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97|回复: 0

“什么是事件?”论坛回顾

[复制链接]

5

主题

10

回帖

18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82
发表于 2022-3-18 11: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erin_huang 于 2022-3-18 11:24 编辑

从社会热点到地缘危机,形形色色的事件牵动着我们的注意力。在更抽象的层面,我们要问什么是“事件”?不同的“事件”有没有相通的模式?如何研究和阐释各种事件?在“时间社THiS”组织的在线圆桌论坛,来自不同学科的十二位学者就这些话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 侯旭东,清华大学历史系

    “事件”这个词和书本、船只、纸张、马匹、车辆、枪支一样,是名词+量词构成的,暗含的是可数、可分、有始有终、存在内在关联和外在边界,包含某种实体性。

    共时角度看,一件事在不同涉事者眼中,意义各不相同;历时性观察,时代不同,人既延续也变化,意义也经历着产生、持续、消散、发明、转化……。事务/事件/物品之分取决于做事的主体以及后世的观察者们——具体位置的人的意义区分。


  • 龙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

    在大部分的人类历史中,流行病或者说疫情大部分都是常规化的存在,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到目前为止。真正被人类消灭的流行疾病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在人、病菌,和环境之间的互动中生生不息更新换代。

    比如说天花比如说结核病在中国肆虐多年,经过长期努力,2021年感染率下降了近一半,但也仍然有八十多万感染案例。但普通人对这个经由空气传播的“疫情”并没有多少感知。

    疫情能不能成为事件更多取决于人类和社会对于流行病的反映,而不是流行病本身。比如法国1832年在巴黎的霍乱大流行因为政府处理不当又和共和党人的起义相关联而闻名于世,成为“悲惨世界”小说的背景。但此后二十多年里霍乱在法国乡村继续横行,却没有受到多少关注。


  • 徐晓宏,密歇根大学社会学系

    事件在现代政治中扮演了极为核心的作用,而且只有在现代才有这样核心的作用。

    “事件”在现代和传统的政治里面有很大不同,在传统政治里实际上发生的事件人民怎么解释它,怎么跟着这样的解释再进一步引导行动者的行动的时候,它的基础是形形色色的循环历史观框架。现代政治的不同是现代政治对于未来可能性的一种开放,人们认为可以通过世俗的行动创造新的政治社会安排的可能性,这是自法国大革命之后形成的这样一种认识。这为事件的断裂性和偶变性打开了空间,也使得人们开始用世俗的角度去经历、诠释和体会特定事件的独特性,但另一方面,当下事件的断裂性和独特性,又需要经由对过往事件的诠释和梳理而得以塑造,于是有了现代革命的谱系,有了政治变革及其反动的谱系这样的内在张力。如何解码各类事件结构及其可引性(citability),应该是理解现代政治流变的钥匙。


  • 吴一庆,多伦多大学东亚系

    我们谈论“事件”的时候一般是谈具体的“事件”,比如法国大革命、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但是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在谈论“事件”的时候其实谈论“事件”某些历史过程的性质,所谓的事件性。所谓的eventful-ness或者evental-ness,在谈论事件性的时候实际是在谈论一种对于历史、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的一种视野,或者一种时间观。

    事件或者事件性本身就是一个带有革命性和解放性含义的理论,强调的是开放性的带有不确定性、非线性的历史观的视野。


  • 郑小威,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历史系

    在最早的西方史学史的著作当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个是通过描述一个事件去追问一些有关人性的问题,哲学问题、伦理学问题。另外一个是强调这个叙述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的记录,强调它本身就是一个理性的对事件的理解。所以实际上我们当代的历史学有的时候被撕裂的这种张力,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


  • 陈爽,爱荷华大学历史系

    日常生活中或者微观层面的事件,在什么情况下会对历史学家的研究产生意义?这些微观事件是如何和宏观的结构变化联系起来的?这就需要我们把视界放宽,看到从国家到社会不同层级上发生的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之间的互动,例如,微观层面的日常事件是如何改变社会结构,政府的政策是如何和地方上的各种事件互动的。这些观察可能会让我们对历史上发生的变革和改革产生新的理解。


  • 罗祎楠,北京大学政治学系

    “事件性”视角可以帮助历史学家重新看到传统中国历史资料的叙事特性。历史材料中大量存留着符合“事件性”视角的叙事结构。依照这些材料,历史学家可以重新展开对中国古代政治特性的分析,此种分析直接指向中国历史不断展开的意义世界、不断出现的突变过程,以及不断涌现的情势想象。

    “事件性”和“事件”是不一样的。“事件性”作为一种理论视角,体现了研究者对“过程”的分析方式:在一些时候,行动者按照习惯自然出发对他人的预期没有出现,这种突然的变故在他们眼中成为突变,行动者会把这些突变经历经重新整合,建立对世界新的理解。


  • 王元崇,特拉华大学历史系

    后见之明这一角度从历史叙述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我们在观察一个特定事或事件的时候,一方面把这个事件放在和它同时代的空间和时间体系内来观察,这是一个横向的蝴蝶效应;另一方面是把事件放在历史纵向的空间和时间中观察,去探查它纵向上的蝴蝶效应。实际我们历史叙述中的事件有横向的蝴蝶效应和纵向的蝴蝶效应,是这两个效应叠加在一起才出现了历史上节点性的事件。


  •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当置身历史现场的时候,我们顺势而观,个体所面对的不一定会是宏大的社会结构,更多的是现实当中的日常关系和涌动的一种日常形态。如果要真正剖析偶发性的历史事件,就不一定束缚在结构的框架中,不再仅仅只是去深挖事件中的“深层模式”,而是需要在我们日常实践的关系中,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去不断思考、行动。


  • 周忆粟,澳门大学教育学院

    社会科学家关注的是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学家关注的事件叙事层面。但是两者对待社会现实取径有更深层次的差异,事件是理解这种差异非常好的一个切入点。

    对于这些指标和重复发生的简单事件,我们发展了大量方法,但是实证社会科学在分析复杂事件时是比较笨拙的,它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常规做法可能就是做分解(disaggregate),把复杂的事件分解成很多很多可以被单独分析的部分。但这又创造出下一个问题,这些部分怎么被集合成一个整体?这是实证科学一个核心的难点。


  • 宋念申,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

    我们能否想象非事件性的叙事?启发我这个想法的,是音乐学中的调性概念。

    不构成重大事件的日常经验,渺小的生活,可能对我们认知世界,感知生命,理解社会,有着和重大事件一样重要的意义。在时间的展开过程中,没有所谓主调(重大事件)和非主调(日常经验)的等级差别。


  • 张杨,美利坚大学国际服务学院

    在历史解释中,事件与叙事的关系正如变量与回归的关系。叙事将诸多事件编织于时间中,形成某种逻辑结构,构成历史因果解释。

    而在阐释学的意义上,叙事不但产生了(有意义的)事件,也让我们对时间产生了感觉。


(摘自:https://mp.weixin.qq.com/s/XA2eNnA5IEjcVeGnyLSKO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4 00:51 , Processed in 0.0400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