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56|回复: 0

中国社会科学报刊文驳斥对毛泽东生活起居的质疑

[复制链接]

0

主题

1260

回帖

468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687
发表于 2014-6-13 19: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近段时间,有署名“卸甲一书生”(以下简称“卸”)的人对毛泽东的生活起居发起了全方位的“质疑”,对毛泽东的人格、精神进行了全方位的否定、抹黑,其观点之片面,影响之恶劣,不得不引起高度警惕。其“质疑”的范围包括毛泽东的穿着、饮食、居家等诸多方面。

  近段时间,有署名“卸甲一书生”(以下简称“卸”)的人对毛泽东的生活起居发起了全方位的“质疑”,对毛泽东的人格、精神进行了全方位的否定、抹黑,其观点之片面,影响之恶劣,不得不引起高度警惕。其“质疑”的范围包括毛泽东的穿着、饮食、居家等诸多方面。
  第一,在穿着上,最主要的是否定毛泽东穿过打补丁的衣服,认为毛泽东进城后的艰苦朴素都是“谎言”。
  笔者在《毛泽东家居》一书里提到,进京时,毛泽东准备接见沈钧儒、李济深等民主人士,卫士李银桥翻箱倒柜也没找到一件像样儿的衣服,于是毛泽东穿着带了补丁的衣服会见了沈钧儒等人。“卸”声称,毛泽东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见客不符合事实,认为:“按常理,没有新衣服,就穿平时身上穿的衣服见客人嘛,除非平时身上穿的就是‘补丁衣服’……为什么此时不仅箱子里没有不‘打补丁’的外衣,连毛平时身上穿的外衣也打了补丁”,“可当时与他一起开会、工作的中央领导人或各级干部,没有一个人提过亲眼看到毛穿着打补丁的外衣”。“卸”在此列举的一系列证据,比如毛泽东“穿过新衣服”、“穿过没有打补丁的衣服”等,实质上都不能构成推翻毛泽东穿过补丁衣服见客的充分证据,相反,我们有大量证据表明毛泽东一贯地穿着简朴。例如,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曾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给抗大学员作报告,记录这个历史瞬间的照片更是尽人皆知。1954年8月,毛泽东接见英国工党领袖、前首相艾德礼时,穿的就是一条屁股上轧满罗纹补丁的裤子,这条裤子现在就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专题展区展出。毛泽东穿过补丁衣服的事实,有照片、实物、工作人员回忆为证,这是铁的事实,其中的确透露着毛泽东的一些生活习惯,也反映着他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身作则的品格。
  第二,在饮食上,对毛泽东的质疑,主要集中在菜谱和 “特供”问题上。
  现存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毛泽东菜谱、食谱共计23份,其中食谱15份,标明具体年代的,有1956年4月、1962年9月19日至1963年5月27日、1976年9月4日至9月8日,等等;菜谱8份,有具体年代的是1961年4月26日、1964年10月22日、1976年6月26日。
  这些菜谱和食谱基本保存完整,均由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手写,记录了毛泽东每日的饮食情况及菜色安排。记录这些食谱和菜谱所用的纸张非常随意,有零散的一张一张的,有几张纸粘在一起的,有缺少封皮的笔记本,也有8开或16开的白纸,边上用粗白线装订而成,或者干脆就用信纸对折裁成两半,然后用硬纸板夹起来。它们材质不一,字迹较为潦草、凌乱,用笔也各不相同,有铅笔、圆珠笔、钢笔,笔迹颜色也是红黑蓝交杂使用。从记录方式和使用的材料看,并没有因为是毛泽东的菜谱和食谱而显得郑重其事,但其真实性和权威性却因此更具说服力。
  “卸”质疑存于中南海毛泽东故居的所有菜谱都是毛泽东用过的,但他可能忽视或者故意无视了“食谱”和“菜谱”两个概念的区别。“菜谱”是指常备而不一定实际食用过的饮食清单,相当于餐厅供食客点菜的菜单;“食谱”是指实际吃过的饮食清单,相当于最后买账时的菜单。显然,食谱数量一般会比较少,而菜谱则是菜品大全。毛泽东的饮食记录就存在上述两种情况,被人指责甚多、现存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一本西餐菜品清单,实属“菜谱”的范畴,而非毛泽东实际享用过的“食谱”。这本菜谱制定时间为1961年4月26日,纸张较厚,白纸上有机制压印,共8页,封面上标明内容是:西菜、西菜汤;按食品类别分为七大类:鱼类、鸡类(含小鸡类)、猪肉类、羊肉类、鸭类、牛肉类、汤类。对照毛泽东1962年及以后他自己实际用过(招待外宾除外)的食谱,均未发现与此本西菜谱相同的菜品,由此可见这份菜谱应该是为大规模宴请西方客人而准备的。至于这本菜谱封面上留下的日期,不过是厨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制作这本菜谱的时间而已。
  “卸”质疑存在于中南海毛泽东故居的所有菜谱都是毛泽东用过的,不过是想证明毛泽东在最困难时期并没有与全国人民一同过苦日子,相反却是花天酒地。但是,把毛泽东会见外宾举办宴会或者其他场合需要相对丰盛的席面时所列的菜谱,等同于毛泽东日常的饮食,以公务接待或个别场合的“丰盛”来认定毛泽东日常饮食生活的奢华,无疑是可笑的!
  第三,在居家上,对毛泽东住处的质疑,同样成为“卸”所关注的重点。
  首先不否认,有少数地方是毛泽东专建住处和毛泽东相对专用,但像“卸”那样,把毛泽东在全国视察或休假时住过的所有地方都罗列为毛泽东专用住处,则完全不可信。这些住所相当一部分原已存在或者并非为毛泽东专建,也有许多领导人或者其他人住过。“卸”为了证明他认定的毛泽东搞特殊的错误想法,将这些地方统统置于“专用”之列。例如,韶山松山一号别墅,本来是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接待之用的“韶山招待所”,毛泽东1959年6月住过两晚后,还接待过大量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包括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还有其他一些重要人物以及外宾。滴水洞别墅与毛泽东说过退休后要在滴水洞建一所房子有关,所接待的第一位领导人并非毛泽东,而是胡耀邦。毛泽东在弥留之际,工作人员为防止唐山大地震意外伤害,让毛泽东暂时留居(仅仅住过1个多月)的中南海202室,被“卸”作为毛泽东奢华居住的“物证”,然而他却绝口不提这个房子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建成后,中央办公厅的领导和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次请毛泽东搬到202室住,他都没有同意的事实。
  无论是作为《毛泽东家居》的作者,还是李银桥这些毛泽东生前的身边工作人员,对毛泽东的讲述,当然不能排除感情因素,但感情并没有替代事实。“卸”罔顾人证、物证,认为当事人的回忆和描述是虚假的,不顾事实,以无良之心贬斥良知、道德,难道他的目的就是正当的吗?相信聪明的读者对此会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系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副馆长)


附文:
卸甲一书生:《毛泽东家居》质疑之二
来源:http://www.xywq.com/article_show.aspx?id=4720

  《毛泽东家居》质疑之一
  本文主要质疑《毛泽东家居》(以下简称《家居》)涉及其日常饮食生活的相关内容,其中有些问题在《毛泽东菜谱八问》(以下简称《八问》)中谈过了。但为了照应系列质疑文章内容上的完整性,方便没有读过《八问》的读者全面了解该书谬误,还是将相应内容移植过来并加以修改和补充,读《家居》一书后新发现的问题也一并附上。
  一、验证毛泽东的菜谱,需要蒙哥马利助阵吗?
  《家居》说:
  有人对毛泽东的饮食起居提出质疑,网络上流传着一篇关于毛泽东饮食的帖子,题为《毛主席的菜单,不服不行!》,特别提及1961年4月26日工作人员会同厨师定制的一份西餐菜谱:“有牛羊肉菜十多种,西餐汤十六七种,其他种种更是名目繁多”,对于这一说法,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工作人员认真查对该馆保存的毛泽东遗物,从毛泽东的食谱、菜谱及其相关记载出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出了与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相当的结论:毛泽东是“凡人时代最不平凡的人”(第146页)。
  韶山纪念馆是保存毛泽东遗物档案的单位。多年来,该馆相关档案从未向学术界开放,只是在其工作人员编书、写文章时,或在一些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下利用过这批档案资料。《家居》作者说这次该馆工作人员对毛的菜谱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依然是自说自话。既然学术界绝大多数人仍然无法看到这些菜谱,不能对其日常饮食生活做全面考察,如何验证纪念馆工作人员的结论是正确的,如何相信这一结论?
  纪念馆的办法是拉一位“洋大人”——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为自己的结论助阵。这显然是学术上“不自信”的表现。蒙氏曾两次访问中国,都受到毛、周等人的盛情款待。第一次是1960年5月,受周恩来、陈毅邀请访问。在宴请蒙哥马利时,周总理、陈毅邀请杜聿明作陪,后经广州、深圳取道香港回国;第二次是1961年9月,参观了包头、延安、西安、三门峡、洛阳、郑州、武汉等地,毛泽东于23日和24日两日在武汉两次见了他。但他与毛泽东共餐只有9月23日一次,该餐共有6道凉菜、4道热菜。其中那道凉菜“奶酪虾卷”是程汝明厨师用渤海湾特供大虾做的。吃完晚餐后,蒙哥马利摸着肚子对毛泽东说:主席,您的饭菜太可口了,我很久没吃那么好吃的饭菜了,尤其是那道“奶酪虾卷”(《“御厨”忆往事:红烧肉就是毛主席的补品》)。接待蒙氏是什么时候?正是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在广大农村因饥饿死亡数以千万计的年代。即使是主、副食品供应受到重点保障的城镇居民,也是多日不知肉味。1961年北京居民从1月份起每人发肉票2张,每张供肉0.2斤;春节另发肉票1张,供肉0.2斤。从4月起用熟肉、鸡、鸭、鱼罐头顶替肉供应。从6月至年底对居民暂停猪肉供应。年人均消费仅0.85公斤(北京《副食品商业志》第一篇?第一章?第三节)。靠“特供”吃得比在本国还要好的蒙氏,说主人几句好话是人之常情,这也是毛、周接连两次请他访华的目的所在。问题是自以为精明的蒙哥马利在中国考察时过“当”,声誉并不好。1961年,毛泽东在接待来访的法国社会党领袖(后来的法国总统)密特朗时,针对西方世界有关中国发生大饥荒的传言说,“我再重复说一遍,中国没有饥荒。”(周宇新《1961年,毛对来访者说:中国没有饥荒》)同年访华的蒙哥马利为了验证中国有没有饥馑,访问延安时特地起了个大早,散步到自由市场,同那些卖镰刀蔬菜的人广泛交谈,而后又走进了路边的男子公共浴室,审视着浴池里的一个个裸体。陪同人员大为惊讶,不明白这位元帅为什么对公共浴池感兴趣。从浴室出来后,蒙哥马利说:“这里的人肌肉都很好,丝毫看不出饥饿的现象。”(史诚《蒙哥马利元帅两次访华毛泽东用英语问好》,《环球时报》2008年11月21日)。蒙氏这次实地调查以及“不存在饥饿”的判断,已被证明是个历史大笑话。韶山纪念馆拉谁来助阵不好,非要选这位信奉“瞎子摸象”原则的“二战英雄”?把毛泽东的食谱、菜谱拿出来让学术界研究,远比在餐桌前撑得走不动路的“洋大人”的结论更令人信服。
  二、毛泽东的食谱随意简单,能反映出他“一直以来的平民化价值取向和日常生活的俭朴、自律”吗?
  《家居》在介绍毛泽东的菜谱和食谱时说:
  这些菜谱和食谱基本保存完整,均由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手写,记录了毛泽东每日的饮食情况及菜色安排,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记录这些食谱和菜谱所用的纸张非常随意,有零散的一张一张的,有几张纸粘在一起的,有缺少封皮的笔记本,也有8开或16开的白纸,边上用粗白线装订而成,或者干脆就用信纸对折裁成两半,然后用硬纸板夹起来。此外,它们的纸质材质不一,字迹也较为潦草、凌乱,用笔各不相同,有铅笔、圆珠笔、钢笔,笔迹颜色也是红黑蓝交杂使用,从记录方式和使用的材料看,并没有因为是毛泽东的菜谱和食谱而显得郑重其事。一位大国首脑的食谱如此随意简单,反映出毛泽东一直以来的平民化价值取向和日常生活的俭朴、自律(第146页)。
  在毛泽东时代,为个人建立食谱制度,不要说平民百姓,就连地位仅次于毛的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其他领导人也没有做到。这个全国唯一的个人食谱制度本身就是不“平民化”的产物。与毛泽东食谱打交道的人,主要是管理员、厨师和卫士们。卫士周福明说:“主席每顿饭都有食谱。食谱是厨师和管理员提前一天写下来的,再拿给我们卫士看,最后商定。”卫士参与食谱制定,主要是毛泽东“临近睡觉前的那顿饭,必须由卫士陪着吃”,吃饭时也观察毛泽东“这顿饭吃的怎么样,饭菜是否可口,把观察了解的情况与厨师通通气”(《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66、第73页)。菜谱制定后,一式两份,一份保存下来,另一份由厨师带至厨房具体执行。程汝明厨师说:“每次做饭之前,我要写一份菜单上报,批准之后我再抄一份带到厨房,等饭做完了,我就得把手里的菜单解决掉。”因为中央办公厅有纪律,“如果重要领导的饮食习惯被敌对势力掌握,那么他们就可能根据这些信息预测领导人的健康变化情况,然后选择领导身体状况不佳的时候向中国发难”(《毛泽东的掌勺厨师回忆:菜单用完就销毁》)。毛泽东身边的管理员、厨师和卫士文化水平都不高,食谱字迹潦草、凌乱无可厚非。况且这些食谱只供有关人员工作时使用,并不呈送毛本人过目,自然没必要搞的那么正规。工作人员使用的食谱用纸随意、字迹潦草与否与毛泽东本人“日常生活的俭朴、自律”扯得上一毛钱关系吗,《家居》这种“上纲上线”式的阿谀奉承也太过分了吧?
  三、1961年4月26日的西餐菜谱是干什么用的?
  《家居》说:
  被人指责甚多、现存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1961年4月26日的一本西餐菜品清单,实属“菜谱”的范畴,而非毛泽东实际享用过的“食谱”。稍有常识的人,看过这本菜谱,都能断定,这本菜谱甚至根本就不是专为毛泽东准备的,而极有可能是为在中南海或中南海之外举行较大规模、宴请对象多为西方客人的宴会时准备的“菜谱”,而绝非毛泽东某天实际“享用”过的食谱,因为任何一个人在一天之内都不可能吃下那么多西餐菜!至于这本菜谱封面上留下的日期,不过是厨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制作这本菜谱的时间而已(第148页)。
  《家居》说“这本菜谱甚至根本就不是专为毛泽东准备的,而极有可能是为在中南海或中南海之外举行较大规模、宴请对象多为西方客人的宴会时准备的‘菜谱’”,错的离谱。
  其一,中南海为中国领导人聚居之地,外国人在这里出入是件很敏感的事儿。1950年代,两位负责检验领导人饮食的苏联人住进中南海,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毛泽东1950—1960年代见外宾,大多是在人民大会堂或在外地的住所。晚年即使在中南海游泳池住所见外宾,却也未在这里大规模宴请过外宾。笔者尚未查到毛泽东何时在中南海举行了“较大规模、宴请对象多为西方客人的宴会”,请《家居》作者告知。
  其二,即使是“宴请对象多为西方客人的宴会”,上的菜也不会全是西餐。笔者曾在《毛泽东与毛家“小灶”》一文中介绍过有关“国宴”的情况:“1950年代初,毛泽东曾批评国宴大讲排场,吃掉的还没有扔掉的多,白白浪费了国家的金钱和物资。他认为宴会规格太高,千篇一律都上燕窝鱼翅那些名贵的菜,花钱很多,又不实惠。有些外国人根本不吃这些东西。‘我们请外国人,有四菜一汤就可以了。另外,宴会时间长了我也陪不起……’。其实除了上述理由外,也有不愿意摆上桌面的原因——他对国宴菜肴不感兴趣。当时主管外交的周恩来生于淮扬之地,祖上为官宦世家,喜欢颇为讲究的淮扬菜,在国宴菜体现他的个人偏好也无可厚非,况且大多数外国人对辛辣口味的中国菜肴也敬而远之。所以国宴菜就形成以精致的淮扬菜为基础再整合各地菜系而成,荤素搭配,以清淡为要的基调。”可见在招待外宾的国宴上,中国特色菜肴一直唱主角。有关部门有自己的常备菜谱,根本没有必要为了招待“宴请对象多为西方客人的宴会”专门去制定一套西餐菜谱。
  《家居》为了证明自己招待“宴请对象多为西方客人的宴会”使用西餐菜谱的说法正确,特地列出了1961年在武汉宴请蒙哥马利的菜谱——“毛泽东1961年9月在武汉东湖甲舍宴请蒙哥马利元帅,当时的菜单就是:‘四干果、四鲜果、四凉菜、面包、奶油豆蓉汤、铁板扒鳜鱼、元帅虾、什锦炒饭、奶油克斯、水果拼盘、饮料。’”单从这张菜谱看,确实除了铁板扒鳜鱼、什锦炒饭外,其他都是西餐。可一对照资料,便暴露出《家居》作者做学问的恶劣态度——只选对自己有利的资料,删除不符合自己需要的内容。让笔者来说明这个菜谱的真相吧:6道凉菜——花篮红鱼籽(由鸽蛋和鱼籽做成)、酿鸽子(鸽子去骨,放肉馅、虾泥、蟹泥等)、奶酪虾卷(生菜垫底,虾煮后去皮、籽,浇上汁)、烤猪排、麻辣牛肉、什锦色拉;4道热菜——烫片鸭子、铁板扒桂鱼、牛肉扒、炒豆苗(《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13页)。其中酿鸽子、烫片鸭子、麻辣牛肉、铁板扒桂鱼、炒豆苗都是典型的中国菜,奶酪虾卷(即“龙文”中的元帅虾)则是毛家“小灶”厨师程汝明的即兴之作。只是除了铁板扒桂鱼,龙先生有意把其他中国菜都删除了,不让读者知道。
  其三,说“这本菜谱甚至根本就不是专为毛泽东准备的”,这种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与毛泽东无关的东西,为什么长了腿,跑到毛家来了?
  在笔者看来,这本菜谱恰恰与毛泽东大有关系。一是其制定时间为1961年4月26日。这是什么时候?是1960年9月底或10月初毛泽东宣布“不吃肉”后近7个月之际。目前所有说毛泽东“三年困难时期”不吃肉的资料都说他有“7个月”不吃肉,算来时间正好与菜谱拟定时间相符。二是一向不太喜欢吃西餐的毛泽东从1960年代初开始喜欢上了西餐。据《毛泽东生活档案》一书介绍:“毛泽东60年代对西餐感兴趣,但他很少正正经经吃上一顿纯正的‘西餐’。在毛泽东看来,无论是口味,还是营养,中国菜都远超西方菜。当然西菜中也有不少极品,有不少值得中菜借鉴学习的地方。然而,如果让他每日吃西餐,他就会不愿意。因此,毛泽东吃西菜时一般都会与中菜合在一起吃,即是说,他每日的饮食还是以中菜为主,其中也夹杂着几个西菜,或是西菜肉类,或是西菜汤类”(第702页)。1961年9月,他宴请蒙哥马利时上的烤猪排就西菜。1962年,有一次他吃咖喱牛肉时,趁兴把赫鲁晓夫搞的改革称为“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毛泽东健康饮食生活》,第80页)。毛泽东喜欢吃西餐总要事出有因吧,其中的“因”正与这份菜谱有关。笔者在前面说过,1961年4月,北京猪肉供应十分紧张,不得不以罐头等顶替鲜肉供应。两个月后对普通居民已停止供应。毛家“小灶”的工作人员正是为了应对猪肉供应的紧张局势,拟制了这份以牛羊肉为主要食材的西餐菜谱,毛泽东喜欢吃西餐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又及,2013年12月24日,《环球人物》杂志第237期刊登了一篇名为《关于毛泽东的那些谣言》的文章(周福明、吴连登、孟进鸿、王明富、王鹤滨黄建新口述,本刊记者刘畅、张忆耕、王乐然整理,本刊特约记者余玮整理),网上还另以《毛泽东,被流言掩盖的真实生活》题流传。该文引述吴连登的观点,说这份菜谱是“主席出访俄罗斯等国后,想了解西方的饮食文化与中国有什么不同,看哪种饮食比较科学,我们就偶尔把四菜一汤中的一个菜换成西餐”;这与《家居》作者说菜谱是为在中南海举行“较大规模、宴请对象多为西方客人的宴会”准备的说法同样可以并称“奇葩”。毛泽东最后一次访苏是在1957年冬,接下来好几年没说过喜欢西餐的事儿,怎么突然到了1961年4月喜欢起西餐来了?曲解历史是某些人“塑造”毛泽东简朴生活形象的惯用手法,可惜总是不大高明。
  四、由不在现场的秘书高智证明“毛泽东不吃西餐”,可靠吗?
  《家居》说:
  2010年6月10日,韶山纪念馆邀请到毛泽东的秘书高智(1952年到1962年4月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卫士张木奇,畅谈毛泽东的日常生活起居,高智回答毛泽东“吃西餐”的事说:“这个没有听说过,按照我的估计,不会的!主席吃饭很简单,就几个小碟……毛主席一辈子心里想的就是人民,现在有人说毛主席这错了那错了,我还不完全接受,这个要时间检验!(第148—149页)
  该书拉高智来替他证明毛泽东不吃西餐,就像拉蒙哥马利来证明“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不存在饥饿一样不靠谱。高智确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但在1961年初,吃过1960年毛泽东生日餐的高智已经奉派下乡,时间长达一年多,回京后即被分配他处工作。毛泽东不喜欢吃西餐,他是知道的。但毛泽东喜欢吃西餐时,他已经离开了。靠这样一个并不在现场的人去“估计”毛泽东会不会吃西餐有什么说服力?《家居》这样做是不是很荒唐?
  五、1949年以后,毛泽东的“生日总是过得平平淡淡”吗?
  《家居》说:
  毛泽东的生日菜谱也比较简单。从延安时期开始,他便公开反对搞生日庆典,他常说:“庆贺生日不会使人长寿,因此并无必要庆贺。”解放后,他更是以身作则,他的生日总是过得平平淡淡(第149—150页)。
  这里所说的毛泽东的“生日总是过得平平淡淡”,与事实大相径庭。
  如果从政治层面说,毛泽东过生日起码有两次已露出掀起全国政治风暴的端倪。一次是1964年过生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小餐厅请客,参加者有刘少奇、周恩来、陈毅、贺龙、董必武、彭真、余秋里、钱学森等领导人以及陈永贵、邢燕子、王进喜、董家耕等工、农和青年代表(《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269页)。吃饭前,李讷听说爸爸准备在大会堂请客,也要跟着去。正在洗手间里的毛泽东说:“你今天不能去,爸爸我要骂娘”(《毛泽东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81页)。果然,他在这次生日餐上严肃地批评了刘少奇等领导人主持的“社教”运动。参加寿宴的副总理薄一波回忆说:毛泽东指责中央有的机关搞“独立王国”;还谈到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危险。席间鸦雀无声(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1166-1167页)。另一次是1966年的生日餐,当天晚上,毛泽东临时通知江青、陈伯达、张春桥、王力、关锋、戚本禹、姚文元这几个“文革新贵”一道吃饭。吃饭时,他举杯:祝全国全面的阶级斗争!(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第1461—1462页)。
  1964年生日餐后不到两年,刘少奇及全国一大批各级领导干部被打倒,政治风暴席卷全国,多少人死于非命,家破人亡。1966年生日餐4天之后,上海两个对立的造反组织发生了号称全国第一次大规模武斗的流血冲突。武斗从此向全国蔓延。请问,这还不够惊心动魄吗?
  如果从物质层面说,毛泽东的生日也谈不上“总是平平淡淡”。
  据《毛泽东遗物事典?平常无奇的生日菜谱》说:“195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66岁生日。这一年,国内经济形势十分紧张,各地传来粮荒死人的消息。毛泽东从大清早起便愁眉不展,心事重重。这天是卫士封耀松值正班,他照顾毛泽东穿衣起床后小心翼翼地问:‘主席,给你煮一缸麦片粥吧?’毛泽东摇摇头,然后坐到沙发上不断地吸烟。小封想:‘今天是主席生日呀,主席这么不开心,今年可又砸了。’突然,毛泽东对小封说:‘你去把银桥、高智、敬先、林克和东兴叫来。今天在我这里吃饭。’小封一听,顿时高兴起来。他想:‘主席今年可又要请生日饭了’。然后,他跑去叫人,并告诉厨房,准备做饭。客人到齐了,厨房也送来了饭菜。这天的主食是红豆米饭,一共有六道菜,即:奶油鱼头、拔羊肉、干边豆角、炒瓢儿菜、小干鱼、炒野芥菜。菜不是很丰盛,但在当时看来已很不错了。因为此前毛泽东己立下了规矩,要求从今年起要同全国人民一起定量吃饭,并宣称实行‘三不主义’: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因此,今天的生日饭菜,厨师们也不敢违反规定,只是做菜时特意多放了一些油”。
  这部主要由韶山纪念馆工作人员编写的书错漏百出,这段文字也值得拿出来说说。其一,这一故事是对卫士封耀松回忆的误植。封耀松回忆的是1960年的生日餐(参见《毛泽东与他的卫士们》下册,第706—第708页)。其二,除了误植以外,该文在叙述逻辑上也十分搞笑。既然毛泽东已经立下了规矩,宣布了“三不主义”,为什么席间还上了鱼头、小干鱼、羊肉这些荤菜?这难道是不吃肉,用“只是做菜时特意多放了一些油”能解释通吗?
  无独有偶,《家居》在很多地方也继承了《毛泽东遗物事典》这种叙事逻辑。该文说“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69岁生日,他只吃了早餐,晚餐仅仅是一缸子麦片粥。早餐是和工作人员一起吃的,食谱上是这样写的:干烧冬笋、油爆虾、白汁鲤鱼白、鸡油冬瓜球、炒生菜。这份菜谱中明显地就没有肉类,印证了毛泽东在1961年主动提出不吃猪肉、鸡肉的情况。”(第150页)读文至此,笔者为作者叹息,真的不愿意相信他竟然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干出这种学术不端的行为来!
  其一,这个菜谱在《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一书中系于1960年,笔者也对其说法表示怀疑。因为毕竟三个月前毛本人刚刚宣布“不吃肉”,这么快就“食言”不太正常,吃过1960年生日餐的秘书林克也说过“没有肉”的话。《家居》把它当成于1962年生日餐菜谱,这与笔者的看法到是一致。但接下来就很令人感慨了,该书作者故伎重施,公然再次篡改菜谱,把“油爆肉”、“肉丝烩米粉”从菜谱上删除了,以证实自己关于毛泽东“不吃肉”结论的正确。好在《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一书第110页已经公布了这张菜谱的复印件,证据确凿,不容否认。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对比一下,看看胆大妄为的《家居》作者是如何造假的。
  又及,《毛泽东菜谱八问》发表后,始终没有人对此回应。近读《家居》,在第150页上看到了这段有关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菜谱的文字,差点没笑岔了气!原来,读者根本就没必要去费力查找《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110页的复印件,它明明就贴在《家居》这段文字的旁边。这里笔者也代作者责备编辑几句,作者靠撒谎和篡改史料以彰显毛泽东的简朴,你就配合一下嘛。偏偏把菜谱原件贴在旁边,让细心的读者一眼就看出了破绽,这不是想让作者露馅出丑吗?
  其二,且不论从菜谱中删掉“油爆肉”、“肉丝烩米粉”的行径多么卑鄙,就拿没有删掉的“油爆虾”、“白汁鲤鱼白”说事。虾、鱼算不算“肉类”,恐怕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儿。只有《家居》作者认为包括“油爆虾”、“白汁鲤鱼白”在内的“这份菜谱中明显地就没有肉类”。这一说法颠覆了连一年级小学生都懂的基本生活常识!那么笔者在这里要问一句,在《家居》作者的字典里,“肉类”只包括猪肉和鸡肉两种吗?
  其三,如果说《家居》还有什么学术价值的话,就是说出了“毛泽东在1961年主动提出不吃猪肉、鸡肉”的真相。1960年9、10月间,毛泽东宣布“不吃肉”(参见拙文《毛泽东“三年困难时期”不吃肉的真相》),但他究竟是不吃过去比较喜欢的猪肉、鸡肉,还是不吃一切肉类,始终是个未解之谜。笔者在《毛泽东过生日:编故事还是谈真相》一文里曾推测过,毛泽东宣布“不吃肉”可能只是指猪肉而言。因为他在1960年生日餐的当夜,给陪同他吃饭并答应到农村去搞调查的身边工作人员写信,就提到“你们如果很饥饿,我派人给你们送牛羊肉去”这类话。同时还注意到周恩来劝毛泽东吃肉,也是说“请吃一口猪肉吧”!终因证据较少,始终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如今有人说毛泽东在三年时期只是不吃猪肉、鸡肉,对其他肉类并不拒绝,笔者连对“不吃肉”这一政治表态行为的评价都要大打折扣,因为这与“老百姓共甘苦”差之太远,从某种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场骗局。但愿这只是《家居》作者表述上的失误。
  六、毛泽东1958年生日餐菜谱是全的吗?
  《家居》披露了毛泽东1958年生日餐的菜谱:
  大菜为“萝卜丝鲫鱼、长征鸡、烧豆角、炒大白菜”,小菜为“炒腌菜、炒腊肉”,主食、面食为“米饭、寿桃、寿面”(第150页)。
  这是保存毛泽东菜谱的韶山纪念馆以往尚未公布的资料。但鉴于《家居》在1961年9月在武汉宴请蒙哥马利菜谱和1962年生日餐菜谱上两次弄虚作假,笔者已失去对其学术品德上的信任。从情理上看,比照毛泽东其后几次生日餐的菜谱,《家居》披露的这个菜谱也未免过于“寒酸”。
  现将毛泽东随后几年的两次生日餐菜谱录之如下:
  1961年毛泽东生日餐4席
  小吃:腊肉、苦瓜、咸蛋松花、蒜黄肉丝
  冷盘:桂花鸭子、洋火腿、黄瓜、烤夫、糖醋白菜、陈皮牛肉、蚧肉
  热菜:烧扁鱼、面条鸡、粉蒸肉、烧芥菜、鸡油豆角
  主食:煎年糕、寿糕、面条(《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111页)
  1965年生日餐
  红寽烧冬笋、卤猪肝、油焖鸡、百荷、炒盖兰菜、燕菜汤、小青椒、腊八豆、腊肉、王瓜、叫化鱼、米粉肉、茄子、娃娃菜、素菜汤、炒菊红,糖醋菜、肚尖、王瓜炒小虾、澲菜等20道(《毛泽东遗物事典?平常无奇的生日菜谱》)。
                                                   
  1958年是什么时候?正是毛泽东春风得意之机,“大跃进”、“放卫星”令他意气昂扬,甚至与农民讨论起粮食吃不了怎么办的问题。但“龙文”披露的当年毛泽东生日餐却只上了4道菜、两道小菜,连日常的“四菜一汤”标准都没达到,这中间删掉了什么?1961年年底,北京市居民的肉类供应已停止半年之久,毛泽东的生日餐尚且鸡、鸭、鱼、肉、海鲜、腊肉、火腿齐全,为什么偏偏在1958年的生日餐上如此俭省?笔者有理由怀疑有人删除了1958年生日餐的一些菜品,尤其是猪肉类菜品。请有关方面拿出点学术良心来,公布真实、齐全的毛泽东1958年生日餐菜谱。

http://mzd.szhgh.com/pingshu/2014-05-26/5290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08:15 , Processed in 0.1353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