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32|回复: 0

中国文革研究学者周伦佐因病去世

[复制链接]

1485

主题

305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799
发表于 2016-10-24 06: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jpg

中国文革研究学者周伦佐因病去世

■秦 臻

中国大陆体制外思想者、文革研究学者周伦佐,因病抢救无效,于2016年10月23日清晨8点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周伦佐出身贫寒,经历坎坷。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只读了小学三年级(小学四年级的七册只读了一个月)就辍学了。因父亲的历史反革命身份(父亲周其良1964年死于囚禁国民政府官员的四川雷马屏监狱),加之母亲多病,大哥患精神病,两个弟弟幼小,在11-12岁就和其弟周伦佑一起参加社会劳动,为母亲分担生活重担。文革前一年,年仅14岁的周伦佐被强制下乡到西昌袁家山农场当知青。文革初期,作为当时政策规定不能参加文化大革命的“黑五类”“关管杀”子女,周伦佐勇敢冲破政策限制,参加大串联后,带领西昌的“黑五类”下乡知青起来造反,成为西昌地区“黑五类”造反红卫兵的代表人物。作为文革红卫兵中最早的一批醒觉者中的一员,周伦佐的思想探索很早,大概从十四、五岁就开始了。也因此,文革时期(还在20岁以前),周伦佐就先后两次被关进监狱,在监狱里度过了四年;还死过两次(一次被子弹击中头部,一次被歹人用刀砍击头部)。文革后招工到西昌电池厂工作。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周伦佐在极端艰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致力于现代哲学及心理学研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体制外思想者身份在成都、重庆、武汉等地多所高校举行学术演讲,引起轰动性反响。曾在民间学术刊物《大时代》、《非非》上发表《爱的哲学》、《当代文化运动与第三文化》、《新人本主义诗潮论》、《群体创伤与三代人的觉醒》等多篇有影响的论文。2002年,与周伦佑一起提出和论证影响深远的“体制外写作”理论。在近40年的思想探索中,周伦佐写有多部哲学和心理学著作,已出版《艺术人本论》、《“文革”造反派真相》等学术专著;此外,还著有:《人格建构学》、《叛逆圈》、《拯救人性》等多部哲学、心理学著作(皆未出版)。目前出版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周伦佐最近出版的著作是2006年由海外学者宋永毅主持的“美国21世纪基金会”赞助、收入美国“21世纪中国研究丛书”的37万字的《文革造反派真相》。其弟周伦佑在《介入与写作的有效性——在苏州大学的演讲》中曾谈到这本书产生的反响:

为了更好的说明“写作的有效性,”我想举周伦佐的《文革造反派真相》一书产生的影响为例。收入美国“21世纪中国研究丛书”的《文革造反派真相》一书,于2006年一出版,就在海内外文革研究界和国内的众多文革参与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彻底颠覆主流“文革观“的学术力作。在一次小范围的民间文革研讨会上,我曾对这本书谈了三点看法:一、这是一部心力之作;二、这是文革造反派研究方面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三、这是一部传世之作。有一点遗憾的是,这本书是在海外出版的,国内没有发行,很多人知道这本书,但买不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围绕这本书,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因为这本书,一些文革时期各地造反派红卫兵的头面人物(包括北京五大领袖中现在活着的几个人)四处打听作者周伦佐的住址,专程坐飞机到西昌去看望周伦佐;有些需要这本书的读者,不嫌麻烦,不惜花旅程费,专程到香港去买周伦佐这本书,也有人专程去香港帮朋友带(一次只能带两三本),我就知道有一位姓彭的热心人为帮朋友买周伦佐这本书,专程去了香港三次;而国内的很多读者,更多是通过复印本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在基层的多次文革座谈会上,与会者大多是带着《文革造反派真相》这本书的复印本参加讨论的;在基层的一些地方,“改革开放“后挨整的一些文革中的造反派红卫兵甚至拿着这本书的复印本去找当地政府落实政策。这样的例子很多。这样的阅读经验,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为我们所熟悉的,20年以后的今天,又重现在周伦佐这本书上。它在彰显和确认汉语写作的价值的同时,也有力的否决了”写作无效论“者的哀叹。(见《钟山》杂志2015年5月号)

关于周伦佐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写作,其弟周伦佑在大陆正式出版的周伦佐著作《艺术人本论》的“后记”中有这样的评价:

如果说当代中国真有一个不依赖转述西方和注释古代而获得自己的理论话语并自成体系的本土哲学家,那一定非伦佐莫属!这决不是兄弟之间的溢美之词,而是对真思想、真才华的推崇。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论人、论文有着较为苛刻的标准,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本,我是很少做出正面评价的。中国多的是转述西方和注释古代的、以学术谋职称、争名利的体制化学者,但恰恰缺少有独立建构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伦佐的哲学思想不是从西方的任何理论中转译、转述过来的,也不是从孔孟、老庄那里引申而来的;他的哲学思想(包括艺术本体理论)直接来源于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正是我推崇伦佐的主要原因。

印度诗人泰戈尔所吟诵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只能是东方诗人的理想人生。周伦佐先生的一生被框限在一个黑铁浇铸的社会结构中,几十年间,其生活、思考、写作,皆以痛苦为药,与绝望为伴。故而,其生是艰困的,其死更是悲戚的。这是黑铁时代的重量对又一个底层思想者的摧折!

周伦佐先生的逝世,是中国体制外思想界的一个真正的损失。

周伦佐先生病重住院期间,曾经得到海内外许多朋友的关心和帮助。笔者作为伦佐先生的近友,获周伦佐先生亲属的授权,在此向所有关心和帮助周伦佐的朋友表示真诚的感谢!


2016年10月23日中午12点于成都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gQM#wechat_redirec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3 16:05 , Processed in 0.03779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