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10 23: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1979年
1月2日 厂党委做出决定,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揪错斗的同志,政治上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1月 根据国家劳动总局(1978)劳新字79号文件,给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的2%的职工升级,按比例升级24名,其中干部三名。
4月4日 经省委同意,总局党委任袁武烈同志为厂长。同日总局党委任王方培、任荣超、孙建平、贺清仁、李凡智为副厂长;副厂长徐军离任当顾问。
4月4日 总局党委任刘云山同志为党委副书记,任李凡智为党委常委,免去王福瑞党委常委。
7月1日 厂党委做出决定,授予十一名党员为模范党员称号。
7月 总局批准我厂212名长临工转为固定工。1980年3月15日党委向总局党委写出“关于我厂在临改工作中所犯错误的检查报告。1981年2月,总局调查组来厂进行了为时7天的调查。最后本着既要执行政策,又要稳定大局的原则,做了妥善处理。
10月27日 经省委同意,总局党委任王方培同志为党委书记。
11月 全厂干部进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1月26日 厂党委向总局党委报捷。报捷书说:截止11月25日,提前35天,超额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八项技术经济指标已有五项实现了年度计划。
12月15日 成立了汽车对。其宗旨是为加强全厂机动车辆的集中统一管理,提高“三率“更好的为生产、为生活服务,实行单独核算。其任务是保障生产,服务生活。
1980年
1月15日 共青团迎春机械厂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1月15日 开始执行修改后的工时定额。
1月27日 党委做出决定,表彰七九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同日,召开全厂职工参见的总结授奖大会。
1月29日 中共迎春机械厂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办公楼二楼会议室召开,历史二天。二月一日举行第一次全委会,做出了“关于加强党委会建设,搞好党风问题的决定”。
2月3日 从二月份开始,对全厂民兵进行了整组,全厂为民兵团,下编七个连,九个民兵排,一个武装基干连。
2月20日 根据国务院251号文件,从1979年10月起薪给40%的职工升级,到7月结束此项工作。
2月26日 召开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历时四天,于三月三日闭幕。
3月 刘明勤同志为全国系统1979年先进生产者。
7月11日 根据当的五中全会关于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的精神,对全厂283名党员,开始分三期进行一次普遍深入的思想教育,脱产轮训以《准则》和党章修改草案为基本教材,结合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每期十天80小时以上,共讲五课。
7月25日 开始选举虎林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迎春镇人民代表。最后选出出席县代表王方培、马建中二人。出席镇的代表贺清仁等四人。
8月6日 总局党委任李玉钧同志为副厂长。
8月25日 总局办公室批复:同意讲我厂集体所有制的农副业队改为大集体,人数为361任,应本着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随着生产的发展,可适当增加部分成员。
11月15日 试行扩大五车间自主权,在保证完成工厂下达生产计划前提下,生产民用产品,自寻销路,自负盈亏,所得利润四、六分成,即上交工厂40%,车间自留60%。但对厂内职工实行内部销售价格,工厂不提留成。
年底 根据统计资料,三吨拖车积压395台,总金额156万元。
1981年
1月31日 党委决定厂民兵团干部名单。
2月11日 厂党委批复同意第五届团委会组成人员(末召开第五届团代会,经请示上级采取同级党委审批,上级团委备案的办法组成新的团委会)。
2月14日 党委做出决定,表彰了1980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先时宜个人标兵。
2月 成产法庭、安技科、销售科。成立法庭1984年3月23日经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3月17日 鉴于生产形势不如往年,材料超储,产品积压,拖车等产品生产周期长,造成定额流动资金点用过多,为最大限度减少亏损,试行资金归口管理,辅助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和部分管理费用实行限额指标包干的办法。
3月22日 汽车队贮气罐爆炸事故,3人烧伤,1人烧重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4月12日 经总局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复查评议,总局党委批准,陆春年等11名同志套改为工程师、技师。
4月26日 经总局党委讨论同意副厂长徐军离职休养。同年总局党委批准易地安置在牡丹江市。
5月21日 根据总局(1981)13号文件,我厂由迎春农业机械厂更名为迎春机械厂。
6月15日 党委做出决定:表彰优秀共产党员。
6月16日 在常委民主生活会上,讨论制定了常委公约,即“十要十不准”。对于搞好党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6月27日 省委同意孙建平付厂长离职休养,免去常委、付厂长职务。同年11月5日总局同意易在安置在河北省丰润县。1983年12月29日总局党委通知,省委同意孙建平离休后按省副局级待遇。
6月 以农副业队为基础,成立服务公司。领导干部由工厂派出。
7月1日 进行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
7月11日 在全厂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
7月15日 党委通报表扬共产党员王玉光同志拒腐蚀永不沾。
7月 中旬经来连续降雨,特别是29日19时至次日凌晨五时大暴雨,七虎林河上游的云山小库开闸放水,造成我厂热锻、机加、铸造车间进水,服务公司和职工自留地2000余亩被淹绝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9月16日 职工陆森,在我厂自用公路北头,距铁路扬旗杆70米处,被853农场37—50213号解放货车的拖车轧死。
9月17日 总局批复我厂建锻压、冲压车间,总建筑面积1800m2,总投资50万元,其中总局投资40万元,其余由工厂更新资金安排。冲压车间1983年末竣工交付使用,锻压车间改为铸造车间,于1984年竣工交付使用。
10月3日 工厂与五车间签定合同,在五车间试行“成本包干,节约提成”经济责任制。
10月 厂技工学校开学。同年12月15日总局“闰于技工学校具体事宜的通知”确认我厂技工学校,在1979年经省政府(1979)217号文件批准在案。1982年8月15日总局下达能知:包括我厂技工学校在内的垦区四所技工学校,其任务由培养技术工人转为培训在职职工,技工学校名称仍保留。
10月27日 27—30日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议题是贯彻落实全国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精神,着力解决各级领导思想上的涣散软弱问题。会议形成了纪要。
11月9日 总局批准晋升江建国等四同志为工程师。
11月13日 因虎林电厂迎春变电所值班员违章送电,丛明触电死亡。
11月 经《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内容,对党员分三期进行脱产训练。
11月 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设计、试制成功装配式波纹钢板粮仓,1983年投入批量生产,已形成系列,生产200吨、390吨、500吨、1000吨、2400吨不同容量的仓体斗式提升机、水平输送机,通风引风系统、电子测温系统、扫仓出仓绞龙、空中通廊、液压自动卸车台等先进配套设备。迎春机械厂生产的粮仓,加工工艺先进,造价合理,设备配套,这在全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厂家居于领先在位,已占领广阔的市场子,除武装了八五三、五九七、洪河农场粮食处理中心和本省一些大、中粮库外,已销往吉林、辽宁、河北、北京等省市。在两年的时间里,生产各种规格粮仓238台,总容量为122590吨,创产值617万元,1985年的生产量超过这两年的总和。
12月26日 总局党委讨论,省委同意,任刘云山同志为党委书记;任荣超同志为副书记、厂长;厂长袁武烈同志离任为顾问;免去王方培党委书记职务,调总局佳木斯物资供应站任职。据财务决算,1981年亏损151万元。
1982年
1月10日 总局工业局下达1982年经济承包任务,给我厂的指标为:按净利益包干基数-80万元。15日工业局关于下达直属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的规定中,对我厂实生亏损包干,定额补贴,超亏不补,减亏留用。
1月15日 15—17五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召开。确定了我厂1982年的战斗口号,即:振奋精神扎实干,完成产值四百万降低亏损三十万度过难关求发展。
2月9日 厂下达2—4月份经济承包试行方法。
2月15日 召开第五次团代会。
2月20日 为确保年度财务收入计划的完成,对各科室、车间费用开支实行限额。
2月21日 党委议定1981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2月23日 贯彻总局纪委打击经济领域里违法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在全厂深入搞好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
3月29日 党委、厂部联合做出部署,开始在全厂进行面上的企业整顿工作。
5月 400吨压力基础工程报废,损失价值万余元。
5月29日 我省垦区第一艘采金船北兴农场北大荒100H—1号采金船,由总局委托我厂施工建造,双方1982年5月29日签定”100H采金船议定书”,经当年6月21日进点准备,翌年3月14日组太60余人的施工队开赴工地建造,历时16个月,于1983年9月下旬达到联合试车阶段,经20余天的运转、调试后,于1983年10月18—20日,在黑龙江黄金公司地方采金管量处王宝贵副处长,杜迅同志亲临指导下,采金船交接验收委员会按有关规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检查,认为基本达到技术要求,可以交付生产,在北兴农场金矿投入使用,年产量为20000两黄金,产值100万元。
6月4日 党委印发工会开展立功运动试生办法,开始了在全厂开展立功运动。
7月 自来水第二期工程竣工,从此,全厂自来水由原定点供水到通到各家各户。
8月 在面上的企业整顿中,按照总局的要求,对机关职能机构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科室改为五办一室。七个生产车间由连级单位升格为科级单位。
8月 经总局教育处批准我厂开办一个普通高中班。
9月17日 召开五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
9月21日 总局援予陈云峰等同志以会计师职称。同日总局援予关福祥同志统计师职称。
9月29日 厂下达9—12月成本包干、节约提成奖励办法。
9月 开办职工中专。并于1983年4月25日经省政府批准建立黑龙江省农垦迎春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0月4日 对五车间按销售成本大包干的办法承包喷雾机及泵。
10月 副厂长贺清仁经总局党委批准离职休养,已于同年5月批准易地安置在大连市。
10月15日 经总局教育处批准,我厂开办一年制和三年制职业高中。
10月 10—11月利用业余时间,以新党章为内容,对全厂党叫进行训练。
11月7日 总局党委讨论,省委同意,任邹本业为副厂长。
11月19日 总局党委讨论,省委同意,王立清、王海亭任副厂长。
年底,据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生产、经济形式势开回升,1982年总产值完成466万经营成果在总局给我厂下达亏损包干80万元的基数上减少亏损33.6万元。
1983年
1月7日 为贯彻总局党委扩大会议定精神,厂党委于1982年12月23日—27日,用四整天的时间,召开了有中层领导干部共60人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会议结束后正式向总局党委做出了报告。这次会议:①明确了总局1983年对我厂实行亏损不补,盈利不交,一定三年不变的政策;②确定了1983年生产建设的指导思想,力争实现六百二十万扭亏为盈三十万开创工厂新局面;③确定了从1983年起生产整机与配件专杂并举的产品发展方向。
1月24日 党委做出表彰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和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两项决定。
2月19日 经省农业机械工业公司董事会议通过,吸收我厂为省农机工业公司董事会的董事厂,厂长为董事会董事。
2月28日 28—3月2日召开五届三次职代会,历时三天。
3月3日 工业局下达1983年经济承包主要指标,对我厂的承包办法是盈利不交,亏损不补,到1985年一定三年不变。
3月4日 厂长任荣超同志逝世。
4月5日 从四月五日至七月一日,利用党日活动时间,对党员进行了新党章的补课教育。
4月17日 召开第六次团代会。
4月20日 厂党委通令嘉奖采金船工地。
4月29日 总局党委讨论,省委同意孙玉忠为工会主席。
4月 我厂被评为虎林县的优抚工作先进单位。
4月 经总局党委批准,副厂长李凡智离休。
4月 经总局纪委组织的党风联合检查组确认我厂1982年为党风进一步好转的单位。
6月24日 一车间党支部为总局的先进党支部,侯成业、田占文为总局的优秀共产党员。
7月19日 总局党委讨论决定,省委同意,任王立清为厂长。
7月29日 修筑俱乐部至车间水泥公路,到10月14日竣工,全长420延长米,是由四车间施工的。
8月12日 党委做出规定:改善科技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
8月16日 召开五届四次职代会,历时二天。
8月 坚决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执行“坚决打击,一网打尽”的方针,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9月10日 根据总局的布点,党委、厂部联合做出关于我厂自行全面整顿的部署,开始对企业自行全面整顿的工作。
10月10日 依据《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对青年工人的教育进行了改革,开始对全厂青年工人进行脱产轮训。
10月30日 开始从1983年四季度给职工调整工资的工作。
11月 由国际投标、迎春机械厂设计、制造的七吨高箱农用挂车,可利用牵引车的液压输出力两侧倾卸货物,并配有气压自动装置。1984年投入批量生产。这种车系两层车箱板,既适合于散装粮,拿掉上层板又可以装运砂石及其他物资,深受用户欢迎,成为畅销的热门货。
11月11日 总局党委根据中组发(1982)13号文件规定,省委同意,林如臣等六名同志按副处级待遇。
11月26日 中共迎春机械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历时二天。第五次党代会确定1984年我厂在经济工作中总的指导是: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调整服务方向,扩大服务领域,开发新产品,放开手脚,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应变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垦区服务。
11月 根据省委领导同志提出的机械工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方针,我厂的服务方向即由为农场服务,转变到为农场和农业机械化服务。
12月6日 党委会研究决定,机关管理机构,撤销办支室, 恢复科室体制。并按新的编制重新调整配备了干部。
年底 这一年,把全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转到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大力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总产值创历年最好水平,完成765万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实现净利润32万元。
1984年
1月12日 党委表彰1983年优秀共产党员十七人。
1月26日 召开全厂总结表彰大会,王立清厂长做了一九八三年工作总结,给1983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发了奖。
2月7日 总局党委讨论,省委同意,赵德利同志任党委副书记,李玉钧同志兼任总工程师,孟晋喜同志任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2月9日 9——10日,党委召开有中层领导51人参加的扩大会议,议题有四项:①传达贯彻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②部署1984年度生产建设计划;③讨论议定1984年经济承包方案;④部署1984年政治工作计划。确定了全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立志改革迎挑战,继续奋战八四年,广开道路多增产,实现利润32万。
2月18日 选举虎林县人民代表工作开始。经过充分准备,于3月27日依法选出虎林县第九届人民代表二名;干部代表、厂长王立清,非党知识分子代表、医院副院长、主管医师马建中,张伟寰同时被推荐为虎林县政协委员。
2月23日 召开了第六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历时二天。
2月24日 总局党委同意,总局政治部任长志诚为副总工程师。
4月 经党委会议反复讨论确定,以改革的精神,对年初定的经济承包办法做了修改,从五月八日开始实行“利润包干,独立核算,定额上交,自计盈亏办法”,奖金不封顶,工资不保底,全厂职工向下浮动工资20%。
4月 根据总局文件规定,对科技人员在现工资基础向上浮动一级工资。
5月4日 机关团支部在团中央教育活动办、中国表年报社、中国青年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党在我心中”基础知识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5月 以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为内容,对党员进行训练。
6月19日 在全厂推行民主选项举车间干部。7月10日由厂长对行政科室、车间领导干部宣布了任命。从七月份开始对各级领导干部及工组长实行岗位津贴。
9月 公安楼、物资楼、职工文化中心楼竣工交付使用。公安楼、物资楼当年施工当年竣工。文化中心楼始建于1983年。
6月27日 开始在全厂推行班组经济核算。这是推行全面经济核算的一个实际步骤。
8月15日 召开六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大会审议通过了厂长给3%的职工奖励晋级和企业自费给15%的职工浮动升级。
9月13日 我厂下转盘质量管理小组荣获1984年黑龙江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9月24日 总局整顿企业检查验收以马继顺为组长,宋传成为副组长七名同志,于9月24—28日,对我厂企业整顿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验收,28日下午在俱乐部召开了有800名职工参加的大会,由验收组长马继顺做了检查验收情况的报告,认为我厂企业整顿基本合格。厂长王立清在大会上对检查验收做了表态讲话,提出按照《六好企业规划》,努力在两、三年内把工厂建成六好企业。总局于1984年10月12日做出批准迎春机械厂企业整顿验收合格并颁布发合格证的决定。
10月4日 从即日开始在全厂开展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这一天,给全厂共产党员讲了《关于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问题》的党课。
10月18日 党委召开有生产、经营科室领导参加的扩大会议,研究1985年生产计划安排,重申10月5日党委扩大会议确定的85年生产要遵循的思想,即赔钱的不干、库里有的不干、没销路的不干。会议还确定:鉴于国家钢材涨价,对部分产品价格适当向上调价。
10月23日 我厂与河北省大厂县城关镇人民政府和城关镇小厂村民委员会,就我厂在大厂县建立分厂问题,双方达成协议。协议条款六项,购买建厂占地119亩,每亩4000元,共资金48.5万元,分期付款,85年一季度付60%,86年一季度付清。10月24日大厂县就和粮食关系,随迁家属不超过职工总数的50%。
12月 新建铸造车间900m2它始建于1982年7月。
12月 根据省农场总局的文件精神,批准我厂招收101名全民合同工。
第三编 简 史
第一章 沈阳军区领导时期
(1949年2月——1958年3月)
第一节 接收国民党天津三0七汽车修理厂
一、接收三0七厂:1949年1月16日,平津战役中,我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天津。
我军进入天津后,立即着手组织接收国民党在市内经营和管辖的工商业的工作。第四野战军特种后勤部军械处,委派军械科长王厚敏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接收国民党军联合勤务总部天津307汽车修理厂。军事代表郑义与307厂原厂长刘树兰办理移交手续。经手人庶务员刘甲勋将原有的职工、设各、物资全部清点造册,于旧历二月十七日如瘦长点交,移交的物资源共享价值国民党货币59.4万元。该厂的厂址是天津市河东区13经路。当时厂是是刘树兰少校,付厂长汪俊少校。该厂的建制是两级管理。
厂部下设二室三股。股长王克俭少校,副股长陈孟英、谭斗寅,负责领导生产。检验室主任杜秀衡,负责产品质量。器材股长翁剑横,负责器材供应工作。总务股股长张桂浩,副股长汪云豪。会计室负责人崔永维。工厂下设两个技术大组和一个杂工组,共有官兵和职工179人,其中工人133人,管理和后勤人员46人。
二、组建新厂:我军接收国民党天津三0七汽车修理厂完毕后,及时组建新厂,动员工人复工,对三0七厂全体官兵、职工的政策是:离厂留厂由己。离厂的发给路费,并欢送;留厂的纳入解放军序列,成为新建厂工厂的职工。大部份人自愿留下随军修理汽车,并有十几个人申请入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愿离厂的仅几人。
新组建起来的工厂,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后勤部军械处汽车修理厂,厂址暂时不变。任命刘建中为厂长,政治指导员李荫圃。留用汪俊为付厂长。工厂的建制仍是两级管理,厂部设修理、器材、检验、会计、总务五个股,下设四个生产修理大组。特后军械处任命王克俭为修理股长,蔡仲禄为器材股长,杜秀衡为检验股长,崔永维为会计主管,佟阜民为总务股长。新厂组建后很快恢复了生产。缺少厂房工人们就露天作业,为了配合部队进军南下,职工们昼夜抢修装甲车和汽车。工人不足,经上级批准于四月份接收沈阳汽车19厂出战勤的技术工人64名,由队长隋国海付队长刘克平带队进入工厂,给工厂增加了新的力量。
第二节 随军南下与北上
一、南下:1949年7月工厂奉命随部队进军南下。当时迁厂困难很大,生产设备都要同时搬迁,否则无法生产,铁路尚未畅通,又要避开敌人的主力,起点不能走京汉线,而是从津浦绕陇海,逾过京汉,跨过长江,最后胜利到达武汉,在武昌徐家棚安营。沿途几千里,几次换车,装卸无起重设备全都是职工们肩扛手抬。职工们长途跋涉几千里,几餐露宿但情绪饱满,毫无怨言,人人愿为早日解放全中国贡献力量,于七月中旬胜利完成了动迁任务。
二、北上:1950年3月上级决定工厂由武汉迁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从春风和暖的江南迁往白雪尚在皑皑的北疆,沿途又是几行里,职工们闻令即行,愉快的来到北方城市哈尔滨。厂址在道外区南极街5号。驻哈后工厂奉命由四野特种兵后勤部归属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领导。当时职工们无住房就借民房,搭帐篷居住。开始无修汽车任务,工厂组织起来去哈尔滨新建的亚麻厂。由于职工们勤奋劳动,受到亚麻厂党委的表扬。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接收修理汽车任务后,为了支援抗美援朝,工厂组织工人开展红旗突击竞赛活动,并派出援朝突击组奔赴朝鲜战场,为前线抢修汽车,完成任务回国后受到上级表扬,并给工人李长诗记了功。
第三节 迁厂本溪
一、迁厂:1951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工厂从哈尔滨迁往辽宁省本溪市,分两批搬迁,第一批职工与生产设备,第二批家属与留守人员。厂址在本溪市彩屯区。为了配合部队抗美援朝,工人采取边建厂边生产,建厂、生产两不误的方针。从新调整了生产组织,厂部下设引擎、车身、制配三个生产大组,大组下设若干生产小组,开始有系统有计划的组织生产。
二、“三反”运动:1951年底,工厂根据炮后政治部的通知开展“三反”运动,机关向工厂派来“打虎队”领导工厂“三反”运动向纵深发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揭发出工厂的严重贪污、受贿行为和巨大的损失浪费。于1952年2月14日炮后政治部以政秘字1号文件通报炮后本溪汽车修理厂“三反”运动的结果:1、在贪污受贿方面工厂领导干部带头,与哈尔滨奸商刘胖子勾结,拉拢贪污受贿,全厂46名干部中有36名受贿,占全厂干部的80%,其中团级干部政委1名,营级干部厂长1名,营级股长1名,连级股长两名,薪金制股长1名,连级干事1名。在贪污受贿人员当中党员13名,团员17名。奸商刘胖子用各种手段拉拢收买我们的干部,干部回家他给所谓安家费,干部生活困难他给40万元(东北币)“接济”。政委小孩满月他送金牌子,股长闹老婆问题他给介绍对象等等。我们的干部对这样的资产阶级腐蚀进攻不以为敌,反以为友。刘胖子成了工厂的“红人”,各方面都给予方便。经常与工厂私自签订修建合同。工厂按装暖气,煤建公司予算25,000万元不用,却到哈尔滨找刘胖子以35,000万元包给他。凡事能找刘胖子办的不找别人。由于刘的拉拢、腐蚀,致使工厂干部贪污受贿达15,000万元。2、浪费方面更严重,工厂随军南下时将30台能修复的汽车全部拆毁,仅带走部份另件。由于保管不良冻坏汽缸,轮胎无气硬拖损废百余条。损失浪费共达103,697万元(东北币)之巨。上述都是官僚主义造成的,由于领导干部思想蜕化,必然产生严重的后果。炮兵政治部根据工厂“三反”运动的结果对干部给予严肃教育,并分别错误的程度给以纪律或刑事处份。
三、领导更替:“三反”运动进展很快,涉及面广,牵制人多,因而厂领导不断更换。原厂长刘建中停职后,于1952年2月上旬炮后派来军械处付处长周天浩任厂长。工作不到半年后把周调回。1952年7月4日炮政派来炮二师二十九团政治处主任侯兰亭为厂付政治委员。1952年8月20日炮政又派来直属政治处主任韩智田为厂政治委员。1953年1月上旬炮政派韦昌森为政治委员。1953年3月18日炮后派来军械处科长贺清仁任厂长。
四、领导关系变更:“三反”运动结束后,炮兵后勤部根据中央政务院关于统一处理机关生产的决定,将所领导的本溪汽车修配厂于1953年4月份转交给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运输管理部汽车修配四厂。为了编制统一,后勤部下令,任贺清仁为厂长,韦昌森为政么。厂部设五个股,即工务股王克俭为股长,陈富山任命为材料股付股长,凌洪藻任命为检验股付股长,郭吉敏任命为会计股付股长,吴海林任命为总务股长,邬祖清任命为仓库主任。下设两个车间,车间下设14个工段,两个工具室。当时全厂职工268个,其中供给制86名,薪金制182人。全体职工中党员25名,团员42名。工厂移交后,生产逐步走向正规,为了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是,相适应的建立起来几项生产管理制度,五月份贯彻了修车作业操作规程、检验制度、派工、领料、竣工验收等二项制度。并贯彻上级下达的厂规、考勤两项制度。工厂经过从新调整、整顿和健全了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对修车产量、质量和成本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四节 六个小型汽车修理厂合并
一、六个小型汽车修理厂:建国初期,东北军区驻沈阳部队,发扬延安生产自给的精神,在沈阳市内先后建起了一批工业生产工厂其中有六个小型汽车修理厂,他们是:厂址在和平区南五马路129号的军区司令部管理处领导的前进车修配厂;厂址在沈阳市南市区北五经路21号的军区通讯处领导的联记汽车修配厂;厂址在沈阳市北市区市府大路142号的军区防空司令部管理处领导的二四汽车修理厂;厂址在沈阳市和平区和平街62号的军区政治部总处处领导的新农汽车修理厂;厂址在沈阳市北市区五伟路3号的军区公安警工团后勤处领导的八一汽车修理厂;厂址在沈阳市南市区和平街95号的军区干部管理科领导的通记汽车修理厂。这些小型汽车修理厂,在建国初的经济恢复时期,起到了一些作用解决了部队当时修汽车的困难,节约了部队的经费开支,同时为国家发展生产培养了一批汽车修理技工和管理干部。
二、六个小厂合并:1952年春,“三反“运动在部队结束后,东北军区机关生产处理委员会,根据政务院关于统一处理生产的决定,于1952年5月30日以9号文件通知驻沈阳部队属于军用的汽车修配厂一律移交给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管理部统一领导。通知要求各单位在6月清理完物资,7月份办理移交手续。并要求各单位将全部资金、物品、设各、厂房、债权、债务和工人干部完整无遗漏与隐瞒地移交。移交前各厂上级领导机关都派人到工厂招开了不同形式的会议,作了交待。军区后勤部车辆运输管理部部长苏焕清、政委黄惠良、付部长王作藩、工厂管理处处长冯玉刚等领导招集小厂负责人作了汇报,摸清了各厂的职工、生产、经济等基本情况。于6月下旬车管部召开了6厂合并前的全体职工大会,苏焕清部长、黄惠良政委作了动员报告,讲明集中的重要意义,合并后有利于发挥人力物力作用。并要求全体职工奋发图强,齐心努力把新厂办好,为抗美援朝多修车。会上明确,定于7月初集中于沈阳市和平区南五马路129号,前进汽车修配厂作为新厂的厂址。
三、组建三厂:六个小厂于1952年7月合并后,厂名是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运输管理
部汽车修配三厂。任命原前进厂厂长徐军为厂长,原联记厂厂长王存为付厂长,后勤部派来董仁杰为党支部书记。赵长春当选为工会主席。厂部设会计、器材、工务,总务四个股和一个计划组。下设三个车间,一车间是基本生产车间,负责汽车大修,车间下设16个修理组,三个板金组,一个喷漆组。二车间是辅助生产车间,下设车工组、钳工组、锻工组、水箱电气组。三车间设在南市区五经路21号原联记厂址内,下设轮胎补修组铸工组。后勤部任命甄福祥为工务股长李殿芳为会计股长,李木为器材股,黄丹平为总务股长。一车间付主任李玉良,二车间付主任许桂林,三车间付主任林春生。全体职工270人。其中:生产工人215人,管理和服务人员55人,生产能力计划年度大修汽车380台。
第五节 三、四两厂合并
一、筹建:1953年11月,东北军区后勤部决定,本溪汽车修配四厂与沈阳汽车修配厂合并,四厂迁至沈阳,厂址在沈阳市铁西区兴华街2段2号,厂名为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部汽车修理配三厂。根据决定精神,两厂立即抽人筹建新厂,成立了筹建小组,四厂厂长贺清仁为筹建功立业组长,三厂付厂长王存为付组长,负责筹建时期一切工作。四厂总务股长钱宝太负责新厂址的改建、维修和运输、生活等后勤工作。四厂工务股长王克俭负责车间使用的设计和设备安装等技术工作。三厂人事干事迟缓负责新厂的组织建制、机构编制等人事工作。四厂会计王权明负责财务收支工作。经过一个月的筹建,于12月初设备、职工陆续迁入新厂。新厂的厂区面积为46,561平方米,厂内建筑面积为18,863平方米。两厂合并是以三厂为基础,四厂办理移交手续。移交书的内容根据军区后勤部车辆运输管理部的通知,将原本溪汽车修配四厂全部财产,包括资金来源、债权、债务全部移交给沈阳汽车修配三厂接收。据当时移交表册记载,移交来的薪金制职工196人(供给制人员未列入,暂回部队,以后根据具体情况,需进入的陆续进厂),移交来的全部资金设备价值249,582万元(旧币,每万元折合人民币1元)。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副政委为第一付厂长,王存为第二付厂长,孙建平为党支部书记。赵长春当选为工会主席,王维发为团总支书记。工厂的建制是4级管理体制,厂部下设车间,车间下设工段,工段下设工组。具体编制是:厂部设厂长办公室,党总支办公室,计划、财务、检验、人事、保卫、生产、技术、供应、总务等9股2室。下设两个车间,大修现为一车间,配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付主任、技术员、统计员。车间下设10个工段,工段设段长,记录员。工段下设25个生产工组。全车间职工共318人。制配为二车间,车间管理人员与一车间相同,车间下设两个工段,工段配工段长,记录员,工段下设7个生产工组,全车间职工共121人。
11月和12月两个月内,军区后勤部先后任命了一批股长和车间主任级的干部,任命钱宝太为总务股长;李善继为计划股付股长;董仁杰为人事股付股长(兼保卫股付股长);李殿芳为财务股长;李木、程兆林为生产股付股长;凌洪藻为检验股付股长;刘茂顺为供应股付股长;陆椿年付技师兼任技术股付股长;苗俊田、苑勃然为一车间付主任;许桂林、莫灿为二车间付主任。同时任命袁光普、慕诚思等12人为工段长。
二、建立管理制度:为了使工厂向企业化经营管理方面发展,必须建产起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首先建起了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内容共五章22条,管理委员会由厂长、付厂长、工程师、工会主席为当然委员,其他委员由管理人员和工人组面,规定了委员和厂长的职权。工厂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并规定了代表的要利义务。还建立起几项管理制度,包括:1、生产任务的根据;2、进厂待修车手续;3、派工、施工、移我、记工、领料、竣工、出厂等几项生产手续;4、厂规制度、考勤制度。
三、给部队培训学员:根据车管部的指示,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为部队培训一批军工学员。为了作好这项工作,工厂制订了培训计划。在厂统一领导下,单独成立伙食单位。由上级派来队长,工厂给配备了政治指导员、司务长、上士、文化教员,从车间抽调五名技术较高的工人担任技术教师。分两批进行,第一批从1953年8月16日起,到1954年8月15日止,学期一年,学员91名,他们来之39军9名,64军24名,46军8名,1军22名,38军25名,40军1`名,68军1名,48军1名。第二批从1954年10月18日起,到1955年4月17日止,学期半年。学员80名,他们来之39军10名,16军70名。两期共培训171名。学习的工种有车、钳、锻、板、电5个工种。学习的内容是以汽车构造为主要教材,配以挂图,实物,前期上大课,后期分工种讲专业课。并采用学员自拆自装汽车的实习方法。这样学习,学术并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易懂易记,进度很快。期末考试:第一期平均88分,第二批平均78.2分。
第六节 向企业化发展
1953年12月,军委总后勤部车管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军汽车修理工厂会议,贺清仁厂长
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使工厂走向企业化的经营管理,克服供给制的管理方法。具体讨论了1、修理工厂如何加强计划管理;2、建制结构,组织领导;3、怎样提高修车质量,降低修车成本,材料供应是上级供给呢,还是工厂自购,资金周转等向企业化发展的问题。会后工厂根据会议精神,制定了1954年贯彻北京会议精神的具体计划,并组织实施。
一、厂名变更:1954年3月17日军区后勤部通知,工厂的全称要和部队一致也要改为沈阳军区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汽车修配第三厂。并根据工厂的职工人数和生产能力,由三类厂改为二类厂。业务单位由股改为科。学习苏联企业管理分工明确的经验,由8个股改为12科,即:计划科、财务会计科、劳动工资科、人事科、保卫科、技术检验科、生产科、技术科、机电科、器材供应科、营业科、行政管理科,还有二室一所,即厂长办公室、党总支办公室和卫生所。基层生产单位由3个车间改为5个车间,即:准备为一间,下设4个生产工组;引擎为二车间,下设10个生产工组;底盘为三车间,下设8个生产工组;车身为四车间,下设14个生产工组;制配为五车间,下设7个生产工组;同时撤销原12个工段。于1954年7月份,根据军区后勤部的通知,厂名的全称又有了变更,由汽车拖拉机管理部汽车修配三厂,改为沈阳军区后勤部沈阳汽车修理工厂。
二、准备车间成立:于1954年4月份成立了准备车间,它标志着工厂在企业管理方面一项重要改革,它的任务是为大修车间流水作业作好一切准备工作。待修车在进入流水线之前,先由准备车间冲洗泥垢,然后拆卸总承,再分解零件,再彻底清洗、鉴定、造表,分为合用件,待修件,自制更换件和采购四种。每台车鉴定完毕,将件他别送给有关单位,合用件上架,待修件送交承修工组,自制件送自制车间,外购送交供应科,全车材料备齐后,按编号顺序投入生产线。这样作的优点是:便于大修车间有计划的正常流水作业,按时进出车。便于自制车间有计划的自制配件,克服盲目自制,减少积压和待件。更有利于材料采购有计划的进行,解决了采购零件大批积压,又不能及时供应的弊病。加速了资金周转。
三、几项中心工作:1955年是工厂走向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关键的一年。年初在总结1954年工作的基础上,经党总支委员扩大会议充分讨论,提出了1955年的几项中心工作。这几项中心工作:1、建全管理制度,加速向企业化管理发展。2、加强计划工作,全面实行定额管理。3、采取有力技术措施,提高修车质量。4、全面推行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果。根据年度中心工作计划,首先健全了几项制度:1、会议汇报、会议制度内规定三开三不开,三开是可在下面开的不在上面开。可以开小会的不开大会。可在业余时间开的不在工作时间开。三不开是无准备的会不开。大尾巴会不开。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会不开。
汇报制度规定:每周一次科长、车间主任向有关分工主管厂长汇报,汇报主要内容是生产按计划进度完成没有?如果未按计划进度完成,你主观谁备采取那些措施,几日赶上进度,在客观上涉及到那个单位,那个单位要有明确的答案。2、健全了计划总结制度,在编制计划制度内规定:不仅要编制度、季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和月份作业计划,旬进度计划,还要编临时各项工作计划,总之要作到事事有计划。并规定了如何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通进计划工作克服盲目性,觖决了领导人员的工作陷入到事务圈子里。每项工作完成之后规定及时总结,从中找出经验、教训。3、全面制定定额,贯彻执行定额。定额是计划管理的基础,没有切实可行的定额,就没有正确计划,分别制定了原材料、燃油料、消耗辅助材料、工时消耗和班产劳动定额,资金周转、储备占用资金定额,生产占用资金定额。贯彻定额很严,多领一两油,一个垫圈也要说明原因,办理了审批手续才能领出。4、制定了设备与工具管理使用、保管、维修、保养等制度。5、计量、统计、检验、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制度。6、推行了班组经济核算制度,方法简单、明瞭,业务人员好算,操作工人易懂,今日成果次日一早就可以在核算板上与工人见面。由于易懂、很受生产工人的欢迎。到八月已推行全厂生产工组的74.5%,为了加强车间的经济核算工作,给车间配备了成本会计,车间按进度计划生产,按编号先后进出车,按定额领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超产和降低消耗有奖,完不成计划、消耗超支有罚。在技术方面采取的措施:全面贯彻了军委总后下达的修车技术检验标准835项,到八月末已贯彻执行了737项,达到88%。未贯彻标准之前,工人、检验人员凭经验,眼看耳听,估计、判断而定,执行标准后,有了理论根据,有了检验依据,减少了互相争执,有利于工作,保证了修车质量。并建立吉斯150、吉斯151、美式吉普、T234道吉四种厂牌汽车的装配工工艺。编制了零件修理卡片319份,绘制自制零件图纸298分,解决了操作人现干现问的问题。
四、经济效果:1955年初军委总后车管部下达了汽车修理结算计划价格,结束了几年来修车成本实报实销供给制的结算方法,两年来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健全了管理制度,加强了计划、技术、生产管理工作,全面开展了经济核算工作,经济效果有显著提高;产量1953年完成标准大修车653台,1955年完成标准大修车837台,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955年比1953年多完成标准大修车184台,提高28.5%。修车成本大幅度下降,可比产品吉斯150,1953年平均每台实际成本6,108.60元,1954年降低到2,558元,1955年又降低到1,596元,每台车1955年比1953年降低4,512.60元,比1954年降低962元,比军委总后计划结算价格1,792.50元,还降低了196.50元。由于提高产量,提高质量,降低修车成本,1955年扭亏为盈,年度利润78,945元,建厂以来第一次有了利润。
五、全面清理:为了加强企业化经营管理,1956年初工厂组织有关科室对工厂的人、财、物作了一次全面清理,其结果是:全厂职工579人,其中:技术工人363人,普通工人15名,学徒工人66人,工程技术人员有技术职称的10人,无技术职称的30人,行政管理人员82人,政工人员13人。文化程度:全厂无一名大学文化程度的职工,高中文化程度仅有18人,初中121人,大部分是高小初小有412人,占职工总数的71.4%,尚有文盲28人。职工年龄:19岁到场5岁的青年职工480人,占职工总数的82%。职工工龄:4到10年工龄的457人,11年到20年工龄的96人,20年以上的26人。对物资也进行了全面清理,机械设备有一部份无价的,根据使用年限作了价,原材料、消耗材料、低值易耗等都进行了全部清理。清理结果:机械设备55台,厂房面积18863.9平方米,家属宿舍建筑面积11,541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500.993元。定额资金759,989元。
六、工资改革:1956年7月份,根据国家文件原则,工厂着手工资改革工作,在党总支领导下,成立了工资改革委员会,举办了干部训练班,编写了宣传提纲,有系统的组织职工学习,提高认识之后开始评定。评定的原则是:本着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克服平均主义。具体根据是:技术水平高低、劳动成果大小而定,应升级的一定升组,不能升级的指出努力方向,经过一个多月上下反复评定,全厂716名职工全部增加了工资,其中:技术工人485人,平均工资增长15.1%,工程技术人员10人,平均增长工资16.5%,管理人员102人,平均工资增长16.3%,勤杂人员17人,平均增长12%警卫人员13人,平均工资增长15%,政工人员平均增长28.8%,领导干部平均工资增长22.8%,徒工24名平均工资增长12.1%,其它人员26人,平均工资增长13.6%增加工资比例最高的是政工和领导人员,工资改革前他们的工资未在职务工资线上,经过改革都纳入新工资等级线内。改革后工人增加工资比较高的35名,有20名提高两级,有13名提高三级,有两名提高4级。工资改革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七、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955年到1956年间在沈阳市同行业工会和铁西区委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学习了兄弟工厂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经验,结合本厂实际情况,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开展的项目有:同行业厂际赛,厂与厂赛科室与科室赛。在厂内科室赛,车间与车间、工组与工组赛,同时工种、单机床赛,长期的有季、月为一个竞赛阶段,短期的每项工作结束为一个竞赛阶段。在全厂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形成一个人人争上游,个个赶先进的良好政治局面。赛的方法主要有月初下达明确易衡量竞赛指标,经过努力一定能达到,又要考虑“跷脚”仍完不成的冒进计划。指标正确与否是竞赛初期重要环节。第二步是检查指标完成进度。一般在中旬进行,有几种检查的方法,一是竞赛委员会听职参加竞赛单位的领导汇报;二是通过报表检查进度;三是现场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图形式,不走过场,既要轰轰烈烈又要踏踏实实。第三步是总结评比。这个阶段也很重要,评比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要评出风格来,评出水平来,评的人人心情舒畅,互尊互让,而不是斤斤计较。这个阶段是为下一赛期打好基础的工作,使之胜不骄,败不馁,以利再战。及时奖励,主要是荣誉奖,但也不忽视物质奖,使职工感觉到荣誉胜过物质。竞赛工作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工会出面,行政出资料,一切业务工作是与行政管理一致的。通过竞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1956年下半年,计划标准大修车514.6台,实际完成617.3台,完成计划的119.9元。产值计划1,072.400元,实际完成1,352.800元,完成计划的126.1%。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2,504元,实际完成3,090元,完成计划的123.6%。可比产品成本比上年同期降低17%。1956年度计划利润60,350元,实际盈利,158,784元。
八、改善企业管理:1957年是推广先进经验,改善企业管理的一年,年度中心工作是提高修车质量,缩短修车周期,扩大修旧利旧,降低修车成本。根据年度中心工作计划,采取了以下措施:
1、 行厂内现金券。根据工厂几年经营管理的改善,已具各实行厂内现金券的条件,决定从元月份起实行厂内现金券。各车间根据月份作业产品产量计划和现行劳动,材料消耗定额,提出本月应领取的现金券,经会计科审核后发给,作为车间本月生产费用,几是有定额的都可以在厂通用,月末结算,节余有奖,超支不补。
2、推行了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在1956年下半年试行的,从中找出经验,修改了办法之后于1957年在基本生产车间推行80%。实行计件工资后工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不仅产量提高,成本下降,特别显著的修车质量提高,实行计件工资前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50%。实行计件工资源共享以后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达港到了80%实行计件工资之前检验人员与操作人互不联系,你送我验,合格收,不合格返工,那道工序不合格,不仅本工序返工,还要负担下道工序工时的损失,如果由于漏检错检由检验员负责,按损失的金额扣发检验人员的工资。
3、成产了合理化建议委员会。为了广开言路,群策群力,成产了合理化建议委员会,由生产付厂长,技术科长和技术人员,老工人组成,委员会的任务是:发动,领导群众突破生产上的难题。每月委员会提出生产上或管理上的课题,在板报上公布由群众提出建议并加以改进,月末按实收经济效果大小给予奖励。
4、组成青年监督岗。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共青团组织先进团员和青年组成青年监督岗,他们的任务是在日工资常生产工作中,工作作风等方面发现不合理的问题,在板报上指名道姓的提出批评,并有权找各级领导询问情况,要求限期解决,一度确实起到了监督作用。有的职工说:青年监督岗,不仅监督下边,更多的是监上边、生产、生活上出现问题在于那一级不解决,就到青年监督岗“告”那级,咱们找10次,不如青年监督说一句。
5、1957年下半年实行了材料节约单项奖。奖励办法规定:凡是经过鉴定报废的汽车零件,由工组集体或个人修复,经再次鉴定完全合格的为之节约;生产过程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油料降低定额的为之节约。但采和不正当手段非法取得的不但不列为节约,还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处分。在生产过程打坏、丢失、漏检、漏备、或手续不健全造成损失者,一律视为浪费。奖、惩都根据规定比例奖励之。奖励率按节约价值的2—20%。惩罚按损失价值规3—10%。由于方法对,内容明,奖惩兑现,职工们积极响应,响应木工组几个月内将过去拆下来的废大箱板用来搭棚子的,乱堆乱放的,全部以大改小加以利用。材料单项奖效果显著,上年同期嘎斯51大修车材料成本1,35元,本年材料厂成本742元,每台降低393元,比上年同期降低34.%。这年实现利润138,56元。
九、学习推广兄弟厂的先进经验:在军委总后车管部统一组织下,兄弟工厂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习并推广了兄弟厂先进经验25项。对改善企业管理,推动生产起到了借鉴作用。
1、生产前准备工作方面:学习北京厂成立检查组,整顿一车间。学习苏家屯厂简化一车间鉴定手续和划分材料供应绕围。学习北京自制配件小批量生产,克服积压和待料的弊病。学习《中国工业》第12期刊登的材料供应专业组,解决了采购人员分工不明,盲目采购的问题。
2、生产管理方面:学习北京厂平行叉作业法和日出车固定号序,解决了配件修理,自制零件,材料供应等准备工作的问题。学习西南军区成都厂总承修理法,解决了责任不明,互相扯皮的问题。
3、企业管理方面:学习北京厂予计结算修车成本,解决了修车成本结算不及时,影响车间全部经济核算。学习沈阳皇姑屯机车车辆厂经济活动分析会,解决了只抓产量不问经济效果的管理方法。学习沈阳机床厂三厂制订单项小批生产定额法,解决小批量生产“无定额,吃大锅饭“的弊病。学习南京厂计划编制前的准备工作,解决了现编现凑既不准确又不及时的缺点。
4、技术管理方面:学习苏联修车先进经验,汽缸冷焊修补法,减少了汽缸报废;学习了曲轴喷镀加工法和镀铁修旧利旧法,增加了修旧利旧数量。学习新疆红十月厂进排气门头部压痕涨大法,减少了切削,节约了原料。学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汽缸套离心浇铸法,解决了砂型铸造气孔无法解决的困难。学习苏家屯厂专用电动工具,加快拆装速度 ;减少工具消耗成本;拆装螺丝专用电动工具,加快拆装速度;活塞环弹力试验专用检验工具,提高修车质量。学习兰州厂汽缸套涨压缩短法,多利用了旧废料。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发动机扭力负荷试验法,提高了修车质量。
十、为部队培养人才:1957年初军委总后勤部指示。工厂要为部队培养一批管理干部,具体要求是学习时间短,效果好,学了就用的速成班。为了作好这项工作,工厂成产了实习指导小组,由贺清仁为组长,组员由军事工程学院队和工厂技术、组织、计划等几个部门抽人组成。负责实习生进厂后一切指导工作。实习生来之军事工程学院,共30人,分两批进厂,第一批15人,于2月16日进厂,3月15日结束,实习一个月。第二批15人,3月16日进厂,4月16日结束,学期已是一个月。实习内容是:企业管理过程,从计划管理开始,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经济核算,质量管理等。为了达到时间短效果好之目的,实习领导小组确定采用叫实习生直接参加工厂的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工厂根据工程学院对实习生的分工,将学员直接分配到有关科室、车间、并任命为付科长、车间付主任等职。要求有关科室、车间给予包教包学,收到了预期效果,经测验全部合格。
十一、组织机构变动:1957年7月份,经过整风大鸣、大放、精简组织机构,由原12个科两室,1所改变为2室7科1所。即:党总支办公室,厂长办公室,生产计划科,技术检验科、财务科、器材供应科,从事科、保卫科、行政管理科、卫生所。将原二、三、四车间合并为装配车间。下设19个生产工组,原一、五车间合并为准备车间,下设12个生产工组。
十二、“左”的思想影响:
1957年下半年,工厂在反右,审干和精简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对干部队伍进行了整顿。首先是对己作结论,定为一般历史问题的干部子女给予复查,查的结果是送去劳动教养的不有好几名。另一部分中层干部和一般业务人员下放到基层,参加体力劳动,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其中有的一两年的,还有的长期劳动,直到年老离开工作岗位。
工厂为了赶形势,把一些机关工作人员下放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支队伍有的高小文化程度,有的初中文化程度。共16人,年龄在的40多岁,年龄小的只有十七、八岁,他们当中有会计员、统计员、记录员、保管员,有宣传干事,也有文化教员。他们去的农村是铁岭县大汛河公社汛河生产队。为了响应扎根农村,在农村“开花结果”的号召,有四名职工家属也送去农村。
十三、开展“双反”运动:1958年第一季度开展了整风运动。
1、开展反浪费反保守的“双反”运动,提出掀起大整、大改、大批、大辩论、大跃进的高潮。仅几天的时间职工们贴出大字报5.496张,揭发出浪费和积压价值141.781元。为了教育全体职工,厂工会筹办了反浪费展览会,职工们参观后纷纷提出用业余时间抢救浪费物资的倡议,半月时间修复了282件,减少了损失。
2、通过“双反”运动,工厂全体职工掀起了卫生大扫除高潮,为了扭转无处不脏的局面和彻底克服浪费,划分了卫生区域分工包干制,各车间建立了垃圾箱,检验人员值班检查,发现卫生不合格和有浪费物资时,属上那个单位的范围内,由那个单位负责,单位负责人除自我检查外还要按价扣发工资。通过这项工作,减少了浪费时间,垃圾箱里再也见不到一个小垫圈或者一个小螺帽了,从而彻底扭转了无处不脏的局面,区卫生委员会经过再次检查,给摘去了黑牌,挂上了卫生先进的红牌。
3、对修车成本采取了几项措施,成本计划年初编制时比军委修车结算标准降低16%,经过分析提出再降低5%。领料原来是那个车间用那个车间自己领,改进后由准备车间统一领,材料成本完全控制在准备车间,这样容易控制、方便核算。成立了原车原件修复组,负责待修车分解、清洗、鉴定后几是能修复的零件,一律由修复组统一修复利用。成本下车间,车间成本分配到工组,层层落实,使降低成本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人人关心成本,盈亏不仅领导有数,群众都有数。严格领新交旧制度,凡是领取一个新零件,必须有旧件和鉴定报废手续,并持原件由库房再次检验,确认不能修复的才能发给新件,否则一律不发。对消耗材料采取限额领料,月初根据作业计划和现行定额,车间给工组开发限额领料单,经材料供应部门复核无误给予发料,月末结算,节约有奖,亏损从下月材料费扣还。降低企业管理费,作到事事有计划,无计划不开支,企业管理费比年初计划降低5%。开展了拆装车技术革新工作,改进拆、装车工具,作到拆不坏,装不打,不准由因不良操作损坏一个零件。由于采取上述措施,1958年1到4月份盈利13.171元。
本章小结:从1949年2月接收国民党联勤总部天津307汽车修理厂到1958年3月移交农垦部,整整九年时间.这个时期称之为军工生产时期。具体任务是为配合部队作战修理汽车。在这段时间里,工厂是逐步发展壮大的。
1949年接收过来的工厂,有100多名职工,生产能力是随军配合,无固定数量的修车任务无固定厂房和设备,完全是供给制的小型汽车修理厂。1952年六小厂合并。1953年三、四两厂又合并,职工队伍由一百多人,增加到五百多人。生产能力由年度修复百台汽车,到1955年已发展到年度能修复千台汽车。在全国范围内军工汽车修理厂是属于大型的。在修车技术方面也是不断前进的,1954年以前修车所需零件大部分靠上级供应,从1955年工厂改为企经营管理之后修车所用器材大部分自制。由随军修修补补的小型汽车修理厂,发展到从进厂时残缺不齐的破烂汽车架子,到出厂时与新车无区别的完整车,修车质量大修车从行驶三万公里提高到军委总后下达的最高标准六万公里。
在经营管理方面也是不断改进的。1955年以前是供给制的经营方式,你送我修,生费用花费多少实报实销,成本高低不去过问。在修一台吉斯150汽车,成本高达6.00。从1955年起上级下达修车计划价格,工厂按计划价格与进修车单位结算。促进了工厂向企业化经营管理方面发展。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加强了计划管理,作到事事有计划,远的有五年规划,年度有全面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月有作业计划,旬有日进度计划,临时重点工作有短期计划,形成了一个人人定计划,人人贯彻执行计划的可喜局面。健全了经济核算工作,工厂实行全面核算,季、月有经济活动分析,车间有成本核算工组有核算板。
几年来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通过实践和学习兄弟工厂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汽车修理行业的管理制度,修车成本大幅度下降,大修一台吉斯150成本收6.00元降低到1.50元。
几年来在党和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工厂全体职工的努力,修复标准大修车5684台,最高年度的1956年修复1173台,修复摩托1000多台。这些军用汽车的修复对我军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都起到了积极配合作用,全体职工们为保卫祖国出了力。但在前进道路上也犯过错误,在极左路线影响下,在“三反”、“反右”、“肃反”、“审干”等一些政治运动中出现了某些扩大化,伤害了一些同志。
第二章 农垦部领导时期
(1958年4月——1966年4月)
第一节 工厂移交给农垦部领导
一 移交情况
1958年4月初,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的通知,接收沈阳军区后勤部沈阳汽车修理厂归农垦部领导。通知全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办公厅
关于接收沈阳军区后勤部沈阳修理厂的通知(58)垦办字第34号
总后勤部、总参谋部、沈阳汽车修理厂、本部各局:
总后勤部决定将沈阳军区后勤部沈阳汽车修理厂移交给农垦部领导。我部决定接收后改为农垦部修配厂,由机械物资局主管。并由机械物资局、人事宣教局、计划财务局组织接收小组,由李子良付局长带领,即日赴沈阳办理接收手续。
该厂党的关系仍属地方领导,机构人员以及工资福利等不变更。其它概由接收小组具体进行,事后具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办公厅
1958年4月3日
工厂接到通知后立即办理移交手续,全面清产。于1958年4月份造册移交:
1、 职工:共458名,其中:男429名,女29名,干部77名,工人381名。
2、 资产:固定资产,帐面金额,3153.600元,已用年限基本折旧997998元,大修理
折旧23448元。
3、 在产品生产占用流动资金,118872元(汽车修理用料交顺车管部故无储备资金)
二 为农垦初立战功
1958年4月归农垦部领导后,部里急需各种农机配件和整台机械,要求在短期内生产出
产品,如链轨板,轴承,切草机等,并指示试制一台精米机以衡量新厂的技术力量。为了完成任务党委号召全体职工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没有设备土法上马解决生产难关,千方百计完成任务支援垦区多打粮食。任务下达后,全厂职式日以继夜奋战在车间里,一些老职工主动把行李搬到车间主动连班生产,从不计较报酬,炊事员把饭菜送到车床前。经过4个多月的生产会战,样机试制成功,经有关部门鉴定合乎标准,于十月份送辽宁省农业展览馆参加展出。各种配件相继完成发运到各垦区,为垦区农业生产初立了战功。
三 密合学员到厂
1958年8月农垦部决定:为黑龙江密山、合江两农垦局代培转业官兵学员293人陆续进厂。这些同志经过部队的多年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党团员较多,来厂后被分配到各工种学徒,深受老职工的欢迎,从而壮大了职工队伍、为工厂不断发展充实了新鲜血液。
四 调整工种
1959年党总支决定:为适应农垦生产任务的需要,对多年从事汽车修理、板金等工种的青年职工改行、调整充实到车、钳、铣、刨工种,为机械加工培养技术力量。这些同志后来在生产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 迁厂黑龙江垦区
一 来垦区勘察厂址
1959年初,贺清仁厂长和李玉良科长来迎春勘察工厂新址,并参加了八五四农场组建的建厂委员会。1959年农垦部垦机字一号文件说:王震部长指示“你厂除切实做好冬检任务外,重点考虑迁厂问题,关于厂址的位置应在八五四农场附近规划,在搬迁过程中要派专人保证到迎春的物资,不准挪用。”
二 动迁
1959年夏,农垦部机械物资局王处长来厂传达王震部长关于迁厂的批示,首先在党总支会上传达,然后召开了全厂职工大会由党总支付书记赵长春进行了动员。王处长介绍十万转业官兵战斗在北大荒的革命行动,又讲了工厂迁到北大荒的意义,会后赵付书记要求党团员写申请书给年在支部。
三 迎春发展远景规划展览
为配合工厂动迁,在沈阳工厂俱乐部门前展出迎春发展规划图,图景壮观,山水秀丽,南有运河,北有青山,东西粮田,大型谷物收割机在田间作业,真可谓南有花果山,北有米粮川,东西小江南,城市中心有百货大楼、电影院,街道整齐,楼房林立,水旱码头客货船舶川流不息,构成了一幅现代化城市的壮丽图景,所以后来在沈阳的家属给亲人来信都写虎林县迎春市。
四 密山农垦局北大荒文要团赴沈演出
11959年8月为配合迁厂,北大荒文工团专程赴沈为配合工厂动迁演出,当时沈阳厂俱乐部凳子已发到迎春,借用友邻风动工具厂俱乐部,共演出二十余天,对友邻厂和在迁厂中支援过我们的单位发了招待票,每天用汽车接送各家属区的职工和家属观看欣赏矮小精干的节目,大多数是宣传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建设国营农场的模范事迹,有锣鼓快板“庆丰收”、舞蹈“春归雁”,表现大雁春归,北大荒冬去春来,一派春天气息。通过演出,使在沈的职工及家属看到了第二故乡北大荒的未来。
五 搬迁
1959年8月30日,农垦部机械物资局王荫波处长在八五四农场办公室召集建厂专题会议,参加人员有马镜波工程师、八五四农场的党委书记钱辉、工厂党总支付书记赵长春、商志龙工程师、李荫薄科长,会议决定,沈阳厂必须按农垦部批示,10月中旬要全部迁来迎春。来迎春的职工要组成第二基建队,除为八五四基建一大队备料外,要到结冻前盖44栋家属宿舍,使来迎春的职工有房住。这次会议之后,从沈阳至牡丹江,密山到迎春和客车上几乎都有搬迁的职工来迎春。每批从几十人到几百人,携儿带女每批有带队的负责人,照料搬迁人员的食宿,保证安全地到达目的地。沈阳至迎春需在牡丹江中转倒车,到密山换农铁。工厂在密山三八旅社租有包间,专人负责接待工作,到12月底迎春的职工达到全部职工的70%。来迎春的职工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地处边远,部分职工不安心,有的借故返沈不归,使迁厂进展迟缓。
六 动迁中“左”的错误
截止1959年12月底大部份职工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迁来迎春参加建厂工作,他们以苦为荣,克服重重困难,亲手建设今后世世代代休养生息,传宗接代的第二故乡。但有部份同志仍留恋大城市生活,借故投亲靠友自找出路,对己来迎春的职工也有影响,使动迁工作缓慢。工厂向部里报告,加强了驻沈动迁工作组,农垦部派潘处长,牡丹江农垦局派赵洪儒科长去沈协助工作,对没来的职工实行卡户口卡粮食关系,跟踪盯哨,并对个别老职工抓了典型,从公安部门开逮捕证,以莫须有的罪名带手铐,专人压送到迎春,交警卫班监督劳动,工资待遇只给生活费。伤害了这些同志的感情。在1965年社教运动中,厂的主要领导做了检查,向这些同志赔礼道歉,并补发了工资。
七 三年自然灾害
1959年来迎春职工家属的口粮由八五四农场供给。开始是白面和包米面,来迎春的职工越来越多就供应吐面(有赤毒病小麦),吐面吃完供应小豆,小豆吃完一时供应不上,八五四指定到完峰分场掰玉米棒煮着吃,工厂派车20几个人一上午才掰一车,玉米棒煮几个小时,按定量供应,有赤毒病的吐面吃后头昏呕吐。
经过工厂多方面交涉,于十二月份由虎林县粮食品局供应国库的商品粮,但工种定量普遍低于沈阳,如沈阳车工44斤,铸锻工55斤,而虎林供应标准车工38斤,铸、锻工48斤,粮食品种单调,每月一两豆油,两斤面粉,其他一律玉米面。1960年重新压缩定量,特别是机关干部及家属每月25斤至30斤。当时付食品奇缺,很多职工到几十里路以外的村庄买高价菜,每斤土豆五角钱,其他豆角等青菜平均四至五角钱一斤,黄烟30元一斤,饭馆买萝卜缨每碗五角钱,用豆饼炸的丸子每斤两元还要二两粮票。商店里柜台空空,面碱、肥皂都凭票供应。多子女的如工带着衣物到新乐、富荣黑瞎沟换粮食和蔬菜。独身职工到商店买酱油膏冲水喝,饭馆卖的高价饭每套有15—30元的仅一饭、一菜、一汤一个人还吃不饱。职工由于营养不良,浮肿人数越来越多,据1969年总结提出:全厂有416人浮肿,占职工总数的24%,闭经的女职工206人,占女职工的25%。1960年春节每人供应一两豆油,三两猪肉,一斤萝卜,二斤鱼。大年初一,厂党委书记王毅伦同志带领党委成员到家属区走访拜年,问寒问暖,询问吃上饺子没有。生活虽然艰苦,但给职工带来了温暖。
60年春成立了代食品加工队,李荫蒲队长带领54名男劳力到山上采集榛叶、打鱼,经过一冬的努力共采集榛叶4160斤,打鱼14632斤。补充了定量不足,调济了集体食堂的生活。带家的职工利用早晚、节假日,纷纷到七虎林河打鱼涝虾爬子和泥秋鱼。
八 建厂初期的文艺活动
在艰苦的日子里建厂,党委十分关心职工的文化生活,广大职工以苦为荣,表现了高度的乐观主义者精神。当时文化生活较差,在迎春建厂后,只有一个电影组,每周放几次电影。工厂离开大城市时就有选择的代来爱好评戏的演员,每逢年节演出古装戏剧“如茶瓶记”等剧目。随着职工队伍的壮大,山东支边青年到厂后,组织他们演出了,吕剧“小姑贤”和自编自演反映建厂中新人新事短小精干的小节目。还举办舞会、游艺晚会,乐曲一响、青年男女纷纷下场翩翩起舞,不会跳舞的也围观助兴。
第一节 建厂、投产
一、建厂
1959年夏是迁厂,建厂的紧张阶段,厂党委提出:边迁厂、边建厂,做到迁厂建厂两误的口号。5月中旬老木工康惠忠、单维新第一批来迎参加建厂,随之李春林的大万国吊车,刘风挥开的介木西汽车陆续来迎春和八五四基建队一起投入建设厂房。8月29日部里指示:工厂要把来迎的职工组织起来,组成连、排、班,分工负责,要在上冻前盖44栋家属宿舍,以备来迎的职工有房住。八、九月耸正值瞎蠓、蚊子、小蛟很多,特别是早晚叮人很厉害。大家起早贪黑,不怕风吹雨淋,昼夜奋战,向时间要宿舍。木工排的同志顶雨光膀子在屋脊上钉屋面板;支边青年两个女同志一次抬52块砖;工厂没有专业装卸队,也没有起重设备,迁厂、建厂砖瓦等物资,全靠双手一块块,一件件的从火车上卸下来,一个锅炉重十几吨垫上滚木一步一声号子移到锅炉房里。有的同志手打成泡,脚被水泡烂仍坚持工作,有的同志了高烧仍不下火线,有时进几个车皮,同志们不分昼夜的干,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从没有节假日,晚上百八十人挤到一个大宿舍里睡觉,吃的是吐面、小米粥、煮玉米棒子,在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同志们毫无怨言,当时建厂任务十分繁重,而生活又异常艰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广大职工不畏艰辛,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艰苦奋战,早晨,上至厂领导,下至职工群众,纷纷而至参加跃进,从站台往工厂背砖。就是这样,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到年底共建宿舍27栋2544平方米,修补27栋房的火炕,盖学校一栋444平方米,并为八五四基建队备料运瓦99430块,运砂2700立方米,运石头230立方米,脱土坯26万块,打草40万斤,卸火车皮472辆,搬运物资一万三千多吨。
二、山东支边青年进厂
1959年9月根据农垦部的决定,从密山农垦局抽调350名山东支边青年,其中男的70名,女的280名,来厂学徒,他们大多是山东省荣城县,文登县农村青年,刚刚到筑路队和工程团不久就调到工厂的。年龄在18岁上下,小的16岁,他们是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来北大荒的,来厂后就投入建厂,他们生活俭补,工作不怕苦和累,特别是女同志和男同志一样抬砖运瓦,淌水背草,为建厂立下了功劳。工厂开工后,他们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建立试验农场
1960年王震部长指示:沈阳厂搬到迎春后除担负工业生产外,为了考核机械化效能和实现“四自给”,要建立一个机械化试验农场,经营方针是:以粮为主结合畜牧付食品多种经营,逐步达到粮食、蔬菜、肉类、禽蛋自给。
1960年春工厂指令管理科组织人力、物力,用两台拖拉机又从附近农场借的五铧犁投入开荒生产。由于没有规划,盲目进点开荒,进度缓慢,截止6月底开荒1292亩。5月中旬农场机械逐步充实和完善。部里指示密山荒地勘察设计院来厂指导帮助,先后为农场编制了土地利用、小利施工和畜牧业生产规划,为创建农场奠定了基础。6月中旬农垦部拨来的拖拉机和农业机械逐渐到场,并对全部机械进行了试运转,经过前段开荒总结了经验教训,为机车防陷五铧犁改为三铧犁,机车和大铧均进行了改装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截止封冻前开荒7511亩,当年播种1065亩,8、9月份雨量较大,水库放水,大量的水流进农场土地,淹没了庄稼,截止封冻地表仍有10—30公分的积水。
当年投入不少人力、物力,共收获粮食15万斤。
一九六0年农场播种面积及收获情况统计表亩:市斤
作物类别
播种面积
实收面积
亩产量
总产量
绝产面积
1、水稻
368.7
280
50
14000
88.7
2、大豆
250
70
20
1400
180
3、荞麦
189
70
8
560
119
4、稗子
59
59
5、蔬菜
198
198
208702
蔬菜不包括总产量
合 计
1065.7
618
15960
447.7
1960年农场进一步总结经验:
1乏农业知识,特别是对农时掌握不准,致使播种不及时,造成农业减产。
2水工程跟不上,使作物遭水淹。
3肥种计划不周,农田管理知识不够全面,大田、菜管理顾此失彼。
4缺乏病、虫害防治知识。
1961年实验农场进一步规划,农场土地均在七虎林河沿岸,地势抵洼大部份土地常年积水,排水是一项较大的工程,需有专业队伍。通过规划,据密山设计院规划,如果实现两万亩地,需施工七条大型主干排灌渠和一条九公里防洪堤,总工程量15.5万土方,需劳力10.1万工日,这一规划,由于人力物力有限,加之工业生产任务重,此规划没能实现。
1962年春农垦部指示,牡丹江农垦批准,从八五四农场拨给一个东兴分场,该场位于东方红附近,地势低洼,塔头、沼泽河流纵横,仅有一条公路每年封冻后才能通车,夏季出入需淌4、5里路的水,种子、化肥和生产物资全靠人背,有土地两万亩,136名职工。接收时正值春季尚未化冻,接收人员没有经验也缺乏办农场经验,盲目听取分场领导的汇报,认为土地肥沃是基础,如果说问题是个管理问题。接收后就进行了规划设想,认为秋后全厂吃馒头没有 问题。实际东兴分场历年亏损,是八五四农场一个包袱,职工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当时每人每月仅给12斤定量,全分场职工听说归属改变,好像了救星一样,精神振奋,对战胜困难度过难关增强了信心。工厂党委号召全厂职工以实际行动支援东兴农场,动员职工从低标准,瓜菜代的定量中每人节约2斤粮食支援春耕生产,以换来秋后的丰硕果实。
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播种8080亩大田作物,由于水害和管理不善,加之獐、野鹿、黑熊糟蹋,秋后只收回20万斤粮食,亏损14万元。
1961年冬将东兴农场交回八五四农场。次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试验场撤消,大部份职工分配到车间,留部份职工以蔬菜生产为主,行政上由总务科领导。1965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组织职工家属成立了“五七”大队,后来改为公司。
试验场历年亏损情况万元
年度
亏损合计
其 中
农 业
畜 牧
工付业
1960年
-8.15
-7.1
-0.88
-0.17
1961年
-12.6
-10.3
-1.8
-0.50
1962年
-8.2
-7.2
-0.96
-0.04
1963年
-8.5
-6.6
-1.6
-0.3
1962年东兴
-14.3
-12.8
-1.5
合 计
51.75
-44
-6.74
-1.01
四、建厂初期的经济
1960年1月农垦部决定工厂经营方针是:“以统配件为主,面向垦区为农场服务,年修自然台拖拉机3000台,内燃机2025台,康拜因1215台,基本达到中型企业标准”。工厂每年参加农垦部组织的各垦区订货会议,一切按指令性计划,没有整台专业产品,基本是垦区缺啥干啥,品种多,小批量、机型杂,据1960年至1964年统计资料,每年各种产品多达400多项,大件是“三轮一板”小件是不同规格的垫片近百种,每项多者几千件,少则几十件,工序较复杂的产品有链条、喷油咀、活塞、汽门等,每干一项都要有一套专用胎具。建厂初期的几年,由于产品杂乱,缺乏管理经验,造成连年亏损,1960年至1964年5年间,每年平均完成产值292万元,工业累计亏损168.4万元,农业亏损51.75总计亏损220.15万元,平均每年亏损44.1万元。
1960—1964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年份
项目
件数
(万元)
总产值(万元)
利润
(万元)
其中:主要配件(千件)
拖内
配件
收获机
配件
农垦
配件
汽车
配件
1960年
150
54.0
304
-17.2
18.9
121
101
1961年
130
56.6
322
-22.2
251
55
8.3
1962年
131
73.2
373
-28
283
73
7
1963年
263
43.7
251
-45
23.6
15.7
4
1964年
352
108.8
295
-56
26.7
82
4
合计
336.3
1545
-168.4
603.2
346.7
124.3
五、建立规章制度
1960年总开工后,基本废除了汽车修理时期的管理制度,下半年结合反右整风,通过实践经验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
1960年6月28日以党委、厂部、工会、共青团的名义,颁发了车间之间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办法。办法规定:(一)按照国家与生产计划,保质、保量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二)开展群众性的机械化,自动化的技术革新运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三)节约原材料、工具、物品,料尽其材,物尽其用,杜绝浪费。(四)在发挥机具生产潜力的前提下,机床、工具、设备要加强爱护与保养,延长使用寿命。(五)保证安全生产,杜绝事故,车间秩序
整洁有序,发扬共产主义风格,主动协作,树立全厂一盘棋的思想。通过劳动竞赛推动了生产不断发展。群众性的劳动竞赛,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涣发了职工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先进人物不断涌现,全年共评选占职工总数12.3%的先进人物,有69人提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的有50项,实现48项。一车间造型组通过竞赛比武,链轨板造型从每班600块,提高到746块,全厂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好局面。
1960年6月20日工厂下发了“财务包干核算办法”,流动资金实行分户管理,限额开支,对年度计划进行综合平衡,没有计划的一律不开支,临时计划需由主要领导批准,办公用费按各科室人员规定标准。
1960年6月30日为加强劳动纪律,厂下发了“内部劳动规则”共分七章29条。对职工的录用、调动、辞退、基本职责、考勤与请假、奖励、惩罚等规定了管理办法。对各级干部要求,必须坚持民主,反对强迫命令,不许压制民主,不许打击报复,严禁用非法手段处罚职工。各级干部要深入生产,深入群众,同群众谈心交朋友,遇事同群众商量。职工是工人阶级成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老实,对党的一切决定和领导一切指令,应坚决服从,使之提高组织纪律,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
1962年规定,为确定保证计划完成,编制计划时要做到“四不下”即:无工艺不下,无材料不下,无工装不下,无卡具不下的计划管理制度。从而严肃了计划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月初松,月末紧的生产混乱局面。
1963年10月16日工厂根据工业七十条下发了“关于干部及业务人员上岗及劳动的规定”,要求干部及业务人员参加劳动,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深入调查,抓关键,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促进生产和促进革命化。厂级干部及科级干部每周劳动一天半、全年劳动三个月。一般干部每周劳动一天,各级干部按其特点按“一顶一、两顶一、四顶一”原则,分别参加各车间、各工种的直接劳动,要固定岗位学一门技术。各级干部要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不互相扯皮,总结经验,使之不断改进工作。
1964年3月11日厂部下发“关于贯彻经济政策的几项规定”。规定提出:几年来职工经营园田地和小开荒,对改善职工生活起了积极作用,补充了付食品的不足,干部,职工必须坚持每人三分自留地,包括历年了小开荒,在原有自留地的基础上不准多分多占,耕种自留地只能在业余时间,保证在不影响休息、生产、工作、学习的情况下进行。每户允许养几只鸡鸭、一口猪、两只羊,不允许从事投机盈利活动。
1964年6月24日工厂下发了“关于劳动定额修改与调整的通知”劳动定额是在总结前几年定额的基础上修改的,经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各项定额不断突破,有的产品不断翻番,如不调整阻碍生产的发展。为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于六月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改整顿定额工作。修改方案发到各车间、班组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方案总的是切实可行的。这次调整定额对加强劳动管理,企业的生产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六、整风运动
1961年2月,党委根据党中央文件精神,开展了全厂性的整风运动。全厂上下开展起了以整“四风”为内容的整风运动。四风就是: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特殊风,采取大总结、大检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提高的整顿方法,广大职工都在大小会上畅所欲言,揭露问题,对生活、生产方面提出了2187条意见,8月份党委召开了科以上干部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与会同志敞开思想,提出了988条意见。党委常委贺清仁代表党委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检查。随之成立了整改办公室和生活办公室。归纳整理了群众意见,经过党委的努力在短期内有66%的意见得到了整改。在整风中按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和思想上批判从严,组织处理从宽的原则,对11名职工给予了纪律处分,刑事处分的1名。
第一节 在调整中巩固发展
一、精简职工
从1962—1963年5月,党委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职
工进行了大量精简,对象是沈阳来的家属合同工,已婚的山东支边青年和部份老职工。精简的条件:1、不能保证坚持正常出勤者;2、虽能正常出勤工效不高者;3、有慢性疾病影响正常工作者;4、因子女多而影响出勤工作较大者;5、老、弱、病、残不能正常出勤及其他不合乎职工要求者;6、编余职工无法安排工作者,党委付书记孙建平进行了动员。要求干部党员、团员带头,指标分到各支部,各支部按条件分类排队,凡符合以上条件的由支部动员写申请,实在不愿退的采取组织手段,停止工资,上班不给安排工作。据1964年总结资料,1962年精简职工629人,1964年精简139人,共精简768人。精简后月工资减少14659元,月减少商品粮10800斤,退职还乡职工及家属360人。
二、整顿职工队伍
1965年,各局物资供应站配件饱合,工厂年订货产值200万元。党委决定对职工队伍进行整顿,5月末完成年计划207万元,6月1日起除留部份职工清理在产品和设备大修外,其余人员进行集训,参加集训职工达到800人。
根据总局对工厂要本着储存实力、保留生产骨干的指示,要对非生产人员进行大量压缩,对精简下来的人员总局劳资处安排,调到七星农场139人,佳木斯肉联厂5名,八一农大4名,虎林商业局29名,其他零星调出13名。工厂职工由1964年的967人,减少到796人。这一年经营情况不错,完成总产值207万元,实现利润43.1万元。
三、建厂四年的工作总结
1965年,工厂对迁厂来垦区总开工后4年的生产工作作了全面总结。4年来坚持以非统配件为主,面向垦区为农场服务。生产的农机产品达44个机型,120个品种558项,近414万件,对垦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了许多工作。但在经营管理上产品成本高,经营成果历年亏损。经分析外界影响因素,非属主观努力而能解决的,其客观影响主要是:厂址边远,交通不便,孤军作战,后继无援,地势低洼,雨季水患,保温不善,这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扩大积累,有着莫大影响。
(一)物资供应问题:我厂历年生产农机配件均达到10万件,工件大小不一,年需各种
材料和生产,生活物资通由全国各地进货,远者上海、重庆等地,近者虎林,运输实为不便于工作。经常有十几名采购人员分赴外地组织货源,氧气、硫酸等须到500公里外用汽车运输。生产中因缺一项小件的材料及工具不能及时供应而影响生产,为完成任务必须派专车专人,因而增加了生产费用。
(二)电力供应问题:1961年2月以前是自行发电,成本高,电压不正常。3月份改为虎
林电厂供电,该厂火力发电,机组小,使用优质煤,电费闹,开始每度电三角,经过几次调价后改为一角二分,还经常停电,因而造成的停工损失严重,提高了产品成本。
(三)交通运输:厂址距虎林50公里,密山170公里,仅有一条铁路,无汽车公路,如遇急事必须绕行宝清。工业生产内外运输每年吞吐量数以万吨,农铁运输费用高于国铁1—3倍,导致成本的提高。
(四)厂址地势问题:厂区地势低洼,南距七虎林河不到一公里,当河水泛滥水位提高时,形面河北倒灌,东西草荒积水不能下沉,车间建筑过低,锻工车间的窗台与路地面相平,全年水暖地沟终年积水,常年设水泵排水,但由于地下水位高,每年雨季厂区积水无法排除,形面内涝。由于地势低、雨水多,春、夏、秋长年潮湿、产品锈蚀严重,影响产品的精度,各项产品都要搞防锈处理,无形中增加了成本。
(五)企业间协作问题:社会主义企业间的协作是社会制度的无产物,工业企业生产国家范围内的联合性的大生产,它是周而复始的再生产过程,我厂由于地处边塞,独我一户协作问题极为不便。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材料问题、设备问题,我们为加工一个部件,单一门技术只得派人近至哈尔滨远至北京、上海。在企业管理上信息避塞,落后于其他地区的企业管理水平。
(六)经费与生活问题:企业非生产开支大,警卫、消防、学校、商店、公安局、各地转运站、医院全靠工厂自己解决,形成既管企业工业生产,又管理小社会,每年多开销十几万元。职工生活距县城太远,全靠党委,基本生活的蔬菜大部份从外运进,价格高于城市面上—3倍,职工对生活上一直有意见,思想不安心,每年职工经自己联系调内地的不下十几名。
综述荒源建厂,孤军作点战,是缺乏管理工业的科学头脑的,造成历史性的难以自拔。
四、贯彻以专养杂的经营方针
1965年由于产销不平衡,总局各供应站配件饱和,工厂只拿到半年的任务,6月份只好停产整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66年党委提出了经营方针:“以专养杂、杂不挤专、专杂并举”。走出垦区外承揽加工任务,赵长春付厂长和关亦杰总工程师到鞍山红旗拖拉机厂签订72项协作产品合同,产值勤100万元,当年由于供货及时,信守合同,按期交货,年终仅鞍拖件就盈利21万元,利润率占21%。
五、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根据东北农垦总局的布点,根据党中央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从1965年6月至1966年4月,我厂开展了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虎林农垦系统社教团迎春机械厂分团44人,于6月26日进厂,28日召开厂党委会,社教团主要领导参加了会议,共同研究社教部署问题。7月3日开始,召开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由厂级领导干部“洗澡下楼”。一直进行了40天,中层领导干部也同时在所在的党支部群众会议上洗手洗澡。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在运动中,自始至终抓紧生产建设,使“四清”落实在生产建设上。经过社教,在我厂出现了人们不可忘却的好的社会风气。
六、家属办起农副业队
1962年至1964年的职工精简,给工厂留下了一个严重的后遗症。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高了觉悟的广大退职家属,纷纷走出家门,在厂党委的重视与组织下,成立了农副业队,由工厂派出领导干部。他们在大庆精神鼓舞下,艰苦创业,没有种籽自己从家里拿,没有工具自己买,当时底子很薄,每个工日只发五角钱,但大家没有怨言,个个爱队如家,以苦为乐,粉起了种植业、养殖业和油坊、缝纫、冰棍等副业,坚持为职工生活服务的正确方向,为后来的农副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章 东总”兵团领导时期
(1966年5月——1976年10月)
第一节 工厂的“文化大革命”
一、红卫兵运动对我厂“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了《五?一六通知》。1966年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了《全国第一张大字报》,6月1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题为《彻底搞好文化大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的社论,号召全车学生要“敢说、敢想、敢闯、敢革命”,“把盘距在教育界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牛鬼蛇神统统揭露出来”。“文化大革命”之火在全国各地燃烧。
六月一旬,厂子弟学校派两名教师、一名学生到虎林县教育科和虎林县一中参观大字报。接着,由学校党支部组绢召开全校教师和中学生动员大会,号召全校师生响就全国批判“三家村”的战斗号召,学校师生开始纷纷张贴大字报,批判锋芒指向学校和部份教师。中学教师袁宏慧在这场运动中,于7月10日自缢。全校师生参观大字报。7月24日,学校教师参加了虎林县教师集训班,批判“小五界”,大揭本校问题,进行了梳辫子,问题归类。
9月初,集训班结束。在中学部的中学生中成立了红卫兵司令部,发展大批红卫兵。9月8日,厂政治处主任刘云山被学校揪去批判,以揭开学校阶级斗争盖子。9月13日,召开全厂赤卫队、红卫兵大会,提出“向旧世界宣战,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
同年10月23日,由一名学样教师带领9名红卫兵去北京,11月3日接受毛主席的第六次检阅。他们回厂后传播文化大革命火种,提出“要支持红卫兵的革命行动”,大搞串连,大搞批判揪斗。在破“四旧”的口号声中,厂俱乐部戏剧服装被焚为灰尽。11月开始,总工程师关亦杰、学校教师王葆英、罗善成等十几家被抄。
1968年5月13日,学校教师王葆英同志被批斗。当晚几名红卫兵私设公堂,严刑烤打,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导致呼吸困难,循环障碍,经送医院抢救无效,于1968年5月22日含冤而死。
由于红卫兵运动广泛传播造反精神,“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政治观点在人们的头脑里逐渐产生、形成。
二、群众两派形成对立
1966年6月14日,厂文化革命小组成立,其成员有张立德、孙建平、高洁、刘云山、任荣超五人,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我厂党委根据“十六条”的规定,于9月2日成立了文革委员会,主任张立德,副主任王连魁、张忠孝、董仁杰、王焕喜,以主持厂“文化大革命”的运动的日常工作,各单位相继成立了本单位的文革小组。
同年9月,以“红五类”为主体,有一百多人参加组成了赤卫队,名为“保卫红色司令部”。13日,召开赤卫队、红卫兵大会,介绍“文化大革命”运动情况,成立赤卫队指挥部,制定联合行动计划,并提出“向旧世界宣战,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
在这段时间里,政治处主任刘云山等同志被批判,一些同志的家被抄。
1966年底,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红卫兵去北京串连后回厂,传播“文化大革命”火种,工人群众开始“自下而上地自己起来革命”,文革小组也失去了作用,群众纷纷根据自己的观点和自身利益要求“踢开文革闹革命”,组成造反团、战斗队,各级组织处于瘫痪,仅在1966年底前就成立起近30个造反团或战斗队。
党委学习十六条,对号入座,自报公议,“引火烧身”。1967年1月,党委再次研究“关于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检查”。
1967年2月2日,受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由造反组织牵头联合十几个群众团体,夺取工厂党、政、财、文大权,并成立了“工学联接管委员会”,推举李宝珠、薄玉才、李春洲等为负责人。接着,接管会发布了“1、2、3、号通令”。由于一派掌权,指挥调动不灵,便想交权,但又交不出去。于是就选派八名老工人看“权”。
由于在夺权问题上群众组织意见分歧,2月19日,贫下中农造反团从俱乐部大会中撤出,宣布退出“工学联”,导致内部分化,再由田俊民、孙守礼、高显荣等人负责成立起“红色联合造反总部”,声称“一切权力归红色造反都”。在这同时另一派造反组织也由十几个组织联合为“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李少清、邹本业、张新海为负责人。从此工厂就形成了“红联”和“工总”两大派组织。
造反派组织以大批判开路,斗争大方向直指“当权派”和“一切牛鬼蛇神”,他们批判党委书记张立德物质刺激,金钱挂帅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批判总工程师关亦杰“以专养杂,杂不挤专,专杂并举”的生产方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政治处主任刘云山作为“现行反革命分子”揪斗、关押。同时,群众两大派组织的矛盾日益激化。
1967年5月中旬的一天下午红卫兵张永富、朱德顺等人通过地下室突然占领广播站。为了争夺掌握宣传舆论工具,“工总”与“红联”两派数百人聚集在俱乐部东西两侧,人们拥挤争抢,僵持不下,对峙持续两天时间。由于迎春粮库驻军和厂武装部出面讲话,号召大家回到本岗位去“抓革命,促生产”。群众相继离去,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去。抢广播站事件至此结束。
5月,八一农垦大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来我厂,“红联”派部份群众将其阻挡于大沙坑附近,不让进厂。“工总”派群众则前往迎接,于是两派三方群众发生冲突。最后,以旗杆斩断,旗破碎,八一农大学生被冲散而告终。
6月19日晚,“红联”派要揪斗张立德,“工总”派则执拗不给。为此,双方在独身大楼图书馆发生冲突,窗户玻璃破碎不堪,有几人被打。
9月14日,虎林县武装部和完达山林管局武装部通知我厂武装部,抽调一部份人去东方戏小清河增援武斗。当晚,由孙守礼带领六、七十人乘汽车前往小清河,但未能直接参加武斗。翌日,他们返回工厂。
10月,虎林县武装部部长高元柱来厂动员两派大联合,并组成了大联合的领导班子。但由于派性严重,两派组织仍是明争暗斗,奏效不大。
1967年11月,虎林县委第一书记王桂林以所谓“虎林县最大走资派”的罪名被揪来我厂,由孙建平、冯玉法陪着游斗。
1967年初,在毛主席关于大联合指示下,两派组织经过协商,组成“斗私批修”总部。至此,两派之争也就结束了,直到1968年底兵团组建,群众组织也就散了。
三、清理阶段队伍和深挖
1968年初,工厂开展了清理阶级队伍和深挖“漏网走资派”,成立起治安指挥部和清队深挖办公室。
治安指挥部属武装部和四师保卫处领导,第一次会议由武装部部长任荣超主持,按照上级精神,加强治安保卫工作,反有政治历史问题的人控制起来,把“地平线以下的阶级敌人统统挖出来”。在清队深挖中被清理对象大部份是家庭出身不好,有政治历史问题的干部和群众及对立派“坏头头”、“黑干将”等。提出陆春年为“特嫌”,高兴亚为“国民党警尉”,申光为“叛徒”,于维忠为“现行反革命”,还有关亦杰、张丙南、李荫薄等,从九月三日开始陆续揪出,对他们实行所谓“群众专政”。又搞起一支小分队看守这些人。
当时,到处抓人,私设公堂,台上大会批斗,台下“小会帮助”,动用三角皮带等刑具进行毒打,刑讯通供,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
1968年7月,张立德原工作单位八五二农场五分场造反派把所谓“牛鬼蛇神”押来我故态复萌,与我厂共同批斗“走资派”张立德,把工厂“牛鬼蛇神”揪上台,批斗大会上,让张立德“点兵点将”,批判他所谓“包庇重用坏人”的罪行。薄玉才因拒不参加批判大会,被揪到台上,用绳索勒昏。
8月,大批干部补下放基层劳动改造。
9月下旬以孙文高、周景胜为领导的毛泽东思想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进行“清队”和斗、批、改。
10月上旬,支左军队代表、绥化县武装部副部长张振海来我厂。他来厂后立即搞狠反右倾,大揭阶级斗争盖子,并成立起工厂领导小组和厂兵团筹建领导小组,实则是派性掌权。
支左军代表张振海在各单位清队负责人会议上指示:现在已初步查明,老三特一叛揪出来了一部份,揪出62人不多,再揪出60人也不一定揪完,要挖地三尺,炸开机械厂的阶级斗争盖子。同时举办了八期学习班,错整了一大批无辜群众。这样以来,揪斗“漏网走资派和牛鬼蛇神的”清队深挖运动达到高潮。1969年开始,内迁一批人。关亦杰、申光、陆春年、熊先熙迁至内地农场。
1969年3月“九大”召开前开始陆续释放被关押的所谓“牛鬼蛇神”。
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揪错斗关押59人,其中:以所谓“走资派”、“漏网走资派”被揪斗的3人;以所谓“现行反革命”被揪斗的12人;以所谓特嫌、叛徒和重在历史问题而遭到打击迫害的24人;经坏头头等其他莫须有的罪名遭到打击迫害的20人,占职工总数的989人的6%。
第二节 城市知识青年来厂
根据上级指示我厂于1967年11月份接收来厂的第一批城市知识青年,他们来自北京,共计165人,其中男性青年82名,女性青年83名,这批青年是六七届高、初中毕业生,基础知识好,好学上进,思想作风正派,待人有礼貌,生活朴素,品德兼优,进厂后受到全厂职工欢迎。他们走上生产岗位后尊师爱友,钻研技术,很快就能独立操作。工厂根据每个人的特长,量才使用,有的调入机关提了干,有的在车间充实了业务队伍,选项拔一批有教学能力的配备给子弟学校当了教师,多数还是留在生产岗位上。几年后这批人已成为工厂新一代的骨干。
1970年5月份又接来厂的第二批城市知识青年,他们是来自上海,共计85我,其中男性青年62名,女性青年23名。这批青年年龄小,多半是20岁以下,最小的仅十五、六岁,他们在校期间正是十年动乱,学习的时间少,基础知识差,初中的小学毕业。他们走上生产岗位后,经过老师付的传帮带,安心边疆建设,好学肯干。
1970年7月份从四师(牡丹江管局)管辖的农业团内调来78名城市知识青年,其中男性青年53名,女性青年25名。1972年6月份又从四十团(8511农场)调入城市知识青年30名,其中男性青年21名,女性青年9名。从1970年到1976年又陆续从兵团内部各农业团调入城市知识青年31名,其中男性青年20名,女性青年11名。从兵团内部调入的城市青年有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大城市的,也有来自省内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鸡西等城市。他们年龄有大有小,大的有二十五、六岁的,小的仅有十五、六岁。他们的文化程有高中初中毕业的,也有小学毕业的。从1967年到1976年共接收和调入城市知识青年389名,其中男性青年238名、女性青年151名。
根据国家对城市知识青年的政策,于1977年开始返城,到1984年共返回城市233名,从1972年到1984年共入学52名,入伍12名,调出46名,留厂的尚有46名。留厂的有北京18名、上海14名、本省14名。由于城市知识青年返城,给工厂生产、教学都一度带来不利,生产岗位上缺了一代人。教师奇缺,甚至有的班次开不了课。
1966年以来接收城市知识青年
地区
接收时间
人数
摘要
合计
男
女
北京市
1967.11
165
82
83
上海市
1970.5
85
62
23
兵团四师
1970.7
78
53
25
现在的牡丹江管局
兵团四十团
1972.6
30
21
9
现在的8511农场
兵团
1970—1976
31
20
11
从兵团所属各单位零星调入
合计
389
238
151
第三节 工厂归生产建设兵团直属
一、兵团第一机械厂的成立
鉴于苏联霸权主义对我们黑龙江省近苏联的边境地区的挑衅活动日益加剧,中共中央东
北局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共同发出关于同意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毛主席对此批示:照办。
1968年7月1日迎春机械厂武装部长任荣超出席了省军区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大会。
任荣超同志返厂后,即召集全厂干部、职工大会,传达贯彻兵团成立大会盛况,宣读了《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批示指出:将农垦部所属东北农垦总局建制划归沈阳军区,由沈阳军区委托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领导,东北农垦总局所属企业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任荣超同志按上级决定,宣布迎春机械厂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它的任务是屯垦戎边,反帝反修,保卫边疆,建设边疆。通过这种特殊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达到巩固边防,发展经济的目的。职工群众对参加人民解放军序列怀着美好的憧憬,希望体制的改变给工厂带来繁荣和兴旺,兴致勃勃的列队游行庆祝,欢呼“6.18”批示和生产建设兵团成立。
1969年12月,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颁布命令,任命袁武烈为兵团第一机械厂厂长,贺清仁、徐军、高杰、任荣超为副厂长,王方培为副政治委员。
1969年10月20日,中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批示由袁武烈、黄建立(现役军人)王方培等9名同志组成兵团第一机械厂党委会,袁武烈同志为书记,黄建立、王方培同志为副书记,随后黄建立等拾名解放军现役干部陆续来到工厂,分别担任厂级主要领导和机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工厂编制按照部队序列设政治处、后勤处、生产指挥部,下辖五个工业连。
兵团第一机械厂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和中苏边境局势紧张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它的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加强边境国防建设的需要。
二、提高警惕,准备打仗。
1969年3月,苏联军队两次侵入我国珍宝岛地区,打死打伤我边防人员,制造流血事件,
边防部队被迫还击。在边境局势紧张的情况下,兵团在农垦工业系统组织军工生产线。按兵团部署并投资,我厂以五车间70余名职工为主体,组成军工生产线,承担兵团分配的军工生产钎务,协同组装厂,即兵团牡丹江管理局216厂制造与自动步枪配套的标尺、标尺座、枪管、枪机等部件。为了适应军工生产的需要,二车间制造72台小立铣机床及镗线机、绞孔机、校直机等专业设备。军工生产线实现产品值达62万元。
1969年黑龙江省军区,对我厂的军工生产寄予极大的希望。为了进一步考察兵团一机厂的技术力量,要求我厂试制两台越野吉普车,为未来实战需要创造条件。一部份老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指挥部的组织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在设备不配套,原材料短缺,技术难度大的困难条件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日以继夜,忘食废寝的投入试制工作,发扬实干精神,迅速赶制出被命名为“6.18”型两台越野吉普车。整个车,除了电气材料和轮胎是外购的,引擎、底盘、车身等均为我厂自己制做。试制成功后,生产指挥部亲自送到生产建设兵团报捷,受到兵团首长赞赏。虽然后来没有投入批量生立,但它显示了一机厂潜在的生产技术力量。
为了加强战备,1969年工厂在厂址西北方向、相距60公里的完达山脉云山脚下,深山密林中建立战备小三线,组织百余名职工带上铺盖到达工地,搭起简易棚落下脚,在风雪严寒的艰苦条件下苦战四个月,耗资拾余万元建起三座木质结构的车间,总面积1800平方米,修建通往公路的道路。厂房座落在群山之中,周围森林茂密,门前横贯一条涓涓流水、清澈见底的小河,环境优美宜人。三线建成后,施工人员撤回,五年后木质出现腐烂现象,要厂将材料拆回改做它用。
兵团时期,为了提高民兵素质,使民兵平时能执行勤务搞战备,战时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配合主力部队消灭敌人,对民兵训练常抓不懈,特别是对独身青年职工,时常搞夜间紧急集合训练。1970年冬季,抽调120名职工,组成一个基干民兵连,进行野营拉练,参加拉练的队伍,先在厂子弟校进行两个星期的制式教练。而后,全副武装爬山越岭到达工厂三线扎营,在那里又进行为时两个星期的军事演习。当时的民兵训练坚持经常,非常活跃。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号召下,每年6月18日举行全厂体育运动会,职工干部及家属勇跃参加,为了迎接运动会,许多人朝夕锻炼,参加锻炼的群众极为广泛,并且形成了传统,当年运动上的健将至今仍坚持长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第一节 生产经营情况
一、继续贯彻“以专养杂”的经营方针
工厂自1959年从沈阳迁到迎春后,生产上执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包产包销,按上级
给工厂的“以非统件为主,面向垦区,物美价廉,为农场服务”的经营方针组织生产。由此而产生的企业经营特点是产品长期不定型,品种多,批量少,成本高,经营连年亏损。
厂党委总结分析了经营管理的经验教训,采纳总工程师关亦杰同志当时积极建议的“以
专养杂、杂不挤专、专杂并举”的经营决策,从1966年开始,走垦氏,与鞍山红旗拖拉机厂和大庆物资局签订了承揽协作的生产合同,几年来,除了完成上级主管局指令性计划外,并完成占工厂总产值30%左右的鞍拖件和大庆件的生产计划,1966年至1967年,年年盈利,一方面是产品结构的改变带来的结果;另一方面,虽然当时的“文化大革命”曾使党和国家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而经过长期实践,特别是经过六十年代中期逐渐建立起来的富有成效的管理制度和生产秩序还未被打乱,生产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结果。
1966年至1968年鞍拖件占总产值比重表
年度
项目(项)
件数(件)
工厂年总产值(万元)
在总产值中
鞍拖件(万元)
鞍拖件占总产值%
1966
71
564414
266
78.1
29.3
1967
59
494053
214
77.0
36
1968
19
166548
154
46.5
30
合计
1125015
634
201.7
31.8
二、“文化大革命”中生产受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发展“左”的冲击愈演愈烈,厂内掀起,“打倒一切”、“横扫”、“罢官”,“揪斗走资派”的风浪,领导干部受到批判和斗争,被“罢官”靠边站,党组织也陷于瘫痪,群众组织夺权,打派仗,特别是以绥化武装部副部长张振海为首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厂后大搞“清队、深挖”,把适应我厂特点,行之有效的“专杂并举”的生产经营方针,当做“利润挂帅”、“专家治厂”修正主义黑货横加批判,彻底否定,对多年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当做资本义的管、卡、压给予废除,打乱了生产秩序,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普遍感到抓政治保险,抓生产和经济工作危险,不敢大胆工作,财会人员、统计人员多数被下放,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生产无计划,管理无制度,劳动无要求,消耗无定额,成本无核算的现象十分严重,使正在蓬勃发展的迎春机械厂遭受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刚刚回升的生产水平急剧下降,重新出现了经营亏损,1968、1969两年分别亏损9万元和35万元。 三、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生产仍然得到恢复和发展 工厂归生产建设兵团直属后,组建了工厂新的党政领导班子和职能机构,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中群众组织的派性斗争。但是,“文化大革命”左的思想影响不可能停止,继续搞什么“念念不忘”、“突出政治”,特别是身居要职的现役军人,他们不懂生产,却高喊口号空发议论取消必要的规章制度,规定“雷打不动”坚持“天天读”、“早请示、晚汇报”,一味用空洞的大道理对大家“谆谆教导”,搞基本路线教育,不断反右,狠抓阶级斗争新动向,用革命大批判开路,反击右倾翻案风,不指名的指控一些干部是民主派,走资派,原有的管理干部多数被下放、靠边站,因而对工厂生产建设产生了严重影响。 1971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指出:要抓紧“一打三反”运动 (打击反革命分子,反贪污、反浪费、反对官僚主义)。根据元旦社论和上级指示精神,厂党委元月31日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以路线教育为中心,开展“一打三反”运动,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在对全厂职工进行动员后,各支部反复动员,掀起了大揭发、大检举,大批判、大清理的运动高潮,要彻底揭开工厂政治、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盖子。 “一打三反”运动开始,厂党委确定职工商店和食堂为重点单位,派出工作组,进驻商店和食堂,直接发动和掌握运动进程,组织群众忆线索、查问题,大会小会进行揭发。在组织处理时,对一些同志做出了结论,给予了处分,1980年5月经过复查,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对有的同志撤销了处份做了纠正。 1971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将中央专案组《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斗争》材料下发讨论,随后在全国开展批林整风运动,掀起批林批孔运动,厂领导动员群众把批林批孔运动进行到底,批判克己复礼,培养骨干写出上千张大字报。 1969至1976年归兵团直属的8年时间,正是我国“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我厂的经济建设事业遭到一场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但是,由于广大职工、干部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抵制,我们的干部无论是被错误揪斗的还是一直坚持工作和先后恢复工作的,绝大多数是忠于党和人民的,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是坚定的。遭到打击和折磨的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职工群众绝大多数没有动摇热爱祖国和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决心。正是由于全厂干部、职工的共同奋斗,在工厂归兵团直属的后期,生产和基本建设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经营情况如下表:略 本章小结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运动的初期迎春机械厂党委和领导机关的指挥职能受到冲击,多数干部被“罢官”靠边站,被排斥去企业管理之外,党组织陷于瘫痪。但是,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特别是经过六十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富有经济成效的生产秩序没有被打乱,坚持“专杂并举”的经营方针,生产活动基本照常进行,因而1966、1967两年获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发展,“四人帮”利用“文化大革命”妄图实现篡党夺权的反革命目的,他们在政治上鼓吹“打倒一切、怀疑一切”,迫使许多干部靠边站。在经济上,他们把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诬蔑为“唯生产力论”,竭力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他们攻击职工群众坚守岗位,努力生产,是为资本主义打基础。他们攻击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是“管、卡、压”,社会主义经济核算是利润挂帅,钻研技术是走“白专道路刀,强调质量和品种是技术第一,关心群众生活是搞物质刺激。由于“四人帮”的煽动破坏,使工厂管理制度废弛了,秩序打乱了,人心涣散,生产下降,在1968年、1969年又重新出现了经营亏损的局面。 迎春机械厂归属兵团前期,在“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错误影响下,加之一些现役同志生产上缺乏经验,思想上受“左”的流毒影响,使工厂生产上遭受了严重挫折和损失。但是“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毕竟是违背我们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违背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受到广大职工、干部的强烈的抵制,在兵团组建的后期,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还是有发展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原文地址:http://8304468.blog.163.com/blog/static/44360247201051381551294/ |
|