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69|回复: 0

詹丹:读张炼红《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5-12-5 06: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究“细腻革命”间的张力与活力——读张炼红《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

2014-1-27 8:30:22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詹丹

  “细腻革命”是张炼红大作《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的关键词,虽然这一关键词或许受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德《漫长的革命》影响,一如她在文中多次用到了雷蒙德颇具创造性的研究范畴“感觉结构”,但其对《梁祝》、《白蛇传》、《秦香莲》、《李慧娘》、《穆桂英》乃至《芦荡火种》等十余种戏曲改造相关材料所作的扎实梳理以及由此展开的辩证论述,使得其研究凸显了考论结合、亦考亦论的鲜明特色。

  不同于一般钻故纸堆的史实考证,张炼红所谓的“考”,有着对生活本源(原)的诚而不懈的追溯,这种追溯,显然已经超越了对数十年来历史事实的收集、爬梳和整理归类(尽管她在这方面下的功夫相当深厚)的意义,而更像是对源于人的日常生活感受和价值观念的直接触摸。这样的感受和观念,与她本人经验息息相关。她曾坦言,自己作为一个戏迷,平时接触的,已经是新中国戏改后的样态,欣赏趣味受这些戏曲样态的熏陶,变得日久生情,也十分自然。这样,以此回溯历史,就有了从她已经认同的感觉结构来向世界的纵深处和内心的幽深处双向探究的不同意义。即便是对外在世界的早年戏曲史料一般梳理,内在于其中的那个“我”,始终挥之不去,现场赏戏才有的真切感,会不时从她的笔端鲜活冒出来,把读者也引入戏中。

  当然,立足于真切感受的鲜活和灵动,不但给似乎是刻板、枯燥的考据注入了勃勃生气。同样重要的是,她的论述也保持着对概念的开放心态,或者说,当她需要借助概念或更抽象的思考范畴来对真切感受及其过程加以探究时,她习惯于让相对立的概念或范畴并置出现,就如同各章的标题大多有“与”这样的连接词来明示。这主要不在显示一种非此即彼的两分式思维,而更像她乐意论述的那种“多元一体”的“共生关系”。进一步看,当思考的范畴被充分展开后,那些无法被范畴归化的“野性”内容,在她的频频回头细想中,也若隐若现。呈现出的未被概念驯服的越轨的“野性”,伴随着已经配对出现的概念组合,就把那种习惯上的人情与阶级、政治与伦理、革命与妥协、迷信与科学等二元对立的均衡关系打破了。我们的阅读更像是遭遇了思考的“三角关系”,能在概念矛盾和裂缝中,发现文化的另一种可能。这不仅仅是指概念矛盾开裂处影影绰绰显露的“野性”的暧昧,也是指矛盾的概念因无法绝对割裂而呈现的交集地带,就像我们一方面会把《梁祝》的化蝶看作是对现存秩序与自己肉身的拒绝、是一种浪漫想象,另一方面,这种毅然决然的崇高想象,也会因佛教轮回思想的渗透而多少有些被冲淡,而《三关排宴》中,国家政治与家庭伦理的尖锐冲突,似乎都在同样忽视乃至抹煞个人立场中,得以稍稍化解共同体内部的彼此对立。

  作者把新中国的戏曲改造标出“历炼精魂”的主旨,似乎启示了我们,来自“三生石畔旧精魂”的张力与活力的表征,所谓“此身虽异性长存”,不但有肉身与精魂的革命性裂变(虽异),也有在“性长存”的想象中,所发生的“佛性”、“德性”和“情性”等等的潜在差异。此大概是作者之所以称戏曲改造为“细腻革命”的理由之一吧?

http://www.spph.com.cn/cache/books/249/bkview-249118-748236.htm


张炼红,上海浦东川沙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新中国戏曲改革和当代文化研究。

购书链接:
http://www.spph.com.cn/cache/boo ... 020100000997135.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6 04:24 , Processed in 0.03472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