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81|回复: 1

shenyutu:文革时北京流行的江湖黑话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8-7-13 17: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者曰:本站原有该贴(参见http://difangwenge.org/read.php?tid=1570),但是很不准确,系转贴又转贴之后的产物。后来找到原帖,决定再贴一次。



文革时期北京流行的江湖黑话
  
  看过王朔的《动物凶猛》和以后某人的《血色黄昏》总觉得在语言上并没有逼真的反映北京当时的市井中青年人的真实语言。总觉得此两位作者还是站在干部子弟,军队大院子弟的角度看世界的,尤其王朔好象熟悉的是翠微路那边的事,在当时那地方属于郊区了。在他们的作品里有意无意地有一种干部子弟的优越感,其实他们才是外来户,就象某个电视剧里讲的属于“把庄稼种在自家的花园里”人群,在院里养鸡养兔也是反映了他们所谓的血统高贵不过是50年代以后的事。
  习惯的势力是强大的,当那些操着天南地北方言的人在北京定居下来后,他们的子女虽然有权势的优越感,但对父辈的乡音却深以为耻,他们开始学北京话。他们很快学会了“傻逼,牛逼”虽然重音还不准确,但他们觉得已经是北京人了。他们在文革前就是靠着父辈的保护进专门为他们开的小学,中学,下学后由他们的父辈的秘书接回家。其实,离开了他们的父辈的保护,他们其中的多数人是非常胆小地,在破四旧之后,用惶惶如丧家之犬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过份。干部子弟的对市井子弟的唯一一场胜仗就是干掉小混蛋。此战之后,他们就在公安的庇护下四散逃到外地。而这一架是一百多人围着几个人打。据说小混蛋被围上后,掏出随身带的三棱刮刀,倒持利刃,授人以柄,对带人来围追他的外号叫谭子的说:“你丫看着办,今儿你只要扎不死我,你丫就盯着点!”
  话题扯远了,改日我有闲工夫,再把这一段详细道来。还是先介绍几句当时流行的黑话吧!
  俩人面对面走来,冤家路窄,互相看了一眼,想找岔的人就会停下脚步,头向对方一仰蹦出一句“孙贼!你丫犯什么照!”这另一位若示弱就低头侧身而过,若也不是善茬,就会目不转睛的盯着对方的眼睛回骂到:“照的就是你小丫挺的,怎么着,挡横啊,照你,还抽你小丫挺的呢!”话说到这份上就难免一翻恶斗。
  当然也有双方势均力敌又都比较克制但谁也不示弱的,可能的情况就是双方对视着擦肩而过。也有在擦肩而过的一瞬间,找茬的一方猛地撞对方肩膀一下,对方若息事宁人就不言语,踉跄一下走掉了事,当然背后会传一阵得意的辱骂。
  现在叫泡钮,那时叫拍婆子。管比较轻浮的女青年叫圈子,所以有时也叫拍圈子。说女的脸长得漂亮叫盘靓。比如说:“那(读内)圈子真他妈的盘靓!你丫敢拍吗!”或着说:“真他妈的晃眼!”晃眼也是称赞对方漂亮。
  呀,该干正事了,都快吃工作餐了,若爱看跟帖的多,再抽空续写吧。



现在称为嫖娼,当时叫砸圈子。不像现在的小姐按时论次收费,那时的圈子好象多是比较风流的女性,虽然性伙伴不固定但也得看得上眼才成并不专为了钱。作爱,那时的说法是“上杆”风流一次说成“上了一杆”或“上了某某一杆”和现在说“把某某放平了”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会儿把便衣警察叫雷子(此处子念作咂),要叫雷子抓住了,那叫折进去了。“折”在此处为平声稍微拖长一些,读音近似“蛰”小流氓被称为小玩闹。某小玩闹被雷子抓进去,雷子也会用黑话和他沟通的:“你小丫的坑蒙拐骗抽,溜门撬锁砸圈子,无恶不作啊?”小玩闹一般会避重就轻回答:“我就撬了一次门,还没偷着什么,绝对没咂过圈子,不信您查,我还没开鞘呢?”没开鞘,说的是还没有褪包皮呢!一句话给警察逗乐了。那会不像现在,砸圈子还是被认为比较龌龊的事。
  哪会儿,在公交车上偷钱包的人被称为“佛爷”佛爷一般能偷不能打,象葛优说的干得技术工种,而且一旦失手就会被群众痛打一顿扭送公安机关,不像现在割包成了半公开的了,周围没人敢管!即使佛爷得手,也常被比较横的主儿敲诈。为了避免本无归,一般佛爷都投在某个帮派门下。保护佛爷的人就称为养佛爷,能养佛爷吃佛爷的主都是称霸一方的人。早期西四附近有五龙一凤,也就是五个男的一个女的,后来新街口称霸的就叫小混蛋,还有贺兰山五兄弟,是从宁夏十三师回京的。比较有名的佛爷有一个外号叫“蹭身没”的。是39中的学生,还有一个叫北海小五的。各路豪杰总要比个高低,争个地盘,谁的地盘大,谁更横就说谁的“份儿大”“份小的”遇到份大的一般都认灾,但这份也是动态的,变化的,如果你灭了一个份大的威风你就长份儿了。向份儿大的人叫板挑战那叫拔份儿。一般份大的遇到这种情况,第一反映就是要把挑战者镇住他第一句话通常会这么说:“孙贼,你丫想拔份啊?你丫也不打听打听老子是谁?”若被份小的给灭了,尤其当时就认怂了,那就叫丢份儿,或跌份。这份儿就和现代营销学中所说的市场份额本质上是一个概念。
  
  累了,看看反映再续



“丫“完整的表达是“丫头养的“翻译成现代法律语言为“非婚生的“有人站在男性的角度说性是给人带来快感的层次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偷“丫头就是婢女,丫头养的就连庶出都算不上,是没有名分的.算是一种侮辱人的称呼了.不过经过百多年的演变就剩了“丫“或“丫挺“现在年轻男性中几成通用的昵称,用来表示相互间熟不拘礼的亲密了.这种演变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了



 关于份,还有一句忘了写,“戳份儿“凡是提到份儿都是儿话音就像如今说“份儿钱“一样.一会我在继续,先拉起来再说,省得不好找.



什么叫戳份儿呢?帮别人戳份儿就是给别人撑腰的意思,找别人戳份儿就是找靠山的意思。哪会儿打架,两伙人冷不丁的遭遇了,或老冒(老流氓的意思)遇到了楞头青,一般不会立马开打,也讲究个刀下不斩无名之辈。老冒一般会探一下虚实,以免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了。老冒会问:“谁给你丫戳份呢?”这青格楞若不想造次,一般会答“某某是我大哥”这某某如果真是份儿大的主,这老冒接下来会问几句核实的话,如:“某某的婆子是谁?”如果这青格楞一定要拔份儿,他就会呛着来:“你丫管着吗!”没准接着一板砖就拍了过去。江湖上说,就怕那半生不熟的主,他老向拔份儿啊,规矩没弄清楚,还没分出敌友来就下家伙了。
  现在说的“手淫”那时叫跑马。有个北京知青到内蒙,和坐在蒙古包里和牧民聊天,北京知青问:“您一次跑马多远?”牧民答:“一百多公里吧!”知青笑了:“我最高能跑到蒙古包的天棚上!”
  不过那时,年轻人没有太多的性知识教育,记得只有一本公开读物叫《赤脚医生手册》。是唯一可以获得异性生理结构图的合法读物。记得一个挺能打价的主,根本不知阳萎是病,是男人的耻辱。听他大言不惭地想同伙吹嘘:“那圈子昨晚上攥了我老二一夜,哥们就是不理丫”令人不解的是阳痿的人打架时却还比较勇猛,后来见彭总一直无后,联想吴佩服也是如此。想高等动物大概和一般动物就是不同,在动物世界中,性冲动和勇猛在雄性动物身上是统一的。
  那会儿打架时常说的一句话是“花了小丫挺的!”“花了”就是打出血来。和共军的“挂花”是一个意思。还有就是“封丫眼”指一拳打在眼睛上,若一击而中,则可以迅速瓦解对方的抵抗能力,相信看过拳击比赛的都了解这一点。一般而言,被击中眼部的人都会弄个乌眼青,好多天不敢出门。
  有点尊严的老冒开始都讲究一对一的决斗,颇有点古风。开口的话这么说:“孙贼,你丫敢单练吗!”这边厢也不示弱:“玩儿拳还是玩儿跤啊?”这叫约架,就是谈好了时间地点方式再打一价。要这么谈好了再打,一般比较文明,比得是个人的实力技巧,一般比完了胜负双方都会握手言和,败的一方叫甘拜下风。但也有比狠的,那就这样叫板了:“口里口外,刀子板带?问的是咱在胡同里打还是在胡同外打呢,用刀子,还是用板带呀”这要是约好了,那肯定是打得头破血流。也有不守规矩,说好了玩拳,暗藏利刃。这样做的人一般会遭到疯狂的报复。后期就不那么文明了,大多数人开始采取以多胜少,不宣而战,途中设伏的战略战术了。
  
 “给丫一窜儿!”68年中学里常听到这么一句话。我原来一直以为“窜”应为“汆”字。一直难以理解这句话的实际音义和字面意义的联系,直到刚才拼音输入打出同音的“窜”写这段时才突然省悟,应该是“窜”字才对。“给丫一窜”的意思是将双手张开,和在一起,作祈祷状,身体稍稍下蹲,站在一正在弯腰检东西人的身后,瞄准那人的会阴部,突然用力将合着的双手猛力一戳,也不能过于用力,后果很严重。被戳的人受此突然袭击会本能地向前一窜。恶作剧在一片笑声中就算完成。除非那被戳的翻脸,通常是一场喜剧。当然,被戳的一般是弱者,不弯腰的也可以把他的东西弄掉诱其弯腰,如此带来更大的欢乐。这种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的把戏被戳的肯定是男性,戳人的一般也是男孩。可也有例外。一日某被有历史问题的中年男老师不知为何恰好作成了这种被攻击的姿势,路过的一个女生难以抗拒一戳之快的诱惑,嘴里念念有词地:“给丫一窜”说时迟,那时快,那中年男子应声来了个大马趴。目睹者无不瞠目结舌,那女子却满不再乎地浪笑而去。



“洗”和“刷”这种咋一看和家务事连在一起的,可在那时却也是江湖上流行的黑话。“洗了丫的!”实际含义是抢劫的意思,但那时的“洗”的对象基本上是年轻学生,和真正意义上的抢劫还有点区别,更像现在的校园暴力的概念。被洗的一般而言,家里比较富裕一点,穿戴又比较时髦一点。哪会的时髦无非是军装,当然是指干部服,四个兜的,军帽,军挎(军用挎包)懒汉鞋,冬天的剪养绒帽子,皮手套,回力牌球鞋等穿戴,最大件的是自行车。最常见的是香烟。哪会最好的香烟是中华牡丹和大前门。中华可能卖一块多钱,牡丹5毛钱,大前门3毛钱。能洗到一盒刚抽了几根的大前门就算收获不小。一般而言也不会遭到太大的反抗。但比较横的主也有直接拔人衣服或扒人鞋。那会你可能会看到一帮孩子走到一穿着崭新的白回力球鞋的学生面前,其中一个人开口对同伙中的另一个人说,“你看他的鞋你穿上合适?”眼睛根本不看那被洗的人,就像现在到商场买东西似的,只当那被洗的对象是一个鞋的载体。“这被问的主回答“差不离儿。”这为首的这是才抬眼看那被洗的人一眼说:“哥们儿,跟他换换鞋。”语气极其温和平静但又透着不容质疑的坚定。这被洗的主儿,要是识相点就乖乖地脱下鞋交换了事,或选对方阵营中脚上的鞋还看得过去的人说:“哥几个,你们也别太狠,我跟哪哥们换成吗?”一般来说还是可以商量的。
  “洗”的另一类主要对象是“佛爷”。连读就是“洗佛爷”那就直接奔钱去了。要是这佛爷没有人给戳着,本身又是纯技术型的,那一般是谁见着谁洗。说来奇怪,人的胆量是可以分类的,敢打架的不一定敢偷钱包,敢拍婆子的不一定敢打架。当然也有那文武双全的,能偷能抢,能打架又会拍婆子。但一般偷和打架二者还是有一定分工的。你要去洗那被人养着的佛爷那你就要冒着和他那武力后盾直接冲突的风险。
  “刷夜”也是当时小青年常说的话。或着说:“哥们在外面刷了好几夜了”意思是整个夜晚没有回家,在外面睡了。当然不是旅馆了。大家知道,知道现在,北京城区的旅馆本地身份证是不让住的。谁敢“刷夜”就意味着从好孩子到坏孩子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首先意味着家里已经管不了他了,其次,意味着他在外面哥们很多,有住的地方,第三,还暗含着他可能有性经验了。总而言之,你若敢刷夜你在同伴中就上了一个档次。当然若是女孩那就降了个档次,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圈子了。
  

“盯茬辈儿”和“盯杆”
  这里的“盯”字有时刻警惕着的意思,有点英文中“keep”的含义。常说的是“这茬辈儿哥们帮你盯着”茬辈儿的意思就是积怨,已经发生但还没有摆平的冲突。盯茬辈儿就是我等着你丫呢,看你敢找上门来不敢。敢替别人盯茬辈儿的主,一般都是好勇斗狠的主,还得稍微有点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豪气。其中上档次的主,真有点虽百万人,吾往已的气势。你看他正在那放鸽子那,惶惶张张跑来一人冲他央求了几句,他转手把鸽子递给旁边的人,随意地说:“帮我拿着,我去帮他盯个茬辈儿。”也不用招呼谁,自然有一大群帮闲的人跟着他。当然比较大的茬辈儿是要精心准备,带上家伙,甚至先喝顿酒鼓舞士气,然后才奔赴战场。
  顺带说一下“盯杆”或许不算江湖上的黑话,只能说是养鸽子人的流行语。但那时私人养鸽子的人一般也是提笼架鸟之辈,八成都有点前科。因鸽子而引发的战例为数不少。从盯杆到盯茬辈儿也是常有的事。盯杆其实就是在竹竿上绑一红布条,当鸽子飞起来时,站在自家院子里,不停地挥舞那竹竿,鸽子只要看见那红布条在不断的飞舞就会持续地在天空中飞翔。与盯杆相对应的惯用语是“给垫儿”给垫就是用一只被绑着翅膀的鸽子来引诱飞临自家院子上空的别人的鸽子,落在自家房顶上。一般是看见各自远远地飞来是,握住那当垫儿的鸽身但别笼住翅膀上下一摆,那当垫儿的鸽子的翅膀就扑棱起来。天上的鸽子远远地看到有同类在召唤有可能就冲着垫扑棱的地方飞过来,当看那空中的鸽子有点降落的意思时,要恰到好处地把垫儿鸽往天上一扔,那垫鸽由于被绑着翅膀,到达最高点后,必然降落,这就可能诱使天上飞过来的鸽子跟着降落。尤其被诱鸽是单飞的鸽子那成功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趴柜台”和“捅天窗”
  这是两句关于偷窃技术的黑话。能趴柜台的人还不能称之为“佛爷”必须掌握捅天窗的技术才能真正踏入佛爷的行列。趴柜台是指从商店的的柜台里面直接往外掏东西。可以想象那时商店柜台里的东西也少得可怜,趴柜台的主要目标是香烟。趁售货员不注意,一弯腰把胳臂伸到柜台里面,把东西拿到手。这能趴柜台的主,必须有一定的身高,身体的柔韧性也要稍好一点。当然心理素质也有一定要求,善于把自己伪装成想买东西的主,有时还要和售货员贫上几句。捅天窗那可真正是技术活了。天窗是指男制服的上衣兜。要是中山服,那上衣兜是明兜,还比较好得手。但后来的制服都改写成暗兜了就增加了难度。哪会儿的钱包大多是塑料的比较滑,若用两个手指从上衣兜的下方往上猛得一捅那钱包就可能从上衣兜里跳出来。当然那捅的力道要恰倒好处。另一个难点是先要把目标兜的口子解开而又不能被发现。这种技术活必须在比较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实现。若被发现黑话就说:“捅炸了”要捅炸了,那佛爷可就惨了,少不了被革命群众一顿暴打,然后扭送公安机关。印象中那时好象群众还是不怕小偷的,不想现在偷不成就便成了明抢,甚至被偷的人都不敢承认。当然,也偶尔会看到更有创意的偷钱办法。夏天,小孩会用粘杆去粘树上的蜻蜓。你可能会发现粘杆更具经济效益的运用。露天买西瓜的手边一个敞口的木箱子子就是钱箱,不远处的台阶上坐着一个拿着粘杆的少年,左手的指缝里还夹着几只蜻蜓。只见那少年突然把粘杆伸向钱箱,粘着一张钞票就收了回去。神态是那样地悠然自得!



碴架,炮局,抬了和大抄
  
  那会儿把打架说成“碴架”。常说“跟丫碴一架!”听起来比说打架显得更狂野一些。公安局被叫作“炮局”,进炮局了或“哥们儿刚从炮局出来”那在江湖上也是值得炫耀的经历,比进派出所又上了个档次。当然也有从炮局出来后就不好在江湖上混的主,那是因为他在里面坦白从宽了。坦白,说出同伙,黑话叫做“抬了”就是招供了的意思。“一般出来的主见到狐朋狗友后的第一句话都是这样的“哥们儿在里面谁都没抬!”当然,抬还是没抬关键看相关的人有没有陆续折进去的。如果一折进去您就竹筒倒豆子全抬了那你出来就不好受了。有一主儿,苁点,进去没几天把知道的全抬了,同伙接连被捕。他倒是被放出来了,走出炮局没多远就被一帮人围上了,其中一主从军大衣中亮出一把军刺,照肚子上就是一刀,另外俩人直接就给他送医院急救科了。你说奇怪吧!既然捅了一刀,干吗还管送医院呢?这您就不明白了,这叫风险控制,盗亦有道吗。
  北京治安恶化令当局深感不安,这就有了北京文革后的第一次大搜捕。江湖上称之为大抄,一时间北京的拘留所爆满,下面是我的一篇小文记述在刘海分局所经历的真实故事。也可称之为“亲历北京大抄”以纪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六九年春节前,北京城区进行了一次全城规模的大抓捕,开了严打的先河。当时社会治安不好,偷盗打架的很多。某夜,由每个街道的主任带着派出所,公安局的人到有前科的或游手好闲的人家中把人带走。一时间,北京的看守所人满为患。刘海分局就是主要羁押地之一。羁押的人多,民警不够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警力不足,所以就抽调工人,学生去作临时看守。大概工人还有抓革命,促生产的本职工作,大部分临时看守的任务就落在我们中学生头上了。我当时才十四岁,外表忠厚,也就有了这么一次当看守的难忘经历。
  有一天,吃中午饭时,在押人员一片欢呼声:“吃素面了”,敲盆敲碗的声音大作。原来那天改善伙食。我一看素面就是酱油拌面,不过酱油用油和花椒一炸,还真香。
  其实,警察叔叔也知道我们管不了啥大用,就是让我们昼夜轮流值班,和抓进来的人待在一个屋里,每个屋都关着十几个人,都是一般的平房,不是铁门铁窗的牢房。我们的任务就是有异常情况马上向警察汇报。那时侯,犯事的人好象不那么凶。我记得常看见大街上抓了小偷,群众一拥而上,乱打一通,然后扭送公安机关。哪象现在,被偷了东西人还不敢承认被偷。所以我小小的年纪,和十几个大小伙子在一个屋里,也不觉的害怕。开始还老想立点功。但因为年纪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当警察叔叔调我去看小号时,我被在押的人腐蚀了。辜负了警察叔叔对我的信任。至今也没有机会向警察叔叔认错。
  我那个年纪,对好勇斗狠的人是很崇拜的,觉得他们就象水浒里的江湖好汉。这小号里只关了俩人,和大屋里的人不同,他俩是带着手拷的。警察叔叔事先告诉我,那个叫大伟的,头几天越狱逃跑刚给抓回来,另一个叫小五的,偷过国家机密文件。我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吊了起来。我竟有些急于想见到他们。
  他们两个其实都长得不凶,二十多岁。那个小五清秀中眼中确有股贼气。大伟倒显得有几分憨厚。几天后,和他俩混得熟点了。我就禁不住问大伟是怎么越狱的。大伟一听我问,顿时两眼放光,他歪在地铺上,冲我摇晃了一下手腕上的拷子说:“这玩意是能拨开的!”他望着我惊讶的目光说:“我以前也是听说,真带上了就试试吧,开始用火柴棍拨,没用。后来找了根别针。我用别针试了一天,终于拨开了一扣。之后又练了一个星期,练到了一拨就开一扣的程度。有一天晚上,趁看守送另一人上厕所的机会,我拨开拷子,把拷子挂在窗上就跑了。”叙述时,他难掩得意的神色。我问:“你怎么又被抓回来了?”他眼神顿时暗淡无光,没说什么。小五在旁说:“大伟是让他爸送回来的。”
  以后每天都过得很快,大伟给我讲了好多打架的事,他说他除了打架没别的事。小五也眉飞色舞地讲,他偷了一个军人的公文包,警察带着警犬找到他家。他还说有一次大白天,登着三轮车,假装帮人搬家,帮他刚结婚的姐姐偷了个大衣柜!
  终于有一天,小五摸出两块钱,让我帮他们出去买几条酱猪尾巴。我实在不好推辞就帮了他们一回。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我想小五可能是太馋了才去偷吧。虽然他们也让我尝尝,我拒绝了。我觉得好象只是帮他们买,心里还不会太自责,若再吃两口,就真和受贿一样了。
  一年后,我再见到小五时,他被两个人撅着,弯着腰,站在公审大会的台上,被判了十五年。大伟我就再没见到,我想他有深明大义的父亲,可能不再打架了吧。

“叶子”和“拆哒拆哒”
  “叶子”在黑话里指的是钞票。那会最大面值的人民币是十元的,还有五元,两元和一元面值的。“哥们儿!叶子活吗?拆哒,拆哒!”那意思是“你手头钞票多吗?拿两张来!”这拆哒拆哒,可不是借的意思,拆哒走了就不会拆哒回来了。除非被拆哒的这主后来长份儿了,那还有找后帐的可能,那就会这么说:“哥们儿,那会儿可没少给你拆哒叶子,怎么着?也该给哥们儿拆哒几张了吧!”这拆哒和被拆哒的主儿一般而言介于认识和不认识之间,至少是脸熟。拆哒叶子比抢钱略显得温柔一点,有点强制,也有点商量,一般拆哒一半就是很极限的比例了。能拆哒一张五元的就收获不小了。常用的说法还有“哥们儿叶子有点紧,能给拆哒两张吗?”这么说就显得商量的成份更大了。“拆丫的叶子!”这口气就有点近乎抢了。
  
  “顽主”“老兵”“老泡”和“碎催”
  “顽主”我觉得正确的字应该是“玩主”但读音确应读作“顽”。也许王溯用“顽主”作书名也是从读音上来考虑的吧。顽主是指那些游手好闲,到了工作年龄还没有正当职业,但又不愁没钱的黑道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好歹也在某一片有点名气的主。他们也不能天天去打架,也得有点消磨时间的爱好。养鱼,养鸽子在这帮人里比较普遍。说:“哪哥们儿是顽主!”那一般就得小心一点了。顽主有点帮派老大的意思。但“老兵儿”和顽主还是有区别的,“老兵”一班指老红卫兵。何为老呢?66年8.18毛主席检阅红卫兵前后的那帮中学红卫兵算老兵,但一般不指工农出身的人,专指干部子弟。不是住内务部就是住在组织部,统战部,机要局,空军大院,海军大院,公安部大院等。都有点行头,将校呢的旧军装,将校靴等。老兵在老毛把矛头指向党内的当权派之后,失去了当时的威风,虽然有后来的西纠,联动但作为有组织的行动,那一年扎死小混蛋之后就消失了。因为他们毕竟有父母的资源,一般都当兵的当兵,下乡的下乡,作为个体他们是无法在江湖上混的,也不屑于与顽主为伍。所以顽主和老兵是不同的。这一点被王溯混淆了。“老泡”一般指老混混,老流氓,干得都是投机摸狗的事,比起顽主的称谓带着很强的贬意。比如说:“那孙子是老泡了!”斜着眼给你指一下,没准就一蓬头垢面的主,正捏着一烟屁在那嘬呢。“催倍儿”和“碎催”都指在江湖上跑龙套的喽罗。碎催就是最底层的了。也有从碎催熬成顽主的,但还是会被人指指戳戳的,如“我跟东子混的时候,丫还是碎催呢!”



板砖,菜刀,军刺和三棱刮刀
  
  文革时的战斗武器有很多,比如武装带,木枪,弹簧锁等。但在江湖上最常用的还是我标题上提到的这几项。只有板砖作为流行语被流传到现在。现在网上说的“拍板砖”是只网络骂人或批评,可那时的拍板砖,那是往脑袋瓜子上拍啊!正确读音在“板”字上要儿话,“拍板儿砖”为了少敲一个字,我就不老加这个“儿”字拉。板砖就是盖房的红砖。其实拍板砖是比徒手打架稍微凶狠一点的打法,如果使用得当,力道合适,对被拍的人伤害并不大,震慑的效果要比实际对对手身体的伤害来得大得多。大家都看过很多表演硬气工的,把板砖往自己额头上拍,砖应声而断,表演者毛发无损,还给观众鞠一躬,迎接大家的喝彩。其实那不是什么硬气工,几乎是个人,忍着点疼都成。红砖的强度并不大,你看过泥瓦匠砌墙就会看到,他们用手掌就可以把砖劈成两半,根本就不需要运气。越整的砖拍在人头上,伤害越小,接触面积大呀。只要你掌握好用砖的平面去拍一般见不了血。人的头盖骨是很结实的尤其前额。你要往后脑勺上拍,倒能给人拍晕了。“拍丫的!”这是打群架时常能听到的叫喊。拍板砖由于它强大的震慑力,有限的后果还有取材方便被江湖小子广泛采用。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原因,那就是拍出一板砖,砸在对手头上那感觉真的很爽!我想至少不比排球主攻手扣球的感觉差,可那全套动作真是差不了多少。
  拍板砖再爽也爽不过菜刀砍在脑袋上的感觉。你知道小学课本里合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吧,就是受文革前这篇小学语文的影响,北京哪会上学背菜刀的人可不少。军挎里没有书本,就一把菜刀。也不是敢背着菜刀就真敢用。你看见一大帮孩子围着一人,那人手紧紧地摁着军挎的翻盖不撒手,而围住他的人使劲捭他的手,那是跟他抢菜刀那。这就是敢带不敢使的主。用板砖拍人肯定是拍脑袋,但用菜刀砍人那就不一定了,砍不对了真能给人砍死。有的主就选择砍肩膀,砍后辈,也有用刀背往脑袋上砍的,但毕竟不得劲。
  不需要很张扬的动作,但又能给人以极大伤害的武器就数军刺和三棱刮刀了。军刺就是半自动步枪上的刺刀,现在都是三棱的了,当时还是像匕首一样的带血槽的那种。来源不详,大概从新疆建设兵团,宁夏建设兵团回京人员手中,或民兵,大专院校武斗队流失出来的吧。三棱刮刀,一般工厂的机加工,钳工手中就有,用三角锉在砂轮上也能磨出来,而三角锉是可以在五金店里买到的。你从这些家伙的来源就可以知道,没有干部子弟在江湖上混了,混的都是市民阶层,工人子弟。最大尺寸的三棱刮刀是一尺二长,和军刺的长度差不多。带着这两样东西的,那真得是顽主了。放狠的时候常说的话大概是这样“叉了你丫挺的,信么?!”“给你丫叉成筛子你信不信?!”听着就够狠吧!但真下家伙的往往是初中生,不知深浅,一言不和,迎面就是一刀,也不懂人的生理结构,弄不好一刀致命。哪会儿,打架可能没人管,出了人命还是要判刑的。老顽主就比较懂得分寸,知道备而不用,跟现在攥着个原子弹似的纯用来威慑。真的需要用一下,也要精心选择时间地点和扎的部位。我上文说的扎完了还管送医院那可是真事。
  虽然那时也能见到用蒙古刀的,但真正的刀客还是喜欢用三棱刮刀。据说三棱刮刀最大的好处是叉进去时阻力小,拔出来时也轻松。不象只有两面的匕首,若血槽不够深,扎进身体就被血肉给嘬住了,奋力拔出时,血一下子喷出来能溅你一身!你看现在军用刺刀也改成三棱的了,可见确有科学道理。
  刮刀给先天条件比较瘦弱的孩子带来了称霸的机遇,出现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的可喜局面。有一把刮刀在手,不用多大蛮力,要的是胆气。“这哥们儿手过黑的!”这和心黑可不是一回事。这“黑”就指的是敢下家伙。你可能会看到一个白白净净的瘦小男孩被一大帮身材高大的催辈儿簇拥着,那你可别小看他。他会掏出刮刀来给你看:“哥们儿,能认出喂过血的刀吗?咱哥们儿告诉你,扎过人的刀发暗,没扎过人的刀是白的!”听他一说你再看那刀,你会有血在刀里面的幻觉。古人说:“身怀利轫,易起杀心”一点没错!



抽,抖,cei,花,灭
  
  这几个字看着一个比一个狠吧?其中我用汉语拼音标注的字是因为拼音输入里没有,查小新华字典也没有这个读音的字,但我确实在什么地方见过此字,一边是“卒”另一边是“瓦”但究竟是“卒”左“瓦”右,还是“瓦”左“卒”右我真是没有把握。Cei这个字可是北京人的常用字。比如说“暖瓶cei了”和“暖瓶碎了”还是稍有差别的。Cei更有动词的意思。也可能因为字典上查不到cei字,也有用“碎”代替cei的。但意思就变得太血腥了。比较以下两句:
  1,    我cei你丫的!
  2,    我碎了你丫的!
  第一句无非威胁要打人家一顿,而第二句就有点非要了人小命不可的意思了,和碎尸万段的意思比较贴近。为了准确表达首都人民的意思,强烈要求文字学家把此字加入字典。
  “抽”是比较大众话的说法,一之流传到今。“抽你丫的!”“找抽呢你!”是不绝于耳的声音。当时还有一句歇后语,现在很少能够听见了,“大街上拣烟头,找抽那你!”可能还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吧,拣烟头抽的贫困现象已经绝迹了。这句歇后语也就被遗忘了。
  “抖”被用来表达打人,反映了北京人的幽默感。“抖你小丫挺的!”什么意思那?我猜测可能是从抖空竹那转义而来。空竹被抖起来是团团转,呜呜响。“抖你小丫挺”的意思就是打得你团团转,呜呜叫。而又透这说话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暗含着“打你跟玩似的”意思在里面。
  “花”前面提过了,是把你打出血来的意思。还有比这句更富调侃意味的话“把你打出黄的来!”是那句“把你打出屎来!”的文明表达法。
  “灭了丫的!”这里的“灭”更多是从精神层面上讲,有灭他人威风的意思在里面。
  
  end



本来不想再续了,任此帖在天涯里沉浮,但隔了两日未续,看点击数又上了2000多而且还有人跟贴,我就把一直犹豫写不写的一段续在这里吧,欢迎当时在事发现场的人指正,也欢迎知道不同版本的人踊跃跟帖。此帖的名字权且叫“我所知道的‘小混蛋’之死的民间流传版本”
  小混蛋之死是文革时期北京江湖上发生的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件事,也是流传最广,为青年人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在王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前不就热播《血色黄昏》中都提到此人。不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把‘小混蛋’改作‘小坏蛋’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小坏蛋是由王朔本人客串饰演的。在这两个人的作品中,虽然透着干部子弟的无聊的优越感,字里行间却有意无意地透露着对小混蛋的敬畏,像在深夜中的森林中看见一只卧着的死虎一样,小混蛋虽燃已经死了30多年了,虎威尚在!
  其实,小混蛋的江湖地位是在死后才上生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的,可能是因为死的确实有点“悲壮”吧!悲壮这词用在小混蛋身上,确实有点不太恰当但我真的想不到更恰当的词来形容。
  小混蛋本姓周,据说是孤儿,或单亲家庭,死时不足20岁。其生前曾说过“从没打算活过20岁”的‘豪言壮语’。小混蛋死前和七机部的干部子弟王小点兄弟有碴倍儿。传说王氏兄弟是七机部一把手王秉嶂之子,近来有人考证这一说法仅是传闻。小混蛋和王氏兄弟本来约的单练,但王氏兄弟不敢应战。但此碴倍儿不了随时可能发生遭遇战,碰巧小混蛋的一个原来的哥们儿与小混蛋反目成仇,由于原来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提供小混蛋的行踪。这人在江湖上的绰号叫“坛子”。有了坛子的帮忙,一场伏击小混蛋的阴谋悄悄地展开了。
  
  是日,小混蛋和他的一个朋友,绰号叫小秋子两个人在动物园附近被坛子带领的一百多人团团围住。坛子和王氏兄弟本不想出命案,只要小混蛋认栽服软就可逃生。但被团团围住的小混蛋虽然知道寡不敌众,但仍不认栽,据说他和小秋子当时各手持一把刮刀和退到一根靠墙的电线杆旁,对方人虽然很多,一时还没人扑上前去,当坛子威胁小混蛋认栽时,小混蛋把刮刀倒了过来,递向坛子说,“这茬倍儿,哥们儿一人盯,没有小秋子的时,今天你丫把哥们儿叉死,这茬倍儿就算了了,叉不死我,你丫就钉着点!”坛子一不做,二不休,接过刮刀就是一下,众人蜂拥而上,乱刀将小混蛋扎死,据说小混蛋身中数十刀而亡。而小秋子并未解除武装,仗刀奋力突围,在一解放军站岗的大门前,把刮刀扔了“大叫,解放军叔叔救命!”此时小秋子也身受数刀,仅以身免。在小混蛋死前,小秋子比小混蛋戳得还响一些呢!常穿一身海军灰。据说,此人仍在世,人已残废,在东单附近修鞋。
  
  小混蛋死后,在江湖上引起轩然大波,江湖上各帮派在小混蛋的幽灵下暂时地团结起来。他们为小混蛋办了他们以为最隆重的仪式。给小混蛋穿上一身国防绿军装,脚上换上一双崭新的白回力球鞋,腕上带上一块十七钻上海牌手表。数百人从复兴门抬棺去八宝山火化。当时用‘远飞的大雁’的曲子改编了一首誓为小混蛋报仇的歌曲,还记得其中一句是“誓把坛子扎成筛子!”而肇事的一方则迅速在北京消失。据说后来王氏兄弟到陕西插队。



既然,灭神老弟求知若渴,我今天还有点闲工夫,就再续一篇。其实这些素材我准备留着将来写小说用的,现在都暴出来让别人选用了,我真想写时就不好再用了。言归正传,先介绍一位顽主吧,这是一位除小混蛋之外,我最欣赏的一位,若他或他的子女能够看到此帖,敬请留言,我一定登门拜访,因为年少时,他帮我盯了两个大茬倍儿,让我的同学对我刮目相看。
  
  此人本名叫介石,您别笑,就是蒋介石的后两个字,但他不姓蒋,此处暂把他的真姓隐过。江湖上人称小荣子。据传说,小荣子的父亲曾当过国民党的县长,解放后自然没有好日子过,但过去养尊处优惯了,夏天居然还穿着府绸的短衫,制服短裤,带副眼镜,摇一折扇,穿一皮凉鞋,灰白相间的头发,举手投足还能透出点与凡人不同的做派!可他其实已没有工作,全靠老婆给供销社劈劈柴,拣破烂为生。小荣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傻妹妹,大哥好象有工作,二哥在社会上闲逛。文革时,小荣子的父亲不知去向了,也没听他再说起。本来他就不买老头的帐,看不惯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能养家糊口还摆谱的样子。据说,有一次小荣子老爹打他母亲,小荣子找了一个假手榴弹,对他爹说:“你再打我妈我就拉弦了!”老头吓得立马就住了手。
  小荣子个很矮,也就一米五多点,能在江湖上混出点名堂靠得是头脑灵活,身手灵活,胆大手黑,看他打架是一种享受,可谓痛快淋漓,从不拖泥带水,根本没有互相叫阵的过程,上手就打,往往对方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就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了。
  他会倒立行走,会空翻。说他手黑,当时他还没有名气时,我亲眼看见他把一个对手按在地上,骑在对方身上,左右开弓打了十几个耳光后,还不解气,用双手掐着对方的喉咙,真是往死了掐,我吓得嚷:“你快把他掐死了!”他冲我笑了笑,又掐了十几秒才松手,那人躺在地上半天缓不过气来。那会儿,城区根本不许养狗,可不知他从那里弄了两只狗吓人。看着别人被狗吓得乱跑,他却用食物把狗逗得张开了大嘴,他猛然把拳头伸进狗嘴里,恨不得半只胳臂都伸进去了,在周围孩子们瞠目结舌的时候,他从容地把胳臂收回来,完好无损!就这样,他在同伴中树立起威信。前两年我听一个养狗的朋友无意中说起,他训练狗的着数之一就是猛然把胳臂伸进狗的喉咙,必须伸得足够深,此时狗是不能咬合的,他说人也一样,不信你自己试试。我几十年后才知道小荣子当年的技巧,但我也确信,即使当时我就知道,我也不敢把手伸进去。总而言之,别人想不到的,他能想到,别人不敢的他敢。
  能在江湖上戳起点份儿,必须有点担当,讲点义气,敢于出头才行。小荣子对于我,绝对够意思,一来念旧,二来从不强人所难,第三你有难,不用你开口帮你盯,盯完走人,不要什么回报,只要你知道我够意思就行。
  那年,我家搬到另一个胡同,出来乍到,虽然发小中有和这边熟的让照顾照顾,但还是有欺生的,有个叫大疤痢的小玩闹,成天敲我家大门。有一次我回家,正撞着他带着一帮孩子敲门,看我回来,他就挑衅地看着我,用黑话说,跟我犯照!我气不打一处来,气向胸中涌,恶向胆边生,迎面就给了他一拳,立时把小子鼻子打破了,趁他们犯楞时我进了家门。不一会,这孙子窜到房上去了,拿一块砖头把我们家窗户玻璃给砸破了。我说:“孙贼,你丫到外边来!”我跑出去,去老根据地去搬救兵。我没本没想麻烦小荣子,我带了几个人回家时,我姐说小荣子带人来了,让她给骂走了:“说你别老找我弟行不行!”我姐也是为我好,怕我跟着他学坏。据别人说,小荣子当时说,“姑奶奶的是我以后不管了”姑奶奶是我的外号。但小荣子决不会对我姐说什么不敬的话,这是许多人误解的,其实真正的顽主对哥们儿的家人都是很有礼貌的,就是好心挨了撅,也不过默默而退。但小荣子来一趟就足以了。大疤痢后来就没敢在乍刺儿,把玻璃也给陪了。小荣子虽说不管我的事了,可我真受人欺负了他仍然挺身而出。顺便扣一下题,‘乍刺儿’的意思是挑衅的意思,同意的黑话还有‘犯葛’“你丫犯葛?”
  没多久,我们几个小孩到浴池洗澡,碰见组织部的七八个大孩子,比我们得高一头,和我们争铺位,他们人多,个又大,我们难免吃了亏,在澡堂子里,无非推推搡搡而已。洗完澡,那帮干部子弟站在我们必经之路想截我们,而我们有一个人没洗直接去搬小荣子了。正在我们要吃亏时,小荣子几乎孤身一人,挥着一条武装带喊着“谁!谁!谁在这儿拔份儿!”冲着为首的那大个的脸上就抡了一下。我们几个小孩一看,顿时勇气倍增,把那帮大个打了个落花流水。
  小荣子帮我们打的架对于他来说是小菜一碟。有一段时间派出所让他定期去汇报,有时他让我陪他一起去,我就在门口等他。他从来没有让我为他做过什么,除了陪他去派出所。
  小荣子的故事很多,后来被判了,出来时已经改革开放了。据说,出来后开始以推自行车卖冰糖葫芦为生,和别的卖糖葫芦的不同,他搞了一身买糕点的工作服穿在身上,还带个白帽子。很快就发了。



又想起一句黑话,“叼K子!“现在青年人都说’接吻’飞吻’或直接洋文“KISS“但都没有“叼K子“传神吧.一个’叼’字把那动作形容得淋漓尽至,那贪婪,贪欢,那口舌交错的生理状态,都在这一个叼字里了.’K子’听起来又比“KISS“野性了许多.“哥们儿昨天跟内圈子都叼K子了“一听就是一痞子说的吧.





作者:鸟笼儿 时间:2006-06-14 17:17:00
  看了不顶,实在是不够意思!顺便问句好……
举报 | 收藏 |    7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shenyutu 时间:2006-06-15 10:24:00
  谢谢鸟笼儿,顺便再介绍两句表达恐惧的黑话.“肝颤儿“主流文化的表达就是“胆寒“但若在一帮人前去盯茬倍儿时,有人胆怯不前时,领头的说“你丫胆寒了吧?“怎么听着也不带劲,估计中越反击战的前线也没有这么说的.顽主对临阵动摇者一般这么说:“你小丫挺的肝颤了吧!“既有鼓励又有胁迫.还有一常见的说法:筛糠.就是吓得直哆索的意思.人紧张时确实会身不由住的颤抖.我自己有这样的筛糠经历,两次是在大会上发言,一次就是和小荣子飞檐走壁之后,踩着一扇门往下走时,那门跟着哗哗地抖,让小荣子好一顿挤的.我当时就想,我要当刺客,肯定属于荆柯刺秦时找的那个助手,好象叫秦午阳吧?拿不准了,反正是虽有点胆但还是作不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对了,’挤的’也是当时常说的黑话,现在我看很多文学作品中的书面表达是’挤兑’这俩词好象有点金融词汇似的,读音也和江湖上不一样.遇到把份儿的主,你不服,反击宣言就是这样开始:孙贼!你丫挤的谁那!



上周看了‘土豆’跟帖,就想打住吧,别宣扬暴力了。可想起沈从文先生写湘西土匪的作品又觉得有点释然。其实‘盗亦有道’就我个人感觉,象儿时伙伴那种不计回报而施以援手的事,在我工作后的单位中很难见到。另一方面我觉得也有责任为那些生活在大都市底层的童年伙伴表达一下,让大家知道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这些平民子弟的真实生活。
  感谢各种意见的跟帖。你说的那风云人物我没有听说过,可能各有各的活动地盘吧。
  
  再接着介绍一位人物,称不上顽主吧,但他哥哥绝对是当时戳得比较响的大顽主!就先从他哥哥说起吧。哥哥绰号叫‘黑东瓜’口头发音应为‘黑东锅’瓜字念成锅。黑东锅在文革前就属于社会青年,被发配到宁夏十三师,是著名帮派‘贺兰山五兄弟’中的老大。文革中趁乱返回北京。黑东锅背微驼,长得确实比较黑,见到人都笑笑呵呵地,见到小孩更是笑容可掬。没看到他打过架,但看到过贺兰山五兄弟之一,绰号叫郑三炮的打架,那叫一个狠!记忆中那郑三炮的块头有点像拳手泰森,长得也有点像,胸肌腹肌,有棱有角的,现在练过健美的也不过如此。只见看他把对手逼到墙角,那可是实打实的墙,不是拳台的拦绳,退无可退。只能左右躲闪,就见那郑三炮左右开弓,一阵组合拳打得对方鼻青眼肿。其中一拳被那小子闪过,打在他身后的墙上,把墙灰砸了个坑,扬起一阵烟尘。郑三炮根本没任何停顿,以更凶狠的勾拳打在对方下巴上。那可比现在看拳击赛过瘾多了。
  还见过黑东锅给两个帮派调解的现场。其中的一方也是鼎鼎有名的顽主叫小福子。茬背儿的双方在黑东锅家前的空场互相叫板,可能黑东锅约的双方吧,那俩顽主一左一右站在黑东锅的两旁,谁也不服谁,尤其是那小福子还在和对方叫板:玩拳,玩跤?你挑!这黑东锅和没事人一样,蹲在地上装一个很大的鱼缸,那时正兴养热带鱼。黑东锅一边摆弄着手中的东西,一边憨憨地笑着一句话也不说,一点都没有给调解的意思。看双方斗嘴斗得差不多了,他的鱼缸也收拾完了,站起身来很随意地说了一句:算了,你们哥俩帮我把鱼缸抬进屋去。这哥俩也没再说啥仨人就进了院了。
  前文说用军刺把人插了又送进医院就是黑东锅的手笔。说那孙子进了西城分局,折进去没几天,黑东锅的哥们接二连三被收进去,一定是这孙子在里面抬人抬得太多了。知道那孙子要被放出来了。黑东锅带了几个兄弟在西城分局门口等。见那孙子出来了,哥儿几个说请他喝酒压压惊,刚拐过弯,黑东锅就掏出军刺给那孙子肚子上一刀,然后直接给架到附近邮电医院急诊了。
  黑东锅的弟弟叫老刁。老刁在孩子里长得比较高,长得就属于黑社会型的,一脸不讲理的样子,也很黑。我和老刁结识应该不是很友谊的那一种。小时候,俩胡同摔跤比赛,老刁在他们那一片算比较棒的,我们胡同和他一样高的都比他大一两岁,赢了他吧也不光彩没准还会结仇,输了又太丢份。而我天生有定力,一般大的孩子都摔不过我,和稍比我高一点的摔,也胜多负少,曾经一家三兄弟同时上也让我给他们叠在地上。我又比较喜欢研究,看大孩子照着书练时我也偷偷地模仿,什么大别子,小别子,黑虎钻裆,得合勒,锁脖子,大背胯等招术都会一点。老刁来挑战时,我就被推出去应战。不用说,老刁虽然个大,让我来个借力使力掼在地上。事先说好了,不许急!那老刁不服又和我来了一跤,我确实还行,不负所托来了个二连胜。老刁当时脸色很不好看,更像土匪了。但大家有约在先,谁也没翻脸。我呢也算露了一小手。这就算认识了,但不算太好的开始。没想到日后他会帮我打一架。
  复课闹革命后,我们都就近上了中学。各片的实力在中学有了重新组合的机会,有的人乘势而起,有的人在新环境下被灭了威风。可老刁属于天生孩子王的类型,到哪都有一帮拥趸者。在说下面故事之前,我要简要地把我们那一片的阶级成分分析一下。胡同里是有阶级的,当然不是老毛说的那种,但人的贫富贵贱在孩子身上会有很明显的反应。胡同里有大院,比如科学院宿舍,图书馆宿舍,在高一级的大院,内务部,组织部,统战部都有站岗的。大院里的孩子一般在家长的庇护下是不屑于胡同串子为伍的。这些孩子生在深宅里长于妇人之手,对野孩子又鄙视又害怕,因为他们对我们流露出的那种鄙视,又刺激我们灭他们的优越感。我们胡同里某个大院的孩子和我们就处于这种状态。他们见了我们又恨又怕。我没有直接和他们打过架。但这院里有个小孩原来和我关系很好,借过我不少书,后来被同院的叫小弟的孩子挑拨和我断绝了来往,可能别的孩子帮我教训过小弟,他把仇记在我身上,在胡同里打照面时他都低头而过。
  一上中学,小弟结识了一个小玩闹,据说挺有份儿的,长得也很土匪,他哥也是个大流奔儿。这些我当时不知道,没想到小弟还有翻身报仇的欲望,那么蔫坏的一主儿,都是我以后了解到的。当我在校园里被一大帮人好像开玩笑给捂住了一阵拳打脚踢时,我不知来者何人,所为何事!当时就被打懵了,等我从地上爬起来那帮人已经跑了。要说我走运,我吃亏的时候老有朋友主动帮忙。正当我委屈时擦着受伤的脸时,老刁上学路过,问我:怎么了?谁呀?我也不知是谁,但自有帮闲的帮我回答,虽然我被打时没人拦着,但看有人来给我戳份了,而且是老刁,一帮人就迅速集结起来,在帮闲的指引下我们拥进五连八排的教室。那小子正坐在火炉旁拿着一根火钩子一边敲着火炉一边和一帮崇拜者吹牛呢!其中就有这叫小弟的。只见老刁冲向前,劈手夺下那火钩子:你就是贾仁那!抡起那火钩子就是一顿乱抽!那小子一下子就瘪了下去,根本没敢还手。我也明白了这其中缘由,揪着小弟左右开弓给了他几个大耳切子。从那时起,我们班女生也把我归在坏人里了。直到参加工作前也没批准我参加红卫兵组织。那时的红卫兵组织已和文革初期大不相同了。基本上等同于团组织。
  老刁后来遇见一个知人善任的老师,利用他在同学中的威信,力排其他老师意见直接就让老刁当了排长,老刁的领袖欲望得到了极大满足,竟从此变得很规矩了,可能帮我打的一架式他的最后一架吧。听说分配到第一通用机床厂当了工人。人家问他出身,他回答:高干!一点不假,他爸是十架子工,就是搭脚手架的。肯定是在高处干活。那时不用钢管都用沙篙,是一种很粗的木头。



补充一些其他关于“小混蛋”的资料(转贴)
  xueliang 说:
  
  2005, 10-16 5:45 pm
  各位朋友,其实我并不是顽主,只不过是当年的老兵,我跟“混蛋”并不认识,但是知道边亚军和“天伤,天祭”的作者王山(小说中的陈诚)是“混蛋”的左膀右臂,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已经多年没有见面了,“混蛋”确实如吧主所言于1968年的6月24日战死,当时成为一件轰动京城的大事,相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也都有所耳闻,“混蛋”死的当天晚上,边亚军头上缠满纱布,渗出丝丝血迹,小脸刹白,身穿榨禅丝军装,斜挎着军用背包,里面装着一把7寸刮刀,还有一把菜刀来到我家,我们之间进行了彻夜的长谈,边亚军眼泪汪汪的向我描述了“混蛋”的死因,据他说前一天他和“混蛋”及他们几个弟兄由西单“沁园”饭庄吃完饭后出来,一边走一边拿着小孩玩具(一种装电池的冲锋枪,前边能够冒出火花)互相对射打闹着玩,毛点和小点哥俩骑车由北向南正好碰上了走在后面的“混蛋”,两人下车和“混蛋”说话,这时候“宝蛋”围了过去,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发生了冲突,毛点要拿“钢丝车锁抽“宝蛋”边亚军看见后赶紧拆下一个路边的土箱把(当时的垃圾箱是需要两个人抬的,两边个用一根1米多长的木棒钉在上面做把手)冲过去打了毛点一棒,他们两人骑车跑了,边亚军和宝蛋追了一段没有追上,回来后,“混蛋”说,要打就要往狠打,要不然就别打,人家明天非要来报仇不可,明天咱们避其锐气,击其骨髓,不跟他们打,咱们明天出去玩去。于是哥几个约好第二天(6月24日)去香山,谁也不许带家伙,只能拿着吉他,手风琴等物品,约好早8点在动物园对面回民餐厅聚齐。据说仇怨就是这么解下来的,今天就先聊道这里,有时间再来和大家聊。
  
  作者: 记忆犹存 2005-10-13 16:55
  
  
  第二天(6月24日)早晨8点左右,“混蛋”边亚军等几个人来到了昨天约好的回民餐厅,因为时间还早人还没有到齐,当时只有7个人先到了,但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昨天的约定让工读学校的xx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透露给了对方,酿成了“混蛋”之死的惨剧,当时几个人吃完早点之后人还没有到齐,边亚军便出去看看为什么还没有来,刚走到餐厅门口就看到成群结队的老兵已经快到跟前了,再往远看,后面还有一拨一拨的老兵正在往这里赶来,看到边亚军之后嘴里大喊着“快来呀,他们都在这里呢.”边亚军赶快回到屋里对大家说“他们来了,已经上来了”当时因为大家身上谁都没有带家伙就只有混蛋自己身上带了一把芬兰匕首,混蛋就对大家说“该来的早晚要来,先撤出去再说”,当时边亚军因为前几天受伤还没好,头上缠着纱布,一边往外走一边跟“混蛋”说“我头上的纱布太显眼了,一块儿怕谁都出不去,你们往后走,我往前走看看能不能冲过马路”混蛋带着那6个人就往南冲,跑到一堵墙前面,“混蛋”和“邱子”就往墙上托人,托过去4个人之后后面追赶的老兵就到了跟前了,“邱子”就让混蛋快走,自己回过身来准备低档,怎奈人数太多了,把“邱子”倚到墙边动都不能动,结果身上被砍了九刀,好歹算是保住了一条命。“混蛋”冲出去后跑了一小段路迎面碰上了xx,按照边亚军的话说“混蛋”那天就是该死了,应为当时xx领的一伙人碰到“混蛋”迎面冲过来已经站住了,如果硬往前冲就有可能冲出去了,但是“混蛋”居然问xx“今天的事情你能不能管?”xx当时回答说管不了,混蛋“说那我今天就交给你了”,说着就把手里的那把芬兰匕首递给到了xx的手里,xx接过匕首就给了混蛋一下,刺中了肩膀,混蛋刚刚用手一捂,后面追的人就赶到了,围住混蛋用手里的家伙一通招呼,混蛋当时就窝在那里不能动了,当时领头的xxx看到混蛋确实不行了,就用自行车驮着准备往医院送,刚走了不远又碰到了xxx领着人赶到了,xxx看到混蛋在自行车后面耷拉着脑袋移动也不动上来揪着混蛋的头发骂了两句,用刮刀又刺了一刀,等到把混蛋送到海军医院的时候人已经死了,再说边亚军自己一个人往相反的方向冲着人少的地方冲过去,当时边亚军身上也是没有家伙,随手捡了半块砖头在混乱中抢了一把钢丝锁冲过了马路跳上了一辆开往香山的公共汽车,正好当时有几个军人把后面追上来的人给阻止住了边亚军这才得以逃脱,当天下午“混蛋”的父亲用平板三轮车(他父亲本身就是三轮车工人)把混蛋的尸体给拉回家,晚上边亚军帮着他父亲在后海(混蛋家门口)给混蛋清洗的尸体,当时穿的衣服已经被砍的拿不成个了,给混蛋穿上一身全新的藏蓝学生装,全新的蓝色回力球鞋,戴上绿军帽,腰里扎上了俄式武装带,边亚军又连夜通知了北京城里比较有名气的顽主准备第二天再东郊火葬场火化,做完这些之后边亚军精疲力尽的来到了我家,本来我想第二天和边亚军一同去东郊火葬场,但是边亚军执意拒绝了我,说“你还是别去为好,别再给你惹上什么麻烦”,趁着一大早还没有吃饭的时候他一个人悄悄地离开了我家。混蛋的火葬和安葬事宜在小说“天伤”已经做过交代,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我阅览过“天伤,天祭”虽然有些小说的成分,但基本上符合实情。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吧,有时间一定上来和朋友们聊聊边亚军和混蛋的
  
  作者: 记忆犹存 2005-10-15 13:45
  楼主:shenyutu 时间:2006-06-20 10:56:00
  谢谢方三角,若你说的边亚军和边作军是同一人的话,请你帮忙问一下那年大抄,他是否被收押在刘海分局,和李伟关在小号,后来李伟会拨拷子了,约他一同越狱,边说:要跑你自己跑,等我上厕所时你再走.后边作军请看押人员带他如厕,李伟拨开拷子挂在窗上,并写“我又飞了“越狱而逃,几天后被抓回.
  若是同一人,请打听一下李伟和北海冯小五的近况



作者:方三角 时间:2006-06-20 17:46:00
  楼主,我过两天去德胜门去拜访一下,有消息反馈给您。
  另外,楼主可以说一说那时经常聚会的餐厅。
  我知道的除了老莫,后来的和平餐厅,东风市场二楼的西餐厅,新桥
  东四的青海餐厅,还有什么一时也想不起来了。
  
  那时的人们的活动范围似乎都是以现在二环为界,而且重西轻东。
  出了朝阳门工体那面就算城外的了,不带玩。
  有说北京站的,没说有建国门的(不像现在以二环为地标)
  



将校呢,将校靴,白边懒汉及其他
  
  那时穿什么比较时髦呢?我记得沈从文老先生在解放后放弃了文学写作,选择了在乱世中既可保命又能不虚度光阴的一个课题,就是历朝服饰的演变。粉碎四人帮之后,他由于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竟成为此领域的专家,专著还在海内外出版。可我估计文革时期的服饰特点他肯定没有收录进去,就由我来补个遗吧。不过我也不是讲那时所有的服装,而只是讲在北京江湖上或者说在躁动的青年中先后比较时髦的穿戴吧。那会儿不用时髦这词,也不用帅这个字,一律用‘丫穿得挺狂的’或‘丫穿得够牛逼的’来表示带有一点嫉妒的赞叹。
  
  文革初起,破四旧时,红五类的子弟得风气之先,抄家打人,意气风发!尤其是那些高干子女根本不知道老毛‘炮打司令部’斗争方向,还以为象他们父辈吃大户斗地主一样去革别人的命。既然叫红卫兵总得穿得象个兵,尤其老毛818检阅红卫兵时解放后第一次穿上了军装,所以这些红五类纷纷回家把父辈的军装找了出来,套在他们那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身体上。也不是每个红五类子弟都可以找到合适的行头的,这就要对红五类进行细分`。红五类是指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工人,贫农和下中农,在城市中似乎有一种城市贫民的出身可以置换成贫农对待。但由于定为城市贫民的人多是流氓无产者,似乎他们的子女也很少以此出身为荣去参加初期的红卫兵。当时在中学红卫兵中,大多数的出身是革干,革军和工人。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看,基本上所有的干部解放前都当过兵,所以真正意义上的革干,家里总能找到一两套旧军装的,而革军的地位就稍许有点尴尬,首先他爹只是军人而不是干部,就意味着他爹不是解放前入伍的,即使是个干部级别也很低。穿出来的军装也是取消军衔之后的。而工人出身的孩子,开始还意识不到这些差别,但随着红卫兵的穿戴基本模式化以后,真正的阶级差异才被年青的心灵感受到,因为他们找不到象样的军装,最多找个国防绿的帽子,或着上衣只有两个兜军装,这也使得工人子弟在初期中学红卫兵中被边缘化。
  
  所以,在在青年中六六年破四旧之后最牛逼的穿戴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但人总是要比别人高一等的思想在任何有人群的地方都是一样的。所以穿什么样的军装,也有个演化过程。初期,以咔叽布的,肩膀上有扣袢的,四个口袋为上品。扣袢代表是取消军衔之前的军装,四个兜体现是干部服,连长以上。武装带以牛皮制品,铜扣而且铜扣上有五星和八一标志的为上品。很快攀比之风在红卫兵中兴起,有的穿出来柞蚕丝面料的军装,在那个夏季,骑一辆二六全链套的飞鸽牌自行车,带转铃的,穿一身柞蚕丝旧军装,左臂上扎一红卫兵袖标,在路人艳羡的目光下,风驰电掣地从街上掠过,再按一下转铃,那这孙子的自我感觉绝对比现在二环十三的车手的感觉要牛逼多了。
  
  随着‘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对联出现,血统论在干部子弟中大行其道。今天看来,血统论的出现是高层对老毛把斗争指向党内走资本主义当权派普遍不满在其子女中的本能的反映。但当时的干部子弟并没有把这种本能的不满上升到理论,没有老爹将要成为革命对象的危机感,反而更加得意地穿出能反映出其老爹地位的行头来。相应地也使其组织更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出现了西纠,联动,这种纯由干部子弟甚至高干子弟组成的红卫兵组织。那他们的穿戴就更具新贵族色彩。在晚秋的夕阳下,一队身着将校呢的男女红卫兵,正步从中南海大西门前走过,喊着“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而混蛋”等口号,眼神里分明流露的是贵族的骄傲,而那狂热的神情,只有纳粹的党卫军可以相比。天再冷一些的时候,将校靴就出场了。无可否认,五五年授衔时的将校服设计得相当完美,在我看来只有美军和德国纳粹的军服可与之媲美,即使现在穿出来也不比任何时装逊色。当时主持军装设计的洪学智上将,至今提起此事,得意之色,跃然纸上。将校靴的样式后来被民间被仿制,但很难有真品的神韵。那恰到好处的弧线,,那锃亮得光芒,是多么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啊!
  
  好景不长,老毛的战略部署很快就被坚决贯彻,昔日座上客,今天阶下囚。革干变成黑帮,自然,干部子女就沦落成了黑帮子弟了。在六七年冬天的时候,街头就很少看到把将校呢直接当外套穿的学生了,但将校靴可一直流行了好多年。穿在外面太扎眼,不穿又无法表现与众不同,就出现了把将校呢穿在里面,外面套一件涤卡蓝制服的穿法。这样穿突出的整形作用,那就是将校服是有垫肩的。若一群人中,只有你一个人的上衣有垫肩,岂不是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吗?何况将校呢那贵族的黄色还在衣领处不屈地展示着她的存在。
  
  要知道当年的将校都是打天下的人,老毛授衔绝对掌握宁缺毋滥的原则,十大元帅,十大将,上将才一百多名。那象江以后,动不动就授衔,老*的秘书,许**的秘书都成了上将,甚至连**警卫团的头目也熬成了上将,甚至出现歌手将军。海军大院骑车出来一军人,一看也两杠仨星!那会儿的名头可真值钱。我有个同学的老爹特有派,脸颊处有一道明显的枪伤痕迹,腿上也有枪伤,披一将校呢,威风凛凛。家里的收音机就是缴获的电台,黑色铁皮外壳,几个红色的小键,两杆小口径步枪戳在门后说是打猎用的。参加过延安整风,可你一打听军衔,才是个中校!那会儿军衔的含金量也决定了将校呢和将校靴的身价,毕竟物已稀为贵嘛。



楼主:shenyutu 时间:2006-06-22 16:49:00
  谢谢大家,尤其反复跟帖的朋友,是你们的关心使此帖不沉,也使我保持续帖的热情.感谢夸我文笔好的朋友,我觉得特别受用.感谢专门给我发信息的朋友.在世界杯压倒一切的时候有你们关心是我的骄傲



父辈是校官以下的孩子,也可以在一些细节上寻求不同于常人的心理满足。比如军服的纽扣,如果是老军服,那棕色的纽扣正面是有‘八一’徽记的,背面是个铜钩,而新的纽正面是光秃秃的,背面也没了铜钩。你要穿缀以八一纽扣的军装,虽然不比将校呢风光,却也足以保持比下有余的良好感觉。有点像现在小资情调的女士,别的名牌买不起,咱掏出一个带‘V’徽的钱包也有一定的心理满足。
  
  当将校呢被用来当垫肩使的时候,给了一些非红五类出身的子弟浑水摸鱼的机会。父辈那些逃过破四旧的,有垫肩的制服也被他们仿照将校呢的穿法套在板蓝外面,比衬一件将校呢也就差那领口的一末黄色。‘板蓝’的说法也就在此时大行其道,蓝色在破四旧,中学红卫兵的狂飙过后,代替了黄绿色,成了68,69年的流行色。板蓝最好的面料是涤卡,那大概是我国第一个维尼纶厂建成投产之后的事情,也可以说是‘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成果吧。买这种制服除了家庭收入尚可之外,还得凭工业卷,有工资收入的城镇人口才有资格配给工业卷。除了用于买化纤面料外,一些民用工业品也需要用工业卷。涤卡以其不易打褶,比较挺括耐磨,吸引了年轻爱美的青年。与‘板蓝’一起流行的是‘白边懒汉鞋’简称‘白边懒汉’。那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设计。主要是取消了鞋带,用两片松紧带钉在鞋帮两侧。第一代懒汉鞋的鞋底是用一种带有简单花纹白塑料做的,有点象牙白的颜色,也有点透明的感觉。由于鞋底是白色的,所以鞋帮和鞋底连接的部分也有一圈白边。故称白边懒汉。第一批白边懒汉是黑色平纹布面的。后来就变为灯心绒面的了,再后来鞋底也变成再生的红塑料了。不知为什么,当时如果说‘丫穿一双白边懒汉’绝对带有轻蔑的意思,那是暗指这丫挺的可能是个‘小佛爷’。估计是这白边懒汉鞋比较跟脚,佛爷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鞋的敏感,第一批试销品被他们购买的比较多的缘故吧。毕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嘛。
  
  大概从68年冬天,江湖上又出了一个新名词‘飞帽子’。‘飞帽子’就是让带在别人头上的帽子飞到自己手里。那时的北京比现在冷,冬天很少有不带棉帽子的。那年冬天北京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剪羊绒的皮帽子,深受青年喜爱。可卖五十二块钱那!差不多顶一个四级工的月工资那!飞帽子的顶上工夫就在想占有又缺钱的不法青少年中被广泛采用。那剪羊绒的帽子一般是把用来护脸颊的毛皮部分(姑且称作帽耳朵吧)折上来翻到到皮顶上,用帽耳朵两端的挂钩钩上,而不用两端棕色的飘带系,把飘带捋的平平的,当你往前走的时候,飘带会飘起来,如果你骑车的时候那就更飘了。最初,飞帽子是骑着自行车的一方发现目标后,突然加速,当掠过目标身边时,一把将帽子摘到手中,扬长而去。被飞的这主儿只好望尘兴叹。也有那更狠的主,自己没有自行车,属于步兵对步兵的偷袭,那就右手攥半块板砖,走到目标身边时,左手摘帽,右手也不闲着,冲着脑后勺就是一板砖,然后小跑几步脱离接触。各位看官,这飞帽子也不一定是从背后偷袭,也有从迎面走过来,好象连看你都没看你,就突然动手的。关键是麻痹目标,行动果断,撤离迅速。慢慢地,就变成明抢了。剪羊绒帽子成了玩主的标志。那不是谁有钱谁就能带得了的帽子,而是谁有胆谁有份儿才能带的顶带花翎了。
  
  ‘海魂衫‘看了这名字,就足以使年青人神往。海魂衫和海军灰也在京城流行了一段时间。海魂衫是带有蓝白相间的条纹的长袖圆领套头衫。如果你练得有点块儿,胸肌,腹肌,大头肌,棱角分明,套一海魂衫那绝对健美。还有一种灰色的马桶包,是一种圆桶状,开口周边等距离缀着一些电镀的小圆环,背带就穿在小圆环中间,一提背带自然就把开口收紧了。材质似乎是敷了一层塑料的帆布。样子非常新颖。玩主一般用它来装冰鞋,一对冰刀露在在马桶包的上方,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背着它顿生豪气!
  
  顺便辨析一下‘玩主’的用字。王朔的小说“顽主”使大家普遍认可‘玩主’就应该用‘顽字’取其顽劣之意。可我认为是发音正确的,但含义略有偏差。其实‘玩’字若不加儿话音应该和‘顽’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我认为‘玩主’就是不加儿话音的读法。为什么我认为用‘玩’字更正确呢?因为玩主最早是指那些游手好闲之辈,没有正当职业但也不缺钱花的人,‘不为有趣之事,何以遣漫漫人生?’所以他们或养鸽子,或斗蛐求,或精于滑冰,或长于品茶,总而言之,在玩的方面有点专长。闲人容易生事,这在贾平凹的‘西安闲人’里过描述。所以,慢慢地,玩主就被用来专指称霸一方的强梁。





冰上玩主
  
  那时北京的冬天明显比现在长,至少要长一个多月吧。自然冰期也就长一些。印象中城区比较有名的冰场有两处,一是什刹海冰场,二是北海冰场。紫竹院,八一湖,颐和园则是野冰了。什刹海比北海更有名一些,因为它是什刹海体校经营的,供出租的冰鞋,冰车比较多,场子也大。北海公园冰场似乎不是每年都开,场子相对也小一些。更要命的是它关得比较早,至少要比什刹海冰场早关半个月,因为北海公园冰场外就是冰窖,一年的冰块就要趁解冻之前开采上岸。要知道那时没有什么电冰箱,北京夏天北冰洋汽水,大红果冰棍,全靠这时开采的冰块降温。旧时大户人家用的老式冰箱,也是用天然冰来降温的。开采的冰块大概是一米见方,三十公分厚。可能太厚了不易开采,或不易销售,总之开采者要掌握时机,等冰已经从湖底溶化到一定程度时就要把冰场变成采冰场了。
  
  什刹海冰场之所以更有名气,最重要的因素当然还是人的因素。来这里滑冰的高手多,玩主多,看客多。那会儿的冰鞋是跑刀的天下,花样刀次之,球刀更绝无仅有了。基本都是黑龙牌的,花样刀和球刀中偶尔可以见到苏联刀和欧洲冰人牌的刀。一次某玩主炫耀他的苏联刀,用那冰刀刃对着黑龙刀刃使劲一刮竟然把黑龙刀刮下一些铁末下来!事有凑巧,另一哥们儿正坐在旁边换鞋,是一双棕色的皮子的旧球刀,看到此景就把自己的冰鞋递了一只给那正得意洋洋的玩主,轻声说:“哥们儿,你试试我这刀。”那玩主一看是双破旧的球刀:“操,你这是他妈哪的破刀啊?”说着拿他的苏联刀冲这破刀就来了一下,照样削下了末子,可细一看,是那苏联刀被戗下了铁屑。大家纷纷打听这是啥牌的冰刀。只见那冰刀上几个外文还有一打冰球人的图案。那冰鞋的主人要回了冰鞋,一边往脚上穿,一边不急不徐地说:“欧洲刀,冰人牌的,专业用鞋。”穿好鞋后,站在冰上跺跺脚,猛蹬几下,绝尘而去。那球刀跑圈的节奏比跑刀快得多,每一刀滑行的距离比较短,倒脚的频率比较快,有颠起来的感觉。这哥们虽然没拿冰杆,但滑得绝对专业,一瞬间就看他全速向这边冲了过来,还差五六米的地方,只见他身子一扭,右脚来了个单脚急刹,整个身子与冰面成一个锐角,冰面‘刹’地一声被铲起一道一米多长的冰屑,引来周围一阵喝彩。那哥们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趁还没完全刹住时的前冲力一个后转身变成了倒滑,紧倒两次脚,逆时针滑开了小圈,接着又来了个单脚倒滑急弯变刹车停稳。
  
  球刀和花样只能偶尔露峥嵘,大场子是跑刀的天下。冰场的中央正流动着一个大圈,一般来说是逆时针的,不知为什么大多数人向左倒脚要比向右倒脚熟练,有的干脆只会向左倒脚。跑刀比较容易速成,只要你会倒脚会刹车就可以在冰上风光,所以在跑大圈的队伍中,不时也有技术不算太好,时不时铺地而倒。而领跑的几个人那绝对是高手,只见他们拐弯时身体的倾角几乎要和冰面平行。基本姿势分两手背后弯腰,左臂背后,右臂甩动,和双臂甩动几种。但这还只是常规滑法,你会看到真正的玩主向惊鸿一般从大队中掠出,变成大一字的滑法。大一字就是两脚掰开接近一百八十度,侧滑。一般来说身体微微前倾,向心滑大圈。那高手也有突然变转圈成大一字侧向直滑的,甚至有短暂背向滑大圈的主儿。这都是镇场子的主儿,只要他们出现,其他的玩主都黯然失色,只有看的份了。那刹车技术也是一个极出彩的环节,只要你有在大马路上听过疾驶的汽车急刹车时车轮和地面摩擦时发出那摄人心魄凄厉的声音经验,你不难理解在冰场上,滑冰者高速滑行时急刹所给人带来的震撼和快感。那会叫‘跐冰’双脚跐冰,单脚跐冰,能用双脚左右方向刹车的,就已经很不错了,若你又会左右单脚刹车就是高手了。但有更厉害的刹车技术,足以让所有目击者瞠目结舌。穿跑刀滑起速度后变为直行,双脚并拢后下蹲起跳。让冰刀的后尖部分扎进冰面,但因为整个冰刀微向前进方向倾斜,故那一双冰刀象两把犁一样,在冰面上犁出两段不长的冰痕后停下。
  
  偶尔也会看见一个冰清玉洁的姑娘,穿一白色花样刀,独占一小块冰面,作出旋转,大跳等高难动作。自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圣洁感觉。
  
  在冰场,偶尔也有茬架的。但冰场上基本是滑冰高手为王,是个‘秀’场,比的是技术活儿,而这种技术活不是一天半天能练得出来的,怎么也得熬几个冬季。这些人是不以好勇斗狠为能事,享受的是成为焦点,成为瞩目中心的快感。一般的小玩闹在这里借双冰鞋,在冰上步履蹒跚,自然自惭形秽,只有看的份儿,没有什么拔份儿的资本。把冰鞋拿在手里当武器那也是出了冰场的事。
  
  既然有人提醒我穿插点小故事,下一贴写个‘看瓜’的故事吧
  

看到方三角到在下另一个帖子去顶,十分感动.那帖子我觉得写得还行也加在这里吧,为了大家看着方便.
  酒
  
  酸甜苦辣咸,都是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谈那些太沉重,在下来谈谈酒色财气吧。今天先谈谈酒。
  
  酒乃五谷之精华,爷们儿世上走,怎能没有酒。刘邦富贵还乡,痛饮后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慷慨激昂,不可一世。枭雄曹操,长江明月,横槊举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固一世之雄也!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李白斗酒诗百篇。古来豪杰雅士,志得意满之时,意气风发之日,无不借酒助兴,方流下传世之作。
  
  酒虽能助兴,也能误事。据传一生严谨的周恩来两次因喝酒误事向老毛作检讨。一次是国内停战谈判,和马歇尔痛饮后昏睡在马歇尔的专机上,离开时不慎把一个小本子落到座位上,内有打入国军谍报人员名单!周醒后吓了一身冷汗,一面电报老毛,一面通知重要间谍熊向辉作好撤离准备。没想到,马歇尔随后用绝密公文袋密封派专人把那小本子送还给了周恩来。历史证明马歇尔是个君子,并未向蒋透露内容,因为熊向辉潜伏在胡宗南身边直至胡失败逃台前,为保卫延安作出了巨大贡献。周另一次失态是朝鲜战争之后率团访朝,被 灌醉,在观看人民军演出时,情不自禁冲上台去,夺过一面大旗舞将起来。周毕竟是性情中人,无奈在国内处处小心,两次失态竟都在外国人面前,足见其平日弦绷得太紧。知道了周恩来的这两次失态后,他的形象在我心中更丰满了。毕竟“人无异僻不可友之”要不就城府太深,没了人情味。
  
  酒并不是豪杰上层的专属之物,市井草民也有喜怒哀乐,百合花也有春天吗!我学喝酒是儿时去给老爸打酒时,把那空瓶子倒过来,咋么几滴。不是一斤装的那大瓶子,而是向现在市面上卖的小二锅头那样大小的扁瓶,不过不是绿的而是白色透明的。最多能打二两酒。每逢老爸让我去打酒,他一变平常严肃的样子,目光显得格外柔和,还开恩让我骑他的倒轮闸自行车去,以我的个头,我只能掏档骑,就是右腿从自行车的大梁掏过去踩右脚蹬,人整个挂在车的左侧,手在握把的同时还攥这一个小酒瓶子,想起来挺滑稽的一个画面。当然这种时候每星期只有一次。现在回想起来,为什么老爸老让我去打酒,估计他也是因为买不起整瓶的,不太好意思吧。我骑车去北口的小铺去打酒,柜台上有两个酒坛子摆着,盖着木盖,木盖还包着一层红布,可能是为了密封,酒少挥发些吧。一个坛子是一毛七一两的,另一个是一毛三一两的。买那种全凭老爸给钱多少,有时除了买酒,还能买一两蒜肠。回家后老爸要高兴,会拿筷子夹一片蒜肠让我咬一口。真爱喝酒的人不太在乎有没有下酒菜。我去打酒的小铺,有张桌子靠两面墙摆着,只能坐俩酒客,我就常看见喝酒的大人除了一小段咸萝卜,啥下酒菜都没有,二两酒,得咂么俩小时。
  
  那会儿几乎没有瓶装啤酒,好象只有一个牌子是五星啤酒。后来开始有压力啤酒馆了,小吃部,冷面馆开始供应散啤了。那时的啤酒升是塑料的,啤酒杯也是塑料的,碰起来一点也不带劲。
  
  我第一次喝啤酒是初中时,一个姓魏的同学请的,我只喝了一小杯,他一仰脖子喝了一生,大约是现在的一大扎吧。让我十分的倾倒。



讲个‘看瓜’的事吧,早就答应跟帖的朋友了。
  
  看瓜可不是到瓜地里看青看西瓜,而是那时无聊少年的隐语,可能还算不上黑话。看瓜是指几个半大不大的男孩,把一个小伙伴的裤子扒下来,戏弄一翻,然后‘轰’地一笑跑个无影无踪。有在熟悉的伙伴中搞这恶作剧的,也有恶意地纯要侮辱那没有抵抗能力对手的。当然只在男孩中间进行。我猜测最早肯定是农村孩子的把戏,一般在瓜地里进行,久而久之就叫看瓜了。
  
  看瓜一般是几个人合谋,对目标搞突然袭击,一家伙把其放到,有按手的有按脚的,最狠的那主负责扒裤子,扒下裤子就把那命根巴拉几下看它是否能应声而动,被按住的杀猪一样嚎叫,拼命地挣扎,其他人则过节般的快活,乐不可支时自然就绷不住劲,所以这戏剧也就不会持续很长,只要有一个人先乐翻了,被压迫者肯定就会翻身得解放了。那被激起的怒火就向那躲得慢的人冲过去。但一般施暴者都能够比较默契地一哄而散,即使有个反应慢的被受害者抓住,也可挣脱而去。因为这位奋不顾身地扑住一个人时,多半会突然意识到裤子还没有提上,只好先松开手去提自己的裤子。
  
  小荣子,小毛子带我们在北海公园实施了一次看瓜,那就不是纯开玩笑了。那次看瓜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青春期教育课。
  
  北海公园东南门的东侧有一条又长又窄的胡同,叫北海夹道。北海夹道的西墙就是北海公园的围墙,用城砖砌的,又厚又高,而北海夹道的东墙则是一些深宅大院的后山墙,向夹道里开门的很少,有也是后门。所以叫夹道因其比胡同还窄,窄到三轮板车无法通过;夹道很长,一直延伸到北海东门;夹道很暗,除了正午,几乎看不见阳光。敢从夹道里穿行,需要点胆量,而那夹道肯定是案件多发的所在,现在已经被封死了,不知是那年封的,估计是公安局建议的。可那时,北海夹道是我们进入北海的交通线,在夹道的中段,那北海的围墙已经被我们修成了梯子,城砖之间三和土被我们扣下许多,足以给手脚提供攀爬的方便。而围墙的里面恰恰是个小山坡,树阴掩映,顺着树可以顺利落地。
  
  这天我们几人顺利落地,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被一棵大树底下坐着的俩人吸引住了。一个穿旧军裤,白衬衣的,年约十五,六的男孩,正搂着一个一个同样年纪的女孩坐在一起,目光和我们稍一接触,就躲闪开。那女孩看着我们这些从天而降的人更是花容失色,左手还搂在那男孩的后腰,右手试图掩上已经解开一支扣子的上衣。小毛子是我们中间岁数最大的一个,属于情窦早就开过了的人,或者说颇解风月吧。他看出了那男孩的躲闪,上前一步向他厉声喝到“站起来!谁让你丫在这耍流氓的?”那男的也没敢太犯份(犯份也是黑话,是敢对抗的意思)乖乖地放开那女孩,示意那女孩走开。可那女孩刚要挪步,被老毛子喝住了“不许走!”老毛子的眼睛在停留在那女孩没扣上扣子的地方,恨不得钻进去。可老毛子也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人,当小荣子说,“你丫让她走吧!”小毛子好像被看穿了似的也就没再说什么。那女孩还没走远,小毛子恨恨地号召我们“看了丫的!”大家都是熟手,三下五除二,就把那小子按在地上,老毛子负责解决最后的部分,他使劲地来回扒拉那孩子的命根,那孩子压抑地嚎叫着忍耐着,可那命根此刻并不再服从他的意志,在老毛子不断的骚扰下,腾地就强壮起来,老毛子还不罢休,一手洗那孩子的裤兜,一手还在不停地扒拉那玩意,嘴里叨唠着:‘你丫还没脱鞘呢,就他妈的拍圈子,早了了点吧?我他妈的还没拍过圈子那,你他妈就拍!今哥们帮你丫脱了鞘!’说着就攥住那命根狠狠地上下撸了几次。只感觉这男孩突然全身紧绷,一股带着腥味的体液激射而出,差点喷在老毛子脸上。一干人哄堂大笑放开了那男孩,不远处那女孩还在向这边张望着。



养鸽子的玩主老五
  
  由于看了跟帖的朋友中有提到鸽子的触动了我童年的回忆,就先写写养鸽子的事吧。用手绢包鸽子确实是当时常见的。警察摔鸽子的事我是没有见过,好像红色政权并不禁止养鸽子。那时国庆日是要放飞和平鸽的,在西四附近有专人养国庆用鸽。
  
  有组织的红卫兵暴行过去之后,民间多少有了点祥和之气,养热带鱼,养鸽子之风随之兴起。
  
  老五就是一个养鸽子的玩主。他属于什么都玩的主,会吹口琴,爱下象棋,爱踢足球,斗蛐蛐,既养鸽子也养金鱼热带鱼,无一不能,无一不会,和能打架的玩主稍有区别就是很少直接上阵厮杀,虽然来来往往的都是江湖上的人,但他能礼尚往来,绝不惹事生非,他真正的兴趣还是在玩上,以至于有一次真遇到躲不过去的茬倍儿了,居然让矮他一头的孩子在额头上打起一个大包,当然后来有人替他报了仇,他自己竟不敢出现在复仇现场。现在想起他,总是和蛐蛐,金鱼,鸽子联系在一起,他算得上是个动物保护主义者吧。
  
  养鸽子,老五是一把好手。他开始只有两三只,但第二年的时候,就有一大‘盘’了。一说天上有一‘盘’鸽子,那至少也应该有十几只吧。
  
  养鸽子首先要在自家院子的房顶上放两块琉璃瓦,以方便鸽子从空中锁定降落目标。这琉璃瓦一般用黄色的,偶尔也见用绿色的。找这块琉璃瓦就有点风险,你得到北海,景山这些地方去找。有了这块瓦你才算挂牌开张了。
  
  别管你是要的,是买的,还是抢的。你怎么也得弄两只鸽子才能开张吧。老五开始弄了三只,俩楼鸽,一只楞子,都是大路货。他先把鸽子窝弄好,让鸽子从房上直接可以看到它的窝。然后老五拿小线,那种纳鞋底子的线,把鸽子的翅膀外侧的几根长羽毛用线绑在一起,也不是把几根捆在一块,而是绑上最外侧的一根后依次往内侧绑,每个翅膀绑个三五根,那鸽子就不能展翅飞翔了,但你给它扔起来后它还能滑翔。当然,拿鸽子是有讲究的,你要把鸽子的翅膀笼在一起,把爪子向尾巴方向笼,然后一把攥,拇指和食指应该在尾巴这一边。用手绢包鸽子也是这样的包法。头一个星期,老五把鸽子放在院子里说是让它们熟悉环境。鸽子爱吃硬的东西,以老玉米豆为佳,也可以喂些绿豆唔的。这‘唔的’也是当时的流行语呀,没啥特别意思算是等等的含义吧。
  
  一星期后,老五把鸽子扔到有琉璃瓦的房顶上,这叫趴房,怎么也得趴两周吧。见鸽子趴饿了,老五嘴里打着嘟噜,吸引鸽子的注意,看鸽子频频扭头看他时,他向鸽子窝的方向撒几粒老玉米豆,一段时间过后,不用老五撒豆鸽子也会直接飞进窝里去了。顺便说一下,这打嘟噜可是基本功,是模仿鸽子打嘟噜的声音,那可不是谁说打就能打的,对会说俄语的人可能不难,其他人就得练了。
  
  趴了两三周后,老五就给鸽子松了绑。松绑之前饿了两天,选一晴空万里的日子,天上没有别的鸽群的时刻,老五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鸽子向天空中扔去,鸽子由于饿,还有刚被松绑的缘故,转两小圈就落在房顶上了。老五笑了,拿出那事先准备好的盯杆,就是在竹竿头上绑一红布条。老五用这盯杆再次把鸽子轰起来,让鸽子多飞几圈。初次试飞成功后,老五又添了几只鸽子,这次有品种好一点的‘点子’和‘黑羽翅’。点子是全身白色羽毛,但尾巴是黑的,黑羽翅是全身白但翅膀的外缘几根羽毛是黑的。最好的信鸽品种是‘雨点’。很久以后老五才弄了一只。
  
  老五的鸽群小有规模后,他开始不安生了。有一天他看见有一小群鸽子在院子上空多次飞过,其中有一只老落在后面,老五就动了心思,他从鸽房里抓出一只还没松绑的黒羽翅,握在手里,等那个鸽群再次飞过的时候,他松开那黑羽翅的双翅,只攥住它的身子,胳臂上下不停地摆动,那黒羽翅的双翅随着老五胳臂的摆动就开始扇呼起来。老五充满期待地望着那一群鸽子,果然,那落后的一只作出了向下落的姿势,但转瞬又振翅随鸽群飞走。老五看到了一点希望,显得十分的兴奋,他的塌鼻梁上渗出了紧张的汗珠。老五一把将那黒羽翅塞在我的手中,“来了就给垫!”他交待完后,就慌手慌脚地把鸽房打开,把鸽子轰到房顶上。恰在此时,那群鸽子又飞临上空,我开始给垫,和上一次几乎一样,那只鸽子仍然只是犹豫了一下,有点望下坐的姿态,可还是跟上鸽群飞走了。老五并不失望,他又从我的手中把黑羽翅接了过去,当那群鸽子又飞过来后,老五把胳臂伸得老高,近乎疯狂地给垫,可能他这次多打了点提前量,那只两次想脱队的鸽子果然更大幅度地张开双翅,冲着房顶就俯冲下来,老五急中生智,把手中的鸽子使劲向空中抛去,那是只被绑了翅的鸽子,抛到最高点后,自然马上降落,它的降落加强了那只脱队鸽子的信心,跟着降落在了房顶。老五兴奋得脸通红通红,他拿出一大缸子老玉米豆,开始引诱鸽子回窝,嘴里不停地打嘟噜。可那鸽子最多走到房檐就是不往下飞。老五和那鸽子斗智了两个多小时才把那鸽子诱进鸽房。\n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后,老五开始有目的地以这种方式扩大他的鸽群。他添置了一个抄网,就是一个不到一米直径的竹圈,罩上绳子编织的网,网眼比鸽子头大一点,把鸽子罩上,那它绝对逃不了。我配合老五用抄网抓住过一只落到房上的鸽子,那鸽子落到房顶后,我负责往房顶上扔老玉米豆,当然也得嘴里打着嘟噜。那老玉米豆越扔,离房檐越近。鸽子在房顶上的警惕性会低一点,它的界限是房檐,你给它诱到房檐比较容易,但诱它落地可就且得且费一翻功夫那。可这一次老五不用费这功夫了,他已经手持抄网潜伏在房檐下。我不敢和老五沟通,连看他一眼都不敢,生怕被那鸽子察觉。老五凭着我扔老玉米豆的动作判断鸽子所在的位置,等鸽子到房檐边的时候,他已经能听得到鸽子啄食的声音了。说时迟,那时快。老五奋力把抄网往上一兜,顺势往下一拽,不用看,凭手感他就知道成功了。
  
  老五有一阵对诱捉别人的鸽子非常上瘾。他几乎一看到比较小的鸽群,就把他的鸽子轰起来。鸽子和人一样。有领头的,而且好的头鸽确实会往家里带鸽子,也就是它也有扩大队伍的欲望。你仰头向天空看去,若两群鸽子在飞,比较强的一方,也不一定是总是数量比较多的一方,会从另一群的旁边不断掠过,常能裹挟其中一只归顺。老五的头鸽就屡屡得手。当然,你在观战时,别人也在另一个地方观战。丢鸽子的人就会想方设法要回来。老五自然有他的一套抵挡办法。有一次他又逮住了一只白鸽子,他知道那主人住得比较近,肯定会上门来要。老五拿他爸写大字报的墨汁,把那白鸽子染成了黑羽翅,瞒天过海骗过了鸽子的主人。
  
  当然,老五也用正常地繁殖来增加他的鸽群。我是看老五养鸽子,才知道动物的发情期和交配。老五说那叫踩蛋。公的站在母的身上,尾巴处压在一起。老五一看他的鸽子踩蛋了,嘴巴就乐开了花。
  
  就象方三角所说,有时老五用手绢把鸽子包好,和其他鸽子的主人骑车到郊外放飞,比赛谁的鸽子更认家。
  
  可能我帮老五养过鸽子吧,或许鸽子的记忆会遗传吧。我成家后,曾经三次我捡到过信鸽,脚上帮着编码铝环的。有一次是鸽子直接飞进我的窗口,我养了几天,放在打开的窗口,它停留了半个小时,好像有点恋恋不舍地,我想应该照张相片留念,它果然等我拍照了之后展翅飞去。那是一只雨点。鸽子在我的记忆里就是自由和美丽。
  
  后记
  
  这个帖子本来只是个有感而发的千字文,没成想在网友的鼓励下一续再续成了一篇近三万字的长帖,我的记忆闸门也



后记
  
  这个帖子本来只是个有感而发的千字文,没成想在网友的鼓励下一续再续成了一篇近三万字的长帖,我的记忆闸门也在这种鼓励下打开,同年的伙伴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在我结束此帖时,似乎朴树的歌‘那些花儿’在我耳边响起:“他们在哪里呀,他们还在开吗,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不禁热泪盈眶!
  再次感谢各位顶帖看帖的网友。再见!
  

作者:馒头十三郎 时间:2006-07-07 00:14:00
  对老哥的所说的小酒铺做点补充:
   当年北京小酒铺星罗棋布,大部分老百姓都去打酒喝,毕竟当年生活条件太差,能喝得起瓶装酒的是少数人。
   当时酒基本是土酿,正规酒厂也基本如此,二锅头算是高档酒,基本每人喝得起,能喝烧刀子就算小资了。
   当时爱喝两口的人确实也如老哥所说没什么下酒的东西。但有两样东西值得一提,一是鹅卵石,把河滩上大小合适的鹅卵石洗干净,用粗粒子大盐水泡上然后阴干,喝酒的时候一边含着一边喝一小口。第二个更奇特,大钉子,据说是钉棺材的那种,也是喝一口嘬一下。
   以上两样东西是我听邻居大哥讲的,不知是否如此,权当给老哥做点补充。
  
  另,请教三角哥边亚军老大的棋牌室到底在什么位置,我今天走了走德内大街,发现靠近平安大街有不少棋牌室。一直想看看这位传奇人物,并了解一下当年的历史。
举报 | 收藏 |    17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http://bbs.tianya.cn/post-14-673482-3.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8-7-13 17: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流行语

流行话
  
  看过王朔的《动物凶猛》和以后某人的《血色黄昏》总觉得在语言上并没有逼真的反映北京当时的市井中青年人的真实语言。总觉得此两位作者还是站在干部子弟,军队大院子弟的角度看世界的,尤其王朔好象熟悉的是翠微路那边的事,在当时那地方属于郊区了。在他们的作品里有意无意地有一种干部子弟的优越感,其实他们才是外来户,就象某个电视剧里讲的属于“把庄稼种在自家的花园里”人群,在院里养鸡养兔也是反映了他们所谓的血统高贵不过是50年代以后的事。
  习惯的势力是强大的,当那些操着天南地北方言的人在北京定居下来后,他们的子女虽然有权势的优越感,但对父辈的乡音却深以为耻,他们开始学北京话。他们很快学会了“傻逼,牛逼”虽然重音还不准确,但他们觉得已经是北京人了。他们在文革前就是靠着父辈的保护进专门为他们开的小学,中学,下学后由他们的父辈的秘书接回家。其实,离开了他们的父辈的保护,他们其中的多数人是非常胆小地,在破四旧之后,用惶惶如丧家之犬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过份。干部子弟的对市井子弟的唯一一场胜仗就是干掉小混蛋。此战之后,他们就在公安的庇护下四散逃到外地。而这一架是一百多人围着几个人打。据说小混蛋被围上后,掏出随身带的三棱刮刀,倒持利刃,授人以柄,对带人来围追他的外号叫谭子的说:“你丫看着办,今儿你只要扎不死我,你丫就盯着点!”
  话题扯远了,改日我有闲工夫,再把这一段详细道来。还是先介绍几句当时流行的黑话吧!
  俩人面对面走来,冤家路窄,互相看了一眼,想找岔的人就会停下脚步,头向对方一仰蹦出一句“孙贼!你丫犯什么照!”这另一位若示弱就低头侧身而过,若也不是善茬,就会目不转睛的盯着对方的眼睛回骂到:“照的就是你小丫挺的,怎么着,挡横啊,照你,还抽你小丫挺的呢!”话说到这份上就难免一翻恶斗。
  当然也有双方势均力敌又都比较克制但谁也不示弱的,可能的情况就是双方对视着擦肩而过。也有在擦肩而过的一瞬间,找茬的一方猛地撞对方肩膀一下,对方若息事宁人就不言语,踉跄一下走掉了事,当然背后会传一阵得意的辱骂。
  现在叫泡钮,那时叫拍婆子。管比较轻浮的女青年叫圈子,所以有时也叫拍圈子。说女的脸长得漂亮叫盘靓。比如说:“那(读内)圈子真他妈的盘靓!你丫敢拍吗!”或着说:“真他妈的晃眼!”晃眼也是称赞对方漂亮。
  呀,该干正事了,都快吃工作餐了,若爱看跟帖的多,再抽空续写吧。
  
  真有愿意看的俺就接着写,把正事先放一放,享受一下表达和回忆的快乐。
  
  哪会儿,在公交车上偷钱包的人被称为“佛爷”佛爷一般能偷不能打,象葛优说的干得技术工种,而且一旦失手就会被群众痛打一顿扭送公安机关,不像现在割包成了半公开的了,周围没人敢管!即使佛爷得手,也常被比较横的主儿敲诈。为了避免本无归,一般佛爷都投在某个帮派门下。保护佛爷的人就称为养佛爷,能养佛爷吃佛爷的主都是称霸一方的人。早期西四附近有五龙一凤,也就是五个男的一个女的,后来新街口称霸的就叫小混蛋,还有贺兰山五兄弟,是从宁夏十三师回京的。比较有名的佛爷有一个外号叫“蹭身没”的。是39中的学生,还有一个叫北海小五的。各路豪杰总要比个高低,争个地盘,谁的地盘大,谁更横就说谁的“份儿大”“份小的”遇到份大的一般都认灾,但这份也是动态的,变化的,如果你灭了一个份大的威风你就长份儿了。向份儿大的人叫板挑战那叫拔份儿。一般份大的遇到这种情况,第一反映就是要把挑战者镇住他第一句话通常会这么说:“孙贼,你丫想拔份啊?你丫也不打听打听老子是谁?”若被份小的给灭了,尤其当时就认怂了,那就叫丢份儿,或跌份。这份儿就和现代营销学中所说的市场份额本质上是一个概念。
  
  累了,看看反映再续
  
  什么叫戳份儿呢?帮别人戳份儿就是给别人撑腰的意思,找别人戳份儿就是找靠山的意思。哪会儿打架,两伙人冷不丁的遭遇了,或老冒(老流氓的意思)遇到了楞头青,一般不会立马开打,也讲究个刀下不斩无名之辈。老冒一般会探一下虚实,以免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了。老冒会问:“谁给你丫戳份呢?”这青格楞若不想造次,一般会答“某某是我大哥”这某某如果真是份儿大的主,这老冒接下来会问几句核实的话,如:“某某的婆子是谁?”如果这青格楞一定要拔份儿,他就会呛着来:“你丫管着吗!”没准接着一板砖就拍了过去。江湖上说,就怕那半生不熟的主,他老向拔份儿啊,规矩没弄清楚,还没分出敌友来就下家伙了。
  那会儿打架时常说的一句话是“花了小丫挺的!”“花了”就是打出血来。和共军的“挂花”是一个意思。还有就是“封丫眼”指一拳打在眼睛上,若一击而中,则可以迅速瓦解对方的抵抗能力,相信看过拳击比赛的都了解这一点。一般而言,被击中眼部的人都会弄个乌眼青,好多天不敢出门。
  有点尊严的老冒开始都讲究一对一的决斗,颇有点古风。开口的话这么说:“孙贼,你丫敢单练吗!”这边厢也不示弱:“玩儿拳还是玩儿跤啊?”这叫约架,就是谈好了时间地点方式再打一价。要这么谈好了再打,一般比较文明,比得是个人的实力技巧,一般比完了胜负双方都会握手言和,败的一方叫甘拜下风。但也有比狠的,那就这样叫板了:“口里口外,刀子板带?问的是咱在胡同里打还是在胡同外打呢,用刀子,还是用板带呀”这要是约好了,那肯定是打得头破血流。也有不守规矩,说好了玩拳,暗藏利刃。这样做的人一般会遭到疯狂的报复。后期就不那么文明了,大多数人开始采取以多胜少,不宣而战,途中设伏的战略战术了。
  
  “给丫一窜儿!”68年中学里常听到这么一句话。我原来一直以为“窜”应为“汆”字。一直难以理解这句话的实际音义和字面意义的联系,直到刚才拼音输入打出同音的“窜”写这段时才突然省悟,应该是“窜”字才对。“给丫一窜”的意思是将双手张开,和在一起,作祈祷状,身体稍稍下蹲,站在一正在弯腰检东西人的身后,瞄准那人的会阴部,突然用力将合着的双手猛力一戳,也不能过于用力,后果很严重。被戳的人受此突然袭击会本能地向前一窜。恶作剧在一片笑声中就算完成。除非那被戳的翻脸,通常是一场喜剧。当然,被戳的一般是弱者,不弯腰的也可以把他的东西弄掉诱其弯腰,如此带来更大的欢乐。这种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的把戏被戳的肯定是男性,戳人的一般也是男孩。可也有例外。一日某被有历史问题的中年男老师不知为何恰好作成了这种被攻击的姿势,路过的一个女生难以抗拒一戳之快的诱惑,嘴里念念有词地:“给丫一窜”说时迟,那时快,那中年男子应声来了个大马趴。目睹者无不瞠目结舌,那女子却满不再乎地浪笑而去。
  
  “洗”和“刷”这种咋一看和家务事连在一起的,可在那时却也是江湖上流行的黑话。“洗了丫的!”实际含义是抢劫的意思,但那时的“洗”的对象基本上是年轻学生,和真正意义上的抢劫还有点区别,更像现在的校园暴力的概念。被洗的一般而言,家里比较富裕一点,穿戴又比较时髦一点。哪会的时髦无非是军装,当然是指干部服,四个兜的,军帽,军挎(军用挎包)懒汉鞋,冬天的剪养绒帽子,皮手套,回力牌球鞋等穿戴,最大件的是自行车。最常见的是香烟。哪会最好的香烟是中华牡丹和大前门。中华可能卖一块多钱,牡丹5毛钱,大前门3毛钱。能洗到一盒刚抽了几根的大前门就算收获不小。一般而言也不会遭到太大的反抗。但比较横的主也有直接拔人衣服或扒人鞋。那会你可能会看到一帮孩子走到一穿着崭新的白回力球鞋的学生面前,其中一个人开口对同伙中的另一个人说,“你看他的鞋你穿上合适?”眼睛根本不看那被洗的人,就像现在到商场买东西似的,只当那被洗的对象是一个鞋的载体。“这被问的主回答“差不离儿。”这为首的这是才抬眼看那被洗的人一眼说:“哥们儿,跟他换换鞋。”语气极其温和平静但又透着不容质疑的坚定。这被洗的主儿,要是识相点就乖乖地脱下鞋交换了事,或选对方阵营中脚上的鞋还看得过去的人说:“哥几个,你们也别太狠,我跟哪哥们换成吗?”一般来说还是可以商量的。
  “洗”的另一类主要对象是“佛爷”。连读就是“洗佛爷”那就直接奔钱去了。要是这佛爷没有人给戳着,本身又是纯技术型的,那一般是谁见着谁洗。说来奇怪,人的胆量是可以分类的,敢打架的不一定敢偷钱包,敢拍婆子的不一定敢打架。当然也有那文武双全的,能偷能抢,能打架又会拍婆子。但一般偷和打架二者还是有一定分工的。你要去洗那被人养着的佛爷那你就要冒着和他那武力后盾直接冲突的风险。
  “刷夜”也是当时小青年常说的话。或着说:“哥们在外面刷了好几夜了”意思是整个夜晚没有回家,在外面睡了。当然不是旅馆了。大家知道,知道现在,北京城区的旅馆本地身份证是不让住的。谁敢“刷夜”就意味着从好孩子到坏孩子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首先意味着家里已经管不了他了,其次,意味着他在外面哥们很多,有住的地方,第三,还暗含着他可能有性经验了。总而言之,你若敢刷夜你在同伴中就上了一个档次。
  
  “盯茬辈儿”和“盯杆”
  这里的“盯”字有时刻警惕着的意思,有点英文中“keep”的含义。常说的是“这茬辈儿哥们帮你盯着”茬辈儿的意思就是积怨,已经发生但还没有摆平的冲突。盯茬辈儿就是我等着你丫呢,看你敢找上门来不敢。敢替别人盯茬辈儿的主,一般都是好勇斗狠的主,还得稍微有点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豪气。其中上档次的主,真有点虽百万人,吾往已的气势。你看他正在那放鸽子那,惶惶张张跑来一人冲他央求了几句,他转手把鸽子递给旁边的人,随意地说:“帮我拿着,我去帮他盯个茬辈儿。”也不用招呼谁,自然有一大群帮闲的人跟着他。当然比较大的茬辈儿是要精心准备,带上家伙,甚至先喝顿酒鼓舞士气,然后才奔赴战场。
  顺带说一下“盯杆”或许不算江湖上的黑话,只能说是养鸽子人的流行语。但那时私人养鸽子的人一般也是提笼架鸟之辈,八成都有点前科。因鸽子而引发的战例为数不少。从盯杆到盯茬辈儿也是常有的事。盯杆其实就是在竹竿上绑一红布条,当鸽子飞起来时,站在自家院子里,不停地挥舞那竹竿,鸽子只要看见那红布条在不断的飞舞就会持续地在天空中飞翔。与盯杆相对应的惯用语是“给垫儿”给垫就是用一只被绑着翅膀的鸽子来引诱飞临自家院子上空的别人的鸽子,落在自家房顶上。一般是看见各自远远地飞来是,握住那当垫儿的鸽身但别笼住翅膀上下一摆,那当垫儿的鸽子的翅膀就扑棱起来。天上的鸽子远远地看到有同类在召唤有可能就冲着垫扑棱的地方飞过来,当看那空中的鸽子有点降落的意思时,要恰到好处地把垫儿鸽往天上一扔,那垫鸽由于被绑着翅膀,到达最高点后,必然降落,这就可能诱使天上飞过来的鸽子跟着降落。尤其被诱鸽是单飞的鸽子那成功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趴柜台”和“捅天窗”
  这是两句关于偷窃技术的黑话。能趴柜台的人还不能称之为“佛爷”必须掌握捅天窗的技术才能真正踏入佛爷的行列。趴柜台是指从商店的的柜台里面直接往外掏东西。可以想象那时商店柜台里的东西也少得可怜,趴柜台的主要目标是香烟。趁售货员不注意,一弯腰把胳臂伸到柜台里面,把东西拿到手。这能趴柜台的主,必须有一定的身高,身体的柔韧性也要稍好一点。当然心理素质也有一定要求,善于把自己伪装成想买东西的主,有时还要和售货员贫上几句。捅天窗那可真正是技术活了。天窗是指男制服的上衣兜。要是中山服,那上衣兜是明兜,还比较好得手。但后来的制服都改写成暗兜了就增加了难度。哪会儿的钱包大多是塑料的比较滑,若用两个手指从上衣兜的下方往上猛得一捅那钱包就可能从上衣兜里跳出来。当然那捅的力道要恰倒好处。另一个难点是先要把目标兜的口子解开而又不能被发现。这种技术活必须在比较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实现。若被发现黑话就说:“捅炸了”要捅炸了,那佛爷可就惨了,少不了被革命群众一顿暴打,然后扭送公安机关。印象中那时好象群众还是不怕小偷的,不想现在偷不成就便成了明抢,甚至被偷的人都不敢承认。当然,也偶尔会看到更有创意的偷钱办法。夏天,小孩会用粘杆去粘树上的蜻蜓。你可能会发现粘杆更具经济效益的运用。露天买西瓜的手边一个敞口的木箱子子就是钱箱,不远处的台阶上坐着一个拿着粘杆的少年,左手的指缝里还夹着几只蜻蜓。只见那少年突然把粘杆伸向钱箱,粘着一张钞票就收了回去。神态是那样地悠然自得!
  
  “叶子”和“拆哒拆哒”
  “叶子”在黑话里指的是钞票。那会最大面值的人民币是十元的,还有五元,两元和一元面值的。“哥们儿!叶子活吗?拆哒,拆哒!”那意思是“你手头钞票多吗?拿两张来!”这拆哒拆哒,可不是借的意思,拆哒走了就不会拆哒回来了。除非被拆哒的这主后来长份儿了,那还有找后帐的可能,那就会这么说:“哥们儿,那会儿可没少给你拆哒叶子,怎么着?也该给哥们儿拆哒几张了吧!”这拆哒和被拆哒的主儿一般而言介于认识和不认识之间,至少是脸熟。拆哒叶子比抢钱略显得温柔一点,有点强制,也有点商量,一般拆哒一半就是很极限的比例了。能拆哒一张五元的就收获不小了。常用的说法还有“哥们儿叶子有点紧,能给拆哒两张吗?”这么说就显得商量的成份更大了。“拆丫的叶子!”这口气就有点近乎抢了。
  
  “顽主”“老兵”“老泡”和“碎催”
  “顽主”我觉得正确的字应该是“玩主”但读音确应读作“顽”。也许王溯用“顽主”作书名也是从读音上来考虑的吧。顽主是指那些游手好闲,到了工作年龄还没有正当职业,但又不愁没钱的黑道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好歹也在某一片有点名气的主。他们也不能天天去打架,也得有点消磨时间的爱好。养鱼,养鸽子在这帮人里比较普遍。说:“哪哥们儿是顽主!”那一般就得小心一点了。顽主有点帮派老大的意思。但“老兵儿”和顽主还是有区别的,“老兵”一班指老红卫兵。何为老呢?66年8.18毛主席检阅红卫兵前后的那帮中学红卫兵算老兵,但一般不指工农出身的人,专指干部子弟。不是住内务部就是住在组织部,统战部,机要局,空军大院,海军大院,公安部大院等。都有点行头,将校呢的旧军装,将校靴等。老兵在老毛把矛头指向党内的当权派之后,失去了当时的威风,虽然有后来的西纠,联动但作为有组织的行动,那一年扎死小混蛋之后就消失了。因为他们毕竟有父母的资源,一般都当兵的当兵,下乡的下乡,作为个体他们是无法在江湖上混的,也不屑于与顽主为伍。所以顽主和老兵是不同的。这一点被王溯混淆了。“老泡”一般指老混混,老流氓,干得都是投机摸狗的事,比起顽主的称谓带着很强的贬意。比如说:“那孙子是老泡了!”斜着眼给你指一下,没准就一蓬头垢面的主,正捏着一烟屁在那嘬呢。“催倍儿”和“碎催”都指在江湖上跑龙套的喽罗。碎催就是最底层的了。也有从碎催熬成顽主的,但还是会被人指指戳戳的,如“我跟东子混的时候,丫还是碎催呢!”
  
  板砖,菜刀,军刺和三棱刮刀
  
  文革时的战斗武器有很多,比如武装带,木枪,弹簧锁等。但在江湖上最常用的还是我标题上提到的这几项。只有板砖作为流行语被流传到现在。现在网上说的“拍板砖”是只网络骂人或批评,可那时的拍板砖,那是往脑袋瓜子上拍啊!正确读音在“板”字上要儿话,“拍板儿砖”为了少敲一个字,我就不老加这个“儿”字拉。板砖就是盖房的红砖。其实拍板砖是比徒手打架稍微凶狠一点的打法,如果使用得当,力道合适,对被拍的人伤害并不大,震慑的效果要比实际对对手身体的伤害来得大得多。大家都看过很多表演硬气工的,把板砖往自己额头上拍,砖应声而断,表演者毛发无损,还给观众鞠一躬,迎接大家的喝彩。其实那不是什么硬气工,几乎是个人,忍着点疼都成。红砖的强度并不大,你看过泥瓦匠砌墙就会看到,他们用手掌就可以把砖劈成两半,根本就不需要运气。越整的砖拍在人头上,伤害越小,接触面积大呀。只要你掌握好用砖的平面去拍一般见不了血。人的头盖骨是很结实的尤其前额。你要往后脑勺上拍,倒能给人拍晕了。“拍丫的!”这是打群架时常能听到的叫喊。拍板砖由于它强大的震慑力,有限的后果还有取材方便被江湖小子广泛采用。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原因,那就是拍出一板砖,砸在对手头上那感觉真的很爽!我想至少不比排球主攻手扣球的感觉差,可那全套动作真是差不了多少。
  拍板砖再爽也爽不过菜刀砍在脑袋上的感觉。你知道小学课本里合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吧,就是受文革前这篇小学语文的影响,北京哪会上学背菜刀的人可不少。军挎里没有书本,就一把菜刀。也不是敢背着菜刀就真敢用。你看见一大帮孩子围着一人,那人手紧紧地摁着军挎的翻盖不撒手,而围住他的人使劲捭他的手,那是跟他抢菜刀那。这就是敢带不敢使的主。用板砖拍人肯定是拍脑袋,但用菜刀砍人那就不一定了,砍不对了真能给人砍死。有的主就选择砍肩膀,砍后辈,也有用刀背往脑袋上砍的,但毕竟不得劲。
  不需要很张扬的动作,但又能给人以极大伤害的武器就数军刺和三棱刮刀了。军刺就是半自动步枪上的刺刀,现在都是三棱的了,当时还是像匕首一样的带血槽的那种。来源不详,大概从新疆建设兵团,宁夏建设兵团回京人员手中,或民兵,大专院校武斗队流失出来的吧。三棱刮刀,一般工厂的机加工,钳工手中就有,用三角锉在砂轮上也能磨出来,而三角锉是可以在五金店里买到的。你从这些家伙的来源就可以知道,没有干部子弟在江湖上混了,混的都是市民阶层,工人子弟。最大尺寸的三棱刮刀是一尺二长,和军刺的长度差不多。带着这两样东西的,那真得是顽主了。放狠的时候常说的话大概是这样“叉了你丫挺的,信么?!”“给你丫叉成筛子你信不信?!”听着就够狠吧!但真下家伙的往往是初中生,不知深浅,一言不和,迎面就是一刀,也不懂人的生理结构,弄不好一刀致命。哪会儿,打架可能没人管,出了人命还是要判刑的。老顽主就比较懂得分寸,知道备而不用,跟现在攥着个原子弹似的纯用来威慑。真的需要用一下,也要精心选择时间地点和扎的部位。我上文说的扎完了还管送医院那可是真事。
  虽然那时也能见到用蒙古刀的,但真正的刀客还是喜欢用三棱刮刀。据说三棱刮刀最大的好处是叉进去时阻力小,拔出来时也轻松。不象只有两面的匕首,若血槽不够深,扎进身体就被血肉给嘬住了,奋力拔出时,血一下子喷出来能溅你一身!你看现在军用刺刀也改成三棱的了,可见确有科学道理。
  刮刀给先天条件比较瘦弱的孩子带来了称霸的机遇,出现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的可喜局面。有一把刮刀在手,不用多大蛮力,要的是胆气。“这哥们儿手过黑的!”这和心黑可不是一回事。这“黑”就指的是敢下家伙。你可能会看到一个白白净净的瘦小男孩被一大帮身材高大的催辈儿簇拥着,那你可别小看他。他会掏出刮刀来给你看:“哥们儿,能认出喂过血的刀吗?咱哥们儿告诉你,扎过人的刀发暗,没扎过人的刀是白的!”听他一说你再看那刀,你会有血在刀里面的幻觉。古人说:“身怀利刃,易起杀心”一点没错!
  
  抽,抖,cei,花,灭
  
  这几个字看着一个比一个狠吧?其中我用汉语拼音标注的字是因为拼音输入里没有,查小新华字典也没有这个读音的字,但我确实在什么地方见过此字,一边是“卒”另一边是“瓦”但究竟是“卒”左“瓦”右,还是“瓦”左“卒”右我真是没有把握。Cei这个字可是北京人的常用字。比如说“暖瓶cei了”和“暖瓶碎了”还是稍有差别的。Cei更有动词的意思。也可能因为字典上查不到cei字,也有用“碎”代替cei的。但意思就变得太血腥了。比较以下两句:
  1,    我cei你丫的!
  2,    我碎了你丫的!
  第一句无非威胁要打人家一顿,而第二句就有点非要了人小命不可的意思了,和碎尸万段的意思比较贴近。为了准确表达首都人民的意思,强烈要求文字学家把此字加入字典。
  “抽”是比较大众话的说法,一之流传到今。“抽你丫的!”“找抽呢你!”是不绝于耳的声音。当时还有一句歇后语,现在很少能够听见了,“大街上拣烟头,找抽那你!”可能还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吧,拣烟头抽的贫困现象已经绝迹了。这句歇后语也就被遗忘了。
  “抖”被用来表达打人,反映了北京人的幽默感。“抖你小丫挺的!”什么意思那?我猜测可能是从抖空竹那转义而来。空竹被抖起来是团团转,呜呜响。“抖你小丫挺”的意思就是打得你团团转,呜呜叫。而又透这说话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暗含着“打你跟玩似的”意思在里面。
  “花”前面提过了,是把你打出血来的意思。还有比这句更富调侃意味的话“把你打出黄的来!”是那句“把你打出屎来!”的文明表达法。
  “灭了丫的!”这里的“灭”更多是从精神层面上讲,有灭他人威风的意思在里面。
  
  本来不想再续了,任此帖在天涯里沉浮,但隔了两日未续,看点击数又上了2000多而且还有人跟贴,我就把一直犹豫写不写的一段续在这里吧,欢迎当时在事发现场的人指正,也欢迎知道不同版本的人踊跃跟帖。此帖的名字权且叫“我所知道的‘小混蛋’之死的民间流传版本”
  小混蛋之死是文革时期北京江湖上发生的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件事,也是流传最广,为青年人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在王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前不就热播《血色黄昏》中都提到此人。不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把‘小混蛋’改作‘小坏蛋’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小坏蛋是由王朔本人客串饰演的。在这两个人的作品中,虽然透着干部子弟的无聊的优越感,字里行间却有意无意地透露着对小混蛋的敬畏,像在深夜中的森林中看见一只卧着的死虎一样,小混蛋虽燃已经死了30多年了,虎威尚在!
  其实,小混蛋的江湖地位是在死后才上生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的,可能是因为死的确实有点“悲壮”吧!悲壮这词用在小混蛋身上,确实有点不太恰当但我真的想不到更恰当的词来形容。
  小混蛋本姓周,据说是孤儿,或单亲家庭,死时不足20岁。其生前曾说过“从没打算活过20岁”的‘豪言壮语’。小混蛋死前和七机部的干部子弟王小点兄弟有碴倍儿。传说王氏兄弟是七机部一把手王秉嶂之子,近来有人考证这一说法仅是传闻。小混蛋和王氏兄弟本来约的单练,但王氏兄弟不敢应战。但此碴倍儿不了随时可能发生遭遇战,碰巧小混蛋的一个原来的哥们儿与小混蛋反目成仇,由于原来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提供小混蛋的行踪。这人在江湖上的绰号叫“坛子”。有了坛子的帮忙,一场伏击小混蛋的阴谋悄悄地展开了。
  
  是日,小混蛋和他的一个朋友,绰号叫小秋子两个人在动物园附近被坛子带领的一百多人团团围住。坛子和王氏兄弟本不想出命案,只要小混蛋认栽服软就可逃生。但被团团围住的小混蛋虽然知道寡不敌众,但仍不认栽,据说他和小秋子当时各手持一把刮刀和退到一根靠墙的电线杆旁,对方人虽然很多,一时还没人扑上前去,当坛子威胁小混蛋认栽时,小混蛋把刮刀倒了过来,递向坛子说,“这茬倍儿,哥们儿一人盯,没有小秋子的时,今天你丫把哥们儿叉死,这茬倍儿就算了了,叉不死我,你丫就钉着点!”坛子一不做,二不休,接过刮刀就是一下,众人蜂拥而上,乱刀将小混蛋扎死,据说小混蛋身中数十刀而亡。而小秋子并未解除武装,仗刀奋力突围,在一解放军站岗的大门前,把刮刀扔了“大叫,解放军叔叔救命!”此时小秋子也身受数刀,仅以身免。在小混蛋死前,小秋子比小混蛋戳得还响一些呢!常穿一身海军灰。据说,此人仍在世,人已残废,在东单附近修鞋。
  
  小混蛋死后,在江湖上引起轩然大波,江湖上各帮派在小混蛋的幽灵下暂时地团结起来。他们为小混蛋办了他们以为最隆重的仪式。给小混蛋穿上一身国防绿军装,脚上换上一双崭新的白回力球鞋,腕上带上一块十七钻上海牌手表。数百人从复兴门抬棺去八宝山火化。当时用‘远飞的大雁’的曲子改编了一首誓为小混蛋报仇的歌曲,还记得其中一句是“誓把坛子扎成筛子!”而肇事的一方则迅速在北京消失。据说后来王氏兄弟到陕西插队。
  
  既然,灭神老弟求知若渴,我今天还有点闲工夫,就再续一篇。其实这些素材我准备留着将来写小说用的,现在都暴出来让别人选用了,我真想写时就不好再用了。言归正传,先介绍一位顽主吧,这是一位除小混蛋之外,我最欣赏的一位,若他或他的子女能够看到此帖,敬请留言,我一定登门拜访,因为年少时,他帮我盯了两个大茬倍儿,让我的同学对我刮目相看。
  
  小荣子本名叫介石,您别笑,就是蒋介石的后两个字,但他不姓蒋,此处暂把他的真姓隐过。江湖上人称小荣子。据传说,小荣子的父亲曾当过国民党的县长,解放后自然没有好日子过,但过去养尊处优惯了,夏天居然还穿着府绸的短衫,制服短裤,带副眼镜,摇一折扇,穿一黑皮凉鞋,灰白相间的头发,举手投足还能透出点与凡人不同的做派!可他其实已没有工作,全靠老婆给供销社劈劈柴,拣破烂为生。小荣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傻妹妹,大哥好象有工作,二哥在社会上闲逛。文革时,小荣子的父亲不知去向了,也没听他再说起。本来他就不买老头的帐,看不惯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能养家糊口还摆谱的样子。据说,有一次小荣子老爹打他母亲,小荣子找了一个假手榴弹,对他爹说:“你再打我妈我就拉弦了!”老头吓得立马就住了手。
  小荣子个很矮,也就一米五多点,能在江湖上混出点名堂靠得是头脑灵活,身手不凡,胆大手黑,看他打架是一种享受,可谓痛快淋漓,从不拖泥带水,根本没有互相叫阵的过程,上手就打,往往对方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就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了。
  他会倒立行走,会空翻。他手黑,当时他还没有名气时,我亲眼看见他把一个对手按在地上,骑在对方身上,左右开弓打了十几个耳光后,还不解气,用双手掐着对方的喉咙,真是往死了掐,我吓得嚷:“你快把他掐死了!”他冲我笑了笑,又掐了十几秒才松手,那人躺在地上半天缓不过气来。那会儿,城区根本不许养狗,可不知他从那里弄了两只狗吓人。看着别人被狗吓得乱跑,他却用食物把狗逗得张开了大嘴,猛然把拳头伸进狗嘴里,恨不得半只胳臂都伸进去了,在周围孩子们瞠目结舌的时候,他从容地把胳臂收回来,完好无损!就这样,他在同伴中树立起威信。前两年我听一个养狗的朋友无意中说起,他训练狗的着数之一就是猛然把胳臂伸进狗的喉咙,必须伸得足够深,此时狗是不能咬合的,他说人也一样,不信你自己试试。我几十年后才知道小荣子当年的技巧,但我也确信,即使当时我就知道,我也不敢把手伸进去。总而言之,别人想不到的,他能想到,别人不敢的他敢。
  能在江湖上戳起点份儿,必须有点担当,讲点义气,敢于出头才行。小荣子对于我,绝对够意思,一来念旧,二来从不强人所难,第三你有难,不用你开口帮你盯,盯完走人,不要什么回报,只要你知道我够意思就行。
  那年,我家搬到另一个胡同,出来乍到,虽然发小中有和这边熟的让照顾照顾,但还是有欺生的,有个叫大疤痢的小玩闹,成天敲我家大门。有一次我回家,正撞着他带着一帮孩子敲门,看我回来,他就挑衅地看着我,用黑话说,跟我犯照!我气不打一处来,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迎面就给了他一拳,立时把小子鼻子打破了,趁他们犯楞时我进了家门。不一会,这孙子窜到房上去了,拿一块砖头把我们家窗户玻璃给砸破了。我说:“孙贼,你丫到外边来!”我跑出去,去老根据地搬救兵。我没本没想麻烦小荣子,我带了几个人回家时,我姐说小荣子带人来了,让她给骂走了:“说你别老找我弟行不行!”我姐也是为我好,怕我跟着他学坏。据别人说,小荣子当时说,“小姑奶奶的是我以后不管了”小姑奶奶是我的外号。但小荣子决不会对我姐说什么不敬的话,这是许多人误解的,其实真正的顽主对哥们儿的家人都是很有礼貌的,就是好心挨了撅,也不过默默而退。但小荣子来一趟就足以了。大疤痢后来就没敢在乍刺儿,把玻璃也给赔了。小荣子虽气头上说了不管我的事了,可我真受人欺负了他仍然挺身而出。顺便扣一下题,‘乍刺儿’的意思是挑衅的意思,同意的黑话还有‘犯葛’“你丫犯葛?”
  没多久,我们几个小孩到浴池洗澡,碰见组织部的七八个大孩子,比我们得高一头,和我们争铺位,他们人多,个又大,我们难免吃了亏,在澡堂子里,无非推推搡搡而已。洗完澡,那帮干部子弟站在我们必经之路想截我们,而我们有一个人没洗澡,直接去搬小荣子了。正在我们要吃亏时,小荣子几乎孤身一人,挥着一条武装带喊着“谁!谁!谁在这儿拔份儿!”冲着为首的那大个的脸上就抡了一下。我们几个小孩一看,顿时勇气倍增,把那帮大个打了个落花流水。
  小荣子帮我们打的架对于他来说是小菜一碟。有一段时间派出所让他定期去汇报,有时他让我陪他一起去,我就在门口等他。他从来没有让我为他做过什么,除了陪他去派出所。
  小荣子的故事很多,后来被判了,出来时已经改革开放了。据说,出来后开始以推自行车卖冰糖葫芦为生,和别的卖糖葫芦的不同,他搞了一身买糕点的工作服穿在身上,还带个白帽子。很快就发了。
  
  上周看了‘土豆’跟帖,就想打住吧,别宣扬暴力了。可想起沈从文先生写湘西土匪的作品又觉得有点释然。其实‘盗亦有道’就我个人感觉,象儿时伙伴那种不计回报而施以援手的事,在我工作后的单位中很难见到。另一方面我觉得也有责任为那些生活在大都市底层的童年伙伴表达一下,让大家知道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这些平民子弟的真实生活。
  感谢各种意见的跟帖。你说的那风云人物我没有听说过,可能各有各的活动地盘吧。
  
  再接着介绍一位人物,称不上顽主吧,但他哥哥绝对是当时戳得比较响的大顽主!就先从他哥哥说起吧。哥哥绰号叫‘黑东瓜’口头发音应为‘黑东锅’瓜字念成锅。黑东锅在文革前就属于社会青年,被发配到宁夏十三师,是著名帮派‘贺兰山五兄弟’中的老大。文革中趁乱返回北京。黑东锅背微驼,长得确实比较黑,见到人都笑笑呵呵地,见到小孩更是笑容可掬。没有亲眼看到他打过架,但看到过贺兰山五兄弟之一,绰号叫郑三炮的打架,那叫一个狠!记忆中那郑三炮的块头有点像拳手泰森,长得也有点像,胸肌腹肌,有棱有角的,现在练过健美的也不过如此。只见看他把对手逼到墙角,那可是实打实的墙,不是拳台的拦绳,退无可退。只能左右躲闪,就见那郑三炮左右开弓,一阵组合拳打得对方鼻青眼肿。其中一拳被那小子闪过,打在他身后的墙上,把墙灰砸了个坑,扬起一阵烟尘。郑三炮根本没任何停顿,以更凶狠的勾拳打在对方下巴上。那可比现在看拳击赛过瘾多了。
  还见过黑东锅给两个帮派调解的现场。其中的一方也是鼎鼎有名的顽主叫小福子。茬背儿的双方在黑东锅家前的空场互相叫板,可能黑东锅约的双方吧,那俩顽主一左一右站在黑东锅的两旁,谁也不服谁,尤其是那小福子还在和对方叫板:玩拳,玩跤?你挑!这黑东锅和没事人一样,脸上挂着憨厚的微笑,蹲在地上装一个很大的鱼缸,那时正兴养热带鱼。黑东锅一边摆弄着手中的东西,一边憨憨地笑着一句话也不说,一点都没有给调解的意思。看双方斗嘴斗得差不多了,他的鱼缸也收拾完了,站起身来很随意地说了一句:算了,你们哥俩帮我把鱼缸抬进屋去。这哥俩也没再说啥仨人就进了院了。
  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是黑东锅拥军刺把人叉了后直接送进医院急救科。说那孙子进了西城分局,折进去没几天,黑东锅的哥们接二连三被收进去,一定是这孙子在里面抬人抬得太多了。知道那孙子要被放出来了。黑东锅带了几个兄弟在西城分局门口等。见那孙子出来了,哥儿几个说请他喝酒压压惊,刚拐过弯,黑东锅就掏出军刺给那孙子肚子上一刀,然后直接给架到附近邮电医院急诊了。这说明黑东锅办事有分寸,知道控制风险,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黑东锅的弟弟叫老刁。老刁在孩子里长得比较高,长得就属于黑社会型的,一脸不讲理的样子,也很黑。我和老刁结识应该不是很友谊的那一种。小时候,俩胡同摔跤比赛,老刁在他们那一片算比较棒的,我们胡同和他一样高的都比他大一两岁,赢了他吧也不光彩没准还会结仇,输了又太丢份。而我天生有定力,一般大的孩子都摔不过我,和稍比我高一点的摔,也胜多负少,曾经一家三兄弟同时上也让我给他们叠在地上。我又比较喜欢研究,看大孩子照着书练时我也偷偷地模仿,什么大别子,小别子,黑虎钻裆,得合勒,锁脖子,大背胯等招术都会一点。老刁来挑战时,我就被推出去应战。不用说,老刁虽然个大,让我来个借力使力掼在地上。事先说好了,不许急!那老刁不服又和我来了一跤,我确实还行,不负所托来了个二连胜。老刁当时脸色很不好看,更像土匪了。但大家有约在先,谁也没翻脸。我呢也算露了一小手。这就算认识了,但不算太好的开始。没想到日后他会帮我打了一架。
  复课闹革命后,我们都就近上了中学。各片的实力在中学有了重新组合的机会,有的人乘势而起,有的人在新环境下被灭了威风。可老刁属于天生孩子王的类型,到哪都有一帮拥趸者。在说下面故事之前,我要简要地把我们那一片的阶级成分分析一下。胡同里是有阶级的,当然不是老毛说的那种,但人的贫富贵贱在孩子身上会有很明显的反应。胡同里有大院,比如科学院宿舍,图书馆宿舍,在高一级的大院,内务部,组织部,统战部门前都有站岗的。大院里的孩子一般在家长的庇护下是不屑于胡同串子为伍的。这些孩子生在深宅里长于妇人之手,对野孩子又鄙视又害怕,因为他们对我们流露出的那种鄙视,又刺激我们灭他们的优越感。我们胡同里某个大院的孩子和我们就处于这种状态。他们见了我们又恨又怕。我没有直接和他们打过架。但这院里有个小孩原来和我关系很好,借过我不少书,后来被同院的叫小弟的孩子挑拨和我断绝了来往,可能别的孩子帮我教训过小弟,他把仇记在我身上,在胡同里打照面时他都低头而过,根本不敢犯照。
  一上中学,小弟结识了一个小玩闹,据说挺有份儿的,长得也很土匪,他哥也是个大流奔儿。这些我当时不知道,小弟以为找到了考上,陡然生出翻身报仇的欲望,那么蔫坏的一主儿,居然想对我使用暴力了。当我在校园里被一大帮人好像开玩笑给捂住了一阵拳打脚踢时,我不知来者何人,所为何事!当时就被打懵了,等我从地上爬起来时,那帮人已经跑了。要说我走运,我吃亏的时候老有朋友主动帮忙。正当我委屈地擦着受伤的脸时,老刁上学路过,问我:怎么了?谁呀?我也不知是谁,但自有帮闲的帮我回答,虽然我被打时没人拦着,但看有人来给我戳份了,而且是老刁,一帮人就迅速集结起来,在帮闲的指引下我们拥进五连八排的教室。那小子正坐在火炉旁拿着一根火钩子一边敲着火炉一边和一帮崇拜者吹牛呢!其中就有这叫小弟的。只见老刁冲向前,劈手夺下那火钩子:你就是贾二啊!抡起那火钩子就是一顿乱抽!那小子一下子就瘪了下去,根本没敢还手。我也明白了这其中缘由,揪着小弟左右开弓给了他几个大耳切子。从那时起,我们班女生也把我归在坏人里了。直到参加工作前也没批准我参加红卫兵组织。那时的红卫兵组织已和文革初期大不相同了。基本上等同于团组织。
  老刁后来遇见一个知人善任的老师,利用他在同学中的威信,力排其他老师意见直接就让老刁当了排长,老刁的领袖欲望得到了极大满足,竟从此变得很规矩了,可能帮我打的一架式他的最后一架吧。听说分配到第一通用机床厂当了工人。人家问他出身,他回答:高干!一点不假,他爸是十架子工,就是搭脚手架的。肯定是在高处干活。那时不用钢管都用沙篙,是一种很粗的木头。
  
  将校呢,将校靴,白边懒汉及其他
  
  那时穿什么比较时髦呢?我记得沈从文老先生在解放后放弃了文学写作,选择了在乱世中既可保命又能不虚度光阴的一个课题,就是历朝服饰的演变。粉碎四人帮之后,他由于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竟成为此领域的专家,专著还在海内外出版。可我估计文革时期的服饰特点他肯定没有收录进去,就由我来补个遗吧。不过我也不是讲那时所有的服装,而只是讲在北京江湖上或者说在躁动的青年中先后比较时髦的穿戴吧。那会儿不用时髦这词,也不用帅这个字,一律用‘丫穿得挺狂的’或‘丫穿得够牛逼的’来表示带有一点嫉妒的赞叹。
  
  文革初起,破四旧时,红五类的子弟得风气之先,抄家打人,意气风发!尤其是那些高干子女根本不知道老毛‘炮打司令部’斗争方向,还以为象他们父辈吃大户斗地主一样去革别人的命。既然叫红卫兵总得穿得象个兵,尤其老毛818检阅红卫兵时解放后第一次穿上了军装,所以这些红五类纷纷回家把父辈的军装找了出来,套在他们那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身体上。也不是每个红五类子弟都可以找到合适的行头的,这就要对红五类进行细分`。红五类是指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工人,贫农和下中农,在城市中似乎有一种城市贫民的出身可以置换成贫农对待。但由于定为城市贫民的人多是流氓无产者,似乎他们的子女也很少以此出身为荣去参加初期的红卫兵。当时在中学红卫兵中,大多数的出身是革干,革军和工人。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看,基本上所有的干部解放前都当过兵,所以真正意义上的革干,家里总能找到一两套旧军装的,而革军的地位就稍许有点尴尬,首先他爹只是军人而不是干部,就意味着他爹不是解放前入伍的,即使是个干部级别也很低。穿出来的军装也是取消军衔之后的。而工人出身的孩子,开始还意识不到这些差别,但随着红卫兵的穿戴基本模式化以后,真正的阶级差异才被年青的心灵感受到,因为他们找不到象样的军装,最多找个国防绿的帽子,或着上衣只有两个兜军装,这也使得工人子弟在初期中学红卫兵中被边缘化。
  
  所以,在在青年中六六年破四旧之后最牛逼的穿戴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但人总是要比别人高一等的思想在任何有人群的地方都是一样的。所以穿什么样的军装,也有个演化过程。初期,以咔叽布的,肩膀上有扣袢的,四个口袋为上品。扣袢代表是取消军衔之前的军装,四个兜体现是干部服,连长以上。武装带以牛皮制品,铜扣而且铜扣上有五星和八一标志的为上品。很快攀比之风在红卫兵中兴起,有的穿出来柞蚕丝面料的军装,在那个夏季,骑一辆二六全链套的飞鸽牌自行车,带转铃的,穿一身柞蚕丝旧军装,左臂上扎一红卫兵袖标,在路人艳羡的目光下,风驰电掣地从街上掠过,再按一下转铃,那这孙子的自我感觉绝对比现在二环十三的车手的感觉要牛逼多了。
  
  随着‘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对联出现,血统论在干部子弟中大行其道。今天看来,血统论的出现是高层对老毛把斗争指向党内走资本主义当权派普遍不满在其子女中的本能的反映。但当时的干部子弟并没有把这种本能的不满上升到理论,没有老爹将要成为革命对象的危机感,反而更加得意地穿出能反映出其老爹地位的行头来。相应地也使其组织更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出现了西纠,联动,这种纯由干部子弟甚至高干子弟组成的红卫兵组织。那他们的穿戴就更具新贵族色彩。在晚秋的夕阳下,一队身着将校呢的男女红卫兵,正步从中南海大西门前走过,喊着“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而混蛋”等口号,眼神里分明流露的是贵族的骄傲,而那狂热的神情,只有纳粹的党卫军可以相比。天再冷一些的时候,将校靴就出场了。无可否认,五五年授衔时的将校服设计得相当完美,在我看来只有美军和德国纳粹的军服可与之媲美,即使现在穿出来也不比任何时装逊色。当时主持军装设计的洪学智上将,至今提起此事,得意之色,跃然纸上。将校靴的样式后来被民间被仿制,但很难有真品的神韵。那恰到好处的弧线,,那锃亮得光芒,是多么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啊!
  
  好景不长,老毛的战略部署很快就被坚决贯彻,昔日座上客,今天阶下囚。革干变成黑帮,自然,干部子女就沦落成了黑帮子弟了。在六七年冬天的时候,街头就很少看到把将校呢直接当外套穿的学生了,但将校靴可一直流行了好多年。穿在外面太扎眼,不穿又无法表现与众不同,就出现了把将校呢穿在里面,外面套一件涤卡蓝制服的穿法。这样穿突出的整形作用,那就是将校服是有垫肩的。若一群人中,只有你一个人的上衣有垫肩,岂不是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吗?何况将校呢那贵族的黄色还在衣领处不屈地展示着她的存在。
  
  要知道当年的将校都是打天下的人,老毛授衔绝对掌握宁缺毋滥的原则,十大元帅,十大将,上将才一百多名。那象江以后,动不动就授衔,老*的秘书,许**的秘书都成了上将,甚至连**警卫团的头目也熬成了上将,甚至出现歌手将军。海军大院骑车出来一军人,一看也两杠仨星!那会儿的名头可真值钱。我有个同学的老爹特有派,脸颊处有一道明显的枪伤痕迹,腿上也有枪伤,披一将校呢,威风凛凛。家里的收音机就是缴获的电台,黑色铁皮外壳,几个红色的小键,两杆小口径步枪戳在门后说是打猎用的。参加过延安整风,可你一打听军衔,才是个中校!那会儿军衔的含金量也决定了将校呢和将校靴的身价,毕竟物已稀为贵嘛。
  
  父辈是校官以下的孩子,也可以在一些细节上寻求不同于常人的心理满足。比如军服的纽扣,如果是老军服,那棕色的纽扣正面是有‘八一’徽记的,背面是个铜钩,而新的纽正面是光秃秃的,背面也没了铜钩。你要穿缀以八一纽扣的军装,虽然不比将校呢风光,却也足以保持比下有余的良好感觉。有点像现在小资情调的女士,别的名牌买不起,咱掏出一个带‘V’徽的钱包也有一定的心理满足。
  
  当将校呢被用来当垫肩使的时候,给了一些非红五类出身的子弟浑水摸鱼的机会。父辈那些逃过破四旧的,有垫肩的制服也被他们仿照将校呢的穿法套在板蓝外面,比衬一件将校呢也就差那领口的一末黄色。‘板蓝’的说法也就在此时大行其道,蓝色在破四旧,中学红卫兵的狂飙过后,代替了黄绿色,成了68,69年的流行色。板蓝最好的面料是涤卡,那大概是我国第一个维尼纶厂建成投产之后的事情,也可以说是‘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成果吧。买这种制服除了家庭收入尚可之外,还得凭工业卷,有工资收入的城镇人口才有资格配给工业卷。除了用于买化纤面料外,一些民用工业品也需要用工业卷。涤卡以其不易打褶,比较挺括耐磨,吸引了年轻爱美的青年。与‘板蓝’一起流行的是‘白边懒汉鞋’简称‘白边懒汉’。那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设计。主要是取消了鞋带,用两片松紧带钉在鞋帮两侧。第一代懒汉鞋的鞋底是用一种带有简单花纹白塑料做的,有点象牙白的颜色,也有点透明的感觉。由于鞋底是白色的,所以鞋帮和鞋底连接的部分也有一圈白边。故称白边懒汉。第一批白边懒汉是黑色平纹布面的。后来就变为灯心绒面的了,再后来鞋底也变成再生的红塑料了。不知为什么,当时如果说‘丫穿一双白边懒汉’绝对带有轻蔑的意思,那是暗指这丫挺的可能是个‘小佛爷’。估计是这白边懒汉鞋比较跟脚,佛爷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鞋的敏感,第一批试销品被他们购买的比较多的缘故吧。毕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嘛。
  
  大概从68年冬天,江湖上又出了一个新名词‘飞帽子’。‘飞帽子’就是让带在别人头上的帽子飞到自己手里。那时的北京比现在冷,冬天很少有不带棉帽子的。那年冬天北京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剪羊绒的皮帽子,深受青年喜爱。可卖五十二块钱那!差不多顶一个四级工的月工资那!飞帽子的顶上工夫就在想占有又缺钱的不法青少年中被广泛采用。那剪羊绒的帽子一般是把用来护脸颊的毛皮部分(姑且称作帽耳朵吧)折上来翻到到皮顶上,用帽耳朵两端的挂钩钩上,而不用两端棕色的飘带系,把飘带捋的平平的,当你往前走的时候,飘带会飘起来,如果你骑车的时候那就更飘了。最初,飞帽子是骑着自行车的一方发现目标后,突然加速,当掠过目标身边时,一把将帽子摘到手中,扬长而去。被飞的这主儿只好望尘兴叹。也有那更狠的主,自己没有自行车,属于步兵对步兵的偷袭,那就右手攥半块板砖,走到目标身边时,左手摘帽,右手也不闲着,冲着脑后勺就是一板砖,然后小跑几步脱离接触。各位看官,这飞帽子也不一定是从背后偷袭,也有从迎面走过来,好象连看你都没看你,就突然动手的。关键是麻痹目标,行动果断,撤离迅速。慢慢地,就变成明抢了。剪羊绒帽子成了玩主的标志。那不是谁有钱谁就能带得了的帽子,而是谁有胆谁有份儿才能带的顶带花翎了。
  
  ‘海魂衫‘看了这名字,就足以使年青人神往。海魂衫和海军灰也在京城流行了一段时间。海魂衫是带有蓝白相间的条纹的长袖圆领套头衫。如果你练得有点块儿,胸肌,腹肌,大头肌,棱角分明,套一海魂衫那绝对健美。还有一种灰色的马桶包,是一种圆桶状,开口周边等距离缀着一些电镀的小圆环,背带就穿在小圆环中间,一提背带自然就把开口收紧了。材质似乎是敷了一层塑料的帆布。样子非常新颖。玩主一般用它来装冰鞋,一对冰刀露在在马桶包的上方,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背着它顿生豪气!
  
  顺便辨析一下‘玩主’的用字。王朔的小说“顽主”使大家普遍认可‘玩主’就应该用‘顽字’取其顽劣之意。可我认为是发音正确的,但含义略有偏差。其实‘玩’字若不加儿话音应该和‘顽’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我认为‘玩主’就是不加儿话音的读法。为什么我认为用‘玩’字更正确呢?因为玩主最早是指那些游手好闲之辈,没有正当职业但也不缺钱花的人,‘不为有趣之事,何以遣漫漫人生?’所以他们或养鸽子,或斗蛐求,或精于滑冰,或长于品茶,总而言之,在玩的方面有点专长。闲人容易生事,这在贾平凹的‘西安闲人’里过描述。所以,慢慢地,玩主就被用来专指称霸一方的强梁。
  
  冰上玩主
  
  那时北京的冬天明显比现在长,至少要长一个多月吧。自然冰期也就长一些。印象中城区比较有名的冰场有两处,一是什刹海冰场,二是北海冰场。紫竹院,八一湖,颐和园则是野冰了。什刹海比北海更有名一些,因为它是什刹海体校经营的,供出租的冰鞋,冰车比较多,场子也大。北海公园冰场似乎不是每年都开,场子相对也小一些。更要命的是它关得比较早,至少要比什刹海冰场早关半个月,因为北海公园冰场外就是冰窖,一年的冰块就要趁解冻之前开采上岸。要知道那时没有什么电冰箱,北京夏天北冰洋汽水,大红果冰棍,全靠这时开采的冰块降温。旧时大户人家用的老式冰箱,也是用天然冰来降温的。开采的冰块大概是一米见方,三十公分厚。可能太厚了不易开采,或不易销售,总之开采者要掌握时机,等冰已经从湖底溶化到一定程度时就要把冰场变成采冰场了。
  
  什刹海冰场之所以更有名气,最重要的因素当然还是人的因素。来这里滑冰的高手多,玩主多,看客多。那会儿的冰鞋是跑刀的天下,花样刀次之,球刀更绝无仅有了。基本都是黑龙牌的,花样刀和球刀中偶尔可以见到苏联刀和欧洲冰人牌的刀。一次某玩主炫耀他的苏联刀,用那冰刀刃对着黑龙刀刃使劲一刮竟然把黑龙刀刮下一些铁末下来!事有凑巧,另一哥们儿正坐在旁边换鞋,是一双棕色的皮子的旧球刀,看到此景就把自己的冰鞋递了一只给那正得意洋洋的玩主,轻声说:“哥们儿,你试试我这刀。”那玩主一看是双破旧的球刀:“操,你这是他妈哪的破刀啊?”说着拿他的苏联刀冲这破刀就来了一下,照样削下了末子,可细一看,是那苏联刀被戗下了铁屑。大家纷纷打听这是啥牌的冰刀。只见那冰刀上几个外文还有一打冰球人的图案。那冰鞋的主人要回了冰鞋,一边往脚上穿,一边不急不徐地说:“欧洲刀,冰人牌的,专业用鞋。”穿好鞋后,站在冰上跺跺脚,猛蹬几下,绝尘而去。那球刀跑圈的节奏比跑刀快得多,每一刀滑行的距离比较短,倒脚的频率比较快,有颠起来的感觉。这哥们虽然没拿冰杆,但滑得绝对专业,一瞬间就看他全速向这边冲了过来,还差五六米的地方,只见他身子一扭,右脚来了个单脚急刹,整个身子与冰面成一个锐角,冰面‘刹’地一声被铲起一道一米多长的冰屑,引来周围一阵喝彩。那哥们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趁还没完全刹住时的前冲力一个后转身变成了倒滑,紧倒两次脚,逆时针滑开了小圈,接着又来了个单脚倒滑急弯变刹车停稳。
  
  球刀和花样只能偶尔露峥嵘,大场子是跑刀的天下。冰场的中央正流动着一个大圈,一般来说是逆时针的,不知为什么大多数人向左倒脚要比向右倒脚熟练,有的干脆只会向左倒脚。跑刀比较容易速成,只要你会倒脚会刹车就可以在冰上风光,所以在跑大圈的队伍中,不时也有技术不算太好,时不时铺地而倒。而领跑的几个人那绝对是高手,只见他们拐弯时身体的倾角几乎要和冰面平行。基本姿势分两手背后弯腰,左臂背后,右臂甩动,和双臂甩动几种。但这还只是常规滑法,你会看到真正的玩主向惊鸿一般从大队中掠出,变成大一字的滑法。大一字就是两脚掰开接近一百八十度,侧滑。一般来说身体微微前倾,向心滑大圈。那高手也有突然变转圈成大一字侧向直滑的,甚至有短暂背向滑大圈的主儿。这都是镇场子的主儿,只要他们出现,其他的玩主都黯然失色,只有看的份了。那刹车技术也是一个极出彩的环节,只要你有在大马路上听过疾驶的汽车急刹车时车轮和地面摩擦时发出那摄人心魄凄厉的声音经验,你不难理解在冰场上,滑冰者高速滑行时急刹所给人带来的震撼和快感。那会叫‘跐冰’双脚跐冰,单脚跐冰,能用双脚左右方向刹车的,就已经很不错了,若你又会左右单脚刹车就是高手了。但有更厉害的刹车技术,足以让所有目击者瞠目结舌。穿跑刀滑起速度后变为直行,双脚并拢后下蹲起跳。让冰刀的后尖部分扎进冰面,但因为整个冰刀微向前进方向倾斜,故那一双冰刀象两把犁一样,在冰面上犁出两段不长的冰痕后停下。
  
  偶尔也会看见一个冰清玉洁的姑娘,穿一白色花样刀,独占一小块冰面,作出旋转,大跳等高难动作。自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圣洁感觉。
  
  在冰场,偶尔也有茬架的。但冰场上基本是滑冰高手为王,是个‘秀’场,比的是技术活儿,而这种技术活不是一天半天能练得出来的,怎么也得熬几个冬季。这些人是不以好勇斗狠为能事,享受的是成为焦点,成为瞩目中心的快感。一般的小玩闹在这里借双冰鞋,在冰上步履蹒跚,自然自惭形秽,只有看的份儿,没有什么拔份儿的资本。把冰鞋拿在手里当武器那也是出了冰场的事。
  
  既然有人提醒我穿插点小故事,下一贴写个‘看瓜’的故事吧
  
  养鸽子的玩主老五
  
  由于看了跟帖的朋友中有提到鸽子的触动了我童年的回忆,就先写写养鸽子的事吧。用手绢包鸽子确实是当时常见的。警察摔鸽子的事我是没有见过,好像红色政权并不禁止养鸽子。那时国庆日是要放飞和平鸽的,在西四附近有专人养国庆用鸽。
  
  有组织的红卫兵暴行过去之后,民间多少有了点祥和之气,养热带鱼,养鸽子之风随之兴起。
  
  老五就是一个养鸽子的玩主。他属于什么都玩的主,会吹口琴,爱下象棋,爱踢足球,斗蛐蛐,既养鸽子也养金鱼热带鱼,无一不能,无一不会,和能打架的玩主稍有区别就是很少直接上阵厮杀,虽然来来往往的都是江湖上的人,但他能礼尚往来,绝不惹事生非,他真正的兴趣还是在玩上,以至于有一次真遇到躲不过去的茬倍儿了,居然让矮他一头的孩子在额头上打起一个大包,当然后来有人替他报了仇,他自己竟不敢出现在复仇现场。现在想起他,总是和蛐蛐,金鱼,鸽子联系在一起,他算得上是个动物保护主义者吧。
  
  养鸽子,老五是一把好手。他开始只有两三只,但第二年的时候,就有一大‘盘’了。一说天上有一‘盘’鸽子,那至少也应该有十几只吧。
  
  养鸽子首先要在自家院子的房顶上放两块琉璃瓦,以方便鸽子从空中锁定降落目标。这琉璃瓦一般用黄色的,偶尔也见用绿色的。找这块琉璃瓦就有点风险,你得到北海,景山这些地方去找。有了这块瓦你才算挂牌开张了。
  
  别管你是要的,是买的,还是抢的。你怎么也得弄两只鸽子才能开张吧。老五开始弄了三只,俩楼鸽,一只楞子,都是大路货。他先把鸽子窝弄好,让鸽子从房上直接可以看到它的窝。然后老五拿小线,那种纳鞋底子的线,把鸽子的翅膀外侧的几根长羽毛用线绑在一起,也不是把几根捆在一块,而是绑上最外侧的一根后依次往内侧绑,每个翅膀绑个三五根,那鸽子就不能展翅飞翔了,但你给它扔起来后它还能滑翔。当然,拿鸽子是有讲究的,你要把鸽子的翅膀笼在一起,把爪子向尾巴方向笼,然后一把攥,拇指和食指应该在尾巴这一边。用手绢包鸽子也是这样的包法。头一个星期,老五把鸽子放在院子里说是让它们熟悉环境。鸽子爱吃硬的东西,以老玉米豆为佳,也可以喂些绿豆唔的。这‘唔的’也是当时的流行语呀,没啥特别意思算是等等的含义吧。
  
  一星期后,老五把鸽子扔到有琉璃瓦的房顶上,这叫趴房,怎么也得趴两周吧。见鸽子趴饿了,老五嘴里打着嘟噜,吸引鸽子的注意,看鸽子频频扭头看他时,他向鸽子窝的方向撒几粒老玉米豆,一段时间过后,不用老五撒豆鸽子也会直接飞进窝里去了。顺便说一下,这打嘟噜可是基本功,是模仿鸽子打嘟噜的声音,那可不是谁说打就能打的,对会说俄语的人可能不难,其他人就得练了。
  
  趴了两三周后,老五就给鸽子松了绑。松绑之前饿了两天,选一晴空万里的日子,天上没有别的鸽群的时刻,老五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鸽子向天空中扔去,鸽子由于饿,还有刚被松绑的缘故,转两小圈就落在房顶上了。老五笑了,拿出那事先准备好的盯杆,就是在竹竿头上绑一红布条。老五用这盯杆再次把鸽子轰起来,让鸽子多飞几圈。初次试飞成功后,老五又添了几只鸽子,这次有品种好一点的‘点子’和‘黑羽翅’。点子是全身白色羽毛,但尾巴是黑的,黑羽翅是全身白但翅膀的外缘几根羽毛是黑的。最好的信鸽品种是‘雨点’。很久以后老五才弄了一只。
  
  老五的鸽群小有规模后,他开始不安生了。有一天他看见有一小群鸽子在院子上空多次飞过,其中有一只老落在后面,老五就动了心思,他从鸽房里抓出一只还没松绑的黒羽翅,握在手里,等那个鸽群再次飞过的时候,他松开那黑羽翅的双翅,只攥住它的身子,胳臂上下不停地摆动,那黒羽翅的双翅随着老五胳臂的摆动就开始扇呼起来。老五充满期待地望着那一群鸽子,果然,那落后的一只作出了向下落的姿势,但转瞬又振翅随鸽群飞走。老五看到了一点希望,显得十分的兴奋,他的塌鼻梁上渗出了紧张的汗珠。老五一把将那黒羽翅塞在我的手中,“来了就给垫!”他交待完后,就慌手慌脚地把鸽房打开,把鸽子轰到房顶上。恰在此时,那群鸽子又飞临上空,我开始给垫,和上一次几乎一样,那只鸽子仍然只是犹豫了一下,有点望下坐的姿态,可还是跟上鸽群飞走了。老五并不失望,他又从我的手中把黑羽翅接了过去,当那群鸽子又飞过来后,老五把胳臂伸得老高,近乎疯狂地给垫,可能他这次多打了点提前量,那只两次想脱队的鸽子果然更大幅度地张开双翅,冲着房顶就俯冲下来,老五急中生智,把手中的鸽子使劲向空中抛去,那是只被绑了翅的鸽子,抛到最高点后,自然马上降落,它的降落加强了那只脱队鸽子的信心,跟着降落在了房顶。老五兴奋得脸通红通红,他拿出一大缸子老玉米豆,开始引诱鸽子回窝,嘴里不停地打嘟噜。可那鸽子最多走到房檐就是不往下飞。老五和那鸽子斗智了两个多小时才把那鸽子诱进鸽房。\n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后,老五开始有目的地以这种方式扩大他的鸽群。他添置了一个抄网,就是一个不到一米直径的竹圈,罩上绳子编织的网,网眼比鸽子头大一点,把鸽子罩上,那它绝对逃不了。我配合老五用抄网抓住过一只落到房上的鸽子,那鸽子落到房顶后,我负责往房顶上扔老玉米豆,当然也得嘴里打着嘟噜。那老玉米豆越扔,离房檐越近。鸽子在房顶上的警惕性会低一点,它的界限是房檐,你给它诱到房檐比较容易,但诱它落地可就且得且费一翻功夫那。可这一次老五不用费这功夫了,他已经手持抄网潜伏在房檐下。我不敢和老五沟通,连看他一眼都不敢,生怕被那鸽子察觉。老五凭着我扔老玉米豆的动作判断鸽子所在的位置,等鸽子到房檐边的时候,他已经能听得到鸽子啄食的声音了。说时迟,那时快。老五奋力把抄网往上一兜,顺势往下一拽,不用看,凭手感他就知道成功了。
  
  老五有一阵对诱捉别人的鸽子非常上瘾。他几乎一看到比较小的鸽群,就把他的鸽子轰起来。鸽子和人一样。有领头的,而且好的头鸽确实会往家里带鸽子,也就是它也有扩大队伍的欲望。你仰头向天空看去,若两群鸽子在飞,比较强的一方,也不一定是总是数量比较多的一方,会从另一群的旁边不断掠过,常能裹挟其中一只归顺。老五的头鸽就屡屡得手。当然,你在观战时,别人也在另一个地方观战。丢鸽子的人就会想方设法要回来。老五自然有他的一套抵挡办法。有一次他又逮住了一只白鸽子,他知道那主人住得比较近,肯定会上门来要。老五拿他爸写大字报的墨汁,把那白鸽子染成了黑羽翅,瞒天过海骗过了鸽子的主人。
  
  当然,老五也用正常地繁殖来增加他的鸽群。我是看老五养鸽子,才知道动物的发情期和交配。老五说那叫踩蛋。公的站在母的身上,尾巴处压在一起。老五一看他的鸽子踩蛋了,嘴巴就乐开了花。
  
  就象方三角所说,有时老五用手绢把鸽子包好,和其他鸽子的主人骑车到郊外放飞,比赛谁的鸽子更认家。
  
  可能我帮老五养过鸽子吧,或许鸽子的记忆会遗传吧。我成家后,曾经三次我捡到过信鸽,脚上帮着编码铝环的。有一次是鸽子直接飞进我的窗口,我养了几天,放在打开的窗口,它停留了半个小时,好像有点恋恋不舍地,我想应该照张相片留念,它果然等我拍照了之后展翅飞去。那是一只雨点。鸽子在我的记忆里就是自由和美丽。
  
  后记
  
  这个帖子本来只是个有感而发的千字文,没成想在网友的鼓励下一续再续成了一篇近三万字的长帖,我的记忆闸门也在这种鼓励下打开,同年的伙伴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在我结束此帖时,似乎朴树的歌‘那些花儿’在我耳边响起:“他们在哪里呀,他们还在开吗,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不禁热泪盈眶!
  再次感谢各位顶帖看帖的网友。再见!
  
  ‘看瓜’
  
  讲个‘看瓜’的事吧,早就答应跟帖的朋友了。
  
  看瓜可不是到瓜地里看青看西瓜,而是那时无聊少年的隐语,可能还算不上黑话。看瓜是指几个半大不大的男孩,把一个小伙伴的裤子扒下来,戏弄一翻,然后‘轰’地一笑跑个无影无踪。有在熟悉的伙伴中搞这恶作剧的,也有恶意地纯要侮辱那没有抵抗能力对手的。当然只在男孩中间进行。我猜测最早肯定是农村孩子的把戏,一般在瓜地里进行,久而久之就叫看瓜了。
  
  看瓜一般是几个人合谋,对目标搞突然袭击,一家伙把其放到,有按手的有按脚的,最狠的那主负责扒裤子,扒下裤子就把那命根巴拉几下看它是否能应声而动,被按住的杀猪一样嚎叫,拼命地挣扎,其他人则过节般的快活,乐不可支时自然就绷不住劲,所以这戏剧也就不会持续很长,只要有一个人先乐翻了,被压迫者肯定就会翻身得解放了。那被激起的怒火就向那躲得慢的人冲过去。但一般施暴者都能够比较默契地一哄而散,即使有个反应慢的被受害者抓住,也可挣脱而去。因为这位奋不顾身地扑住一个人时,多半会突然意识到裤子还没有提上,只好先松开手去提自己的裤子。
  
  小荣子,小毛子带我们在北海公园实施了一次看瓜,那就不是纯开玩笑了。那次看瓜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青春期教育课。
  
  北海公园东南门的东侧有一条又长又窄的胡同,叫北海夹道。北海夹道的西墙就是北海公园的围墙,用城砖砌的,又厚又高,而北海夹道的东墙则是一些深宅大院的后山墙,向夹道里开门的很少,有也是后门。所以叫夹道因其比胡同还窄,窄到三轮板车无法通过;夹道很长,一直延伸到北海东门;夹道很暗,除了正午,几乎看不见阳光。敢从夹道里穿行,需要点胆量,而那夹道肯定是案件多发的所在,现在已经被封死了,不知是那年封的,估计是公安局建议的。可那时,北海夹道是我们进入北海的交通线,在夹道的中段,那北海的围墙已经被我们修成了梯子,城砖之间三和土被我们扣下许多,足以给手脚提供攀爬的方便。而围墙的里面恰恰是个小山坡,树阴掩映,顺着树可以顺利落地。
  
  这天我们几人顺利落地,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被一棵大树底下坐着的俩人吸引住了。一个穿旧军裤,白衬衣的,年约十五,六的男孩,正搂着一个一个同样年纪的女孩坐在一起,目光和我们稍一接触,就躲闪开。那女孩看着我们这些从天而降的人更是花容失色,左手还搂在那男孩的后腰,右手试图掩上已经解开一支扣子的上衣。小毛子是我们中间岁数最大的一个,属于情窦早就开过了的人,或者说颇解风月吧。他看出了那男孩的躲闪,上前一步向他厉声喝到“站起来!谁让你丫在这耍流氓的?”那男的也没敢太犯份(犯份也是黑话,是敢对抗的意思)乖乖地放开那女孩,示意那女孩走开。可那女孩刚要挪步,被老毛子喝住了“不许走!”老毛子的眼睛在停留在那女孩没扣上扣子的地方,恨不得钻进去。可老毛子也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人,当小荣子说,“你丫让她走吧!”小毛子好像被看穿了似的也就没再说什么。那女孩还没走远,小毛子恨恨地号召我们“看了丫的!”大家都是熟手,三下五除二,就把那小子按在地上,老毛子负责解决最后的部分,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 ... 51398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8 14:22 , Processed in 0.0832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