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1 08: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3-7
--老叶拍的“梦---”与“青春---”二剧中提到的女孩儿,我比较熟悉的是乔乔和李白玲还有辛萍萍,以及《动物凶猛》中于北裴那样的人物----。那时我们这边的孩子都知道:女孩儿要数外交部,新华社,和广播局(现为广电部“新.老302”)这三个院儿的有名气有“品牌”----她们一是漂亮,多为知识份子家庭出身,有文化有条件会打扮,二是父母多长期驻外家里没人管.---就像辛萍萍和于北裴,剧中提到她们都是外交部宿舍的。----当年常和我们混在一起的一个叫“兰兰”的女孩儿,就是新华社的。-----
兰兰长得很文静很秀气,说起话来轻声细语,与“乔乔”类似,一点儿也不像“出来混”的,她与“好女孩儿”的区别是:冬天喜欢戴一羊剪绒的皮帽子——就像李白玲那样。----兰兰比我们小几岁,喜欢和我们这些老大哥混,我们都夸这孩子懂事.——因为不管她被谁“带着”都不会坏我们哥们儿之间的事.——这点有些像“青春---”剧中的夏红----而且对于我们和她开的任何玩笑,无论荤素,她都能扛得住.----她那时常在外面“刷夜”,几乎不怎么回家,家里也没人管她。甚至大年三十,她都要和我们搅在一起,一个个有家不回.----有一次,我和老爹打架,被老爹赶出家门,在我们一哥们儿家“刷夜”-----睡得正香呢,半夜突然有人轻轻敲门,起来开门一看,兰兰来了!得!一块儿睡吧!好在还有空房间。我问哥们儿:你约好的吧?!他赌咒发誓说“没有”!-----
反正有没有的我也不知道。睏得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倒头接着睡。-----早上醒来我们这哥们儿还睡着呢,兰兰却不见了。谁知道夜里他爬人家兰兰那房间去过没有啊?!------后来我们插队的插队,当兵的当兵,谁也顾不了兰兰了。----两年后的一个春天,在北海公园门口,我们看到了一个漂亮姑娘,似曾相识,定眼一看,是兰兰!她明显的长大了,也长高了,身材苗条,正和几个穿“板儿绿”的男孩儿有说有笑的。出于保护她,我们没过去打招呼。后来再没见过她。----
说起我们这哥们儿挺有意思,他有一哥,只比他大一岁,却比他生猛,学过摔跤,好勇斗狠,在我们这片儿小有名气,无架可打时还好出个“幺蛾子”寻求刺激,就不肯老实呆着!----有一天,几个孩子闲得蛋疼,居然想出一个邪招儿来:让其中唯一的女孩儿裤子上系紧一根皮带,其他几个男孩儿轮流上去解!谁有本事解开,女孩儿就当即归谁,任由他带到另外的房间去打炮儿!这又有些像王朔小说中的情景了。----结果当然是谁也不灵了!——女孩儿只要不配合,男孩儿连人家裤带都甭想解开!俗话说:“好汉难弄打滚儿的女”。
后来这哥们儿还是踩“雷”上了——把人家分局一头儿的孩子给打了,人家到处逮他,他从此就消失了。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直到79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出现在了我的面前!穿着军装,完全变了一个人。一聊才知道:当年他逃跑时直接就去当兵了,是在车里换的军装!-----他当兵正好在云南,先给一个副司令当公务员(勤务兵),中越开战,他坚决要求上前线,还真就被批准了!(别看“坏”得没边,还真不是孬种!)越南转一圈回来,他毫发未损,还立了三等功!还在火线入了党!还带回来十几把缴获越军特工的专用匕首!----咱队伍就是锻炼人呀!---不久,他被老爹弄回北京又当了几年兵,后来转业到了铁道部。
而他弟弟打架没他横,全靠他“戳着”,走的却是“花儿匠”路线.--这哥们儿长得精神,又能说会道,很招女孩儿喜欢,经常遇着“倒拍”他的女孩儿,最终只有他后来的老婆是他“拍”的人家.----他老婆比他小几岁,长得很漂亮,眼睛很有神,在我们院儿的儿媳妇中是很招长辈喜欢的那种女孩儿.---她在院儿里一向是尊老爱幼的,嘴也够甜,一碰面,“叔叔”“阿姨”的,-老和长辈们打招呼.----
谁也没想到的是,前几年他俩离婚了.(据说是我们这哥们儿“恶习不改”,没玩儿好,让老婆抓了个现行。)-----后来他老婆居然把一省部级高官“迷”得为她“犯了事”。。。俩人双双都被判了刑.--这是一起惊动全国的大案要案,中央要求尽快查处。---由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所以很快就结案了.----我和他老婆很熟,也算是“看着她长起来的.”所以很心疼她,很不是滋味儿,老想打听她被关在哪里,想去看看她,却始终未能成行.---前两天俺娘来电说“在院儿里碰见她了!”说她“还那么漂亮.”---后来找了个机会,和我这哥们儿喝了顿大酒,聚了一次,哥儿俩叙旧叙了大半夜。听这哥们儿说她老婆和那高官的事之所以“败露”,是因为得罪了贾庆林了。好在下狱里没呆几年,这位妹妹就“保外就医”了。“妹妹”回来找“哥哥”时,“哥哥”早已有了小他二十岁的新女友了。---“妹妹”不屈不挠不依不饶的,我们这哥们儿倒是个念旧情之人,看在好歹是“孩子他娘”的份上,还真收留她了。幸亏这哥们儿在我们院儿有两套房,“大房”“二房”各一套了还!-----
我们哥儿俩喝这顿酒的工夫,这“大房”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的狂催!奏是不信他是和我在一起呢。------最终还是我抢过电话郑重声明:他的确是和我在一起呢,请你放心,我一会儿保准把他安全送还!----电话那边这才如释重负的传来柔声软语:“和你在一起我就放心了,我怕他喝多了---咱有机会见面聊啊---”----我们哥们儿有话:怕我喝多喽?咱哥俩见面,喝多了才正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8ffcd90101k558.html#cmt_2707582
有朋友说“您的《儿时记忆》咋缺(四)呀?”。。。。我说“不能够啊!”结果查看后方知,(四)的确被二货给删了!幸亏都有底稿,自我审视了半天,没啥可避讳的啊?!该用通假字的全用了!可怜这帮二货的好眼力啊!丫们也不嫌费劲!。。。。无语了!在此重发一遍,否则缺一段儿算啥呀?!咱不能干那些断章取义有头无脸没屁眼儿的事儿不是!
《儿时记忆-(四)》
(2014-04-06 10:57:21)[编辑][删除]
《梦——》剧中有一个情节:宋京生到辛萍萍家“刷夜”时,辛萍萍从箱子里翻出她爹转业到外交部之前的大檐帽、将校呢、和校官靴给京生穿,把京生美得不成!----这让我想起了一段几乎一摸一样的情景,是聂卫平在他的回忆录里提到的.-----
老聂也是干部子弟,他爹是我们这边汽车局(原一机部)二局局长,后又当过国家科委情报局局长,他娘是北京市委委员,一机局局长,他当年在北京25中时,与现郭嘉某副总(本文重发时早已转正)和原空军上将刘震的儿子刘卫平,曾是本校著名的“三平”,都是当年的“老兵儿”,还一起到北京38中打过一次群架!----
那次群架他们被二百来个土流氓给“捂”里了!他和洗某跑得快,没吃亏,刘卫平腿慢了些,被人打成了脑震荡!-----后来洗某见到他还感慨呢:当时要是跑慢点儿,恐无今日了!----老聂父母“黑”了之后,他就经常在外面“刷夜”,在当年干部子女自己组织的各种“俱乐部”中乱串.----
老聂常去的俱乐部有“杉杉俱乐部”和“丫丫俱乐部”,在“丫丫俱乐部”里,他认识了一个漂亮女孩儿——章娅。她爹是北京军区副政委,中将军衔,----章娅经常留老聂在她家“刷夜”,还拿他爹的大檐帽和将军靴给老聂穿!-----后来章娅她娘为拆开他俩把女儿送去当了兵,这让老聂难受了好一阵子!-----
老聂曾经扒火车到东海舰队驻地找到了章娅,却被她教育了一顿,扫兴而归----老聂又给她写了无数封信,她一封也没回!----十多年后,老聂已成风云人物,有一天,突然有一漂亮少妇找上门来——是章娅!---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要和老聂重叙旧情,她甚至想要他老婆让位-----被老聂婉拒了.----
“刷夜”这词是时代的产物,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主要分几种情况:一,父母全“黑了”(黑帮),房屋被挤占或被查封,子女无处可去,就只好到朋友家“刷夜”了。二,父母被发到“干校”或住进“牛棚”,家中孩子孤独无伴,只得找一些朋友同学来陪住。----
三,和人“碴架”,老窝儿被人家堵了,不敢回家,先到哥们儿家避避风头儿。四,在家惹了祸,或和父母干仗,被打出来了。五,像新华社、外交部的子女,父母常年驻外,家中无人管的。六,像我们这样闲得蛋疼,有家不回,就爱往一块儿凑,在一起瞎混的半大小子-----
既然是“刷夜”,就像我前面说的,有时就难免男女混居,“老兵儿”那茬人比较“单纯”,净顾着“解放全人类”了,自己这点子男女之事都没太整明白,老聂当年曾因章娅亲了他脑门子一口吓得几天睡不着觉,就怕章娅怀孕!---到了我们这茬儿孩子可就“懂事”多了!那时避孕套都有偷出来卖的了.
我们这拨人走了之后,那帮孩子更王道了!我在校期间认识的一个军报的孩子,以前也是空军大院儿的,他爹原是空军报社的副总编,后调入解放军报社,以前看着特老实本分的那么一个孩子,后来居然和本院儿及物资部的几个孩子一起,因“群奸群宿,聚众淫乱”罪而被判了刑!----世风日下呀!
描写那个时期的文艺作品里主要有都梁的《血色浪漫》和老叶的《梦---》《青春----》二剧,都梁比我大一岁,比老叶大两岁,也属我们这茬儿人,他写的《血色浪漫》却是“老兵儿”那茬人的事儿,里面提到的“小混蛋”,“申区”,“月坛茬架”等,都确有其事。----都梁的原著比那“改编剧”好很多!--
据说都梁当年也是一“小顽”,听那口气像是我们这片儿长大的孩子,这边的事比较熟,只是不知他是哪院儿的,---他的原著语言对白都很有那时的味儿,说明他“有生活”,滕文骥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后就大打折扣了!据说都梁憋着自己重拍呢!----(后来见到空军大院儿的黑哥后方知:都梁为了解“老兵儿”当年那点子旧事,硬是在木樨地22号楼里听黑哥和前计委院儿的曹京生、农林部的张晓宾等几位老哥神侃了三天三夜!难怪!)
老叶的二剧堪称此类剧的经典,尤其是《青春----》剧,恐怕无人能超越了,包括老叶自己.——因为这都是他亲身的经历,在回忆这些时的那种刻骨铭心,撕心裂肺的感动,一生也难再有第二次了!----美中不足的是,二剧中所描写的群架场面都略有夸张——不像那样人山人海的。----
据我所知,外地大规模武斗时,人数较多,北京各院儿之间“碴架”,最常见的就是一二十人的“队伍”,双方加起来要超过五十人,这架就很难再打起来了,左盘右盘的,就有双方都认识的人了,就该握手言和了。----空军大院儿当时是属于人数较多的,据黑子老哥讲,每次一拉出去也就是二十来人。---
一旦有事,要召集院儿里孩子的时侯,也是各院儿有各院儿的高招儿-----尤以商业部的吴运平(绰号“老碑”)最有创意——只要一有“战事”,身为组织者的他,就在他们院儿中间的乒乓球台子上连放三个“二踢脚”!----院儿里的孩子一听,就像听到了集结号!纷纷带上家伙,冲出家门---老叶的“青春----”剧中也有类似的场面:“三里河儿”(其实就是在计委院儿里拍的,国家计委宿舍院儿又称“三里河一区”)的“吴胖子”“刘会元儿”只要一声呼哨,从院儿里各个楼门(单元)里呼啦啦的就能冲出一帮子带着家伙的半大小子来!只是剧中场面可夸了张了,哪儿有那么多人啊!楼道里也盛不下呀!----还有就是老叶似乎对我们这边“三里河儿那帮子”孩子“情有独钟”,在他的两部剧中都有提到,而且每次与他们院儿孩子“碴架”时,都被他们院儿几个孩子把人家一大帮孩子给打得落花流水的?!----现在看来,可能是当年老叶吃过这边孩子的亏,所以不免用上编剧者的特权了,在剧中yy一下子也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就我所知,当年无论是“老兵儿”时期,还是我们这帮“小顽”时期,公主坟以西各部队院儿中,我听说过空军,海军,总后,通讯兵,工程兵,铁道兵,国防大学(前身叫政治学院),甚至听说过301,都没听说过那边还有一个“总参军训部”的院儿,而且是在海军隔壁?!第一次听说此院儿还是要感谢王朔,是老王把此院儿介绍给了大伙儿。--却原来它是早期(1958年前)的解放军训练总监部,五八年“反军事教条主义”后就被反掉了。后来改成“军训部”也难有啥作为,就此销声匿迹了。再后来被人提起时,就是王朔叶京们的功劳了----
一部戏中“角儿”选对了,这戏就成功了一大半了!老叶的二剧中主要角色都很出彩!尤其是《梦---》剧中丁志诚和张涵予分别饰演的宋京生和宋建军哥俩,以及《青春---》剧中果静林,黄勐分饰的高洋和高晋哥俩,都很有那时的味道。--
你看宋京生和宋建军哥俩身穿将校呢军大氅还立着领、下巴上耷拉着大白口罩、羊剪绒皮帽护耳半翘的那份“痞”样儿,-----高洋高晋哥俩一唱一和,插科打诨,----这在别的类似题材的剧中是根本表现不出来的!必须要老叶那样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拍出如此的神韵来!----
丁志诚和张涵予是发小儿,同属“院儿派”子弟,都有生活,丁-是地质部的,张-是八一厂的,张-小时候也滑过冰,打过架,据他自己说,他下巴上的那道疤就是以往的“战绩”.-----所以,他们诠释起角色来得心应手,活灵活现。-----至于果静林和黄勐,我不太了解,但演得也确实好!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有“门儿清”的导演把关,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细节决定胜负”----《血色浪漫》用的全是名角儿——刘烨,孙俪,傅彪---滕文骥又是名导,在我看来还是不如老叶的这两个剧,输就输在细节上---拍的是“老兵儿”那茬人的事,却戴着那时还没有的羊剪绒的皮帽子!
而且皮帽子的戴法和将校呢大氅的穿法都太规矩,太文气!----尤其是围杀“小混蛋”的组织者,那帮“老兵儿”的“头儿”(类似王小点的人物),在行动之前居然像战士上战场一样,领着大家背诵了一段毛主席语录----这是最大的败笔!想当然尔!那不过是一次“老兵儿”和土流氓之间的仇杀!何来神圣感?
“老莫聚餐”那场戏更是在刚刚改建而成的“新莫”里拍的,这对于我们这些有“老莫”情节,新旧“老莫”都曾光顾过的“老东西”而言,就很难再有“带入感”了!----因为新旧“老莫”区别太明显了!——“新莫”只有“老莫”的一小半大,其间居然还相隔出禁烟区,就更显拥挤了.----
至于“围殴小混蛋”出征前,“头儿”居然振振有辞的带领大家高声背诵毛主席语录“成千成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的牺牲了----”云云,---则更是扯闲蛋了!假得让人直想吐!--那时的人们虽“左”,但“左”是做给外人看的,是正式场合的表演,私下里没人那么干!更甭提是半大小子们相互寻仇了!
当时打架“遭遇战”除外,“寻仇”(堵人家老窝儿)或“伏击”(半道截击人家)时,都是叫足了人,抄上家伙就走!----哪儿有那么“贫”呀!----那时“院儿派”的孩子打架时比较喜欢集体行动,可能从小就有“组织”管理的缘故,而且受父辈我军战术的熏陶,喜欢“集中优势兵力,以多胜少,各个击破”
“土流氓”们(其实现在看来人家不过是住在老北京胡同里的孩子)则比较松散,通常喜欢“单练”,----还真别说,要是“单练”,我们还真不见得“是个儿”---当然,后来人家也变聪明了,也学着组织起来了----
现在看来当年管人家叫“土流氓”也好,叫“胡同串子”也罢,其实都带有一些阶层歧视,----都是受“血统论”的影响,-----都是半大小子不懂事以貌取人的荒唐言行,-----当时“院儿派”孩子受父辈的影响和严厉的管教,通常都是清一色的小平头儿,头发稍长一点,家长就催着理发去。-----
而胡同里的孩子除少数独门独院的住户外,大多住在大杂院儿里,通常都是底层老百姓,生活条件较差,卫生环境不好,家长也疏于管理,所以男孩儿的头发一般都较长,再加上穿衣服也不太讲究,五花八门的,不像“院儿派”整齐划一,因此就看不贯人家了。---就像现在不懂事的城里孩子歧视农村娃一样.----
如今细想起来,当年的很多行为都是莽撞少年的无知举动,现在看来都十分的可笑,--据我所知,包括“黑子”老哥在内的当年许多的“风云人物”,一提起那段岁月,更多的是反思,是忏悔,是感觉荒唐,----而很少有人还觉得神圣和骄傲的——就像现在,有哪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文明人会歧视“穷人”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8ffcd90102wpxu.html
说起当年“碴架”之事,我有过一次切身经历.----那还是在“老兵”时期, 我那时还小,没事爱跟在院儿里的“大个儿”后面瞎混,在同龄孩子中是属于“不学好”的。---一天下午,院儿里的“主力”都出去“帮忙”了,只剩下一个因睡午觉而“掉队留守”的“大个儿”正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坐院儿里瞎聊。----
只见那边晃晃悠悠的过来一帮小子,有背着手的,有插着兜的,有脖子上吊着军挎的,----冲我们走来----此前从未有过这种情况!院儿里除了自己人,还没人敢成群结伙的到这里来瞎晃。----我们盯住他们看着,--我们这边老哥刚要发问,那边突然有个小子冲老哥变脸说道:“你丫那天劫我干嘛!”----
“谁他妈劫你丫的了!”---老哥的话音未落,那孙子一板儿砖就砸过来了!---幸亏老哥反应快,跳起身就跑了!----那帮孙子齐刷刷亮出了家伙,有角铁,有短棍,---逮着我们这些小孩儿就打!----我跑得慢,左臂上挨了一角铁!----正置夏季,伤处还流了血。----
当时有一外号叫“八字儿”的稍大点的孩子扶着我一直跑到了院儿里的门诊部,---从那儿又转到了铁路总院,一照片子,骨折了!还打了石膏,吊起了胳膊!----傍晚一回到院儿里,“主力”们早已回来了,一见我伤成这样,可就他妈全不干了!---
“这帮孙子哪儿的?!真够黑的!连他妈小孩儿都敢打!----这不是他妈找死吗!”---都群情激奋了!---有知情者说,这帮孙子在这一片儿晃悠两天了,没听说过是哪儿的,可能是群生瓜蛋子,想“创牌子”“挨片儿踩”呢!丫今天占了便宜,明天没准儿还来!---真是他妈一帮不知深浅不知死活的东西!
我家住的是两层楼,我住二楼,我家楼下住的就是当时在那片儿小有名气的李老哥.----这位老哥我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他,生得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是北京三十五中的,那在当时是所男校,闹“老兵”很凶,他们都是著名的“西纠”成员,“西纠”在当时的各组织中,一向以作风“勇猛彪悍”而闻名!---
李老哥像我这么大时,正是整天跟着我老叔屁股后面长起来的,我老叔当年是拳击运动员,后来当兵走了。李老哥小时候对我老叔很崇拜,就像我后来崇拜他一样,我曾经把我老叔珍藏起来的那时已很少见到的拳击手套给他偷出来,让他们那帮人玩儿了很长时间。如今我伤成这样,他能坐视不管吗?!
“复仇”的这一天到了!----这天我爷爷奶奶没让我下楼,我只得在二楼窗口吊着胳膊“观战”.----只见院儿里布满了“黄军装”!---手里都有“家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政法干校的张欣生手里拎了把小板儿锹!----平时院儿里的大人们看到这帮半大小子打架就很反感,老不让我们跟他们学。----
今天则完全是持默许甚至是纵容的态度!----这就看出“正义的战争”还是能够获得“人民的支持”的!---突然,外面望风的孩子跑了进来,大喊一声“来了!”---就像听到了命令一样,“呼啦啦”一下子,这帮人全都冲出去了!----不一会儿,两个被打得花了呼哨鼻青脸肿的小子被汽车局那个叫“周凯”的著名老哥给押进了院儿里。(近来我方从一个初中女生老同学口中得知,这位当年曾很威猛牛气的周老哥,却早已在五十岁上英年早逝了!-----他曾是这位女生的首任领导,且口碑很好。----周老哥的夫人后来看到了我的那篇“流毒甚广”的《儿时记忆》(一)中提到了周老哥,就在其朋友圈中转发了此文。----然后又被我班这位女生看到了,就又转回了我们老同学群里。-----可见这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啊!)
那帮不知死活的孙子是见怂人拢不住火儿,见小孩儿抖威风!今天算是让他们丫见识到“真横”的“正规军”了!--他们丫是真他妈不禁打!毫无招架之功,一击即溃,落荒而逃!----两个腿儿慢的成了倒霉蛋了!一审才知道,是“全总”的另一伙儿生瓜蛋子,不知深浅的想“往起玩儿”正到处“拔份”呢!
这一“仗”就使他们丫这帮二逼小子从此断了念想销声匿迹了!----又过了几天,其中一个倒霉蛋儿被他们院儿里一个和我们这边认识的老哥领着,到我们这边赔礼道歉顺带“说和”来了,----这位老哥当着我们这帮孩子训那小子“你丫以后别他妈跟着起哄,净他妈犯欠!你丫再惹了事我可不管啦!”
说起常在我们院儿聚着的这帮“西纠”“主力队员”,除了汽车局的周凯长得有些凶外,个个英俊文气,尤其是水电部的范建平(绰号饭桶),全总的大春儿,政法干校的张欣生,---你要不是亲眼见过他们上阵厮杀的那股子“鲁劲儿”,你是很难相信他们是那么的“英勇善战”的!---
这也难怪,他们原本都是生长在各部委各军兵种的宿舍院里儿,家庭出身不是“革干”就是“革军”,从小受到父辈的严格管教,文革前靠自己的实力考上了北京市的重点中学,本来都应有一个阳光的未来,却在青春期的时候赶上了动乱年代,---所以他们骨子里还有一份纯真,一份善良,一份正义感。---
他们虽然打群架,但平时却尊老爱幼,从不欺负弱小!对女人他们也从不胡来,不像后起来的那帮孩子,那么混不吝。----我总体感觉他们身上似乎还有“老八路”的遗风,---而后来这帮孩子则更像是“白匪军”!----所以这帮“老兵”一旦有条件很快就都“学好”了!不少人文革后成了我党我军的中坚力量!
“老兵”中如今最牛逼的就属咱现任国家副主席、军委副主席,下一届的接班人喜进屏了!(现已转正)----水电部的范建平后来也出任本部系统的某部门负责人。说来也巧,他有两个妹妹都很漂亮,大妹当了文艺兵,转业后自己考下了律师证,成了一名女律师。小妹即是我铁二中的同学,又一起插队,又一起读专科学校,又一起做过同事!---
这女孩儿虽然在家最小,但却从不娇气,为人豪爽大方仗义,很有些男孩儿的侠肝义胆!再加上人长得漂亮,很招男孩儿的喜欢!她当年按条件应属留城的,后来她愣是不顾劝阻陪她的闺蜜张某(老电影《林海雪原》中李勇奇的扮演者、曾任二炮文工团政委的张弛的女儿)一起去插了队!
我和她认识以后,听说她住水电部,而且也姓“范”,就问她是否认识范建平?她笑了,说“太认识了!是我哥!”----我怕是重名,问“是三十五中的?--”她说是!---我又问“你哥打架特厉害吗?---”她说他哥当年老打架!没几次是为自己打的,全是替他们院儿孩子出头儿!--她那时还老劝她哥别老打架了.---说咱爸还被关着,咱妈身体又不好,别老让她着急,再说,也别把你打坏了呀。---
她哥一听她这么说就笑着拍拍她的头说“什么?!---把我打坏了?!----”后来她爸复职不久就患上了肺癌,我们去她家探望时见到他哥,正是当年老“长”在我们院儿的那个熟悉的相貌英俊的“西纠儿老战士”!---
我们后来由于彼此投缘相互欣赏,她成了我最好的姐妹儿,双方的“家属”也都很熟,---时不时的我俩就要聚一次,吃吃饭,聊一聊。---她是家里的老小,可在外面却特会照顾人,还老抢着买单!---每次我要是买回单还要和她“斗智斗勇”的!---她说我长得特像她哥,说我们是一辈子的朋友。-我看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8ffcd90101l5x0.html
说到那时各机关单位的住房,老叶拍的《梦——》与《青春——》二剧中表现的比较真实,一看就是有生活体验的,不像其他一些同类剧中只要一提到“干部”二字,无论是地方的还是部队的,也不管是啥级别,一律高规格,高标准,动不动就“独门独院”或是“二层小楼”的。----
这一看就是“圈外人”在想当然呢,透着假!不禁令我想起插队时的情景:在老乡眼中,我们这些“大北京”来的城里学生个个家里都是“高干”!-----就如同后来我们看美国佬儿个个都是资本家,港澳台胞个个都是大老板一样!那时只要一有老乡问我爹是不是高干,我就说“是!架子工——高处干!”
就我所知,当年不比现在,各单位住房按级别面积分得很清,---各部委,各军兵种的条件不同,住房情况也各异。----铁道部在部委中属于条件比较好的,其宿舍区比较庞大,除羊坊店部机关附近的宿舍区外,南到西便门,中跨南礼士路,北至月坛北街,分布有“铁一”到“铁四”这四个住宅区。----
其中每套住房为二到四居室不等,由于都是五十年代的仿苏建筑,所以木板地居多。----印象中只有铁一区和铁二区的房屋设计比较别致,---同样是二层楼房,一区是上下两层,楼下是客厅,楼上是卧室,中间楼梯转弯处是浴室卫生间。----二区给人感觉一进去就像一小木楼,楼梯楼板楼道大门都是实木的。--
房间内配有现成的各种家具,桌椅板凳,单双人床,橱柜衣柜---样样齐全,那可真正是“拎包入住”。---那时铁道部本系统内调整住房也很容易,不像现在那么复杂,住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只需到所属住宅区的“房产段”(相当于现在的房管所)去登个记,注明所需房屋间数和位置,即可回家等通知了。---
那时国家机关干部职工大多是保持“土八路”作风,家里除了随身穿戴,行李被褥,两只旧皮箱--几乎没啥“私产”,全是公家配给的!---所以通知一来,卷铺盖就走!倒也清爽痛快!不像现在“坛坛罐罐”那么多,还老怕“打碎”。---那年代与今天还有一点显著的不同,就是今天人们的物欲太强烈了!----
比如:今天人们对住房的要求是越大越好,越多越好,互相攀比,也不管自己是否真需要。当年的人们就不是这样,我周围不少邻居却是以大换小,感觉住不了那么多---多了是浪费,还要多花几块钱的房租(那时一套普通三居室楼房的房租约每月六元钱左右)。----我三姑有三个女孩儿,一家五口人当年住在西便门国务院宿舍院儿内一套三居室里,房间高大宽敞,后来就是因为感觉“太浪费了”,就自己要求换到了东城区一处国务院宿舍的两室套间平房里去了。---我们院儿一个老邻居也是一家几个女儿,父母下放到外地后,居然把好端端一套三间的住房退掉了两间,只给几个女儿留了间“女生宿舍”!----那时的人们不比物质,不比虚荣,比的是勤俭节约。----
住房的等级也不像现在的“干休所”那么森严,据我所知,铁道部因为是半军事化的一类部委,有时还分个“局长楼,处长楼”唔的,---国务院宿舍和计委院儿就分得不是那么清了。----去世前曾任职社科院院长的原高岗的“五虎上将”之一,前国家计委秘书长马洪,就曾常年住在计委院儿那片灰楼里,他女儿马军是我铁二中一起插队的“难友”.---马军人长得文文静静,轻声慢语的,只是与她爹一样的命运多舛,当年他爹马洪在东北是“东北王”高岗的得力助手,主管财经部门,后跟随“高主席”进京,协助老高主政国家计委----老高落难后,曾一度受“五虎上将之一”的牵连遭到审查和批判,后期由于才华出众,继续留任国家经委,协助薄一波工作。
文革中薄一波落难,老马又受到牵连,被贬官到“东炼”多年.---直到文革结束,才官复原职.----后期曾历任全国人大常委,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院长。----其女儿马军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北方交大(原铁道学院)毕业生,任职铁道部,后结婚生子---丈夫为清华大学汽车制造专业方面的教授。----
儿子长大后品学兼优,在清华附中上到高三,临近高考时,为让儿子放松心情,一家三口开车到五台山去游玩。----怎奈,在回京的高速路上由于车辆原因惨遭车祸,后座上熟睡的儿子被甩出不幸遇难!----马军开的车,前座上的夫妇二人幸有安全带保护,得以生还。----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马军夫妇痛不欲生!后来状告汽车厂商的官司虽然胜诉,也获得了相应的经济赔偿(此案曾上过报纸),怎奈人死不能复生,终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前两年插队同学聚会,我晚到,一圈人等我一一认出,只剩一中年女士我无法辨认,她说:我是马军。---我恍然!---后再无音讯,祝福她吧!-----
计委院儿的房子地板没啥特点,清一色普通水泥地面,但其天花板却是很独特的——不是平的,而是布满了一道道凹槽——据说是因为隔音楼板做到一半的结果。---可见那时的人们有多能凑合!---
当年部队院儿里的家属宿舍楼通常条件稍逊于地方“央产房”,兴许是多年受“营房”概念的影响吧。----至少在我比较熟悉的南礼士路二炮院儿,光明楼的北空宿舍院儿,万寿路的总后和后勤学院,以及北郊市场附近的国防部外事局院儿里是如此的。---二炮、北空和总后的校级军官居然还有一直住在“筒子楼”里的。----
总后的一片二层“筒子楼”在1979年前后才改造成为单元成套楼房,使一帮老同志解决了“公用厨卫楼道烹饪”的问题,----二炮院儿里的几栋四层单元楼房更是根本不够分的,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又在院儿里盖起了几栋高层宿舍楼,解了燃眉之急。而在地方上,我比较熟悉的西便门国务院宿舍,铁道部宿舍,国家计委宿舍,水电部宿舍里,普通干部职工早在五十年代就住进了设施完备的成套苏式单元楼房。-----
----老叶在《梦——》剧中拍出的宋建军家的住房状况很真实,他是有生活的。---换了别人,兴许又拍出“小楼”来了!----
国防部外事局大概是正军级单位,当年的老局长柴成文为55年大校,六一年晋升少将衔,那院儿不太大,几栋半新不旧的单元楼,还有从南到北顺序排开的几幢设施齐全的独栋平房,此为“外事局”局领导们的“官邸”----老局长柴成文家也在其中。----我一姐妹儿就住在位于中间的一幢平房里。----那些独栋平房大概相当于“将军楼”,却设施简朴。一进门黑曲曲拐弯么角的,像是进了地堡,水泥地面亦很粗糙。-----这也看出我军当年还是很能保持优良传统的!---
国防部外事局局长柴成文的儿子柴北个性随和,乃性情中人,好喝个小酒儿,有事没事的老去他们院儿对门儿的小卖部闲逛,---一来二去的就看上了其中一位年轻漂亮的营业员小姐,----此妞儿到最后终于成了他老婆!----整个演绎了一幕现代版的“灰姑娘传奇”!一度在院儿内外被传为佳话。--------
近日刚听他们院儿一孩子说,柴北也已英年早逝了!可惜了!---
下图是如今硕果仅存的建于五十年代的铁道部宿舍苏式老建筑,为西便门到月坛北街之铁一,铁三,铁四区。可惜铁二区的一百多栋二层小楼早已改建成多层和高层住宅,没有留下任何图片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8ffcd90101l98u.html
《儿时记忆(七)》
(2014-06-06 08:34:22)[编辑][删除]
说起我家楼下住的这位李老哥,他是三十五中那帮“西纠”队员的小头目。他爹是山东过来的老八路,后来应属三野序列。他家有五个孩子,上有俩姐,下有俩妹,只有他一个男孩儿,从小惯得不行。---他绝顶的淘气又绝顶的聪明!小学在铁七小曾经蹲过两次班,后来一旦“觉悟”,稍一努力,就考上了文革前录取分数不低的北京三十五中。---刚上中学就入了团,还当了他们班的班长,在同学中威信较高,也很有组织能力。。。
要不是赶上文革,他们这帮孩子很可能大部分都要上大学了!----怎奈,生不逢时,文革爆发时他们刚上初一,正处于青春躁动期,也正是最易被忽悠,被煽动,被利用的年龄。。。
“红卫兵”组织就是在初中生中首先发起的。---后来最能折腾的,也是他们这帮“老初一”“老初二”的孩子。
“西纠”“联动”都是以他们这帮孩子为主体的,当时的高中生都相对成熟了,也比较有独立思想了,不像他们那么容易被忽悠了。---
当年盛传陈毅的儿子“陈小虎”是“联动”的头目,曾被通缉云云。。。其实不然,“小虎”是老大昊苏的小名儿,老三本名“小鲁”,当年已是北京八中的高三学生。--据说小鲁篮球打得很好。。。。
李老哥的超强组织能力后来只能被充分运用到了打群架上,那时我们院儿基本就是一据点儿,有事没事的总有一帮人在院儿里聚着。老哥讲过的最牛逼的一次战绩,是他“一把板儿锹击溃了一帮土流氓”!
我还亲眼见过老哥和当时那片也小有名气的轻工部的苏新民他弟弟苏新康从“碴架”到讲和的全过程。---
新康是来给我们院儿北片儿一个绰号“匣子”的哥们儿来“拔份”的。这哥们儿仗自己也是“老兵”,在院儿里名气却没李老哥大,有些不服气——我前面说过,院儿大人多就不易心齐了!——后来老哥这边有人找到了新康他哥新民,这架就没法打了!---
那天院儿里又聚满了“黄军装”和“板儿蓝”(涤卡蓝色学生装)----有新康带来的一帮人,还有老哥的一帮人。。。
新康留小平头,穿一身蓝,肤色黑红,挺精神的。。。
他骑辆锰钢车,背一军挎,是当年“狂主儿”的典型打扮(据说当年西某还曾跟新康一起混过)。------
只见老哥和新康还有一我不认识的人在那儿“瞎聊”。。。聊了半天,新康向老哥伸出了手,两人笑着握了握,新康带着人走了。---这就叫“一笑泯恩仇”吧!---所以说,人一多,架就打不起来了。。。
后来这帮“老兵”插队的,兵团的,当兵的。。。一轰而散!全班只有这位李老哥被直接分配进了当年著名的“北京南口机车车辆厂”!——这在当时可是绝无仅有的好事!至今我也没弄明白他咋就那么幸运呢?----这是8341部队直接“支左”进驻的大型企业,当时陈毅也被下放到该厂“蹲点儿”。----
他和陈老爷子聊过天儿,尽管那时老陈属被监控的对象,他们头儿也不让和老陈多接触。---他和老陈倒是有的聊,一来他爹以前就是“三野”的,二来可聊陈小鲁。----
八十年代后期,我职大毕业实习到了海军总院,恰好和陈家老二陈丹淮的老婆鲍燕燕在同一科室工作,可见识了这位“帅府儿媳”的豪爽!
燕燕他爹是某舰艇学校的教官——这是她们医院口腔科一个漂亮的女军医一边给我补牙,一边说的。---她说“我爸刚好是那个舰艇学校的校长。”---当时燕燕刚被提升为科室副主任。她的性格和她的名字是有天壤之别的!。。。“燕燕”——想象中应是“吴侬软语”,可她说起话来却粗门大嗓的!。。。她还深度近视,人长得也不漂亮,这和影视作品中的所谓“嫁入帅府者皆为绝色美女”的“土鳖”思维相去甚远!----燕燕性格直率,为人豪爽,很有些爷们儿气!我们实习完毕后就再无她的消息。---
李老哥在工厂期间聪明才智得到了极大地发挥,自己学会了做家具做沙发,自学了中医,学了小提琴,对古诗词也有了一些研究,正好我后来也开始有了这方面的爱好,曾向他当面请教。---他还研究了红楼梦,对我日后喜欢上了这部巨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插队后每次回来都要去看他,我们成了忘年交。
他兴趣广泛,看书很多,我当时看过的两本书《联共党史简明教程》和《逻辑学》就是他推荐给我的.---“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看问题要有时空观”---这类的“新名词”我也是从他那里初次听说的。“毛主席也对女人感兴趣,也过性生活”——也是他告诉我的。。。。
七六年我们还见过一面,那是在“四五”运动爆发前两天的纪念碑前,我们都正在那里抄诗。。。
从那以后就再也没见过他。七十年代末,他们家老爷子奉调回京任职铁道部“电化局”,他家也从南礼士路铁道部宿舍搬到了万寿路“电化局”院儿里,他被老爷子从“南口厂”调入了“电化局”工作。。。他后来娶妻生女,据他妹说小日子过得还不错。----
当年叱咤风云的一代“老兵”,如今大多归于平静了。。。
“老兵”这茬人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从此在“舞台”上销声匿迹了。---
71年9.13事件,使人们开始冷静思考了,不那么狂热了。---
老邓复出开始整顿,学校恢复了“高中实验班”,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可惜,好景不长,73年前后,出了“反潮流英雄”黄帅,学生们又都不学习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8ffcd90102wso0.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