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579|回复: 1

“至公堂”文革历险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3-12-24 22: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

  年近古稀的安真光老先生亲眼目睹了“至公堂”在文革中遭遇的一次劫难。

  “就差那么一点点,至公堂这个文物就被毁了。”安真光说。

  应该说,老兰州人基本上都知道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至公堂”,也差不多只要去过医院的人,都曾看到过一座古老的建筑和那座古老的建筑上悬挂着的一块匾额——“至公堂”。尽管现在那座古建筑已经被拆的所剩无几了。

  刘宝厚老先生是老兰州,他在“至公堂”旁的家属院里居住已经几十年了,所以,关于“至公堂”的历史和故事,他很熟悉。
  
  “至公堂”这块匾额是由陕甘总督左宗棠于1875年甘肃举院建成时亲笔题写的。到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

  甘肃举院的建成,其意义上在于它结束了甘肃自己没有科举场所的历史。

  “至公堂”是甘肃举院内纠察官防总摄闱场事物的大员(也称为临监)和在考场提调监试的官员(也称为外帘官)办公的地方。其门楣两侧悬挂的楹联也是左宗棠亲笔撰写的。

  亲眼目睹了“至公堂”所遭遇的那一次“劫难”的安真光老先生和在兰大二院居住了几十年的刘宝厚老先生都表示,至公堂是文物,更是甘肃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见证,为此,它们呼吁有关部门能对屡次拆除后剩余的部分建筑给予保护和维修。
  
  讲述人:
  安真光,系兰大二院离休人员。
  刘宝厚,系兰大二院离休人员。
  
  故事:
之一——出手保护“至公堂”

 (是一块不值钱的三合板挽救了那块由左宗棠书写的百年历史的匾额——“至公堂”。)

  到现在,我还都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几月几日。那是1966年6月7日。

  那天下午我在门诊上班,就在给一个患者诊病的过程中,这个患者的陪员告诉我一件事,他说今天下午(兰州)十六中(即现在兰州民族中学位置)的一些学生要到二院来“除四旧”,听说主要针对的目标就是医院里的“至公堂”。其实,在当时那个时候,不论是说话的还是听话的人心里其实都明白,所谓的“除四旧”说白了就是打砸抢。

  文革期间,我除过承担着医疗工作之外,还担任当时医院“文革大批判专栏”的宣传工作。在我听到这个消息不多时,院长又派人来找我,来人告诉我说院长找我,很紧急,让我立刻到院长家里去。于是我就赶忙赶到了院长家里。一进院长家门,就见院长手中拿着一把推子,一见我,院长立刻就嘱咐我赶快帮他把头发剃光了。当时虽然心里还有点纳闷,不过看到院长神情严肃,我也就没有问什么,随手接过院长递过来的推子,三下五除二地帮院长剃了个光头。也就在给院长理发的过程中,我又一次从院长口中证实了下午有人要到二院来“除四旧”的消息确凿无疑。

  从院长家里出来,时间已近中午十二点的开饭时间,我急忙赶往孩(黑?)管组,这个地方是文革期间管制医院里的所谓的“牛鬼蛇神”的地方。在向门口站岗的警卫说了“下午有人要来除四旧的事”后,我便被允许进入管制区,随后,我又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几位“牛鬼蛇神”,并让大家迅速吃饭,吃完饭后和我一起去“办点事”。

  半个小时左右,我和几位“牛鬼蛇神”赶到“至公堂”,先取下了“至公堂”门楣两侧的四块楹联,(两块是左宗棠亲笔题写的,另外两块是监临使者谭钟麟撰写的。)随即,我们将这四块木制楹联快速地藏到“至公堂”前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下面,这里要说明一下,这个主席台是“文革”中为了开批斗会而搭建的,我们把楹联藏匿于舞台下面后,又在台前堵了许多砖瓦。“那么“至公堂”匾额怎么办?情急之中,我们想到了个应急方法——找一个东西把它盖在下面,随后,我们找来了一块三合板,按照匾额的大小对三合板尺寸进行加工,尺寸合适后,我们又找来红色的油漆快速地刷在三合板上,由于当时正是盛夏之际,天气十分炎热,刷在三合板上的油漆没过多久就干了,随后,我又在刷了红油漆的三合板上用毛刷蘸上黄油漆写了“革命堂”三个大字,然后将它挂到“至公堂”的上面位置。等这一切都忙完时,时间已经是下午的二点半左右了,这个时间距离“破四旧”的人来医院也没多久了。

之二——“至公堂”的楹联真的“失踪”了

 (谁也想不到的是,在“文革”中没有丢失的四块珍贵的楹联却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不见了”!)

  果然,那天下午3时不到的时候,那些“除四旧”的就来了,大呼小叫的,将院里的领导、群众集中在“至公堂”前,将院长在内的一些领导“揪”到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进行批斗,当那些人要给院长剃“阴阳头”的时候,才发现院长是个光头,只得放弃了。

  在批斗会进行的同时,一个带头的指着“革命堂”匾额问这里什么时候变成“革命堂”的?但是,当时在场的没有一个人吭声,这个时候,我心里其实特别紧张,就担心这些人会又进一步的动作。万幸的是在无人搭理的尴尬境地之下,那个人也只得作罢,继续上主席台进行批斗演说。折腾了三个小时左右,那帮人才收场离开了。

  第二天,我偷偷又到“至公堂”,从舞台下找出楹联,在它们上面涂上石膏,然后刷上红油漆,用仿宋体分别写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后,又把它们挂到原处。

  上世纪80年代左右,“至公堂”和楹联一切都回复原型,但是,不久之后,我出差回来后发现“至公堂”的楹联不见了。在多方询问打探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兰州通用机器厂搞厂史工作,所以医院里的个别人就擅自做主将楹联借给了兰州通用机器厂,随后,经过多次协商,总算是物归原主了,不过,遗憾的是,其中左宗棠题写的两块楹联中的一块被锯去了近二尺,原本珍贵的文物遭到了意外的破坏,实在令人惋惜。

之三——左宗棠与“至公堂”

(甘肃自明代起其行政管理就隶属于陕西,直到康熙二年,即1663年时才从陕西划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省。

  左宗棠于1866年任陕甘总督。

  在明代至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前,甘肃一直没有自己的科举场所。陕西和甘肃的科举考试考场设在陕西,甘肃学子如果想参加考取举人的科举考试,必须前往一千多公里外的陕西有关的闱场应试。)

  清光绪以前,时逢西北战乱,甘肃连续十年未曾科考,这无疑使得许多甘肃人才被埋没,也使得甘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左宗棠亲自写了一份奏章上呈朝廷,也正是这份奏章“成全”了甘肃的学子们——自此以后,甘肃有了自己的科举场所——甘肃贡院。

  当时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已七年之久,在刚刚领兵打完肃州之役,当他听说了不少科考合格的甘肃士子常常因家境贫寒,难以筹措到前往陕西参加乡试的路费而不得已放弃乡试的情况后,他深为甘肃众多贫寒士子惋惜,也就在那一时刻,同是举人出身的左宗棠决定向朝廷上呈一份奏章,请朝廷允许将陕甘两地分别乡试取士,并分设学政,这样甘肃士子就可以在省城兰州乡试。据说,当时皇帝阅读左宗棠这份奏章时,也深为奏折中的所透露的情真意切所感动,当即朱批准予。

  左宗棠奏章经朝廷批准后,甘肃全省各界情绪高涨,踊跃捐助白银用于建立贡院,前后一共捐了51万两白银,而作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更是身先士卒,他亲自组织人马在兰州勘察场地以及筹建事宜。光绪元年即1875年在兰州城西北郊的海家滩(即现在的兰大二院院址)建成了 “甘肃贡院”。因为贡院系科举取士之第,所以也称“举院”。

  甘肃贡院占地纵140丈,横90丈,外筑城垣,内建棘闱,棘闱即试院,中为“至公堂”,堂前建有明远楼,楼左右为南北考试号房,举院的大门在城西,门楣上书“为国求贤”四个大字。

  甘肃贡院落成后于当年的八月举行了甘肃首次乡试,参加乡试的士子超过了3000余人,比以往前往陕西参加乡试者多出几倍之多。左宗棠不但奏请简派考官,他自己更是以陕甘总督的身份亲临贡院并落座督考。获得此次乡试第一名举人的是来自秦安的考生——安维峻。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兰州开始兴办各类新式学堂,其中,校址设在甘肃举院旧址上的有:
  有甘肃农工商总局的总办彭英甲于1908年创办的农林学堂和矿物学堂;陕甘总督长庚于1910年创办的高等巡警学堂;1913年,由蔡大愚改组法政学堂,成立甘肃公里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张广建改建成他的“子爵府”。1927年甘肃省政府代主席刘郁芬奉冯玉祥令,在甘肃成立大学,省政府决定在“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大学,1928年成立了“兰州中山大学”;1944年改“兰州中山大学”为“国立甘肃学院”。1946年,国民党中央政府行政院决议成立国立兰州大学,并将翠英门内全部地基划归学校。)

http://100.lzu.edu.cn/XiaoQing/suiyue/200810/30-31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19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发表于 2013-12-25 03: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1966年6月7日,地处偏远的兰州就有学生要“除四旧”并对“牛鬼蛇神”剃阴阳头?北京的红卫兵也不过是在8.19开始倡议破四旧的。我觉得老人在回忆时把时间弄错了的可能性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12 05:28 , Processed in 0.06902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