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80|回复: 0

郭小明:对初一四班的点滴回忆(八一学校)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5-1 12: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初一四班的点滴回忆


郭小明




2017年3月1日是母校八一学校建校七十周年了。今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习近平回到了八一学校看望母校的老师和同学,彰显出老校友对母校的眷恋情怀。
八一学校是1947年诞生在战争年代的子弟学校。当年同学们的父母大都在前方作战,八一学校就承担了对孩子的扶养、教育工作。早期八一学校的学生有两大特点;一是军队的干部子女非常多,二是很多家庭的兄弟姐妹分布在学校不同年级,同时在八一上学。由于父母工作的特殊性,同学们大都在三、四岁就离开父母被送到了八一学校,从幼儿园到中学,在八一学校生活、学习,在学校里长大。学校每班配有专门管生活的阿姨,同学们住在学校.生活在学校,老师、阿姨如同父母,八一学校承载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培养了同学们集体主义、难苦奋斗、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奠定了热爱祖国的基础人生。在八一长大的同学对八一学校都有着特殊的情怀,同学之间有着一种胜似兄弟姐妹的亲密感情,这种同学感情是其他学校所没有的。
总书记回母校是对八一学校七十年建校宗旨和执教育人方向的充分肯定,使我们这些八一学子备感亲切自豪。尤其是我们初一四班同学曾经和习近平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渡过了少年时代,因为文化大革命一起中止了中学学业,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与习近平之间更有一种特别的亲密感情。
一四班是1965年9月从八一小学升到八一中学的。当年习近平只有12岁,是全班年龄最小的同学,在我的印象中,那时习近平个头不高,常穿一身深蓝色服装,坐在教室中间的位置,平时话不多,在班上不是那种招人显眼的学生,没有担任班里什么职务。
进入初中的第一堂大课就是在学校礼堂参加全年级同学集体退出少先队仪式。李玉章校长告诫我们;退出少先队标志着你们已经告别童年进入了成人阶段,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努力向上,争取早日加入共青团组织。在摘下红领巾的时刻同学们虽然都恋恋不舍,但大家也记住了李校长的囑托,把加入共青团做为自己新的奋斗目标。
受到八一学校校风影响,一四班是个祟尚集体荣誉的团体。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早晨的出操、队列,还是参加年级田径、歌咏等各种比赛,一四班总是拼尽全力争取第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班第一次参加年级歌咏比赛,在齐荣先老师的带领下,全体老师抽空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排练,一起参加比赛。马立明同学会点手风琴,是个自学成才的二把刀子。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一部漏风的手风琴,拿胶布粘了粘就用上了,为了取得好成绩,他天天利用业余时间突击练习。比赛那天马立明坐在前排拉手风琴伴奏,颜值倍增,我们唱的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日子”风头出尽,由于节目编排新颖,演出形式独特,我们班获得年级歌咏比赛第一名。
上初中后一四班男生住在丙楼的二楼,全班一个大宿舍,两个双人床并在一起,中间留下过道,我和习近平床并在一起住在上铺,下铺是李小兵和段晓东。记得晚上熄灯后同学们就利用双人床为阵地开始了“蹦弓仗”(把纸叠硬当子弹,用橡皮筋弹射)。也没有什么固定目标互相乱射,宿舍里纸弹乱飞,打的昏天黑地,中弹者夸张地惨叫引得大家开怀大笑,整个楼道里都能听到动静。后来发展到其他班里一些调皮捣蛋的同学也偷偷跑来参加战斗,班里的内战升级成年级混战,一时间一四班寝室名声大振,成了学生会重点检查的宿舍,不少同学被抓住罚站,还被处罚清扫宿舍及全楼道卫生,“蹦弓仗”这才熄火。
可能是床位挨在一起的原因吧,在一四班我和近平、小兵、晓东四人关系最好,常在一起活动。早晨一起出操跑步,下午课结束以后一起踢足球,夏天晚自习后,我们坐在田径场旁,听着校园外稻田地里青蛙此起彼伏的叫声,冬天爬上围墙头上看农村的孩子在结冰的稻田地里溜冰耍闹,真羡慕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啊!到了星期六放假回家,我们约上班里张鲁西、戴正刚等几个同学穿过田间小道,抄小路走到颐和园去游泳。颐和园绿柳成荫碧波涟漪,水面的轻舟陆上的长廊,远山处金黄色佛香阁,一切都彰显出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把家长给的回家公交车钱省了下来,花了一毛钱进了颐和园,直奔游泳场,一会比跳水,一会比憋气,一会又打水仗,欢声笑语在水面飘荡。习近平的胆子非常大,第一个离开浮台游向南湖岛,南湖岛与游泳场浮台之间有近千米的距离,当时真不知道什么叫害怕,近平一带头,大家都跟着游过去。习近平滑冰的水平也很高,冬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冰鞋,周未一放假就跑到结冰的稻田地里去滑冰,记得近平穿的是球刀我穿的是跑刀,我们还自制了冰球杆和村里的孩子打冰球,滑冰车,常常玩的忘记回家。
自从“蹦弓仗”被平息以后,
晚上宿舍安静了许多。睡不着觉时我和习近平就在蚊帐里海阔天空地胡侃乱抡。他有时拿出付墨镜,有时拿出个礼帽向我“显摆”,这都是我没见过的稀罕物,问他从那弄来的,他说是他爸爸出国别人送的,当时我特佩服他有个能出国的爸爸,就问他“你爸爸是干什么的”?近平告诉我“他爸爸是副经理”,所以我知道了副经理能出国。当时我父亲在外地工作,来北京开会时总要抽空到学校来看看我们几个孩子。每次来公务员都带着各种零食小吃,叫近平羡慕不已,问我带卫兵的大还是副经理大?直到现在大家在一起聚会聊天时他还开玩笑地说;“那时我挺羡慕你爸有个带盒子炮的卫兵”。老爹一来,就是我和近平的盛宴,晚上熄灯后就开始偷吃老爸带来的零食。吃着吃着突然寝室灯亮了,学生会的吳志民虎着脸站在床下吼着“你们俩给我下来…”那时学校高年级同学协助老师管理低年级同学的日常生活,吳志民和梁万生都是初三学生会的,负责管理我们班。他一声狮吼吓的我和近平从上铺连滚带爬地爬下床。“你们俩给我站到墙边上去…”随着吴志民的吼声,审讯开始了“这些吃的是谁带进宿舍的?”“是他爸带来的…”“谁叫你们晚上偷吃东西的”“我们没吃…”“没吃?郭小明的嘴现在还在动呢…!”围观的同学们轰堂大笑,结果是零食被没收,还罚站了两个小时。事情都己经过去五十多年了,当年挨罚的场景仍然清晰可见,恍若昨天,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令人忍俊不止啊。
马立明当时是班上比较强壮的同学,又会拉手风琴,又喜欢玩双杠,经常有意无意地显露一下自己的肌肉,大家都有些怕他。李小兵也喜欢玩双杠,对马立明一直心里很不服气,但也仅限于敢恕不敢言而矣。小兵就拉着我和近平、晓东多次密谋要挫一挫马立明的锐气,但畏惧马立明的健子肉,四个人谁也不敢独自动作。一天下了晚自习,看到马立明正在练双杠,几个人你推我我推他地凑了上去,在马立明对面练起来。快要到熄灯的时候了,双方还在“叫板”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僵持一阵子,还是马立明先开口了“如果不服咱们改日白天练!”这一个“改日练”直到今天也没练成,倒成了同学们现在聚会的笑话。马立明同学至今仍象小时那样,走起路来一摇三晃,对同学们都很热心,“有事找哥儿们来…”常挂在嘴边。
班上的韩化兵从小就调皮捣蛋,他的个子矮,坐在第一排,常常在老师上课讲到最精彩的时候突然放一个响屁,弄的全班轰堂大笑。老师课讲不下去了叫他站到门口去,一眨眼的功夫这小子又不知道溜到哪去了,有一次还把学校‘牛号’的房子点着了闯了大祸,是常被老师留下来补课的主。李小兵的智商较高,父母是老干部里的知识分子,受家庭环璄影响,学习成绩不错,在班里排在前位。但这家伙平时焉坏,尽出些鬼点子,我常常被他利用,几句适度的吹捧让我自觉英雄气盛,义无返顾替他出头拔份,结果挨处罚的是我,他却跟没事人似的躲在一旁偷着乐。文化大革命后期小兵分配到北郊木材厂,后来上了大学,曾经获得过北京市科技发明二等奖。段晓东外号小洋人,不太爱说话,在班上属于比较文静一类的男生。郭绿江个子不高,平时总喜欢穿双小皮鞋,鞋面擦得锃亮,倒背着双手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像是很有学问。还有崔亚宣、戴正纲、刘向荣、刘之強、张鲁西等等同学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一四班有四位老师,班主任是齐荣先老师,主要负责班里学习生活管理,还有语文老师陈秋影、英语老师陈仲函、数学老师金兰茂,他们除了教我们知识也经常参加班上的日常活动。齐荣先老师已经去逝了,是受到全班同学尊重的、也是我非常怀念的老师。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齐老师是什么地方人,只记得她说话时总夹杂着一些家乡的口音。那时我很调皮,经常在外面惹事生非。有一次在外面跟人打架,把人家班上的玻璃黑板打碎了,晚上自习课结束以后,齐老师把全班同学留下来“咯(郭)肖(小)明,你又在外面咯(干)模(什么)坏事了?”“齐老师我没有干坏事啊”“都搞(告)到俄(我)这来了,还说没干坏事!你准备怎么补救啊?”“齐老师我不知道…”俄(我)要你自己搞(告)诉你家长,要赔偿!”事情发生不久就停课闹革命了,结果赔偿黑板的事也不了了之了,但这件童年发生的事却让我记忆犹新,齐老师的音容笑貌已深深地印入到我的脑海中!
陈秋影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课老师,除正常授课外她经常讲一些课本以外散文、词赋,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她经常鼓励同学们课外时间多看些报刊杂志,了解社会发展变化,非常受同学们欢迎。记得当时我们第一次听到‘文化大革命’这个名词,就是陈老师上课时讲给我们的。现在文化大革命已成为一个特定的时代名词,我们也真正理解了文化大革命涵盖的内容。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我和陈老师同住总政大院,她先生与我爱人陈招娣都在文化部上班,来往比较频繁。我曾陪习近平到陈老师家里看望过陈老师夫妇,也曾请陈老师教授过我女儿中文,在我的印象里陈老师永远是面带笑容,说起话来细声慢语,尽管头发已经花白,但人显得非常有气质。
1968年我从八一学校毕业后入伍到了部队,年底习近平跟着八一学校集体到陕西延安地区插队落户,李小兵、段晓东等一批同学分配到工厂当了工人,从此一四班同学各奔东西了,同学们分散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在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耕耘,为祖国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今天在母校七十周年前夕,我们这些当年十二三岁的同学再次聚首都己是两鬓苍白的老年人了,时间在消磨了我们的年华记忆,但是八一学校的养育之恩,初一四班学子之情却永远嵌刻在脑海之中,伴随着我们一生。我们希望八一学校的学弟、学妹们能继续八一学校光荣传统,铸牢爱国精神,夯实文化根基,成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2016年10月3日


https://h5.qzone.qq.com/ugc/shar ... rctype=&tick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11 02:57 , Processed in 0.0707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