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21|回复: 0

水陆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论》前言(修订稿)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6-3-9 00: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论
   
    ——纪念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发动四十周年
   
                水陆洲
   
    前言(修订稿)
   
    一九六六年的五月十六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撤消〈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的通知》。这个通知标志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正式开始。
   
    今年的五月十六日,是《五·一六通知》发布四十周年。
   
    以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文化大革命,经过了十年的正面实践,又经过了三十年的反面实践,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可以更好地进行总结了。
   
    一九七六年以后,研究、论述文化大革命的文献、文章、著作汗牛充栋,大致围绕着以下的问题展开:
   
    一,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否正确?
   
    二,毛泽东关于文革前党内的实际情况估计是否正确?
   
    三,怎样评价《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四,怎样评价《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发表?
   
    五,怎样评价一九六六年五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六,怎样评价一九六六年五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通知》,中国共产党制订的文化大革命的方向目标是否正确?
   
    七,文革初期党内是否存在一个以刘少奇为首的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司令部?
   
    八,怎样评价一九六六年七月八日毛泽东《致江青的信》?
   
    九,怎样评价一九六六年七、八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
   
    十,怎样评价《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制订的文化大革命的路线政策是否正确?
   
    十一,发动和组织文化大革命是党中央集体决策还是毛泽东个人专断?
   
    十二,林彪在文革初期处于何种地位、起了什么作用?
   
    十三,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何种地位、起了什么作用?
   
    十四,中央文革小组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何种地位、起了什么作用?
   
    十五,文革初期的混乱状态是怎样形成的?起了什么作用?
   
    十六,成立地方各级革委会是加强了党的领导,还是抢夺了党的权力或走资派复辟?
   
    十七,党的九大召开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十八,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清查五·一六”起了什么作用?
   
    十九,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活动和叛逃活动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
   
    二十,党的十大召开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二十一,批林批孔、评《水浒传》起了什么作用?
   
    二十二,第四届人大的召开起了什么作用?
   
    二十三,一九七五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进行“全面整顿”起了什么作用?
   
    二十四,怎样评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二十五,怎样评价一九七六年的“天安门事件”?
   
    二十六,第一次文化大革命是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还是失败了?
   
    二十七,怎样看待毛泽东、周恩来逝世以后文化大革命成果的丧失?
   
    等等
   
    评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立场,无非有三种:
   
    第一种,基本肯定,部分否定。这就是所谓三七开,即“七分成绩,三分错误”。这种立场以毛泽东为代表。
   
    第二种,全盘否定。这就是所谓 “彻底否定论” 、“内乱论” 、“浩劫论” 。这种立场以邓小平为代表。
   
    第三种,基本否定,部分肯定。这就是所谓理论是正确的,实践是错误的;实践中有些方面是正确的或有成绩的,如生产关系领域、外交战线、经济建设战线等等。这种立场以一部分从“全盘否定”论中走出来的高级领导干部如邓力群为代表。
   
    基本肯定论,在一九七八年以前占主导地位。一九七八年以后,成了不合党的决议的观点。系统的理论著作不能公开出版。
   
    全盘否定论,在一九七八年以前属于不合党的决议的观点,一九八一年以后成了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宣传这种观点的文章著作多如牛毛,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种:
   
    席宣、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简史》(1995年出版)
   
    王年一著《大动乱的年代——文化大革命十年史》(1998年出版)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076)》(2003年出版)
   
    基本否定、部分肯定论,一九七八年以后逐渐形成,二000年以理论的形式出现,其文章著作也不能公开出版。其代表作品,如:
   
    邓力群《关于阶级斗争的讲话》(2000年内部报告)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许多重大的的问题,如秦始皇的评价问题、曹操的评价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有的争论了上千年,有的争论了几百年。有些问题在国家正式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统一了,但在史学界中仍有不同意见在争论。这种情况的存在并不奇怪。由于各人的政治立场、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掌握的历史资料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差异,甚至完全相反。
   
    对于有关文化大革命的争论,也同样如此。而且,一至两代的中国人的大多数都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他们都有自己亲身实践的体会,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他们应该更有发言权。
   
    我也亲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在文化大革命中,既不是造反派,也不是保守派,更不是当权派。文革初期,被借调到省委文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过几个月。这时的观点是把起来向党委提意见的人看作是“右派”。回到原单位参加文革活动后,对一些人把各级领导干部都作为走资派来批的作法看不惯。对一些群众组织互相打派仗、搞打砸抢更是不满意。但是,当省军区把一个大的群众组织打成“反动组织”以后,经过反复调查认为省军区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确是犯了方向路线错误,支持群众提出的平反要求。一九六八年,在本单位革委会的安排下,参加了对几个人的历史问题调查,为他们澄清了事实。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0年被下放农村当了两年“农民”(实际上不但由国家发工资,而且发粮食指标。有些人把这说成是“受迫害” 。)。其间,真正与社员一道参加田间劳动只有半年时间,其余由县、公社统一分派到各个大队担任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工作队)队员。一九七一年以后调到一所学校工作,经历了批陈整风、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等运动。一九七六年华国锋逮捕了江张姚王以后,思想上抱着怀疑观望的态度。一九七八年以后一些人大搞“非毛”,非常反感。一九八九年的政治风波触动很大,对改革开放的资产阶级方向产生了怀疑。苏联、东欧的剧变更加深了危机感。从一九九二年开始系统地学习建国以来的历史,逐步提高了对毛主席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认识。我的这种经历也许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干部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文化大革命中,有少数人“挨了整”、“丢了时”、甚至“丧了命”。这些不能不影响到他们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全盘否定”首先是他们中的一些人的选择。
   
    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直接产物是改革开放。由于“改革开放”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向: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资本主义的改革开放,中国走上了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有时,社会主义的方向占上风,有时,资本主义的方向占上风,总的来说,是资本主义的方向越来越多地占上风。
   
    由于资本主义的方向路线的实行,根本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正如有人说的:
   
    “近30年时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与此同时,贫富分化、物欲横流、贪腐遍地、犯罪猖獗、崇尚利己、信仰危机,帝国主义张牙舞爪,分裂势力明火执仗。“六四”风波创巨痛深,黄赌毒黑变本加厉,FL功呼风唤雨,陈水扁沐猴而冠,似曾相似的内忧外患纷来沓至。属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成克杰,居然成了十恶不赦的贪污犯,问题的性质似乎已经超出简单的反腐败范畴。无庸讳言,当年毛泽东不择手段所要防止的资本主义复辟,许多现象已经预言式的出现了。”
   
    “1985年以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几乎停滞不前了。2004年,包括富得流油的大邱庄、小刘庄、华西村、韩村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加上卖煤、卖地、“农家乐”,中国农村人均收入2936元。按一美元兑8.1元人民币的汇率折算,与国际惯例接轨,全体属于日均不到一美元的赤贫人口。”
   
    “共产党执政的天下,工人、农民沦为无助的“弱势群体”,明显具有挑战性的理论意义。”
   
    (刘源:《极高明而道中庸》)
   
    这种实践的经验一旦上升到理性,当然会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对毛泽东时代包括文化大革命时期怀念不已,对毛泽东提倡实行的文化大革命更加认同。
   
    劳动者的这种情绪,使得那些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们也更加恼怒,对文化大革命更加痛恨。
   
    这种恶性循环,就成了中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个死结。
   
    精英们虽然是极少数,但由于他们掌握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权力,因此他们是强势集团、社会主流。劳动者虽然占人口的大多数,但他们既无权又无钱,因此他们就成了“弱势群体”、社会支流。这种情况在书刊报纸、广播电视、影视戏剧等等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代表“弱势群体”的劳动者的声音很难表达出来。在我国,网络虽然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但相对来说较为宽松一些。因此在一些政治论坛网站,两种声音的对立就表现得非常突出。
   
    精英们利用他们的优势,经过精心地策划,一些出版社已经推出多种表达他们观点的各种有关文革的著作。
   
    代表“弱势群体”、“社会支流”的声音,没有这种条件,他们只能在各种网络论坛分散作战。
   
    这本《简论》试图继承第一种观点,吸收第三种观点中的合理成分,同时也回答一下第二种观点。全书由三篇构成:
   
    第一篇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实际
   
    第二篇  第一次文化大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篇  毛泽东逝世后文化大革命成果的丧失
   
    第一篇是讲的文化大革命的“来龙”。
   
    第二篇是讲的文化大革命的“过程”。
   
    第三篇是讲的文化大革命的“去胍”。
   
    结果如何,就只有“且听下回分解”了。
   
    有关文字的问题,有几点需要作一些说明:
   
    第一、在一些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著作中,为了证明毛泽东的理论错误和实践错误的恶性循环,对毛泽东的讲话、中央的文件,采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而五十岁以下的人,一般对这些文件的内容都比较生疏,容易上当受骗。因此,原文引用较多。
   
    第二、在一些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著作中,为了证明毛泽东的“错误”,把中央领导层的政治分歧,说成是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与中央领导集体的对立。特别是硬把周恩来放在“中央领导集体”一边,而与毛泽东相对立。这种说法确实欺骗了一些不了解实情的人。因此,对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讲话引用较多。
   
    第三、在一些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著作中,为了证明毛泽东在国内反修陷入了迷雾,就硬说中国党在国际反修方面也陷入了歧途。因此,用了较多的篇幅说明文革前在国际上反帝反修的形势。
   
    2006年5月14日初稿
   
   http://www.wengewang.org/read.php?tid=259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3 22:24 , Processed in 0.0633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