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57|回复: 1

彭小莲:假设谢晋是幸福的

[复制链接]

1447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93
发表于 2020-8-25 12: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假设谢晋是幸福的

--作者:彭小莲


彭小莲,独立签约导演。彭小莲的母亲曾翻译过多部苏联影片,后来家里被打成反革命,1969年彭小莲到江西插队9年。1978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作品有《上海纪事》《假装没感觉》《美丽上海》《上海伦巴》等。2001年完成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遗作《满山红柿》。2003-2009年完成纪录片《红日风暴》。另有《他们的岁月》《回家路上》《美丽上海》《理想主义的困惑--寻找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等文字作品。


就像这些导演,他们本质的动机,不在于他们荒诞的存在,而是荒诞既不能告诉他们幸福,也不能告诉他们的不幸。——彭小莲

2003年11月19日,我几乎是拖着行李,直接从机场赶往谢晋导演八十大寿的会场,因为日本的岩波电影发行公司,委托我送上给他的生日礼物;他们曾经发行了谢晋导演的《芙蓉镇》,至今记忆犹新,他们非常激动地诉说着往事,当初日本观众是如何喜爱这部电影。影片在1986年完成,成为国内最高票房的影片;但是学术界,对于这样一部反映“文革”的影片,并没有给予很高的评价,钱理群教授参加《大众电影》的研讨会时,直接指出影片的局限:对于“文革”的批判,仅仅停留在受害者同情上,原因也是那些道德有缺陷的人的行为,而没有对体制等根本问题进行揭示。当然,更不可能有更深入的反思。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批评,在现实中,整个影片在拍摄和最后审查时,都遇到了很多的阻力,由于当年的徐桑楚厂长坚挺谢晋,一次一次地飞往北京和国家电影局商榷,最后,通过了审查。1987年,影片荣获金鸡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美术奖。直到今天关于“文革”的影片,也没有超过《芙蓉镇》的。在九十年代之前,谢晋导演拍摄的影片,除了《舞台姐妹》以外,都具有比较浓烈的政治气息。

中国电影史上,谢晋是永远不能回避的导演。即使在“文革”中间,他也拍摄了当年非常有影响的《春苗》,还有样板戏《海港》等,一直到斥巨资拍摄的《盛大的节日》;在没有完成影片的前夕,“文革”突然没有预兆地结束了,于是我们再也没有机会看到任何关于它的样片,就此束之高阁。然后,在审查“四人帮”的时候,从审查的材料中发现了谢晋写的“效忠信”,他表示,自己还年轻,还可以为党为国家至少再拍二十年影片。为此,谢晋进入了艰难时期,他被宣布进入“文革”后审查对象“讲清楚”学习班。那是他极为痛苦的阶段,当时,儿子谢衍正在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最终没有被录取,他非常内疚地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的问题,影响了儿子的前途。

谢晋导演从头开始,甚至像我们一样,从拍儿童片做起。1979年他拍摄了《啊,摇篮》,讲述了延安保育院的故事。影片依然在国内大多数影片的拍摄水准之上,凸显出他的导演能力。然后,他筹备了两年,拍摄完成了《天云山传奇》,又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是一部为“右派”呼喊的影片,以至于像我舅舅那样的普通人,会看见银幕上,右派分子罗群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被妻子用板车推往医院,在途中去世时,那苍凉的画面,孤独的生命,于是舅舅不管不顾,在电影院里失声大哭。即使这样,没有观众表示不满,整个电影院里充满了抽泣声。谢晋的名字成为当年最响亮的导演。于是在1982年,谢晋重新被领导重视,决定给予他最高的荣誉,发展入党。这时候,我刚分到上影,正在给傅超武导演做场记,这位1938年就入党、加入过八路军的导演,几乎是拍案而起,“怎么可以给这样的投机分子入党?这是给我们的党抹黑!”这是他在党委会上直接提出的,他热爱党,他要保持党的纯洁性。而后,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在食堂吃饭遇到谢晋的时候,当着面跟他说:“你现在是越来越红了,你知道吗,红得发紫,那是因为那里面要放进黑颜色进去。”谢晋没有回话,默默地从傅导演身边走过,我们在边上,吓得都透不过气来。傅导演回头对我说:“他拍的《大风浪里的小故事》现在都不提了?”

其实,我们都不知道那是什么电影,悄悄问傅导演是怎么回事,这才明白那是由三个短片完成的电影,也是谢晋导演第一次执导影片,他拍摄了其中的《疾风劲草》。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是讲述了华东大学秦兆龙等利用整风运动,一群右派分子向党进攻,共青团员杨文英与其坚决斗争的故事。如今,他又是为“右派”点赞的导演。谢晋当年为了追求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里的“真实”感,甚至大胆地设想,在《疾风劲草》里让上戏的右派学生出演影片里的右派分子。但是,这些已经被批斗得痛苦不堪的学生,拒绝了他。在那样残酷的年代,谢晋在政治上,显得不是那么成熟,他能想明白的似乎只有他的电影。

对于中国导演,我们当时都是晕头转向,不明白是非,确实对傅导演这样有原则,有个性的导演充满了敬佩;可是如果不是我跟随傅导演工作,上影还有多少人记得他?这位曾经拍摄了《金沙江畔》和《火红的年代》的导演?历史是如此的冷漠,并且充满了荒谬,任何事情都不能用好、坏、“投机”来说明白问题。谢晋导演,可以说是他们那一代人里,对电影最执着,以至于最疯狂热爱的人。他对胶片,对光影产生的梦幻的效果,有着难以释怀的向往,他就是想拍电影,并且一直要拍到死的一个导演。

我也想过,谢晋导演可以不拍《疾风劲草》吗?在那样的年代,你不愿意做“右派”,你同样是可以保持沉默的。上影的孙瑜导演,在被批判以后,竟然成为了电影界的沈从文,如此伟大的导演,保持了自己的良心和人格,从《武训传》以后,只是试水拍了《乘风破浪》(1957)和《鲁班的传说》(1958)以后,就没有任何宣言,就此退出电影舞台。这第一位把好莱坞技术带回中国,被誉为“诗人导演”的孙瑜,是如此地骄傲、明智,他不愿意蹚政治的浑水,他选择放弃电影,因为爱得太深,他不能玷污它。我们在上影厂的日子里,竟然从来没有看见过他的身影。我们知道他内心有多深的痛苦吗?如果,当时我稍微有点脑子,我一定会去拜访孙瑜导演。生命,最后是让我们填满了无限的后悔和遗憾。

我曾经想,谢晋导演为什么就不能做一个像孙瑜导演这样的人?

今天,我终于明白,是他没有这个权利。我们都是生存在昨天的人,从五十至八十年代,我们几乎是在各种运动中体验了自己的生活,年轻人没有太多的选择,我们是在一种统一的教育下,完成了集体人格,随着每次政治运动的不同解释,人们总是愿意相信党、相信政府,相信报纸上变来变去的说法。如果说谢晋拍摄《疾风劲草》是投机,不如说他是真诚的,他当年只是一个三十四岁,从来没有拍摄过影片,没有经历过重大政治运动的年轻人,他不是解放前的左翼,也不是右翼。他仅仅是一个艺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当他能第一次亲手接触到胶片,你能想象他有多么地激动?你能要求他有多少境界?放弃这次领导给予他做导演的机会?

“文革”初期,他同样经历了被批斗,送干校劳动,被监督劳动和改造的日子。所以,他拍摄《天云山传奇》的动机依然是真诚的。

是如何解释他“文革”中拍摄的影片?当1970年上海的徐景贤宣布:“谢晋是资产阶级思想非常典型的人物,但是经过七斗八斗,终于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来了。”当时的谢晋,听到这话时,竟然是泪流满面,他不是在跟自己演戏。他感动,感激党又给他拍电影的机会了,他从干校回来,首先是接拍了搞了五年没有完成的《春苗》,他努力把影片的视觉处理得漂亮,故事充满了煽情,把阶级斗争设置为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矛盾。那是“文革”时期,能让他拍戏“便死死抓住,哪怕是戴着镣铐跳舞。”(杨远婴教授语)这就是谢晋在“文革”中的表现,为此不能给他更多的非议,因为对任何人,特别是对他的老师夏衍、曹禺,谢晋没有过污蔑/ 揭发和陷害。在如此黑暗的年代,谢晋导演坚守住了良心和做人的底线,这是谈何容易!

当我们这些年轻人当导演的时候,谢晋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和支持。他不会在厂里看你的影片,但他会花一角五分钱,在家门口的“美琪”大戏院,买一张电影票进电影院看。看完以后,走进厂长办公室跟领导说:“这年轻导演很不错啊,你们为什么在她的制作费上卡那个十万元,你多给她十万元,她会给你拍出一百万价值的东西。”谢晋导演会认认真真教导我,哪里不对,应该再从哪里下手。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我说:“没有别的办法学,就是到电影院,把好片子反反复复地看,看到把每一个镜头可以背出来为止。”当《偷自行车的人》影片到中国的时候,谢晋导演就买了几个大饼,跑到上海的“大世界”,就是在那里看着循环放映,坐在电影院一整天一整天,不停地看,他说,就这样他在“大世界”呆了一个星期,看了几十遍的《偷自行车的人》。如今看见他做的《罗马十一点》的电影笔记,也是让人感受到他的勤奋和智慧。

从昨天的政治电影,到今天的娱乐至上,这其中几乎失去了全部电影艺术的价值,即使在今天,当人们大讲好莱坞电影的同时,不要忘记美国的独立电影,它为市场撑起了半边天,那些影片依然呈现出主题和风格的不同,以一种自由的姿态面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方向。电影导演是在创造自己的世界,并不是随便瞟着时尚、潮流与商业。只是用私人的声音,在讲述着发生此处,但在任何地方都能够被理解的故事。

我们的电影曾经被政治绑架了,试想,谢晋导演如果可以一直延续着《舞台姐妹》的人物命运刻划的路子走下去,他的电影将会达到多么辉煌的地步。但是,一个导演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历史中,谁能给予他一个“如果”的可能?从孙瑜导演,到傅超武导演,再到谢晋导演,都像是“西西弗神话”里的人物,他们把石头推到了山顶,让它滚落下来,然后继续着这重复劳动。这个希腊神话里的人物,已经不再是古典主义的悲剧人物,他展现了现代社会的荒谬,西西弗的幸福是假设的提出,就像这些导演,他们本质的动机,不在于他们荒诞的存在,而是荒诞既不能告诉他们幸福,也不能告诉他们的不幸。之所以最后加缪假设西西弗是幸福的,就像我们假设谢晋是幸福的一样,他是在电影中,找到了他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尊严。

我们今天被票房绑架了,似乎在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下,重复着昨天的荒诞!

2016/06/02


转自《收获》

http://mjlsh.usc.cuhk.edu.hk/Book.aspx?cid=4&tid=31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7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93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2: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晋:风口浪尖上的才华


□ 刘澍



著名电影导演谢晋于2008年10月18日凌晨去世,享年85周岁。

谢晋是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其电影生涯横跨半个多世纪,他执导的《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影片,已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

谢晋是对社会有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代名导”。他导演的每一部电影作品,都深深烙上了时代的鲜明印记。除了现在人们熟知的作品外,谢晋在1957年反“右派”、1958年“大跃进”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尚有几部在当时流传很广、影响颇大的电影作品,只是随着时代的变革与沉淀,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己明显落伍。但是,“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回首逝去年代谢导的电影往事,会有一种辛酸、痛楚和难以名状的苦涩。同时,我们也就会理解谢导在“文革”以后的影片中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从艺的谢晋,从家乡浙江-绍兴上虞来到大都市上海,先是在一些影片中任副导演。1954年,他与林农联合执导《一场风波》,并以淮剧戏曲片《蓝桥会》小试牛刀,开始独立执导影片。1956年的《女篮5号》使谢晋名气大增,其凸显人性、细腻传神的导演风格,引起圈内外瞩目。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后,单纯的谢晋也与许多人一样紧跟形势,满怀热情,加紧赶拍1958年上影天马厂的两部非常应时的电影——儿童题材的《大跃进中的小主人》(与杨小仲、张天赐合导)和《大风浪里的小故事》。《大风浪里的小故事》由3个短片《此路不通》、《旧恨新仇》、《疾风劲草》组成,是当时唯一一部以反“右派”为主题的故事片。谢晋在《疾风劲草》中任编导。影片主要讲述华东大学秦兆龙等人利用整风运动向党进攻,共青团员杨文英与其坚决斗争的故事。饰演秦兆龙的杨在葆,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进厂后被谢晋挑中,扮演一个相貌与角色反差很大的角色。谢晋有意测试年轻演员的基本功,而且明确要求杨在葆要从内心理解角色,反角正演,演出这一人物的偏狭,杨在葆受益匪浅。尽管这部影片明显贴上了政治标签,但是,谢晋在努力塑造和刻画人物真实形象和典型性格上的独到之处,却是可圈可点的。

1958年“大跃进”,刚刚起步的新中国电影事业受到严重干扰,电影界受“浮夸风”的影响,一些赶时间、抢速度、严重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粗制滥造的应景之作日渐抬头。长影厂在1958年拍成并上映的《水库上的歌声》被正式定名为“艺术性纪录片”之后,谢晋在天马厂导演的另一部同样是反映真人真事的故事片《黄宝妹》紧跟而上,成为在“大跃进”运动中的第二部“艺术性纪录片”,被评论界称为“艺术性纪录片的代表作”。

《水库上的歌声》和《黄宝妹》带动了一大批此种类型影片,趁“大跃进”之风一哄而上。1958~1959年短短两年间,竟有60多部“艺术性纪录片”相继公映,形成了全国影坛凯-歌高奏的“主旋律”,占当时全国故事片生产总额一半以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59年9月前后,被庆祝建国10周年的18部优秀献礼片所取代。

1961年,“大跃进”的惨痛教训使中央作出扭转形势的决策,电影界又出现了少有的、喜人的创作势头。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便是其中突出的一部。它于1962年获得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也许是《女篮5号》的成功拍摄,谢晋“重作冯妇”,于1962年执导了另一部体育喜剧片《大李、老李和小李》。而1965年的《舞台姐妹》则使谢晋在即将来临的“文革”风暴中九死一生。

“文革”开始后,电影界一片混乱。“文革”前17年的影片,统统都被打成“毒草”,谢晋的《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和《舞台姐妹》更是首当其冲被批倒批臭。在“文革”声势最大的1966~1969年,北影厂拍摄的《早春二月》、上影厂出品的《舞台姐妹》作为重中之重的两棵“大毒草”,被指责为“阶级调和论”和“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典型,成为当时电影界株连人员最多的两大冤案。谢晋被扫地出门,挂牌批斗,它所在的天马厂把他当成“活靶子”,召开的批判会累计达二百余次。《舞台姐妹》女主角竺春花的原型——越剧名角袁雪芬也受到株连,经-常“跟随”谢晋同批同斗,特别是可怜的上官云珠,她在“文革”之前最后的三部戏——《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血碑》中主要角色的死亡命运,也不幸演绎了生活中的真实悲剧。剧中扮演沈家姆妈的沈浩、出演和尚阿鑫的邓楠,都先后过早地撒手人寰。谢晋被隔离审查,全家沦落到空无一物的房间,用报纸垫着冰冷的地板睡觉。他和全厂许多职工一起,被强行赶到上海郊外奉贤县上海电影系统的“五七”干校,继续批斗和接受劳动改造。

阴晦的时光捱到了1972年,以林彪“九一三”自我爆炸为转折点,许多电影界人士得到了暂时的“解放”。上影厂领导班子重新启用谢晋,让他与执导过《早春二月》的导演谢铁骊以及另一知名导演傅超武一起,拍摄“八个样板戏”之一的《海港》。

谢晋与谢铁骊,正是“文革”中一南一北两棵“大毒草”的导演,意外合作拍摄这样一部革命“样板戏”,令人不胜唏嘘。谢铁骊是比谢晋早一些被解放出来的“牛鬼蛇神”,究其原因,正是江-青非常欣赏《早春二月》那种淡雅、清新、优美的散文化抒情风格。谢铁骊解放后,被勒令导演了《智取威虎山》,《海港》是他的第二部“样板戏”作品。后来,又以政治任务的需要令他导演了《龙江颂》和《杜鹃山》,谢铁骊因此成为“文革”后期导演“样板戏”影片最多的一位导演。而谢晋重返人间,却已是心力交瘁:除了他自身在“文革”中的种种磨难之外,他的父亲在精神压抑和病痛折磨下死去,母亲受此刺激,坠楼身亡。妻子因他受到株连,孩子阿三、阿四“文革”中受人歧视,心灵受伤,竟成了痴呆。重执导筒,面对摄影机,面对水银灯,面对剧组的演职员,谢晋的心头该是怎样一番感慨。《海港》拍摄周期之长、摄制之难、反复修改之苦,这里省略不提,由于众多艺术家在台前幕后默默无闻地精益求精,使得这部京剧艺术片大放异彩。抛开主题内容不说,其唱腔、其台词、其电影手法的运用都是相当考究的。

政治风向千变万化,使人无所适从。1975年“批林批孔”之后,接着是“反击右倾翻案风”,谢晋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开拍了“四人帮”为篡党夺权需要所刻意炮制的电影《春苗》。该片描写“文革”期间农村赤脚医生与阶级敌人作斗争,无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性格,乃至角色的一举一动,无不强加“三突出”和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以及鲜明、突出的阶级斗争主题。谢晋虽名为导演之一,实际上更像工具,处处要按照上级意图,违心地处理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分镜头乃至每一处细节。这种强权高压之下的精神枷锁,无疑比“文革”中遭受种种苦难的外伤更多了一层难以言喻的苦楚。

“四人帮”倒台后,谢晋走出囹圄,走出黑暗,迅速开拍了一部真正发挥自己导演主动权的影片《青春》,由陈冲首涉银幕主演一个女兵成长的故事,继续了谢晋“造星”的神话——祝希娟、向梅、谢芳、李秀明、陈冲、王馥荔、朱时茂、丛珊、姜文、吕晓禾、何伟……谢晋经-历了痛苦的煎熬,才会对过去的历史有着发自肺¸-的心声、铭心刻骨的记忆和震撼人心的反思。于是,《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一部部震聋发聩的反思作品,触及灵魂,强烈拨动着两代观众的心弦。

谢晋85岁高龄的人生追求,也验证了他在历史巨片《鸦片战争》片头所点明的:当一个民族真正站立起来的时候,才敢于正视她曾经-屈辱的历史。


(作者系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


原载于《同舟共进》2008年第1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03:31 , Processed in 0.0315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