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58|回复: 3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2020.5)

[复制链接]

1444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80
发表于 2022-2-1 05: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高〔202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已经教育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2020年5月28日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纲要。

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高校主要负责同志要直接抓人才培养工作,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四、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

公共基础课程。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实践类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五、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高等职业学校要结合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落实好分类推进相关要求。

六、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新闻实务大讲堂”等系列讲堂,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百万师生大实践”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七、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支持各地各高校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在各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依托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职业伦理、工程伦理、医学人文教育等专题培训。支持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

八、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九、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统筹研究重大政策,指导地方、高校开展工作;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各地、各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检查。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加强支持保障。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政策协调配套,统筹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支持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建设计划,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

加强示范引领。面向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教育部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校、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推动建设国家、省级、高校多层次示范体系,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 ... content_5517606.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4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80
 楼主| 发表于 2022-2-1 05: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课程思政:各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齐鹏飞

2020年06月16日08:07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各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教育透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全面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紧紧抓住落实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的两个中心环节——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相继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以全面推进思政课程这一高校思政工作的主渠道的体系化建设和改革创新之后,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形成了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对进一步深化高校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和改革创新明确了前进方向。

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和重点内容,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因素优化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资源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三个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必须持之以恒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各专业类课程、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特点有机融入,让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水滴石穿、润物无声

各专业类课程教育教学、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和“主战场”,必须深入梳理和准确把握各专业类课程教育教学、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有机结合其不同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和资源,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要不断探索和拓展各专业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之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达到水滴石穿、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实际效果。

在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结合高校各专业类课程的特点分类推进,做到有的放矢、因课施策:

对于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对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对于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大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

对于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大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对于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于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在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结合高校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特点,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强化分类指导:

对于公共基础课程,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

对于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对于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逐步推进体系化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国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要绘好“路线图”,确定“任务书”,列出“时间表”;要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

思政课程建设必须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各高校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有机构建从学校党委、学院党委一直到教师党支部“三线联动”的课程思政的工作格局,实现从学校大脑中枢到每位任课教师神经末梢的一体化联动,压紧压实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激发全体任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体活力。

思政课程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支持保障体系。各高校要加强政策协调配套,统筹各类资源,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

思政课程建设必须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多元、多维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

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要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作者:齐鹏飞,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616/c40531-3174795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4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80
 楼主| 发表于 2022-2-1 05: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课程思政成效如何评价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06-03 10:31
  作者:张璐(丽水学院民族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龙(丽水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立足于学生、以第一视角充分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必须在“三全育人”的总体工作格局中直接反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

  思想的教育着力于灵魂的唤醒与培育,是教育的核心。怎样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呢?评价是指挥棒,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

  学生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学习者、感受者、获益者,评价高校课程思政应基于供给侧、投入端考查,更应该在需求侧、产出端考查。立足于学生、以第一视角充分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必须在“三全育人”的总体工作格局中直接反馈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效性。

  基于学生侧的专业与职业发展的价值观改造,注重课程思政教学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的有效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获得感方面的理性维度,也要关注发展持续性方面的实践维度。

  评价获得感的理性维度,要从学生实实在在学习到的内容进行考察。评价学生从课程思政中的获得感,可以从“学习到知识”和“感受到历史”进行评价和考查。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从课程思政学习到的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包括法治知识、职业发展知识等,就是说,既学习职业技能也要从中奠定良好的职业认识和职业道德。从课程中感受到课程内容的专业历史,还应该包括相关的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专业自信,同时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明白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成长、为谁而成长。所以,课程思政的推进是否有效,在学生层面来说尤其应该根据其在课程学习中实实在在获得的内容进行评价。可以通过课程阶段性学习展示汇报、结合考试进行评价,考试要整合“思政”与“课程”的内容,而非以往单纯考查课程内容。

  评价持续性的实践维度,要从学生价值观的长远改造进行考查。根据《纲要》,课程思政的目标不仅在于当下的知识学习与历史感受,更在于价值观上的持续改造。这是在实践维度上的行动展现,是课堂内也是课堂外的改变,需辐射今后的长久发展。行为是价值观的反映,检验课程思政是否让学生武装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有效改造了价值观、是否达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工作中是否行为失范来进行持续性的跟踪评价。基于此,课程思政持续性的实践维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管理、综合测评等手段关注在校期间有无行为失范,通过跟踪调查、校友走访等手段进一步考察学生毕业后从业期间有无职业失范、是否坚持正确价值观、积极工作的持续性动力是否充足等方面,有效整合更多深度数据评价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发挥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必须掌握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问题,有效结合和全面把握理性维度与实践维度两个维度的评价内容,全员、全过程、全要素以及更长时段、更加全面地评价课程思政的有效性,进而改进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

  基于此,课程思政的供给侧改革可以从“网、链、点”三重视角予以加强。

  “网”就是要站在人才培养的长远视角予以统筹谋划,理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之间的逻辑关系,协调各课程间的衔接,层层分解学生成长需求,深度结合价值引导路径,有计划、有准备地在各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逐步完成课程、教材、学生全面“思政”覆盖,实现当下与长远的价值观改造与升华。

  “链”就是要在“网”的框架下,链接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教学人员与教辅人员,协同应用好各要素资源有效支持课程思政开展,让课程思政既有感性认知又有实践体会。

  “点”就是要在“网”和“链”的框架下,集中力量深挖每一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材、教法上寻找创新和突破点,推动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成效的课程教学模式,真正“扎”进学生心里、脑子里,让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感。

  课程思政是基于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的价值观改造课程,如何基于学生评价课程有效性,真正从供、需双方着手,而非仅从课程设计方面予以评价,是促进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手段。有效感知、把握住课程思政学生侧的学习与成长需求,促使课程“点”“链”“网”全过程设置和贯通,形成评价高校课程思政有效性的两个维度和三重视角,也是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精神要求,有助于引领大学生思想脉动、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新时代话语自信。

https://theory.gmw.cn/2021-06/03/content_3489733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4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80
 楼主| 发表于 2022-2-1 05: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及方法

2021-01-29 16:54:44.127   分类:高教动态   来源:教务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二)政治导向

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不在课堂上传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或言论,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三)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教育是对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即未来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明确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以此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情商能力。

(四)学习伦理

“学习伦理”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人伦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应遵守的法则,是基于对类、群的伦理性认识和对学习内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伦理反思和构建。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应有良好的学习伦理,尊师重教、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遵守纪律,在学习过程中体悟人性、弘扬人性、完善修养,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

(五)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理工、经济、人文、艺术等各专业门类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四、“课程思政”的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每门课都要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也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应坚持如下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创新思维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4.注重实效原则

五、“课程思政”的要求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而且也应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根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原则,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而非被动的注入、移植、楔入,更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4.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二者不是一种具体、单个方法的名称,而是一种类型的方法称谓。其中,前者指的是教师组织实施的,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现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在此,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5.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融洽。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共性、统一性,个体的独特体验则是事物的个性、差异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正面说服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念和道德评价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必须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教育,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学生品德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六、课程思政的方法

专业教师尝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确立“四是四不是”: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上级要求,而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不是要照搬思政课的概念或代替思政课,而是要结合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结合专业谈思想说素养讲故事;不是每节课都要搞思政元素融入,而是在适合有机联系、需要视角提升的适合,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才有成效;不是思政内容一定要用太多理论术语,而是只要实际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分析出来也很好。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几个努力方向:

1.掌握三大内容(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从哪里挖掘?专业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努力。第一,温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运用方法,掌握人类思维工具。第二,学习执政党十九大主要精神,掌握未来五年基本政策依据。第三,结合专业方向,适当深入学习党和国家以及业务主管部门对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或党建的相关理论。

2.抓好三大平台(融入载体)

有了思政“元素”,从哪里入手“融入”专业教学中去呢?

第一,固有教学平台。即每个教师平常教学环节中固有的教学设计、签到点名、专业讲授,规章讲解、教师提问、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发言点评、布置作业、收缴作业、点评作业、单元总结、学情分析、教师身教、顶岗实习,等等。光一个“专业讲授”环节,该有多少和素养相关的思想和故事可以讲出来呀!

第二,潜在专业通道。即思政元素与教学要求存在联系、与教学环节可以贯通但以往教学没有显现的那些“潜在”平台,可以挖掘出来,如讲解专业规章与法治思维德关联、专业项目推进过程和物质运动理论关联、专业要领讲解和顺应事物规律关联、专业设备变迁史和事物发展观关联、专业学习难题和事物矛盾观关联、专业能力提高和实践出真知关联,等等。

第三,创新教学环节。即专业教师从个人阅历、知识结构、育人思考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推出教学规章中没有的新的育人载体和方法,如安排学生预习教材并准备答问、介绍学长艰难成长经历、鼓励学生对小组发言提出质疑、布置贯穿整个学期大作业、制订外出行为规范条例、对新生在教室乱丢纸屑现象拍照后作出分析……

3.实现三级联动(最终教师为本)

学校顶层设计。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涉及一系列教育教学中的实施环节和资源、工作调度,只有在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和实践推动过程中,才有可能落实。可以通过建立融入指导小组、推动相关理论研究、开展教师融入培训、组织联合小组攻关、引导撰写课改方案、安排全校教改观摩、提炼总结融入方法,等等。

分院推动专业组提高。如组织学习相关思政理论、讨论和挖掘本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安排观摩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师生撰写和思想素养相关的各类案例(故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等。

教师身教引导。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要提前教室;要求学生上课不玩手机,教师上课要戴手表;要求学生见了老师问好,老师被问好后要回复问好或点头示意;要求学生作业认真,教师批改作业也要高度认真并有批语……

方法决定质量,态度决定努力。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当然有个融入方法的研究提炼问题,但“态度”还是第一位的。惟有把融入过程,看成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为学生今后做人做事和未来职业生涯提供后劲支持,看成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分内事,上面分析的“三大内容”才能唤起专业教师的学习兴趣,“三大平台”才能引发专业教师的重视和运用动力,“三级联动”的努力才能最终落实在教师的创造性劳作中。

转自高等教育会议中心。

https://tiedao.vatuu.com/vatuu/W ... Id=9AB996F78C6A66E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11:53 , Processed in 0.03816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