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74|回复: 0

秋水晶莹:北京女八中和王季青校长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8-9 22: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坐落在北京石驸马大街上有一所中学,它是我的母校——北京女八中,现已更名为鲁迅中学。它的更名是改革开放后的事,但更增加了学校的厚重。女八中是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旧址,鲁迅在这里写了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印象最深的也就属这校园里的小礼堂了,曾经停放刘和珍,杨德群灵柩的地方。小礼堂的北侧有一安静的小院,那里有两位烈士的纪念碑。每年三一八忌日,学校总要在纪念碑前举行悼念活动,学校的对面就是光明日报社,曾多次报道,这份传承使师生更具责任和使命。小院里有一排小平房那是学生宿舍,原本比较冷清,但在1962年左右着实热闹了一阵子,来了一批印尼归侨学生,我们班也分来4,5个。小礼堂南面有一排教室,我们高一时就在这里的教室就读。教室前有两棵合欢树,北京称榕树,只要它一开花就是期末大考。西测是操场,400米的跑道,中学里属一属二。主要的教学楼都在东面,大概三幢,都是围合式的两层圈楼。课间操铃声一响,万马齐陨奔操场,哪个班级都不势弱,楼板总是震得啪嗒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舍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现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木结构的老房子是榫卯传统工艺,足以抗得住八级地震。
1958年进校,就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争取在三年内赶超师大女附中。师大女附中是一流里的一流,无论是师资还是生源都更胜一筹,这是王季青校长提出的目标。她是一位非凡的传奇女性。
我有个小学同学,母亲与王校长是战友,对王校长早就略知一二,她家来了老乡亲也常是我同学陪着他们的子女玩。入校后我多次聆听她的教诲,王校长常用她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她是北大化学系的学生,她考北大时,三千人里取一个,但七七卢沟桥事变,她毅然决然地中断学业,投奔延安参加革命,与王震将军结为秦晋之好。调入女八中之前,王校长曾随王震将军在新疆当外语学校的校长,为军中培养了大量人才。王校长德才兼备,经过生死考验。有老师告诉我们,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瞻仰时,王校长落下眼泪,经过战争洗礼的她,那些先烈都有名有姓。
但好象是初二,突然换了校长(也是女的,带眼镜),新官上任就先来一个下马威。全校大会上校长做报告,板着脸,原话是记不清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吧!“谁要是宣传反动思想,我们绝对不客气”!分明是站在师生的对立面。以后每学期都有一次学生给老师背对背提意见,而且是书面的,说难听了就是检举揭发,最紧张的恐怕是教文科的老师,很怕说错什么。
王校长这个阶段到哪里去了?听说被停职反省,去了北大荒。57年反右时,有人说她重才轻德,包庇右派。有几个反对她的青年教师被划为右派,她却声嘶力竭地为他们辩护,“反对我个人不是反党”!硬是把他们从右派名单里拿掉。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说她没有错,把她接到北大荒一块儿种地。王震将军用坚强的臂膀,支撑王校长度过难关。直到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彭真市长在万人大会上亲自为王校长平反,才官复原职。王校长的行政级别是12级,有资格当大学校长,据我所知,交大党委书记的级别是12级。当初她随王震将军从新疆调回北京时,有很多岗位供选择,可是她就选择了一所普通中学。这回她仍然放弃升迁机会,回到她热爱的女八中。她没有女儿,只有三个儿子,女八中是她的女儿。
有背景当然也仗义,王校长用足政策,打点擦边球,为女八中建设了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有一语文老师原是新观察编辑,反右斗争后被分在外地。王校长通过当时的北京万里市长把他调到我校。市长说“北京人才很多,你要哪个不成,为什么非要他?”王校长把该编辑写的厚厚一叠文章拿给市长看,硬是把人调了过来。数学黑老师,北大高才生,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工作,因家中困难是独子,被王校长挖来,成为数学教研组的骨干,培养出数学竞赛得奖学生。还有南开大学因出身不好、没人敢要的落脚毕业生,王校长敢要,在网上可以看到他写的回忆老校长的文章。我想起王震将军,他担当,将判刑的技术人才解救出来,建设新疆钢铁厂。但王校长从不以权谋私,她的三个孙子就读普通的绒线胡同小学,虽然有人为她联系了实验二小,但坚决不搞特殊化。。
王校长是性情中人,百忙中她还做红娘,成了几对教师的婚姻。我高中一位教俄语的林老师就是她新疆的学生,王校长通过联姻把她介绍给我校一位高三的语文戴老师(燕京大学高材生),稳住一个人才,引进一个人才。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王震将军招收八千湘女进疆的故事。这位戴老师最得意的就是一张着军装的照片,有点象“亮剑”里的赵刚。夫妻俩非常敬业,现在还能记住当时的情景,林老师快临产了,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车兜里装着一叠厚厚的要批改的作业。
我读高二时语文开课外选修课,给我们吃小灶,强化古文和培养创作,把教师分为两块,一块占编制,一块不占编制。不占编制的老师都是从校外请的(没有钱赚,都是尽义务)。有一位老先生,正忙“古文观止”校对稿子,听说是王校长亲自拿熊掌上门,才肯出山。该老先生有功底,说吟诵古诗要有腔有调,他随口吟了起来,绝不是朗诵,也不是唱歌,是界乎两者之间,从来没有听过。吟诵调60年代就快失传了,今天有学者提出要抢救这些吟诵调。他给我们讲“腾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佳句记了50年。教创作的老师是“地下尖兵”的作者,他给我们讲该剧的创作过程。
王校长自身成长的历程,自然把人才培养放在更高的水准上,她认为必须要经风雨见世面,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每年必安排一次下乡劳动,从初一到高三,毕业班也不例外。也是我小学同学告诉的,王家的家规,准儿媳妇是一定要送到新疆锻炼一阵子。我还记得一次做报告,王校长谈到她到东海舰队看儿子,看儿子晒掉了一层皮,既心疼又自豪。
王校长抓住一切机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我们是市区的学校,离天安门广场近,调动方便。我记忆中多次夹道欢迎西哈努克,有一次还是在天安门广场,表演孔雀舞,在大雨中淋了几个小时,后来每人发了一两红糖。从初中的红绸舞到高中的孔雀舞,每年国庆节都有女八中挑大粱。有校友回忆女八中的大头娃娃舞,其实拍手舞更负盛名,是初中学生原创获奖作品,那可不是靠道具,是靠真工夫,也不次于今天的霹雳舞。女八中的学生是在社会大舞台上成长起来的,视角大。
王校长平易近人,经常看见她跟学生一起挤公交车,还常被不懂事的初中生挤下来。有时她到附近的老师家走动走动,聊聊天,这些老师既不是党团干部,也不是业务骨干,更象是闺友。她穿着朴素,说着一口东北话,可是你在人群中一眼就能把她识别出来,正如有人描述的“清瞿的女姓,明眸里透着英气”。
文革中女八中也算是能折腾的学校了,据说老舍先生就是被女八中的学生酷打后自杀的。但是由于王校长的品质高洁,实在难抓到她个人的什么缺点,但有些人嗅觉还是特别灵敏,能扑捉到她的某些不合拍,尽管她有那样的大背景,也遭到炮轰,雷打,打手是她亲手培养起来的中青年教师(文革后,又变了一回脸)。她虽然又一次得到将军的庇护,但这次比上次更艰难,她力不从心,守不住家业,女八中变成了158中,一所职业高中。改革开放初期,抢人才,这些优秀教师大多被挖走了,进了大学。譬如前面讲的燕京大学高才生戴老师在大学开课,里三层外三层,还加了许多位子。她妻子林老师,本是英语人才,硬改教俄语,很快被大学抢去,学校受到重创,伤了元气。
又一次的恢复重建,才有了今天的鲁迅中学。当初西城区有三所女中比较好,除女八中,还有女三中,女九中,但现在那两所学校早就无踪影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要好好感谢王季青校长,打下这份家底。
王校长德高望重,在师生心目中的分量无与伦比,是女八中的丰碑,道德风范,一个完人。校庆,80几岁的老教师也拄着拐杖,盼见老校长,可惜因身体原因,王校长只能通过书函表达,我能想象读这封信时的激动情景。
几年前在鲁迅中学网上看到一份退休老师的名单,很多熟悉的老师都不见了,比如初中教语文的诸菲老师,高中化学伍幼安老师。伍老师是上海人,年轻时是足球健将,64年学校开始有讲英语的外宾来参观,才知道他会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很有些上海老克勒的派头,但从不张扬,也很谨慎,就教他的化学,就这样,文革也在劫难逃,听说他亲自带着学生抄了自己的家。还有教语文的王春荣老师,他是恩师,教写作,也教做人。名单上看到了团委的胡佩韵老师,分外欣喜,我还记得她风风火火的样子。网上还有徐守蓉老师喜庆金婚的照片。
不过这些旧闻在鲁迅中学网上也越来越少了
89778a6egde870ff7f3b4&690.jp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9778a6e010137oa.html#cmt_219108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25 18:40 , Processed in 0.04173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