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阿·巴舍尔斯特尼克,1953,《论社会主义劳动纪律》,邹宁译,北京:工人出版社。鲍曼,2010,《工作、消费、新穷人》,仇子明 、李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布雷弗曼,1978,《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方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华尔德,1996,《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龚小夏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科尔奈,2006,《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林超超,2010,《新国家与旧工人:1952年上海私营工厂的民主改革运动》,《社会学研究》第2期。马克思,2004,《资本论》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马赛厄斯 、波斯坦(编),2003a,《剑桥欧洲经济史》第7卷上册,徐强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马赛厄斯 、波斯坦(编),2003b,《剑桥欧洲经济史》第7卷下册,王文捷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迈斯纳,2005,《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杜蒲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芒福德,2009,《技术与文明》,陈允明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汤普森,2001,《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Bendix, Reinhard, 1956, Work and Authority in Industry: Managerial Ideologies in the Course of Industrialization, NewYork: John Wiley & Sons.Field, Robert Michael, 1983, “Slow Growth of Labour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Industry, 1952-1981,”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96.Filtzer, Donald, 1996, “Labor Discipline, the Use of Work Time, and the Decline of the Soviet System, 1928-1991,” International Labor and Working-Class History, No. 50.Gouldner, Alvin W., 1954, Patterns of Industrial Bureaucrac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Pollard, Sidney, 1968, The Genesis of Modern Management: A Study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Great Britain, Baltimore, Maryland: Penguin Books.Thompson, E.P., 1967, “Time, Work Discipline, and Industrial Capitalism,” Past & Present, No. 38.Walder, A.G., 1984, “The Remaking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 1949-1981,” Modern China, Vol. 10, No. 1. 【注释】
①工人出版社(编):《巩固劳动纪律》,北京:工人出版社1953年版,第85页。
②在沙俄时期,政府和社会对商业阶层就有一种敌视态度,他们并不十分注重经济效率,而是尽力维持大多数人的忠诚(马赛厄斯、波斯坦,2003b:362)。在苏联时期,整个工业化进程更是由政党来推动,并且依靠招募与培训工人来完成整个工业化进程(Bendix, 1956:7)。有趣的是,培训工人的责任主要不是由政党,而是由经理阶层来承担的。虽然列宁提出在革命后管理政府与工业要有一个转变,即提出由工人进行“直接管理”的理念,但是这种理念并没有提供一个行动的指南。列宁指出苏联政府要利用“资本主义所有好的东西”,比如劳动纪律、泰勒制、计件工作、劳动竞赛(Bendix, 1956:191)。
③反抗的原因在于:在苏联早期阶段,经历了沙俄工业化阶段、苏联革命以及新经济政策的老工人已然构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高流动率、缺勤以及极度懒散的态度,已经是他们工作文化的一部分。另外,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许多工人已经对他们工作的组织与强度享有较大程度的控制,这种控制的习俗使他们能够帮助自己抵抗泰罗制(Filtzer, 1996)。
④《巩固劳动纪律是党组织的重要任务》,载《人民日报》1954年11月6日。
⑤同上。
⑥《为谁劳动》,载《工人日报》1954年3月26日。
⑦劳动竞赛并非中国所独有,它曾在苏联工业生产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列宁曾经指出,提高生产率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建立劳动者自觉的纪律和组织社会主义竞赛(阿·巴舍尔斯特尼克,1953:12)。在苏联的实践中,苏联体制更多是通过组织劳动竞赛来获得社会主义的劳动态度,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大林指出,“竞赛的好处,就是它把人们对劳动的看法根本转变过来了,因为它把劳动从以前被认为是卑鄙的、沉重的负担变成荣耀、光荣、英勇和勇敢的事业”(阿·巴舍尔斯特尼克,1953:17)。在列宁等人的观念里,以开展劳动竞赛的方式建立劳动纪律,完全不同于泰勒制与福特主义所谓“科学”的纪律,因为前者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⑧天津市总工会(编):《巩固我们的劳动纪律(王秀珍思想讨论选辑)》,天津通俗出版社1953年版,第43页。
⑨辛洛:《劳动纪律讲话》,北京:工人出版社1954年版,第14页。
⑩同注⑧,第38页。
11同注①,第56页。
12同上,第58页。
13同上,第60页。
14同上,第61~62页。吴长青: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原文地址:http://www.opentimes.cn/bencandy.php?fid=339&aid=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