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32|回复: 0

陈芳:“六○○一”李城外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3-6-8 19: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与山不能相遇,人与人却可相逢。说到“文革”,就离不开文化人;说到文化人,就绕不过“五七”干校;说到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人们就会自然想到向阳湖文化;提到向阳湖文化研究,我们就想到了李城外。


耕耘与收获



李城外,向阳湖文化资源抢救性开发的发起人。自1994年起,他就开始了对向阳湖文化名人的采访与宣传工作。开始时,虽仅他一人孤军奋战,但他始终坚持着、坚守着,从一人到数人,再到一个研究会;从自发的民间团队到有组织的政府行为;从一条历史记录到一种文化现象,再到一门学科。他的努力成效显著,而其中的意义更是可圈可点。他的身上,闪耀出一个个体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立”之光。
他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首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这是他的最高学历。这样一个普通的学历,放在今天,实在是毫不起眼。但这绝不是他求学的终点——就在2012年6月29日,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正式签署了聘任其为兼职教授的聘书。须知,被武汉大学聘任为兼职教授,可是对一个人在学术上的认可,非得是某个领域有特殊贡献或是能担当领军人物,申报和审批的程序及其严格。对李城外来说,这份荣耀使他完成了一个电大毕业生到名校兼职教授的华丽转身,也是对他的文化自信的回报。回望这条自学成才之路,只能说这是专属于他的一条独特的、艰难的治学之路。
自1977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李城外从基层干起,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虽则“角色”转换多次,但无论在何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其治学精神与工作态度一脉相承。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地委机关任职。由于工作需要,素有文学爱好的他收集了咸宁各县市的地方志、地名志和组织史等资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新版《咸宁市志》“大事记”上读到“文革”中期的一条记载:“文化部到咸宁向阳湖创建‘五七’干校。一大批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及其家属6000余人在该校劳动锻炼……”自此,人与人相逢了。颇为幸运的是,李城外不是与一个人相遇,而是与六千文化人相遇。因为文学、因为咸宁,李城外开始了如今已被称为“向阳湖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工作。武大的肯定是名至实归的,在此之前,他已经走了整整18年。18年,从一个人的孤军奋战到带出了一个团队;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到研究出了一门学问。他以一己之力,实现了对整个咸宁大张旗鼓的宣传!是他,让我们欣慰于文化人身上难能可贵的文化自立。
你且看:1995年,李城外就已主编了《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下),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反映“五七”干校生活的回忆录;此外还主编了《湖北文史资料》之“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史料专辑”,《咸宁文史资料》之“向阳湖文化”、“李自成归宿研究”、“赤壁文化”等专辑。如许著作,早已成就他向阳湖文化研究和地方文史专家的声名。难怪在1997年,时咸宁地委一位主管宣传工作的领导对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先生说:“城外现在可称为六OO一,6000文化人加他一个名人中的‘名人’。”陈老也颇为认可:“李城外实在厉害,没有他攻不下的围城”——这下您可明白这“六OO一”典出何处了吧?
然而,对于文化,他是极为自觉的,不懈努力已是他多年的习惯。不出十年,他又编著出版了填补中国文化史空白的《向阳湖文化丛书》。这套300余万字的煌煌巨著共有5种7本:《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上、下)《向阳湖诗草》《向阳湖文化研究》《城外的向阳湖》(上、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话说向阳湖》还获得了第五届冰心散文奖。2012年国庆期间,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单位在重庆主办了“冰心文学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他以“五七”干校研究专家的身份作专题演讲,得到中国社科院和美国、台湾等海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日本著名汉学家秋野修二亦主动与他签约,将其这套书选译成日文海外出版,并于2013年夏顺利地大功告成。
如今,李城外的散文集《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已被北京大学列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书目;首都师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邀请他前往讲学。他为宣传向阳湖文化不辞辛劳的身影,还留在了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武汉等地学术会议上。
在编著丛书的同时,李城外还在《人民日报》《传记文学》《新文学史料》和《新华文摘》等全国多家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极大提升了咸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人民画报》《中华儿女》《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湖北日报》和《中国文明网·名人》及央视等多家媒体多次宣传他的事迹。不少曾在向阳湖“五七”干校生活过的人,在他身上获得打捞沉重历史记忆的勇气。还有其它省市的“五七”战士及其子弟们戏言,找到李城外就像是找到了“组织”!省委书记李鸿忠考察向阳湖时,热情称他为“文化李向阳”。
当了武大兼职教授,自然是要授课的。2012年9月26日,李城外来到珞珈山,为莘莘学子们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带他们回望一段艰难的岁月,领他们挖掘一座珍贵的“文化金矿”。课后,一位听课的访问学者问及治学,他侃侃而谈,毫不藏私、面授机宜。他的勇气和坚持是最让人感慨的。研究干校文化,必然得拷问“文革”,这分勇气,有他个人的,还有那些在干校中经历苦难的文化人的。李城外对武大学子们的寄语,是文化自觉的体现,更是自己治学之道的最佳写照:“乐于吃苦,贵在坚持,要视之为一项事业而不是一种负担,加上身体力行,方能取得成功。”
由于种种原因,“文革”研究已让海外学者占了先机,但是因为李城外的慧眼与坚持,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还是留在了国内。这其中饱含着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是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立;而这更是咸宁的骄傲,是咸宁人的文化自觉。正如他于研究之初所指出的那样,向阳湖文化对于咸宁而言,是“无形的知识产权”、“没有注册的专利”、“不用花钱的广告”和“品位高雅的土特产”。

欢欣与艰难

翻开《城外的向阳湖》上册,我们看到1995年3月19日这样一则日记:“购《中国地名词典》,条目中有‘咸宁’而无‘向阳湖’,附录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只有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而不见向阳湖‘五七’干校名人旧址,窃以为憾!”
一个人的文化慨叹,十八年后梦想成真!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长达126页,共计1943处。榜上登名,道路艰辛。第七批国保单位仍沿用第六批国保单位采用的分类法。其中古遗址516处、古墓葬186处、古建筑795处、石窟寺及石刻11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29处、其他7处。截至目前,加上这批新增的不可移动文物,我国国保单位总量达4295处。这一数字,意味着更多不可移动文物从此拥有法定身份,纳入国家重点保护的视野之中。它们不仅是弥足珍贵的文物,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中,“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在第106页,归属于共计329处的第五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序号:1813;编号:7-1813-5-206;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时代很有意思,与其它的中国历代王朝朝代或者具体年份有别,标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笔者遍翻名单,这样的时间标注仅此一处,这或许是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是反映“文革”的重要阵地的佐证之一吧,或许也是对像李城外这样一人挑起一个学科研究,自立自觉自信的敬意吧。
回首向阳湖文化的漫漫申报路,前后十几年,经历两任政府,终于获得了“国保”身份。2013年5月5日,原本是“城外中国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暨向阳湖文化沙龙挂牌座谈会”,即刻加上了庆祝“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获批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主题。再长的申报路,到此,也划上了一个句号。一直密切关注、推进此事的李城外感慨交加:“‘国保’获批,颇为艰难。最终结果公布,才算是尘埃落定,因为其中曲折,可能是瞬息万变。”他难以掩饰心中的激动,给研究会同仁下达了一项特别任务:《向阳湖文化报》要为此出号外,出特刊!
一树繁于一束花,有了市一级、省一级、国家一级的重视,李城外的脚步走得更稳了。

任重而道远

我们数数向阳湖文化研究给李城外头上带来了哪些学术“光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委员兼咸宁市作协执行主席,咸宁市委党校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会长,武汉出版社特约编审,曾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对他而言,长长的头衔,得来艰辛,却也当之无愧。
他是官场中人,骨子里更是一名文人。20年来,漫漫“仕途”路上的每一个岗位,都和“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从当年开始研究向阳湖文化时的地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科员、地委办公室副主任,到市政协副秘书长兼文史委主任、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到如今的一肩三职: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市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市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自2012年2月履新以来,周末无休、寒暑假无休,他被同事戏谑为“工作狂”,他以此为荣、乐在其中,有时甚至带病办公。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严谨认真的他以身作则,提出“质量立校、制度管校、实干兴校、人才强校”的治校理念,咸宁党校的事业蒸蒸日上。你瞧,2012年引进8名人才,其中公务员和研究生各4名,如今都已在党校岗位上表现优秀,有效地改善了党校年龄层次老化的现状,极大的缓解了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2012年全年全校共开设了14个培训班次,创下党校历史之最!
任务重了,但对李城外而言,可谓适得其所。他发现,如同全国各地的党校一样,咸宁市委党校与“五七”干校的渊源颇深。咸宁市委党校的前身,就是咸宁地区“五七”干校。他思索着,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咸宁的,更是党校系统的。他欣喜于咸宁党校是最适合,也最有实力研究“五七”干校的。于是,他统筹安排,党校校务与科研互助互进。校园网、校志和公开出版的校刊,都设有向阳湖文化的专栏或专章。2012年8月底,由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第六届荆楚学术前沿论坛,他作了《向阳湖文化资源的挖掘及其产业开发研究报告》主题演讲;与此同时,他在校内外多次作《向阳湖——咸宁的一座文化地标》的专题报告;市委党校还组织《咸宁瞭望》论坛,第一期便是“如何开发和打造向阳湖文化品牌”,其中无处不是学员围绕这一主题的务实建言。你如果前往咸宁党校参观,就会发现,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已成为市委党校的重点科研项目和省委党校的科研课题了。
纵观全国,咸宁的干校文化研究起步早,成果丰,以李城外为代表的咸宁党校科研人员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力争在学术研究上成为全国干校研究的榜样。2013年5月,咸宁成立了我国首家干校资料收藏馆。干校资料馆设在党校,它不仅可资研究之用,也是加强全国党校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李城外对于“党校如何开展干校研究”有着自己的一系列设想,正带领着党校和向阳湖文化研究会的力量一步步的推进着。
今天,在编著《向阳湖文化丛书》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后,李城外又计划推出《中国五七干校始末》《向阳湖五七干校始末》《中国五七干校研究》和《论向阳湖文化》等新的“拳头产品”,由他领衔并组织骨干力量攻关。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李城外一定会带领他的团队踏上新的征程,谱写出更为动人的篇章,让中国的“五七”干校研究大放异彩,为咸宁“长脸”,为文化人“壮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cc64ce0102ef7j.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2 19:41 , Processed in 0.0543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