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72|回复: 0

王明波:重温毛泽东1961年批阅的《调查成灾的一例》

[复制链接]

1480

主题

305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776
发表于 2022-5-1 21: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增强十少,避免十多”

——重温毛泽东1961年批阅的《调查成灾的一例》

王明波


1961年初,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兴调查研究”的号召,得到了全党的积极响应,“调查研究之风”在党内盛行起来。但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个别地区和单位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将《调查成灾的一例》作为训练调查组的教材

196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就一些机关、学校人员到工厂作调查的情况写好一份材料,以《关于“调查研究”的调查》为题,上报中央。材料指出:在这些调查研究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十多十少”的问题:

(1)一般干部挂帅的多,领导干部挂帅的少。(2)漫无边际的多,充分准备的少。(3)浮在上面的多,深入下层的少。(4)昂首望天的多,当小学生的少。(5)晃晃悠悠的多,参加劳动的少。(6)吃小食堂的多,吃大食堂的少。(7)住招待所的多,住工人宿舍的少。(8)干干净净的多,满身油腻的少。(9)带走的东西多,留下的东西少。(10)“十月怀胎”的多,“一朝分娩”的少。

5月28日,毛泽东批阅了这份材料,给材料拟了一个新题目——《调查成灾的一例》。批改调研材料,给材料冠以更加准确、醒目的标题,以引起全党的注意,是毛泽东的一个重要领导方法。毛泽东批示,将此材料印发正在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各同志,“同时印发中央及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党组。”仅仅这样,毛泽东似乎觉得还不够。过了两天,5月30日,毛泽东对这个材料再次作出批示:“此件,请中央及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党组,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一直发到县、社两级党委,城市工厂、矿山、交通运输基层党委,财贸基层党委,文教基层党委,军队团级党委,予以讨论,引起他们注意,帮助下去调查的人们,增强十少,避免十多。”他指示,将这个文件,作为训练调查组的教材。

在毛泽东看来,材料所列举的调查研究的弊病,都是他一贯反对和强调避免的。关于调查研究的方法,毛泽东有一系列完整、系统、准确的论述,防止“调查成灾”,就是要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这些方法。

书面报告也可以看,但是这跟自己亲身的调查是不相同的

毛泽东历来主张,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干部要亲自作调查研究。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在《反对本本主义》《兴国调查》等文中就提出:“凡担负指导工作的人,从乡政府主席到全国中央政府主席,从大队长到总司令,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

1961年,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毛泽东向全党重提《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评论道,“那里提出的问题是作系统的亲身出马的调查,而不是老爷式的调查”,“我们那个时候得到经验了,知道不能单靠书面报告!”

听汇报看材料是调查研究的一个方法,毛泽东并没有否认这一方法,只是他认为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更为重要。“书面报告也可以看,但是这跟自己亲身的调查是不相同的。自己到处跑或者住下来做一个星期到十天的调查,主要是应该住下来做一番系统的调查研究。”领导干部浮在上面听取的汇报,阅看的材料,往往由于层层润色而造成信息失真,因此,“了解情况主要不靠报表,也不能靠逐级的报告,要亲自了解基层的情况。”“只要省、地、县、社四级党委的第一书记都做调查研究,事情就好办了。”不仅如此,还“要教会所有的省委书记加上省委常委、省一级和省的各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地委书记、县委书记、公社党委书记做调查研究。”只有通过亲身的调查研究,牢牢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所作决策才会真实可靠。

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

调查研究要求领导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强调,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态度,杜绝高高在上,昂首望天。只有谦虚谨慎才能联系群众,才能深入群众。

他教育领导干部:“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调查研究“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出现群众不讲真话的情况,不能怪群众,只能怪领导干部自己没有放下身架,平等待人。毛泽东要求,领导干部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态度决定调查研究的成效。调查研究的对象是群众,领导干部不能平等待人,群众和领导干部就会有隔阂,就不会讲出真实的情况。他以自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兴国和长冈、才溪两乡向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调查为例,深有感触地说,这些人,“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

领导干部与群众处于对立的状态,是断然调查不到真实情况的

领导干部这种平等的态度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真正实现“三同”,群众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干部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相待,才愿意全力支持和积极配合,才能够无所拘束地讲出真实情况。革命战争年代,党长期处于农村的环境中,几乎天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执政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党的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客观上减少了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条件,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脱离群众的危险。领导干部到基层调查研究,出现“晃晃悠悠的多,参加劳动的少;吃小食堂的多,吃大食堂的少;住招待所的多,住工人宿舍的少;干干净净的多,满身油腻的少”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他以工业部门为例,严厉指出,“如果管理人员不到车间、小组搞‘三同’……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最后必然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打倒。”领导干部与群众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是断然调查不到真实情况的。

要做周密详细的准备,切忌漫无边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毛泽东一直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同样,他也坚决反对没有充分准备就盲目作调查研究。以开调查会为例,毛泽东提出要事先花费充足的时间准备调查提纲,开会时按纲目发问。“所谓‘调查纲目’,要有大纲,还要有细目,如‘商业’是个大纲,‘布匹’,‘粮食’,‘杂货’,‘药材’都是细目,布匹下再分‘洋布’,‘土布’,‘绸缎’各项细目。”在开会前要准备好几个备选方案,跟被调查的人讨论、研究,到底哪个方案好。“那种只随便问一下子,不提出中心问题在会议席上经过辩论的方法,是不能抽出近于正确的结论的。”参加调查会的人员,需要调查人根据调查的内容进行选取。原则是要请那些能深切明了社会情况的人。为了保证调查的全面、真实、准确、科学,“调查的人要不怕麻烦”,充分地收集、占有各种相关报纸、刊物、书籍,“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当然,相关材料搜集得愈多愈好,“但并不是全部采取,而只是采取最能表现特点的一部分”。

调查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任何贪图享受和走捷径的想法与做法是一定做不好这项工作的。领导干部要想获得真实情况,一定要精心谋划,细心准备,深入实践。否则,即使是深入基层,也必然是盲人摸象,走走过场,上演串串门、认认人、照照相、招招手等群众深恶痛绝的形式主义。

不为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毫无意义

调查研究不是目的,它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毛泽东曾对二者作过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十月怀胎”完全是为了“一朝分娩”。他始终强调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不为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毫无意义。

民主革命时期,对“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年代里,毛泽东和高级干部相约,“搞点副食品基地的调查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报表。”调查研究仅仅停留在收集资料上,有调查而无研究,就不会形成思想和观点,“调查的结果就像挂了一篇狗肉账,像乡下人上街听到了许多新奇的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顶上观察人民城郭。这种调查用处不大,不能达到我们的主要目的。”因为“这种调查结果是无益于实用的”,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充分地占有材料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最终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调查者要进行更加艰苦的工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个基础上,“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这样,就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能济事。”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带走的东西多,留下的东西少;‘十月怀胎’的多,‘一朝分娩’的少”的弊病。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至关重要。学习并正确运用科学的方法,调查研究就会事半功倍。反之,不懂得方法,或者方法不对头,调查研究就会事倍功半,抑或徒劳无功,甚至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更为严重的是会导致脱离群众,失去民心。

(作者为广西区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欲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参阅《中国党政干部论坛》《防止“调查成灾”》一文)

(来源:《北京日报》2018年3月19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1 23:11 , Processed in 0.03684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