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320|回复: 10

剑胆琴心(刘欣欣):荣臻学校、八一学校家长及学生情况一揽(摘要)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4-5 11: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 篇幅所限,现将本人所编之《名录》,摘出一小部分,每个姓氏笔画一至几位,大概占原篇幅不到十分之一,仅供参考。





晋察冀军区荣臻学校、华北军区、北京军区八一学校家长及学生情况一揽
                                                                             ——剑胆琴心


                              前 言


1947年3月1日,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双方厮杀得难解难分,蒋介石把对解放区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的时刻。在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穷山僻壤的一个小山村沟槽村,诞生了一座举世无双的小学——“荣臻小学”。这所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名字命名的学校,是我军自己开办的第一所集中住宿的干部子弟学校。在此之前,在延安的中共中央直属机关曾办过类似的学校“延安保小”。而人民军队自己办子弟学校可数破天荒。
   办学的初衷,从官样文章上讲是“适应战争的形势,把随军的妇女、儿童组织起来。”但直白来说,就是将我党我军干部的子女收拢保护起来,使他们能有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条件和环境。更长远的目标是“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输送人才”。
   从建党开始,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哪一个不是把头栓在裤腰带上。为了崇高的信仰,他们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家小和儿女情长。共产党人的心就是铁打的?就没有七情六欲?当然不是!但是在白色恐怖血雨腥风的年代,在炮火连天辗转征战的岁月。没有条件,也不可能让革命前辈们去顾虑许多,留给他们对子女表示眷恋的唯一方式,几乎就是在就义和牺牲前写给子女的诀别信!战争年代,前辈们有了孩子,大多数就地托付给老乡,最好的情况是受到根据地群众的精心哺育,甚至舍生忘死的保护,例如八一学校以后的学生滕代远将军、杨成武将军的子女。但更多的孩子或者被敌人“斩草除根”,或者夭折,或者从此杳无音信。同为八一学校家长的毛泽东同志与贺子珍的孩子就是在长征途中忍痛留在了当地,此一别成为诀别。八一学校家长杨得志将军头两个孩子也是在战争条件下匆忙寄放在农村,事后百般寻找却毫无下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抗日战争时期,不少晋察冀军区干部的妻子,怀抱着幼小的孩子,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在对敌斗争的最前线。八一学校家长高存信将军夫人白竟凡是她们中的代表,大女儿1942年在冀中平原出生,产后第二天被日被鬼子堵在老乡家中,满屋扑鼻的血腥气吓得鬼子掩鼻而退。之后孩子曾被寄放在深山的农家,老乡家中无人,孩子脸上常常爬满苍蝇,山中野狼出没,时刻威胁着幼小的生命。母亲实在割舍不下,只好自己背着孩子行军打仗,在反“扫荡”的战斗中与敌人周旋。一个年轻的女战士,背着孩子在山岭沟壑攀爬,在平原的交通壕奔跑,在地道中隐蔽。枪子在身边和头顶划过,似懂事非懂事的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小脸紧贴妈妈胸膛,勇敢的孩子早已不知什么是恐惧。
  前冀中军区9分区司令员魏洪亮将军的夫人肖哲就没有那样幸运,1944年冀中平原任丘县,日寇发现美军观察团杜伦上尉的行踪,突然将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机关所在的村庄包围,杜伦上尉和军分区领导紧急转入地道。鬼子在村里四处挖掘,寻找地道口。突然肖哲怀中的襁褓婴儿开始啼哭,英雄的母亲强忍着悲痛把孩子口鼻死死捂住。同志们安全脱险,孩子却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短暂的生命。
  “八一学校”家长余光文将军的妻儿则更加悲壮。将军的妻子张立,曾毕业于安徽合肥女子师范学校。1937年跋涉千里远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干事。1943年秋季反扫荡中不幸被日寇包围,同行的五位战士先后牺牲,马夫抱着将军的小女儿(后荣臻小学学生)冲出重围。张立怀抱未满周岁的儿子落入敌手,丧尽人性的日寇夺过孩子扔到滚开的大锅里,并用刺刀杀害了母亲。
   另一位“八一学校”家长孟庆山将军的大女儿也是在1940年鬼子扫荡时,被亲属带着从冀中平原躲避到山区,藏在河北完县的山洞中,却仍然被紧紧追杀的鬼子搜出,摔死在山石上。类似的惨剧在晋察冀军区屡见不鲜。
   还有许多革命战士为保护革命的后代,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1943年河北阜平县坡山村,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遭到鬼子汉奸突袭。东北抗日联军赵尚志将军的弟弟赵尚武同志,背起剧社社长刘佳的小儿子(后取名刘思尚,荣臻小学学生)冲出村去。敌人的子弹击中了赵尚武,为了保护战友的孩子、革命的后代,赵尚武烈士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更戏剧性的是赵尚武烈士的女儿后来也是八一学校的学生,不过父女俩此生未曾谋面。
这一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件不沉重地牵挂在军区领导的心上?
   据说建立“荣臻小学”最早是由一件事导引出来。曾给白求恩医生做翻译的董越千同志(后任国务院外交部副部长)的大女儿董前(八一学校学生),抗日战争初期出生后,交给了一家农民。抗战胜利后,董越千被派往北平军调处工作,夫妇俩想把女儿接回身边。孩子在老乡家生活了近八年,不可能说领走孩子就领走。最后由组织出面,花二百块大洋、十麻袋粮食及布疋将孩子领回来。事后组织部门议论此事,类似情况在晋察冀军区不在少数,今后还会更普遍。根据地巩固了,条件允许了,应该有我们自己的子弟学校,才能解干部后顾之忧。战争年代,八路军实行“二五八团”的政策。是指干部结婚标准,要求年龄25岁以上、八年斗争历史、团级职务。三条齐备,缺一不可。如此严格的标准,导致了作战部队几乎清一色的和尚兵。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标准有所宽宥,沾上两条也可以批准结婚,此时众多营团干部开始成家,组织部门这一动议确实顺应了当时的形势发展。
   方案提交军区党委,引起充分重视,很快于1947年2月8日作出办校决议。聂荣臻同志对此深表赞同,提出要变“藏子于民”为“育孩有校”。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与张瑞华同志,进入中央苏区前在白区工作时,生下唯一的女儿聂力。出生后就托付给上海的一位地下党员,以后这位地下党员也离家出走,聂力小小年纪在旧上海孤苦伶仃,吃尽了苦头。十几年后(1946年)刚刚由组织把她秘密从敌占区送到父母身边。在两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驰骋疆场的将军夫妇,此时见到身体瘦弱、怯生生的、对生身父母没有丝毫印象,心中暗含的只是一丝幽怨的女儿。难以想象他们的心情多么复杂。不能让自己的悲剧在部下们身上重演!聂荣臻同志掷地有声地指示:“不办就别办,要办就办好。”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亲自召开会议布置,司政后机关分头落实。战争年代我军的办事效率还是非常高的。
  刚开学时“荣臻小学”设有小学部和幼稚园,计有工作人员24名,小学生32名,幼稚生18名。以后陆续有新学生入学,晋察冀军区机关、部队、晋察冀边区政府、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附近军政单位纷纷将子女往学校送。新生入学统一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开具介绍信。聂荣臻的女儿聂力是 “荣臻小学”第一届小学毕业生,同期毕业的还有周扬的女儿周密。第二届小学毕业生中殷子烈的父亲是保定著名的留日博士、医学教授殷锡彭(55年共和国将军),抗日战争初期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八路军,自己两个成年的儿子也参加八路军,并捐躯沙场。日寇汉奸在家乡搜捕其家小,妻子带着年幼的殷子烈曾四处讨饭流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做为岁数大一些的男孩子既是学生,又是教职工的重要帮手。当时为躲避敌机轰炸,他负责带两个岁数小的孩子。发生紧急情况疏散转移时,一手拉着大一些的是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另一只手抱着跑不动路的小不点,是任白戈的儿子任加因。这可不是在搞演习,更不是玩游戏。国民党的飞机把当时“荣臻小学”自己盖的礼堂和一部分校舍全都炸毁了。孩子们在河边玩耍时,敌机的子弹撒在河面,激起片片水花。对这些无知的天真儿童,老蒋还真敢下狠手。对革命后代斩草除根是日寇和国民党的一贯方针。刘伯承的女儿不就是在延安保育院里被特务残酷杀害了吗。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刘太行从延安来到相对安全的晋察冀“荣臻小学”。任白戈当时是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夫人李柯,1936年参加左联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戏剧才女。不幸于1946年7月患盲肠癌去世,留下一男一女两个没娘的孩子,被“荣臻小学”收留。谁让这是我军第一所子弟小学呢。第三届小学毕业生阎笑武则是时任第一(西北)野战军参谋长阎揆要的女儿,同期的曾惠娟则是两广纵队曾生将军的妹妹。看来建校初期“荣臻小学”的学生也是来自“五湖四海”的。
  建校初期,各级领导干部的夫人也都曾在“荣臻小学”工作和战斗过。最早有罗瑞卿的夫人郝治平、王宗槐将军夫人范景明、还有晋察冀军区宣传部部长张致祥的夫人、曾保堂将军夫人、严庆提将军夫人、陈褔初将军夫人等,其中很多都是带着自己年幼的子女来学校工作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建校初期,“把随军的妇女儿童组织起来”的初衷。
   随着解放大军节节胜利的脚步,“荣臻小学”开入刚刚解放的北平。百废待兴的共和国开始了步履满跚的建设恢复过程。正式更名的“华北军区八一学校”,也在华北军区各级领导呕心沥血地关怀下,在八一学校辛勤的教职员工努力下,在北京市政府、国家各级机关的全力支持下,迅速地择址、购地、筹集建材设施、大兴土木。以原清王朝礼亲王府,后为同仁堂乐松生花园的旧址为基础,一座现代化的新式学校很快落成。此时的“华北军区八一学校”在年轻的共和国首都可以说风声鹊起。与同期随解放大军迁入北京的其他寥寥几个子弟小学相比,建校早、规模大、条件好。在实行供给制的年代,据说唯有八一学校的学生是享受排级供给标准。因此想要到“八一学校”入学的干部子女,突然成倍地增加。你想,各路解放大军,在新中国胜利后开赴祖国各地,有南下的、有西征的,有开赴祖国边疆的。大批干部年幼的孩子,带在身边是拖累。不用寄放到老乡家了,放到军队自己办的子弟学校,绝对是最佳选择。还有各路将领调入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机关上任的。子女也都需要妥善安排,反正是供给制,交给放心的子弟学校比啥都省事。
  “荣臻小学”建校初期,是考虑解决晋察冀军区机关和部队子女的入学、入托问题。最初学生入学没有硬性标准,原则是领导干部和炊事员的子女一视同仁。同时也包括干部供养(随军)的弟妹、侄辈、孙辈。基本上是只要有随军的适龄子女都能全部满足。建校之初,绝对没有想到进城后,“荣臻小学”会迅速会变成全党、全军的子弟小学。虽然以后各单位开始陆续建设子弟小学,但终归还要有个过程。在生源迅速膨胀,而又无法全部满足的情况下,华北军区在五十年代初,曾明确了“八一学校”招生重点照顾对象。
  第一、革命烈士子弟。陆续被送来的孩子中有如叶挺将军、左权将军、王若飞、马本斋,等一大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后代。也有在建国初期逝世的杨立三将军(总后勤部部长)、杨耕田(察哈尔省政府主席省委书记)、边章武将军(第23兵团副司令员)等一大批革命烈士的后代。以后又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一批革命烈士的后代。烈士子弟的名单里还包括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柯隶华的儿子,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女儿。之后陆续英年早逝的干部的子女也一直做为优先入学的对象。
  第二、边远军区的领导干部子女。比如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将军的子女、西藏军区政委谭冠三将军的子女、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孔飞将军的子女等等。众多各大军区领导干部进京入军事学院进修,子女也随着转入八一学校,如黄永胜、张震等。
  第三、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指挥员的子女。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
  第四、出国的领导干部子女。比如王稼祥、伍修权、李一氓、耿飚、姬鹏飞、曾涌泉、许建国、徐以新等早期驻外使节。还有刘华清等一批出国进修的我军将领。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后代更成为“八一学校”生源中的一大亮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陈云、邓小平、彭真、董必武、李富春、习仲勋、张闻天、薄一波、刘澜涛、滕代远、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等人的子女亲属均有在八一学校上学。军队高级干部的子女更是趋之若鹜,包括彭德怀、贺龙、徐向前、叶剑英、粟裕、黄克诚、罗瑞卿、谭政、肖劲光、王树声、许光达等的子女亲属,更包括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的领导干部的子女,还有国务院各部委、北京市、地方省委的领导干部子女全往里挤。使得“八一学校”在华北军区内部招生的标准开始逐步抬高。
  五十年代初期,规定为军区机关团以上干部子女可以入学。六十年代初改为军区机关二级部领导(师级)。军区所属各野战军、省军区都有了自己办的子弟学校,因此只照顾军一级机关领导的子女进入“八一学校”。
  几乎每年都有从外地子弟小学转学来的新学生,其中或者父亲由省军区、野战军调入军区机关,或者父亲由师里提升到军的领导职务,再有就是原军区机关团级干部晋升为二级部领导。这些孩子原先在天津的“红光小学”、太原的“育英小学”、石家庄的“七一小学”等子弟学校入学。职务变动后,孩子有条件可以转入“八一学校”。于是乎,孩子进入“八一学校”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福利待遇”,理所当然成为家长们争取的目标。
  这些标准始终没有很严格地掌握。历年来有相当一部分营以下干部子女入学,当然要靠机遇。比如某个二级部今年部领导没有适龄子女入学,那参谋、干事、助理员的子女同样有机会占有一个入学名额。细数一下八一学校的家长,精英成群,将星如云,但仍不乏一大大批军队基层干部,如参谋、干事、助理员、协理员、医生、会计、科员、教员、股长、秘书、翻译、教导员……一个个最普通的职称。当然基本限于华北军区、北京军区的机关干部。孩子只要进了“八一学校”,除非自己要求转学,谁也没有权力再把他挤出去。好在“八一学校”学生中从来没有因父母级别高低而分贵贱的。班级中若想称王称霸不受欺负,根本不管父母级别,只凭肌肉。
  “八一学校”生源中还有一个奇特现象是其他子弟小学没有的。就是一批党外人士,主要以起义将领的子女为主。例如程潜、高崇民、包尔汉、邢肇堂、孔从洲、韩练成、梁述哉(原国民党中将)、陈光斗(原国民党中将)等等。
  “八一学校”家长中还汇集了新中国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医药卫生界:有卫生战线最高领导层的傅连璋、钱信忠、贺彪、苏井观。还有药学届泰斗李维祯、瓮远。新中国检验检疫工作的开拓者李志中。卫生界老一辈专家领导戴济民、王恩惠、李资平、周吉安、欧阳竟、林均才、金茂岳、侯建存、尤祥斋等等。文化、艺术、新闻届:有陈荒煤、齐燕铭、塞克、胡可、刘佳、汪洋、田方、晨耕、罗浪、毕革飞、李英儒、魏巍、田流、古维进、姚远方等等。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专家学者有华寿俊、花怡庚、陈逵、成仿吾、郝人初、刘惜愚、李新、钱文极、黎亮、冀朝鼎等等。体育界元老蔡树藩、李达、钟师统、张维翰、柏坪、赵斌、韩复东等等。
  “八一学校”生源组成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大团结。家长是满族、回族的就不必说了。蒙古族的有齐燕铭、索立波将军、孔飞将军等等。维吾尔族有包尔汉、赛福鼎等。哈萨克族有张建民(原基建工程兵副参谋长)。苗族有滕代远、陈靖(电影《金沙江畔》作者)等。土家族有廖汉生将军、朱绍田将军等。畲族有雷钦将军。瑶族有李涛将军。壮族有覃健将军、黄新友将军、谢扶民等。侗族有粟裕将军、杨至诚将军等。
  “八一学校”也招收了一批国际友人的子女。他们中有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马海德、洪水将军等,有曾经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我军的一批日本同志。有老挝民族团结政府的苏发努冯亲王、贵宁奔舍纳等一批国际友人。
   这里还需要一提的是,“八一学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有一部分犯有严重错误甚至罪行的干部,他们的子女同样可以在学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丝毫没有受到歧视,更没有被学校拒之门外。例如原晋察冀军区画报社社长沙飞同志,1950年在石家庄和平医院养病期间,在患有精神病的情况下,其行为不能自控。开枪杀害了一名在我军任职的日本医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法律体系不健全,军事法庭判处沙飞死刑,并予处决。(1986年复核撤销原判决,恢复名誉。)人死了,孩子全部由组织抚养起来,三个年幼的儿女按照“烈士子弟”的待遇由“八一学校”收留,一直到毕业。原冀中军区参谋长黄寿发,1947 年因腐化堕落导致杀妻,经中共中央批准判处死刑,于1948年公审后枪决。他的两个年幼的孩子也被组织抚养,在“八一学校”享受“烈士子弟”待遇。还有一些干部因各种原因导致自杀。按当时的政策一律按照“背叛党组织”论处。但这些干部的子女通通按照“烈士子弟”的待遇,由学校抚养,与其他“烈士子弟”一视同仁。和平建设时期,由于政治运动,或干部自身犯错误。被撤职、被下放、甚至被判刑。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不会受丝毫影响。校方和教师都不会施之以任何“颜色”。这也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内良好的政治生活氛围。
  “八一学校”优秀的师资和教学质量,良好的光荣传统和严格的管理,优越的生活设施和教学条件。这一切在同类子弟学校中是出类拔萃的。尤其在建立初中部后。历届初中毕业生中金质奖章和银质奖章获得者的数量,以及考取重点高中的比例和整体升学率,在海淀区以至北京市都是数得着的。众多共和国的精英们,哪一个不是独具慧眼?纷纷将自己的后代放心地托付给这所学校,说明了他们对“八一学校”的首肯。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干部子女集中寄宿制的办学方式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1964年,北京军区将“八一学校”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1965年,除原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外,“八一学校”第一次在初中一年级招收了一个半班级就近入学的走读学生,开始了改革的初试。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那是非颠倒的动乱年代。“八一学校”被推上了政治运动的漩涡。林彪、“四人帮”为达到反党乱军的目的,将“干部子弟集中寄宿制”做为“修正主义的温床”,不顾历史事实地加以全盘否定。并且不惜编造谎言诽谤中伤、制造假象来欺骗人民大众。学校美丽的校舍遭到极大破坏。教学设施遭到毁灭性的抢掠。一大批学校的老领导、老教师被残酷迫害。学生也被打成“反革命组织”遭到残酷镇压。包括十三岁的小女生在内的数十人被关入监狱。红军长征大渡河十八勇士李德才(1960年去世)的儿子被学校造反派非法关押、拷打致伤。但阴霾不可能永远笼罩天空。这短暂的乱象不能阻挡我们伟大国家前进的步伐,也不能阻挡光荣的“八一学校”继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这部集子里不完全和不准确地,大概记录了晋察冀军区“荣臻小学”、华北军区“八一学校”、北京军区“八一学校”的部分家长和学生。它不只是一个个简单的名字,也不只是一段段寻常的简历和名录,这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这一段段简历惊心动魄。它是一部完整的中国革命史,它记录了我们党和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在此特别指出的是。文中许多学生的家长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英勇作战,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还有许多前辈因战争年代负伤、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些革命烈士没有享受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没有获得金光绚丽的肩章和勋章。甚至他们的名字也被大多数人遗忘。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民族的兴旺发达,是他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必须让世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家长内容”主要以父亲为主。母亲一栏资料很有限,空缺也较多。这批中华民族的人中之凤,大多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投身革命。那时她们是正值风华正茂的花季少女,她们和男人一同战斗在最危险、最艰苦的中国革命斗争最前沿,巾帼不让须眉!她们同时还要抚育着一个个嗷嗷待哺、蹒跚学步的儿女。她们追随丈夫南征北战、频繁调动、漂泊不定。牺牲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专业,职务得不到升迁。甚至为数众多的将军,大校、上校等高级军官的夫人们。她们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血雨腥风,有些还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了十几年、二十年艰苦奋斗之后。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减轻国家负担,无怨无悔地办理了复员手续,抛开功劳、苦劳、资历、贡献,等等一切,成为不拿国家一分钱俸禄的一介平民。此种高风亮节令人钦佩!但是在那一个个将星闪耀、一枚枚勋章灿烂之中,有她们一半的功劳。她们属于默默无闻的一批,历史应该留下她们深深的印记。囿于资料缺失,本集只表现了一小部分母亲,而且资料短缺,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文中所记载“八一学校”的学生,如今被人们称之为“红二代”。其含义无非是很强势、很风光的。但有谁知道,在她们出生的那个年代,这批红二代多数命运多舛。如前所述,被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所追杀、欲斩草除根而后快。无数幼小生命或夭折,或被虐杀。众多被寄养在根据地老乡家里的孩子,在穷山僻壤,百姓民不聊生的条件下,这些孩子又没有身边的母爱和父爱,较之其他穷苦人家的孩子更吃尽苦头。有的孩子被接回父母身边时骨瘦如柴,身体残疾。而后,在是非颠倒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许多人的父母被迫害,被打倒,他们遭受株连,没有权利当兵,当工人。有的被投入监狱,有的四处漂泊流落。即使上山下乡也逃不过林彪、“四人帮”爪牙的迫害。他们的命运与父母息息相关。
如今这些学生大多已年过花甲。当年有相当一大批学生在“文化大革命”前就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科技大学、航空学院等高等院校。成为国家科技战线的栋梁之才。以后又有更多的学生参军入伍,参加工作,考入高等院校,他们继承了革命的光荣传统,接过父辈的革命重担,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各条战线勤奋地工作和战斗。他们中杰出的代表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俞正声、邓朴方。有解放军大军区级的将领聂力、贺鹏飞、范晓光、杨东明、郑晴、徐晓岩等,有数十位解放军将军,和一批高级(技术三级以上)技术军官,有解放军各军兵种和野战军的各级指挥员。有国务院各部委的领导,有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法官和检察官,有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有两院院士、有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有战斗在科研战线的科技工作者。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有一大批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的园丁。有大型企业的高级经济管理人员,有国有企业的各级员工。有卫生界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有一大批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作家、诗人、画家、编辑、记者、导演、演员,有一大批文化战线的精英之才。有在商海拼搏事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从业人员。还有一批校友走出国门,凭他们出色的能力在海外定居。当然还有在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劳动者。他们都用自己的劳动和工作为一个响亮的名字“八一学校”增添光彩。
  本文记录了我们革命事业后继有人,记录了革命的下一代接过父母手中的革命火炬,并将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记录了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更加昂首挺胸高高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注:
1. 家长一栏以父亲为主,也包括祖父、外祖父、叔伯、兄长等。简历繁简不一,也存在不准确之处。部分家长简历无从查找,本文仅反映其子女入学时登记表的内容。
2. 家长中“夫人”一项,有原配,也有再婚(其中原配去世者称“原夫人”,离异者称“前夫人”),但只限:学生母亲(不含祖母等其他亲属),抗日战争前期以前参加革命工作者、解放战争时期以前参加革命工作并享受地(师)级待遇、或供给制正营级(即以后的行政15级以上)、以及其他各界知名人士。
3. 个别学生与家长对不上号,有些是空缺。
4. 学生毕业届别分中、小学,包括幼稚生。学生身份以退休前的任职为主,也包含退伍前的身份、下海经商前的身份,不排除此后发生职务升迁、转行而产生的变动。还有英年早逝者,或身份不明者,职务项均空缺。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三千余名家长简历,因内容太多网上传不上去,很抱歉!

只检一小部分登载:
( 二画 )





   丁  刁




丁莱夫(1912一1983)
原名丁之夏。山东广饶县大王镇高卜纸村人,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在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读书期间,主编进步刊物《新亚日报》的《农园》副刊,宣传抗日救国主张。积极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任学校的抗日救国会主席,参与组织济南学生救国联合会,统一领导全市学生救亡运动。1937年4月受中共党组织派赴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结业后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民运干事,9月任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抗日政府一科科长,唐县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唐县工人抗日救国会主任,中共唐县地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唐县县委书记,中共晋察冀第二地委宣传部部长,1941年起任中共北岳区党委秘书长,中共晋察冀第四区地委民运部部长,1944年10月任中共晋察冀第四地委书记兼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冀晋第四地委书记兼冀晋军区第4军分区政委,晋察冀军区独立第1旅政委,1947年11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1纵队1旅政委,1949年2月任华北军区第20兵团66军196师政委,华北军区独立第55师政委,1949年6月任第20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建国后,1949年10月任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51年10月任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20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4年6月任志愿军第20兵团政治部副主任,1956年7月任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2枚)、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回国后,1959年2月任陆军第66军政委,1961年10月任陆军第63军政委,1962年11月转业到地方工作,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第一书记、局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5年9月至1977年10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1980年10月任总参谋部通信兵部顾问(正兵团级)。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3年8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丁莱夫夫人)盖志良(1918一2010)
河北平山县南甸村人,1937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晋察冀军区区、县、专区妇女救国会主任,妇女部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机关政治协理员,华北军区天津红光学校副校长(供给制准团级)。1955年转业到地方,同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4年调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任资料室主任。1983年离职休息。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丁亚莉(61届初中毕业生,曾任燕山前进化工厂工会主席,中国石化总公司行政处处长)丁亚明(64届初中毕业生,公安部11局工作)丁亚建(66年小学五年级)
刁国兴(1911一1959)
山东平原县人,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冀南军区第9军分区独立第3团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独立第8团副团长,冀南军区独立第8团团长,晋冀鲁豫军区(1948年5月后改为华北军区)第13纵队41旅123团团长,华北军区第70军209师627团团长。在战场上曾三次光荣负伤,因伤致残,过早地离开工作岗位。建国后,长期养病。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因伤病久治不愈,于1959年5月29日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48岁。
(刁国兴夫人)张  杰(1920一    )
河北大名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华北军区卫生部政治部干事,1955年专业到地方工作,在国务院建筑工程部设计总局勘察公司工作。以后情况不详。
刁小英(61届初中毕业生)刁平分(64届初中毕业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刁平原(66年小学5年级)

( 三画 )
  干  习  卫  于  马



干  将(1908一  ?  )
黑龙江佳木斯市(一说辽宁辽阳市)人,1929年入黑龙江公立医学校教导班学习二年,1931年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务长,北岳军区后勤部和平医院副院长,华北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副院长兼第二分院院长,华北军区卫生部第1后方医院副院长,第2后方总医院院长。建国后,1950年2月任北京军区第251医院院长,1954年任解放军第102疗养院院长,1960年后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北京天坛医院院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1957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
干力男(54届小学毕业生)

习仲勋(1913—2002)
原名习中勋。祖籍河南邓县(今南阳邓州市)十林镇习营村,生于陕西富平县谈村乡中和村,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初考入陕西三原省立第三师范学校。3月在党团组织领导下参加发动学潮,被反动当局逮捕关押,在狱中坚持斗争,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8月经陕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过问,因年龄较小而获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家乡从事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30年1月被派往杨虎城部警备骑兵第3旅开展兵运工作。1932年3月在甘肃两当发动兵变。4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5支队政委。兵变失败后转赴渭北、照金、三原一带开展革命工作。9月任渭北游击队第2支队指导员。1933年2月至3月任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3月至10月任共青团陕甘边区特委书记。3月至6月任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军委书记(至同年8月)。同年4月至10月任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副主席。11月至12月任庆阳游击队指导员。1934年1月任红26军第42师随营学校政委。2月至11月任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陕甘边区红军军政干部学校政委。同年11月至1935年2月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陕甘边区特别委员会委员。1935年2月起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2月至9月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6年1月任中共关中特委执委、关中地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6月参加西征,同月至9月任中共环县县委书记。9月调任中共陕西省关中特委书记。同年10月至1937年7月任关中特区司令部政委。1937年5月至11月任中共陕甘宁特(边)区委员会执行委员。同年7月至1942年7月任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政委。1937年9月至1942年7月任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委员会书记。1939年5月至1942年7月任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任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委员。1941年4月至1943年1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务委员。1942年8月至1943年3月任西北局党校校长。1943年1月至1945年7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1旅政委。1943年2月至1945年5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绥德地委书记。1943年3月至1944年10月任绥德警备区政委。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7月参加领导爷台山反击战,任临时指挥部政委。8月至10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同年9月至1947年7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代理政委,1947年7月至1948年3月任政委。1945年10月起负责主持中共中央西北局工作,1946年6月至1949年6月任西北局书记,1949年6月至9月兼任西北局第三书记。1946年4月起任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常驻议员。1947年2月至1948年9月兼任西北局前敌委员会书记、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政委(至1947年3月),3月至7月任西北野战兵团副政委,同年7月至1949年2月任西北野战军副政委、中共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至1948年9月)。1947年7月至1949年2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1948年3月后改为联防军区)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1948年初至5月兼任西北局统战部部长,同年5月至1949年9月兼任西北局城工部部长。1948年7月起兼任西北财经委员会委员。1949年2月至11月任西北军区政委、党委副书记。同年2月至9月任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代理议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三书记(至1950年2月)。1949年11月至1951年3月任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政委。1949年12月至1953年1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1950年2月至1954年12月任西北局第二书记兼统战部部长(至1952年5月)。1950年12月至1953年1月兼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主任。1951年3月至1955年5月任西北军区政委、党委第二书记(至1955年3月)。1952年8月至1954年9月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党组书记。1952年9月至1954年7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52年11月至1953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1953年1月至1954年12月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953年9月至1954年9月任政务院秘书长。1954年9月起任国务院秘书长。1955年1月兼任国务院机关党组书记。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59年4月起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遭康生诬陷,受到错误的批判、审查和斗争。1965年11月下放到河南洛阳矿山机器厂任副厂长。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迫害,被审查、关押、监护长达16年之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彻底平反。1978年3月在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78年4月至12月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同年4月至1979年1月任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7月至1980年1月兼任广州军区第二政委、党委第三书记(至1980年4月)。1978年12月至1980年11月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1979年1月至12月任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同年3月至1980年11月兼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校长。1979。年4月至1980年1月兼任广东省农业委员会主任。1979年12月至1980年11月任广东省省长。1980年1月至8月兼任广州军区第一政委。4月至8月任广州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1980年9月在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被补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1年4月至1983年6月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党组成员。1981年6月至1983年9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1981年11月至1983年6月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案委员会主任委员。1981年3月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9月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负责中央书记处的日常工作。1983年10月任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顾问。1985年9月不再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88年4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因病于2002年5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习仲勋夫人)齐  心(1923一    )
河北高阳县人,1939年3月参加八路军,194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历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女生队学员,长治干校妇女干部队指导员,抗大第一分校留守处总务处、校部总务处、卫生处文书,中共中央党校学员,延安大学中学部学员,学生会主席,后在绥德师范学校以学生身份开展工作,任党支部书记。毕业后任中共绥德县义合区委副书记,延安市北关区委副书记。1944年4月与习仲勋结为夫妇。建国后,在中共西北局机关政研室农村组担任研究员工作。1952年入马列主义学院学习,毕业后,任教育行政学院讲师,中共中央高级党校讲师。“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下放到“五七干校”7年。后任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副局级纪检员,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国家人事总局监察司司长,中央纪检委员会七室副主任,劳动人事部正局级老干部局局长。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习乔乔(65届初中毕业生,北京中民信房地产开发总公司董事长)习安安(67届初中毕业生,北京秦川大地文化传播公司副总经理)习近平(68届初中毕业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远平(66年小学四年级,国际节能环保协会会长)

卫金昌(1918—2001)
山西闻喜县郭家庄村人,1938年6月参加八路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山西闻喜县抗日游击支队政治部工作员,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9团文书、团参谋处文书、连副指导员、连指导员、补充连指导员,1945年2月所部由陕北转移至冀东地区,任冀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东军区司令部政治协理员,冀东军区第13军分区第48团党总支书记、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1948年8月任华北军区第20兵团65军194师580团政委。建国后,1951年6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65军193师580团政委,第194师干部部副部长、部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回国后,1955年后历任陆军第65军194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4年4月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第二机械工业部政工组副组长、第七设计院革命委员会主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组织部部长、部机关党委副书记,行政10级。1982年10月离职休息,享受副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于2001年9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卫滦平(66届初中毕业生,中国经济出版社计算机工程师)

于权伸(1904一1973)
原名于泉深,于泉伸。辽宁西丰县香泉村人,1925年入省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参加了沈阳“五卅”爱国运动。1925年8月入东北军第7师补充团任缮写员; 1926年4月到东北军四方面军团司令部任上士,8月考入东北陆军第五期教导队; 1927年1月考入东北军第一期讲武堂分校; 1928年8月毕业分配到东北军一二七师六团任准尉见习生,后任排长; 1933年任第53军116师647团连长; 1936年7月参加了团长吕正操组织的抗日先锋队。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随吕正操率领的691团(时任连长)脱离东北军,任冀中人民自卫军第9大队大队长、第2团团长,1938年8月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1939年12月任冀中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1946年任冀中军区军政干校校长,1948年12月任华北军区独立第209师师长。建国后,1950年1月任绥远军区司令部参谋长,1952年5月随华北军区学习团入朝作战,代职任志愿军第23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3年7月回国后,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4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73年11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于权伸夫人)张子辉(1918一1999)
河北安平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冀中抗日根据地区妇救会主任、县妇救会主任,冀中军区第7军分区卫生处政治协理员,河北军区政治部民运科干事。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河北省水利厅设计院人事科科长。因病于1999年5月在河北石家庄逝世,享年81岁。
于月华(61届初中毕业生,解放军第252医院原消化科主任)于平芬(62届初中毕业生,保定市外贸局退休干部)于平绥(66届初中毕业生,曾任河北武警总队第4支队政委)

马  辉(1915一1998)
原名马善仕。江西永新县象形乡马家村人, 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勤务员、通讯员、见习供给员、红1军团1师1团司令部测绘员、见习参谋。1934年7月任红1军团第2师司令部通信主任,1934年10月任第2师5团参谋。1935年秋任红1军团1大队参谋。1936年2月任红军陕甘支队红1军团1师司令部通信主任、侦察参谋。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特务连连长。1938年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涞源支队支队长、1团3营营长、特务营营长、骑兵营营长,1940年10月任第1军分区第25团副团长,1942年2月任第1军分区第2地区队区队长,1944年10月任晋察冀军区冀察军区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晋察冀军区冀察军区第10旅旅长。1946年任察哈尔军区独立第4旅旅长。1947年11月任察哈尔军区第1纵队3旅旅长。1948年9月入华北军政大学高干队学习。建国后,1950年9月任华北军区第20兵团第67军201师师长。1952年9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67军副军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回国后,1955年3月任陆军第67军第1副军长兼参谋长。1960年毕业于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1960年8月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5月起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1965年10月至1967年1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1968年2月至1980年初任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其间:1968年3月至1971年2月任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1年5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1976年10月至1979年12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1980年2月至1983年4月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0年12月至1982年10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河北省军区司令员。1982年6月至1983年3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98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马辉夫人)丁宝田(1923一2005)
河北满城县人,193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县妇救会、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察哈尔军区政治部工作。建国后,在志愿军第67军留守处任政治协理员(正营职)。荣获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1955年转业到地方,在河北省军区直属队做家属工作。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05年10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马新华(57届小学毕业生,曾任河北省军区军分区副司令员)马建华(63届初中毕业生,河北省军区干休所主治军医)马光华(64届小学毕业生,北辰集团医务医疗中心医师)马丽华(66届小学毕业生,)
马文波(1911一1993)
原名马万章。安徽怀远县何巷村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军委会无线电训练班技术教员,红四方面军总部电台报务员、报务主任、技术研究员、第四方面军总部第2局科长,中央军委3局1科研究员,中央军委2局股长。是红四方面军情报工作的创始人之一。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历任军委第2局日文训练队队长,谍报参谋训练队队长,中央军委第2局股长、第5科科长、第2局3处处长、第2局局务处处长、第2局副局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任中央军委第2局副局长,1946年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第2局副局长,1947年2月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处长,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司令部第2(情报)处处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司令部第2(情报)处处长,1950年任中央军委技术部副部长,1959年任解放军总参谋部第3部副部长,1974年7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78年2月重新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部3部副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3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马文波夫人)金瑞英(1918一2005)
原名金静英。上海市人。1935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上海以教员身份掩护从事地下交通工作,后转移到西安党的秘密联络站工作,入红军通信训练班、军委通信学校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新闻台报务员,中央军委3局1分队、4分队报务员,中央军委2局日本特情组组长,训练班教员。1940年10月与马文波结为夫妇。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2局电台台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情报处组织干事、行政秘书、办公室代理主任。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司令部第2处监听科副科长,华北军区司令部办公厅干部助理员,中央军委技术部、总参谋部第3部通信处2科科长。荣获八一奬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历任煤炭工业部设计管理总局人事处科长、组织部部长,林业科学研究所森林研究室办公室主任等职。1960年重新回到军队工作,1961年被授予中校军衔。历任总参谋部8局业务指导处副处长,通信总站党委书记,通信处副处长,总参谋部第3部司令部3处副处长,总参谋部科技装备部顾问。总参谋部副军职离休干部。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5年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马露霞(56届小学毕业生)马小丰(56届小学毕业生,总参谋部技术工作总站高级工程师)

马本斋(1901—1944)
原名马守清。河北献县东辛庄村人,回民,革命烈士。1922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历任东北军连长、营长、独立第21师4团团长,烟威公路局局长。1932年因拒绝服从南下“剿共”,毅然辞官回乡。抗战爆发后,1938年1月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任队长,1938年2月率部参加八路军,所部编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任队长。1938年6月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总队长,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支队,任司令员。1942年6月任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司令员(因“五一大扫荡”未到任),反“五一大扫荡”突围后,转战到冀鲁豫地区,1942年12月任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他率领回民支队历经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所向披靡屡建战功。因病于1944年2月`7日在山东莘县张鲁镇不幸逝世,终年43岁。
(马本斋夫人)孙淑芳
河北献县人,回族。抗日战争时期追随马本斋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回民支队坚持敌后斗争,马本斋逝世后,随教导第2旅转战到陕北,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家乡工作,任献县区长。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初期,曾任河北献县民政科科长。以后情况不详。
马国超(52届小学毕业生,曾任海军航空兵副政委,少将军衔)

( 四画 )


牛  支  王  方  毛  戈  文   甘  尤  韦  孔  尹  邓  尤  乌


牛荫冠(1911一1992)
山西兴县蔡家崖村人,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不久,即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4年参加党的外围组织“社会科学家联盟”,1935年12月,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共北平西郊区委组织部长、北平市委组织部干事,是组织发动“129”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1936年12月受中共北方局派遣,任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参加发起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任负责人。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晋西北行政公署副主任,晋西北边区参议会议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中行署主任,晋绥边区贸易局局长,太原战役后方指挥部副主任、政委,南昌市军管会委员。建国后,历任江西省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省财政局局长,江西财经大学校长,1950年4月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江西省委常委,1954年1月任湖南株洲国营331厂厂长兼党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委员,1955年任国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国营112厂厂长兼党委书记,中共辽宁省委委员,1962年10月至1970年6月任国务院商业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北京商业学院院长,1975年3月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79年6月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兼党组书记。是党的第八届、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因病于1992年5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牛荫冠夫人)赵  辉(1916一    )
满族.黑龙江宁安县人。北平东北大学肄业。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东北妇女救国会组织部副部长、晋绥边区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福利部副部长、晋绥边区妇女抗日救国会生产部部长,晋绥抗日救国联合会妇女部副部长,中共晋中区委妇委书记、晋中行署妇联主任。建国后,历任江西省妇联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省妇联主任,国务院粮食部人事局副局长,工业局副局长、国务院商业部粮食局副局长,基建局副局长。是全国妇联第一、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牛力生(54届小学毕业生,中国航空遥感服务公司高级工程师)  赵小妮

王  平(1907一1998)
原名王惟允,曾用名王明。湖北阳新县三溪口镇大湖地村人,1926年12月参与组织农民协会,任乡农协委员和村农协负责人。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3军团第8军1纵队战士,第1纵队宣传队副队长,连文书兼党支部书记,机关枪连指导员。1931年至1933年任红3军团3师11团团部书记兼政治干事,团政治处党支部书记,第3师教导大队政委,第3师9团营教导员,红3军团第616团政治处主任,红3军团4师11团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36年2月起任红1军团4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1936年6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12月起任红27军政委。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1937年9月起任中共晋察冀省委军事部部长兼任阜平县中国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阜平县县长,1937年11月起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共地委书记。1938年8月起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政委。1939年1月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政委,1942年起兼任晋察冀第三地委书记。1944年秋起任冀晋军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冀晋区党委书记,晋察冀军区冀晋纵队政委。1947年12月起任北岳军区第二政委兼晋察冀军区第1纵队政委。1948年8月起任北岳军区司令员,后兼任中共绥东工委书记。1949年1月起任察哈尔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任中共察哈尔省委常委,察哈尔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公安厅厅长。1951年5月起任华北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华北军区干部部部长。1953年5月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政委。1955年3月起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1957年2月起任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7年10月至1958年10月任志愿军政委。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8年11月至1969年任解放军军事学院政委, 1966年至1975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长期关押。1975年4月至8月任军委炮兵政委。1975年8月至1977年12月任武汉军区政委、第一政委。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7年12月至1985年3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79年11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80年1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82年9月至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当选委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1月起为中央军委委员、常委),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相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因病于1998年2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王平夫人)范景新(1919一2015)
原名樊景新。河北阜平县王林口乡樊家工村人。1934年人阜平县简易师范学校学习,在校期问于1937年9月参加阜平县抗日战时战地动员委员会,继而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10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阜平县妇女抗日救国筹备会委员兼一区妇救会主任,1938年任县妇救会主任、县党团书记。1939年与王平结为夫妇。1939年下半年到北方分局党校学习,毕业后任晋察冀边区第四专区 (3军分区)妇救会常委、部长、地委妇委会委员。1942年入晋察冀白求恩学校学习。1943年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兼分区党务委员会秘书,1944年任晋察冀冀晋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员中共晋察冀第四地委妇委委员。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北岳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员、察哈尔省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科长。自1944年后一直兼任冀晋、北岳、察哈尔省妇联常委、党委妇委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被选为察哈尔省人大代表。1951年任华北军区干部管理部一般特种兵处副科长,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政法处干事、副科长、副主任、干部二处巡视员兼中组部机关党委常委,1959年调任中共江苏省委财贸部干部处处长、部委委员,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兼纪委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关进“牛棚”,下放到农村、“五·七干校”劳动。1975年重新工作,任湖北省海上成套局副局长、党委委员。1979年凋国务院第四机械工业部纪律监察组任局级监察员。1982年离职休息。1955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15年1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可立(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党委书记)王小钟(56届小学毕业生)范晓光(58届小学毕业生,曾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中将军衔)王小明(63届初中毕业生,曾任中国工商银行监察室主任)王小旭(63届初中毕业生,解放军和平医院主任医师)王小亮(61届小学毕业生,曾任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少将)

王  震(1908一1993)
曾用名王正林、王建成。湖南浏阳县北盛乡马跪桥村人,1922年到长沙当人力车夫、铁路搬道工,曾参加过工人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年后任粤汉铁路长岳段工会执行委员、工人纠察队队长。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参加长沙工人暴动,做党的地下交通和兵运工作。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湘鄂赣红军游击队第1支队队长兼政委,中共湘鄂赣边区特委书记,湘鄂赣边区赤卫军第6师政委。1930年起任红军湘东独立1师3团政委,湘赣独立1师政治部主任、政委、师党委书记,红8军代政委、军政治部主任,中共湘赣省委委员,湘赣省军区代司令员,红6军团17师政委。1934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委会委员,7月起任红6军团政委,11月起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委员,湘鄂川黔省军区副司令员,湘鄂川黔省军区红军大学校长。1934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359旅副旅长、,10月任第359旅长兼政委。1939年10月起兼任陕甘宁边区绥德警备区司令员兼政委。后兼任中共延安地委书记,延安军分区司令员。1944年10月任八路军独立第1游击支队(南下支队)司令员,其间:1945年5月至7月任湘鄂赣边区临时党委委员、湘鄂赣军区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常委、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6年11月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中共吕梁区委书记,晋绥军区野战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7年7月至1949年2月任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1949年2月起任第一野战军第2军军长兼政委,6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兼任第一野战军第22兵团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第一书记,新疆军区代司令员兼政委,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4年春至1957年9月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铁道兵党委书记。1954年10月至1959年10月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6年5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农垦部部长、党组书记(1956年12月起)。“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68年至1972年下放江西省红星垦殖场劳动。1972年参与国务院业务领导,分管外贸、黄金和供销社等部门工作。1975年1月至1980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其间:1976年至1978年分管国防工业部门工作。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其间:1978年3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78年12月至1985年9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79年3月至1980年3月兼任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80年8月至1982年7月任国防工业办公室临时党组书记。1982年4月至1987年3月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1983年10月至1987年夏任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顾问。1985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1988年4月至199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曾任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名誉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名誉会长。第一届、二届、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第十一届(十一届三中全会增补)、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任中央军委委员(1978年3月起为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任。因病于1993年3月12日在广东广州逝世,享年85岁。
(王震夫人)王季青(1913一2007)
辽宁沈阳市人,1935年从北京师大附中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后转入历史系。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党的领导下参加了“一.二九”等学生爱国运动。1937年9月,离开北平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八路军。1938年1月与王震同志结为夫妇。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0师政训处宣教员,第120师政治部民运部干事,第359旅司令部司令部机关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随丈夫王震将军转战西北,并先后担任三五九旅家属学校校长、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教导员。建国后,先后担任新疆大学副校长、新疆军区俄文专科学校校长、北京第八女子中学校长(行政12级)、国务院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巡视员等职务。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07年1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王兵(52届小学毕业生,曾任南海石油直升机公司总经理)

王  墉(1915一1948)
化名袁伟信。革命烈士。河北乐亭县城内人, 3岁随家闯关东到黑龙江拜泉县,1928年考入哈尔滨市第三中学,1931年入扶轮高中。“九一八”事变后,弃学从戎,参加马占山抗日部队,兵败后流亡北平,加入东北流亡学生组织“东北青年救亡会”和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考入东北大学土木工程系,一面勤工俭学,一面担任平津学联的地下交通。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参加纠察队、南下宣传团,到南京、上海宣传发动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21日,被国民党北平当局逮捕,关在草岚子监狱,贤贞不屈,严守秘密。11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37年1月,到太原,参加了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战战争时期,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历任沁源县公安局长、沁县游击大队长,游击第15支队支队长,营长,决死1纵队政治部组织干事,纵队司令部侦察科科长,1940年5月任决死队第212旅55团团长,1942年2月任八路军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第54团团长,1945年任太岳军区第5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任太岳军区第20军分区司令员,1945年12月任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1947年8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24旅旅长。1948年3月21日在解放临汾战役中,冒着敌人的火力,来到前沿观察敌情,不幸被敌弹击中头部,牺牲在临汾城下。终年33岁。
王晋楠(62届初中毕业生)

王子纲(1908一1994)
原名杨炳玉。河北定县(今定州市)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在中共天津北方局、上海党中央地下电台工作。1931年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中共鄂豫皖分局军委参谋部秘书处秘书长兼无线电训练班教员,红四方面军总部第1电台台长,中央军委第3局1科科长,第3局120分队队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和红军西路军艰苦征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电台中队长兼53分队队长,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司令部通信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第3局1处副处长,中央军委第3局副局长,中央军委电信总局副局长,北平市军管会电信接管部副部长。建国后,任北京市电信局局长,政务院电信总局副局长,长途电信总局局长,1952年8月任政务院邮电部副部长,1954年9月至1975年1月任国务院邮电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时遭受迫害。1975年10月重新工作,至1978年10月任国务院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8年12月任国务院邮电部部长,1981年3月任邮电部顾问。是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中国通信学会理事长。是第四届和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员会委员,当选为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94年8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王子纲夫人)宋明朝
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政务院邮电部人事司直属人事科科员。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王黎延(53届小学毕业生,信息产业部高级工程师,专业代理人)王素云(63届初中毕业生)

王世英(1905一1968)
山西省洪洞县杜戌村人。1921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学校。1924年考入国民第二军学兵营。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入伍生团,10月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作战。1926年2月转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第二团学习。11月毕业后,由中共组织分配到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第三中队任分队长。1927年3月调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教导师第一团党代表办公室主任,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被党组织派到河南国民党第十九军从事兵运工作,任营政治指导员。同年冬随部队转移到皖北,任中共皖北特委、亳州分委委员。1928年春参加皖北农民暴动。暴动失败后到北京接上组织关系,被派到阎锡山第三集团军政治部工作。1931 年2月任杨虎城部副营长。10月去上海找到党组织,经考察后被派到南京,以特派员身份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打入敌人内部,建立中共地下情报关系和外围组织。1933年2月调回中共上海中央局军委情报部工作。1934年至1935年8月任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军委副书记,1935年3月后曾代理军委书记。主持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军事、情报和联络工作。1936年2月到西安,同杨虎城秘密谈判、具体协商,达成红军同第十七路军共同抗日的四项协定。4月任中共北方局华北联络局(即情报部)负责人,专做军事统战工作。1938年1月到延安马列学院第一期学习。同年8月至1943年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1942年初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参加军委总部工作并指导驻山西办事处工作。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7月任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副秘书长。同年9月至1946年3月任吕梁行政公署主任、中共吕梁区委常委。1945年10月任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兼中央军委国军工作部部长。12月参加中共和谈代表团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担任中共重庆(南方)局候补委员。1946年到徐州建立军调部三人小组。1947 年7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参谋长兼联络部部长、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1948年5月至1949年9月任华北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兼敌工部部长。1948年9月参与策动国民党第30军起义。人民解放军围困太原期间,担任对敌斗争委员会主任,统一领导对太原的地下工作。1949年1月任天津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兼天津警备区副司令员、中共天津市委常委等职。9月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同年10月至1950年3月任山西省政府第二副主席。1949年12月任中共山西省委统战部部长。1950年3月至1955年2月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山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中共山西省委常务委员(至1956年 8月)。1950年10月至1953年6月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党组干事会(总党组)副书记。1952年9月至1955年2月任山西省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1953年6月至1955年1月任山西省政府政法分党组组长。1955年1月至1956年8月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副书记。1955年2月至1956 年4月任山西省副省长。1955年1月至1956年2月任山西省政府第一办公室党组书记。1955年2月至1959年8月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1956年 4月至1962年5月任山西省省长。1956年8月至1962年5月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等职。1962年至1966年5月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专职委员。中共七大正式代表,第一、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江青、康生的诬陷迫害。逼其供出刘少奇叛党的证明,宁死不屈。1968年3月26日被迫害致死,终年63岁。1979年1月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李泰顺(内侄)(51届小学毕业生,文化部干部学院退休教师)

王仲方((1921—    )
曾用名艾华。安徽省六安县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中学毕业后,1937年12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青委资料室主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毛泽东干部学校教员,延安民族学院教员,晋冀鲁豫军政大学教员,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科长,中共中央华北局社会部研究室主任,新政协筹备会秘书处副处长。建国后,任政务院公安部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同志政治秘书,国务院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兼政法领导小组组长,中共中央西北局办公厅主任。“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入狱达五年之久,粉碎“四人帮”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兼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主任,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会长。是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公安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
(王仲方夫人)史洛明 1923一2009)
安徽桐城县人, 1938年2月参加了安吴青年训练班,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陕北公学关中分校、延安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习,在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任延安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教员兼图书管理员,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延安大学俄文系学员,延安中央民族学院教员,抗日军政大学整风队学员兼任教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政大学女生队教员,衡水中学师范班主任兼教员,河南武安师范班主任兼教员,华北政府公安部科员。建国后,任中央政府公安部办公厅秘书处秘书,公安部宣传科副科长,公安部办公厅研究室编辑科科长,公安部办公厅编辑室副主任、主任,公安部政治部编辑室主任,青海日报社副总编辑。“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75年10月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 1978年起任革命史研究室负责人。1983年12月离职休养。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09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王方方(57届小学毕业生,公安部第十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王宏坤(1909一1993)
原名王宏春。湖北麻城县乘马岗区石槽冲村人,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鄂豫皖红11军31师战土、班长。1930年4月任红1军军部教导队排长、第1师第1团1营1连连长、特务连连长。1931年春任红4军第10师第28团1营副营长,5月任第10师30团团长。1932年3月任红4军10师师长,1933年7月任红4军军长。1935年7月任红四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同年冬任中共川康省军事部指挥长,方面军直属纵队司令员。1936年7月复任红4军军长,10月任红4军政委。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旅长兼陇东军政委员会书记。1938年7月起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12月任冀南军区副司令员。1942年12月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司令员。1947年9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同年12月兼任桐柏军区司令员。1949年5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副书记,湖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建国后,1950年4月任海军副司令员。朝鲜战争期间,兼任舰队司令员。1966年3月任海军第二政委。1953年至1956年6月任海军党委常委,1956年6月至1969年6月任海军党委副书记,1966年3月任海军第二政委,1969年6月至1977年10月任海军党委第二书记,1967年1月任全军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成员,1968年10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977年10月中央军委下令免去王宏坤海军第二政委的职务。1983年4月王按正兵团职待遇离职休养。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93年8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王宏坤夫人)冯明英(1916一1999)
四川通江县得胜山人, 1932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宣传员、宣传队长、瞻化县妇女部部长、民运干事、区队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与王宏坤结为夫妇。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家属队长、八路军第129师385旅政治部、冀南军区政治部、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干事、保卫干事。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第10纵队、桐柏军区、湖北军区参谋、协理员、助理员。建国后,在海军政治部保卫部任干事。1957年任北京量具刃具厂保卫科科长。1960年任海军直属政治部群众工作处副处长。1963年起因病休养,1978年离职休息。海军正师级离休干部。1962年被授予海军中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9年3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王相持(53届小学毕业生,海淀区万寿路街道办事处退休干部,已故)王新中(56届小学毕业生,新中电器公司总经理)王黎力(61届初中毕业生)王伟伟(62届初中毕业生)

王近山(1915一1978)
原名王文善。湖北黄安(今红安)县高桥乡桃花区许家田村人,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第1师第3团第5连战士,第3团机枪连通讯员,红4军第10师第30团机枪连班长、排长、机枪连副连长、连长,第1营副营长,红4方面军第10师第30团第1营营长、第2营营长,红4军第10师第29团第1营营长,1933年9月任第29团团长。1934年6月任第10师第28团团长。1935年9月任红4军第10师副师长。1935年11月至1937年8月任红31军第93师师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72团副团长、1938年6月任第385旅第769团团长,1939年6月任第385旅副旅长。同年任青年抗日纵队副司令员,1940年5月至1942年6月任八路军第129师新编第8旅副旅长。1940年6月至1941年5月任八路军冀南军区第3分区副司令员。1942年5月至1943年3月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1943年3月至1944年10月兼任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太岳纵队副司令员。1944年春调任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旅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关中警备区司令部副司令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年11月至1946年7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副司令员。1948年5月至1949年2月任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1949年2月至9月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2军军长和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2月任第3兵团副司令员、第12军军长兼政委,重庆市军管会委员。同年12月至1950年1月兼任重庆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政委。1949年12月至1950年9月任川东军区副司令员。1950年6月至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9月至1952年9月任第3兵团副司令员兼川东军区司令员, 1951年2月至1953年4月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第3兵团第一副司令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1953年5月至1955年3月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1955年3月至1959年7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60年7月至196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1970年8月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78年任南京军区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因病于1978年5月1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63岁。
(王近山原夫人)韩岫岩(1922一2007)
原名韩秀兰。山西潞城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后方医院护士、军医。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宣教科科长。建国后,曾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北京市交道口医院人事科科长,北京市卫生局防疫站副站长,北京医学院进修生。后重新回到军队,历任总政治部机关门诊部主任,海军总医院副院长。按副军职离职休息。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7年6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王蛮蛮(61届初中毕业生)王巧巧(64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医科大学主任医师)王岩岩(66届初中毕业生,香港定居)王柚柚(67届初中毕业生,香港定居)王鲜鲜(68届初中毕业生)朱媛媛(66年小学毕业生,中国商业建设发展总公司业务部经理)王明明(侄)(64届初中毕业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武昌支公司部门经理)
王尚荣(1915一2000)
原名王尚寅。湖北石首县调关镇人,192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镇学徒工联合会秘书、区团委青工部部长。湘鄂西红3军9师第25团战士,红3军第9师第2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第8师第22团文书,红3军司令部参谋。1934年4月任红3军司令部侦察科科长。12月初任龙桑独立团参谋长。1935年4月至11月任湘鄂川黔独立团政委。11月任红2军团第5师第15团参谋长。1936年5月至7月任红2军团第5师参谋长。7月至10月任红二方面军第32军第96师师长。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5团团长。1939年3月至1940年11月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1旅副旅长。1940年11月至1942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1旅兼晋西北军区第4军分区副旅长兼司令员。1942年冬至1945年8月任陕甘宁边区绥德警备区司令部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第1旅旅长。1948年3月至9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第1军第2师师长,1949年6月任第二野战军第1兵团第1军副军长,9月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2年6月任第1军副军长,兼青海军区副司令员。1950年12月入军事学院学习。1952年5月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代部长。1953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46军第二副军长、第一副军长。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1956年7月至1966年8月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1960年12月至1966年5月任总参谋部党委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6年8月起被关押达8年。1974年11月至1985年3月任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1975年3月兼任国际形势研究组组长。12月任全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主任。同年至1976年1月任国务院和中央电子对抗雷达管理领导小组组长。1977年8月任中央军委委员。1979年任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同年1月任交通战备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职。同年3月至1985年3月任总参谋部党委副书记。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第十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9月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77年8月被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82年9月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2000年4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王尚荣夫人)黄  克(1920一1996)
辽宁凤城县人,著名爱国将领黄显生将军的侄女,1936年6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抗日军政大学学员,班长、技术书记、排长,政治秘书、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1旅政治部秘书,中共晋西北第四地委培训班指导员,第120师独立第1旅留守处政治处干事、家属学校教员、指导员。1939年12月与王尚荣结为夫妻。建国后,任军委总政治部联络部政治处组织助理员等职。总参办公厅正师级离休干部。曾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6年12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王允刚(53届小学毕业生,海军纪委专职委员,少将军衔)王允梅(55届小学毕业生,总参谋部54研究所副所长,大校军衔)王磊(58届小学毕业生,曾任总参谋部四部装备局长,大校军衔)王安青(62届小学毕业生,解放军洛阳外语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王百德(64届小学毕业生,中国保利科技总公司副总经理)王和平(66届小学毕业生,解放军305医院军医)

  王宗槐(1915一1998)
原名王永开,曾用名王怀。江西万载县双桥镇白茅冲村人,1929年10月加入赤色工会和赤色少年先锋队。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4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赣西红6军第1纵队第2支队队部勤务兵,红3军7师政治部青年科干事,红1军团第3军第9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第9师政治部代秘书长,红1军团第1师第2团青年干事,红2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组织科青年干事。1935年6月任红1军团政治部青年干事。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35年12月任红1军团教导营政委。1936年7月任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兼巡视团主任。同年任红1军团随营学校政委。1937年2月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青年科科长。同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1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2年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暨第3支队副政委。1943年8月赴延安,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7年9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副政委,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4纵队政委,同年8月任华北军区第3纵队政委`,1949年2月任第19兵团第63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6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组织部青年部部长(至1956年8月)。1952年3月至1956年9月任总政治部干部部第一副部长。1953年1月至10月兼任总政治部秘书长。同年7月至1957年5月当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书记处书记。1958年11月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1959年4月至1969年任高等军事学院党的监察委员会书记。1962年9月至1969年任高等军事学院副政委。“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1973年11月任昆明军区副政委。1975年8月至1982年11月任第二炮兵副政委。1984年任中央军委派驻海军整党联络组组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98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王宗槐夫人)范景明(1922一    )
原名樊景明。河北阜平县王林口乡樊家工村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阜平县嵩路头区妇救会主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冲锋剧社社员、完县武装部妇女干事,1941年入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军医班学习三年。1944年6月与王宗槐结为夫妇。1944年调延安中央医院门诊部任医生。1945年调国际和平医院(张家口)任医生、主治医生。1947年调晋察冀荣臻干部子弟学校任医生、所长。总参谋部卫生处助理员、门诊部主任、卫生处处长。1950年调北京医学院进修学习(五年)兼北医儿科党支部书记。1955年调总参第二门诊部任主任, 1959年任总参谋部三部门诊部主任,1964年任总参三部卫生处副处长, 1976年任总参三部卫生处处长(正师职)。1955年9月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中校军衔。1983年离职休息。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王亚真(61届初中毕业生,309医院主任医师)王亚力(64届初中毕业生,第二炮兵门诊部主任)王亚中(65届初中毕业生,总参谋部三部副师参谋,大校军衔)王亚英(67届初中毕业生,解放军316医院副主任医师)王亚亚(66届小学毕业生)范景韩(妻妹)(55届小学毕业生)

王秉璋(1914一2005)
河南安阳县辛店集村人,1929年8月考入西北军无线电学校报务班,后任国民党26路军74旅旅长季振同的传令兵。 1931年12月参加宁都暴动,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5军团传令班长,通信队队长,红22军司令部作战参谋,红1军团第1师司令部作战教育参谋、红1军团补充团团长、教导营副营长,红1军团司令部教育科代科长,第2师司令部参谋,陕甘支队第5大队参谋,红1军团补充团团长,红1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1940年1月起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3旅副旅长。1941年7月起任八路军第2纵队教导第3旅副旅长、代旅长。后任鲁西军区司令员。1943年1月起任冀鲁豫军区湖西军分区司令员。1945年6月起任冀鲁豫军区豫东作战指挥部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47年8月起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司令员。1949年3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7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25日至1953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谋长。1953年2月至1971年9月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副司令员,其间:1958年前兼任空军参谋长。1950年7月至1959年4月任中共空军党委常委,1959年4月至1971年9月历任空军党委第二副书记、副书记。1955年12月至1959年4月兼任空军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62年6月起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副院长、院长。1965年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党委第一书记。1968年12月至1971年9月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国防科委临时党委书记(1970年10月起)。1969年4月至1971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任中央军委委员(任职至1971年9月)。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因病于2005年9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王秉璋前夫人)史  导(1919一1993)
河北邢台县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5月与王秉璋结为夫妇。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军委空军干部部二处一科科长,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空军副师级离休干部。因病于1993年11月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王滨海(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航天部第一研究院13所高级工程师)王耘(55届小学毕业生,航天部721医院妇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王慧民(57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市机械设备成套局处长,高级工程师)

王延春(1910—1984)
原名王武生,又名王寿。河北曲阳县高门屯乡支曹村人,1930年曲阳县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到曲阳小学教书。193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4月被捕入狱,狱中坚贞不屈,西安事变后被释放。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曲阳县委秘书、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曲阳县委书记,1943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第6地区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冀晋区党委宣传部部长,1946年任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政委,中共山西盂县县委书记,中共中南局江汉区委宣传部部长。1949年6月任中共湖北省宜昌地委书记兼宜昌军分区政委。建国后,1951年任华南军区粤东军分区政委,中共广东粤东区委第三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56年7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1960年4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务书记,1966年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二书记、湖南省委代理第一书记,中共湖南省维党校校长,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被打成“叛徒”、“走资派”,关押数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中共中央批准,,湖南省委为他平反,恢复名誉。1979年4月任湖南省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副主席。因病于1984年3月19日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74岁。
(王延春夫人)刘  云(1922一    )
山西定襄县人,1936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随爱人在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工作。201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王晓光(56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国康华公司人事部主任)

王树声(1905一1974)
原名王宏信。湖北麻城县乘马岗区项家冲村人,1923年入麻城高级小学,后因拒绝信仰天主教并大闹教堂而被开除。同年转入董必武开办的武昌高小补修学校读书,接受革命思想。1925年回家乡教书,在乘马岗区初级小学当校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麻城县国民党县党部委员,中共麻城县委委员、县防务委员会委员、麻城县农协组织部部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鄂东工农革命军分队长,第7军2队党代表,1928年7月任鄂豫区红11军第31师分队长,31师1大队党代表。1930年任鄂豫游击总预备队总指挥,1930年4月任红1军1师1支队支队长,1师1团团长,1师3团团长。1931年1月任红4军10师30团团长,5月任第13师副师长兼37团团长,11师副师长兼32团团长,1931年11月任第11师师长。1932年6月任红25军73师师长。1933年7月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红31军军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11月至1937年3月任红军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红9军军长。1937年3月起任红军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委员。参加了红军西路军艰苦征战。后孤身一人,穿越沙漠,历尽艰险返回陕北。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至1938年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1938年起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晋冀豫区党委委员。1940年起任太行军区副司令员(任期内曾入华北局党校学习),太行区党委委员,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兼人民武装部部长。1942年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9月起任河南(豫西)区党委委员、河南(豫西)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起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原军区副司令员,11月起兼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后兼任第1纵队政委。1946年中原突围后,任鄂西北区党委书记,鄂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47年起任鄂豫军区司令员、鄂豫区党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1949年10月至1955年7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1950年3月至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起任湖北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副书记。1951年10月至1954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1954年3月至1955年3月任中南军区第三副司令员。1954年11月至1974年1月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3月至1957年6月兼任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1956年11月至1974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59年11月至1972年10月兼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2年11月至1974年1月兼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74年1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王树声夫人)杨  炬(1921一    )
原名杨忠珍。湖北南漳县人,1938年毕业于湖北省立襄樊第五中学,1938年8月参加革命,1939年1月至1941年7月就读于延安中国医科大学。1944年和王树声结为夫妇。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延安中央军委门诊部军医、延安中共中央门诊部医生、延安中央医院医生、中原军区第1纵队卫生部军医、晋冀鲁豫中央局卫生科医生、中共中央华北局卫生科医生。建国后,任湖北省军区卫生所所长、卫生科副科长,1958年任北京海淀区卫生局防疫科科长。1961年,调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任门诊部主任。1964年,调任公安部队后勤部卫生部防疫科长。1966年,调任解放军第304医院副院长、副政委、顾问。1983年以副军职干部待遇离职休息。1957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2年晋升中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王楚还(66届小学毕业生)王建初(66届小学毕业生)王四毛(原空军总医院外科医师,北京纽曼帝莱蒙膜建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中国残疾人基金会理事)

王维舟(1887—1970)
原名王天桢。四川宣汉县清溪乡清溪场村人。1909年到成都考入工兵学校半工半读。1911年参加了四川的保路斗争和辛亥革命,在宣汉组织武装起义,参与领导东乡、绥定两次战役,胜利后任北伐大队大队长。1912年任宣汉县团练局长。1913年4月入成都警备军官学校学习,1915年毕业后,任绥定府警备司令兼达县警备队长。此后与达县国民党进步人士组织讨袁军,举兵进行反袁的护国斗争,任纵队司令。1917年率部参加孙中山号召的护法战争,任靖国军第7师第3团团长兼边防司令。护法运动失败后,毅然弃职到上海。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下,1920年5月加入朝鲜共产党。年底到苏联伊尔库茨克学习。1922年初返国,在北京协同吴玉章等组织亦心社、俄灾救济会,募捐并宣传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思想。1923年回乡创办宏文小学。1925年春奉命到汉口,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毛泽东主持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奉派潜回川东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会和武装斗争。1929年4月,参与领导万源、宣汉边界地区的农民起义,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先后任中共川东特委军事部长、军委书记,川东游击纵队副总司令兼总指挥、总司令,梁达中心县委执委、军委书记等职。1933年9月率川东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10月,该部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任军长。1935年春,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冬到达陕北,任中央军委4局局长。年底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129师385旅副旅长,1938年任旅长兼政委,同时兼任陇东专区专员。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日本投降后,调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1946年7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四川进军时任西路军副司令员。全国解放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1951年又兼西南民族学院院长等职。1956年调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9月,参加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诬陷迫害,1970年1月含冤逝世。1979年12月,中共中央举行追悼会为他平反昭雪。
  (王维舟夫人)马奎宣(1912一1998)
原名苏光明。四川省开江县广福镇人。积极参加妇女协会的革命活动。受到清乡团的仇恨和追捕,因而改为马奎宣。于1931年进入川东游击队的活动地区,次年与王维舟结为终身伴侣,支持并协助王维舟开展武装斗争。1933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初在经理处做宣传工作;后调红33军医院任文书,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7年先后在陕甘宁边区会计训练班、八路军385旅医务训练班学习。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至1946年,先后在八路军385旅工作和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工作。1946年随工维舟调中共四川省委工作, 1948年夏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工作。1951年4月治病休养。1952年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作。1954年秋在中共西南党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人事科工作。1955年春至1969年在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做秘书工作。1978年至1983年被选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4届执委委员。1982年9月离休。因病于199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王庆生(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空军某航空器材厂厂长)王荒源(63届初中毕业生,成都飞机工业总公司高级工程师)王小舟(63届初中毕业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退休工程师)王小莉(63届小学毕业生)
王维纲(1903一1984)
河北省磁县辛庄营乡王庄村人。1923年考入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学生时代即投身革命活动。1925年毕业后回到家乡,任小学教员、校长等职,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中共磁(县)(临)漳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等职。1932年5月组织和领导磁县的工人大罢工并取得胜利。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直南游击队支队长。10月组织领导磁县暴动,在战场上被捕入狱。1936年7月在被国民党判处死刑并执行的前一天越狱成功。1937年5月和党组织接上关系,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2月任中共冀豫特委组织部部长。同年底任八路军独立第3大队大队长,后任八路军先遣支队第3大队政委。1939年2月至10月任中共晋冀豫区冀豫地委书记。1939年10 月至1941年8月任中共晋冀豫区第四地委书记。1941年9月至1942年秋任中共晋冀豫区第五地委书记,1942年秋至1943年10月任副书记。 1942年3月至7月任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政委。1943年3月至10月任中共晋冀豫区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3月至5月兼区委城工部部长。10月至 12月任太行区第五地委副书记。1943年10月赴延安,年底进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太行军区副政委。1946年春任中共太行区委宣传部部长。1947年2月至6月任中共太行区委副书记。1948年1月至5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政委。同年5月至1949年2月任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政委`。1949 年2月至9月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0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2 月至1952年9月任第10军兼川南军区政委。1949年 12月至1950年3月任中共四川省自贡市委书记、自贡市警备司令部政委。1949年12月至1950年7月兼任自贡市市长。1950年1月至1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10军政委兼川南军区政委。1950年6月至 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12月至1952年9月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三书记。1951年3月至1952年10月兼重庆市工会主席。1953年5月在中国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执委会执委。11月当选为中国第二机械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后调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秘书长。1955年4月至1956年9月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1956年9月至 1966年5月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56年10月至1958年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秘书长。1956年11月至1966年5月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候补委员。1958年10月至1959年4月任司法部副部长。1959年5月至1966年8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1965年1月至 1966年5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7年12月至1982年5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1978年12 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第四、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因病于1984年3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王维纲夫人)孟  莎1916一2002)
河北省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处长。行政13级。因病于2002年11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王洋洋(57届小学毕业生,中国律师协会处长,执业律师)

王道邦(1911一1959)
原名王朝秀。江西永新县埠前镇栗湖古城村人,1927年参加农民赤卫队,任队长,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特务营班长,红1方面军总司令部红色警卫团排长、宣传队队长、1连指导员。1932年入中共苏区中央局党校学习。1933年任红1军团第1师2团总支书记。1934年12月任第2师第5团代理政委。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0月任红1军团政治部巡视组组长。1936年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政训处组织股股长,1937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1大队政委,1938年8月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政委,1939年12月任第1军分区5支队政委,1941年12月任第1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共晋察冀第一地委武装部部长,1944年10月任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代理司令员,副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冀中(杨成武)纵队第13旅旅长兼政委,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第8旅旅长兼政委。1947年7月任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副政委。1948年9月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政委。1949年2月任华北军区第19兵团第65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65军政委,1950年2月至1951年2月兼任宁夏军区司令员, 1951年2月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第65军军长兼政委,荣获朝鲜民主共和国颁发的一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1953年10月回国。1955年9月到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9月至1959年11月12日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医治无效,于1959年11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48岁。
(王道邦夫人)张洁萍(1911一1995)
河北阜平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因病于1995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王冀成(侄,66年小学五年级,国防大学战略系正师职大校)王冀建(66年小学四年级,北京军区司令部通信修理所所长)王新锦(孙)(63届初中毕业生,曾任天津市河西区武装部副部长)

王紫峰(1905一1994)
原名王集有,又名王子凤。湖南耒阳县芭蕉乡菁苔冲上堂村人,1926年10月参加农民协会,任乡农协委员。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乡赤卫队队长,湖南独立团班长、红4军手枪队警卫连副班长、第28团特务连司务长、第3纵队6支队18大队支部书记和宣传组长、红12军34师100团第1连政委、第34师1大队政委员红15军第43师129团政委,红14师第41团政委,红1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1军团教导队总支书记、1军团随营学校政治教育主任,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教导队1大队大队长,政训处教育科长,同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兼第4支队10大队大队长兼政委,河北省完县、满城县等四县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兼军事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独立团(后改为10团)团长兼政委,冀中军区第4军分区政委,1940年10月任晋察冀军区第5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平西挺进军第11支队政治部主任,雁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任冀察军区政治部主任,1946年7月任晋察冀军区直属政治部主任,1947年5月任冀晋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1948年2月任北岳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1948年9月任华北军区第6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2月任第20兵团第66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0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66军政委,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51年4月回国。1952年4月任山西军区司令员,1955年11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政委,1956年7月任山西省军区司令员,1961年12月至1968年5月任北京军区副政委。1982年11月按大军区正职待遇离职休养。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94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王紫峰夫人)郭永林(1918一    )
河南温县人,上中学时追求真理,矢志报国,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笔从戎,参加国民党军队。三个月后脱离国民党军队。1938年2月辗转来到延安,参加八路军,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曾任晋察冀边区第四专区民族革命中学校长。1942年10月与王紫峰结为夫妇。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王阿力(56届小学毕业生)王继生(61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师级退休军官)王雁芳(63届初中毕业生,北京龙都宾馆医务室退休医师)王雁生(64届初中毕业生,廊坊军分区副政委,大校)王京芳(68届初中毕业生)王春芳(66届小学毕业生)王京生(66届小学四年级)

王新亭(1908一1984)
又名王兴庭。湖北孝感市孝南区涂家河乡王家岗村人,193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鄂豫皖红1军1师3团1营1连战士、副班长、文书、政治教习、指导员。1930年任红四4方面军第4军10师30团党委书记、团部书记。1932年任红10师政治部秘书长第30团政治处主任。1933年7月任红四方面军9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5年10月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1936年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31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386旅政治部主任、第386旅政委。1940年6月任太岳军区政委。1941年1月任太岳军区副政委,8月兼八路军太岳纵队副政委、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1941年在北方局党校学习。1942年任太岳区党委委员。1945年9月任太岳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冀鲁豫晋中央局委员、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47年7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3兵团8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9年2月任华北军区第18兵团60军军长兼政委。1949年4月任第18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1950年1-4月兼川西区党委第2书记。1950年2月兼西南局纪委副书记。1950年4月-1952年10月兼西南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1950年4月-1955年3月兼军区党委第2副书记。1950年6月-1953年3月兼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11月-1954年2月兼主任。1953年3月-1954年11月兼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4年2月兼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1月任西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3月任济南军区代司令员兼第2政委。1956年7月至1963年12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1957年9月任济南军区第二政委、党委第二书记。1958年3月入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任学员兼系主任、系党支部书记。1958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党委副书记。1959年8月任军事科学院副政委、党委副书记兼监察委员会书记。1963年9月至1972年10月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副书记(1966年12月起)。1966年3月至1969年4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72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政委、党委书记(1973年3月起)。1975年8月任军事科学院顾问。是第一届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4年12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王新亭夫人)田维新(1921一    )
原名雷翠风,曾用名田文星。山西壶关县大山南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春与在山西士敏县与王新亭结为夫妇。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总参谋部机关正师级离休干部。
  王小阳(64届初中毕业生,总参谋部二部专员,少将军衔)王小渝(66届初中毕业生,总参谋部第63研究所所长,大校军衔)王万里(64届小学毕业生,保利公司干部)

方之中(1908一1987)
原名方针,笔名方镜、方怀凌、方仁中。湖南华容县洪山头镇红烈村(花家铺村)人,1923年考入湖南群治法制专科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参加学生革命活动 , 被选为湖南学生联合会驻会委员。1925年9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5年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19师连长,师政治部指导员。此后一度脱离中共组织,1927年3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组织和领导了湘鄂西秋收暴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华容县委军事委员,湘鄂西工农革命军独立1师师长。1928年9月中共湘鄂西特委遭到破坏,方辗转到达上海,在群治大学上海分校任教。此后,他几次找到党组织,又几次失去党的关系。1930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以自己的创作和文学活动成为 30 年代中国有相当知名度的青年文学家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国民党第1战区政治部编委、第5军教导大队军事总教官。1940年3月赴延安,同年11月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群众报编辑,延安军事学院军事主任教员,1943年8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张家口卫戍司令部教育科长,副参谋长,1947年2月任察哈尔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1948年3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5旅副旅长,1948年11月任第20兵团俘虏训练旅旅长,1949年6月任第20兵团67军199师副师长。建国后,1949年12月任第67军200师师长,1951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66军参谋长,1952年11月任华北军区第23兵团代理参谋长,1953年4月任陆军第69军副军长兼参谋长,1957年7月调任陆军第66军副军长兼天津警备司令部参谋长,1959年6月至1969年4月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61年6月兼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是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政协常委、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7年10月20日在天津逝世,享年79岁。
方惠(53届小学毕业生,中国华兴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湘潭县韶山冲村人,1914年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与蔡和森等发起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19年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领导创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5月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6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被选为中央局成员,任中央局秘书,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4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6月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并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9月至1928年3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到湘赣边界发动和领导秋收起义,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展土地革命,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与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会师。同月至1930年2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代表、中共第四军委员会书记(至1928年5月),1928年11月至1929年6月、1929年12月至1930年2月任中共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5月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特委书记。7月在中共六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9年3月至4月兼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1930年2月至6月任中共共同前敌委员会(也称总前委,指导红四、红五、红六军和赣西、赣东北、闽西、广东东江地区斗争)书记。4月至5月兼任红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政委。6月至10月任红一军团政委、前委书记。同年8月至1931年1月任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总前敌委员会书记。1931年1月至11月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席,2月到11月兼总政治部主任。同年1月起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10月至12月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5月至11月任中共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书记。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同月至1934年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2年8月至10月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朱德等领导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二、三次“围剿”,创造和形成了红军的作战原则。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执行错误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确立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9月至11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政治委员、五人团成员。率领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并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于10月到达陕北。同年11月至1936年5月任红一方面军政委。1936年6月至1937年1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政委。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至1937年8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1月至8月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任。同年8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37年10月至1938年8月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代主任。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发表《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多篇著作。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4月至6月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等报告。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同年6月(至1976年始终)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同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民军队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在其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强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6月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9月30日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同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66年,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估计,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党和国家遭到多方面的严重损失和破坏。在“文化大革命”中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因病于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对其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做出全面的评价。主要著述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毛泽东原夫人)贺子珍(1909一1984)
原名贺桂圆,又名贺自珍。江西永新县云山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毕业于永新女子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中共吉安县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在参加组织永新农民武装暴动后,随袁文才部上井冈山。1928年在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做机要和宣传工作,同年与毛泽东结婚,任中共湘赣边特委机关秘书、毛泽东的秘书。1929年1月随同红四军主力下山,后任机要科科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1937年12月去苏联治病,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于毛泽东解除婚约。1948年回国,曾在沈阳财政厅任处长。1948 年在哈尔滨参加全国劳动大会。1949年秋任浙江省妇联主席,10月调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工作。1979年当选为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84年4月1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5岁。李敏是贺子珍和毛泽东惟一在世的孩子
(毛泽东夫人)江  青(1915一1991)
曾用名李云鹤、李鹤,艺名蓝萍。山东诸城县人,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十年代从影于上海。抗战爆发后,江青到达延安,后与毛泽东结婚。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解放军文革小组顾问。与林彪反党集团勾结,积极策划诬陷打倒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并与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结成“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给党和国家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1976年10月被中央政治局隔离审查。1977年7月,江青被永远开除出党,198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1991年5月14日,在在北京保外就医时,在其住地自杀身亡。
李敏(52届小学毕业生,全国政协委员) 孔令华(婿)(51届小学毕业生)李呐(53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

甘泗淇(1903一1964)
原名姜凤威,别名姜炳坤。湖南宁乡县沩山区南竹山村人,1924年于宁乡云山中学毕业后,考入湖南法政专科学校读书。期间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在中共中央机关从事文字翻译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8月至10月任中共湘赣省临时委员会委员、宣传部部长。10月起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同月至1933年4月任中共湘赣省委常务委员、宣传部部长、党报委员会书记。1931年11月至1932年2月任湘赣省军事部独立第3师政委。1932年1月起任湘赣省临时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至10月任湘赣省军区政委。2月至10月任红8军政治部主任。1933年1月起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1934年7月任红6军团第18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任红6军团政治部主任。1935年11月至1936年7月、1936年10月至1937年5月任红2军团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至3月任中共川滇黔省委员会委员。7月至10月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兼第2军政治部主任。10月至12月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同年12月至1937年8月任副主任。1936年9月至10月任中共甘陕川省工作委员会书记。同年10月至1937年5月任兼任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起任八路军第120师军政委员会委员、八路军第120师政训处副主任,同年10月至1940年11月任八路军第120师政治部副主任。1940年11月至1942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暨晋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1942年8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八路军第120师暨晋绥军区政治部主任(至1943年10月)。1943年1月至1945年7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军法处处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9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同年8月任晋绥野战军政治部主任。1946年3月任晋绥军区政治部主任。1947年8月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建国后,1949年11月任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0年5月至1953年任西北军区副政委。1949年12月至1953年1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4月至1952年8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部长。1951年5月至1952年8月任西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兼政委、党委书记。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同年8月至1953年4月任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至1953年1月)。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3年4月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1954年10月至1964年2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57年2月至1961年3月任解放军党的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61年1月至1964年2月任总政治部党委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因病医治无效,于1964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甘泗淇夫人)李  贞(1908一1990)
原名李旦娃。湖南浏阳县小板桥乡泉塘村人,女。1926年参加革命活动,加入妇女协会。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同年秋回家乡任党支部书记。同年冬参与组织浏东游击队,任士兵委员会委员长。曾任中共平江县委、吉安县委军事部部长,乡妇女协会委员长、区妇女协会委员、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兼赤卫军政委等职。1931年10月至1932年3月任中共湘赣省临时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妇女改良生活委员会主任(至1932年11月)。1932年任中共湘赣省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同年夏至1933年任湘赣军区第4军分区妇女团政委。1933年入瑞金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学习,结业后返回湘赣边区。1934年任湘赣军区红军学校第4分校政治部主任。同年7月任红6军团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8月任红6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同年至1935年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总医院(又称后方医院)政治部主任。1934年11月至1936年2月任湘鄂川黔军区组织部部长。1936年7月任红2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妇女干部学校校长,八路军第120师直属政治处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直属政治部主任。1949年4月至9月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政治部秘书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3年任军委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57年11月起任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1958年11月起任全国妇联党组成员。1966年5月至1969年12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后任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正兵团级离休干部。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一、第二届全国妇联执委,第三届全国妇联主席团成员,第四届全国妇联常委。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90年3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姜元秀(54届小学毕业生) 李欣欣(59届小学)

甘渭汉(1908一1986)
曾用名甘乐明。湖南平江县黄龙乡和平村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6年5月加入中国国民党,组建了黄龙山区第一个农民协会。1927年马日事变后脱离国民党。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因他所在的起义部队被敌打散, 1928年初在家乡黄龙乡参与组织黄龙山游击队,曾参加平江攻城斗争。同年10月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历任红5军第3纵队第7大队士兵委员会委员、排长,红3军团特务营迫击炮连连长和政委,同年夏任红5军直属队政治处主任。同年任红5军第2师第6团政委兼党总支书记。1933年1月任红3军团供给部政委。6月起任红3军团第4师第11团政治处主任。7月起任江西军区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1934年4月调到红军总政治部,任干事。9月至10月任红8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0月随中央红军进行长征。11月至12月任第23师政治部主任。同年12月至1935年2月任红3军团第5师第14团政委兼党总支书记。后任第13团政治处主任、军团教导营党总支书记。1935年6月至9月任红一方面军第3军团(7月改称第3军,后改第2纵队)直属队党总支书记。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至1936年2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共陕甘省委军事部副部长。1936年3月至5月任红29军政治部主任。同年夏任红29军政委。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备第2团政委。1940年4月起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副政委。同年下半年至1942年12月任八路军第385旅政委。1941年1月至1942年12月任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警备司令部副政委,1943年1月至1945年8月任政委。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部副主任。1946年12月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1947年7月任冀鲁豫军区第三副政委。1948年5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4纵队政委。同年7月任华北军区第14纵队政委。建国后,1949年1月至1954年5月任东北军区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4年5月任中共东北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5年3月至1956年11月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党委常务委员(1955年4月起)。1956年5月至11月任中共沈阳军区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同年7月任中央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1958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61年1月至1964年5月兼军事法院院长。1961年3月至1966年5月任解放军党的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1965年11月任成都军区第四政委。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2年10月重新工作,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旅大警备区政委。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77年9月任沈阳军区第二政委。1980年1月至1985年3月任总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至1980年11月)。1980年3月至1985年7月任总政治部党委第三书记。1980年12月至1985年3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至1980年11月)。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86年4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甘渭汉夫人)赵文为
陕西定边县红柳沟镇赵尔庄村人,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甘肃庆阳县小学国文和美术教员、校长。建国后,曾任东北军区政治部特派员(供给制正营级),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北京市公用事务管理局局长。
甘淙(53届小学毕业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修船部高级工程师)

孔从洲(1906一1991)
原名孔祥瀛、孔从周。陕西西安市灞桥镇上桥梓口村人,在长安民主中学读了一年书,旋因家境衰败而失学。1924年考入靖国军杨虎城部教导队。历任排长、连长,参加过北伐战争。1929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4师炮兵营长,1932年2月任第17路军炮兵团上校团长,1936年7月任西安绥靖公署警备第2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参与发动西安事变,1937年3月任第38军警备2旅旅长,1938年8月任第38军独立46旅少将旅长,1940年10月任第38军新编35师师长,1945年4月任第38军55师师长,9月兼任郑洛警备司令,1946年春任第38军中将副军长。1946年5月15日率部于河南巩县(今巩义)起义,参加人民解放军,后任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军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任豫西军区副司令员。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第二炮兵学校校长,西南军区军械部部长,1956年6月任军委高级炮兵学校校长,1960年2月任军委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兼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1964年6月至1975年8月任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是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因病1991年6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孔从洲夫人)钱  俭(1917一2010)
原名钱凤莲。河南南阳市人,大革命时期与孔从洲相识,追随其参加革命,1929年结为革命伴侣。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部行政办公室主任。因病于2010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孔令华(52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卫戍区退休军官)

尹肇之((1917一1986)
河北肃宁县人,1933年入天津河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35年参加了“12.16”运动,1938年2月参加河北游击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河北游击军第9团政治处组织科科长,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冀中军区第7军分区17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干事,冀中军区第6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6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荣获冀中军区颁发的“五一奖章”。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11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华北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建国后,任天津市公安总队副政委,政务院公安部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人事局教育处处长,中南行政委员会公安部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1957年4月任公安部政治部副主任,1964年任主任,公安部党组成员,中央政法机关党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严重迫害和摧残。粉碎“四人帮”后,1975年7月任中央政法干校临时党委书记,1979年任中央政法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厅主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副秘书长。因病于1986年12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尹肇之夫人)李少哲(1920一    )
河北深县(今深州市)人,1938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冀中区深南县区妇救会主任、县妇救会主任、中共冀中第七地委干部训练班干事。始终坚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1945年初与尹肇之结为夫妇。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11军分区政治部干事、组织科副科长。建国后,转业到国务院公安部工作。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尹铁如(59届小学毕业生,中国电子信息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

邓  华(1910一1980)
原名邓多华,字实秋。湖南郴县永宁乡(今鲁塘乡)陂副村人,先后入岳云中学、南华法政学校读书,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部队,在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红4军第11师第33团宣传队中队长,第33团第2营第6连党代表,红4军第31团第1营营委干事,团党委组织干事。1929年3月后任红4军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2月参加古田会议。1930年6月任红12军教导大队政委、党委书记。后任第1纵队第3支队政委。10月任红12军第36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1933年6月任红1军团第1师第3团政委。1934年1月任红1军团第1师第2团政委。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春至同年夏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7月至9月任红一方面军第1军第2团政委。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第1纵队第2大队政委。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1936年1月任红2师政委。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政训处主任。193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独立第1师兼第1军分区政委。同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政委、平西支队司令员。1938年5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委、纵队党委书记。1939年2月任冀热察军政委员会委员、挺进军副政委、挺进军第11支队司令员兼政委。1940年3月任晋察冀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1941年5月任晋察冀军区第3支队司令员、政委(1943年起)。1941年8月任晋察冀第4军分区任司令员。1942年10月至1944年1月任晋察冀边区第四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1944年1月任晋察冀军区野战旅政委,率部开赴陕甘宁边区。10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政委。11月人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0月任中共辽宁省工作委员会常委。11月任辽宁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辽宁军区副司令员兼沈阳市卫戍司令员。同年12月至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满分局委员。1946年1月任辽西军区司令员、中共辽西省委常委。同年6月任辽吉军区司令员、中共辽吉省委常务委员。1947年5月至12月兼任西满纵队司令员。1947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司令员。1948年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44军军长。4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司令员、党委副书记。1949年9月任中共华南分局常委。建国后,1949年10月任第15兵团司令员、党委副书记兼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军区党委副书记。1950年3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5月兼任海南军政委员会主席。7月任解放军第13兵团司令员。1950年10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副司令员,1951年6月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1950年10月起),1952年7月起任代政委,1954年9月至10月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政委。1950年10月至1954年3月任志愿军党委副书记。1952年6月至1953年7月任志愿军党组书记,1954年3月至11月任志愿军党组第一副书记。1953年1月至1954年4月任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三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三枚)。1954年2月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1954年3月至11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同年4月至1959年9月任东北军区党委书记,1955年3月至1959年9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党委书记。1954年10月至1959年9月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9年庐山会议后,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扣上“彭、黄反党集团”“军事俱乐部成员”的帽子,被错误撤销党内外职务并转业地方。1960年5月至1967年1月任四川省副省长。“文化大革命”中又遭迫害。1969年5月起任四川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1977年8月至1980年7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8年4月至1980年7月任军事科学院党委常委。1979年3月至1980年7月任军事科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1980年3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其彻底平反,恢复名誉。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八大次、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因病于1980年7月3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0岁。
(邓华夫人)李玉芝(1919一    )
河北蔚县人。蔚县初等师范学校毕业。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蔚县妇救会干部,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政治处地方工作团团员,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部机要处译电员,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第四期学员、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卫生所医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卫生部医生。1938年12月在山西灵丘县与邓华结为夫妇。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辽西军区、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后方医院负责人。解放军第36医院所长。建国后,任广州市立医院军事代表,1952年入沈阳医学院学习四年,毕业后,任沈阳市铁西区职工医院副院长,沈阳市第五医院副院长,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邓青青(58届小学毕业生)邓英英(62届小学毕业生,后勤学院退休干部)邓穗穗(63届小学毕业生,原军事科学院院务部企管局副处长,北京军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大校军衔)

邓子恢(1896一1972)
福建龙岩县东肖邓厝村人, 1915年秋加入中华革命党, 1917年3月考取公费留日,到东京留学一年多时间,因贫病交加而辍学回国。1926年秋任国民党(左派)区党部常务委员。
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龙岩县委宣传部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与领导龙岩后田暴动,建立7闽西第一支农民游击队,开始了创建闽西苏区的斗争。历任中共上杭县委宣传部部长、红军营党代表、中共闽西特委宣传部部长、闽西暴动委员会副总指挥、红7军第57团党代表。1929年3月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同年6月任龙岩县革命委员会主席。7月当选为中共闽西特委书记。1930年7月8日,因抵制李立三左”倾盲动主义错误,被免去特委书记、苏维埃政府主席等职务,调离闽西,以中共福建省委农村巡视员名义开展白区工作。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部部长,并兼任代理土地部部长,1933年又兼任国民经济部部长。后曾受到“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批判,降职为中央财政部副部长兼没收征发局局长。中央红军长征后,邓子恢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分局委员、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宣传部部长、财政部部长兼民运部部长,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财政部部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1月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兼任民运部长,津浦路东人民抗日联防办事处主任和参议会议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先后任军部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新四军第4师政委兼中共淮北区党委书记。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委。1948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书记兼中原军区副政委。1948年12月当选为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三书记、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后改为中南军区)第二政委。9月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建国后,1949年12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中南行政委员会)第一副主席。1952年10月,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因抵制“左”的农村政策,被错误地批判。1965年1月改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进一步严重迫害。因病于1972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1981年3月 9日,中共中央为邓子恢平反,恢复名誉。
  邓苏生(届别不清)
注:邓苏生是林伯渠与范乐春的儿子,1934年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将其与邓子恢的儿子一同托付给苏区一户家人收养,因无力抚养,后又被转送给另一家。建国后,组织派人寻找到后,被错认为邓子恢的儿子,由邓子恢抚养。邓苏生从小当学徒,未上过学。1952年随邓子恢进京后在八一学校上学,根据老师教育以后的学生时所介绍:“八省游击司令”(误传)的儿子,在苏区农村长大,被父母找回,入校时已是成年人。由老师专门辅导,学习刻苦,废寝忘食,常熬到深夜,用凉水浇头。很快修完小学课程,升入101中学。

邓小平(1904—1997)
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人,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旅欧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派往冯玉祥部中山军事学校任政治处长兼政治教官。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并参加“八七”会议,1929年12月和1930年2月,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先后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红7军和红8军,开辟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相继任红7军政委和红8军政委,红7军和红8军总指挥部政委。1931年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后,任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1933年因拥护毛主席的主张,被“左”倾机会主义迫害而撤销职务,在红军总政治部主编《红星报》。1935年参加遵义会议,1936年任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抗战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129师政委。中共太行分局书记,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1945年在党的第七代表大会当选中央委员,后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晋冀鲁豫军区政委,晋冀鲁豫野战军政委。中共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政委,中原野战军政委。1948年任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第二野战军政委,参加领导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建国后,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在党的七届五中全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和八届一中全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诬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派”受到错误批判并被解除一切职务。1973年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同年在中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当选中央委员,后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参谋长。1975年在中共十届二中全会补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并在周恩来病重时主持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常工作。197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四人帮”诬为天安门事件“黑后台”,再次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77年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党内外一切职务。同年在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和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78年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1981年在中共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十二届一中全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主要著作有《邓小平文选》,因病于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邓小平夫人)卓  琳(1916一2009)
原名浦琼英。云南宣威县榕城镇普家山村人, 1936年考入北大物理系,1937年8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7年到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与邓小平结为夫妻。抗日战争时期,任陕北公学政治助理员,陕甘宁边区保安处训练班学员,中共中央北方局妇委会干事,妇女训练班队长,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秘书科,中共中央太行分局组织部干事,北方局秘书处新闻材料室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干事,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干事。建国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学校长。1952年调到小平身边任机要秘书,负责整理邓小平处理过的文件档案。文革中,卓琳仅仅守护在丈夫身边,与丈夫荣辱与共,保持一致。1973年任国务院办公厅机要秘书,文革结束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卓琳调任军委办公厅任顾问, 1983年7月按正军级离职休息。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是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09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邓琳(55届小学毕业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副理事长)邓朴方(56届小学毕业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楠(61届初中毕业生,原科技部副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会长)邓蓉蓉(侄女)(66年小学三年级)

( 五画 )


  田   乐  白  宁  包  史  母  边  申  石  冯  卢  司马  冉  由  龙  帅  古   叶   左  丘  包  仝





田  方(1911—1974)
曾用名田兆栋。原籍天津市,生于河北保定市,北平辅仁大学肄业。1932年进入电影界工作。1937年参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剧二队赴全国各地宣传抗日。1938年8月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艺术指导科长,教员兼演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东北文工团一团副团长,参加接管“满影”工作,任接管小组组长,1946年10月筹建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秘书长。1948年12月接管国民党长春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北平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前身)成立,任第一任厂长。建国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1955年任国务院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秘书长,后回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副厂长兼演员剧团团长。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副主席。参加拍摄影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深山里的野菊花》《风从东方来》《革命家庭》《英雄儿女》等。因病于1974年8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
陈秀英

乐少华(1903一1952)
原名乐魁光。浙江镇海县崇邱乡人,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任上海南市区机器工会宣传委员。后被推选为上海金属业总工会宣传委员,1926年冬至1927年3月带领金属业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春回国后,在上海中共中央秘密机关负责无线电部门工作。1932年3月进入中央苏区,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队党总支书记。5月被派到宁都起义后成立的红5军团第15军任副政委,不久任政委。同年冬至1933年6月任红3军团第7军政委、党委委员。1933年1月至1934年1月任红一方面军党务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红一方面军第21军政委。同年6月至11月任红3军团第5师政委。同年11月至1934年10月任红7军团政委兼第19师政委。参加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7月同寻淮洲等率红7军团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先遣队北上。7月至10月任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成员。同年11月至1935年1月任红10军团政委兼第20师政委。同方志敏等率部以红军北上先遣队名义继续北上。1935年1月在怀玉山陷敌重兵包围,后收集余部成立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任政委。不久因伤离队回浙江家乡治疗。1936年8月到陕北保安,向中共中央汇报了红10军团失败的经过。经党中央审查重新接上组织关系,担任西北青年干部训练班主任兼政委,1936年12月任红军总兵站部直属队第1政治处主任。1937年1月入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毕业后任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中央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1939年4月至1941年7月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先后人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42年后担任延安茶坊兵工厂厂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奉命率一批军工干部赴东北。9月率队到达哈尔滨,后又到鸡西,担任鸡西军工办事处主任兼党委书记。1948年11月任东北军区军工部北满分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调沈阳,任东北军区军工部副部长。1950年6月至1952年任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副部长兼军工局局长。组织领导东北地区军工生产,支援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1月15日,因在“三反”运动中被错误怀疑有严重违法乱纪问题,在辽宁沈阳含冤自杀。1980年5月3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予以平反昭雪。
(乐少华夫人)浦代英(1913一 ? )
原名浦黛英。云南宣威县榕城镇普家山村人,浦氏三姐妹之大姐,这三姐妹分别是:浦代英、雷迅(浦石英)、卓琳(浦琼英)。1937年参加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2月与乐少华结为夫妇。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疗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
蒲莎莎(59届小学毕业生)

白学光(1914一    )
原名白子明。山东博兴县纯化镇河里村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共济南乡村师范学校支部书记,1936年10月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任中共鲁西南工委书记,1938年5月任中共鲁西南特委书记。同年7月鲁西南特委与徐州西北工委合并为苏鲁豫边区特委后,任特委组织委员,同年12月任中共苏鲁豫区委书记。1941年12月任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社编辑部主任,总编辑,社长。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中共大连市委机关报《大连日报》社社长,1948年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建国后,1949年12月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政治部主任,1951年3月任解放军《八一杂志》社社长,1953年1月任总后勤部卫生部政治部主任,1953年11月任总后勤部政治部第一副主任,1956年10月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后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常委,中共兰州市委书记,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白学光夫人)孔  真(1917—1996)
安徽宿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彭雪枫支队民运队员,中共苏鲁豫皖边区肖宿永中心县委妇委书记,中共苏鲁豫皖边区党委妇委书记,湖西地区县府文教科长,湖西中学教师,山东大众日报社通联科员,山东妇女联合会组织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大连时报社通联部副部长,中共旅大地委关东妇女联合会副主任,哈尔滨市总工会女工部长。建国后,先后任武汉市江汉船舶机械公司党委书记,中央重工业部机关人事室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劳动工资司副司长,技术安全保护司司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副局长,山东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山东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华东纺织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兰州纺织厂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甘肃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政治部主任。1983年离职休养。因病于1996年逝世,享年79岁。
白虹(56届小学毕业生)

包尔汉(1894一1989)
维吾尔族。祖籍新新疆阿克苏温温宿,生于俄国喀山省特铁什县。1929年在柏林大学学习。1933年在莫斯科参加革命工作,以后回新疆做地下工作。1934年参加“反帝会”。1946年参加新疆三区革命,改组新疆省政府,任副主席。改组的新疆联合政府夭折后,任国民政府委员。1949年1月任新疆省主席,9月发出起义通电,实现新疆和平解放,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疆解放后,先后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主席,自治区高等法院院长,新疆大学校长,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委,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3年后,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印尼友好协会会长,中国埃及友好协会会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后,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曾以中国代表团团长、副团长身份出席过在几内亚召开的亚非团结大会和多次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的会议。1954年12月至1964年12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诬陷迫害,非法关押八年之久。1978年2月至1988年3月复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著有《新疆五十年》。因病于1989年8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包尔汉夫人)拉希达(1912一1990)
塔塔尔族。新疆伊宁县人。1930年去苏联勤工俭学,1933年因病从苏联塔什干师范大学肄业。回国后,1935年与包尔汉结为夫妇。夫妻相濡以沫,患难以共。曾任中学教师、校长,国民党新疆省党部妇运会主任委员,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建国后,历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联副主任,全国妇联西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常委、福利部副部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常委。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二届至第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90年3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伊丽夏旗(64届初中毕业生,北京新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伊丽菲拉(67届初中毕业生)

史文炽(1924一2015)
陕西蒲城县荆姚镇(现原任乡)史家村人,受革命家庭的熏陶,1937年“七七事变”参加抗敌救国会、西北青年救国会工作,1938年7月参加陕西吴堡青年训练班,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观测员、上等兵护士,延安留守兵团特务团宣传队宣传员,富甘艺术训练大队学员,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部队干部培训班学员、教育股干事,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延安骑兵旅干部班班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绥蒙军区后方医院指导员,绥蒙军区政治部宣传科宣传干事,绥蒙军区政治部宣传队指导员,中共绥蒙区党委干部训练大队一队队长,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绥远军区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建国后,任天津警备区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1950年毕业于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1951年入朝作战,曾任志愿军第20兵团文工团副团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52年9月调入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导、艺术室导演。解放军政治学院哲学班学员。曾导演故事片《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岛》、《三八线上》、《怒潮》、《贺龙军长》等,导演电影纪录片《钢铁运输线》、《解放大陈岛》、《渡江探险》等,被评为国家一级导演。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后晋升晋升中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5年2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秦燕(66年小学四年级毕业生,中国电影公司,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导演)秦(66年小学一年级)

边章五(1900一1954)
原名边荣博,曾用名边慎斋,边章伍。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文朗口村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毕业。1923年后参加西北军、东北军、直鲁联军,任过排长、连长、营长,1931年任国民党第26路军第80旅团参谋长、旅参谋长。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同月至1932年3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第14军第40师师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任红13军第39师师长。不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作战科科长,后改任教育科科长。同年10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军事教员。同年底任东南战地总指挥部作战科科长。1933年4月任中革军委作战局参谋,后改任训练局参谋。同年5月至1934年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训练局局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 1934年12月任中革军委第5局局长。1935年9月任红一方面军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第5科科长。到达陕北后,任中革军委第1科科长。1935年11月至1936年5月任中革军委训练局局长。1936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月至12月任中革西北军委参谋部作战局局长、党支部书记。同年底任延安城防司令部司令员,红军陕北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军事教官。1937年5月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任抗大第4大队第10队队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处长,中共中央长江局作战组成员、军事部高级参谋,兼国民党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教官、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谋,中央军委管理局局长、第4局局长,中央情报部第三室副主任。1942年6月至1944年3月任中央军委作战部第一局局长。后任中央军委办公室副主任。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副部长、国民党军队工作部第二室主任,晋冀鲁豫军区敌军工作部代部长,军事调处执行部长春分部中共代表成员,旅大市公安总局局长等职。1948年3月起任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辽南军区副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参谋长兼第五处(教育处)处长。8月至12月任辽宁军区副司令员。同年12月至1949年4月任辽宁军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1949年 4月至9月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1年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第一任中将武官(见《人民日报》1954年2月18日报道)。1951年3月至 1952年2月任解放军第23兵团副司令员、党委常委、军政委员会委员。1951年9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23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志愿军修建委员会副主任兼指挥部部长,后任朝鲜停战谈判志愿军首席代表、中国方面代表、志愿军代表团常务委员。因病医治无效,于1954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4岁。
边嘉熙(孙)(55届小学毕业生)

申伯纯(1898一1979)
河北宛平(今北京丰台) 辛庄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赴广东汕头参加大革命,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和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做政治工作。后任汕头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兼潮梅警备司令部秘书;1927年因不满蒋介石的反动政策,离开广东,投奔西北军,受到杨虎城的信任与重用,授予少将军衔。曾任国民党陕西省民政厅秘书主任,杨虎成部驻北平办事处代表,第17路军交际处处长,军法处处长。参加了西安事变。1934年受党的影响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在河北省主席鹿钟麟部任政治部主任,从事党的情报和统战工作。1939年4月参加八路军,任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1940年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1941年8月任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议长,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情报处处长,1943年任八路军总部情报处副处长兼八路军驻豫北办事处主任,太行军区情报站负责人,1945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联络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月任军调部八路军驻北平办事处主任,中共华北局国民党军工作部副部长,华北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秘书长。建国后,1949年任中共中央统战部交际处处长,政务院秘书厅副主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1954年12月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副秘书长,直至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问,第二届至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著有《西安事变纪实》。因病于1979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申伯纯夫人)郭  西(1912一    )
山西原平县人,太原女子师范学生。1937年11月参加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作战参谋。1941年与申伯纯结为夫妇。建国后,任政务院秘书厅秘书、政务院机关托儿所所长、国务院秘书厅信访处科长等职。副局级离休干部。
申漳(55届小学毕业生,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人体科学小组办公室研究员)张树人(54届小学毕业生)(注:张树人是申伯纯与郭西的儿子,因便于张鸿烈做潜伏工作,幼年被交予张鸿烈与刘筱萍夫妇抚养)

石志本(1907一1975)
原名石志清。湖北大悟县宣化店郭安洼村人,1928年参加赤卫队,1929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赤卫队分队长,鄂豫皖红军游击队队长,1931年11月任红4方面军军12师36团通信班长,后任特务连连长,1933年任2营副营长,9军25师75团1营营长,75团副团长,1936年任红31军93师274团团长,第93师271团团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2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任八路军129师地方工作组组长,独立支队副支队长,第385旅独立团副团长,1938年6月任冀豫支队第1团副团长,团长,1940年8月任第385旅13团团长,1941年1月任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1944年任太行军区石支队支队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7旅旅长,1948年3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后为华北军区)第14纵队副司令员,1949年1月任华北军区第70军副军长,1949年8月任察哈尔军区副司令员。建国后,1950年12月任察哈尔军区代司令员,1951年5月任察哈尔军区司令员,1952年10月任河北省军区第二副司令员,1953年8月任华北军区编外人事部部长,1962年1月至1967年8月任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是第三届和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75年8月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石志本夫人)刘  星
河北省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察哈尔军区后勤部财务处会计(供给制正连级)。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石晓光(61届初中毕业生)石升光(62届初中毕业生)石宇光(65届初中毕业生,空军总医院主任医师)


冯  克 (1914一1944)
原名冯佩璋。河北博野县小庄头村人,革命烈士。1927年入河北四存中学读书,1930年8月参加“高蠡暴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受党组织派遣打入伪满洲国新京警备司令部工作。1935年在中共保属地委领导下,在博野、安国一带组建抗日自卫队,任队长。1937年所部编入河北游击军。1937年12月任冀中河北游击军司令部作战参谋,1938年7月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39年8月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参谋长,1942年因伤重住进晋察冀军区白求恩模范医院,伤愈后任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第41地区队参谋长。1944年5月在冀中献县赵庄战斗中掩护部队冲出敌人包围,自己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30岁。
(冯克夫人)李  煜
河北省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任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护士期间,自愿将自己身上的皮肤捐献给伤重住院的冯克,1943年4月与冯克结为夫妇。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在华北军区第二后方医院第10分院工作,以后情况不详。
冯小光(57届小学毕业生)

卢  克(1012一1994)
原名卢敬美。福建永定县陈东乡榕蛟村人,1929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第4纵队第7支队通信员,红12军100团战士、班长、排长、连长,瑞金红军大学第三期学员,红9军团第3师7团连指导员,红9军团政治部组织干事,营教导员,新兵团党总支书记,游击支队支队长兼政委,红32军直属队政治协理员。参加了红9军团长征。1936年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1大队7中队指导员,1939年12月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骑兵团政委,1941年3月任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武(强)饶(阳)献(县)地区队队长,1942年11月入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学习,毕业后任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第43地区队区队长,冀中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荣获冀中军区颁发的一等“五一奖章”。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1947年4月任冀中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处长,1948年8月任华北军区冀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9年8月任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建国后,任河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1年3月任河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2年6月任河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56年7月至1967年5月任河北军区副政委(其间1959年11月至1961年9月兼政治部主任)。1967年5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5年2月享受副兵团级待遇。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4年2月27日在河北石家庄逝世,享年82岁。
卢加敏(63届初中毕业生,河北省粮油进出口公司退休干部)

龙道全(1913一2000)
原名段士俊。江西永新县在中乡排形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34师102团通信员、班长、士兵委员会主席、红4军12师35团宣传员,宣传队长,红4军12师35团连指导员,红3军7师教导队政治宣传员、连指导员,红1军团师1团1营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国家政治保卫局学习班学员,红5军团34师102团特派员,第13师特派员,红5军团保卫分局2科副科长,1935年8月到红四方面军,任丹巴县保卫局局长、大金省政治保卫局代理局长。参加了中央红军(前期)和红四方面军(后期)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任抗日军政大学大队特派员,校政治部保卫部2科副科长,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政治部保卫科科长,1943年9月任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第1大队政委,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教导大队政委,1944年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3团政委,1945年2月任冀察军区冀察军区第1军分区副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第6旅政委,1946年3月任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第4旅政委,1948年9月任华北军区第8纵队22旅政委,1949年1月任第19兵团63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建国后,1950年11月任第一野战军19兵团63军政委,1951年2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63军政委,1953年12月兼政治部主任。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各一枚。回国后,1955年10月任解放军防空军政治部主任,1960年5月任武汉军区空军政委,1962年6月至1976年10月任广州军区空军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0年2月17日在广东广州逝世,享年87岁。
(龙道全夫人)薛志毅(1922一    )
河北省人,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华北军区第19兵团协理员(供给制正营级)。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国务院商业部党委办公室组织科副科长,湖北省交通局宣传部部长,后调广东省工作,任职情况不详。
段祖民(侄)(56届小学毕业生)龙景玲(61届初中毕业生,北京氧气厂高级工程师)龙英玲(63届初中毕业生)龙小玲(62届小学毕业生)龙心心(63届小学毕业生)

帅  荣(1911一1997)
湖北省黄梅县独山镇帅家大屋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湘赣军区独立第3师、红8军第8团连政委、红8军第24师第72团政委,红6军第17师第51团营长等职。1931年任中共红5军第3师第8团书记。1931年10月至1932年7月任红3军团第5军第3师第10团政委。1932年6月至10月任红8军第24师第71团党总支书记,1932年10月至1933年1月任第70团政委。1933年1月至7月任红8军第22师第64团团长。1934年10月至11月任红9军团第64团政委。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35年9月任红15军团第81师第241团团长,1936年任红28军第1团参谋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8团参谋长,后任副团长,1937年10月任第718团政委,1937年12月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8团政委, 1939年3月至1940年6月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第10支队兼第9军分区政委。1942年任9月任冀中军区第6支队政委,1943年入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被选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至1946年3月任晋察冀军区第二野战军冀中(黄寿发)纵队副政委。1946年夏起任中共冀中区第九地委副书记,1948年7月至12月任书记。1946年6月任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政委, 1947年至1949年任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政委,1948年2月至1949年1月任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司令员兼冀中区第九地委敌工部部长。1948年11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保定市委副书记。1948年12月至1949年5月任冀中军区保定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1949年1月至7月任保定军分区司令员。5月至9月任华北军区独立第205师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任绥远军区第37军政委。1951年9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23兵团37军政委兼第二工区志愿军修建委员会第二分会政委。1954年9月至1960年3月任陆军第65军政委。1960年3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97年10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帅荣夫人)王凌霄(1907一2007)
河北省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帅新生(57届小学毕业生)帅和平(63届初中毕业生)帅胜利(65届初中毕业生)帅小明(64届小学毕业生)帅建国(66届小学毕业生)

古维进(1918一    )
广东惠阳县淡水镇人,1936年夏在淡水组织生活读书会,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1938年奔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太岳区委宣传部干事,中共太行区委机关报《新华日报》社记者。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刊物《人民日报》社记者,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刊物《人民日报》社记者。建国后,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人民日报》社编辑部责任编辑,人民日报社湖北记者站站长,新华通讯社湖北分社社长,1958年调《人民日报》社编辑部,任农村部主任。
刘凌(62届初中毕业生)

叶  挺(1896—1946)
原名叶为洵,字希夷。广东惠阳县秋长区周田村会水楼人,革命烈士。1918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参加孙中山援闽粤军。同年加入国民党,任孙中山大本营警卫团营长。1924年被派赴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回国,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4军独立团,任团长。并作为北伐先锋参加攻克平江,丁泗桥,贺胜桥,武昌城等战役,所部号称“铁军”。1927年任第11军24师师长。同年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11军军长。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与中共失去组织联系。1937年回国,任新四军军长,率部开辟华中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14日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1946年3月获释后立即要求并被批准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途中在山西兴县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终年50岁。
(叶挺夫人)李秀文(1907一1946)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乌沙李屋村人,1926年与叶挺将军结婚后,全力支持叶挺的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期间,她变卖了自己的金银首饰,并动员父亲李少村拿出多年积蓄,从海外买回枪支弹药,以解决新四军武器不足的困难。同时她往返于皖南和澳门间,为新四军筹集经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46年4月8日,李秀文与叶挺、女儿扬眉、小儿子阿九等人乘坐美军专机从重庆飞往延安,途中飞机失事,机上人员全部遇难。李秀文牺牲时年仅39岁。 '
叶剑眉(51届小学毕业生,曾任《深圳特区报》主编)叶正光(52届小学毕业生,深圳六和联营集团董事长)

叶子龙(1916—2003)
原名叶良和、叶佐臣。湖南浏阳县石湾乡平安洲村人,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六军宣传员,红3军政治委员办公厅油印员、译电员,红11军第31师、红7军团译电员,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技术书记,西方野战军司令部机要股股长。1935年10月调中革军委机要股任译电员。同年11月至1937年7月任毛泽东的军事参谋、秘书,中央军委机要股股长、第一局机要科科长。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1936年任中央军委机要科科长、毛泽东同志秘书。1942年8月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处机要科科长;1947年3月随毛泽东同志转战陕北,任中央纵队参谋长; 1948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处副处长。1949年3月兼任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主任、中共中央主席秘书、毛泽东同志办公室主任。1962年5月至1964年6月任中共北京市委工业部副部长。 1964年6月至1966年5月任北京市委工交政治部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1977年9月至1978年10月任北京市机械工业局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1978年10月至1979年12月任北京市机械工业局副局长。1979年9月至1982年11月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务委员。1979年12月至1983年3月任北京市副市长、市委政法委员会副书记。1982年11月至1987年12月任中共北京市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1983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同年7月任国家安全部咨询委员会委员。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候补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因病于2003年3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叶子龙夫人)蒋  英(1918一    )
浙江诸暨县人,老一辈共产党员蒋听松之女。1933年2月参加反帝大同盟,1937年1月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就职于中央直属机关,曾任中央直属机关子弟小学教员。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任职情况不详。
叶燕燕(52届小学毕业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叶剑英(1897一1986)
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梅县雁洋镇雁上村人,1917年就学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追随孙中山革命,参与创建黄埔军校并任该校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新编第二师代师长,第四军参谋长。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兼任第四军教导团团长。1927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军事总指挥部副总指挥。1928年至1930年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1930年7月至1931年4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31年1月至1934年12月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参谋长。1931年初起任苏维埃区域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参谋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总参谋部部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闽赣军区和福建军区司令员。1934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委会委员。参加了长征。其间: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到达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5年12月起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西安事变发生后,协助周恩来赴西安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八路军参谋长,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1941年返回延安,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曾参加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停战谈判。1946年起任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1947年春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参谋长、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1948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并兼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1949年任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北平市人民政府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华南军区司令员,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广东省政协主席、广州市市长、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2年起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中共中央中南局代书记。1954年6月至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10月至1958年11月任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曾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代部长。1954年9月起长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54年9月、1959年4月、1965年1月相继当选为第一届、二届、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任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至1956年10月)。1957年11月至1958年1月任军事科学院院长,1958 年1月至1972年10月任军事科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临时党委书记,党委书记、第一书记。1958年11月至1962年9月兼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院长,临时党委书记、党委第一书记。1959年9月起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65年1月当选为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1月起长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66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66年8月至1985年9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73年8月至1985年9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73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其间:1971年10月至 1976年初主持中共中央军委办公会议、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会,负责处理军委日常工作;1975年1月至1978年3月任国防部部长;1977年3月起重新主持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并兼任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同年5月起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1983年6月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85年9月辞去所担任的党的领导职务。第一届、二届、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第八届(八届十一中全会增补)、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增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央军委委员,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94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54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相继任中央军委委员,1959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任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66年1月增补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任中央军委委员、副主席(1971年10月至1975年2月为中央军委办公会议主持人,1975年2月起为中央军委委员、常委、副主席),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任中央军委委员、常委、副主席,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任职至十二届四中全会)。因病于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叶小英(66届初中毕业生,海南华侨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选莲(68届初中毕业生,中国保利集团下属凯利公司董事长兼兼总裁,深圳国叶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左  权 (1905一1942)
原名左纪权。湖南省醴陵市平侨乡黄茅岭村人,1924年3月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校,同年11月转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编为第1期第6队。1925年1月,经陈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黄埔军校学生军教导团排长、连长,国民革命军第6军卫队连长。1925年被党组织派往苏苏联留学,先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9月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6月回国,历任红军军官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11月,当选为闽西工农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12月初任红新12军军长。1931年初任红1方面军总司令部作战参谋,6月升为参谋处长, 12月,担任红军第5军团(由宁都起义部队改编)第15军政委,不久,任军长兼政委。1932年6月,受王明左倾路线的迫害,左权被撤销军长兼政委的职务,被污陷为“托派”,给予 “留党察看”处分。调至红军学校任教官。1933年12月,任红1军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38 年 12 月,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协助彭德怀组织对敌作战,屡建奇功。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辽县(现左权县)率部突围作战中壮烈殉国。终年37岁。
(左权夫人)刘志兰(1917一1992)
祖籍河北省,出生北京市。积极参加“129”学生运动,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北京师大附中民先队长。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任陕北公学六队党支部委员、支部书记、队主任、分校指导员,在中共北方局妇委工作。1939年4月与左权结为夫妇。一年后生下女儿左太北。后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在延安保育院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党总支委员、队长。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务处主任,包头钢铁公司设计院党委书记,中共山西省委农林政治部副主任,山西省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副秘书长。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因病于1992年在山西太原逝世,享年75岁。
左太北(54届小学毕业生,国家科委局级干部)

任白戈(1906—1986)
原名任煜,笔名宇文宙。四川南充县(今南充市嘉陵区) 金宝乡龙泉人,毕业于南充中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共青团四川地委宣传委员,中共党团四川临时特委书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和左翼文化活动。曾任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部长兼秘书长,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东京支部书记,上海留日学生救国总会常务理事。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陕北公学马列主义课程教员,抗日军政大学马列主义课程教员、校训练部政治文化教育科科长,抗日军政大学太行军区陆军中学校长,1945年8月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48年5月到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工作,1949年1月任华北军区第18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建国后,1950年任重庆市军管会文管会主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部长,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副部长,西南文联主任,1955年1月任四川省副省长,1958年6月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兼重庆市市长,1965年11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1979年12月任四川省政协主席。是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86年8月23日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80岁。
  (任白戈原夫人)李  柯(1917一1946)
甘肃兰州市人,1935年留学日本,肄业于东京法政大学,1936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戏剧活动。1937年赴延安,领导剧团工作。后任教于抗日军政大学及太行陆军中学,仍热心于秧歌剧的创作与排演。著有《一家人》等剧。因患盲肠癌,于1946年7月在河北邢台市逝世。享年29岁。遗一子一女。
任家因 (53届小学毕业生,曾任四川省外经贸厅副厅长) 任燕西(成都市群众艺术馆退休干部)

任弼时(1904—1950)
湖南湘阴县(现为汨罗市)塾塘乡唐家桥村人,1920年8月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5月赴苏俄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2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8月回国,任青年团江浙皖区委委员。1925年1月当选为共青团中央执行委员,被任命为共青团中央组织部主任。5月代理团中央总书记。7月任总书记。领导青年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0月任中共中央军事运动委员会委员。1927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月任共青团中央总书记。同陈独秀右倾错误作斗争。1927年8月7日出席在汉口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主张土地革命,在会上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928年5月至8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期间,担任主持国内工作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7月在中共六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参加中共江苏省委工作,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30年4月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8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8月至9月任长江总行动委员会主席团委员,负责宣传工作。9月兼任中共武汉市委书记。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3月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兼组织部部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12月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及党校校长。1933年5月任中共湘赣省委书记。同年8月至1934年8月任湘赣军区政治委员、军政委员会书记。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4年7月至1935年11月任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1934年10月至1935年11月任红2军团政治委员、中共湘鄂川黔临时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11月与贺龙等率红二、六军团突围长征。1936年7月任红二方面军政治委员兼第2军团政治委员,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书记,11月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前方分委员会委员。随军到山西前线,参加抗日战争。同年10月至 1938年3月任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1938年3月代表中共中央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抗战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取得了共产国际的理解和支持。同年7月接替王稼祥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回到延安,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分管中共中央组织部、青委、妇委等部门,受中央委托负责筹备七大的工作。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交通委员会主任。7月任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局副主任。9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全面主持中央书记处的日常工作。参与领导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委员会成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任七大主席团常务委员、大会秘书长,并当选为中央委员。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组成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书记处。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后,兼任中央直属支队司令员。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抱病协助毛泽东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2月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备委员会主任。并被推举为青年团中央名誉主席。因病医治无效,于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46岁。
(任弼时夫人)陈琮英(1902一2003)
湖南省长沙县东乡胡家坪村人。1926年,她到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同年3月,与时任共青团中央总书记的任弼时同志结为革命伴侣。4月,经任弼时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后在上海、汉口、香港、汕头、潮州等地从事秘密交通、机要和油印文件等工作,并兼管一部分中央经费。1932年,陈琮英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至1936年,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1938年,陈琮英伴随和协助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的任弼时前往莫斯科工作。回国后,1941年,组织决定陈琮英任任弼时同志处机要秘书,1950年任中央机要局机要处处长。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离职休养。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5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任远志(50届小学毕业生,军事博物馆离休干部)任远征(50届小学毕业生,国家监察部第三司司长,中纪委监察室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向仲华(1911一1981)
原名向崇如,又名向镇华,笔名苏澄、望一。湖南溆浦县观音阁镇黎池湾村人,1927年3月在县立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1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1930年7月红军攻取长沙被解救出狱,同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8军军部秘书。1930年任红3军团第8军第4师秘书长。1932年任红3军团第3师第11团党总支书记。1933年6月任红3军团第4师第11团政治处主任,后改任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任红3军团政治部干事。1935年11月至1936年5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后调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社长。1937年夏该报改称《新中华报》,仍任社长,并任军委红军历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仍任新中华报社社长兼任新华社社长。1938年3月至1941年11月任新华社业务负责人。1941年5月任《解放日报》编辑。1943年1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调部派驻热河赤峰小组中共方面代表。1945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冀东纵队第13旅副政委,1946年9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1947年12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6纵队政委,1949年2月任华北军区第20兵团第68军政委,1949年6月任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建国后,1950年1月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任军委装甲兵副政委、装甲兵政治部主任(至1951年9月),1951年4月至1956年4月兼任军委装甲兵干部部部长。1951年1月至1957年11月任装甲兵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7年2月任军委装甲兵政委。1960年2月至1965年7月任装甲兵党委第二书记。1965年6月至1972年4月任军事科学院副政委。1971年6月至1972年4月任军事科学院党委副书记。1972年4月至1977年9月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1975年1月至1977年9月任总参谋部党委副书记。1977年9月至1980年1月任广州军区政委。1977年11月至1981年5月任广州军区党委常委、党委书记(至1980年4月)。1980年1月至1981年5月任广州军区第二政委等职。1980年4月至1981年5月任广州军区党委第三书记。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师第五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因病于1981年5月2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70岁。
(向仲华夫人)杜  映(1919一    )
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学员,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部干事,晋察冀军区军政干校协理员。建国后,曾任军委装甲兵政治部科长(供给制准团级),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工人日报》社编辑、编委、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因主持编辑出版小说《刘志丹》曾遭受严重政治冲击,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向渝亮(61届初中毕业生,曾任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自动化所高级工程师)向君山(67届初中毕业生,70年代去世,时任广州军区司令部参谋)向文新(66届小学毕业生,日本定居)

孙  毅(1904一2003)
曾用名孙俊明。河北省大城县北关村人,1920年离家谋职,投身军旅,先后在福建混成旅、河南陆军补充营、直系军阀吴佩服部骑兵营、冯玉祥部第23军当过士兵、录士(文书工作)、书记长、参谋等。1931年6月入国民党军第26路军,任中校参谋。同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12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第14军司令部谍报科科长。后任红5军团第41师参谋长。同月至1932年3月任红5军团第40师参谋长。1932年春至秋任红13军第38师参谋长。后任红13军司令部谍报科科长,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员、连长、营长。1934年春至夏任粤赣军区独立第22师参谋长。9月至10月任红一方面军教导师参谋长。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1月任军委干部团作战科科长,不久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政治保卫团参谋长。1935年任红3军团教导大队大队长,军团司令部教育科科长、侦察科科长、作战科科长。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司令部教育科科长。1936年夏任红1军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同年冬任参谋长。1937年夏兼任红1军团随营学校校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参谋长、师教导大队大队长。1937年12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1939年1月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同年8月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参谋长。1940年8月至任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校长兼训练部部长(至1943年3月),还担任晋察冀军区训练部部长、教育训练委员会副主任。1943年至1944年9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即第四支队)司令员。1944年秋到延安。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任冀中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1946年6月任冀中军区司令员。1947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7纵队(冀中军区兼)司令员。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7纵队司令员。1949年1月任华北军区补训兵团司令员。2月任石家庄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3月起任中共石家庄市委常务委员。曾任保定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同年8月任河北军区司令员(至1950年10月)。1950年9月至11月任华北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同年12月至1951年3月任华北高级步兵学校校长,1951年3月至1952年9月任解放军第六步兵学校校长。1952年9月至1953年5月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1953年7月至1955年3月任中央军委军校部副部长。1955年5月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外训部副部长。1957年8月任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部长。1958年12月任总参谋部出版部部长。1963年1月至1966年5月任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8年6月至1985年3月任总参谋部顾问。1980年12月被选为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因病于2003年7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孙毅夫人)田秀涓(1917一2006)
河北完县(今顺平县)蒲阳镇北街村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河北完县妇救会主任。同年9月至1941年1月任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兼党团书记。1939年兼任中共晋察冀区委及北方分局妇委委员。1940年当选为晋察冀边区参议会参议员。1941年1月至1943年4月任北岳区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兼党团书记。1942年4月至10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察冀分局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1942年秋至1943年8月任北岳区党委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1945年初被增补为七大候补代表,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七大。同年任中国解放区妇联筹委会常务委员。解放战争期间,任冀中区妇女联合会主任。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1948年9月任中共华北局妇女委员会第二副书记。1949年6月至9月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组织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妇女职业学校第一副校长兼党组书记、中共河北省委妇女委员会书记(至1952年7月)。1950年3月至1952年5月任河北省民主妇女联合会主任。1952年2月至1954年8月任中共华北局妇女委员会书记兼华北民主妇女联合会主任(1952年8月起)。1953年4月任全国妇联常务委员。1955年任全国妇联妇女儿童福利部部长、党组成员。1957年9月至1967年初任全国妇联第三届书记处书记。1958年10月起任全国妇联党组成员。1978年9月至1982年5月任全国妇联第四届书记处书记。曾兼任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第一届理事,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理事及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委员。1982年12月离休后。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2006年6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田嘉(61届初中毕业生,第四机械工业部外事局退休干部)孙欣欣(65届初中毕业生,美国定居)田铮铮(67届初中毕业生,驻摩洛哥大使馆武官,大校军衔)孙京京(66届小学毕业生,总参谋部政治部正团级军官,已故)


孙志远(1911一1966)
原名孙秉哲,又名宋耀祖、孙国钰、孙健。河北定县(今定州市)东留春乡大王耨村人,1928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理科预科,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事学生运动。1931年初至4月任共青团北平市委委员。4月至7月任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部部长。九一八事变后,任中共顺直省委巡视员。1932年3月任中共定县县委书记。1937年初和林铁等组成中共东北军第53军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吕正操部工作,后协助吕正操参加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1937年10月至1938年5月任冀中人民自卫军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1938年1月至8月任中共冀中省委委员、晋察冀边区第一届行政委员会委员(至1943年1月)。1938年5月至1943年8月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政治部主任。1938年8月至1943年9月任中共冀中区委委员。1939年2月至1940年1月任冀中军政委员会委员。1940年5月,当选为党的“七大”代表。人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调任晋绥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43年10月至1944年7月兼任晋绥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曾任中共晋绥分局党校副校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9月至11月兼任八路军晋绥军区独立第2旅政委。同年9月至1946年11月任中共雁门区委委员、雁门军区副政委,5月前兼政治部主任。1946年1月后任军事调处执行部第一执行小组代表。3月至11月任晋绥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至1947年7月任晋绥军区第3纵队政委。8月任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政委。1948年7月至1949年2月任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代理政委。1949年2月至6月任第一野战军第7军代理政委。6月至9月任第1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1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共直属机关委员会书记。1952年11月至1954年9月任政务院副秘书长,1954年12月兼任参事室主任。1953年至1955年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机关党组副书记,劳动就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委第二、第三办公室主任。1954年11月至1956年8月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7月至1961年1月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国家经济委员会物资管理总局局长。1961年1月,任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党组第二书记。1961年11月至1966年5月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国防工业委员会党组第二书记。1962年3月至1963年9月任第三机械(国防)工业部部长。1963年9月至1966年10月任第三机械(航空)工业部部长。1965年11月至1966年10月任中共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文化大革命”中,1966年10月11日被迫害致死,终年55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孙志远夫人)赵  磊(1914一2000)
河北省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延安女子大学校部秘书,1941年1月与孙志远结为夫妇。建国后,曾任政务院邮电部政治部副处长,北京邮电学校党委副书记,北京邮电学院党委副书记、书记。
孙巨巨(57届小学毕业生,南加州大学信息工程学博士、驻香港招商局副总经理、北京招商局副总经理)
注:孙巨巨的生父母是李井泉和肖里,过继给无子女的孙志远和赵磊夫妇。

吉  合(1905一1983)
原名田德修,曾用名吉合诺夫。河南郾城县黑龙潭乡田庄村人,1920年参加冯玉祥西北军,曾任班长、排长、差马长。1925年赴苏联,入红军基辅混成军官学校和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27年加入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7月受共产国际派遣回国,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共西北特委军事部部长,陕甘红26军干部训练班主任,红26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中共绥远省委组织部部长。1935年12月再次赴苏联,入苏联殖民地问题研究院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6月回国,任新疆新兵营青年干事、战术教员,中共中央新疆代表陈潭秋的助手。1942年9月遭盛世才拘禁。1946年经党中央营救出狱。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东部副司令员,护路军第6团团长,1948年任内蒙古军区参谋长。建国后,1950年5月任驻苏联大使馆副武官、武官,1954年以后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军事科学和条令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副部长,1979年至1982年任军事科学院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3年1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吉合夫人)鄢仪贞(1917一2000)
江西吉水县金滩镇燕家坊村人。1935年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念书,参加了“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北京西山鬼见愁夏令营和中华民族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去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被党中央派往新疆,在新疆的红军西路军新兵营入伍。抗日战争时期,被派往新疆迪化中学任教。1942年在新疆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1946年经党中央营救,返回延安。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牡丹江铁路局秘书,博克图铁路小学校长,内蒙古军区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兴安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内蒙古军区司令部秘书。建国后,任驻苏联大使馆三等秘书、领事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领事司科长,北京市五十六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文化、卫生、体育部部长,中共中央监委驻国务院轻工业部监察组办公室主任,轻工部教育司职工、中专教育处处长,职工教育处处长。1982年离职休息,享受厅级待遇。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吉新军(53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处长)吉新华(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吉新玉(55届小学毕业生,总参谋部炮兵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成  均(1911一1988)
原名成本鑫,曾用名成本兴,又名成本新。湖北石首县绣林办事处粟田湖成家嘴村人,1927年参加县农民协会,1927年秋参加石首起义,1928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29年参加农民赤卫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红2军班长、红2军团警备团班长、排长,红3军第7师19团副连长、连长。1933年12月任黔东独立师第1团副团长,1934年10月任红2军团第4师10团营长,1935年11月任红2军团第6师第18团团长, 1936年7月任红二方面军第2军第6师第18团团长,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1938年起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营长,1939年1月任新四军第5支队挺进团团长、第10团团长,1941年3月任新四军第2师第5旅旅长,1943年春兼任淮南军区路东军分区司令员,9月兼任路西军分区司令员,1945年秋任新四军新2师副师长。解放战争初期,任新四军第7师师长,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5旅旅长,1946年10月任山东野战军第7师师长。1947年2月任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25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福建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副司令员,1950年10月任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司令员,1952年3月至1957年5月任军委防空部队副司令员,1952年7月至1954年3月兼任华北军区防空部队司令员。1953年4月曾入朝作战,任中国朝鲜空军联合司令部副司令员,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54年2月至1956年11月兼任防空军参谋长。1957年8月至1967年1月任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技术部部长,空军副司令员(主管地面部队)。1959年4月至1967年1月任中共空军党委常委,“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入狱5年。1973年5月得以平反恢复原职。1973年5月至1982年11月任空军副司令员,1978年8月至1982年11月任中共空军党委常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改授空军中将军衔。是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连续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88年8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成均原夫人)周月湘(1923一1954)
浙江阳平县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与成均结为夫妇。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新四军2师5旅、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第三野战军第25军政治部干事。建国后,曾任华东军区防空军机关协理员(供给制副营级)。因病于195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31岁。
   成克(57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军区空军副师级退休军官)成小舟(64届初中毕业生,北京雅宝大厦总经理)

成仿吾(1897一1984)
原名成灏,曾用石厚生。湖南新化县白云村人,早年留学日本,“五四”运动后与郭沫若等创办《创造社》等刊物。1925年加入国民党。任广东大学教授,黄埔军校教员。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经日本、苏联到法国巴黎,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编辑中共巴黎—柏林支部机关刊物《赤光》,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1929年春由巴黎移居柏林,着手翻译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1931年秋回国,被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同年11月到达新集,任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1931年11月至1934年12月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务委员、宣传部部长(至1934年7月)。1933年3月至1935年1月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党校领导成员。1934年1月出席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后留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并兼中央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教员。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任干部团政治教员。到达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高级班教员、教务主任,兼红军大学教员。1937年7月主持筹备陕北公学。同年8月至1939年夏任陕北公学校长。 1938年12月任中共中央学校管理委员会委员。1939年2月任中共中央干部教育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至1941年7月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1939年7月1945年8月任华北联合大学校长。华北联合大学和抗大总校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不久又改称青年纵队)向晋东南敌后挺进时,担任纵队副司令员。1943年1月在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被选为参议会议长(至1945年9 月)。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7月任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会纲领起草委员会委员、文化教育组组长。同年9月至 1948年8月任晋察冀边区参议会议长、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1946年1月起仍任华北联合大学校长。7月起任晋察冀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1948年5月任华北大学副校长。同年8月至1949年10月任华北人民政府委员。1952年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1958年8月任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59年7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主席。1963年12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山东省第三届政协副主席。 1977年10月任中共中央党校临时党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后任中共中央党校顾问、党委常委。1978年7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等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9月至1984年5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84年5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成仿吾夫人)张  琳(1912一    )
江苏南京市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赴延安。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陕北公学女生队队长,1938年与成仿吾结为夫妇。后在华北联合大学教书。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1950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工厂管理系第一任系主任、教授,1958年调任山东大学副教育长。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成其瑾

毕革飞(1919—1962)
曾用名毕其文、毕鸽飞。山西高平县北诗镇秦家庄村人, 1937年入山西省立第四初中学习。同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9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山西第3专员公署保安第5团政治处文化干事,山西抗敌决死纵队第57团政处部宣传干事,太岳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指导员,太岳军区政治部宣传队队长,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18兵团60军兼川西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建国后,1951年3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60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52年回国后,任《解放军文艺》社编辑组组长,防空军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空军政治部文化部部长。1952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创作了众多为全军官兵喜爱的快板书,被誉为“军中快板书大王”。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上校军衔,1960年6月晋升空军大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因病医治无效,于1962年12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43岁。
毕铭(55届小学毕业生)

安  东(1918一1966)
原名安振威。四川阆中县凉水乡凉水井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县儿童队指挥长,红四方面军红31军89师宣传员,89师师部秘书。1934年5月调265团(“夜老虎团”)任团委书记,1935年任265团政治处敌军工作队队长。8月任红31军军部译电员,1935年底任红四方面军机要科科员。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任中革军委机要股股长,1937年5月入红军摩托学校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3月到抗日军政大学干训队学习。1939年2月毕业后任第四轮训队指导员,1940年1月任军委作战局参谋、中央军委1局1科副科长、1944年任军委1局1科科长、军委作战部1处副处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冀热辽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1946年1月任军调处北平执行部中共代表团情报科上校科长,4月到长春任执行部上校处长。1946年1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部参谋处处长,1948年6月任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部副参谋长,1949年2月任第四野战军43军129师参谋长。建国后,1950年1月任中央军委对外联络处处长,同年10月任军委情报部3局第一副局长,11月任驻联合国代表团军事专员,1951年2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办公室主任,1952年6月兼军委办公厅机要秘书处处长,1953年7月任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副部长,1956年5月任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秘书长,1956年10月任国防部第5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1961年5月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6年5月21日不幸在北京去世,终年48岁。
(安东夫人)李树坚
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任政务院对外贸易部二局副处长(行政十四级)。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安碾子(62届初中毕业生)安阿香(63届小学毕业生)                                                  

朱  光(1906一1969)
原名朱光琛,曾用名朱曼生、朱愈之。广西博白县松旺镇茂山屯村人, 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委员,参加了广州起义,1931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上海闸北区委书记,中共凇浦特委委员,特委秘书长,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科长,1931年8月任红4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因反对张国焘的右倾逃跑主义,反被诬为“右派”“托陈取消派”,遭受残酷迫害,开除党籍,罚充苦役,随军抵达陕北。直至1936年11月朱光和廖承志等才获得取消处分,恢复党籍,结束了3年多的囚禁生活。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秘书长,马列主义学院秘书长,1938年11月任朱德同志秘书兼八路军总部秘书长,1939年6月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42年4月任冀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43年9月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中共冀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1944年5月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中共嫩江省委副书记兼嫩江军区副政委,1946年任西满军调部第36小组组长、中共长春市委书记,中共齐齐哈尔市委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城工部秘书长。建国后,1949年10月任广州市军管会副主任,广州市副市长,市长,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 1958年9月任广东省副省长,中共广州省委常委,1961年2月任国务院对外文委副主任,1965年12月任安徽省副省长,中共安徽省委常委。“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1969年3月在合肥被关押中含冤去世,终年63岁。1978年9月23日,中共安徽省委在合肥为朱光举行追悼会。1978年9月29日,朱光的骨灰移来广州银河公墓安放。
(朱光夫人)余  修(1915一2009)
原名余群欢。广东台山县人,出身在香港一建筑商家庭。1937年12月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与朱光结为夫妇。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追随朱光身边,先后转战太行山、东北等地。建国后,随朱光南下广州,任广州市侨务局副局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78年任全国侨联办公室副主任,1982年离职休息。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离休干部。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09年2月4日在广东广州市逝世,享年94岁。
朱穗风(66年小学五年级)

朱  德(1886一1976)
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字玉阶。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乡李家湾村人,1909年11月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不久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在云南参加武装起义。1915年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17年8月任滇军旅长,在四川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战争。1921年3月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1922年1月任云南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厅长。2月兼任云南省禁烟局会办。1922年9月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赴德国留学。11月在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1925年1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驻德支部执行委员。两次被德国政府逮捕,并被驱逐出境。随即赴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7月回国,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四川军队中进行革命工作,配合北伐军进军。1927年初在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任团长。4月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8月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9军军长。起义军受挫后,率剩余的部队转战于湘粤赣边界。1928年1月发动湘南起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师长。4月率部万余人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1928年4月起任工农革命军(5月改称工农红军)第4军军长。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0年4月至5月兼任红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校长。6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总指挥。同年8月至1931年11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红1方面军总司令兼红1军团总指挥。1930年9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31年1月至10月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副主席,10月至11月任中革军委主席团主席。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兼军事人民委员。同月至1936年12月任中革军委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1932年6月至1934年1月兼红1方面军总司令。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一等红星奖章。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长征途中,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分裂共产党和红军的活动进行坚决斗争,促成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胜利会师。1936年7月至10月兼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2月至1937年8月任中革军委主席团成员、中国红军总司令。1937年8月至1945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前方分会书记。同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9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1938年3月兼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1939年3月兼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并当选为大会主席团常委,在大会上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47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同月与刘少奇等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到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在战略决战阶段,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4月和毛泽东一起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渡长江南下的作战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奋勇作战,最终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1月兼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同月起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至1959年4月)。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4月、1965年1月、1975年1月,在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连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5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1969年4月出席中共九大,在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3年8月出席中共十大,在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务委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侮辱和打击,但受到毛泽东的保护,坚持斗争、坚持工作。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朱玉玲(孙女)(60届小学毕业生)()刘代琼(侄孙)(54届小学毕业生)刘德(侄孙)(55届小学毕业生,原四季青公社卫生院医生)朱小兰(侄孙)(55届小学毕业生)朱香林(侄孙)(55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市离休干部活动中心退休干部)朱玉珍(侄孙)(57届小学毕业生,海军司令部门诊部退休医师)

朱良才(1900一1989)
原名朱绍时。湖南省汝城县外沙村人。曾读过中学,在本村当过两年小学教员。1925年投身革命,积极参加了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任农民协会委员。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湘南暴动,并受命组织资兴县农民暴动,随即参加中国工农革命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秘书,红4军军部秘书、连党代表,江西永兴县烟岗区区委书记,第3纵队7支队政委,1930年11月任红1军团3军9师政委,1932年12月任红15军政委,1933年3月任博生师(即红14师)政委,1933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2月任红5军团34师政治部主任,1934年5月任红9军团第4师政委,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随红四方面军长征。1935年10月任大金省军区指挥部政委,1935年11月任军委总卫生部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36年任红31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教导团团长兼政委,红30军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参加了红军西路军艰苦征战。西路军失败后,只身一人,经36天化妆乞讨,返回陕北。1937年3月任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秘书长,1938年8月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0年1月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43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并兼中共北岳区委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2月任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兼副政委,1948年5月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华北军政大学政委,1954年2月任华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3月任北京军区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是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委员,中共华北局委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89年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朱良才夫人)李开芬(1917—1999)
四川达县(今达州市)蒲家乡人,1931年参加革命,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火线宣传队宣传员、队长,中共达县县委少共妇女部干事,川陕红军总医院万源分院干事,中共中央党校学员,西路红军妇女先锋团秘书,兼保卫营总支书记。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和红军西陆军艰苦征战。1937年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经谢觉哉介绍与朱良才结为夫妇。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医院指导员,抗大第1分校指导员,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分总支书记,供给部总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大队政委,华北军区司令部直属政治处主任,华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副政委。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干部管理部组织统计处处长,1952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政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干部司副司长,第十局局长,国务院第四机械工业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1972年8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北京军区后勤部顾问(副兵团级)。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9年4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朱新加(53届小学毕业生,武警纪委副书记,少将军衔。)朱新民(57届小学毕业生,人民日报社副社长。)朱新春(64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卫戍区预备役2师副政委,大校军衔,人民日报文化事业中心影视部主任)朱筱秋(63届小学毕业生)朱忠义(孙)(54届小学毕业生)朱前前(孙)(56届小学毕业生,河北省武警总队医院退休医师)朱亚亚(孙)(64届初中毕业生)


朱辉照(1912一1964)
江西莲花县湖上乡南村人,192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任湘赣红17师通信连指导员、红8军军部警卫连指导员,红2军团第4师第12团巡视员、政委,1935年6月至9月任红6军团第17师独立团政委,同年11月至1936年10月任红2军团第4师第12团政委,1935年11月率部参加长征。1936年10月1937年8月任红二方面军红2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春任红2军团第4师政委。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5团政训处主任,中共静乐县委组织部部长,12月任第715团政委,1939年3月至1940年11月任第120师独立第1旅政委,1940年11月任八路军第120师暨晋西北军区独立第1旅兼第4军分区政委。1941年到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任中共中央党校第4部组教科科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独立第1旅政委、晋绥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7年2月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第1纵队独立第1旅政委,后任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8年7月任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第3军副政委。建国后,1949年10月任第3军政委,第4军政委,1950年12月任中共西北军区委员会常务委员、西北军区干部管理部副部长,1952年10月后任军委民用航空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中国民航局局长,党委书记。1953年因病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64年4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2岁。
(朱辉照夫人)马娴卿(1921一   )
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村人,1934年9在榆林女师学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10月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杨家沟、镇川堡小学任教,1940年9月任米脂女校教员、训育主任、中共米脂女校党支部书记。1941年10月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做为共产党员、妇女代表、教育工作者赴延安出席了参议会,后入中共西北党校学习。1943年10月入伍,历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1旅指导员、政治协理员。解放战争时期,留在后方办家属学校。建国后,1950年10月任西北军区干部抚保处副科长。1953年1月起历任军委民航局人事科副科长、档案室主任。1956年任中国民航总局档案处处长。1975年任中国民航局办公室副主任,1982年12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校军衔,1957年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朱丽南(56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军区总医院副主任医师)

齐燕铭(1907一1978)
曾用名齐振勋、齐震、田在东。北京市人,蒙古族,1926年入北京大学国语系。曾参与领导学生爱国运动。1930年毕业后,先后在北平大同中学、光华女子中学和保定第六中学任教。1933年起,在北平中国大学、中法大学、东北大学任教,参与编辑《文史》杂志。1935年包括吴承仕、齐燕铭、张致祥、孙席珍、曹靖华在内的几位高级知识分子组成党的特别小组,直接由陈伯达负责与中共北方局发生联系。1937年赴济南到国民党十三路军干部学校任教,并任济南《救国时报》总编。“七七”事变后,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赴鲁西北聊城抗战,任范筑先将军的中校秘书,后任鲁西北《抗战日报》主编及政治干部学校教务长等。1940年5月到延安,在延安马列主义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任教,任中央党校教务处文教科科长。后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并到鲁迅艺术学院兼课。1943年起参与创作新编平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对推进戏曲改革起了带头作用。1945年后任中共驻重庆、南京代表团秘书长,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和统一战线工作部秘书长等。建国后,1949年1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政务院第一副秘书长,期间代理秘书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同年10月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1956年10月任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局长,1960年2月任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61年3月任部党组书记,。1966年4月至1967年1月,任济南市人民委员会副市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1975年10月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顾问,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全国政协秘书长等职。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因病于1978年10月2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1岁。
(齐燕铭夫人)冯慧德(1905一2002)
江苏无锡县人,1930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同年6月与齐燕铭结为夫妇。1940年5月随夫奔赴延安, 194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先后在陕北公学、延安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任教员,并兼任指导员。1947年调中共中央统战部工作,并参加了土改工作队。1948年任石家庄女子中学校长,1949年春调任天津河北师范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建国后,1951年调政务院教育部工作,1956年至1964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监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残酷迫害和折磨。因病于2002年8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齐小鲁(59届小学毕业生)

刘  忠(1906一2002)
曾用名刘永灿。福建省上才溪乡才溪村人。1927年8月参加农民协会,1929年4月参加上杭赤卫军,参加农民暴动,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上杭县赤卫军第13大队军需长、支部委员,红4军随营学校学员、红12军34师103团1连3排排长、1连党代表,红4军第3纵队19大队政委,红1军团第4军12师36团政委,第11师33团政委,1933年3月进入红军大学学习,6月任红1军团2师5团政委,后兼团长,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大队大队长,第3大队大队长,第3团团长,抗大第六分校校长,晋豫联防军司令员兼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政委,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386旅旅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及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10旅旅长,1946年5月任第4纵队参谋长,1947年8月任太岳军区司令员,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15纵队司令员,1949年2月任华北军区第18兵团62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康军区司令员,川西军区司令员,1950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务部部长、物质保障部部长。1955年5月入南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10月调高等军事学院,先后任副教育长兼院务部部长、院务部政委,1961年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1969年8月任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1979年2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2年8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刘福生(68届初中毕业生,,澳大利亚定居)刘保生(68届初中毕业生,美国定居)

刘  震(1915一1992)
原名刘幼安。湖北孝感县小悟区小悟乡刘家嘴村人,1930年参加农民赤卫队。1931年10月加入荒坡、孝感北县红军游击大队, 193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由地方武装转入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游击队战士、排长,红25军75师224团1连班长、指导员,第225团1营政委,1935年9月任红15军团75师225团政委,1936年1月任红15军团75师223团政委,1936年6月入红军大学学习,同年12月任红15军团第75师政委。参加了红25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6团政训处主任,1937年12月任第688团政委,1938年12月任第115师343旅独立团团长,1939年3月任冀鲁豫支队第1大队大队长,1940年6月任第344旅旅长,1940年7月任八路军第2纵队第4旅旅长,1941年9月任新四军第4师10旅旅长,1942年任新四军第3师10旅旅长兼淮海军区司令员,1945年8月人新四军第3师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西满军区第3师副师长,1946年任中共吉江省委书记兼吉江军区司令员,政委,1946年9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司令员,1948年1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39军军长,1949年5月任第14兵团副司令员兼39军军长,1949年8月任第13兵团副司令员兼39军军长。建国后,1950年8月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 1950年12月任志愿军空军司令员,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4年2月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1955年3月任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院长,政委,1959年4月至1966年9月任中共空军党委常委,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被长期关押。1975年8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77年9月至1979年1月任新疆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曾兼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三书记、第二书记。1980年1月至1985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5年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补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2年8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刘震夫人)李  玲(1918一2003)
安徽颖上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延安女子大学学员,冀鲁豫抗日支队政治部组织干事,八路军第115师344旅政治部指导员,新四军淮海军区政治部直政处宣传股股长。1941年4月与刘震结为夫妇。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幼儿园主任。建国后,任国务院冶金工业部办公厅档案处处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因病于200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刘卫平(68届初中毕业生,海军装备技术部天津军代局大校军官)

刘亚楼(1911一1965)
原名刘兴昌、刘振东,曾用名撒莎,化名王松。福建武平县湘店乡大洋泉村人,1926年考入长汀省立第七中学。不久辍学回乡,任教于崇德小学,积极参加农民运动。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闽西游击队班长、排长,红4军随营学校学员、班长,红12军连长,营长兼政委,1930年任红4军第3纵队8支队政委,1930年11月任红4军12师35团政委,1932年6月任红4军11师政委,1933年12月任红1军团第2师政委,1935年5月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政委,1935年8月任红1方面军第1军1师师长,1935年9月任陕甘支队第2纵队副司令员,1935年11月任红1军团第2师师长,1936年6月任抗日红军大学训练部部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代教育长。1939年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参加了苏联苏联卫国战争,1945年8月随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对日作战。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兼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1948年3月任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参谋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 1948年11月任第四野战军参谋长,1949年1月任解放天津战役总指挥,1949年4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司令员。建国后,1949年10月至1965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1959年9月开始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1960年3月至1962年6月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0年4月开始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11月开始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届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因病医治无效,于1965年5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5岁。
翟云鹏(妻弟)(51届小学毕业生,中国科协办公厅处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9c060c0102vxgn.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11: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察冀军区荣臻学校、华北军区、北京军区八一学校家长及学生情况一揽(摘要)(第二部分)

刘伯承(1892一1986)
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四川开县(今重庆市)浦里区赵家镇张家坝村人,1912年春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年底毕业分配到川军任司务长,不久任排长,1913年任连长。1915年起参加护国、护法战争,任旅参谋长、团长。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的战争中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任中共重庆地委军委委员,参与发动和领导泸顺起义,任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1927年5月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军军长。7月秘密转赴南昌,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11月受中共中央派遣,赴苏联留学,在莫斯科高级步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7月底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9月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兼参谋长1931年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至1932年10月、1933年5月至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932年6月兼任瑞金卫戍司令员。同年10月至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被降职为红五军团参谋长。同月随红五军团参加长征。12月中共中央黎平会议后,调回中革军委,恢复红军总参谋长职务。1935年1月兼任红军军委纵队司令员,后军委纵队改为中央纵队,仍兼任司令员。5月任红军先遣司令,率部为全军开路。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和朱德等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任红一方面军(后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1935年10月至1936年12月兼任红军大学校长。1935年12月任中革军委委员、红军总参谋长。1937年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副校长。同年3月至8月任军委后方办事处后方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其间,3月至4月任援西军司令员。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八路军第129师军政委员会书记、八路军第129师师长(至1945年8月)。1940年6月至1943年10月兼任太行军区司令员。1945年4月至6月率晋冀鲁豫代表团出席中共七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1945年8月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务委员、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至1948年5月)。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常务委员。1948年5月至1949年5月任中原军区司令员、中原野战军司令员。1948年9月兼任中原军政大学校长、政治委员。1949年2月至1950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前委委员。1947年夏率所部主力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巨大作用。后参与指挥淮海、渡江战役,任总前委委员。1949年2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务委员。4月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军管会主任。5月任华东军区司令员。7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0月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至1951年1月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1950年2月改称西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51年1月至9月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949年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1950年11月任军事学院院长,1951年2月兼任军事学院政治委员。1954年6月被增补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9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4月至1957年11月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部长。1957年9月至1958年11月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4月在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1965年1月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继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1月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75年1月在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上、1978年3月在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上,均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0年9月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在中国共产党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因病于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刘伯承夫人)汪荣华(1914一2008)
安徽省六安县西两河口乡郝家集村人,1930年参加革命,加入了少年先锋队,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8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12师政治部宣传员,英山县少共区妇女部长,1932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卫生部医务员,12月调到十一师33团医务所工作;1933年调到四川省委从事青年妇女工作;1934年4月任四川省委妇女部巡视员。1935年3月任四川省苏维埃政府邮政局副局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5年8月与刘伯承同志结婚。1937年1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初抗大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保卫部工作;1938年7月任师随营学校教员、供给部政治处指导员、直属政治处组织干事、司令部供给处党支部书记、机要科译电员等职;1944年11月入延安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2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干部科参谋。建国后,1950年1月任西南局干部子弟学校教员;1951年1月入军事学院俄语训练班学习;1957 年7月任高等军事学院秘书。1960年12月任刘伯承同志处秘书,1978年5月任军委办公厅顾问。享受正军职待遇;曾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8年5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刘太行(52届小学毕业生,曾任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刘解先(55届小学毕业生,总后勤部门诊部副主任医师)

刘复之 (1917—2013)
广东梅县(今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约亭岗村人, 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至1938年在延安陕北公学、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至1941年任八路军朱德总司令秘书,八路军第129师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秘书。1941年至1946年任第129师政治部锄奸部一科副科长、科长,八路军前方总政治部锄奸部部员。1946年至1949年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社会部秘书科科长,中共中央华北局社会部办公室主任兼人事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6月起任中央军委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政务院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1953年5月至1964年9月任公安部办公厅主任。1961年6月至1966年任公安部党组委员。1964年2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公安部副部长兼部办公厅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至1977年受迫害,被关押。1977年12月至1980年11月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1978年7月起)。1979年2月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 1979年9月至1982年4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同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秘书长。1980年4月至1982年5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5月至1981年3月兼任文化部党组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82年5月至1983年6月任司法部部长,1982年4月至1983年4月任部党组书记。1983年2月后曾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1983年4月至1985年9月任公安部部长、党组书记。1983年7月至1984年10月兼任武警部队政委、第一政委,武警部队临时党委书记、党委书记。1984年10月至1988年5月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副书记、常务副书记。1988年4月至1993年3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88年6月至1993年5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别增选、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2013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刘复之夫人)王岫联(1924一    )
河北高阳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冀中地区参加抗日斗争,做妇联工作,1943年入延安抗大第七分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在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工作。1949年8月与刘复之结为夫妇。1949年9月调军委公安部政治部、政务院(国务院)公安部办公厅研究室、《公安建设》编辑部工作,历任办公厅科员、编辑、副科长、科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档案处处长、政治处主任。1982年正局级待遇离职休息。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刘洪林(63届小学毕业生,中国京安总公司退休干部)

刘澜涛(1910—1997)
原名刘振芳,又名刘华甫。陕西省米脂县城关镇团卧梁村人。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7月至9月任共青团陕西米脂三民二中支部宣传委员。9月至12月任共青团米脂区委宣传委员。同年12月至1928年5月任共青团米脂县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等职。7月至10月任共青团定边县委书记、三边特派员。9月转为中共党员,同月至1930年9月任中共陕北特委秘书长兼宣传委员(至1929年10月),1930年8月在绥德工作时,被敌人逮捕入狱。后经党组织和党外民主人士营救出狱。1931年2月调往中共河北省委工作。不久因叛徒出卖而再次被捕,被关进“北平军人反省院”(即草岚子监狱)。在狱中成立党支部干事会,任支部委员。1936年9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1月任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1937年3月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不久赴延安。同年5月至1938年春任中共陕甘宁特区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1938年4月任中共绥德特委书记兼统战部部长。同年10月至1941年1月任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书记。1941年1月任晋察冀中央分局副书记。同月至1943年8月任中共北岳区委书记。1942年8月至1945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副政委。1943年8月至1944年3月兼任中共晋察冀分局宣传部部长。1943年9月至1944年8月任中共北岳区委委员。1943年9月至1944年4月兼任晋察冀分局党报委员会书记。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任晋察冀代表团副主任,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945年9月至1948年5月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第一副书记兼晋察冀军区第二副政委,兼任中共张家口市委书记、张家口市卫戍司令部政委(至1945年11月)。1948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常委、组织部部长。5月至10月兼任华北局党校校长。1949年2月任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校长。1949年4月至1951年2月任平津卫戍防空部队政委。1949年7月至1954年8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11月起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50年至1953年7月兼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校长。1950年11月至1952年4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部长、党组书记(至1951年12月)。1951年1月至1952年2月兼任华北局财经工作委员会主任。同年12月至1955年4月兼任华北军区副政委。1952年4月至1953年1月任政务院华北行政委员会主任。1953年1月至1954年8月任华北行政委员会主席。1952年11月至1953年任政务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1954年4月调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1955年1月至1956年12月任中央书记处第四办公室主任。1955年4月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 1960年11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兰州军区第一政委兼兰州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6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66年1月兼任西北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被投入监狱达8年之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彻底平反。1978年12月至1980年2月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第一副部长。后任中央统战部顾问。1979年7月在第五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并兼任全国政协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1983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在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97年12月3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刘澜涛夫人)刘素菲 (1914一1967)
原名刘淑贞。陕西府谷县人。1930年考入榆林女子师范学校。踊跃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曾任共青团组织的秘密交通。937年奔赴延安,考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秘书,中共绥德特委妇委负责人,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妇委委员、中共北岳区委妇委书记, 1944年,被选为中共“七大”候补代表,同年11月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积极参加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秘书,任中央局组织部科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处长、华北妇女联合会委员、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1960年冬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第一办公室主任,还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即遭到诬陷和残酷迫害,1967年12月31日含冤去世,终年53岁。1979年,中共中央批准为她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刘冀阜(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航天工业部第五研究院研究所副所长)刘冀平(55届小学毕业生,公安部第十一研究所副所长)

池泌卿(1918—2007)
山西平定县上庄村人,1936年至1937年在山西太原友仁中学学习时了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敌救亡先锋队(简称“抗先”)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等进步组织,并担任本校抗先队队长和民先队小队长。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奉命回到家乡平定县组织游击队,并担任中队支部委员,任中共晋冀豫边区和顺县委委员、区委书记,中共平东县委组织部部长,中共赞皇县委书记,中共井(陉)获(鹿)县委书记。1938年10月到晋冀豫边区党校学习。1939年2月任晋东南农民救国总会主席兼党组书记。1943年2月任中共太行分局五地委委员兼农会主席。1945年5月任中共太行分局二地委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太行分局二地委副书记、书记,军分区政委,华北军区独立第7旅政委。1948年8月任晋冀鲁豫中央局晋中区党委宣传部部长。1949年4月任中共太原市委办公室主任兼农村工委副书记。同年9月,任中共榆次地委书记、行署专员兼军分区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3月,任中共山西省委委员、省委宣传部部长兼省委党校校长。1954年9月,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大同六一六厂筹备组主任,负责筹备我国第一个坦克发动机生产基地。1955年8月,任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兼太原市委第一书记。1957年1月,任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1961年11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 1966年8月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1966年至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67年7月,在北京军区支农支工小组协助工作。1969年7月任天津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1年6月再次受到“四人帮”的诬陷和迫害。1975年8月恢复工作后,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5月至1980年6月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二书记、代第一书记(1979年9月起),1978年5月至1980年1月任贵州省革委会副主任兼贵州省政协主席(1979年1月起)。1980年6月至1985年3月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兼任贵州省军区第一政委。是中共八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三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池泌清夫人) 徐若冰(1918一2006)
河北涉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涉县妇女救国会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晋冀鲁豫根据地从事妇女工作。建国后,1954年9月任山西省大同市副市长,1957年1月任山西省妇联副主任,1961年11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文教卫生处副处长,1969年7月任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1975年9月任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副书记。行政11级。1981年离职休息。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2006年1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池太威(64届初中毕业生,美国定居)池太岩(66届初中毕业生,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驻美国办事处主任)

江勇为(1914一2008)
江西莲花县坪里乡上江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再时期,任列宁小学教员,乡团支部书记,团区委书记,红3战士,红6军团17师文书,红23师70团3连支部书记,红军学校第四分校高干队支部书记,红6军团教导团俱乐部主任,红军学校第四分校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6军团司令部总务处处长,第17师50团总支书记。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2营教导员,第718团政治处主任, 1937年12月任崞县独立团政治处主任,1942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第359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4年10月任南下支队第2大队副政委,第718团副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中原军区第359旅718团政委,1946年任吕梁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7年7月任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8年任第3纵队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2月任第1野战军第3军政治部副主任。建国后,任第一野战军第3军政治部主任,1950年7月任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处处长,1953年4月任海军青岛基地政治部副主任,1958年7月任海军学院干部部长,1959年2月至1959年12月任海军后勤部副政委,1960年1月任海军科研部政委,1961年1月任国防部第7研究院副政委,1965年6月转业到地方工作,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第六机械工业部监察组组长,1970年7月任福州军区第214指挥部副政委,1975年任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研究院党委副书记,1977年9月至1982年5月任第六机械工业部党组成员,纪律检查组组长。1940年5月曾当选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2008年8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汪受莹(妻妹,52届小学毕业生)

许之祯(1898一1964)
湖南江寿县人,1919年毕业于长沙甲种工业学校。青年时期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反帝运动。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干部的外国语学社学习。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初学成归国。同年2月至秋天任中共武昌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分管组织工作。同年5月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港窑湖特别支部书记。同年9月至1926年5月任中共武汉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组织部主任。1926年5月至8月任中共湖北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宣传部主任(至同年5月后)。同年10月至1927年7月任湖北全省总工会工人运动讲习所所长。大革命失败后,接受党的指示,到苏联远东地区海参崴、伯力,在侨居苏联的中国职工中开展工作,任中国《工人之路》报编辑、副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到延安。1939年2月担任中共中央干部教育委员会委员。后任马列学院编译部部长。1941年12月任中共中央出版局出版委员会秘书。1945年4月至6月作为中直、军直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中央出版局秘书长,中央宣传部编审出版社组组长、国民教育科科长。1948年以后,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工作。同年8月在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常务委员,同月至1949年9月任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文教部部长。1948年10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代表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起任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全国总工会秘书长、组织部部长。1953年5月至1957年12月任全国总工会第七届书记处书记,1957年12月至1964年10月任全国总工会第八届副主席、书记处书记。1953年5月至1964年10月任中共全国总工会党组副书记。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因病于1964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
  许伟林

许光达(1908一1969)
原名许德华,曾用名许洛华。湖南长沙县东乡浏阳河畔萝卜冲(今长沙县黄兴镇光达村)人,早年在长沙师范学校学习。1925年5月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6年春经中共湖南省委选调送至广东黄埔军官学校学习,专攻炮兵。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后,随营转至武汉,编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炮科学习,并被选为中共炮科党支部宣传委员。1927年7月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直属炮兵营见习排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在江西宁都参加南昌起义部队,任第25师第75团第11连排长、代理连长,同年冬因负伤被迫离开部队赴上海。1928年春到安徽寿县国民党第33军学兵团从事兵运工作,任教育副官,并任中共寿县县委委员、特别支部委员。1929年春转至方振武部任参谋,继续从事兵运工作。7月转赴上海,在中共中央军委举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10月被派到湘鄂西洪湖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第2纵队政委。2月至7月任中共红6军前敌委员会候补委员。4月至10月任红6军参谋长。1930年9月任红2军团第6军第17师师长。1931年3月任红3军第8师第22团团长,8月任第8师师长。10月改任红3军独立团团长。同年12月任红3军第9师第25团团长。1932年5月赴苏联莫斯科入国际列宁学院学习。1935年2月至1936年1月被苏军边防司令部选派为苏联代表赴新疆工作。1936年秋转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军事训练班,专学火炮和车辆驾驶技术,并任训练班副主任。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奉命回国。1938年1月至4月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同年4月至1939年6月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1938年12月任中共中央学校管理委员会委员。1939年7月至1941年2月被任命为抗大第3分校校长。1941年1月至9月调任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参谋部部长兼任延安交通司令员、防空司令员、卫戍司令员。同年秋调任中共中央情报部一室主任。1942年5月至1945年7月担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兼晋西北军区第2分区司令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绥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兼任晋绥野战军独立第2旅旅长。1945年9月任中共雁门区委委员、雁门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2月奉命参加军事调处执行部(军调部)太原执行小组。6月至11月任晋绥野战军代理参谋长。同年11月至1947年7月任晋绥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1947年7月至8月兼任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独立第2旅旅长。同年8月至1949年2月任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1948年9月至1949年2月任中共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1949年2月至6月任第一野战军第3军军长,中共第一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1949年6月至9月任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中共第一野战军前委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1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团司令员,西北军区党委常委。1949年10月至1950年8月任甘肃军区司令员。1949年12月至1952年12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务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2月至1952年10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950年5月奉命到北京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部队。同年6月至1969年6月任装甲兵司令员,1950年10月至1960年2月任装甲兵党委书记,1960年2月至1969年6月任装甲兵党委第一书记。1957年9月至1961年4月兼任装甲兵学院院长。1959年9月至1967年8月兼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6年11月至196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一届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于1967年1月被非法关押。经过一年多的批斗、审讯和折磨,于1969年6月3日被迫害致死,终年61岁。1977年中共中央为许光达团长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许光达夫人) 邹靖华(1913一2004)
原名邹靖泽。湖南省长沙县东山镇高塘公社桂花大队棣塘村人,父邹希鲁以教书为业,曾任河北清河县县长。在9岁时由父母包办与许德华(许光达)订婚。1928年9月28日在长沙结婚。 1938年毕业于湖南省长沙市女子第二师范学校,八路军长沙办事处徐特立同志帮助下,于1938年8月到达延安。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延安中央党校学员,抗日军政大学女生队指导员,中央情报部第一室任秘书,晋西北第2军分区第二中学任教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被服厂指导员,第一野战军第三军司令部任秘书,第一野战军政治部直属政治处总支书记。建国后,任甘肃军区后勤部党委书记,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军委装甲兵前身)直属队总支书记,中央重工业部化工局监察局主任,冶金部监察局办公厅处长,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政治部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多次受到残酷的折磨。1982年11月离职休息。因病于2004年5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许延斌(57届小学毕业生,曾任装甲兵技术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许学文(侄)(53毕业生届小学)许季文(侄)

许建国(1903一1977)
原名杜理卿。湖北黄陂县南阳乡杜家嘴村人, 1922年秋加了第一次安源煤矿大罢工。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湘潭县南区联合工会委员长,县工会委员兼纠察部部长,湘潭工人纠察队队长,被叛徒出卖被捕,反动当局以“暴徒骚事,危害民国”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关进长沙陆军监狱。1930年被红3军团解救出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1师3团副官长,3团参谋长和代理团长,3团特派员,红3军团1师特派员,红3军团政治保卫分局侦察部部长,红8军团党委常委、政治保卫分局局长,红1军团4师特派员,陕甘支队第2纵队政治保卫分局侦察科科长,第1纵队政治保卫分局局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西安事变后随中共代表团赴西安,任张学良将军所部警卫团的秘书长兼军警督察处3科上校科长,1937年1月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处第1科科长。1937年2月,第十八集团军驻云阳办事处,并任办事处主任,负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联络任务和情报、保卫工作。同年5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卫处副处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驻陕西三原办事处主任,1938年初,任中共中央保卫委员会委员。同年,任中央保卫部部长。1939年2月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1939年3月,率领中央社会部考察组到华北敌后考察。1939年6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社会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情报部晋察冀第一分局局长,晋察冀边区政府公安管理处处长,中共华北局社会部部长兼华北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1949年1月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天津市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1951年2月任天津市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1952年1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公安部部长兼上海市公安局局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社会部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警备区政委,1952年12月任上海市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 1954年9月任国务院公安部副部长,分管上海市的公安工作,1956年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 1959年4月任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大使,1965年8月,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大使,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长期被关押在北京秦城监狱,倍受折磨,患了肺癌,1975年被遣送外地,1977年10月4日在安徽合肥逝世。1980年3月,中共中央为许建国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许建国夫人)方  林(1920一2013    )
原名司徒燕。广东开平县人,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参加“129”学生运动。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到达延安,入中央党校,马列主义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察冀分局工作,历任晋察冀分局社会部秘书,社会部保育院院长。1943年12月与许建国结为夫妻。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历任天津市和平保育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学员,上海市教育局幼教处处长,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二等秘书,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一等秘书,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总务处处长,对外友协常务理事兼政治部副主任。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13年1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杜新民

邢肇堂(1894一1961)
原名邢光祖,字照堂。甘肃通渭县平襄镇高碾子村人,早年在甘肃第一省立高等中学读书,1915年考入甘肃陆军测量学校学习,1923年12月加入国民党。曾任西北国民军第2军第5混成旅2团团长,国民革命军第19军1师师长、2师师长,新编第47军108师师长,同情和暗中支持共产党,参加了讨蒋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冀北民军参加抗日,任新编第5军副军长。曾因主张国共合作坚持抗日,受国民党顽固派打击。在蒋介石下达逮捕令后,于1940年赴晋冀鲁豫解放区工作,任晋冀鲁豫参议会副议长。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派遣,成功说服高树勋部起义,历任高树勋民主建国军副总司令员,华北人民政府委员,华北人民政府水利委员会主任委员。建国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任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0年9月至1954年10月任宁夏省人民政府主席,1955年1月任河南省副省长,是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因病医治无效,于1961年5月31日在河南郑州逝世,享年67岁。
(邢肇堂夫人)朱仲芷(1922一1996)
原名朱慕慈。湖南宁乡县人,(其父朱剑凡是著名革命教育家、王稼祥岳父,并且8兄妹中有7人先后参加革命)。从小在父亲创办的周南女校上学,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26年11月入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湖南省党校指导科负责训练妇女干部工作。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赴苏联学习。与肖劲光在武汉相识结婚。1930年夏与萧劲光一起回国。历任汉口特别市党部妇女部秘书,陕北公学秘书长,延安外国语学校英语系主任,1940年与肖劲光离婚,同年与邢肇堂结为夫妇。曾任国共谈判共方执行小组外事秘书兼翻译,华北人民政府华侨委员会秘书,宁夏省政府交际处处长,宁夏妇联常委,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主任兼交际处处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部部长,是全国政协第五届特邀委员。因病于199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邢建安

吕文远(1907一2003)
原名吕怀义、刘青忱、李亚英。安徽颖上县黄家坝乡人,1925年参加革命,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创办南京五卅工人学校并任教员,从事工人运动。1926年秋被党组织派到广东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1927年4月5日因蒋介石叛变革命在黄埔军校被捕,狱中吕文远组织成立了党的特别支部,领导狱中的难友们进行学习并为改善待遇而同敌人进行斗争。1930年1月出狱后,被中共广东省委派到广东东江红军11军工作,先后任团政治处主任和纵队政委。1931年3月回上海时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1932年9月经保释出狱。1933年1月至1934年10月任中共河南省工委书记和省委书记。1934年底调回上海,任中央局组织部长,不久又被捕入狱。1936年由苏州监狱出狱后因未接上组织关系,回家乡教书。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秘书主任,中央军委高级参议室参议。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敌工部部长。建国后,1949年至1953年任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敌工部第二部长,西南军(行)政委员会劳动部(局)副部(局)长。1953年任政务院劳动部部长助理、办公厅主任、1959年4月任国务院劳动部副部长。1965年受不公正对待,调武汉市任教育局副局长、顾问。“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9年8月经中央批准给予平反。1980年1月至1983年4月当选湖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3年4月至1986年任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1986年12月离职休养。2002年经中央组织部批准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离休后曾任湖北省黄埔同学会会长。因病2003年10月8日在湖北武昌逝世,享年96岁。
  (吕文远夫人)马青松
河南省(因自小孤儿,具体县份不详)人, 192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陪同吕文远同志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在晋冀鲁豫军区、华北军区、第二野战军工作。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白色恐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政务院劳动部幼儿园政治协理员。因身体原因很早退休。
吕延平(57届小学毕业生,已故)吕东光

华寿俊(1913一    )
江苏泰兴县人,浙江杭州之江大学读书。1938年奔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陕甘宁边区工业局技术员,延安自然科学院教员,陕甘宁边区军工局工程师。1940年,华寿俊与陈康白等一起,又研究出新方法生产食盐,改变了陕北只能生产苦盐的历史。他被授予延安边区“劳动英雄”称号,受到中共中央政府嘉奖。1941年,华寿俊与妻子王士珍从植物中研制出10余种颜色的燃料,并成功研制出麻棉。1943年,在马兰纸制造工艺的基础上,华寿俊还与自然科学院的其他同志一道,成功研制生产了边区的钞票纸。1943年底,华寿俊被授予“甲等劳动英雄”称号。当时,朱德总司令曾接见并表彰了他,称他为“我们的发明家”。建国后,任政务院重工业部兵工总局总工程师兼处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党的领导小组组长(1956.05一1964.03),中国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581”(研制人造卫星)领导小组(组长钱学森)成员。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副院长、陕西天文台党委书记、陕西省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等职。参加领导了中国地球卫星和核武器研究制造工作。是中国化学工业学会总干事,秘书长。
(华寿俊夫人)王士珍(1914一    )
浙江杭州之江大学读书期间与华寿俊结为夫妇。1938年夫妻共同奔赴延安,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陕甘宁边区军工局工程师。建国后,任政务院重工业部兵工总局工程师,中科院西安计算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华小光(52届小学毕业生)华小亮(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深圳大学电子系教授)华小燕

权  彬(1917一1984)
四川苍溪县人,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战士、班长、副排长、连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队队长、副营长、抗日军政大学整风学习队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警备司令部警备科科长、副团长、团长,华北军政大学高级干部队队长。建国后,任张家口航空站站长,华北军区后勤部油料部仓库管理处副处长兼押运保管科科长、仓库处处长、器材处处长,解放军第50速成中学学习队长,北京军区司令部海运仓招待所所长。1960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北京市仪表总厂厂长,北京市无线电联合厂办公室主任,北京市无线电仪器工业公司副总经理。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权素平(68届初中毕业生)

仲世发(1917一2007)
四川苍溪县元霸镇旋子山镜子村人,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89师270团特务连通信员、战士、宣传员。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红军到达陕北后,到抗日剧社工作。1942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辽宁军区第2军分区骑兵第19团供给处处长,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师后勤部政委。建国后,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技术部物资保证处政委,华北军区后勤部第496仓库主任,山西省军区晋南军分区后勤部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7年3月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
仲建春(64届初中毕业生,编审、中国纺织报社总编辑)

伍修权(1908—1997)
曾用名吴寿泉。湖北阳新县王英镇毛坪村人,出生于武昌市,1923年冬经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被党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9月进入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1929年到苏联远东边疆保卫局工作,1930年转为苏联共产党(布)候补党员。1931年5月回国,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担任闽粤赣军区司令部参谋、瑞金红军学校第一期连指导员、第二期政治营教导员、第三期军事团教育主任、第四期军事团政委。 1932年冬至1933年2月任东南战区指挥部第2纵队模范团政委,第1军团第3师政委,福建军区汀(州)连(城)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务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军事第2团政委。同年秋任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月作为李德的翻译列席遵义会议。同月任红3军团副参谋长。1937年2月调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2月至1943年夏任八路军驻甘(肃)办事处处长。1941年8月至1942年夏、 1944年3月至1945年8月担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1局局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5年8月至9月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同月至1949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1945年10月任东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同年 11月至1946年1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参谋长。1946年1月至7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参谋长,7月至1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1947年上半年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参谋长,7月至12月复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1946年4月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长春分部中共方面负责人。1948年1月至8月任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参谋长,3月兼任军工部政治委员。同年8月至1949年9月任东北军区参谋长。1949年8月至9月兼任东北军区军政学校校长。参与筹建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和第一所海军学校。11月兼任沈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兼沈阳卫戍区司令。1949年8月至1953年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1949年10月至12月任东北军区参谋长。12月调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1950年1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衔特派代表出席联合国安理会。同年12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副部长,1954年9月至1955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49 年11月至1955年1月任外交部党组副书记。1955年1月任中国驻南斯拉夫首任大使。1958年6月至9月任外交部党委副书记。10月起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兼机关党委书记 “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被关押监护长达8年。1975年4月至 1983年1月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75年4月至1981年1月兼任总参谋部情报部部长。1980年6月,由党中央决定任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审判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和特别法庭副庭长、第二审判庭审判长。此外,还担任中苏、中俄友好协会会长,全国军人协会会长,北京国际战略学会会长,老区建设促进会名誉会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八大、十一大、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中共第八、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7年11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伍修权原夫人)张毓兰(1918一1948 )
陕西佳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与伍修权结为夫妇。曾任陕北红军战士,陕甘宁边区邮政局收发员,八路军兰州办事处行政秘书,东北军区司令部政治协理员。1948年1月因病在东北去世,终年30岁。
伍曼曼(51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军区总医院退休医师)伍望生(55届小学毕业生,化工部信息中心退休高级工程师)伍连连(56届小学毕业生,全国工商联宣教部副部长,正局级退休干部,中国民(私)营经济联合会副秘书长)

师贵庭(1924—2005)
河北南宫县人,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宣传员,文化干事,冀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队指导员,干部轮训队指导员,中共林南县东桃区委书记,冀南军区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1944年10月任太行军区第1军分区10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冀南军区第12军分区12团副政委、政委,1946年10月入华北中央局党校学习,1948年6月任华北军区后勤司令部警备团政委,1949年任华北军区后勤部监护1团政委。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秘书处副处长,华北军区后勤部直属政治处主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兽医处政委,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副政委,1955年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1966年任北京军区司令部办公室主任, 1969年7月至1972年9月任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72年9月至1978年5月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78年5月重新任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84年3月至1985年6月任兰州军区参谋长。1989年4月离职休养。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3月晋升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5年3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师红天(66届小学毕业生,天津市区人武部长,大校军衔)师红雷(66年小学五年级)师红虹(66年小学一年级)

关  华(1924一1976)
河北(今属北京市)平谷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华北军区第20兵团司令部机要处机要科科长,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部机要处机要科科长,北京军区军事检察院科长,北京军区司令部休干管理处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0年晋升中校军衔,1964年晋升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7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52岁。
(关华夫人)贝  杰(1921一2004)
北京市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华北军区北京陆军总医院附属护士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北京军区总医院副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尉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后晋升少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4年11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关白云(55届小学毕业生,中建一局卫生科主治医师)关白燕(68届初中毕业生,中国科学院情报中心干部)  关白鸽(66届小学毕业生)

( 七画 )

陆  汤  迟  邵  佟  巫  杨  陈  吴  李  宋  旷  佘  余  严  邹  连  邱  汪  沙  沈  章  苏  延  谷  晨  杜  辛  何  狄  阮  阳  张  孟  花


陆国祯(1922一    )
河北徐水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就职于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曾任冀中军区第7军分区卫生处政治主任。建国后,曾任河北军区天津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通信第7团政委,1965年2月任陆军第69军206师政委,1969年1月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副主任,1972年11月至1978年11月任河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军级离休干部。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陆军(67届初中毕业生)

汤翰章(1916一    )
江苏宜兴市人,1937年初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无线电报务教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通信学校教员,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文字广播组报务主任,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司令部通信训练队教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无线电讯学校教员,晋绥军区通信学校教员,中央军委第3局电信训练队教员,华北军区电信专科学校第2大队教官。建国后,任政务院邮电部办公厅秘书,邮电部翻译室副主任,1953年1月任人民邮电出版社副社长。1955年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汤翰章夫人)梁立波
1937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中央军委通信学校报务训练队学员、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司令部通信集训队教员、晋绥军区通信学校教员,中央军委第3局电信训练队教员,华北军区电信专科学校第2大队教官。建国后,任中央军委通信部业务处秘书(供给制正营级),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务院电力工业部生产计划处副处长。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汤小群(54届小学毕业生)汤小冬(55届小学毕业生,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高级工程师)汤联联(61届初中毕业生,日本定居)

迟复元(1917一2007)
山东蓬莱县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军区卫生部后方医院外科军医、院长,察哈尔军区卫生学校教务主任,军区后方医院副院长,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医科大学教员兼附属医院外科主任,华北军区华北医科大学教育处副处长,华北军区医科大学教务副主任兼院长。建国后,任志愿军后勤部三分部卫生处副处长兼第一医院院长,华北军区第13军医学校附属医院院长,华北军区师范学校训练处处长,华北军区13军医学校训练处处长,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训练部副部长,第三军医大学训练部副部长。是国务院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2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7年在重庆逝世,享年90岁。
  迟文锦(52届小学毕业生,电子工业部第十一研究所退休工程师)迟文章(61届初中毕业生)

邵星北(1917一2007)
原名邵耀西。安徽蒙城县人,1936年在小学教书,1937年12月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和国民党15军战地服务团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9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抗日军政大学学员,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校部秘书,政治部秘书科股长、副科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训练处秘书,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队务股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队务科科长、司令部管理处副处长、司令部队务处副处长,华北军区司令部第5处、队列处副处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司令部队列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司令部组织编制处处长,北京军区司令部军务处处长,北京军区司令部军务部部长,北京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主任,1966年3月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1967年10月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第16研究院筹建组组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司令部副参谋长。1982年12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6月晋升大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7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邵逊生(66届初中毕业生,总装备部军事医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邵云生(68届初中毕业生,北京网通长途电话局退休干部)邵宪生(66年小学五年级)邵乘风(66年小学一年级)

佟  铮(1918一1992)
辽宁北镇县(现改市)人,满族,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宣教干事,科长,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教育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总务处处长,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印刷局局长。1949年任北平市军管会公逆产清理管理局副局长。建国后,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房屋土地管理局副局长,建筑事务管理局局长,首都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冲击,恢复工作后,任北京市基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共北京市委城建部部长。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城建组副组长。因病于1992年7月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佟铮夫人)冯景新(1920一2003)
河北灵寿县人,193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县妇救会会长,地委武委会妇女部部长,毕业于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军医学校第九期,在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华北军区卫生部从事医务工作。建国后,在北平市军管会担任接收医疗机构的军事代表。建国初期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北京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宣武医院副院长,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1983年离职休息。因病于2003年5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佟茜茜( 54届小学毕业生,解放军302医院退休医师)佟小莹(64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北辰实业集团公司总务部主任)佟达宁(66届初中毕业生,曾任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办公厅主任,已故)佟小玲(68届初中毕业生)t佟尔宁(66年小学四年级)

巫德九(1913—1990)
江西万载县巫三堂村人,1929年参加农民赤卫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方面军第6军团17师51团侦察员,51团4连副排长。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7团排长, 1937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第8大队2营连长、营长,1939年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第5团2营营长,1943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第9地区队参谋长、副区队长,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部侦察科科长,第5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任冀晋军区独立第2旅5团团长,1947年12月任北岳军区第1军分区13团团长,1948年8月任第1军分区1团团长, 1948年9月任北岳军区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1949年1月任察哈尔军区雁北军分区副司令员,1949年5月任雁北军分区司令员兼大同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建国后,任山西省军区雁北军分区司令员,1952年7月任山西省忻县军分区司令员,1953年1月任晋东南军分区司令员。1965年离职休息。正军级离休干部。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0年5月8日在山西太原逝世,享年77岁。
巫建军(63届初中毕业生,太原市46中学教师)巫建民(65届初中毕业生,山西省电视台工作)

杨  勇(1912一1983)
原名杨世峻,湖南浏阳县文家市人,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马日事变后,随本县农军参加围攻长沙的战斗。1928年到常德国民党第50师学兵团当兵。1929年回到浏阳,参加了区苏维埃政府的工作。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红5军随营学校学员,红8军政治部宣传大队长、红3军团第4师连政委。1931年7月任红2师江西安远独立营政委,12月任2师政治部政务处长。1933年4月任第5师14团政治处主任,10月任第4师10团政委。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长征途中任红3军团第10团政委,1935年任陕甘支队第2纵队第10大队政委,1936年1月任红1军团1师政委。1937年1月任红1军团第4师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副团长。同年10月任第686团政委,12月任团长兼政委。1939年春率部挺进山东,开辟了鲁西抗日根据地。同年7月任115师独立旅旅长兼政委。1940年4月任第115师343旅旅长兼鲁西军区司令员。1941年春赴延安,任军事学院高干队队长。1944年4月任平原军区副司令员。1945年8月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司令员。1947年3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兼贵州军区司令员,1950年1月任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年底赴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兼任高级系主任。1951年4月任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10月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1953年4月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1954年2月任志愿军第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4志愿军司令员。荣获朝鲜民工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两枚)。1958年10月回国后,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59年10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61年10月增补为中共华北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长期关押。1972年5月重新工作,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73年6月任新疆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新疆自治区委员会第二书记。1973年6月任新疆军区司令员。1977年9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80年1月任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因病于1983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杨勇夫人)林  彬(1920一2003),
原名沙春莲。回族,山东冠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洗礼。曾任鲁西军区、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事。1939年4月与杨勇结为夫妇。新中国成立后,任贵阳市百货公司经理,河北省百货公司经理,中国文化用品公司业务处处长,国务院商业部处长,国务院财贸办公室轻工组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法院院长、总参谋部政治部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 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副军级离休干部。因病于200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杨冀平(63届初中毕业生,重庆警备区司令员,少将军衔)杨北北(66届小学毕业生,空军34师干部,大校军衔)杨京京(66年小学四年级,原武汉军区政治部创作员,北京市对外友协主任)

杨立三(1900一1954)
湖南长沙市(原长沙县)金井村人,革命烈士。1920年投入湘军当文书,任过团司务长和军需官。1925年加入国民党,任区党部监察委员。五卅惨案后,组织雪耻会,宣传反帝爱国思想,秘密组织农会。参加农民运动讲习所,受到共产党的影响。1926年北伐军入湘后,说服胞兄将乡团防局百余人枪交给农民协会,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长岳游击司令部第2纵队第2支队支队长。9月,长沙县第十四农民协会成立,推选为委员长。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经中央军委介绍随陈庚去24师留守处,任湖南招募委员,从安源、招募100多名工人组成新兵连,任排长。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历任工农革命军第1团副官、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财政科长、第31团辎重队长、政治保卫科长、1930年6月任红12军军需处长,1931年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财务部部长,1931年6月任红1方面军总司令部副官长兼红一方面军经理处长、1932年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兵站部部长等职。长征途中,他带头组成担架队,把重病的周恩来抬出草地,后来自己也病倒了。到达陕北后,历任军需保管处处长、红军总医院院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1937年1月任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校务处处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9年6月任军委总后勤部副部长、1940年任第18集团军后勤部部长兼政委,1941年兼任兵站部部长,1944年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副参谋长、同时兼任第129师后勤部长兼政委,边区政府财委主任、冀南银行董事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间,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兼经济部长、1947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1948年2月兼华北后勤部外线司令、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全国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部长等职。1954年秋,因患脑癌无法坚持工作赴莫斯科治疗。1954年11月28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享年54岁。
杨曙光(孙)(52届小学毕业生)杨悒青(孙)(54届小学毕业生,航天工业部青云仪器厂退休高级工程师)

杨至城(1903一1967)
曾用名杨序清。贵州三穗县城郊木界村人,侗族,1921年毕业于省立农业中学。1923年入川滇黔联军,任团军需官。1926年春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春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参加反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同年6月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20军任6团6连指导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作战失利后,任连长,转战闽赣粤湘。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到井冈山,任中国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28团1营连长。1929年9月任红4军军部副官长。1930年6月任红12军军部副官长, 1931年11月任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校务部部长,不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1933年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受“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打击,被降为供给部科员,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1935年9月任陕甘支队后勤部部长。1935年11月任军委采办处主任和红一方面军供给部部长,后勤部部长,1936年12月任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戍司令员、1938年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12月,因病去苏联就医,1939年起先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与刘亚楼、卢冬生等准备经蒙古回国。但由于边境地区遭日军的严密封锁,被迫滞留在乌兰巴托,靠卖苦力甚至讨饭为生,历尽千辛万苦。1946年1月回国,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政委,1946年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委。1947年12月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军需部部长,1948年9月任第四野战后勤部军军需部部长。建国后,1949年任华中军区(后为中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1950年任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1954年春任中南军区司令部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1955年6月任人民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1958年5月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1962年9月至1965年5月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是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因病于1967年2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
(杨至诚夫人)唐慧文(1927一2007)
辽宁抚顺市人,1945年10月参加东北人民自治军,解放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0月经贺诚介绍与杨至诚结为夫妇。曾任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自治军后勤部护士,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军医,中南军区司令部军医,北京医院医生,总参谋部第3部卫生所军医。总参谋部正师级离休干部。荣获解放奖章、胜利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7年10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杨明明(64届初中毕业生,中央音乐学院)杨玲玲(65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和平宾馆干部)杨子江(67届初中毕业生,总后勤部第五干休所所长,大校)杨珠江(66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天创经济文化发展总公司总经理)杨海滨(66年小学4年级,飞山堂主、中国炎黄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国收藏家博览会荣誉理事,《名家北京》俱乐部会员)

杨成武(1914一2004)
曾用名杨能俊。福建长汀县宣成乡张屋铺村人,1926年考入长汀省立第七中学。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本县农民暴动,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红军秘书、宣传队中队长,红4军3纵队8支队干事,红4军第12师秘书、连政委、教导大队政委,红11师第32团政委。1933年任红1军团第2师4团政委。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9月任陕甘支队第1纵队第4大队政委,多次率部担任前卫,夺取泸定桥、攻占腊子口。到陕北后, 1936年1月任红1师政委。同年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1月任红1师师长,后兼政委。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同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司令员,后兼政委。1939年12月,指挥黄土岭战斗,击毙日军中将旅团长阿部规秀。1942年兼任中共晋察冀边区第一地委书记。1944年9月,任冀中军区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第1野战军冀中纵队司令员。1946年任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1947年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委、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1948年8月任华北军区第3兵团(后改称第20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1951年6月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52年8月,任华北军区参谋长。1954年2月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后兼任京津卫戍区司令员。1955年3月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1955年3月至1957年3月任防空军司令员。1959年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65年12月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迫害,于1968年3月被拘捕入狱。1974年11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77年9月至1983年10月任福州军区司令员。曾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荣获一级八一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4年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杨成武夫人)赵志珍(1921一    )
原名赵秀琴。河北易县安格庄乡西古县村人,1936年2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8月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河北省易县区、县妇救会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师政治部干事,中共晋察冀边区第一地委宣传部干事, 1938年11月在河北涞源与时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团长的杨成武结为夫妇。1940年在晋察冀北方分局党校学习,后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除奸科干事,中共第一区地委妇女委员会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留守处政委,华北军区第20兵团政治部保卫部部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任第20兵团政治部保卫部科科长、天津警备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天津国营棉纺六厂人事科副科长,国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二局干部处副处长、第三局干部处处长、北京市化学公司副经理兼党委副书记,中共东城区委工业部副部长,东城区委党校党委书记,国务院地质部政治部保卫处处长,总参谋部杨成武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办公厅党委常委。1980年6月至1983年9月任北京卫戌区政治部顾问。正军职离休干部。1988年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常委。1988年7月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俊生(55届小学毕业生,曾任武警总部装备部部长,少将军衔。)杨东胜(59届小学毕业生,第二炮兵装备部部长,少将军衔)杨东明(61届小学毕业生,空军副司令员,中将军衔)杨东荣(63届小学毕业生,总政治部老干部局干部,大校军衔)杨东成(66年小学五年级,华闽集团公司董事长)扬东林(侄)(65届初中毕业生,厦门市东盛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东海(侄)(68届初中毕业生)

杨耕田(1913—1952)
原名牛凤林。河北阜平县西庄村人,革命烈士。19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阜平县参加领导农民反官盐斗争,任农民协会委员,1934年4月党组织被破坏,流亡至绥远谋生。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阜平恢复组织关系,历任特派员,区,县农会主任。1938年3月被选为晋察冀边区农会主任,兼中共党团书记。1939年成立晋察冀边区抗敌联合会,兼主任。1943年任晋察冀边区各界人民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1944年10月担任冀晋行政公署主任,兼中共党团书记,并任中共冀晋区党委常务委员。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11月任中共北岳区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区党委书记,1949年1月任中共察哈尔省委书记兼察哈尔军区政委。1949年9月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建国后,任察哈尔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察哈尔省委书记,察哈尔军区政委,察哈尔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省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因病医治无效,于1952年10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39岁。
(杨耕田夫人)王春平(1920一1994)
河北曲阳县贡家庄村人,193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河北曲阳县妇女救国会主任,晋察冀边区妇女救国会青妇部部长,北岳区武委会妇女部部长,晋察冀边区抗日联合会妇女部部长,晋察冀边区第三分区妇联主任、冀晋区妇联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解放区北岳区妇联主任、察哈尔省妇联主任、妇委书记。建国后,曾任中共华北局妇女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妇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行政11级)。是北京市政协第二、三、五、六届常委,全国妇联第四届执行委员。因病于1994年3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杨小白(61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市政设计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杨小英(63届初中毕业生,曾任北京万翔实业总公司副总经理)杨三白(62届小学毕业生) 杨小雄

杨得志(1910一1994)
原名杨敬堂。湖南醴陵县南阳桥乡(今属株洲县)三望冲村人,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加入中国工农革命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红军4第11师班长、通信警卫排排长、特务连连长、炮兵连连长,1933年初任红11军31师第93团团长。同年春至6月任红1军团第3军第7师第20团团长。1934年3月任红1军团第1师第1团团长。1933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7月至9月任红1方面军第1军第1团团长。长征到达陕北后,1936年2月任红1军团第1师副师长。1936年8月任第2师师长。1937年春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二期学习,任第1队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团长。1938年2月任八路军第344旅副旅长,1939年6月任代旅长。1939年3月至1940年4月兼任八路军第129师冀鲁豫支队司令员。1940年2月任八路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同年6月任纵队司令员。1940年4月至6月兼任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2旅旅长。1940年4月至1944年5月任中共冀鲁豫区委委员。1940年6月至1941年7月、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1944年2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10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1946年12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1947年6月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司令员。1949年2月任华北军区第19兵团司令员。4月任第1野战军第19兵团司令员。1949年9月至10月任银川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1月任西北军区党委常务委员兼宁夏省军区司令员(至1950年4月)。12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第19兵团司令员兼陕西军区司令员(至1950年12月)。1950年1月至12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务委员。2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2月率部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1952年7月任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 1954同年10月至1955年4月任志愿军司令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五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三枚)。1955年回国,入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兼任战役系主任。毕业后,1955年3月任济南军区司令员,1958年1月至1970年7月任济南军区党委第二书记,1970年7月至1973年12月任济南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61年2月至1966年冬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1967年5月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1971年3月至1974年11月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69年6月至1971年3月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1971年3月至4月任组长。同年4月至1974年11月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1973年12月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1974年4月至1979年1月任武汉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79年1月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80年1月起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至1982年9月)。同年3月至1987年11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党委书记(1980年8月起)。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为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大上当选为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66年8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中共第九届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69年4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87年11月在中共第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顾委常务委员。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杨得志夫人)申戈军(1918一1989)
原名沙春喜。山东冠县一里庄村人,师范学校毕业,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县妇救会主任,中共郓南县委书记,冀鲁豫边区妇女救国会宣传部部长,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40年4月与杨得志结为夫妇。后历任冀鲁豫支队、冀鲁豫军区报务员、政治干事。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晋察冀军区野战军、华北军区第2兵团政治部干事、秘书,第19兵团家属学校副政委、兵团直属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建国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回国后,任济南军区直属政治处主任,后调武汉军区工作,离休前任总参谋部第52研究所顾问。曾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89年10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杨秋华(幼稚部)总参谋部管理局处长

陈  云(1905一1995)
原名廖陈云。江苏青浦县(今属上海市青浦县练塘镇)人,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罢工委员会委员长,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江苏省青浦县委书记、淞浦特委组织部部长等职。1929年4月任中共江苏省委沪宁巡视员。8月至11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常委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同年11月至1930年7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候补常委兼农委书记。1930年3月至5月兼任中共上海市法南区委书记。6月至7月兼任中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7月起任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委员,负责外县工作。7月至9月兼任上海市闸北区行动委员会书记。9月任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外县工作委员会成员,并兼任中共上海闸北区委书记。9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被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同年10月至1931年1月调任中共江南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外县工作委员会书记、上海工作委员会委员。1931年1月出席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并被增选为中央委员。同月起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5月调任保卫中共中央机关安全的中共中央特科书记。9月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1932年3月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兼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3年1月离开上海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共苏区中央局成员、常务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党团书记、副委员长兼福利部部长。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书记处书记,并任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白区工作部部长。同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并任主席团成员。同年夏,负责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军需生产。10月参加长征,同月至12月在担负全军后卫任务的红5军团任中央代表,同年12月至1935年6月任军委纵队政委。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6月奉命从四川省天全县灵关殿离开长征队伍,只身到达上海,恢复和开展党的秘密工作。9月受命由上海抵达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报告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撰写了最早宣传红军长征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1937年4月回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5月赴新疆、甘肃交界的星星峡地区,援助接应红军西路军余部400多人进入迪化。11月回到延安后,继续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书记处书记(至1943年3月)。1937年2月至1944年3月兼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38年12月起兼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1939年8月至1941年7月兼任中共中央编辑委员会委员。1940年5月至1941年9月兼任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校长。1941年10月起兼任中共中央干部审查委员会主任。1943年3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组织委员会委员。1944年3月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北局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当选为中央委员,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被增补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解放战争时期,赴东北工作,参加领导东北解放战争。1945年9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1945年11月至1946年5月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兼北满军区政委。1946年6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至1947年12月)。1946年7月至11月兼任东北铁路管理总局局长。8月至11月兼任东北局财经办事处主任。同年10月至1947年12月任中共中央南满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委。1948年1月至8月任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副政委,同年8月至1949年6月兼任东北军区副政委。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1948年10月至1949年5月任东北局财经委员会主任。1948年11月任沈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同年12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代理书记。1948年10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1949年5月奉命到北平参加筹组并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1949年11月至1954年9月任政务院党组副书记、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分党组干事会书记(至1953年6月)。 1949年10月至1950年4月兼任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部长,1949年11月至1952年8月任党组书记。1950年6月代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0月起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52年8月至1953年3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党组干事会副书记。1952年11月至1953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1954年9月起任国务院副总理。1956年11月至1958年9月兼任商业部部长。1958年9月至1961年1月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1958年11月起)。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和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57年1月担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5人小组组长。1958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财经小组组长。1962年4月重新出任中共中央财经小组组长。“文化大革命”中,在党内只保留了中央委员的名义,被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化工石油机械厂“蹲点”。1969年任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后继续当选为中共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2年4月回到北京,按照周恩来的意见,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1975年1月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粉碎“四人帮”后,在1977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应该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在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又率先提出平反冤假错案。在接着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按照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不再设中央主席、副主席)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1978年3月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继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9年7月至1980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79年3月至1980年3月兼任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共十三大后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95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陈云夫人) 于若木(1919一2006)
原名于陆华,山东济南市人,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1937年10月,经中共济南市委介绍,奔赴延安,被分配在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1月被派送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同年3月与陈云同志结为革命伴侣。不久转到马列学院学习,1943年12月调西北财经办事处任机要秘书。解放战争时期,随陈云同志开赴东北,辗转于临江、通化、朝鲜平壤、哈尔滨,沈阳等地。建国后,任铁道部编译室俄文译员,1950年5月调中央财经委员会专家联络室从事翻译工作。1957年调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资料室工作。1961年担任陈云同志秘书。1964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香山植物园党总支书记。1975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巡视室巡视员。1977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政治部审干办公室主任,1979年9月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办公室主任。1981年1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科技组顾问。1986年她先后被聘为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等。是第五届、届、第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06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陈伟力(55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

陈士榘(1909一1995)
曾用名陈正伯,陈有琤。湖北荆门县(今市)掇刀区团林铺镇陈家新集人,1927年初在家乡参加组织农民协会,同年赴武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共湖北省委举办的学生军事训练班学习后,编入武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同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编入工农革命军第1师,随部上井冈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常委,工农革命军第1军1师第1团教导队区队长,红4军11师31团排长,红4军第3纵队副大队长,第3纵队司令部参谋,红16军34师参谋处处长,1930年10月任红34师参谋长,1933年红1军团随营学校军事教员,红1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侦察科科长、教育科科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任红1军团教导营营长。到达陕北后,1935年12月任红1军团第4师参谋长。1936年入红军大学1期1科学习。同年12月任红30军参谋长、代军长。1937年2月任红1军团随营学校校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参谋长,1938年12月任八路军115师晋西独立支队支队长,1940年10月任第115师参谋长,1943年3月任山东区军参谋长,4月兼滨海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参谋长。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1947年8月至1948年7月兼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副司令员、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司令员,1949年4月兼任南京警备司令部司令员,1949年7月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代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12月任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1952年1月任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教育长。1952年9月至1975年8月任军委工程兵司令员、工程兵党委书记、第1书记、第2书记、书记、第1书记。1952年8月兼军委建筑部部长。1958年7月至1961年2月兼任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政委。1969年4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1年10月至1975年2月任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1975年8月至1978年7月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是第一届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一届至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和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5年7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陈士榘原夫人)范淑琴(1925一2012)
山东日照市奎山乡付疃村人,父亲范景蘧同志曾担任中共第一任日照县委书记。1936年,范淑琴11岁就跟随父亲在当地参加革命宣传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1年与陈士榘结为夫妇。曾任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干事、通讯队教导员,参加了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建国后,在军委工程兵直属政治处工作, 1958年参与大西北我国“两弹”基地工程建设,任中共酒泉市委交际处处长。1966年在“四清”工作队工作期间,因发表对江青不满的言论,“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被迫与陈士榘离婚。被关押在秦城监狱长达3年,后又被下放到干校“劳动改造”数年。1955年9月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总参谋部离休干部。因病于2012年4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陈人敏(57届小学毕业生)

陈正人(1907一1972)
曾用名胡思义。江西遂川县盆珠乡大屋村人,1923年考入吉安省立第6中学,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5年在江西吉安市学联和吉安总工会做宣传工作。参加声援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时,遭到反动当局通缉。同年9月任中共万安县特别支部书记。12月调到中共江西省委负责秘书处工作。1926年4月至12月任中共江西地方执行委员会秘书。后由党组织决定任国民党省党部指导员。12月任中共遂川县特别支部书记。1927年1月任遂川县总工会委员。领导遂川工农运动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任中共万安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和暴动委员会委员,参加组织和发动万安暴动,并建立万安农民自卫军,任自卫军指导员。同年11月任赣西工农革命军第5纵队党代表。1928年1月任中共遂川县委书记。1928年5月率游击队上井冈山后,在湘赣边界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10月在湘赣边界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特委副书记。1930年1月任中共江西安福中心县委书记,吉安地区北路行动委员会书记。10月任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常务委员、宣传部部长、代理书记,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1931年1月任中共赣西南特委常务委员、宣传部部长。6月任中共永吉泰特委委员、组织部部长。10月任中共江西省临时委员会宣传部部长。1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11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同年12月至1932年夏任江西省委组织部部长。1932年5月至1933年12月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党团书记,1932年7月至1933年4月兼任劳动部部长。1933年4月兼任文化教育部部长。1934年因受错误路线打击,留在苏区。1935年苏区中央局决定由部队掩护其突围到白区养病。1937年到延安,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副部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副厅长。1938年1月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4月因工作劳累过度旧病复发,到新疆治疗。1939年7月病情好转回到延安,同年11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组织部部长。1940年9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常委、组织部部长。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组织部部长。1943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务委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1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政治部主任。1946年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主任,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第二主任。同年7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兼任东满军区政委、党委书记,东北军事政治大学吉东(吉林)分校政委(至1947年12月)。1946年7月至9月、1947年2月至1948年8月兼任中共吉林省委民运部部长。1947年10月至1948年3月兼任中共吉林省委财经委员会主任。1948年4月至1949年5月兼任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校长。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同年6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建国后,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49年9月至1952年兼任江西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1949年10月至1953年1月兼任江西军区政委。1949年12月至1952年12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1950年9月至1952年3月兼任中共江西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0年9月至1952年12月任江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1949年6月任南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11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部长、党组书记。1955年1月至195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1955年11月至1959年6月任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副主任。1959年6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59年8月至1965年1月任农业机械工业部部长,农业机械部党组书记。1964年1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第八机械工业部党委书记,1965年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部长。1966年2月起任中央工业交通党委成员。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因病于1972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1979年4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陈正人夫人)彭  儒(1913—2010)
原名彭良凤,湖南省宜章县迎春镇石彭家村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四·一二”事变后,回家乡做秘密交通和宣传工作。湘南起义后随军到井冈山,在红四军任宣传员。1928年在中共湘赣边区特委做妇女工作,并与陈正人结婚。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起,任中共江西省行委、赣西南特委、永吉泰特委妇委书记,江西省委委员,福建汀州市委组织部部长、代理市委书记。发动、组织群众配合红军作战。后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1年曾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代表大会。1934年任中共中央局妇委委员兼秘书、长胜县委宣传部部长,并参加长征,途中因病返回根据地,曾任中共于都县委宣传部部长。1937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科长、延安干部家属学校补习科科长。1939年入中共中央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民运工作团团员、中共延吉市委组织部部长、吉林省委党校组织科科长、副处长。建国后,历任江西省总工会组织部部长、副主席,南昌320厂党委组织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人事处副处长、机关党委副书记、党组成员,农业部监察室副主任、主任,农垦部人事宣教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1960年底起,任国务院农林办公室机关党委专职书记、办公室副主任、中直机关党委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水产部监察组副组长,国家水产总局顾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并任中纪委两案办公室副主任、机关党委委员。曾是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离职休息。因病于2010年10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陈迪先

陈伯钧(1910一1974)
原名陈国懋,字少达。四川达县(今达州市)河市坝村人,1923年考入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曾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1927年1月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第六期)第1大队学习。1927年5月编入中央独立师,参加讨伐军阀夏斗寅。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由平浏农民自卫军组建的第20军独立团副官、训练处主任。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3团第3营第6连第1排排长。上井冈山后,任第1团第3营第8连第1排排长并代理连长。12月调任第1团教导队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1928年3月任第1团第1营副连长。4月任红4军第31团第1营第1连连长。1929年5月任红四军驻吉安办事处代表。6月兼任赣西红军游击纵队参谋长。同年10月任江西红军独立第3团参谋长。1930年1月任红6军第1纵队参谋长。7月任赣西红20军参谋长,同月任红20军第2纵队政委、赣西临时行动委员会书记。10月任红军军官学校第3分校学生总队政委。同年11月任红1军团第3军第7师师长。赣西临时行动委员会书记。1932年7月任红5军团第15军军长。10月后到瑞金红军学校学习兼任政治营营长。1933年1月任红5军团参谋长。同年10月任红5军团第13师师长。1933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2月复任红5军团参谋长, 1935年7月至9月调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参谋长。同年冬至1936年3月任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科长。1936年4月任红4军参谋长。7月调任红2方面军第6军军长。9月任红军大学副校长。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第2分校副校长。同年12月至1937年8月任红6军团军团长。随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继续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起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旅长。10月到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4月调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12月起任中共中央学校教育委员会委员。同月至1940年8月任抗大第2分校校长。1941年11月任延安军事学院副教育长。1942年2月进中共中央党校学习。5月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副司令员。同年12月至1945年5月任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1943年1月任八路军第358旅副旅长兼陇东军分区副司令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1946年初任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热河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同年8月任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1947年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司令员。6月至9月任中共合江省委委员。9月调东北野战军司令部直属的上干(师以上干部)大队任大队长。1948年1月至4月任辽东前线指挥所副司令员。4月至8月任东北野战军前方第一指挥所副司令员。8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同年12月任第12兵团第一副司令员。1949年3月兼任第四野战军第45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任第12兵团兼湖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45军军长。1950年3月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党委书记。12月任事学院高级系主任兼战史教授会主任(至1954年)。同月至1952年3月兼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1951年2月至1954年3月任军事学院党委委员、常委。1952年3月任军事学院副教育长。同月至1954年7月兼任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1952年8月任军事学院教育长。1954年3月至1956年5月任军事学院党委副书记。1955年3月任军事学院副院长,1956年11月任军事学院代理院长。1957年9月调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 1959年11月任中央军委军事训练与学术研究小组成员。1962年9月至1965年5月任军事学院院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因病于1974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
(陈伯钧夫人)陈琳(1926一    )
河南沁阳县人,出生于山西晋城。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到延安,先后在鲁迅干部子弟学校、延安自然科学院、延安大学就读。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陕甘宁边区米脂县文工团、延安鲁艺文工团工作,曾留学苏联。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北学联主席兼党组书记,又在大连苏军《实话》报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编译局翻译,军事学院翻译室政治组组长、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正师级离休干部。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陈伯钧前夫人)夏森
四川仁寿县人,父亲夏正寅1927年任四川安县县长,后任绵阳地区公路局督办,同情共产党的革命民主人士,和中共四川党组织的领导人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其叔夏仲寅曾留学法国,也是中共党员。夏森1937年到延安抗大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任图书馆管理员。1938年11月与陈伯钧结为夫妇,(后离异)。建国后,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局长。
陈巧田(61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陈延滴(66年小学五年级毕业生,总参谋部通信部高级工程师)陈晓枚(66年小学五年级)

陈荒煤(1913一    )
原名陈光美。祖籍湖北襄阳县,出生于上海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至1930年在汉口湖北省立第二中学商业专科学校读书。1932年参加武汉左翼戏剧家联盟和反帝大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秋去上海,参加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工作,1935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赴延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教员,文学系教员、系主任、文工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副主任,北方大学文艺研究室主任,《北方文艺》主编,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武汉市军管会文教部副部长兼文艺处处长,1949年5月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建国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后任国务院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兼艺术委员会主任、电影局局长,1963年9月任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1965年5月被下放任重庆市副市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艺报》副主编,中国文联党组第一副书记,1981年2月再任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1982年4月任文化部顾问。曾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理论批判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顾问,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陈荒煤夫人)张  昕(1919一    )
原名张瑞珊。原籍北京,生于河北保定。张瑞芳胞妹、1937年毕业北平女子第一中学,1937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8月南下参加了由中共北平市委领导的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在国统区(山东、苏北一带)作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0月剧团经组织同意,全部撤回延安。1941年在延安与陈荒煤结为夫妇。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陕北公学(高级班)、延安女子大学、鲁艺实验剧团学习与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文联戏剧研究员。建国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5年后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任教。教过56班、60班、61班,1965年随陈荒煤赴重庆,任重庆市话剧团总导演。“文化大革命”后又调回学院,在78班、85班(明星班)工作,校内曾为导演班上表演课,校外在社会大学表演班任课。是一个桃李满天下的电影表演教育家。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陈好望(57届小学毕业生)

吴玉章(1878—1966)
四川荣县金台乡蔡家堰村人,1905年8月在东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当选为评议部评议员,与人合办《四川》杂志。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前夕领导四川荣县起义,并建立荣县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应孙中山之邀,在总统府秘书处工作。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法留学。与蔡元培等倡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6年2月至1927年4月任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宣传部主任。1927年6月至7月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党团干事会委员。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秘书厅秘书长。起义失败后赴莫斯科,入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参崴远东边疆苏兆征中国党校任教。1931年冬被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聘为中国部主任。1932年夏,在远东边疆中国高级列宁学校,和远东边疆国际师范大学中国部,应聘任教。同年被派往莫斯科列宁学院中国部预备班作教员,9月就任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主任,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1935年7月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0月受中共代表团委派赴法国巴黎负责《救国报》,加强抗日宣传工作。12月《救国报》改为《救国时报》出版。1936年8月到莫斯科东方大学第八分校任教,主要讲授中国史。1938年2月在英国伦敦出席国际反侵略大会并被推选为总会理事。4月回到武汉,5月担任《新华日报》董事。6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9月参与组织重庆党报委员会。11月在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1939年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9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1月正式出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12月当选为中苏文化协会理事、中苏文化协会延安分会会长。同年冬至1941年8月任陕北公学董事会成员。1940年1月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新文字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1941年9月至1944年任延安大学校长。1943年兼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11月任中国解放区战犯调查委员会主任委员。12月随周恩来到重庆,出席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4月至1947年3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948年5月任华北大学校长。1949年7月至1950年8月任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同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被任命为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12月当选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务理事会主任兼方案研究委员会主任。1950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同年8月任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任。不久当选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1953年5月在中国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执委会执委。1954年1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1955年2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1956年9月出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主席团成员。10月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六届、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66年1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吴本浔(孙)(63届初中毕业生,吉林金穗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本蓉(孙)(65届初中毕业生,北京海关处长)
吴震寰(1901一1949)
原名吴宗俊。吴玉章的独生子,吴本寻、吴本荣之父。1919年冬,到法国勤工俭学,毕业后,在法国从事水电建设,任工程师,并于1930年在法国参加共产党。1933年,吴震寰应父亲之召到了苏联,先水电工地工作,后做父亲的助手,为争取英法政府和各国人民同情与支持中国抗战而奔走呼吁。回国后,在长寿县境的龙溪河上。带领着工人披荆斩棘,设计建成了桃花溪水电站,并任总工程师。由于吴老同国民党方面的深厚历史渊源,也由于吴震寰精湛的知识技能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国民党的一些上层官员,如张群、翁文灏、吴国桢等,都对他赏识器重。因此,国民党特务除暗中监视,尚不敢公开加以迫害。抗战胜利后,被派海南岛,接收石碌铁矿和昌化水电站。1947年在全国水电工程总处任工程师。实则是被软禁在南京。后经胡子昂先生斡旋,以四川建设厅的名义聘吴震寰任都江电厂工程协理。全国解放前夕,仍没逃脱国民党反动派魔爪,1949年初被特务杀害于成都。建国后,其子女由吴玉章抚养。

吴先恩(1907一1987)
湖北黄安县(今划归河南新县)紫云区四角曹门村人,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村农民协会宣传委员,乡农民协会自卫队中队长,黄安独立团营政委,黄安独立团经理处处长,黄安独立师经理处处长,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军需处处长,1934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总兵站部部长,1936年11月任红9军供给部部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和红军西路军艰苦征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供给处军需员,抗日军政大学7大队队务主任,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供给主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供给处处长,1945年2月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7月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政委,1948年2月任晋察冀军区后勤部副司令员,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后勤司令部参谋长,1949年9月任湖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建国后,任湖北省政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厅厅长。1953年1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兼任金城前线后勤指挥所主任兼政委,1955年1月任志愿军后勤部副部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回国后,1955年9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1961年12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1965年5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10月任北京军区顾问。1982年11月按正大军区级离职休息。是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7年1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吴先恩夫人)沙  坚(1916一    )
河北省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转业到国务院粮食部工作。任职情况不详。
吴北燕(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航天工业部第五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吴雨鹭(55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兴华大学厂长)吴铁骑(61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后勤部军械部干部)

吴信泉(1912一1992)
湖南平江长县寿区何家段村人。1927年参加平江农民赤卫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5军第3师特务连指导员、第4师12团特派员,红3军团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第75师特派员、第75师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8团政治处主任、1938年任第344旅687团政委。 1940年4月任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2旅政委,同年8月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2支队支队长,1941年2月任新四军第3师8旅政委,1942年12月兼任苏北军区盐阜军分区政委,1945年8月任苏北军区淮海分区司令员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新四军第3师独立旅旅长,1946年7月兼任独立旅政委,1946年9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6师师长兼政委,1947年7月任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8年1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39军副军长,1949年8月任第39军政委。建国后,1950年10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39军军长,志愿军西海岸防御指挥部副司令员兼39军军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3年5月回国后,任东北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55年3月任沈阳军区参谋长。1957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8月至1982年8月任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1982年11月按正大军区级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2年4月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
(吴信泉夫人)俞惠如(1924一2015)
安徽五河县城关镇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五河县女子宣传队队长、妇女抗敌协会组织委员、县抗日小学教员,泗县武工队队员,区妇女抗联会干事、乡主任,八路军第5纵队2支队宣传队队员,新四军第3师8旅政治部文化教员,第10旅兼淮海军分区司令部译电员,政治部收发,第3师独立旅政治部统计干事。1940年12月与吴信泉结为夫妇。.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6师留守处政治指导员,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供给部政治处宣教干事,家属学校宣教干事,第四野战军第39军军部副政治协理员。建国后,任志愿军第39军留守处第1队政治协理员,家属学校政治协理员。1954年2月任东北军区幼儿园园长,1955年8月集体转业。先后任高等军事学院家属委员会副主任、军委炮兵司令部直属政治处干事,1965年5月重新转入军队,任军委炮兵直属政治处副主任。1985年8月离职休息。1957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5年1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吴西平(65届小学毕业生,总装备部局长,大校军衔)吴小平(64届小学毕业生,香港定居)


吴德峰(1896一1976)
原名吴士崇,字德峰,曾用名吴铁铮、铁峰、戚元道。湖北省保康县直峰乡石磐岭村人。1914年考入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湖北省政府任职。192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武昌地委委员,中共武汉地委委员兼军委书记,根据党的决定开办崇实中学,自任校长,并成立党的外围组织“实社”,担任主任干事。1925年夏加入中国国民党,当选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工人部部长、军事部部长。1926年5月后任中共武汉地委代理军委书记。10月任国民党武汉市政府常务委员兼公安局局长。11月当选为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兼军委常委。同年冬任武汉市政府常委兼公安局局长。1927年2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军委常委、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受命组建中共湖北省鄂南特委,1927年8月任特委书记。9月任鄂南土地革命委员会主任、鄂南农民革命军第一路军军部特派员,组织领导鄂南秋收起义,发动湖北全省武装暴动。曾任中共湖北省委代理军委书记等职。1927年12月任中共江西省赣西南特委书记。1928年1月任中共江西省赣北特委书记,领导发动赣北农民武装起义。同年5月因河南省党组织遭敌人严重破坏,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10月兼任河南省委军委书记,同月至12月任河南省委士兵工作委员会书记,协助重建党的组织。1928年7月至1929年1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交通科科长。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党的秘密情报交通工作。1930年4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候补审查委员。1931年11月至1932年8月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局长。1932年1月至1933年4月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江西省分局局长,被选为中共江西省委委员、江西省苏维埃主席团委员。1932年9月任湘赣军区政治保卫分局局长。1933年7月至1934年7月任湘赣军区政治保卫分局局长兼红六军团政治部政治保卫分局局长。1933年11月至1934年8月任中共湘赣省委委员、政治保卫局局长,湘赣省苏维埃主席团委员。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1934年7月任红6军团政治保卫分局局长。同年10月任红2军团政治保卫分局局长兼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肃反委员会主席,参加红二方面军长征。1936年7月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白军工作部部长。9月任中共甘肃省工委委员、白区工作部部长。12月到达陕甘宁边区,任中共中央外交部对外联络局局长。西安事变后随周恩来到西安,参加领导秘密情报工作。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2月至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交通局局长。1941年5月任中央交通委员会委员。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至5月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秘书,武汉执行组顾问。1946年7月至1948年10月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敌军工作部部长等职。1947年秋到河北省阜平县领导土改工作并兼任县委书记。1948年11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郑州市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常务委员。1948年12月至1949年3月任郑州警备司令部政委。建国后,1949年5月至1952年2月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务委员、武汉市市长,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至1949年8月)。1949年6月至1952年2月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党组书记。1949年7月至1950年9月任武汉市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1950年9月至1952年2月任市财委副主任。1949年12月至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10月至1952年2月任中共武汉市委第一副书记。1950年至1951年兼任武汉市行政干部学校校长。1951年6月至1952年5月兼任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部长。1951年11月至1954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1952年4月至1954年9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1954年11月至1959年6月任国务院第一办公室副主任。1956年起担任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兼第一书记,中共中央政法小组成员。1959年6月至1960年12月任国务院政法办公室副主任。1961年3月至1966年8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1961年4月至1966年5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9月当选为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76年12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吴喜健(孙,66年小学三年级)

李  达(1905一1993)
原名李德三。陕西眉县横渠镇崖下村人,1926年考入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任排长、旅部参谋、副连长、连长。1931年到江西,在国民党第26路军74旅任连长。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连长。19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起任红军独立第1师参谋长兼3团代团长、红8军参谋处处长,红17师参谋长兼55团长,红6军团参谋长,红2军团参谋长。1933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其间:先后担任红2军团参谋长、红2方面军参谋长。1937年初任援西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起任八路军第129师参谋处处长。1938年12月起任129师参谋长。1943年起兼任太行军区司令员。1945年任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1948年5月起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参谋长。1949年2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参谋长兼特种兵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南军区党委常委,西南局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曾兼任云南军区司令员。1953年4月至1954年2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4年起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计划部和监察部部长。1958年在反对“教条主义”运动中被免去国防部副部长职务。1959年8月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国防体育协会主任。1964年起任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又受迫害,被监禁。1972年10月至1980年1月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80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是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因病于1993年7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李达夫人)张乃一(1913一2004)
原名张慧如。河北深县(今深州市)石村人,出生于河南漯河市,1936年考入河南大学教育系,在校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8月赴延安,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洗礼。曾任中共河南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员,中共中央党校学员、教员,中共太行区党委工作人员。1945年12月与李达结为夫妇。建国后,任中共南京市委机关党支部书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直属处监察员、北京市女子第一中学党委书记、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顾问。因病于2004年10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李建民(53届小学毕业生)

李  涛 (1905一1970)
原名李湘舲,曾用名毓英、盛才、湘民、李炽。瑶族,湖南汝城县延寿乡新坡村人,1923年考入郴州省立第七联合中学,因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于1925年被校方开除。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衡阳湖南政治讲习所学习后,被派到国民革命军左翼军总指挥部宣传大队当宣传员。不久以湖南省总工会工人运动指导员的身份,回汝城县开展工人运动,被选为汝城县总工会委员长兼工人纠察队队长。大革命时期,曾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退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历任工农革命军第12师1团营党代表。起义失败后,赴广州,先后在中共广东省、香港区委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到赣西革命根据地,任中国工农红军赣西独立团第2游击大队指导员、第1大队党代表,江西红军独立第3团1连党代表、团政治处宣传科科长。1930年春,任红6军第1纵队3支队政委、第1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3纵队8支队政委。同年秋任红3军第1纵队政委,红3军第7师政委。1932年任红13军第39师政委、红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33年起,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破坏部(后改称对敌工作部)部长、红9军团政治部主任、红9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长征途中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红军工作部执行科科长、中革军委纵队先遣突击队队长、纵队先遣司令部协理员,1935年任中央军委2局(情报)政委、军委4局队列科科长、军委纵队司令员和政治部主任。到陕北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1936年2月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统战部部长。曾被派往西安杨虎城部队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同年底到陕南红74师,曾任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后任红军驻西安办事处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处长,1938年以八路军第18集团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的身份,做东北军,西北军,川军的统战工作。1939年奉命至湖南,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举办的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任政治教官。1940年到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工作。1941年回延安,任中共中央军委经济建设部部长、军委秘书长。1942年任中共中央情报部第三室主任,同年冬任军委作战部副部长,1943年兼任作战局代局长。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军委作战部代部长兼作战局局长。曾参与许多重要战役的组织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兼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工程学校校长。1952年任军委技术部部长。1959年起任总参谋部第三部部长、政委。1965年因病免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被选为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70年12月20日广州逝世,享年65岁。
(李涛夫人)李焕月
毕业于华北医科大学(前身为白求恩卫生学校),总参谋部军医正师级离休干部。1950年与李涛结为夫妇。
李吉娜(66年小学二年级)

李一氓(1903—1990)
又名李国治,李民治。四川成都彭州市东大街人。在上海大同、沪江、东吴大学求学期间参加反帝爱国的进步学生运动,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5年在广州加入郭沫若等组织的创造社。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科长。 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参谋团秘书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在中共江苏省委和中央特科工作。1930年4月参加发起成立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并为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的负责人之一。1932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候补执行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保卫局执行部部长,中革军委干部教导团教员。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先后任中共陕甘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兼军法处处长,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秘书长。皖南事变以后,任中共淮海区党委副书记,淮海行署主任,中共苏北区党委副书记、苏北行署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宣传部部长,1947年任中共旅大区党委副书记兼财委书记,大连大学校长。建国以后,转到外交战线工作。1953年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书记。1958年4月至1963年9月,担任驻缅甸大使,1962年后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入狱达6年之久。粉碎“四人帮”以后,1975年10月至1982年4月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常务副部长、顾问,1982年陈云推荐他任国务院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党的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因病于1990年12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李一氓夫人)王  仪(1917一2010)
陕西清涧县人,1935年就读于榆林女子师范学校,后又转到西安女子师范学校学习。1936年12月,主动放弃学业,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处工作。1938年1月与李一氓结为夫妇。后到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随李一氓到新四军工作,任新四军女生教导队指导员,军部直属队指导员,中共淮海区党委总支书记,苏北清江市市委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大连火柴厂厂长。建国后,任外交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处长、副局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司长,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文化参赞,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党组副书记等职。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10年8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李苏苏(55届小学毕业生,中国网通北京通信公司党委副书记,高级工程师)李蕾蕾(56届小学毕业生)李微微(61届初中毕业生,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会专利商标事务所副研究员)

李天佑(1914一1970)
广西临桂县六塘圩高陂寨村人,1928年入桂军独立团当兵。1929年被调往广西省政府南宁教导总队学习,开始接受共产党的教育,后在张云逸率领下开赴广西百色。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教导队机枪连任排长。12月参加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排长、军部特务连副连长。1930年4月任特务连连长。1932年任红3军团红7军第58团副团长。同年入红军大学上级干部队学习。1933年春至6月任红7军第20师第58团团长。6月至9月任红3军团直属队第13团团长。1933年11月至1934年10月任红3军团第5师师长。1934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月任红3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7月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参谋长。10月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4师第10团团长。1936年2月任红1军团第2师副师长。4月兼任第2师参谋长。同年夏任红1军团第4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6团团长。1938年3月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代理旅长。1939年赴苏联莫斯科就医,后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3年回国。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山东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北满(吉黑)军区参谋长。同年4月任松江军区司令员。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兼任哈尔滨市卫戍司令部司令员。1947年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司令员。1948年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1948年1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38军军长。1949年1月在平津战役中担任解放天津西线指挥员。1949年4月起任第13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任第13兵团兼广西军区副司令员。1949年12月起任广西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50年4月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1951年8月任广西省军区司令员。1950年5月兼任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军政大学广西分校校长。1952年8月至1953年5月任中共广西省委第三书记,1953年5月至1956年7月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1951年6月至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1年10月至1954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1955年入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8月任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8年1月至1960年12月任广州军区代理司令员。1957年12月至1962年9月任广州军区党委第三书记。1960年10月至1963年3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1962年9月副总参谋长。1966年12月至1968年4月任总参谋部党委副书记,1968年4月至1970年9月任总参谋部党委第一副书记。1969年4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军委办事组成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八大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70年9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
(李天佑夫人)杜启远(1918一2003)
曾用名杜堃。河南杞县人,就读于河南大学医学院,1936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8月参加八路军。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历任中共河南大学支部委员,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员、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员、秘书、科长、处长。1945年1月与李天佑结为夫妇。建国后,任广西南宁制糖厂厂长,江苏省工业厅副厅长、中共中央中南局计委石化局副局长、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李天佑)办公室主任、总参谋部第3部政治部副主任,总参谋部第3部政治部顾问。曾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3年3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李亚宁(66届初中毕业生,东方天佑经贸公司总经理)

李志民(1906一1987)
原名李风瑞,别名李明阶,曾用名李轩。湖南浏阳县高坪西坑村人,1925年开始从事农民运动。1926年春参加中国国民党,曾被选为国民党高坪区分部委员和乡农民协会副委员长。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在家乡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3月,在高坪参与组建区游击队,任党代表。同年冬调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任第2纵队中队党代表。1929年任红5军随营学校中共支部书记。1930年任特务大队副政委、中共赣西南省委西路行动委员会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委、红5军党委秘书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3军团政治部保卫大队政委,红5军第2师7团政委。1932年春任第2师政治部主任,1933年春任红3军团教导营政委,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夏,任红3军团卫生部政委,同年秋任陕甘支队第2纵队政治保卫分局2科科长。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4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36年1月,任红4师11团政委。同年5月,任红81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春,任红27军政治部主任,同年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校大队长兼教员、政治部组织科和干部科科长。1939年夏随抗大总校到晋察冀敌后办学,任组织部部长。1940年任抗大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1942年兼任抗大第二分校附设中学校长。1943年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副政委、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4年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政委兼中共地委书记、1944年9月任冀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任1945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野战军冀中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6年6月任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第3纵队政委、1947年1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政委。1949年2月任华北军区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建国后,1949年10月任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政委。曾兼任陕西军区政委。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19兵团政委,1952年底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1954年2月,任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任志愿军政委。曾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四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57年回国。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9年1月任政委。“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受迫害。1972年10月恢复工作,至1980年1月任福州军区政委,197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1月任中央军委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87年1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李志民夫人)刘  平(1920一2014)
原名刘如铮。河北阜平县城东阁老街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阜平县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宣传干事、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民运部干事、阜平县龙泉区妇救会委员,阜平县吴王口区妇救会委员,阜平县武装部妇女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教导队妇女干部训练班指导员、军分区供给处军鞋工厂指导员,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供给处副指导员,晋察冀边区党校学员,军区司令部管理处副指导员、军区政治部保卫部指导员,冀中军区政治部机关党总支部组织干事。1942年与李志民结为夫妇。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部军法处秘书、第2纵队职业学校组织股股长,华北军区第19兵团后勤部干部科副科长、第一野战军地1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员。建国后,1951年2月任志愿军19兵团后勤办事处党委秘书,兵团政治部干部科副科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1954年9月回国后,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1959年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办公室秘书。在1967年到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李志民将军一起遭受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严重迫害。1973年4月任福州军区司令部直属政治部副主任,1977年5月离职休息。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4年4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李新生(61届初中毕业生,海军干休所主治军医)李新星(63届初中毕业生,总参谋部政治部正师职文职军官)李京生(68届初中毕业生)李荣生(66届小学毕业生)

李富春(1900—1975)
湖南省长沙市人。1919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6月在巴黎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 6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实行国共合作的决定,在法国加入国民党。11月担任中共旅欧支部书记,并任国民党旅法支部执行部宣传科主任。1923年12月至1924年7月任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书记局成员、委员长。1924年9月至1925年1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区委编译委员会委员、主任。1925年1月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4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莫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组织部主任。1925年5月任中共旅莫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宣传部主任。同年8月回国到广州。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委员,并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军法处长,领中将衔。后任广州国民党政治讲习班理事兼班主任,国民革命军战时政治工作会议秘书。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11月任中共南昌市委书记。 1927年1月任中共江西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军委书记。5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军委委员,并任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任中共湖北省鄂北区特别委员会书记。11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科)长。1928年2月任中共江苏省委主席团成员、常务委员兼军事科长、破坏反革命军队运动委员会主任。5月至10月代理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28年 11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29年1月至3月调任中共上海法南区委负责人,3月至8月任书记。8月至11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兼军委书记。同年11月至1930年2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军委书记。1930年2月任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常委。1930年8月至9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行动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同年 8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南方军区主任、政治部主任。1931年1月至3月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至 1934年10月)、广东省临时委员会代理书记(至1931年2月)。同年3月至5月任中共两广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部长。5月调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6月至12月代理中共中央军委书记。12月至1934年10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32年12月任江西军区政委。1933年12月起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成员兼政治保卫局局长。1934年1月出席中共六届五中全会,被补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同时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同年9月至1935年9月调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至1935年)。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同年12月至1935年4月任军委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在会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8月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兼红3军团代理政委。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政委。到达陕北后,11月至12月任中共陕甘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同年12月至1937年 7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副部长(副主任)。1936年2月任东征军地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同年5月至1937年4月任中共陕甘宁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部长(1936年12月起)。1937年春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5月至9月任中共陕甘宁特区委员会执行委员。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 年8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1938年9月至11月出席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同年11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工作委员会兼华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至 1941年5月)。12月起任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副书记。1939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中共中央生产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同年9月至1941年12月兼任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部长。1940年9月至1941年春兼任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1940年10月起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副部长。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至1949年9月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同年 12月至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满分局书记、东北人民自治军西满军区政委(至1946年1月)。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任东北民主联军西满(辽热)军区政委。1946年7月至1949年任东北铁路管理总局政委。1947年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同年4月至8月任东北军事政治大学西满分校政委。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务委员。同月至1948年6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书记,1948年6月至 1949年8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48年10月至1949年9月任东北局财经委员会第一副主任。1948年1月任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副政委。同年8月至1949年9月任东北军区副政委兼军区后勤部部长(至1949年1月)。1949年1月至5月兼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4月至8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总会计局局长。同年5月至1952年8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1949年8月至1953年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至1949年9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人民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至195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1950年1月至8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职工委员会书记。同年4月至1954年9月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兼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任重工业部部长(至1952年8月)。1953年9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席。 1954年9月至1975年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至1970年6月)。1956年2月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 1957年1月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成员。1958年6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共中央财经小组副组长。1959年6月至1961年4月任国务院工业交通办公室主任。是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66年8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因病于1975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李沙沙(外孙 66年小学五年级毕业生,天津经济开发区干部)

宋任穷(1909一2005)
原名宋韵琴,曾用名宋绍梧。湖南浏阳县葛家乡乌石龙村人,1926年参加革命工作,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湖南浏阳县区农民协会委员长,中共区委委员兼共青团特支书记,浏阳县工农义勇队第4团队2中队党代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1师1团3营文书,红第4军32团(王左、袁文才)连党代表,红4军第3纵队大队政委,1930年任红12军35师团政委,红5军团15军44师团政委,红5军团13军第38师政委,红5军团第13师政委和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1934年入中央党校、红军大学学习。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其间:任中央纵队干部团政委、红军学校政委。1935年6月起任红军大学特科团政委。1935年12月任红28军政委。1937年3月任红军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任129师东进纵队政委,兼任冀南军区政委、冀南军区司令员、冀南军政委员会书记。1942年秋起任中共冀南区委书记,冀南行署副主任、主任。1944年起任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组织部部长、冀鲁豫分局代书记,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兼代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政委,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常委,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部长。1948年起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共中央豫皖苏分局书记兼豫皖苏军区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三副政委。1949年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南京市委副书记兼南京市军管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政委兼云南军区政委。1949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1950年2月至1955年5月任西南军区副政委、军区党委常委(1954年6月起)。1950年2月至1952年7月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1950年6月起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8月至1954年11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副书记。1954年4月至1956年9月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1954年4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未到职)。1954年10月任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9月至1957年2月任解放军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6年5月至11月任和平利用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11月至1958年2月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57年3月起)。1958年2月至1960年9月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60年10月至1967年8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1960年11月至1968年6月兼任沈阳军区第一政委、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64年2月起)。1965年1月当选为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至1977年受迫害。1977年10月至1978年12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78年3月当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0年9月免职)。1978年12月至1983年2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80年2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9月至1985年9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年10月至1987年夏任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顾问。1985年9月至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第一届、二届、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八届、十一届(十一届三中全会增补)、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八届十一中全会增补),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中共十三大分别增选、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任。因病于2005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宋任穷夫人)钟月林(1915一2009)
江西于都县桥头乡火烧坑村人,1931年初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区妇女主任、区妇委书记,中央局妇女部干事。1934年到江西瑞金沙坪坝的苏维埃大学学习文化。几个月后,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长征途中,在中央直属队妇女工作团开展宣传和扩红工作。到陕北后,在陕西省委妇联工作,中央党校学习, 1935年12月,与宋任穷结为夫妻,1936年10月调中央妇女部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入中央军委通信学校学习,毕业后任冀南军区司令部电台报务员,冀南军区司令部机要科译电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司令部机要科译电员,晋冀鲁豫军区留守处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司令部机要科译电员,云南省保育院副院长,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中共中央西南局党校学员,后调中共中央组部办公厅档案科工作。1961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办公厅机要秘书。文革中,钟月林与丈夫被下放到盘锦农场。1977年,宋任穷恢复工作,为了能让丈夫有充沛的精力更好地为党工作,放弃组织上为她安排的职位,精心地照顾着丈夫。1983年按副局级离职休息,享受副部长级医疗待遇。是第五届和第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09年8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宋小萍(56届小学毕业生)宋克荒(59届小学毕业生,北京置业房地产公司总裁)宋彬彬(60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党委书记,中国老区促进会副会长)

宋时轮(1907一1991)
原名宋际尧,别名宋之光。湖南醴陵县北乡黄村人,曾就读于醴陵县立中学。1923年冬在长沙入军阀吴佩孚的军官教导团学习。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出狱后到湖南浏阳、醴陵和江西萍乡边界地区组建游击队,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萍醴边区游击队队长,湘东南第2纵队政委,湘赣边区茶陵游击大队政委,红军学校第4分校校长。1931年初任红军总司令部教导总队队长,1931年春任红35军参谋长。1931年9月任红一方面军独立第3师参谋长。1932年任红一方面军红21军参谋长。同年7月任红21军第61师师长。8月任江西军区独立第3师师长。1933年8月任江西军区代理参谋长。后任中央苏区西方军参谋长。1934年春入红军大学学习。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任红军大学教员、第2大队大队长、军委干部团教员等职。1935年冬调任红15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36年4月任红30军军长。1936年5月任红28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6团团长。1937年9月任八路军第120师雁北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1938年5月与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任纵队司令员兼第11支队司令员。1939年1月至4月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参谋长。2月至12月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12支队司令员。1940年到延安,先后在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同年10月任津浦前线野战军指挥部参谋长。1946年1月任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其间,1946年1月调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执行处处长。同年9月至1947年4月任渤海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10月至1947年1月兼任渤海军区第7师师长。1947年4月任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兼第28师师长(至1947年6月)。1949年2月任第3野战军第9兵团司令员。1949年5月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7月至9月兼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1951年6月任志愿军第三副司令员。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回国后,1952年7月任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委(1954年3月起)。1957年11月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第一副院长, 1963年11月至1971年6月任军事科学院党委第一副书记。1958年5月至12月兼任军事科学院计划指导部部长,1959年6月至1962年7月兼外国军事研究部部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林彪事件后重新启用,1972年11月至1985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院长。1973年3月至1975年8月任院党委第三书记,1975年8月至1983年1月任院党委第二书记,1983年1月至1985年11月任院党委书记。1977年至1980年担任中央军委教育训练委员会主任。1980年后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在中共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因病于1991年9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4岁。
宋志真(侄)(62届初中毕业生)宋易人(侄)(66年小学五年级,北京海事卫星站高级工程师)

旷伏兆(1914一1996)
江西永新县埠前镇心田村人,1929年参加本地工会, 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乡工会委员、县模范团大队长,红8军第70团班长、红6军团第18师卫生部指导员、红6军团保卫局保卫队指导员,第17师连指导员,第17师新兵营营长、龙桑独立团政委、红6军团第16师46团副政委。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1937年1月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山西省方山县委书记。1938年起任山西战总会第2支队副支队长,1939年1月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第1军分区政委,1939年12月任冀中军区警备旅兼冀中军区第6军分区政委。1943年9月任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政委兼中共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3月任晋察冀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主任,1948年4月任晋察冀军区第6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6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8年8月任华北军区第1纵队政委。1949年1月任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6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67军政委,志愿军第19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6年10月任第19兵团政委。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两枚)。1958年4月回国后,人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4月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务院地质部副部长。1975年10月任空军副政委。1975年10月至1978年4月任中共空军党委常委。1978年5月至1983年1月任铁道兵第二政委。1983年5月任解放军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任副组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因病于1996年6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旷伏兆夫人)许更生(1920一2005)
江苏淮阴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初期,在“长虹剧社”、东北战地服务团工作,1938年参加八路军,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政治部“火线剧社”社员,冀中军区政治部民运部干事,冀中军区警备旅政治部干事,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政治部副科长。1940年8月与旷伏兆结为夫妇。建国后,任中共天津地委党校副校长,中国天津地位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处长,1965年毕业于中共中央高级党校研究生班,调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05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旷平南(57届小学毕业生,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旷平淀(63届初中毕业生,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外企服务公司经理)旷雄伟(67届初中毕业生,曾任中国建材对外经济贸易公司驻日本办事处主任)旷建伟(66届小学毕业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年鉴出版社社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9c060c0102vxgq.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11: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

佘积德(1916一1981)
河南商城县白沙河区沙河乡沙河村(现属安徽金寨县)人,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任商城独立团1连通讯员。1931年4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25军73师218团2营6连通讯员,218团政治处宣传员、宣传队长。1932年6月起任218团政治处组织科科长。1933年5月起任红31军91师政治部组织干事。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5年7月起任91师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长,1936年12月起任91师政治部特派员、干事。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起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政治处特派员。1938年3月起任386旅政治部保卫干事,12月起任386旅补充团政治处特派员。1941年2月起为129师轮训队学员,6月起任太行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副科长。1942年1月起任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1943年10月起为中共太行区委党校学员。1945年3月起任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4月起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1946年11月至1947年8月为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党校学员。1947年8月起任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9年2月起任太行军区安阳军分区副政委。1949年9月起任平原军区安阳军分区副政委。1951年11月任平原军区军政干校政委。1952年1月任华北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1952年12月起兼任华北军区炮兵军法处处长。1953年2月任志愿军炮兵指挥所政治部主任,1953年7月起兼任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军法处处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5年2月为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第一期学员。1956年8月任福州军区炮兵政委。1965年1月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69年11月任福州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其间:1972年4月至1974年12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江西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12月任福州军区顾问。1979年7月至1981年1月任成都军区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因病于1981年1月24日在成都逝世,享年65岁。
(佘积德夫人)张秀兰
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华北军区炮兵政治部组织科干事。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职情况不详。
佘晨光(57届小学毕业生)佘卫国(61届小学毕业生)佘秋霞(63届小学毕业生)

余光文(1902一1985)
原名余效书。曾用名吾必成。湖南平江县三市镇碛江村人,1925年加入湖南平江县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参加农民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湘鄂赣独立师传令班长,平江区苏维埃政府保卫队队长,通(江)修(水)平(江)游击队副队长,红16军7师传令班长、平江苏维埃政府保卫队机枪排长、连长,湘鄂赣军区独立第二师机枪连特派员,连指导员,红18军44团特派员,红6军团第18师第54团特派员,52团特派员,红6军团第17师特派员, 1936年任红6军团保卫局副局长兼侦察部部长。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1936年7月任红2方面军第6军模范师特派员。同年任红2方面军第6军政治部保卫分局局长。同年10月至1937年任红6军团保卫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部保卫部训练队队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至1944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锄奸部部长。1944年9月到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2月至1948年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管理处处长。1948年5月起任华北军区司令部管理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至1951年10月任华北军区直属队党委常委。后任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1955年6月兼任第18局局长。1961年11月回部队工作。1962年3月至1964年5月任军事科学院院务部部长。1965年5月任军事科学院副秘书长。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8年予以平反,恢复名誉。1979年2月任军事科学院顾问。1983年4月离职休息。是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62年1月3日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5年12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余光文夫人)张立(1919一1943)
安徽合肥市人,原名张振劳。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师,哥哥是地下党员。在合肥卢州师范学院女中读书时,就参加了地下党的活动。1937年的寒假,离开家乡,奔赴抗日前线。在地下党组织的协助下,千里迢迢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不久,她们被分配到陕西云阳县青训班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训班结束后,被分配到抗大训练部任助理员。后调军区除奸部任秘书.此间,与除奸部长余光文结婚。后到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学校任干事。1943年12月10日在河北阜平县柏崖村被日本鬼子杀害。
(余光文夫人)孟  英(1922一    )
河北平山县王快镇人,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毕业于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第五期,在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从事医务工作。建国后,曾任高等军事学院院务部卫生所小儿科主任,解放军第252医院副院长。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余泽军(55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军区总医院退休医师)余泽民(63届初中毕业生)余泽平(65届初中毕业生,武警总部后勤部退休军官)余泽庆(66届初中毕业生)余泽京(68届初中毕业生)

严庆堤(1915一1993)
曾用名严庆其。江西瑞金县城郊严屋村人,1934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方面军红1军团1师2团战士,红1军团部通讯队电话员。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月任红1军团随营学校政治部学员。4月任红1军团第2师第2团排长,7月任连指导员。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1937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第第7大队政治部主任,1938年5月任第7大队政委。1939年4月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等职。1940年6月为延安军政学院第三队学员。1941年2月任晋察冀出席七大代表团秘书。1942年4月在中共中央党校一部第五支部学习长。1944年3月在中央党校一部第七支部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10月任晋察冀军区教导师第3团政委。1946年3月至11月任冀察军区独立第4旅副政委。同年11月任察哈尔军区独立第4旅副政委。1947年12月任华北军区第6纵队第18旅政委。1949年2月起任第20团第68军第204师政委。1951年3月任第68军政治部副主任。同年6月任第68军政治部主任。1951年 7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68军政治部主任。1955年3月任志愿军第68军副政委。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的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55年9月至1957年6月任济南军区公安军政委。1958年3月进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8月任济南军区工程兵政委。同年11月任工程兵国防工程(科学研究)设计院政委。1965年10月任工程兵政治部主任。1968年10月至1973年1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军管会主任。1969年8月至1982年9月任工程兵副政委。期间1970年6月至1973年5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至1973年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3年7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严庆堤夫人)张文淑(1921一    )
河北平山县城关东人,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晋察冀平山县妇救会会长,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武委会妇女部部长。建国后,曾任华北军区八一学校政治协理员、幼稚部主任,陆军第68军政治部干事,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山东省济南市检察院干部,监察厅干部,国务院地质部机关党委监委副书记,地质科学院科技情报所主任。1982年离职休息。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严江河(54届小学毕业生,铁道科学院高级工程师)严江枫(61届初中毕业生,总参谋部二部少将)严江民(66届初中毕业生,北京绿杉树公司经理)严江敏(66届初中毕业生)严江征(65届小学毕业生,中国探险家协会会长)

严  俊(1914一1998)
江西泰和县万合乡桑园村人,1929年参加革命工作,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2军政治部青年干事,红22军64师军需处政委,红4军经理处军械科科长,红1军团供给部军实科科长、保管处处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1936年入陕北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供给部军需处处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军需处处长,军委总供给部政治处主任,1941年8月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供给部部长,1942年1月任太岳军区供给部部长,1944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北岳军区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太原战役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1949年2月任华北军区第18兵团后勤部部长。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合作部副部长,华北军区第20兵团后勤部部长,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总参谋部行政经济管理部副部长,1960年12月任国防部办公厅管理局政委,1963年10月任总参谋部管理局政委,1969年9月任至1971年9月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9月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8年10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严俊夫人)丁  超(1924一2012)
河南开封市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华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青年科副科长,总后勤部军需部政治部政治协理员,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在国务院商业部、石油工业部设计管理局勘察审计院工作。后调任中央农林政治部任干部处处长。
严安(56届小学毕业生)严平(61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市检察院检察员)严燕(63届初中毕业生,曾任广州军区总医院副主任医师)

邹国厚(1908一1999)
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镇柳林乡周家墩村邹家岗人,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1师3团机枪班长,红4军11师33团2营排长、副连长、31团2营5连连长、营长、红4军11师31团副团长,1935年4月任第4军11师31团团长,第33团团长,1936年10月任红31军91师277团团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2营营长,第771团副团长,1938年1月任第385旅独立团团长,1939年3月任第385旅独立第1团团长,1940年5月任第129师新编第7旅副旅长,1941年2月任冀南军区第6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6月任新编第7旅副旅长,第129师新编第4旅副旅长。1944年入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底随359旅南下,1945年7月任新四军第5师13旅副旅长兼河南军区第6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中原军区第2纵队第14旅副旅长,鄂豫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鄂东地区军事指挥长,1946年11月任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1949年1月任冀南军区南宫军分区司令员,1949年7月任河北军区邢台军分区司令员。建国后,任河北军区邢台军分区司令员,1952年任河北省公安总队总队长,1955年2月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离职休息,副兵团级离休干部。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9年9月18日在天津逝世,享年91岁。
(邹国厚夫人)尼惠林(1915一2012)
邹建军(61届初中毕业生)邹远征(63届初中毕业生,)

邹家华(1926一    )
上海市人, 1944年在淮南参加新四军,194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在华中新四军建设大学学习,后任山东省政府实业厅建设科干事。1946年-1948年任中共松江省哈东地委秘书,中共宾县常安区委副书记、书记。1948年-1955年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补习俄文,后赴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机械制造系学习。1955年-1964年任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人民友谊厂)工艺科工艺师、副主任工程师、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代厂长、厂长。1964年-1966年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1966年-1972年在“文革”中受冲击,曾被投入监狱,后下放劳动。1972年-1973年任一机部机械研究所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3年-1982年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2年-1985年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1985年-1986年任兵器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86年-1988年任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88年-1989年任国务委员兼机械电子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89年-1991年任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1年4月至1998年3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并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3年起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委。1996年4月任全国矿产资源委员会主任。1996年5月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998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二届至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邹家华夫人)叶楚梅(1928一    )
广东梅县人,出生于香港。1945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奔赴东北战场,参加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被组织送往苏联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从事工业技术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受父亲叶剑英的牵连被江青迫害,入狱两年。改革开放后曾任国务院第三机械工业部机床局副局长。
邹小毅(66年小学三年级,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理事会理事)邹小唐(66年小学二年级))

邱  蔚(1913一1957)
原名邱风禄,曾用名邱任、丘蔚。湖南浏阳县石港乡椒花村邱家老屋人,1929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5军1师1团排长,第6师17团连长,营长,第4师11团司令部侦察参谋。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1937年1月任红1师13团副团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3营副营长,1937年12月任2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第3大队大队长,第1军分区第2团副团长,1939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第3团团长,1942年9月任第1军分区第1团团长,1944年8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1旅1团团长、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副旅长,1946年6月任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10旅旅长,1948年9月任华北军区第8纵队司令员,1949年1月任华北军区第20兵团65军军长。建国后,1950年10月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1年6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部副参谋长, 1952年9月任志愿军第67军军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两枚)。1954年9月回国后,任陆军第67军军长。1955年9月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8月19日,在青岛休养时不幸遇难,终年44岁。
(邱蔚夫人)田  池(1921一1998)
河北易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县妇救会主任。建国后,曾任河北军区政治部干事,华北军区红光小学政治协理员(供给制副营级),1955年转业到地方,任人民大会堂服务科科长。  
邱燕湘(61届初中毕业生,武警总医院主治医师)邱燕平(64届初中毕业生,北京民族饭店医务室退休医师)邱燕光(66届小学毕业生,总参谋部老干部办公室退休干部)邱燕明(66年小学四年级,驻朝鲜武官处空军武官,大校军衔)

邱子明(1914一1999)
福建上杭县才溪乡上才村人,1929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乡团支部书记,中共上杭县委组织部干事,股长,少共区委书记,红4军第11师司令部作战科科员,第13团政治处文书,红1军团1师2团政治处技术书记,红1军团2师政治部技术书记、第1师政治部技术书记、第1师1团总支部书记,红1军团直属队俱乐部主任。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直属队政训处政训员,第343旅685团政治处教育股股长,1940年任八路军第5纵队苏鲁豫支队第2大队政治处主任,1940年12月任教导第1旅2团政治处主任,1942年任新四军第3师第7旅20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3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1943年3月到延安中央党校参加整风。.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8年2月任东北野战军独立第7师政委,1948年11月任第四野战军39军152师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任广西军区南宁军分区政委兼中共南宁地委书记,1951年10月任第49军政治部主任、1952年10月任空军第3军政治部主任。同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空3军政治部主任,后兼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前方指挥所政治部主任,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回国后,1954年9月至1956年11月任海军航空兵政治部主任。1959年进入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学习。毕业后,1961年9月任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1976年10月任铁道兵副政委,1979年3月至1982年8月任军委工程兵顾问。1985年4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9年3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邱子明夫人)毛  健
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任空军某部政治协理员(供给制正营级)。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铁道部专业设计院人事科科长。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邱铁闽(62届初中毕业生)

汪  洋(1916一1998)
浙江箫山县人,1935年在上海从事电影工作,1936年秋参加左翼上海剧人协会和业余实验剧团; 1938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延安文艺协会和延安文艺工作第一队工作,陪同美国海军参赞卡尔逊到敌后视察,拍摄了大量敌后军民抗日斗争的照片,后任抗日军政大学学员,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文工团副团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副社长、社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人民剧院院长,华北军区政治部电影队队长,创办“一辆大车上的电影制片厂”,拍摄我军第一部纪录影片《自卫战争新闻1号》。1949年4月任北平电影制片厂厂长。建国后,曾去苏联学习,回国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厂长、党委书记、顾问。在担任北影厂厂长的35年中,共领导组织北影职工拍摄了200多部故事片,为北影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创作人员及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多个第一,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文联第三届和第四届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届委员,第二届至第四届常务理事。因病于1998年12月28日逝世,享年82岁。
(汪洋夫人)林  韦(1923一    )
湖北省襄阳县人。原名杨如瑾。1934年考入北平市立女二中。一年后改进山西太原并州中学,后因家贫辍学。1936年冬入太原军政训练班学习,并参加牺盟会组织的文艺活动。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山西决死1纵队剧团演员,八路军115师344旅后勤部文化教员,抗日军政大学学员,抗大二分校政治部宣传队员、校政治部宣传科干事、校俱乐部主任、校文工团演员,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喜剧队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抗敌剧社戏剧组副组长, 1947年夏到安国县参加土改运动。1948年出席华北人民代表大会。建国后,任华北军区文工团戏剧队副队长、队长。次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团政治处副主任。1954年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训练班学习两年。结业后留院实验话剧团作演员、导演。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62年调北京部队战友话剧团任编导。1974年任北京部队京剧团导演、政委。1978年任北京部队政治部战友话剧团政委。1986年10月离职休息。曾被授予中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汪林立(57届小学毕业生,北京电影制片厂制片人)

汪乃贵(1905一1991)
安徽金寨县丁家埠区南溪镇南塘村人,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任乡赤卫队大队长,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5月参加商城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1军第33师97团战士、副班长,鄂豫边区政治保卫局班长、排长,商城独立第5团连长,红4方面军25军73师219团副营长,营长,1932年8月任红4军10师28团副团长,1933年春任第28团团长,1933年7月任红4方面军第4师第10师师长,1935年4月任红30军90师师长、第89师师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和红军西路军艰苦征战。1936年6月入陕北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副团长,1938年6月任第385旅副旅长,1938年8月任冀豫游击支队副司令员,1939年8月任东进纵队第8支队支队长1940年5月任新编第10旅副旅长,1941年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上级干部科科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11月随八路军南下支队挺进湘粤边区,1945年5月任新四军第5师鄂东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第5师13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中原军区第2纵队第13旅副旅长,1946年任鄂西北军区第3旅旅长兼第2军分区司令员,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35旅旅长,1948年任中共华东局党校南下干部大队司令员,1949年5月任赣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建国后,1950年1月任贵阳警备司令部司令员,1951年任公安部队第8师师长,贵州省公安总队总队长,1954年12月至1964年5月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5月离职休息,副兵团级离休干部。是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同年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1年6月6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6岁。
(汪乃贵夫人)张鸿志(1918一   )  )
江苏涟水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苏北抗日同盟会宣传队员,淮河抗日游击大队宣传队队长,中共淮阴县区委书记,县委妇女部长,中共清江市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华中局妇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涟水县委委员、县委宣传部部长兼民运部部长,涟水县南二区区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妇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华中工委妇联主任,赣东北军区卫生学校政委。建国后,1950年3月任贵阳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委会主任,贵阳市妇工委书记, 1952年10月至1956年7月中共贵州省妇委副书记,1953年1月至1955年12月贵阳市妇联主任,中华第二届妇联执委候补委员。1954年至1965年12月任第一届贵州省妇联主任、第二届贵州省妇联主任,1956年8月至1965年12月任贵州省妇联党组书记。1956年7月至8月贵州省妇工委书记,省人大常委、政协常委,纪检委员会常委,省委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共,黄石市委政工组副组长,1972年12月至1983年10月任湖北省卫生厅副厅长,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是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汪晋中

沙  飞 (1912—1950 )
广东开平县赤坎书楼村人,出生于广州市潮音街,早年开始业余摄影,在与鲁迅等进步人士交往中受到极大影响,并拍摄了大量鲁迅同志的重要摄影作品,抗战爆发后毅然投奔八路军并第一时间采访平型关大捷,1937年11月参加八路军,成为八路军专职摄影记者,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辑科科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报》社副社长,晋察冀军区画报社社长,华北军区政治部《华北画报》社社长(师级)。创办《抗敌报》,《晋察冀画报》,留下一大批包括白求恩大夫等抗日军民艰苦奋战的真实写照。1949年12月15日在石家庄住院时,开枪打死为他治病的日本籍医生津泽胜。1950年2月24日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决沙飞以死刑。1950年3月4日在石家庄执行。时年38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沙飞的家属对该案多次提出申诉,要求再审。北京军区军事法院经数年调查,复审查明:沙飞是在患有精神病的情况下作案,其行为不能自控。1986年5月19日北京军区军事法院判决:撤消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决,给沙飞恢复军籍。同年6月,北京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恢复沙飞同志的党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9c060c0102vxgr.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11: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分

苏  静(1910一1997)
曾用名苏孝顺。福建海澄县(今龙海市)海澄镇六口碑村人,在漳州省立第八中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在漳州第二师范读书时,因组织学潮,遭到反动当局的追捕,随父亲前往缅甸谋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回国参加救亡活动。1932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1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员、侦察参谋、侦察科副科长、科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东进支队司令部秘书长兼军法处处长。1939年冬任115师政治部秘书长。1940年11月任115师政治部锄奸部部长,保卫部部长,1944年9月任敌工部部长,山东战时工作委员会公安处副处长,1945年任山东军区政治部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山东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兼情报处处长。1945年10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情报处处长,1948年任东北军区司令部第1处处长,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兼教育处处长。平津战役中,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参加同傅作义的谈判。1949年5月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司令部第1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3月至1952年1月任中南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人民武装部部长、军区党委常委,1952年1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1970年6月-1978年9月任国家计划委员会革委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71年8月-1979年4月任国务院政工小组负责人。1978年6月任总参谋部顾问。正大军区级离休干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第九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7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苏静夫人)冯漱芬(1919一2002)
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转业到地方。因病于2002年1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苏笑前(58届小学毕业生)

苏井观(1905一1963)
原名苏秉达,曾用名王济。河南横川县城关人,早年在河南确山慈仁医院学医。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后,联络同学组成赤血救国团,沿平汉线北上郑州进行宣传活动。因此被学校开除。后报考由冯玉祥将军领导的张家口西北军弘道学校。1927年毕业于天津海军军医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回到潢川,与同学合股兴办三友药房掩护革命活动,自任经理。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组织的指示,秘密向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输送过药品和枪支。1930年初离开潢川进入鄂豫皖苏区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任红28团军医,后调任红军第1师(后改为第10师)医院外科主任、院长。1931年11月至1932年12月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院长。1933年7月至1935年3月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卫生学校校长兼外科主任。1933年秋任总医院管理委员会委员。1935年7月至1936年3月任红四方面军总卫生部医政局局长。1936年4月至10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卫生部部长。同年11月至1937年3月任红军西路军卫生部部长。参加来红四方面军长征,和红军西路军艰苦作战。1937年春西路军失败后随余部艰苦转战到达新疆,同年冬转去延安。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边区医院院长、八路军医院院长。1938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1942年6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后方勤务部卫生部部长。1943年兼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卫生部部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至1949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总卫生部部长。建国后,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1949年11月至1954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党组副书记。1951年5月至1953年8月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医务工会工作委员会主任。1954年9月至1964年5月任国务院卫生部副部长。因病医治无效,于1964年5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苏井观夫人)张琴秋(1904—1968)
学名张悟。浙江桐乡县石门镇人, 1924年春入上海大学学习,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和罢工斗争。同年赴苏联人中山大学学习。同年11月任中山大学党团临时委员会委员,后任学校党总支委员、俱乐部管理委员会主席。1930年冬回国到上海,任中共沪东区委委员,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1年5月被派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同月至1932年1月任中共鄂豫皖特区妇女委员会委员、书记。1931年5月任红4军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后改名为彭杨军政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后任红四军随营学校政委。1932年8月至12月任红四方面军第25军73师政治部主任。同年底参与公开批评张国焘的错误。1932年12月至1933年2月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1933年春被张国焘撤职,3月至4月任中共红江县委书记。同年7月至1935年初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起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1934年4月至1935年3月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第1团团长兼政委。1935年3月至1936年夏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团长兼政委。1935年5月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7月任中共川康省委委员,后任中共川陕省委妇女部部长。1936年11月至1937年3月任红军西路军总指挥部组织部部长。参加西征作战。西路军失败后被俘转押于南京监狱。1937年10月经中共中央营救出狱到延安。1938年2月至10月在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青年训练班任生活指导处处长、教员。4月至12月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大队大队长。同年12月至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妇女委员会专职委员。1939年7月至1941年9月任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教育长。1945年6月任中国解放区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同年9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妇委委员。参加中央土改工作团到晋绥、冀中、山东等地指导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底作为中国解放区妇女代表团代表,赴匈牙利出席国际民主妇女第二次代表大会。1949年1月任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4月在中国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4月至9月任全国妇联生产事业部部长。5月至9月任全国妇联党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68年4月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1949年11月至1950年,1953年11月至1955年1月,1963年5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1968年4月22日被迫害致死,终年64岁。1979年6月中共中央给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张克宁(51届小学毕业生)

苏振华(1912一1979)
原名苏七生。湖南平江县三墩乡戴家铺村人,1928年曾参加平江农民扑城暴动。1929年参加游击队,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5军1师3团战士、班长、连士兵委员会委员长、连政委,红4军10团总支书记,师经理处政委,1934年4月任红3军团5师13团政委。1934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长征途中任红4师第12团政治处主任、政委。到陕北后,1936年5月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高级班学习,同年12月任红军大学第2科科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第2大队大队长,第1大队大队长。1940年6月起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政委,7月兼鲁西军区政委。1941年7月任八路军第2纵队兼冀鲁豫军区政委。1944年5月任冀鲁豫军区副政委兼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党校校长。解放战争时期,自1945年8月起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政委、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任第5兵团政委兼贵州军区政委、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中共贵州省委书记。1953年11月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海军党委副书记。1957年2月任海军政委。1959年9月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隔离审查。1973年1月任海军第一政委,1973年3月至1977年12月任海军党委第一书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政治局委员。1975年1月任中央军委常委。他还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79年2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苏振华前夫人)孟  玮(1921一  ? )
河南南阳人,就读于南阳师范学校,1937年11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与苏振华结为夫妇。陪同苏振华转战南北,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在贵阳市委、国务院商业部计划处、北京农业大学工作。1958年与苏振华解除婚姻。
,苏承业 (空军技术二局大校军官,副译审,) 苏承德(金禾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谷  牧(1914—2009)
原名刘家语,曾用名刘曼生。山东荣成宁津镇东墩村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文登乡师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1934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工作,为北平左联负责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东北军第112师工委书记。1940年起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主任秘书、统战部部长。1943年起兼任八路军第115师兼山东军区政治部统战部部长。1944年秋至1946年任中共滨海区第二地委书记兼滨海军区第2军分区政委。1946年起任中共滨海地委书记兼滨海军分区政委,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长。1948年起任中共新海连特委书记兼新海连警备区政委,鲁中南区党委副书记兼鲁中南军区副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市长,济南警备区政委,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至1953年3 月)。1952年12月至1954年10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副书记,1954年10月至12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53年7月至1954年11月任上海市工业生产工作委员会书记。1953年9月至1954年1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业部部长。1954年11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上海局委员。1954年11月至1956年8 月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委员(1955年起)。1955年4月至1959年任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副主任。1956年7月至1965年3月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委员(1959年5月起)、党组副书记(1960年10月起)。1964年8月至 1965年3月兼任中央工业交通政治部主任。1965年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委员会主任委员。1965年4月至1968年2月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3年3月至 1980年12月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73年5月至1979年3月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革委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75年1 月至1982年5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79年3月至1983年11月兼任基建工程兵政治委、基建工程兵临时党委、党委第一书记。1979年3月至1981年3月兼任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79年8月后曾兼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80年2月至1985年9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5月至1988年4月任国务委员。1988年4月当选为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同月起任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党组成员。第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任职至十二届五中全会)。因病于2009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古牧夫人)牟  锋(1921一2001)
山东日照县人,193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先后在山东省大众日报社、山东军区滨海军分区、中共滨海地委、中共鲁中南区党委工作。建国后,在中共山东省鲁中南区党委、济南市轻工业局党委、中共上海常熟区委、国家建委标准设计局和建设计划局、国务院建工部机械施工总局和第五工程局、中共基建政治部组织部、国家建委党组办公室及政策研究室、国家城建总局园林绿化局工作,历任委员、组织部副部长、副处长、国家城建总局园园林绿化局副局长。1982年12月离职休养,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因病于2001年1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刘会远(64届初中毕业生,广告世界杂志社社长,深圳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历远(68届初中毕业生,武警边防局金丰城科技公司董事长,大校军衔)刘宪远(66届小学毕业生)

杜文达(1914一1995)                                                                                                            
江西庐陵县(今吉安市)大冲乡泉溪村人,1930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36师宣传队宣传员,红12军特务团勤务员,1933年3月任红1军团随营学校排长,1连指导员,总支书记,1933年7月任兴国补充师司令部指导员,师教导队指导员,1934年任红3军团5师第14团连指导员,1935年任红3军团司令部警通排排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随营学校排长、连指导员、军团政治部直属队中共总支书记,红1军团政治部巡视团巡视员, 1937年1月入延安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月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38年8月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第11大队政委,1939年7月任晋察冀军区游击第1支队政委,1940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5军分区第6团团长,1941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6团团长,1943年4月任冀中军区第7军分区第6地区队区队长,1944年8月任冀中军区第7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第一野战军冀中(杨成武)纵队第1支队支队长、第11旅旅长兼政委,1946年5月任冀中军区第11军分区司令员,1947年6月任冀中军区独立第9旅旅长,1948年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7纵队19旅旅长,1949年1月任华北军区第69军205师师长,1949年6月任华北军区独立206师副师长。建国后,1950年10月任河北省军区参谋长,1952年毕业于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同年8月任陆军第66军副军长,1953年7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20兵团67军副军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回国后,1955年3月任陆军第66军代军长,1956年4月至1959年1月任陆军第66军军长,兼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 1969年10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10月至1982年9月任北京军区顾问。是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5年3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杜文达夫人)张桂荣(1924一2014)
河北曲阳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华北军区第20兵团66军政治部干事。1954年以后转业到天津市护士学校工作,任职情况不详。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14年6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杜小明(61届初中毕业生,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杜新民(65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军区总医院副主任医师)

辛国治(1921一2013)
河北新海县(今黄骅市)羊二镇区杨家堡村人,1937年参加新海县抗日救国会,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黄骅县抗日救国会第十一分会秘书,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6支队连指导员,政治处宣教股股长,教导6旅政治部宣教科科长,组织科科长,渤海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处副主任、1945年7月任渤海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渤海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48年任山东兵团渤海纵队11师政治部主任,1949年2月任华东野战军第33军99师政治部主任。建国后,1951年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师政委,1952年9月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9月任上海警备区政治部主任,1959年11月任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1961年1月任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1968年10月至1970年12月任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主任,1970年12月任北海舰队副政委,1981年10月至1983年8月再任海军北海舰队副政委,1983年8月至1985年8月任南海舰队副政委。是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4月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3年7月22日在山东青岛逝世,享年92岁。
(辛国志夫人) 钟  毅1921一2003)
安徽省庐江县人,1938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4支队政治部人民剧团团员,新四军第4支队政治部组织科干事,苏北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医务所指导员、女生队副队长、分校政治部技术书记,中共淮南盱贻旧铺区委组织干事,苏北抗大五分校政治部组织干事。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政治部组织干事,华东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干事,华东军区渤海纵队后勤部留处政治协理员。建国后,历任凇沪警备区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华东军区公安第16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上海警备区干部管理处抚保科科长。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中共上海市委重工业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人事处副处长,上海市江宁区委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纺织工业部设计院党委办公室主任,纺织工业部设计院第四设计室政治指导员,青岛市园林局顾问等职。因病于2003年10月24日在山东青岛逝世,享年83岁。
辛晓红(66届初中毕业生,曾任中国天诚集团总公司海南公司总经理)辛苏宁(66年小学五年级,解放军第401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何长工(1900一1987)
原名何坤。湖南华容县大乘区南山乡大山村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春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法国当局驱逐回国。任中共华容县委书记。1926年任华容县团防局局长、湘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领导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马日事变后参加国民革命军,任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副连长。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军上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卫生队党代表。同年冬被派往广东韶关,同朱德部建立联系。1928年初归队后,被派到王佐、袁文才部做争取、改造工作。1928年2月至5月任宁冈县工农革命军第2团党代表。2月至3月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党代表。3月至4月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2师第2团党代表3月任湖南湘南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4月任中共红4军委员会委员、第38团党代表。同年11月任第32团党代表。1929年初兼任中共宁冈中心县委书记。同年5月任红4军第5纵队政治部主任。曾任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常委、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1929年7月任红5军第5支队党代表。同年9月至1930年4月任红5军第5纵队党代表。1930年8月至1931年春任红8军军长,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至1931年1月)。1931年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代理政委、副政委。1932年1月至1933年1月任红5军团第13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32年任红军学校代校长、政委、副校长,同年6月至10月任第三期军事团政委,1933年3月至8月任第五期团政委。1933年10月至1934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1933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1933年11月任中共粤赣省委常委、执行委员、宣传部部长。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5月至9月任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34年10月任红一方面军教导师政委,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同月任中央红军第2野战纵队第1梯队政委。同年12月任中央军委纵队第2梯队政委兼司令员。1935年3月任红9军团政委。9月随军编入红四方面军,继续参加长征。任红32军政委,10月任红四方面军粮食局局长。1936年1月任四川省苏维埃政府粮食总局局长。9月起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务委员。9月至10月任甘肃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党团书记。1937年1月至8月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二期学习,任第4大队第11队队长。9月至12月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1局局长。11月起任八路军留守兵团两延(延川、延长)河防司令部司令员。1938年4月至12月任抗日军政大学第5大队大队长。同年冬至1940年1月任抗大第1分校校长。1940年4月任抗大总校教育长。1942年8月任抗大总校副校长。1943年3月至8月任抗大总校代理副校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率抗大总校4000余人赴东北,创办东北军政大学四个分校。1946年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2月至4月任吉辽(东满)军区通化军区司令员。同年2月至1947年11月任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后任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兼军械部部长。1949年8月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3年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任政务院重工业部副部长,1949年11月任重工业部党组副书记。1950年6月任重工业部代理部长兼航空工业局总局局长。1952年8月至1967年1月任国家地质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至1955年1月),1956年12月至1967年1月任部党组(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残酷迫害。1975年10月重新工作,任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1977年12月任军事学院副院长。1982年9月至1985年9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是中共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80年9月至1983年6月任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因病于1987年12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何长工夫人)尹清平(1916一1986)
四川省旺苍县黄洋镇人,在青少年时代就投身于革命运动,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四川省巴县妇女工作部部长、中共江口县妇女工作部部长,红四方面军妇女营营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红军到达陕北后,与何长工结为夫妇,在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和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政大学女生队队长兼指导员,为培养女干部、迎接全国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建国,曾任中央监委驻国务院地质部监察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主任,解放军国防大学离休干部。因病于1986年7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何光炜(57届小学毕业生,曾任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典(67届初中毕业生)何光瑞(66届小学毕业生,北京积水潭医院副主任医师)

狄  风 (1914一2002)
山东莱州市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火洗礼。历任参谋、科长、胶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建国后,任总政治部组织部科长,总政治部干部部计划调配处副处长、处长,1961年5月任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1970年2月任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1974年2月任济南军区陆军学校副政委。正军级离休干部。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6月晋升大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2年 7月7日在山东济南逝世,享年88岁。
(狄风夫人)刘  云
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季节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军委总干部部任免处助理员(供给制副团级)。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刘大鹏(55届小学毕业生) 

阮  平(1915—1970)
原名阮金庭。壮族。广西田东县思林镇坛乐村平乐人,1929年参加农民民赤卫军,同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农民赤卫军勤务员、红7军第4纵队战士、通信班班长、红军学校学员,独立师连长、营长、红3军团4师10团连长、红3军团第5师副营长、独立团团长,1935年任红3军团11团党总支书记,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入红军大学学习。1936年1月任红1军团1师3团副团长,1936年5月任第3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连长、营长,1937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兼第3支队第7大队大队长,1939年3月任晋察冀军区第5团1营营长、副团长、团长。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任冀晋军区独立第2旅副旅长,1947年1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9旅副旅长,1947年7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12旅副旅长,1948年2月任第4纵队10旅副旅长,1948年9月任华北军区第8纵队24旅旅长,1949年2月任华北野战军第65军195师师长,建国后,1950年11月任第65军参谋长,1951年2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65军参谋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3年9月回国,1954年10月至1955年2月任陆军第63军副军长。1956年因病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70年5月1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5岁。
阮桂晋(61届初中毕业生,海淀区委党校退休医师)阮桂恩(63届初中毕业生)

阳自碧(1918一2015)
四川巴中县磨子乡杨家湾村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省少年先锋队指挥部训练班识字排长,通江县城区少先队大队文书、县游击队文书,红33军独立团警卫员,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交通队传令兵、公务员、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股长,副科长,1942年起,先后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总校、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任中央军委机要科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科副科长,科长,冀热辽军区司令部机要科科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副处长,华北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处长。建国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副局长,1960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61年毕业后,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第51研究所第一副所长、第二所长,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副局长兼国防科委第51研究所所长。1970年4月到1983年5月任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4月晋升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5年9月1日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97岁。
(阳自碧夫人)王  英(1922一    )
阳小凤(67届初中毕业生)阳小彬(66届小学毕业生)

张  震(1914一2015)
原名张见生,别名张祖寿,又名张中天。湖南平江县长寿镇新泉段嘴头屋村人,1928年参加少年先锋队,任宣传部部长,曾两次参加平江扑城暴动。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5月至1934年任红5军2纵队特务大队宣传员、红3军团第1师第1团宣传队队长、4连政委、师司令部文书。1934年至1937年任红3军团四师10团司令部通信主任、第3营营长、第12团参谋长,红1军团4师司令部参谋。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在太原彭雪枫处从事党的统战工作,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参谋、科长,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参谋长,1938年9月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参谋长,1939年11月任新四军第6支队参谋长,兼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1940年7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参谋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参谋长兼淮北军区参谋长,1944年11月任第11旅旅长兼淮北路西军分区司令员,曾兼任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1948年3月任华东野战军第1兵团(西兵团)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49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建国后,任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参谋长。1952年至1957年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1953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24军代军长兼政委,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友谊勋章。1954年至1957年在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9月任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1962年9月任军事学院院长。1966年至1970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下放武汉钢铁公司劳动。1970年1月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葛洲坝水利工程指挥部政委。1975年8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1978年2月任部长,总后勤部党委第二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1979年11月前任中共中央军委列席常委)。1980年1月至1985年3月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副书记。1985年11月任国防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990年4月任国防大学校长兼政委、党委书记。1992年10月至1997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离职休息后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二届、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5年、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2015年9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张震夫人)马龄松(1922一    )
原名马凌嵩。河南宜阳县人。在开封读高中。1938年1月参加党领导的河南省战时工作促进团,同年10月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竹沟教导队学员,新四军第4师司令部直属队指导员,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部直属队指导员,华东军区司令部直属队指导员,华东军区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协理员。1940年3月与张震结为夫妇。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生产局秘书,江苏省轻工业厅计划财务处处长,国务院第四机械工业部计划财务处处长。局级离休干部。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2015年9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
张小阳(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解放军洛阳军事外语学院院长,少将军衔)张连阳(57届小学毕业生)

张际春(1900—1968)
字晓岚。湖南宜章县天塘乡罗轸洞村人,1922年参加湖南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区党部常务委员。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中共宜章县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和县农民协会秘书长。先后在红四军第32师党委会、第10师第28团党委会工作。1929年初调任红4军第2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30年6月至8月任红4军秘书长。同年8月至1931年1月任红1方面军政治部宣传处处长。1930年12月调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兼机关党支部书记。1931年春调任红3军秘书长。5月至9月任红4军第11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至1932年3月任红4军第13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32年3月至8月任第45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8月任红1军团第31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2月调任红1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主办《战士报》。1933年兼任红1军团军事裁判所所长。1934年初任红军第2步兵学校(即公略学校)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同年夏因抵制和反对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受到排斥和打击,改任校训育处副处长。不久调任红5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0月任红军大学政治主任教员。1936年6月至9月任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到达陕北后,学校改编为红军大学第2校,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期第二队学习,兼任党支部书记。3月至8月任中国抗日红军大学附设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副主任。11月调任绥德河防警备区政治部主任。1938年1月至1943年3月任抗大政治部主任。1938年5月任抗大党务委员会书记,1942年9月起任抗大代理政委兼军政委员会主席。1943年1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宣传部部长(至1943年10月)。1943年9月起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副主任。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8月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务委员,同月至1946年9月兼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部长。1945年8月至1948年5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副政委,1946年7月至1948年5月兼任政治部主任。1947年5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常务委员。1948年5月至1949年2月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2月至9月任第二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共第2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2月至8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5月至6月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5月至9月任中共南京市委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0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10月至1950年4月任第二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1949年12月兼任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950年2月至1955年5月任西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至1952年11月),1950年4月至1955年5月任西南军区党委第一副书记,1950年9月至1954年3月兼西南军区干部管理部部长。1949年11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务委员。1949年12月至1952年8月兼任西南局办公厅主任、组织部部长,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至1951年1月)。1950年2月至1954年12月兼任西南局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0年11月起兼任西南局党校校长。1952年9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副书记兼西南局农村工作委员会书记(至1953年2月),1952年12月起兼任西南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1953年2月至1954年12月兼任西南局农村工作部部长。1950年6月至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1年9月至1953年3月兼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主任。1953年1月至1954年11月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任西南行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1953年3月起)。1954年1月至1967年6月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其间,1957年6月至1959年6月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1958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文教小组成员。1959年6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第二、第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诬陷和迫害,1968年9月12日含冤逝世,终年68岁。1979年1月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
(张际春夫人)罗  屏(1916一1966)
四川古蔺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洗礼。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曾经揭发江青,遭到江青、康生等残酷打击迫害,于1966年9月9日在北京含冤去世。
张云淑

张宗逊(1908一1998)
陕西渭南县赤水镇堰头村人,1924年5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6年2月经党组织推荐,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12月随黄埔军校入伍生队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4月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第8军第3师第9团政治干事兼营指导员。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到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4师任新兵训练处排长。不久在武汉被编入国民政府警卫团,任第3营连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1927年9月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第3营第10连连长。参加了三湾改编。1927年10月带领特务连护送毛泽东到达井冈山。1928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31团连长。1929年2月任红4军第3纵队第9支队副支队长,同年4月任支队长。1930年6月任红1军团第12军代理参谋长。同年10月任红1方面军第12军第36师师长。1932年10月至任红一方面军第12军军长。1933年6月任红一方面军总直属队独立第1团团长。1933年11月任红9军团第14师师长兼广昌警备司令。1934年6月任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1934年10参加中央红军长征。任中央红军第2野战纵队参谋长。同年10月任红3军团第4师师长。1935年2月任红3军团第10团团长。在第二次攻占遵义城的战斗中身负重伤。经组织安排到中央休养连治伤并兼任休养连连长。1935年7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任红四4方面军第4军参谋长。同年10月至任红军大学教育长兼高级指挥科科长。到达陕北后,1937年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作战局局长。5月至8月兼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旅长。同年4月赴冀中地区,组建“张纵队”并任司令员。1940年2月起任晋西区委军政委员会委员。同年11月至1942年8月任晋西北军区第3军分区旅长兼司令员。同年9月至1945年7月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旅长兼第3军分区司令员(至1943年6月)。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6年3月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八路军第120师暨晋绥军区副司令员、晋绥野战军副司令员(至1946年11月),晋绥野战军第358旅旅长(至1945年10月)。1945年9月至1946年3月任中共吕梁区委书记、晋绥军区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6年2月任晋绥野战军代司令员。8月任大同战役野战指挥部司令员。同年11月至1947年2月任晋绥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1947年2月至3月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1947年3月至9月任西北野战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同年9月至1949年2月任西北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前线委员会委员。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949年8月兼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建国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第一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前委常委(至1949年11月)。1949年11月至1950年5月任第一野战军兼西北军区副司令员。1949年12月至1953年1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5月至1952年10月任西北军区副司令员。1952年10月至1969年12月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1953年1月至1955年3月兼任中央军委军校部部长。1953年1月至1954年10月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3年3月至5月任最高人民检察署西北分署检察长。1955年4月至1957年10月兼任军委训练总监部副部长。1955年5月至1957年10月任训练总监部军事学院和学校部部长。1958年5月任总参谋部军校部部长。1960年初兼任军委军事训练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63年1月至1966年5月兼任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1年1月平反,同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73年6月至1978年2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1973年8月至1978年2月任总后勤部党委书记。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和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98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张引霞(53届小学毕业生,侄女)

张闻天(1900一1976)
江苏南汇县(今上海市)人,1925年6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9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28年9月入红色教授学院深造,并参与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1931年2月回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主编《红旗》、《斗争》。9月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1933年1月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同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10月参加长征。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作批判错误军事路线的报告,起草遵义会议决议,被推举在党内负总责,协同毛泽东实现党的历史转折,并反对张国焘分裂活动。长征到达陕北后,继续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主持召开洛川会议,会议确定全面抗战路线、独立自主原则和敌后山地游击战为主的方针。1937年12月至1942年1月兼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38年5月至1941年12月兼任马克思列宁学院院长,并主持《马恩丛书》和《列宁选集》编译工作。1938年9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关于组织问题的报告。11月任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1939年2月至8月兼任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部长。同年10月至1941年8月兼任《共产党人》杂志负责人。1941年6月任中央马列研究院院长。在同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自觉清算过去“左”倾错误。12月参加中共中央党校管理委员会。1942年1月率延安农村调查团赴陕北和晋西北进行社会调查。1943年3月返回延安,同月任中央组织委员会成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至10月任中央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1946年5月任中共合江省委书记。6月至8月、1947年2月至1948年5月兼任合江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48年6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12月兼任东北局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49年5月任中共辽东省委书记兼任辽东省委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1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席联合国和安理会首席代表(未赴任)。1951年4月任中国驻苏联大使。9月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5年1月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协助兼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主持外交部部务。1956年9月出席中共八大,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58年3月起任中共中央外事小组成员,对中国外交战略策略提出重要意见。1959年4月继续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7月在庐山会议上发言,批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强调克服主观主义和发扬党内民主,同彭德怀一起受到错误批判,被撤销外交部副部长职务。1960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文化大革命”中再受迫害。1969年10月被遣送广东肇庆。1971年10月至1974年写下《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治和经济》、《党内斗争要正确进行》等文稿近10万字,批评“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探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6年7月1日在江苏无锡逝世,终年76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其平反。197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为其举行追悼会。
张昌安(孙)(59届小学毕业生)张秀君(孙)(59届小学毕业生)
孟庆山 (1906一1969)
河北蠡县万安村人,1925年8月参加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1926年9月任冯玉祥部第10师第4团第3营机枪连排长,参加五原誓师和北伐战争。1928年12月任第4军新编独立第4旅第2团第3营副营长兼第9连连长,1931年4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工兵营副营长兼第2连连长,手枪队队长,12月参加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军大学学员,红1军团第3军第8师第24团副团长,第9师22团副团长,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1师1团1营营长,1933年12月任红1方面军教导第4团团长。1934年春任红1军团补充第1师第3团团长。同年6月任红3军团司令部参谋,干部队队长等职。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第75师第224团参谋长。1937年1月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间奉命到冀中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9月任中共保属特委军事委员,10月任中共保属特委军委主席。同年12月至1938年5月任河北游击军司令员。1938年1月至8月任中共冀中省委委员、军事委员会主席。同年5月至1943年9月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八路军第3纵队第10支队(第4军分区)司令员(至1940年6月)。1938年至1939年1月任中共冀中区第四特委委员。1938年8月至1942年9月任中共冀中区委委员。1940年6月至1942年1月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司令员。1940年9月进入延安军政学院学习, 1941年8月至1942年3月在军事学院高干队学习,1942年至1945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并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起任中共冀中区委常务委员。同年5月至1947年7月任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司令员。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任冀中军区副司令员。1947年7月至1948年1月兼任冀中区人民武装部部长。1948年1月至1949年7月任冀中区人民武装部副部长。建国后,1949年8月至1950年10月任河北军区石家庄军分区司令员。1950年9月至1964年4月任河北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9年8月至1964年9月兼任河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1964年10月至1966年8月当选为河北省政协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届、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69年2月17日在天津逝世,享年63岁。
(孟庆山夫人)黄  克(1921一2010)
原名王青园。河北新城县(现河北省高碑店市)人,简易师范学校毕业。1938年3月参加河北游击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河北游击军政治部妇女部工作员,新城县妇救会主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政治部国防剧社女生队队长,中共北方局党校学员,中共中央党校学员。1939年9月与孟庆山结为夫妇。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区石家庄专署民政科干事、科长。建国后,任河北军区司令部秘书,1952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河北省人民监察委员会秘书,北戴河市海滨区副区长,河北省宗教事务局秘书、办公室主任。1965年离职休息。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10年12月13日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
孟凡军(61届初中毕业生,船舶工业总公司707所研究员)孟述(60届小学毕业生,曾任39军副师长,大校军衔)孟通(63届小学毕业生,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司处长,已故)

花怡庚(1908一2004)
河北行唐县人,1937年11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延安马列主义学院一期学员,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第3大队主任政治教员,第2团主任政治教员,第4大队主任政治教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干事,石家庄物资管理委员会军械处处长,华北军区后勤部生产部经营处处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生产部生产合作社主任,华北直属设计公司经理,华北行政委员会基建处处长,华北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政务院城市建设部规划设计局副局长,国务院建筑工程部设计总局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副局长,计划基建局副局长。是中国建筑协会第三届,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协会第四届秘书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因病于200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华克芳(53届小学毕业生)

( 八画 )
郑  岱  明  尚  屈  欧阳  罗  林  冼  易  范  武  油  庞  金  岳  周  柳  瓮  卓
郑位三(1901—1975)
原名郑植槐。湖北黄安(今红安县)檀树乡马鞍山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武昌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毕业。1918年入武昌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习。1922年毕业后返乡。入党后在湖北黄安七里坪地区组织农民运动。1927年4月起任中共湖北省黄安县委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黄安县委代书记、书记。1930年3月起任中共鄂豫皖边特区委员,5月至6月任中共商城县委书记。1930年秋起任鄂豫皖边特区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部长、人民委员会代委员长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席、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候补委员。1932年1月至1934年12月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1933年1月至1934年4月任鄂东北游击司令部总司令。1933年11月至1934年11月任中共鄂东北道委书记。1934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委会委员,12月起任红25军政治部主任、中共鄂豫陕省委委员。1935年5月至6月任中共豫陕特委书记,6月至9月任中共鄂陕特委书记、鄂陕游击总司令部政治委员。参加了红25军长征。1935年9月至1937年任中共鄂豫陕特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1938年3月至1939年1月任中共鄂东特委书记,其间:1938年6月起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1938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1939年1月至11月任中共鄂豫皖区委书记,11月起任鄂豫(豫鄂)边区党委委员。1939年后任中共淮南区委书记。1940年7月至1941年1月任新四军第4支队代政委。1941年1月起任新四军第2师政委兼皖东军政委员会书记。1944年6月至10月任鄂豫边区临时参议会议长,1944年10月至1945年8月任鄂豫皖湘赣边区临时参议会议长。1944年1月至10月任新四军第5师政委。曾任鄂豫(豫鄂)边区党委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局代书记,中共中央中原局代书记兼中原军区政委。1947年5月起任中原局第一副书记。1948年起因病长期休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12月、1959年4月、1965年1月相继当选为政协第二届、三届、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75年7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郑位三同志夫人)蒲云(1918一2015)
四川平昌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洗礼。曾任红四方面军宣传员,医院看护,班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后方医院机关党支部书记。1942年8月与郑位三结为夫妇,由组织安排以照顾郑位三同志身体为主,兼做些党务和行政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1965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秘书。1982年按副局级离职修养。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15年7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郑非迟(56届小学毕业生,曾任武汉市驻京办事处副主任)郑吕梁(62届初中毕业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部工程师)郑复康(63届小学毕业生,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编辑部主任)郑果迟(68届初中毕业生,北京拉丝模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郑维山(1915一2000)
河南新县泗店乡泗店村屋脊洼人,1929年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湖北省麻城县区赤卫军副分队长、副指导员,红1军1师战士,红四方面军总部通信队通信员、班长、副指导员、指导员。1932年任红4方面军9军27师81团政委。1933年11月任红9军27师政委。1934年2月任红30军89师政委。1934年6月任红30军88师政委。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和红军西路军艰苦征战。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3期学习,毕业后,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军事教员。1939年任晋察冀军区教导团政委、团长。1942年1月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3支队副司令员。1944年1月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张家口卫戍司令员,冀察军区司令员。1946年秋-1947年11月任察哈尔省委委员、察哈尔军区司令员。1947年6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3纵队司令员。1949年1月任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63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陆军第63军军长,1950年任陆军第19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1年6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9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志愿军第20兵团代司令员,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回国后,任第2高级步兵学校校长。1955年3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副书记。1969年6月-1971年1月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党委书记。1967年4月-1970年12月任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4月任中央军委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处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后予以纠正。1982年12月至1985年6月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党委书记(1983年1月起)。是第三届和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二次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0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郑维山夫人)孙景波(1926一2010)
原名孙香燕。河北灵寿县岔头镇大夫庄村人。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医科学校医生,华北军区第19兵团留守处医生。建国后,入沈阳医学院进修,毕业后,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当医生,1962年重新入伍,被授予大尉军衔。先后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任眼科医生、医务部助理、政治部副主任。郑维山被撤职审查后,受株连迫害,恢复工作后任第262医院政委。1983年,以正师职(副军级待遇)离职休息,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0年1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郑理力(62届初中毕业生)郑明民(64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军区总医院主 任医师,放射科主任,教授)郑晴勤(63届小学毕业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将军衔)郑卫卫(66届小学毕业生,天津警备区副参谋长,大校军衔)郑京京(66年小学五年级,)

岱忠信(1915—2005)
江西泰和县人,1929年11月参加地方农民暴动。1930年3月加入共青团,1933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历任泰和县沙村区委组织部长、公略县委会委员、江西军区赣江独立营连部文书、红8军团20师63团营部书记、红五军团13师37团政治指导员,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央军委机要处科长、副处长等职。在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中纵队政治部干部科科长,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教导团政委,冀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保卫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河北军区石家庄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衡水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天津军分区副政委,陆军第66军干部部部长,1954年2月任华北军区编外人事部副政委、政委,1955年任北京市兵役局局长,1959年1月任北京卫戍区政治部主任,1964年4月转业到地方工作,任中共中央华北局财贸部政治部主任,北京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顾问 (副市长级待遇、市长级医疗待遇)。北京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6年离职休养。因病于2005年1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岱忠信夫人)杨  勇
河北省人,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华北军区补训指挥部政治部干部助理员(供给制副营级)。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职情况不详。
岱洪宾(63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市民政局捐赠中心书记)岱洪奇(68届初中毕业生)岱洪燕(66年小学五年级)

明光星(1924一2009)
山东肥城县明家新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泰西支队文化教员、战士、八路军第115师宣传分队长,山东军区鲁西军区连副指导员,冀鲁豫军区第1军分区宣传队队长、政治部干事。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团政治处宣教股股长,炮兵营副教导员,战友剧社政治协理员,华北军区平原(省)军区独立团副政委。建国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科长,解放军政治学院学员,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科长,北京卫戍区政治部秘书处处长,总参谋部第3部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总参谋部第3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部长,总参谋部第3部政治部副主任,总参谋部防化兵学院政委。1986年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9年9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明小新(65届初中毕业生)明小燕(68届初中毕业生)

尚素子(1914一2014)
原名尚俗子。山西洪洞县人,1936年9月参加山西省军官教导团,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5月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抗敌决死队,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政治部敌工科干事,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司令部侦察股股长,冀中军区第6军分区政治部敌工科科长,中共冀中第六地委敌工部副部长。荣获冀中军区“建军骨干”奖章。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干事、科长,晋察冀中央局联络部干部室主任,华北军区政治部敌工部科长,长期从事敌工和情报工作。建国后,历任天津市军管会参谋处副处长、办公厅副主任,天津市警备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警备处处长、办公室主任,天津防空指挥所副主任兼华北防空司令部临时训练处处长,华北军区司令部气象处处长,北京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处长,北京军区司令部情报部部长,其间在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学习二年。1965年4月至1969年7月任河北省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 1969年任天津市革命委员会财贸组组长,1976年4月任天津警备区副司令员,1978年5月任天津警备区顾问,正军级离休干部。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6月晋升大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4年5月20日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尚素子夫人)李  明
河北省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中共华北局组织部处长(行政14级)。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尚英英(63届小学毕业生)尚丽丽(66年小学四年级)

屈培雍(1922—2005)
河北蠡县郑村乡东河村人,1938年2月参加人民自卫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蠡县抗日救国会工作员,人民自卫军无线电训练队学员,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司令部电台报务主任,冀中军区后勤部电台分队长,晋察冀军区无线电高训队学院员,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电台区队长,冀中军区司令部电台队长。荣获冀中军区颁发二等“五一奖章”。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野战军冀中(杨成武)纵队12旅司令部通信科科长,第3纵队7旅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兼电台区队长,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建国后,任山西军区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华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干部科科长,副处长,北京军区司令部通信处副处长,处长,北京军区司令部通信兵部主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二期学员,北京军区司令部通信部部长,1965年9月任军委通信兵司令部副参谋长,1969年10月任参谋长,1975年3月任总参谋部通信部副部长,1976年6月任总参谋部第4部副部长,1980年1月任部长,1982年8月任总参谋部通信部副部长,1984年10月至1985年8月任总参谋部通讯部政委,1987年7月按副兵团职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62年11月晋升大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5年5月3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屈晋生(66届初中毕业生,总参谋部54所研究室主任)屈曼芳(68届初中毕业生)屈曼霞(66年小学五年级)

欧阳家祥(1909一1980 )
江西吉安县固江镇钓源村人,1929年参加赤卫队,1931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独立1师1团班长,排长,文书,团俱乐部主任,1932年7月任红8军22师师部文书,1933年6月任红6军团17师师部侦察排长,第50团侦察参谋,第49团通信主任,1933年10月任第51团营长,团参谋长,1935年11月任第51团团长,1936年1月任第16师参谋长,红6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1936年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参谋长,1937年10月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8团参谋长、副团长,1940年1月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参谋长,1945年6月任警备第1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任冀热察辽军区第21军分区司令员,1949年1月任热河军区副司令员。建国后,1950年1月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1950年8月任东北军区空军参谋长,1952年8月入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解放军第45军副军长,第45军军长,1954年7月入朝,任志愿军第54军副军长兼参谋长,1955年10月任54军政委,12月代理军长,1957年9月任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1958年10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高级系副主任,1960年2月,调任解放军总部红二方面军战史编撰委员会第三组组长。1962年8月,调任解放军防化学兵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1966年8月,欧阳家祥受到迫害,蒙受不白之冤。1971年9月林彪事件后,才获得人身自由。1978年12月30日,欧阳家祥被平反昭雪。不久,担任了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部顾问。是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0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欧阳家祥夫人)林  萍(1919一2009)
原名董芳梅。陕西延长县人,1936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1969年根据中央军委精神,红军时期入伍女同志,爱人还是现役的一律恢复军籍。总参谋部兵种部正师职离休干部。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09年12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欧阳三保(62届初中毕业生,建设部老干部局处长)  欧阳娟娟(64届初中毕业生,武警学院卫生处退休军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9c060c0102vxg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11: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部分

罗元发(1910一2010)
福建龙岩县龙门镇塔前村人,1928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5月参加游击队,1930年入闽西红军学校学习,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列宁青年队队长,闽西红军学校学员,红12军副排长、红12军军部特务连排长、指导员,红12军第36师第108团政委,红5军团13军第14师机枪连指导员,红14军、红15军直属队党总支书记,红3军团第5师第13团党总支书记,第14师第42团代政委、红3军团第5师第15团代政委兼政治处主任。1934年任第15团党总支书记。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10月至1935年2月任红3军团第5师第15团政委。1935年起任红3军团政治保卫局执行科科长,红3军团第12团政治处主任,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政治部组织干事。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任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代政委。1936年5月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起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独立第1师政治部主任。同年12月至1939年秋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39年秋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0年任中共晋察冀第一特委军事部部长。1942年11月至1944年9月任中共晋察冀边区第五地委书记。1942年11月至1944年9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雁北指挥部、第5军分区政委。1944年秋至1945年初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7月任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1947年2月改称陕甘宁野战集团军,3月改称西北野战兵团)教导旅旅长兼政委。1947年10月任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1949年2月至9月任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第6军军长。5月至8月兼任西安市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任第6军军长。1950年1月至1952年3月兼任迪化(今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党委书记。1951年11月至1957年9月任西北军区空军司令员。1955年至1957年在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9月任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1960年3月至1966年12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1966年9月任空军副司令员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至1975年7月)。1966年10月至1969年5月任中共空军党委常委。1970年10月至1975年7月任国防科委临时党委副书记。1975年8月至1982年10月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顾问组组长。1982年10月按正大军区级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因病于2010年5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罗元发原夫人)李景芳(1921一1985)
河北易县人,1937年初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12月与罗元发结为夫妇。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在易县妇救会、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联防军教导旅、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第一野战军第6军政治部门工作。建国后,曾任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政治协理员(供给制正营级),西北军区空军子弟小学校长。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等地工作,离休前任国防科委某基地驻京办事处副政委。因病于1985年1月31日逝世,享年64岁。
  罗冀延(57届小学毕业生,国家开发银行副局长)罗冀闽(63届初中毕业生,空军466医院军医)

罗瑞卿(1906一1978)
四川南充县(今南充市)舞凤乡清泉坝村人,1924年在张澜创办的南充中学读书,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后改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春先后担任闽西上杭蛟洋区游击大队大队长、教员,闽西红军第59团参谋长,1929年夏至秋任红4军第2纵队第4支队党代表、党委书记。10月至冬任第5支队党代表。1929年12月任红4军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1930年6月任红4军第2纵队政委。同年10月至1931年5月任红4军第11师政委。1931年11月任红4军第10师党委委员、红4军宣传部部长兼红4军随营学校政委。1932年2月至12月任红4军政委。1933年1月至1935年7月任红1军团政治保卫分局局长。1933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委会委员。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其间任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先遣支队参谋长,红3军团(称3纵队)政治部主任。1935年9月至11月任红军陕甘支队政治保卫局局长兼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到达陕北后,同年11月任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保卫局局长。同月至1936年5月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1936年6月至12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教育长。1937年1月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教育长。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月任抗大副校长。6月抗大总校改称八路军第5纵队(不久又改称青年纵队),任司令员兼政委。1940年5月起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1942年9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1943年3月至1945年8月任北方局社会部部长。1944年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晋察冀军区副政委。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代表团参谋长。1945年9月至1948年5月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1945年11月至12月兼任冀热辽军区第二政委、晋察冀军区第二野战军政委。1946年2月至1948年5月兼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1946年9月至12月任晋察冀野战军政委。1946年11月至12月任中共晋察冀野战军前线委员会书记。1947年6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一政委、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1948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至1949年9月)。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一政委。同年8月兼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政委。1949年2月任第19兵团政委。3月任太原前线司令部副政委,4月任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公安部部长(至1959年9月)、党组书记(1950年1月起)。1949年11月至1953年5月兼任北京市公安局局长。1950年9月至1957年8月任公安部队司令员兼政委,1950年10月起兼任公安部队党委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至1952年12月)、华北局社会部部长(至1954年8月)。1952年11月至1954年9月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2月至11月任政法委员会分党组干事会副书记。同年11月至1959年6月兼任国务院第一办公室(政法办公室)主任。1955年5月至1958年10月兼任公安学院院长。1958年6月任中央政法小组成员。同年10月至1960年12月任中央政法小组组长。1959年4月至1966年5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59年6月至1960年12月兼任国务院政法办公室主任。1959年9月至1965年1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常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书记。1961年12月至1965年12月兼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其间,自1964年6月起兼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党委第一书记。1962年9月至1966年5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65年底遭林彪等人诬陷,被解除党内外职务。“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长期关押。1971年9月后恢复工作。1975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1977年8月复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常委、中央军委秘书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65年1月至12月任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因病医治无效,于1978年8月3日在德国逝世,享年72岁。
  (罗瑞卿夫人)郝治平(1922一    )
河南(今属河北省)临漳县人,先后考上开封明伦中学和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38年1月奔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陕北公学学员,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员,女兵连排长、连指导员,中共北方党校学员,北方党校第二大队技术书记。1941年4月3日同罗瑞卿在山西桐裕结婚。婚后随罗瑞卿转战南北。曾任第18集团军政治部总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曾在晋察冀军区“荣臻”小学工作,后任华北野战政治部秘书、指导员,华北野战军第19兵团子弟小学副校长兼教务处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公安部党委办公室主任、总参谋长办公室主任 。 “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而入狱。1974年被监禁八年之后出狱并平反,任总参谋部政治部顾问。是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是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老人促进会会长。
罗小青(52届小学毕业生,曾任总装备部后勤部副政委,少将军衔)

罗舜初(1914一1981)
原名罗汝明。福建上杭县溪口乡大洋坝村人,1929年参加闽西农民武装暴动,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上杭县少共区委组织委员,红军闽西独立团政治战士、班长,瑞金红军学校第四期学员,红一方面军司令部1局参谋,1935年8月任左路军司令部参谋主任,1936年1月调红军总司令部二局三科任科长,9月任二局副局长。10月代理二局局长。红军总司令部与中央军委合并后,任中央军第二局副局长。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后编入红四方面军随红四方面军长征。1937年1月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军委总参谋部2局局长,1938年5月任八路军总部作战科科长,1938年12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参谋长,1939年8月任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部参谋处处长,1942年8月任鲁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鲁中区党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共辽东省委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6年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政委,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政委,1948年11月任第四野战军40军政委,1949年3月任第40军军长。建国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0年6月任解放军海军参谋长,1952年3月任海军第二副司令员,1953年至1960年7月任海军党委常委。1960年8月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毕业后,1962年6月任国防部第10研究院院长,1965年1月至1969年12月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期间1965年4月至1968年9月兼国防科委副主任,1975年4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8月至1981年2月任沈阳军区顾问组组长。1982年11月按正大军区级离职休息。是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1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罗舜初夫人)胡  静
祖籍河南漯河县人,出生于河南舞阳县胡岗村,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投奔延安参加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山东新蒙县妇救会主任。1943年11月与罗舜初结为夫妇。建国后,曾任军委海军政治部直属工作部组织科副科长,海军政治部干部部档案科副科长(供给制正团级)。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罗小英(57届小学毕业生,中国微电子中心退休工程师)

林  铁(1904—1989)
原名刘树德。四川万县人,1925年先后入北京中国大学,国立北京中俄大学,法政大学学习。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法政大学党支部组织委员,代支部书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任中共留法委员会委员,训练部部长,书记。1932年1月赴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因抵制王明,被下放劳动。1933年秋东方大学学习。任中共东方大学中国支部支部书记。1935年冬回国。任东北军第53军中共工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秋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军事部长。1938年春任八路军邓宋支队政治部主任。6月任中共北岳区党委委员兼民运部部长,组织部部长,中共北岳区党校校长。中共北方分局组织部副部长,代理部长。1944年秋任中共冀中区党委书记兼冀中军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冀中区党委书记兼冀中军区政委,1949年8月任河北省委书记兼河北省军区政委。建国后,1950年11月至1955年1月兼河北省政协主席。1952年11月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河北省军区政委。1956年7月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省长兼省军区第一政委。1958年5月至1966年8月任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1960年9月兼华北局第三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免除党内外一切职务。拨乱反正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顾问。是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89年9月17日在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林铁夫人)弓彤轩 (1920 -   )
河北安平县台城村人。笔名弓也(冶),斋号工人书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创办人弓仲韬之后。1931年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洗礼。历任教师、中共县委书记、冀中区第九专署妇联主任、中共地委宣传部部长、民运部部长。建国后,曾任首钢设计公司兼工程公司经理,包头钢铁公司总经理,华北金属结构厂第一厂长等职 。 “文化大革命”十年受迫害审查 。1978年以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顾问 。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林根深(56届初中毕业生,国家监察部专员)林江西(63届初中毕业生)林黎明(61届初中毕业生,唐山市环保监测站工程师) 林莉(61届小学毕业生)林和平(61届小学毕业生)

林伯渠(1886一1960)
原名林祖涵,号伯渠,字邃园。湖南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人, 1904年春,经选拔考试,被师范学校选送留学到日本弘文学校。1905年8月在东京加入中国革命者同盟会。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他在极为愤慨之下,毅然回国。回国后,1906年春天,在长沙振楚学堂教学并在西路公学任职约1年,1907年被派往东三省联络绿林,从事起秘密的反清活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才回湘参加反袁独立活动,后被袁通缉,于1913年5月逃亡日本,并加入到孙中山重新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受命回国后,曾任湖南省署秘书兼总务科长、政务厅长等职。1917年段祺瑞非法解散国会,与湘军旅长林修梅退至衡阳起义,参加了护法之役,担任湖南护法军总司令部参议。1920年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继续留在国民党内工作,在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整个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参加国民党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两任农民部长和武汉国民政府军委会秘书长。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后,他逃出国民党中央,出任第六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受党中央派遣,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2年冬回国。翌年三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出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长、财政部长、没收委员会主任、总供给部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政府财政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陕甘宁边区学习指导委员会主任。1938年4月被任命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同年10月,被补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45年4月,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重庆国共谈判,又受党中央委托,前往东北迎接李济深、沈钧儒、谭平山、郭沫若等30多位民主人士到北京。负责新政协的筹备工作,9月30日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因病于 1960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林伯渠前夫人)范乐春(1903-1941)
福建省永定县金砂乡古木督村人, 1927年参加农民运动,1928年6月参加永定暴动,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妇女委员会主席。1930年3月任闽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妇女部部长,同时当选中共闽西特委委员。1931年任永定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1月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首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唯一的女性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3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土地部部长,同年5月兼任福建省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主任。此后历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工农检察委员会主席,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优待红军局局长。1934年2月再次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闽西坚持斗争。1935年4月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妇女部部长,不久兼任中共永定县委书记,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常务委员、妇女部部长,新四军二支队永定留守处负责人,在闽西坚持抗日斗争。因积劳成疾,于1941年5月在永定西溪病逝。
  邓苏生(届别不清)
注:邓苏生是林伯渠与范乐春的儿子,1934年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将其与邓子恢的儿子一同托付给苏区一户家人收养,因无力抚养,后又被转送给另一家。建国后,组织派人寻找到后,被错认为邓子恢的儿子,由邓子恢抚养。邓苏生从小当学徒,未上过学。1952年随邓子恢进京后在八一学校上学,根据老师教育以后的学生时所介绍 :“八省游击司令”(误传)的儿子,在苏区农村长大,被父母找回,入校时已是成年人。由老师专门辅导,学习刻苦,废寝忘食,常熬到深夜,用凉水浇头。很快修完小学课程,升入101中学。

冼星海(1905一1945)
祖籍广东番禺县,出生于澳门。革命烈士。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习小提琴和作曲理论,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0年到法国向著名小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作曲家加隆学习音乐,创作《风》、<游子吟>等。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5月去苏联学习、工作,因病医治无效,于1945年10月30日在苏联莫斯科逝世,享年40岁。
(冼星海夫人)钱韵玲(1914一1994)
湖北咸宁县马桥镇钱庄村人,其父钱亦石,1924年老党员、上海暨南大学教授,曾任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少将队长。从小随父亲在上海读书,并和母亲经常为地下党传送信函。1937年到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公开身份是武汉第六小学音乐教员。1938年7月与冼星海结为夫妇。1938年9月一起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高级研修班学习。解放战争时期,到晋察冀根据地工作。建国后,任海军舟山基地第7舰队司令部协理员(供给制准团级),1954年转业到浙江省文化厅工作,倾注毕生心血从事儿童音乐和群众歌曲的创作。因病于1994年在浙江杭州逝世,享年80岁。
冼妮娜(53届小学毕业生,曾任杭州图书馆馆长)

易良品(1910一1943)
湖北麻城县顺河乡易家町村人,革命烈士。自幼在本村读私塾,高小毕业后,考入长沙市第三师范,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经王树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邱家畈、易家畈小学任教。大革命时期,在家乡建立农民协会,成立农民自卫队。1927年11月参加黄麻暴动,1928年1月编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7月任红11军31师91团排长,1931年1月任红4军11师31团1营连长、1营副营长,1932年任红4军31师91团1营营长,不久提升为团长,红四方面军31军91师团政委,1934年2月任红31军93师274团团长、第93师副师长,1934年11月任第91师政委,1935年7月任第91师师长, 1936年6月任红31军第93师271团团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第772团团长,1938年6月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任第129师随营学校校长,1940年3月任八路军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副司令员,新编第4旅副旅长,1940年5月任新编第7旅旅长,冀南军区新编第9旅旅长,1941年任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第6军分区司令员。1943年3月25日在河北枣强县曹庄作战,负重伤不治牺牲,终年41岁。
(易良品夫人)王月亭
原名王月婷。河北威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县妇女救国会主任,志愿军第42军留守处组织股股长(供给制正营级)。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易柱华(56届小学毕业生)易柱苓(57届小学毕业生)

  易耀彩(1917一1990)
江西泰和县万合乡林家村(另说螺岗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万泰县独立团特务连战士、班长,红军独立第5师1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1933年2月任红8军团23师96团2营8连指导员。8月任第96团政治处青年干事。1934年任第96团政治处组织干事。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1936年任军委1局2科科员。1937年1月任延安抗大学员。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任八路军第120师358旅旅部作战科科长。11月任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34团营长。1938年1月任34团团长。1940年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5军分区参谋长。1941年12月任第4军分区参谋长。1944年7月任冀察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期间,1945年8月任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参谋长、张家口卫戌司令部司令员。11月任察哈尔省军区参谋长。1946年3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8旅旅长。1947年3月任第3纵队7旅旅长。1948年10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1949年1月任华北军区20兵团第63军副军长兼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63军副军长,1950年11月任海军青岛基地司令员。1953年9月在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1958年1月任海军潜艇学校校长。1960年8月任海军北海舰队第1副司令员。1969年8月任海军北海舰队政委、党委代书记。1972年1月离职。1983年8月-1985年11月任海军军事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0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易耀彩夫人)范景阳(1922一    )
原名樊景阳。河北阜平县林口乡樊家工村人。1939年8月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冲锋剧社》社员,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司药班学员,晋察冀军区第5军分区门诊部休养连司药、医助,第4军分区门诊部军医。1941年4月与易耀彩结为夫妇。1944年至1945年,在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学校军医期学习毕业后任晋察冀军区冀察军区司令部医生。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第3纵队8旅、7旅及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3纵队、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军医。新中国成立后,任海军门诊部司药,海军青岛基地后勤部卫生科副科长、。1951年至1953年,在山东大学医学院进修。毕业后任海军司令部医生。1959年任海军高级专科学校门诊部主任,1963年始任海军青岛疗养院3科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大尉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奖章。1960年晋升海军少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1985年9月按正师级离职休息。
易海江(56届小学毕业生,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部门经理)

范忠祥(1917一1993)
湖北天门县小板区聂范家台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参加反帝大同盟,任乡苏维埃土地委员兼赤卫队队长,1932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7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历任湘鄂西红3军8师24团战士、班长、红3军9师27团排长、红3军干部大队学员,27团政治处干事、9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1935年1月任湖南慈利县独立营政委、红2军第6师18团党总支书记、1935年6月任第18团政委,红2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1936年4月任红4师11团政委、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团团长,红2军团6师直属队党总支书记。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任八路军120师独立第1支队政治处主任,1939年6月任独立第1支队政委,1939年12月任第120师特务团政委,1941年4月入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10月任晋绥军区第1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5年任第5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晋绥军区第8军分区第一副司令员,1948年8月任晋中军区第8军分区副司令员,1949年1月任晋中军区交城军分区司令员、1949年5月任华北独立第5旅旅长,1949年6月任第一野战军第7军21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任解放军炮兵第四基地司令员(正军职),1952年7月至1954年7月入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55年5月至1968年7月任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1975年10月至1981年7月任北京军区炮兵政委,1982年按正兵团职离休。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当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因病于1993年3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范忠祥夫人)孙志英(1920一2012)
河北蠡县人,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先后在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八路军第120师特务团、晋绥军区第1军分区、第5军分区、第8军分区、晋绥野战军独立第5旅、第一野战军第3军7师任职。建国后,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北京市劳动局技工学校党支部书记,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幼儿园主任。1957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12年7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范峰峰(56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军区总医院副主任医师)范小峰(57届小学毕业生,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研究室主任)范西峰(6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解放军画报社社长,大校军衔)范武峰(67届初中毕业生,曾任解放军261医院器械科主任)范小宁(66届小学毕业生,美国定居)

范阳春(1913一1994)
福建永定县金砂乡上金(古木督)村人,1928年参加县赤卫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军部收发员,红1军团1师师部文书、译电员。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五师师部连副指导员、指导员、师卫生部教导员、师政治部组织干事,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鲁西军区运河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军区政治部组织科长。1941年进入中共太行北方局党校学习。后任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后勤处政委,1942年12月任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1944年10月任第8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任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49年1月任冀鲁豫军区临河军分区副政委,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第16军46师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兼任贵州军区铜仁军分区政委,1951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6军政治部主任。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4年回国后,进入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学习。1956年10月任军委通信兵政治部主任、1963年12月任通信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75年3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副政委。副兵团级离休干部。1955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4年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范阳春夫人)梁久震
山东肥城县人,1939年3月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第16军后勤部卫生处医务科副科长,第16军速成中学卫生科副科长(供给制正营级),1955年后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北京市永定路第二疗养院副院长。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范苏胜(57届小学毕业生)

武  斌(1921—    )
原名纪秉义。河北无极县人,1939年6月参加八路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第2军分区第23大队营部文书,冀中军区第22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冀中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部秘书,冀中军区教导团学员,冀中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部作战股参谋,队务股副股长,冀中军区政治部秘书。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7军分区政治部秘书科副科长,冀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员,河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党务科副科长,华北军区干部部挡案科科长,军衔科科长,北京军区政治部党委秘书,北京军区政治部政工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副秘书长,北京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1982年2月按副军级待遇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武寄平(57届小学毕业生,国家专利局退休干部)武柳茵(65届初中毕业生,北京电视台化妆科副主任)武京生(67届初中毕业生,已故)武元生(66年小学三年级,北京军区通县干休所医师)

油  江(1915—1999)
原名张绍元、张定襄。湖北公安县人,毕业于国民党空军航空学校、清华大学。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4大队学员,第3大队军事教员,晋察冀军区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军事教员,编辑股股长,训练部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叫到底2旅司令部教育股股长,训练营营长,八路军延安卫戍司令部作训参谋、特种参谋,延安卫戍司令部飞机场勤务股股长,科长,延安炮兵学校摩托训练队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航空站站长,晋察冀军区汽车大队大队长,1947年2月任晋察冀军区摩托管理处处长,军事交通处主任,1948年任晋察冀军区兵站部第二部长,华北军区兵站部副部长,华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副部长,1948年11月任天津市军管会摩托处处长,1949年5月任华北军区航空处副处长。建国后,1949年10月任中央军委航空局民航处处长,1950年5月任华北军区航空管理处处长,1950年10月任华北军区空军参谋长,1951年6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朝鲜人民军空军冲击指挥部参谋长,1952年11月转专业到地方工作,任政务院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副局长,同年8月任第二机械工业部4局副局长,1958年2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4局第一副局长,中国二五计划赴苏代表团航空工业谈判首席代表,1960年9月任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4局副局长,1963年12月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副司长,航空工业局总工程师、副局长、局长,1977年12月至1982年4月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4月离职休息。是中国航空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因病于1999年12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油江夫人)周  平
河北灵寿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华北军区空军政治部宣教科科长(供给制准团级),1952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北京市女子第二中学党支部书记,后调北京市东四区委工作,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油小明(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北京市对外经贸委主任)油小虹(62届初中毕业生,航空工业部科技公司高级工程师)油小宁(北京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油宪生(65届小学毕业生,中国民用飞机开发公司部门经理)  油小琛 (66届小学小学毕业生)

庞桂岭(1918—    )
河北平乡县庞家庄村人,1937年6月参加太原军政干部训练班,1938年6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40年3月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决死队第1总队决死第1旅战士、决死第1纵队第1总队政治部工作员,太岳军区第25团连指导员、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38团连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第1军分区第8团营教导员,华北军区第15纵队43旅127团政治处副主任,第18兵团62军184师550团政治处主任。建国后,任陆军第二野战军62军184师551团政委,华北军区工兵第26团政委,志愿军工程指挥部工兵第106团政委,志愿军工程兵指挥部政治处副主任,解放政治学院学员,特种工程指挥部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军委工程兵东北农场政委,1967年至1973年在国务院建工部军管会、军宣队工作。军委工程兵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副军级离休干部。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1962年晋升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庞桂岭夫人)白庭彩(1920一1991)
河北平乡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历任家属队指导员、政治干事、工程兵第26团政治处宣教股股长(供给制正营级)。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历任抚顺市百货公司经理,抚顺市总工会财贸部部长,天津市塘沽区教育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兼中共塘沽区党校校长,北京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北京市环保局副局级离休干部。因病于1991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庞虎娃(61届初中毕业生,曾任北京市环保局研究所科长,)庞立国(66届初中毕业生,曾任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分公司办公室主任)

金  冶(1922一2006)
原名金学炉。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和家村人。1938年12月参加新四军,194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2月至1939年秋为新四军教导总队军事队学员。1939年秋起任新四军司令部军事教员、参谋,苏南金、句、丹地区游击队副队长,新四军司令部教育科参谋、作战科参谋。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司令部参谋处作战科副科长。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山东兵团参谋处副处长。1949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建国后,任第9兵团司令部参谋处处长。1950年11月赴朝作战,任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第27军79师参谋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2年回国,任陆军第27军第79师副师长。1953年任总参谋部作战部二处(战役训练处)副处长、战役训练处处长,总参谋部军训部处长。1969年12月起任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1971年任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1981年2月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84年4月起任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正军级)。1988年离职休养。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3月晋升为大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6年8月23日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84岁。
金丽红(64届初中毕业生,总政治部华谊出版社总编辑)金丽丽(66年小学四年级,德国定居)

金茂岳(1906一1987)
山东历城县小金庄村人,回族。1927年考上齐鲁大学医学预科,1934年齐鲁大学医科毕业,继而在北平协和医院进修博士学位。留校任附属医院妇产科医师3年。1937年参加抗日救护队中国红十字会第23医疗队,任外科医师。奔波于安庆、汉口、西安等地为抗战将士治伤疗病。1938年1月经林伯渠介绍,去延安,并主动留下来参加革命。1942年3月经陈云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陕甘宁边区医院外科医师,八路军第二兵站医院医师,延安中央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务部副主任兼妇科主任,外科主任,副院长。1942年受王明,康生诬陷被拘押审查一年多。1944年至1947年,继续担任延安中央医院妇科主任,并任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医药学会副会长,在延安边区医院,曾作为助手和白求恩作同台手术。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开展外科、妇产科业务,经他接生的婴儿约有5000余名。挽救了无数重危病人和新生儿的生命。1940年,在延安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当选延安人民代表,获“保护妇女利益”奖状。中央领导人对他的工作给予很高评价,并赠送题词。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是“努力救人事业”。朱德总司令题词是“不但医人,还要医国”。周恩来副主席的题词是“为边区卫生工作创新纪元”。撤出延安后,在河北平山朱豪医院继续为中央机关服务。1949年4月,随中央进入北京。任北京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务部主任、副院长,1952年4月,任中央直属第二医院院长,北京平安医院院长,其间任卫生部医学科委员、妇产科委员、中华医学总会编委委员、北京市科协委员等职。1958年4月调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1959年当选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代表和自治区科协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1972年任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1981年任卫生局顾问。其间曾任北京市政协第五届常委。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委员。1982年离职休息。因病于1987年7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金胜利(61届初中毕业生,北京电视台文艺中心高级导演)

周  扬(1908—1989)
原名周运宜,字起应。湖南益阳县新市渡镇田庄湾村人,早年在上海民国大学、大夏大学求学,毕业后留学日本。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5月重新入党。1931年回国,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任左联机关刊物《文学月报》主编。1933年起任中共中央上海执行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35年7月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书记。同年任上海执行局文委书记兼左联党团书记。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底任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负责人。1938年1月起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同年11月至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39年1月至1941年11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常务委员。1939年2月起任中共中央干部教育委员会委员。1940年9月至1942 年1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1941年7月起任西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同年起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主任。1944年5月至1945年8月任延安大学校长。1945年8月前任中共北方分局宣传部部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起任华北联合大学副校长。8月起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同年11月至1948年5月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部长。1947年1月起任晋察冀中央局战线编辑委员会主任。8月起任新华出版社社长、文艺作品评判工作筹备小组负责人。1948年5月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政策讨论委员会委员。同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部 长、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9年7月至1966年“ 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副主席。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文化部副部长,1949年11月至1954年10月任党组书记。1951年2月至1966年6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曾任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委员会委员。1953年9月至1966年5月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53年10月至1956年12月任中华文学工作者协会党组——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1958年6月任中共中央文教小组成员。“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7年12月至1978年9 月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1978年9月至1982年5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其间自1979年3月起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同年12月至1982年9月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1979年11月至1988年11月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1980年6月至1986年5月任党组书记。1980年3月至1982年4月再次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82年4月至1986年3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文化组组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席、名誉主席,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一届四中全会增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89年7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周扬夫人)苏灵扬(1914一1989)
原名苏美玉。江苏常熟县石梅人,1932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教育系。她以苏灵扬的名字秘密参加了革命文艺活动。在与左联的接触中,她认识了左联党团书记周起应(周扬), 1934年共同的志向使苏灵扬与周扬结合。在周扬的影响下,苏灵扬从一个追求进步的文学青年正式投身于革命工作。1935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任宣传部干事。1937年春随周扬等奔赴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主义学院学习。1943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女生队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日报》社编辑。建国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属中学校长,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不久。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任国务院教育部巡视组组长,并被推选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学会”的副会长。因病于1989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周密(47届小学毕业生,曾任航天工业部某厂高级工程师)

周文龙(1909—2003)
湖南浏阳县沿溪镇梓山村人,浏阳中学学生。1929年10月参加农民协会,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8军5师司令部书记、作战参谋,红3军团指挥部秘书,红5师第14团营长,独立第3师司令部侦察参谋。1932年冬,担任红一方面军红21军军部管理科科长。1933年6月部队缩编后,改任红3军团第5师师部参谋。1934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任红3军团14团作战参谋。1935年2月,改任第13团管理主任。9月,担任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部管理科科长。1936年6月入红军大学第一期学习。同年12月毕业留校工作,担任红军大学校务部副部长。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春,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40年3月,调任八路军(18集团军)前方总部供给部副部长。1942年2月,改任前方总部供给部政委兼后勤政治部主任。1943年9月,担任前方总部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部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2月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部长。1946年6月改任军区供给部部长兼政委。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后勤部供给部部长。1949年7月,任华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参谋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1955年6月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务院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参与组织开发大庆油田的工程会战。“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77年12月平反,恢复工作,1978年11月(至1982年12月)经中央军委批准调回军队工作,任总后勤部顾问组组长。1985年7月按正大军区级离职休息。是中罗友好协会会长,当选为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1955年曾被中央军委推荐授予中将军衔(因转业未授),1957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3年12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周文龙夫人)姜宗孟(1918一    )
河南南召县人,河南南阳女中毕业,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华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档案科科长。1955年9月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北京军区092)。
周海燕(52届小学毕业生)周东燕(61届初中毕业生,总后勤部某部高级工程师,正师级大校军衔)周乃燕(62届初中毕业生)周湘燕(65届初中毕业生,海南恒利旅业公司总经理)周小燕(67届初中毕业生,香港定居)周华燕(66届小学毕业生,总后勤部职工学校卫生所医师)周燕燕(66年小学五年级,中国石油物资供应公司处长)



周仲英(1902一1991)
湖北襄阳县周寨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领导北平师范大学附中共青团支部工作。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由李大钊同志亲笔致信军校党的负责人恽代英同志,介绍他转为中共党员,并任入伍生团党的支部书记、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执行委员。1927年参加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生组成的军官教导团,赶赴江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由于行船误期,于2日才到达九江。后被派往鄂北组织武装暴动,任襄阳县委委员兼四区区委书记、襄枣边区工农革命军第十一支队队长。1928年3月任北平市委军事委员;同年冬被调到上海任党中央交通站交通,1930年秋,任中共顺直省委交通科长。1931年春,在天津被捕后,由天津警察局转送北平军法处即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在狱中,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各种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革命气节。1936年秋,由党营救出狱。中共中央北方局组成以薄一波同志为书记的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周仲英同志是工委五人领导成员之一。任山西新军决死队第1纵队1团政治处主任。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2月任山西新军第1总队政治部主任,1939年7月任新军216旅政治部主任,1939年12月任决死队第1旅政治部主任,1940年任决死1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42年5月任决一旅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3年7月任太岳军区第1军分区政委兼地委副书记。1944年11月,中央派周仲英同志去国民党38军做秘密工作,使国民党38军17师官兵及35师中一部分进步力量,于1945年毅然起义编入八路军129师建制。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第17师参议,1946年5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交际处处长,中共太岳区党委委员兼城工部部长,太岳军区副政委, 1947年8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第8纵队副政委,1949年2月任第18兵团60军副政委,建国后,1950年1月任公安部党组成员、中央人民公安学院副院长兼党委书记,主持公安学院的全面工作。1959年,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兼机关党委书记,并被选为中央国家机关党委书记处书记。在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他被选为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兼中央监委派驻国家经委监察组组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并担任国家经济委员会顾问、党组成员,兼国家经委党组纪捡组组长。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七次、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庙全国政协委员。因病于1991年5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周仲英夫人)员  华(1915一2007)
山西绛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中央公安学校(公安学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行政13级)。以后任职情况不详。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07年12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周双英(56届小学毕业生)周萍(62届初中毕业生)

周恩来(1898—1976)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成为天津学生届领导人,同年发起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1920年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二三月间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2年初和张申府等到达柏林,和在德国的中共党员张伯简等组成旅德中共组织。中共旅欧组织建立后,和赵世炎分别在德国和法国的勤工俭学学生中进行筹建青年团的工作。1922年6月任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宣传。1923年2月任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6月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旅欧组织。11月任国民党旅欧支部执行部总务科主任、代理执行部部长。1924年7月受旅欧党团组织委派回国汇报工作。同年10月至1927年4月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宣传部部长。 1924年10月至1925年春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5年1月作为留法支部代表参加中共四大。同月任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部长。5月任代表中共中央指导广东地区工作的临时委员会委员。9月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少将政治部主任、副党代表、东征军总政治部总主任。1926年2 月任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12月赴上海,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军事委员会委员。1927年2月任中共上海区委军事委员会书记和由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中共上海区委的领导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委员、特别军事委员会委员。3月参加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任起义总指挥。4月任中共中央局和中共上海区委的领导人共同组成的特务委员会成员,研究和制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党的工作的策略方针。5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军人)部部长,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7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委会委员。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起义发动后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参谋团委员。8月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常委、中央军事部部长,南方局委员、南方局军事委员会主任。 11月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兼代理组织局主任。1928年7月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随后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10月任中央党报委员会委员、《布尔什塞克》编辑委员会委员。11月任中共中央特别委员会成员。1929年2月任中央秘密工作委员会主席。同年8月至 1930年2月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1930年2月任中共中央组织局成员、军委常委。3月赴莫斯科。8月下旬和瞿秋白从苏联回国,根据共产国际指示,开始纠正李立三的“左”倾错误,停止了组织全国总暴动和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行动。1931年1月至1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1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1932年7月任劳动与战争委员会主席,负责主持计划并指导关于革命战争的一切动员事宜。10月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担负战争领导的总责。同月至1934年1月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一等红星奖章。1934年2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被确定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后为中共中央负责军事行动的三人小组成员。8月任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兼政委。11月任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负责军委组织局工作,并任军委后方办事处主任。12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中共中央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至1936年初)。1936年7月任中央白军工作部负责人。12月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同月作为中共全权代表赴西安,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7年2月作为中共首席代表同国民党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进行多次谈判,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长江沿岸委员会书记。12月任中共中央代表、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1939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南方局文化工作委员会、敌后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负责领导除西北外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的工作。1940年9月任中共中央敌后城市工作委员会主任。1943年6月回到延安参加中共七大筹备和整风学习。1944年5月出席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参加七大组织问题报告准备委员会、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并负责召集统战工作报告准备委员会。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并任大会主席团常委, 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8月起作为中共代表之一参加重庆国共谈判,达成规定了和平建国方针的《政府与中共代表团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之后率中共代表团继续在重庆、南京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初起代表中共方面参加执行国共停战协定的军事三人小组。11月返回延安。12月兼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长。1947年8月兼任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1948年9月起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1949年6月起任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把主要精力转到创建新中国上。9月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党组书记,1954年9月至1976年1月任国务院总理。一直致力于组织领导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对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给予特殊的关注和指导,参与制定和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其间还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政务院党组干事会书记、中央复员委员会主任等职。1952年8月任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赴莫斯科同苏联商谈中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问题。后主持制定和组织实施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头几个五年计划。1953年12月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扩大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1954年2月任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1955年4月任中国出席亚非会议首席代表,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1966年3月以后任中央“文化大革命”小组碰头会成员。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其间,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1969年 4月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1973年8月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因病于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周秉均(侄)(53届小学毕业生,曾任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助理,广州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周秉宜(侄)(61届初中毕业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周秉华(侄)(62届初中毕业生,曾任北京市图书交易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

周恩寿(1904一1985)
字同宇,也叫过桐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周恩来胞弟。1921年考入南开中学读书。1924年春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觉悟社”的小交通员。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到北平市做党的地下交通和宣传工作。1926年1月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大队第一队学习,同年6月毕业。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员。后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劳资仲裁委员会代表,1927年春改任武汉邮电检查委员会主任,并继续参加北伐宣传工作。1928年初随党的组织去上海做地下工作。自行脱离组织,先后在吉林任吉海铁路局检查课的课员。后在东北的吉林、哈尔滨和关内的太原、天津等地谋差做事,职及税务、禁烟、证卷等多个行业。1945年冬与党组织取得联系。1947年7月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在天津的周恩来的老师、同学及旧友们纷纷设法营救,六个月后获释出狱。1949年4月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一年。建国后,1950年任北京钢铁局科长,华北钢铁局工务处副管理师,重工业部钢铁局供销处秘书,购运总站副站长,仓库管理科科长等职。1959年任国务院内务部专员。因身体有病,1963年按周总理指示提前办理退休手续。“文化大革命”中遭江青诬陷迫害,入狱7年,1975年经毛泽东过问被释放。1979年中央组织部全部撤销了原中央专案审查小组办公室强加在周恩寿身上的诬蔑不实之词。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五届和第六届委员,1985年初享受离休干部待遇。因病于1985年5月13日逝世,享年82岁。
(其子女周秉均,周秉宜,周秉华,从上学始由周恩来供养。)

瓮  远(1914一1993)
山西省洪洞县人。共和国医药工业的先驱。中国大学化学系肄业。1937年11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医科大学制药调剂班教员,八路军总部制药厂技师、西药部主任、制药厂附属医药学校教员、实验室主任、制药厂副厂长,晋绥边区卫生实验所副所长,与李志中所长共同研制成功前方急需的破伤风类毒素,破伤风类抗毒素,牛豆苗。荣获晋绥军区“人民英雄”称号。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防疫处防破伤风科主任,血清制造科科长,军药处材料总厂厂长。建国后,任天津华北制药总厂副厂长,天津制药厂副厂长、厂长。1951年被派遣赴苏联列宁格勒药学院化学制药工程系学习,回国后转业地方工作,任国务院轻工业部医药工业管理局工程师,国务院化学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上海市化学工业局副局长兼上海市化学工业学校校长、局党委副书记。是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第一届理事会(1959.4一1966.6)理事长。1965年1月任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副经理。1970年支援三线建设,任青海黎明化工研究所党委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青海省重工业局副局长,石油化学工业局副局长,1978年调任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科技教育办公室主任。1983年3月离职休息。因病于1993年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瓮大洪(55届小学毕业生)

卓  雄(1915一2009)
原名卓才廉,曾用名张英。江西泰和县老营盘镇黄背凹村人,1927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赣西南特委掌握的地方武装第9纵队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2团宣传员,红军独立第4团政治部宣传员,中共赣西南特委机要秘书,红军学校学员,毕业后任红军第6军第3纵队第9支队支队长,红1军团3军第9师第9团团长,中央国家保卫局教导队队长,中央保卫局执行科科长兼管特务大队大队长,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长征途中,曾任红九军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后进红军大学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国家保卫局任执行科科长兼管特务连,随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6月任红二方面军红32军保卫局局长。10月后调任红军教导师特派员。不久调保安的中央保卫处工作。1937年1月先期前往延安为党中央勘察地形,选择驻地,布置警卫。随后入抗日红军大学政治班学习,后调到第七大队学习军事。毕业后,组建湘赣支队任政治部主任,准备开赴国民党统治区开辟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锄奸委员会副主任兼锄奸部部长,12月被党组织秘密派往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总队,担任工卫总队党团军事委员,1938年3月公开担任工卫总队军事教官。1939年夏调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锄奸部部长。1940年至1941年11月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41年11月至1943年8月任主任。1944年春赴延安,进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至1946年1月任中共辽宁省分委员会委员。1945年12月至1946年4月任中共辽宁省第一地委(辽南地委)书记。1946年1月至4月兼任辽宁军区第1军分区政委。1月至12月任中共辽东省委委员、社会部部长。1946年6月至1947年8月任中共合江省委委员,合江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47年初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3师政委。同年9月至1948年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第29师政委。1948年5月至1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部主任。1948年11月至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第40军政治部主任。1948年12月至1949年4月任第12兵团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3月至4月任第四野战军第40军政治部主任,4月至6月任第40军政委。建国后,1950年初任政务院公安部治安行政局局长兼管边防保卫局工作。1955年4月至1963年10月任国务院地质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63年兼任地质部张家口探矿机械厂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69年11月至1975年11月任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4月任中共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员。1971年4月至1975年11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71年7月至1975年7月任福州军区副政委。1978年5月至1982年3月任国务院民政部副部长。1983年离职休息,享受正部级待遇。因病于2009年3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卓雄夫人)张  英
卓晶晶(66年小学五年级)卓乐乐(66年小学四年级)

( 九画 )

段  胡  钟  饶  俞  柏  侯  封  赵  娄  宫  郝  姜  贺  洪  倪  姚  项  查  祝  荣  津  柳



段君毅(1910—2004)
原名段士达,曾用名 董君毅、段士卿、段尚卿。山东省濮县(今河南省范县)白衣阁村人,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至1935年在北平中国大学学习,其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和北平学联组织的南下扩大宣传团。1936年至1938年,任北平中国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共北平市西城区委书记,上海全国学联执行主席,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任中共山东泰西特委书记,1939年12月任八路军115师独立旅兼鲁西军区副政委,鲁西行署副主任、主任,冀鲁豫行署副主任,1942年12月任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政委,1944年10月任中共冀鲁豫区第八地委书记兼第8军分区政委,1945年8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政委,1945年11月任第6纵队政委,水东工委书记兼指挥部政委。1946年任冀鲁豫行署主任,1947年10月任鄂豫区党委书记兼鄂豫军区政委。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后勤部司令员兼政委,南京接管会财委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重庆财经接管会主任。1950年2月至3月任西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1950年6月起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工业部部长。1952年8月至1960年8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60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党委书记。1966年至1970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0年8月至1976年12月任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其间:1970年8月至1971年8月任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成员;1971年8月至1976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76年12月至1978年10月任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1978年10月至1981年1月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其间:曾兼任河南省军区第一政委),1978年10月至1979年9月任河南省革委会主任。1981年1月至1984年5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兼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1981年4月起)。1982年9月至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中共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二大、十三大相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因病于2004年3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段君毅夫人)陈亚琦(1920一    )
北京通县人。山东省立济南女子中学学生,193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1940年任中共冀鲁豫边区寿张县代理县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建国后,历任四川重庆市总工会女工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办公室副主任、动力处处长,北京市机械局副局长、机电局副局长、成套局副局长,北京市汽车工业公司副经理。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段存平(68届初中毕业生,北京首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胡  可(1921—    )
原名胡腾驹。山东益都县(今青州市)北城村人,满族,1937年8月参加中共领导的北平郊区抗日游击队,同年12月入晋察冀军政干校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戏剧队副队长、文艺组副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创作副组长、抗敌剧社副社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创作组创作员、文艺处处长,河北省军区石家庄军分区副政委,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宣传部副部长,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83年9月至1986年9月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抗战时期曾创作《戎冠秀》等剧本。解放战争时期创作话剧《战斗里成长》,五十年代后期创作话剧《槐树庄》。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6月晋升大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胡可夫人)胡  朋(1916一2004)
原名初韫诚。山东莱阳人。1938年5月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开始了其艺术生涯,出演了《丰收》、《放下你的鞭子》、《日出》、《雷雨》等剧。1949年被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其银幕处女作是《钢铁战士》,并因此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同年又参加了《白毛女》等片的拍摄。1952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出演影片《智取华山》、《土地》等。1955年进北京电影学院表演训练班学习, 1958年毕业后,调到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话剧团担任艺术指导,被授予上校军衔。此后她拍摄过《深山里的菊花》、《战上海》、《回民支队》、《槐树庄》、《烈火中永生》等影片。离休前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原创作室副军职创作员。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至第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因病于2004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胡伟伟(65届小学毕业生,劳动人事部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胡宝朋(63届小学毕业生,《工人日报》文艺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作家)
胡耀邦(1915—1989)
湖南浏阳县中和乡苍坊村人,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至1934年,历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湖南省浏阳县乡支部书记、区委委员,湘东南团特委儿童局书记,湘赣省儿童局副书记,少共中央局儿童局刊物编辑,反帝拥苏总同盟宣传部、青年部部长,少共中央局秘书长。1933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后任团中央儿童局秘书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先后担任中央工作团团员,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秘书,红军第13团党总支部书记,少共中央局和少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秘书长。1935年10月至1937年1月任团中央中央局成员、团中央军事体育部秘书长。1937年4月起任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候补常务委员。同年10月至1942年任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37年进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任第1队党支部书记。同年8月至1938年4月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4月至12月任抗大第1大队政委。1941年12月任中共中央党校管理委员会委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中直、军直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1946年8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政委。1947年6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政委。同年9月任华北军区第1兵团政治部主任。1949年2月任第18兵团政治部主任。3月至4月任中共太原前线总前委委员。4月任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4月至9月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6月至9月任中共第一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同年11月至1950年2月任第18兵团政治部主任。1950年2月至1952年7月任中共川北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区委第一书记,兼任川北人民行政分署委员会主任、川北军区政委。1950年6月至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7月至1951年12月任川北区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1951年12月至1952年任川北区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1952年9月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处第一、第二书记。1957年5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第一书记。其间,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62年10月至1965年1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书记。1962年11月至1964年5月任中共湖南省湘潭地委第一书记。1964年11月至1965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三书记、中共陕西省委代理第一书记。1965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同月至10月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停职下放。1976年10月至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1977年3月至1982年4月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1977年8月当选为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10月任中共中央党校临时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79年6月任中共中央党校委员会第一书记。1977年12月至1978年12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主持组织部开展拨乱反正,落实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工作。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月至1982年2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至1980年2月)。1978年12月至1980年1月任中共中央党史委员会、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成员。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会总书记。5月参与负责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的实际工作。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同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1983年10月任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1987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辞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职务。11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是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第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89年4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胡耀邦夫人)李  昭(1921一    )
原名李淑秀。安徽宿县城内人。1937年投身宿县战地服务团,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1月奔赴延安,进入中国女子大学学习。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入延安大学学习俄语,1941年12月与胡耀邦结为夫妇。解放战争时期,调冀热辽贸易公司工作,后任中共石家庄市委秘书处科长。建国后,任川西行署南充市委副书记兼人事科科长,南充市第三绸织厂党委书记,全国总工会科长,北京市国棉一厂副厂长,厂长兼党委书记,北京市纺织工业局副局长,局长兼党委书记。中共北京市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副市级离休干部。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胡菲菲(幼稚部幼稚生,中华医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钟  伟(1915一1984)
原名钟步云,又名钟德泰。湖南平江县三阳乡甲山村凭头岭钟家大屋人,192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7月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政治部宣传员,第3师特务连政委,第4师11团俱乐部主任,1932年任红3军团3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1933年4月任第4师12团总支书记,8月任12团政委,1935年任第4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遵义会议后政编任红3军团第10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9月任红15军团78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任红15军团73师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抗日军政大学高干队支部书记,第5大队协理员,1938年9月任第3大队政治处主任,1939年6月任鄂豫挺进纵队第2团政委,同年11月任第3团政委,苏北抗大第5分校代理校长,1943年3月任淮海军区第4支队司令员,1944年任新四军第3师10旅28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师10旅副旅长,旅长,1946年9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5师师长,1948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司令员,1949年2月任第四野战军49军军长。建国后,1950年任广西军区参谋长,中南军区编练司令部司令员,1954年2月任解放军防空部队参谋长,1957年8月任北京军区参谋长,1959年9月庐山会议后因仗义执言被诬陷迫害,贬为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安徽省农业厅副厅长,农垦厅副厅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予以平反昭雪,恢复军籍,1982年5月按副大军区级待遇离职休息。是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4年6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钟丽丽(66届小学毕业生)
               
钟汉华(1909一1987)
曾用名钟月先。江西万安县良口区涧田乡沃富头村人,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乡农民协会秘书长、共青团支部书记,并任国民党区分部委员。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11月参加万安暴动,1930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龙雅乡党支部书记、涧田乡少共区委书记、赣县少共县委委员,江西军区赣县独立团党委书记。江西红军独立第6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信康游击纵队政委,红一方面军红21军第63师第187团政委。1933年6月入红军学校上干队学习。同年秋任红3军团第6师第17团政治处主任。1934年3月任红3军团补充第2师第3团政委。7月至10月任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1934年12月任中革军委直属政治部主任,1935年7月改任直属政治处党总支书记。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军委后方留守处党总支书记。1935年12月任军委供给部政治部主任。1936年任军委卫生部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至8月在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1团政委。1938年秋任第129师先遣纵队政委。1939年任八路军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1940年5月任八路军第129师新编第7旅政治部主任,1942年4月任旅政委。1942年6月任新编第4旅政委。1943年9月至1944年5月任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政委。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1946年11月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1947年6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副政委。1948年5月任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副政委。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12月任第3兵团兼川东军区政治部主任,1950年3月至11月任川东军区党委副书记, 1950年11月至1952年9月任党委第二副书记。这期间还担任川东行署委员、川东行署人民检察委员会主任。1951年1月任川东军区副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部长。1952年10月任四川军区副政委,第二副政委、党委第二副书记。1954年2月任西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3月任解放军军事法院副院长。1957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庭长。1957年2月至1966年5月任解放军党的监察委员会委员。1961年1月任武汉军区第三政委。1961年3月至1964年2月任武汉军区党委副书记。1963年12月任武汉军区第二政委。1964年2月至1967年7月任武汉军区党委第三书记。1965年2月至1966年冬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7.20”事件后,被免去一切职务。1972年5月至1975年8月任广州军区副政委。1977年12月任军委装甲兵政委。1978年12月至1982年10月任成都军区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9月至1985年9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87年1月2日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78岁。
(钟汉华夫人)白之芳 (1916一    )
成都军区离休干部。
钟垒(63届小学毕业生)

钟华农(1913—1955)
原名钟化龙。江西瑞金县九堡乡枫下村人,1926年考入瑞金绵江中学,因交不起学费辍学。1929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县少先队干事,少先队8团2连指导员,红3军团5军2师特务连副指导员、连指导员。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八路军兵站政治部宣传股股长,组织股股长。晋察冀军区大队长,1939年9月任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第18团政委,第43团政委,1943年入中央党校第二部十一支部学习。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兵站部部长,1946年6月任冀中军区第11军分区副政委,1947年1月任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政委,1947年6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6旅政委,1949年2月任华北军区第20兵团第67军200师政委。建国后,1949年10月1日任开国大典阅兵陆军方阵受阅部队政委,1951年6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67军政治部主任,1954年5月任第67军副政委,1954年6月任第67军代理政委,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54年9月回国后,入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因病医治无效,于1955年1月8日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42岁。
(钟华农夫人)张化四(1922一2008)
河北饶阳县人,193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饶阳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干事,蠡县妇女救国会干事、宣传部部长、妇救会主任,当选为晋察冀边区参议员,后调任中共冀中第九地委妇委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政治部指导员,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供给处政治处主任、副政委、副处长。建国后,任志愿军第67军留守处主任。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历任中共天津市委审干办公室副主任,市委组织部干部调配处副处长,河北省天津市妇联副主任,河北省妇联副主任,天津市卫生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天津市妇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天津市政协常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08年4月5日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钟大春(62届初中毕业生,曾任中国康华公司珠海分公司总经理)钟虹娜(67届初中毕业生,天津医科大学工作)钟丽娜(68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市环卫局教育中心医务室医师)
钟期光(1909一1991)
曾用名钟昱明。湖南省平江县东乡肥田村人。1924年入国民党,任国民党平江第9区党部青年委员。1926年中学毕业后,到平江南乡爽源镇白马庙小学教书,同时兼办农民夜校,从事农民运动。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任平江县区农民协会委员长,共青团支部书记。1927年6月参加湖南工农义勇军平江第1大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平江下东特委秘书,中共平江县肥田区委书记,平(江)浏(阳)岳(阳)游击总队中队党代表,平江县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县委组织部部长,后兼县委军事部长,江西铜鼓县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和县苏维埃政府代理主席,平江县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兼县苏维埃政府秘书长。1930年7月攻打长沙时任红5军、湖南省苏维埃肃反总司令部和长沙市委秘书长。1931年初任湘鄂赣省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32年5月任湘鄂赣省保卫局文书,检查科长。7月任省保卫局侦察部部长。1934年1月任中共湘鄂赣省委秘书长。不久任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1935年春任红6军团16师政治部主任,湘鄂赣省军区宣传部部长兼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部长,1937年5月任湘鄂赣军区人民抗日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支队秘书主任。1938年1月任新四军第1支队1团政治处主任。4月任先遣支队政治部主任,第1支队政治部副主任。1939年11月任江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1940年7月任苏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1941年1月任新四军第1师政治部主任。4月兼苏中军区政治部主任。1945年1月任苏浙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中共华中局委员,华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1月任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3月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4月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政委。建国后,1951年任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1955年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7年9月任军事学院政委。1960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副政委。1961年兼任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部长。“文化大革命”受诬陷迫害。1973年解除隔离审查。1975年8月任军事科学院顾问。1978年平反。是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1年5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钟期光夫人)凌  奔(1920一1986)
原名黄明英。安徽当涂县人,清朝(乾隆至道光朝)军机大臣黄钺后人。1938年8月参加新四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教导总队女子8队学员,民运工作队队员,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民运队民运组组长,新四军第6师16旅政治部民运队队长,新四军第1师政治部政治文化教员,1师政治部机关协理员。1942年春与钟期光结为夫妇。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政治部民运部干事,华东军区政治部印刷厂厂长,第三野战军妇女干校保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建国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印刷厂政治协理员,国营联华公司人事科科长兼面粉厂厂长,南京军事学院物资保障部协理员,南京军事学院子弟学校校长,军事科学院教研馆教学研究保障处副处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77年重获自由。正师职离休干部。因病于1986年9月1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6岁。
钟得宁(66届初中毕业生,总参谋部兵种部卫生所医师,已故)钟得沪(66届初中毕业生,中国京安公司退休干部)
饶正锡(1911一1998)
曾用名饶重远。湖北钟祥县文集镇塘港村人,1927年春入湖北省大冶县普爱医院学医3年,学习期间秘密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3军团总医院医生。1931年任红5军医院院长。同年7月任红3军团卫生部医务主任。后任红5军军医处处长。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任红3军团第6师卫生部部长。1933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同年至1934年任红3军团卫生部医务主任。1934年8月至1935年7月任红3军团卫生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7月至11月任红3军卫生部部长。到达陕北后,1936年3月至1937年7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卫生部后方卫生部卫生主任。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后任中央军委卫生部医务主任。1938年任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兼卫生学校政委。1939年1月至1942年6月任中央军委后方勤务部卫生部部长,1942年6月至1945年8月任政委。1940年上半年至1945年8月兼任中国医科大学政委。1943年1月至1945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卫生部政治。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副政委。1946年4月至10月兼政治部主任。1947年3月至7月任西北野战兵团教导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7月至10月任西北野战军教导旅副政委。同年10月至1948年任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政治部主任。1949年5月至9月任西安市警备司令部政治部主任。7月至9月任第1野战军第6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至1952年6月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委、第22兵团副政委(至1952年),1950年1月至1951年兼迪化(今乌鲁木齐)军区副政委。1949年12月至1953年5月任中共迪化市委书记,1950年12月至1953年6月任迪化市市长。1950年6月至1953年4月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53年4月至8月兼书记。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兼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组织部部长、新疆分局常务委员,1953年9月至1960年3月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兼政委(至1959年2月)。1955年3月至1967年4月任总后勤部党委常务委员。1957年4月至1967年4月任总后勤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关押达6年之久。后平反。1975年8月任总后勤部顾问,1977年12月至1982年12月再度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80年12月至1985年3月任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98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饶正锡夫人)戴觉敏(1915一2003)
湖北黄安(今红安)县紫云区上戴家村人,红四方面军领导人戴克敏的胞妹、1930年秋在麻城县列宁小学读书时,代表县儿童团出席鄂豫皖三省儿童团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少共儿童团团委常委。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军总医院护训班学习后做看护工作。1934年随红25军长征,做救护和宣传工作。到陕北后,在第一、第二后方医院工作,曾任护土长。193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中共中央军委卫生部药房、八路军医院、陕甘宁边区医院调剂员和司药。1944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初期,在教导旅工作,曾任家属队政治指导员。1948年到西北野战军第六军随营学校任组织干事。1949年起,任中共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委组织部组织干事、干部科科长。1953年调到北京,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处工作,曾任副处长。1966年任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管理局卫生处副处长。1979年任管理局副军职顾问,1982年离职休息。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0年晋升中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誉章。因病于2003年11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饶抗战(53届小学毕业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9c060c0102vxhe.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11: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饶漱石(1903—1975)
原名饶石泉,号漱石,曾用名梁朴,赵建生。江西临川县(现抚州市临川区)钟岭乡饶家村人,1923年参加革命工作。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在赣东北和浙西一带从事青年工作。1928年3月至7月任中共赣东北特委书记。1928年8月后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1929年后任共青团满洲省委书记,曾任中共满洲省委代书记。 1930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1931年出狱。1932年到上海,任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上海工人联合会主任、党团书记。1933年春起任全国总工会华北办事处主任。1935年赴苏联,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6年起相继被派往美国、法国,分别参与领导、主编中文《先锋报》、《救国时报》的工作。1939年11月回国。1940年6月至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 1941年3月至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副书记。1941年4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委员。1941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副书记兼华中局宣传部部长。同年起兼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2年起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代书记、新四军代政委。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委、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1947年1月起任华东军区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华东军区政委,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华东行政委员会主席。1953年4月至1954年4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53年与高岗进行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1955年3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开除其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此后长期被关押。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5年3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撤销)。因病于1975年3月2日在北京去世,享年72岁。
(饶漱石原夫人)陆  璀(1914一2015)
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人,1931年考入东吴大学,1932年后进入了清华大学。1935年做为学生救国会委员,积极参加了“12。9”学生运动。她勇敢地站到示威演讲台上讲演的照片,刊登在1935年12月21日出版的《大众生活》第一卷第6期的封面,传遍海内外。1936年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1936年1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9月她受全国学联派遣,到日内瓦出席首届世界青年大会1938年又代表全国学联出席第二次世界青年大会,并被派往法、美、英、加等国进行国际宣传。1938年底,在巴黎吴玉章的《救国时报》编辑部工作,结识了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的饶漱石,两人相爱,结为夫妇。1947年代表解放区妇联任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书记处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华全国妇联第二届常委兼国际工作部部长、第四届常委。1955年受“饶、潘、扬”案牵连下狱。1956年出狱,后任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区委书记。“文化大革命”时再次入狱。1978年后平反昭雪,同年2月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中美友协副会长,全国妇联第四届常委。是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委员。1994年6月离职休息。因病于2015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饶兰沁(52届小学毕业生,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室主任,译审)
俞泽贵(1914一1984)
湖北大悟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红25军长征。建国后,1962年2月任铁道兵后勤部副部长,1976年7月任铁道兵后勤部顾问。1982年按正军级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6月晋升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4年8月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俞小建(66届小学毕业生)
柏  坪(1916—1999)
河南汤阴县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就职于晋察冀军区。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炮兵团第4营教导员,晋察冀军区炮兵旅第2团政治处主任,晋察冀军区炮兵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特种兵政治部宣传处处长,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科长、副部长,1955年转业到国家体委工作,任中央体育训练班副主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司副司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武术、体操、射箭、围棋、自行车等五个单项协会副主席,中国举重协会主席、中国击剑协会主席,1978年任国务院教育部体育司司长,并当选为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国际中学生体育联合会首席执委,1985年荣获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章。因病于1999年9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柏坪夫人)杜耕力 (1918一2008)
河南开封市人,1934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北京被服总厂小学教导主任。1954年转业到国家体委竞技指导科工作。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08年8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柏小平(62届初中毕业生,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工作)柏微平(64届初中毕业生,深圳兴兴事业有限公司工作)
侯建存(1900一1987)
原名侯立山。辽宁大连凌水河子人。在北京读高中时曾参加“五四”运动。1926年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1928年由学校派送协和医院研究小儿科,曾任北平协和医院小儿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后仍回齐鲁任教。抗战爆发后先到武汉,1939年随国际红十字会医疗队到达延安考察后,主动留下来参加革命。初在中央第二保育小学作儿童保健工作。1940年中央医院成立后,担任该院儿科主任。1940年“三八”节,中央妇委发给“模范妇孺工作者”奖状,1941年由陈云代表毛主席发给他“革命人道主义”奖状和皮大衣一件。1949年进京后,他先后担任中央军委后勤卫生部北京医院小儿科主任、北京医院小儿科主任等职。因健康原因,50年代调离北京,到青岛长期疗养,并任该院医务主任,曾被选为青岛市政协委员。1987年7月15日他病逝于青岛。他为革命根据地儿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发展解放区卫生医疗事业所作功绩永载史册。因病于1987年在山东青岛逝世,享年87岁。
( 侯建存夫人)张宗惠
毕业于南京高级护理学校,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延安中央医院小儿科护士长。建国后,曾任军委卫生部北京医院医务部干事,青岛市医院医务部秘书。
侯永明(55届小学毕业生)
封永顺(1911一1996)
原名封乃修。河北大兴县(今属北京)礼贤镇龙头村人,1927年入东北军当兵。1930年10月毕业于东北军讲武堂。任东北军第674团和691团军械长,1936年底参加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任组织部部长。1937年10月改编为人民自卫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军械处处长,1939年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供给部副部长、部长,1943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冀晋军区供给部部长,1946年7月任晋察冀军区后勤部供给部部长,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后勤部供给部副部长,1949年6月任华北军区军械部部长兼军械训练学校副校长。建国后,1950年任解放总总后勤部军械部副部长,1950年5月任军委军械部副部长,1954年11月任解放军总军械部第一副部长,1957年7月任总参谋部军械部副部长,1959年任总后勤部军械部副部长,同年11月任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1969年9月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兼装备部部长(至1970年),1980年10月至1982年12月任总后勤部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6年5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封永顺夫人)赵学玲(1917一2015)
河北省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就职于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华北军区、军委总军械部。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2015年9月追授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副局级离休干部。因病于2015年5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封亚林(51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师范学院讲师)
赵尔陆(1905一1967)
山西崞县(今原平市)解村乡北三泉村人,早年在太原进山中学就读。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6年参加西北革命同志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初进入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团当战士,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8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28团连党代表,团辎重队队长,第1总队教导队党代表、第2支队党代表和支队长,第29团团长,1931年任红四军经理处处长、军需处处长。1932年任红1军团供给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6年12月任红军前线指挥部供给部部长,1936年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总供给部副部长。1937年10月随聂荣臻到晋察冀地区,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地委书记。1944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冀晋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冀晋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6年任军事调处执行部张家口小组中共方面代表。1946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参谋长兼后勤司令员。1949年5月任第四野战军曁华中军区(后改中南军区)参谋长。建国后,任第四野战军曁中南军区参谋长,1952年9月任政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1955年1月任国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1958年2月任国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1959年11月兼第一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1960年8月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61年1月担任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61年11月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兼中共中央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届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造反派围攻,心脏病复发,于196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赵尔陆夫人)郭志瑞(1920一1988)
陕西省延长县人, 1935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洗礼。曾任县苏维埃妇女部部长,红军通信学校第9期学员,冀晋军区司令部无线电中队长,中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科长。建国后,任国务院邮电部邮电检查处处长,总参谋部管理局政治部副主任,正师职离休干部。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88年8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赵小青(55届小学毕业生)郭延梅(56届小学毕业生)
赵品三(1908—1973)
又名赵振鑫。山西榆次县(今晋中市榆次区) 修文镇西郝村人,1922年考入太谷县铭贤学校,1925年在五卅运动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组成晋中第一个中共党小组,发展党员达到70多名。1927年6月党组织遭到破坏,遂南下武汉继续投身革命。1928年打入国民党新1师从事兵运工作,发展党员70多人,并在15个连队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同年12月14日,以中共湖北省委特派员身份参与组织了“大冶兵暴”,随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5纵队16大队政委,特务大队政委,红8军政治部宣传科长,红3军团总指挥部秘书,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红军学校特科大队政委,俱乐部主任,(亲手设计了红军八角帽和军服)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曾任中央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教育部艺术局长,在白军残酷围剿中,部队被打散,碾转回到家乡,后在西安共同发起组织了“西北救亡反帝文化大同盟”。西安事变后,参加了“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做宣传工作。并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恢复了组织关系。1937年2月返回延安,分配在中共中央青年部工作。抗战时期,任八路军太原办事处上校秘书,1938年春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任宣教科长,兼任新成立的西北电影社长。1938年12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长,不久改任统战联络部秘书,和朱瑞一起负责党在敌伪军中的秘密组织工作。1941年11月任中央军委秘书厅副秘书长兼队列处处长,1943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物资局驻县支局任局长兼禁烟督察处长。1944年2月入中央党校二部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铁路管理总局秘书长兼经济部长,东北军区工兵学校政委。建国后,任政务院公安部政治保卫局副局长,北京航空工业学校校长兼南苑211厂厂长,1955年9月任中华手工业合作总社干部局局长,1962年6月任中国革命博物馆副馆长。当选为第三届和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73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赵品三夫人)萧影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赵晋平(66届初中毕业生,美国定居)
娄少林(1918—2011)
原名娄伯堂。河南临颖县巨陵镇人,1938年9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参加八路军 ,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2大队学员,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部教育科参谋,第3军分区第6地区队作战参谋,第3军分区司令部作战参谋,唐县支队副支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北岳军区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科长,队列科科长,北岳军区教导团副团长,晋中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山西忻县军分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驻天津航运局军事代表办事处副处长,驻天津铁路局军事运输处处长,驻北京铁路局军代表办事处处长,北京军区司令部军事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北京铁路局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铁路局革命委员会主任,1969年9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参谋长,1970年6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78年6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顾问。1981年4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1年11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娄亚力(65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军区总医院副主任医师)娄新社(68届初中毕业生,262医院医师)娄津华(66年小学五年级)
宫乃泉 (1910一1975)
祖籍山东省莱阳,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28年毕业于沈阳第一工业专科学校,考入奉天医学院,1935年毕业后,到国民党政府卫生模范实验县山东邹县工作。1936年到福州协和医院当外科医生。1937年参加新四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卫生处医务主任兼一科科长;参与组建新四军军医处。1938年负责筹建小河口后方医院和南堡医院。1940年11月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卫生部医务处主任,1941年任新四军第2师卫生部部长,1945年1月任新四军卫生部第一副部长兼白求恩医院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卫生部第一副部长,山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兼山东省卫生厅厅长,1947年1月任华东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创办了山东第5国际和平医院,成为华东的医疗中心。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副部长。建国后,1949年11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部长,组建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兼任两院院长。1951年,中央军委决定在上海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宫乃泉出任第一任院长, 1953年7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57年被错误地划为右派,1959年3月下放到西藏军区后勤部卫生处副处长,1961年任沈阳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1962年任沈阳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文化大革命”中又遭严重迫害,被停止工作,精神陷于错乱的边缘。1975年4月20日抑郁病世,终年65岁。1979年中央军委为其平反昭雪。
(宫乃泉夫人)刘  球(1918一2009)
湖南长沙市人。湖南长沙仁术医院护士学校毕业。1935年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与宫乃泉结为夫妇。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新四军第2师卫生部后方医院护士、军医。华东野战军卫生部军医、所长、医务主任。建国后,转业到地方工作,任上海市保健医院院长,离休前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09年1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宫著明(63届初中毕业生)
郝人初(1908一1999)
山西汾阳县人,1933年北平国立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任北平中华中学教导主任、校长等职,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支持129学生运动。1936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赴延安。抗日战争时期,绥德抗敌会宣传科长;后进入抗大三期学习;1938年7月任抗大总校部秘书、秘书科科长,1939年10月调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政教主任;1941年先后任延安军政学院、军事学院政治教员,延安教育厅督学,延安行政学院班主任,延安大学教育系党总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市立中学校长,1946年3月撤离张家口后,与共同撤离的张家口市立女中、回民中学合并,更名为“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任校长,石家庄解放后,1948年8月与晋冀鲁豫边区行知学校中学部合并,更名为“华北育才中学”,任第二副校长(校长周扬),1948年11月任北平市军管会教育部副部长兼文化管理委员会委员。建国后,兼任北平(北京)师范大学军管首席代表和校务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包括师大附中、师大女附中、师大附小)委员会主任和师大附中校长,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秘书室主任,政务院机关党委委员,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兼人事司司长、普通教育司副司长,国务院高等教育部办公厅主任,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务委员。因病于1999年1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郝人初夫人)伊  田
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延安大学、延安女子学院、张家口市立中学、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医生。建国后,调铁道部总医院工作。其它情况不详。
郝东安(53届小学毕业生,建筑设计院原院长,宋庆龄基金会理事)郝东秦(52届小学毕业生,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齐贤(1905一1976)
湖南湘乡县(今娄底市)神童镇人,1922年考入长沙广雅中学学习。1923年转入湘雅医院学习护士,不久入湘雅医学院学习。1925年毕业分配湘军第3师12团任军医。1926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1师2团任军医,参加北伐战争。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仍在国民党军第九师任军医官。1931年任第9师军医处中校军医主任。同年9月在江西老营盘战斗中被俘,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3军第7师军医、医务主任,同年12月调任红3军军医处医务主任兼医务科科长,不久代理军医处处长。1932年初,任红3军军医处处长,4月后奉命组建红1军团卫生部,任部长。1934年10月率卫生部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任军委卫生部政委。1936年5月任军委后方卫生部部长兼红军医院院长。同年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卫生部副部长。1937年春任总卫生部代理部长。不久任军委总卫生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卫生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1938年任第18集团军军医处(卫生部)处长,1943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政委。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政委,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卫生部政委,1949年任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副部长等职。建国后,1949年11月任军委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51年6月任解放军高级后勤学校副校长、1952年10月任总后勤部训练部部长,1953年2月任解放军后勤学院教育长、1954年6月任总后勤部兽医局局长兼政委,1957年2月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务院农垦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76年6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姜卓立(孙)(55届小学毕业生)
贺  龙(1896一1969)
原名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县洪家关镇人,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6年初,领导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湘西暴动失利后,3 月中,手持菜刀带领21人夜袭芭茅溪盐局,缴枪18支,建立民军,任湘西护国军第1梯团第2营营长。1917年秋与队伍失散后,年底与同伴手持菜刀夺取官兵的枪支,扩大武装,建立队伍,任湘西援鄂民军第1路所属游击司令。1920年10月起任湘西靖国军第3梯团团长。1923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四川讨贼军第1混成旅旅长。1925年起任川军第1师师长、澧州镇守使。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第6师师长兼湘西镇守使。8月改任国民革命军第9军第1师师长。1927年春起任独立第15师师长。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8月参加南昌八一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月至10月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参谋团委员、代理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兼第20军军长。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受中共中央派遣回到湘鄂西地区,组织革命武装。1928年初,任中共湘西北特委委员,与周逸群一起领导监利、石首、华容等县的农民暴动。3月至7月任湘西北工农革命军(又称湘鄂边工农革命军)领导人。7月至11月任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书记,8月起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军长。同年11月至1930年7月任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书记、红4军军长。1930年7月至1931年3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总指挥,兼任红二军军长(至1930年9月)。1930年7月起任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常务委员。同年9月至1931年5月任中共湘鄂西特别委员会常委、湘鄂西军事委员会委员、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主席团成员。1930年10月起任苏维埃区域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1年1月至1934年1月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1年3月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 红3军军长(至1934年10月)。同年6月至1932年10月任湘鄂西省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团成员。1931年10月至1932年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1年11月和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1932年1月至10月任中共湘鄂西省委委员。同年10月至1934年 10月任中共苏区中央局湘鄂西分局委员。1933年3月至1934年3月任湘鄂西革命军事委 员会委员。1934年3月至1936年2月任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主席。1934年7月任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至1935年11月任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部总指挥、红2军团军团长(至1936 年7月)。1934年11月至1936年2月任湘鄂川黔军区司令员。1935年2月至1936年7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主席。1935年7月至10月兼任红军学校第6分校政治委员。11月率部长征。1936年7月至1937年8月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兼第2军军长(至1936年10月)。1936年 12月至1937年8月任中革军委主席团委员。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3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党务委员会常委。同月至1941年4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会前方分委员会委员、八路军第120师师长、师军政委员会书记(至1940年11月)。1938年12月起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党务委员会委员。1939年2月任冀中区总指挥部总指挥、军政委员会书记。同月至1940年1月任冀中军政委员会书记。1939年8月至1940年1月任中共北方分局委员。1940年2月任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书记。同年10月至1942年8月任晋西区委武装部部长。1940年11月至1942年8月任晋西北军区司令员。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同年8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晋绥分局委员、晋绥军区司令员(至1943年11月)。1945年4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副主任率团出席中共七大,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北局常务委员。1945年8月至9月、1947年 7月至1948年3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1945年8月至1946年11月兼晋绥野战军司令员。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任晋绥军区司令员。1946年11月至1948年3月任晋绥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1948 年3月至1949年2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1949年2月至9月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西北军区司令员,兼任西北人民军事政治大学校长。5月起任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6月至9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 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至1950年2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司令员、党委书记兼西北军事政治大学校长(至1949年1 1月)。1949年10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书记。1950年2月至1955年5月任西南军区司令员。1950年7月至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11月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党委第一书记。1953年3月至1954年11月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1954年9月至1959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54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国务院副总理。1956年9月起 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9月至1966年5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60年至1962年兼任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1961年 1月起任党组第一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1969年6月9日被迫害致死。1982年10月中共中央为其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贺龙夫人)薛明(1916一2011)
原名王爱真。祖籍河北霸县,出生于天津市郊。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天津地下党做秘密交通工作。1938年参与组织天津流亡同学会。曾任江西省妇女生活改进会干事、丰城县难民保育院院长、1938年夏,奔赴延安。先后在延安学校、女大学习兼任支部工作,毕业后任女大长征女干部班指导员。1941年至42年任中共延安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常委,1942年,贺龙与薛明结婚。调任陕甘宁五省联防军司令部工作,在贺龙身边当秘书。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6年任司令部总支副书记,1948年任联防军司令部政治处主任。建国后,历任全国妇联西南区工委福利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卫生处处长,1958年,任贺龙元帅办公室主任。并任总参办公厅党委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文革结束后,历任总参谋部军事检察院检察长、总参谋部政治部顾问、党委委员。副兵团级离休干部。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因病于2011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贺鹏飞(57届小学毕业生,原海军副司令员,海军中将。)贺小明(59届小学,中国富利进出口公司原副总经理,贺龙基金会理事长)
贺  彪(1909一1999)
湖北江陵县沙岗镇贺家湾村人,1926年参加革命活动,任少年先锋队队长。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共江陵县委做地下侦察员。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3月参加江陵县年关农民暴动,为中共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当交通员。1930年春入青年团学习班学习。同年6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红2军团医院看护长、医训队队长。1931年5月任后方医院医务所所长兼中共支部书记。同年冬任红9军第25师医务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1932年任红3军军部医务所所长。1932年至1934年任红3军卫生部部长。1934年10月至1935年11月任红2军团卫生部部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总医院(又称后方医院)院长。1935年11月参加红二方面军长征。同年至1936年任红2军团卫生部部长。1936年7月任红2方面军卫生部部长,同年至1937年兼任第2军第四师卫生部部长。1937年任红2方面军卫生部部长兼红2军团卫生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85旅第715团卫生队队长。1938年夏先后到延安八路军卫生学校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0年5月至11月任八路军第120师卫生部副部长。同年11月至1942年9月任八路军第120师暨晋西北军区卫生部部长。1942年9月起任八路军第120师暨晋绥军区卫生部部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绥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同年8月至1948年3月任晋绥军区卫生部部长。1949年3月起任西北第1野战军卫生部部长。9月任中共西北军区委员会委员、西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第一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1月任西北军区党委委员,1950年1月至1951年1月任常务委员。1950年4月至1953年1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部长。1953年12月至1954年12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10月至1968年6月任国务院卫生部副部长等职。1977年12月至1982年12月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78年7月至1979年9月兼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1985年11月按正大军区级离职休息。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99年3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贺彪夫人)陈  凯(1920一    )
原名窦守瑜。安徽肥西县人,1936年在天津上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奔赴晋察冀军区参加八路军。1940年与贺彪结为夫妇。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在八路军第120师政治部战斗剧社、八路军第120师暨晋西北军区卫生部、晋绥军区卫生部、第一野战军卫生部、西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工作。 建国后,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毕业后,任国家卫生部某局副局长。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贺斗(55届小学毕业生,中国友谊实业公司总经理)贺争(55届小学,中信集团襄理兼大隆公司董事长)

洪  达(1916一2009)
原名冯耀堂。陕西宜川县丹州镇卢家塔村人,1936年在西安一中读书期间参加了抗日民先队,投身于抗日救国活动193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1月参加八路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西安市第1中学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队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西安市一中党支部书记,中共中央机要局译电员,中共中央南方局机要局译电员,中共中央党校学员,中央机要局译电组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政治部副科长、科长,冀热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员、干事、副部长,察哈尔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建国后,曾任察哈尔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察哈尔军区初级后勤学校政委,解放军高级后勤学校政委,华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军区司令部办公室主任,陆军第65军193师副政委,1963年5月至1965年3月任北京军区军事军事检察院检察长,1966年3月任山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70年3月任北京军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1979年1月任副政委。1981年1月按正军职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6月晋升大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9年1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洪燕喃(66年小学五年级)
姚  喆(1906一1979)
原名姚秩章。湖南邵阳县永安乡横塘冲村人,1925年11月参加农民协会。1926年任乡农民协会裁判委员、主席。大革命失败后,遭反动当局通缉只身逃离家乡,进国民革命军湖南独立第5师随营学校学习。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19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红5军第7团特务队队长,红5军第8大队班长,第5大队司务长、排长,红5军第4纵队第5大队排长,红5军第3师特务连连长。1929年8月至1930年4月任红5军第4纵队大队长。1931年12月任红3军团特务团营长。1932年3月至1933年1月任红3军团第5军第1师第3团团长。1933年1月至6月任红3军团第1师参谋长。后部队缩编,任红3军团第4师第10团参谋长。1934年4月至7月任红3军团第5师第15团代理团长。7月在瑞金任国家保卫局政治保卫总队总队长,后改称保卫团,任团长。1933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同年任红3军团第5师第14团团长。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同月至11月任中央红军第2野战纵队代参谋长、政治保卫团团长(至1935年1月)。1935年1月至2月任红3军团第4师第10团代团长,3月任团长。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第12大队大队长。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1月任红15军团第78师参谋长。同月至1936年5月任军委后方办事处补充师师长。12月任红军北路军参谋长。1936年4月任陕甘独立师师长。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参谋长。1937年10月任八路军第120师参谋处处长。1938年7月任大青山支队参谋长。1940年7月任大青山骑兵支队司令员兼政委。1942年10月至1945年2月任中共塞北区工委委员。1942年12月至1945年7月任晋绥军区塞北军分区司令员。1944年10月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2月至8月任绥蒙军区司令员、中共绥蒙区委员会委员。其间,1945年4月作为晋绥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至1949年5月任绥蒙军区司令员、中共绥蒙区委常务委员(至1949年6月)。1948年7月兼任第8纵队第11旅旅长。1948年9月任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第8军军长兼绥蒙军区司令员。1949年6月任华北军区绥远军区司令员。建国后,1949年12月任绥远(省)军区副司令员。1951年8月任志愿军第23兵团副司令员。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2年1月奉命回绥远任省军区副司令员。12月调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2月任总高级步兵学校第一副校长,1957年9月至1958年任校长。1960年11月至1975年8月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82年11月按正大军区级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因病1979年5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姚喆夫人)张秀英
  姚小景(59届小学毕业生)姚普光(59届小学毕业生,海军航空兵副参谋长,少将军衔)
项林荣(1918一2001)
江苏武进县(今常州市武进区)奔牛区西蒋村人,1938年12月参加新四军,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战士、班长、排长、连长、教导队队长、营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宝应独立团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0师29团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70师209团参谋长、副团长。建国后,1952年9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24军72师215团团长、第72师参谋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国旗勋章。回国后,历任陆军第24军70师副师长、第24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69年12月任陆军第24军副军长,唐山市生产指挥部主任,1971年任唐山地区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唐山地委书记,1978年5月任天津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主任,天津警备区副司令员、顾问,1981年4月离职休养。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4年3月晋升大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1年3月31日在天津逝世,享年84岁。
(项林荣夫人)芦秀兰
江苏省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唐山矿务局赵各庄煤矿党委宣传部部长。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项东平(64届初中毕业生,美国定居)
查国桢(1905一1980)
湖北蕲春县田桥乡雾云山村人,1926年在城南完全小学当教员,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1军政治部书记员,鄂豫皖彭杨军校书记员,1932年11月任红25军军司令部秘书,1933年任红25军司令部参谋,1934年12月至1935年9月任红25军第75师司令部参谋主任。参加了红25军长征。1935年9月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1936年至1937年任红15军团供给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供给部副部长,1937年11月至1942年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部长。1942年8月任晋察冀边区审计委员会委员。1944年5月到延安休养。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部长,1946年5月至1947年6月任晋察冀军区后勤部部长。1948年1月任晋察冀军区后勤司令部副政委。同年5月至1949年4月任华北军区供给部政委。1949年5月任华北军区军需部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任华北军区生产合作社主任。同年9月至1957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后勤部部长、党委书记(至1955年7月)。1957年12月至1960年2月任总参谋部行政经济管理部部长、解放军直属队机关党委常务委员(至1963年3月)、党委书记(至1960年11月)。1960年12月至1965年5月任武装警察部队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部长。1966年7月至1969年6月任第二炮兵党委常务委员。1975年8月至1980年7月任第二炮兵顾问。1982年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80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查国桢夫人)张浣尘(1923一    )
河北蔚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学员、军医、晋察冀军区卫生所所长、休养所所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军医,公安军后勤部卫生所所长、公安军后勤部卫生部医疗科科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一门诊部主任,解放军第三〇四医院副院长、顾问。曾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查勇(55届小学毕业生)查小花(61届初中毕业生,燕京饭店医务室退休医师)查小珊(63届初中毕业生,儿童医院主任医师)查光(64届小学毕业生)

查茂德(1919一1947)
安徽霍山县石家河乡瓦背冲村人,革命烈士,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先队长、团委书记、皖西北道政治保卫局通信员、班长、排长、连长、红四方面军30军88师团总支书记、副团长,红四方面军总部1科参谋,野战总指挥部1科参谋。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1科参谋,冀南军区司令部第2科科长,1939年4月,任冀南军区第3军分区特务大队政委,1940年春任冀南抗日游击第2支队副司令员,1940年8月任新编第9旅26团团长,1942年4月任冀南军区第5军分区27团政委,1945年任冀鲁豫军区独立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5旅13团团长,1946年任第5旅副旅长,1947年4月29日在豫北战役攻打崔家桥战斗中,手持望远镜观察敌人阵地,准备选择突破口时,不幸中弹牺牲,终年28岁。
(查茂德夫人)张希如(1923一    )
河北邢台人,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在华北军区干部部工作,后转业到外贸部系统工作,任职情况不详。
查丰(61届初中毕业生)查雪(63届初中毕业生,天津市电话局退休干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9c060c0102vxhj.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11: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部分、第八部分

祝永兴(1907一1995)
曾用名陆元山,芦彦山。湖北黄安县(今大悟县)黄站镇祝家山村人, 1929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1师师部勤务员,黄安县独立师宣传队长,第2团宣传队队长,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红25军75师250团宣传员,第75师政治部通信班班长、警通排排长、副连长。参加了红25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8团特务连1排排长,第688团1营1连连长,第688团司令部侦察参谋,第688团2营营长,新编第1旅1团2营营长、第2团2营营长,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涉县独立营营长,1944年1月任第5军分区义勇军第5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8旅54团团长,1948年8月任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4旅副旅长,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10军28师副师长,代理师长。建国后,1950年1月兼任川南军区宜宾军分区副司令员,1951年6月任志愿军第10军补充师师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8月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8月任陆军第63军189师师长。1957年5月又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61年1月任河北省军区唐山军分区司令员。1969年3月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78年5月任河北省军区顾问。1982年4月离职休息,享受正军级待遇。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5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芦京源(68届初中毕业生)

荣  光(1912—1964)
河北河间县(今河间市)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副官处副官、副官处管理科副科长、科长。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管理处副处长,华北军区司令部第4处副处长,北平市军管会房产清理委员会主任。建国初期,转业到地方工作,任政务院房屋管理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建筑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交际处处长,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局长。因病医治无效,于196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52岁。
荣方(51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市民政局退休干部)荣英(53届小学毕业生,西城区新街口中学退休教师)

柳连心(生卒年不详)
河北任邱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华北军区炮兵学校政治部主任(供给制正团级)。1952年以后任职情况不详。1955年授衔和授勋情况不详。
柳玉娥(52届小学毕业生)

  南  f峰 (1932一2010)
河北巨鹿县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8年加如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北京军区司令部通信枢纽总站电报站副主任、主任,北京军区通信兵训练大队大队长,北京军区司令部第一通信总站主任。副师级离休干部。曾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解放奖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0年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南小松(65届小学毕业生)

昝绍南(1918一   )
四川省旺苍县嘉川镇庆寨村人。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历任战士、副班长、文书、宣传员、收发、书记、特派干事、特派员、支队副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炮兵师副政委、政委,1975年4月至1978年5月任北京军区炮兵副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十画 )

郭  徐  陶  秦  索  袁  殷  耿  高  翁  晁  资  桂  夏  夏侯  聂  唐  钱  贾  柴  展  涂  顾  栗

郭天民(1905一1970)
原名郭基逵。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十里乡郭受九村人,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后裔。曾在图县农业学校、武昌中华大学附属中学读书。1925年回家乡教书,并参加农民运动。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七期学习,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2月随黄浦军校特务营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撤退到海陆丰地区,任工农革命军第4师排长,工农革命军第2师排长、副连长。海陆丰斗争失败后,1929年春辗转到江西,转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3纵队,任学兵大队副队长、第3纵队副官主任、第9支队大队长,第8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1930年任红12军教导大队大队长,同年冬任红3军副官长,1931年11月任红3军8师参谋长、独立第6师师长、红21军62师师长。1932年4月任江西军区独立第4师师长、1932年5月任江西军区参谋长。1933年被指责为江西军区执行罗明路线的代表并被撤职,在红军大学当一名普通学员。1933年10月任红9军团参谋长兼第3师师长。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6月,随部编入左路军,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因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被调任红4方面军红军大学教育科科长。1936年10月任红四方面军司令部第1局(作战)局长、西路军总指挥部作战局局长。1937年2月任红30军参谋长。参加了红军西路军艰苦征战,突破重围到达新疆迪化。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第1局(作战)局长,1937年10月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纵队参谋长,1938年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同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兼第2支队司令员。1944年7月任冀察军区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5年10月任晋察冀野战军冀察纵队司令员,1946年3月任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7年8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47年10月任鄂豫军区副司令员。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4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0年2月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警备司令部司令员。1952年入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并兼任系主任。1955年10月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部长, 1956年兼任陆军训练部部长,1958年5月至12月兼任训练总监部军事院校管理部部长,1959年1月至1961年6月任总参谋部院校部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因病于1970年5月26日在广州逝世,享年65岁。
(郭天民夫人)窦  克(1917一1988)
辽宁沈阳市人,早年投身于“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2月与郭天民结为夫妇。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卫生处军医,晋察冀军区冀察军区机关卫生所主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机关卫生所主任。建国后,先后在云南军区、训练总监部、总参谋部卫生部门工作。1955年9月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八一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总参管理局正师级离休干部。因病于1988年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郭丽卿(55届小学毕业生,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退休干部)郭家文(57届小学毕业生)郭丽芬(59届小学毕业生,曾任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副院长)郭珊珊(64届初中毕业生,总参谋部第四门诊部军医)郭坚(63届小学毕业生)

徐子荣(1907—1969)
曾用名徐中耀。河南确山县古城乡傅楼村人,1926年参加革命工作,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确山县委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确山县委书记,参加并领导了确山农民暴动。1932年在北平从事地下工作时被捕。1936年经组织营救出狱,1937年任中共山西工委秘书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冀豫省委(后改称中共太行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1943年5月任中共太行第五地委书记兼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政委,1944年任中共豫西地委书记,河南人民抗日军第1支队政委。1945年1月任河南军区第1支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1旅政委,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师政委,1948年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3纵队政委,同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1兵团第13纵队政委,1949年2月任华北野战军第18兵团61军政委。建国后,1950年任政务院公安部办公厅主任兼人事局局长,1952年4月任政务院公安部副部长和党组书记,1954年9月至1966年任国务院公安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59年4月任国务院内务办公室副主任。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是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被长期关押,1969年6月20日在狱中含冤去世,终年62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徐子荣夫人)孟松涛(1918一1999)
原名孟宪芳。河南省确山县人。1936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太原军政训练班女兵连学员,中共山西高平县县委书记兼牺盟会特派员,沁县牺盟会特派员, 1940年8月与徐子荣同志结为夫妇,婚后毅然辞去县委书记职务,到基层锻炼,担任村支部书记。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中共偃师县委副书记兼高山区委书记,中原突围后,在中共太行区党委工作。建国后,任政务院公安部人事局干部科科长、政治部干部处处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粉碎“四人帮”后平反恢复名誉。1982年离职休息。因病于1999年12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徐清漳(61届初中毕业生,公安部第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徐以新(1911—1994)
原名徐一新。浙江衢县岭头乡(现为衢州市衢江区湖南镇)石峡村人,在浙江衢州第八中学读书期间,受革命思想影响,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1月加入北伐军,任第26军第2师政治部宣传科见习官。1927年3月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在总指挥部工作。4月在武汉中共中央军委任技术秘书,经陈赓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7月调国民革命军第11军政治部任科员。参加八一南昌武装起义。在赴广州途中任第20军第3师师长周逸群的机要秘书。9月,任起义代总指挥贺龙的机要秘书。10月到香港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7年12月赴苏联留学。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0年转为共产党员。1931年从苏联回国,任共青团沪中区委书记。后做通讯联络和培训报务员工作。1931年11月被派往鄂豫皖苏区,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鄂豫皖苏区外交委员会主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军委参谋主任。1932年12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主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中共川陕省委委员。1933年8月,因反对张国焘分裂党的路线,被逮捕关押。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方获自由,担任红四方面军高级参谋。1937年3月任西路军干部团政治部主任。西路军失败后,1937年12月经兰州、西安回到延安。1938年4月至1939年4月任鲁迅艺术学院训育处主任、政治处主任。1939年7月至1940年7月任中央统战部干部科科长。1941年7月任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兼宣传部长。1942年5月任中央整风学习委员会秘书主任。1943年1月任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兼中央管理局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5年11月赴东北,任干部队队长。同月至1946年4月任中共热河省热东地委副书记。1945年12月至1946年初任中共辽东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1946年6月至1948年8月在黑龙江任中共依兰县委书记。1946年8月至1947年3月任中共依(兰)勃(力)桦(南)中心县委委员。1947年3月至7月任中共合江省第一分区地委(勃利)委员。1948年8月至11月任中共佳木斯市委书记。同年10月至1949年1月任东北军区政治部卫戍工作部部长。1948年11月至1949年6月任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建国后,1950年6月至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副司长。1951年1月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副司长、司长。1954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尔巴尼亚首任大使。1958年5月至1962年2月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挪威大使。1962年5月至1965年1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叙利亚大使。1966年1月至1979年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8年6月至1979年1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79年8月至1982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基斯坦大使。是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因病于1994年12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徐以新夫人)陆  红(1921一2001)
曾用名洪红。浙江杭州市人,1935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39年与徐以新结为夫妇。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安旅行团辅导员,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党支部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机要秘书,陕甘宁边区妇女合作社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依兰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宣传部部长,东北银行调查科科长。建国后,曾任政务院贸易部国外贸易司苏联处出口科副科长,后历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随员、二等秘书,驻挪威大使馆二等秘书,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一等秘书,驻巴基斯坦大使馆一等秘书。外交部正局级离休干部。是陶行知基金会理事。因病于2001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徐新红(53届小学毕业生,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学研究所研究员)陆放(61届初中毕业生,华罗庚的学生、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徐向前(1901一1989)
原名徐象谦。山西五台县(今属定襄县)永安村人,1924年5月初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校期间参加进步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活动。毕业后留校任排长。1925年2月参加第一次东征。3月调任河南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教官、参谋、团副等职。1926年11月到武汉,在湖南学生团当政治指导员。1927年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少校队长。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工人赤卫队第6联队队长。1927年12月至1928年冬任工农革命军第4师第10团党代表。1928年1月至6月任第4师参谋长。同年6月至冬任工农革命军第4师师长。同年7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副师长。1929年6月至任第31师师长。1929年11月当选为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12月当选为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1930年3月至9月任中共鄂豫皖边特区委员会委员。同年4月任红1军副军长兼第1师师长(至1930年10月)、红一军前敌委员会委员。1931年1月任红4军参谋长,5月任红4军第13师师长,7月任红4军军长。同年5月至1933年2月任中共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1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至1934年1月)。1932年12月至1935年3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4年1月至1935年12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1935年率部长征。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被授予一枚中华苏维埃红星金质奖章。7月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毛儿盖会议后任右路军总指挥。1935年6月至1937年7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5年8月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同年11月至1936年12月任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6年7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同年11月至1937年3月任红军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路军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1939年6月至1940年6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1939年8月至1940年6月任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员。1942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6月任西北局财经委员会委员。同月至1943年3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兼任联防军参谋长(至1942年9月)。1943年2月至3月任军事学院院长。同年3月至1945年9月任抗日军政大学代理校长、校党务委员会书记。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山东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8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同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47年6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48年5月至1949年9月任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任华北军区第1兵团司令员、政委。1948年5月至1949年7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1948年10月至1949年4月任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1949年2月至4月任第18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4月任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同年9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至1954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参谋长、华北军区(京津卫戍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至1954年2月)。1954年6月至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同年9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其间,1959年9月至1969年4月、1975年2月至1982年9月任中央军委常委,1966年1月至1982年9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1954年9月、1959年4月相继当选为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65年1月、1975年1月相继当选为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文化大革命”中参加二月抗争,受到错误的批评。1977年8月至1985年9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78年3月至1980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78年3月至1981年3月任国防部部长。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84年6月至1988年2月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后任名誉会长。1985年9月辞去所担任的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务。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第六届(1935年8月沙窝中央政治局会议增补)、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0年9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徐向前前夫人)王  婧
山东蒙阴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山东蒙阴县委妇女工作部部长,1939年9月20日,经朱瑞夫妇介绍与徐向前结为夫妇,三年后感情不合分手。生女徐鲁溪。
(徐向前夫人)黄  杰(1910—2007)
原名黄书莲。湖北江陵县郝穴镇黄家台村人,1927年初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学习,192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中共松滋县委书记,参加领导九岭岗暴动。1929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临时中央局机关交通员,中共上海市闸北、沪东区委女工部部长。是红军名将曾中生(长征途中被张国焘杀害)的妻子。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部服务团女生队队长,陕甘宁边区延安第一保育院院长、陕甘宁边区妇联组织部部长等职,并在延安认识了同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徐向前。1946年5月与徐向前同志结婚,解放战争时期,在晋冀鲁豫军区和华北军区工作。建国后,任国家纺织工业部人事司副司长、司长,纺织工业部顾问。曾当选为黄埔同学会理事。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和第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2007年6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徐鲁溪(54届小学毕业生,国家计委集成和软件开发部主任,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徐小岩(63届初中毕业生,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将军衔)徐小涛(63届小学毕业生,美国定居)徐陆宁(66届初中毕业生,外孙,曾任总装备部航天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总工程师,大校军衔)

徐特立(1877—1968)
原名懋恂,字师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895年在湖南省善化县巨美乡小塘湾教蒙馆,边教书边自学。1905年曾入湖南宁乡师范学校速成班学习。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被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1912年创办长沙师范学校,任校长。1913年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修业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兼湖南孤儿园园长。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回湖南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后任女师校长。1927年春任湖南农民协会教育科科长兼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并参加中国国民党,任国民党长沙市党部工农部长。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起义军第20军3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8年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届中央执委会委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长,兼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1932年10月兼任中央列宁师范大学校长。1934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委会委员。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育部部长。1937年9月起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同年12月以高级参议名义任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代表。1939年2月起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省委统战部部长。1940年8月回延安,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自然科学院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至1966年7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其间:曾兼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研究室主任、党史资料室主任。曾任中国历史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名誉主席。1954年9月、1959年4月、1965年1月相继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徐禹强(孙)(51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国老区经济建设促进会秘书长)
徐厚本(1917一1938)
徐特立的小儿子,徐禹强之父。1933年就读长沙县第一中学,因家贫于1935年辍学,到长沙大车修理厂当学徒。在徐特立支持下,徐厚本夫妇于1938年春奔赴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了6个月,于1938年7月被组织派回长沙。不幸的是,徐厚本在途中染上了伤寒,回到长沙时病情已很严重,虽经医治仍不幸去世。

陶汉章(1917一2010)
江西进贤县桥溪村人,初中毕业后,曾考入冯玉祥开办的汾阳军官学校,后任吉鸿昌抗日同盟军司令部参谋。因反蒋失败,1933年11月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红军学校第4分校教员,主任教员,湘赣川黔军区红军学校第4分校教务主任,1934年10月任红2军团教导营副营长,营长,1935年7月任红军学校第6分校训练处处长,1936年任庆阳步兵学校队长兼教员。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军事教员,支队长,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军事教育科科长,训练部副部长,1943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平北支队参谋长,平北军分区参谋长,平西军分区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直属机动旅参谋长,1944年8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冀中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冀中(杨成武)纵队参谋长,1946年3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参谋长,1947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副教育长,1949年1月任华北军政大学军教部部长,教育长,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建国后,1951年任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军事科学研究部副部长,部长,训练总监部科学条令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副部长,1964年8月至1967年8月任广州军区参谋长。“文化大革命”中,受林彪、“四人帮”迫害。身陷囹圄。1971年9月平反出狱,1973年12月任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1977年12月任军事学院副院长,1983年5月至1985年12月任军事学院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0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陶汉章夫人)黎  朗
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军事学院子弟小学副校长(供给制营级)。以后任职情况不详。“文化大革命”期间随丈夫一起挨整,被迫害致死。
陶玲(53届小学毕业生,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高级编辑)陶瑞(58届小学毕业生)

陶鲁笳(1917—2011)
原名陶国葆。江苏澧阳县陶家村人,早年就读于江苏溧阳私立同济中学、江苏省立常州中学、上海复旦实验中学。后入南京中央大学旁听。1936年夏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6年5月-1937年7月任共青团河北石门市委书记,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石门总队总队长。1937年2月任中共石门市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平定县委书记、中共晋冀豫省委组织部干事、省委党校总支书记、省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省委巡视团副团长。1940年任中共昔阳、平定、和顺3县平辽路东中心县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委。1941年6月任中共晋冀豫区第二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1942年1月任中共太行第二地委副书记,兼太行军区第2军分区副政委。1945年3月任中共太行区第五地委书记兼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太行区第5地委书记兼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政委,1947年6月任中共太行区委组织部部长、区党委副书记。1949年5月任中共太行区委书记兼太行军区政委。建国后,1949年9月任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兼省委宣传部部长。1951年2月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二副书记。1952年7月任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1952年12月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1953年7月至1965年8月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政委。1955年2月至1965年12月任山西省政协主席。1960年11月至1965年11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1965年3月任国家经济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共中央工业交通政治部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监护审查5年之久。1973年7月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75年3月任国防科委政委、党委第二书记。1985年2月任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顾问。1990年离职休息。是第一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第八届二中全会增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2011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陶鲁笳夫人)贾于慈(1922一2013)
山西太谷县人, 1938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工作队队长,中共太谷县委宣传部干事,中共太行区第二地委党校学员,党校秘书,校党支部组织委员,中共太谷县委第二区区委书记,中共太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宣传部部长兼第三区区委书记,中共太谷县代理县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林县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林县县委书记,中共太行区党委办公室干事,太原市妇委书记。建国后,曾任山西省妇联女工部部长,山西省总工会纺织工会主席,山西省总工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工业交通政治部群工部副部长。1982年离职休息。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13年10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陶小平(65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奇正迪塞公司总经理)陶小妹(66届小学毕业生,瑞典定居)陶小冬(66年小学五年级,)

秦忠朝(1908一 ? )
四川平昌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北军区后勤部第二后方医院政委,华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军药处副政委、政委。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后勤部营房管理部副政委,北京军区宣化炮兵靶场政委,1960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务院林业部机关党委书记。以后任职情况不详。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秦琳(61届初中毕业生)
索立波(1906一1972)
原名索武立波扎萨克,曾用名李波、李子丰。内蒙古商都县人,蒙古族,1924年考入冯玉祥部西北军事学校学习。1925年毕业后到吉鸿昌部任班长,1926年任排长。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团支部书记,秘密从事团的宣传和组织工作。1929年由薄一波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按照党组织的意图配合京东十县的暴动,参与组织唐山兵变。兵变失败后潜至天津。在中共天津市委领导下,保卫党的领导机关安全。1930年5月和1931年10月两次入狱。在狱中参加过绝食斗争。1936年在狱中参加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并于6月被任命为山西牺盟会工人委员会组织委员。1937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到山西参加抗日活动和工人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在太原参与组建工人武装自卫总队(下称工卫总队,后称山西新军工人武装自卫旅),1937年9月任总队长(团长)。1938年5月工卫总队扩编为纵队,同月至9月任工卫纵队第2总队总队长。12月调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1939年6月后任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公安总局局长兼边区政府卫队总队长。1942年回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绥蒙挺进支队司令员。1945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交通处处长。1946年1月任军事调处执行部联络官,并担任大同执行小组的中共首席代表, 9月至12月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47年7月至1948年5月任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参谋长。1948年2月至1949年1月兼任冀中军区第7纵队参谋长。1948年5月至1949年8月任华北军区冀中军区参谋长。1949年8月至1950年10月任河北军区参谋长。1951年1月至1952年7月在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因成绩优秀和工作需要,被院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提名提前毕业。1952年11月至1957年7月任陆军第66军参谋长。1953年4月至1957年3月兼任天津警备区参谋长。1954年7月任陆军第66军副军长。1956年11月任陆军第69军第一副军长,1961年5月至1972年1月任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62年12月至1966年9月任北京军区直属队党委书记。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2年1月8日含冤逝世,终年66岁。1979年中央军委给予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和骨灰安放仪式。
(索立波夫人)苏力军
索岳娜(57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军区副师级干部,已故)索延林(67届初中毕业生,已故)索林娜(65届小学毕业生)

袁升平(1912一2000)
原名袁兴旺。江西庐陵县(今吉安县)富田乡鹜湖村人,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千秋游击队战士、通信员、副班长、班长。1930年10月进红军大学2分校学习。1931年2月任东固警卫营连长兼政委。下半年任红军赣南独立团连长。1932年任独立第6师特务连连长兼指导员。1933年2月任红军总医院政治部组织干事。10月任红军卫生学校指导员。1934年9月任卫生学校党总支书记。长征途中任红军总卫生部运输大队指导员、军委第3纵队政治处技术书记。到达陕北后,1936年1月任红1军团直属队党总支书记。4月后任红1军团第1师第13团党总支书记。同年8月至1937年8月任红1军团第1团政委。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第1营副营长。1938年1月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2团政委,8月任第3团政委。1939年10月至1940年7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支队政委。1940年7月进延安军政学院学习。1941年入延安军事学院学习。1942年初至1943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3月调任中央绥德处理委员会工作员。1944年2月调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政治部主任,7月任副政委。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辽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同年6月任辽吉军区政治部主任。1947年5月任西满纵队政治部主任。同年8月任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政治部主任。1948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政委, 3月至4月兼任纵队政治部主任。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第49军政委。4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政治部副主任。6月任第40军政委。建国后, 1950年10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40军政委。同年8月至1954年2月任志愿军干部部副部长,干部管理部部长。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4年2月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3月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1955年11月至1959年4月任北京军区党的监察委员会书记。1958年11月任北京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9年3月至1960年3月兼任北京军区党委副书记。1960年3月月任济南军区第二政委。1961年1月至1970年7月任济南军区党委第三书记,1970年7月至1975年8月任军区党委第二书记。1969年4月至1973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69年6月至1971年4月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1年4月至10月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二书记。1978年12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1979年1月至1980年1月任军事科学院党委第三书记。1980年1月至1982年10月任北京军区政委。1980年4月至1982年12月任北京军区党委第二书记。1998年7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1969年4月至1973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上相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2003年8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袁升平夫人)李  涛
河北省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东北军区第一子弟小学校长,妇女干部学校校长,华北军区八一学校副校长。后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袁丽丽(61届初中毕业生,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教授) 袁平平(63届初中毕业生)袁纯纯(65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袁东惠(67届初中毕业生,美国定居)袁东伟(68届初中毕业生,曾任坦克6师师长,大校军衔。)
袁鸿化(1909一1943)
化名袁少平。祖籍山东曹州(今山东曹县),出生于陕西高陵县。1924年考入三原县立中学,与同窗好友张策、王炳南等阅读革命书刊,并加入了渭北青年社、学生自治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6年冬中学毕业在高陵从事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共党员,被选为高陵县县农民协会主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转入秘密地下斗争。1931年组织派遣到杨虎城部王泰吉的第17路军骑兵团,公开职务是团部中尉副官,秘密开展兵运工作。后相继到照金根据地秒家祥游击队和陕南进行党的工作,任三原中心县委泾阳游击队巡视员。1934年又派往国民党第38军杨竹荪团做兵运工作。1935年2月3日,红四方面军攻打宁羌。袁打开南门,迎接红军解放了宁羌县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任中共宁羌县委书记。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历任红73师政治部文书,红31军政治部宣传干事,到达陕北后,任红31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干部训练团政委、随营干部学校政委, 1940年3月入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并担任中共大队支部书记。1940年7月任新编第4旅政治部主任, 1942年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10月21日,在临(清)东战役中光荣牺牲,年仅34岁。
(袁鸿化夫人)田  雅
原名周雅。河北广平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1940年7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期间与袁鸿化相识并结为夫妇。建国后,曾任政务院司法部人事处干部科科长。行政13级。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周滏东(52届小学毕业生)

殷希彭(1900一1974)
河北安国县小营村人,1920年入河北大学医学院学习,1927年毕业,留校任外科助教。1928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日本东京庆应大学病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河北省立医学院任病理学主任教授。1938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4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任冀中军区卫生训练队教务长兼冀中军区医院医务主任,冀中军区后方医院医务长,1939年5月任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1945年春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兼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长,晋察冀边区医药技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至1948年5月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兼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长,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1948年9月任华北人民政府委员兼卫生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兼第13军医学院院长,兼任政务院华北政务部文教组副组长,1953年至1954年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卫生局局长,1954年9月任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校长,1958年9月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1963年2月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1966年3月至1974年12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74年12月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4岁。
(殷希彭夫人)谷惠芬(1896一1967)
河北安国县人,传统中国农家妇女,与殷希彭数十载风雨,夫妻共患难,不离不弃。因病于1967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殷子烈(48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国康华实业公司总经理,中国国际企业合作总公司总经理。)

耿  飚(1909—2000)
湖南醴陵县北乡严家冲人,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早年在常宁水口山当矿工。1928年8月任浏(阳)醴(陵)游击支队小队长。1930年7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9师参谋、干部教导队队长,红1方面军1军团1师3团参谋长、2师4团团长、9师参谋长、1师参谋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入抗日红军大学第1期学习。1936年冬任红4方面军第4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参谋长,385旅副旅长兼参谋长、政委,兼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1941年7月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通讯处处长。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参谋长。1949年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任中国驻瑞典大使,中国驻驻丹麦大使,中国驻兼驻芬兰大使。1955年10月-1959年7月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1960年1月任外交部副部长。1963年8月任中国驻缅甸大使,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1971年1月-1979年1月任中共中央联络部部长、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3年8月起)。1977年1月-10月任中共中央宣传口负责人。1978年3月-1982年5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82年5月-1983年6月任国务委员。1981年3月-1982年11月兼任国防部部长。1979年1月-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79年1月-1981年7月兼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1982年9月-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83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九届和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党的第十二次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0年6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耿飚夫人)赵兰香(1923一    )
甘肃庆城县城关镇钟楼巷人,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与耿飚同志结为夫妇。抗日战争时期,任庆阳县立女子小学教员,延安大学学员,后在庆阳县作卫生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在晋察冀军区生产合作社、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工作。建国后,在银川市任小学教员,1950年随耿飚调入外交部工作,曾先后在驻瑞典、巴基斯坦、缅甸、阿尔巴尼亚、丹麦、芬兰等国大使馆任职员、随员、三等秘书。1971年调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办公室秘书。1979年调中央军委办公厅任正师职秘书,耿飚办公室副主任(副军职),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耿莹(54届小学毕业生,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席,中国画研究院画家)耿智达(侄,56届小学毕业生)耿智明(侄,57届小学毕业生)耿智琛(57届小学毕业生,空军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耿丽兰(61届小学毕业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9c060c0102vxhl.html

高克林(1909一2001)
原名高文敏,又名高子谦、王子和。陕西华县赤水镇程高堡村人。1924年在西安成德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任团支部书记。1925年冬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国民军,在第三军第三混成旅军事政治学校工作,后任国民联军第五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西安中山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兼中共总支书记。1927年秋在陕军新编第三旅(即许权中旅)任中共总支书记、党委书记。1928年5月,参与组织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委员、总司令部参谋主任。后到榆林、清涧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秋任中共北平市委军委书记。1930年秋任中共顺直省委军委秘书、天津市委军委书记。1932年春到河北邢台任中共直南特委军委书记,后任中共大名中心县委书记等1职。1936年秋到陕甘宁边区,在驻东华池县的东北军中任工委书记。1937年春任陕甘宁边区党委组织科科长、秘书长。1938年秋任中共洛川工委书记、特委书记。1941年冬任延安民族学院副院长。1942年10月起任中共塞北工委书记兼塞北军分区政委。1945年2月任绥蒙区党委书记,7月调任雁门区党委书记兼雁门军区政委。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绥蒙区党委书记兼绥蒙军区政委。1949年5月任中共绥远省委书记兼绥远军区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军区副政委。1951年春任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政委,同年9月与司令员董其武率23兵团参加抗美援朝,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1月回国。1952年10月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山西省军区政委。1953年8月任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1954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1960年11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1955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56年9月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78年3月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79年2月被选为全回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9月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2001年6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高克林夫人)王希宁(1919一1997)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人,早年在南京市护士学校学习。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最高人民检察院离休干部。因病于1997年2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高小玲(64届初中毕业生,加拿大定居)高效敏(67届初中毕业生,加拿大定居)高效宁(66届小学毕业生)

高崇民(1890一1971)
满族。原名高恩浚,字健国。辽宁开原县大寨子村人,1909年,考入奉天(今辽宁)省立农林学堂。不久,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毕业于农林学堂,即赴日本留学。1919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回国后,任北京《正言报》编辑。1922年5月回到东北,曾任东北三省民治俱进会黑龙江分会会长。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8年,与阎宝航、杜重远、车向忱等东北爱国人士建立了国民外交协会、国民常识促进会和辽宁省拒毒联合会等爱国组织。从1929年起,曾先后担任奉天省农务会会长、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良的秘书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与阎宝航、杜重远等发起建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任常务委员兼总务部副部长。1933年9月,在北平参与创建秘密的抗日组织"复东会",出任该会秘书长。1935年10月,接受中国共产党派遣去西安促进张杨联合、实行联共抗日的任务。1936年参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被任命为张、杨两将军的政治参议机构设计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并参与起草了张杨联署的关于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 1937年6月20日,参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东北救亡总会"(简称"东总"),担任主席团成员和负责组织部的工作。后在北平、济南等地建立"东总"分会,开展抗日救亡斗争。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民盟东北总支部主任委员。1945年11月离开重庆,赴东北解放区。1946年3月,任安东省政府主席。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被选为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民政委员会主任。1948年8月,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司法部部长。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东北分院院长。 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在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七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副主席,历任中国民主同盟第二、三届中央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中遭到长期残酷迫害,1971年7月在北京含冤而死。1979年4月20日中央为高崇民在北京召开平反昭雪大会。
(高崇民夫人)王桂珊
高崇民原配夫人被军统迫害去世后,1942年与高崇民结为夫妇。曾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机关子弟小学校长。
高崇学(51届小学毕业生,高崇民弟)高大庆(55届小学毕业生,海军装备技术部大校军官)
翁祥初(1908一1997)
原名翁祥扯。福建上杭县旧县乡迳美村人,1929年5月参加农民暴动,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乡苏维埃主席,红12军第2纵队6支队宣传队分队长,红12军35师政治训练队学员,红12军第36师108团2连政委,红5军团第14军40师炮兵连指导员,第39师卫生队指导员,1933年4月进入瑞金红军学校学习。后任红8军23师中级教导队指导员,红8军23师67团政治处主任,1934年10月任粤赣军区第22师68团政委,红5军团第14军炮兵团政委,红8军团22师69团党总支书记,红8军团野战医院政委,1935年任红1军团第1师3团党总支书记,红1军团政治部巡视团巡视员,第2师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红1军团炮兵连指导员。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35年12月任红1军团野战医院总支书记。1937年1月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二期上级干部第3队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警卫营教导员,八路军后方第二留守处政治处教育股股长,陕甘宁边区中央医院副院长、政治协理员。1941年2月进入延安军政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8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供给部政委。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9月任晋察冀野战军冀中纵队第1旅政治部主任,1946年6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8年3月任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建国后,1950年3月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委,华北军区后勤部军事法庭副审判长,1951年10月任华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1952年7月任华北军区后勤部油料部政委。1954年5月在解放军第五十速成中学学习,1957年6月任解放军第五十文化速成中学政委、北京军区文化学校政委。后因病住院多年至1964年离职休息。副兵团级离休干部。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7年3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翁祥初夫人)朱世清(1917一2008)
四川通江县人,1934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在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五分院任看护员。曾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华北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托儿所所长,军后勤部军需保管员,华北军区后勤部油料部图书馆管理员。北京军区正师职离休干部。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翁廉(53届小学毕业生,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纪检组副组长)翁敏(61届初中毕业生,航天工业总公司628所高级工程师)翁冀中(63届初中毕业生,知识产权出版社按需出版编辑部主任)翁小平(65届初中毕业生,北京隆福医院医师)翁继承(68届初中毕业生)翁丽丽(66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卫戍区警卫1师医院主治军医)

晁锦文(1907一  ?)
河南济源县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白色恐怖的考验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在战火洗礼。建国后,1949年10月任北京市人民政府行政处处长,1950年1月任北京市生产节约委员会委员,1952年9月任北京市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1955年8月任北京市第二地方工业局副局长、局长,1956年后任国务院第三机械工业部某局局长。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晁竹英(50届小学毕业生,山东胜利油田地质研究院退休工程师)晁秀英(56届小学毕业生)晁改英(61届初中毕业生)

资建侯(1894一1963)
湖南耒阳县哲桥镇西元火田资家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任乡、区农会委员,秘密组织发动农民运动。1928年2月参加湘南暴动,负伤后隐蔽疗伤,伤愈后于同年12月辗转追寻至井冈山,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第2纵队军需粮秣员、经理处处长,红4军经理处财经科科长,红1军团师军需处处长,粤赣军区供给部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管理科科长,红31军供给部副部长。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9月随红四方面军继续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供给处处长,1938年任第129师供给部副部长兼合作总社主任,1939年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3纵队供给部部长,1941年8月任冀南军区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察哈尔军区供给部副部长,1949年任平原军区供给部部长。建国后,1950年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第二副部长兼粮秣处处长、兼工程处处长,1955年4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6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资培运(54届小学毕业生)

桂干生(1910一1945)
原名桂本宏。河南罗山县周党乡桂店村人,革命烈士。1928年参加农民运动。1929年8月参加罗山桂店秋收暴动,任乡赤卫队中队长。后赤卫队改编为河南罗山游击总队第1大队、红色野战军第8师,任连长。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任排长,连长,1933年任红4军第10师第30团第1营副营长,后任红25军第73师第217团第2营政委。1933年11月任红31军第92师第274团政委。红四方面军总部授予所在团以“夜袭常胜军”奖旗。1934年11月任红31军第93师第274团政委。同年12月至1937年3月任第91师政委。1935年5月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底入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抗战爆发后,随八路军129师教导团挺进晋东南前线,任山西省昔阳县战地动员委员会委员兼武装部副部长。1938年2月至5月任八路军第129师游击支队司令员。5月任晋冀豫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同年9月至1940年5月任晋冀豫军区独立支队兼第1军分区司令员。1940年4月至11月任八路军第129师新编第9旅旅长。7月至12月兼任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1941年秋至1944年、1945年7月任冀南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中共冀南区第一地委委员。1944年奉调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被增补为党的七大代表。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新四军第5师干部大队副大队长,率100余名干部奔赴华中新四军第5师。拖着病体,告别临产的妻子,毅然踏上了征程。7月8日在行军途中过同蒲铁路时遭日、伪军伏击,身负重伤。7月9日不幸牺牲,终年35岁。
(桂干生夫人)郑光汉(1920一    )
河北省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幼儿园主任,包头钢铁公司幼儿园主任,包头钢铁公司副处长,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桂立新(57届小学毕业生,空军第六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桂汉生(61届初中,兴洋泊东毛毯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退休)

夏朝安(1913—1980)
原名夏国元。江西瑞金县谢坊安背窑塘村人,1930年参加瑞金水南乡农民暴动,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少先大队大队长,红一方面军战士、班长、少共国际师排长、红9军团担架队排长、军委第一后方医院政治干事、军委卫生学校管理员。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医科大学校务处供给股股长,军委后勤部第三办事处科长,华北医科大学校务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总务处处长,华北野战军第1纵队后勤部部长,北岳军区供给部部长,察哈尔军区供给部部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司令部管理处处长,1954年4月任华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部长,1955年4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财务部部长。1964年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5年定为行政8级。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0年1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夏朝安夫人)董纪南
河北唐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华北军区营房部审计科助理员,财务科科长(供给制准团级)。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务院交通部监察局审计科科长,北京市第102中学校长,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党委书记。
夏玲玲(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夏加伦(55届小学毕业生,中国冶金金属总公司装备局处长)夏年年(57届小学毕业生,解放军309医院主任医师)夏家坡(63届初中毕业生,曾任炮兵14旅旅长)夏家海(66届初中毕业生,1971年病逝,时任北海舰队某舰艇艇长)夏圆圆(67届初中毕业生,美国定居)夏家宾(66届小学毕业生)夏平(66年小学四年级)

夏侯斌(1907—2005)
江西吉水县水南镇水北村人,1930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区互济会委员,村苏维埃政府秘书,吉水县红色警卫连司务长,红军独立第5师3团3连政委,红22军连指导员,红军团2师连指导员,红1军团2师政治部民运干事,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灵邱县委组织部部长,邓华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长、组织科科长,1939年2月任冀热察挺进军第31团政治处主任,1941年任挺进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44年8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2旅政治部直工科科长兼保卫部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47年7月任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49年1月任冀中军区津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9年8月任河北军区沧县军分区副政委,建国后,1950年任河北军区干部管理部副副部长,部长, 1957年9月任北京军区干部部副部长,1958年11月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62年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5年定为行政8级。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4年按副兵团级离休待遇。因病于2005年5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夏明明(66届小学毕业生)

聂  真(1908—2005)
原名聂元真,字性初,曾化名赵子雪。河南滑县留固镇西尖庄村人,北平中法大学肄业。1929年受中共党组织委派进入滑县国民党县党部,利用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斗争。193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春任中共沙滩支部书记,后又任中共北平东城区委宣传部部长,后经组织安排回滑县建立中共滑县县委,任县委书记。1932年至1937 年“七七”事变前,在北平、天津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7年任冀鲁豫省委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部长,受组织安排创建晋豫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直南特委、冀鲁豫省委工委组织部部长,晋豫特委书记、太南区党委书记。1941年起任中共晋豫区党委书记兼八路军第129师太岳支队政治委员,1942年1月任第386旅政治委员,兼任豫晋联防区政委, 1943年任中共太岳区党委代理书记(后任书记),1944年10月兼太岳军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民运部部长,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民运部部长,华北局党校教育长,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教育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组织部部长,农村工作部部长,华北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任中国人民大学付校长,党委第一付书记,1956年兼任中国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付院长。1982年创办中华社会大学,任校长、名誉校长。1983年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正部级)。因病于2005年7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聂真夫人)王  前(1923一    )
安徽无为县襄安镇人,1939年5月参加新四军,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在新四军文工团工作,1941年11月奉命化妆夫妻掩护刘少奇赴新四军上任。1942年4月与刘少奇结为夫妇。1946年后与刘少奇离婚,后与聂真结为夫妇。 任职情况不详。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聂红枫(67届初中毕业生,全国政协办公厅外事局副局长)聂旦旦(68届初中毕业生)

聂荣臻(1889一1992)
四川(今属重庆)江津县吴滩镇郎家村人,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在比利时沙洛瓦大学化学工程系读书。同年8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和刘伯坚一起负责过旅比利时支部工作。1923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7月至12月任中国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训练部副主任。同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5年2月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9月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同年至1926年初任黄埔军校党团负责人。1926年7月起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同年9月至1927年5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省委军事运动委员会书记(至1926年12月)。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派往上海,协助工人纠察队转入秘密活动。同年7月中旬被中共中央军事部指定为前敌军事委员会书记,赴九江准备组织武装起义。参加八一南昌起义,8月至10月任起义军第十一军军委书记、党代表。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1928年1月至2月任广东省委士兵运动委员会主席。同年11月至1929年1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务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南方办事处(代职委)军委书记。1929年1月至12月任全国总工会常务委员。2月至12月任全总办事处军事委员。同年12月至1930年2月任全总候补常务委员、军事委员。1930年初起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4月任省委常委。5月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军委工作。同年8月至1931年1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31年1月由中共中央决定,和周恩来、王稼祥负责中央军委及苏区工作。同月至3月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委员、参谋长。同年底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至1932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32年至1933年任红1军团党委委员。1932年3月至1935年7月任红1军团政委。1932年4月任红军东路军政委。1934年1月至1935年12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曾任中央红军先遣队政委。1935年7月至9月任红1军政委。9月至11月任红军陕甘支队第1纵队政委。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至1937年8月任红1军团政委,1936年8月至1937年8月任党务委员会常委。1936年4月至12月任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至1937年7月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7年8月至10月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10月至11月任八路军第115师政委。同年11月至1945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38年11月至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北方分局委员。1938年12月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党务委员会委员。1939年起任中共北方分局组织部部长。1941年1月至1943年8月任中共晋察冀分局代理书记,1943年8月至1945年8月任书记。1941年9月任中共北方分局调查局负责人。1942年8月起任中共北方局华北财经工作委员会委员,1943年起任城市工作委员会书记。同年秋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4年5月参加七大军事报告准备委员会。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任晋察冀代表团副主任,当选为中央委员。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45年9月至1948年5月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书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45年11月至12月任晋察冀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同年3月至1948年5月任晋察冀军区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948年5月至1949年7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第二书记。1948年5月至1949年9月任华北军区司令员。1949年1月任平津前线总前委委员。同年4月至1950年10月任平津卫戍防空部队司令员。1949年6月至9月兼任平津卫戍司令员,9月任北平市市长,同年10月至1951年2月任北京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949年6月至1950年初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49年9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至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至1954年8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至1955年4月),1952年9月至1955年4月任华北军区党委书记。1950年初至1954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总参谋长。1954年6月至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同年9月至1975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副主席。1955年7月被中共中央指定为领导原子能事业的三人小组成员。1956年4月至1958年10月任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1956年11月至1975年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6月任中央财经小组成员。同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央科学小组组长。1958年10月至1973年7月兼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58年11月至1967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59年9月至至1988年3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参加二月抗争,受到错误的批判。1978年5月至1980年9月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党组副书记。1980年1月起任中央党史委员会成员。1983年6月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87年11月辞去所担任的党内外职务。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1985年9月退职)中央委员,第八届(八届十一中全会增补)、第十一届、第十二届(1985年9月退职)中央政治局委员。1992年5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聂荣臻夫人)张瑞华(1909一1995)
河南信阳市人。1926年初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学习。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赴香港,在中共广东省委做地下交通工作。1928年4月同聂荣臻同志结婚。1930年1月随聂荣臻同志到天津顺直省委工作。同年夏调往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党的秘密机要交通工作。1934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狱中忠贞不渝,坚守党的秘密。1935年秋至1936年夏,历尽艰辛到达陕北保安。1936年任陕甘宁省委组织部干事、省直属机关党总支书记。1937年春,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习,毕业后参与筹办陕北公学,任党总支书记。1938年春任中共晋察冀省委组织部干事、省委党校党总支书记。1939年夏任中央北方分局组织部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中央局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华北局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副处长、中共中央组织部副处长、处长。是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组织部副部级离休干部。因病于1995年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聂力(47届小学毕业生,曾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将军衔)

翁祥初(1908一1997)
原名翁祥扯。福建上杭县旧县乡迳美村人,1929年5月参加农民暴动,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乡苏维埃主席,红12军第2纵队6支队宣传队分队长,红12军35师政治训练队学员,红12军第36师108团2连政委,红5军团第14军40师炮兵连指导员,第39师卫生队指导员,1933年4月进入瑞金红军学校学习。后任红8军23师中级教导队指导员,红8军23师67团政治处主任,1934年10月任粤赣军区第22师68团政委,红5军团第14军炮兵团政委,红8军团22师69团党总支书记,红8军团野战医院政委,1935年任红1军团第1师3团党总支书记,红1军团政治部巡视团巡视员,第2师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红1军团炮兵连指导员。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35年12月任红1军团野战医院总支书记。1937年1月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二期上级干部第3队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警卫营教导员,八路军后方第二留守处政治处教育股股长,陕甘宁边区中央医院副院长、政治协理员。1941年2月进入延安军政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8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供给部政委。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9月任晋察冀野战军冀中纵队第1旅政治部主任,1946年6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8年3月任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建国后,1950年3月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委,华北军区后勤部军事法庭副审判长,1951年10月任华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1952年7月任华北军区后勤部油料部政委。1954年5月在解放军第五十速成中学学习,1957年6月任解放军第五十文化速成中学政委、北京军区文化学校政委。后因病住院多年至1964年离职休息。副兵团级离休干部。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7年3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翁祥初夫人)朱世清(1917一2008)
四川通江县人,1934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在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五分院任看护员。曾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华北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托儿所所长,军后勤部军需保管员,华北军区后勤部油料部图书馆管理员。北京军区正师职离休干部。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翁廉(53届小学毕业生,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纪检组副组长)翁敏(61届初中毕业生,航天工业总公司628所高级工程师)翁冀中(63届初中毕业生,知识产权出版社按需出版编辑部主任)翁小平(65届初中毕业生,北京隆福医院医师)翁继承(68届初中毕业生)翁丽丽(66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卫戍区警卫1师医院主治军医)

晁锦文(1907一  ?)
河南济源县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白色恐怖的考验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在战火洗礼。建国后,1949年10月任北京市人民政府行政处处长,1950年1月任北京市生产节约委员会委员,1952年9月任北京市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1955年8月任北京市第二地方工业局副局长、局长,1956年后任国务院第三机械工业部某局局长。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晁竹英(50届小学毕业生,山东胜利油田地质研究院退休工程师)晁秀英(56届小学毕业生)晁改英(61届初中毕业生)

资建侯(1894一1963)
湖南耒阳县哲桥镇西元火田资家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任乡、区农会委员,秘密组织发动农民运动。1928年2月参加湘南暴动,负伤后隐蔽疗伤,伤愈后于同年12月辗转追寻至井冈山,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第2纵队军需粮秣员、经理处处长,红4军经理处财经科科长,红1军团师军需处处长,粤赣军区供给部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管理科科长,红31军供给部副部长。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9月随红四方面军继续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供给处处长,1938年任第129师供给部副部长兼合作总社主任,1939年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3纵队供给部部长,1941年8月任冀南军区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察哈尔军区供给部副部长,1949年任平原军区供给部部长。建国后,1950年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第二副部长兼粮秣处处长、兼工程处处长,1955年4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6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资培运(54届小学毕业生)

桂干生(1910一1945)
原名桂本宏。河南罗山县周党乡桂店村人,革命烈士。1928年参加农民运动。1929年8月参加罗山桂店秋收暴动,任乡赤卫队中队长。后赤卫队改编为河南罗山游击总队第1大队、红色野战军第8师,任连长。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任排长,连长,1933年任红4军第10师第30团第1营副营长,后任红25军第73师第217团第2营政委。1933年11月任红31军第92师第274团政委。红四方面军总部授予所在团以“夜袭常胜军”奖旗。1934年11月任红31军第93师第274团政委。同年12月至1937年3月任第91师政委。1935年5月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底入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抗战爆发后,随八路军129师教导团挺进晋东南前线,任山西省昔阳县战地动员委员会委员兼武装部副部长。1938年2月至5月任八路军第129师游击支队司令员。5月任晋冀豫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同年9月至1940年5月任晋冀豫军区独立支队兼第1军分区司令员。1940年4月至11月任八路军第129师新编第9旅旅长。7月至12月兼任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1941年秋至1944年、1945年7月任冀南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中共冀南区第一地委委员。1944年奉调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被增补为党的七大代表。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新四军第5师干部大队副大队长,率100余名干部奔赴华中新四军第5师。拖着病体,告别临产的妻子,毅然踏上了征程。7月8日在行军途中过同蒲铁路时遭日、伪军伏击,身负重伤。7月9日不幸牺牲,终年35岁。
(桂干生夫人)郑光汉(1920一    )
河北省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幼儿园主任,包头钢铁公司幼儿园主任,包头钢铁公司副处长,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桂立新(57届小学毕业生,空军第六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桂汉生(61届初中,兴洋泊东毛毯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退休)

夏朝安(1913—1980)
原名夏国元。江西瑞金县谢坊安背窑塘村人,1930年参加瑞金水南乡农民暴动,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少先大队大队长,红一方面军战士、班长、少共国际师排长、红9军团担架队排长、军委第一后方医院政治干事、军委卫生学校管理员。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医科大学校务处供给股股长,军委后勤部第三办事处科长,华北医科大学校务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总务处处长,华北野战军第1纵队后勤部部长,北岳军区供给部部长,察哈尔军区供给部部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司令部管理处处长,1954年4月任华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部长,1955年4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财务部部长。1964年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5年定为行政8级。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0年1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夏朝安夫人)董纪南
河北唐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华北军区营房部审计科助理员,财务科科长(供给制准团级)。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务院交通部监察局审计科科长,北京市第102中学校长,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党委书记。
夏玲玲(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夏加伦(55届小学毕业生,中国冶金金属总公司装备局处长)夏年年(57届小学毕业生,解放军309医院主任医师)夏家坡(63届初中毕业生,曾任炮兵14旅旅长)夏家海(66届初中毕业生,1971年病逝,时任北海舰队某舰艇艇长)夏圆圆(67届初中毕业生,美国定居)夏家宾(66届小学毕业生)夏平(66年小学四年级)

夏侯斌(1907—2005)
江西吉水县水南镇水北村人,1930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区互济会委员,村苏维埃政府秘书,吉水县红色警卫连司务长,红军独立第5师3团3连政委,红22军连指导员,红军团2师连指导员,红1军团2师政治部民运干事,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灵邱县委组织部部长,邓华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长、组织科科长,1939年2月任冀热察挺进军第31团政治处主任,1941年任挺进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44年8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2旅政治部直工科科长兼保卫部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47年7月任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49年1月任冀中军区津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9年8月任河北军区沧县军分区副政委,建国后,1950年任河北军区干部管理部副副部长,部长, 1957年9月任北京军区干部部副部长,1958年11月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62年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5年定为行政8级。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4年按副兵团级离休待遇。因病于2005年5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夏明明(66届小学毕业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9c060c0102vxhx.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12: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十部分

聂  真(1908—2005)
原名聂元真,字性初,曾化名赵子雪。河南滑县留固镇西尖庄村人,北平中法大学肄业。1929年受中共党组织委派进入滑县国民党县党部,利用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斗争。193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春任中共沙滩支部书记,后又任中共北平东城区委宣传部部长,后经组织安排回滑县建立中共滑县县委,任县委书记。1932年至1937 年“七七”事变前,在北平、天津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7年任冀鲁豫省委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部长,受组织安排创建晋豫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直南特委、冀鲁豫省委工委组织部部长,晋豫特委书记、太南区党委书记。1941年起任中共晋豫区党委书记兼八路军第129师太岳支队政治委员,1942年1月任第386旅政治委员,兼任豫晋联防区政委, 1943年任中共太岳区党委代理书记(后任书记),1944年10月兼太岳军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民运部部长,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民运部部长,华北局党校教育长,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教育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组织部部长,农村工作部部长,华北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任中国人民大学付校长,党委第一付书记,1956年兼任中国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付院长。1982年创办中华社会大学,任校长、名誉校长。1983年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正部级)。因病于2005年7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聂真夫人)王  前(1923一    )
安徽无为县襄安镇人,1939年5月参加新四军,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在新四军文工团工作,1941年11月奉命化妆夫妻掩护刘少奇赴新四军上任。1942年4月与刘少奇结为夫妇。1946年后与刘少奇离婚,后与聂真结为夫妇。 任职情况不详。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聂红枫(67届初中毕业生,全国政协办公厅外事局副局长)聂旦旦(68届初中毕业生)

聂荣臻(1889一1992)
四川(今属重庆)江津县吴滩镇郎家村人,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在比利时沙洛瓦大学化学工程系读书。同年8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和刘伯坚一起负责过旅比利时支部工作。1923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7月至12月任中国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训练部副主任。同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5年2月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9月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同年至1926年初任黄埔军校党团负责人。1926年7月起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同年9月至1927年5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省委军事运动委员会书记(至1926年12月)。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派往上海,协助工人纠察队转入秘密活动。同年7月中旬被中共中央军事部指定为前敌军事委员会书记,赴九江准备组织武装起义。参加八一南昌起义,8月至10月任起义军第十一军军委书记、党代表。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1928年1月至2月任广东省委士兵运动委员会主席。同年11月至1929年1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务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南方办事处(代职委)军委书记。1929年1月至12月任全国总工会常务委员。2月至12月任全总办事处军事委员。同年12月至1930年2月任全总候补常务委员、军事委员。1930年初起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4月任省委常委。5月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军委工作。同年8月至1931年1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31年1月由中共中央决定,和周恩来、王稼祥负责中央军委及苏区工作。同月至3月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委员、参谋长。同年底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至1932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32年至1933年任红1军团党委委员。1932年3月至1935年7月任红1军团政委。1932年4月任红军东路军政委。1934年1月至1935年12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曾任中央红军先遣队政委。1935年7月至9月任红1军政委。9月至11月任红军陕甘支队第1纵队政委。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至1937年8月任红1军团政委,1936年8月至1937年8月任党务委员会常委。1936年4月至12月任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至1937年7月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7年8月至10月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10月至11月任八路军第115师政委。同年11月至1945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38年11月至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北方分局委员。1938年12月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党务委员会委员。1939年起任中共北方分局组织部部长。1941年1月至1943年8月任中共晋察冀分局代理书记,1943年8月至1945年8月任书记。1941年9月任中共北方分局调查局负责人。1942年8月起任中共北方局华北财经工作委员会委员,1943年起任城市工作委员会书记。同年秋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4年5月参加七大军事报告准备委员会。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任晋察冀代表团副主任,当选为中央委员。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45年9月至1948年5月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书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45年11月至12月任晋察冀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同年3月至1948年5月任晋察冀军区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948年5月至1949年7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第二书记。1948年5月至1949年9月任华北军区司令员。1949年1月任平津前线总前委委员。同年4月至1950年10月任平津卫戍防空部队司令员。1949年6月至9月兼任平津卫戍司令员,9月任北平市市长,同年10月至1951年2月任北京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949年6月至1950年初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49年9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至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至1954年8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至1955年4月),1952年9月至1955年4月任华北军区党委书记。1950年初至1954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总参谋长。1954年6月至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同年9月至1975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副主席。1955年7月被中共中央指定为领导原子能事业的三人小组成员。1956年4月至1958年10月任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1956年11月至1975年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6月任中央财经小组成员。同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央科学小组组长。1958年10月至1973年7月兼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58年11月至1967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59年9月至至1988年3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参加二月抗争,受到错误的批判。1978年5月至1980年9月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党组副书记。1980年1月起任中央党史委员会成员。1983年6月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87年11月辞去所担任的党内外职务。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1985年9月退职)中央委员,第八届(八届十一中全会增补)、第十一届、第十二届(1985年9月退职)中央政治局委员。1992年5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聂荣臻夫人)张瑞华(1909一1995)
河南信阳市人。1926年初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学习。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赴香港,在中共广东省委做地下交通工作。1928年4月同聂荣臻同志结婚。1930年1月随聂荣臻同志到天津顺直省委工作。同年夏调往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党的秘密机要交通工作。1934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狱中忠贞不渝,坚守党的秘密。1935年秋至1936年夏,历尽艰辛到达陕北保安。1936年任陕甘宁省委组织部干事、省直属机关党总支书记。1937年春,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习,毕业后参与筹办陕北公学,任党总支书记。1938年春任中共晋察冀省委组织部干事、省委党校党总支书记。1939年夏任中央北方分局组织部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中央局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华北局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副处长、中共中央组织部副处长、处长。是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组织部副部级离休干部。因病于1995年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聂力(47届小学毕业生,曾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将军衔)

唐延杰(1900一1988)
原名唐月华。湖南长沙市人,1922年参加安源路矿大罢工,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军官教导队任副排长,1927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军事,1929年回国后在长沙被捕,1930年7月红3军团攻取长沙后获救,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8军政治部宣传分队长,保卫股股长,1931年任红3军团政治部保卫科科长,红3军团政治部总务处处长,管理主任,红3军团后方办事处主任,1934年9月任红3军团后方部部长, 1935年9月改任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后勤科科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后方办事处第4科科长。1936年3月任陕北红28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作战处处长,八路军总部副官长,不久调任晋察冀军区教导团团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41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1947年5月调任冀晋军区司令员,11月改任北岳军区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1948年8月任华北军区第3兵团第1纵队司令员。1949年1月任华北军区第20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6月担任华北军区参谋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参谋长,1951年6月至1952年7月兼任华北军区防空司令员,1952年8月任南京军事学院教育长,1957年8月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1961年6月至1965年1月任国防部第6研究院院长,1979年4月至1982年5月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85年11月按大军区正职离职休息。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 1988年7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续静卿(1918一    )
山西崞县(今原平市)宏道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边区妇女联校宣传部部长,晋察冀第二地委妇女联合会主任,妇女委员会书记,1942年入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学习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军医、卫生所所长,华北军区机关门诊部副主任。建国后,曾任南京军事学院白露医院副院长,高等军事学院门诊部副主任,卫生处处长,国防科工委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后勤部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2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2015年9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
唐筠生(侄)(61届初中毕业生) 唐小玲(66年小学五年级)

钱信忠(1911一2009)
江苏宝山县洛罗店镇毛家弄村(今属上海市宝山区)人,1926年考入同济大学技师学校。1927年上海第3次武装起义,曾参加工人纠察队。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到同济大学附属宝隆医院学医。在宝隆医院期间,他对秘密在宝隆医院治疗的陈赓、程子华给予了照顾。东北沦陷后,由钱信忠做过手术的国民党14军10师长李默庵邀请钱信忠从军,任师卫生队队长。1932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苏区陂孝北医院军医,1932年10月任鄂豫皖苏区高家湾重伤医院军医,卫生所长,1933年3月任院长,1933年12月任红25军医院院长,参加了红25军长征,1935年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卫生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29师军医处处长,1940年2月任八路军总部野战卫生部部长,1942年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部长兼政委,1948年2月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卫生部部长。建国后,1950年2月任西南军区卫生部部长,1951年8月赴苏联第一医学科学院学习。获苏联公共卫生副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兼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1957年9月兼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1959年4月兼任国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1965年1月任国务院卫生部部长兼党组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被停职,1973年11月恢复工作,1976年再次受到“四人帮”及其代理人的政治诬陷。粉碎“四人帮”后,任国务院卫生部副部长,党组第一副书记,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中华医学会会长,1979年4月二度担任国务院卫生部部长兼党组书记,1982年4月至1983年12月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医学科学百科全书》主编。1983年获首届联合国人口奖。是第一届政协全国代表会议代表,第三届,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6月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2009年12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信忠原夫人)唐西峰
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在八路军第129师、晋冀鲁豫军区、第二野战军从事医务工作。建国后,入上海医学院进修。毕业后从事卫生事业领导工作。
钱家轮(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办公厅主任,已故)

贾建国(1912一1988)
山东历城县桑梓店镇(一说河北威县)人,1931年参加青年学生抗敌义勇队,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冀南抗日游击独立第1师参谋主任,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第2团司令部参谋,独立营教导员,第129师独立旅司令部侦察科科长,作战科科长,新编第4旅 771团副团长,1942年1月任第771团团长,1942年10月任冀南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副处长,1943年5月被第18集团军前方总司令部情报处派遣深入敌战区,任北平第3情报站站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2月在策动原汉奸头目栾乐山时,对方变卦被捕,在国民党监狱被关押15个月,国共停战协定谈判时被营救出狱,返回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接上组织关系。历任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14纵队41旅司令部副参谋长,华北军区第70军209师参谋长,华北军区炮兵司令部第三副参谋长。建国后,任军委炮兵司令部高射炮处处长,军委高射炮学校第一副校长,1953年5月任军委炮兵高射炮部副部长,宣化炮兵学院训练部副部长。由于贾建国同志入狱问题,组织上曾做出过错误结论,直接影响了之后的任用升迁,“文化大革命”期间更遭受极大屈辱,1980年6月党组织正式撤销之前的错误结论,为其彻底平反昭雪。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6月晋升大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88年9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贾建国夫人)朱  叶(1919一    )
原名朱华、朱烨。河南辉县人,1936年在开封女子师范学校上学时参加了开封抗敌话剧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太行剧团副团长,1944年6月被第18集团军前方总司令部情报处派往北平做地下交通员,曾与贾建国一起深入敌占区北平,从事敌后情报搜集工作,1945年9月与贾建国结为夫妇。贾建国被捕后,撤退回到根据地,在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党校学习,后在华北局社会部工作。建国后,任国务院司法部科长,后调国务院林业部党委工作,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贾丽丽(61届小学毕业生,北京海淀区外语电子职业高中退休教师)贾东丽(68届初中毕业生,中石化集团化学化工研究院)

柴川若(1914—2004)
山西河津县人,1933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在上海晨更工学团共青团支部任宣传委员。1937年参加山西新军。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山西新军第51团连指导员,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2旅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山东滨海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1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1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师直属政治处主任,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1师1团政委,第四野战军38军112师334团政委。建国后,任第四野战军第49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50年10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突破三八线先遣支队政委,1951年3月受组织委托担任志愿军首次归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后任志愿军第38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回国后,任陆军第38军112师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处副处长,陆军第24军政治部副主任。1964年5月转业地方工作,任中共北京市委工业交通政治部主任,北京市政协常委,1983年12月离职休息(享受副市长级医疗待遇)。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3月晋升大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因病于2004年1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周小爱(66年小学五年级)柴小勇(66年小学4年级)
                  
展广蕴 (1919—1994)
河南西华县人,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第4纵队战士、班长、排长,新四军第6支队教导队连长,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第3大队大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省泗南总队副总队长,华东军区淮北停进支队第77团参谋长,华东军政干校大队长兼政委,皖北警备第2团参谋长,第三野战军21军63师司令部参谋长。建国后,任志愿军司令部防化兵处处长,总参谋部防化学部科学研究处处长,北京军区司令部防化处处长,北京军区司令部防化兵部主任,1968年8月任陆军第65军副政委,1976年10月任山西省军区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61年晋升大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4年在山西太原逝世,享年75岁。
展芷生(66届小学毕业生,航天第二研究院218所工程师)展宁生(66年小学四年级)

涂锡道(1916一1989)
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华河乡涂家塆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安县仙居区苏维埃政府通信员,红1军1师连勤务兵,红4军11师33团3营9连勤务兵,第33团政治处少年先锋队队员,33团共青团团委书记,少年先锋队队长,红30军军部通信员,特务队队长,红30军军部通信队队长、通信排排长,红30军军长程世才警卫员,方面军张国焘警卫员,红四方面军总部第2梯队政治协理员,保卫局特务队指导员,工农干部学校校长,1937年2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连指导员,师政治部民运干事,129师驻山西沁县工作团团长、中共沁县县委委员,独立游击支队政委, 1938年5月任晋冀豫军区独立游击支队兼第5军分区政委,1939年6月任太南军分区政委,中共太南地委常委、军事部部长,因腿部负伤严重,入院治疗,1940年1月任第129师卫生部模范医院政委,同年12月任八路军卫生学校政委,1943年5月腿伤复发赴延安治疗,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第3大队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2月任吉东军政大学副校长,东北军政大学东满分校校长,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副校长,1948年9月任东北军区军工部驻辽东办事处政委,沈阳兵工总厂厂长,东北人民政府军工局副局长。建国后,1949年10月任东北军区军械部部长,1950年任中央军委军械部副部长,1954年11月任解放军总军械部副部长,1957年6月任总后勤部军械部副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89年4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涂锡道夫人)王力杨
山西榆次县(今晋中市)人,其父为汇丰银行山西分行总经理,1937年在涂锡道任山西沁县工作团团长时动员王力杨兄妹四人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1940年在129师模范医院任护士时与住院养伤的涂锡道结为夫妇。建国初期,1952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政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二职工医院院长。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涂阵中(57届小学毕业生,原国防科工委情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顾正均 (1910一1948)
安徽庐江县沙溪乡泉东村人,革命烈士,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12月任红一方面军第二兵站医院院长,1935年2月任红二方面军第6军团卫生部部长。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359旅卫生部部长,1939年12月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1943年2月任冀中军区后勤处处长,1943年7月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1944年10月任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冀中行署卫生局局长,1947年随刘邓大军南下,任晋察冀军区南下干部营政委,1948年2月率10多名南下干部到家乡开辟新区工作,兼任中共安徽桐庐县委副书记。1948年5月在桐庐县砖桥杨家山遇敌,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终年38岁。
(顾正均夫人)王  敬
河北安国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后方医院护士,1940年与顾正均结为夫妇。1942年2月毕业于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在冀中军区后方医院任军医。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妇幼科科长(供给制(准团级)。1955年9月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后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北京(宽街)中医院副院长。
顾亚林(57届小学毕业生,邮电部办公厅副主任)顾亚琦(63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军区总医院副主任医师,已故)

栗在山(1916一2006)
原名粟原恒,又名王文忠。河南南阳县(今南阳市)人,1933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许昌工委青年委员,中共西华县红花集区委书记,游击队指导员,中共河南省工委秘密交通站负责人。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中共开封市委组织部部长,1938年秋赴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任中共中央局中原局秘书,1939年6月任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豫鄂挺进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3团政委,新四军第5师13旅政治部主任,第5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中共豫中地委书记兼豫中军分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任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哈南军分区政委,1947年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4师政委,1948年4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35师政委,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49军146师政委。建国后,1949年12月兼任广西柳州军分区政委,中共柳州地委书记。1950年6月任广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1年8月任陆军第49军副政委,1952年6月任空3军副政委,1953年3月任空军第3军政委,1952年12月任志愿军中朝联合空军指挥所政委,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国旗勋章。1958年初任陆军第20兵团党委副书记,综合导弹卫星发射试验基地政委,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政委,1970年4月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1975年8月任国防科委副政委。1985年3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6年12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栗在山夫人)马  沂(1918一1992)
原名马淑文。河南省巩县人,1933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8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为掩护身份,与栗在山假扮夫妻,建立中共河南省工委秘密联络站。1937年与栗在山结为夫妇。1938年9月,奉调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先后任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政治部组织干事,豫鄂挺进纵队直属队指导员,中共豫鄂边区京安县县委妇女部长,中共孝感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新四军第5师任直属政治处副主任、主任,中共鄂豫皖区党委组织部、中共礼山县委从事党的组织工作,豫中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长、豫中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哈南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长,东北野战军第12纵35师供给部政委、第四野战军第49军146师供给部政委。建国后,1950年11月转业到地方工作。历任衡阳铁路局广西南宁地区党委书记,哈尔滨铁路局长春分局、沈阳铁路局大连分局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大连铁路分局党委书记,铁道部党委监委审理处处长,电子工业部第十一研究所副政委、党委副书记。1982年12月离职休息。因病于1992年9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栗克悟(61届初中毕业生,空军驻厂军代表,大校)栗松北(63届初中毕业生,第二炮兵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栗克东(64届初中毕业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干部)栗克湘(65届初中毕业生,海军总医院副主任医师)

( 十一画 )
梅  萧  龚  曹  常  尉  阎  商  崔  晨  盛  姬  章  黄  游  康  麻  符  续  梁

梅宏德 (1904一1975)?
曾用名梅洪德。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王刘秀村人, 1924年参加革命工作,1927年参加赤卫队,1927年11月年参加黄麻起义,1930年当选为苏维埃委员,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方面军4军10师战士、班长、连指导员,红四方面军医院党委书记,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4月任红四方面军10师、独立师特派员。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月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69团特派员,1938年2月任第129师抗日先遣支队政治部主任,1940年在北方局党校学习,1940年至1942年分别任129师随营学校,抗日军政大学第7分校、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部锄奸保卫科科长,1942年任太行军区第1军分区卫生处政委,1944年至1945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任冀南军区卫生部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卫生部政委,晋冀鲁豫军区第14纵队卫生部政委,冀南军区卫生部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第70军卫生部政委,1950年2月任河北军区卫生部政委,1950年10月至1953年9月任邯郸军分区政委,1953年11月至1954年12月任河北省军区后勤部政委,省军区党委常委。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5年后养病休息。因病于1975年11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梅小明(66年小学五年级)

萧  华(1916一1985)
曾用名萧以僔。江西省兴国县潋江镇肖屋村人。1927年入兴国县立文兰阁中学学习。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了兴国暴动。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共青团兴国东北特别区委书记,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中共红4军军委青年委员、红4军特务营连政委。1931年任红4军特务营政委,1932年任红4军第10师30团政委、军部电台大队政委,红1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1933年任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1933年8月任少共国际师政委,红15师政委,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月任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同年6月任红1军团红2师政委、同年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第1大队政委,同年12月任红1军团第2师政委。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0月任第343旅政委。1938年10月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兼任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1940年4月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41年12月任第115师政治部主任。1943年4月兼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东满人民自卫军临时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1946年1月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和中共辽东省委书记。1946年9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中共中央南满分局副书记。同年秋任东北军区第一前线指挥所政委。1948年8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政委,1948年12月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同时兼任第13兵团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任军委空军政委。1950年4月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954年11月至1958年9月兼任政治学院第一副院长。1956年9月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1956年12解放军总干部部部长, 1958年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95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64年9月任总政治部主任、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1966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 “文化大革命”中,曾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被非法关押7年之久。1975年7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1977年2月至1977年6月任兰州军区第二政委,1977年6月至1983年1月任兰州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甘肃省委书记。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85年8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萧华夫人) 王新兰(1924一    )
四川宣汉县清溪乡清溪场村人,王维舟同志的侄女,从小受革命熏陶1933年9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1岁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7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四方面军红4军政治部宣传员、红4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中央军委3局五15分队报务员。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军委通信学校学员,延安红色中华社(新华社前身)新闻台报务员,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新闻电台报务主任,师政治部秘书处机要秘书。1939年11月与肖华同志结婚。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南满司令部秘书兼电台台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司令部秘书处秘书。建国后,任总政治部机要科副科长、总政治部专家工作室主任、交通部干部局干部科科长、交通部外事处处长、总政治部秘书处副处长、总政治部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军委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兰州军区后勤部顾问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萧雨(海军装备部直九办公室副主任,大校军衔,高级工程师)萧云 (原海军航空兵处长,上校军衔,深圳市太平洋公司总经理)

萧  克(1908一 2008)
原名肖武毅。湖南嘉禾县小街田村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初考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后并入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宪兵团,不久转到国民革命军补充第5团,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初赴武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第11军第24师第71团任第3连、第8连指导员,第4连连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 12月回乡组织中共嘉禾南区支部。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宜章独立营副营长。后上井冈山,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历任第29团第7连、第28团第3连连长,第2营党代表、营长。1929年3月至10月、1930年2月至6月任红4军第1纵队第2支队支队长。1929年10月至1930年2月任第1纵队参谋长。1930年6月任红4军第3纵队纵队长。同年10月任红4军第12师师长。1931年6月任红一方面军独立第5师师长。1931年6月任中共永(丰)吉(安)泰(和)特委委员。1932年7月任红22军军长。同年10月任红8军军长。1933年7月至1934年7月任红6军团代理军团长、红6军团第17师师长。1933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1月起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1934年10月至1936年7月任红6军团军团长。1935年7月至10月兼任红军学校第6分校校长。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1936年7月至9月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同年11月至1937年8月任红31军军长。1936年12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副师长。1939年1月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1942年2月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司令员。1943年8月至1944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代司令员。1944年5月参加七大的军事问题报告准备委员会。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常委、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1945年9月至11月兼任张家口市卫戍司令部司令员。11月至12月兼任晋察冀第2野战军司令员。同年11月至1946年5月兼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1946年9月至12月兼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1947年3月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临时战争委员会主任,9月任荣誉军人管理委员会主任。1948年5月至1949年7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华北军区第三副司令员(至1949年5月)。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兼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4月至5月任第四野战军参谋长。5月至9月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同年12月至1950年4月任中南军区第一参谋长。1949年10月至1951年10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南局委员(1949年12月起)。1949年12月至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副主席。1950年6月至1955年3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部长。1954年11月至1958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4月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1957年11月至1958年12月任部长。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1959年9月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农垦部副部长(至“文化大革命”初期)。“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5月至1977年11月任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7年12月至1985年11月任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治委员,1978年2月至1985年11月任院党委书记。1980年1月至1983年5月任国防部副部长。1980年9月至1983年6月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因病于2008年10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萧克夫人)蹇先佛(1916一    )
湖南省慈利县城关镇人, 1934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任文书,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干事。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1935年经贺龙介绍与萧克结为夫妇。1936年11月,调到中央军委后方政治部宣传部工作。西安事变后,调到陕甘宁边区政府外交情报处工作。1937年春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到西安做党的地下工作。1938年12月,调晋察冀中央分局组织部工作。1939年春到1942年春,先后任北方分局党校总支书记、冀热察区党委组织部组织科长。1944年春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冬返回华北,先后在北方分局、华北中央局组织部做干部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南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军训部办公室副主任(供给制副师级),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务院燃料工业部电总电力设计局副局长,电力工业部(后为水利电力部)干部司副司长、司长,水利电力部政治部负责人。1978年2月,当选为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1979年4月,任国务院电力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系中共第七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萧星华(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武警技术学院副政委,少将警衔。)萧石英(侄孙)(55届小学毕业生,肖克同志供其中学毕业后,返乡支援农村建设)

萧劲光(1903一1989)
曾用名萧玉成。湖南长沙赵洲港村人,1920年在长沙加入毛泽东等人创办的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同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5月由上海共产党组织选派到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者劳动大学学习。8月初抵达莫斯科。1922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转入红军军事学校学习。1923年10月至11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莫地方执委会委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年秋回国,参加江西安源路矿工会工作。1925年冬起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第6师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再赴苏联,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结业回国。同年 11月至1931年10月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任中共闽粤赣边军事委员会和红军闽粤赣边军区总指挥部领导成员。同年任红军军官学校第1分校校长。1931年5月至10月兼任彭杨红军学校校长。10月兼红1方面军第12军参谋长。11月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同年12 月任红5军团政委。1932年12月任建(宁)黎(川)泰(宁)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 1933年春任红1方面军第11军政委。6月至秋任闽赣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兼红7军团第19师政委(至同年11月)。9月至11月任红7军团军团长兼政委。1934年1月受“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处理,被撤职、开除党籍并被监禁。2月后解除监禁,调红军大学任教员、政治科科长。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任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队长。1935年7 月起任红3军参谋长。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参谋长。到达陕北后,1935年冬至1936年秋任红29军军长。1935年11月至1936年5月兼任中共陕甘省委军事部部长。1936年5月至1937年2月兼任中共陕甘宁省委常务委员、军事部部长。同年春至7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参谋长。193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常务委员会委员。同月至12月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政委,1937年12月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政委。1941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45年8月至1946年4月任陕甘宁边区第二届政府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1945年10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三副总司令、第一参谋长。同年11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四副总司令、第一参谋长。1946年1月至1948年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第一参谋长(至1946年11月)。同年10月任南满辽东军区司令员。1946年12月至1948年4月任中共辽东(南满)分局副书记。1947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前线指挥所司令员。1948年1月任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辽东前线指挥所司令员(至1948年4月)。1948年4月兼任东北野战军第1前方指挥所司令员。1948年8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同年12月任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委。1949年 2月任天津驻军兼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同年3月至1950年4月任第4野战军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委。5月至7月任武汉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6月任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进入长沙后改任主任)。长沙和平解放后兼任湖南军区司令员。1949年12月至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49年底奉命组建海军。同年11月至1954年4月任海军学校校长兼政委。1950年1月至1980年1月任海军司令员。1950年6月至1956年6月任海军临时党委书记,1956年6月至1960年7月任海军党委书记。1960年7月至1969年6月、 1972年5月至1973年3月任海军党委第一书记。1969年6月至1972年5月、1973年3月至1980年12月任海军党委第二书记。1954年 11月至1975年1月任国防部副部长。1956年11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八届、第九届、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二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因病于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萧劲光前夫人)朱仲芷(1922一1996)
原名朱慕慈。湖南宁乡县人,(其父朱剑凡是著名革命教育家、王稼祥岳父,并且8兄妹中有7人先后参加革命)。从小在父亲创办的周南女校上学,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26年11月入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湖南省党校指导科负责训练妇女干部工作。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赴苏联学习。并与肖劲光在武汉相识、相爱和结婚。1930年夏与萧劲光一起回国。1940年与肖劲光离婚。曾任汉口特别市党部妇女部秘书,陕北公学秘书长,延安外国语学校英语系主任,国共谈判共方执行小组外事秘书兼翻译,华北人民政府华侨委员会秘书,宁夏省政府交际处处长,宁夏妇联常委,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主任兼交际处处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部部长,是全国政协第五届特邀委员。因病于199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萧策能(53届小学毕业生,海南省政协副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萧凯(53届小学毕业生,中国凯利公司文艺部经理,中国海洋画研究会秘书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9c060c0102vxhz.html

龚  杰(1926—1996)
河北献县人,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献县区游击队党总支书记、区武委会教导员、中共区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县委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团政治处股长,冀中军区团政治处主任。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师政治部科长、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副科长,北京军区政治部保卫部科长,陆军第65军193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北京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部长,1981年1月任陆军第65军副政委,1983年1月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总部后勤部政委,1984年10月至1985年11月任武警总部政治部主任。1987年11月离职休息。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中校军衔,1964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6年6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龚萱(66年小学三年级)

曹广化(1905一2004)
曾用名曹苏生、曹更民、赵屏东、曹伯英、旷华、曹光化。安徽寿县小甸集王岗子村人,1925年9月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肄业。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5月转入毛泽东主办的广州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任安徽省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7月至1928年3月任中共安徽省寿(阳)凤(台)临时县委书记。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活动。1930年6月参加中共中央在上海举办的县委书记训练班学习。7月任中共阜阳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1931年12月至1932年7月任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寿县县委书记。1932年1月任中共皖北临时特委代理书记。5月率寿县游击队100余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月任红四方面军第25军第73师师部书记。1933年5月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部书记。6月任红军总司令部机要科副科长、科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6月至1937年8月,先后在红军大学第一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总留守处作战科科长。1939年任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政治处主任兼兵工厂政委。1940年3月任中央军委后勤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2年6月起先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358旅第770团政委,第2团政委。1943年1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陇东军分区兼第358旅警备第4团政委。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起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第1旅(1946年2月改为东北人民自卫军第4纵队第10旅)政治部主任。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第10师政治部主任。1947年11月任辽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1948年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0师政治部主任。4月任东北野战军东线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运输部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4月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运输部政委。5月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运输部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任中南军区军需部政治部主任。10月任中南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政委。1951年6月任解放军第20步兵学校政委。1952年8月任总干部管理部军衔奖励部副部长,1954年4月任部长。1958年11月任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1963年8月任军委防化学兵部政委。1965年8月至1969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1975年10月任总政组织部顾问。1978年12月至1982年9月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1979年2月至1981年1月重任军事检察院检察长。1981年2月至1985年3月任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82年9月至1985年9月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87年11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因病于2004年4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曹广化夫人)冯曙峰
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入马列主义学院学习。(供给制副团级)。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曹一平(54届小学毕业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常德善 (1911一1942 )
山东峄县 (今徐州市邳州市)邢楼镇人。早年入西北军当兵。1929年率西北军一个班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2军警卫团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红2军团6师17团团长。在创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斗争中屡立战功,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二方面军第2军6师参谋长。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又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随八路军第120师挺进冀中,任八路军第120师游击第3支队副支队长兼第1大队大队长。1939年秋任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6月8日拂晓,部队转移到河北省肃宁县雪村宿营,陷入日军重重合围中,在危机情况下,他命令把携带的文件全部销毁,让机关干部和机要人员,脱下军装,穿上便衣,利用麦田分散突围。自己抓过一挺机枪奋勇掩护,左手被打伤,用肩膀顶住机枪,右手继续射击。最后全身中弹20多处,壮烈牺牲,终年31岁。
( 常德善夫人)弓彤轩 (1920 -   )
河北安平县台城村人。笔名弓也(冶),斋号工人书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创办人弓仲韬之后。1931年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洗礼。历任教师、中共县委书记、冀中区第九专署妇联主任、中共地委宣传部部长、民运部部长。建国后,曾任首钢设计公司兼工程公司经理,包头钢铁公司总经理,华北金属结构厂第一厂长等职 。 “文化大革命”十年受迫害审查 。1978年以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顾问 。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常德善牺牲时,弓彤轩身怀六甲在家乡待产,生下一子,后改嫁林铁同志。
  林根深(56届初中毕业生,国家监察部专员)

尉剑畴(1917一1989)
曾用名尉荣森。河北赵县西门村人,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陕北公学学员,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1团司令部教育参谋、作战参谋,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警备第3旅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第四野战军独立第165师司令部副参谋长,1949年7月任第4野战军暨中南军区司令部海管处副主任。建国后,1949年12月任解放军第3航空学校教育长,1951年任空军航空兵第5师副师长兼参谋长,志愿军空军第5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空军第2军司令部第2副参谋长,1954年12月至1959年6月任空军第2军参谋长,1960年3月任空军司令部领航部部长,。“文化大革命”中被送到嫩江、贵阳“五•七”干校,停止党组织生活达4年之久。1979年空军党委为其彻底平反。后任军委空军司令部正军职顾问。1983年离职休养。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上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6月晋升为空军大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89年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尉一化(66届小学毕业生)

阎红彦(1909一1967)
原名阎候雁,曾用名周济、陈一川。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人,1924年入陕北军阀部队当兵。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0月参加清涧起义。1928年至1930年在陕北、山西从事军事活动。1931年5月至9月任晋西游击队副大队长、大队长,在吕梁山区开展了艰苦的游击战争。1931年10月率部西渡黄河,率部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任新成立的西北反帝同盟军第2支队支队长,1932年2月,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先后任第1大队大队长、第5支队支队长,7月至8月任总指挥。因对“左”倾冒险主义提出意见,被中共陕西省委错误地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而被撤销总指挥职务。12月在组建红26军时,与谢子长、刘志丹等同被遭排挤。1933年到上海中央局学习。同年被派到察哈尔参加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到绥远、宁夏,在孙殿英部做士兵工作。1934年6月在天津中共河北省委军委工作。7月被选派为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赴苏联莫斯科,入国际马列学院、苏联红军陆军大学学习。后因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失去电讯联系,于1935年4月受命送密电码回国,同年底到达陕北。1936年初任中国工农红军沿河游击司令,1936年4月至1937年7月任红30军军长。1936年4月至秋兼任红30军政委。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2月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第3团团长。1939年12月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政委兼关中军分区政委。1942年底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任党支部书记。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10月至1946年7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参谋长(至1946年9月)。1946年7月至1947年秋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第二副司令员。1946年9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部主任。1948年5月任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重庆市军管会副主任。1949年12月任第3兵团兼川东军区副政委、川东区党委第一副书记兼统战部部长、财经委员会书记。1950年1月任川东人民行署主任、党组书记(1950年9月起)。期间,曾担任川东行署人民法院院长。1950年6月至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8月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2年9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三副书记。1952年9月至1955年1月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党组书记、四川省政法委员会主任(至1955年4月)、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至1955年9月)。1952年10月任四川军区第一副政委。1952年10月至1955年1月任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联合办事处副主席。1953年3月至1954年11月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3年9月至1955年任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1954年4月至1959年9月任中共四川省委民族工作委员会书记。1954年12月至1956年7月任中共四川省委第四书记。1955年1月任四川省副省长。1955年5月兼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1956年7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处第一书记。1959年8月至1967年1月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处第一书记。1959年11月至1967年1月兼任昆明军区政委。1960年4月起任昆明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60年10月至1966年11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1964年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云南省政协主席。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8日在昆明被迫害致死,终年68岁。1972年12月中共中央给予平反昭雪。
(阎红彦前夫人)尤祥斋 (1912一2006)
原名刘芝兰,陕西米脂县银州镇镇子湾村人。1925年参加革命工作,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米脂共青团特别支部组织委员,米脂县妇女协进会主席,后受党组织委派到京津一带做地下工作,任察哈尔省抗日妇女救亡会主席,曾与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谢子长结成夫妇。1934年在河北省军委做机要交通工作,因斗争需要与阎洪彦结为夫妇。同年10月因叛徒出卖,不幸在天津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出狱后辗转到延安,任陇东环县妇联主任,曾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抗日战争后期,到中央党校学习,抗战胜利后,历任晋绥边区行署卫生科副科长、行署门诊部副主任、中共晋南工委妇委书记、临汾人民医院院长。建国后,任北京市妇幼保健所副所长、华北行政委员会卫生局人事科科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研究院顾问。享受副部长级医疗、住房待遇。是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9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尤宇文(53届小学毕业生,《今日中国》杂志社资深记者)

阎揆要(1904一1994)
原名阎奎耀。陕西佳县刘家山乡阎家峁村人,1921年考入陕北的最高学府榆林中学,在校期间接受共产党人影响接受马克思主义,投笔从戎,1924年春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1925年夏军校毕业,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骑兵团营长,后任团副。1926年辞去团副一职回到陕北,由中共组织介绍到军阀井岳秀部第11旅石谦团进行兵运工作。1926年8月,由谢子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0月参加清涧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第1支队参谋长,起义失败后,受中共陕西省委派遣到杨虎城部开展兵运工作,先后任陕西省政府警卫团营长、团副,陕西警备第3旅第9团团长,西安绥靖公署特务第2团团长,在所部积极发展中共组织,建立了秘密团党委,营、连成立了秘密党支部,全团中共党员发展到近300人,中央军委在该团秘密开设了电台。此外,他利用合法身份,为红军采购、转运大批枪支、弹药和医疗器材,担负向陕弱苏区转动重要军事物资和掩护中共人员的任务。参加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率所部参加了忻口会战,1938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脱离国民党军,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第1科科长,参谋处处长,1940年1月任八路军总部军政处处长,八路军总部巡视团副团长,1942年6月任地29师暨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兼冀鲁豫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1局局长,1945年10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1946年5月任副司令员,1947年9月任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8年9月任西北野战军参谋长,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参谋长。建国后,1949年11月任西北军区参谋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1952年9月任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1953年1月任总参谋部情报部部长,1955年6月任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1958年5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60年10月任军事科学院秘书长,1965年1月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5年8月任军事科学院顾问。1982年按正大军区级离职休息。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4年3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阎揆要夫人)贺宏志(1902一2003)
山西临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追随阎揆要从事地下交通站工作。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随阎揆要参加八路军,并肩征战。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军事科学院正师职离休干部。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3年8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阎玲(53届小学毕业生,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研究所退休工程师)

商正因(1917—2002)
河北平山县平山镇南街村人,1938年5月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青年抗敌决死队,194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干事,交通局警卫队队长,抗日军政大学第3分校学员,抗日军政大学参谋训练队区队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队训处参谋,教育参谋训练队队长,教育股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队训处教育股股长,教育科副科长,华北军区补训兵团司令部教育科科长,华北军区司令部作训处教育科科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司令部作训处教育科科长,华北军区第20兵团第66军196师参谋长,北京军区司令部训练处副处长、处长,北京军区司令部军事训练部部长,1965年3月任北京卫戍区参谋长,1968年4月“杨余傅”事件后被降职,任河北省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79年9月至1981年1月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2年11月晋升大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2年4月9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逝世,享年85岁。
商勇(68届初中毕业生,已故)商强(66届小学毕业生)商杰(66届小学)

崔金川(1914—1964)
陕西三原县城内村人,1931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参谋、营长、副团长、团长、师后勤部部长、北京卫戍区后勤部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因病医治无效,于1964年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0岁。

  晨  耕(1923—2001)
原名陈宝锷。满族。河北完县(今顺平县)人,1937年10月参加抗日义勇军,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第3军分区骑兵连通信员、第10大队警卫员、第3军分区政治部冲锋剧社演员、社长、华北联大音乐系学员、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冲锋剧社美术队队长、音乐队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政治部前卫剧社音乐队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音乐队队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军乐队指导员兼指挥,华北军区政治部军乐总队队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歌舞队长、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班学员、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艺术指导、团长、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宣传队队长,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部专业创作室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主要作品有《骑兵进行曲》,《长征组歌》等。1981年2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1年10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晨耕夫人)贾素娥(1926一    )
河北唐县人,1940年9月参加八路军,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冲锋剧社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政治部前卫剧社演员,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演员。建国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演员,。1958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离休前任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副政委。1986年10月按正师级离职休息,行政13级。曾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晨凌凌(66年小学五年级,北京福特堡俱乐部副总经理)

盛元忠(1917—1997)   
四川苍溪县人,1930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9团重机枪连战士、班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班长、排长、副连长、连指导员、军分区教导队队长、团政委。建国后,任,河北省公安总队政治部主任,南京军事学院学员,中央公安警卫师副政委,北京卫戍区警卫1师副政委,河北省军区天津警备区副政委,天津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1979年5月任天津警备区副军职顾问。1984年3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7年8月20日在天津逝世,享年82岁。
(盛元忠夫人)徐  敏(1921一    )
河北阜平县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历任抗日军政大学学员、指导员、河北省公安总队政治协理员。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河北省商业厅秘书处处长,后调北京市电子办公室、北京市电子控股集团公司做政治工作。1981年离职休息。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盛平川(68届初中毕业生,北京成运盛得商贸中心总经理)盛京川(66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市体育局退休干部)盛京兰(66年小学五年级,北京军区总医院化验师)

姬鹏飞(1910—2000)
又名吉洛。山西临猗县东张村人,1926年入西北军。曾任26路军74旅军医。1931年参加宁都暴动,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5军团15军军医处长,5军团卫生部部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任军委卫生部保健局副局长、红1军团卫生部卫生主任。到陕北后,任军委后方卫生部部长。1937年入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卫生部副部长。1938年任新四军后方政治处主任兼军医处政治协理员。1940年10月任新四军苏北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1941年任新四军1师1旅政治部主任。1942年8月起任1师3旅政委兼第四地委书记、第4军分区政委。1945年任苏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任新四军第7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6年任新四军第10纵队、第7纵队政委,同年8月起任中共苏中区委员会书记、苏中军区政委。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政委、华中指挥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苏北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1月任人民解放军第7兵团(后兼浙江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外交部工作,1950年10月至1955年1月任中国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使。1955年2月起任外交部副部长。1974年11月任外交部部长,外交部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9年1月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同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2月兼国务院秘书长。1980年8月任国务院机关党组书记。1982年任国务委员。1983年8月兼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1985年6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是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秘书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和1987年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2000年2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姬鹏飞夫人)许寒冰(1920一    )
原用名许芙蓉。福建永春县人,马来西亚革命归侨子弟。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新四军军部后方医院会计、苏北军区司令部副股长。建国后,在驻民主德国大使馆工作。1958年后历任外交部人事司科长,外交部干部司处长、专员、副司长,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领事司副司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姬莜玲(54届小学毕业生,香港定居)姬巧玲(56届小学毕业生,曾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姬胜德(曾任总参谋部二部部长,少将)

姬凤翔(1922—1985)
河北磁县人,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就职于八路军第129师、晋冀鲁豫军区、华北军区。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特派员、干事。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华北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司令部计划处处长,北京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1978年11月离职休息。副军级待遇。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因病于1985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
姬朝辉(66届小学毕业生)

姬长馥(1920—2000)
山西屯留县人,1938年7月参加八路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特务营战士、班长、排长,第2地区队3连指导员、徐水县大队副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第2纵队4旅12团政治处主任,华北军区第19兵团65军193师579团政治处主任。建国后,1951年2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65军193师579团政委,第193师政治部主任,1953年9月朝鲜回国后,赴苏联莫斯科留学深造,回国后,任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66年7月任北京卫戍区警卫第1师政委。1968年10月任北京卫戍区政治部副主任。 1971年5月任北京卫戍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73年6月起任陆军第65军政委,1978年5月任河北省军区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4年3月晋升大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0年7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章文龙(1917一2015)
曾用名章斐,笔名章长石。安徽肖县人, 1937年毕业于江苏省立徐州中学,,先在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学习。1938年7月奔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陕北公学剧团编导、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文学组组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干事、《晋察冀画报》文学编辑、编辑组组长、编辑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战友》杂志社编辑组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华北解放军报》主编,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报》副主编、主编、社长,总政治部《战士》杂志社副总编辑,《解放军报》社文艺部副主编、主编,解放军报社新闻研究员。1938年起发表文学作品,著有诗集《栽柳集》、《寻草集》(合集)、杂文评论集《树下拾掇》等。《元宵》获抗敌青年团文艺创作头奖,《粪车》获1942年晋察冀军区部队文艺创作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副军级离休干部。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5年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章文龙夫人)李淑贞(1926一    ) 
原籍辽宁,后迁内蒙古赤峰,再迁察哈尔张家口市, 1945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随即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画报社搞文印打字,后做暗室技术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地方,先后在华北军区八一学校、中央石油部、石化总公司等单位做教学、党务和人事工作,离休前任人事处处长。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2015年9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
章嫄(63届小学毕业生,中国石化总公司工程建设部退休)

黄  文(1912一1951)
又名黄贲志。湖南平江县童市镇人,革命烈士。1926年参加儿童团,1928年参加游击队,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3军团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红15军团政治部宣传队副队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军委卫生部附属医院2所指导员,10月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78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1937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兼2支队5大队政委,1938年8月任第2军分区第4大队政治处主任,1938年10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0年10月任第4团副政委,1941年12月任第19团政委,1943年9月任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2大队政委,1944年11月任冀热辽军区第14军分区副政委,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热河军区热中军分区政委,1946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供给处处长,1947年2月任东北军区松江军区政治部主任,1947年7月兼任哈尔滨卫戍司令部政治部主任。1951年10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在北京病逝,享年39岁。
黄湘萍(56届小学毕业生)

黄  敬(1912—1958)
原名俞启威,又名俞大卫。原籍浙江绍兴县斗门镇,出生于北京。1930年在上海从事进步文化活动。1931年考入青岛大学物理系。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东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部长。1933年夏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同年秋被营救出狱后到上海治病。1935年到北平,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曾参加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北平分会,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同年12月,参与领导一二九爱国学生示威游行活动。1936年初参与组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4月任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学委书记。受党组织的派遣到上海参与筹建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7年2月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5月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抗日战争爆发后离开北平到天津、济南、太原等地。后任中共晋察冀区委员会书记。1938年春任冀中区党委书记。1942年秋调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后任中共中央平原分局书记、平原军区政委。1944年冬积劳成疾,赴延安治疗休养。1946年冬康复后到阜平,先后任晋察冀边区区财经办事处主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副书记、晋察冀军区副政委等职。1948年夏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华北军区后勤司令部政委,华北人民政府企业部部长。1949年初天津解放后,任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天津军管会副主任,天津市委书记兼市长。1952年8月调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57年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兼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1958年2月1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享年46岁。
(黄敬夫人)范  瑾(1919—2009)
原名许勉文,又名范元贞。浙江绍兴县人,南京中央大学肄业,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是南京地下妇女救国联合会成员。1937年赴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四期五队区队长、救亡室主任、校本部秘书处秘书,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第一组团员,冀中导报编委会主任和社长,兼任新华社冀中分社社长,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及中共北方局中原分局宣传部宣传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财经办事处主任秘书,晋察冀日报社编委、采访通讯部主任,中共华北局办公所秘书。1948年11月至1952年9月,历任天津日报社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52年9月至1966年任北京日报社社长,其间,1952年兼任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55年任市委常委,1964年任北京市副市长。“文化大革命”期间,范瑾同志遭受迫害,1975年平反后,历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协主席,中共北京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范瑾同志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任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妇联第三届委员会执委。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09年1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俞强生(55届小学毕业生,曾任北京国家安全局处长,已故)俞敏生(56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国康华总公司部门经理)俞正生(57届小学毕业生,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赵光久(55届小学毕业生,天津市大港区工商局退休干部)(外甥)

黄永胜(1910一1983)
原名黄叙钱。湖北咸宁县咸安区高桥镇人,1927年6月加入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同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第3营战士、班长。1929年1月起任工农红军第3纵队排长、副连长、连长。1930年12月起任红34师第101团副团长。1931年任红64师第190团团长。同年9月起任军委特务营营长。同年秋冬任红13师师长。1932年1月任红31师师长。同年2月任红22军第66师师长。1933年6月任红1军团第1师第3团团长。1934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12月任红31军第91师第277团团长。1935年6月起为抗日红军大学学员。7月任红1方面军第1军第1师第3团团长。9月起任红4师副师长。1936年5月任红1军团第2师师长。6月起为抗日红军大学第一期学员。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团长,193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第4支队副司令员,1938年6月任司令员。1942年至1944年9月任中共北岳区第三地委委员。1944年1月任晋察冀军区野战旅旅长。同年8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旅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热辽纵队司令员。1946年5月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其间,1946年6月至11月任热辽军区司令员。1947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司令员。1948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1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43军军长。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第45军军长。4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第一副司令员。9月任第13兵团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任第13兵团(1949年12月后兼广西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1950年3月至1953年1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1950年7月任第15兵团司令员兼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市警备司令员。1950年9月至1955年7月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务委员。1951年5月任华南军区副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副书记,1951年6月至1952年7月兼华南军区防空部队司令员、政委。1952年6月任中南军区参谋长。参加了抗美援朝。1953年4月至8月任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4年3月任中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1955年3月任广州军区司令员。1960年10月至1966年冬任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1968年2月至1969年6月任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至1969年11月)。1968年3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办事组组长。1968年4月起任总参谋部党委第一书记。1969年4月至1971年9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69年8月兼任军政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被通过为中央军委委员(同时为中央军委办事组组长)。1983年4月26日因病在山东青岛逝世,享年73岁。
(黄永胜夫人)项辉方(1918一 2003)
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人。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历任晋察冀军区第16大队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员,完县抗日救国会主任,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救国会组织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组织部妇女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军医学校学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家属党小组组长,察晋军区热辽纵队政治部保卫一科科长,东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总务股股长,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总务处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副校长,中南军区第二干部子弟学校副校长,广州六一小学校长,广州八一中学校长,广州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办公室主任,军政大学办公室主任等职。1955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荣誉功勋章。因病于2003年3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黄春光(56届小学毕业生,曾任北京军区空军防止突然袭击办公室副主任)黄春明(60届小学毕业生,曾任北京部队某部连长)黄春义(64届小学毕业生)

黄克诚(1902一1987)
湖南永兴县下青村人,1922年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其间: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6年初入广州政治讲习班,不久转入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训练班,后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唐生智部,曾任营、团政治指导员。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初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永兴赤色警卫团团长、党代表,中共永兴县委书记,红4军12师35团团长、团党代表,湘南农军第二路游击司令员。1930年2月起任红5军大队政委、支队政委、第1师政委,红5军政治部主任,红3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政治部代主任。1933年底任红3军团4师政委。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起任军委卫生部部长。1936年5月起任红1军团4师政委,红1方面军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八路军第115师344旅副旅长。1937年10月起任115五师344旅政委,后兼太南军政委员会书记。1940年春起任八路军第2纵队政委,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冀鲁豫军政委员会书记。1940年6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委。1940年8月任八路军第5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1年初至1945年秋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其间:曾任抗日军政大学第5分校校长,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1946年起任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满分局副书记、代书记。1947年4月起兼任东北军政大学西满分校校长。1947年8月起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1948年1月至8月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其间:曾兼任军区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1948年4月起任中共冀热辽分局书记兼冀热辽军区政委,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政委。1948年12月起兼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天津市军管会主任。1949年8月至1952年9月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1949年10月至1952年12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1949年12月至1952年9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曾任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52年10月任解放军第三副总参谋长兼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党委书记(1953年1月起)。1954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4年10月至1959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其间:1954年10月至1957年夏兼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政委、总后勤部党委书记,1954年11月至1959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1956年4月至1958年10月兼任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11月至1959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58年10月至1959年9月兼任解放军总参谋长。1956年9月至1962年9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59年7月至8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与彭德怀等人被定为“反党集团”成员,此后被调离中共中央军委领导岗位,逐步解除领导职务,长期受专案审查。1965年12月至1967年1月任山西省副省长。“文化大革命”中再受迫害。1977年12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1978年3月当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78年12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80年7月得到平反。1982年9月至1985年9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第二书记。是第一届、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七届二中全会递补),第八届、十一届(十一届三中全会增补)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八届十中全会撤销),1956年11月经中共中央决定任中央军委委员(任职至1959年8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中共十二大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常委(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第二书记(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获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黄克诚夫人)唐棣华(1918一2000)
湖北武汉市人,青岛大学毕业,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起,先后任中共苏皖区党委秘书、中共苏北第二,第三地委委员、民运部部长、中共阜宁县委书记。在苏北地委时与黄克诚相识,1941年和黄克诚结婚。抗战胜利后,任中共张家口市企业党委委员,中共齐齐哈尔市市委宣传部部长、东北军区军需企业党委委员、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教育处副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妇联副主任、工业厅秘书主任、湖南省工业党校校长,政务院重工业部化工设计院院长,中央化工部设计司司长、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1986年离职休息。是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因病于2000年3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黄晴(61届小学毕业生,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黄梅(63届小学毕业生,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游胜华(1912一1996)
原名游辉贵。江西万安县芙蓉镇光明村(老虎塘村)人,1927年参加农民运动,任乡农协书记长。1930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1师军医处看护员,红军赣南医院护士,1932年2月考入红军卫生学校第一期学习,1933年毕业后任红1军团卫生部医政科科员,不久任军团司令部卫生所所长兼军医。后任红1军团医院医务科科长,后方医院第2所所长,第1师3团卫生所所长,红1军团卫生部医务科科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卫生部医务科科长,1937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曾陪同白求恩赴战地救护伤员,任东征医疗队队长,1939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1944年入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学习。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1948年任第19兵团后勤部副部长,1949年任北平协和医院军管会主任。建国后,任中国医科大学高干班学员,1950年4月任解放军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1951年11月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预防处处长,预防局局长。在朝鲜因车祸受重伤。一度转业到地方工作, 1958年任湖南医学院院长,河北省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后回到军界,1961年9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64年1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6年7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游胜华夫人)孟  毅(1916一1977)
原名孟桂珍。山西介休县人,毕业于教会办汾阳护士学校,曾在教会医院做护士,1938年7月被选送到北京协和医院,途中在保定毅然投奔了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历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护士长、军医、休养连连长。曾给白求恩大夫做过助手。经白求恩做媒,1940年与游胜华结为夫妇。建国后,任总后勤部干部部干事、助理员。1956年专业到地方工作,任湖南省医学院学生科科长,天津医学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因病于1977年4月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游进(66届初中毕业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9c060c0102vxl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12: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十二部分部分

康健民((1916一1977)
曾用名康廷文,亚东。甘肃榆中县(今属定西县)回回沟村人,曾在国民党军甘肃警备11旅3营1连当兵。1932年7月参加党领导的西华池兵变,加入红军陕甘游击队第3大队。193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陕北红26军红2团司号员、号长。红26军骑兵团班长、排长。1934年1月任红26军骑兵团连指导员,4月任代理团长, 1935年4月至9月任红军第26军骑兵团团长。1935年9月任红15军团骑兵团团长,11月到红军大学学习。1936年1月至5月任陕甘宁独立第1骑兵师第1团团长。1937年1月任红1军团骑兵团副团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任甘肃曲子镇军事学校骑兵科连长。后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任抗大第2大队第3队副队长、队长。1938年9月任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1939年3月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团长兼政委。1942年10月至1945年7月任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骑兵旅旅长。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7月至9月任绥蒙军区绥中军分区司令员。同年9月至1948年7月任绥蒙军区骑兵旅旅长。1948年9月至1949年2月任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骑兵第1旅旅长、晋绥野战军骑兵旅旅长。1949年2月至5月任第1野战军骑兵第1师师长。5月任华北军区独立骑兵第1师师长。建国后,1950年1月至1952年3月任第36军政委,1951年8月兼任军干部管理部部长。1951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36军政委。1952年8月回国后到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3月任陆军第63军参谋长, 1959年2月任第63军副军长,1961年5月任第63军军长,1961年9月兼任河北省军区石家庄卫戍区司令员。1962年12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63年3月至1975年8月任兰州军区党委常委。1967年12月至1968年4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组长,1968年4月至1977年1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3月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8月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因病于1977年1月18日在宁夏银川逝世,享年61岁。
(康健民夫人)李成远(1926一2013)
陕西米脂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华北军区第23兵团子弟小学主任(供给制副营级)。1955年转业到中共石家庄市委组织部工作,曾任石家庄女子中学党委书记。离休前为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副局级离休干部。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13年3月在陕西西安逝世,享年87岁。
  康小飞(62届初中毕业生)康小玲(63届小学毕业生)康小会(65届小学毕业生,济南军区后勤部副师级退休军官)

麻作祥(1918一    )
河北滦南县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华北军区補训兵团司令部招待所所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航空处第一招待所所长,华北军区空军南苑机场管理科科长,华北军区空军司令部管理处招待科科长(供给制副团级)。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55年以后任职情况、军衔晋升情况不详。
麻凤来(56届小学毕业生)麻元明(58届小学毕业生)

符先辉(1918一1998)
陕西镇巴县简池坝村人,1932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方面军第四军军部参谋处通信员,红四方面军总部便衣队班长、副排长,红四方面军总部交通队排长。1935年入红军大学学习。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教导团队长,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第1纵队游击1支队支队长,游击第2团营长兼教导大队大队长,决死队第213旅57团副团长,太岳军区独立72团营长,副团长,1945年8月任太岳军区独立旅第70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2旅副旅长,1947年任鄂豫陕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1948年5月任陕南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1949年2月任陕南军区第12旅旅长,1949年5月任第2野战军第19军55师师长,建国后1952年8月至1954年8月入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54年10月任志愿军21军副军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回国后,于1959年率部参加了青海、西藏平叛。1960年8月任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1964年5月任第65军军长,1969年2月任第二炮兵副司令员。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8月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8年1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符先辉夫人)王玉蟾(1931一    )
湖北郧西县人,194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3月与符先辉结为夫妇。1989年离职休息。
符凤鸣(67届初中毕业生,第二炮兵工程设计所门诊部退休医师)符延宁(66届小学毕业生,原北京军区工程兵作训处长,北京华昌工程公司董事长,已故)符江滨(66年小学四年级,法国家乐福公司中国代表)符原(66年小学二年级,加拿大定居)

续桂峰(1926一2014)
山西崞县同川乡西社村(今属定襄县)人,1938年5月参加八路军,194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社员、大众剧社社员,1943年入华北联合大学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市第六区青年联合会主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六队区队长,华北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部干事、青年干事。1949年4月至5月,代表华北野战军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国后,曾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干事,1951年6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20兵团政治部宣传部科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1954年回国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青年部科长,北京军区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1969年4月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81年2月至1983年4月任北京军区装甲兵副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少校军衔,1964年晋升中校军衔。荣获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4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续培红(66年小学三年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

梁述哉(1900一1974)
别号纾斋,别字念祖。山东武城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炮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毕业。1922年起任西北军第6混成旅见习排长。1925年至1937年间任国民革命军第31师炮兵队长、营长、第30军参谋处长等职。抗战前期,任第二战区山西新军决死第1纵队参谋长、决死第1旅少将旅长,1940年12月事变后脱离新军,1943年任中央军校第七分校 (西安分校) 步兵科少将科长、山西省干训团教育长。1947年任北平行辕第三处处长,1948年授中将衔。1948年任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1月随傅作义将军在北平参加和平起义。建国后,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战术教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74年4月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梁九拱(55届小学毕业生,华表时装公司退休美术工艺师)梁宝路(56届小学毕业生)

梁品青(1902一1938)
原名梁玉堂,化名梁鼎铭。山西襄垣县邕子村人,革命烈士,1923年在北京读书经 高君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1927年曾任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教官。蒋介石“清党”后被清洗出黄埔军校,返回北方,中共山西省委委派,在山西屯留县做党的地下工作,组织农民协会、妇女协会、青年协会、建立襄垣县党支部,任支部书记。1930年在北平任“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组织部部长,1933年被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坚贞不屈。1934年出狱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此期间历任平遥中学教务主任,太原省立一中语文教员,继续以教书身份用革命精神宣传鼓动自己的学生投身抗日,并积极与组织取得联系。1937年奉周恩来同志指示率部分学生参加二战区民族革命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第四期游击干部训练班,担任陕西吴堡战地动员总会河西办事处主任。1938年初,中共中央批准其正式恢复党籍,调任延安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宣传部部长。1938年7月,饱经狱中折磨的梁品青同志,伤病复发,殁于手术台上,时年36岁,安葬于延安宝塔山下。
梁红模(妹)(51届小学毕业生,北京怡达经济贸易开发公司书记)


( 十二 )

曾   强  粟  覃  温  景  彭  葛  鲁  储  韩  谢  董  傅  靳  程  赖



曾绍山(1914一1995)
原名曾昭山。安徽金寨县丁埠镇东湾村人,192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军游击队97团勤务兵,红32师传令兵,红1军手枪营传令班班长,红4军教导团少年宣传队队长,红4军政治部少年宣传队队长,红4方面军教导团少共团委书记,红4方面军少共国际团战士、班长、副排长、书记。1932年12月任红4方面军10师28团2连宣传队队长。1933年1月任28团1营书记。11月任28团团部书记。12月任红10师政治部秘书。1934年任红10师司令部书记。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5年任红10师司令部作战参谋。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作战参谋。1938年任385旅司令部作战股股长、385旅13团参谋长。1939年任385旅司令部参谋长。1941年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1941年任129师新编第120旅副旅长兼太行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后兼军分区政委。1943年任太行第2地委书记兼太行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7年秋任皖西军区司令员、皖西区党委委员。1948年任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9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11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陆军第11军军长。1950年1月任陆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兼川东军区副司令员。1950年12月为解放军军事学院学员(班主任)。1951年3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12军军长。1953年4月任志愿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党委副书记。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回国后,1955年9月任旅大警备区司令员、中共旅大市委常委。1959年10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66年3月-1980年1月任沈阳军区第二政委、政委、党委副书记、第三书记、第二书记,兼监委副书记。1966年1月-1967年8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1969年4月-197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1年1月-1975年9月任中共辽宁省委第二书记。1975年9月-1978年9月任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1980年1月-1983年5月任济南军区顾问。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九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5年1月24日在山东济南逝世,享年81岁。
(曾绍山夫人)高光前(1922一1986)
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西南行政委员会交通部驻京办事处主任。以后任职情况不详。因病于1986年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
曾明立(55届小学毕业生)


曾涌泉(1902—1996)
原名吴大猷,曾用名集之、赤裸、梓材等。四川新都县桂林乡人,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是成都学联领导成员之一,组织了学生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1922年在唐山大学学习期间,积极参加了支持唐山工人的活动。他受李大钊《新青年》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4年2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被党组织选派到苏联学习,1925年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兼作翻译,至1937年在苏联学习、工作十多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回国,1937年10 月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编译局局长。1938年夏至1939年初在新疆新兵营任文化教育主任、俄文教员兼直属队党支部书记。1939年7月起任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3分校军事课程教授。1940年2月至1941年任中央军委编译处处长。1941年1月任军政学院中外战争史研究委员会委员兼教员。1942年2月起任中央军委作战部第4局副局长。同年5月至1945年8月任中央军委编译局局长、党总支书记,兼俄文学校(1943年扩大为外语学校)校长, 1942年夏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干部学习班特种兵(飞机、坦克、摩托、装甲)课程教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8月至1947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47年11月至1949年1月任晋察冀军区石门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 1948年3月至1949年7月任晋察冀军区(1948年5月改为华北军区)补训兵团司令员、政委。1949年3月至9月任华北军事政治大学副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使馆公使衔参赞。1952年8月至1955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兰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1955年1月至1957年6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使。1957年11月至1963年8 月、1964年1月至1965年1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64年6月至1966年10月任中共外交部委员会副书记。1966年 3月至10月任驻罗马尼亚大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1978年12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第十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1979年2月任外交部顾问。是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因病于1996年11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曾涌泉夫人)徐沛如(1911一1989)
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随曾涌泉出使国外,历任随员、秘书、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因病于1989年3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曾唯实(57届小学毕业生,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计算机室教授)

强培珊(1919一2011)
满族。河北易县人,1938年6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独立第1师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部机要科译电员、副股长、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司令部机要科副科长、科长,华北军区第20兵团第67军司令部机要科科长。建国后,曾任天津警备司令部机要科科长,华北军区司令部第6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副处长,1963年2月任北京军区司令部机要局局长,1968年7月任北京军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1969年12月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78年7月任总参谋部机要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84年1月任总参谋部机要局顾问。1987年7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6月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1年8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强维平(64届初中毕业生,总参谋部机要局卫生所医师)强维娜(66届小学毕业生)强维国(66年小学四年级)

粟  裕(1907一1984)
原名粟多珍。湖南会同县坪村乡枫木树脚村人,侗族,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年就读于湖南常德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7年5月参加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4师,任教导队班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警卫队班长、连指导员。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历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连长、营党代表。1929年至1933年任第1师支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22军64师师长、政委,红4军参谋长,红1军团教导师政委、政治部主任,红11军参谋长,红7军团参谋长。1934年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同年11月起任红10军团参谋长。1935年初至1937年秋任闽浙赣挺进师师长。1935年起兼任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员,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组织部部长。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委员,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中共苏北区党委委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至1945年秋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苏中区党委书记,苏中报社社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校长兼政委,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常委,苏浙区党委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常委,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1948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前委代书记。1949年2月起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前委书记,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副主任、主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南京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至1954年11月),第三野战军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二书记。1949年12月至1954年8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951年1月任解放军第二副总参谋长。1954年10月至1958年10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长。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判。1956年11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其间:1967年3月至1969年4月、1975年2月至1982年9月为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58年12月至1978年3月任国防部副部长。1958年12月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2年11月至1983年1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历任院党委副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65年1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相继当选为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80年9月增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文化大革命”中曾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在周恩来领导下分管铁道、交通、邮电、港口建设和造船统筹。1982年9月至1984年2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6年11月经中共中央决定任中央军委委员,1959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任中央军委委员(1967年3月起为中央军委委员、常委),第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任中央军委委员(1975年2月起为中央军委委员、常委),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任中央军委委员、常委,中共十二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因病于1984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粟裕同志夫人)楚  青 (1923一2016)
原名詹永珠,江苏扬州市人,1938年11月参加新四军,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历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新四军第一师、黄花塘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局、苏浙军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华东野战军、中共济南市委等单位速记员、机要秘书、秘书、参谋、干事、专职党支部书记、调研员等连、营、团级干部。1941年12月26日,与粟裕结婚。1952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商业部任计划局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及政策研究室主任;1970年任军事科学院计划指导部正师职秘书。1983年7月在中央军委办公厅按副军级待遇离职休息。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6年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粟戎生(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将军衔)

覃  健(1911一1959)
原名覃秀华。广西东兰县第三区板坡乡却里屯村人,壮族,1925年入韦拔群在东兰县创办的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次年结业后回乡参加东兰县农民赤卫军第1团,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7军19师56团连宣传员,代理排长,红3军团政治部政卫连排长,第6师16团连长,红3军团政治部警卫连连长,红3军团保卫队队长,红一方面军警卫营连长,营长,1935年11月任红15军团司令部教育科科长,1936年任红15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兼军事教员,1938年12月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副团长,第344旅特务团团长,冀鲁豫挺进纵队大队长,1939年3月任冀鲁豫支队第2大队大队长,1940年8月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2支队5团团长,1941年起任新四军第3师8旅23团团长,1940年12月任新四军第3师10旅兼淮海军分区副司令员(副旅长),1945年4月任独立旅旅长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华中军区淮海军分区司令员,第6军分区司令员,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副司令员,1947年7月兼任苏北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1948年兼任苏北军区副司令员,1948年8月任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参谋长,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参谋长。建国后,1950年10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9兵团参谋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两枚)。1953年回国后,任华东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55年3月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医治无效,于1959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48岁。
(覃健夫人)陈  朴(1920一2012)
浙江省人,1939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火洗礼。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潼阳县妇救会主任,1943年与覃健结为夫妇。同年参加新四军。建国后,供给制副团级干部,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
覃襄安(61届初中毕业生,南京军区总医院医师)覃自安(64届初中毕业生,南京军区师级干部)

温玉成(1915一1989)
曾用名温振兴。江西兴国县长冈乡塘背村人,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江西红3军第7师第20团宣传队宣传员、江西军区兴国县警卫营青年干事、江西中央苏区步兵学校学员。1933年1月起任江西红军独立第12团党总支书记。8月任第12团政治主任。12月起任第12团政委。1934年9月任红8军团第21师第61团政委。10 月起任第62团政委。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11月起任红8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12月起任干部团上干队政治科学员。1935年4月起任川西北懋功独立营政委。6月起任红5军团政治部工作组组员。参加了红军西路军艰苦征战。1937年5月起任援西军政治部组织干事。7月起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1大队第1队学员兼区队长。1938年3月起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5月任新四军第3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0年4月至1941年2月任新四军苏南东路军政委员会委员。1940年12月起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第3支队支队长。1941年4月至11月任新四军第6师第18旅政委。1942年4月至1943年12月任新四军第6师第18旅旅长。1943年12月至1945年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1945 年11月至1946年6月任松江省第一(哈东)地方委员会书记、松江军区哈东军分区司令员(至1946年12月)。1946年5月任中共松江省江南(分区)地方委员会书记。12月起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2师师长。1947年1月至1948年2月任松江军区独立第2师师长。1948年3月至1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第34师师长。同年11月至1949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45师师长。1949年3月至4月任第四野战军第49军第145师师长。同年4月至1950年7月任第四野战军第41军副军长。1950年8月至1953年11月任志愿军第40军军长。 1952年6月至1953年11月任志愿军第40军政委。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回国后,任第20兵团63军军长兼政委,1955年至1957年夏在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9月至1960年5月任广州军区参谋长。1960年5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64年8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67年11月至1970年6月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67年11月至1968年3月兼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1968年3月至1970年5月兼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第一副主任。1968年3月起任中央文化大革命小组碰头会成员。同年4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党委副书记。1969年4月至1971年10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0年6月至1971年11月任成都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89年10 月29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4岁。
(温玉成原夫人)肖  英 (1918一    )
原名伊素英。江苏苏州市人,出生于上海,大学文化,1937年在上海白色恐怖下接受革命思想,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学委书记。1940年参加新四军。曾任县委书记。后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二部学习。解放战争时期,随东北干部团出关,任东北民主联军哈东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东北军区独立第2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四野战军第49军145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建国后,1950年10月入朝作战。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中央民族歌舞团党委书记,国务院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副局长。1983年离职休息。
温小星(63届小学毕业生,解放军304医院退休医师)

景玉龙(1909—1996)
山西曲沃县人,1937年11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第120师班长、排长、连长,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晋县县大队大队长,军分区教导大队大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补训团团长,华北军区后勤部监护第2团团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石家庄第129仓库主任,天津仓库管理处副处长,丰台西仓库管理处处长,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马场管理处处长,1959年1月至1963年11月任北京卫戍区后勤部部长, 1965年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6年6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景玉龙夫人)高建国(1917一2011)
河北晋县(今晋州市)人,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洗礼。曾任村妇救会主任、中共晋县县委地下交通员、部队幼儿园主任、丰台西仓库管理处收发员。1955年转业。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11年1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景小起(56届小学毕业生,解放军防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景小宝(66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军区射击队教练,技术6级)景小平(66届小学毕业生,美国芝加哥定居)景太兰(66年小学五年级,《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社编辑)景海玲(66年小学三年级)

彭  真(1902一1997)
原名傅懋恭。山西曲沃县侯马镇垤上村人,1923年5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由高君宇、李毓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年参加组建山西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太原支部,为支部负责人之一。参与筹建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并参加领导成立了太原和山西省的国民会议促成会,分别任秘书主任和秘书长。1925年1月至2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太原地委书记,3月任中共太原支部书记。同年8月至1926年6月任正太铁路总工会秘书。1926年5月至1927年夏先后任中共天津地委二部(区)委、一部(区)委、三部(区)委书记,中共天津地委组织部部长、职工运动委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任中共天津市委代理书记,11月任书记。同年9月至1928年1月任中共唐山市委书记。1928年1月至7月任中共顺直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6月至7月任代理省委书记。1929年2月任中共天津工作办事处书记,4月任中共顺直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6月因叛徒出卖在天津被捕。在狱中秘密组织党支部并任书记。1935年夏刑满出狱,同年秋任中共北方局天津工作组负责人。12月,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爆发后,代表北方局领导学生运动,多次到北平解决学生运动中的分歧,推动华北各界抗日救亡运动的大联合。1936年夏任中共北方局委员、组织部部长。12月根据北方局决定,直接领导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1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至1938年11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组织部部长。3月以北方局代表名义常驻晋察冀,协助聂荣臻指导晋察冀等地区工作。同年11月至1941年3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书记。1939年1月兼任北方分局党校校长。1940年2月任北方局城市工作委员会书记。1941年1月至3月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1941年9月起任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10月起任中共中央清算过去历史委员会成员、干部审查委员会委员。1942年3月起任中共中央党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委员。1943年3月任中央党校副校长。1944年3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代理部长。5月参加扩大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任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成员、组织问题报告准备委员会成员。1944年9月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长。1945年4月至6月率晋察冀代表团出席中共七大,并任大会主席团成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当选为中共七届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增补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45年9月至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局书记(至1946年6月)。1945年10月任东北军区司令部政委。同月至1946年1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政委。1946年1月至6月任东北民主联军政委。同年2月至1947年3月兼任东北军政大学政委。1946年6月至1947年5月任东北局常委、副书记兼城市工作部部长、社会部部长(1946年6月起)。1946年6月至1947年1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1946年12月至1947年5月任东北铁路管理总局局长。1947年回到中央,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并以中央政治局委员身份指导晋察冀工作。1948年5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华北局常委、主持工作者之一,中共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主任。1948年12月至1949年9月兼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1949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同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至1953年4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主任(至1953年5月),华北局委员(至1954年8月)、北京市委书记(至1955年7月)。1949年11月至1955年4月任北京市第二、第三、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主席。1950年2月至1955年4月兼任北京市总工会主席。1950年10月起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1951年2月至1966年5月兼任北京市市长。1951年9月至1954年2月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分党组干事会副书记,1954年2月至11月任代理书记。1951年11月至1953年5月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干事会成员。1952年11月至1953年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1954年9月起,历任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任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7月至1962年5月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第一书记。1958年6月至10月任中央政法小组组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打成所谓“反党集团”成员,监禁1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恢复名誉。1979年6月至1981年11月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案委员会主任委员。1979年7月增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9年11月至1980年9月兼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代理秘书长、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1980年1月至1983年5月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1980年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直接主持宪法修改工作。1981年4月至1983年6月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党组副书记。1983年6月至1988年4月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第八、第十一届(十一届四中全会增补)、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第十一届(十一届四中全会增选)、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停职,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撤职)。因病于1997年4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彭真前夫人)梁  冰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8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妇女部工作期间与彭真结为夫妇。1939年1月因双方感情原因,经组织批准离婚。以后情况不详。生子宋伯奇。
宋伯奇(53届小学毕业生,曾任河北省电子工业厅副厅长)

彭之久(1910一1947)
原名彭修教。河南镇平县七里庄村人,革命烈士,早年考入晋军军医训练班,任医兵、司药、少尉军医。1937年春经其胞兄彭雪枫同志介绍参加八路军晋南办事处工作,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民运部干事,中共山西省委工作人员,八路军第115师独立支队第1大队(中共晋东南工委警卫队)政治处民运干事、大队政治处主任,第115师晋西支队第2团2营教导员,第115师独立支队第1大队政委,汾南游击大队政委兼中共乡吉地委军事部部长,抗日讨逆南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1940年3月任山西青年决死第1纵队第212旅54团政委,同年10月任第54团团长,1941年3月任太岳军区卫生部政委、同年7月任卫生部副部长、1942年6月任卫生部部长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太岳军区卫生部部长,1947年4月在河南夏县泉兰湾与敌遭遇,作战中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终年37岁。
(彭之久夫人)姚淑芳(女)(1916一    )
山西省沁源县人,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新军决死总队抢救队医生、后方医院医生、医务科科长,太岳军区卫生部二所主治医生,太岳军区卫生部手术组医生。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卫生部直属五所所长,太岳军区卫生处医务主任。建国后,任山西军区卫生部直属医院妇科主任,1953年入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学习六年。后因病休养。曾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彭沁阳(57届小学毕业生,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

彭绍辉(1906一1978)
湖南湘潭县韶山瓦子坪村人,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参加了10万农军围攻长沙的斗争。1927年8月到武汉何健部当兵。1928年春所在部队改编为独立第5师,被派往随营学校学习。7月参加平江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第13师第7团班长,红5军第2大队第6中队中队长,红5军第2纵队中队长,红5军随营学校大队长。1930年8月起任红5军第1师第1团团长。1931年5月起任红3军团第四师副官处处长。7月任红3军团红8军第4师参谋长兼第3团团长。同年9月任红3军团第3师第9团团长。1931年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2队队长。1932年1月兼任红3军团第5军第1师参谋长。1932年3月任第3师参谋长。同年4月任第5军第1师师长。1933年5月任江西军区兴国模范师师长。同年9月任红3军团红6师师长。同年10月任红34师师长。1934年5月任红5军团第15(原少共国际师)师长。1933年8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月起任红1军团司令部教育科科长,4月起任红3军团教导营营长。1935年7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参谋长。因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险遭毒手,1935年10月被贬为红军大学上级政治科科长兼军事教员。1936年9月任红二方面军第6军参谋长。同年10月任红二方面军第6军团参谋长。1937年5月起兼任红二方面军教导团团长,6月兼任红二方面军干部大队大队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教导团团长。10月任八路军第120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1938年12月任新358旅旅长(亦称彭358旅)。1939年10月至1940年2月任中共晋西北区委员会委员。1940年后任晋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同年4月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1940年11月任八路军第120师兼晋西北军区,独立第2旅兼第2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10月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3月至1945年9月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副校长兼任第7分校校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3月任晋绥军区吕梁军区(代)司令员,同年11月任吕梁军区副司令员,1947年3月任吕梁军区司令员。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任晋绥野战纵队第2纵队副司令员。1948年7月任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第7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7军军长。1950年11月至1952年夏任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校长。1952年4月至1955年5月任西北军区参谋长。1953年1月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4年3月至1955年5月任西北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10月至1967年8月、1969年8月至1978年4月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4月至1957年11月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军事科学部和条令部部长。1957年11月至1963年9月兼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58年12月至1962年7月兼任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部长。1969年4月至197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78年4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彭绍辉夫人)张  纬
山西交城县人,1949年8月在第一野战军第7军工作时与彭绍辉结为夫妇。
彭兰萍(66届小学毕业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9c060c0102vxl3.html

彭德怀(1898一1974)
原名得华,号石穿。湖南湘潭县乌石乡彭家围子村人,1916年3月参加湘军,后任班长、排长、代理连长,组织秘密“救贫会”。1922年8月考入湖南军官讲武堂。1923年8月毕业回湘军任连长。1926年5月任营长。同年夏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共产党人影响下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同年底任湘军团长。192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党的秘密支部成员。7月和滕代远发动和领导平江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同月至12月任红5军军长、军党委委员兼红13师师长(至同年9月)。年底和滕代远率红五军同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4军会师,坚持井冈山斗争和开辟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1928年12月至1929年1月任红4军副军长兼第30团团长。1929年5月至1930年6月任红5军军长。同年9月至1930年6月任中共湘鄂赣边境特委书记。1930年6月至1931年11月任红三军团总指挥、前委书记。同年8月至1931年1月任红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委员。1931年5月至11月任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敌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至1934年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1年11月至1933年6月任红3军团总指挥。1933年6月至1934年10月任红3军团军团长,1933年12月至1934年1月兼任红3军团政治委员。1934年1月至1935年12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一等红星奖章。10月参加长征。同月至1935年7月任红三军团军团长。1935年7月至9月任红三军军长、五人团成员。9月至11月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陕甘支队)司令员。同年11月至1936年12月任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5年11月至1937年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司令员。1936年1月增补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5月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任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6月至1937年1月任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1936年12月至1937年8月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至9月任八路军总部副总指挥。同年8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方分委员会副书记(至1941年4月)、第18集团军副总司令(1937年9月起)。1938年11月至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常委。1938年12月起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副总指挥。1940年4月朱德离开华北抗战前线返回延安后,担负起直接领导华北敌后抗战的重任,组织指挥了百团大战。1941年1月被中共中央决定为中央军委主席团成员。同年4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分会副主席。1941年11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书记,曾任北方局党报委员会书记。1942年8月到延安。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并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45年4月至8月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同年8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至1947年8月)。1947年3月至1949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副总司令。1947年3月至7月任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同年7月至1949年2月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共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书记。1949年2月至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6月至9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同年9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副主席。1949年10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前线委员会书记(至1949年11月)。1949年11月至1950年5月任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司令员、党委书记(至1951年2月)。1949年12月至1951年4月兼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49年12月至1953年1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1950年9月至1953年1月兼任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1950年5月至1955年5月任西北军区司令员、党委书记、第一书记。参加领导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党委书记(至1954年11月)。1951年3月至1955年3月任西北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52年主持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日常工作。同年11月至1953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1953年1月至1954年12月任西北行政委员会主席。1954年9月至1965年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54年9月至195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至1959年4月)。1956年9月当选为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和黄克诚等先后到湖南调查研究。同年4月至1965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7月在庐山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提出批评,遭到错误的批判。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期间受到批判,调离国防工作岗位。1965年9月重新工作,同月至1966年11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残酷迫害。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含冤去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有侄辈曾在八一上学)

葛  琛(1914一1978)
河北安新县人,1933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7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北平区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平西区委书记,中共平西地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冀察区委党校总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张家口市委副书记,中共晋察冀边区第12地委书记,1947年7月任冀察热辽军区平北军分区政委,中共察哈尔省委委员,1949年1月任华北军区冀察军分区政委,1949年8月任第四野战军47军140师政委,湘西军区军分区政委兼会同地委书记。建国后,任中共湘西区委副书记,中共湖南衡阳市委书记,政务院交通部航务工程局局长,1956年10月任国务院交通部部长助理,1958年12月任交通部技术司司长,1964年6月至1965年1月任交通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任国务院交通部顾问。因病于1978年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
俞路(55届小学毕业生,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医务室退休医师)

鲁  岗(1920一1996)
原名李治唐。河北霸县(今霸州市)人,1938年3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第5军分区游击第3团文书,冀中军区随营学校学员,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学员,冀中军区政治部保卫干部学习班学员,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政治部锄奸科干事,冀中军区政治部锄奸科干事,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干事,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第35区队特派员,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副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科长,河北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保卫部科长,华北军区后勤部保卫部副部长,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65年定为行政10级,按副军职离休。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李乃迪(63届初中毕业生)李乃民(66届初中毕业生)李乃力(67届初中毕业生)李莎莎(68届初中毕业生)

韩  均(1912一1949)
原名韩永清。河南新安县人,13岁就考入省立洛阳第四师范学校,1929年春,以“参加学潮”的罪名,将他开除学籍。1931年在北平中国大学读书,193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被捕入狱,1933年在狱中转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9月经营救出狱后在山西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任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军政训练委员会政治部干事,军政训练班连指导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军士2团政治主任,“青年抗日决死二总队”(后扩编为决死二纵队)政治主任,1940年2月任晋西北新军抗日决死队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11月任纵队长,1940年12月兼任晋西北军区第8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3月兼政委),1943年6月任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司令部秘书长兼贺龙同志秘书,1944年5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1945年1月任豫西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河南军区第2支队司令员,1946年任军调处临汾小组中共代表,1947年8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副司令员, 1948年1月任晋冀鲁豫军区豫鄂陕军区司令员,同年12月随叶剑英同志来到平津战役前线,作为解放军代表,参加了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北平解放后,任中共北平市委委员,北平市委秘书长,北平市军管会秘书长。1949年3月23日 因疲劳过度,抢救无效,突然在北平去世,享年37岁。
韩爱民

韩练成(1908一1984)
原名韩继周,曾用名韩圭璋。甘肃(今宁夏)固原县城关人,1925年考取马鸿逵部军官教导队,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国民党江苏省保安处副处长,镇江警备司令,国民党军第72师参谋长,肃立第11旅旅长。1935年考入南京陆军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70师副师长、代理师长,第46军副军长兼师长,第16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国防研究院研究员,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高级参谋、参军,第46军军长。积极参加抗日战争,反对内战。1942年5月周恩来同志亲自决定韩练成为中共军事情报系统内线工作人员。1947年在莱芜战役中,接受陈毅派员向他传达的意图,放弃指挥,为华东野战军取得战役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1948年10月毅然脱离国民党军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8月任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建国后,1950年1月任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任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并兼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科学和条令部副部长,1964年6月任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部长,1964年9月任甘肃省副省长。是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4年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 韩练成夫人)汪  萍(1910一1969)
原名汪啸芸。江苏吴县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女子师范学校,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员,1931年夏,经友人介绍,与韩练成结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与韩练城同志相濡以沫,并肩战斗。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战备疏散过程中,于1969年12月6日患脑出血,病逝于银川市人民医院,享年59岁。
  韩蓉(58届小学毕业生)韩英(60届小学毕业生,)

谢扶民(1910—1974)
又名谢富名、谢丽光。广西田东县祥周乡(现祥周镇)联雄村人,壮族,1926年秋参加农民运动,任农民协会宣传员。后任恩隆县巴品圩理化小学校长。1927年8月参加奉议县化圩农民暴动。1928年4月秘密组织青年社,发动农民武装斗争。1929年1月在南宁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8月返乡参加农民运动,任村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12月参加百色起义,并任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1930年初任广西田东县赤卫军第14连文书,后任司务长。同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6月任恩隆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8月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7军第4纵队政治部宣传员、副队长。红七军政治部组织科干事。1932年4月后历任红7军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第19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红3军团第五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1934年1月入瑞金红军大学政治科学习。7月至9月任红3军团第14团政治委员。后任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月任红3军团第5师第14团代理政治委员。2月任红3军团第5师第13团党总支书记、俱乐部主任。后任第10团俱乐部主任等职。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11月至12月任红1军团第4师第12团党总支书记。后任师政治部敌工科科长、宣传科科长。参加东征、西征战役。1936年8月任军委政治部巡视团主任。同年12月至1937年8月任红31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上半年至1942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385旅政治部主任等职。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工作队党支部书记。1946年2月任吉辽(东满)军区吉东军区政治部主任。7月兼任警备第一旅政治委员、吉林军区吉东军分区第二政治委员、副政治委员。1947年7月至1948年2月任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48年3月至8月任吉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8月至12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委员。同年12月至1949年2月任东北军区吉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4月至9月任第四野战军第43军政治部副主任、军党委常务委员。9月任中共广西省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起任广西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共广西梧州地委书记、梧州市委书记兼市长。1950年1月起任梧州军分区第一政治委员,组织梧州地区剿匪。同年9月至1951年7月兼任广西梧州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0年11月至1952年12月任广西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1951年8月至1953年4月任中共广西省委组织部部长。1951年9月至1954年2月任广西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51年11月至1955年2月任广西省人民政府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8月至1953年5月任中共广西省委第二副书记。1952年12月至1955年2月任广西省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广西桂西壮族自治区(州)政协主席(至1958年2月)。1953年3月至1956年3月兼任广西桂西壮族自治区委第一书记。1953年10月至1956年2月任广西省委党校校长。1954年2月至12月任中共广西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兼省委对外联络部部长。同年9月至1965年1月当选为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0年10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1965年1月至1966年5月当选为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因病于1974年7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
(谢扶民夫人)张亚仑
谢楠楠(66届小学毕业生,中国水产研究院)谢

谢觉哉(1884—1971)
原名谢觉斋,字焕南,学名维鉴。湖南宁乡县沙田乡萧家湾村人,1905年考中秀才。1906年开始任私塾老师,学习中医。1911年考入设在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教员讲习班学习。1913年7月从湖南商业专科学校毕业后,任宁乡县云山学校训导主任。1919年参加响应五四运动的爱国斗争。1920年8月起任《湖南通俗报》主编。1921年1月加入新民学会。7月起先后在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宁乡甲等师范学校和长沙湘江中学任教。1923年底加入国民党。1925年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常委、工人部部长、党校秘书长。同时受中共湖南区委委派主编《湖南民报》。同年12月至1927年5月任湖南省农民协会常委。1927年8月至9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同年冬参加编印中共湖北省委办的《大江》报。1928年3月到上海主编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亲自撰写许多文章。12月前后被派到东北工作。1929年3月奉命回中央宣传部工作。1930年初参加《上海报》的组织领导工作。1931年起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文化部副部长,后任湘鄂西省政治秘书长、党校教育长,同时主编《工农日报》。1932年7月在洪湖被捕,年底经营救获释后到上海,分配在全国总工会做宣传工作。1933年4月到中央苏区工作。5月起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的秘书。1934年1月起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秘书长兼中央政府机关党总支书记。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1月起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合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内务部部长兼秘书长(1936年3月起)。1936年6月兼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司令部部长、高等法院院长。1937年2月起兼任国家审计委员会主席。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到兰州任中共中央驻甘肃的代表。9月至10月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1938年9月参加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同年11月至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1939年2月起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同年冬至1941年8月任陕北公学董事会成员。 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副书记。1940年10月至1941年11月兼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党团书记、政府秘书长。1941年4月起任中共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至1948年6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941年8月至1942年12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党团书记。同年11月至1945年8月任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副议长、常驻议员。1941年12月起任西北局教育委员会书记。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7月起任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常委。同年8月至1949年9月任陕甘宁边区第二、第三届参议会副议长、常驻议员、边区群众报社社长(至1947年初)。1945年8月任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纲领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组组长。12月任中共中央宪法研究委员会负责人之一。同月至1948年7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党组常务干事、常务委员。1946年6月至1948年12月任中共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主任,主持制定《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组织条例》等重要法律文件。1948年8月至1949年10月任华北人民政府委员。1948年10月起任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部长。同年12月至1949年10月任中共中央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4年 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政法委员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至1959年4月任内务部部长、部党组书记(1949年11月起)。1949年11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兼新法学研究院副院长。1950年5月起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副主席。1951年7月至1956年9月兼任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副校长。1956年起任中国政法学会副会长。1957年2月至1958年12月任中国政法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党组委员。1957年起任中国盲人福利会主任委员。1959年4月至1965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1959年5月起)。196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届十一中全会 递补为中央委员。因病于1971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谢觉哉夫人)王定国(1913一    )
原名王乙香。四川营山县新店区何家湾村人。193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中共营山县委妇女部部长、营山县妇女独立营营长县苏维埃政府内务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股长,妇女独立团干部,西路军政治部前进剧团宣传员。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和红军西路军艰苦征战。1937年后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管理科科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党支部书记。1946年后,任延安市妇联主任、中央法制委员会党支部书记。建国后,任国务院内务部机关机要科科长、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处处长、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是全国政协第五届至第七届委员会委员。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谢飘飘(53届小学毕业生,曾任驻意大利等国使馆商务处参赞,国家外贸部退休干部)谢飞飞(54届小学毕业生,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谢列列(61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部门经理)谢七七(63届初中毕业生,总参谋部通信部大校军官)谢亚霞(67届初中毕业生,博士学位,德国定居)谢亚旭(68届初中毕业生,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干部)

董必武(1886—1975)
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县城人。1903年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1905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1910年毕业后任黄州府中学堂英文教员。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0月任军政府军务部秘书,11月任军政府理财部秘书官。在此期间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参与同盟会湖北支部的重建工作。同月任同盟会湖北支部评议部评议员。1912年任湖北省军政府财务司总务科科长。1913年1月后在宜昌川盐局和湖北第一师范学校任职。1914年1月到日本东京私立大学攻读法律。参加中华革命党。1915年6月回国准备策动反袁世凯的军事行动,被叛徒告密两度关入监狱。1917年到日本参加毕业考试后回国,在武昌开办律师事务所。五四运动前后,受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影响。1920年3月领导创办私立武汉中学。同年秋在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直接帮助下,成立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11月初参与制定团的简章,决定团组织的名称为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和陈潭秋作为湖北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回到武汉成立中共武汉工作委员会。发动与组织武汉三镇为中心的湖北工人运动,建立工会组织。8月中旬去鄂西开展建党工作。1922年7月至1924年 2月任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同时在武汉中学、湖北女子师范等学校任教。1924年2月至5月、同年9月至1926年8月任中共汉口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1925年7月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1926年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同年5月至8月任中共汉口地委军事运动委员会书记。同年9月至1927年5月任中共湖北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区委国民运动委员会书记(至1927年4月)、中共汉口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至1926年 12月)。1927年任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常委兼农工厅厅长、《汉口民国日报》经理。大革命失败后,避居日本。1928年夏赴苏联莫斯科中国劳动者中山大学(简称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和徐特立、吴玉章、林伯渠、何叔衡、叶剑英等同班学习。1929年春转入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冬结束学习。1932年 3月回国。同年夏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1933年2月任中央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1934年4月任代理主任。1933年3月任中共中央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即中央党校)教务长,同月至1935年1月任副校长。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同月至12 月任中共中央审查委员会书记。同年2月起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临时最高法庭主任,后任最高法院院长。10 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担任红军野战医院中央工作团主任,后任没收征集委员会、干部休养连党支部书记。到达陕北后,1935年10月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同年11月至1937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党务委员会主任。1935年12月至1937年2月任中共中央审查委员会书记,专门审查处理陕北地区的“肃反”事件。 1937年1月至8月任中国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四大队政治委员。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7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同月底受中共中央委托参加筹办陕北公学。8月至12月任中共长江沿岸委员会委员。9月由中共中央派到武汉,筹建八路军驻武汉办事机构,着手恢复和发展湖北地区的党组织。10月领导组建中共湖北省工作委员会。同月至12月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同年12月至1938年10月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民运部部长、招生委员会委员。1937年底参与和叶挺等商谈建立新四军和筹建新四军军部等问题。1938年11月在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同年起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1月至1944年1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务委员、副书记。同年冬至1941年8月任陕北公学校董事会成员。1940年10月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救济委员会,具体负责救济委员会的外部工作。同年至 1941年1月任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中共中央代表。1940年10月至1944年1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南方局宣传部部长。1943年6月后主持南方局工作。1944年11月回延安。1945年代表解放区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宪章大会。同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代表团成员,参加国共谈判。 1945年12月任中共中央重庆(南方)局书记。1946年5月和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重庆(南方)局迁到南京。同月至1947年3月兼任中共中央南京局地下工作委员会书记。1946年7月至1947年3月任南京局财经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回延安以后,1946年11月至1947年3月任南京局主持人。 1947年3月和吴玉章分别率驻京、沪、渝联络处人员返回延安。同年起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同年7月至1948年5月任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 1948年5月至1949年7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常委、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主席(至1948年9月)。1948年5月至1949年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1948年9月至1949年10月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华北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北人民政府党组干事会成员。1949年5月至10月任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9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法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至1954年8月)。1949年11月至1952年8月任政务院党组干事会副书记。1950年1月至1954年11月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分党组干事会书记。1950年5月起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副主席。1954年9月至1959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54年10月至1959年5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1954年12月至1959年4月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2月起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同年4月至1966年5 月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1956年起任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会长、党组书记。同年9月任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同月至 “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书记。1958年6月任中共中央政法小组组员。9月起任最高人民法院与司法部党组书记。1959年4月至 1975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1975年1月至4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七大正式代表,第八、第九、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六届(六届六中全会补选)至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八、第九、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因病于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董必武夫人) 何连芝(1905一2002)
四川省万源县丝罗乡人,1933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0月参加红四方面军,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万源县苏维埃政府粮食委员会主席,县游击队长,中共万源县委妇女部部长,保兴县委妇女部部长,中共甘泉县委妇女部部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招待所所长,托儿所副所长和指导员,华北人民政府秘书厅秘书。全国解放以后,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办公厅和董必武同志办公室秘书、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编纂委员会委员等职。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因病于2002年2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董良羽(51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军区空军参谋长助理,大校军衔)董良泽(侄,52届小学毕业生)董良浩(侄,52届小学毕业生,总装备部退休高级工程师,大校军衔)董良辉(55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董良鬲(63届初中毕业生,曾任天津天信鼎盛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傅连璋(1984一1968)
字日新,化名郑爱群。福建长汀县河田乡伯公岭村人,码头搬运工家庭。1916年毕业于福建汀州亚盛医专,1925年任汀州福音医院院长。1927年8月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因与国民党军激战,包括徐特立、陈赓在内的300多名重伤病员被送到福音医院治疗,使福音医院实际上成为南昌起义军的临时医院。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占领长汀后,为红军指战员医治伤病。1931年,汀州福音医院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大的一所医院,许多中央领导人和红军指战员前来治疗。1932年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培训数十名医务人员。1933年初把福音医院迁往瑞金,并把医院全部医疗用品带到瑞金,捐献给共产党和红军,并参加工农红军,领导组建中央红色医院和红色医务学校,任院长兼校长。1933年冬任红军卫生学校附属医院院长。1934年4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医院院长。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战场救护和医疗的组织领导工作。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长征。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随左路军行动,负责红军总司令部领导人的保健工作。1937年任苏维埃中央医院院长。1938年参与组建中共中央总卫生处,任处长。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兼任中央医院院长。1941年3月被任命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医务所所长。1944年5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防疫委员会主任。7月至8月任中国解放区临时救济委员会委员。同年8月至1949年任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委员。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总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央卫生处处长、军委总卫生部党总支书记。1949年下半年,经中央批准建立中央保健办公室,并主持办公室工作,负责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和中央直属机关的卫生工作,以及北平医院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64年11月任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1950年8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理事长。1952年4月至1960年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并担任中华医学会会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届和第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1968年3月28日惨死在狱中,终年84岁。1973年11月,经毛主席批示,并经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追认傅连璋将军为革命烈士。1975年5月17日,毛主席在傅连璋的战友、原卫生部部长贺诚的一封信上批示:“……傅连璋被迫死,亟应予以昭雪。贺诚幸存,傅已入土,呜呼哀哉!”此后,周恩来也作了重要批示,经中央军委批准为傅连璋将军和夫人陈真仁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78年11月22日,总后勤部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召开万人大会,公开为傅连璋夫妇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傅连璋夫人)陈真仁(1919一2006)
原名陈锦云。陕西宁强县烈金坝人,1935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川陕省委工厂教员,红四方面军后勤部押运员,粮食局秘书,中央政府卫生所司药。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11月与傅连璋结为夫妇。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医院司药,中央总卫生部门诊部司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总卫生部材料科副科长。建国后,任军委卫生部材料处副处长,总后勤部卫生部药材局采购处处长,药材处副处长。“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残酷迫害,被长期关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顾问。1982年5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6年3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傅维芳(52届小学毕业生,曾任解放军302医院主任医师,副研究员)

傅秋涛(1907一1981)
曾用名傅旭高、傅武民。湖南平江县南乡安定区鸣山程家园村人,1925年任乡雇农委员会委员长。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平江农民扑城暴动。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乡党支部书记,平江县嘉义区雇农工会委员长,嘉义赤卫团政委。 1931年秋任平江县雇农工会委员长。同年9月任红16军第8师师长。1932年4月任湘鄂赣省赤色总工会委员长。同年9月任湘鄂赣省赤色职工联合会书记、中共湘鄂赣省委员会委员(至1934年11月)。1933年7月至1934年1月任少共湘鄂赣省委书记。1933年 10月任湘鄂赣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任中共湘鄂赣省委员会副书记,11月任省委代理书记,12月任省委书记。1934年2月至7月兼任湘鄂赣省军区第3作战分区政委。7月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6师政委。1934年11月任湘鄂赣军区政委,1936年10月至1937年5月任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37年2月至12月任中共湘鄂赣省委常务委员、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至1937年11月)。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年5月至1938年1月任湘鄂赣军区人民抗日军事委员会主席。1937年9 月任湘鄂赣抗日军第一游击支队司令员。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月编入新四军,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后兼任第1团团长。1940年秋成立新第1支队,任司令员。同年11月任新四军皖南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皖南事变中与敌浴血奋战,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组织部队分散突出重围,保存了骨干力量。1941年11月任新四军第7师副师长。1942年9月至1943年2月任中共皖鄂赣(皖江)区委员会代理书记。 1943年3月任新四军第7师兼皖江军区副司令员、皖鄂赣(皖江)区委军事部部长(至1943年9月)。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0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同年12月至1948年7月任中共鲁南区委书记、社会部部长、鲁南军区政委。同年7月至1949年3月任鲁中南区委第一副书记,鲁中南军区司令员、第一副政委。1948 年7月至1949年2月兼任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司令员、政委。1948年9月至1949年起兼任华东支前委员会主任、支前司令部司令员。1948年 12月至1949年1月任徐州军管会主任兼中共徐州市委员会书记。1949年3月至9月任中共山东分局第一副书记。9月任中共山东分局副书记。同年任华东运输司令部司令员。1949年5月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设的运输司令部司令员。10月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同年12月至1950年8月兼任副政委。1949年10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一副书记。同年12月至1950年8 月任代理山东分局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至1952年9月)。1950年3月至8月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同年3月至1955年1月任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6月任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副部长,1952年1月至1955年5月任部长。1950年8月任中共中央复员委员会(后改为中央转业建设委员会)秘书长。1955年4月任总参谋部队列部部长。1957年5月至1966年5月任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5年10月至1981年8月任总参谋部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12月被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因病于1981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傅秋涛夫人)陈裴然(1917一1989)
湖南平江县芦洞村人。1934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湘鄂赣省委机关团支部书记、中共县委巡视员、中共省妇委委员。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教导队副排长、新四军第1支队1团机关副指导员、新四军第7师卫生部副政治协理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7师司令部机关指导员、山东鲁南军区政治部指导员,中共山东分局直属机关组织科副科长。建国后,任幼儿园主任,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办公室秘书,总参办公厅办公室秘书等职。按副军职待遇离职休息。1960年8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89年10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傅民主(55届小学毕业生)傅胜利(55届小学毕业生)

程  潜(1881—1968)
湖南醴陵县北乡长连冲村人,字颂云,清末秀才,1903年考取湖南武备学堂。1904年8月被保送到日本留学。1905年8月,加入同盟会,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炮科学习。1908年12月毕业回国,任陆军第33混成协参谋。辛亥革命爆发后,任湖南都督府参谋部长、湖南军事厅长。1913年,孙中山从日本回国发动讨袁“二次革命”,程潜在湖南迅速组建了三个步兵团和个炮兵营积极武装讨袁,失败后流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15年奉孙中山之命回国策动反袁运动,被委为护国军湖南招抚史。4月在靖县被推举为护国军湖南总司令,宣布湖南独立。1917年9月被推为湖南护法军总司令,11月被任湖南省长。1920年11月,被任命为陆军部次长,代理职务,协助孙中山先生组织北伐。1921年8月,随孙中山到达上海。旋奉命为讨逆军总司令,与李烈钧等人指挥粤滇湘桂诸军,于1923年1月合力将陈炯明驱出广州。 随后程潜被任命为军政部部长。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军长、江右军总指挥、江苏省政务委员会主席,并兼南京卫戍司令、第二方面军总指挥。1928年2月程潜兼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湖南全省清乡督办,并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被推为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1931年任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力主抗日。1935年12月,任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参谋总长,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程潜以参谋总长名义担任平汉线方面指挥,旋任第一司令长官。1938年2月,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1938年底,任天水行营主任。1939年5月被授予一级陆军上将衔。1940年5月,任重庆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兼战地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还一度代理参谋总长。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1946年春调任军事委员会委员、武汉行营主任。1948年,调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领衔发出和平起义通电。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军政委员会主席,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湖南省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三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届、三届、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第一届、第二届湖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因病于1968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程潜夫人)郭翼青(1918一1996)
广东汕头市人,出生于上海,1941年与程潜结为夫妻,建国后,曾在湖南省妇联工作,后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是第五、六、七、八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96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程熙(52届小学毕业生,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程子华(1905—1991)
曾用名程世杰。山西解县(今属运城市解州镇)人。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加革命工作,中等师范学校肄业。1922年在山西太原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求学,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12月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后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战士。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1929年后到国民党军岳维峻部做党的秘密工作。 1929年底领导湖北大冶兵暴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5纵队2支队队长。1931年4月起任红35军207团团长,红军独立3师7团团长、独立3师师长,40师师长,第41师师长、政委,14师师长,22师师长。曾入红军大学高干队学习,后任粤赣军区代参谋长。1934年起任红25军军长。参加了红25军长征。1935年9月起任中共鄂豫陕省委代书记、红25军政委。 1935年9月至1937年8月任红15军团政委。1935年11月至1936年12 月任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起任山西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党团书记兼人民武装部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北方分局委员、北方分局宣传部部长。1939年1月起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政委,后兼任冀中区党委书记。1943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副书记、晋察冀军区副政委。1943年起任晋察冀分局代书记,晋察冀军区代司令员、代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起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书记,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政委,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1947年起任冀察热辽前线指挥所司令员,曾兼任前线指挥所政委。1948年6月至1949年3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东北分会委员。1948年10月至1949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书记。北平解放后,任北平警备司令员兼政委。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书记,5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1949年 8月至1950年9月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其间:曾兼任山西军区司令员、政委;1949年8月至1951年2月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11月至1952 年10月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1952年10月至1956年10月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代主任、党组书记兼总社干部学校校长(至1957年4月)。1954年9 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6 年至1961年12月任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1958年9月至1960年2月任商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58年11月起)。1960年2月至1961年1月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60年8月起)。1961年1月至1965 年2月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61年2月起)、国家计委领导小组成员(1963年2月起)。1965年2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1965年3月至1966年11月任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66年至1972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关押。1972年至1975年解除关押后又受迫害。1975年至1977年在中央读书班学习。待分配。1977年 6月起任国家计委顾问。1978年3月至1982年3月任民政部部长、党组书记(1978年5月起)。1980年1月后曾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1980年4月起任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名誉主席。1980年9月增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2年9月至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83年 6月当选为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二大、十三大相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因病于1991年3 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程子华夫人)林  平
程冀民(55届小学毕业生) 林彬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9c060c0102vxl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12: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十四部分部分

赖传珠(1910一1965)
又名赖鹏英。江西赣县大埠圩乡赖村人,1926年在赣南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1月组织大埠农民武装暴动。3月参加中国工农革命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赣州白石乡支部书记、大埠圩武装暴动筹备委员会主席,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特务连党代表,卫生队党代表,1928年5月任红4军第31团连党代表、第28团连队党代表,第2纵队第4支队第12大队党代表,第4支队政委。1930年6月任红4军第11师第31团政委。1931年5月,任第33团团长兼政委。8月,调任第12师参谋长。 1931年10月,先后任第11师第30团政委、第31团政委。12月任红5军团第13军政治部秘书长, 1932年任红13军第37师政委。后到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先后任红5军团第37团政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红1军团第5团政委。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任红1军团第1师政委。之后,调任第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第5团政委。长征结束后,先后担任红1军团组织部副部长,红1方面军司令部第6科科长,1936年6月起任中共陕甘宁省委政治部部长兼军事部副部长。1937年1月,代理中共陕甘宁省军事部部长兼合水工作委员会主任。后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月任新四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参谋长。 1940年底,任新四军的华中总指挥部参谋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参谋长兼抗日军政大学第5分校副校长。1944年1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常委。解放战争时期,任1945年11月任新四军第1纵队政委。1946年调东北战场,1947年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东满军区副司令员。1947年9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政委。1948年1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43军政委。1949年4月升任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政委。 建国后,任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政委,1950年8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政委。1950年10月任军委总干部管理部第一副部长。1958年10月任北京军区政委。1959年10月任沈阳军区第二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届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因病医治无效,于1965年12月24日在沈阳逝世,享年55岁。
(赖传珠夫人)孙  湘(1915一1994)
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东留春乡大王耨村人,l932年在河北省定县简易师范参加革命活动,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至l936年在北平育华中学从事革命活动,担任党团和市委总交通、民先总交通。1936年3月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夏在陕西省保安入抗日红军军政大学学习, l937年8月在抗大1队毕业。后去中央党校五班学习。l937年在延安和赖传珠同志结为夫妇。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南昌市工作委员会委员,泾县张家渡区委书记,中共庐江县路西中心区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六合县县委联抗组织部长,联抗主任,华东鲁艺学院总支书记,教导员,新四军卫生部总支书记、协理员,华中学院、建设大学党委组织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后勤政治处副主任,山东华丰煤矿劳工处副处长,东北民主联军吉林军区司令部协理员,总支书记,东北铁道学院辅导处处长。建国后,任天津铁路局人事处副处长,广州铁路分局政治处主任,天津铁路分局副局长,天津铁路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国务院铁道部统计局副局长,铁道部统计局局长、教育局局长,军管会政工组副组长,国务院交通部人事局局长,交通部党组成员,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党组成员(副部级)。 1981年11月任中国铁路老战士协会党组书记。l980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l983年离职休息。因病于1994年9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赖小鹏(55届小学毕业生,海军科技研究院研究员,大校军衔)

蒙启贵 (1920一2007 )
原名蒙启娃。陕西彬县人, 1933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北工农红军红3团4连战士、排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副连长,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卫士、参谋。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后勤部摩托车训练大队区队长、华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油料处油料科副科长。新中国建立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油料处油料科科长。建国初期,转业到地方工作,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机动处和整车分会科长、副处长,参加和组织了进藏公路的修建工作,工程落成后,任西藏自治区交通厅运输局副局长,西藏自治区驻成都办事处副主任,四川省交通厅副厅长。1982年12月离职休养(中央批准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因病于 2007年11月22日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87岁。
蒙古(59年小学毕业生)

童九举
河北徐水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河北下花园矿务局科长。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童文瑞(53届小学毕业生)

惠昌贵(1920一    )
陕西礼泉县昭陵乡惠家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部组织处处长,1969年11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第八分部政委,1978年2月任正师职顾问。1982年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中校军衔,1964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惠宴(66年小学三年级)

(十三)
蒲   雷  路  甄  塞  鲍  詹  管  蓝  解

蒲荣钦(1914一1986)
曾用名蒲可炳。四川南充县(今南充市)一立乡蒲家沟村人,1934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方面军9军卫生部军医,红四军卫生部医生,1936年入延安总部卫生学校学习一年。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卫生部直属医院2所所长,延安干部疗养所所长,八路军卫生部后方医院医疗科科长,前方总卫生部保健科科长,八路军后方医院和兵站医院医务主任,冀鲁豫军区卫生部防疫科科长,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卫生处处长,冀鲁豫军区卫生部副部长、代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卫生部部长,第二野战军卫生部医务主任,兼卫生部巡视团团长,南京中央医院军事代表。建国后,1953年8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协和医学院第2临床学院院长。1953年10月任军委直属机关医院院长。总后勤部卫生部保健处处长,解放军第326医院院长,1973年8月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1979年7月至1982年6月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55年9月被授上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6月晋升大校军衔。因病于198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蒲荣钦夫人)杨  磊(1920一2001)
四川通江县人,1933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曾任红四方面军看护员,冀鲁豫军区直属卫生所司药,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军医,解放军总医院保健科科长。1955年9月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中校军衔。因病于2001年5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蒲正全(54届小学毕业生,北京育英中学退休教师)

雷任民(1909—2005)
原名雷泽衢,字润生。山西平遥县城内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革命,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北平市委负责人,1934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1937年初回国后任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总会常务委员。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任山西抗日决死队第4纵队政委,1939年任决死队第4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0年12月任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晋西北军区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1942年任晋西北军区第6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入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中央局参事室三室主任。1946年先后任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安阳第19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安平事件特别调查小组中共副代表、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副参谋长。1947年任晋冀鲁豫中央局社会部副部长兼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处长,1948年任华北人民政府民政部付部长。建国后,1949年任政务院内务部办公厅主任兼人事司司长,优抚司司长,1951年9月任政务院贸易部副部长,参与组建国家外贸部,1952年8月任政务院外贸部第一付部长兼党组书记,1955年兼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主席;1979年2月起,先后任国务院外贸部顾问、国家进出口委员会顾问,并参与组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任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党组书记。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名誉董事长。是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委员。是全国工商联第五届常务委员,第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因病2005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雷蓉蓉(52届小学毕业生,香港定居)

路  扬(1917一2001)
原名路天庚。河北临城县石城村 人,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工作团员、中共内邱县委秘书、1938年6月调冀西游击队先遣支队,先后任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支队第2团连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1939年调冀中军区,先后任第10军分区27团总支书记,冀中军分区政治部干部教育科科长,冀中军区教导团政治处教育干事,晋察冀军区陆军中学教育股股长,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冀中军区政治部前线报社社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49年1月任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建国后,1949年12月任第19兵团兼陕西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51年2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52年9月任志愿军第63军政治部副主任、1952年12月任主任。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回国后,1953年10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总参谋长办公室主任,1961年5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1965年5月任国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965年11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第一主任兼国防部办公厅主任,1967年9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1968年12月受“杨余傅”事件株连被免职,1969年9月任河南省军区政委。1972年2月被江青诬陷入狱关押至1978年4月。1983年2月中央军委为其平反昭雪,按副大军区级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8月晋升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1年6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路杨夫人)任育芳(1923一1991)
河北高阳县任家佐村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区、县从事抗日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在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工作。建国后,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家地质部办公厅秘书,技术联络司科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爱人牵连遭受冲击,因病于1991年9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路燕燕(66届初中毕业生,香港定居)
  

甄树楠(1917—1982)
河北徐水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冀中军区抗大第3团第1大队1中队副队长,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第3大队政治队队长,冀中军区第7军分区高阳县大队大队长,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27团2营营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静海独立营营长,冀中军区第7纵队副团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司令部管理处科长,北京军区司令部军务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司令部管理局副局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2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甄永存(68届初中毕业生,石景山医院副主任医师)

塞  克(1906一1988)
原名陈秉钧,曾用名陈凝秋。河北霸县(今霸州市)后卜庄人, 1927年夏天,塞克进入上海艺术大学学习,并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同年在上海参加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演出〈南归〉,后任上海明星公司演员,新地剧社,狮吼社导演,曾创作演出〈流民三千万〉.〈铁流〉等抗日剧目,为抗战救亡歌曲〈救国军歌〉.〈心头恨〉.〈抗日先锋队〉等填词。1935年参加中华全国戏剧届抗敌协会,西北战地服务团,1938年11月,塞克来到延安。同年底,任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教员。 1939年春,塞克和冼星海合作,创作了《生产大合唱》。其中与冼星海合作的《酸枣刺》一曲尤为著名。1941年,当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参议员。同年9月,任青年艺术剧院院长。1942年3月,塞克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他出席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3年春,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批准,塞克这名非党员进入中央党校三部学习。 抗战胜利后,塞克离开延安,后任热河省文联主席。全国文协佳木斯分会主任,1947年夏任东北文联常委兼戏剧工作委员会主任。此后历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院长、东北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辽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辽北学院付院长等职。建国以后,先后任东北鲁迅文学院院长,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53年后任中央实验歌剧院顾问,后改为中国歌剧舞剧院顾问。因病于1988年11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陈延鹰(53届小学毕业生,广西玉林制药厂驻京办事处主任)

先志(1911一1988)
湖北麻城县(乘马岗区)顺河镇西张店鲍家湾村人,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乡青年年总队队长、乡青年俱乐部主任、乡苏维埃青年团支书记。1930年曾当选为苏维埃主席,1930年10月起任鄂豫皖红四军第11师经理处粮秣员、副排长,红4军第11师经理处监护连排长,团政治部秘书、师政治部秘书,红四方面军第4军司令部书记,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10师第31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11月至1937年8月任红4军卫生部政委。抗战爆时期,历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政委,八路军独立第2团政委等职。1943年10月至1944年10月任太行军区第6军分区副政委。1943年11月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冀鲁豫的代表(被拨入晋察冀代表团)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第8旅政委。1945年11月任太行军区第6纵队政治部主任。1946年7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政治部主任。1947年6月任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6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8年5月至1949年2月任鄂豫军区副政委。曾任中共鄂东工委书记。1949年4月任第2野战军第11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3兵团第11军政委。1949年12月至1951年3月兼任中共四川万县地委书记。1950年2月至1951年2月任万县军分区政委,中共万县市委书记(至1951年3月)。1950年9月至1951年2月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部政委。1952年11月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部军法处处长。1953年1月至1954年2月任山东军区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4年2月月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1955年3月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11月至1960年2月任中共南京军区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6年10月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1960年7月至1969年4月任中共南京军区监察委员会书记。1963年3月任南京军区副政委。1969年12月至1975年8月任济南军区副政委。是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88年12月3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7岁。
(鲍先志夫人)韩志新(1919一1993)
河北黄骅县人,19385月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第11军政治部民运科副科长。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山东省济南市五区区委组织科科长,江苏省外贸局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省出版局政治处副处副主任。
鲍榕(61届初中毕业生,第二炮兵总医院副主任医师)

詹大南(1914一    )
安徽金寨县槐树湾乡峡口村人,1931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徐海东同志警卫员,红15军团政治保卫局科员,第28军直属队特派员。参加了红25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 师358旅716团政治处组织干事,八路军第4纵队独立营教导员,冀热察挺进军第12支队36大队政委,第9团2营营长,挺进军教导大队大队长,1942年任挺进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42年9月任挺进军第8团团长,1943年9月任平北支队司令部副参谋长,1944年任晋察冀军区第12军分区参谋长,1945年2月任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第8旅旅长,1946年7月任冀察军区独立第5旅旅长,1946年11月任冀热察军区独立第5旅旅长,1947年4月任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5旅旅长,1947年10月任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2师师长,1948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师长,1948年5月任冀热察军区代司令员,1949年1月任冀热察军区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第209师师长,建国后,1950年1月任第27军副军长,同年10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27军副军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2年10月回国,1955年4月任陆军第28军军长,1965年6月至1970年8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期间1967年3月至1969年8月兼任甘肃省军区司令员,1970年11月至1982年10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詹大南夫人)李  凡
参加了“129”学生运动,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地下党组织护送投奔解放区,1941年参加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随詹大南将军转战四方。建国后,曾任志愿军第27军托儿所政治协理员(供给制正营级),军事学院招待处政治协理员,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福建莆田县第一中学校长。
詹化武(56届小学毕业生)

管  平(1916一2005)
湖南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人, 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战斗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华北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等文艺第一线团体。建国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政委,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政委,北京军区政治部体育工作大队政委,196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务院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顾问。1949年曾参加全国第一届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因病于2005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管小京(66届初中毕业生)管小平(66年小学五年级)

蓝  矛(1916—1972)
湖北浠水县人,1938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干事,政治部教育科科长、组织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察哈尔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北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建国后,1951年2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国旗勋章。回国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代理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6年7月任河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58年曾兼任天津警备区政治部主任。1958年11月受到错误批判,次年被撤销河北省军区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职务,1960年转业到地方工作,降职任北京邮电器材厂副厂长。1972年3月25日含冤去逝,享年56岁。1980年6月北京军区党委给予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承认其原职级待遇。
蓝莎(65届初中毕业生)蓝茜(68届初中毕业生)蓝苓(68届初中毕业生)

解  锋(1913一1965)
山东东平县人,1938年9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政治部指导员,冀中军区总务处事务科科长,冀中军区教导团第6连指导员,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中队指导员,华北军区司令部招待处处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副秘书长,北京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副秘书长。1961年9月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鞍山钢铁公司副总经理,党委书记,酒泉钢铁公司总经理(未到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6月晋升大校军衔。因病于1965年12月20日在辽宁鞍山不幸逝世,享年52岁。
(解锋夫人)汪  恕
河北省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5月参加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华北军区政治部秘书处文印股股长,供给制副营级。1955年转业到国务院卫生部药品检验所工作。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解迎光(62届初中毕业生)解京保(64届小学毕业生)



( 十四 )
赫  廖  蔡  翟  谭  慕  裴  熊  漆  赛  翟


赫  光(1917一1980)
河北巨鹿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班长、排长、连副指导员、指导员、营教导员。建国后,1950年9月任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炮兵第9团政治处主任,10月任副政委。1951年2月任第15军炮兵第9团政委。1951年3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5军炮兵第9团政委。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4年8月任炮兵第2师干部管理部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55年以后任职情况不详。因病于198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
  赫建华(52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副主任,曾16次打破过跳伞全国记录,6次打破世界跳伞记录)赫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廖汉生(1911一2006)
湖南桑植县长瑞乡(今樵子湾乡)张家桥村人,土家族。1929年参加湘鄂边游击队,1933年6月所部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湖北鹤峰第4游击大队副大队长,红3军军部当文书,红3军政治部秘书。1934年春任红3军7师党委书记,1934年6月任红3军9师政委,1934年10月任红2军团第6师政委,1935年初任湘鄂川黔省军区兼红2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期间火线受命任红2军团第4师代理政委、1936年2月任红2军团第6师政委。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6团副团长、1937年10月任第716团政委。1939年4月任第120师独立第2旅副政委、代旅长。1941年春起先后入延安军政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起先后任中央党校第二部、第四部组教科科长。1943年任第358旅副政委,1944年11月任南下支队第6大队大队长,后任中共襄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江汉军区副政委、政委,并代理江汉区党委书记。1946年6月任晋绥军区晋北野战军副政委,同年11月任晋绥野战军第1纵队政委。1947年3月任西北野战兵团(后为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政委。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1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任中共青海省委书记,青海省政府副主席、青海省军区政委。1952年9月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1954年2月任西北军区副政委。1957年10月任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1959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1959年10月至1960年11月任北京军区政委,1960年11月至1967年3月任北京军区第二政委。“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入狱达五年之久。1973年12月任军事科学院政委。1975年2月至1977年9月任南京军区政委,1977年9月至1980年1月任南京军区第一政委。197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1月至1982年10月任沈阳军区第一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是第一届、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8年3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因病于2006年10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廖汉生夫人)白  琳(1922一    )
原名杨淑仪,曾用名杨白琳。四川潼南县双江镇人,杨尚昆九妹。1938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参加了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女子学校等学校的学习,毕业后参加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工作团工作,继后在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央办公厅资料室任工作人员。1943年10月由贺龙、薛明介绍,与廖汉生结为夫妇。解放战争时期,调晋绥土改工作团工作,后任晋绥军区、陕甘宁边区联防军司令部政治处宣教股副股长、股长 。 建国后,任第一野战军第1军托儿所所长,兰州军区幼儿园园长.南京军事学校幼儿园园长。后调任南京大学气象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国家教育部普教司幼教科副科长、行政科副科长、普教司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1975年夏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秘书组副组长、专职党支部书记。1977年秋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党委书记。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廖小理(63届初中毕业生,曾任国家财政部司长)廖涤生(65届初中毕业生)廖京生(64届小学毕业生)廖兰兰(68届初中毕业生,美国定居)廖建安(侄)(65届初中毕业生)刘金旺(外甥)(66届小学毕业生)

廖亨禄(1912—1951)
福建永定县城郊乡古镇凹下村人,革命烈士。1925年至1927年参加少年先锋队,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永定县独立团战士,红12军3团宣传员,宣传分队长,第36师101团1连指导员,营代政委,瑞金红军大学学员,红22军保卫局预审科科员,科长,红1军团卫生部特派员。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保卫科干事,第686团政治处锄奸股股长,独立旅政治部保卫科科长, 1941年8月任八路军第2纵队教导第3旅9团政委,八路军第2纵队兼冀鲁豫军区军工部政委,鲁西军区后勤部政委,鲁西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1944年任冀鲁豫军区第1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5年8月任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副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月任冀鲁豫军区第7(运西)军分区副政委,1946年11月任冀鲁豫军区第3(湖西)军分区副政委,1949年2月任华北军区独立第2旅政委,同年6月任平原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政委。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平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平原军区干部管理部副部长。1951年5月任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二分团副团长,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同年5月6日晚,在举行慰问大会时突遭敌机空袭,在指挥战士疏散中临危不惧为掩护同志,身负重伤,终因伤势过重,在5月7日下午2时壮烈牺牲,终年39岁。
廖永平(64届初中毕业生)廖海平(67届初中毕业生,北京网通公司离退休干部办公室主任)
先志(1911一1988)
湖北麻城县(乘马岗区)顺河镇西张店鲍家湾村人,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乡青年年总队队长、乡青年俱乐部主任、乡苏维埃青年团支书记。1930年曾当选为苏维埃主席,1930年10月起任鄂豫皖红四军第11师经理处粮秣员、副排长,红4军第11师经理处监护连排长,团政治部秘书、师政治部秘书,红四方面军第4军司令部书记,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10师第31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11月至1937年8月任红4军卫生部政委。抗战爆时期,历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政委,八路军独立第2团政委等职。1943年10月至1944年10月任太行军区第6军分区副政委。1943年11月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冀鲁豫的代表(被拨入晋察冀代表团)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第8旅政委。1945年11月任太行军区第6纵队政治部主任。1946年7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政治部主任。1947年6月任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6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8年5月至1949年2月任鄂豫军区副政委。曾任中共鄂东工委书记。1949年4月任第2野战军第11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3兵团第11军政委。1949年12月至1951年3月兼任中共四川万县地委书记。1950年2月至1951年2月任万县军分区政委,中共万县市委书记(至1951年3月)。1950年9月至1951年2月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部政委。1952年11月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部军法处处长。1953年1月至1954年2月任山东军区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4年2月月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1955年3月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11月至1960年2月任中共南京军区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6年10月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1960年7月至1969年4月任中共南京军区监察委员会书记。1963年3月任南京军区副政委。1969年12月至1975年8月任济南军区副政委。是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88年12月3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7岁。
(鲍先志夫人)韩志新(1919一1993)
河北黄骅县人,19385月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第11军政治部民运科副科长。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山东省济南市五区区委组织科科长,江苏省外贸局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省出版局政治处副处副主任。
鲍榕(61届初中毕业生,第二炮兵总医院副主任医师)

詹大南(1914一    )
安徽金寨县槐树湾乡峡口村人,1931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徐海东同志警卫员,红15军团政治保卫局科员,第28军直属队特派员。参加了红25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 师358旅716团政治处组织干事,八路军第4纵队独立营教导员,冀热察挺进军第12支队36大队政委,第9团2营营长,挺进军教导大队大队长,1942年任挺进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42年9月任挺进军第8团团长,1943年9月任平北支队司令部副参谋长,1944年任晋察冀军区第12军分区参谋长,1945年2月任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第8旅旅长,1946年7月任冀察军区独立第5旅旅长,1946年11月任冀热察军区独立第5旅旅长,1947年4月任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5旅旅长,1947年10月任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2师师长,1948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师长,1948年5月任冀热察军区代司令员,1949年1月任冀热察军区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第209师师长,建国后,1950年1月任第27军副军长,同年10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27军副军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2年10月回国,1955年4月任陆军第28军军长,1965年6月至1970年8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期间1967年3月至1969年8月兼任甘肃省军区司令员,1970年11月至1982年10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詹大南夫人)李  凡
参加了“129”学生运动,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地下党组织护送投奔解放区,1941年参加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随詹大南将军转战四方。建国后,曾任志愿军第27军托儿所政治协理员(供给制正营级),军事学院招待处政治协理员,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福建莆田县第一中学校长。
詹化武(56届小学毕业生)

管  平(1916一2005)
湖南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人, 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战斗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华北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等文艺第一线团体。建国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政委,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政委,北京军区政治部体育工作大队政委,196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务院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顾问。1949年曾参加全国第一届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因病于2005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管小京(66届初中毕业生)管小平(66年小学五年级)

蓝  矛(1916—1972)
湖北浠水县人,1938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干事,政治部教育科科长、组织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察哈尔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北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建国后,1951年2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国旗勋章。回国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代理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6年7月任河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58年曾兼任天津警备区政治部主任。1958年11月受到错误批判,次年被撤销河北省军区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职务,1960年转业到地方工作,降职任北京邮电器材厂副厂长。1972年3月25日含冤去逝,享年56岁。1980年6月北京军区党委给予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承认其原职级待遇。
蓝莎(65届初中毕业生)蓝茜(68届初中毕业生)蓝苓(68届初中毕业生)

解  锋(1913一1965)
山东东平县人,1938年9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政治部指导员,冀中军区总务处事务科科长,冀中军区教导团第6连指导员,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中队指导员,华北军区司令部招待处处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副秘书长,北京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副秘书长。1961年9月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鞍山钢铁公司副总经理,党委书记,酒泉钢铁公司总经理(未到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6月晋升大校军衔。因病于1965年12月20日在辽宁鞍山不幸逝世,享年52岁。
(解锋夫人)汪  恕
河北省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5月参加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华北军区政治部秘书处文印股股长,供给制副营级。1955年转业到国务院卫生部药品检验所工作。以后任职情况不详。
解迎光(62届初中毕业生)解京保(64届小学毕业生)



( 十四 )
赫  廖  蔡  翟  谭  慕  裴  熊  漆  赛  翟


赫  光(1917一1980)
河北巨鹿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班长、排长、连副指导员、指导员、营教导员。建国后,1950年9月任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炮兵第9团政治处主任,10月任副政委。1951年2月任第15军炮兵第9团政委。1951年3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5军炮兵第9团政委。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4年8月任炮兵第2师干部管理部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55年以后任职情况不详。因病于198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
  赫建华(52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副主任,曾16次打破过跳伞全国记录,6次打破世界跳伞记录)赫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9c060c0102vxl6.html

廖汉生(1911一2006)
湖南桑植县长瑞乡(今樵子湾乡)张家桥村人,土家族。1929年参加湘鄂边游击队,1933年6月所部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湖北鹤峰第4游击大队副大队长,红3军军部当文书,红3军政治部秘书。1934年春任红3军7师党委书记,1934年6月任红3军9师政委,1934年10月任红2军团第6师政委,1935年初任湘鄂川黔省军区兼红2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期间火线受命任红2军团第4师代理政委、1936年2月任红2军团第6师政委。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6团副团长、1937年10月任第716团政委。1939年4月任第120师独立第2旅副政委、代旅长。1941年春起先后入延安军政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起先后任中央党校第二部、第四部组教科科长。1943年任第358旅副政委,1944年11月任南下支队第6大队大队长,后任中共襄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江汉军区副政委、政委,并代理江汉区党委书记。1946年6月任晋绥军区晋北野战军副政委,同年11月任晋绥野战军第1纵队政委。1947年3月任西北野战兵团(后为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政委。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1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任中共青海省委书记,青海省政府副主席、青海省军区政委。1952年9月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1954年2月任西北军区副政委。1957年10月任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1959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1959年10月至1960年11月任北京军区政委,1960年11月至1967年3月任北京军区第二政委。“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入狱达五年之久。1973年12月任军事科学院政委。1975年2月至1977年9月任南京军区政委,1977年9月至1980年1月任南京军区第一政委。197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1月至1982年10月任沈阳军区第一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是第一届、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8年3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因病于2006年10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廖汉生夫人)白  琳(1922一    )
原名杨淑仪,曾用名杨白琳。四川潼南县双江镇人,杨尚昆九妹。1938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参加了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女子学校等学校的学习,毕业后参加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工作团工作,继后在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央办公厅资料室任工作人员。1943年10月由贺龙、薛明介绍,与廖汉生结为夫妇。解放战争时期,调晋绥土改工作团工作,后任晋绥军区、陕甘宁边区联防军司令部政治处宣教股副股长、股长。建国后,任第一野战军第1军托儿所所长,兰州军区幼儿园园长.南京军事学校幼儿园园长。后调任南京大学气象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国家教育部普教司幼教科副科长、行政科副科长、普教司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1975年夏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秘书组副组长、专职党支部书记。1977年秋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党委书记。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廖小理(63届初中毕业生,曾任国家财政部司长)廖涤生(65届初中毕业生)廖京生(64届小学毕业生)廖兰兰(68届初中毕业生,美国定居)廖建安(侄)(65届初中毕业生)刘金旺(外甥)(66届小学毕业生)

廖亨禄(1912—1951)
福建永定县城郊乡古镇凹下村人,革命烈士。1925年至1927年参加少年先锋队,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永定县独立团战士,红12军3团宣传员,宣传分队长,第36师101团1连指导员,营代政委,瑞金红军大学学员,红22军保卫局预审科科员,科长,红1军团卫生部特派员。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保卫科干事,第686团政治处锄奸股股长,独立旅政治部保卫科科长, 1941年8月任八路军第2纵队教导第3旅9团政委,八路军第2纵队兼冀鲁豫军区军工部政委,鲁西军区后勤部政委,鲁西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1944年任冀鲁豫军区第1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5年8月任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副政委。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月任冀鲁豫军区第7(运西)军分区副政委,1946年11月任冀鲁豫军区第3(湖西)军分区副政委,1949年2月任华北军区独立第2旅政委,同年6月任平原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政委。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平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平原军区干部管理部副部长。1951年5月任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二分团副团长,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同年5月6日晚,在举行慰问大会时突遭敌机空袭,在指挥战士疏散中临危不惧为掩护同志,身负重伤,终因伤势过重,在5月7日下午2时壮烈牺牲,终年39岁。
廖永平(64届初中毕业生)廖海平(67届初中毕业生,北京网通公司离退休干部办公室主任)
  廖鲁言(1913—1972)
江苏南京市人, 1929年高中毕业前,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1930年考入北平陆军军医大学。在校期间参加进步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所在学校和北平市“左联”负责人之一。193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底任中共北平市委成立的抗日团体“北平市民众义勇军”执行委员长兼党团书记。7月参加中共北平市委军委的工作,以民众义勇军代表的身份参加北平市抗日团体联合会,担任常务委员,并参加该会党团工作。参与领导北平学生运动。8月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在狱中坚持斗争。1936年11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被派到山西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2月任太原抗日军政训练委员会编辑室编辑。1937年初至1940年初任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1937年5月任山西太原抗日军政训练委员会军政训练班第十二连指导员。8月后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大队政治工作员。12月调任决死队第二纵队第六总队政治部主任,并兼管第六总队中党的秘密工作。1938年1月至5月任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上党中心区秘书,晋城中心区——长治中心区秘书。5月至12月任山西新军政卫第二○九旅政治部主任。1940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友军科副科长、科长。1941年8月任中央统战部部长王明的政治秘书。1942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友军工作委员会委员。1944年春起调任中共中央党务研究室党务组组长、主任、研究员,从事党的政策研究工作。1945年4月至6月作为中直、军直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七大,并担任大会记录组组长。10月起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厅党务研究组组长。1946年4月后任中共中央研究局党务研究室主任。同年6月至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委员。1947年6月参加中央机关封城土改整党工作团,参加晋察冀解放区的土改工作,并参与指导晋西北土改试点工作。同年底调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刘少奇的秘书。1948年至1949年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政治组组长、副主任。1949年6月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政策讨论委员会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49年12月起任政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主任。1950年至1953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直属党组小组副书记。1952年8月至1954年9月任政务院副秘书长。1952年11月至1962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1953年至1955年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国务院)机关党组副书记。1954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55年11月至1959年6月兼任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副主任,协助国务院总理掌管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和中央气象局的工作。1959年6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兼任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1960年1月起任国务院业余教育委员会副主任。1964年9月带职下放到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兼任中共石家庄地委书记。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关押。1972年11月19日含冤去世,终年59岁。1979年1月中共中央举行追悼会,给予平反昭雪。
(廖鲁言夫人)陶桓馥(1901一1997)
湖南巴陵(今岳阳市岳阳楼区)人。1919年在小学教书,1926年在岳阳组织妇女协会和学生会。1926年8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历任女生队班长、宣传队队长。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9月回国,在中共中央组织部文件处、中共上海浦东区委、闸北区委工作,1931年10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兼妇女部部长,1932年10月调中共中央中央局(中央特科)工作,1933年2月被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参加狱中党组织活动,因身体受摧残,1935年7月经家人运作“保外就医”。出狱后,积极寻找党组织,1936年9月接到党组织通知赴北平,转山西,任山西军政干部训练班女兵连政治工作员,1937年与廖鲁言结为夫妇。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川西省委委员,川康特委妇委书记。1940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档案科科长。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秘书长、国务院内务部司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农业部正部级顾问。是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因病于1997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廖玉(51届小学毕业生,曾任核工业部高级工程师)

蔡树藩(1905—1958)
湖北汉阳(今蔡甸区)蔡甸镇龚家小岭村人,革命烈士。1922年9月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曾任工人代表。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任矿区团委委员。192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起任中共汉口硚口区区委委员兼劳动童子团团长。1928年7月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同年起先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初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宣传部部长,后任组织部部长。1931年冬至1932年7月、1933年春至6月任红22军政委。1932年12月至1933年6月任红5军团政委。1933年1月至1934年1月任红一方面军党委委员。1933年6月至8月任红1军团第1师政委。同年10月至1935年3月任红9军团政委。1933年10月至1935年2月兼任红9军团第3师师长。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3月至同年夏任中央军委纵队第一梯队政委,6月至8月任中央军委纵队政委,9月至11月任红军陕甘支队第3纵队副政委、政治部主任。1935年9月至1936年任中共中央编制委员会成员。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起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司法内务部部长(至1937年5月)。1936年4月、同年秋至1937年任红30军政委、陕甘宁边区第二作战区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6月至1940年6月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副主任。1940年6月至1943年10月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主任兼太行军区政治部主任。1942年9月起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委员。1943年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12月至1945年8月兼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主任。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同年9月至1948年5月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45年9月至11月任中共张家口市委委员。1946年2月任晋察冀区行政委员会复员委员会主任委员。1948年5月至1949年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西南局职工工作委员会书记(1949年12月起)。1950年6月至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劳动部部长。1950年7月起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南办事处主任。1953年1月至1954年1月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3年5月至1957年12月任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1954年11月至1958年10月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1月至1958年10月任党组副书记。1955年12月起任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主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58年10月17日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在苏联卡纳什不幸遇难。终年53岁。
(蔡树藩夫人)陈淑莲(1920一    )
广西钦州市人,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时与蔡树藩结为夫妇。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随蔡树藩同志在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作。建国初期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务院劳动部人事处副处长、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职业病研究所副所长。按副局级离职休息。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蔡乃雅(61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蔡燕南(64届初中毕业生,北京戏曲学院附属中学退休教师)蔡京京(65届初中毕业生,北京秀虎休闲俱乐部总经理)蔡丁(67届初中毕业生,中国体育报社记者)蔡虹(66年小学五年级,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干部)蔡贤德(侄)(62届初中毕业生)
谭  政(1907一1988)
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县楠竹山村人,1927年2月到武汉参加国民革命军,任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第二连文书,后任营指导员办公所准尉司书。8月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第九连文书、第2营营部书记。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团部书记,师政治部宣传员、宣传队队长。1928年起任红4军前委秘书、第31团党委秘书。1929年起先后任红4军第3纵队队委秘书、红4军军委秘书长、红4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1930年6月至1932年10月任红1军团第12军政治部主任、中共第12军委员会委员。1930年10月至1931年11月兼任教导大队党代表。1931年10月至1932年10月任闽西军区政治部主任、闽粤赣边军区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至1932年3月)。1932年2月至1933年6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军区政治部主任。1932年至1933年任红22军政治部主任。1933年任红1军团第1师代理政委兼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同年6月至1935年7月兼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部主任。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0月起任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36年1月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部主任。同年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同年12月至1937年3月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组织部部长。1937年6月起任红军后方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党务委员会常委。同年10月至1942年冬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党务委员会副主席,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兼总政治部电影团(延安电影团)团长。1941年10月起任中共中央干部审查委员会委员。1943年1月至1946年4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后到东北工作,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1946年4月至1948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1948年8月至1949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1948年1月至1949年6月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1948年6月至 1949年3月任中央军委东北分会委员。1948年12月任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1949年1月任天津区(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3月至5月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4月至9月任第四野战军前委委员。5月起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常委、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至同年8月)、武汉市警备司令部政委(至同年7月)。5月至12月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副政委、政治部主任、前线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至12月)。建国后,1949年12月至1950年3月任中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0年3月任中南军区(1950年4 月前由四野兼)第三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部长。1949年12月任中南军区党委副书记,1950年4月任党委纪委检查委员会书记。1949年12月至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3月至1953年1月任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1949年12月至1951 年3月兼中南(华中)军政大学政委。1951年4月至1952年7月任华南军区政委、党委第二书记。1951年7月至1954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副书记。1951年12月至1953年4月任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副书记。1952年7月至1953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三书记。1953 年1月至1954年11月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4年10月至1956年12月、1961年1月至1965年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1954 年11月至1965年3月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4月至1956年9月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5年9月至1957年2月任解放军党的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7年2月至1963年12月任书记。1956年9月至1962年9月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八届十中全会上被撤职)。1956年11月至195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56年12月至1961年1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1959年9月至1961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60年10月至1961年1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党委委员。1961年1月受林彪诬陷,被撤销军委常务委员、军委办公会议成员等职务。转业到地方工作,1965年11月至1967年5月任福建省副省长。“文化大革命”中再受迫害,被长期关押。1975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79年2月至1983年9月任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79年6月至1983年6月任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因病于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谭政夫人)王长德(1916一1971)
四川阆中县水观镇观音村人,1933年8月任乡妇女委员长,又调任县妇女干部,参加革命工作,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川北道巡视员,1935年3月任红4方面军总医院看护连连长,1936年1月任中共大金省委侦察队队长。到达陕北后入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7年5月,经罗荣桓和林月琴夫妇介绍,与谭政同志结婚。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等单位做政治工作。解放战争时期,,随谭政赴东北,先后任后方医院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政治部干部干事、东北贸易公司、财经委员会等单位的人事科长。1949年平津战役后随四野南下,先后任野政政治处主任和中南干部子弟学校校长。中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校长,国务院城建总局人事处副处长,中央直属监察委员会监察员,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1960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0年底,谭政遭林彪迫害,王长德受到株连。文革初期,被打成莫须有的“寡妇集团”的成员, “三反分子”,遭到批判斗争并调离军事博物馆副馆长职务,在赣州离休安置。1971年10月13日上午,赣州军分区组织传达“九一三”事件的文件。王长德听到林彪、叶群机毁人亡的消息时,多年郁积于心的愤懑全部迸发出来,化为纵声大笑,使全场震惊。当大家将目光转向她时,身患多年高血压的王长德已因脑溢血溘然而逝。1979年11月19日,总政直属党委决定为她平反,恢复名誉,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她举行骨灰安放仪式。
谭星明(64届初中毕业生,美国普利斯顿EDDA公司研究员)谭泽代(65届初中毕业生,总参谋部陆航局副师级军官)谭竟先(68届初中毕业生)张志刚(养子)(62届初中毕业生)

慕  湘(1917一1988)
原名慕显松,又名勃霖、白琳、白松。山东蓬莱县城内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莱阳山东省立乡村师范。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1933年转入济南正谊中学,又被学校开除。回乡成立尘烟文艺社,在蓬莱日报编辑尘烟周刊,受国民党县党部警告而停办。1935年在乡村教书,躲避国民党当局抓捕,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出走天津。1936年在天津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学联举办的义务教学团。任南郊王兰庄义学校长,秘密组织农民救国会。1936年底到太原,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日战争时期,任民先队副总队长,山西太原牺盟会特派员,山地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太原支队政治主任,第2支队政治主任,山西第2保安司令部1支队营教导员,山西新军临时总指挥部斩1师第36团营教导员。1940年入延安军政学院学习。1942年毕业,任晋西北军区第8军分区对敌斗争委员会秘书,1943年在晋绥党校参加整风。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日报社编辑,绥蒙区党委城工部秘书,绥蒙军区陶集骑兵支队政委,陶集大队政治处主任。1947年任骑兵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8年任绥蒙军区11旅第44团政治处主任,第65团政委,1949年任绥远军区第23师政治部副主任。建国后,任第23兵团36军107师政治部主任,1951年9月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23兵团36军107师副政委,代政委。回国后,1952年9月任华北军区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组织部副部长,1955年10月任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7年8月任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1961年7月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66年任北京军区装甲兵政委(未到职),“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5年12月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政委。1976年10月离职专从事写作。1982年按副兵团级离职休息。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晋阳秋》《满江红》《汾水寒》《自由花》《新波旧澜》四部曲等。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4月晋升少将军衔。1985年2月按副兵团级离职休息。因病于1988年5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慕湘夫人)许  静(1922一2013)
河南新安县人,193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从省立开封第一女子中学高中部弃学,参加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第2纵队,先后就读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9队(女生队),和延安女子大学高级班学习。1941年毕业后,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从事电讯工作。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研究室研究员,国务院水电总局监察室主任,北京林业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行政11级)。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13年7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慕丰新(61届小学毕业生,曾任中信总公司大隆公司副总经理)慕丰安(66届初中毕业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中心摄影师)慕丰远(66届小学毕业生,美国定居)慕爱军(66年小学五年级,广东东莞某公司技术总监)

裴丽生(1906—2000)
曾用名陶君怡。山西垣曲县谭家乡峪子村人,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与组织失去联系,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 1932年12月参加了北平社会科学家联盟。1933年4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任总会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洪赵中心区委宣传部部长,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河东区办事处主任,路西区办事处主任,太岳行政公暑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行政公暑主任,晋中战役和太原战役后勤司令员,太原市市长,1949年8月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付主席,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建国后,1950年3月,山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正式选举裴丽生为山西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1950年9月至1951年3月任代理省人民政府主席。1952年4月,山西省第二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裴丽生为省人民政府主席,兼省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同时当选为山西省政治协商会议主席。1953年1月任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从1953年3月起,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5年2月,山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裴丽生当选为省长。1956年4月,奉调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任秘书长, 1960年至1978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77年11月,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主持中国科协的工作,后又被任命为国家科委党组成员、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国家科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90年7月,担任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次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科技组组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副主任。因病于2000年3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裴丽生夫人)马宝珍
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在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抗日军政大学行政学院学员队教导员,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员,国务院轻工业部供销局副局长。
裴秀群(64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华新微机开发公司总经理)裴雅群(67届初中毕业生,美国定居)

熊伯涛(1904一1975)
原名熊华轩,别名熊汉奎。湖北黄陂县南乡黄连湾黄严馆村人,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农民运动,曾任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驻县东、县北办事处主任。1927年11月派往冯玉祥部做兵运工作,入军官学校学习。1929年8月任排长、连副。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5军团第14军第41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32年2月任该师第122团团长,6月任红3军第8师参谋长,11月任红1军团第31师参谋长。1933年3月任第11师参谋长,8月任红1军团第2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代理参谋长。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任红1军团教导营军事教员。1935年8月任第1师司令部教育科科长。1936年5月任第2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9月任第2师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参谋长、1937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1支队兼第1军分区参谋长。1938年6月任第3支队兼第4军分区司令员。1941年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1942年任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教育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11月任河南人民抗日军参谋长,1945年1月任河南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中原军区第2纵队参谋长、1946年6月任松江军区参谋长、兼任哈尔滨为数司令部参谋长,1948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副司令员、1949年1月任第4野战军第49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9月任军委公安部队司令部副参谋长,1955年7月至1957年8月任参谋长,1957年9月至1960年8月入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60年9月至1963年6月任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1962年6月至1963年10月兼中共北京市委常委,1963年6月至1966年6月任解放军公安部队副司令员、1975年8月任第二炮兵顾问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75年10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熊伯涛夫人)李  文(1918一    )
湖南常德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工作。1939年与熊伯涛结为夫妇。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洗礼。追随丈夫转战四方,历任指导员、干事、协理员、科长。建国后,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国务院商业部办公室副主任,1960年调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遭受严重冲击迫害。恢复工作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中央戏曲学院党委书记。1983年离职休息。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熊湘江(66届初中毕业生,北京聚宝利电信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熊亚平(67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建工医院医师)

漆远渥(1915一2012)
又名漆涤。安徽金寨县斑竹园镇桥口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五县边区青年部长,红4军第12师36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组织股股长,第11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秘书主任,第10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红4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文工团团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1938年6月任第385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40年6月任第769团政治处主任,1942年任769团政委,1943年入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野战军冀中(黄寿发)纵队第2支队政委,1945年11月任冀中纵队第1旅政委,1946年3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第7旅政委,1948年3月任晋察冀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主任,1948年5月任冀中军区第7纵队政治部主任,7月任纵队副政委,9月任第7纵队政委,1949年2月任冀中军区副政委,兼任华北军区第70军副政委,1949年4月任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政委, 1949年6月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建国后,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 1951年8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中朝苏空军联合司令部政委。荣获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两枚)。回国后,1952年12月任华北军区空军政委,1955年5月任北京军区空军政委,1962年10月任军委空军后勤部部长,“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2月被免职。是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83年按正兵团级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2年10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漆远渥夫人)张亚林(1919一1988)
四川双流县人,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军委防空军干部管理部副科长、科长(供给制团级)。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政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国务院地质部水文局水文处处长,司局级离休干部。因病于1988年7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漆成策(55届小学毕业生,北京机场飞行训练队)漆小渥(56届小学毕业生)漆海涛(61届初中毕业生)漆燕西(64届初中毕业生)漆大媛(67届初中毕业生)漆小媛(67届初中毕业生)

赛福鼎.艾则孜(1915一2003)
新疆图什县松他克乡瓦克瓦克村人,维吾尔族,1932年曾在南疆暴动部队当过战士、秘书。后在阿图什小学任过教员、校长。1935年去苏联塔什干,入中亚西亚大学学习。1937年回新疆。1938年后在塔城报社任编辑、主编。曾加入反帝联合会,任塔城专区反帝会组织干事,还曾任塔城维文会秘书、副会长。1944年参加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先后任三区临时政府委员、教育厅厅长、三区军事法厅秘书。1945年加入三区革命青年团,任中央委员。1946年加入三区人民革命党,任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在国民党政府与三区临时政府达成和平协议后,曾任新疆省民主联合政府委员、教育厅厅长。1948年加入新疆人民民主同盟,任宣传部部长、《前进报》总编辑,后任该盟主席。1949年作为新疆特区(特邀)代表团团长,率团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法律委员会委员,政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后任新疆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起,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委、民族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新疆民主同盟主席,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四书记,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新疆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1958年起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第二书记兼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校校长,新疆大学校长,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政府主席,中共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1972年7月到1973年6月任新疆军区政委,1973年6月到1978年1月任新疆军区第一政委。他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曾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第九届至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一届至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八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还曾担任过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巴和中埃(埃及)友好协会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94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3年11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赛福鼎.艾则孜夫人)阿依木.艾则孜(1924一    )
维吾尔族,新疆塔城市人,1941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7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41至1942年在新疆塔城日报社工作,1944至1945年任新疆伊宁市希望小学任教师,1945年至1946年在新疆伊宁市教师进修班学习,1946年至1947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女子中学任教育主任;1947年至1948年在新疆伊宁市沙依姆学校任教师。建国后,先后任乌鲁木齐市妇联副主任,新疆省妇联副主任,新疆师范学院副院长,新疆医学院副院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电台副台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联主任,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自治区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1978至1983年随丈夫赛福鼎凋北京.在中央维织部待分配;1983年任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顾问。1985年离职休息。
赛少华(64届小学毕业生,新疆驻京办事处工作)

翟  符(1920一 ? )
河北曲周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就职于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曾任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冀中陆军中学军事体育教员。建国后,曾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军械部武器处处长,华北军区炮兵司令部军务科科长,1960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人事处处长、办公室主任、党委副书记。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
翟小娥(62届初中毕业生)翟小英(66届初中毕业生)翟忠民(68届初中毕业生,曾任北京市公安局交通安全管理局副局长)

潘  焱(1916一1999)
河南新县卡房乡潘家下湾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光山独立营战士,传令兵,红4军第10师28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第30团营政委,独立第3团政委,红4军教导队队长,红4军12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留校任干事、1大队1队队长兼军事教员,高级干部营营长,步兵科副科长兼军事主任教员,冀鲁豫军区陆军中学教育长,教导第3旅参谋长,1942年12月任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参谋长, 1944年6月任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参谋长,1945年6月任冀鲁豫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1946年11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参谋长,1947年3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参谋长,1949年2月任第2野战军5兵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建国后,1950年1月任第5兵团参谋长兼贵州省军区参谋长,同年任贵州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1955年2月任志愿16军军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8年回国后,任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编辑室副主任,1960年8月任海军北海舰队参谋长,1961年12月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68年5月至9月在海军后勤部帮助工作(主持工作),1968年11月任海军参谋长,1968年12月至1973年12月任海军党委常委,1975年8月至1979年1月任海军顾问,1979年8月至1982年10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1979年12月至1983年3月任北京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9年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潘焱夫人)何  挺
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曾任青岛海洋学院人事处处长。
潘鲁滨(62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军区总医院退休医师)潘豫莎(65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市社会福利管理处干部)潘贵民(67届初中毕业生,海军装备论证研究院副院长)潘宁玲(66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军区总医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潘宁民(66年小学五年级,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级工程师)

樊哲祥(1908一1996)
湖北省公安县夹竹团镇蔡家湾人,1926年9月任公安县第六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童子军副团长,参加当地农民运动。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党小组长,乡苏维埃副主席,红2军团政治部文书,红3军第9师政治部文印股股长,红3军第9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宣传科科长,红3军司令部参谋。1934年11月任红2军团司令部参谋。1936年4月任红2方面军司令部第2科代理科长。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1937年任红2方面军司令部党支部委员。同年1月到红2方面军教导团参训队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司令部参谋,11月任师部秘书主任。1938年5月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4团参谋长。1941年11月任晋绥军区司令部第1科科长。1943年12月任晋绥军区第3军分区参谋长。1944年8月在晋绥军区被选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45年8月任晋绥野战军独立第3旅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3月任绥蒙军区参谋长。1948年8月任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第11旅副旅长。1949年2月至5月任第一野战军第8军第22师师长。1949年5月至9月任华北军区绥远军区独立第22师师长。建国后,1951年2月进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52年9月任军委防空军司令部第二副参谋长兼军训处处长, 1954年12月任华东军区(1955年4月后为南京军区)防空部队副司令员。1956年4月任军委防空军高射炮兵学校校长。1958年12月任武汉军区空军党委委员。1963年2月任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65年10月至1966年5月任军委通信兵部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5年6月平反恢复名誉。1976年10月任总参谋部通信部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96年9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樊哲祥夫人)萧  蔚(1917一2011)
北京市人,在北京女子第一中学学习期间,成为“129”学生运动骨干,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参加八路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建国后,曾任绥远军区政治部直政处组织股股长,华北军区政治部招待所所长,防空军司令部直属工作科副科长(供给制正营级)。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在中国科学出版社工作。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因病于2011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樊丰丰(56届小学毕业生)樊利利(57届小学毕业生)樊小祥(63届初中毕业生,北京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人事部经理)樊非非(66年小学五年级)

颜金生(1918一1994)
湖南茶陵县腰陂乡龙陂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乡儿童局书记,湘鄂赣红18师第53团排长,茶陵独立团连指导员,红2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青年干事,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青年科科长、青年部副部长,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0师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1939年6月任第358旅716团政治处主任、1941年任第716团副政委、1944年任第716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第358旅716团政委,1946年10月任晋绥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第1旅副政委,1947年3月任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第2旅副政委,1948年2月任独立第1旅政委,1949年2月任第1野战军第1军2师政委。建国后,1952年9月任西北军区炮兵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5月至7月任兰州军区炮兵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9月任志愿军第19兵团第1军代理政委,1955年10月任志愿军第1军政委,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62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1964年5月任武汉军区政治部主任,1965年5月奉命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文化大革命”遭受迫害,1973年被重新启用,任陕西省军区政委,1975年8月任新疆军区副政委,1977年9月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977年9月至1981年6月兼任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85至198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是第五届至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4年3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颜金生夫人)刘培荣(1924一    )
颜广仁(61届初中毕业生)颜小林(64届初中毕业生,总后勤部高级医学专科学校研究员)颜晓宁(67届初中毕业生,南昌陆军学院院长,少将军衔)

黎  亮(1900一1981)
原名黎锦炯。湖南湘潭县晓霞乡石潭坝村人,1927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任京奉铁路主任工程师。曾主持设计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铁路桥梁滦河大桥,1940年到1945年,在北京大学工学院 任教授兼土木桥梁系主任。抗战期间坚决不受伪职。抗战胜利后,1945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护送下到达解放区。任晋察冀边区交通局局长,交通工程学院院长,石家庄铁路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曾仅用40天就主持修复了北平到张家口之间的康庄大桥。被边区政府授予人民工程师荣誉称号。后主持修复多条铁路,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立下功勋。并设计修建了战争期间第一座水力发电站。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9月任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建国后,任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政务院铁道部工务局第一副局长,国务院铁道部北京铁路专业设计院总工程师,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局长。 “文化大革命”中横遭迫害。1970年受到周恩来总理保护。称黎亮同志是“党内技术权威”。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81年12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黎汉初(52届小学毕业生)黎镇华(54届小学毕业生,曾任北京市劳改局处长)黎平初(55届小学毕业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9c060c0102vxl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11 02:21 , Processed in 0.20007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