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15|回复: 0

赵炳智:关于师大二附中文科班精神的思考 (征求意见稿)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6-24 14: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文科班精神的思考
(征求意见稿)

赵炳智

    第二届文科班学生黄植荣在今年3月24日的一篇短文里说:
“洞庭湖畔的大雪漫天飞舞,我躲在被子里瑟索。知青们回家过年了,我留下独守茅屋。纹帐顶上老鼠在打架,我睡不着,想起文科班的温馨:老师们亲切的教诲,同学们刻苦学习,团结互助;清河毛纺厂向师傅学习,河北村艰苦劳动;自编自演的节目,全村人观看的场景。文科班,我心中的天堂,你为什么瞬间坍塌,消失无影?文科班没有消失,至少她给了我吃苦的精神。我在孤独中支撑,在饥饿中默守,把仅剩的最后一点粮食送给断炊的邻居,因为他们有嗷嗷待哺的孩子,然后喝几口水睡觉。早晨发现窗口塞着一个荷叶包,里面包着温热的糯米粑,我的眼泪流了下来。农民的心温暖了我。我学针灸,给他们治病,抄课本让孩子读书,编节目让农民快乐。77年恢复高考,只有一个月时间,没有书,要上班,带孩子,便挤时间复习保存的笔记资料。感谢文科班打下的基础,命运才得以改变。永远感谢文科班,永远怀念文科班的同学。”
这段深情的话语令人感动,其中“文科班没有消失,至少她给了我吃苦的精神”一句更引起我对文科班精神的思考。到底有没有文科班精神?如果说有,那么文科班精神体现在哪?探讨文科班精神有什么意义?在回忆了当年的求学生活,回顾了近十几年我与文科班同学的交往后,我的头脑里形成了一些看法,写现出来大家交流。
一、文科班精神确实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精神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精神又具有极大的能动性,通过社会实践,强有力地反作用于物质世界。
当年第二届文科班学生朝气蓬勃地生活,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整个班级是全校师生称赞的一个优秀集体。文科班同学在生活中确实体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文科班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充分展现文科班学生精神风貌、激励学生不断前进、产生长久影响的一种精神力量。
黄植荣同学在离开学校后遇到困难时想到文科班给她的吃苦精神,在几十年后表示“永远感谢文科班,永远怀念文科班的同学”,就是文科班精神确实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与黄植荣同学有同感的人不少,每一个人在自身经历中感受到的文科班的积极影响,都是文科班精神确实存在的有力证据。
文科班精神是客观存在的,现在思考、探讨关于文科班精神的问题,应该是纪念文科班创办50年的活动的一个内容,对全面总结文科班的经验教训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文科班精神的具体体现
文科班精神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具体体现呢?我认为,文科班精神包括:
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以苦为乐、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虚怀若谷、自觉主动的求学精神,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开拓精神,珍惜荣誉、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乐于助人、紧密团结的协作精神。具体体现是:
1. 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
全班同学都住校,过半军事化的生活,每周三、六晚可以回家,周日回校上
晚自习,每天按固定作息时间晨练、上课、参加课外活动、上晚自习。建立了畅通的联络网,周日或寒暑假遇到特殊情况,启动联络网,能保证同学们按时返校参加相关活动。在绝大多数同学家里没有电话的情况下,凭同学间口头通知把人聚齐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做到了“召之即来”。
我班经常外出活动,走路时队列整齐、步伐有力、歌声嘹亮,是大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常引来路人的称赞。
同学们把“为解放全世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阶级兄弟而奋斗”作为自己的责任,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政治上有所追求,积极争取入团入党。入学时共青团员占全班同学总数的三分之二,高二时成了团员班。毕业前,有七位同学被学校党支部发展为预备党员。
2. 公而忘私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同时也是青少年学生大学英雄的时代,彭毅同学的一篇文章《向欧阳海那样生活与战斗》发表在1965年12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实际上是说出了同学们共同的心声。
无论是在炎炎夏日暴风骤雨的深夜,还是数九寒冬朔风凛冽的深夜,总会有几个同学从睡梦中被惊醒后爬起来到校园里巡视,把没关好的门窗一一关好。
1965年10月6日,我们高二三和高一三的同学正在上晚自习,校南边的“景泰兰”工厂突然着起了大火,烈焰冲天,警笛震耳。同学们立即冲出教室跑去救火,冲到里面,一阵阵呛人的热气流和水蒸气迎面扑来,睁不开眼,喘不过气,但谁都顾不得了,揣起一盆盆传过来的水泼向燃着的门窗。脚下踏着的火星熄灭了,大火渐渐小了,但是沙、水仍一盆盆泼过去,后边的往里泼都撒到了前面人的身上,水枪有时凶猛地射过来,湿透了衣裳,鞋子都陷进了泥水里。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同学们将生死置之度外。
1966年2月2日 ,我们正在房山河北村开门办学,听到有矿工被砸伤急需输血的消息后,大家争先恐后跑到医院,要为受伤矿工输血。经过检验,两个班有四个同学合格,准备献血,最终因矿工伤重而亡没有献成,但大家在关键时刻的表现是出色的。
3. 虚怀若谷、自觉主动的求学精神
我们庆幸学校领导安排了一批优秀教师来教育、管理我们。无论班主任还是
任课教师,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后勤人员,都对我们文科班格外关注,格外用心。同学们虚心向老师学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追着老师提问,在古文和外语背诵、历史资料查询、经典著作阅读、现代文写作等方面都狠下功夫,不断打牢基础,不断提高能力。
在当时,评论、批判电影《早春二月》、《北国江南》和小说《三家巷》、《苦斗》是我们学习、锻炼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今天看来不该批、批错了,但那样的阅读原著、观看电影而后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写出文章、研讨分析的过程,使每个人得到了锻炼、提高。
大家的学习动力很足,能自觉主动地学习。胡依年(现名丁东红)同学表现出色,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她的《掌握主动权》1965年10月5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给大家以极大的鼓舞。
4. 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乐观精神
文科班一个极大的特点是外出劳动多。高一在西郊农场劳动,主要任务是收割和搬运喂牛的老玉米秸,一人多高的几十颗老玉米捆成一捆,足有百十斤重,我们扛起来从地里运到指定存储地点,很是费力;住在大牛棚里,睡在铺着稻草的地上,早晚洗漱用水都是冰凉的,但没有人叫苦,反而时不时地互相开开玩笑,大家都觉得苦中有乐。
高二第一学期在在顺义营尔村参加修建京密引水渠的劳动,要从二十多米深的渠底将淤泥运到岸上,无论干什么都不轻松。挖泥铲着吃力,用条筐把淤泥挑到岸上,每走一步都要用力,即使是推车运泥,因为路不好走,也要费很大力。累了,我们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冷了,我们唱“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全班同学各方面表现突出,被评为五好排,受到学校表彰。
高二第二学期在房山河北公社李各庄村开门办学,住在李各庄村,吃饭要到二里地外的河北村。一到开饭时间,全班排着整齐的队伍从李哥庄走到河北村,边走边唱,还喊口号,精神抖擞。在积雪抗旱的时候,我们在山地里干活,将各处地的雪铲起运到大树底下。衣服上粘了冻雪,有时回家灶火半夜又灭了,第二天穿那硬邦邦的裤子,真凉啊,咬咬牙,穿上就去干活了。
生活条件很艰苦,劳动强度也很大,但是,比比农村人,我们又觉得自己差远了,还需要不断努力,没有人被困难吓倒,反而在锻炼中成长了。我们自编自演了许多节目,受到农民的欢迎。回到学校,给全校师生演了两个小时,得到好评,其中几个优秀节目还专门给教育部领导做了汇报演出。
5. 珍惜荣誉、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
同学们热爱班集体,只要是班集体的事情,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在各方面做的好上加好。尤其是体育活动,更能集中反映集体风貌。比如班级之间开展排球比赛,篮球比赛,有擅长的同学拼力发挥,努力争光,不上场的同学和老师都去助阵,结果,我们总能赢得比赛。
我们在两届全校运动会上都拿了团体总分第一名,这既是刘诚、张圆圆(张研)等人在铁饼铅球等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功劳,也是多人参与的功劳,更重要的是全班同学运动会前、会上把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做到位的结果。
6. 乐于助人、紧密团结的协作精神
毛主席讲:“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我们做到了。
65年冬季的一天,我们去参观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大家坐在敞篷大卡车上,尽管盖了棉被,依然很冷。身体强壮的王文德、李国华和我等同学就站到车箱前边撑起一条棉被为同学们档风,虽然我们冷得上下牙打颤,但心里热乎乎的。
徐中伟同学自称是久病成医,确实懂得不少医学知识,谁有个头疼脑热或肠胃不适等,他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还能推荐用药,给不少人提供了帮助。
我曾得到不少同学的帮助。在我患气管炎咳嗽厉害的时候,有人将止咳糖浆和雪梨放进了我的课桌;从矮个子的钟山到高个子的张齐,数不清有多少人、多少次将饭菜给我这个绰号“大胃”的人吃,使我减少了饥饿的煎熬……。
三、文科班精神形成的几个条件
1.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的激励
文科班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既接受了社会大环境中的正面教育,也受到了负面的影响。负面影响主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前提下的思想革命,使不少同学,特别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同学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艰难前行。总体来看,正面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比负面影响的作用大得多。文科班精神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正面教育的影响,关于负面影响的问题,本文不谈。
六十年代初期,经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北京市着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英雄、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教育和阶级斗争、防修反修的教育。雷锋、欧阳海、王杰、龙梅和玉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榜样。
学校领导和文科班教师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作报告、引导读书、组织参观、大唱革命歌曲等多种多样的渠道和方式,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英雄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树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 愿意“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立志“为解放全世界生活在三分之二水深火热中的人而奋斗”。在理想、信念的支撑下,同学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具有出色的表现也就很正常了。
2.工农兵形象的感召
文科班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时间悠长,从1965年9月1日开学到1966年6月1日“文革”爆发,总共638天里,社会实践活动占了130余天;二是内容广泛,接触工农兵商,了解历史、考察现实;三是形式多样,既有下厂、下乡、深入军营与工农兵较长时间的接触,也有到农场、到京密引水渠较长时间的劳动;既有参观访问,也有做讲解员、站柜台的体验。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书本上的工农兵形象在现实中“活”起来了。清河毛纺厂工人师傅做国家主人翁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工作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让人佩服;房山李各庄村农民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憨厚朴实的待人处事风格、勤奋劳作的身影,令人感到亲切。空军004部队指战员“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坚定信念,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容风纪,军训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文科班有一批为人正直宽厚、专业功底扎实、教学艺术精湛的老师,他们爱生如子,爱生如友,是学生的好榜样。学校党支部书记姜培良亲自主持文科班教育教学工作,经常参加我们的班级活动,有时还找同学个别谈心做思想工作。副班主任金天相被称为“活字典”,在西郊农场劳动时,他竟然和身体强壮的同学背一样多的玉米秸,我们为他担心,他却说:“别看我瘦,我有一身干巴劲。”古文教师沈藻翔教授用他富有磁力的声音,把我们带入古典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又用他那近乎苛刻的要求帮助我们在背诵中加深了对作品深刻内涵的理解与感悟。英语老师陈瑾英年纪大,个子不高,说话快,走路快,充满活力。她的教学不拘泥于课本,帮助我们下了课本以外的许多功夫。我们每个同学有一个英文名字,如彼得、约翰、杰克、玛丽等。值日生在课上要用英语“播报”新闻,同学和老师加以补充纠正;我们用英语背诵《老三篇》,化妆演出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和京剧《沙家浜》片段。我们学了知识,练了技能,更记住了这位好老师。
4. 班级好风气的熏陶
虽然当时并没有提出班级建设的明确目标,没有明确的班风要求,但在实际生活中,良好班风悄然形成了。在外出活动或学校集体活动中,那个队列整齐、口号震天、歌声嘹亮的方阵就是我们高二三班。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努力为班集体争光。
5.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
    文科学生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在大量的阅读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提高了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以读书为乐,劳动为乐,奉献为乐。
四、文科班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1.军人气质的延续
文科班同学经常被人问 “你当过几年兵?”他们心里明白,这是当年“文科班”那种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和在空军“零零四”部队的军事生活留给他们一生都无法磨灭的军人的气质。因为,他们是从当年每天晨曦中的“出操”、笔直的队列、整齐的步伐、嘹亮的歌声中成长起来的;是从当年豪迈行进在北京街道、郊区马路上,虽然不穿军装,但却英姿勃勃的那支年轻队伍中走出来的。
2.吃苦精神的闪光
毕业以后,同学们走向了社会,有的参军、有的进工厂、有的当老师,多数人去了兵团或到农村插队。不管干什么,都会遇到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吃苦精神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在兵团或在农村,有些农活或因费力、或因水凉、或因虫咬、或因肮脏等,很不好干,却也正是考验人的时候。文科班同学历经多次劳动锻炼,一般都有健康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因而在劳动中几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我1968年9月下乡,当年秋收后卖公粮时,我能和体格健壮的老乡一样,扛起装满200多斤麦子、敞着口的大麻袋,走一尺宽、之字形、差不多十米高的踏板,然后将麦子倒进粮囤,赢得了社员的夸赞。以后在拉碳、打井等劳动中,我都干的很好,老乡说:“这是个好后生。”
3.文科功底的展现
同学们毕业几十年来,有的在大学、中学、小学任教,多数成为教授、博导、高级教师,有的在宣传、政法、文学、医学、旅游等领域颇有建树。他们的成就固然与后来的大学学习、进修有关,但文科班打下的基础也是十分重要的。
王志乐同学在1977年参加高考和后来参加研究生考试前,领导都不给复习时间,但他凭着文科班练就的功底,考上了大学,当上了研究生。
熊宗谊同学1977年考上湖北大学后,老师发现他与众不同,批准他免修古代汉语、古典文学和写作三科,并且对别的同学讲:“你们不要跟他比,他练的是童子功。”
4.师生感情日笃
同学们永远感谢文科班老师的培养,在不同时间的聚会上,邀请了杨涵、金天相、杜平、张自文、常学谦等老师和厉益森、林福智等领导参加,并当面向老师和领导表示敬意。2011年4月26日聚会前,几位同学商量印制一本画册献给老师,结果,大病后正在恢复期的彭毅寻找资料、加工处理资料,整整熬了一个通宵,渗透着他对老师的崇敬,体现了勇于拼搏的精神。当我们把有20个同学签名的画册敬献给老师的时候,大家都很感动——这是多么厚重的一份情义啊。
5.同窗情谊深长
离校以后,有些同学相互之间还有来往,在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都尽了一份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多,同学聚会也日渐频繁。
范小白、王文德和张圆圆(张研)先后离我们而去。在他们病重期间,都有同学不止一次前往探望。范小白的医院告别、王文德的门头沟殡仪馆火化和张圆圆的八宝山告别,都有同学到场。同学们撰写了悼念诗文,追忆他们的品德与事迹,表达深切的哀思。
五、探讨文科班精神的现实意义
现在,探讨文科班精神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对同学们来说,文科班精神当年是支撑我们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而后又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在,我们已是花甲之人,回想起来,觉得往事历历在目,那文科班精神让我们感到十分亲切,让我们心神愉快。
对老师来说,我们对当年文科班精神的肯定,就是对当年老师辛勤教育的肯定。同学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在生活中继续体现文科班精神,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做出了贡献,是对老师们最好的回报。老师们会为我们而高兴,会因我们而延年益寿。
对学校来说,当年曾有这样一个优秀的班级,以出色的表现展示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这个班级有一种精神,是这个班级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培养、树立这种精神是班级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如果现在的文科班或是其他班级,能够从我们老文科班借鉴、吸取班级精神建设的经验,对今天学生的发展是会有益的。

各位同学:
此文去年写成一稿,因故压下,现略加修改后作为征求意见稿发出,请各位审阅,看何处不当,请予指教。
                                               赵炳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2bfda0101iidx.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10 22:45 , Processed in 0.0856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