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29|回复: 0

北京八中老三届看电影《归来》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4-5-25 18: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视频访谈地址:http://v.ifeng.com/ent/special/gyt18/

附件一:
  
看了《归来》,最大的一点认同是冯婉瑜直到影片结束仍然没有清醒,这一点是符合现实的,我们都是冯婉瑜!



《归来》谈观感

作者:于向真






  数日前接老同学约请函,请周末到卢米埃影院观看新片《归来》。想起老谋子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恶心的我看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就没吱声。临近周末,组织者电话再次诚恳相约,就不好意思再拒绝,于是去看了。



  老谋子确实老辣,当年《活着》拍的不错,《秋菊》也有味儿,后来说是飙上市场,铜臭味有多大我倒没在意,那股子陈腐的帝王气、马屁味生生熏坏了观众的好兴致。去年超生风波,张导的形象跌至谷底,数月后竟然端上这盘以49年后重大政治事件为背景的新片以偿观众,也算别有滋味吧?



  看得出,老谋子和他的团队在这次创作中是煞费苦心、勤恳卖力的,像我这样经历过文革的观众看后大多心情沉痛,浮想联翩,因为我们都是未能从噩梦中彻底清醒过来的冯婉瑜;年轻观众如果没看过严歌苓原著《陆犯焉识》,不了解夹边沟往事,估计只能一头雾水:陆焉识干嘛从劳改农场逃跑啊?他这么苦心巴力帮妻子恢复记忆,他俩是恩爱夫妻吧?当女儿承认告发、充当过迫害父亲帮凶后,他淡淡一句“我知道”表明谅解时,年轻观众真的能理解受害人的复杂心境吗?



  我感觉这部影片既有被艺术化的虚幻真实,又有很机巧的匠心,两头讨好总是难事,无论如何,我还是愿意剥离出一份善意。在前几十年被教导仇恨,后几十年被引诱贪婪,全民愚乐的当下,只要有人站出来面对历史,哪怕不能直面而采取侧面相对,用蜻蜓点水的方式来触及那潭死水,让它不得不泛起微澜,我也会拍个巴掌点赞。



  年轻人并非都不关心历史,部分年轻观众看完《归来》也许回家后会问父母“文革到底是怎么回事呀?”“右派劳改营真的很可怕?逼人冒险逃离吗?”年轻观众也可以上网查看相关资料,对并不久远的国家昨天发生的事有所洞察。果真如此,这部影片就没白看。



  至于我们——文革亲历者,我们都老了,由于每个人所处位置不同,心态也不同,有没有责任感与公义心没办法强求,但是如果昧着良心说“文革时没有腐败”,“发动者的初衷是好的,不该被追究……”,那就缺大德了!文革空前绝后的反人性、无法无天逆人类、暴力血腥的酷烈正是这部影片看不到的大背景。年轻人不了解情有可原,亲历者岂能黑白颠倒助纣为虐。




影片《归来》给人们带来的思考

  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想起近年来,一些当年的红卫兵出面道歉,个别人表示理解支持,很多人或质疑动机,或习惯性地抡起道德大棒,掐灭践踏着反思与救赎的星星之火。我想说,不管文革发动者是否安然,但我们文革参加者老了,时不我待,拿出一丝勇气与良知来面对自己的过去,来承担自己那一份责任,把真相告知后代才能解脱肩上的担子,才能无愧此生。



  国家道歉与个人反思,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当国家道歉遥遥无期时,有无公民觉悟就变得很重要了。1994年夏天,我们班部分同学陪老师游览雁栖湖,并向班主任张老师道歉赔罪;近年来,我几次写博文反思文革中自己的所作所为,对自己当年的推波助澜认错道歉,虽然人微言轻影响不大,但这是我该做的,表达的是一份不等不靠、自我救赎的意愿。因此,每当看到有人反思或道歉,我都理解并支持。



  至于国家道歉,我坚信会有的!晚不如早,越拖越被动。毕竟,除了光辉初照的80年代以外,反右一直在反;如果国家不出面对历次政治运动全体受难者真诚道歉的话,文革就没有结束,没有。




影片《归来》给人们带来的思考

  看了《归来》,最大的一点认同是冯婉瑜直到影片结束仍然没有清醒,这一点是符合现实的,我们都是冯婉瑜!



附件二:

你好!

关于《归来》的观感,我的看法可能有点出你意料(便也不想发言),虽然我很想配合你们任务的需要,当然作为影评讨论,原本就应该发表各类不同的观点才对。我也相信,那天很多朋友的发言是为了支持年轻人的工作,更是对“文革”题材的期待,大家希望有一个窗口可以诉说。

实话讲,这部片子比我预期的还要让我失望,甚至看到近一半时我已经坐不住了(不知你发现没有)。我一向是个容易被作品感动的人,但看这部电影,我没有被任何情节打动,更谈不上含泪。

我认为张艺谋基本离开了严歌苓原著《陆犯焉识》的深刻主题和重要内容,即便只采取突出夫妻情感的故事,也是失败的。

比如,看似“文革”题材,主人公却独立于历史大背景之外,几乎与社会及社会人物没有关联,甚至场景也越来越缩小直至局限于最小的环境之中。而片子叙述的这段故事和人物,也绝不是“文革”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典型。

主要人物的变化和发展都存在许多不合理,但导演为糊弄过关而引导观众最终只注重于两名实力演员的演技,毫无进展的拖沓情节致使影片后半部的节奏缓慢得令人无法忍耐,再多的特写镜头和煽情表演也终究对这种空洞于事无补。

片中内容细节上瑕疵太多,这是导演的年龄和经历所不允许的,尤其标明了1973年的时间概念。这一年,1954年出生的女儿在参加专业级的芭蕾演出(有哪些学校在继续开课?有哪些学生继续在校?);这一年,背景音的高音喇叭中在大力宣传动员上山下乡;这一年,女主人公提着装馒头的透明塑料袋在中国还不曾诞生;片中明确说出女主人公的患病时间竟是1978年,那是“文革”早已结束并开始了拨乱反正及平反怨错案的时期;…… 。

众所周知,如今进电影院的观众基本是年轻人,《归来》能够给予年轻观众怎样的“文革”述说?怎样的历史理解?或者说,年轻人怎样从中真正看懂那个时代与人物乃至人性?即使单纯从艺术审美角度看,这部影片也无可称颂。

导演选取“文革”题材和右派人物,若不是为了以题目回归于投民众所好或为投国外所好,那就应该认真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有灵魂的陆焉识和那个真实的年代而非流于《归来》所现的苍白。

……

好了,草草聊这些,东榔西棒也是笼统之谈毫无价值。既然被你邀请观影,好赖表个态给句评价和交流,也证实自己的认真,否则太对不住你。其实,你可以这样理解:正因为是“文革”题材,正因为是张艺谋,大家才会给予期望值,也才会继而产生更多失望和更多尖锐批评,这是正常的、合理的。

ZHP

(黄坚编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9ea270101ne2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22:37 , Processed in 0.0232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