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03|回复: 1

王力德:回忆汉语拼音方案推行之初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10-7 16: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忆汉语拼音方案推行之初

    今天的学生刚入学就学汉语拼音,很自然地,现在的中青年上电脑打汉字绝大多数都是用拼音码输入。而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大会拼音,几乎成了“电脑盲”,甚至连查字典都不容易。那么在中国,在乌鲁木齐,汉语拼音方案究竟是从哪年开始推行的呢?推行前中国的文字改革是怎样一种状态?推行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做为当年学习汉语拼音的第一代人,有责任将这段历史留下来。

中国的文字改革实际上从上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1913年在北京成立了“读音统一会”,通过了注音字母方案,这些字母选自古汉字,具有民族特色。1918年由教育部公布实行,并在全国推广。直到现在,台湾地区使用的还是这套注音字母方案。大陆解放初,推行的也是这套方案。我们那时学的都是“ㄅㄆㄇㄈ”(剥泼摸佛)等注音字母。那时还有一首歌帮助学习,当时的《新华字典》也是按这套字母编排的,可能现在六十岁以上老人还记得这些字母。我现在家里还有一套这种字典。

    注音字母颁布之后,中国文字改革的步伐并未停下来。五四运动时期文化界倡导国语罗马字运动,钱玄同等人制定了一套方案,1928年教育部通过,称为“国音字母第二式”,今天台湾还在使用。三十年代,又兴起了汉字拉丁化运动,这套方案是吴玉章制定的。当时,鲁迅、瞿秋白等都是文字改革的积极推动者,汉字拉丁化方案后来在陕甘宁边区推行过,这套方案成了今天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

    解放后,国家开始研究新的文字改革方案。一开始,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毛泽东关于“民族形式”的指示下,研究出五套和注音字母类似的所谓“民族形式”的方案,同时全国各界都参与这项改革,竟设计出655种不同的“民族形式”方案,但没有一套能令人满意。另外,在当时“一切向苏联学习”的政治思潮影响下,又研究出好几套以俄文字母(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方案。最后,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毛泽东、周恩来终于选定了现在这套拉丁字母的方案,才使得我们今天能比较方便地在信息时代与世界接轨。

    1956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正式通过,开始向全国推广。

    当时笔者正在乌鲁木齐二中上初二,我们那时的语文课被分为两门课:“文学”与“汉语”,其实我觉得这种分法很科学,使我们学到了比较系统严谨的语文知识。但这两种课本上都没有汉语拼音方案。给我们教汉语课的徐瑞琴老师事先参加了全市组织的集中突击学习,掌握了汉语拼音方案。接着给我们“现买现卖”,没课本,发的只是临时讲义。徐老师说,学会了拼音,就能更好地掌握普通话。当时的乌鲁木齐中小学生中,大部分人说的是新疆方言,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说的是天津杨柳青方言,其它少数人说自己的家乡话,比如湖南话、四川话等,很少有人会说普通话,所以当时推广普通话可以说任重道远。

    我们一下子要从原来的“ㄅㄆㄇㄈ”转到完全陌生的“ABCD”,的确有点不太适应。还好,在初二的代数课和物理课上已经接触过一些“洋字母”,所以学习起来并不是太隔阂。

    记得当时学习时有一些难点。原来的注音字母,每个音都可以发成声带振动的响亮的音,而新的拼音方案要求声母发音时声带不要振动,就像说“悄悄话”似的,同学们觉得又可笑,又控制不住,一不留神就成了原来的“ㄅㄆㄇㄈ”。

    另外,汉语拼音要加“四声标调”,很容易标错。于是就天天练习“阴阳上去”“锅盆碗灶”“工农努力”,总算逐渐掌握了。

    还有一个难点,新疆方言中多把卷舌音念成舌尖音,比如“是”念成“四”,“产”念成“惨”,大部分同学们改过来都不习惯,觉得有点像个“秃舌子”,但卷舌音起码终归还是能发出来的,不算太困难。

    最大的难点在于新疆方言中,前鼻音和后鼻音完全混为一谈,比如“平”和“贫”,“真”和“争”,“林”和“凌”,念起来都是一样的,同学们感到很难分辨,只好一个一个去记。

    我记得当时学习汉语拼音时间不长,大概一个多月就结束了,由于方言的干扰,同学们学得参差不齐。

    幸亏我老家是北京,从小就说普通话,四声、尖团音、前后鼻音对我来说都能分得很清楚,所以觉得学汉语拼音很容易,而且学会之后觉得就像掌握了一门新式武器似的,能把自己的意思写成与方块字完全不同的另一套“洋字母”,尤其用手写体写出来,就像英文似的,一般人都看不懂,等于自己有个秘密的小天地。当时还是少年的我觉得特别兴奋,有种神秘的自豪感。整个高中三年,我经常把写汉语拼音当做游戏来玩。但其它同学我估计都忘得差不多了。

    巧的是,1962年参加高考,那年理科的语文卷子特有意思,只出两道题,一是作文,另一题是把一篇文章翻译成汉语拼音,我差点笑出来,这不正好撞到我抢口上了吗?

    后来上了大学,我还继续玩这游戏,政治课用汉语拼音记笔记,为此还挨了批评,说是“不重视政治”。

    正因为有了这种基础,我在调入市科委后,搞出了好几种计算机汉字输入编码方案的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也荣获了市级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称号。可以说,1958年徐瑞琴老师播下的种子终于结出了果实。

    五十年代国家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初衷是为了在将来取代汉字。后来推行的过程中,在周恩来同志的指导下,发展方向逐渐转向了汉字的辅助工具。至于将来是否取代汉字,留待后人解决。

    汉语拼音的推广,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大大推动了扫盲工作,五十年代文盲充斥,到2001年识字率高达84%,远远高于印度,虽然印度使用的是拼音文字,按理说更容易学。

    汉语拼音对普通话的推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三十年代,因方言阻隔,无法统一,鲁迅等人曾设想各省使用适合本省方言的拉丁化字母。而今天不管走到哪里,彼此都能无障碍交流,与鲁迅时代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在字典排序,汉语教学、文化传播、科学技术,甚至商业流通等许多领域,汉语拼音都起到了标准化作用。中国从清末以来,在国际交往中一直使用外国人发明的威妥玛式拼音,用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而现在完全代之以中国自己发明的汉语拼音,成为通行世界的新标准。

    尤其在电脑普及之后,人们利用学校中早已掌握的汉语拼音很轻松地就能输入汉字,到2001年时中国大陆已经有千分之二十六的人成为因特网用户,今天更是普及到了每一个家庭。若非当年选定拉丁字母方案,而是采用所谓“民族形式”或者“俄语字母”,那我们大家不是离世界更远了吗?
    只是我感到奇怪的是,比我低几级的,所谓“文革老三届”那一代人,对汉语拼音似乎大多不很熟,现在遇上电脑困难很大,我不知道为什么唯独我这样的“老前辈”反而对汉语拼音非常熟。
    在乌鲁木齐我们也能清楚感受到汉语拼音带来的变化。六十年代以后,我们就能在商品包装上发现汉语拼音的普及。从那时到八十年代,新疆曾推广维语新文字,由于有汉语拼音的对照,对于汉族人学维语和维族人学汉语都曾起到很显著的作用。

    尤其显著的变化是普通话的普及,今天乌鲁木齐的青少年甚至包括中年人,几乎全都说普通话。可以不夸张地说,除了北京市,全国没有哪个城市普通话的普及率能超过乌鲁木齐。不少青年甚至不知道乌鲁木齐还有本地方言,偶尔听到,则称之为“回回话”,甚至以为是“甘肃话”。普通话的普及使乌鲁木齐在对外开放方面占了语言的先机,没来过新疆的口里人以为新疆人全都说的是维语,到了乌鲁木齐才知道,这里大多数人都说普通话,惊讶不已。这一切无不与汉语拼音在乌鲁木齐的推广有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 ... 01-6F0F0E04-92D-8A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7 16: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凉月轻风
汉语拼音,功德无量之举!
2011-4-25 09:50
举报分享取消回复(1)
您还能输入140字


将评论分享到微博 回复

闲云若海回复凉月轻风:若非汉语拼音,我辈尚在黑暗中摸索!(2011-4-25 11:12)
回复
老神

身为老三届的我,刚上小学时也是学的ㄅㄆㄇㄈ、ㄉㄊㄋㄌ的注音字母,到了四、五年级才学汉语拼音,不像现在的孩子一开始就学汉语拼音,所以我们的不少同学拼音也忘得差不多了。我也是当文科老师缘故,还在用拼音,但有时也会用错。
乌鲁木齐人普通话普及比较好,大约也是因为多数人是移民,天南海北聚到这里,如果各说方言就成了巴比塔的建造者,谁也听不懂了。不像内地大多数地方都是多少代植根与当地,方言难改,普通话普及难度大。特别是铁路单位这个特点尤其突出,铁小、铁中自小就说普通话,所以来到铁路局就是普通话的天下,也比较标准。可是西安铁路局就怪,那里的“普通话”当然不是陕西方言,也不是北京语音而是河南语音。因为那里的职工多数是河南人,河南话就挤掉了陕西话,也不容“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不信你经过西安和宝鸡火车站的时候,就会听到从车站值班人员到卖烧鸡的,都是满口河南腔,不知道的以为火车已经提前到河南地界了。
2011-4-25 15:08
取消回复(1)
您还能输入140字


将评论分享到微博 回复

闲云若海回复老神:哈哈!西安铁路局说河南话的现象我在1973年就发现了,那次去西安,在火车站一带发现小孩全都说河南话,非常奇怪,后来才知道是这么回事。乌鲁木齐移民多,真正的老新疆人反而是少数,所以普通话比较流行。(2011-4-25 20:16)
回复
马骞
王老师您好,近来去了上海,北京旅游,久没来看您,在完成日记后将投入与您的歌曲创作,
2011-4-25 20:30
取消回复(1)
您还能输入140字


将评论分享到微博 回复

闲云若海回复马骞:我说您怎么很长时间没音信,原来是旅游,玩得好吧?我最近也要出去旅游。我还等着您那支歌呢。(2011-4-25 22:44)
回复
关山明月

1.王先生做什么事都是乐意投入,所以干啥成啥。
2.我估计乌鲁木齐第一代全说普通话的群体应在铁路中学(像王先生这样原籍北京的毕竟是少数)。
3.我们一些在地方学校读书的铁路子弟,口音也明显与地方学生不同,说的是比较正规的普通话。后来考核,我的普通话级别为92.5分,“一级乙等”(95分以上为“一级甲等”,即播音员水准)。我们学校只有三个人达到“一级乙等”(包括我),其余的都是“二级甲等”以下。
4.以前我听乌鲁木齐地方汉语方言,觉得很难听,现在咋就觉得很幽默呢?哈!
5.我觉得维哈新文字挺不错,拉丁文很通用,连我都能试着将维哈语拼个八九不离十,学维哈语也很方便。后来废了,很可惜。也不知道能否再恢复起来?
2011-4-26 05:56
回复(0)
关山明月
1.王先生做什么事都是乐意投入,又天资聪慧,所以干啥成啥。
2.我估计乌鲁木齐第一代全说普通话的群体应在铁路中学(像王先生这样原籍北京的毕竟是少数)。
3.我们一些在地方学校读书的铁路子弟,口音也明显与地方学生不同,说的是比较正规的普通话。后来考核,我的普通话级别为92.5分,“一级乙等”(95分以上为“一级甲等”,即播音员水准)。我们学校只有三个人达到“一级乙等”(包括我),其余的都是“二级甲等”以下。
4.以前我听乌鲁木齐地方汉语方言,觉得很难听,现在咋就觉得很幽默呢?哈!
5.我觉得维哈新文字挺不错,拉丁文很通用,连我都能试着将维哈语拼个八九不离十,学维哈语也很方便。后来废了,很可惜。也不知道能否再恢复起来?
2011-4-26 05:59
取消回复(1)
您还能输入140字


将评论分享到微博 回复

闲云若海回复关山明月:是的,我们班也有几位铁路中学考进来的,一律普通话,不像本地学生,各种方言。\n对于新疆本地方言,我跟你的感觉完全一样,一开始觉得很土很难听,现在已经听出幽默感来了,甚至我用新疆方言写了一部较长的中篇小说,还没发出来。\nW语H语的新文字的确是通向现代化的桥梁,可惜被某些眼光短浅的人中断了,当时连他们本民族的一些年轻人也很不满意这种中断,他们也很清楚,用新文字进入电脑时代要方便得多,与世界接轨也方便,可是没办法。国家为了所谓稳定总是步步退让,其实从长远看都是隐患。(2011-4-26 17:01)
回复
wangshaolan78
您好:说到汉语拼音不能不说说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老先生。周老今年105岁了。55年中央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总理亲自邀请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他是文改会具体工作的三人之一,并且是主创者,提出3点原则:拉丁化、因素化、口语化。起草了“汉语拼音文字方案”,58年正式颁布。79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华沙召开文献技术会议。周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82年国表组织通过投票,认定汉语拼音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后来还主持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制定,在88年公布。周老本是经济学家,研究语言文字只是业余爱好。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半路出家的语言学家。我上学的时候正好赶上。
2011-4-27 19:38
取消回复(1)
您还能输入140字


将评论分享到微博 回复

闲云若海回复wangshaolan78:对周有光老人我钦佩得五体投地,八十年代我搞汉字编码发明事业时,就对语言文字学家周老的学术有所研究,近年来周老又重新回到他的经济领域,包括政治、文化领域,发表了许多极具前瞻性的观点,高屋建瓴,远超时代前列,最近我还阅读并下载了周老早期的作品《语文闲谈》上下集,祝百岁老人周老师越活越年轻!(2011-4-27 2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11:28 , Processed in 0.02719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