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83|回复: 1

万维论坛:关于非正常死亡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9-2 22: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非正常死亡
送交者: through 2015-03-20 11:24:18 于 [天下论坛]
非正常死亡一词,在医学及其分支流行病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当中的含义是有差别的。这一词在医学、法学、社会学、人口统计学,以及保险行业的行话之间也是很不相同的。使用偏重于医学、法学的概念去搅和人口统计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当然只能理解成:非正常死亡人数就是算术死人数了。

人口统计学和社会学当中的非正常死亡概念有相通的地方。正常的人口模型呈“金字塔”型,如果发现金字塔的某一部分缺了一大块,那就意味着相应的年代人口严重缺失;如果鼓出一大块,表明人口严重增长,这两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发生了便说明相应的年代出了问题。举一个例子,假如今年建立一个叫做“人口年龄构成比”的模型,可以发现各地五、六十岁岁左右的人口要少得多,与全国金字塔的情况基本相同;金字塔上的表现是金字塔中部勒紧了一根裤腰带——比相邻年龄“瘦”进去很多,用眼睛可以明显看出来(正常情况还要通过复杂的统计才能知道差别),说明这批人在当时处于某种不正常的状态。有两种情况可以里立即想到,出生少和出生后死亡增加。出生少,少多少?死亡增加,增加多少?这就需要再次建立统计模型,进行严格的统计,统计结果仅仅是从宏观反应的统计学结果,不是大家理解的算术结果。这是举例子。金字塔模型实际上和“年轮”的道理相似,是人口变化的活化石。彭尼·凯恩、毛泽东崇拜者李成瑞等人,对于中国大饥荒年代建立的人口统计学模型,便属于这类模型,从中发现大规模人口缺失。

人口严重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动乱、战争,或者:饥荒。作为幅员辽阔的国家,局部的地质灾难不会影响到全国的人口统计学结果。在社会学和人口统计学中,人口的严重缺失又可以叫做人口的非正常死亡,这属于默契了。尤其是中国官方,用非正常死亡来婉言。这种人口统计学专业的“非正常死亡”与“暴死”“饿死”之类的其他领域的说法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一丝一毫可以相通的地方。

几个问题

1,非正常死亡是统计学和社会学中描述人口严重缺失的概念。

2,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动乱、战争和饥荒。

3,这是一个描述宏观的概念,对于微观细节无能为力。例如有人提出当时共产党基层干部捆绑吊打逼死多少人,也算非正常死亡【注】。这个……这里的非正常死亡是铁路警察管不着那一段——只从动乱战争和饥荒来分析。

4,在大饥荒全国人口非正常死亡的统计模型中(包括李成瑞的模型中),当时的婴儿出生和死亡情况,人口迁徙境况,老年人正常死亡提前死亡等等因素,已经是处理过解决过的问题。跟在这些结论后面纠缠婴儿出生率减低等问题属于重复计算,不妥。

5,为什么会有1500万—4000万差异?因为每个研究者依据的资料有所不同,统计的年代有所不同(有人从58年统计到63年),尤其是统计模型有差异——对于婴儿出生死亡,人口迁徙,老年人正常死亡等等因素的统计学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

6,采用哪种说法?无论采用哪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因为统计学是经过反复验证的科学。不同统计学家统计出来的大饥荒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在1500万——4000万之间的任何结果,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或称显著性差异,是统计学用语),它们均属中国大饥荒期间发生的严重的人口缺失——非正常死亡的宏观描述。统计学结果不是描述具体的饿死数字。中国大饥荒精确的饿死人口?就中国而言,到世界末日也只有鬼才知道。

7,不愿采用统计学家的结论?可以采用权威人士的描述——非正常死亡数千万,如叶剑英胡耀邦田纪云等。这种描述的好处是避免纠缠具体多少千万,反正是数千万。当然,引用以后也可以接着反驳,让读者自己决定,是相信叶胡田薄赵……等人的说法,还是相信反驳者的说法。

9,还可以引用局部地区的确切材料,尽量引用所谓左派人士提供的材料。例如:李友九崇毛从一而终,不但受到崇毛人士拥戴,还赢得了反毛人士的尊敬。反对派之所以尊敬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尊重事实。【注】引用李老五十多年前的一次讲话。讲话中披露桂林地区1960年11万人的死亡人数,合29人死一个。而桂林并非当时中国的重灾区。

http://www.creaders.net/m/bbs/po ... .php?trd_id=10439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9-2 22: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12:52 , Processed in 0.0308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