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62|回复: 0

萧冬连:1957年反右——“大鸣大放”到“引蛇出洞”的策略转变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3-7-28 01: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本文摘自萧冬连:《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版,文章标题为编者所拟 。

  有人认为,1957年这场帮助共产党整风的群众运动,很快越出了它的范围,"成了一场为民主自由而战的斗争"。1笔者认为,如果有一场民主运动,它也不是自发的且必定要出现的,而是执政党自己鼓动"大鸣大放"放出来的。毛泽东放了一把火,结果烧出了他划定的边界,于是掉转方向,"后手"变"先手"。从整风转向反右,1957年的政治演进就是如此。其中决定性的环节有三个。
  第一,由"小民主"转向"大民主"。毛泽东最初提出整风,是希望采用"和风细雨"的"小民主"方式,并没有接受一些人提出的"大民主"建议。从3月17日到4月上旬,毛泽东先后到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进行整风的思想发动。然而,沿途了解到的情况是,党外热闹、党内冷淡。大多数干部对"双百方针"有怀疑、不敢放、不愿放。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长时间不宣传双百方针,这对毛泽东的触动很大,促使毛泽东下决心提前发动全党整风,并且动员党外力量来冲击党内的沉闷气氛。据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到上海看到民主党派的《文汇报》《新民晚报》搞得很热火,而共产党党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却按兵不动,"他就火了,就说要搞大鸣大放"。2这意味着,毛泽东接受了"大民主"。方式是召开各种座谈会,并把各种"鸣放"言论公开登报。影响最大的,是中共中央委托中央统战部邀集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各政党机关、群众团体以及教育、科技、文艺、新闻、出版、卫生等各界也陆续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号召向党提意见。虽说是共产党的整风,却听不到党内的动静,大量听到的是来自党外的批评,有些批评的内容越出"三风"的范围,涉及党派关系、党政关系和党群关系等制度问题,以及肃反扩大化等敏感话题,这就造成某种紧张形势。"开门"整风半月余,毛泽东虽然口头说党外人士所提意见多数有利于整风,事实上已感到某种危险。他特别提到,章乃器、罗隆基、章伯钧、陈铭枢等人的发言"有取消党的领导的味道"。3 到5月14日,中共高层认定,整风运动中暴露出一些"右倾分子"和"反共分子",4预示着运动将要转向。   第二,采取"引蛇出洞"策略。5月14日和16日,毛泽东两次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已经明确透露出准备反击的意向,但对党外秘而不宣。除涉及物价、外交、肃反三项,要求党报继续刊登"鸣放"言论,引右派出头,以"暴露其反动面目"。5《人民日报》连续发社论《欢迎非党同志帮助我们整风》《继续争鸣,结合整风》。直到6月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党内指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仍然要求"最好让反动的教授、讲师、助教及学生大吐毒素,畅所欲言",并"登在报上"。6其目的更加明确,就是要引蛇出洞,聚而歼之。   5月下半月,各部委、各地区、各大学、各学会都纷纷邀请党外人士座谈。这种"引蛇出洞"的策略,使更多的人卷入"鸣放"中,而且言论越来越刺激,情绪越来越激动。如统战部召集的座谈会,5月16日之前开了7次会议,只有36人发言。而此后开了31次会,发言的民主人士和工商界人士达140多人。《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31、432页。7许多人是在一再动员后才发表意见的。青年学生也开始动起来,学潮从北京高校向全国蔓延,大字报、大辩论成为他们"鸣放"的新武器,"其言论尖锐和大胆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民主党派和教授们的意见"。8事态有向社会扩大的趋向,出现了大字报上街、学生请愿、工人罢工等情况。撇开极个别言论,无论是高层民主人士、大学教授还是青年学生,绝大多数人并无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想法。其政治诉求并没有越出"社会主义民主"的范畴,他们真诚地相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以实行民主、法治和自由。高层民主人士大都置身体制内,认同共产党领导。基于宪政民主理念,他们关于政治民主、权力监督、言论自由、司法独立等建言,大多是建设性的。即使个别人有政治企图,充其量是想增加民主党派的发言权,绝非取共产党而代之。至于在社会上出现某些宣泄反共情绪的言论,在偌大一个中国不足为奇。   然而,毛泽东决不接受这些主张,断定中国"有出匈牙利事件的某些危险"。6月14日和7月1日,毛泽东先后为《人民日报》撰写了《文汇报在一个时间内的资产阶级方向》和《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两篇文章。在后一篇文章中,毛泽东认定右派分子的大本营是民主同盟和农工民主党,主帅是章伯钧和罗隆基同盟,他们的方针"是整垮共产党,造成天下大乱,以便取而代之"。9由此,反右派运动陆续在全国展开了。7月1日,毛泽东提出"需要在各种范围点名批判的","全国大约有4000人左右";不到10天,右派骨干名单增加一倍,"大约8000人"。10   第三,把运动引向广泛人群。反右派运动所以伤人众多,很重要的一步,是将运动引向各行各业,引向基层。关键的一次会议,是7月毛泽东在青岛召开的省市委书记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写了《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认定与资产阶级右派的矛盾是"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矛盾";要求用几个月时间,继续"深入挖掘","取得全胜","决不可以草率收兵。"11会议决定"党、团、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学校、文艺界、经济事业机关、合作社都要整"。12青岛会议前,反右派斗争主要在中央机关、民主党派、大专院校进行;青岛会议后,深入地县两级和大工矿、中小学校等基层,进入了全国性群众运动的阶段。   在群众运动中,各种"钓鱼"手段进一步发挥。被打成右派的原因各种各样,最多的是因对本单位领导不满。许多人并没有"鸣放",或因日记被查,或因他人揭发,或因"向党交心"而获罪。地方官员借反右之势,搞争权斗争,也并非例外。由此"挖出"的右派分子迅速增加。到1958年7月运动结束时,全国共划右派分子55万多人。13还有众多未戴帽子的"中右"分子,一些人虽未划为"右派"或"中右"也被处理了,伤及的人数远超于此。在这55万右派中,党外是主体,党内也不少。除了那些被广为关注的高层民主人士和著名文化人外,还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小人物"右派群体。据有学者研究,由低层干部、中小学教师和青年学生等构成的右派分子占到70%~80%,其中中小学教师占比近50%。14这些"小人物"右派往往被忽略了,他们的遭遇其实更凄惨。   注释:   1 杜光:《"反右"运动与民主革命》,(美国)《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5期。   2 《胡乔木论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第64页。   3 《林克日记》(手稿),第37~39页。   4 《中共中央关于报道党外人士对党政各方面工作的批评的指示》(1957年5月14日),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2册,第18页。   5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的讲话(摘抄本)》(1957年5月16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478页。   6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31、432页。   7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31、432页。   8 沈志华:《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第589页。   9 《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社论),《人民日报》1957年7月1日。   10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528、537页。   11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56、462页。   12 《青岛会议发言(记录稿)》(1957年7月17~20日)。   13 见1979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五部门《关于继续执行中央〔1978〕55号文件几个问题的请示》。   14 李若建:《庶民右派:基层反右运动的社会学解读》,《开放时代》2008年第4期。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 ... _201307268843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6 23:29 , Processed in 0.04592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