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10|回复: 0

何农成:我所知道的四清运动和文革运动时期农村的党建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6-7-10 20: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分别在湖南邵阳与郴州两个市的农村插队十年,看到两个大队的党员成份基本一致:一是土改积极分子,二是四清运动中的贫农根子,三是文革运动中的培养对象,四是服兵役期满,从部队回来的复员军人。
  合作化之前(主要是土改时期)入党的是农村资格最老的党员,人数不多,基本上都在担任着大队干部的职务。这一班人是地方上的政治强人,有权也有威信,社员们对这类人都敬畏的很,成份好的社员总想与他们拉关系,套近乎。成份不好的一看到他们心里就忐忑,能做到不打照面的就想着法儿绕开走,敬而远之。这类党员被人们称之为老党员,在四清运动初期,这些人都是“四不清”干部,均受到过冲击,冲击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或大或小。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四清工作队的干部对“四不清”干部的态度,工作组里如果有些脾气暴燥、头脑简单的干部,尤其是工作组里的领导干部。若是碰到把“四不清”干部当作敌我矛盾来处理,往死里整的工作组,四不清”干部就是撞到当值太岁了。其次是“四不清”干部的人缘,人缘的好坏来自于平时的待人处世。如果平时人缘不那么好,运动中又摊上粗暴而又仇视“四不清”的工作组,“四不清”干部就倒大霉了。接二连三、伤及皮肉筋骨的斗争大会让一些“四不清”干部痛不欲生,甚致有个别选择了轻生。被运动的自杀是属于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的行为,死了白死了,时间一长,也就被人们淡忘了。
  四清运动中为了发动贫下中农中苦大仇深的积极分子与“四不清”干部作斗争,工作组发展了一大批新党员,这些新党员成为诉苦思甜,清算“四不清”干部的骨干,运动的中坚,这些人曾一时取代了“四不清”干部成为农村基层干部中的新贵。
  因为四清运动中的骨干与“四不清”干部分属运动中的两个敌对阵营,在面对面的斗争与对抗中,积下了难以释怀的恩恩怨怨。到了运动后期,“四不清”干部经过经济方面的退赔,作风方面的道歉,思想上的洗澡,组织上的整顿,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回到了贫下中农阵营,重担领导职务,再掌基层权力。于是,表面上大队支委中曾经的“四不清”领导与四清运动中新提拔的领导又是一家人了,实际上旧怨不解,积恨难消。只是此消彼长,新上来的到底根基不牢,工作组一走,新领导在班中里处于了被排挤的对象。我在邵阳插队的那个生产队有一个党员是土改时期的农会主席,有一个是四清运动中入党的贫协主席。四清运动中贫协主席在工作组的帮助下,认识到了“四不清”干部是害得穷人不翻身的祸根、害人精。在对“四不清”的斗争中,这个贫协主席太过残酷无情,严重伤害了农会主席,发誓老死不相往来。运动之后,贫协主席想与农会主席修好,因为双方有怨,平日不便登门,就假生产队出集体工之机,主动向农会主席示好,对四清运动中的所作所为道歉。岂料农会主席不但不接受道歉,而且当着生产队那么多社员的面怒斥道:“别说了,再说马上就叫你吐两口血。”农会主席握紧拳头在空中晃了几晃,指关节叭叭作响。贫协主席比农会主席体弱力小很多,吓得不再吱声,脸色一阵青一阵红。
  四清运动后开始到文革运动结束,生产队常常有各种名义的驻队工作干部,最多的是公社干部驻生产队,领导农业学大寨运动。在这个时期,发展贫下中农入党是驻队干部贯彻党的组织路线的需要,也成了驻队干部公私兼顾,与一些说的起话、在群众中有些份量的人(俗称大社员)联络情感的需要。于是,社员私下里讥讽的“三个鸡蛋一碗面党员”,“一碗酒党员”,“团鱼党员”……五花八门的情况纷纷出现。我所知道的那个“团鱼党员”最有代表性,据传,社员文某擅长钓王八,县某局局长在他家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餐桌上顿顿都有王八吃,吃王八正是某局长的特爱,几个月驻队生活,吃得他心花怒放,高兴之余,不但发展文某入了党,还提拔他当了大队干部,后来局长升作了县领导,文某也被抽调到某公社当国家干部,并且以后仕途风顺,一直做到了副处级。
  还有更奇的,有个公社书记在隔壁大队驻队,所驻房东的弟弟是县某银行行长,与公社书记是朋友,公社书记驻在他家被奉为上宾,与住在自己家里一样方便,当然比在自己家里更受尊敬。书记为了答谢至尊至亲的礼遇,加深这份情感,就决定让房东的儿子担任大队书记。房东的儿子尚在县高中读高二,书记说读不读到毕业都一个样,就是读到大学还是那么一回事,不如现在就回大队当支部书记吧。毕业证要不要更无所谓,如果你要的话我随时可以去学校给你拿一张回来。学生娃悉听遵命,高兴万分地回到了大队。
  在大队党支部会上,公社书记读了公社党委任命那个高中生为大队支部书记的决定,被降为支部副书记的原支部书记质疑:“他还没入党,怎么就担任支部书记了?”公社书记先是微微一笑,然后脸色一变,严肃地说:“文化大革命中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不要大惊小怪。吐故纳新是我们党永葆革命青春的法宝,只有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党组织才能保证永远朝气勃勃。他们家几代贫农,还有几个革命干部,这样根正苗红的人就是理所当然的红色接班人,对这样的人我们不应该有怀疑?我们就是要发展这样的入党,培养他们做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保证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说着说着,公社书记语调一转,逐渐又变的柔和婉转,“以前是没入党,不过现在可以让他入党。我作他的入党介绍人,他的入党申请书早就写好了的,现在填好入党志愿书就行了。”公社书记边说边找开文件包,从中抽出一张入党志愿书在大家眼前晃了晃。就这样,所有人一致通过这个学生娃任大队支部书记。
  解放军是革命的大熔炉,在部队当过几年兵复员的农村青年,往往能够在复员前夕入党,然后头顶党员的光辉,荣归故里。这部分党员最明显的标志是年青有为,朝气勃勃。但是,这类党员人数虽多,却因为资历不能与老党员相比,所以回到农村后,不能形成独成一系的新生代,只能跟着老党员循规蹈矩地过组织生活,在生产队一级担任职务,较少有谈的上的建树与影响。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h ... 2015041512363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20:26 , Processed in 0.0340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