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98|回复: 1

有关陈永康两篇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8-5-19 20: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军旅作家陈永康


编者按:陈永康,北京师大附中1966届高中校友,著名军队作家,主要作品有《二月兰》《跨越苍茫》《青春殇》。
童年

陈永康的父母都是军人,他刚满3岁时,行将出征的父母,便把他交给幼儿园的老师,直奔战火纷飞的鸭绿江彼岸去了。

陈永康的童年是在北京市西郊燕山脚下,原华北军区“八一”小学那优美幽静的校园里度过的。当时他们过的是寄宿制集体生活。起初,每逢周末,大大小小的汽车便熙熙攘攘驶来,孩子们蜂拥出校门,欢笑着奔向接自己回家的汽车。人欢车鸣,吸引着路人羡慕的目光。有一次聂荣臻元帅到小学看孩子们,他谆谆教导孩子们要发扬“八一”小学在战争年代辗转敌后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不做八旗子弟,要学好本领,做共产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于是,星期六,校门前接孩子的小汽车便大大减少了。每逢这一天的傍晚,陈永康常约几位知心的同学一道步行回家。这条回家的路,是一条雨天泥泞、晴天尘土飞扬的土路,伙伴们边走边海阔天空地神聊,直到晚霞消尽,夜幕低垂,才饥肠辘辘地回到家里。

那时,学校举办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请来当时担任总参谋部某部部长的孙毅将军。同学们听孙将军讲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后来的岁月里,无论是在比较顺利的环境中,还是在风狂雨猛的逆境里,这些难忘的往事始终萦绕在陈永康的心头,把他的心磨砺得更坚强。

足迹也曾镌刻在鸭绿江彼岸

在陈永康临近上学的年龄时,就曾到过现代战争的战场,领略了弥天的炮火硝烟。那一年,在十九兵团工作的父母,托一位年轻的志愿军叔叔接他到边境城市丹东去度暑假。适逢“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役间隙,陈永康得以和阔别多年的父母一道跨过了鸭绿江大桥。

当一列满载军械的列车风驰电掣般从身边掠过时,父亲和叔叔急忙按他蹲下,并且告诉他只有这样重心低了,才不会被飞旋生风的车轮卷去。他们还对小永康说:“记下这有意义的行程吧!你在不满7岁的孩提时代,就和英雄的军队一起跨过了鸭绿江!”

兵团司令部隐藏在一条松柏苍翠的山谷里,简陋的营房全部依山而建,前边是办公室,后墙便连同着防空洞。在那里,陈永康第一次体验到我军指战员那种艰苦奋斗、万难不屈、亲密团结的优良作风。

那时,对陈永康最具魅力的事情是跑警报和听前辈们讲战斗故事。一听到防空警报的号声,人们便以最快的速度躲进阴凉阴凉的防空洞里。于是各种方言的“龙门阵”就摆开了战场。指战员们的乐观情绪溢于言表,战斗故事的迷人程度,简直不亚于今天的某些评书连播。警报刚一解除,人们便又争分夺秒地奔回各自的战斗岗位。

走进更广阔的知识天地

1963年夏天,陈永康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师大附中的高中部。附中的校舍是一片古旧的灰色房屋,梯次坐落在和平门外风雨剥蚀的城墙下。铁铸的校门旁,悬挂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校名牌。南面不远,就是赫赫有名的琉璃厂文化街。那弯弯曲曲的小路,古色古香的书画店,珠光宝气的古玩店,

当陈永康和他的|学们到校报到,接待的老师向新同学们介绍学校概况时,提到了一长串历届校友名单:赵世炎、刘仁、钱学森、张维、姜泗长、马大道、李德伦、于是之……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其中有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劳动模范、文艺名人等。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是附中数万名学子的杰出代表。近一个世纪来,师大附中为国家、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一切令陈永康和他的同学们感到幸运而自豪,激励他们勤奋学习。

那时,学校党支部提出的口号是:“坚定、顽强、踏实、深入,为在我校掀起一个学习新高潮而奋斗!”陈永康像一块掉进深潭中的海绵,在课堂上以及课余时间里,都贪婪地吸收着来自各方面的营养。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周恩来、陶铸、鲁迅的政论;屈原、陶潜、李白、杜甫、自居易、陆游、殷夫、李季、贺敬之、郭小川、惠特曼、泰戈尔、马雅可夫斯基的诗;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赵朴初的词;韩愈、柳宗元、朱自清、冰心、刘白羽、秦牧、杨朔的散文;茅盾、孙犁、梁斌、雨果、莫泊桑、契诃夫的小说;还有化学反应辉煌的光焰,绚丽的絮状沉淀;数学的幽深,物理的神奇;历史的久远,世界的变幻;达·芬奇笔下光与影美妙的和谐……这一切都使陈永康感到豁然从少年的幼稚中走出来,进入了更为广阔的知识天地。

师大附中不乏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敬业爱生、教学有方的优秀教师。陈永康回忆说,“他们几乎人人都颇具特色。在同学们的眼里,他们的身段、表情,乃至言谈话语,宛若一篇篇节奏明快、舒展自如的范文。他们的为人师表,一堂堂课、一份份精心设计的教案,都使我们深深感到完美的人生主要体现在创造与奉献中。仿佛树木的根系,一定要深深地埋在地下,从泥土里汲取力量,才能托起一方绚丽的天空!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不由自主地为老师们的勤勉、敬业所感动,也情不自禁地被他们渊博的知识、惊人的记忆力和娴熟的讲课技巧所吸引。”

由于爱好文学,语文课教师时雁行留给陈永康的印象最深。时老师常穿-身灰布制服,鬓发皆白,身体瘦瘦的,领读课文时他自谦是“底气不足”。但他讲起课来,黑板上的板书却总是那么工整,瘦骨伶仃的粉笔字都按照他的严格要求,规规矩矩地排队,没有一个敢站出队列半厘。那偶尔飘落的白粉末,似乎也有着一种空灵的不可言传的美……许多人都认为,时先生的课简直是夏日的凉风,冬日的炉火,常常使人感到一节课的时间太短暂了。

陈永康的作文常常被时老师当范文在课堂上朗读。课余,师生之间时常“侃侃”文学,时老师引导陈永康背下许多唐诗、宋词和《古文观止》中的经典佳作。陈永康还阅读了《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雷锋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列宁》《毁灭》《绞刑架下的报告》等许多激荡着无产阶级正气的中外作品。

一天课后,时老师告诉陈永康,学校语文教研组为了提高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打算办一个全校性的大型文学壁报,名字叫《长风》,一个年级出一名编辑。时老师推荐了陈永康。这使陈永康接触了“文学编辑”的业务。后来,他被选为学校团委宣传部长后,又兼任团委机关报《前进报》主编,并开始了业余创作。1966年他在《中国青年报》副刊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后来他以本名和笔名“咏慷”发表了几百万字的作品,都是从那时一点一滴发展而来的。

炽烈的追求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师大附中有很好的校风,优良的传统和相当浓厚的学习空气、政治空气。

在这个环境里,为了锻炼身体和意志,有段时间陈永康每天都跑步上学,除下瓢泼大雨外,刮风飘雪都不间断。虽然家庭条件并不困难,但他仍每天要求自己吃粗粮,睡在只铺有一条薄褥的硬板床上。

陈永康是从《毛择东选集》《共产党宣言》和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中开始接触到共产主义的。这使他产生一种纯真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他心里常想:我们是革命的后代,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历史的接力棒正要交到我们手中,我们别无选择地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升入高中不久,他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开始了关于党章和党的建设理论的学习,并发起组织了班里的党章学习小组。陈永康注意世界观的改造,经常把一些有益的格言辑录下来,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他很喜欢读萧三、李锐写的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格外喜爱传抄马克思青年时期吟诵的诗篇:

披上宽大的火红的外衣,

胸中怀着永远豁亮的心地。

我要傲慢地把锁链摒弃,

迈开坚定的步伐走进广宇。

我把你脸上的悲痛全部拭去,

美好的理想正在成为现实……

可以这样说,无论什么时候看来,陈永康他们那代人的那种炽烈的追求,都应当说是圣洁的,真的,善的,美的!

1965年12月3日,陈永康和学校里其他3名同学被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次支部大会是在学校大礼堂举行的。这种上千人列席的大规模支部会,在师大附中还是头一次。使陈永康记忆犹新的,是介绍人对他的缺点的介绍和剖析。尽管那时在近千人的大会上,这种鞭辟入里的批评,曾经使他汗颜,使他难以入眠。但他懂得,为了更好地挑起党和人民交给的重担,必须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地荡涤自己身上的灰尘,使步子迈得越来越坚定。

几天以后,为了纪念“一二·九”革命学生运动30周年,在人民大会堂的集会上,陈永康作为三好生的代表,还受到了党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教诲,始终牢记在陈永康的心头,使他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他说:“多少年了,这几朵激流糠起的小小浪花,仍然像盏盏晶莹明澈的灯光,时时照耀着我前进!”

几次见到周总理

1966年,“十年浩劫”开始了,年少的永康对扑面而来的政治运动颇感新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的心中渐渐有了疑惑和不解。

在文革中,陈永康几次见到了周恩来总理,总理的品格修养深深的感染了他。

一次,永康参加红卫兵大会,座位正好在主席台首长席后面第一排左侧的边上。周总理走过来时,正好最先与他照面。

周总理亲切地微笑着同永康握手,并拍了拍他的左肩。

永康的心中无比激动一一啊,周恩来!这个从记事时起就十分仰慕的伟大人物,如今就近在咫尺!脑海中仿佛一下子涌过了许多思绪,但又仿佛一下子成为空白。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周总理。

不久,永康又参加了北京中学生“红代会”,十分出乎预料的是,那次坐在他旁边的竟然是周恩来总理。自从周总理等落座后,永康的心就一刻也没有平静,他简要地向周总理汇报了中学红代会的筹备情况,但由于激动和紧张,以至许多大会发言都没有能够听得进去。

文化大革命中极左路线的罪孽深重,突出表现在它不光从肉体上杀人,而且从灵魂上杀人。它挑动群众之间互相揭发、互相批斗,生造出许多离奇的神话。

在一次座谈会上,永康有幸再次见到周总理。他大胆地提出了那个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干部十分关心的问题即“运动中整干部和教师的材料,以及干部和教师自己被逼迫违心写的‘检讨’、‘认罪书’、‘互相揭发’等等,应当如何看?如何处理?”

周总理略微思索了一下,沉稳地讲:“好嘛。应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绝大多数干部、知识分子都得到解放。中学教师工作很辛苦,每个家庭都不能离开。他们无辜受到那样残酷的摧残,天理也是难容的。历史的经验证明,‘逼供讯’搞出来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延安整风时就有过这样的教训。不过,你们销毁材料要搞得稳妥一些,最好请军训团的同志协助办理,并做好各方面群众的王作。这件事是好事嘛。”

l967年5月,首都各界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声援巴基斯坦人民解放斗争群众大会,永康作为中学生的代表参加大会,并有幸座在主席台上。那次大会,周总理座在第一排居中位置,右边是郭沫若副委员长。在郭沫若发言时,永康大胆走到周总理身边,坐在郭老的位置上。

周总理一眼就认出了他。他微笑着问:“你是师大附中的陈永康吧?有什么事情吗?”

这时,在周总理亲切态度和朴实作风的感染下,永康已经丝毫不感到紧张和拘束了。于是,便大胆地把一个未经与其他同志商议过的问题直接提了出来。

“我代表师大附中全体师生员工,请周总理也能给我们题词。”

周总理谦虚地笑笑,还摆了摆手:“我写不好。”

永康说:“总理太谦虚了。师大附中一千多名师生员工都等着我带回的喜讯呢。”

周总理见盛情难却,便说:“那这样吧,你把写多大尺寸,希望写些什么,都在这张纸上写明,如果今后有可能的话,我就试试看。”

周总理从原本放在桌上的一叠白纸中拿过一张。于是永康在这张白纸上面画了个样子,注明了尺寸,并说:“至于写什么内容,那就请总理您自己决定了。”

这时郭老已经讲完话回来了,永康只好依依不舍地站起,向周总理道别并表示感谢。周总理又热情地同他握了握手,并说了些勉励的话语。

此后不久,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来华访问,周总理举行的欢迎招待会请中学红代会参加一名代表。永康有机会又一次见到了周总理。

当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陪同卡翁达总统到各桌敬酒,来到永康那一桌时,笑着同他碰杯:“哦,那个问题我还没有答复你呢!我不会忘记的。”

据永康回忆:周总理的思想、品格、修养、作风和工作方法,对他的感染和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

成为军旅作家

迈出校门,步入社会,陈永康没有辜负母校的哺育之恩。1968年2月,他应征入伍到沈阳军区空军通信团。到部队后,他怀着保卫祖国的满腔热忱,真心实意地在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合格的人民战士。他当过无线电报务员、炊事员、饲养员,还在渤海边的盐碱滩上搞过农业生产,常常为了王作废寝忘食。l970年6月,他被提升为电台台长。

在母校养成的学习习惯,使陈永康在工作之余,常常沉浸在书的海洋里。那时候没有更多的书读,有段时间,手头只有一本《毛泽东选集》,他便精读了这部著作,连每个题解、每条注释都揣摩得十分认真,一边读还一边写下眉批。结果,先后把《毛泽东选集》精读了10遍。有很多篇章和段落,至今还能熟练地默诵。此后,他又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资本论》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还阅读了《红楼梦》《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怎么办》《艰难时世》《飞鸟集》等中外名著。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陈永康曾用本名和咏慷、余晖、晨风等笔名,在《人民日报》等各家报纸和《解放军文艺》等多种刊物上,发表了几百篇评论、散文、诗歌、小说、新闻报道等习作。

在部队,陈永康先后担任过宣传干事、连副指导员、指导员、营副教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等职。曾被选送到空军学院政治系学习,以各科全优的成绩毕业并受到学院的嘉奖。1980年10月,他在3000名考生中名列前茅,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夜大班,5年的学习生涯是十分艰苦的。且不说由于部队经常外出施工,他不得不缺课,靠借别人的笔记补课。就是去听课,也要经过来回骑车3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还要克服家庭拖累等许多困难。

陈永康咬紧牙关,硬是坚持了下来。5年中他学了17门功课,最后取得了大学本科的毕业文凭。1982年,他又被部队推荐到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学习。授课的有丁玲、王蒙、冯牧、唐达成、唐因、罗荪、李清泉、刘绍棠、丛维熙、邓友梅等著名文学家、理论家。陈永康如此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和写作,对他以后做部队领导工作也大有禅益,工作和学习、写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987年底,陈永康被调到总后勤部后勤杂志社任编辑组长。在总部机关工作,大大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生活积累。6年内,他有计划地跑完全军各大军区、军兵种和多数集团军、省军区以及全国各个省、自治区,和许多平凡而又不平凡的部队干部战士成为朋友。

1990年,他的民歌体长篇叙事诗《二月兰》出版了,作品热情讴歌一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华侨女老师,思想纯正,内容生动,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问世后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聂荣臻元帅题了词,孙毅老将军撰写了序言,印数逾万册,获总后军事文学奖和全国人口文化奖。在师大附中90周年校庆时,陈永康把这一作品的全部稿费捐赠了母校。他的报告文学《跨越苍茫》和《执着人生》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啊,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军文艺新作品奖,《跨越苍茫》还被评为《昆仑》优秀作品奖。此外还有诗集《但,我还要思索》《心中的芳草地》长篇报告文学《疆场弯弓月》《命脉之光》《共和国大阅兵》《旋涡中的徐向前元帅》《黄捕女杰》等。1999年1月,陈永康又出版了一部40万字的长篇小说《青春殇》,写的是l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初期发生在“糠涡”北京的一段复杂生活和人物的复杂心理、不同命运以及它们所涉及的社会的方方面面。陈永康说:“这部长篇小说,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中间经历20多年的思考。我感到只有创作一部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才能完成自己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陈永康现在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总政文化部老部长李瑛同志在填写对陈永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意见时写道“咏慷同志是在部队成挺起来的有影响、有成就的中年作家。多年来,他虽然业余从事文学创作,但生活基础扎实,写作态度严肃认真,路子正,进步快,已在报刊上发表了100多万字的作品,并出版诗集、报告文学等多部,被收人作家辞典,是一个很有潜力和实力的部队作家。”

(根据以下文章综合编写:1、《宣武沃土育英才》一书《军旅作家陈永康的成长道路》;2、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版《红色季风》咏慷文《文革中我与周总理的几次交往》;3、《东莞乡情》2001年第2期《军旅作家陈永康》;4、《书摘》杂志2001年第2期。)

http://www.bjsdfz.com/readstory.aspx?story=1&article=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8-5-19 20: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色经历的开掘(陈建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0年05月18日09:57   人民日报 陈建功
  咏慷的《红色传奇》中有不少珍贵的历史照片。当年的作者,一个身着绿军装的毛头小伙子,一会儿站在离毛泽东、周恩来咫尺之遥,绽着笑脸向“伟大领袖”伸出手去;一会儿又挥舞着“红宝书”,站在了毛泽东、林彪、周恩来身后。更有甚者,他居然还有两张坐在周恩来和江青中间的照片……这些照片中的几张,我曾经在他的长篇散文《红色季风》中看到过,当时咏慷已经成为了一名作家。我说:咏慷啊,就凭这些阅历,你若不当作家,就太可惜了;当了作家,你若不好好把它写出来,就天理难容啦!

  咏慷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很快我们就读到了他写的长篇小说《青春殇》,读到了他写的长篇散文《红色季风》。难得的是,咏慷一边陷入历史的沉思,一边又对当下中国抱有激情。他回顾历史,又描绘现实。比如他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发兵治水》、《一个院士的成功之路》、《新中国大阅兵》等等,都是反映当下现实且获得多项奖励的作品。现在,咏慷又一次调动了他的生活积累,为我们奉献了《红色传奇》。可以说,《红色传奇》是一部跨越时空、俯视人生、纵横捭阖、深情熔铸之作。它既写了传主自身传奇坎坷的一生,也写了他们的亲朋挚友患难与共的牺牲与奉献;既写了他们彪炳史册的功勋,也写了他们遭遇不公的坎坷;既写了横刀立马的豪迈,也写了他们与亲人、战友永不离弃永难割舍的深情。这一特色,使作品本身带有相当的信息量,具有极大的可读性,而生动感人的细节力量,更使作品本身有了巨大情感冲击力。其思想启迪和情感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咏慷的《青春殇》等作品调动的是他“文革”期间充当学生领袖的生活积累的话,《红色传奇》中的素材,更多仰赖于他的军人子弟身份。从书中不难看出,他和《红色传奇》主人公们或是机缘巧合而结识,或是因和他们的子女熟稔而登门拜见。本书的文章,也大多从相识过程写起,而这相识发生的背景,大抵离不开“文革”时代,但咏慷并没有把笔触停留于此,而是沿着主人公的身世追溯而上,对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历史业绩乃至家庭生活,展开生动有趣的介绍。明眼人不难看出,这些主人公的行状,仅仅靠作家一两次的拜访或东鳞西爪地听些“耳食之言”是不可能写得准确生动的。咏慷在深入采访和案头作业上,一定下了大功夫。其中最为可贵的,是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独特的、新鲜的、有趣的细节的发现。比如他写陈锡联在淮海战役中指挥宿县之战,为了尽可能靠前指挥,在敌方一架废弃的坦克下面挖洞,作为自己的指挥所;写我军在群众的支援下,粮丰草足,而敌人却饥肠辘辘。吃饭时,我方战士以刺刀挑起包子喊话,敌人士兵竟跑将过来,吃了包子坚留不走……如此真实生动的细节,决不是可以凭空杜撰的。同样,书中不少老一辈革命家的感人故事,如刘伯承夫妇和他们的儿女的故事,如薄一波98岁高龄时,在病房里高唱《五月的鲜花》和《人说山西好风光》……若没有深入的采访和用心的积累,是写不出来的。

  依靠丰富的生活阅历,加之以深入的采访与挖掘,成就了这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口述实录文学作品。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不乏纪传体作品传世,其描摹事件之生动,刻画人物之传神,使历史还原其栩栩如生的风貌。同样,野史、笔记中对著名历史人物的记述,又成为了历史真实的有力补充。不难看出,这本《红色传奇》,受纪传体作品和野史、笔记影响颇多。但咏慷所写,并不是“前朝曲”,而是“翻新杨柳枝”了。借重前人的经验,塑造红色的人生传奇,他的尝试是成功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0/2010-05-18/8562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9 10:02 , Processed in 0.0646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