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633|回复: 0

乔传藻《映秋院日记》出版

[复制链接]

1446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88
发表于 2017-7-18 20: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特殊年代的心灵记录 乔传藻《映秋院日记》出版
作者: 昆明信息港  2017-03-07 10:30:00

2.jpg

1.jpg

《映秋院日记》

  “年轻时,多少人,不曾用一册自己喜欢亦漂亮的小本子,记下自己青春的梦?”“一个人,从十七八岁开始,在那院里读书、任教直至退休,一住几十年,住出了感情好理解,待出了清澈却不易。” 在民国才女林徽因设计的云南大学映秋院里,一段秘密而骚动的青春往事,一个特殊年代心灵的记录,隔了半个世纪,在乔传藻先生的珍贵文字中向我们走来——最近出版上市的《映秋院日记》,所收《玉案山日记(1957—1960年)》《映秋院日记(1960—1964年)》两部分,记录了先生早年求学期间日常生活及阅读、思考的心得体会等,字里行间,作者一颗端慎的素心与沉静、平正的笔法清晰可感,读来令人感动。

  “写日记的人,最忌讳‘流水账’。不过,‘流水账’有时也是好玩的。”(1960年3月13日)20世纪60年代,在那个经济困难、物质极度匮乏时期,人们热爱劳动、讲究朴素,衣服上“补丁打补丁”,票证几乎和货币一样重要,有钱没有粮票是吃不上饭的;学生读半天书劳动半天,参与抹土基、挖阴沟、盖猪圈、挖矿、炼钢……流汗,晒太阳,大喘气,接受工人和老师的表扬,这就是作者理解的“劳动”。那时代的种种以及人生际遇,对于一个二十来岁的学生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记忆与情结,作者真情流露,用平正客观的笔墨,日复一日的“流水账”记录,把那些私人见闻、所感所思累积成一段具体细微、弥足珍贵的历史,让今天的读者可以越过时空去感受、去体味、去“过一过”当时难以想象的生活。

  在《映秋院日记》里,不难看到那个年代背景下诸多荒诞甚或丑恶的事情,如“右派老师”刘绍祖,自“开方”引申出的历史终将拨云见日之说,成为他新的反动言论(1957年10月10日);父亲同事家书中一句“家里的大娘大爷老老少少都饿死了”,在当年属于“机密中的机密”(1961年8月19日)等;此外,在作者身旁,也关联着一系列成长历程中温暖的人和事,入大学报到当天,那位要帮“我”把箱子提上95级台阶的长者,是寸树声副校长(1960年9月10日)……当记下这些人和事的时候,作者是诚恳、冷静、克制而包容的,那些感动、质疑、哀恸、无奈等等情绪并没有简单地自我抒发和扩散宣泄,客观干净的记录反而更能“嚼”出味来。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英国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这句话印在《映秋院日记》衬页,作为题记,揭示了本书主旨。

  作家汤世杰先生在序言中说,“读到他的《映秋院日记》,更是于字里行间,屡屡发现一个质朴却高蹈的灵魂,曾经经受了时代怎样的淘洗与磨砺,终至历练出了那样的率真与清澈。日记,那种真正的日记,那种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深藏于心的,纯属记日记者每日的扪心自省。既映射出天光日影与月夜星辰,也记录着一个青涩学子,怎样如一株幼树那样,不分日夜地吸取着天地精华,锻造着自个枝干的结实与内心的充盈,直至捧出一树齐天的青葱。”

  “70后”作家、大学教师蒋蓓则如此评价:“‘只敢告诉给我的日记本’(1961年8月19日)之类实诚,自有其意义——时势风暴席卷大地的前夜,做一枝沉静的苇草,困难且有风险,因为,这意味着你以自己一颗敏感、跃动的心灵,隐秘地持续着思考和判断,抵御迷失乃至坠堕。优秀的日记,我以为,其价值更在这样的精神实质而非艺术技巧。其时,有多少人忧惧日记成为祸端,纷纷焚毁以求大吉,而先生,不仅持之以恒地记述,并将所录在五十来年后公诸于世。藉传播以回顾、铭记、缅怀、诘问,《映秋院日记》出版的意义,指向今天,也指向未来。”

  此外,除开历史的角度,这位一二十岁的青年学生,劳动之余酷爱阅读和写作,站在走廊下看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深山猛虎》、《王统照短篇小说选》、《巴金短篇小说选》、《被开垦的处女地》、孙犁的《白洋淀纪事》、《苏轼诗》、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契科夫手记》、清代文学家张泓的散文《滇南新语》等等,“精神镇静剂”则是泰戈尔的《游思集》,考试前紧张也会拿出来阅读,偶尔空闲了就歪在推土机的影子里写几句小诗:

  春雨蜜水一般甜 

  不信?伸出舌头尝尝

  而俄语老师上课检测时,内心的真实感受却是如此:

  嘴在俄语上,

  眼睛在足球场上,

  心在小说上。

  教一百个单词忘记一百个。

  鬼喊辣叫,

  俄语啊,怕你!”

  “经典作家笔下,一字一句,都是有所用心的;有时,就连标点符号也能发出声音。”而对于盼雨的一段描写,则更加活泼有趣:

  “雨来了!有人跑到洋丝瓜架下避雨。多不礼貌呀!朋友来了,应该上前迎接才对。我站在地埂,平摊手掌接天上来客。啊,掌心里,跳动着多么活泼的珠子,一瓣瓣散开来,像是一粒粒砸碎了的钻石。”

  书中这些率真、朴素的表达,读来颇有韵味,经年累月的勤看练写,以及历经岁月淘洗后仍然保有的那份“清澈”,已然可见先生日后成为文学名家的一种端倪。正如汤世杰先生所说,保有童心擅于“领趣”,且“别有精神”,乔先生开创了云南儿童文学写作的新风气,成为“太阳鸟”儿童文学作家群的领军者,恰是实至名归。

  据了解,《映秋院日记》部分内容曾发布于彩龙社区、新浪微博、昆明信息港微公号等网络平台,受到广大网友关注,

  乔传藻先生,中国作协会员,云南大学教授。196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散文集《太阳鸟》《一朵云》《野猴》《文学的眼光》于台湾出版后,先后获“台湾少年儿童最佳读物奖”。散文《望天树》《挑柴》《字的敬畏》《醉麂》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创作成果屡获各种文学奖项。《醉麂》获中国作协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作品四次荣获《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山野之魂》获《儿童文学》创刊三十周年征文散文类一等奖,《挑柴》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昆明信息港 王诗贻)

  (《映秋院日记》,全书20万字,787mm*1092mm开本,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当当、京东、亚马逊、北发图书网等各大网站和昆明新知等实体书店有售)

  附彩龙社区帖文链接:

  乔传藻中学日记(1957—1960)

  乔传藻:映秋院日记(1960——1964)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140826300469124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11:09 , Processed in 0.02403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