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nol.ntu.edu.tw/nol/cours ... &semester=100-2
課程名稱 | 文化大革命文化史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開課學期 | 100-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歷史學系 | 授課教師 | 吳啟訥 | 課號 | Hist2202 | 課程識別碼 | 103 5219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56 | 上課地點 | 博雅201 | 備註 | 歷史系選修(20人)兼通識A2*(70人)。
限大學部學生
總人數上限:90人
外系人數限制:7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02crhistory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學界通常將毛澤東於1960年代中期發動的文化大革命定位為中共政權內部的權力鬥爭,或至多是毛澤東政治理念下的政治運動;四分之一世紀以來,針對文化大革命的歷史學研究,也集中在政治史和社會史的領域。然而,「文化」的因素在這場「大革命」中並不全然是藉口。文革的發動者不僅在運動之前即宣示要「破四舊」、「打倒封資修」,亦即破除包含中共所定義的「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和「修正主義」在內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與之相對應,在文革期間更實際推動「立四新」,亦即「樹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文革期間,中國大陸在文化上經歷了顯著的變遷,出現諸多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
深入觀察後可以發現,「破四舊」、「立四新」表面上承繼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激進批判精神,致力於塗銷中國傳統文化在各個層面的印記,大量摧毀中國文化傳統的有形硬體遺產,但在文化內涵上,文革更偏重以消除資本主義腐朽文化為藉口,著重於消除二十世紀以來西方文化,包括五四所提倡的科學與民主精神,以及1950年代蘇聯共產主義版本中隱含的西方文化之影響;同時以弘揚無產階級文化為藉口,重新詮釋中國傳統,特別利用漢人傳統民間文化和邊疆少數民族文化,承載毛主義的政治內容。毛主義者並不諱言其動員下層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政治目的,但他們竟於無意之間動態保存了在工業化、全球化背景下逐漸萎靡的中國傳統文化,更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向漢人社會和中國以外的世界推廣了境內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相較於漢人傳統文化中沿襲自中世紀的晦澀保守風格,以及漢人「革命文化」中「口號式」的單調呆板特性,「少數民族風情」中活潑、抒情、唯美的風格,尤其是直率的情感表達,對大眾產生致命的吸引力。
20世紀早期,歷史似乎明確昭示中國文化即將經歷徹底轉型,但文革中的文化現象,似乎又彰顯出文化轉型中的傳統慣性。經過近半世紀的沈澱,這一複雜現象所孕含的歷史意義逐漸浮現。在21世紀初期的臺灣,鼓勵和引導青年學子把握這樣不長,但足以同時代因素影響的機會,利用較西方貼近又有適當距離的視角,從歷史的高度,檢視文化大革命這一人類史上的重要現象,應可成為面對歷史獨立思考的開端。
本課程將以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圖像、舞台、影視、音樂、文學等精神文化現象為主要觀察對象,折射出20世紀中期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面向。
| 課程目標 | 甲、能夠瞭解歷史學發現暨研究政治與文化議題的方法;
乙、瞭解中國近代史、中共史與共產主義文化史的重要議題與史料來源;
丙、瞭解中國近現代政治史與文化史若干重要議題的內部線索、外部線索與各議題間的相互關聯;養成從文化史的角度思考中國近代轉型問題的能力
| 課程要求 | 課前需閱讀指定資料,上課時應參與討論;應於第12- 13周完成學期報告初稿,並在課堂上口頭報告。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一、指定閱讀:
1. 每週閱讀教師自編講義(課前在CEIBA提供)。
2. 文革圖像、舞台、影視、音樂、文學等視聽資料。(隨堂提供)。
3. 馬寶珠,《中國新文化運動史》(台北 : 文津出版社,1996)。
二、延伸閱讀
1. Leese, Daniel, Mao Cult: Rhetoric and Ritual in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
2. 馬寶珠,《中國新文化運動史》(台北 : 文津出版社,1996)。
3. 張順清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
4. 金大陸,《非常與正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5. Lu, Xing, Rhetoric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Los Angeles, CA :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2004).
6. MacFarquhar, Roderick, with Michael Schoenhals, Mao's Last Revolution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7. Dreyer, June, Art in Turmoil: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76 (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2010 )
8. Donald, Harriet with Stephanie Evans, Picturing Power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9)
9. 巢峰主編,《文化大革命詞典》(香港:港龍出版社,1993)。
10. 中央廣播電台編,《共匪廣播實錄》(台北:中央廣播電台,1991) | 指定閱讀 | 第1, 2週:教師自編講義1,2;《中國新文化運動史》上半部
第3, 4週:教師自編講義3,4;《中國新文化運動史》下半部
第 5週:教師自編講義5;《金光大道》、《豔陽天》節錄
第 6週:教師自編講義6;《共匪廣播實錄》節錄
第7, 8週:教師自編講義7,8; 《英雄兒女》、《鐵道衛士》、《海霞》、節錄
第9,10週:教師自編講義9,10;《紅燈記》、《杜鵑山》、《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節錄
第11,12週:教師自編講義11,12;《戰地新歌》選輯
第13,14週:教師自編講義13,14
第15,16週:教師自編講義15,16
第17,18週:教師自編講義17,18;《列寧在1918》、《賣花姑娘》、《地下游擊隊》、《火》節錄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末報告 | 60% | | 2. | 期中報告 | 20% | | 3. | 課堂出席 | 2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1 | 概述: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文化現象。 | 第2週 | 2/28 | 背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五四新文化運動與新藝術運動;蘇聯的「無產階級文化藝術」。 | 第3週 | 3/06 | 專題一、「提倡無產階級文化」:從延安文藝座談會到1965年。 | 第4週 | 3/13 | 專題二、「無產階級美學」與「勞動大眾審美趣味」。 | 第5週 | 3/20 | 專題三、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文學。 | 第6週 | 3/27 | 專題四、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廣播電視。 | 第7週 | 4/03 | 專題五、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電影。 | 第8週 | 4/10 | 專題五、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電影。 | 第9週 | 4/17 | 專題六、文化大革命期間的舞台。 | 第10週 | 4/24 | 專題六、文化大革命期間的舞台。 | 第11週 | 5/01 | 專題七、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音樂。 | 第12週 | 5/08 | 專題七、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音樂。 | 第13週 | 5/15 | 專題八、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美術。 | 第14週 | 5/22 | 專題八、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美術。 | 第15週 | 5/29 | 專題九、文化大革命文化與中國少數民族文化。 | 第16週 | 6/05 | 專題九、文化大革命文化與中國少數民族文化。 | 第17週 | 6/12 | 專題十、文化大革命文化與中國以外其他第三世界文化。 | 第18週 | 6/19 | 專題十、文化大革命文化與中國以外其他第三世界文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