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630|回复: 1

周继能  广州的故事:难忘电影院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5-11-19 05: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羊网 2002-11-25 14:09:09


周继能  


  9月7日贵版丁粟的文章《许多名字曾被改》,说到“文革”中很多电影院改名,其中“永汉”改为“新闻”,不准确!“永汉电影院”之改名为“新闻电影院”,时间大概在1961年,并且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而是确确实把一间普通电影院改为只放映新闻记录片、科教片的“新闻”电影院。其时国人在视像方面对外界的了解,靠的就是《新闻简报》和《世界见闻》,不过见到的已是数个月前的“旧闻”了。与今天随时见到“实况转播”,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例如:《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上映很让电影院火了一把,但那是球赛结束三四个月以后的事了。我知道比利时有个“食饼节”,过节时彼国人士把一碟活蹦乱跳的小鱼咕噜咕噜倒入口中,就是从《世界见闻》中看到的。不过“永汉”自从改为“新闻”后,几乎可用“门堪罗雀”来形容了。那时不是“计划经济”吗?自然也就没有人去算这些帐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的电影院数量要比现在多,下九路“陶陶居”旁边有一间“新新”,“荔湾广场”现址附近有一间“中山”,长堤“海珠花园”处有一间“长堤”,惠福西路有一间“国泰”,西堤有“西濠”。更不用说中山路上的“新华”、“新星”、“中华”,而“东山”在1986年就被一把大火烧掉了。北京南的“南关”旧址现在卖起了肠粉、家私,它于五十年代之前叫“乐斯”,据当时《晚会》文章介绍,其名来源于《诗经》中的“乐于斯兮”句。


  当时的电影院分“首轮”、“二轮”及专放旧片的“三轮”,“前座”、“后座”、“楼座”票价各不相同。最贵的“新华”楼座票也就三角五分。“儿童”电影院发行一种“套票卡”,二角五分一张,每看一场电影剪去一个角,亦即每卡可看四出戏。笔者其时是中学生,经常逃学去光顾(当然是走路去,坐不起车,有钱坐车不如多看一场电影)。最可气的是“金声”电影院,座位竟是倒过来编的,第一排在影院最后端,让迟到入座者一轮好找。


  最令人难以忘记的就是影院放映香港片的情景了,当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香港“新联”、“长城”、“凤凰”影业公司的电影上映。每次都掀起全城“扑飞”潮,可谓万人空巷。什么“十号风球”、“危楼春晓”、“可怜天下父母心”……令人心悸动。后来因为“突出政治”,在1963年放映完《新婚第一夜》之后,香港片就绝迹了。直到1974年《杂技英豪》上映,广州人才算与香港片重新见了面。


  最令人难以忘怀与回味的,恐怕是旧时电影院蕴含的那一种文化味。几乎每间电影院都有宽敞的大堂,四周贴满电影海报、剧照以及明星照片。徜徉其间,可以养目,可以宽心。影院还免费派发“戏桥”,即电影说明书,内有剧情梗概、演职员名单等。如今的电影院门厅,分隔成多个区间出租,卖眼镜有之,卖服装有之,即使有两平方的一块空地,也用来卖鱼旦、烤肠和奶茶,仿佛每寸空间也要掘出一块金币来。唉!趋利与品味,是那么的不可相容么?那时的电影院,大多设有“观众休息室”,有白开水侍奉,还有“公仔书”、画报。等候入场的观众可在此吹吹风扇、看看书报、伸伸懒腰,偷得浮生半日闲。那一份闲适,今天的人恐怕只可在梦中追寻了。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2-11/25/content_457198.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05: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丁粟  广州的故事:许多名字曾被改

丁粟

  1966年8月下旬,北京骤起的“破旧立新”风暴席卷全国各城市,广州城内兴起横扫“四旧”热潮,当时以“东风”、“东方红”等名字象征革命,凡与“古”和“洋”有关的名字都被视为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商店和工厂拆卸旧牌,换上新匾,不少单位在报纸刊登更名启事。10天以后,广州市的街道、学校和各行各业的名字已是“一片红”,二商局属下约600间食品店、肉菜市场改名的有380多间,连商店门外“营业时间”的牌子也被改为“服务时间”。

  改名风最先波及马路、电影院、食肆、商店等公共场所。如马路名:永汉—北京(前旧后新,下同),德政—立新,太平—人民,光复—光明,龙津—向群,长寿—曙光,白云—红云,文明—延安,德坭—东风,诗书—红书,同福—向群,高第街—群众街。电影院名:羊城—红城,南关—永红,永汉—新闻,东山—东方红,新新—东升,西濠—新文化,儿童—红少年,天星—卫东,沙河—工农兵,彩虹—红卫,芳村—朝阳。食肆名:泮溪酒家—友谊饭店,莲香茶楼—东升楼,涎香酒家—曙光饭店,陶陶居—东风楼,大三元—今胜昔。

  摄影店凌霄阁改为东方红,理发店一新改为立新、一乐也改为新风、西桥改为反帝,钟表店亨得利改为东风,糖烟酒店聚美斋改为太阳升,腊味店皇上皇改为红上红,食杂店致美斋改为永为民,布店纶章改为红星,百货店永安改为红旗、美华改为东方红等等,举不胜举。

  学校的名字几乎全部改过一遍,多数称为广州市第××中学,有更“革命”的,如广雅中学改为红旗中学,二中改成广州市东方红中学,华师附中则改为广东省东方红中学。市二十一中为了纪念毛主席在当年8月18日接见百万群众,于是改名为“八·一八继红中学”。

  在工厂,“考勤卡”被称为“革命卡”,工人过去习惯叫的士巴拿(扳手)、摩打(马达)、啤令(轴承)、?床(铣床)等译音一律要用中文名。在农村,鹤洞公社改名为永红公社,瑞宝大队改为红星大队,石牌大队改为东风大队。

  此外,理发业的“牛仔”、“牛女”发型,茶楼的“西汁煎牛扒”、“牛油戟”,凡带“牛”字的均被一扫光,连罗汉斋、马拉糕、太史田鸡也分别被改名为会素菜、蛋面糕和冬瓜炖田鸡。

  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被扭曲了的人性逐渐回归正常。1981年,广州市的大部分马路恢复了以往的名字,各行各业亦纷纷“正名”,陶陶居、莲香楼等名店更以“百年老字号”赢得了信誉和顾客。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2-09/07/content_41765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1 21:04 , Processed in 0.0383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