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45|回复: 0

张春桥杂文一组:看大字报有感(1958)

[复制链接]

1446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88
发表于 2017-7-29 04: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春桥杂文:看大字报有感(之一、二、三)

看大字报有感
——选自《今朝集》
中国文革研究网整理

  “看大字报没有?”“贴大字报没有?”“上大字报没有?”“你的毛病再不改,贴你的大字报!”大字报成了人们谈论的一个重要题目。

  大字报为什么这样吸引人?看了许多大字报以后,深信这绝不是偶然的。

  整风,需要各种揭露矛盾和克服矛盾的工具。这次整风,是全民性的,是公开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就特别需要那种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和使用的工具。

  在整风中,举行了很多次座谈会和辩论会,大家面对面地谈话,争辩,也很生动活泼。因为面对面,可以交谈,可以谈得系统,讲得细致,这很好,但也有限制性,不能几百人、几千人同时发言,发了言,(中国文 革研究网)你说了什么话,听不清楚,不好多问;在场的听清楚了,不在场的人,却无法立刻知道。

  大字报可以弥补这个缺点。它有很多长处,最主要的是简便。随时有意见,随时可以写,随时可以贴,长短不拘,形式多样,只要会写字,或者有人代笔,人人可以写。一个晚上,在同一个时间,如果大家动手,可以写几百张、几千张大字报,可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很难在一个会场上,有这么多人发言。同时,一张大字报贴在那里,你可以反复地看,直到完全看懂为止。这是用笔写和用嘴讲不同的地方。

  大字报,篇幅有限,不允许长篇大论,废话连篇。开门见山,意见尖锐,文字精炼,生动活泼.是大字报的特色。再加上是用毛笔写的,字体可大可小,编排机动灵活,还可以随意加上插图、漫画,红圈绿点,十分醒目。

  有这种种优点,就便于人们使用,受到读者欢迎。在大鸣大放中,只要领导人重视,经过深入动员,不要几天,大字报就贴满了,有两三个星期的时间,本单位的矛盾就揭露得相当充分了。这个特点,对工作紧张,又要搞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单位特别有用,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造成热潮。

  一走进这些单位,你就不能不被大字报吸引住。

  有些单位,室内室外,墙上地上,到处都是大宇报。通过这些大字报,各种矛盾被揭露出来,平时看不到、看不清、看不透的许多东西,现在统统“摆”出来了。有的从正面,有的从反面,有的从侧面,揭露得尖锐得很,广(中国文革 研究网)泛得很,而且统统“公开示众”,“有报为凭”,真是“热火朝天”。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气候。

  大字报确实是一团团的烈火。看上几千张、几万张大字报,你不能不被那些善意批评者的热情鼓舞起来,下定决心克服缺点,纠正错误。不论是几百张,还是几千张、几万张,善意的批评总是占多数。所谓多数,不是指百分之五十一,而是指百分之九十几。恶意的批评,毕竟是少数。正因为这样,就没有理由害怕大字报。依靠这百分之九十几的烈火,我们就不仅能够烧掉我们自已身上的缺点错误,而且能够从政治上,思想上烧掉人们头脑中的资本主义,使社会主义在火热的斗争中成长起来。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难道惧怕火热的斗争吗?

  现在看来,大字报不但在大鸣大放中是一个很有力的工具,在大争大辩中、在反击右派中,都是很有力的工具。还可以看到,在着重整改阶段,也会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我们的各种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大字报正是群众表达自己意见的一种简便的工具,我们要很重视它,并且和其他各种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形式配合起来,加以充分运用。

  顺便说到,这种群众喜爱的报纸,在新闻学“理论家”王中教授的新闻学大纲中没有提到,这或许和大字报没有“商品性”有关。承认大字报也是一种报纸,就必须承认它不是商品,而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用它,资产阶级右派也用它,而且是不能花五分钱买回家去、坐在马桶上找趣味看的。请问(中国文革研究 网)王中教授,你承认不承认这是报纸?如果不是,那算什么呢?如果是,你的报纸是“商品”的学说,在这里怎么能讲得通呢?把这点意思写出来,算是看了大字报以后,给王中教授贴的一张大字报吧。

  一九五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看大字报有感(之二)
——选自《今朝集》

  要说人人喜欢大字报,那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要说人人习惯于运用大字报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形式,那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写大字报,就不容易。写不写,怎样写,有些人就很费一番思考。我们并不提倡轻举妄动,更(中国文革研究 网)不承认陈企霞所鼓吹的“抗上是美德”的谬论。但是,我们也绝不赞扬把意见闷在肚子里不“放”。有意见还是说出来好。有些人怕说错了。你有意见,是对,是错,是对中有错,错中有对,这都要你说出来以后,才能判断。也许你以为是对的,实际上是错的,你以为是错的,实际上是对的,这也要你说出来以后,才能判断。好在,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是非是能够讲得清的,真理是越辩越明的。何况毛主席已经提出了六项标准,大家把意见摊开来,总会弄出个是非来的。费一番思考是好的,_说出来,经过大家的评判,即便是自己错了,得到纠正,自己的收获,便是正确。(中 国文革研究 网)如果你的意见是错的,说出来是错的,不说出来还是错的,并不因为不说就变成对的了,说就变成错的了。真理和谬误、美和丑、香花和毒草,是有客观标准的。一个真正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人,一个追求真理的人,一个既坚持真理,又愿意纠正错误的人,是不怕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情况是这样不同,对各种问题的看法自然也不可能相同。批评别人的人,不但是揭露了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同时也把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暴露在大家面前,这是对大家都有利的。(中国 文革研究 网)不说话,不写大字报不好吗?但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政治立场吗?几千张大字报,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思想问题的展览会。

  矛盾还有一方面,就是被批评者。要说听到批评就高兴,看到“上了大字报”就高兴,或者说如同听到表扬一样高兴,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有些同志,平时勤勤恳恳,为党为国,忽然发现群众有这么多意见,心里不难过,情绪不沉重,反而很轻松,那更是做不到的。对群众的批评满不在乎,实际上是一种丧失政治责任心的表现。难过,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是并不灰心丧气,而是虚心地听,反复地想,狠狠地改,这应当叫作好干部,好同志,不能说他们是怕大字报。群众的尖锐的批评,公开地贴大字报,对这些同志来说,也不会受什么损失。如果说他们也有所失的话,那就是在他们接受了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努力地改正了自己的毛病以后,“丧失”掉了自己的缺点错误,得到的却是一次政治锻炼,(中国文革 研究 网)却是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而这也就是我们党的力量的源泉,一个革命同志政治生命力的源泉。有些人“患得患失”,他们为什么不算一算这一笔得失的账昵?

  目前最怕大字报的,还不是那些有一般思想作风问题的人,而是有严重的思想作风问题,或者做了一些在大庭广众中间公开出来很不雅观的事情的人。他们怕,证明了大字报确实是一件好东西。但是,怕,又有些什么用呢?既然有了病,不管见得人、还是见不得人,都要请医生看。如果真想治病,那就没有理由怕。经过大字报,治了病,恢复了健康,这对一个人来说,会是一种损失吗?他们也应当算一算这笔得失账。

  有人说,不怕贴大字报,就怕夸大,分不清是非。缺点和错误,是客观的东西,有就是有,不能说成没有;大就是大,不能说成小;小就是小,不能说成大;夸大了,或者缩小了,那只是暴露了读者的毛病,并不会给你增加或减少什么东西,最后,总会弄清楚的。记住这一点,就不会一见自己上了大字报,就光起火来,沉不住气。

  沉住气,看大宇报,这一点,很多人已经作到了。但是,光是沉住气还是不够的。沉住气,是为了什么?不只是为了鼓励鸣放,更重要的是为了“聚精会神、分析研究”。想想看,几百张,几千张,上万张大字报,各种政治思想问题的展览会,不聚精会神,怎么分析研究?不分析研究,怎么知道大字报上的成千成万条意见是些什么问题,又怎么能够区别善和恶、真理和谬误、香花和毒草?又怎么能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批判之?

  这门学问很大。能否从贴出第—张大字报起,就聚精会神,分析研究,不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也直接影响整风和反右派斗争的进程以至最后的结局。

  一九五七年九月三十日



看大字报有感(之三)
——选自《今朝集》

  有一个机关,先后贴出来两张大字报。

  一张是一位负责干部写的,上写道:毛主席到上海,到国棉一厂看大字报,为什么不到我们机关里来?

  另一张是一位在他领导之下的干部写的,上写到:毛主席领导全国的工作,这样忙,还深入基层看大字报,全国基层这么多,当然不可能每个单位都去。可是,你就在我们楼上办公,为什么不象毛主席那样深入基层,到我们这里来?

  对于后一张大字报,我想,看了的人,没有不赞成的。

  我们确实有这样一部分同志,满足于日常的事务,又特别满足于死板的“办公”即办公文、(中国文革 研究网)开会,同活生生的实际生活,同活生生的人,接触很少。在楼上办公,不到楼下看看;在上级机关办公,不到下级机关看看;下马观花,已经很少,走马观花,也不很多;这种现象,并不是这一位同志所独有的。

  所以,我想,这后一张大字报,实际上,不止是对这一位同志有用的。看到这张大字报所提出来的问题,我们不少同志,都会脸上发烧的。

  我不知道这张大字报贴出来以后,被批评的同志态度怎样。我想,他是应当接受这个批评,到楼下来看看的。

  因此,就联想到边整边改。

  有些事情,问题很复杂,不是很容易解决的,不经过深思熟虑,仓促地改一番,反而越改问题越多,那自然不应当乱改。还有些事情,本来是对的,并不能因为有人批评了,就不加考虑地放弃了原则,反而改错了。但是,多数问题,并不属于以上两种情况,有一些(中国 文革 研究网)是本单位可以解决的,有一些是本人就可以解决的;有一些是不费很大力气就可以解决的,有一些是虽然费一些力气,却是能够做到的,在后面这种种情况下,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解决了。

  比如,上面说的下楼去看看,有多少困难呢?要花费多少力气呢?走几步路,当然耍花费力气,但是,这毕竟很好办。因为既然在楼上办公,那么,楼下就是上楼的必经之路,甚至不要花力气,上楼之前,先在楼下看看,不是很容易吗?困难不在走几步路。困难是要花费一些思想,要一番脑力劳动,就是要在头脑里进行一番思想斗争,解决一个“下楼的重要性”这么一个说来好象众所周知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老题目,可是,这个问题不解决,“寸步难行”四个字,用在这里,就非常恰当了。

  党中央教导我们:要狠狠地改进工作。狠,而又狠狠,可见,要下很大的决心。可是,如果思想上不狠狠地进行改造,决心是下不来的,楼也是(中国 文革 研究网)下不来的。不然,怎么解释在楼上办公而不肯下楼看看的现象昵?

  狠狠地改进工作,边整边改,不要把一切问题都推到最后去解决,后一张大字报提出的不正是这个重大问题吗?

  一九五七年九月三十日
  
  
http://www.wengewang.org/read.php?tid=2288&fpage=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09:29 , Processed in 0.0259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