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703|回复: 0

胡懋仁:我心中永远的101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9-21 11: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两天,在北京101中学的网站上,看到一些校友所写的回忆当年的文章。也引发了我的一些回忆,所以忍不住也要写上一段。
我是1962年考上的北京101中学的初中,我们班是初一(一)班。当年小升初允许我们报三个志愿。我不知天高地厚,报的三个志愿分别是:101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当时的人大附中还是马尾拴豆腐——提不起来的。我们班与同年级其他班最显著的区别是:我们班没有一个干部子弟,都是学校周边普通小学中普通家庭的孩子。我们班同学有相当多一部分来自海淀镇,据我所知,海淀镇考上我们班的同学中,有的来自海淀一中心小学、南大街小学、老虎洞小学,也有我所在的洩水湖小学。也有来自成府小学的,成府不在海淀镇,在北大以东,清华园以西。另外也有北大和清华教职工的孩子,也有中科院职工的孩子。学生家庭也五花八门。住在海淀镇的多以普通劳动者家庭居多,而住在清华和北大的孩子家里就多为知识分子了。也有同学住在颐和园和西苑一带,还有住在当时位于西苑中直机关的孩子,当时叫中央调查部,是保密单位,现在跟国安部合并了。我们班也有一两个来自周边农村的孩子,他们的家就住在圆明园里。
我们班同学与其他班同学相区别的另一个特点是:我们都是走读生。因为家离学校都不远,所以基本都走读。后来也有一些同学陆陆续续住进了宿舍,但人数很少。至于是什么原因住进去的,我们从来也没问过,因为没想起来要问。另外,就是有上一届休学的同学复学、还有从外地转来的同学,以及留级生,都住校。本来我们班没有干部子弟,但有了留级生和转学生后,有两位留级生和两位转学生就成了我们班为数不多的干部子弟。据说,留级生中有一个同学的父亲是哪个省的厅长,另一个是三军总部里的一个校官,但记不清是上校还是中校。转学过来的同学有一个是建设部的干部,另一个没问过,也不太清楚,但肯定是干部子弟。
因为我们班没有什么干部子弟,所以有的老师对我们班的看法有些异样。我不能说,是老师看不上我们,但是总还有些异样。比如,我们当时的政治课老师,给我们班上课时,总拿其他班的学生举例子。倒不是说别的班的同学比我们班同学好,是说他们那些同学都敢说实话。要搁在今天,我觉得就是那些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孩子气更多些。而我们班同学穷人家的孩子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也多沉稳些。所以政治老师提问时,我们的同学回答得就显得比较成熟,而老师就不满意,认为我们没说实话,好像我们尽说套话似的。其实我们还真没有。老师就说别的班的同学是怎么说的,人家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之类。我们听着,心里很不忿。觉得这个老师实在是在吹毛求疵。所以我一直不喜欢这个老师,幸好后来她也不再给我们上课了。
其他老师对我们都一视同仁,这我们能感觉得到。我们比较喜欢地理老师蒋守则。他是天津人,个子不高,一辈子单身。老先生上课时,什么都不带,只把记分册叠把叠把塞在上衣兜里。上课提问,打开记分册,只念学号,不念姓名,让同学回答问题。蒋老师还给我们办过讲座,讲当年日本早就有侵华准备,到处搜集各地的地方志,而且几乎把中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地形都做了测绘,制成地图。日本人做的地图非常精细,蒋老师说,让我们中国人看了,都面有愧色。这四个字我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
我们上初三时的代数老师的名字特别好记,叫李向阳,跟电影《平原游击队》里的男主角的名字完全一样,就是郭振清演的那个李向阳,老师的名字跟角色的名字一个字都不差。李老师讲课特别清楚。我的成绩也还算比较突出。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参加了课外数学小组,还让我当过一阵子组长。但其实我在数学上并无什么天分,好多小组活动中见到的题目,我基本都做不上来,远不如小组其他同学脑子又灵又快。后来实在惭愧,不好意思再在组里混了,当然后来也快中考了,这个小组就不再活动了。李老师还有一个绝活,就是毽子踢得特别好。他的毽子一踢老高,而且花样特别多。一到课间,李老师就跟同学一起踢毽子。这也是让我们特别快乐的时间。
我们班有三个同学在初三第一学期结束前,就提前毕业参加工作了。主要是因为他们家庭生活都比较困难,学校给联系了单位,让他们提前毕业工作,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当年,其他班也有同学提前毕业。我们班三个同学去的单位都不错,两个去了中科院,一个去了新华社。别的班的同学去的就是工厂了,如六班有个同学就去了北京电机厂。去新华社的那位同学是干报务,而且长年在国外工作。在上学时我去过他们家,当时他家住在北大南墙外的马路对面。奇怪的是,他们家没有电用,也就没有电灯。晚上写作业只能点煤油灯。这煤油灯点起来,满屋子黑烟。不光墙被熏黑了,鼻子眼里也都是黑的。班主任林老师知道我去过这个同学家里,看到他家的基本情况后,对我说,你看,他们家那么艰苦,他要坚持学习得多不容易呀。我点头称是。
我们班初中毕业后,有一部分同学考上了本校高中,有一些考上了外校高中,也有一些人考了中专和技校,这其中有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没有去报考高中。还有两个同学没有参加中考,到内蒙临河去插队,到80年代才回来。考上本校高中的,有的进入了实验班,是半工半读的实验班。有两个实验班。据说,这两个班的同学将来是要直升清华的,但由于文革,这事就拉倒了。
大约从校庆40周年(1986年)起,我们班同学就开始聚会了。能找到的同学都找到了。当然有的同学找到了,但不太想参加聚会。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班主任林老师身体一直都很好,所以我们这近三十年的聚会每次都请林老师过来。2012年,是林老师八十岁生日,我们班有十多个同学聚在一起,为林老师祝贺生日。我发现101中当过班主任的老师中,长寿的很多。有的校友都毕业五六十年了,回到母校聚会时,都还能跟当年的班主任老师一起欢聚。林老师现在记忆力不是太好,但一经提醒,也都能叫得上我们的名字。林老师是1955年从福建师大毕业后分到101中学当老师的。她给我讲的次数最多的一件事,是她在上中学时,那应该是还没有解放,她在教会中学读书。她说,她的同学多次拉她入教,她就是死活不干。那同学也很执着,对林老师劝说过很多次,想方设法不能让林老师成为迷途的羔羊,但林老师也很固执,死活就要做这只迷途的羔羊。最后还是林老师坚持下来,一直迷途着。
101中读书的这三年,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三年。虽然这三年中也有风雨,也有不平坦,但仍然是对我一生中有重大影响的年月。这是值得庆幸的。无论在此之前的小学,还是在此之后的中专和大学,都比不了101对我的影响。
现在的101中学让我引以为自豪的是她对老区的情结。从老区走出来的101,至今还没有忘记老区和老区的人民,惦记着老区,牵挂着老区。改革开放以来,101中的老师们多次去老区支教,帮助那里的老师们提高教学水平。101中还专门从延安招来学生,在101中读高中,为老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大约20多年前,在当时国防科工委的负责人,101中的老校友伍绍祖的协调下,101中专门从位于祖国边陲的国防科工委各个基地招收一群子弟,来101中读书。
早在文革前,101中就专门在北京郊区招收农民子弟来101中读书,文革前至少招了两届学生,1964年和1965年。招来的学生都是京郊农民的孩子,把他们专门编成一个班。在我上大学时,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来自平谷,他说他就是1965年考上101的。当年他是平谷县唯一考上101的学生。只可惜,他只上了不到两个星期,就被退回去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学校体检时,说他体重不够。我看着他现在17的个子,膀大腰粗,份量肯定比我重,怎么能想象当年居然会体重不够。现在也不知道这到底算个什么指标。唉,可惜了,要不然,这位大学同学还会成为我的中学校友呢。
北京101中学,101不是排列的序号,是学校的名字,郭沫若给起的,含义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以不能叫第101中学。郭的儿子也是101毕业的。101在口语中经常被念成“腰零腰”。
以下两张照片都是在校庆六十周年(2006年)时在母校里拍摄的。

林老师和我

前排左一是李向阳老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5887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10 10:00 , Processed in 0.0996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