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激进主义的政治思想为文革的发生提供了条件,但它却无法解释文革中大规模的政治强制(political corecion),尤其是城市中的大众暴力。我个人认为,社会形势而不是思想意识,为这种大规模的政治强制提供了更好的解释。在我的《动乱的政策:文革中暴乱的组织性因素》(Policies of Chaos:Organizational Causes of Violence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一书中,我曾提出,文革是自1949年以来,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一系列政治运动所产生的意外的行政后果。首先,从50年代初开始,政府给所有的人都贴上了各种政治标签,如工人、资本家、坏份子,等等。这些政治标签作为行政工具有着节约行政成本的功能,但同时也产生出一系列社会集团。这些社会集团在文革中试图运用这些标签维持或获取各种利益;其次,政府将个人固定于一个个单位,并常常指定单位负责干部,从而鼓励了一种新的保护人与依附者的关系。文革中,不满于现体制或其领导的人往往表现得激进,而与领导保持密切关系因而获益的人则往往趋于保守;再次,建国后,政府经常组织政治运动来实现其政策目标。这些半强制性的运动强化了大众服从并产生了一批运动积极分子。60年代中期,同样的手段被各种集团用以相互攻击。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和形势都很重要:体现着社会主义理想的政策产生了意外的形势并最终导致了政治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