民军队的伟大作用,才能揭示出时代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向,从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剧烈而尖锐的阶级斗争,亚、非、拉美人民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的革命战争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地发展着,全世界面临着一个大好的革命形势。而帝国主义正在作垂死的挣扎,为帝国主义效劳的现代修正主义,用虚伪的“和平”言词欺骗人民,妄图熄灭阶级斗争和人民革命战争的火焰,以挽救资本主义死亡的命运。但革命战争的火焰是扑不灭的,旧世界必定要被革命战争所改造,正如毛主席说的:“帝国主义时代的阶级斗争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只有用枪杆子的力量才能战胜武装的资产阶级和地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只有用枪杆子才可能改造。”④今天正是用革命战争改造整个世界的时代,一出体现了毛主席伟大军事思想、歌颂革命战争、歌颂人民军队、歌颂运用一切斗争形式打击反革命势力的革命历史戏,无疑对人民是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和鼓舞作用的。
按照这样一个新的主题思想的要求,就必须塑造好新四军战士和阿庆嫂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新四军战士和指导员郭建光的形象。新四军是一支在党和毛主席思想教导下和在革命斗争的烈火中锻炼出来的军队,在他们的身上,必须体现出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与人民群众血肉相关、并且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和顽强英勇战斗精神的优秀品质,才能完成新的主题思想所要求的任务。原本描写郭建光与沙家浜群众的亲密关系,和在芦苇荡雨打风吹、日晒水淹、缺衣乏食的艰苦环境中,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坚持斗争等方面,都是很好的。但因为全剧以描写阿庆嫂的地下斗争一条线为主,新四军伤员这一条线相对地减弱了,而且与整个戏剧冲突结合得不够紧密,缺乏具体的戏剧冲突。所以,他们的戏虽不少,人物形象总感觉不够鲜明生动。《沙家浜》的改编,除了加强战士们的描写以外,在原本已有的基础上,更突出地刻划了郭建光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的优秀品质和才能。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敌人封锁芦荡、切断了与阿庆嫂的联络,情况不明,粮食断绝,伤员们病势加重,并且产生了某些急躁情绪的危险和困难情况下,他沉着坚定,细心判断情况,抓紧一切机会,及时鼓励和教育战士们克服急躁冒险情绪,把斗争坚持下去,相信党和沙家浜的群众,一定会来帮助他们。这样,他的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相信党、相信群众、在任何不利情况下都不动摇胜利信心的优秀品质,和作为一个指挥员应有的丰富的军事经验,就突出来了。改编者为了细腻、深刻地刻划他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给予了大段的唱腔,这也有助于使这个英雄形象具体、深刻、丰富起来。
对于郭建光和新四军战士加强刻划的第二个方面,也是涉及剧本主题思想改变的关键性的一个方面,是删去原剧新四军化妆为厨师、轿夫、吹鼓手等打入匪伪军司令部消灭敌人的结尾,改为新四军伤员伤愈以后,配合新四军大部队的进军,以武装战斗全部消灭敌人,取得最后胜利的结尾。在新添的《奔袭》《越墙》《聚歼》几个战斗场面中,充分发挥了京剧翻、腾、搏、击的武功,表现出战士们矫健灵活、英勇善战的英武姿态,同时也衬托出郭建光周密果断的指挥才能。经过这样改动以后,改变了新四军战士在斗争中的从属地位,并且由于他们在戏剧冲突中的行动性加强了,新四军战士们的英雄群象,有了正面表现的机会,特别是郭建光性格中的主动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大有助于这个英雄形象的树立。删去原剧的结尾,对阿庆嫂的智斗自然要有所削弱,但就戏的全局来看,智斗和武装斗争得到了结合,斗争的两个方面,两条线,配搭得更加匀称,结合得更加紧密,因而整个结构也就更加完整了。而更重要的,当然还在于全剧主题思想的端正、深化和真实地反映历史和强烈的现实教育意义得到了有机的融合。所以这个改动,不是简单的场子的增删,而是一个创造性的根本变化。
阿庆嫂是一个党的地下工作者,担负着在敌伪的“扫荡”和搜捕中掩护十八个新四军伤病员,保证他们的安全的任务。她所处的环境十分险恶,这不仅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而且面对的敌人又十分凶恶狡猾,偶一失慎或稍露锋芒,都会暴露自己的身份,使这一场斗争归于失败。这些困难条件,决定她只有与敌人斗智,而且只有找寻敌人的弱点来打击敌人,才能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取得斗争的胜利。敌人的弱点是有的,那就是伪军司令胡传葵和参谋长刁德一之间存在着利害的矛盾。改编者依据敌人内部的这种矛盾关系,把阿庆嫂放在有意地运用策略斗争的主动地位,删除了原本一些过分显露锋芒的描写,使她的斗争的胜利,不是靠她个人的聪明机智,而是正确地运用策略斗争的结果。
阿庆嫂利用敌人的矛盾和胡传葵、刁德一的斗争,集中在《智斗》、《授计》、《审沙》三场戏中。《智斗》一场是双方交锋的第一个回合,胡、刁暗中与日本人谈妥条件,带着搜捕新四军伤病员的任务,刚刚进驻到沙家浜,双方即处于互不摸底的情况之中。阿庆嫂机智地利用曾经救过胡传葵性命的关系,转弯抹角地摸清了对方与日军勾结的情况,并且马上抓住了刁、胡对自己看法不同的矛盾,作为向敌人斗争的手段。在这场戏中,改编者巧妙地把原剧同场阿庆嫂和刁德一相互猜度的二人“背供”唱,改为三人“背供”唱;刁德一怀疑阿庆嫂的身份,胡传葵对刁德一的疑神疑鬼、不顾自己的面子心怀不满,而阿庆嫂一面揣度刁德一的鬼心思,一面决定用胡传葵作为自己的“挡风墙”,来对付更狡猾阴险的敌人。这样,在这场小试锋芒的“遭遇战”中,阿庆嫂性格中的主动斗争精神,马上显露出来,她是在观察、判断、寻找敌人的弱点,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应付,同时给以后的戏剧冲突奠定了基础。
斗争的第一个回合以后,刁德一扣住船只,封锁芦荡,切断与村中的联系,企图把伤员们困死、饿死。阿庆嫂必须得到地下党组织的指示,使伤员们安全转移。所以《授计》一场,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如何从敌人严密监视的情况下取得上级指示上面。京剧原本写县委委员陈天民假扮医生来到沙家浜,阿庆嫂用贿赂刘副官的办法,完成了任务。但这样处理有一定的缺点,因为刘副官是刁德一特地派来监视阿庆嫂的,做得太明显了,容易引起敌人的警觉,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办法。在《沙家浜》中,改成阿庆嫂仍然利用刁、胡之间的矛盾,造成进行工作的有利地位:
阿庆嫂:哦!是这么回事:这孩子有病,正好这位大夫路过这儿,我多了一句嘴,让这位大夫给孩子看看。刘副官说,胡司令这点面子是肯给的,就是怕刁参谋长知道了,要让司令为难。他这么一说,吓得我也不敢来求您啦!
胡传葵:刁参谋长放个屁也是香的?拿着鸡毛当令箭!
阿庆嫂:其实,也没刘副官什么事,我是怕真要是参谋长较起真儿来,我觉得怪对不住司令的,那么,就叫这位大夫……
胡传葵:看!
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比较隐蔽,不露声色,危险性小。阿庆嫂斗争得主动,在心中有底的前提下,随机应变,即景生情。从剧本上说,戏剧冲突是以前的继续,并且仍然在几个主要人物之间进行,避免了中断或散漫的感觉。
《审沙》一场是阿庆嫂与敌人较量的最后一个回合,也是最严重的一个回合。因为敌人明着审问沙奶奶,实际是借审沙观察阿庆嫂的举止神色,矛头是针对着她的。更不利的是,胡传葵也开始对她有了怀疑。看起来这一场斗争敌人是处在主动有利的地位,而阿庆嫂则处在相当困难和被动的地位。但她把刁德一要她劝沙奶奶、要她对枪毙沙奶奶发表意见、要她护送沙奶奶回家等试探阴谋巧妙地对付过去以后,开始了主动的进攻。阿庆嫂假装因为路上与沙奶奶打架重回敌人司令部,狡猾的刁德一马上向她进攻:“阿庆嫂,你多心了吧?”她乘机给他一个反击:“哼,我要是多心哪,就不在多心人跟前管闲事了!”这与其说是对刁的回答,不如说是说给胡传葵听的。这一击果然打中要害,胡的怀疑完全消失,反而觉得刁德一的疑神疑鬼是发“神经病”。阿庆嫂借着主动灵活的战术,使敌人的矛盾无法弥合,刁德一的阴谋诡计终于最后宣告破产。
经过这三个回合的斗争,胜利的局面基本奠定,阿庆嫂的形象也鲜明地树立起来:她对党、对革命忠心耿耿,在任何困难环境下,不畏惧,不退缩,不急躁,不莽撞,积极地进行斗争,创造有利条件,并且善于根据具体情况,主动灵活地进行斗争,争取革命事业的胜利。这个形象的完成,作为剧本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策略斗争思想,也形象地体现出来,并与全剧歌颂武装斗争的战略思想,密切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沙家浜》的改编,还有许多成功的地方,如为了突出英雄人物,增写了一些对敌斗争的群众,有助于渲染革命斗争的气势,表现出阿庆嫂、新四军战士的斗争不是孤立的,同时暴露了敌人残杀人民的凶暴本性等。这里不一一细说。总之,这个戏的改编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主要是改编者运用毛主席的思想,更正确、更深刻地认识历史和现实,把主题思想建立在更高、更坚实的基础上,从而体现了时代的革命精神,并使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完整性也提高了。
当然,一个好的剧本,还需要在不断演出的实践中,吸收广大观众的意见,千锤百炼。《沙家浜》编剧的同志们也认为,这个修改后的剧本,还要在今后继续加工修改。我们深信,经过反复实践和不断锤炼,一定还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注〕:①③④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战争和战略问题》
    ②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共产党人〉发刊词》


人民日报 196503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1 21:20 , Processed in 0.0569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