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42|回复: 0

故宫建院90周年︱“文革”期间,故宫见证了文物外交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1100

回帖

7520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520
发表于 2020-12-23 14: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恢复开放后的第一次文物展览

故宫博物院官网的院史编年里写道:“文革”开始后,为保护故宫及其文物免受冲击,1966年,中央批准故宫闭馆。1967年5月26日起,北京卫戍区一营进驻本院,实行军事保护,至1968年12月22日,军、工宣传队进驻管理本院。由于国家的保护,故宫宫殿及文物在“文革”中没有受到直接破坏。

这一关闭,就是五年,直到1971年7月才恢复开放。后来是怎么重新开放的呢?陈敦德在《文物外交的序幕》中写道:“1970年春,在故宫‘整改’中,北大红卫兵代表提出太和殿要挖地三尺将皇帝宝座颠倒搁置,配上农民起义军雕塑。周恩来苦心应对,使太和殿得以基本保存原貌。1970年5月1日,周恩来说:许多外宾要求看文物,外电造谣称,故宫三大殿皆被红卫兵砸毁了,要抓紧故宫的恢复开放。周总理借此将文物专家王冶秋‘解放’出来,成立国家文物管理局,迅速复兴文物事业。”



故宫博物院原木质匾额


所以,故宫恢复开放,一开始就具有政治意义。被周总理点将的王冶秋,在建国后曾担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负责全国文物、博物馆工作,对新中国的文博事业贡献颇多。他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期望,在他的协调下,1971年夏天,“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在慈宁宫展出,展品共有1982件。


这个展览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等十个省、市、自治区联合呈现,按当时的话说,是贯彻了毛主席“古为今用”的方针。1972年1月的《文物》第1期,还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参展文物的具体出处:
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
湖南:商代铜器、长沙浏城桥楚墓、长沙铜官镇窑
陕西:西安唐代窖藏、西周铜器
湖北:曾国铜器、楚国彩绘编馨
河南:商代铜器、安阳北齐范粹墓、洛阳隋唐含嘉仓遗址、密县北宋三色琉璃塔
安徽:楚国金币郢爱、西周晚期铜器、无为宋塔下出土的文物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晋唐墓葬
山东:邹县野店原始社会晚期的遗址和墓葬、益都苏埠屯商代晚期墓、西汉乐舞杂技俑群、邹县明鲁王朱檀墓
山西:曲沃战国墓、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大同南郊北魏遗址
北京:东周晚期陶井群、元大都遗迹
据进京参加展览的湖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陈振裕回忆:“展览正式展出前夕,王冶秋局长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到慈宁宫审查。郭老从头至尾地认真审查了每件展品及其说明,认为很好。当时在北京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等的文物展览均已关闭,因此,‘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可谓是‘一花独秀’。正式展出之初,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军队许许多多领导都来参观,掀起了参观高潮。”



郭沫若题字的“故宫博物院”匾额
也正是在1971年,故宫博物院起用了郭沫若题字的匾额。据陈振裕所见所闻,邓颖超、李富春及其夫人蔡畅、黄永胜、吴法宪、叶群、邱会作、李作鹏、江青等,都先后观看过这个出土文物展览。
这个展览不仅很受国内领导的关注,很快就在外交上发挥了作用,它吸引了各国驻华使领馆人员纷纷参观,各国访华代表团也选择观看展览。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览期间,基辛格秘密访华,参观了故宫,看的就是这个出土文物展,他也成为故宫关闭五年后得以进宫的第一个外国人。
由此,故宫的恢复开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的举办,实现了周总理的外交意图,外界谣言不攻自破。恢复开放的第二年,也即1972年,尼克松访华,故宫再一次在外交领域上大放异彩。
尼克松参观故宫
恢复开放后,故宫加快了建筑修复和文物整理。1972年,中路三大殿、后三宫等下架油饰工程竣工,陆续恢复了因“文革”闭馆的珍宝馆(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明清工艺美术馆(钟粹宫)、绘画馆(皇极殿、宁寿宫)的陈列。这些工作,都为故宫接待外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游览了长城、定陵后,来到了故宫,参观了这个展览。
据张建威的《改变世界的一周:尼克松日记(1972年2月21-28日)译注》一文介绍,2月25日上午,尼克松总统游览故宫的细节是这样的:
总统携第一夫人在军委副主席叶剑英陪同下乘车自钓鱼台去紫禁城。随行的有美国代表团正式成员和中方官员;知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王业勤(音译)在太和门迎接,媒体代表、白宫摄影师、电视现场报道;总统一行在中方官员的陪同下步行穿过太和门,经过庭院进入设有皇帝宝座的太和殿;总统一行在中方官员的陪同下走向中和殿,总统把叶帅介绍给《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考特尼·谢尔登;总统一行在中方官员的陪同下走向保和殿,总统把叶帅介绍给报纸专栏作家威廉·F·巴克利和《芝加哥论坛报》记者奥尔多·贝克曼;总统一行在中方官员的陪同下走向皇帝和皇后寝宫;总统一行在中方官员的陪同下乘车自后宫去博物馆区;在参观博物馆前,总统一行在中方官员的陪同下饮茶;总统一行在中方官员的陪同下参观博物馆,参观的展品包括金缕玉衣。
关于当天的安保工作,原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副局长邬吉成有生动的回忆:“当美国客人进入故宫后,发现当天的故宫游览,没有像基辛格秘密来华时那样,专为他们设置专场。有许多中国的群众也漫步在这昔日禁苑之中。毋庸讳言,这些群众都是有关方面事先组织、经过审查的,不可能对美国来宾构成威胁。”
以上尼克松日记中值得注意的是,张建威在翻译时用了音译的“王业勤”来指称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而这个人应当就是王冶秋(1909—1987)。1971年基辛格参观故宫时,王先生也在场。据汤世稼回忆,王冶秋在同年10月下旬还给苏联边界谈判代表团当了一回故宫导游,而且与尼克松的参观路线类似:从午门到太和门,然后是三大殿、坤宁宫、绘画馆。苏联代表团对此次参观很满意,认为中国政府还是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



《王冶秋传》
除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贵宾之外,单就从1972年到1973年来看,就有尼日利亚经济贸易代表团、突尼斯共和国政府代表团、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扎伊尔共和国总统蒙博托、喀麦隆联合共和国总统哈吉·阿赫马杜·阿希乔、墨西哥总统路易斯·埃切维里亚·阿尔瓦雷斯、马里国家元首兼政府总理穆萨·特拉奥雷、法国总统蓬皮杜、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副总统侯赛因·沙菲、加拿大总理皮埃尔·埃利奥特·特鲁多、尼泊尔艾什瓦尔雅王后等先后参观了故宫,见证了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
出土文物展在国外
既然要发扬文物外交,那就要走出去,让更多的外国人看到。1971年8月1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选送出土文物到国外展览的通知》,通知一开始就说:“这次出国展览,是在我国国际关系日益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进行的,是配合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活动。”于是,“中国出土文物展览”远赴法、英、美、加、日等国展出,引起轰动。著名考古学家、中科院院士夏鼐还为此撰写了《巴黎、伦敦展出的新中国出土文物展览巡礼》(《考古》1973年第3期)一文,详细介绍各个参展文物,该文被译成外文,在外文版《中国建设》1972年第6期和第7期上连续刊登。
以英国为例,湖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王富国(1924—1994)在《<中国出土文物展览>在英国》一文中讲述了那场展览的成功举办。从1973年9月28日至1974年1月23日,该展览在伦敦持续了近四个月,共接待观众77万1466人次,英国媒体纷纷予以报道。英国官方也盛情接待了中方工作人员,时任英国首相希思亲自主持开幕式;展出期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临现场参观,并接见了中方人员。据王富国回忆:
我“出土文展”的文物图片,在伦敦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伦敦市双层楼的公共汽车上,也都挂上了“金缕玉衣”的巨幅彩色照;伦敦市的大大小小商店,为追随我出土文展这股热潮,都在橱窗里,摆上几件中国文物或是文物仿制品来装饰他们的门面,伦敦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利用这种良机,也就地举办起中国文物展览;伦敦各知名的汉学家,也到处举行讲座,大讲特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服装”“中国古代发饰”等不一而足。
真可谓是盛况空前,对中国形象的重塑,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此看来,在中国外交转型的重要时刻,前有广为人知的乒乓外交,后有比较不为人知的文物外交。正是在这1970年代,故宫引领和见证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物外交。


参考资料:
1,故宫博物院官网
2,陈敦德:《文物外交的序幕》,《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第2期
3,陈振裕:《“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亲历记》,《湖北文史》2009年第1期
4,张建威:《改变世界的一周:尼克松日记(1972年2月21-28日)译注》,《大连大学学报》第35卷第4期,2014年8月
5,邬吉成口述、王凡执笔:《目击历史瞬间——亲历尼克松总统访华的若干细节(下)》,《秘书工作》2008年第8期
6,汤世稼:《王冶秋先生讲解故宫历史》,《世纪》2003年第1期
7,马起来:《新中国文物事业的奠基人——记王冶秋》,《江淮文史》1995年第3期
8,王富国:《<中国出土文物展览>在英国》,《江汉考古》1995年第1期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759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5 13:11 , Processed in 0.0738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