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70|回复: 1

刘云、杨晓雄、刘涓迅:《八一风暴》话剧与京剧的幕后往事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4-2-18 22: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次刊登在《百年潮》2007年第六期。
    200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八十年前发生在南昌的武装起义,打响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和工农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当时,代表帝国主义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把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工农群众投入血海,使革命遭到严重挫折。在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严酷时刻,处于幼年期的中国共产党能组织三万多人参加的武装起义,这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充分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历史上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的政党。
    南昌起义三十年后,在20世纪50和60年代新中国的话剧和京剧舞台上,上演了同题历史故事的剧目《八一风暴》。前者是江西省话剧团创作演出的,作者是刘云、余凡、雪草、张刚等;后者是张家口市京剧团根据话剧集体移植改编的。两出戏都在当时轰动全国,传为美谈。一则意义是将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成功以戏剧艺术搬上舞台;二则成功尝试了话剧移植为现代京剧的艺术创新实践。文革十年两出戏都又遭到厄运,粉碎四人帮后又同时复排上演。本文三位撰稿刘云是话剧作者之一,杨晓雄、刘涓迅在文革期间和粉碎四人帮后参与了京剧的改编和复排的工作。《八一风暴》诞生前前后后的历史,台前幕后延续着许多风雨故事。值此纪念八一起义八十周年之际,我们记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话剧《八一风暴》剧作的诞生
    1958年,党中央提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口号,当时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向全省文艺界发出“回忆革命史,歌颂总路线”,掀起“五一”、“七一”文艺创作新高潮的指示。并由江西省文联和各协会抽调干部成立组织这次文艺创作办公室。省直各文艺单位有20多人,响应号召自由结合进行戏剧、文学、电影、音乐、美术各方面的创作。当时在江西省文化局工作的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刘云和余凡合作,计划写个反映“八一”起义革命历史题材的剧本,报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后,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即于1958年6月2日,致函江西省文化局党组,为刘云、余凡同志请了创作假。
    数日后,省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石凌鹤便批准了刘云、余凡二同志的创作假。两位作者带着商定的提纲,离开行政领导工作岗位,住进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原江西大旅社)的四楼,日夜阅读有关起义的资料,寻访起义时当年在江西大旅社的工作人员姚锡田、喻亮、陈德标、熊明亮等。他俩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将话剧草稿写出,暂定名《第一面红旗》,并念给省文化局长、省剧协主席石凌鹤同志听。老戏剧家石凌鹤对剧本提出非常宝贵的意见,作者根据凌鹤同志所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这一稿经当时江西省话剧团团长迟守耕同志阅读后,他很感兴趣,向作者提出这个剧本给省话剧团排演。此外,作者还在文艺界较广泛地征求意见。为了使剧本更适合话剧表演,由余凡同志带着草稿奔赴景德镇(省话剧团当时正在该地演出),将剧本念给演员们听,听取了剧团演员们很多宝贵意见,旋即返回南昌。两人又作了一次从头到尾的修改,剧名则定为《八一风暴》。这就是1958年7月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江西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油印的最初稿本。也是江西省话剧团1958年8月为庆祝“八一”建军节在南昌市首次公演的剧本。这个剧本的主题思想是写武装革命斗争的,以反对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贯穿全剧的始终。当时作者的意图,主要是歌颂当时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周恩来同志领导八一南昌起义的功勋。但鉴于当时党中央有规定,凡是在世的党中央委员的形象一律不能在戏剧舞台上出现。于是,作者便通过剧中人的对话来交代,把周恩宋同志主持起义会议的场面放在幕后处理。直接出场的人物是叶挺(二十四师师长)、李明志(二十四师参谋长)、罗林(警卫连长)、刘利群(宣传队长)、赵梦(副营长)、张金刚(南昌市公安局秘书、朱德军官教育团教员)、曹海智(南昌电灯公司工会主席)、王彪(农民自卫军小队长)、王母、涂家埠火车站站长、魏奇元(南昌警备司令)、秦副官、肖胡子(四十七团团长)、陈佑民(国民党省党部书记长)、周玉莲(魏奇元的私人秘书)等。剧中对贺龙、朱德同志在起义中的活动和作用,也是通过他们的部下在戏剧情节中表达出来。这个初稿演出本,在排演过程中,江西省话剧团不少演员,如吕玉堑、张刚等,无论在刻画人物和台词方面,都着实给予了不少的改动和帮助,使剧本通过导演和演员们的二度创作,大大增强了戏剧的演出效果。7月下旬彩排,经江西省委文教书记方志纯审查后,指示“请文艺界的同志开个会讨论一下,听听意见,可以演,边演边改嘛!”8月1日,江西省话剧团在《江西日报》上,登了在南昌首次演出十场的广告,演出把观众带到了惊涛骇浪、生死搏斗的革命年代,深深地感染着群众,轰动了英雄城。在省市文艺界的座谈会上,同志们充分肯定了这个剧本的创作和省话剧团的成功演出,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如何进一步改好的意见。
     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对话剧《八一风暴》非常重视。1958年8月,《八一风暴》在南昌首演十几场之后,江西省话剧团便带着这个戏,到江西吉安、赣州地区和湖南长沙演出,征求意见。年底,省话剧团到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听取解放军战士和部队首长的意见。此时,省话剧团创作组的张刚同志参加了修改,改动较大的是把叶挺改为杜震山,仍为中共党员师长,顾秘书长改为南京特派员,把周玉莲改为高级特务,增加了“鸿门宴”一场戏,最后一场戏让张敏在战斗中牺牲等,先后演出近百场。省文艺界的同志和原创作者对剧团这次修改稿中增加的“鸿门宴”一场戏反映较好,但对戏中特务活动表现过多意见较大,认为不符合大革命时代的历史状况,石凌鹤局长对这种“戏不够,特务凑”的做法,很不赞成。话剧《八一风暴》如何提高,使之成为一部优秀剧目?在这关键时刻,吹来一股强劲的东风。
二、贺龙元帅的亲切教导
    1959年3月15日的夜晚7时许,江西艺术剧院里外灯火辉煌。来南昌视察工作的贺龙元帅由陈丕显、杨尚奎、邵式平、方志纯、刘俊秀、白栋材、郭光洲、莫循等华东局和省委领导陪同来到这里观看话剧《八一风暴》演出。省文化局的领导,要该剧作者之一的刘云,坐在贺龙元帅前排听取、记录贺龙元帅对剧本的意见。
    演出中间休息时,在贵宾室中,应省委书记杨尚奎之邀,贺龙同志还讲述了“八一”南昌起义时的史实。
    演出结束时,贺龙元帅在陈丕显、杨尚奎、邵式平等领导的陪同下,健步登上舞台,亲切地和每个演职员一一握手。贺龙元帅虽已年过花甲,但威风不减当年,他硕大的有力的手掌,握着饰敌司令吕康同志的手风趣地说道:“怎样?我把你打败了吧!”吕康同志挪了挪嘴唇却说不出话来,只是含着泪水不停地点着头,元帅握着几位身着单薄演员的手时,深情关切地说:“你们冻坏了吧!”在场的演职员充满万语千言表达不尽党和政府对文艺工作者关怀的无限感激之情。
    第二天,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通知,贺龙同志要接见话剧《八一风暴》的作者、导演和部分演员。下午4时许,贺龙元帅顾不得对南昌故土视察、重游的劳累,在滨江招待所和赣江的船上接见了该剧的编剧、导演、省话剧团负责人和一些主要演员。他对时隔30余年八一起义的情景犹如眼前一般,很多人名地名脱口而出,准确无误的记忆力使在场的人无不感到惊讶。贺龙元帅亲切深沉地对大家说:“我这个人有什么?不是三头六臂,没有党什么也做不成”,“在戏里不要突出任何个人的作用,应该突出歌颂党的领导,应该突出的是毛主席的武装斗争的英明和正确。戏要用党在起义中的作用和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来贯穿”。元帅用亲身的体验和长者的亲切口吻对大家说:“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才能正确地分析和理解革命历史,才能演好戏,当好人民的文艺战士。”贺龙元帅还无限感慨地说:“八一暴动拥有几万人,由于不能依靠群众,缺乏正确的方针而失败。而与此同时,毛主席带了不到‘一把’人(他有力地伸出张开五指的手,意指500人,又紧紧地纂起往上举),在井冈山上竖起了红旗。从这里我们好好体会体会……”并对戏中特务活动过多、手段过现代化提出批评。贺龙同志指出:“革命就是要依靠群众才能干得起来。因此,剧本的前几场,群众力量要加强。”还说:“那时,两条路线的斗争是有的,机会主义副师长还可以写得更深刻些。群众场面还要扩大些,要把工人纠察队的力量充分表现出来。”最后贺龙同志指出:“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把政治、艺术、技巧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个戏是成功的,可以到北京、上海去演,大胆的演吧!边演边改。”贺龙元帅给话剧《八一风暴》的修改指明了方向。3月27日,在省委宣传部领导同志直接指导下,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召开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座谈会,遵照贺龙同志的意见,讨论如何把剧本改好,为戏的修改、突破和提高,起到了定向把关,集思广益的重要作用。
    经过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由刘云、余凡、雪草根据贺龙同志的宝贵指示和省、市文艺界三次座谈会的意见,经过多次研究对剧本进行较大的改动。由刘云执笔拟出了修改方案(提纲),并将修改方案(提纲)提交省市文艺界第三次讨论《八一风暴》的座谈会上,刘云同志讲了修改方案(提纲)后,经过与会专家、演员的认真讨论,一致赞同这个修改方案(提纲)。这次修改时,根据修改方案(提纲),经几位作者推定,由省话剧团雪草按修改方案(提纲)参加进行修改。这次修改采取了忠于史实,对人物塑造,能真则真,不能真则像,既真又不全真,既像又不全像,以及虚实结合,交相衬映等手法,塑造了党代表方大来和“铁军”师长杜震山(贺龙的形象)、朱德的学生张敏、警卫连长罗林等人物,由此形成方大来在第二场里,从周恩来主持发动起义前敌委员会议的楼上走下进入“铁军”两条路线激烈斗争的场面中。采用传统戏剧手法,进一步加强了“单刀赴会”的“鸿门宴”式的一场戏,由方大来带双枪警卫连长罗林赴宴,表面上觥筹交错,暗地里刀光剑影,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搏斗的场面。奇峰突起,扣人心弦,将戏剧推向了新的高潮。这部由江西省文化局的刘云、余凡与江西省话剧团的雪草、张刚合作的话剧《八一风暴》得到中共江西省委领导和省文艺界的肯定和好评。
三、话剧晋京献礼演出的日子
    1959年6月,江西省话剧团带着修改后的《八一风暴》沿长江而下巡回演出,7月上旬抵达上海。在申城一炮打响,30天演出40多场,场场爆满,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9月10日赶到首都北京,当时,江西省文化局指派党组成员、副秘书主任刘云负责在北京领导江西省话剧团、江西省歌舞团向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工作。9月11日,总政、总后的同志把省话剧团接进了军委礼堂,受到总部首长的亲切接见。晚上军委有千余座位的礼堂,座无虚席,前来观看话剧《八一风暴》的总部首长和同志们一个个威风凛凛,肩章上银光闪烁,演出在阵阵的掌声中进行,在北京首演取得成功。
    9月14日傍晚,中南海怀仁堂华灯齐放。在京的中央领导、副总理和部长们及他们的夫人,还有邓颖超同志都出席观看。江西省军区司令员邓克明也到场观看。演出结束时,朱德委员长和谢觉哉、林伯渠、沈雁冰、张治中、邵力子等中央领导上台祝贺演出成功,与大家一一握手,合影留念。周总理这次没有来看戏,但邓颖超同志回去后对总理说:“《八一风暴》里的方大来很像你。”
    周总理得知江西省话剧团和江西省歌舞团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很高兴。为了欢迎江西老革命根据地的两个剧团的到来,9月16日,在中南海紫光阁设宴招待两团在京的全体成员。出席宴会的除了邓颖超大姐还有贺龙、陈毅等副总理及夫人、文化部钱俊瑞副部长等领导。刘云及省话剧团、省歌舞团领导雪草、张云升、李克和歌舞演员石坚、蒋爱娟及钱俊瑞副部长同周总理在一桌。宴会上,总理谈笑风生,不断给大家挟菜,笑着对大家说:“今天我很高兴,喝一点酒表示我的心意。”在场的人不约而同举杯,觥筹之中充满着对总理的敬仰之情。吃饭时,石坚同志请总理看话剧《八一风暴》。总理说:“写我的我不看,要歌颂毛主席,不能歌颂我。”刘云补充说:“总理在戏中不出场,请总理看戏,提提意见。”总理在平静和微笑中又有几分严肃地说:“要歌颂毛主席,不能歌颂我,吃菜!吃菜!”
    那天正是中秋节,晚上月亮特别圆。饭后,周总理又和两个团的同志在湖边赏月、散步,还在一起参加舞会。
    宴会次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负责同志,受总理的嘱托特意派车领大家参观首都十大建筑。在大家兴高采烈的参观途中,看到《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报纸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江西省话剧团演出《八一风暴》、江西省歌舞团演出音乐舞蹈节目,参加首都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的报道万分激动。原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彭加伦同志(当时调教育部工作)看戏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剧评,推荐和评介《八一风暴》。接着十几天的献礼演出,全团同志以无限感激的心情,代表红土地的文艺工作者向首都的国庆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10月中旬,江西省话剧团的全体同志怀着激动、难忘的心情离京赴天津等地演出。在继后几年的日子里,他们的巡回演出走遍全国各大中城市、部分兵营和农村,把这颗用众人心血凝成的弘扬“八一精神”、宣传党史、军史的精神文明食粮奉献给了大江南北的广大人民群众。
    《八一风暴》在北京献礼演出后,得到首都文艺界领导的高度评价。1959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报》第18期刊登了一篇《十年艺苑花齐放  开向东风朵朵红——记首都国庆献礼戏剧演出》的本刊记者文章,在关于话剧《八一风暴》文中写道:“在革命历史题材方面,特别要提一下的是江西省话剧团成功地献演了《八一风暴》,这场描写中国工农武装诞生的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话剧,出色地塑造了几个无产阶级领导者的生动形象。这个戏和南京前线话剧团演出的以抗日战争初期我军团结一切力量坚持抗日为题材的话剧  《东进序曲》,就艺术成就来说,是最近出现的描写中国人民革命史实的双璧。”
    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在这期《戏剧报》中,以《戏剧艺术的青春》为题发表专题评论文章。文中写道:“拿话剧来作为例子。这次在京艺术团体的献礼演出中,一共演出26个话剧节目,其中有12个是1957年以后新创作的剧本,这12个剧本的作家,新人占了很大很大的比例,如《降龙伏虎》的段承滨、杜士俊,《东进序曲》的顾宝璋、所云平,《八一风暴》的刘云、余凡、雪草等,《烈火红心》的刘川,《比翼齐飞》的李未芒等等。这说明话剧剧本的新作家不是很少而是很多,不是成长得很慢而是成长得很快。”
    在《戏剧报》第19期中,发表《献礼剧目评介一束》的“编者按”指出:“在庆祝建国十周年的伟大节日里,首都戏剧舞台上,出现了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20几个剧种的几十个剧团,纷纷拿出他们十年来的优秀作品和新排的拿手好戏,向国庆献礼。如:话剧有  《降龙伏虎》《带枪的人》《东进序曲》《雷雨》《蔡文姬》《八一风暴》《槐树庄》《大雷雨》《比翼齐飞》《革命的一家》等”,并指出“这些剧目,真是丰富多彩,蔚为壮观。它们无论在思想性上和艺术性上,无论在剧本的文学性或舞台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多新的显著的成就,这些成就生动地表明了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政策所取得的辉煌胜利;这些成就说明了戏剧界遵循着毛主席指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正在胜利前进。”这其中,对话剧《八一风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962年,在江西省第三次文代会上,刘云、余凡、雪草、张刚四位《八一风暴》的作者,作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创作道路》的联合发言,总结了他们的创作经验。话剧《八一风暴}于1959年7月,经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批准,在上海巴金、靳以主编的《收获》文学双月刊第四期上首次发表。于1960年3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随后,被收入江西省文化局、江西省文联编印,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西十年剧本选》(创作集)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编为连环画读物出版。总之,在50年至60年代  《八一风暴》是全国人民群众及文艺界公认的优秀话剧剧目。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赞誉,总政、全国务省话剧团皆排演。
    话剧《八一风暴》成为优秀革命历史剧目,也受到戏剧史家的高度评价,载入话剧史册。1990年著名戏剧史家、理论家葛一虹主编出版的《中国话剧通史》中指出:“艺术创作水平大为提高,在戏剧文学和舞台艺术上都趋于成熟。话剧艺术家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开始克服公式化、概念化、平庸化的倾向,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新的水平。舞台演出的完整性和表演技巧的提高,使社会主义的剧场艺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产生了一批优秀剧目,如《茶馆》、《蔡文姬》、《红色风暴》、《红旗谱》、《东进序曲》、《八一风暴》、《最后一幕》等,从剧作到导演表演艺术,都创造了较高的质量。这些剧目的创造,表现出现实主义的话剧艺术的多姿多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在这些优秀剧目的创作中,涌现出一批新人显现出他们的艺术才华……”(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的《中国话剧通史》第400页)。
                            四、京剧《八一风暴》的改编移植
    1959年底,内蒙古话剧团在张家口演出话剧《八一风暴》,张家口市京剧团的全体演职员观摩后,激动万分。当晚便议论将这出话剧改编为同名京剧。于是成立编导组,集体研究剧本的改编和导演处理,由关玉峰、陈利华、陈文远、李鹤鸣、范凡等执笔。剧本改编开始时,不少场戏脱不掉话剧的框框,后在演出过程中一一听取各方意见,再经过一点一滴的修改,对剧本减头绪立主脑,逐步实现了运用戏曲唱念作打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融入了京剧的唱腔、锣经节奏,从而使该剧越改越像京剧,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一连上演28场很受观众欢迎。
    1963年初,剧团讨论巡演路线时,大家提出进北京演出《八一风暴》,请首都的观众、领导和戏曲专家们看看,听听他们的意见和设想。剧团提出进京演出的计划并报请市领导同意后,决定分步进行。因为当时进京演出不是随意能定的事,根据实际情况须分两步走:先跨入京城近郊区演出,在得到北京市文化局的认可与支持后,再进入京城剧场演出。经过各方的工作,终于得到北京市文化局艺术处与演出公司的同意。同年3月,安排剧团到朝阳门外群众剧场演出。当时京城安排百余人员的住宿十分困难,且北京市演出公司亦无力解决,剧团通过群众剧场的帮助,决定住在朝阳区农民招待所。确定进京演出时间后,全团人员情绪高涨,大家一致主张用京剧《八一风暴》作汇报演出,带传统戏《三打祝家庄》作业务演出。确定剧目后,全团动员从表演、音乐伴奏和舞台美术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
     3月,剧团进入朝阳区群众剧场演出,演职员情绪饱满,演出认真,倍受观众欢迎。与此之时,还邀请戏剧家田汉、中国戏剧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郭汉城(曾任过张家口市文联主任)、中国文联联络部负责人何海深及北京市文化局艺术处张觉非和京剧界的李和曾、王金璐等名家观看指导。期间,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剧团还于3月26日到中国文联礼堂演出,从而使更多的文、音、美、戏专家及导表演行家观看了京剧《八一风暴》。
     通过在朝阳群众剧场和中国文联礼堂的演出,文艺界领导和京剧界的专家们一致认为京剧《八一风暴》是一出好戏,但还有些“话剧加唱”等缺点,仍有改进提高的必要。同时,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戏曲研究所也同意派专家进行帮助指导。同年6月,京剧名导演李紫贵、剧作家凤子、戏曲音乐家黄克保、评论家刘保绵等到张家口具体指导。使剧本、导演调度、音乐唱腔、表演程式等均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使《八一风暴》更加完美,更有京剧韵味,更使观众爱看。
    7月13日,剧团二次进京演出《八一风暴》时,受到了河北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全体演职员百余人住在地安门附近河北省驻京办事处二部。张家口市副市长、政府党组(主管文化)书记靳育民、市文化局局长刘光、市文联副主任范凡等到京指导。北京市文化局演出公司首先安排在吉祥剧院后又到长安戏院、民主剧场、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音乐堂、重型机械厂礼堂等进行业务演出;还到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解放军总后勤部礼堂、北京军区礼堂、政协大礼堂等处进行专场演出。进入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的演出,是由中央办公厅确定的,据悉,周总理将择日到场观看。有关方面还要求切实加强保卫工作。演出前靳育民副市长召集剧团干部会,要求剧团全体人员在此时间内尽量不外出活动,有事外出要向团部请假并说明外出事由。为做好保卫工作还确定演出时前后台非本团人员禁止进入,剧团人员进入后不准随意外出。当服装道具箱抬入小礼堂后台时,几位保卫人员,在工作人员配合下,将所有的戏箱进行了彻底检查,特别对剧中配合枪声效果用的炸药泡和两支道具手枪进行了处理,炸药泡只留一场演出使用,多余部分带回住处保管,两支手枪的撞针被摘下,交由剧团负责人保管。全团人员情绪激昂做好了一切演出准备,时逢京城天降暴雨,演出中未曾见周总理来临。演出后得知,今天的晚会是为周总理及中央领导安排的,因北方降暴雨成灾,中央与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未能来看戏。在京演出期间邓子恢副总理、罗瑞卿总参谋长、粟裕、肖向荣将军、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林默涵、徐平羽、刘清扬、高登榜等领导也观看了演出。此后,剧团移师政协礼堂,8月20日终于盼到了周总理看演出的日子。当晚开始演出前10分钟,总理到达礼堂休息室接见了靳育民副市长和剧团党支部书记方华焘,询问了剧团来京演出情况及张家口今年的经济状况后,演出铃响,总理入席观看演出了。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演出人员一一握手、交谈、合影,总理说:“这出戏是江青同志推荐我看的,我问她有影射吗?(指剧中的党代表方大来影射的是总理)她说没有影射。今天看了戏还是有影射嘛。”(此前江青曾在吉祥戏院看过该戏,但没有上台见演职员,也未对该戏给予评论。)随后,总理不只谈了对戏的意见,还仔细地询问了剧团建团以来的概况和剧团在北京的演出情况,一一询问了每一个演员的年龄、艺龄、行当,对剧团在运用京剧传统程式表现现代生活上的革新创造精神表示了赞许。总理讲述了“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情况,并对修改剧本作了重要指示。合影留念时,大家请总理到中间去,总理便站到扮演杜震山的演员旁边说:“我挨着我们的师长,是我介绍他人党的。”〔剧中杜震山的原形是贺龙〕在近20分钟的谈话中.总理的每一句话都使大家感到万分的亲切。他指出:“《八一风暴》为京剧表现现代生活开了一个路子,京剧表演现代戏不容易,你们在表演艺术上有创造,方向对,这个戏还是第一次看。”“你们的表演很自然……在表演上突破了行当。这个戏在剪裁上还是可以研究的,前面松了些,后面紧凑,总之演的不错,时间压缩到两个半小时才好。今后你们的念白还可以注意些,你们的道白总的说还可以,但有的地方还像话剧,能不能多用京白,节奏上讲究一些,一定会更好,艺术上的创造应不断的研究、尝试。”周总理问:“你们演传统戏吗?(大家答:也演)对,你们演现代戏,也演传统戏,两类戏都演,可以互相借鉴。你们的方向对,今后一定要坚持,用戏曲来教育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政协礼堂演出时还有一件颇为有趣的小故事。装台那天,舞台工作队都在舞台上各自忙碌着,谁也没注意舞台上来了一位中年人,戴着眼镜。身着灰色中山装,摸摸这儿看看那儿,舞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似乎都感到非常新鲜。当时剧中所使用的枪支有一部分是真家伙,枪镗内的子弹是有火药没有弹头的子弹,管理很严格。他被剧中罗林连长使用的驳壳枪吸引住了。剧团的工作人员对他说:“同志,请您不要乱动,如果没事的话,请您离开舞台,不要影响我们的工作”。那位中年人很有礼貌地走下舞台,微笑而去。这时政协礼堂的工作人员走过来对剧团的同志讲:“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剧团的同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面前的这个人就是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他当时就在政协院子里上班。
     进京后,剧团在40余天内共演出39场,观众约3万余人次。演出期间,著名京剧艺术家李少春、裘盛戍、袁世海、杜近芳、张君秋、姜妙香、厉慧良(天津京剧团武生)等观看了《八一风暴》的演出。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了大型座谈会。周扬、林默涵、田汉等文艺界领导一致认为京剧《八一风暴》是出好戏,在运用京剧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方面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中国京剧院还邀清《八一风暴》的编导组成员和主要演员在本院举行了座谈会。很多京剧界艺术家在会上发言交流了演出经验,会后撰写文章,林默涵、李紫贵、袁世海、张庚、李啸仓、陶君起、黄芝冈等先后在《人民日报》、《大公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和《文艺报》、《戏剧报》等报刊上发表数十篇评论文章,叶浅宇画家画了演出速写《绣旗》、《赴宴》等在《人民日报》刊载。
     艺术家们在座谈发言及撰写的评论文章中,首先肯定了京剧《八一风暴》的演出,又从剧本改编、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服装等方方面面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建议,使剧团所有演职人员受益匪浅。进京演出之后,张家口市京剧团名声大振,先是保定、石家庄、阳泉、太原、大同等地进行了巡演,根据各方意见对《八一风暴》再次进行了修改。这一时期对剧本大的修改16次,小的修改百余次。从1964年始,又先后到天津、沧州、济南、潍坊、青岛、上海、苏州、常州、镇江、无锡、南京等城市进行演出。1965年由铜陵、九江到武汉渡过春节,后经河南省的信阳、郑州、洛阳、安阳等地返回张家口。
    在一年多的巡演过程中,各地有关领导同志均到剧场看望或举行座谈会表示欢迎。他们感谢张家口市给送来好戏,丰富了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并为当地的剧团送来戏曲改革的宝贵经验。在山西太原演出时,恰逢华北局在太原郊区晋祠宾馆召开五省市书记会议,与会人员提出要看京剧《八一风暴》,演出在山西大戏院举行。演出后李雪峰(华北局书记)、林铁(河北省委书记)、彭真(北京市委书记)、黄敬(天津市委书记)、乌兰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陶鲁笳(山西省委书记)等上台接见了演职员以示鼓励。
    1964年7月,剧团由青岛到上海时,上海市文化局领导和剧场负责人到码头迎接,安排剧团在天蟾大戏院演出。7月的上海,气候酷热,但演员们没有因天热而影响演出。天蟾戏院是上海最大的剧场。门楣上做了“张家口市京剧团演出”的霓虹彩灯海报,门厅里布置了京剧《八一风暴》的剧照。期间,著名戏剧家曹禺看了演出后高兴地说:“真是一出好戏。”上海京剧院院长、著名京剧家、麒派创始人周信芳,著名武生盖叫天也到天蟾看望剧团演职人员。期间,由上海市文化局组织张家口市京剧团,先后与上海京剧院、越剧院、沪剧院进行了互访、座谈并交流经验。
    张家口市京剧团的京剧《八一风暴》1959年至1965年演出898场。《中国京剧史》评价说:“整个演出洋溢着革命激情,在运用京剧艺术形式,塑造革命英雄人物方面有很大提高,给观众以极大的感染,在京剧现代戏的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经验。” (1637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9月版)
五、香花成“毒草”  好戏遭厄运
    由江西省话剧团和张家口京剧团演遍全国,并被解放军总政文工团、上海戏剧学院、全国各省话剧团、京剧团、评剧团等移植的《八一风暴》使历史上的南昌起义更加深入人心,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形象生动的广泛传播,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香花。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党集团基于他们篡党、篡军、夺权的目的,蓄意将其变成了“流毒”甚广,且有“深层背景”的“大毒草”。
    在林彪 “两杆子”(即枪杆子、笔杆子)政变经的指导下,《八一风暴》成了他们妄图实现篡党夺权罪恶目的舆论障碍。因此,林彪、江青和在江西的代理人在南昌八一广场召开“造八一南昌起义反”的万人大会,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被砸。话剧《八一风暴》不仅要批深批透肃清“流毒”,而且要彻底清算这条“黑线”所有人物及幕后指挥。在江西省、市文艺界造反派公开发行的《文艺战线》报上,于1968年7月24日刊登了“江西省话剧团毛泽东思想战斗纵队”署名写的《黑话剧(八一风暴)出笼前后》一文。文中写道:“1958年5月,方志纯及其爪牙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李定坤、石凌鹤之流,成立了所谓‘文艺创作放卫星指挥部’并把‘八一起义’定为放卫星的重大题材。石凌鹤亲自组织刘云、XXX坐镇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专门搜集材料进行创作,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一个借反映‘八一起义’为名的鬼胎即孕育而成。”随后编剧、导演、演员,参与过工作的人员被列入“反党黑名单”,炮打火烧,批透批臭。不少同志被关押,送进“牛棚”、劳改、下放。作者之一的余凡由此身心遭到摧残而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另一方面,林彪、江青及其代理人积极网罗策划,另组织人员要将《八一风暴》改成“前半出写起义,后半出写失败”并突出宣扬林彪的剧本,借以妄图实现毁我长城,篡党夺权的罪恶目的。1969年5月13日江青对北影和中国京剧团等单位部分人员讲到,“南昌暴动跟敌人打了第一枪,但是失败了,主要是政策上的错误,依靠外援到了海陆丰,被敌人消灭剩下不到一个团,上了井冈山。井冈山根据地是主席创建的,要写不能光写秋收起义,还要写南昌起义……写那样大不行,要写一个营。南昌起义有一个戏叫《八一风暴》,可以改写一个团,最好一个营。要摆脱贺龙。总理是按主席指示办事的,也不让写他的戏。《八一风暴》叫张家口京剧团先搞,然后我们再磨。”
    1974年,毛泽东提出恢复贺龙元帅的名誉,周总理亲自主持了贺龙追悼会。为了使京剧《八一风暴》尽快上演,1975年,张家口市文化局创办室先后派杨晓雄、刘涓迅、李章与张家口市京剧团团长白科华、党支部书记吕宏志等赴南昌、九江、武汉、北京等地采访搜集史料,并提出京剧本《八一风暴》的修改意见。当年适逢酷夏,南昌市京剧团按照“写一个营”的意见,搞出了一台名为《洪城枪声》的戏。请我们观看后,当地文化部门在征求我们一行和原话剧作者余凡、张刚的意见时,该戏被余凡戏斥为“把将军服(贺龙)套在了小排长(林彪)身上……”。当时,八一起义纪念馆(江西大旅社)是不对外开放的,我们破例被允许观看,并与该馆专家凌某进行了座谈。接着我们到庐山、九江考察。然后在武汉参观了毛泽东主持过的武汉农讲所和都府堤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故居。我们对剧本的初步改编意见当时认为重要的一条是在原改编本基础上,加入毛泽东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影响线:一是韩钊由广州农讲所带到南昌一面红旗;二是田英在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后,以毛泽东的学生身份由武汉农讲所脱险赶来参加南昌起义。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张家口市京剧团演职员以无比悲痛的心情和极大的复排激情,迅速赶排出新改编的京剧《八一风暴》,以实际的行动追悼敬爱的周总理。然而,四人帮在张家口的爪牙也极快地开始追查“是谁指使复排的?”要抓出幕后的操作人,京剧《八一风暴》的复排被扼制在摇篮里。粉碎四人帮以后,1976年的11月,四人帮在张家口的爪牙,开始惶惶不安,为了掩盖他们扼杀《八一风暴》的罪行,恬不知耻的说,“周总理逝世时不让你们排,是为了保护你们!”并把我们改编剧本的同志们招去质问:“毛泽东对八一起义到底支持不支持?”我们答:“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毛主席说,‘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是肯定了南昌起义的。1933年7月11日,毛主席在瑞金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名义签署的《关于八一纪念运动的决议》中说,‘八月一日是全世界反帝国主义战争纪念日,同时是中国南昌暴动纪念日。中国工农红军即由南昌暴动开始,逐渐在斗争中生长起来。’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每年八月一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此后,成为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能说毛主席不支持吗?”爪牙们又问:“既然支持,毛主席为什么不参加?”我们答道:“毛主席现在支持修坦赞铁路,他老人家也必须亲自去吗?他当时要领导的是秋收起义。”爪牙们(因为当时仍然还在批邓)又问:“那邓小平参加南昌起义了吗?”我们答:“没有。”爪牙们似乎松了一口气,又道:“你们到北京再了解一下,看看现在的中央对南昌起义是什么评价,然后再考虑复排!”
    为了尽快上演,我们立马追风地在北京走访中国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和新组成的文化部核心组领导成员搜集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陈毅、邓颖超等关于南昌起义的有关回忆和讲话;访问了肖克、何长工、刘型、涂国林、罗绍渔等参加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革命前辈和徐彬如、胡华、黄高谦等中共党史的专家们。我们进一步搜集到宝贵而翔实的史实,也受到了实事求是的革命传统教育。前辈们对革命的忠诚,对战友的缅怀使我们备受感动!他们对京剧《八一风暴》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盼望尽快能够看到该剧的上演。我们迅速赶回张家口。中共张家口市委在京剧团召开常委会听取我们的汇报,做出复排的决定。然而,四人帮的爪牙又再次找到我们说,“你汇报的那些东西,是谁讲的,让谁打个证明材料来。”我们这次干脆来个置之不理,充耳不闻。为了促进该剧的上演,我们在排练期间先后由北京请了周巍峙、乔羽、郑律成、苏里等到张家口给予指导。
六、始于辉煌  再创辉煌
    1977年初,文化部核心组很快派中国京剧院的导演李紫贵、音乐设计刘吉典、舞美设计郭大有等专家赴张家口帮助赶排京剧《八一风暴》。复排剧本是由杨晓雄执笔最后完成的,全剧由李紫贵最后执导完成。
1977年1月18日,京剧《八一风暴》在张家口正式上演,新华社发了消息,称“被四人帮打入冷宫10年之久的现代京剧《八一风暴》,最近在张家口市重新上演。”各地戏曲剧团纷纷到张家口观摩学习。2月初,该团进京被安排在人民剧场隆重演出,许多中央领导、文化界、戏剧界同行和热心观众看了演出。与此同时,江西省话剧团、总政话剧团等各地话剧院团陆续恢复重新排演了话剧《八一风暴》,同样受到了全国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而有的话剧团在修改上演的话剧《八一风暴》里,正面描写了八一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同志,正面写了朱德、贺龙、叶挺等同志。修改者的初衷是好的,想在剧中歌颂周恩来同志领导八一南昌起义的伟大功勋,因而受到热爱周恩来同志人民群众一时的激动和欢迎。但修改者却忽略一个问题,就是历史剧必须忠实于历史,它必须在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的描写上要忠实于历史、革命历史剧尤其应符合革命历史。修改者在剧中不顾1927年周恩来同志在白色恐怖下极端秘密地到南昌领导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而把原创话剧《八一风暴》中的方大来简单地改为周恩来,把周恩来写成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张发奎部下的“主任”,并亲自到南昌敌人卫戌司令部赴“鸿门宴”。让周恩来说方大来的话,这就不真实了,既违背革命历史事实,也损害了周恩来同志的形象。
    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话剧《八一风暴》改编的彩色故事影片《南昌起义》,却是非常成功的改编、再创造的优秀之作,再创了辉煌,重现了气势磅薄的历史画卷。
    1980年夏,江西省文化局局长李定坤同志,要时任江西省文艺学校党总支书记刘云到他家,会见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的姚国华、金大漠二位编辑,就上影计划根据话剧《八一风暴》改编成电影一事,征求原创作者的意见。刘云当时表示:“上影将话剧《八一风暴》改编成电影,这是大好事,我代表几位话剧作者表示欢迎”。当时他向他们提出:“改编成电影可不能让前敌委员会书记、八一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同志,到南昌敌人卫戌司令部赴‘鸿门宴’啊!这个情节是虚构的,用在话剧《八一风暴》中方大来身上可以,用到周恩来同志身上,就是严重损害周恩来同志的形象,也是违背历史的。因为当时周恩来同志,是在白色恐怖下,秘密到南昌的,请你们考虑。”当时,李定坤局长说:“原创作者的这个意见很重要,请你们考虑。”上影的编辑说:“电影剧本不会这样处理。”拍摄后的彩色故事片《南昌起义》,电影剧本是根据话剧《八一风暴》改编再创造的。它以广阔的历史背景,描绘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各个阶级、阶层人物矛盾斗争。概括了整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热情洋溢地塑造了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蔡和森、叶剑英、谭平山、恽代英等为创建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向武装的反革命打响了第一枪的丰功伟绩。
    把电影和话剧京剧相比较,不仅在典型环境的选择、矛盾冲突的安排上更加集中,许多场景作了较大的电影化处理以外,最大的改动是影片大胆地将重要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都真名真姓地出现在银幕上,除上面提及的一些我党早期革命斗争的领导人物外,其他重要的历史人物,如陈独秀、张国焘、李立三,还有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将军等都出现了。影片以形象逼真的众多的著名历史人物、宏伟的气势、富有历史特征的情节,把已经逝去时代的历史画卷再现于观众面前,它激发我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倍加敬仰之情,增加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鼓舞我们弘扬“八一精神”,为加速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影片《南昌起义》,在历史顾问胡华、艺术顾问夏衍的参与下,由经验丰富的老编剧李洪辛同志(执笔)与吴安萍、徐海秋、周大功合作,经过著名导演汤晓丹、著名美工师韩尚义、著名摄影师沈西林,在音乐、美工和演员们的通力合作,大胆地以文献形式,把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的历史画卷,作为“全景”而摄入一部故事片之中。这种改编,才是真正的改编,成功的再创辉煌,不失为获得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在中国电影史上永放光辉,光照千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604c580100elua.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19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发表于 2014-2-19 10: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处错误,文中说张家口市京剧团1964年巡演《八一风暴》到太原时恰逢中共华北局五省市书记会议,演出后各位书记上台接见演员,其中有天津市委书记黄敬,这显然不对,黄1958年去世,1964年时的书记是万晓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10:13 , Processed in 0.0248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