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24|回复: 0

阎长贵 覃正彦:一个30年坚持搞包产到户的县委书记

[复制链接]

1446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88
发表于 2022-3-12 12: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覃正彦:一个30年坚持搞包产到户的县委书记

作者:阎长贵      时间:2022-01-12   来源:《党史博览》
       

  公开宣传包产到户的好处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在农村长期推行极左政策,大搞“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一手高指标,一手右倾帽”,导致严重的“五风”错误(即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共产”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造成农业和畜牧业大减产,再加上粮食高征购,造成城乡人民生活极端困难,特别是农民更苦,吃不饱饭,许多地方农民吃野菜,吃树皮,饿死了不少人。

cf58a11aa4c0c76ba4d96490c77805cd.jpg

覃正彦

  1961年,覃正彦带领石门有关部门的同志在农村进行了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在雁池公社马家大队,他们发现一个生产队在少量的自留地和新开垦的荒地上种玉米、红薯、黄豆等,结果以不足生产队总耕地面积的10%,却收获了占全队30%以上的粮食,群众就靠这些粮食渡过了难关。

  在城关公社红土坡大队的一个生产队调查,晚上开座谈会时,有个叫王传江的社员站起来说:“你们都怕说,我来说,说错了我坐牢,坐牢还有饭吃。农业生产这样搞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按我们社员要求就是要搞包产到户。”他一下说出包产到户有十大好处。王传江发言后,其他人都抢着发言,都要求搞包产到户,七嘴八舌又补充了五大好处,这样包产到户就有了十五大好处。

  当时,覃正彦内心是主张搞包产到户的,但又害怕,因为这是个禁区,搞不好要受批评,甚至受处分。1962年3月,他在全县三级干部(大队支部书记、公社干部、区干部)大会上作报告,讲到农业生产时,原原本本地讲了包产到户的十五大好处,但同时也讲了包产到户有七大坏处(主要是怕产生资本主义),并提出西北山区可以搞包产到户或包产到组。这样,全县有不少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有的变相搞了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等多种形式。凡是搞了责任制的都增产增收,干部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国家征购任务也完成了。但他却为此挨了不少批,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把这当成他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的一大罪状。

  1966年11月,当时地委社教工作队的负责人跟覃正彦谈话,说:“老覃,你确实犯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错误,县委书记在三级干部大会上鼓吹包产到户有十五大好处,全省没有,全国也可能没有。”

  1967年10月,由军代表支持的造反组织印发了覃正彦的“罪状布告”,布告上“覃正彦”三个字还用红笔打了“×”。布告上罗列的十大“罪状”之一就是说他“全面复辟资本主义,大肆鼓吹包产到户有十五大好处,致使全县许多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和包产到组,严重破坏了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加上其他莫须有的罪名,他在“文革”中遭受了六七年的残酷斗争和折磨。

  一不怕戴帽子,二不怕打棍子

  恢复工作后的1973年1月,覃正彦被贬到国营西洞庭农场,任中共国营西洞庭农场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场长。西洞庭农场属于“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当时,他认为自己主政一个县的工作都搞得好,对办好这个小小农场充满自信。随后,他和办公室的冉祖武,到三分场三队进行调查研究,走遍全场,发现亏损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除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破坏外,主要是农场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4万名男女劳力,100多个独立生产单位,由总场统一核算,按等级发工资,职工平均工资不到20元,男女同工不同酬,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多劳不能多得。通过全面调查,他下决心要改革农场经营管理体制,改总场一级核算为三级核算(总场、分场、生产队)四级管理(加上作业组),超产奖励到职工个人;超产部分总场得小头,分场、生产队和职工个人得大头,一般是二八开的比例。他在一分场八队,办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制定农场体制改革八条,印发到全场基层单位,召开干部职工大会,宣讲农场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用通俗形象的语言说:“小小农场,看起来好似一叶轻舟,划起来犹如万吨巨轮,为什么划不动呢?正如干部和职工反映的,主要是‘坐大船划懒桨’,责任不在干部职工,而是农场管理体制造成的,所以要改革管理体制,大家齐心协力划快桨,使农场经济腾飞。”在经营方针上,他提出:“农场本姓农,屁股坐在农业上,两眼盯在工业上。”他之所以说“屁股坐在农业上”,是因为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农场每年要上缴征购粮1200万斤,统购皮棉1800担,出口肥猪4000头,还有外销内销鱼80多万斤。为什么说要“两眼盯在工业上”呢?他认为农场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做到以工补农,农、工、商一体化,才能扭亏为盈,使农场的经济快速发展。

  1973年,农场工农业都有很大发展,实现了扭亏为盈。1974年,“四人帮”打着“批林批孔”的旗号,批资本主义复辟。在造反派气焰嚣张的情况下,一名农场党委常委提出,农场制定的管理八条是否暂停执行?覃正彦召开农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理直气壮地表明态度:“农场制定的管理八条,不是‘黑八条’是红八条,我也不是‘黑后台’,是‘红’是‘黑’要由广大职工评说。”并坚定地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经过大风大浪,吓大了胆,我‘贼心不死’,管理八条要全面执行。”这次会议后,统一了思想,顶住了“批林批孔”的歪风邪气,农场制定的管理八条不但顺利执行,还更加完善。

  1975年,覃正彦在四分场十队推行油菜包产到户超产归己的责任制;1976年,他在三分场八队办试点,搞了包产到作业组、分解到劳、超产全奖的责任制,效果都很好。农场连年增产增收,到1979年农场五级以及工副业单位,共计赢利1000多万元,上缴税金800万元,奖给职工奖金200万元。

  包产到户是农业生产责任制一次大变革,当时中央是不允许的,还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特别是来自省、地农垦部门的压力。1976年,湖南省农垦局局长陪同湖北省农垦局局长到西洞庭农场参观,覃正彦和农场党委常委、副场长王和安向客人汇报。当汇报到有的生产队包产到组联产到劳时,湖南省农垦局局长当即批评说:“老覃,国营农场不能这样搞,不是公社,这是搞资本主义。”湖北省那名局长接着说:“我们省两个农场想搞联产承包,是我一棒子打回去了。”覃正彦和王和安当即申明:“我们一不怕戴帽子,二不怕打棍子,我们不是搞资本主义,是克服平均主义,维护社会主义。”结果,这次汇报不欢而散。

  农民的呼声、农民的要求我是了解的,农民的疾苦我是同情的

  1980年12月,湖南常德地委通知覃正彦调桃源县任县委书记。1981年1月,他带着农场联产承包到户的一本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材料到桃源上任。到桃源不久,覃正彦参加了县委召开的区乡党委书记会议。在会议上,由于地委强调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实行包工到组,统一分配的生产责任制,县长在作报告时,同意生产队核算和包产到户两种责任制形式都可以搞。最后,覃正彦作了简短的表态。他说:“县长的报告,我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搞包产到户。”地委的主要负责同志批评覃正彦只听中日农业试验站某些人的话,跟着他们走,其实这是他自己的意见。地委常委、常务副专员找他谈话,要他对包产到户只搞试点,不要全县推开。他说,现在已是春耕大忙,改不过来了,再翻盘会影响生产,请地委放心,不会出大问题的。

  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和省农办史主任到桃源检查工作,他和县委副书记方平向省领导汇报包产到户的情况。湖南省农办史主任当即批评这样搞会造成两极分化,他们争论起来。毛致用说:“已经搞了就试试看吧!”覃正彦深知省委和地委领导的苦衷,因为1980年《中共中央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试行草案)》(即“新六十条”)中有两个不许: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单干。同时也有来自基层干部和社会上少数人的指责,说什么“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耕牛农具都没得,大田就要分几节”等。

  覃正彦在解释几十年坚持不懈地搞包产到户的动力时说:并不是我有什么高明之处,我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一个贫苦农民成长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长期主管农业,农民的呼声、农民的要求我是了解的,农民的疾苦我是同情的。人民公社搞“一大二公”,吃大锅饭,使农民吃尽了苦头,包产到户使农民尝到了甜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我清醒了,今后再也不能干那种违反群众意愿和实际的蠢事了。

  后来,中央连发文件,各级报刊也不断发社论和文章,高度评价农业包产到户是农村的一次革命,对改革开放起到了带头作用。中央一再申明全国实行包产到户30年不变,农民有了自主权,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理论到实践都表明,覃正彦几十年走的路是对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覃正彦的正气、勇气、睿智和坚强,令人敬佩。

  (来源《党史博览》)


http://www.hybsl.cn/beijingcanka ... 22-01-12/7445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05:33 , Processed in 0.03279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