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88|回复: 0

刘伟  毛泽东的戏曲情缘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5-12-4 00: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泽东的戏曲情缘

刘伟


    毛泽东不是戏曲家,也不是音乐家,却有着深厚的戏曲情缘。他把欣赏戏曲当作繁忙工作之余的一种消遣和休憩方式。他凭兴趣购买收集的戏剧、曲艺、歌舞等唱片有1600多张、磁带400余盘。这些唱片和磁带反映了毛泽东的个人情趣、欣赏习惯和生活志趣,也体现了毛泽东对戏曲音乐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京剧情缘

    毛泽东钟情京剧,可谓票友。无论是居家还是外出,紧张工作之余,欣赏京剧总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他熟悉京剧,对剧目和角色、唱腔和流派颇有研究,兴之所至还能有板有眼地唱上几段。毛泽东收藏的京剧唱片有400张、磁带近200盘,几乎涵盖了高派、谭派、马派、余派、麒派、言派、杨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张派、龚派等10余种京剧流派。他同这些流派的艺术家均有交往。
    毛泽东喜欢高派的高亢奔放和阳刚之美,收藏了高庆奎的《斩马谡》、《失街亭》、《钓金龟》、《珠帘寨》、《逍遥津》等剧目。《逍遥津》是高庆奎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出悲剧戏,格调苍凉悲凄,撼人心魄。毛泽东收藏该戏的磁带和唱片有两种,一种是高庆奎和李和曾的原唱,一种是闵惠芬的二胡独奏。毛泽东时常要听这出戏,工作人员为了方便查找,特意在两种磁带和唱片上打上了红色标记。
    京剧谭派由谭鑫培创立,为京剧有史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毛泽东收藏了谭鑫培的《卖马》,谭富英的《洪洋洞》、《战太平》,谭小培的《二进宫》等剧目。
    毛泽东保存的京剧马派的唱片有马连良的《一捧雪》、《南天门》等剧目。1961年初,《海瑞罢官》一剧公演以后,毛泽东很高兴,在家里接见了主演海瑞的马连良,同他一起吃饭,请他唱海瑞,还对他说:戏好,海瑞是好人。沈阳京剧院演员尹月樵是马连良的弟子,曾两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收藏京剧余派的唱片和磁带有《捉放宿店》、《空城计》等剧目。
    有一次,毛泽东看完谭富英与裘盛戎合演的《捉放宿店》后,问谭、裘两位知不知道凌烟阁的典故,两人都答不上来。毛泽东说:“凌烟阁建于唐太宗时期,是纪念开国功臣的地方。问题是汉朝的陈宫怎么唱出几百年后才有的凌烟阁呢?”两人一时语塞。毛泽东建议他们修改唱词的末一句。此后,谭富英、裘盛戎两人按毛泽东的意见,把最后一句改为“匡扶汉室美名扬”。
    毛泽东收藏的京剧麒派的唱片有周信芳的《逍遥津》、高百岁的《哭祖庙》等。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多次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表演,并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毛泽东保存京剧言派的唱片有言菊朋的《法门寺》、《打金枝》等剧目。《法门寺》是京剧传统剧目。毛泽东看过《法门寺》四遍,每当戏演到太监刘瑾叫贾桂坐下,贾桂说“我站惯了”时,他总是哈哈大笑。
    京剧梅派旦角艺术流派,由梅兰芳创立,毛泽东很喜欢。他不仅喜欢看梅派的戏,对梅兰芳的评价也很高。1949年4月,戏剧界组织晚会,欢迎毛泽东及中共中央迁来北平。演出安排在长安大戏院,梅兰芳的《霸王别姬》是压台戏。54岁的梅兰芳演虞姬,刘连荣演霸王项羽。演出结束后,毛泽东赞叹:“是啊,这真是一场高水平的艺术表演!今后,这些人都是新中国的戏剧家,在政治上将要有地位了,将要受人尊敬了。”
    在毛泽东保存的梅兰芳京剧唱腔资料中,最令他喜爱的莫过于《霸王别姬》。毛泽东遗物中的《霸王别姬》,用日本近代树脂株式会社的磁气录音带录制,梅兰芳剧团乐队演奏。磁带盒子上有红色的“O”字形标记,这是毛泽东经常要听,工作人员为查找方便用铅笔画上的。
    毛泽东与京剧武生演员厉慧良和京剧老旦演员孙花满等也多有交往。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就曾看过由有名的“厉家班”演出的京剧《林冲夜奔》,当时厉慧良就参加了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厉慧良经常被抽调,为毛泽东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献演。孙花满是中国当代著名京剧演员。1960年前后,毛泽东到上海,孙花满就先后为他演了《钓金龟》、《六离门》、《岳母刺字》等京剧。
    有一次,孙花满对毛泽东说:“主席,我给你演出过这么多次戏,我也想要张照片。”
    毛泽东幽默地笑了,对她说:“我这里又不是开照相馆的。”
    孙花满又急切地说:“您给了我,我一定保密。”随后,她又补充道:“要有您的签名啊!”毛泽东笑着点了点头。
    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上海,晚会上孙花满见到了毛泽东,当时毛泽东主动拿出两张照片,一张是站着的,一张是坐着的,要她任选一张。两张照片均有毛泽东的签名。
    孙花满没想到自己这一小小的请求,毛泽东竟放在心上,一时十分激动。她觉得坐着的那张很慈祥,便选了那一张。后来,孙花满在毛泽东的签名旁又写道:“毛主席亲自送给我的珍贵照片,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廿六日于锦江俱乐部。” 被称为“国粹”的京剧,是毛泽东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他常听的京剧很多。在这些唱片或磁带目录上,工作人员都一一作了标记,有的还写明了内容提要。从保存下来的几本目录上,我们可找到毛泽东当年最喜欢听的一些传统京剧剧目有:李和曾的《李陵碑》、《巡堂》;程砚秋的《春闺梦》;袁世海的《李逵探母》、《盗马》等。

地方戏情缘

    毛泽东对各种地方戏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时常在留声机里放昆曲和秦腔。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条件的改善,他搜集了范围极其广泛的地方戏唱腔资料,可以随兴所致地欣赏和品评。他到一些地方视察、开会,都乐意欣赏当地的地方戏。他曾对卫士长李银桥说:“看庙看文化,看戏看民情。”他收藏的地方戏剧唱片、磁带多达50余种,几乎涵盖全国著名的各个地方剧种。
    在北方地方戏中,毛泽东喜欢豫剧的激情奔放,大气磅礴,对豫剧中的许多著名剧目都十分熟悉。他保存的豫剧唱腔有常香玉的《花木兰》、《大祭樁》、《赶路》,马瑾风的《十二寡妇征西》等。
    毛泽东看过常香玉主演的《破洪州》这出戏后,于1959年4月24日给周恩来写过一封信,全文如下:
    总理:
    我在郑州看过一次戏,穆桂英挂帅,叫做《破洪州》,颇好,是一个改造过来的戏,主角常香玉扮穆桂英。我看可以调这个班子来京为人大代表演一次。如你同意,请处理。
    《破洪州》剧本仍有缺点,待后可商量修改。
    毛泽东
    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毛泽东收藏的评剧唱片有小白玉霜的《苦菜花》,魏荣元和席宝昆的《秦香莲》、《大堂》等。
    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毛泽东接见了评剧演员小白玉霜,问:“小白玉霜和大白玉霜有什么不同呀?”毛泽东很喜爱评剧艺术,曾先后观看新凤霞演出的九出戏,看过白玉霜三出戏。 1950年春节期间,中国评剧院应邀去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出新评剧《刘巧儿》,主演是新凤霞。
    当幕前音乐响起,舞台灯光将布景窑洞照亮时,原来十分安静的剧场忽然异常活跃起来,有讲话的声音,有欢笑的声音,新凤霞一紧张,竟然把头两句词“刘巧儿生来手儿勤,织布纺线都认真”全忘了。忘了也得唱,不能停,新凤霞强制自己镇静下来,有音无字地勉强唱完了这两句,从第三句起才正经唱下去。
    戏演完后,毛泽东站起来带头鼓掌,并且和周恩来等走上台。当走到新凤霞的身边,毛泽东非常高兴地说:“我们都很高兴,又看见延安的窑洞了。”“我在延安听过《刘巧团圆》的说书,想不到来到北京又看到《刘巧团圆》的评剧。”毛泽东又对新凤霞说:“你这个小鬼演得不错,可是功夫还不够,第一场刘巧儿头两句唱的什么我就没有听清楚。唱戏是给人听的,要咬清每个字,唱好每句词。”
    在东部沿海地方戏中,毛泽东很喜欢越剧。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在北京观看越剧,还收藏有越剧《北地王》、《香妃》、《红楼梦》、《情深》、《兄妹上街》、《桃花扇》、《追鱼》等剧目。他对越剧的喜爱给越剧演员袁雪芬、徐玉兰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9年9月,袁雪芬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这天正式开会前,在怀仁堂看演出,邓颖超把袁雪芬带到毛泽东面前作了介绍。毛泽东说:“开文代会你没有来,这次我们欢迎你!”
    毛泽东后来关切地问她:“越剧是从1942年开始改革的吗?”
    “是的,主席。”
    “你演过《西厢记》中的张生。你除了演旦角外,还能演小生?!”
    “你怎么知道的?”袁雪芬异常惊讶地问。
    毛泽东和蔼地笑了笑,说:“我看过《雪声纪念刊》。”
    上世纪60年代初,在锦江饭店,徐玉兰参加了一个座谈会,并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身穿灰色中山装,一边与徐玉兰握手,一边说:“噢,越剧我看过,看过《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戏很优美,很有诗情画意的。”这次座谈约进行了45分钟。
    1969年仲夏,毛泽东在杭州汪庄听《梁祝》录音带,听到《楼台会》和《十八相送》,他笑了。当时,有人对他说:“主席,越剧,音调软绵绵的,不好听。”毛泽东纠正说:“越剧具有典型的南腔特色。曲调比较柔婉、细腻,擅长抒情。”
    接着,毛泽东一字一顿,慢条斯理地说:“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我看越剧还可以,不要全盘否定。”
    西部地方戏中有晋剧,也叫“中路梆子”、“山西梆子”。毛泽东保存有晋剧《空城计》、《秦香莲》、《打金枝》等剧目。
    在中部地方戏中,毛泽东对家乡湖南的地方戏十分关注。他收藏的磁带唱片中有湘剧《思凡》、《五台会兄》、《打猎回书》、《昭君出塞》、《生死牌》等剧目。
    湘剧,流行于湖南长沙、湘潭一带。毛泽东收藏的湘剧《生死牌》剧目是由吴淑岩、左大玢等主演的。毛泽东与湖南省湘剧院演员左大玢还有一段忘年交。
    1959年,左大玢在湖南省交际处(现在的湘江宾馆)第一次为毛泽东表演湘剧《生死牌》。此后,毛泽东每次到湖南,左大玢都被派去给毛泽东唱戏或陪他跳舞、聊天,她渐渐地与毛泽东就熟悉起来。有一次,毛泽东问左大玢,你姓左,那左宗棠是你什么人?左大玢摇了摇头。毛泽东又问,那左霖苍又是你什么人呢?“他是我大伯。”左大玢接着告诉毛泽东,父亲叫左宗濂,曾是程潜帐下的少将高参。毛主席听后点点头,又说,你大伯左霖苍可是个有名的举人啊。
    每次回湖南看到左大玢时,毛泽东总是对左大玢说:“你们搞文艺的,更要加强文化学习和修养。”同时,他又很关切地问:“你们经常下乡演出吗?”左大玢回答说经常去。毛泽东又问:“到了农村一般在哪里演出呀?”“有时在晒谷坪,有时就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毛泽东很好奇:“稻田里怎么表演呀,稻茬会绊脚呀!”左大玢认真地答道:“是呀,我们经常演着演着就被绊倒了。”毛泽东听后哈哈地笑了起来。
    毛泽东收藏的花鼓戏剧目有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八百里洞庭》、《两个党员》等,还有邵阳花鼓《桃源洞》等。毛泽东对湖南省花鼓戏剧团坚持现代戏为主的创作和演出,一直给予关怀和鼓励。
    1959年,毛泽东在武汉观看湖南省花鼓戏剧团演出的革命现代戏,当看到剧中出现父女二人不睡觉,争先搞“大跃进”的情节时,当即指出,晚上不睡觉,这不好,觉还是要睡,并给创编人员提出了修改意见。两年以后,毛泽东看到该团的演员,还再次提起这件事,问那出戏改了没有。1971年,毛泽东在长沙从电视上看到了湖南省花鼓戏剧团移植的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他非常高兴。
    东南沿海地方戏中的粤剧,毛泽东也非常喜欢。他收藏了粤剧演员红线女主演的《关汉卿》、《红霞》等剧目,还有《连环计》、《荆轲》、《白蛇传》等。
    有一次,毛泽东和红线女谈心,称赞她从香港返回大陆的举动很对、很好,勉励红线女“要做一个劳动人民的演员,多下去,闻闻泥土气息,一辈子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从不因为自己喜欢京剧而排斥地方剧种,凡是中国的民族文艺他都喜欢并扶植。

曲艺情缘

    毛泽东对曲艺这一传统说唱艺术十分喜爱,搜集收藏了许多珍贵的曲艺作品。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毛泽东遗物中,共有相声磁带76盘,包括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相声艺术家侯宝林、郭启儒、郭全宝、赵振铎等的代表作。
    1949年,毛泽东听过侯宝林和郭启儒合说的相声《婚姻与迷信》后,感叹:“这一行很好,能促使人们快乐,能促使人们从反面吸取教训,能促使人们鼓起革命的精神,做好工作。”并对侯宝林的相声赞不绝口:“侯宝林对相声很有研究,他本人很有学问,他将来可以成为一个语言学家。”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侯宝林经常把自己满意的相声带子送给毛泽东欣赏。当时的磁带都是单轮、纸盒装,播放时将磁带安放在录放机的左边转轴上,然后用手将带头缠绕在录音机右边的轮盘上。毛泽东爱听侯宝林的相声,共听过150多个段子,其中100多段是传统的,50段左右是新创作的。前者如《关公战秦琼》、《字象》等,后者有《艾森豪威尔外传》、《宽打窄用》、《离婚前奏曲》等。
    毛泽东非常关心侯宝林,据侯宝林回忆:“1956年间,我曾在《北京文艺》上发表了《相声的结构》、《相声的语言》等几篇文章。那年,召开了政协全国委员会,毛泽东同志在接见文艺界代表的时候,对我说:‘写了很多东西,你想当相声博士啊!’毛泽东同志十分风趣的语言,长期鞭策我对相声艺术进行理论上的探索。”
    毛泽东也很欣赏相声演员马季的表演,并鼓励他多深入生活。他收藏有马季的《穆桂英挂帅》、《拔牙》、《老班长》等相声磁带。
    1959年至1963年,马季所在的广播说唱团经常去中南海演出。毛泽东最喜欢听马季表演的两个段子:一个是揭露江湖医生骗人伎俩的《拔牙》,一个是张寿臣创作的《装小嘴儿》。1963年,马季下乡到山东文登县进行创作,写出了三个相声段子:《画像》、《黑斑病》、《跳大神》。毛泽东知道后很高兴,说:“那好,演一演,我听一听。”看完演出后,他还握着马季的手说:“还是下去好!”
    毛泽东收藏有小立本、杨海荃等人的相声唱片《社会主义好》、《乘客之家》、《歪批三国》等。毛泽东很喜欢听相声《歪批三国》,这个节目他既保存有唱片,又有磁带。
    毛泽东收藏的其他曲艺类唱片、磁带有山东快书、快板、评弹、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湖北大鼓、湖北渔鼓、潞安鼓书、天津时调、河南坠子、四川清音、广东曲艺、长沙弹词、四川金钱板、锦歌、湖北小曲、陕北说书、南曲、北曲等。
    在毛泽东保存的南、北曲曲目资料中,最珍贵的当数1975年上半年文化部组织秘密录制的古诗词磁带。毛泽东珍藏的这批古诗词磁带共有59盒,上有编号,有着非常突出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
    当时,由于毛泽东开始觉得自己的眼睛看东西模糊吃力了。就让身边工作人员为他读。有时通过诵读古诗古词以遣怀,但身边工作人员读起来显然不够味,在这种情况下,文化部就抽调文艺界名流,为毛泽东录制古诗词曲赋。
    文化部录制的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是晚年毛泽东最喜爱的一首古诗词曲。这首诗词曲曾分别有蔡瑶铣、岳美缇、计镇华三位杰出演唱家的演唱。比较而言,毛泽东又最推崇岳美缇的演唱。在岳美缇演唱的那盘磁带盒子上有用铅笔写的“试录”二字,并注有“1975年3月13日正品”字样。
    《满江红》原曲调早已失传,但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有位叫王善的音乐家出于对岳飞的敬慕,曾为岳飞的《满江红•写怀》谱曲。由于王善的谱曲很切合岳飞原词的风格,所以文化部在录制这首古诗词曲时,基本上是依据王善的谱曲加工完成的。上海昆曲演员,岳飞第27代孙岳美缇的演唱高亢有力,响遏行云,充分表达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宽阔胸怀和凌云壮志。
    1975年8月的一天,毛泽东同意做白内障手术。据毛泽东秘书张玉凤回忆,就在他将要做眼睛手术时,他让我去放一首曲子,这就是岳美缇演唱的岳飞的《满江红》。从毛泽东对各地戏剧、曲艺的品鉴来看,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伟人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有极度渊源的。

乐曲情缘

    丰富而优美的民族器乐,曾经给毛泽东无数的精神和文化享受。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便开始收集音乐戏剧唱片。工作之余,他常用一部美国产留声机播放唱片,在陕北那种艰苦环境下,这种享受多少给紧张而简陋的生活注入了一些优雅情调。
    1941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有了一部手摇式电唱机,但是缺乏唱片。毛泽东知道后,把自己保存的20多张音乐、戏曲唱片送给了广播电台,并当面嘱咐电台的同志要搞好广播工作。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用过的开始曲———《渔光曲》就是来自这批唱片。
    毛泽东收藏有300多张音乐舞曲唱片、磁带,其中外国音乐约占六分之一,其余则都为民族音乐,荟萃了中国历史上的音乐精华。
    在器乐演奏曲中,毛泽东比较喜欢听的有:闵惠芬的二胡演奏曲《卧龙吊孝》、《李陵碑》、刘德海的琵琶演奏曲《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赶三关》等。毛泽东收藏的闵惠芬的《卧龙吊孝》、《李陵碑》等曲目来自一种二胡创新———“器乐演奏声腔化”。1975年,闵惠芬接到了一个任务,要为毛泽东录制一批京剧唱腔。用二胡来演奏京剧唱腔,既要展现京剧演唱的韵味,又要保持二胡自身的特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掌握京剧声腔的特性,那段时间,闵惠芬在京、沪两地到处求教京剧名家,仔细揣摩不同流派的区别。在不长的时间里,她跨进了京剧的大门,在京剧界泰斗李慕良的指导下,闵惠芬首创了用二胡“移植”京剧声腔的演奏技法,而那次录制的《逍遥津》等4部作品,后来成为经典之作。
    1963年,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带领该院在歌唱、器乐领域有较高造诣的黎信昌、刘诗昆、刘德海等到中南海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表演,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观看了表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演出中刘德海弹奏了《十面埋伏》和《送我一支玫瑰花》。演出结束后,毛泽东问刘德海:“《送我一支玫瑰花》是不是老百姓的调子?”毛泽东的问话让年轻的刘德海陷入了深思,民族音乐应当是贴近老百姓的,是人民大众的艺术,绝不能是贵族式的,这样才会有生命力,这成为刘德海一生遵循的艺术方向。
    在中国的地方音乐中,毛泽东最喜爱广东音乐,他保存的广东音乐唱片有《胡笳十八拍》、《忠王李秀成》、《孔雀开屏》、《饿马摇铃》、《阳春白雪》、《雁落平沙》、《春到田间》、《纺织忙》等。
    此外,毛泽东还收藏有管弦乐曲《旱天雷》、《牧笛》、《战斗的红旗》,民乐合奏《彩云追月》、《闹元宵》、《舟山锣鼓》,潮州音乐《玉壶买春》、《画眉跳架》、《狮子戏球》,十全腔合奏《水底鱼》、《关公围城》,客家音乐《平山乐》、《荡湖》等。

现代戏曲情缘

    毛泽东收藏了许多优秀的现代戏曲作品。他倡导戏曲改革,主张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要求保留传统戏曲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反映积极、健康、向上的时代生活。
    毛泽东收藏有京剧样板戏剧目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
    1964年11月6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小剧场观看中国京剧团演出的《红灯记》,并接见了上海爱华沪剧团赴京学习的同志。在观看《红灯记》演出时,毛泽东显然被吸引住了。演到《痛说家史》和《刑场斗争》两场戏时,毛泽东的眼角渗出了泪水。幕间休息时,大家请他去休息室,依然沉浸在剧情中的毛泽东,只轻轻摇了摇头说:“你们去吧……”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等领导人上台与演职员亲切握手,合影留念。
    1945年6月10日,鲁艺为中共七大代表演出大型歌剧《白毛女》。毛泽东与全体中央委员和七大代表观看了演出,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当年喜儿的扮演者是王昆,那是毛泽东第一次看王昆演节目,也是他初次认识王昆的舞台形象。上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观看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开场不久王昆就登台亮相,豪情满怀地唱起了《农友歌》。那嘹亮的歌声和雄壮的气势,一下就吸引了毛泽东。当他得知是王昆时,似乎想起来了,说:“我没有认出来。她演得真有当年农民运动时妇女参加革命的那种气概咧!”他一边说,一边两臂抬起,双手握拳,在胸前上下晃动,做了一个很威武的姿势。
    毛泽东对戏曲改革工作非常关心,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1973年11月,毛泽东看到署名“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的群众来信,批评江青在文艺工作中不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认为“一切为样板戏让路”的口号是不恰当的。毛泽东写了批语:有些意见是好的,要容许批评。
    毛泽东还保存了很多舞曲及轻音乐唱片,多为节奏欢快、热烈的作品,舞曲如《牧羊女》、《春晓》、《八月桂花》、《西藏舞曲》、《送我一支玫瑰花》、《村舞》等,轻音乐有《採茶扑碟》、《马兰花开》等。毛泽东保存的男、女声独唱曲目有《茉莉花》、《大路歌》、《洪湖水浪打浪》等。1962年,毛泽东来到武汉,在一次文艺晚会上听湖北省歌舞剧团一位女歌唱演员演唱《洪湖赤卫队》的选曲后,高兴地说,好听,跟群众的反映一样,并表示以后有时间要看全剧。又一次晚会上,这个剧团的另一位女歌唱演员给毛泽东演唱了天沔民歌。毛泽东听了,亲切地问她唱的是哪里民歌,怎么和湖南民歌差不多,并说好听,休息一会再唱。
    在毛泽东收藏的磁带、唱片中,有一部分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唱的歌曲,有侗语歌曲,海南语歌曲,陕北民歌对唱《崖畔上开花》、《刘志丹颂》,蒙语,内蒙布利亚特民歌《献给白发的母亲》,蒙古语歌曲《宝山》,藏语歌曲《农桑亚拉》等,还有新疆民间音乐《热阿脱》、《美丽的家乡》。
    为更多地了解话剧这一艺术形式,毛泽东保存有话剧《关汉卿》、《蝶双飞》、《沉醉东风》等剧目,同时他也常利用工作之余到剧场看话剧,如《万水千山》、《霓虹灯下的哨兵》等。
    1964年7月2日,毛泽东到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话剧《万水千山》。看戏中,他对许多地方作了肯定,特别是对罗副营长这个人物作了肯定:“就是有这样的人,写成这样就行了。”对李有国,毛泽东指出:“他好,这是在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中,特别是舞台上,还是第一次树立起来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特别是政治工作人员的英雄形象。”戏快演完的时候,毛泽东又说:“二、四方面军都是走过这段艰苦路程的,在这样的戏里,应该表现他们。”
    1963年11月29日,南京军区政治部话剧团到中南海为毛泽东演出《霓虹灯下的哨兵》。毛泽东兴致很浓地观看演出,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有时发出朗朗的笑声,有时拿出火柴却不擦燃,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舞台上的表演。

外国音乐情缘

    在毛泽东的音乐收藏中有一部分是外国音乐作品。他对祖国的音乐戏曲情有独钟,也对外国优秀文化十分推崇。
    毛泽东收藏的外国音乐唱片、磁带罗列下来有如下几种:
    外国音乐磁带:法国国歌《马赛曲》、《公社的马赛曲》,意大利歌剧《天堂与地狱》,阿尔及利亚民间乐曲《达姆•达姆》,印度尼西亚民歌《宝贝》,斯里兰卡民间乐曲《顶罐舞曲》和《罐子舞曲》,几内亚乐曲《舞曲》,维也纳交响乐团演奏的《无穷动》、《拨弦波尔卡》。
    外国歌曲唱片:南斯拉夫歌曲《青蛙的婚礼》、《伐木者》,印度歌曲《求姆尔民歌》,越南民歌《白鹤》、《姑娘的酒涡》,阿尔巴尼亚歌曲《女工和全旋匠》、《含苞欲放的花》,《西班牙小夜曲》,《阿根廷探戈》。
    外国舞曲、舞剧唱片:锡兰南部民间舞曲《顶罐舞曲》,东巴基斯坦民间舞曲《脚铃舞》,舞剧《天鹅湖》第三幕双人舞《王子和黑天鹅》。
    还有俄语唱片、英语唱片、日语唱片等。
    毛泽东不仅在家听外国音乐,在他出访苏联期间还极有兴致地欣赏了芭蕾舞。
    1950年1月15日晚,毛泽东在苏联列宁格勒基洛夫歌舞剧院观看列别杰娃主演的一场芭蕾舞《巴亚捷尔卡》。在演出后,毛泽东派代表团成员登台给列别杰娃献花篮。
    2月7日,毛泽东在苏联莫斯科国立实验大剧院观看《天鹅湖》。
    2月21日,毛泽东离莫斯科回国,当日到达新西伯利亚。午夜时分,毛泽东、周恩来到大戏院观看了芭蕾舞剧《伊戈尔王子》的一个片断。
    毛泽东的戏曲情缘使他从中获得无穷无尽的快乐。通过了解毛泽东珍藏的唱片磁带,不仅进一步走进一代伟人的精神世界,也一步步地走近能给予我们美感和愉悦的音乐世界。


原载《湘潮》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770709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08:47 , Processed in 0.0335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