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72|回复: 1

大跃进期间抢救钢铁工人邱财康--张涤生访谈

[复制链接]

1442

主题

303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68
发表于 2022-3-16 20: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言:

1958年“大跃进”期间,上海广慈医院成功的救治了大面积烧伤的钢铁工人邱财康,成为轰动一时的医学事件和社会新闻。邱财康的抢救成功不仅促成了中国烧伤医学治疗水平的“大跃进”,还间接推动了中国整形外科的发展。抢救小组的成员张涤生讲述了参与的抢救邱财康的过程,首次公布了一些未见诸报道的历史细节。抢救钢铁工人邱财康获得的成功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对医学的重要影响。

访问整理|胡俊(原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研究生)
甄橙(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
责编|艾维、姚兰婷
访谈时间:2010年6月1日、9月17日
访谈地点: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

●●●

医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烧伤医学是在1958年上海广慈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成功抢救钢铁工人邱财康以后发展起来的。大炼钢铁运动导致烧伤病人的数量猛增,在抢救的过程中,外科医生积累了较丰富的治疗大面积烧伤的经验和知识,在抗休克、抗感染和创面处理方面逐渐建立了一套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治疗措施,烧伤治愈率明显提高。与此同时,烧伤事故的频频发生也间接推动了中国整形外科学的发展,因为不仅烧伤早期需要利用整形外科医生所擅长的植皮术来覆盖创面、避免感染,烧伤后期的瘢痕挛缩也需要整形外科技术的治疗,所以大炼钢铁成为中国现代整形外科学发展史上一个意想不到的促进因素。张涤生借此机遇,于1961年在广慈医院成立了整形外科,1966年该科室迁至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九院”),更名为整复外科。九院整复外科被誉为中国整形外科学的四大发源地之一。整形外科与烧伤外科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成为中国创伤医学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之一。这两个学科于1982年联合举行学术会议,1985年开始合办《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直到2000年才正式分为《中华烧伤外科杂志》和《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张涤生(1916-2015).jpg

张涤生,1916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国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美容外科和淋巴医学的开创者之一。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医学院。20世纪60年代在国内首先开展显微外科动物实验,并在20世纪70年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国内首创前臂皮瓣一期再造阴茎手术,跖趾关节移植重建颞下颌关节强直等手术。1964年首创烘绑疗法治疗肢体象皮肿。在中国首先开展游离肠段移植再造食管、大网膜游离移植治疗颅骨暴露坏死,并开展颅面外科、胸骨裂心脏外露等首创性手术。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8年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2010年获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颁发的“中国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级终身教授,上海整复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

作为邱财康抢救小组的成员,张涤生在本文中讲述了他所亲历的抢救过程(图1),首次公布了一些未见诸报道的历史细节。抢救钢铁工人邱财康获得的成功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对医学的重要影响。文中所有脚注和标题均为整理者所加,资料照片由张涤生提供。

图1 2010年9月17日采访张涤生院士后合影.jpg

图1 2010年9月17日采访张涤生院士后合影(从左至右:曹雅萍、张涤生、甄橙、胡俊)

1

抢救邱财康的基本情况

胡俊(以下简称“胡”):1958年,您在广慈医院工作期间,参与了邱财康(注:有些报道将“邱财康”写作“丘财康”[1,2]。根据网上所见的邱财康本人的签名(http://smgtv.eastday.com/d/20071023/u1a366327.html,2011-05-10)和公布的病案[6],访谈者认为真名为“邱财康”。当时的大部分的官方报道为何将其写成“丘财康”,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的抢救,您能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张涤生(以下简称“张”):1958年5月,全国开始大炼钢铁。钢铁工人在炼钢炉前日夜奋战,同时煤炭工人在深坑道中采掘煤层,忙中难免出错,事故频繁发生。上海第三钢铁厂发生了钢铁工人邱财康被严重烧伤的重大事故,(注:事故发生在1958年5月26日深夜,急诊入院时间为27日凌晨1点。事故原因为推车驾驶员离开工作岗位,违反操作规程,将10.5吨的铁水倾倒在地上。当时一共有3位烧伤病人。一位病人烧伤面积为20%,伤势较轻,一位叫刘四小的病人,烧伤面积比邱财康更大,达到了全身皮肤的94%,于烧伤后第11天死亡。)厂方立即把受伤工人送到广慈医院急诊室,值班医生(注:外科急诊值班医生为陈藏华,第二值班主治医生为张天锡)初步估计老邱的烧伤面积达90%以上(注:最终确定邱财康的烧伤面积为89.3%,全身除头皮、两个臂膀、腰部皮带束着的一狭条及两只脚底外,全部被烧伤了。伤处绝大部分是深Ⅱ度烧伤,其中Ⅲ度烧伤占22%以上(Ⅲ度烧伤是指真皮层也被烧伤)。1958—1965年,广慈医院收治了43位Ⅲ度烧伤在20%—24%的患者,其中死亡11例,死亡率25.6%;44位Ⅲ度烧伤在50%以上的患者,死亡率97.7%),这样大面积的烧伤不要说在中国是第一次,就是从全世界的医学文献上去查,也没有一个能够救活。

当时抢救邱财康不但是一个治疗问题,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因此上海第二医学院党委和广慈医院党委立刻组织了一个抢救小组,由普外科董方中任组长,史济湘任副组长,我当时正任颌面矫形外科主任,对皮肤移植有较成熟的经验,所以也参加了这个抢救小组。此外,还有青年外科医师陈德昌、朱德安,麻醉科主任李杏芳(董方中的妻子)也参加了这个小组工作,加上一个得力的青年护理班子共十多个人。经过100天左右的日夜奋战,合力抢救,老邱终于转危为安,可以出院休养了。这100多个日日夜夜,医护人员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各界群众也从多方支持,才使抢救邱财康获得成功。中国的医生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奇迹,这一成就为国际烧伤学会所承认,被永远记在世界烧伤医学的发展史上。周总理后来亲临上海,接见了所有参加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并给予表扬嘉奖。

1972年中央卫生部补颁了参加人员各级奖励,董方中和史济湘获得了一等奖,我获得了二等奖。现在50多年过去,邱财康依然健在,而当时参加抢救工作的医生和护士却大部分离世,只剩下我这个老人,还继续活跃在医坛奉献夕阳。

图2 1964年受卫生部嘉奖的参加抢救邱财康的医护人员合影.jpg

图2 1964年受卫生部嘉奖的参加抢救邱财康的医护人员合影(前排左3起至右:邝安堃教授,余氵贺教授,关子展党委书记,倪葆春副院长,刘涌波副书记,普外科傅培彬主任,史济湘,张涤生)

2

抢救邱财康的具体经过

胡:请您给我们讲述一下抢救邱财康的具体经过。

张:老邱被送到广慈医院后,为了治疗上的方便,临时借用了当时较空闲的传染病房,将其改为烧伤隔离病房。刚开始老邱是广慈医院收治的唯一的严重烧伤病人,但之后的一个月里,烧伤病人居然越来越多,一下收治了5-6名严重烧伤病人(1958—1965年广慈医院共收治1573名烧伤病人),当然这时的重点还是放在老邱身上,他是重中之重。按照传统烧伤治疗的观点,严重烧伤后病人要过三关:休克关、感染关和植皮关。在开头2-3天里,安全度过休克关是非常关键的。因为烧伤后创面大量体液(包括蛋白质和水分)流减,以前外科医师一般都按照传统的伊文思公式(Evans Formula:1952年由美国著名的烧伤专家伊文思提出的以体重、烧伤面积为计算基础的输液公式)来计算给病人输入多少毫升血浆、多少毫升生理盐水,但这个公式仅适用于烧伤面积小于50%的情况,像老邱这么大面积的烧伤,按照既往公式补液肯定是不够的。老邱的情况非常危险,如果在第一时间就过不了休克关,还谈什么创造奇迹呢?

那时,大家都没有经验,除了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外,对补液问题,大家都主张要打破常规,适当地多输入液体,特别是血浆,以维持正常的血容量,部分液体的输入还可以用口服的方法。在这么严重的烧伤病人身上找一条静脉输液不是容易的事情。大家商量后,决定在腹股沟下方切开皮肤找出大隐静脉,然后插入导管,直达下腔静脉这条生命线,并且每4小时用1%的肝素冲洗一次,以防血栓形成。医生和护士日夜轮流守护在老邱身旁,好几天没有回家,随时观察他的变化,调整输液补给以防血容量不足。4-5个日日夜夜过去了,老邱安然度过了休克关,未曾出现过临危状态,这是知识分子集体智慧的结晶,知难而上集体精神所赐,是当时“大跃进”政治形势推动下创造的奇迹。现在回忆起来,这头几天的经历确实是难得一遇的病人和死神之间的搏斗,结果是病人获得了生命,医生获得了胜利。当时广慈医院分党委副书记金伯刚同志领导了这场史无前例的生命搏斗。

休克关闯过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对付这么大面积的烧伤创面。当时正值初夏季节,老邱的面部、四肢、背部和胸部都是深Ⅱ度和Ⅲ度创面,全身几乎找不到一处完整的皮肤。这么大的创面,一旦发生感染,对病人造成的危害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病房隔离起来,制定了一套医生护士进出病房的制度。由于老房子的局限性,我们每天上下班都是从窗子里爬进爬出,爬进病房以后下到走廊换鞋、换衣、洗手才可以进入被称为是“洁净病房”的病人床边。这样大家每天都是爬进爬出,说起来,恐怕现在谁也不相信了,但这是事实。两个星期之后,传染病房二层楼经过简单改造,我们就可以按常规出入病房了。后来连走廊也开放了,这样家属就可以在窗外探望老邱了。大家还讨论了这么大的烧伤创面,是包扎疗法好?还是暴露疗法好?这个问题经讨论后,一致认为如果采用包扎疗法,分泌物极容易浸湿敷料,创面难以保持清洁,容易诱发感染而引发败血症,且在胸背部同时烧伤的情况下,包扎疗法更是行不通。最后我们一致同意,采用暴露疗法,幸好5月的江南气候已经相当温暖,只要给室内稍稍加温,病人就不会受凉。

老邱烧伤1周以后,全身创面开始溃破,大量渗出物外流,体温逐渐上升,有败血症的初步迹象出现。皮肤有些区域脓液呈现墨绿色,我们马上派人作了化验,证实是绿脓杆菌1开始繁殖。当时治疗这种细菌感染的对症良药是新型的多粘菌素。老邱曾先后多次发生绿脓杆菌败血症,虽然化验科医生和技师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全力配合临床医生的要求,但最后细菌还是对多粘菌素产生了耐药性,治疗宣告无效。

记得我们还曾请过细菌学的教授余氵贺来会诊,他建议从病人的血中培养获得致病菌,再从病人的致病菌里设法培养出具有特异抗体的噬菌体,然后制成溶剂,给病人作临床局部创面浸泡治疗。虽然这只是一种探索,但在当时”大跃进”的气氛下,细菌学系的同志们都被动员起来,在几天的时间内制出供老邱使用的噬菌体液。可惜使用后未见什么特效(注:当时的报道与张涤生的叙述有出入。在邱财康的右腿出现感染使用多粘菌素无效后,余氵贺提出用噬菌体来治疗。7月1日,噬菌体液被用到了邱财康的右腿上,“出现了奇迹,不到24小时,化脓现象开始消退了”([1],32页)事未过一周也就烟消云散了)。

胡:在抢救过程中,您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张:我的专长是植皮和烧伤后期整形。两周过去后,老邱的全身创面逐渐出现了肉芽组织,到第3周前后,Ⅲ度烧伤部分的死皮也几乎脱落了,败血症几次反复发作但都被控制,病人全身情况较为稳定。我们都清楚早日应用植皮技术,覆盖创面,败血症的来源就可截断,病人就可重获生命,但病人除腹部还有一块完整的皮肤外,可谓是“体无完肤”,因此应用异体皮肤迫在眉睫。在广慈医院党委的同意下,我们贴出布告,动员大家义务献皮。群众反应热烈,纷纷报名,许多医护人员也积极报名,但最后考虑到从一位健康人身上采集皮肤,不但损伤了体表完整,还需住院3周以上。大家热情可嘉,但实际上会给献皮的志愿者带来不少痛苦和破坏,献皮可不像献血那样简单无创。后来领导同意我们征求刚刚死亡的病人的家属的意见,希望家属能同意献出遗体,让医生在尸体上采皮。因为采皮是我的专长,这项工作就由我来负责。我带领一位青年医生和一位护士,开始在尸体上采集皮片,并把多余的皮片冷藏起来,建立了一个“皮肤库”。从尸体上取皮,对我来说是生平第一次。为了避免不良影响,我们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采皮。为了增加皮源,我们经常连续工作3-4个小时,以便尽可能多的采集皮肤,往往到了后半夜,我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休息。后来病人多了起来,异体皮肤的需要也随之增加,我们曾在一夜之间连续从3个尸体上采集皮片。

烧伤一周以后,老邱的全身创面开始溃破,脓液流出。开始,我们使用大张异体皮片加以覆盖,并且打破植皮常规,不予加压包扎,但没过几天,新植的皮片大部分都脱落了。我们只能不断更新,换上新皮片。为了防止皮肤感染和褥疮的发生,我们创造使用了翻身床。翻身床由钢管制成,使用十分方便,我们每小时为老邱翻身一次,一会背部向上面部朝下,时间一到,便翻转身来,使胸腹部向上,使之得以暴露,给治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方便。这也是我国烧伤治疗史上第一张翻身床。同时为了避免下肢,特别是右下肢受压,我们应用了骨科使用的牵引装置,把下肢腾空吊起,以暴露下肢四周组织。在病人自身的抵抗力不断增强以及医护人员的照顾下,创面上终于出现了肉芽组织,这是皮肤生长出新皮的迹象。最后我们设计了一个方案,在大张异体植皮片移植成活后,去掉约一平方厘米的异体皮,而代替以新鲜采集的老邱的自体皮片。就这样老邱的双下肢创面终于在异体皮和自体皮相互替代的过程中获得了治愈,但这已是他烧伤后2个多月的事了。一道道难关终于过去,老邱逐渐进入康复阶段,医护人员的重担也缓解下来了。

3

截手之争

胡:邱财康的左手在治疗过程中被截断,这是出于什么方面原因的考虑?

张:在抢救老邱的过程中,大家团结一致,群策群力,每个步骤、每个新措施都经过集体讨论,最后由组长决定。虽然名义上组长是董方中,副组长是史济湘,但实际上史济湘是专职组长,所以最后决定权还是听老史的。应该说,老史是一位很干练直性、敢于发表己见、突破常规、敢说敢做的外科医生。在抢救邱财康的过程中,他处于主导地位,领导整个团队,硬把邱财康从死神手中夺回。他是抢救组的主帅,是团队的带头人,但毕竟人无完人,在这段紧张的抢救过程中,他确实出现过于相信自己,不考虑别人正确意见的缺点,特别是表现在老邱的左手的治疗问题上。老邱的双手都伤得很严重,是深Ⅱ度烧伤,特别是左手相当严重。一时难以愈合。就在败血症屡发不止的情况下,老史提出意见说败血症源于左手,应该把它截除,但我认为左手虽然出现严重感染,但在全身创面未愈合的情况下,左手的感染毕竟还只是极小部分,而且手部感染的程度并非非常严重,且局限在上肢末端,将全身败血症怪罪于左手是没有充分依据的,但他不听我的意见,终于把老邱的左手截除了(“6月10日中午,医生们发现老丘的左手化脓很凶,手掌、手背上都有大量脓液产生,组织坏死已经到了不可恢复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截去左手……为了抢救丘财康的生命,我院党组织作了决定,不截去左手即有生命之忧时,就坚决的截……就这样,党再一次将老丘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但就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者也不得不承认在左手被截以后,“败血症还是没有控制住,后来通过将绿脓杆菌疫苗注射在健康志愿者身上,将含有抗体的血液再输给邱财康,才逐渐控制了感染。参见文献[1]第31页。已出版的邱财康病案中的记载更接近张涤生的说法,“噬菌体有效,不需要截肢”)

1962年,我同马永江、史济湘、高学书、戴自英、黎鳌等专家前往江西南昌抢救严重烧伤病人马传武。因为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烧伤治疗经验,故抢救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事有凑巧,病人的情况与老邱相似,双手烧伤后出现局部感染和全身败血症。老史又提出截手的建议,因为有了邱财康的治疗经验,我坚持己见,要求保留病人的右手,并赢得了大家的同意。这次我胜利了,在全身康复的同时,病人的右手完整的保留下来了。一年以后,马传武还到广慈医院整形外科进行手的功能性修复手术。

4

邱财康成功获救后的影响

胡:您之前提到当时全国各地还发生了许多严重的烧伤事故,造成了大量的烧伤病人。邱财康救治成功以后,您是否还参加过其他地区的烧伤治疗工作?

张:1958年10月,邱财康已经治愈出院,但“大跃进”仍在进行,热火朝天,烧伤事故屡屡发生,全国各地医院先后收治了大量个别或群体烧伤病人。他们或慕名来广慈医院求援,或要求派出抢救治疗小组去协助开展治疗工作。这样史济湘和我还有其他少数医师就分赴各地接受邀请。

1959年,我单独或带领一位化验科技师分赴各地应邀,几乎跑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先后去过北京、齐齐哈尔、商丘、郑州、开封和徐州等地。我在徐州待了一个半月,共收治了10位烧伤的煤矿工人。徐州的工作刚刚结束,就接到上海打来的电话要我去河南商丘,之后又去了开封、郑州等地会诊,一共外出了2个多月才回到上海家中。回来不久,又突然收到陕西安康县医院的急电,邀我去参加抢救一批烧伤病人,我和化验科一位黄姓技师同赴安康。安康是陕西南部的一个重镇,与西安之间被秦岭山脉所阻隔。从西安去安康的交通困难重重,两个城市被群山阻断,没有公路,更无铁道。因此从西安去安康要乘汽车西行,抵达宝鸡后穿越部分蜀道,到达汉中,再从公路东行才能到达安康。两整天的高山峻岭跋涉,十分辛苦。到达安康县医院后,我们立即投入10多位严重烧伤病人的抢救治疗工作。他们中有一半是大面积烧伤病人,都在危重状态。我到达后,立即按照广慈医院的经验,进行分类、隔离以及各项治疗措施。黄技师在化验科开展药物敏感试验,以提高抗生素疗效。就这样,我们在安康住了一个多月,才得以完成任务,没有一例因伤死亡,得到该县领导的志谢和表扬。任务完成,我们又到了宝鸡。宝鸡没有烧伤病人,但当地的医学会邀请我在一个可容千人的大礼堂作了一小时的学术报告。1959年,我有大半年时间在各地会诊抢救烧伤病人。对我来说,这既是一个学习提高过程,又是一段磨练意志的过程。参加抢救邱财康是我这一生中一段难忘和难得的经历。

图3 1959年在陕西安康县医院抢救严重烧伤病人后留影.jpg
图3 1959年在陕西安康县医院抢救严重烧伤病人后留影(右2为张涤生)

胡:1961年您在广慈医院建立了整形外科。该科室的建立跟抢救邱财康的成功有什么联系吗?

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整形外科只是普通外科、口腔外科中使用的技术手段。一位整形外科医生曾说,整形外科是两次世界大战中飞出来的一只“金凤凰”。现代战争造成了许多颌面部伤残的士兵,所以西方国家的整形外科临床科室和整形外科学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就逐步建立起来了。中国没有经历这样的情况,抗美援朝战争对于中国整形外科的发展稍微有些促进作用,但不是大的促进。我觉得大的促进还是在大炼钢铁的阶段。因为抢救邱财康成功,我们出了名,各地大面积烧伤的病人被送到广慈医院来,1959年全国各地都请我们会诊。大炼钢铁以后的晚期疤痕挛缩烧伤病人非常多,我登记的住院单子一大摞,病人太多以至于来不及做手术,因此可以说烧伤病人的增加促进了中国整形外科学的发展,也是我建立整形外科临床科室的主要推动因素。

烧伤外科与整形外科共同发展是国外所没有的现象。1961年我在广慈医院建立了整形外科,1966年迁至九院更名为整复外科。建科之初,我们科只有几十张病床,6-7位医生,除了我,还有王德昭、黄文义、王炜、丁祖鑫、卫莲郡、林熙等,他们大都是颌面外科医生,我认为要做一名一专多能的整形外科医生,打好基础,提高学术水平,开阔知识视野是十分重要的,故此,我先后安排他们轮流外出进修,送到普外科、眼科、皮肤科、肿瘤科、神经外科等等,从国内到国外,送出去培养提高。发展到今天,九院整复外科已有病床170余张,各级医生80余人。现在我们的整复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我们的科室是上海市整形外科医学中心,也是全国整形外科高级师资及专科医师培训点和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单位。经过50余年不懈努力,九院整复外科已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整复外科医学中心和国内最大的整复外科医教研中心之一。


致谢在本文的采访过程中,得到上海九院整复外科穆雄铮教授和张涤生院士的秘书曹雅萍老师的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本文原发表于2011年《中国科技史杂志》第 2期:222—230,因格式所限,部分脚注略去。

参考文献:

1.中共上海第二医学院委员会宣传部.一面共产主义红旗——记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抢救钢铁工人丘财康的事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2.应仁珍.上海第二医学院广慈医院抢救烫伤工人丘财康的工作总结[J].中级医刊,1958,(10):6)8.

3.卫生部奖励五个先进医疗单位[N].人民日报,1964-01-22B3.

4.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烧伤科.烧伤治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53朱洪荫.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整形外科学分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6.广慈医院抢救邱财康病史档案选载[J].上海档案,1998,(4):52)58.

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 临床医学[M].卷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2

主题

303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68
 楼主| 发表于 2022-3-21 05: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材料两篇

应仁珍 抢救烫伤钢铁工人丘财康的工作总结.pdf

515.38 KB, 下载次数: 0

广慈医院抢救邱财康病史档案选载.pdf

1.71 MB, 下载次数: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1 18:37 , Processed in 0.03185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